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小生活上学,已经有五年的时间了。校报像一位老师,教给我无穷的知识;校报像一杯茶,回味无穷;校报像一幅画,流光溢彩……每当想起自己的稿子被选中,拿着稿费,心里就比吃了蜜还甜。 记得,是在五年级上学期的时候,我辛辛苦苦写完了一篇《中秋寄语》,之后我又认真修改了。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被投稿了。但是我的心里就像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毕竟投稿的人是高手云集,我的命运如何,也都掌握在评审老师手中了。等啊,等啊,一天,两天,三天……能不能选上呢?这个问题就像一只调皮的小精灵折腾得我寝食难安。 终于,新一期的校报出版了。我迫不及待的买了一张。当我回到桌子上,准备翻看时心里的“天平秤”又左右摇摆起来。忽然,心里有两个小精灵冒出来,第一个小精灵说:“你不要看呀,万一没选上,多失落呀!”另一个却说:“一定要看,一定要看!” 终于,我鼓足了勇气,带着紧张的心情打开了校报。第一篇文章就是我的!“啊!我的作文选上了!”我高兴的一蹦三尺高。不久,5元钱的稿费也送到我的手中。握着5元钱,虽然不多,但是却感觉沉甸甸的。 校报像一位朋友,给我带来了欢乐;校报像一朵花,十分迷人;校报像一本百科书,让我开拓视野……校报在哪里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线。最后我希望同学们积极踊跃的投稿,也祝《实小新时空校报》越办越好!
那一年,国画大师黄永玉带着他的画作来到北京,住在“芥末居”。那是怎样的一间房子?不但陈旧,蛛丝网结,而且四壁连一扇窗户也没有,沉闷与压抑可想而知。但是,黄永玉没有厌弃这间小屋。他环顾四壁,哈哈一笑,拿出一张洁白的画纸,贴在墙上,然后信手在上面画了一扇窗户。霎时,他就觉得窗外的暖阳正透过窗棂涌进小屋,小屋顿显生机勃勃。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有趣。许多时候,上帝就是这样捉弄世人,会给我们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完全可以画一扇窗户给自己,放进希望的阳光,照亮人生的路。 许多时候,上帝给了我们黑暗的境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追求光明的权利;上帝给了我们坎坷的遭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快乐的心境。要知道,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向命运低头,而是要学会在没有路的地方踏出一条路来,在没有水的地方挖一口深井出来。这样,就可以汲取到甘洌的泉水,滋润生命,在贫瘠的土地上营造自己的绿洲。 画一扇窗给自己,不是画饼充饥,自欺欺人,而是豁达处世,超然于困境,给灵魂一次喘息的机会。面对困境,回避是徒然,自弃也无益。倒不如乐观面对,寻找机会,相信阴暗的日子过后,必定是暖阳普照,寒冷的冬天过后,必定是万紫千红的春日。人生没有绝境,可怕的是自暴自弃、自己捻灭生命的火种。 画一扇窗给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希望,给自己一点信心,给自己一些东山再起的勇气。要知道,只要不泄气,就没有什么能将我们抛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有花好月圆的那一天。
书籍,是知识的宝库。它使人类的知识文化不断积累、发展,使无知的人变得博学 多才;也正是它,不断充实我的 头脑,给我的生活带来无限欢乐和希望。 甚至还不认识一个字的时候,我已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很小的时候,我和别的孩子一样,喜欢听妈妈拿着故事书为我讲故事。与别人不同的是, 对于每个故事,我总要听上三、四遍才肯罢休。在幼儿园里,老师无意中发现我会讲故事 ,就拿出一本故事书让我念给小朋友们。正当老师为我能认识那么多字而惊异时,她忽然发 现我竟然把书拿倒了,直瞪着眼睛在那里读。原来,这些故事我早在小的时候就已经“听熟 ”而“成诵”了。 随着认字的增多,我终于可以自己读书了,这是一件多么让人高兴的事情啊!每当我独处一 室,在可口的食品的伴随之下沉醉于佳作之中,忘情于纸页之间的时候,那种快乐,在当时 是其它任何一种感觉也无法比拟的。� 最初,我陶醉于文学殿堂之中。从《三百六十五个夜》到《安徒生童话》,那么多动人的故 事和善良的形象共同塑造了我单纯而乐观的性格,从《红岩》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在 那千百次顽强的拼搏中,从那无数钢铁般的战士身上,我逐渐认识到了生命的意义, 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三毛”的遭遇让我更加感受到自己生活的幸福,“头悬梁,锥刺股” 的典故则时刻鞭策着我前进。 渐渐地,我的兴趣转向了科学读物。从我接触到的第一套知识丛书《十万个为什么》中,我 不知解开了多少心底的迷,见识到多少新鲜的知识,接下来读到的《百科全书》、《趣味物 理》 等等,无一不令我手不释卷,废寝忘食。应该说,如果没有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如饥似 渴的阅读,我今天决不会对自然科学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书,是我最亲密的朋友,它给我知识,给我力量。今天,我在书山学海中遨游,明天,我将用知识去创造生活。这一切,怎能不说是书的恩赐?——这就是我和书的事故。
宋朝的雨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付继光 添加时间:2008-1-16 11:03:00 这是一个多雨的朝代,这是一个多情的朝代。 宋朝的雨,绵延300多年,时而淅沥,时而滂沱,时而绵绵,时而潇潇,从陈桥兵变的隆隆雷声中,一路飘飘洒洒地赶到汴京、中原,凄风苦雨地降临澶渊、朔北,疏疏落落地浸淫临安、江南,淋漓了塞北荒漠,迷蒙了江南水乡,沾湿了离人香袖,浇透了英雄衣襟。 宋朝的雨,飘到江南,灵动而充满诗意。望湖楼下,黑云翻墨,珍珠似的白雨急切地串入画船;凤凰山上,电光掣蛇,风横雨斜。太湖上,白石道人抚槛而望,燕雁随云,青山数点,“商略黄昏雨”;西湖边,欧阳修轻卷帘栊,笙歌散尽,双燕归来,细雨蒙蒙;洛阳城中,陈与义卧看星河,纤云不动,残雷未平,鹊衣犹湿。子规声里,山原绿遍,春雨如烟,农民“才了蚕桑又插田”;池塘蛙声中,梅雨淅沥,棋子闲敲,等待之人“有约不来过夜半”。在半山老人的江北秋阴,它还是“青山缭绕、千帆隐映”的一片含雨晓云,到了苏子美的淮中古祠,它已是“春阴垂野、幽花时明”的满川风雨了。宋朝的雨,在刘攽的莲池边,化作“荷心万点声”,在周邦彦的荷叶上,“宿雨初干、水面清圆”。 宋朝的雨,降到塞北,是苍茫的霜、纷扬的雪,苍凉肃杀。边塞上,白发苍苍的范仲淹率领一群思乡的征夫常年驻守,在悠悠羌管声中,边声起、孤城闭,长烟落、霜满地。衡门外,王禹称夜半披衣出户,面对“窗牖琼花坠”、“飘飘满天地”的雪花,“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山阴下,“胡未灭、鬓先秋”的陆游僵卧孤村,在“匣中宝剑夜有声”的三更时分,抚剑遥想大散关外的铁马秋风、楼船夜雪。山神庙前,被逼上梁山的林教头眼见彤云密布、朔风渐起,一片银世界、玉乾坤,那场纷纷扬扬卷起的大雪,压塌了沧州破败的草料场,也压塌了临安雕梁画栋的阁楼亭榭上最后一根残椽。 宋朝的雨,惆怅哀怨。柳三变在骤雨初歇的寒蝉声中,帐饮无绪,长亭送别,泪眼执手,无语凝噎。贺方回的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外,“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都是相思的闲愁。周邦彦在天台山上,仙女芳踪难觅,空留“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余黏地絮”的怅惘。号为易安、实则难安的李清照,国亡家破,颠沛流离,骤风疏雨中,“绿肥红瘦”的多愁善感,化为黄昏里“梧桐更兼细雨”的孤寂悲戚。 宋朝的雨,凄凉悲壮。“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怒发冲冠,气吞山河,一腔热血含冤溅洒风波亭,耻未雪,恨未灭,空悲切!零丁洋里,文天祥面对“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艰险处境,掷地有声地发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铿锵誓词,慷慨激昂,荡气回肠,却也难掩内心的悲戚酸楚。 宋朝的雨呵,浓凝成墨,是苏轼“纯棉裹铁”的“第二行书”,是米芾“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的《蜀素帖》《苕溪诗》,是黄庭坚纵横奇倔、舒展大度的《松风阁诗帖》,是云山空蒙、烟云变幻的米家山水,是董源淡远清深、秀润空灵的《潇湘图》,是范宽峻拔浑厚、雄阔壮美的《溪山行旅图》。 宋朝的雨呵,点滴成泪,是晏几道“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的别离泪,是秦少游“过尽飞鸿字字愁”的相思泪,是关山上“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的征夫泪,是郁孤台下“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行人泪,更是辛弃疾“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能让红巾翠袖轻轻揾去的英雄泪,也是是刘辰翁“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的亡国遗恨之泪! 宋朝的雨呵,汇聚成河,徒留后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无限感慨。
平视是最好的注目礼。
致裁判员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然而您们--裁判员老师, 更是我们到达终点的关键。 您们的公平是我们用于走路的脚 ; 您们的耐心是我们迈过的步; 您们的认真是我们走过的路。 天平似的公正显视出您们正直无私的性格。 请让我再说一次: 裁判员老师,您辛苦!
拜托,现在那种杂志上的作文比赛大部分是人的,为了赚钱的建议不要去
有稿费的还是有很多的!楼上说的青年问摘以及发行量大的<读者><萌芽><火花>等等!这些都是文学荟萃的地方!一般是万中选一!没有自知之明的难度比较大! 如果是青春文学和校园题材的话 可以投去<少男少女>\<火花> <萌芽>等等 看准一家风格之后,去网上搜索投稿方式吧!!注意!
每逢下学的时候,附近的那所小学,就有稠厚的人群,糊在铁门前,好似风暴前的蚁穴。那是家长等着接各自的孩童回家。 在远离人群的地方,有个人,倚着毛白杨,悄无声地站着,从不张望校门口。直到有一个孩子飞快地跑过来,拉着他说,爸,咱们回家。他把左手交给孩子,右手拄起盲杖,一同横穿马路。 多年前,这盲人蹲在路边,用二胡奏很哀伤的曲调。他技艺不好,琴也质劣,音符断断续续地抽噎,叫人听了只想快快远离。他面前盛着碎钱的破罐头盒,永远看得到锈蚀的罐底。我偶尔放一点钱进去,也是堵着耳朵近前。 后来,他摆了一个小摊子,卖点手绢袜子什么的,生意很淡。一天晚上回家,一下公共汽车,黑寂就包抄来。原来这一片突然停电,连路灯都灭了。只有电线杆旁,一束光柱如食指捅破星天。靠拢才见是那盲人打了手电,在卖蜡烛火柴,价钱很便宜。我赶紧买了一份,喜滋滋地觉得带回光明给亲人。 之后的某个白日,我又在路旁看到盲人,就气哼哼地走过去,说,你也不能趁着停电,发这种不义之财啊!那天你卖的蜡烛,算什么货色啊?蜡烛油四处流,烫了我的手。烛捻一点也不亮,小得像个荧火虫尾巴。 他愣愣地把塌陷的眼窝对着我,半天才说,对不住,我……不知道……蜡烛光……该有多大。荧火虫的尾巴……是多亮。那天听说停电,就赶紧批了蜡烛来卖,我只知道……黑了,难受。 我呆住了。那个漆黑的夜晚,即便烛光如豆,还是比完全的黑暗,好了不知几多。一个盲人,在为明眼人操劳,我还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他,我好悔。 后来,我很长时间没到他的摊子买东西。确信他把我的声音忘掉之后,有一天,我买了一堆杂物,然后放下了50块钱,对盲人说,不必找了。 我抱着那些东西,走了没几步,被他叫住了。大姐,你给我的是多少钱啊? 我说,是50元。 他说,我从来没拿过这么大的票子。 见他先是平着指肚,后是立起掌根,反复摩挲钞票的正反面,我说,这钱是真的。您放心。 他笑笑说,我从来没收到过假钱。谁要是欺负一个瞎子,他的心先就瞎了。我只是不能收您这么多的钱,我是在做买卖啊。 我知道自己又一次错了。 不知他在哪里学了按摩,经济上渐渐有了起色,从乡下找了一个盲目的姑娘,成了亲。一天,我到公园去,忽然看到他们夫妻相跟着,沿着花径在走。四周湖光山色美若仙境,我想,这对他们来讲,真是一种残酷。 闪过他们身旁的时候,听到盲夫有些炫耀地问,怎么样?我领你来这儿,景色不错吧?好好看看吧。 盲妻不服气地说,好像你看过似的? 盲夫很肯定地说,我看过。常来看的。 听一个盲人连连响亮地说出“看”这个词,叫人顿生悲凉,也觉得一些滑稽。 盲妻反唇相讥道,介绍人不是说你胎里瞎吗?啥时看到这里好景色呢? 盲夫说,别人用眼看,咱可以用心看,用耳朵看,用手看,用鼻子看……加起来一点不比别人少啊。 他说着,用手捉了妻子的指,沿着粗糙的树皮攀上去,停在一片极小的叶子上。说,你看到了吗?多老的树,芽子也是嫩的。 那一瞬,我凛地一惊。世上有很多东西,看了如同未看,我们眼在神不在。记住并真正懂得的东西,必得被心房茧住啊。 后来盲夫妇有了果实,一个瞳仁亮如秋水的男孩。他渐渐长大,上了小学,盲人便天天接送。 起初那孩童躲在盲人背后,跟着杖子走。慢慢胆子壮大,绿灯一亮,就跳着要越过去。父亲总是死死拽住他,用盲杖戳着柏油路说,让我再听听,近处没有车轮声,我们才可动…… 终有一天,孩子对父亲讲,爸,我给你带路吧。他拉着父亲,东张西望,然后一蹦一跳地越过地上的斑马线。于是盲人第一次提起他的盲杖,跟着目光如炬的孩子,无所顾忌的前行,脚步抬得高高,轻捷如飞。 孩子越来越大了。当明眼人都不再接送这么高的孩子时,盲人依旧每天倚在校旁的杨树下,等待着。
生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奇怪:回首走过的路,似乎总有大段大段的空白。穿插其间的,也只是一些记忆的片段。如同破碎的水晶球的零散的碎片,发出淡淡的,悠远的,意味深长的光。然而每一次的触摸——触摸这些灵魂深处的记忆,那些感受却更强烈的撞击我的心灵。 记忆的片段,牵牵连连,它们不断地重现,交融。最后全部幻化成一个字: 爱。即使学业沉重,但是我依旧在感悟着,经历着,成长着,成熟着。因为我知道,一路走来,成长的道路虽然磕磕碰碰,但是不论走的多远,飞的多累,我的心里都有一片温暖,一种珍稀,一叶回忆。不知道你是要作文还是要什么把开头结尾给你好了
do it by yourself!
回答 ☺ 初一看,校园文化是有形的。漫步于生机勃勃的中学校园,每时每刻我们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校刊上分明显的稚嫩的思想偏要故作高深,课桌上淡淡的笔记中依稀可辨无名诗人“佳人依旧在”五言短诗,圣诞节时雪片般飞来的贺卡及那千篇一律的祝福…校园文化似乎包罗万象,却又很难准确的描绘它。或许它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精神世界。 歌声阵阵,依旧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流行歌曲曾经是教育人者口诛笔伐的对象,然而倘若没有了这些直抒胸怀的字字句句,忙的无暇读报,无暇看中超联赛,无暇静下心来想想过去和未来,中学生们又有什么更哈德方式来稍稍发泄一下自己积郁已久的感情?渐渐的,我们都习惯将歌声为伴。 外语学习同样是校园文化的焦点,几所以出现的外语教学而闻名沪上的夜校里,总能找到许多佩着重点中学的校徽,争分夺秒的做“托福”模拟试卷的少年人,校园文化氛围中外语学习的热情也是丝毫不减。 然而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校园文化更接近于一种无形的意识形态,它早已超越了传统上的吟诗作文开Party,整个社会的文化大环境中,它不再是孤立的,它时刻受着大环境的影响,也时刻体现着这种影响。 如果你的问题已经解决了,麻烦给个赞哦!谢谢你了呢☺☺ 更多4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