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实践主题:弘扬科学发展观,体察新时期农民生活,关注农民工生活现状。二.社会实践目的:1、深入农村,走访农民,了解新时代农民对新思想的认知程度如何,农民对当前的各项政策的态度如何,农民工的再教育如何进行,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何等问题,2、运用毛概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分析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3、提高本班同学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全班的凝聚力。三.社会实践对象:参与者:7282班全体同学。 调查对象:西安周边乡镇农民及村干部。四.社会实践时间:2010-4-10五.社会实践内容:1、分组情况:将全班分为A、B、C、D四组,A组:许海鑫(组长)、岳媛、井凯、李文杰、马凯、童飞、马斌,前往张村,子午镇王庄乡。B组:常伟(组长)、郝立华、陈凯、邓栓、陈天杰、雷锋、黄冰洪,前往索庄村,陈村草堂营村,下滩。C组:吴晓丹(组长)、田宁、王霜露、邹运、袁园、郑铁良、叶英哲,前往滦镇周边村庄。D组:王家友(组长)、文豪、王顺斌、肖辉、谢宏忠、徐扬、贾一哲、王蓉,前往黄良镇。2、调查方式:问卷调查3、调查内容:走访过程中我们将对以下七方面着重调查(1)从村干部了解本村当前和以往外出务工人员大致信息(包括人数,去向,住址);(2)走访农民工家庭,重点关注留守儿童和老人状况;(3)走访农民工家庭,了解家庭基本收入情况。(4)向农民工了解如何处理留守老人孩子问题;(5)调查农民工是否了解就业再教育(包括教育的组织者,自己来源,培训方面以及工作去向);(6)向农民工了解其在外务工的个人权益的保障问题(包括是否被侵权,是否懂得维护自身权益);(7)向农民工了解其在外务工是否享受到国家的相关待遇。六、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对策与建议:问题一:2愿意父母出去打工吗?( C )A理解 B愿意 C不愿意父母外出打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A )A (外)祖父母 B 亲戚 C 其他人 D 自己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是否和他们有矛盾? ( B ) A 经常有 B 偶尔有 C 几乎没有 D 没有9你多久和父母联系一次? ( B )A 平均一周一次 B 平均每月一次 C 不定时的经常联系 D 很少联系如果生活遇到困难,你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 D )A 求助老师 B 求助同学 C 求助亲戚 D 自己解决你觉得学校,社会对你的关心程度如何?( B )A很关心 B很少关心 C不关心 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以隔代监护为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不多,社会关爱程度不够,留守儿童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对策与建议:总的思路是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教师、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一)通过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出台政策和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办法是:⒈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妇联组织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家长学校,多种形式、广泛地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教知识。⒉通过社区、村委会对外出父母及监护人提出要求,加强沟通,保持家教完整性,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政府向每个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免费“亲子热线卡”,保证每周父母与子女的电话交流时间不少于两个小时。(二)父母要全力支持子女的教育,保证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还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其进行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同时,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学习和生活条件的前提下,忌讳过度的物质满足。(三)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自己与周围的同学是平等的。同时学校要组织其他同学为这些特殊的留守学生献爱心,用师生真情填补家庭爱的残缺,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尊重、关爱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缺少完整家庭的爱,心灵受到创伤,他们既是自卑,又很自尊,切不可因为成绩等方面的落后而就用“笨”、“坏”等字眼儿去刺伤他们。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而留守儿童作为校园中的特殊群体,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爱,更多的鼓励,更多的尊重。(四)借助社会中介和服务机构开展家教咨询。在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社会教育机构在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助作用。要鼓励社会中介机构开展必要的家庭教育知识的讲座和辅导,以弥补学校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局限性。问题二:4、你每个月工资是多少? ( B )A 500元以下 B 1000元以下 C 1000元以上5、你每个月生活费是多少?( A )A 500元以下 B 500元以上 C 1000元以上 6、你是否能按时拿到工资?( B )A 能 B 不能7、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您首先选择 ( A )A 找亲戚朋友老乡帮忙 B 向有关机构申请调解仲裁 C 寻求法律援助 D 找工会组织帮助 E 默默忍受,不求助 F 其他8、当地是否有农民工组织? ( B )A 有 B 没有9、假如当地有农民工组织,您是否愿意参加 ( A ) A、愿意 B、不愿 C、不知道/未决定10、您是否知道如下法律(可多选) ( J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C、《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E、《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F、《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G、《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H、《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I、《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J、都不知道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农民工月收入普遍偏低,属于城市的低收入人群,日常生活十分拮据。此外,农民工的工资拖欠现象普遍,工资收入无法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由于农民工缺乏主体意识,对法律、对公力救济的不信任,以及没有自己的维权组织,所以农民工处理纠纷的主要方式是自力救济,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和组织性。对策与建议:(一)普及《劳动法》等基本法律知识,提高农民工法律意识农民工与用人单位之间主要是劳动关系或者劳务关系,而这两种关系可以说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因而用人单位一般都不会与农民工签订合同,因而发生纠纷时,由于没有签订合同,双方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就难以定论,这对于农民工是极为不利的。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目的是让他们提高警惕,以防上被用人单位蒙蔽。对于大多数农民工来说,由于法律意识还是相当的淡薄,当被用人单位拖欠工资时往往采取极端的办法,希望能够得到解决。而事实上极端的办法并不一定能奏效,有时候可能违法而受到处罚。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目的是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时,只有通过合法正当的途径,才有可能成功地维权,拿回自己的工资。(二)加强农民工“主人翁”教育,树立维权的主体意识首先,要在制度安排和政策指导中引导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使有条件的农民工能够自由地定居城市,使农民工产生一种“城市是我家”的基本观念;其次,通过在职业培训和社会宣传中增加主体意识的培养内容,提高农民工的思想觉悟与组织纪律性,进而建立农民工自治组织;第三,政府职能部门和社会有关组织应结合农民工特点,建立一种能深入沟通维权信息的信息平台,合理安排和布局维权资源,加大宣传、普及基本的维权知识与技巧。(三)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加大监督查处力度,进行突击检查政府有关部门尤其是劳动行政部门对存在严重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用人单位要严厉处罚,还可以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等等相关部门应经常性的开展联合突击检查活动,及时有效的制止和纠正用人单位的违法行为,必要时应及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四)完善劳动立法及相关制度1、完善《劳动法》及相关配套法律的问题。首先,《劳动法》作为劳动基准法应明确劳动法原则。其次,由相关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各自权限内的细则问题,这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共同特点是以《劳动法》为基准法,有层次性,逐步细化,形成一个有不同位阶的法律系统。2、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摒弃造成城乡之间、工农业之间、农民和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和事实上不平等的因素,使农民工获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就业、教育、住房等各种社会利益,并逐步形成城乡一体的人口和劳动力资源调节和配置的新机制。3、建立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为了专门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建议由企业交纳一定比例的保障金交入行业保障金账户中,在企业发生拖欠农民工工资后,由该行业保障金账户中致付农民工工资。如果某企业交纳的保障金不足,由行业协会来监督其补齐不足,并可以对欠薪严重的企业进行处罚。4、改进和完善工伤保险制度。(1)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发生工伤事故后,由社保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然后向单位追缴。(2)以总承包单位作为责任主体缴纳工伤保险费,从根本上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低的问题。(五)社会要积极地予以配合,提供社会帮助政府应积极鼓励参加法律援助志愿活动,以帮助农民工进行维权。媒体要加强配合,加强舆论监督,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提倡企业诚信经营,文明经商。问题三: 外出务工前是否受过相关培训?( B )A. 受过 B没有 就业培训是由谁组织的? ( C )A政府 B个人 C其他就业培训的资金来源是什么? ( B )A.政府提供 B.个人筹集 C政府提供加个人筹集从调查问卷上述几道题的统计结果看,我们得出:政府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投入力度不大。农民工因为资金等方面的原因,参加技术培训的热情无法保持自始至终的高涨。对策与建议:1.科学设置培训形式。对农民工的培训应当根据农民工的工作特点采用集中授课和现场指导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可以把课堂开在工地、车间。在学制上也可以采取系统培训和一技一能的短训或超短训班结合的形式,使培训的成果一点一点的积累。此外,工会在组织培训过程中,还要着重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劳务品牌,形成品牌效应、规模效应,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实现就业。2.科学分配培训资源。对于知识文化水平稍高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术工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知识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数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术工种和规范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统培训。对于少数知识文化水平偏低,没有稳定收入的农民工可以进行一些难度不大、要求较低、容易操作的技术工种培训。 3、加强合作办学。一是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利用各县市区党校、技校和职业学校实行上下互动,针对行业特点的专业技能培训;二是与农民工市场合作,把培训和向用人单位的农民工推荐结合起来;三是和企业合作,建立起“定单培训,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输出的路子。4、培训和考证结合。利用中职和高职的办学优势,探索针对农民工培训逐步推行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础和能力的农民工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并允许利用学校通过考核将农民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认定为学分,政府人事劳动部门合作,定期对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考核认定,并颁发证书。并定期举办农民工技能大赛,大张旗鼓地表彰和鼓励好学上进的农民工。 5、加大对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财政补贴。劳动保障部门对企业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后补贴一定的培训费用。农民工培训费用缴纳采取“三个一点”的方式,由企业、农民工本人以及政府财政各担负一定的培训费用。同时通过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竞赛,对参加竞赛进入各阶段的农民工选手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再有就是通过对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资格证书的农民工给予一定的补贴;另外,对参加技师、高级技师职业技能鉴定的农民工给予一定额度的培训费用补贴。 6、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维权服务相结合。在培训过程中,向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服务,包括职业趋势分析和企业用工信息,引导农民工正确选择技能培训方向
论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摘要:通过论述传统文化思想和西方工业文明在现代民族素质形成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的影响,阐述了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运用逻辑分析等方法,意在分析传统文化、西方工业文明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立足于现有的民族素质基础及提高民族素质。关键词:和谐社会;传统文化;个体素质1 传统思想文化与个体素质在传统社会长久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为现代人的个体素质提供了不少思想给养。儒家思想提倡对自身的修养。《论语》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于人”,对自身修养提出了要求:自己都厌恶的东西,怎么能给予别人呢?自己喜欢的东西,别人才有可能喜欢。如果说这是对普通民众的素养提出要求的话,那么这些同样可以适用于那些政府官员,如果他们能用自己的感受和当事人进行换位思考,那么中国的贪污腐败行为将会大大减少。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孟子》还提出“吾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同样是对个人修养方面提出的要求。当今社会也遍存在这种情愫,比如看到和自己父亲年纪相仿的人就心生亲近,会和颜悦色,这也是传统社会传承给当代的思想营养。传统思想还提出“大丈夫不事一屋,何以事天下”的观念,现代社会大力提倡从小做起,这个“小”不仅指小事,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引申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让孩子培养良好的自身素质。儒家思想关于修身养性方面有很多的言论和提法,在整个传统社会中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自觉行为的一部分,比如由三纲发展而来的孝敬父母、公婆等;儒家“诲人不倦”的传统思想也为现代人与人之间良性交往起到了润滑作用。儒家思想提倡对家庭负责任的做法。传统思想提倡长兄为父,其中应有两层含义:家中的长子应该像父亲那样去爱护教导弟妹;第二,弟妹应象尊敬亲那样去尊敬长兄。这种传统思想使家庭成员形成了对家庭的责任感,历史上就有很多作为兄长教导弟妹的情况,比如开启中国近代化第一步的曾国藩,就对自己的家庭充满了责任感,经常写信教导弟妹,成为弟妹们的良师益友。《论语》所说“立爱自亲始”,而正是这种爱和自己有血亲关系的亲人的思想,才延伸出去爱旁人,换个角度说,连自己父亲姐妹都不爱的人,怎么期望他爱旁人,爱事业呢?这也正是儒家在《论语》中提倡为什么以“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在《礼记》中提出“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理由,进而《礼记》衍申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达到“泛爱众”。儒家思想除了修身齐家之外,同时还积极提倡入世,主张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士子刻苦攻读致力仕途,头发斑白之际仍有奔波于场屋之间的。他们毕生追求入世,除了为了自己的衣食和家庭饱暖之外,大概更多的是光宗耀祖,忠君效国。而我们当今社会大力兴办教育,比如实行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等措施都是为了能让更多的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当然“再穷也不能穷教育,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从根本的立意上还是提高了个体素质,进而提升了整个民族的素质。而我们的老百姓也无论家境富裕与贫寒都把供养孩子读书当成首选,当今的知识分子十几年,甚至二三十年寒窗苦读,不能否认这与传统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思想,于国家社会处于动荡危机之际便突出显现出来。单明清之际就两度涌现,明末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清朝的魏源、龚自珍等,他们针对社会现实,谋求解决的办法,可谓披肝沥胆。现如今,我们关心社会现实,关心政府施政,不能不说是现实社会对传统思想的一种折射。儒家思想在传统社会中占居统治地位,其很多思想已融入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人们行为习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人,我们不可能与历史完全割裂,或多或少我们身上都有历史遗留下来的痕迹,正如前文中提到了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但也有一些糟粕,在我们身上仍旧存在,比如夫权思想、重男轻女,等等。这些是构成人们自身素质的组成部分。近代中国的大门被迫向世界打开,新中国成立后,一度关闭了外交,改革开放,中国主动向世界敞开国门,大量不同于农耕文明的工业文明纷纷涌入中国。中国自洋务运动之后,国民更强烈地感受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先进,同时,这种文明的不良方面也相伴而来。中国传统思想是谈性色变的,伴随着西方性解放思潮的涌入,中国有关性方的疾病上升,患艾滋病人员在中国越来越多。当然,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人们对性看法的转变。随着中国与世界的接轨,传统的重义轻利思想受到极大的冲击,人们开始谋求利润,“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1]。人们不再以谈利为耻,因为个人利益的获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国家财富的增多。正是这些传统思想和西方文明的影响,形成了国民现有的素质文明,这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2 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的对立面是冲突,所以当社会有了冲突之后,必然追求和谐,而对和谐的追求应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从古至今,东方、西方都在孜孜以求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途径和方法。传统中国志士仁人对构建和谐社会进行了不懈追求。最早记载追求人与人之间和谐社会生活的文献是《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东土。乐土乐土,爱得我所”,追求了一种没有剥削的和谐社会。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各种矛盾突出显现的时期,面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大冲突,儒、墨、道等纷纷提出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儒家思想从内修己到外施于人的过程,从“内圣”到“外王”的过程阐述了自己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墨家提出“兼爱”、“尚贤”、“重义”。道家追求老死不相往来自在的田园安居生活。此后,几乎每个王朝都会针对社会出现的不和谐之音,提出解决的办法,以期解决社会矛盾,比如王安石针对社会之贫富不均,提出“均贫富”。许多思想家也都曾抒发过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如嵇康、阮籍、陶渊明……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诗并序》中描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悠然自得的理想社会。而这种理想社会就是他们所追求的和谐社会。传统社会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为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平台,但古代文人骚客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只是基于对社会现实的不满而提出的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什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真正内容,并且传统中国的各代朝廷也没有规划中国各种矛盾的措施,只是当问题出现,为了缓和解决矛盾,而采取了针对某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不是针对整个社会提出踪合的解决办法。所以,虽说古代也有对和谐社会的追求,并为现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借鉴,但它不同于现今构建和谐社会的活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在中国全面进入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展开的,吸收了古代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精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主动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在存在阶级压迫剥削的旧制度下,这些设想是根本无法实现的”[2]。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现今的社会制度,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性因素都是一个个个体的人。方永刚教授曾经这样解释“和谐”两个字,他说“和”字是“禾苗”的“禾”,意味着粮食,“谐”字意味着“口”,是嘴巴,意味着说话,总的来说,“和”就是物质财富,“谐”是“言”与“皆”,就是大家都来发表意见,意味着政治民主,意味着精神文明。这就是说,方教授把“和谐”理解为物质的富裕和精神的充分自由。而物质和精神的创造者和体现者都是个体的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主宰者也是由个体的人来体现的。这就意味着个体素质决定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程度之高低。3 个体素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巨大而系统的工程中,起着基础性重要作用的是和谐社会的构造者———人,这个人就是现存社会每个个体的人。这些个体的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来分析,一是决策者,二是广大其他的社会公民。决策者这个实体的素质决定着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的方向。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在整个社会体系中,人为因素无处不在,政治、经济等各种关系处理不当,就会给社会带来很大负面影响,或给社会发展埋下隐患,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计划经济时代,偏离中共八大精神,过重过多的强调阶级斗争,给中国留下惨痛的教训。改革开放,邓小平强调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先富的人带动后富的人一起奔小康。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开始更好地尊重规律,但人为因素更不可忽略。政府构建和谐社会,为了解决地区之间贫富过大的差异,在西南地区设立重庆直辖市,东北营建了大连城市;减免学杂费;进行医疗改革,努力加入国际社会等等,针对众多不和谐的地方,统筹解决,全方位构建和谐社会。中国距离和谐社会建成的路程还有很远,贫富差距仍然很大,官僚腐败仍很严重……这些都需要决策者多方借鉴,群策群力,持之以恒。广大社会民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活中起着主力军的作用。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容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如方永刚教授所解释的“和谐”的“谐”字,是大家都来发表意见,也就是说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力,有真正的言论自由,这样才可以到达真正的民主;诚信友爱,也更需要我们广大的民众来体现,前几年,我们曾对社会上是否缺少诚信进行过讨论,如今,社会上仍旧需要诚信,政府政策需要诚信,商场上需要诚信,与人交往需要诚信,等等。诚信友爱的存在,确实能使我们的社会安定有序。面对曾经的和仍旧存在的破坏性发展,政府提出可持续发展,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人要与自然和谐。而这一切的和谐发展,都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的投入,需要我们每一个参与者提高个体素质。一个拥有高素质民众的国家往往会是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思想文化上的争鸣。儒家思想统治中国达两千年之久,而时至今日早已寿终正寝,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其在思想文化上推行专制所导致的。儒家思想曾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里的一支,经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后,体现出了文化专制上的霸道,在整个传统社会里占居了统治地位。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儒家思想不遗余力地对异己思想文化进行了打击,比如,李贽提出: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对儒学形成冲击,他《答耿中丞》说:“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得取给于孔子而后是也,若必待取是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这是一种不同于自己的思想文化,对此儒家思想不是躬身自省,力图改进,而是对李贽其人其书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和毁坏。这种维护封建正统思想的做法在清代《四库全书总目》之中也有很强地暴露。儒家文化在社会上推行思想文化的一元性,必然导致它从历史舞台的退出。现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就要真正做到从思想文化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各种声音的存在,尤其是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先进之音的融入,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进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参考文献:[1] (西汉)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卷129)[M]北京:中华书局,1959:[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和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5-06-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有没有查重要求,可以提笔代劳
ok 没问题,我可以。
在十九世纪以前,中国并没有类似今天这样的“民族主义”的观念。古代中国人大都是秉持一种天圆地方、“中华”居中、四面皆是低等“夷人”的“天下”观念,主要以文化上的优劣差异、而非种族或生理差异来区别“华”、“夷”。 但到晚清时候,情况大变了: 首先,中国被迫向“西方”逐渐敞开门户,各种欧洲的器物、观念和人员迅速进入中国,大大改变了沿海地区和城镇居民的日常观感;到19世纪晚期,这个变化已经相当明显,尤其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比较年轻的文化人中间,一种新的“世界”观念――中国只是世界上许多“国”中的一个,与西欧诸国相比,至少在经济、军事和政治上还居于劣势,差不多完全取代了上述那一种古老的“天下”观念。 其次,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895年的“甲午战争”,西方列强、特别是“维新”成功之后的日本对中国的不断侵犯,在社会上造成了一种中国即将被“瓜分”的严重的忧虑。这忧虑的一个直接的思想后果,就是文化人普遍从利益冲突的角度来理解“国”与“国”的关系。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拥有极大的社会影响、自称能以手中的一枝笔“转移”国人心理的梁启超,就这样解释“国家”的起源和基本作用:“国家者,对外之名词也。……人类自千万年以前,分孳各地,各自发达。自言语风俗,以至思想法制,形质异,精神异,而有不得不自国其国者焉。循物尽天择之公例,则人与人不能不冲突,国与国不能不冲突。国家之名,立之以应他群者也。故真爱国者,虽有外国之神圣大哲,而必不愿服从其于主权之下,宁使全国之人流血粉身靡有孓遗,而必不肯以丝毫之权力让于他人。” 其三,因为对颟顸守旧的清廷日渐失望,也因为有意借鉴西方“迅速富强”的政治经验,从1880年代开始,有意改革的文化人越来越自觉地宣扬“国家”概念,并由此推导出“国民”、“国族”等一系列派生概念。
请发邮箱!
我从这门课中学到了什么 -------实验教学模式感悟 摘要:通过自主能力,团队意识,思维方式三个方面对本学期的毛概课进行探讨,比较其优点与缺陷,以及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关键词:概论 自主能力 团队意识 思维方式 正文 一.前言 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上来,各式各样的感想也写过不少,但要为一门上过的课写感想,却还真的是头一次虽然新鲜,但我的的确确感到有东西可说——作为对一整个学期毛概课的总结,我有太多收获可以一一叙述评点 为全面、完整起见,全文将分为三部分从不同角度论述这门课带来的一些思考 二.正文 (一) 自主能力 曾经有人戏称我们是“小白鼠”的一代:自小学入学以来,我们时时刻刻都处在教育改革的风口浪尖无论是素质教育、减负还是劳技课、IB课程与创新能力,无一不强调的是我们的自主能力的培养培养自主能力固然好,然则在应试这一主流道路上,这所有大刀阔斧的改革必然面临早夭的命运——或是流于形式,或是索性瞒天过海弃之不顾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一旦迈过高考这道坎,我们面临的又是就业与社交,这令先前对自主能力的冷落有了直白的体现:应试技巧固然重要,但最终帮助我们安身立命的还是对新知识自主的获取与学习我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大学学生会、社团的发展如此蓬勃,大学课堂远比初、高中来得灵活、自主,因为每个人都明白学生们在进入社会前缺乏的是什么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三.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如:'对农村合理的全、畜、机动力组合的设计'这一标题即存在逻辑上的错误。题名中的'人',其外延可能是青壮年,也可以是指婴儿、幼儿或老人,因为后者也?quot;人',然而却不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显然不属于命题所指,所以泛用'人',其外延不当。同理,'畜'可以指牛,但也可以指羊和猪,试问,哪里见到过用羊和猪来犁田拉磨的呢?所以也属于外延不当的错误。其中,由于使用'劳力'与'畜力',就不会分别误解成那些不具有劳动能力和不能使役的对象。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可以选择八一电影制片厂90年代以前的作品如:大决战、开国大典其内容基本秉承毛泽东思想如:统一战线、发动和组织群众、人民战争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等
你是理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