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四期

发布时间: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四期

自然  应用数学和力学

1、《生命与人生——儒学与梁漱溟的人生哲学》,开明出版社2000年版;2、《中国人生哲学的重建——陈独秀、胡适、梁漱溟人生哲学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中华文化读本》(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主要论文(发表论文60多篇):(1) 刘长林,略谈西汉抑商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2期 ,第97-102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史》1984年第6期,《中国历史学年鉴(1985)》第20页有介绍。(2) 刘长林,试评梁漱溟对东西人生态度的理解,《学术界》1991年第4期,第34-40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伦理学》1991年第10期,第74-80页(3) 刘长林,也谈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学术界》1994年第1期,第50-55页(4) 刘长林,“五?四”思想家关于人的解放道路的思考《安徽史学》1994第2期, 第50-53页(5) 刘长林,试论胡适和梁漱溟对孔子人生哲学的现代阐释和转换,《人文杂志》1994年4期,第33-41页,《中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10期(6) 刘长林,试论陈独秀评判孔子之道的历史作用――兼与林毓生“陈独秀全盘反孔说”商榷,《孔子研究》1995年第2期,第103-110、121页(7) 刘长林,陈独秀人性观述评,《安徽史学》1996年第1期,第66-68页(8) 刘长林,析胡适对传统人性学说的现代阐释,《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第10-18页,《高等学校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摘要介绍(9) 刘长林,试析梁漱溟对中国传统人生态度的阐说,《学术月刊》1998年第2期,第84-91页(10) 刘长林,梁漱溟生命化的人性本善论述评,《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第36-42页(11) 刘长林,论《新民说》对近现代人格的初步构建,《学术界》1998第4期,第32-37页(12)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新青年人生观的构建,《陈独秀研究》第1辑,第270-290页,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99-2000)》第60页,陈独秀研究栏目有介绍,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13) 刘长林,科玄论战:重建人生哲学的理论冲突,《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0期,第44-46页(14) 刘长林,论陈独秀对科玄两派的批评,《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2期,第27-33页(15) 刘长林,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现代重建的由来和契机,《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第23-29页(16) 刘长林,梁漱溟对儒家圣贤人格说的现代重构,《孔子研究》2001年第5期,第86-96页,《中国哲学年鉴2002》第60页、《中国儒学年鉴2002》第81页介绍(17) 刘长林,论胡适对现代自由人格的建构,《胡适研究》第3辑,第291-314页,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18) 刘长林,论胡适对中国宗教信仰及现代走向的研究,《世界宗教研究》2003年第1期,第110-121页(19) 刘长林、钱锦晶,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研究》(16辑,2002年12月,韩国);《史学月刊》2003年第6期,第59-68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5期,第156页(20) 刘长林,论科玄论战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特征,《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14-20页(21) 刘长林、李云飞,试析陈独秀的“以科学代宗教”思想,《安徽史学》2005年第3期,第113-118页(22) 刘长林,儒学人生哲学的意蕴及现代价值——梁漱溟的阐释及其启示,《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学林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73-189页(23)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林出版社2005年9月版,第294-317页(24) 刘长林、高晓峰,新青年派对国民新价值观的言说 ,《上海市革命史资料与研究》(5),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2月版,第120-138页(25) 刘长林,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的赋予——以五四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版,第47-64页,获年会优秀论文奖(26) 刘长林,五四后期社会改造思潮研究状况述评,《现代上海研究论丛》第3辑,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第210-234页(27) 刘长林,梁漱溟的乡村建设与精神危机的救治,《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第137-161页(28) 刘长林、班彦美,解决中国问题的“道德本位”思想倾向——五四时期陈独秀与杜亚泉道德观之比较,《理论学刊》2008年1期,第109-114页(29) 刘长林,储天虎,陈独秀早期国防观探析,《军事历史研究》,2008年1期,第153-163页(30) 刘长林,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以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99-106页(31) 刘长林,林德杨自杀的意义,《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574-578页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发表法学论文百余篇,其中CSSCI论文(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八篇)三十多篇。主要论文如下(按时间顺序,主要列举1997年以来发表的论文):*《论我国刑法中的聚众犯罪》,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5期(与人合作),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2期收载。《论惩治黑社会犯罪的刑事立法》,载《法学评论》1997年第6期。*《论转化犯的构成及立法例分析》,载《山东法学》1998年第4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8年第10期收载。4、《论印度反腐败的法制历程及其启迪》,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若干个罪的罪过性质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1998年第6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3期收载。《城市化进程中的家庭与青少年犯罪》,载《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1期。《对犯罪目的与目的犯的探讨》,载《山东法学》1999年第2期。《法定刑的立法原则与新刑法中法定刑的立法缺陷探微》,载《法学评论》1999年第2期,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3期部分转载。*《结果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1999年第7期收载。*《行为犯的概念及其既遂形态研究》,载《法商研究》1999年第3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1期收载。《论我国刑法中的情节和情节犯》,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沉默权的限制与限制的沉默权》,载《诉讼法论丛》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出版。*《论定罪情节与情节犯》,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该文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刑法)2000年第5期收载。《对沉默权的理性呼唤》,载《政治与法律》2000年第1期(第二作者)。《对贪污罪的比较研究》,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1期。《利用色相取得建筑项目是否属于商业贿赂》,载《经济与法》2000年第2期。《包更生诉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分行没收假币案》,载《判例与研究》2000年第3期。《城市化进程中的网络犯罪及其防治》,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4期。该文在2000年第九届中国犯罪学年会上获得较高评价。《抢劫杀人案的定性问题》,载《法律适用》2000年第9期。《犯罪既遂的构成要件齐备说及其评述》,载《当代法学研究》2000年第2·3期。《论死刑缓期执行的司法适用》,载《犯罪研究》2000年第6期。《发回重审案件是否适用上诉不加刑原则》,载《法学》2001年第1期。《关于惩治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立法建议》,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1年第1期。《行政案件之法律审与事实审辨析》,载《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1期。《张烨等强奸、强制猥亵妇女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编的《刑事审判参考》2001年第9辑,法律出版社出版;《陆某某、张某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交通肇事案》,载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审判庭主编的《刑事审判参考》2002年第5辑,法律出版社出版;《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的认定及其法律责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结果加重犯的结构及其未遂形态问题》,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 。《共同强奸和强制猥亵妇女案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2期。《网络犯罪及其防治对策前瞻》,载《犯罪研究》2002年第2期。《法院变更指控罪名观念误区与合理选择》,载2002年8月26日《人民法院报》(时代特稿)。《操纵证券交易价格行为及法律责任》,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内幕交易的经济分析与法律规制》,载《法商研究》2002年第4期(第二作者);《罪刑法定原则适用的基本问题》,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对未遂犯处罚范围的新思考》,载赵秉志主编的《刑事法实务疑难问题探索》,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内月出版;《刑法中“委派从事公务”的学理分析与司法认定》,载《法学》2002年第9期;《一起利用伪造观光券实施的职务侵占案》,载《人民司法》2002年第10期;《应对有组织犯罪的刑事立法与防治对策思考》,载《法治论丛》2002年第4期;《罪刑法定原则司法化的三个观念问题》,载《法学》2003年第1期(合作);《发回重审与上诉不加刑原则关系论》,载《法律科学》2003年第3 期;《试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司法认定》,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1期。*《打击证券犯罪的价值选择和现实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四期,并被人大报刊资料中心(刑学)2004年第12期转载;《日本行政犯性质的学说及其评析》,载《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6期;《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监事会及其关系新论》,载《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6期;《死罪原因与死刑限制——死刑案件给我们的一点启示》,载《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补诉·补判·补刑——从诉讼期限制度看刑事法的谦抑精神》,载《法学》2005年第7期;《有关卖淫犯罪的疑难问题新探》,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行政犯立法构想新论》,载《政治与法律》2005年第6期。《论共犯关系之脱离》,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2期;A New Probe into the Criminal Liabilities for the Intentional Spread of AIDS ,CHINAN LEGAL SCIENCE,(《中国法学》2005年海外版)。《沉默权与如实回答义务的冲突与选择》,载《华东刑事司法评论》第5期;《司法权威:从理想到现实的回归》,载上海市法学会编《专家学者谈司法权威》,文汇出版社2004年出版;《死缓制度的中外渊源及历史发展》,载《中西法律传统》(第四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所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让地方执法的暴力冲动远离和谐社会——法治视域下的“当场击毙”》,《法学》2007年第7期《对“纸箱馅包子”事件的刑法考量》,载《上海法学研究》2007年第5期。《教师侵害未成年学生性犯罪案件的犯罪学思考》,载《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贪污房产案件的定罪问题与思考》,载《法学论坛》2008年第1期。《也谈检察监督制度为什么受质疑》,载《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西丰事件还需法律亮剑》,载《检察风云》2008年第3期“专家视点栏目”;《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心理和人格因素辨析》,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08年第3期。《论仇富引发犯罪的原因及对策思考》,载《东方法学》2008年第5期。《艾滋病人犯罪与相关法律制度之完善》,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4期;《贫困与犯罪问题——以农民工犯罪为视角》,载《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第5期;《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载《法学论坛》2009年第2期。《公司高管犯罪的现状、成因与对策思考——以上市公司高管人员犯罪为例》,载《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尊龙名社”案之忧思——关注网络网罗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0年第2期;《上市公司高管犯罪问题研究》,载张育军等主编:《证券法苑》(第2卷),2010年6月法律出版社出版。《以刑制罪的学理阐释》,载《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7期。《从国外立法看我国破产犯罪的修改完善》,载《经济刑法》第9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对刑讯逼供原因的再认识——兼论办案人员素质不高导致刑讯逼供的命题》,载《上海政法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商业贿赂犯罪的特征、成因与防治对策新探》,载《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第5期。72.《网络游戏与青少年犯罪问题》,载《青少年犯罪研究》2010年第6期。73.《警察防卫新论》,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为何同案不同判》,载《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载2011年第2期。75.《酒驾犯罪的立法背景和构成要件分析》,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76.《论刑法中的多次犯罪》,载《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第7期(合作)。77《论抢劫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几个问题》,载《审判研究》2011年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1年9月出版。78-80.《法制日报》(北京)三篇(法制日报思想部落):(1)《用法律破解“达芬奇之谜”》(2011年8月3日)(2600字);(2)《对“牛”案的法律追问》(2011年11月2日)(2200字);(3)《用法律温暖“社会冷漠症”》(2011年11月16日)(2500字)81.《民间网络反腐现象的法律思考》,载《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

中国的核心主要七大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   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用社会学理论解释什么社会现象,社会现象那么多,楼主说的不清不楚,还不如直接去社会学期刊上找一篇不就得了。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四期

非常好啊,河南省重点大学,在河南排名第四,位于新乡

本刊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科学技术部批准公开出版的,河南师范大学主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本刊继国家科技部(2004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收录之后,又被收录为2004版(第四版)“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其刊载的学术论文涉及的主要学科有:数学、物理学、信息科学、化学、环境科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体育等。本刊被国内外权威性文摘期刊和数据库列为固定收录刊源的主要有:美国《数学评论》(MR)、德国《数学文摘》(ZBI)、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动物学记录》(ZR)、《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无机分析文摘》、《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化学文摘数据库》、《中国科学技术期刊文摘数据库(英文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美国的《Ulrich's International Periodicals Directory》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20多家。 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基础数学理论物理溶液化学研究快报有关学术专题研究等 2008年入选北图核心期刊目录2005年获河南省第六届优秀科技期刊2004年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刊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介绍:《河南师范大学学报》是由河南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60年。原为《新乡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随校名变更改为现名。期刊荣誉:本刊现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河南省社会科学二十佳期刊。ISSN:1000-2359CN :41-1011/C邮发代号:36-54国外代号:JSSC-S03周期:双月刊,开本:A4开本定价:00元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关于西藏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思考,《西藏教育》1999年增刊,《西藏自治区教育科研论文选编》(西藏人民出版社99年8月版)选载。西藏大学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一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对策浅谈,《西藏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教育研究》2000年第 12期。 巩固“三讲”成果,促进西藏高等教育发展,《西藏日报》2000年 9月。 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1年第5期。第二作者。 西藏高等教育教材建设工作研究,《西藏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第一作者。 振奋精神,开拓创新,实现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的跨越式发展,《西藏教育》2001 年第2期。 西部大开发与西藏高等教育发展,《北京藏学国际讨论会论文集》,2001年7月。 中国证券监管的法治化追求,《西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加强依法治校、建设法治校园,《武汉大学报》2003年4月。 民商法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作用浅探,《法苑论坛》2003年第一期。第二作者。 高等学校办学活动中的主要法律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0期。14.关于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思考,《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政治与公共管理论丛”。15.“三个面向”思想对建设和完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指导意义,《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57卷。16.关于藏族古代法律及法律文化的若干思考,《法学评论》2004年第2期。--------------------------------------------------------------------------------科研项目 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西藏高校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结构调整问题的研究》,1999年,第二研究者。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2001年, 主持研究人。 教育部教学研究项目《跨学科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2001年,主要研究者。 教育部委托课题《推进高等学校法制建设的若干问题研究》2002年,主持研究人。

大型史诗电视剧《三国》是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立项,由数家实力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取材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本剧通过表现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家篡魏后天下归晋的整个过程,肯定了以“人”、以“仁”为本,治理天下首先要聚拢人心的思想;弘扬了精忠报国、顾全大局、胸襟广阔、英勇无畏、坚韧不拔、重信重义等中华民族优秀的意志品质和精神传统;展现了人文哲思、军政战略、兵法阵法等中国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智慧。

《三国演义》的主题是人们对德治仁政的理想和反对暴政的意愿,是民族思想的反映,是正统思想的反映。《三国演义》以人物为载体形象地衍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仁、义、礼、智、信、勇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核心因素。《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扩展资料《三国演义》用一种比较成熟的演义体小说语言,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形象,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创造了一种新型的小说体裁,这不仅使当时的读者“争相誊录,以便观览”,而且也刺激了文士和书商们继续编写和出版同类小说的热情。自嘉靖以后,各种历史演义如雨后春笋,不断问世,从开天辟地,一直写到当代。据不完全统计,今存明、清两代的历史演义约有一二百种之多。《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更重要的是在军事政治描写和人物塑造上。小说最擅长描写战争,并能写出每次战争的特点。注意描写在具体条件下不同战略战术的运用,指导作战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不把主要笔墨花在单纯的实力和武艺较量上。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如在赤壁之战前描写孙、刘两家的合作、诸葛亮、周瑜之间的矛盾,曹操的试探,孙、刘联军诱敌深入的准备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说特别注意把人物放在现实斗争的尖锐矛盾中,通过各自的言行或周围环境,表现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诈,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张飞心直口快,无外不带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诸葛亮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著名的关羽“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威震长坂桥”、赵云“单骑救幼主”、诸葛亮“七擒孟获”、“空城计吓退司马懿”等更是流传极广的篇章。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

对于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齐爱军在《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中给出的定义是:新闻叙事学是以新闻文本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话语分析的研究方法,对新闻的叙事行为和叙事策略进行的科学研究。他说在此定义中,包含了新闻叙事学的三个基本理论界面:新闻文本及话语结构特征研究;新闻叙事行为研究;新闻叙事策略研究。这三个理论界面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主要理论框架。⑧蔡之国认为有必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点,从叙事原理和叙事方式入手, 建立新闻叙事的理论体系,构建起“新闻叙事学”框架,以促进新闻学的深入发展。根据叙事学一般可以分为故事、话语、叙述三个层次,他从这三个层次出发,以新闻事实为基点, 对新闻叙事学“ 故事”“话语”和“叙述”进行了研究。新闻叙事学里的“故事”,是被叙述的内容,它由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事件组合而成;新闻叙事学里“话语”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字词和句子应用的分析,并以此来解构貌似客观公正的新闻话语背后隐匿的意识形态;新闻叙事学中的“叙述”是产生话语的行为或者过程,是隐藏在叙述者话语中的独特叙事角度的创造性动作。新闻叙事故事、新闻叙事话语和新闻叙事策略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⑨新闻叙事学的建构是一个正在探讨中的命题。实际上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 基本上可以说出现了两种比较大的建构思路。一种以话语分析的路径为路径, 使得新闻叙述学成为一种关注话语表层背后的意识形态建构的语言技术分析性很强的学问; 一种把新闻叙事学理解为对新闻作品中的文学性成分的分析, 高度靠拢文学叙事学。新闻叙事学是新闻学和叙事学紧密结合的边缘性学科,对于新闻叙事学学科框架的建立一定要参考新闻学和叙事学的诸多理论甚至是学科建构,但毕竟新闻叙事学不等于新闻学或叙事学,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一定要有自己核心的理论作为支撑,以自己的学科特点作为建构的标准。叙事理论将叙事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故事”即“什么人碰到了什么事”;一个是“话语”即“这个故事是怎样被人讲出来的。”新闻叙事(报道)也面临着这两个问题,即报道什么和怎么报道,因此可以将新闻叙事分为新闻叙事事实(何纯称为新闻叙事语法)和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学不同于叙述学。这个区别不在于研究范围的宽狭,而在于研究对象的不同。新闻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新闻文本和方法。新闻叙事是真实的客观报道,但在客观报道的同时又有一定的倾向性。新闻有一定的立场,新闻的报道过程是一个阐释意义的过程,也是一个意识形态建构的过程。因此新闻叙事人的研究也应该是新闻叙事学要研究的重要方面。如果从动态看新闻报道的传播过程,新闻报道过程还存在着一个报道接受的终端环节,报道接受者和接受行为也应该在新闻叙事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因此,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应该包括为四部分:新闻叙事人;新闻叙事事实;新闻叙事话语;新闻叙事接受。此部分包括了新闻叙事的主要方面,从动态来看也是信息传播的流动过程,因此构成了新闻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注释①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②黄挺 学好新闻叙事学 军事记者 2003年第1期③何纯 关于新闻叙事学研究的构想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年第4期④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⑤张寅德 叙述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⑥赵毅衡 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⑦罗兰·巴特 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张寅德叙事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⑧齐爱军 关于新闻叙事学理论框架的思考 现代传播 2006年第4期⑨蔡之国 新闻叙事学框架的构想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7月出版 第4期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