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格式有:1、稿件务求简洁明快、开门见山,忌空洞拖沓,正文字数一般不超过6000字。2、稿件字迹清楚,公式、图表、数据、外文名称均应准确无误。3、插图应按照最新国家制图标准绘制,文字标注准确、图文对应。插图尽可能使用计算机绘制并提供CAD的DWG文件,扫描图形文件分辨率不小于300 DPI,手绘插图线条应清晰。4、插图一般随正文叙述插入相应的位置。不插入正文的需在文章相应位置注明图号、图名及图注。计算机绘制的插图单独另存为图形文件,与正文一并发送至本杂志社指定的邮箱;手绘插图应注明图号并附于文后。5、1500字以上的稿件,提供200~400字的中文摘要及3~5个关键词。中文摘要应具各文摘四要素(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要求。关键词的选取以叙词为主,自由词为辅。设计计算和试验研究类稿件,还应提供英文摘要。6、稿件引用了他人文章内容及观点必须在参考文献中注明,按照GB/T 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注明相应内容。基本格式为:专著类:[顺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文页.(多作者应列出前3位,其后加“等”。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连续出版物类:[顺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多作者应列出前3位,其后加“等”;作者之间用逗号分开)。7、正文标题序号使用阿拉伯数字排序。前言不排序号。标题层次排序办法参考我刊近期登载的文章。8、文章需提供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多名作者撰写的稿件,注意署名顺序。文末须注明第一作者的基本信息: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及联系电话。9、属于基金项目资助的文章,在题名后上标“*”。在首页以横线与正文分隔地脚,横线下地脚第一行为“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名称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项目编号用圆括号标注。多项基金应依次列出,中间以分号“;”隔开。以小五宋体字体左顶格排印。格式为:*基金项目: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项目编号)。10、其他格式要求可参考我刊近期登载的文章。
正文字体一般是小四号宋体居中 正文一般不加粗 标题要加粗小二号宋体行距是5较合适 文件-页面设置里的页边距 上下左右都是5cm还有看你要不要页眉和页脚差不多就是这些了是我自己的经验看你用不用的上
首先,选中需要分栏的文字;点击【布局】-【栏】,下拉选择需要分栏的格式;点击【分栏】,选择【更多分栏】;输入需要分栏的栏数,并在【宽度和间距】中设置栏的宽度和间距;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确定】,分栏排版就设置成功了。
先在第一页的结尾“插入”—“分隔符”—“下一页”,将产生一个新页,然后光标移到第一页,点“文件”—“页面设置”—“页边距”—“横向”,第一页就变成横板的了,然后点“插入”—“页码”,对齐方式选“居中”,这样在每页的底部中心就插入了页码,将光标移到第二页,双击页脚位置,激活页脚的页码选项,取消“链接到前一个”,再将光标移到第一页的页脚,点选页码,可选中类似于文本框的范围,用鼠标拖动它到左侧边的中间位置,使其距左边的距离与第二页页码距第二页下边的距离基本相等即可,然后选“格式”—“文字方向”,在“方向”中选最右边的格式,然后确定就可以了
在word文件中,文件—页面设置—方向—选择横向(纵向)—应用于,选择插入点之后—如此反复即可。实现横版和竖版混合排版。希望采纳。希望给分。
按住Ctrl然后滚动鼠标中间的滑轮
好简单啊啊啊啊 。。。
您好,word的排版功能虽然难以实现一些复杂版面,但普通排版很简单的。简单来说就是四步:输入所有文字,不用设置什么(注意分段就行)。设置页面格式:[文件]——[页面设置],在这里可以设置纸张的类型和方向和页边距。设置字符格式:先选中文字——格式]——[字体],在这里可以设置文字的字体、字号、颜色、下划线、阴影、字间距、宽高比(缩放)等。设置段落格式:选中段落(未选则默认光标所在段落)--〔格式〕——〔段落〕,在这里可以设置左右缩进、首行缩进(如另起一段空两格)、对齐方式(左中右等)、行间距、段间距等。也挺简单的。下面是从网上找的一个如何排毕业论文,你可以参考一下。
你好你说的是象试卷一样的版式吗?请用分栏工具即可。
如果是传统的毛笔书法,那么就从右向左竖排书写,上对齐,下可不对齐,且不用按诗行排列 ,题款不与正文对齐。如果是条幅,四句诗可以写成两排等等。如果用硬笔书写,可以写成传统的竖排条幅形式,也可以写成横排形式。横排的时候,为了整齐,一般按诗行书写。中国古代书法书写格式一直是“自右往左,自上往下”,不用打标点。从正文开始写,一直写到文末,不用空格。如若文末下还有足够的空间就可以落款,落款包括摘录的古诗词题目及其作者,一般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有书写者的名字和摘录的日期。如空间不足,则可以适当省略诗词题目,就是敬录某某诗或词一首,还可省略书写的日期。题目和作者一般是不省略的。也可以把落款另起一行,比正文的字略小,低于正文一个半字开始书写。扩展资料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诗词是阐述心灵的文学艺术,而诗人、词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词起源于隋唐,流行于宋代。中华诗词源自民间,其实是一种草根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诗词仍然深受普通大众青睐。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诗词
第一节 韵 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词中用韵,叫做押韵。从《诗经》到后代的诗词,差不多没有不押韵的。民歌也没有不押韵的。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有没有韵,是一般人都觉察得出来的。至于要说明甚么是韵,那却不太简单。但是。今天我们有了汉语拚音字母,对于韵的概念还是容易说明的。 诗词中所谓韵,大致等于汉语拚音中所谓韵母。大家知道,一个汉字用拚音字母拚起来,一般都有声母,有韵母。例如"公"字拚成gōng,其中g是声母,ōng是韵母。声母总是在前面的,韵母总是在后面的。我们再看"东"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聪"cōng等,它们的韵母都是ong,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总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试看下面的一个例子: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常扫净无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护田将绿遶, 两山排闼送青来(lái)。 这里"苔"、"栽"和"来"押韵,因为它们的韵母都是ai。"遶"(绕)字不押韵,因为"遶"字拚起来是rào,它的韵母是ao,跟"苔"、"栽"、"来"不是同韵字。依照诗律,像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拚音中,a、e、o的前面可能还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这种i,u,ü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也算是同韵字,也可以押韵。例如: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má), 村庄儿女各当家(jiā)。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guā)。 "麻"、"家"、"瓜"的韵母是,韵母虽不完全相同,但它们是同韵字,押起韵来是同样谐和的。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的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这就构成了声音回环的美。 但是,为甚么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常常觉得它们的韵并不十分谐和,甚至很不谐和呢?这是因为时代不同的缘故。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我们拿现代的语音去读它们,自然不能完全适合了,例如: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xié), 白云深处有人家(jiā)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siá(s读浊音),和现代上海"斜"字的读音一样。因此,在当时是谐和的。又如: 江南曲 [唐]李益 嫁得瞿塘贾, 朝朝误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与弄潮儿(ér)。 在这首诗里,"期"和"儿"是押韵的;按今天普通话去读,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韵了。如果按照上海的白话音念"儿"字,念像ní音(这个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谐和了。今天我们当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读古人的诗;不过我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才不至于怀疑古人所押的韵是不谐和的。 古人押韵是依照韵书的。古人所谓"官韵",就是朝廷颁布的韵书。这种韵书,在唐代,和口语还是基本上一致是;依照韵书押韵,也是比较合理的。宋代以后,语音变化较大,诗人们仍旧依照韵书来押韵,那就变为不合理的了。今天我们如果写旧诗,自然不一定要依照韵书来押韵。不过,当我们读古人的诗的时候。却又应该知道古人的诗韵。在第二章里。我们还要回到这个问题上来讲。 第二节 四声 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积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1)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2)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3)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4)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湖南的入声不是短促的了,但也保存着入声这一个调类。北方的大部分和西南的大部分的口语里,入声已经消失了。北方的入声字,有的变为阴平,有的变为阳平,有的变为上声,有的变为去声。就普通话来说,入声字变为去声的最多。其次是阳平;变为上声的最少。西南方言(从湖北到云南)的入声字一律变成了阳平。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的形状是怎样的。现在不能详细知道了。依照传统的说法。平声应该是一个中平调,上声应该是一个升调,去声应该是一个降调,入声应该是一个短调。《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种叙述是不够科学的,但是它也这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四声和韵的关系是很密切的。在韵书中。不同声调的字不能算是同韵。在诗词中。不同声调的字一般不能押韵。 甚么字归甚么声调,在韵书中是很清楚的。在今天还保存着入声的汉语方言里。某字属某声也还相当清楚。我们特别应该注意的是一字两读的情况。有时候,一个字有两种意义(往往词性也不同),同时也有两种读音。例如"为"字,用作动词的时候解作"做",就读平声(阳平);用作介词的时候解作"因为","为了",就读去声。在古代汉语里。这种情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现在试举一些例子: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骑兵。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思想,情怀。 誉,平声,动词,称赞;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形容词,污秽;去声,动词,弄脏。 数,上声,动词,计算;去声,名词,数目,命运;入声(读如朔),形容词,频繁。 教,去声。名词,教化,教育;平声,动词,使,让。 令,去声,名词,命令;平声,动词,使,让。 禁,去声,名词,禁令,宫禁;平声,动词,堪,经得起。 杀,入声,及物动词,杀戮;去声(读如晒),不及物动词,衰落。 有些字,本来是读平声的,后来变为去声,但是意义词性都不变。"望"、"叹","看"都属于这一类。"望"和"叹"在唐诗中已经有读去声的了,"看"字直到近代律诗中,往往也还读平声(读如刊)。在现代汉语里,除"看守"的看读平声以外,"看"字总是读去声了。也有比较复杂的情况:如"过"字用作动词时有平去两读,至于用作名词,解作过失时,就只有去声一读了。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下一节我们就讨论平仄问题。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就是上去入三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 凭甚么来分平仄两大类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其它三声是有升降的(入声也可能是微升或微降),较短的,这样,它们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着,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谓"声调铿锵"[1],虽然有许多讲究,但是平仄谐和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我们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平仄在本句中是交替的; (2)平仄在对句中是对立的。 这种平仄规则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关于诗词的平仄规则,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一谈我们怎样辨别平仄。 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譬如说,你是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问题就很容易解决。在那些有入声的方言里,声调不止四个,不但平声分阴阳,连上声、去声、入声,往往也都分阴阳。像广州入声还分为三类。这都好办:只消把它们合并起来就是了,例如把阴平、阳平合并为平声,把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合并为仄声,就是了。问题在于你要先弄清楚自己方言里有几个声调。这就要找一位懂得声调的朋友帮助一下。如果你在语文课上已经学过本地声调和普通话声调的对应规律,已经弄清楚了自己方言里的声调,就更好了。 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你的方言里都归了阳平。这样,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其中有一部分在古代是属于入声字的。至于哪些字属入声,哪些字属阳平,就只好查字典或韵书了。 如果你是北方人,那么,辨别平仄的方法又跟湖北等处稍有不同。古代入声字既然在普通话里多数变了去声,去声也是仄声;又有一部分变了上声,上声也是仄声。因此,由入变去和由入变上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变平(阴平、阳平)才造成了辨别平仄的困难。我们遇着诗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用了一个在今天读来是平声的字,引起了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 注意,凡韵尾是-n或-ng的字,不会是入声字。如果说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来说,ai,ei,ao,ou等韵基本上也没有入声字。 总之,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人障碍是查字典或韵书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是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 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才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破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诗词的书写格式为:五言绝句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七言绝句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五言律诗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七言律诗⑴平起首句起韵型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⑵平起首句不起韵型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⑶仄起首句起韵型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⑷仄起首句不起韵型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扩展资料:古音和今音的对照,大概是这样分的:今音的第一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 具体来讲讲四声。四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的声调来说,共月四个声调: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参考资料:诗词 百度百科
1、上下分割型把整个版面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在上半部或下半部配置图片,另一部分则配置文案。配置有图片的部分感性而有活力,而文案部分则理性而静止。上下部分配置的图片可以是一幅或多幅。2、左右分割型把整个版面设计分割为左右两个部分,分别在左或右配置文案。当左右两部分形成强弱对比时,则造成视觉心理的不平衡。这仅仅是视觉习惯上的问题,也自然不如上下分割的视觉流程自然。不过,倘若将分割线虚化处理,或用文字进行左右重复或穿插,左右图文则变得自然和谐。3、中轴型将图形做水平或垂直方向的排列,文案以上下或左右配置。水平排列的版面给人稳定、安静、和平与含蓄之感。垂直排列的版面给人强烈的动感。4、对称型对称的版式给人稳定、庄重理性的感觉。对称有绝对对称和相对对称。一般多采用相对对称。以避免过于严谨。5、中心型重心有三种概念:一是直接以独立而轮廓分明的形象占据版面中心;二是向心:视觉元素向版面中心聚拢的运动;三是离心:犹如将石子投入水中,产生一圈圈向外扩散的弧线运动。中心型版式产生视觉焦点,使强烈而突出。6、并置型将相同或不同的图片作大小相同而位置不同的重复排列。并置构成的版面有比较、说解的意味,给予原本复杂喧嚣的版面以次序、安静、调和与节奏感。7、自由型自由行结构是无规律的、随意的编排构成,有活泼、轻快之感。使用简洁的文字,将文字与其它素材简单结合。8、满版型版面以图像充满整版,主要以图像为诉求,视觉传达直观而强烈。文字的配置压置在上下、左右或中部的图像上。满版型给人以大方、舒展的感觉,是商品广告常用的形式。关于常用的8种杂志排版设计版式,青藤小编就和您分享到这里了。如果您对页面排版、网站设计、图形处理等有浓厚的兴趣,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还想了解更多关于平面设计的素材及技巧等内容,可以点击本站的其他文章进行学习。以上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关于常用的8种杂志排版设计版式的相关内容,更多信息可以关注环球青藤分享更多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