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有关成语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成语的论文

在目前市场经济转型时期,社会上一些无良商家唯利是图,道德沦丧,不讲诚实,不守信用,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现象层出不穷。据媒体报道,假高考2B铅笔,碘超标雀巢奶粉,用工业染料生产加工的“染色茶叶”等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坑害广大消费者。因此,诚信成为当前社会上焦点 古代魏文侯讲诚信,令到天下各地贤才都慕名前来,致使魏国很快富强起来 关云长讲诚信,千里走单骑,留下了千古美名 今天化州体彩业主林海燕讲诚信,既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又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中国人讲诚信,也为实现“四大跨越”积聚了资金和人才。 孔子的名言警句:“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从理论上来阐明诚信的重要性。事实胜于雄辩,让事实来证明讲诚信的重要性和不讲诚信的危害性 陶行知的儿子陶晓光22岁要到成都一个无线电修造厂学习工作,需要一份资 格证明书。晓光写信给马副校长要了一张晓庄学校的毕业证书。在重庆工作的陶行知知道此 事后非常生气,打电报要晓光将证明书立即寄回。他说:”我们必须坚持’宁为真白丁,不 做假秀才’之主张。’追求真理做真人’,决不向虚伪的社会学习和妥协。” 以下是一些材料: 1、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德国谚语 2、人生最可爱者惟其人之忠诚。——教洛基 3、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莱辛莱辛寓言》 4、完全之诚实系高等思想之基础。——司脱朗 5、质朴却比巧妙的言辞更能打动我的心。——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6、诚实是一个人得以保持的最高尚的东西。——乔叟 7、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丘《论语·述而》 8、人之*履无若诚实。——王曾 9、以实待人,非惟益人,益己尤大。——杨简 10、颖人莫用,用人莫疑。——黄石公《素书》 11、宁可办事少许诺,不可许了诺办不了事。——沃星克 12、失掉信用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已经死了。——赫伯特 13、信用象一面镜子,一有裂痕,就难以复原。——亚美路 14、信用是无形资产。——日本谚语 15、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丘《论语》 16、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 17、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18、信则人任焉。——孔丘《论语》 19、轻诺必寡信,与其寡信,不如勿诺。——申涵光 20、言多变,则不信。——欧阳修 华歆以诚待人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逃难。有人想与他们一起逃走,华歆立即拒绝了他。 王朗说:“幸好船上还宽裕,有什么不可以呢?”后来强盗追到了,王朗想丢下那个人。 华歆说:“既然已经答应了他怎么能因为情况紧急就扔掉呢?”于是仍带着那个人逃跑。 彭德怀为民请命 彭德怀为人刚正耿直,敢说真话。1959年,他因反对“大跃进”的盲 目冒进而遭到错误的批判。一次,他指着茄子秧对侄女说:”茄子不开虚花,小孩不说假话 。我这个老头子就像小孩一样不说假话。” 曾子杀猪 曾子为人很诚实。一天曾子的妻子上街,孩子闹着要与母亲同去。曾妻哄孩子 说:”我上街回来杀猪给你吃。”她上街回家,见曾子准备杀猪,急忙劝阻说:”我只是哄 哄孩子。”曾子说:“怎么能说谎呢!”说着便把猪杀掉了。 郭沫若小时候很孝顺。有一次,妈妈得了一种“晕病”,郭沫若不知从哪儿听说芭蕉花可以治这种病,就想弄一株来。可市面上这种花卖得很贵,并且难得一开,于是他就和哥哥一起跑到一座花园里去找。恰好那座花园里的芭蕉刚刚开了一朵大黄花,郭沫若和哥哥就把花偷偷地摘下来送给了妈妈。事后,妈妈虽然知道郭沫若这样做是孝顺她,可是儿子的行为让她很伤心,便教育了他一番,叫他以后要诚信做人。对这段往事,郭沫若一直牢记在心,直到后来成为中国的大学问家,也未曾忘记。 回答者: 会昌一中的学生 - 五级 2008-8-7 09:45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民无信不立 ————孔子 没有诚实哪来尊严 ————西塞罗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 ————富兰克林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失信就是失败 ————左拉 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 ————拉罗什富科 欺人只能一时,而诚信才是长久之策 ————约翰·雷 诚信是一枚凝重的砝码,放上它生命不再摇摆不定,天平立即稳稳地倾向一端。 诚信是一轮朗耀的明月,惟有与高处的皎洁对视,才能沉淀出对待生命的真正态度。 诚信是一道山巅的流水,能够洗尽浮华,洗尽躁动,洗尽虚假,留下启悟心灵的妙谛。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 ————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要自己诚信 ————莎士比亚 隐瞒真实,就是自己。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坦诚是最明智的策略。 一言九鼎。 一诺千金。 言而有信。 金口玉言。 君子说话,一言为定。 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得百人。 ————《淮南子·缪称训》 这是名人名言事例还有 一、韩信 韩信落魄的时候,一个漂母给他饭吃,韩信离开她的时候,告诉她以后一定来报答她。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不忘旧恩,奉黄金千两以漂母 二、宋庆龄 宋庆龄有一次与一所小学约定去看望小学生,可是到了约定日期,天下起了大雨,同学们都以为宋庆龄奶奶不能来了,但宋庆龄依然冒雨前去赴约,这让同学们很感动 三、诚信的故事五则 1. 晏殊信誉的树立 北宋词人晏殊,素以诚实著称。在他十四岁时,有人把他作为神童举荐给皇帝。皇帝召见了他,并要他与一千多名进士同时参加考试。结果晏殊发现考试是自己十天前刚练习过的,就如实向真宗报告,并请求改换其他题目。宋真宗非常赞赏晏殊的诚实品质,便赐给他“同进士出身”。晏殊当职时,正值天下太平。于是,京城的大小官员便经常到郊外游玩或在城内的酒楼茶馆举行各种宴会。晏殊家贫,无钱出去吃喝玩乐,只好在家里和兄弟们读写文章。有一天,真宗提升晏殊为辅佐太子读书的东宫官。大臣们惊讶异常,不明白真宗为何做出这样的决定。真宗说:“近来群臣经常游玩饮宴,只有晏殊闭门读书,如此自重谨慎,正是东宫官合适的人选。”晏殊谢恩后说:“我其实也是个喜欢游玩饮宴的人,只是家贫而已。若我有钱,也早就参与宴游了。”这两件事,使晏殊在群臣面前树立起了信誉,而宋真宗也更加信任他了。 2. 华盛顿与尼克松、克林顿的对比 华盛顿用小斧头砍倒了他父亲的一颗樱桃树。父亲见心爱的树被砍,非常气愤,扬言要给那个砍树的一顿教训。而华盛顿在盛怒的父亲面前毫不避地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父亲被感动了,称华盛顿的诚实比所有樱桃树都宝贵得多。同样是美国总统尼克松因在“水门事件”中撒谎败露而被迫引咎辞职;克林顿也因为不光彩的绯闻案中撒谎而险遭弹劾。一个因诚实而受到爱戴和尊敬,两位因撒谎而在政史上留下污点。 3. 立木为信与烽火戏诸候的对比 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 而同样在商鞅“立木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却曾发生过一场令人啼笑皆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 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终于开心一笑。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 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 《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5.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以上详见《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读本》 中央文献出版社) 6\诚信的故事 早年,尼泊尔的喜马拉雅山南麓很少有外国人涉足。后来,许多日本人到这里观光旅游,据说这是源于一位少年的诚信。 一天,几位日本摄影师请当地一位少年代买啤酒,这位少年为之跑了3个多小时。 第二天,那个少年又自告奋勇地再替他们买啤酒。这次摄影师们给了他很多钱,但直到第三天下午那个少年还没回来。于是,摄影师们议论纷纷,都认为那个少年把钱走了。第三天夜里,那个少年却敲开了摄影师的门。原来,他在一个地方只购得4瓶啤酒,于是,他又翻了一座山,趟过一条河才购得另外6瓶,返回时摔坏了3瓶。他哭着拿着碎玻璃片,向摄影师交回零钱,在场的人无不动容。这个故事使许多外国人深受感动。 后来,到这儿的游客就越来越多。 7\诚信的故事 在纽约的河边公园里矗立着“南北战争阵亡战士纪念碑”,每年有许多游人来祭奠亡灵。美国十八届总统、南北战争时期担任北方军统帅的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坐落在公园的北部。陵墓高大雄伟、庄严简朴。陵墓后方,是一大片碧绿的草坪,一直绵延到公园的边界、陡峭的悬崖边上。 格兰特将军的陵墓后边,更靠近悬崖边的地方,还有一座小孩子的陵墓。那是一座极小极普通的墓,在任何其他地方,你都可能会忽略它的存在。它的绝大多数美国人的陵墓一样,只有一块小小的墓碑。在墓碑和旁边的一块木牌上,却记载着一个感人至深的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两百多年以前的1797年。这一年,这片土地的小主人才五岁时,不慎从这里的悬崖上坠落身亡。其父伤心欲绝,将他埋葬于此,并修建了这样一个小小的陵墓,以作纪念。数年后,家道衰落,老主人不得不将这片土地转让。出于对儿子的爱心,他对今后的土地主人提出一个奇特的要求,他要求新主人把孩子的陵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不要毁坏它。新主人答应了,并把这个条件写进了契约。这样,孩子的陵墓就被保留了下来。 沧海桑田,一百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不知道辗转卖过了多少次,也不知道换过了多少个主人,孩子的名字早已被世人忘却,但孩子的陵墓仍然还在那里,它依据一个又一个的买卖契约,被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到了1897年,这片风水宝地被选中作为格兰特将军陵园。政府成了这块土地的主人,无名孩子的墓在政府手中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成了格兰特将军陵墓的邻居。一个伟大的历史缔造者之墓,和一个无名孩童之墓毗邻之墓,这可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奇观。 又一个一百年以后,1997年的时候,为了缅怀格兰特将军,当时的纽约市长朱利安尼来到这里。那时,刚好是格兰特将军陵墓建立一百周年,也是小孩去世两百周年的时间,朱利安尼市长亲自撰写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并把它刻在木牌上,立在无名小孩陵墓的旁边,让这个关于诚信的故事世世代代流传下去…… 8\关于诚信的故事 [故事二]一个士兵,非常不善于长跑,所以在一次部队的越野赛中很快就远落人后,一个人孤零零地跑着。转过了几道弯,遇到了一个岔路口,一条路,标明是军官跑的;另一条路,标明是士兵跑的小径。他停顿了一下,虽然对做军官连越野赛都有便宜可沾感到不满,但是仍然朝着士兵的小径跑去。没想到过了半个小时后到达终点,却是名列第一。他感到不可恩议,自己从来没有取得过名次不说,连前50名也没有跑过。但是,主持赛跑的军官笑着恭喜他取得了比赛的胜利。 过了几个钟头后,大批人马到了,他们跑得筋疲力尽,看见他赢得了胜利,也觉得奇怪。但是突然大家醒悟过来,在岔路口诚实守信,是多么重要。 [故事三]曾参杀猪的故事。曾参,春秋末期鲁国有名的思想家、懦学家,是孔子门生中七十二贤之一。他博学多才,且十分注重修身养性,德行高尚。一次,他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孩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孩子去,便对他说:“你在家好好玩,等妈妈回来,将家里的猪杀了煮肉给你吃。”孩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孩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妻子看到曾参把猪杀了,就说,“我是为了让孩子安心地在家里等着,才说等赶集回来把猪杀了烧肉给他吃的,你怎么当真呢。”曾参说:“孩子是不能欺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世事,只得学习别人的样子,尤其是以父母作为生活的榜样。今天你欺孩子,玷污了他的心灵,明天孩子就会欺你、欺别人;今天你在孩子面前言而无信,明天孩子就会不再信任你,你看这危害有多大呀。” 四、事其一:18世纪英国的一位有钱的绅士,一天深夜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一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的小男孩儿拦住了。“先生,请您买一包火柴吧”,小男孩儿说道。“我不买”。绅士回答说。说着绅士躲开男孩儿继续走,“先生,请您买一包吧,我今天还什么东西也没有吃呢”小男孩儿追上来说。绅士看到躲不开男孩儿,便说:“可是我没有零钱呀”,“先生,你先拿上火柴,我去给你换零钱”。说完男孩儿拿着绅士给的一个英镑快步跑走了,绅士等了很久,男孩儿仍然没有回来,绅士无奈地回家了。 第二天,绅士正在自己的办公室工作,仆人说来了一个男孩儿要求面见绅士。于是男孩儿被叫了进来,这个男孩儿比卖火柴的男孩儿矮了一些,穿的更破烂。“先生,对不起了,我的哥哥让我给您把零钱送来了”“你的哥哥呢?”绅士道。“我的哥哥在换完零钱回来找你的路上被马车撞成重伤了,在家躺着呢”,绅士深深地被小男孩儿的诚信所感动。“走!我们去看你的哥哥!”去了男孩儿的家一看,家里只要两个男孩的继母在招呼受到重伤的男孩儿。一见绅士,男孩连忙说:“对不起,我没有给您按时把零钱送回去,失信了!”绅士却被男孩的诚信深深打动了。当他了解到两个男孩儿的亲父母都双亡时,毅然决定把他们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承担起来。 故事其二;十七世纪的德国军队里面有一个王子对他的下属亲同手足,受到士兵和各级军官的深深爱戴。一次攻打某国家失败而归的路上,正值冬天的深夜。严寒、饥饿折磨着他以及一些部下,在极度寒冷和饥肠辘辘的状态下,王子慢慢的进入梦乡、、、、、、。睡梦中王子梦见阳光格外的灿烂与温暖,他醒来了,发现自己身上被许多件大衣覆盖,生命得以延续。四周再看,他的部下把大衣都覆盖在王子的身上,早已经全部冻死了。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一般都是四字格式,不是四字的较少如“五十步笑百步”、“欲速则不达”、“醉翁之意不在酒”成语一般用四个字,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其中有古书上的成句,也有从古人文章中压缩而成的词组,还有来自人民口里常说的习用语有些意义从字面上可以理解,有些从字面上就不易理解,特别是典故性的如“汗牛充栋”、“虎踞龙蟠”、“东山再起”、“草木皆兵”之类,在汉语成语里占有一定的比例汉语历史悠久,成语特别多,这也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成语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最主要的一点是习用语和谚语是口语性质的,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几乎都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而习用语和谚语总是松散一些,可多可少,不限于四个字例如“快刀斩乱麻”、“九牛二虎之力”、“驴唇不对马嘴”、“前怕狼,后怕虎”,这是常说的习用语;“百闻不如一见”、“真金不怕火炼”、“有志者事竟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是一些经验之谈,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属于谚语一类成语跟习用语、谚语是不一样的成语大都有一定的出处如“狐假虎威”出于《战国策·楚策》,“鹬蚌相争”出于《燕策》,“画蛇添足”出于《齐策》,“刻舟求剑”出于《吕氏春秋·察今》,“自相矛盾”出于《韩非子·难势》,都是古代的寓言在人民口里常说的一些四字习用语也可以归入成语里来如“咬文嚼字”、“拖泥带水”、“阳奉阴违”、“不三不四”、“心直口快”之类,与成语的结构相同在成语中也有些是接受外来文化而出现的如“天花乱坠”、“当头棒喝”、“不可思议”、“不二法门”都是成语是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凝结成的精华我们要学好它,用好它

和润色有关的成语

1、润屋润身  rùn wū rùn shēn  【解释】后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  【出处】《礼记·大学》:“富润屋,德润身。”  2、润笔之绢  rùn bǐ zhī juàn  【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二回:“荷生自旧腊入都,迄今已九阅月,润笔之绢,谀墓之金,到手随尽。”  【结构】偏正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3、润笔之资  rùn bǐ zhī zī  【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以物求文,谓之润笔之资;因文得钱,乃曰稽古之力。”  【结构】偏正式  【用法】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润玉笼绡

础润而雨 浸润之谮 温润而泽 玉润珠圆 抃风舞润 冰清玉润 金声玉润 珠圆玉润

一、中文名:润色先生 拼    音 :rùn sè xiān shēnɡ 解    释 :砚的别称二、中文名:润屋润身 拼音:rùn wū rùn shēn 解释:后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三、中文名:润笔之绢 拼音:rùn bǐ zhī juàn 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四、中文名:润笔之资 拼音:rùn bǐ zhī zī 解释: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拓展资料润色先生,砚的别称。 宋 陶谷 《清异录·藏锋都尉》 :“ 涛请走笔作《四友赞》 ,其略曰‘磨润色先生之腹,濡藏锋都尉之头。引书媒而黯黯,入文亩以休休。’”润屋润身,读音rùn wū rùn shēn,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用为恭贺新屋落成的题辞。润笔之绢,读音rùn bǐ zhī juàn,释义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润笔之资是指为人作诗文书画所得的报酬。

跟文献有关的成语、俗语、诗词等

黄河(Yellow River),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5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境内长度仅次于长江的河流,它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卡日曲,呈“几”字形。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最后流入渤海。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高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河及沿岸流域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民族最主要的发源地之一,所以中国人一般称其为“母亲河”。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世界第五大河。成语  气吞山河:吞,吞没。气势可以吞没山河。形容气魄很大。   浊浪排空:形容来势凶猛,气势宏伟。   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   问鼎中原:问:询问,鼎:古代煮东西的器物,三足两耳,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中原:黄河中下游一带,指疆域领土。比喻企图夺取天下。   河清海晏:指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形容天下太平。比喻天下太平。   中流砥柱:比喻坚强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诗句  1、独树临关门,黄河向天外。--王维《送魏郡李太守赴任》   2、古来黄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变通津,沧海化为尘。---元代诗人萨都剌《过古黄河堤》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4、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5、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将进酒》   6、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7、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凉州词》   8、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李白《行路难》   9、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0、派出昆仑五色流,一支黄浊贯中川。--王安石《黄河》   11、白花垣上望京师,黄河水流无尽时。穷秋旷野行人绝,马首东来知是谁。--王昌龄   12、黄河渡头归问津,离家几日茱萸新。--王昌龄《送裴图南》   13、黄河北岸海西军,椎鼓鸣钟天下闻。黄河南岸是吾蜀,欲须供给家无粟。---杜甫《黄河二首》   14、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东去不回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5、责令李白改诗句,黄河之水手中来。---贺敬之《三门峡--梳妆台》   16、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李白《北风行》   17、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吼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8、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19、且探虎穴向沙漠,鸣鞭走马凌黄河。--李白《留别于十一兄逖裴十三游塞垣》   20、土花漠碧云茫茫,黄河欲尽天苍黄。--李商隐《杂歌谣辞·李夫人歌》   21、黄河水白黄云秋,行人河边相对愁。--白居易《生别离》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   2、黄河清,圣人出。   3、黄河百害,惟富一套 。   4、跳进黄河洗不清。   5、黄河面恶心善,长江面善心恶。   6、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   7、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8、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   9、九曲黄河十八弯,一碗河水半碗沙。   10、黄河尚有澄清日,岂可人无得运时。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不忍则乱大谋

一雾三日晴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关于文献的成语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浩如烟海 【拼音】:[ hào rú yān hǎi ] 【释义】:浩:广大;烟海:茫茫大海。 形容典籍、图书等极为丰富。 【出处】:宋·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简牍盈积;浩如烟海;抉摘幽隐;枝计毫厘。” 汗牛充栋 【拼音】:[ hàn niú chōng dòng ] 【释义】:栋:栋宇,屋子。 书运输时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非常多。 【出处】:唐·柳宗元《柳先生集·卷九·陆文通先生墓表》:“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左图右史 【拼音】:[ zuǒ tú yòu shǐ ] 【释义】:形容室内图书多。 【出处】:《新唐书·杨绾传》:“独处一室,左图右史。” 卷帙浩繁 【拼音】:[ juàn zhì hào fán ] 【释义】:卷帙:书籍或书籍的篇章。形容书籍很多或一部书的部头很大。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六回:“卷帙浩繁,也恐一时纸价腾贵,赀力不给。” 不计其数 【拼音】:[ bù jì qí shù ] 【释义】:没法计算数目。 形容很多。 【出处】: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游赏》:“其余则不计其数。 更多19条 

卷帙浩繁汗牛充栋

汗牛充栋、学富五车

有关语文的论文

语文就是生活论综观你观念,了解清楚

“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工具性作为语文的基本性质:首先,语文是思维的工具。叶圣陶先生认为:“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  语文课实际上就是通过言语来学习语言,也就是通过课文,一些具有汉语典范性的文作品来学习语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学字、词、句、章、等知识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就是指导学生把朦胧的思想变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语言变为有条有理的语言。  其次,语文是交际的工具。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生活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速度的提高和广度的扩大,是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语文的交际功能达到了新的高度。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人获得语言,规范语言的过程。  第三,对于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具有基础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学科中,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语文知识,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掌握了必备的语法知识,才能有条件去学习其他学科。因为所有学科的教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达和表达信息,建立和学生的联系,学生也只有在通过语文知识理解了教材内容后,才有可能将信息进行内化,借助语言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知识体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4] ”语文既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更是学习其他学科必备的工具。[1]  人文性  “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的人文学科的特点。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强调语文学习的过程,既要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创造力和生命力的过程。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该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里品质等。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应该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1]  统一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工具,并能顺利地参与交际活动。语文课程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高尚的审美意识。语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是人文性的载体;而人文性则是对工具性的升华,它使语文的工具性充满了活力和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丰富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内涵。[1]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要想学好语文,学习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想要学好语文,就必须要注重培养学习兴趣,增加阅读能力,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2]  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和精神支柱。  培养兴趣  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竟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  培养习惯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1] 习惯”。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散文、名言之类,可以增

引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有效策略 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方有惊世红楼;钱钟书不厌多次修改,修改内容达上千处,方筑成今日之围城。托尔斯泰、巴尔扎克、海明威等众多大师的成功,充分说明了文章修改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作为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的作文修改,探寻切实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作文修改落实到实际行动上,并且扎实有效地坚持下去。一、点面结合,循序渐进。每次作文完毕,教师如果只是笼统地教给学生从字、词、句、立意、结构等方面进行修改,由于学生每次修改文章的起点始终一样,因此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很有限。要想使作文修改真正具有实效,就要求教师能够将作文修改工程系统化。将作文修改系统化的最好方法便是将每次作文修改与作文训练的目标紧紧结合。每次作文训练最好只围绕着重点目标来修改。当然,这样做的前提是要将作文训练系统化。怎样将作文训练系列化呢?我们学校在作文训练上,立足于整个初中学段,着眼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梯级上升,按照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应考训练相结合的原则,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识水平,将作文中的能力训练点科学有序地排列在每一学年的每一次作文训练中。因此,指导学生进行作文修改,也是针对每次作文的能力训练点(写作目标)进行修改。 如在训练命题作文《我的季节我做主》时,老师设计了两个目标:1、学会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此目标侧重于应考技能的训练);2、生动用词,文采飞扬(此目标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一般的修改流程为:①教师根据目标进行作文指导,学生根据指导完成写作,并进行初步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自主修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自己的作文,自己发现问题,如词句不通、语意不顺、中心不明,思路不清等,然后自我解决问题。②老师通览学生作文,及时发现问题,再根据所发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做以下修改:首先,修改本次作文中出现的通病;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本次作文的重点训练目标——生动用词,进行重点修改,反复锤炼。学生可以选择文中的某一段进行重点修改,锤炼用词,推敲字句,或者再交换修改,直到自己认为确实达到目标所要求的“生动用词”为止。修改后的作文往往会有令老师意想不到的惊喜。如有的学生是这样修改的:原句:秋天一到,一些树叶就飘落了下来。修改后:秋天一到,一些性急的树叶便迫不及待地挣脱母亲的怀抱,轻轻悄悄地溜到地上,去开拓另一番天地。修改后的句子巧妙地运用了“性急”、“轻轻悄悄”等修饰性的词语,一反悲秋的常调,既抓住了落叶的特点,又赋予了落叶以积极的意义。这样,学生在目标的有效引领下,反复修改,长期坚持下去,作文水平便会随着科学的作文训练的展开而呈螺旋上升之势。 二、升格示例,抛砖引玉。作文修改如果只凭老师的口头指导,成效不会很大。如果老师能够拿出典型的病文示范修改或与大家共同修改,则效果就会很好。比如我们在训练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时,设定了这样一个重点目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让形象更鲜活。可当学生交上作文时,却发现大部分作文内容依然空洞,形象不够鲜明。于是我便选取一到两篇典型的“病文”,胶印几十份,让学生每人一份,然后引导学生针对文章的空洞乏味进行有效诊断,并拿出诊断药方,具体修改。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修改自己的作文,便会得心应手了。我们集体会诊的病例以及升格后的作文有的发表在《考试报》等报刊上,还有一些辑录在《升格作文指导》等系列图书中。 三、激励为主,注重过程。写作是精神的旅行,思想的探险,修改作文其实就是对作文的再创作,是一项比较艰辛的脑力劳动。如果老师不采取有力的措施,学生的修改便会浅尝辄止,流于形式。在这个方面,我主要是这样做的:首先,作文评价多元化,以激励为主。例如在学生互评作文时,要引导学生做一个伯乐,找出别人作文中的闪光点,并当众宣读,小到字词、句子、题目,大到段落、结构,给学生以成功的愉悦感。经过修改升格了的作文,会推荐在本校清泉文学社社刊《清泉》上发表。如果很优秀的作文,老师再推荐到《作文与考试》、《新作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当学生感受到收获的快乐时,他们便会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写作、修改中去。其次,重视对作文的过程管理。采取积分制,将每次作文的成绩进行量化,督促学生写好每次作文,重视每篇作文的修改。根据实际情况,给修改完的作文打上等级。若果等级为“A”,就加2分,等级为B,加1分。整个学期的作文成绩累加起来,就是学生期末考试的作文成绩。如果学生作文能够在本校社刊《清泉》上发表,每篇加5分。如果能发表到《作文指导报》、《新语文活页》、《考试报》等报刊杂志上,本学期的作文成绩便为满分。以鼓励为主,并注重严密的写作过程的管理,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与修改习惯,并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促使每一个学生的作文水平都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年以来,我辅导的学生作文已经有上百篇发表在省级以上各类报刊杂志上。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