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科研论文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发布时间:

科研论文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据学术堂了解,论文质量共分五个评判标准:  一、优(90分以上):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遵守各项纪律,表现出色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拥有较强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透彻,解决问题的方法适当结论也正确,并有一定创新性,有较高的学术或实用价值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清楚且逻辑性强  5、资料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且能流畅正确地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深入的回答主要问题,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良(80-89分):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认真,比较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良好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具有一定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且理论分析得当,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正确且能实用  4、论文的结构严谨,格式规范工整,条理较为清楚  5、相关资料搜集的较为齐全,实验或计算的结论准确可靠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简明和正确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准确地回答主要问题,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中(70-79):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比较认真且较为努力,能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在规定时间内独自完成论文,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比较实用,结论正确  4、论文的观点正确语句通顺,格式规范书写比较工整,条理也较为清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够比较正确地回答主要问题  四、及格(60-69):  1、在写毕业论文时,能基本遵守各项纪律,表现一般  2、能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论文中的立论正确、理论分析无原则性错误,解决问题方案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基本正确  4、论文中使用的概念基本正确,条理比较清楚,格式符合规定  5、资料收集的得当,实验或计算结论基本准确  6、在论文答辩时能够阐述出主要内容,经答辩教师提醒后能够回答主要问题  五、不及及格(59分以下,同时具备备以下三条或三条以上者):  1、在写毕业论文时,态度不认真,有违反相关纪律的行为  2、有指导教师的指导时,还不能按时和全面地完成毕业论文  3、对于论文当中的理论分析部分有原则性错误,或结论不正确  4、论文写作格式不规范,文观点不正确  5、相关资料不齐全,计算的结论不准确  6、在进行论文答辩时,阐述的论文主要内容不正确,经过答辩教师的提醒后仍不能正确地回答各种问题

评判的标准就是不要有抄袭,查重率一定要低,以及有创新性和内容丰富。

论文评判基本上都要看论文的三个方面:创新性、规范性、学术性。创新型指论文所论述内容必须要新颖,不能拿以前已经论证过的内容来论证;规范性指论文格式要规范,不能结构混乱;学术性则指的是内容要严谨科学,不能没有实践空谈结论,而且要有科学依据。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论文的评价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一、观点要新鲜,具体而言,一要明确,二要有新意。二、结构要规范,论文结构虽无定律,但开篇往往从现象入手,或从政策规章入文,从中引出观点;或分析问题,导出自己理念。三、论述要有力,既然是论文,用到的言语一般带有论述性而非描述性,也不是简单的陈述问题、罗列现象,往往是书面语言而非口头语言,论述还需具有论辩性。四、材料要适用,材料使用不只是拥有相关的素材即可,而是要能有力支撑自己的观点。运用到文章中的材料要经过筛选组合,不是简单堆砌。如引用材料,要善用注释,不要照搬照抄。材料要用经典,不要信手拈来、随意性强。

评判的标准就是不要有抄袭,查重率一定要低,以及有创新性和内容丰富。

【争鸣与探讨】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方案中的科研评价部分,特别是“A类期刊”的增列与取消,一时成为热议话题。事实上,科研评价是世界性难题,最近几年,国际学术界提出了科研评价方面的两个“宣言”——“莱顿宣言”和“旧金山宣言”。放在世界的范围内,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评估中某些新鲜尝试呢?有哪些可取之处和不足之处?“A类期刊”的取消不意味着相应的探索和思考也被取消。  “莱顿宣言”纠偏“量化至上”  “莱顿宣言”(The Leiden Manifesto for research metrics)的提出源于2014年在荷兰莱顿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公共政策教授Diana Hicks等提出了合理利用科学评价指标的七条原则,后来扩充为十条,并于2015年4月发表在《自然》杂志上。  “莱顿宣言”的十条原则,简言之,第一,量化评估应当支撑质化的专家评估,而不是取而代之;第二,衡量绩效应基于机构、团队和个人的科研使命;第三,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相关研究;第四,保持数据采集和分析过程的公开、透明和简单;第五,允许被评估者验证数据和分析;第六,考虑发表和引用的学科差异;第七,对个人研究的评价应基于其综合作品的质性评价;第八,应避免评估指标的不当的具体性和虚假的精确性;第九,识别认清评价指标对科研系统的影响;第十,定期审查评价指标并加以改进。  按笔者的理解,这十大原则可以归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即总的原则是:基于指标的量化评估是第二位的,是辅助性的,而同行评价的质性评估是第一位,是主导性的。量化指标可以降低同行评价中的偏见,促进更加深入的审议,提高同行评价的质量,但量化指标不应取代评估者基于充分信息基础上的判断。评估者仍然需要对其评估负责,而不是完全让“数据说话”了事(第一条原则)。所以,“莱顿宣言”并不提倡科研评价要用量化指标,更不提倡把量化指标作为主导甚至是唯一指标。“莱顿宣言”只是说在用到起辅助作用的量化指标时需要注意的一些原则。  第二方面,在总的原则指导下,运用科研评价指标做具体评价工作时的下位原则,即要充分考虑科研活动本身是创造性的、个性化的、独特性的等特点,所以需要在评价过程中特别注意科研活动的使命的差异(第二条原则)、地域性的差异(第三条原则)、学科性的差异(第六条原则)、个体性的差异(第七条原则)。这些差异容易被量化指标遮蔽,所以需要在评价中采用综合计量或者质性评估办法。  第三方面,关于科研评价指标的具体数据采集和分析的要求,要公开透明(第四条原则)、可以复核验证(第五条原则)。  第四方面,对科研评价指标的态度,要理解实质内涵(第八条原则)、警惕负面影响(第九条原则)、不断改进完善(第十条原则)。  “莱顿宣言”每一条都内涵丰富,指向明确。与之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科学评价工作还大有改进空间。  “旧金山宣言”纠偏“以刊评文”  “旧金山宣言”(The San Francisco Declaration on Research Assessment,DORA)的提出源于2012年12月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年会期间,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和出版者提出关于科研评价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旧金山宣言”,2013年5月,78个科学组织的155位科学家签署了这份宣言。“旧金山宣言”引发了世界科学界的广泛关注,《科学》杂志撰写社论支持“旧金山宣言”,认为影响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碍创新,它引导科学家关注发高影响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谓的“热点”,而不是潜心科研创新。  “旧金山宣言”并不像“莱顿宣言”那样包含相当宽泛的内容,它只是针对期刊的计量指标(主要是期刊影响因子)而提出的,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来评价科学家及其工作。内容包括总体建议以及对资助机构、研究机构、出版机构、计量指标提供机构以及科研人员的建议,共计18条。总体建议是:“停止使用期刊影响因子等期刊计量指标作为替代指标,来评价单个研究论文或学者个体的贡献,或者是作为聘用、晋升、资助等方面的依据。”其他区分对象的建议都是围绕着总建议展开的。  期刊影响因子是20世纪50年代由汤姆森路透公司开发出来的,其最初提出的目的是为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决定订购哪种期刊,但是现在影响因子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评价个人和研究机构的水平和贡献。期刊影响因子的含义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可见它只是期刊的评价指标,并非科研工作本身的评价指标,影响因子不具有对学术质量精确评价的功能,所以不能单凭影响因子就断言论文优劣。“旧金山宣言”倡导的就是评估科研工作要回归到科研工作本身的价值中去,而不是基于刊载的期刊。  “A类期刊”弊大于利  回到开篇的话题。客观地讲,这次学科评估方案在完善科研评价方面积极探索,其价值取向和工作方向与“莱顿宣言”所倡导的内容是比较契合的。比如在评估方案和相关说明中,提出“学术论文质量”采用“三结合”评价组合。一是坚持质量与数量相结合,采用代表性论文,在“比总量”与“比人均”之间找到平衡点;二是坚持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通过量化指标统计进行客观评价外,还通过“代表性论文”进行专家主观评价;三是坚持国内与国外相结合,要求包含一定比例的中文期刊,强化中国论文评价话语权。这背后的指导思想都是“莱顿宣言”提倡的摒弃“唯量化指标论”,采用更加综合的评价方式。  “莱顿宣言”的第三条原则特别提到,要保护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研究的卓越不等同于在国际期刊上发表英文论文。一些偏重于本国或者区域性的课题的研究,往往并不被知名的英文期刊所青睐。“只有基于高质量的本地语言期刊的指标才能正确评价和推动卓越的本地化的研究。”这高度契合了这次评估中强化国内研究论文地位的思想。  但“A类期刊”的取消仍有许多值得反思和总结的地方。无论如何,“A类期刊”的设定其本质依然是“以刊评文”,这是“旧金山宣言”所明确反对的。“以刊定质”,而不是用学术质量本身来评价科学研究,已经日益遭到越来越多人的反思、质疑、批评和抵制,这个时候又祭出这杆大旗,似有逆向而动之嫌。真正需要下功夫的是如何在同行评价和代表作评价方面拿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而不是继续在“看刊物、数数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那样只能带来更多的浮躁。更为重要的是,教育行政部门在主导此事,其“指挥棒的力量”不会随评估结束而结束,而会长久发挥作用。量化指标的推出在世界范围内几乎都是“民间”行为,鲜见教育行政部门直接推动设立。无论是从“管办评分离”“放管服”的角度,还是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进“两个一流建设”的角度,推出“A类期刊”都是弊大于利。

文献综述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哈哈,数量与质量呗

如果按照你的要求做好了,我怎么发给你??

研究生论文评价标准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之一。正如以上所述,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有所区别,导致两类人才学位论文评价标准也存在差异。 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科学接班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进行科学研究,并创造出“原创性”科研成果,这种成果是对前人的超越和对未知领域的开拓,努力为人类知识大厦添砖加瓦。“创造性”内涵概括起来体现为四方面:①开拓前人未涉及或未研究的学科前沿领域,提出新发现。②对所研究的新问题或老问题,提出新理论或新方法。③把一些零星的知识综合化或系统化,提出新观点或新思想。④运用或移植现有理论或方法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学术性学位论文对发展学术、科技具有重大贡献,一些研究成果甚至能够填补科学研究的空白。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学位尽管都属于同一层次,但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做出创造性科研成果,而专业学位论文则主要从事应用性研究,从创新程度而言,其学位论文不必像学术性学位论文那样注重原创性研究,而是侧重实践探索的创新,能够体现综合运用所学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独立承担专业领域实际工作和管理工作的能力。 学术性学位论文与科普读物、实验报告、科技情报等文章有所区别,注重理论分析和逻辑推理。学位论文属十议论文本,即通过说理的方式来解释和回答问题,正如刘勰所言,“论者,伦也”,这个“伦”就是分层次、有条理地讲道理的意思。学术性学位论文既要注重理性思维的高度概括与抽象,也要对研究结论进行填密的理性论证,学位论文充分体现理论色彩。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撰写论文的目的在于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位论文突出社会性、经济性和实用性价值。专业学位论文必须立足于实践,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实践工作中需要研究的问题,或者制约某个部门、行业或企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研究,数据采集准确,论证严密,论文成果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优秀的专业学位论文不仅对实践具有指导和参考价值,而且能为实践部门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研究生教育是高度专门化的专业教育,是为培养各行各业高级专门人才服务的,因此,学位论文是进行专业领域专项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术性学位论文要求对本学科发展作出贡献,表现在专业理论精深、专业内容深邃、专业术语抽象,专业概念深奥,对业外人士显示出“高深学问”的效应。学术性学位论文正是通过对专业领域知识的不断探索与深入研究,促进本学科知识的逐渐创新与发展。专业学位论文要求体现研究生层次和专业学位的特性,并不强调一定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但也不能降格为实际工作的简单总结,而要体现作者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与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对工程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工程是关于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以及关于技术的开发应用的,在物质、经济、人力、政治、法律和文化限制内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有创造力的专业。”该定义揭示了工程的实践本质,即两个“开发应用”(科学知识的开发应用和技术的开发应用)以及专业使命(满足社会需要),这表明专业学位论文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且关注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因此,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标准应重视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的综合

学术论文原创标准一般要求抄袭率不高于30%。咱们已发表的学术论文为例,一般要发表普刊是要求30%或者20%以内,这样才能通过编辑部的检测审核。以毕业论文为例,本科一般是30%,研究生20%,博士10%。这里的比例都是指查重的比例,引用率也叫抄袭率。所以这些这都算原创的标准,但是要注意一点,原创度并不等于文章的质量,这个是两码事。

现在在毕业之前,都是需要提交一篇毕业论文到学校的,如果毕业论文完成得好,并且通过学校的论文查重,这样才能顺利毕业。学校论文查重主要分为2步,第一步是论文查重,第二步是论文答辩。我们都知道论文查重主要就是检测论文内容的重复率,看内容是否存在抄袭,那么大学毕业论文怎样才算合格?大学生论文查重率多少才算合格这个问题,实际上每个学校都会有详细要求的,规定毕业论文查重率合格标准都是在多少范围内,如果重复率高于这个要求,那么学校里面的毕业答辩是没有办法参与的。并且学历越高,那么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要求越加严格,一般本科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要求规定在20%左右算合格,硕士毕业论文的查重率要求规定字10%左右算合格,最严格的是博士毕业论文,查重率一般在5%-10%内才算合格。大多数高校是规定查重率合格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参加论文答辩,论文答辩通过后即可获得学位证书,成功毕业。如果论文查重检测没有通过的,有些大学生论文可以根据导师的指导,然后在规定时间内进行修改,再次检测如果论文查重率低于30%的话,那么也可以参加论文答辩,但是如果在规定时间修改之后依旧没有通过的话,那么可能就会延迟论文答辩时间。我们提交的毕业论文,学校都会通过专业的论文查重系统进行检测,这样有规范学术不端行为和提高论文质量的作用。

论文评价的标准

论文选题是否合适。原则上只要和所学专业相关的方向都可以,但热门的、实践价值强的选题会比较受导师青睐。此外,选题应当与本身的专业水平相符合,题目范围不能过大或者过小。建议选择与导师研究方向类型的题目,或者自己比较擅长方向的题目。如果选题与专业差别较大,或者与别人重复,文章价值就大大缩水。论文结构是否合理。硕士论文写作中一般采取“总—分—总”的结构,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在实际写作中,为了论证需要,还需要把论点进行拆分,分别论述。这很容易出现文章结构散乱、论据不充分的问题。在写作上我们要注意,每一个分论点不一定是和完整主旨完全符合,但一定是为总论文服务的。只有结构合理、逻辑清晰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创新点。创新点是衡量硕士论文价值的重要因素,如果一篇硕士论文创新点很明显且具有价值,只要其他不分不出现太大问题,基本都能过关。硕士论文要求必须有创新点,但创新点不是要求在理论上或者研究上的巨大突破,只要使新的观点、新的看法、新的角度,都可以是硕士论文中的创新点。硕士论文中的创新,其实是要求毕业生要有自己的观点或者全新看法,只要是前人没做过的,或者对前人研究有新看法的都可以用,然后再用所学知识进行论文,并不是在专业领域的开创。那么硕士论文写作时该如何寻找创新点呢?①重新整理过去的文档,有可能从整理当中获得灵感,或是从文档回顾中整理出头绪;②细心观察可以看到事情的反面,考虑到事情的另一角度也可以激发想象力,研究对比的客体也可以找出不同面向,更加了解要研究的主体;③利用微观与宏观的角度看事情,可以知道事情的脉络与细节;④用比较的方式可以有许多线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