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计算机组成原理小论文

发布时间:

计算机组成原理小论文

这个可以有的,我刚做完!!!手写的,不能附上文件,sorry

文库找找!

ajsdlaskhdalshk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论文

你看看(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上的文献吧~应该可以找到类似的文献参考

七天完成,全部原创,保证通过。

八百字的论文太长了写不下呀,

计算机组成原理毕业论文

七天完成,全部原创,保证通过。

文库找找!

下载一个范本 填空就行了 呵呵

计算机组成原理论文题目

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方案。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1 前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浪潮发展的第二次产物,是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工程专业是以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的高度综合为特征,发展迅速、应用广阔的新型专业。我国2001年增设该专业,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课程地位来说,它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也是围绕微型计算机开设的,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但是,除了微型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还会频繁地用到服务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服务器硬件知识。所以,完全照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到网络工程专业中来是不合适的。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模式。2 教学内容改革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精简,去掉一些偏僻、深奥的内容,将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服务器硬件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全面、系统地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运行原理,在此基础之上介绍服务器的基础知识和服务器的各种技术,比如服务器的系统结构、存储技术等。服务器的硬件结构比微型计算机复杂的多,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上应该把对服务器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技术的介绍放在微型计算机的后面。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学生会认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能力,这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问题。为此,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守下面三个原则:(1)讲解单台冯诺依曼结构的微型计算机五大功能部件的组成原理以及运行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以及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方法。(2)突出微型计算机中共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体的实现方法,偏僻、深奥的内容则去掉。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前沿知识。(3)在微型计算机基础之上介绍服务器的概念、系统结构、硬盘系统以及网络存储技术,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服务器的前沿知识。3 教学模式《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形象地描述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和工作原理。因此,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仿真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功能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系统,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指令在分步执行时,计算机内各部件之间的数据通路、数据的流动流水线的调度、数据相关和控制相关的处理等,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启发学生用课堂上掌握的基础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比如,讲解完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后,还要向学生介绍目前市场上动态随机存储器的主流产品——DDR SDRAM,让学生自行比较技术特点,从而理解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发展新动向,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讲解服务器时,要和微型计算机作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何服务器会采用不同于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和其他技术。4实验改革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实验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1)实验内容改革。以原有的微型计算机实验——运算器实验、存储器实验和控制器实验为基础,增加与网络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如测试服务器性能实验、磁盘阵列配置实验以及双机热备实验。测试服务器性能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服务器性能的判断方法,能简单对服务器进行性能测试。磁盘阵列配置实验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软件或硬件RAID卡的方法进行磁盘阵列配置的方法,熟悉各级别RAID的优缺点,配置各个级别的RAID,能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RAID的级别。双机热备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实现双机热备的功能,并进行性能的测试。(2)实验开放。以往我们对所有的学生开设同样的实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水平差距问题。为了尽量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或研究方向。我们对各个实验项目进行综合评定,设定其难易程度、培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符合度等,根据以上指标定义实验等级,然后根据实验等级的不同来安排实验项目的开放顺序和开放对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行设计出电路、程序选题、选元器件、选择编程语言。实验室也将所有的实验平台全部对学生进行开放使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审查,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检查最后的实验结果。通过开放式实验方法的教学,既能有效帮助非硬件方向同学尽快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顺利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更好地满足硬件方向的同学在完成正常学习之余的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5 结束语华东交通大学于2004年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完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的编写,深化了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能掌握服务器的架构与必要的服务器基础技术,具有服务器选型、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从事与硬件有关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使得我们在有限的课时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学生既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金融有关系的计算机方面的内容

计算机组成原理综述论文

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摘要:《计算机组成原理》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本文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专业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改革方案。关键词: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改革1 前言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浪潮发展的第二次产物,是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等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网络工程专业是以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及相关领域知识的高度综合为特征,发展迅速、应用广阔的新型专业。我国2001年增设该专业,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专业基础课程,因此也是网络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从课程地位来说,它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之一,在整个专业课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里,《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主要介绍微型计算机各部件的功能、组成和工作原理,实验也是围绕微型计算机开设的,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微型计算机硬件结构的分析、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但是,除了微型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还会频繁地用到服务器,因此,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服务器硬件知识。所以,完全照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到网络工程专业中来是不合适的。如何更好的将《计算机组成原理》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与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是《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急需解决的课题。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提出了网络工程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和实验模式。2 教学内容改革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内容精简,去掉一些偏僻、深奥的内容,将微型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服务器硬件部分内容进行整合,全面、系统地介绍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运行原理,在此基础之上介绍服务器的基础知识和服务器的各种技术,比如服务器的系统结构、存储技术等。服务器的硬件结构比微型计算机复杂的多,所以在教学内容的安排顺序上应该把对服务器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技术的介绍放在微型计算机的后面。在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让人目不暇接,学生会认为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而失去对该课程的兴趣,甚至对该课程产生反感。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对新知识、新技术的理解能力,这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主要问题。为此,在理论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遵守下面三个原则:(1)讲解单台冯诺依曼结构的微型计算机五大功能部件的组成原理以及运行原理、逻辑实现、设计方法以及如何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计算机系统的方法。(2)突出微型计算机中共性的问题。教学过程中,重点讲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具体的实现方法,偏僻、深奥的内容则去掉。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微型计算机的前沿知识。(3)在微型计算机基础之上介绍服务器的概念、系统结构、硬盘系统以及网络存储技术,适当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去了解服务器的前沿知识。3 教学模式《计算机组成原理》是一门非常抽象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形象地描述计算机的内部组成和工作原理。因此,我们在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又使用了仿真软件对计算机系统功能进行仿真。通过仿真系统,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指令在分步执行时,计算机内各部件之间的数据通路、数据的流动流水线的调度、数据相关和控制相关的处理等,把复杂、抽象的问题简单化、形象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在基础知识和新知识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启发学生用课堂上掌握的基础知识来理解新知识、新技术。比如,讲解完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后,还要向学生介绍目前市场上动态随机存储器的主流产品——DDR SDRAM,让学生自行比较技术特点,从而理解动态随机存储器的发展新动向,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和自学能力。在讲解服务器时,要和微型计算机作对比,让学生理解为何服务器会采用不同于微型计算机的系统结构和其他技术。4实验改革我们从两方面进行实验改革: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1)实验内容改革。以原有的微型计算机实验——运算器实验、存储器实验和控制器实验为基础,增加与网络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验,如测试服务器性能实验、磁盘阵列配置实验以及双机热备实验。测试服务器性能实验能使学生掌握服务器性能的判断方法,能简单对服务器进行性能测试。磁盘阵列配置实验能使学生掌握使用软件或硬件RAID卡的方法进行磁盘阵列配置的方法,熟悉各级别RAID的优缺点,配置各个级别的RAID,能够根据需要自己选择RAID的级别。双机热备实验使学生掌握利用Windows Server2003操作系统实现双机热备的功能,并进行性能的测试。(2)实验开放。以往我们对所有的学生开设同样的实验,没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能力和水平差距问题。为了尽量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知识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引导学生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或研究方向。我们对各个实验项目进行综合评定,设定其难易程度、培养目标、与课堂教学的符合度等,根据以上指标定义实验等级,然后根据实验等级的不同来安排实验项目的开放顺序和开放对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行设计出电路、程序选题、选元器件、选择编程语言。实验室也将所有的实验平台全部对学生进行开放使用。开放式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只对学生所做的题目进行审查,论证实验方案的可行性,检查最后的实验结果。通过开放式实验方法的教学,既能有效帮助非硬件方向同学尽快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能顺利完成《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及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又能更好地满足硬件方向的同学在完成正常学习之余的进一步的学习要求,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主动性和积极性。5 结束语华东交通大学于2004年开设了网络工程专业,几年来,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完成了《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的建设和《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的编写,深化了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促进了网络工程专业以及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同时,对培养学生的硬件设计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微型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 能掌握服务器的架构与必要的服务器基础技术,具有服务器选型、服务器配置的基本技能。为学习本专业后继课程和从事与硬件有关的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课程改革使得我们在有限的课时内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出发,使学生既掌握计算机系统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又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

七天完成,全部原创,保证通过。

计算机组成原理 存储器(期末论文) 绵阳师范学院计算机组成原理(期末论文)题 目 微型计算机的存储器 作 者 *** 单 位 数计学院07级7班(07084207**) 指 导教 师 *** 论文工作时间 2009年5月 摘要 随着微型计算机的迅速普及和发展,人们对计算机的功能要求已不再是限于单纯的计算和数据处理了,而是向着融合图像、声音、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机和大型娱乐型机发展,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存储器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这里,我们将对存储器的有关知识做进一步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 微型计算机 存储器 分类 性能指标 存储器是计算机系统内最主要的记忆装置,能够把大量计算机程序和数据存储起来,既能接收计算机内的信息(数据和程序),又能保存信息,还可以根据命令读取已保存的信息。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和辅助存储器,按存放位置又可分为内存储器和外存储器。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主要由容量、存取速度、可靠性和性能/性价比决定。 存储器的分类   存储器按功能可分为主存储器(简称主存)和辅助存储器(简称辅存)。主存是相对存取速度快而容量小的一类存储器,辅存则是相对存取速度慢而容量很大的一类存储器。   主存储器,也称为内存储器(简称内存),内存直接与CPU相连接,是计算机中主要的工作存储器,当前运行的程序与数据存放在内存中。    辅助存储器也称为外存储器(简称外存),计算机执行程序和加工处理数据时,外存中的信息按信息块或信息组先送入内存后才能使用,即计算机通过外存与内存不断交换数据的方式使用外存中的信息。   一个存储器中所包含的字节数称为该存储器的容量,简称存储容量。存储容量通常用KB、MB或GB表示,其中B是字节(Byte),并且1KB=1024B,1MB=1024KB,1GB=1024MB。例如,640KB就表示640×1024=655360个字节。   (1)内存储器   现代的内存储器多半是半导体存储器,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或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器件。内存储器按其工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随机存取存储器(简称随机存储器或RAM)和只读存储器(简称ROM)。   随机存储器。随机存储器允许随机的按任意指定地址向内存单元存入或从该单元取出信息,对任一地址的存取时间都是相同的。由于信息是通过电信号写入存储器的,所以断电时RAM中的信息就会消失。计算机工作时使用的程序和数据等都存储在RAM中,如果对程序或数据进行了修改之后,应该将它存储到外存储器中,否则关机后信息将丢失。通常所说的内存大小就是指RAM的大小,一般以KB或MB为单位。   只读存储器。只读存储器是只能读出而不能随意写入信息的存储器。ROM中的内容是由厂家制造时用特殊方法写入的,或者要利用特殊的写入器才能写入。当计算机断电后,ROM中的信息不会丢失。当计算机重新被加电后,其中的信息保持原来的不变,仍可被读出。ROM适宜存放计算机启动的引导程序、启动后的检测程序、系统最基本的输入输出程序、时钟控制程序以及计算机的系统配置和磁盘参数等重要信息。 (2)外存储器   PC常用的外存是软磁盘(简称软盘)和硬磁盘(简称硬盘),目前,光盘的使用也越来越普及。下面介绍常用的三种外存:   软盘:目前计算机常用的软盘按尺寸划分有25英寸盘(简称5寸盘)和5英寸盘(简称3寸盘)。   二者之间的主要区别是:5英寸盘的尺寸比25英寸盘小,由硬塑料制成,不易弯曲和损坏;5英寸盘的边缘有一个可移动的金属滑片,对盘片起保护作用,读写槽位于金属滑片下,平时被盖住:5英寸盘无索引孔;5英寸盘的写保护装置是盘角上的一个正方形的孔和一个滑块,当滑块封住小孔时,可以对盘片进行读写操作,当小孔打开时,则处于写保护状态。    软盘记录信息的格式是:将盘片分成许多同心圆,称为磁道,磁道由外向内顺序编号,信息记录在磁道上。另外,从同心圆放射出来的若干条线将每条磁道分割成若干个扇区,顺序编号。这样,就可以通过磁道号和扇区号查找到信息在软盘上存储的位置,一个完整的软盘存储系统是由软盘、软盘驱动器和软驱适配卡组成。    软盘只能存储数据,如果要对它进行读出或写入数据的操作,还必须有软盘驱动器。软盘驱动器位于主机箱内,由磁头和驱动装置两部分组成。磁头用来定位磁道,驱动装置的作用是使磁盘高速旋转,以便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软驱适配卡是连接软盘驱动器与主板的专用接口板,通过34芯扁平电缆与软盘驱动器连接。    硬盘:从数据存储原理和存储格式上看,硬盘与软盘完全相同。但硬盘的磁性材料是涂在金属、陶瓷或玻璃制成的硬盘基片上,而软盘的基片是塑料的。硬盘相对软盘来说,主要是存储空间比较大,现在的硬盘容量已在160GB以上。硬盘大多由多个盘片组成,此时,除了每个盘片要分为若干个磁道和扇区以外,多个盘片表面的相应磁道将在空间上形成多个同心圆柱面。   通常情况下,硬盘安装在计算机的主机箱中,但现在已出现多种移动硬盘。这种移动硬盘通过USB接口和计算机连接,方便用户携带大容量的数据。    光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推广,光盘以其容量大、寿命长、成本低的特点,很快受到人们的欢迎,普及相当迅速。与磁盘相比,光盘的读写是通过光盘驱动器中的光学头用激光束来读写的。目前,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光盘有三类:只读光盘(CD-ROM)、一次写入光盘(CD-R)和可擦写光盘(CD-RW)。 存储器的性能指标 1、存储器容量存储器容量是指存储器可以容纳的二进制信息总量,即存储信息的总位(Bit)数。设微机的地址线和数据线位数分别是p和q,则该存储器芯片的地址单元总数为2p,该存储器芯片的位容量为2p × q。例如:存储器芯片6116,地址线有11根,数据线有8根,则该芯片的位容量是:位容量=211 ×8 = 2048 ×8 = 16384位存储器通常是以字节为单位编址的,一个字节有8位,所以有时也用字节容量表示存储器容量,例如上面讲的6116芯片的容量为2KB,记作2K ×8,其中:1KB = 1024B(Byte)=1024 ×8 =8192位存储器容量越大,则存储的信息越多。目前存储器芯片的容量越来越大,价格在不断地降低,这主要得益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发展。 2、存取速度存储器的速度直接影响计算机的速度。存取速度可用存取时间和存储周期这两个时间参数来衡量。存取时间是指CPU发出有效存储器地址从而启动一次存储器读写操作,到该读写操作完成所经历的时间,这个时间越小,则存取速度越快。目前,高速缓冲存储器的存取时间已小于5ns。存储周期是连续启动两次独立的存储器操作所需要的最小时间间隔,这个时间一般略大于存取时间。 3、可靠性 存储器的可靠性用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来衡量, MTBF越长,可靠性越高,内存储器常采用纠错编码技术来延长MTBF以提高可靠性。 4、性能/价格比 这是一个综合性指标,性能主要包括上述三项指标—存储容量、存储速度和可靠性。对不同用途的存储器有不同的要求。例如,有的存储器要求存储容量,则就以存储容量为主;有的存储器如高速缓冲器,则以存储速度为主。 现在普遍通用的存储器 一、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分类 1、半导体存储器的特点 ⑴ 速度快,存取时间可到ns级; ⑵ 集成度高,不仅存储单元所占的空间小,而且译码 电路和缓冲寄存器、读出写入电路等都制作在同一芯片中。目前已达到单片1024Mb(相当于128M字节)。 ⑶ 非破坏性读出,即信息读出后存储单元中的信息还在,特别是静态RAM,读出后不需要再生。 ⑷ 信息的易失性(对RAM),即断电后信息丢失。 ⑸ 信息的挥发性(对DRAM),即存储的信息过一定时间要丢失,所以要周期地再生(刷新)。 ⑹ 功耗低,特别是CMOS存储器。 ⑺ 体积小,价格在不断地下降。 2、半导体存储器的分类 主要分为两大类,可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 RAM分为静态RAM(SRAM)和动态RAM(DRAM)两种。目前计算机内的主存储器都是DRAM,它的集成度高、功耗很低,缺点是需要再生。SRAM是非挥发的,所以不需要再生,但集成度比DRAM要低,计算机中的高速缓冲存储器大多用SRAM现在有一些新的RAM,如组合RAM(IRAM),将刷新电路与DRAM集成在一起;非易失RAM(NVRAM),实际上是由SRAM和EEPROM共同构成。正常情况下,它和一般SRAM一样,而在系统掉电瞬间它把SRAM中的信息保存在EEPROM中,从而使信息不丢失。只读存储器ROM的特点是用户在使用时只能读出其中的信息,不能修改和写入信息。近几年出现了一中新的存储器叫Flash存储器(闪烁存储器),这是一种电可擦除的非易失性只读存储器。 二、半导体存储器的组成 它一般由存储体、地址选择电路、输入输出电路和控制电路组成。 1、存储体 存储体是存储1和0信息的电路实体,它由许多个存储单元组成,每个存储单元一般由若干位(8位)组成,每一位需要一个存储元件,每个存储单元有一个编号,称为地址。存储器的地址用一组二进制数表示,其地址线的根数n与存储单元的数量N之间的关系为:2n = N 2、地址选择电路 地址选择电路包括地址译码器和地址码寄存器。地址译码器用来对地址译码。设其输入端的地址线有n根,输出线数为N,则它分别对应2n个不同的地址码,作为对地址单元的选择线。这些输出的选择线又叫做字线。地址译码的方式有两种: ⑴ 单译码方式 它的全部地址码只用一个电路译码,译码输出的字选择线直接选中对应的存储单元。这一方式需要的选择线数较多,只适用于容量较小的存储器。 ⑵ 双译码方式(或称矩阵译码) 它将地址码分为X与Y两部分,用两个译码电路分别译码。X向译码称为行译码,其输出线称为行选择线,它选中存储矩阵中一行的所有存储单元。Y向译码又称为列译码,其输出线称为列选择线,它选中一列的所有单元。只有X向和Y向的选择线同时选中的那一位存储单元,才能进行读写操作。由图可见,具有1024个基本单元的存储体排列成32×32的矩阵,它的 X向和Y向译码器各有32根译码输出线,共64根。若采用单译码方式,则要1024根译码输出线。因此,双译码方式所需要的选择线数目较少 ,也简化了存储器的结构,故它适用于大容量的存储器。 3、读写控制电路 读写控制电路包括读写放大器、数据寄存器(三态双向缓冲器)等。它是数据信息输入输出的通道。外界对存储器的控制信号有读信号RD、写信号WR和片选信号CS。 参考文献 1、《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二版,唐朔飞 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1 2、《微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肖金立 编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1 3、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指导书与习题集》(王成,周继群,蔡月茹著)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4、《计算机组成原理学习指导训练》(旷海兰,刘彦,蒋翰洋等编著)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出版

文库找找!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