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发布时间:

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世界10大著名学术期刊:自然Nature、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科学Science、柳叶刀The Lancet、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细胞Cell、化学评论Chemical Reviews、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化学学会评论Chem soc rev1、自然Nature《自然》杂志是世界上历史悠久的、最有名望的、科学界普遍关注的、国际性及跨学科的周刊类科学杂志,首版于1869年11月4日。与当今大多数科学杂志专注于一个特殊的领域不同,《自然》是少数依然发表来自很多科学领域的一手研究论文的杂志,许多最重要、最前沿的研究结果都是以短讯的形式发表在《自然》上。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自然》排名第439。2、新英格兰医学期刊Nejm新英格兰医学期刊(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由美国麻州医学协会1811年创办的评审性质医学期刊和综合性医学期刊,始称《新英格兰医学与外科期刊》,经常被列为世界学术期刊医学领域中拥有最高影响因子之刊物。期刊内容包含有:主题性之社论,原创性的论文,旁征博引性的评论性文章,即时短篇论文,案例报告,亦有一独特的报道项目称之为《临床医学影像》。3、科学Science《科学》(英语:Science)是美国科学促进会出版的一份学术期刊。《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之一。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官方刊物。《科学》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2018年12月,世界品牌实验室发布《2018世界品牌500强》榜单,科学排名第383。4、柳叶刀The Lancet《柳叶刀》是1823年爱思唯尔(Elsevier)出版公司出版的杂志,1823年由汤姆·魏克莱所创刊,取名“柳叶刀”,寓意著期刊立志成为“照亮医界的明窗”。该杂志从诞生至今,未曾加入任何一个医学或科学组织,目前在整个医学界仍保持着其独立性和权威性。《柳叶刀》目前主要刊登原创性研究文章、评论文章、社论、书评、短篇研究文章,也有其它一些在刊内常登载的文章,如特刊消息、案例报道等。5、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美国科学院院报》全称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简称PNAS,和《自然》《科学》齐名,是一种权威综合性科技期刊,自1914年创刊至今,《美国科学院院报》仍提供高水平的前沿研究报告、学术评论、学科回顾及前瞻、学术论文和美国国家科学学会学术动态的报道和出版,是被引用次数最多的综合学科文献/周刊之一。

《临床肿瘤杂志》(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CA Cancer J Clin)是美国癌症学会(American Cancer Society)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是世界上影响因子最高的医学期刊。关于这个杂志影响因子为什么高,有不少讨论和分析,总地情况是认为这个杂志走的是精品路线,所以产生了理想的效果。其实如果仔细看看这个杂志的论文引用情况,你将很容易发现这个秘密所在。这个杂志的所谓高影响因子,只有每年2篇造就。其实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就依靠每年2篇论文,一篇是Global cancer statistics,另一篇是Cancer statistics。最近几年这两篇文章都是来自一组作者,例如第一作者Ahmedin Jemal。十分不可思议的是2007年后,该杂志来自他的23篇论文总引用次数高达32377,而该杂志所有161篇论文总引用次数为39637,排除他的论文,则引用次数降低到19%。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权威的原因:或者说,如果不是Ahmedin Jemal教授的论文,这个杂志的影响因子将会缩水80%。当然即使Ahmedin Jemal不写。也会有其他教授写这两篇论文,该杂志的影响因子仍会如此。极端地讲,如果这个杂志每年只写这2篇论文,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将达到1000以上,那么影响因子代表的含义在这个杂志面前将彻底被颠覆。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影响因子

是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IF:78

世界最新医学期刊影响因子

他们是

电子世界期刊的影响因子

你好,经查证《电子世界》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国家级期刊,但是没有影响因子,一般吧。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EI是工程索引。SCI,即《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其检索对象主要是自然科学。EI即《工程索引》, 其不收录基础理论研究文章。系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一个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检索工具。SCI和EI都是刊物中等级较高的刊物,对于论文的收取来说自然是比较严格的,并且这些对于论文的投稿发表对于职称的晋升来说也是有很大帮助的。扩展资料:SCI评价的引入影响:1、不可否认,SCI评价的引入对鼓励科研人员瞄准国际一流,促进我国科研水平有过正面的引导提升作用。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此带来的负面后果也凸显。2、多而不精,引用率不高现象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一些学校领导习惯于比“SCI”,仿佛有了几篇顶级SCI,学校整体水平就提升了。对推动学术界整体浮躁起到催化剂作用。3、高校行政化管理将评判学者水平的权力交给一些行政人员。行政人员对学术不很了解,常常会把评判简单化、数字化,不会仔细考量某项具体成果在同行当中的切实影响。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CI  百度百科:EI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中国纳米材料产必现状 (此文为调研报告摘要) 一、中国纳米材料产业研发现状 中国纳米材料的研发力f分布 中国政府对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研究一直给予高度 重视,国家和各地方通过“国家攻关计划”、“863计划”、 “973计划”的实施,积极投入力量和资金,使中国纳米的 研发水平获得了很大发展。 中国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研究,已初步形成以各具 特色的两大纳米研发中心—北方中心和南方中心为核 心,辐射四周的格局。 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以北京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 纳米科技中心、化学所、物理所、金属所、化冶所、感光 所、半导体所,以及北大、清华、北京建材科研院、北京 钢铁研究总院、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理工 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等;南方纳米研究 开发中心以上海为中心,包括中科院的冶金所、硅酸盐 所、原子核所、固体物理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以及上海 交大、复旦、同济、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科 大、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单位。除上述两大 中心外,西北的西安、兰州,西南的成都,以及中南的武 汉等,也在该领域有所建树。 北方中心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碳管、纳米磁性 液体材料、纳米半导体、纳米隐身材料、高聚物纳米复合 材料、纳米界面材料、纳米功能涂层、纳米材料的制备技 术、纳米功能薄膜;南方中心则在纳米医学、纳米电子、 纳米微机械、纳米生物、纳米材料、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及产业化等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 从地域分布上分析约80%的纳米研发力量,集中在 经济较发达的华东和华北地区。但表面上相对集中,实际 仍很分散,比如以上海为中心的南方纳米研究开发中心, 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力量又分散在合肥、南京等地,尚未 形成规模优势。 从系统分布上分析纳米研发的主要力量,集中在高 等院校和中科院系统,这两部分的科研力量占整个中国纳 米研发力量的90%以上;另外,也有部分企业介入了纳米 材料及技术的研发领域,但力量薄弱(约占5%),而且层 次不高。 从人员结构上分析中国现有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的 研究人员共有4500余人,其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学历背景 也非常过硬,70%以上的纳米科研人员拥有硕士以上学位, 拥有博士、高级职称的约占30%,拥有硕士、中级职称的 约占40%a 从研究的领域分析现有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 属和无机物非金属纳米材料为主,占80%左右;高分子和 化学合成材料,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在较低层次的纳米 材料领域,集中了一半以上的研发力量,而在纳米电子、 纳米生物医药方面,则力量薄弱。 从研究的成果分析十年来,中国纳米基础理论的研究 人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有关纳米材料和纳米结构 的论文2400篇,其中发表在《自然》和《科学》等世界顶 级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共6篇,影响因子在6以上的学术论文 近20篇,影响因子在3以上的引篇,被SCI和EI收录的文章 占整个发表论文的59%a 费大都只在百万数量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的纳米项目经 费,不超过100万元。 值得欣喜的是,随着企业越来越多的介入,尤其是风 险投资的兴起,中国纳米研究机构已经开始越来越多地注 意与市场结合,不仅在研究经费支持方面开拓了渠道,也 为科研体制的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一些民营研究所和公 司制运作的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 纳米研发的科技经费来源分析 根据19%年至2000年中国纳米科技的资金投入强度统 计,纳米研发经费呈逐年增长态势,其中,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的资助投入占70%以上,实行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企 业资助投入则增长较快。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纳米基金项目保持平稳增长趋 势,年平均增长率在20-30%, 2000年批准的纳米基金项目 明显增多。本次调研,就课题带有“纳米”字样的项目作 了统计:1990至2000年间、至少有536个题目带有“纳米” 字样的项目;在1999年和2000年中,科学基金新批准和资 助的在研纳米基金项目,总经费达8000万元左右;基础研 究起步较早的领域是纳米材料和纳米化学须域。 根据对20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正在研究的纳米 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绝大多数正在研发的项目,研发时 间仅在一年左右,属启动阶段,而且有颇多重复;科研经 中国纳米材料及技术专利现状 1985年至2000年,中国超细材料、纳米技术领域已公 开的专利数共L024项,其中已授权专刊的465项,占 4%,公开尚未授权的559项,占6%。在所有1024项 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的专利中,涉及纳米材料领域已 经公开的专利数共有582项,其中已授权的107项,占 4%,公开尚未授权的475项,占6%e 从申报的数f分析纳米材料和超细材料领域的专利 总数比较相近,但纳米材料已获得授权的专利数,远远低 于超细材料,仅为其1/3;在“已公开尚未授权”的专利 中,纳米材料又远远高于超细材料,超过其65倍。 从申报的时间分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851990 年为初期介入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少,发展速度缓 慢;1990-1998年是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专利数量快 速增长,至19971998年达到发展的相对高峰;随后,主 要因为近两年申请的专利尚未到公开期,呈现出骤降现 象。 这与中国纳米材料的发展步伐基本一致:20世纪80年 代中后期,中国纳米材料刚刚起步,199219%年,国家 加大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发力度,各研究院校纷纷涉 足纳米领域,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取得长足进展,1997年 以后达到颠峰。 从申报的主体分析在所有涉及纳米材料领域的582 项专利中,由大学及科研院所申报的有366项,占9% 由企业申报的有154项,占5%;由个人申报的有62项, 占6%。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术领域专利中, 国外来华申请的专利共166项,占2%,这部分专利以个 人申请为主,其中纳米材料的专利申请远远大于超细材 料,比例约为2:10 可见,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依然是推动中国纳米材料 与纳米技术研究发展的主力军。 从切入的领域分析在所有1024项超细材料和纳米技 术领域专利中,涉及材料的专利数量多达827项,占 8%,居于绝对优势地位;电子类28项,占7%;医药 类41项,占0%;其他128项,占5%。说明对纳米材料 研究的力度较大,而纳米电子学及纳米医药学的研究力量 相当薄弱。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技术的专利共 528项,占6%;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制备装置的专 利共241项,占5%,而且主要以超细材料的制备装置为 主;涉及超细材料与纳米材料应用技术的专利共276项, 占9% o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途径 中国纳米科技成果的转化方式主要有技术转让、技术 入股,以及自行生产等,但产业化率普遍较低,不足 20% e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技术成果本身不具 备产业化条件,二是由于信息不通,造成科研成果转化的 渠道不畅通,缺少资金的有力支持。 如果将中国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 规模化生产划分,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 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量成果在实验室小试已经完成,大 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够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根据对上述加所高等院校和14家科研单位较为成熟的 纳米项目的抽样比较分析:这些较成熟项目的平均研发时 间为12年,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工作的约为I/3 0 在被抽样统计的54个项目中,希望通过“技术转让” 方式转化的项目约占1/2,希望通过“技术入股”方式转 化的项目约占I/3,而希望“自行组织生产”的项目只有 约10%。但在已成功转让或着手进行转化土作的18个项目 中,实现技术入股的占55%,实现技术转让的占28%,着 手自行组织生产的占17%,显示科研人员的主观愿望与实 际存在一定的差距。 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两种方式正好换位,既反映出实 施项目转化的公司一般都希望与科技发明人员形成长久合 作的关系,同时也反映出现在一般企业后续科研力量的ll} 乏。 二、中目纳米材料产业相现状 中国纳米企业的基本概况 从地域分布分析截止2001年5月底,全国现共有纳 米企业323家,其中,以纳米字样注册的企业共57家,社 会投入资金约30亿元,并已形成以北京(包括北京、天 津、东北等地区)、上海(上海、浙江、山东、江苏、安 徽等地区)、深圳(包括深圳、广州、福建等地区)为中 心的三大纳米材料及纳米技术产业带。经济实力雄厚的华 东、华北及华南地区的纳米材料企业,占全国纳米企业的 80%左右。 从企业类型分析主要分为纳米材料应用型企业和纳 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两类。纳米材料生产型企业主要从事各 种纳米粉体的生产,全国共有这类生产型企业30家,占所 有纳米企业的15%,大都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广 东、山东等地;由于纳米粉体应用范围很广,主要侧重于 各种纳米粉体应用的纳米应用型企业分布也较为广泛,但 集中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安徽等地 的有200家,约占整个纳米企业的84%左右。 从成立时间分析目前323家从事纳米材料业务的纳 米企业中,有一半以上成立于1995年以后。许多1995年以 前成立的纳米企业,实际上也是在1998年、1999年前后, 从其它或相关行业转入开始涉足纳米材料的开发生产的; 2000年则是中国纳米材料企业骤增的一年,而且绝大多数 就是为纳米产业而“生”的。 从企业性质分析各种性质的企业对纳米材料及纳米 领域均有所涉足,但主要的还是以有限责任公司形式出 现。值得注意的是,最早涉足纳米材料开发生产领域的, 有不少是民营和私营企业,其中不少还投入了巨资;国有 和集体企业投资纳米,则大都出于将其作为改造传统产业 极好途径的目的;另外,外来资本也开始抢夺中国的纳米 “大蛋糕"。 从人员结构分析就企业员工人数而言,50人以下的 小规模企业占70%;就科研人员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超过 5%以上的占75%左右。显示中国纳米材料企业大都科技含 量较高,符合高科技公司的特征。 从资产规模分析注册资本在5000万以下的占90%左 右,1000万的占65%,说明大多数纳米企业尚属初创期。 我们对全国各地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京沪地区13 家,南方地区5家,华东地区23家,东北地区4家,华北地 区10家,中西部地区14家),进行了抽样分析:从1亿元以 上至500万元以下,呈明显递减趋势一总资产超过1亿元占 7%,大都是运用纳米技术对其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的 企业,也有相对成立较早的纳米企业;5-1亿元的占 0%, 3000-5000万元的占4%, 1000-3000万元的占 8%, 500-1000万元的占30%;总资产在500万元以下 的也占据了相当的比例(7%,这些公司大都是近两年 才刚刚成立的,或者是由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开发某项技 术或产品,或者是因为获得了某项国家资金的支持。 从产品种类分析目前,中国已建立了纳米材料生产 线30多条,生产的产品大多集中于纳米氧化物、纳米金属 粉末、纳米复合粉体等;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铁酸钡、 钦酸泌、钦酸锯、铁酸钢、铁酸锌等,也相继研制成功, 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单一粉体的应用已在全国展开。 纳米材料的主要应用领域有纺织、塑料、陶瓷、涂 料、橡胶等领域,而其主要也是用于产品的表面改性。 从资产效益分析中国近几年纳米材料产业的资金投 入强度逐渐增长,但产出效益并未同步增长。在被抽样比 较的69家纳米及应用企业中,1999年和2000年的主营收入 大都只在5000万元以下一1999年为85%, 2000年为 22%;主营收入逾亿元的企业,大都是老的传统企业, 其主要利润来源也并非来自纳米产品。净利润则大部分处 于100万元以下的微利状态一1999年为62%, 2000年为 39%;经营亏损的企业所占比例也不在少数一1999年为 81 %, 2000年为15%0 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分析 从涉足的时间分析上市公司公布的涉足纳米材料产 业的时间,主要集中在2000年7月之后。据不完全统计, 2000年下半年之前,仅有6家上市公司公布了涉足纳米领 域的相关信息,占现已公告“触纳”上市公司总数的 40%; 2000年下半年,半年内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 则骤增了20家,占66%; 2001年上半年,又有22家上市 公司宣布加盟纳米领域,占84%a 从投资力度上分析截止2001年6月巧日,已明确公 告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上市公司共48家,其中有36家明确 公布了拟投入的资金额,但实际已投入资金的只有22家, 不足公告涉足纳米领域上市公司总数的一半。从投资力度 看,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下、1000-5000万元、5000万元 以上的,分别占11%} 34%, 55%}而从已投资的 力度来看,投资在1000万元以下的占据了相当比重,超过 了54%,投资在5000万从上的(包括涉及纳米概念的相 关投资)则不足64%0 显然,许多上市公司在发展战略上都已开始关注纳 米,但实际投资时则依然带有许多试探和试验的色彩。 从资金的来源分析已公布投资额的36家涉足纳米的 上市公司中,以公司自有资金投入的共有19家,占所有公 布纳米投资额的上市公司总数的78%;利用直接融资获 得的资金投入的16家,占45%,其中,以2000年度公发 上市或配股募集资金投入的8家、以2001年度拟配股或增 发募集资金投入的5家、以改变以前年度募集资金投入的2 家、以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资金投入的1家,分别占 24%, 88%, 56%和78%;另外,利用国债贴息 资金投入的有1家,占78%0 可见,“触纳”上市公司大都借纳米概念,充分利用 了本身所独具的在资本市场上的融资功能。 从涉足的领域分析在所有已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 司中,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应用的上市公司22家,占全部公 告家数的84%;公告投资纳米材料制备的上市公司21 家,占75%;公告投资纳米技术应用的上市公司共11 家,占92%。大量投资集中在较低层次的纳米粉体制备 和简单应用等方面,如投入纳米氧化物制备及应用的共24 家,占据了全部公告投资纳米的上市公司的1/2,其中不 乏缺乏认真调研分析一哄而起的现象。 从投资的动因分析上市公司投资纳米项目的基本动 因,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为给自己已有的传统产业,注入 新的高科技含量,以巩固自己的传统产业;也有不少上市 公司想借助新兴的前景广阔的纳米科技,涉足高新技术产 业,寻找公司新印利润增长点;还有少数上市公司则纯粹 是借题发挥,“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实际用意是在二 级市场,或者,想借高科技项目之名,顺利通过配股或增 发新股“圈钱”。 涉足纳米材料领域的模式分析 根据对已公告的48家涉足纳米领域的上市公司的初步 分析,可以大致将其涉足纳米领域的方式分为四种模 式— 试探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带 有明显的种子期风险投资的色彩,或者,以下属企业或投 资组建的风险投资公司,试探性地涉足纳米领域;或者, 与专业从事纳米研发生产的科研院所,联合设立纳米研究 所,资助并借以渗入最前沿的纳米技术和产品领域,但这 一方式的投资额一般都不超过500万元。 试验性投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要么直 接参股或控股已拥有技术和产品的现有纳米公司,要么与 拥有技术或产品的公司或技术方发起设立新的纳米公司。 这类投资有一些明显特征:一是上市公司的投资额一般在 1000-3000万元之间,带有一定试验性质,二是上市公司 一般都相对控股,有时是几家上市公司联合投资;三是所 涉足或新成立的纳米公司一般都有明确的产品,而且一般 都是按照可在创业板上市的模式进行构建的。 直接投资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一般拥 有很强的传统主业,希望通过投资纳米来改造自己的传统 产业。其中,青岛海尔、美菱电器、小鸭电器三家上市公 司在纳米家电领域展开的激烈竞争,尤为引人注目。而一 些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则采用了创建纳米技术园区的办 法,既盘活了存量资产,又借以介入纳米领域;一些投资 纳米获得初步成功的上市公司,也逐步拓展到纳米基地的 创建。 解化嫁接的模式采用这一模式的上市公司,大都是 通过与大股东之问的关联交易,涉足纳米领域并化解风险。 或者,由控股股东先期投入纳米项目,孵化成熟后再转给 上市公司;或者,采用与控股股东联合投资的方式,我中 有你,你中有我。还有不少上市的控股或参股大股东已经 涉足纳米领域,为上市公司涉足纳米提供了诸多便利。 三、存在问题介析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纳米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科研缺乏孟点,信息沟通缺乏据调研,中国有一半 以上的省市把“纳米技术及纳米材料”列为地方“十五” 发展重点。一些地方忽视市场因素及当地的客观条件,一 哄而上,结果造成低水平重复和资源浪费。在此次调研回 收的211份调查问卷中,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市场需求’,的,占23%0 另外,中国从事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研究的人员,分 属不同的行业、部门,条块分割,由于信息交流不畅,从 事纳米科研的人员缺乏相互交流,更缺乏与一线企业的交 流与合作,纳米应用研究力量分散、重复的现象严重;企 业间应用成果壁垒森严,难以推广,也致使不少低水平重 复,重点不突出,阻碍了整体优势的发挥。 科研经费不足专业人才厄乏在此次调研回收的 211份调查问卷中,普遍认为制约中国纳米材料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是“资金支持”,占100%!而中国传统分门别 类教育体制培养的“专业人才”,也远远不能适应拥有多 学科知识复合型纳米研发人才的需要。据测算,为推动中 国纳米材料产业的发展,近期就至少需要10000名复合型 纳米科研人员,人才缺口非常明显,纳米经营管理人才更 是缺乏。 成果先天不足,转化接口不畅与高水平纳米科技论 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的纳米材料产业化并不理想。 虽然已建立了几十条纳米材料和技术的生产线,但产品主 要集中在纳米粉体的制备方面,生产规模一般在年产百吨 左右;另外,纳米科研与产业化的接口并不畅一科研院所 往往认识不到或者力不从心,去独立完成从实验室研制一 直做到实施产业化这一复杂的工程化、系统化工作,往往 是试管烧杯的成果一出来,就匆忙“交货”,没有潜心于 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科研成果成熟度不够,先天 不足,与企业产业化的接口十分靠前;而绝大部分企业都 是生产型的,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能力,只能接受非 常成熟的技术,其接受成果的是产业化链条中十分靠后的 阶段。二者接口的差异,导致纳米技术成果不能顺利实现 转化。 产权意识淡薄,行业标准缺乏中国纳米材料技术近几 年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专利数量也有所增加,但知识产权 意识在科学界尤其是开发应用领域仍然淡薄;另外,纳米 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乏,也有少数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 精神和科技道德,不是真正沉下心来深入地研究和解决科 学难题,只做了很少工作,就开始热衷于炒作纳米概念、 炒自己的“成果”,拿一些低水平“科技成果”甚至只是 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四处合作重复转让,造成初级产品 过剩,浪费了社会整体资源;一些生产微米材料的企业, 在其产品性能、用途完全没变的情况下,贴上纳米标签, 摇身一变成了纳米材料企业,误导纳米概念;甚至还有一 些企业在投入少量资金注册了纳米材料公司或纳米材料应 用公司后,就开始在经营业绩上做文章,蓄意编造是专门 从事纳米科研、生产和应用的实力企业的假象,最终达到 圈资、政策的目的。 发展纳米产业的对策建议 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切入盆点坚持“有所为,有所 不为”,国家应对纳米基础研究有整体规划,应根据国家 产业发展战略和“十五”发展目标,制订全国纳米材料产 业的发展规划;按照市场需求,确定国家近、中期纳米材 料技术的开发重点,集中力量优先研究、开发和发展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市场潜力大、技术可行的项目和对未来有 重大影响的关键领域。各省市地区应该结合自身的资源优 势,选择科研院校、企业,根据国内急需的产品,在各自 分散研究的基础上,有系统地进行协调,形成地方特色。 建立创新体系,吸引多元投资国家应鼓励科研单 位、高等院校与生产企业,共建纳米材料技术创新基地、 开放式研究开发中心等,对共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纳米材料创新体系,加 速纳米材料研究开发与产业化步伐。另外,应重视以政府 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资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 及民间投资,使其大规模地介入纳米材料产业并和科技界 融合,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加 速纳米成果的转化和产业推进。 抓好人才培养。强化专利保护以人为本,把纳米科 技人才队伍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设立纳米科技专业的新课 程,培养拥有多学科背景的纳米人才;采取切实措施,从 国外引进优秀的纳米人才;开展MBA教育,培训技术型 市场策划及营销人员,通过安排项目和基地建设,培养和 锻炼一支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懂科技、会经营、善 管理的纳米科技帅才。同时,注重纳米技术的原始创新, 强化专利保护意识,提高知识产权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是不是这/

电子世界期刊影响因子

SCI期刊SCI(Science Realth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世界著名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包括数量、原因、化学、农业、林业、医学、生命科学、天文学、地理、环境、材料和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工程指数(EI)发表于1884。它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著名的工程技术综合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1万3000至1万4000篇文章,摘要,摘要;主题索引和作者索引的每一个问题;年度和年度索引也被出版。扩展资料:EI和SCI的区别如下:1、创办不同: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EI是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于1884年创办的历史上最悠久的一部大型综合性检索工具。2、作用不同:SCI的作用是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EI的作用是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3、属性不同:SCI偏向于自然科学、生物、医学类的,而EI偏向于机械工程、机电工程、船舶工程、制造技术等。4、出版时间不同:SCI每年出六期,现每期有 A、B、C、D、E、F六册;EI每月出版1期。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词条-科学引文索引百度百科词条-工程索引

SCI是科学引文索引。EI是工程索引。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简称 SCI )于1957 年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简称 ISI)在美国费城创办,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 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SCI(科学引文索引)、EI(工程索引)、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是世界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是国际公认的进行科学统计与科学评价的主要检索工具,其中以 SCI 最为重要。扩展资料:科学引文索引以布拉德福(S C Bradford)文献离散律理论、以加菲尔德(E Garfield)引文分析理论为主要基础,通过论文的被引用频次等的统计,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研究,从而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来反映其在国际上的学术水平。因此,SCI是目前国际上被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是供查阅工程技术领域文献的综合性情报检索刊物。简称EI,1884年创刊,年刊,1962年增出月刊本。由美国工程信息公司编辑出版。每年摘录世界工程技术期刊约3000种,还有会议文献、图书、技术报告和学位论文等,报道文摘约15万条,内容包括全部工程学科和工程活动领域的研究成果。参考资料:百度百科-SCI 百度百科-EI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电子世界》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电子学会国家级期刊,杂志于1979年创刊,半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3-0522,国内统一刊号:CN 11-2086/TN,邮发代号:2-892。

影响因子最高的期刊

国内期刊,一般不评价影响因子的,一般都是什么核心,什么级别

药物发现发的文章一直排在前几位,算是顶级刊物了。Nature系列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一份期刊是NAT REV DRUG DISCOV(自然评论:药物发现),今年的影响因子000,排在第三位。其它比较受关注的是NAT REV MOL CELL BIO,影响因子从去年的602升至602,冲在NAT REV IMMUNOL等的前面,其后是近年来窜升极快的NAT BIOTECHNOL。不过影响因子有所退后,今年的影响因子为667。此外还有NAT PLANTS凭借其Nature子刊的光环。一出手影响因子就冲击到3,超过了植物学领域最著名的传统老牌杂志Plant Cell(影响因子为688)。新增刊物:今年的JCR共收录12092种,影响因子20分以上的杂志增至53份,其中国内新增期刊7份,包括Advances in Manufacturing、High Power Las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ancer Biology & Medicine、Science China-Materials、Horticulture Research、Friction、Geoscience Frontiers。

2012年国内(不包括台湾地区)有150多种学术期刊被SCI收录,影响因子最高的是526(CELL RES),影响因子>2的有15种,1-2之间的有40种,1-5之间的有50种。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这个网页可以查网页链接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