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好科技论文的讨论部分,那么你就要根据你的论点来进行讨论。
“家有光芒,喜气洋洋”,今天的光芒已经闻名全国,如同冉冉升起的太阳将光芒普照在东方大地上。我有幸来到这里一睹光芒集团的风采。 首先,我们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光芒真空管太阳集热器制造厂。刚踏进工厂,十五个大字赫然映入我眼帘:追求高起点,创造零缺陷,让用户满意。接着,一根根真空管整齐地堆放在两边,闪烁着耀眼的智慧光芒。往前走,工人们仍在辛勤忙碌着,一刻也不停息。一根根真空管从工人们的手中诞生,我仔细端详着一根刚加工好的真空管,别看它如此细小,但从制作到加工完成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它浸透着光芒工人多少辛勤的汗水啊!这时,眼前的一个工人已经汗流浃背了,可她仍然工作着,我忍不住上前问道:“你不累吗?”她笑了笑说:“这活儿可不算累,比起其它工人来,干这行儿好多了。”说完,又继续忙碌起来。辛勤劳动的工人啊,你们向我传递着光芒精神:做企业精诚,做事情精心,做产品精艺。 我们又乘车来到了光芒集团中心。一进门,我就被各种各样的光芒产品吸引住了:电子灶、调压阀、炉板、阀门……真是琳琅满目。随着光芒讲解员的脚步,我们来到了一个圆桶形的电热水气前,讲解员叔叔介绍道:“这个新产品叫做光芒中央电热水器,它由蓝金刚内胆制成,抗蚀十分有效,它独特的漏电保护器可在0。1秒内自动切断电源,安全无忧。”讲解员叔叔又将目光转向另一台电热水器,“来,再看这一台。”他停了停,继续说:“这台光芒电热水器是数码控制的,是最高档的产品。”“哇,数码控制!”同学们不由得瞪大眼睛。“这儿的产品可真行啊!短短的几年时间,你们就创造出这么多新品种,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一个同学问道。“这就是我们光芒作风,”讲解员叔叔微笑着,“以快致胜,一次做对,团结协作,勇于负责。” 接着,我们走进后厅,聆听了总经理助理马飞绘声绘色的讲座。马飞叔叔告诉我们:“光芒之所以发展到今天成为全国名牌,源动力是创新。‘科技光芒,创造无限’,而学习则是创新之母,实践则是创新之父。兴趣会给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责任感、爱心能为创新指出正确方向。” 光芒啊,你让我懂得了许多,许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里,在这个“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时代里,像光芒一样,我们要以快致胜,一次做对,务实创新,精益求精,才能开辟出一块新天地,一块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新天地。
一篇文章讨论的内容首先决定于探究所处的水平、材料方法的真实性、科学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摘要:①陈述主要发现;②本探究的优点和短处;③同其他探究比较的优点和短处,非凡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④探究的意义、可能的机制和临床医生或决策者的使用远景;⑤未解答的新题目及今后的探究方向。写作讨论应注重摘要:①围绕结果阐明学术观点,着重新发现或阳性结果,新观点、新启示,切勿冗长,面面俱到,离题;②在引证必要的文献作为结论的论据时,切忌作文献综述;③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稳定下结论,或报喜不报忧,隐瞒观点医学全在线 ,以假设证实假想,泛泛而谈,文不墩题;④避免简单重复前言、结果中已具体描述过的数据和资料。假如文章做到了材料不让人担心虚假,方法注重了科学,讨论按照其原有的内容写作,那么读者读一篇文章首先应注重讨论的结论,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等等事项,具体的你不妨来中国鸣网学术站看看。
一篇文章讨论的内容首先决定于探究所处的水平、材料方法的真实性、科学性。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讨论的内容应包括摘要:①陈述主要发现;②本探究的优点和短处;③同其他探究比较的优点和短处,非凡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④探究的意义、可能的机制和临床医生或决策者的使用远景;⑤未解答的新题目及今后的探究方向。写作讨论应注重摘要:①围绕结果阐明学术观点,着重新发现或阳性结果,新观点、新启示,切勿冗长,面面俱到,离题;②在引证必要的文献作为结论的论据时,切忌作文献综述;③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稳定下结论,或报喜不报忧,隐瞒观点医学全在线 ,以假设证实假想,泛泛而谈,文不墩题;④避免简单重复前言、结果中已具体描述过的数据和资料。假如文章做到了材料不让人担心虚假,方法注重了科学,讨论按照其原有的内容写作,那么读者读一篇文章首先应注重讨论的结论,这是我们所追求的结果。
论文结论部分讨论的重点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释和推断,并说明作者的结果是否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是否提出了新的问题或观点等。撰写讨论时要避免委婉、含蓄,尽量做到直接、明确。1、基本内容(1)回顾研究的主要目的或假设,并探讨所得到的结果是否符合原来的期望,如果没有,为什么?(2)概述最重要的结果,并指出其能否支持先前的假设以及是否与其他学者的结果相互一致;如果不是,为什么?(3)对结果提出说明、解释或猜测,根据这些结果,能得出何种结论或推论?(4)指出研究的局限性以及这些局限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并建议进一步的研究题目或方向。(5)指出结果的理论意义(支持或反驳相关领域中现有的理论、对现有理论的修正)和实际应用。写作要点(1)对结果的解释要重点突出、简洁、清楚;(2)推论要符合逻辑,避免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持的观点和结论;(3)观点或结论的表述要清楚、明确,讨论的最后最好是论文的最重要的结论对结果科学意义和实际应用效果的表达要实事求是,适当留有余地。
讨论是科技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讨论的目的是解释现象、阐述观点,说明您的调查/研究结果的含义,为后续研究提出建议。其主要作用是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解释说明研究结果如何支持你的答案,这些答案如何与该主题现有的相关知识相吻合。讨论通常被认为是一篇论文的“心脏”,最能反映作者掌握的文献量和对某个学术问题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讨论是许多中国作者论文的薄弱环节,也是与国际作者论文的差距所在。讨论部分很难写,作者应予以高度重视,投入应有的时间和精力,认真写好讨论。讨论部分写作的好坏往往决定一篇文章的深度,也是其学术水平的标志。作者应围绕主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避免重复叙述数据结果,避免重复摘要和引言内容,避免冗长的文字堆砌。讨论要以研究的结果为依据,作者既不要不敢下结论,也不可妄下结论。讨论部分应强调指出研究所获得的新的重要结果和结论,说明研究的价值和局限性;要与研究目的结合起来讨论,避免提出研究结果不支持的结论;如果未作经济学分析,一般不应下成本-效益方面的结论;要避免强调和暗示未完成的工作的重要性,如果有把握,可以提出新的假设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许多作者的论文讨论不系统深入,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正确引用相关文献,因而没有把研究结果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中讨论。许多作者在讨论时不引用或没有系统引用相关文献,有的认为没必要,有的因为没找到,有的故意回避引用,以凸显自己研究的“新颖”和“价值”。有的作者虽然引用了相关文献,但没有结合自身的研究讨论,也就是没有把前人的研究结果和自己的研究结果融合在一起讨论。如此讨论,导致论文分割(Balkanization),读者无法系统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你的研究结果。一个诚实的或者成熟的作者,应该对研究结果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既强调研究的成功和可取之处,也要指出研究的局限和不足。为使你的信息表达清楚,在全面的阐述、支持、解释和论证你的答案和讨论其他重要的和直接相关的问题前提下,讨论部分应尽可能的简短。必须注意,讨论旨在对结果进行评论,而不是重复叙述结果。不应过多着墨于不太重要的枝节问题,因为这会使你的重要信息模糊不清。“文”无完“文”(No paper is perfect)。关键要让读者知道什么是确信无疑的,什么只是假设推理性的。“讨论”部分的结构组织很重要,开始写作前,应草拟提纲,以符合逻辑的形式组织你的思想。可以采用链状图、问题树、数字编号或其他组织结构。汲取前人的经验,结合本人十年编辑工作的体会,总结写作“讨论”的十个步骤,以期有助于组织你的思想。1以“从特殊到一般”的逻辑结构来组织“讨论”:从你的发现到文献,到理论,到实践。在你写作“讨论”时,可讨论一切,但必须简洁、简短和明确。2 以重申你试验验证的假设和回答引言中提出的问题作为开始。使用相同的术语,相同的动词时态(现在时)和你在引言中提出问题时相同的观点。3 以试验结果支持答案。阐明你的结果如何与预期和已有文献相关联,清楚地说明为什么你的研究结果可接受,如何与该主题已发表文献的知识相一致或吻合。4 讨论与所提问题相关的所有结果,简明的概括研究结果的主要含意,不管结果统计显著性如何。5 应以正确的逻辑顺序来描述每一个主要的发现/结果所揭示的模型、原理和关系。表述这些信息的逻辑顺序很重要。首先陈述答案;其次提供相关结果;然后再引用他人的研究结果。如果必要,将读者指向插图或表格,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6 论证你的答案。如果必要,可解释为什么你的答案令人满意,而别人的不满意。只有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才能使你的解释更令人信服。7 讨论和评价对结果相互矛盾的解释。这是一个好的讨论的标志。(中国的许多作者通常回避讨论与结论不一致的内容。)讨论任何意想不到的结果。当讨论一个意外的发现时,以发现作为段落的开始,然后叙述之。8 指明潜在的局限和缺点,评述这些因素对你的结果解释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影响研究结果的正确性。当指出这些局限和不足之处时,避免使用道歉的语气。9 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建议(至多两条)。不要提出在该研究内本该谈及的建议,这样会表明你对数据的检验和诠释不充分。10 阐明本研究的结果和结论如何的重要以及如何的影响我们的知识或如何影响我们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 科学论文的讨论需要结构化读者对论文的IMRaD结构(引言、方法、结果和讨论;Introduction,Methods,Results and Discussion)相当稔熟,自觉或不自觉地都知道每部分的作用。同样,读者也已熟悉结构式摘要,它所含的信息比非结构式摘要多。有些刊物要求特殊论文使用特殊结构,如报告随机试验(randomised trials)的论文使用CONSORT结构。现在我们提议,科学论文的讨论部分也要结构化,因为它经常是论文最薄弱之处,仔细地解释而成为喋喋不休。老式论文往往缺少新的数据资料,讨论却洋洋洒洒。讨论的作用似乎是让读者相信,作者对数据的阐述及推测的正确。这不是对证据的公正检验。时代变了,人们更重视方法和结果,因为方法愈加复杂,更具科学价值。但是,我们仍然发现许多论文的讨论似乎是在“推销”自已。Lancet主编Richard Horton 和一些人士曾撰文谈及作者如何在论文的讨论中玩弄辞藻。有些作者的讨论文字拉杂,无小标题;重一般,轻特殊;叙述臃肿,扬长藏拙,结果择要,反复唠叨,夸大发现的重要性和普遍性,导致偏差。不顾收集的证据,得出不恰当的结论。建议科学论文讨论部分使用的结构:陈述主要发现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同其它研究比较的长处和短处;特别要讨论结果中的差别研究的意义未解答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讨论一开始要重新说明主要发现,用一个句子表示较为理想。接着全面说明本研究的长处和短处,两者不可偏废。实际上,编辑和读者最注意研究的短处,这是所有研究不可避免的。编辑和读者一旦发现研究的短处,而作者未加讨论,他们对文章的信任会发生动摇,心生疑窦:是否还有他们和作者都未发现的其它弱点呢?其次,将该研究与以前的工作联系起来,不炫耀自己的工作比以前的工作如何好,而是比较其优劣。与其它研究进行对照,切忌将自己的缺陷掩盖起来。重要的是应该讨论为什么会得出不同于别人的结论,作者可以放开去推测;但是如果弄不清自己的研究结果为什么与别人的结果有差别,就不便作这种推测,也不该断言自已的研究结果正确,而别人的错误。接着应该讨论自己的研究“表明”什么,如何解释自己的研究发现,以及对决策者有什么意义?此刻,作者的境地是危险的,多数编辑和读者能够理解作者的谨慎,不逾实证界限。由读者自己去判断研究的意义:他们是会做到的。作者甚至可以指出研究结果证明不了什么,防止读者得出过度、不实的结论。最后,应点明哪些问题尚未解答,以及要继续做的工作。显然,编辑和读者不喜欢夸大的作法。事实上,作者对论文的这一部分常常写得乱糟糟的。虽然无法阻止作者写一篇充满推测的文章,但切不可因推测而毁了证据。讨论部分有时也许需要别的小标题,但我们以为,现在提出的结构适合大多数研究论文。尽管统一结构有难度,甚至受限制,我们相信这种结构会降低总的文字长度,防止不恰当的推测和重复,减少报道偏差,提高报道的总体质量。这种设想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一、选题阶段:在问题意识下框定研究领域确定选题是撰写学位论文的第一步,对学位论文有决定性的意义,“题好文一半”,选择了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就等于论文完成了一半。确定学位论文选题是学位攻读者独立研究的开始,是个体创造性的思维过程,颇具挑战性。要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要找到一个好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要有强烈“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眼睛去发现问题。 牛顿和瓦特的例子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牛顿从树上掉下的一个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成为 17 世纪自然科学最伟大的成果之一,在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 而瓦特则从水烧开后水壶盖跳动这样一个人们熟视无睹现象中受启发,进而发明了蒸汽机,引发了人类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大变革。研究始于问题,而发现问题又源于强烈的问题意识。 虽然确定一个好的论文选题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位攻读者同样重要,但对于攻读人文社科学位者而言,问题意识更为重要。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客观,学术前沿比较清晰,并且研究的是一种确定性事实,以规律的形式出现,因此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明确。而人文社会科学探究的是社会事实,而社会事实作为人有目的行为的产物,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关注偶然的事实,探索必然的规律,其研究对象相对复杂,涉及的因素众多,且交织在一起,往往还涉及价值问题。因此,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更具有隐秘性,更要有强烈的问题前设,带着一双探索的眼睛,发现社会事实背后的因素。2. 要有“创新意识”创新是学位论文的灵魂,是评价学位论文质量与水平的主要标准。 “创新”指的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发展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可表现在探索了未知的新领域、文献资料的新发现、观察问题的新视角、新概念术语的产生、研究方法的新探索、学科知识的新融合,理论观点的新突破等。在选题阶段,对于自己将要主攻的研究问题能够达到怎样的创新目标要有一个基本的估计。 换言之,要对自己的研究能力、研究条件以及可能达到的研究结果有一个比较理性的、明智的判断。 要不断地反问自己:与其他研究者相比,我有什么样的优势,可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从而形成创新点?作为一个长期从事高校业务管理部门工作的一线管理者,我的实践经验可能是个优势,但理论功底不够深厚,要在理论创新上做出成绩相对困难。 那么,选题从实践出发就比较切合自己的实际。如果选择自己从事过的工作,学位论文写作就会轻松一些。原因是: ① 对这些领域比较熟悉,背景知识了解较多; ② 对操作中的实际问题有感性认识,尤其对其中的矛盾有较深的体会; ③ 以相关问题作为研究对象,能比较便利地获得丰富、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可能在资料积累上有所创新,能做出别人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在自己曾经做过的工作中去寻找问题就比较恰当。3. 关注研究意义在选题时要关注研究意义,如果选题没有多大意义,花再多的精力,研究得再好,也没有多少价值。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价值体现为理论上的突破,表现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新创造,或对于学科内某一理论问题具有补充、整合或派生意义,为人类的知识积累添砖加瓦。实践意义指的是能否对解决现实问题有所帮助,为经济建设与社会繁荣发挥积极的作用。 研究意义集中体现在回答这样的问题上: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我对自己的工作经历进行了反复扫描,最后落实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上。因为,作为从精英型高等教育到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型过程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重大而深远。 同时,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又是一个饱受争议、引起强烈社会反响的焦点事件,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探究现象背后的原因就很有意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并关注研究意义,带着这样的前设去有意识地寻找问题,实质上体现了做学位论文时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兴趣、能力、可行性等。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大致框定做“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研究”,但到底研究本科评估中的什么问题,还是朦朦胧胧的,不是很明确。二、综合考试阶段:逐步聚焦研究问题综合考试阶段是研究问题的逐步聚焦过程,可分为寻找问题、发现问题和挖掘问题等步骤。1. 通过文献综述寻找问题问题就是理论疑难和实际矛盾,因此,寻找问题的途径无非二条:实践途径或理论途径。无论是理论途径还是实践途径,进行文献综述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文献综述就是围绕着研究问题,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梳理出这个研究专题的学术发展,用概括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学术谱系图”。同时,要对所涉及的问题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比较、分析和鉴别,发现现有的研究尚未涉及的领域,或者他人尚未解决或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做文献综述最能从学术内在机理上体现出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这是一个边梳理、边学习、边思考的过程,是一项耗时费力的工程,要大量阅读资料,反复研读重要文献,透彻理解前人的研究思路和独创性结论,并琢磨前人的研究策略,思考自己研究问题该从哪些切入点开展。完成了文献综述的写作,学位论文选题的研究问题、创新点、研究意义等都会逐渐清晰起来。为了完成综合考试必备的文献综述,我对二十几年来我国评估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研究议题、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进行了分类概括与分析。 结果发现,从研究议题而言,评估制度、评估技术研究是热点,而多学科视野下的研究比较缺乏。 从研究层次而言,宏观研究较多,中观与微观的研究较少。从研究方法而言,思辨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而既有特定的理论视角,又有实证研究支撑的专题研究还相当缺乏。为此,我认为从社会学视角聚焦在大学这个中观层次上,这个研究视角在现有的评估研究中尚属空白。 我的导师有社会学背景,我自己曾任地方院校评建办副主任,具备研究该问题理论与实践的有利条件,从这个角度开展研究具有可行性。社会现实是问题的源泉,对社会现象的观察思考是找准问题的关键环节。 我收集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反响材料,包括网上言论、报纸、访谈录、“两会”提案等,对这些具有强烈感性色彩的言论进行归纳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被评院校以“全民大动员”方式形成的评估运动,采取的一些错误应对策略是评估工作遭到诟病的焦点所在。至于为什么被评院校会比较普遍地采用这种应对方式,仅从评估技术角度恐怕难以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但评估方法应该是引发这种现象的内在根源。因此,我对世界评估发展的历史、评估模式和发展趋势进行文献综述,尤其分析评估发展的历史进程,对测量 → 描述 → 判断 → 建构四个评估时代所反映出来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价值取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试图为评估在现实中的疑难找到理论依据,也为我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世界评估发展史上找到坐标定位。这样,通过做文献综述,分析理论疑难和实践困境,所要研究的问题有“呼之欲出”之感。2. 从社会现象中发现和聚焦问题从社会现实中发现问题,关键在于抓住核心问题,此外,还要剥离次要因素,限定范围,将问题聚焦并简化,并且用十分简练的学术语言清晰地表述出来。这是一个从表象问题向实质问题的转化过程,也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抽象过程,更是一个从经验到理论的升华过程,需要多视角下的灵感迸发。完成文献综述后,待研究的问题时刻萦绕在心头。这期间,我与导师不断地沟通,也和相关人员,包括老师、同学、涉及这个问题域的人员进行多方交流。 或者说只要能逮到人,对方有可能听我讲,我就不断地叙说,把自己的大概研究思路讲给他(她),看对方的反应,之后再将反馈意见详细地记录下来。感谢北京大学浓厚的学术氛围, 被我缠住的人对我这样的行为都非常理解,且乐于奉献自己的观点。这些交流者开阔的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丰富的研究经验、深刻的见解是巨大的财富!多方反馈的观点给了我莫大的启迪,也斧正了自己的前设。 经历了“头脑风暴”的洗礼,一个概念——组织化动员蓦然出现了! 这个概念很好地概括了大学在评估时的组织行为,正是这种组织行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3. 在理论视角下挖掘和细化问题在实践基础上抽象出“组织化动员”概念后,还需要在理论视角下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细化。经过深入思考,我提出了这种奇特社会现象的三点悖论: ① 与大学组织特性形成鲜明比照。大学被称为“松散的结合系统”、“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但评估期间大学变成了军队,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强大的“战争力”。 ② 它与我国社会发展趋势不一致。 “运动”是“总体性社会”运作的基本方式,但改革开放后,社会动员逐渐淡出中国,以法治为基础的治理渐成常态。 但在评估期间,高校处于非常态,运动范式再现。 ③ 它在世界各国大学评估实践中几乎没有同例。 外部介入大学评估是世界通例,但国外大学未出现这种应急性应对外部评估的现象。针对这三个悖论,我集中研究大学“组织化动员”的产生机理,即“为什么要组织化动员”? “如何进行组织化动员”?研究问题进一步细化为三个子问题: ① 为什么我国大学在评估时会出现“组织化动员”? 这种现象出现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有怎样的结构性条件? 其动因又是什么? ② 大学内部“组织化动员”如何实施?其动员方式、阶段和特点分别是什么?③ “原子化”的个体为什么会被动员起来?他们对“组织化动员”的反应如何?有哪些矛盾与冲突?“组织化动员” 式的评估对被评大学的长远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当确定用“组织化动员”作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研究的主线时,我的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才真正地确定下来。无论在答辩时还是课题申报预审时,不同的专家比较一致的反馈意见是:研究的问题意识很强,研究视角新颖,选题很有意义,创新之处在于提出了“组织化动员”的概念。三、开题阶段:综合设计研究问题到了开题阶段,就要对学位论文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包括确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研究思路、研究步骤等。在这个过程中,我对选择理论、确定研究对象和琢磨研究距离体会最深。1. 选择理论学位论文必须要有理论支撑,没有理论的论文是没有深度的,称不上是博士学位论文。 但是,因为我的研究问题源于现实问题,而现实问题是综合性的,非学科性的,这就决定了要选择一个针对性的理论难度较大。 另外,我的问题又源自本土的社会现象,要特别警惕西方理论的适用性。 最后,我选择以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作为理论基石,原因在于: ① 它的理论核心,即结构具有制约性和使动性,我们在受制约中创造了一个制约我们的世界,对我的研究问题有较好的解释力。 ② 这是一个综合性理论,融合了社会结构制约性和主体行动能动性两个方面,包容性较大。 ③ 这是一个形式模型,所以才具有超越不同社会结构形态,对研究具有一般性的指导意义。换言之,这个西方的理论用来解释中国的本土问题还是适用的。2. 确定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选择最好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这样,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深度解剖,就能形成对这类现象较为深入、详细和全面的认识,起到“一叶知秋”的作用。对于本科评估“组织化动员”而言,地方院校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组织化动员”表现出最强烈的动机和最发达的形态。 而我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组织评估工作的主要成员,具备“解剖麻雀”的便利条件。而且,本研究侧重在“组织化动员”的过程剖析,而这个过程通常是隐匿在文本之后的,了解其“幕后”的情况变得非常重要。 这个研究对象和研究重点的确定,使我这样背景的研究者具备了绝对的优势,研究条件十分有利。3. 琢磨研究距离经验基础上的学理研究,要与经验事实保持一定的距离。距离直接决定了观察的角度,观察的距离不同,看到的景象就会不一样。理想的距离应是既能看到事物的全貌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能抓住其中的细微之处。 距离太远,难以产生感性认识,抓不住深藏其中的“微妙”,深度不够;距离太近,就会深陷其中,跳不出来,宽度不足。对我来讲,用自己工作的院校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会比较敏感,说什么、怎么说才能真正发挥“内里的局外人”作用,既抓住关键问题所在,又不损害组织利益,这是我在研究设计中反复琢磨的一个重要问题。将研究聚焦在“组织化动员”过程而非应对评估的具体措施与策略上,应该是一个比较理想的观察距离。 既可以一个“内部人”深入其中,感受组织内部人员的情感和态度,理清该事件内部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揭示“组织化动员”的实质问题;又以一个“局外人”、一个研究者的身份,不陷入到具体的琐事之中,不遮盖问题,以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分析。开题阶段要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系统的研究设计,这是开展任何一项研究都必须经过的过程。这个阶段问题考虑得越详细、越深入,后续的研究就会越明确,可避免在研究中走弯路。四、论文写作阶段:对研究问题削枝强干论文写作是按照研究设计进行具体实施的过程,将研究设计中的核心问题进行深入和细化,并削减旁枝问题。 深入与细化核心问题我觉得自己的研究思路很清晰,论文写作只要按照研究设计进一步细化即可。 但事实情况却并非如此,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 吉登斯的“结构二重性”理论宏大、因素众多,关系复杂,正如评论家所言,吉登斯的理论是“综合了各种理论要素的‘煎饼’,内部充满了矛盾和张力,吉登斯像‘狐狸’一样,像‘蜜蜂’一样,在理论之间飞来飞去,要理解他的理论就像‘试图去抓住一根水银柱’”。 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在于该理论缺乏中观层次的分析框架。 这样,上层的理论和下层的材料就无法串在一起,研究从理论出发的路径走不通。这样,我只能在核心研究内容上寻找突破路径,希望能借鉴到其他研究者的分析要素。然而,由于社会结构的差异,西方社会运动多是“自下而上”自发集聚而产生,找不到类似“组织化动员”的模式。 而且,西方对运动研究的理论视角虽然多样,但每一种理论视角关注运动发生和发展的不同方面,在理论议题、研究兴趣和基本假设等方面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很难借鉴。而我国虽是一个运动频发的国家,相关的研究议题也很多,但理论视角却比较单一,基本上都是史学研究,重在对史料的挖掘和整理。 研究内容基本上是对各种具体运动发展脉络的描述和分析,对运动性质与特征的归纳,对运动结果的探讨和利弊得失的评价等。 这些研究对“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的借鉴意义不大,但对“怎样进行组织化动员”有一些启发作用。 因此,要想将论文研究进行下去,首先要构建出一个“组织化动员”模型,分析影响“组织化动员”的核心要素,可这样的要求显然超出了我的能力。为什么要进行“组织化动员”,牵涉到我国转型期社会变革的宏大背景,相关因素自然非常多。我像一只无头苍蝇在相关问题中打转,始终理不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直到我读了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的论文《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 30 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学分析》之后才豁然开朗。我欣喜若狂,即刻用了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作为分析框架,将评估运动转换为:带有“总体性社会”遗传基因,在技术治理方式下的一种“运动式治理”。解决了分析框架,以后的工作就变得相对简单。在此之前,我将自己头脑里的一些想法都记录下来了,虽然是一个个的碎片,没有章法,却是思考后的粗加工材料。 现在,理清主线后,选择一种合适的论述角度,将这些材料串起来,论文内容很快就充实起来。2. 删除旁枝问题“组织化动员”式的评估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这是人们情不自禁发出的疑问。 无论是课题申报还是交流时,人们都希望我用理性、系统的学术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开题时,我确实将“组织化动员”的评估效果作为研究内容之一,并且在此后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围绕着这样一些问题:案例院校动员起来做了什么? 怎么做的? 评估结束后,哪些保留了,哪些消失了? “组织化动员”的评估对案例院校的长远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我根据 CIPP 评估模型要素(情景评估、输入评估、过程评估、结果评估)作为分析框架,深入挖掘案例并以丰富的材料作为支撑,有效地回答了大多数人的疑问。预答辩时,导师们认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过长( 30 万字),结构有些松散。 我就将与核心研究内容关联不是很紧密的内容删除,删减了 10 万字左右。经过这样的调整,“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的主线变得更加清晰,重点更为突出,结构也紧凑起来。 我对调整后的效果非常满意,但同时还是免不了对删除的这部分内容感到十分可惜,这毕竟是我呕心沥血的结果啊。论文写作时的分析框架十分重要,要紧扣核心问题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避免被旁枝问题所干扰,研究最好只回答一个问题,削枝强干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五、答辩阶段:再次推敲学位论文的题目完成学位论文后,在论文答辩前后可对题目进行再次推敲,这个时候是“点题”,即用文字对论文主题给予概括。 点题时要注意标题文字的规范、准确、新颖,要仔细琢磨论文标题是否恰当;词语是否确切、科学、规范、没有异议;是否简单明了;能否真正概括出学位论文的核心内容,恰如其分地反映出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是否新颖醒目;能否引起读者的阅读意愿等。我的学位论文标题曾经考虑用《“无政府组织”的“组织化动员”:大学本科评估实证研究》,这个标题对比强烈,比较醒目。但不少人对“无政府组织”提出了异议,认为提法不够规范,大学组织的特性准确的表达应为“组织起来的无政府联合体”,如果全文写上,标题又不够简洁,最后我放弃了这个题目。 后来,我将项目定为《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组织化动员”机理研究》,在预答辩时,有老师提出,并非所有大学在评估时都“组织化动员”,北京大学就没有采取这种方式。 经反复斟酌后,最后我将标题改为《地方高校本科评估中的组织化动员》。总之,学位论文研究问题在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从选题阶段的研究方向框定,到综合考试阶段的问题聚焦,再到开题阶段的研究设计,延续到论文写作阶段的削枝强干,直至答辩阶段的标题确定。学位论文贵在围绕问题开展研究,真正体现出研究的价值,并形成创新点。易美云学术是一站式在线学术教育服务平台,主要专注于科研培训服务,包括SSCI论文写作、社科基金申请、matlab编程培训等,协助广大的科研工作者顺利完成学业或者职业从容晋级。
一篇合格的SCI论文总有几点是必不可少的。以下,是学术堂集各方智慧总结的良心贴,与大家分享合格论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排版是给人的第一印象,当然也需按要求。现在网上搜索还是比较强大的,有不同的排版格式,或者自己能够多练习如何灵活运用word等软件,不只是写论文,对于其它东西也是非常有帮助的。编程语言对于论文的作用也许很多人都听过,它对论文起着重要的作用。理工科的科研工作者应该感触尤其深,可以这么说,理工学科的基础和深入发展往往都是要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描述和解决。然而复杂的数学往往不便于理解,如何更好的展示我们的结果,往往是需要一些编程手段。比如利用matlab来绘制结果的曲线图。好的科学思想或者算法设计,一定是需要一个软件来实现的,这就是编程语言的重要性。 一、一些的理论与数学化描述 一个问题必须通过理论进行严格的阐述,这是科研的表达方式。实现这一点一定需要一些数学化的表述,集合论、图论、概率论、微积分,等等。一定要设法熟悉和使用数学化的描述。数学化描述的优点就是思路清晰,科学严谨,简洁精炼。写一篇论文,或者学一门科学知识,往往需要学习其对应的数学工具和数学表述,就是这个道理。这个学习过程就是科研的套路,怎么学的,我们就设法怎么照着去做、去发展。 二、专业化的术语与合格的分析结果 术语对于我们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论文中常使用的术语,一定要熟悉和使用其专业化术语。大家都习惯了这种表述,你也这样说,才方便大家理解你的工作。结果分析也应该是合理的,分析的量是不是大家常分析的都关心的物理量。结果还要直观易懂,分析严谨等等。 三、模型图及结果的绘制和整理 一篇文章最一开始给人最直接的印象就是图。论文的图有两种,一个是模型图,另一个是结果图。模型图是为了文章中能够更直观的表达出你所要论述的观点。模型图是能为文章增添光彩的。好的模型图可以反映出问题的特征,让问题具有一定的可视性。很多好杂志的论文,文章中的模型图都画得非常好看,不仅是美观,也把文章要表述的问题描绘的生动、到位。 如果说模型图是锦上添花的效果,那么结果图就是关乎到文章的最直接最实在的部分。结果图顾名思义就是将文章的理论结论以图的形式展现,文章的结论正确与否就可以从结果图看出。对于结果图的绘制要做到清晰明了,尽量使信息丰富,同时能使人一目了然,看到你工作的意义、创新性。 四、数据库、手册、已有文献的实验 这部分是学者们都必须要掌握的,却常常容易忽略的内容。数据库、手册、已有文献的搜集是必须的。他们的作用是,可用来与你的结果进行验证对比。学术论文都提倡创新性及价值,但创新出来的理论或者方法一提出来,首先需要的是做详细的验证,验证它的可行性和优势。不可行就没意义了,可行但没优势,意义也不大了。 五、无错误的英语描述 虽然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是如果想写高质量的文章就必须得克服语言关,毕竟SCI多数是国际杂志,是用英语的。文章中表述不能有错误,如果文中思想和内容写的很好,但是在英文表述中出现了一些语法错误,即使问题不大,也会让审稿人的印象不好。如果英语错误漏洞百出,怎么让审稿人和编辑相信你的工作还有更深远的科研意义呢?
845480066,软文写作没有一定的知识功底是写不出来好文章的,我是找他写的,最前面就是扣维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