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出版编辑校对规范

发布时间:

出版编辑校对规范

1  校对人才培养。校对是出版行业里的特殊专业,需要具备特殊素质的特殊人才。现代校对人才必须具备如下基本素质: (1)熟悉语言文字的各种规范,掌握语言文字的出错规律,对语言文字使用错误有较强的辨识力;(2)通晓图书版面格式知识,能敏锐地发现版面格式错误;(3)熟练地掌握各种校对方法,并且善于综合运用;(4)具备比较广博的知识积累,不同学科图书的校对人才还必须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5)能够熟练地使用工具书;(6)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耐得寂寞,注意力集中,自觉地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应当提高专职校对员从业准入学历,从事校对职业的学历为大学本科。对校对人员应进行系统的岗位培训,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按照终身教育的要求,对校对从业人员实行定期轮训的制度。校对专业技术职务,应纳入编辑系列,注重培养副编审、编审级的高级校对人才。2  人本化管理。管理者要以人为本,尊重人才,善待人才,满足校对人员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业务素质,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激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营造人与人之间沟通、和谐、合作的氛围,使管理成为一种文化、一种凝合剂、一种驱动力。校对工作适合量化管理,不但工作任务可以量化,工作质量也可以量化。但是,在实施量化管理时,要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在校对功能向“校是非”为主转移的当代,单纯的量化奖惩的作用是有限的。校是非是一种心理过程,不仅是个人文化和技能功底的展现,还是个人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的展现。校对管理要培养人的职业志趣,激发人的成就感,为人的自我发展、为高级校对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3  量化管理。包括校对任务量化和校对质量量化两个方面。校对任务量化管理,通称定额管理,即给校对人员规定校对工作量定额。校对工作量定额以字数为单位,日定额即每人一个工作日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月定额即每人一个月实际工作日内应当完成的校对字数。当月月定额与实际完成校对字数之差,即当月的超额或缺额。超额部分按超额劳动另付报酬。缺额部分应在下月补齐。校对工作是脑体并用的劳动,过度的身心疲劳会影响校对质量,因此,非特殊情况不宜加班加点校对,平时也应对超额劳动进行必要的限制。按照平均先进的原则,一个工作日的校对定额以20 000字为宜,每月按20个工作日计算,月定额以400 000字为宜。这个定额是一般标准,不同类型的书稿,校对定额应当有所差别,这个差别可用系数方法求出,增减幅度以日定额最低15 000字、最高25 000字为宜。核红、过红与文字技术整理的工作量可折算校对字数。二校、三校前的核红、过红与文字技术整理,均按校样总字数的20%折算工作量。机校及其整理工作,按校样总字数的30%折算工作量。样书检查按图书总字数的30%折算工作量。质量量化管理,即将校对质量进行量化,对不同校次规定“灭错率”或“留错率”。灭错率按百分比计算,即以差错总数为分母,以发现并改正的差错为分子,乘以100,得出百分比。留错率即漏改的差错占校对总字数的比率,按万分比计算,以校对总字数为分母,以校后遗留差错为分子,乘以10 000,得出万分比。通常要求:一校灭错率为75%;二校灭错率为一校留错的75%;三校原则上要消灭全部残存差错,最低标准为留错率不超过1/10000,超过此限的为不合格。在实施校对管理时,既要计算校对完成量 ( 定额 ) ,又要检查校对质量指标。如果质量没有达到规定的量化指标,就应扣减相应校对完成字数作为惩罚;如果校对质量高于规定的量化指标,则应增加相应校对完成字数作为奖励。校对人员发现了原稿的错误,应视错误的性质给予物质奖励。校对字数计算方法,依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的附件《图书编校质量差错率的计算方法》的相关规定。4  校对档案管理。校对的档案是出版档案的组成部分,一种图书的校对工作完成之后,应将校对档案及时整理归档。校对档案的内容包括: (1)校对登记表;(2)校对质疑表;(3)样书质量检查记录;(4)重印书质量检查记录;(5)送审图书质量检查记录。5  外校管理。外校即由社外人员承担部分校对任务。在社内专职校对人员不足的情况下,适当使用社外校对力量,作为社内校对力量的补充,实践证明是可行的。但是,外校活动在社外循环,如果放任自流,质量是毫无保证的。所以,必须加强外校管理,将社外校对活动置于统一的、有效的监控之下。外校管理的主要内容如下: (1)严格考核选用合适人才,建立素质较高、适合本社出书学科门类需要、相对稳定的社外校对队伍;(2)对社外校对人员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和业务考核,不适合继续做校对工作的要及时淘汰;(3)外校人员一般只能承担一校、二校,只有少数退休的专业校对人员,或经过考核确能胜任者,方可委以三校;(4)由专业校对机构统一组织外校,统一实施外校全程监控;(5)外校管理也应以人为本,尊重外校人员,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6)实行计件付酬和质量量 化检查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外校按千字为单位计酬,报酬应根据书稿类型及校对难易度而定,一般每千字校对报酬 1~5元。没有达到质量指标者扣减相应计件报酬,校对质量高于规定指标,或排除了重大错误,应当提高报酬标准,或给予物质奖励。

图书编辑校对规范

《老猫学出版》《排版与校对规范》《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这些书籍都很值得推荐。

比较值得推荐的书籍就是,图书编辑校对实用手册,汉字应用水平测试指导用书,排版与校对规范,作者编辑实用手册,出版校对培训教程,现代校对实用手册。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顺应这一变化而修订原有《规程》是很有必要的。在修订《规程》时,笔者建议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突出《规程》的权威性,反映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重点显现《规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兼顾《规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现就这些基本原则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至清水)。 《规程》应当反映编辑出版流程的普遍规律,并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基本步骤加以具体描述。反映编辑出版工作的普遍性、共通性有利于各出版社执行。例如:在实际编辑工作流程中,初审与编辑加工合一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编审合一就是指把编辑加工当作初审,或者说,把初审当作编辑加工,两者混为一谈,合而为一。根据《规程》对三审制的规定,初审“一般由具有编辑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对其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也就是说,“初审”是从书稿的全局角度审视书稿总体水平和出版价值。只有审稿通过,总体水平是好的,并具有一定出版价值,书稿才能进入下一流程,进行“编辑加工”。而《规程》对编辑加工的描述是“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此项工作可由责任编辑担任,亦可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加工整理较之前阶段的审稿,更为深入具体,要求认真细致,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过一个疑点”。也就是说,“加工整理”是在可以出版的基础上对书稿不妥或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润色、提高,使其更加完善。可见,两者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合而为一是不妥当的。因此,必须强调先“审稿”后“加工”,在《规程》中应当强调两者不可合一。此外,对是三审通过后再“加工整理”,还是初审后先“加工整理”,建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而且对待社科类书稿与自然科学类书稿应当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一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地理等思想性、政治性比较强的社科类书稿,还有一些中小学教材类书稿,必须在三审通过后才能进入“加工整理”流程。这些书稿的审稿把关极其重要,如果因为书稿存在思想性、政治性等问题导致最终不能通过,而初审未发现就进行编辑加工,其结果是白费工夫。所以,审稿必须在前(指前三审)。前三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加工整理”。这类书稿编辑加工之后还需要复、终审把关(指后三审)。但是,对一般性图书,如自然科学类中的科技、生活、保健、普及、大众化图书等,在程序的先后上以不作强求为妥。尤其是实用生活和保健等普及性图书,对书稿的取舍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复、终审推翻初审对书稿的取舍意见重新认定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初审认为可以出版,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后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先初审,然后“加工整理”,再行复、终审。在“加工整理”后进行复、终审,对一般性书稿而言具有帮助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实用性。当然,自然科学类书稿的审稿在先后次序上允许适当变动,并不意味着该类书稿的审稿把关不重要,也不能理解为简化复、终审把关的程序,相反,三个审次必须健全,只是不一定要分为前后两段各三个审次。像这样的普遍性问题建议在《规程》中应当有所体现,有所反映。 《规程》是指导编辑出版流程的,因此基本的流程简图是不可或缺的。原有的《规程》中缺少编辑出版流程图,感觉系统性不够。编辑规范体现在编辑流程的各阶段,编辑流程能反映编辑的整体规律,因此编辑流程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规程》中增补“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以供各社参考。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应包括以下内容:选题论证→组稿→作者交稿(书稿定、清、齐)→初审→复审→终审(前三审)→编辑加工整理→复审→终审(后三审)→发稿→一校→二校→三校→审读→付印→成品书质量检查→发行→读者与作者意见反馈此外,建议自然科学类书稿在初审认定可以出版后,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而后再行复、终审,对审稿的审次和顺序可以作出适当调整,以提高该类图书的出版效率,同时也不漏缺审稿把关的必要环节。综上所述,在出版业从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逐渐向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的今天,质量依然是立足之本。《规程》是行业规范,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的具体操作,根本目的是保证图书质量。因此,重视《规程》的修订工作对整个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图书质量是一个出版社形象的体现,图书质量也是一个编辑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然而,图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全是责任编辑的职责,而是整个行业要抓要管的大事,也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试想责任编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应对书稿中的差错,而不是急着出书去抢占市场;责任编辑如果没有经济指标的压力,不是疲于奔命,每年出版那么多的品种,为经济效益而奋斗;责任编辑如果有一点时间用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修养;复、终审把关如果也能再严一点,不怕得罪人,真正起到把好质量关的作用;作者如果能对自己的书稿更加负责任,把自己撰写的书稿质量再提高一步;校对如果能再认真一些;管理者如果能把出版事业作为文化传承来做,并从守土有责的角度承担起社会责任来,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一切地扩大品种规模……那么,图书质量也不至于滑坡到如此严重地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哈达曼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他们把蜜蜂换成蝴蝶,几分钟后所有的蝴蝶都飞出去了。原因是蝴蝶在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作多方尝试,一个方向不通就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飞向瓶颈,脱口而出。哈达曼教授总结道:“要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坚持一个方向可能会钻进死胡同。有时候,横冲直撞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图书的质量问题也是一样的,只抓住责任编辑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或者说只强调编辑出版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方法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规程》至少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个不只限于责任编辑方面的如何有效提高图书质量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和方法,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出版社编辑规范

正式出版书籍需要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1、准备好出版的书稿;     2、联系一家出版社,看他们是否愿意出版您的书。如果愿意出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出版:(1) 如果书稿好,出版社愿意包销您的书,则比较省事,您只要把书稿交给出版社,签好合约,责任编辑会与您联系。(2) 如果您的书出版后销售量有一定风险,则出版社可能会让您包销一部分书,您必须要为如何销掉这些书伤脑筋。否则您可能要赔钱。(3) 如果您的书稿出版社认为销售风险较大,您又一定要出,则可能采用合作出版的方法,就是书出版后,销售完全由您负责。出版社收取一定数额的出版费。3、您的书稿由出版社的责任编辑为您编辑好了以后,一般情况下,出版社会为您联系印刷厂印刷,您也可以要求自己联系印刷厂印刷。

出版社编辑主要的工作内容大致有:1、选题策划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进行设计,设计完后由编辑认定,编辑满意了,美术编辑进行拼版,然后出软片。版式设计,传统出版里,版式设计一般由出版科人员完成,也是需要由责任编辑提出要求并最后验收。不过现在,一般版式设计也会交给美术编辑甚至责任编辑自己做。5、付印封面、内文软片齐了以后,一起交给出版科,包括用纸、工艺等,在流程中应该都已经确定,由出版科给印刷厂开付印单。出书以后,责任编辑还要核对样书、给作者开稿费、寄样书等。6、营销这个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小的营销,可能只需要在出书以后,在媒体或网络发发书评、给发行部门、图书出版年鉴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等。大的营销,有时候从书稿还没进入流程就开始运作,比如前期造势、制造新闻事件等,到出书以后的作者签售、发行推广会等等,这里手段就太多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版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为了顺应这一变化而修订原有《规程》是很有必要的。在修订《规程》时,笔者建议遵循几个基本原则,即突出《规程》的权威性,反映编辑工作的基本规律,重点显现《规程》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兼顾《规程》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现就这些基本原则谈谈个人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至清水)。 《规程》应当反映编辑出版流程的普遍规律,并对编辑出版流程的基本步骤加以具体描述。反映编辑出版工作的普遍性、共通性有利于各出版社执行。例如:在实际编辑工作流程中,初审与编辑加工合一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编审合一就是指把编辑加工当作初审,或者说,把初审当作编辑加工,两者混为一谈,合而为一。根据《规程》对三审制的规定,初审“一般由具有编辑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或具备一定条件的助理编辑人员担任责任编辑。责任编辑必须逐字逐句地认真审读全稿,对书稿的政治倾向、思想品位、学术或艺术价值、科学性、知识性、结构体例、文字水平等各个方面进行把关,对其质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也就是说,“初审”是从书稿的全局角度审视书稿总体水平和出版价值。只有审稿通过,总体水平是好的,并具有一定出版价值,书稿才能进入下一流程,进行“编辑加工”。而《规程》对编辑加工的描述是“加工整理是编辑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经过审稿决定采用的书稿,在内容、体例、引用材料、语言文字、逻辑推理等方面难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加工整理,使内容更完善,体例更严谨,材料更准确,语言文字更通达,逻辑更严密,消除一般技术性、常识性差错,防止出现原则性错误,并符合排版和校对要求。此项工作可由责任编辑担任,亦可设置专门机构或配备专人负责。加工整理较之前阶段的审稿,更为深入具体,要求认真细致,一句一字一符地推敲修改,不能放过一个疑点”。也就是说,“加工整理”是在可以出版的基础上对书稿不妥或不足之处进行修改、润色、提高,使其更加完善。可见,两者的目的和任务都是不一样的。如果合而为一是不妥当的。因此,必须强调先“审稿”后“加工”,在《规程》中应当强调两者不可合一。此外,对是三审通过后再“加工整理”,还是初审后先“加工整理”,建议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说法,而且对待社科类书稿与自然科学类书稿应当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一些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宗教、历史、地理等思想性、政治性比较强的社科类书稿,还有一些中小学教材类书稿,必须在三审通过后才能进入“加工整理”流程。这些书稿的审稿把关极其重要,如果因为书稿存在思想性、政治性等问题导致最终不能通过,而初审未发现就进行编辑加工,其结果是白费工夫。所以,审稿必须在前(指前三审)。前三审通过后才能进行“加工整理”。这类书稿编辑加工之后还需要复、终审把关(指后三审)。但是,对一般性图书,如自然科学类中的科技、生活、保健、普及、大众化图书等,在程序的先后上以不作强求为妥。尤其是实用生活和保健等普及性图书,对书稿的取舍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争议。复、终审推翻初审对书稿的取舍意见重新认定的概率比较小。因此,初审认为可以出版,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后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先初审,然后“加工整理”,再行复、终审。在“加工整理”后进行复、终审,对一般性书稿而言具有帮助提高图书编校质量的实用性。当然,自然科学类书稿的审稿在先后次序上允许适当变动,并不意味着该类书稿的审稿把关不重要,也不能理解为简化复、终审把关的程序,相反,三个审次必须健全,只是不一定要分为前后两段各三个审次。像这样的普遍性问题建议在《规程》中应当有所体现,有所反映。 《规程》是指导编辑出版流程的,因此基本的流程简图是不可或缺的。原有的《规程》中缺少编辑出版流程图,感觉系统性不够。编辑规范体现在编辑流程的各阶段,编辑流程能反映编辑的整体规律,因此编辑流程是必不可少的。建议在《规程》中增补“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以供各社参考。简明编辑出版流程图应包括以下内容:选题论证→组稿→作者交稿(书稿定、清、齐)→初审→复审→终审(前三审)→编辑加工整理→复审→终审(后三审)→发稿→一校→二校→三校→审读→付印→成品书质量检查→发行→读者与作者意见反馈此外,建议自然科学类书稿在初审认定可以出版后,经编辑部主任同意即可以进入“加工整理”环节,而后再行复、终审,对审稿的审次和顺序可以作出适当调整,以提高该类图书的出版效率,同时也不漏缺审稿把关的必要环节。综上所述,在出版业从作为“作者与读者的桥梁”逐渐向为客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方向转变的今天,质量依然是立足之本。《规程》是行业规范,规范编辑出版流程的具体操作,根本目的是保证图书质量。因此,重视《规程》的修订工作对整个行业具有重要意义。图书质量是一个出版社形象的体现,图书质量也是一个编辑能力和素质的体现。然而,图书质量的保证和提高,不全是责任编辑的职责,而是整个行业要抓要管的大事,也是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试想责任编辑如果有更多的时间从容应对书稿中的差错,而不是急着出书去抢占市场;责任编辑如果没有经济指标的压力,不是疲于奔命,每年出版那么多的品种,为经济效益而奋斗;责任编辑如果有一点时间用来提高自己、充实自己以提高自身修养;复、终审把关如果也能再严一点,不怕得罪人,真正起到把好质量关的作用;作者如果能对自己的书稿更加负责任,把自己撰写的书稿质量再提高一步;校对如果能再认真一些;管理者如果能把出版事业作为文化传承来做,并从守土有责的角度承担起社会责任来,而不是为了经济利益而不顾一切地扩大品种规模……那么,图书质量也不至于滑坡到如此严重地步。美国康奈尔大学的哈达曼教授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几只蜜蜂放进一个瓶中,瓶底向光,蜜蜂向着光亮不断碰壁,最后停在光亮的一面,奄奄一息。然后,他们把蜜蜂换成蝴蝶,几分钟后所有的蝴蝶都飞出去了。原因是蝴蝶在向上、向下、向光、背光作多方尝试,一个方向不通就改变方向。虽然免不了多次碰壁,但最终还是飞向瓶颈,脱口而出。哈达曼教授总结道:“要尝试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坚持一个方向可能会钻进死胡同。有时候,横冲直撞比坐以待毙高明得多。”图书的质量问题也是一样的,只抓住责任编辑方面的问题是不够的,或者说只强调编辑出版方面的问题也是不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的方法同样也是多种多样的。《规程》至少从管理角度提出了一个不只限于责任编辑方面的如何有效提高图书质量的普遍适用的模式和方法,这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是学编辑出版学的。既然你擅长文字,还写过小说,那你编辑方向就是文学类了。最好再学一些软件,比如方正飞腾、黑马校对等等,这些都是编辑出版方面的软件。考证的话,如果是去出版社就考编辑资格证(报社杂志社之类的还要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证),编辑资格证比记者证难考点,不过基本功扎实的话就没问题了。字的话,自然已经这样了,就尽量写的整齐点吧,我们老师总这么教育我们。。。还有你问学历,现在普遍重能力,但有文凭的话机会更多,算是一块敲门砖、基石。

出版物编辑规范

众所周知,一本书通常由封面、扉页、版权页(包括内容提要及版权)、前言、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构成。版面构成要素,版面指在书刊、报纸的一面中图文部分和空白部分的总和,即包括版心和版心周围的空白部分书刊一页纸的幅面。通过版面可以看到版式的全部设计版心 位于版面中央、排有正文文字的部分。书眉 排在版心上部的文字及符号统称为书眉。它包括页码、文字和书眉线。一般用于检索篇章。页码 书刊正文每一面都排有页码,一般页码排于书籍切口一侧。印刷行业中将一个页码称为一面,正反面两个页码称为一页。注文 又称注释、注解,对正文内容或对某一字词所作的解释和补充说明。排在字行中的称夹注,排在每面下端的称脚注或面后注、页后注,排在每篇文章之后的称篇后注,排在全书后面的称书后注。在正文中标识注文的号码称注码。正文排版设计规则。正文版式设计规则一个高级的编辑和排版人员不仅要学会如何排版,而且要学会如何将版面排得美观、漂亮。要想达到这一目标首先必须了解正文版式的设计。书刊正文必须按照书刊的内容进行设计,不同性质的刊物应该有不同的特点。政治性的刊物,要端庄大方;文艺性的刊物,要清新高雅,生活消遣性的刊物,要活泼花梢。不同对象的刊物,也要在技术上作不同的处理。给文化水平低的人看的书字体不妨大一点,例如:儿童看的书字体要字大行疏,即采用疏排的方法。给青年人看的书可字小行密。杂志中不同的文章最好字体有所变化,尤其在设计版式及标题时更要注意,比较重要的文章标题要排得十分醒目。

期刊出版单位的学术编辑的职责:在主编的统领下进行期刊稿件的采集、录用,对稿件的学术水平负责,其工作内容包括根据行业动态及热点话题确定选题,与本专业专家学者密切联系,进行组约稿和推荐相关审稿专家,与主编共同决定稿件录用与否。学术编辑中负责不同栏目的编辑又称为栏目编辑,其工作职责主要是主持一个栏目的编辑工作,包括确定所负责栏目的定位,根据行业动态及热点话题确定栏目选题,进行栏目策划,并与本栏目专家学者密切联系,开展组约稿和推荐相关审稿 专家的工作,还负责该栏目投稿的初审。

根据年度出版计划及工作要点,收集、整理并审阅已经“三审”的稿件,对照审稿单和修稿单,查看修改稿是否已经按照要求修改,尤其要注意查看图、表是否符合制版要求。对稿件进行政治和保密方面的审查。复核全部发排稿件,包括格式、数据、计量单位、符号、图表、缩略语以及字体、字号等的统一工作,核查参考文献。检查关键词、中国图书法分类号、封面与版权页的著录项目是否齐全、准确。安排并负责排版、编辑加工、校对工作。进行图书出版后的编、排、校质量分析。

正文排版必须以版式为标准,正文的排版要求如下:(1) 每段首行必须空两格,特殊的版式作特殊处理;(2) 每行之首不能是句号、分号、逗号、顿号、冒号、感叹号、引号、括号、模量号以及矩阵号等的后半个;(3) 非成段落的行末必须与版口平齐,行末不能排引号、括号、模量号以及矩阵号等的前半个;(4) 双栏排的版面,如有通栏的图、表或公式时,则应以图、表或公式为界,其上方的左右两栏的文字应排齐,其下方的文字再从左栏到右栏接续排。在章、节或每篇文章结束时,左右两栏应平行。行数成奇数时,则右栏可比左栏少排一行字。

专业出版编辑校对流程

1联系出版社或代办机构出版分为自投稿和编辑约稿。编辑约稿就是编辑来找作者,这时候作者可以投交已完成的稿件(此类情况多见于较有名气的名作家),还有中一种情况是编辑给出选题策划案,作者按照编辑的要求来写稿子,说白了就是编辑出题作者答题(诸如诗词类、心理自助类、励志类、情感分析类等稿件比较适合这种形式)。自投稿比较好理解,就是作者拿着自己的稿子找上出版商。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一些新手作家或者兼职作家身上。2按要求提交申报选题——出版社要求为准如果你不是一书写成百家求的作者,如果你想顺利出版自己的书,最忌讳的是一声不响埋头写写写。书写完后,很可能会出现选题方向与市场不太符合的问题,或者内容、结构、行文从策划编辑的角度来看不具备足够的市场销售力。这样说是想突出策划编辑对于作者的重要性。3审核通过方可受理,拟定合同; 合同签订并付清书号申请费用。印刷款需从出版社过账。4书稿送审——书稿需要三审三校第一审为彩稿,二审可以是黑白稿,三审按出版社要求提交;三审三修确认齐清定后,由出版社提供社标、书号条形码、CIP;确稿后,出版社开具复印单方可印刷;印刷完毕需按出版社要求寄送样书

我是搞这个专业的,首先收集好你用的资料文件及图片,找个软件来排版,比如pagemaker,但现在又开发出一个比较先进的软件,叫indesign,功能相当强大如果你的书比较复杂,图片过多可能还会用到photoshop来处理,无论你用哪一个排好之后,经过细节上的校对,你就把文件交给发片公司,其它的你就不用管了,出好片之后交给印刷厂印刷就ok了,价钱方面会根据你的页数和纸张的开数,和是否是四色印刷!

整体来讲首先作者得需要选题申报,根据相关专业领域来撰写文章,接下来就是审校,这其中包括三审三校不是说所有的文章都可以通过审核的,这一定与论文发表一样是需要审核的,只是审核针对的内容不一样。然后就是申请书号、设计排版到最后印刷出版。著作出版的流程看起来很简单,其实也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前期需要作者投入很大的精力,出版著作有什么要求呢?需要注意什么呢?出书汇告诉你。1、申报著作之前要明确是自费出版还是公费出版,如若是自费出版是需要找到出版公司,然后再由出版公司找到出版社来投稿,当然费用是自己出的。如果是公费的话是由出版社全权负责,所有的流程交于出版社,不需要操心太多只要准备所需要的资料就可以。2、书号申请是很重要的,有了书号才是被认可的书籍,就跟咱们的身份证是一样的,一定要准备好资料申请书号,书号申请下来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3、著作的参考参考文献大家要注意,撰写的时候是要求引用相关的文献信息,这是学术研究最有力的体现,参考文献要做到完整、准确并且真实。

是的,没什么捷径。但你可以换点儿方法,看起来没那么枯燥。比如第一遍先看目录、标题、页码都能不能对得上;第二遍看格式,空格啊、表格之类;第三遍看标点,当然就得一字一句理解文意的看了……唉,这样感觉一遍一遍翻得还快点(ToT)/~~~不过校对这工作,有强迫症的人真是伤不起啊!(让我找个角落哭会儿)做过专业校对的人千万不要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水平足够,正规出版的话还是要找专业校对来做这项工作,也算是术业有专攻,校对的关注点是你所不知道的。校对工作一定是一字一字看的,必要时候让不同人做三次校对甚至更多,即一校、二校、三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