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关于寄生虫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寄生虫的论文

你是学医的还是什么专业的?看你这题目应该是预防类的医学专业把?论文还有什么其他别的要求吗?

《昆虫记》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读了它我才知道,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环境保护,不环境污染,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了一想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的更多。

可以去参考下(设计),开源类的刊物

字数要求多少的。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蛔虫

蛔虫卵一旦进入人体,在它发育到成熟的整个过程中都会给人体造成危害。 首先幼虫在人体旅行的过程中,如果误入歧途就可以造成各种异位损害,如转移到眼球可引起失明,移行到肝脏可引起肝肿大,误入到脑、肾甲状腺等处可引起脑膜炎、癫痫、尿不正常或相应脏器的炎症。如果短期内吃下大量有传染性的虫卵,当它们蜕皮成为幼虫时,到达肺部可引起蛔虫性嗜酸性肺炎。 成虫定居在肠道内,由于虫体本身对肠道的机械刺激以及它所分泌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可以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如腹痛、食欲不好、腹泻等。一旦发热或发生呕吐时可以呕出蛔虫。蛔虫亦可从鼻孔或肛门爬出来或随大便一起排出。蛔虫感染严重时,可以使儿童发生营养不良、智力迟钝和发育落后,有时表现为烦躁不安、易怒、失眠、磨牙,甚至惊厥等,严重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有时还可以引起过敏反应(如顽固的荨麻疹等)。 蛔虫有爱钻孔的习性,当蛔虫受到各种刺激及(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时,就会发动骚动,引起蛔虫病的合并症。最常见的是胆道蛔虫,蛔虫钻入胆道内,发作起来一阵阵有上腹部剧烈绞痛,使患者哭叫、打滚、出冷汗。其次也可以发生蛔虫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腹痛,以后渐渐转到右下腹绞痛,在疼痛缓解时,在阑尾处有时可摸到蛔虫的条索。如继续发展可使阑尾坏死、穿孔而形成蛔虫性腹膜炎。蛔虫集结成团,可以堵塞肠管造成蛔虫性肠梗阻,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也可以发生肠坏死和腹膜炎。 此外当蛔虫病病人昏迷或用大量镇静药时,蛔虫可以从咽部钻入气管造成窒息。当钻入其他脏器(如肝、胰等)可发生脓肿或炎症。 因此不要小看蛔虫,它闹起来也可酿成大祸,危害人们的生命

线形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线虫,成体略带粉红色或微黄色,体表有横纹,雄虫尾部常卷曲。虫卵随粪便排出,卵分受精卵和非受精卵两种。前者金黄色,内有球形卵细胞,两极有新月状空隙;后者窄长,内有一团大小不等的粗大折光颗粒。只有受精卵才能卵裂、发育。在21~30℃、潮湿、氧气充足、荫蔽的泥土中约10天左右发育成杆状蚴。脱一次皮变成具有感染性幼虫的感染性虫卵,此时如被吞食,卵壳被消化,幼虫在肠内逸出。然后穿过肠壁,进入淋巴腺和肠系膜静脉,经肝、右心、肺,穿过毛细血管到达肺泡,再经气管、喉头的会厌、口腔、食道、胃,回到小肠,整个过程约25~29天,脱3次皮,再经1月余就发育为成虫。蛔虫是世界性分布种类,是人体最常见的寄生虫,感染率可达70%以上,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受感染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咳嗽、食欲不振或善饥、脐周阵发性疼痛、营养不良、失眠、磨牙等症状,有时还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蛔虫扭集成团可形成蛔虫性肠梗阻,钻入胆道形成胆道蛔虫病,进入阑尾造成阑尾蛔虫病和肠穿等,对人体危害很大。预防蛔虫病,主要是普治病人,杜绝感染来源;搞好粪便管理;讲究个人卫生,防止虫卵进入人口。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于小肠,可引起蛔虫病(Ascariasis)。此外,犬弓首线虫(Toxocara canis,简称犬蛔虫)是犬类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其幼虫能在人体内移行,引起内脏幼虫移行症(visceral larva migrans,VLM)。   【病原学】 似蚓蛔线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1758)简称蛔虫,人体经口误食感染期蛔虫卵。   【生活史】 成虫寄生于小肠, 多见于空肠, 以半消化食物为食 雌、雄成虫交配后雌虫产卵, 卵随粪便排出体外, 污染环境,受精卵在荫蔽、潮湿、氧气充足和适宜温度(21~30℃)下, 经2周, 其内的卵细胞发育成第一期幼虫, 再经一周,在卵内第一次蜕皮后发育为感染期卵 感染期卵被人吞入,在小肠内孵出幼虫 幼虫能分泌透明质酸酶和蛋白酶,侵入小肠粘膜和粘膜下层, 钻入肠壁小静脉或淋巴管, 经静脉入肝, 再经右心到肺, 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 在此进行第2次和第3次蜕皮, 然后,再沿支气管、气管移行至咽, 被宿主吞咽, 经食管、胃到小肠, 在小肠内进行第4次蜕皮后经数周发育为成虫 自感染期卵进入人体到雌虫开始产卵约需2个月 成虫寿命约1年 每条雌虫每日排卵约24万个 宿主体内的成虫数目一般为一至数十条, 个别可达上千条   【病理改变】 幼虫致病期部分病人肺部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病灶常有游走现象;成虫致病期可损伤肠粘膜、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结膜炎、化脓性胆管炎、胆囊炎、甚至发生胆管坏死、穿孔、以及肠扭转和肠坏死。蛔虫幼虫在体内移行、发育、蜕皮还可引起Loffler`s综合征(吕弗勒综合征)。临床上以肺部炎症症状为主,伴有全身表现:患者发热、咳嗽、哮喘、血痰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X线检查可见浸润性病变,重度感染时可出现肺水肿、肺出血等。多在1-2周内自愈。   【流行病学】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幼虫期致病: 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成虫期致病: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并发症】 胆道蛔虫症、蛔虫性胰腺炎,阑尾炎或蛔虫性肉芽肿等。   【辅助检查】 由于蛔虫产卵量大,采用直接涂片法,查一张涂片的检出率为80%左右,查3张涂片可达95%。对直接涂片阴性者,也可采用沉淀集卵法或饱和盐水浮聚法,检出效果更好。 对蛔虫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性措施。包括查治病人和带虫者,处理粪便、管好水源和预防感染几个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对病人和带虫者进行驱虫治疗,是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驱虫治疗既可降低感染率,减少传染源,又可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驱虫时间宜在感染高峰之后的秋、冬季节,学龄儿童可采用集体服药。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送医院诊治,不要自行用药,以免贻误病情。 常用的驱虫药物有丙硫咪唑、甲苯咪唑,左旋咪唑和构橼酸哌嗪(商品名为驱蛔灵)等,驱虫效果都较好,并且副作用少。   【如何治疗蛔虫病?以下方便大家参考】   驱虫治疗:常用的驱虫药有甲苯咪唑(安乐士)、阿苯达唑(肠虫清)、左旋咪唑(驱钩蛔)、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六一宝塔糖),详见常用驱肠虫药。由于蛔虫在人体内寄生存活时间一般为一年左右,所以如果能避免再感染,大约一年蛔虫病可“自愈”。   胆道蛔虫症的治疗:治疗原则为解痉止痛、早期驱虫和控制感染。早期驱虫可防止复发与并发症。蛔虫有厌酸习性,可选用食醋一次2~4两,每日三次,以达到安虫目的。内科治疗无效,合并严重肝胆感染手术治疗。   蛔虫性肠梗阻的治疗:大多数蛔虫性肠梗阻是不完全性的,应及早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解痉止痛、静脉补液,腹痛缓解后驱虫。当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并发肠坏死、穿孔、腹膜炎时要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卫生知识,注意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不生食未洗净的蔬菜及瓜果,不饮生水,防止食入蛔虫卵,减少感染机会。 使用无害化人粪做肥料,防止粪便污染环境是切断蛔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在使用水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五格三池贮粪法,使粪便中虫卵大部分沉降在池底。由于粪水中游离氨的作用和厌氧发酵,虫卵可被杀灭,同时也会增加肥效。利用沼气池发酵,既可解决农户照明、煮饭;又有利粪便无害化处理。可半年左右清除一次粪渣。此时,绝大部分虫卵已失去感染能力。在用于粪做肥料的地区,可采用泥封堆肥法,三天后,粪堆内温度可上升至52℃或更高,可以杀死蛔虫卵。   【治愈标准】 经过治疗,经3~4个月后检查粪便无虫卵即为治愈。   【预后】 由于存在再感染的可能,所以,最好每隔3~4个月驱虫一次。   蛟蛕   一作蛟蚘。蛔虫之别称。《灵枢·厥病》:“心肠痛,憹作痛,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止,腹热喜渴涎也者,是蛟蛕也。”张志聪注:“蛟蛕者,蛔虫也。”   小儿蛔虫   小儿蛔虫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食欲不振,或喜食异物,面黄形瘦,脐周腹痛,时作时止,触之腹部柔软,或可扪及虫团聚散,并可见吐蛔或便蛔,且大便干稀不调。有些患儿出现淡色白斑、巩膜出现兰色斑点,下唇或出现颗粒样大小白点,舌苔薄腻或花剥,舌尖红尖。   本病发生原因是因小儿吞食了蛔虫卵所致,感染途径主要是通过污染的手或食入不洁的饮食而致。若平素小儿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素蕴湿热者更易发生本病。

你可以看下,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不过实际的没看过。可能那么大的蛔虫现在很少了,现代卫生条件比较好,从小就有杀虫保健,所以不要太担心,注意饮食卫生就好了,学习不是让你害怕的,只是让你更加健康的生活

蛔虫有游走钻孔的习性。如果肠道内蛔虫较多,当孩子发热或驱虫方法不妥,都可引起蛔虫在肠内骚动而酿成大祸。例如,蛔虫可钻进胆管引起胆道蛔虫症、胆管炎、胆囊炎;蛔虫钻入肝脏,可引起肝脓肿;蛔虫钻入阑尾,可引起蛔虫性阑尾炎、腹膜炎等。有的小儿肠管内寄生的蛔虫过多时,常在肠内扭结成团,部分或全部堵塞了肠管,导致蛔虫性肠梗阻。这些情况都会给宝宝造成极大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

人体寄生虫论文关于钩虫

首先是要确定自己有没有寄生虫,不能听风就是雨。一般肠道寄生虫比较常见的有蛔虫、钩虫、鞭虫、蛲虫、丝虫,都会引起相应的症状,你可以上网搜索一下看看自己是否符合。另外,如果不幸感染了肠道寄生虫,最好还是去医院经行正规治疗。

人体内一般没有寄生虫,只有细菌体表可能有,如螨虫等

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座谈会于2009年11月27日在江西省贵溪市举行。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在会上表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成立三年来,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当地人们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防治寄生虫病有了一定理解,示范区对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起了很好的探索推动作用。  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寄生虫病曾是严重影响人民身体健康的疾病,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末,把血吸虫病、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是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防治血吸虫的事件,解放前,血吸虫病在我国南部及长江沿岸一带蔓延,病人达1000万,死亡率极高,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十分关心血吸虫病的防治工作,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全国人民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血吸虫病防治运动,病人数急剧减少,血吸虫病得到控制。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努力,我国已经在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消灭了黑热病,1995年,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区、市)已经有5个省(区、市)消灭了血吸虫病,疟疾的流行区范围大幅度缩小,2006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现有丝虫病流行的国家中,第一个实现消除丝虫病的国家。2005年公布的全国第二次寄生虫病调查结果与1990年第一次调查结果相比,蛔、钩、鞭等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了65%,推算感染人数比1990年的感染人数减少了07亿人。  尽管如此,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2005年公布的第二次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蠕虫总感染率为74%,其中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56%,肝吸虫感染率为4%。部分地区寄生虫病发病情况明显上升。2006年疟疾在安徽、河南、贵州等省均出现了暴发疫情。肝吸虫的感染率比1990年第一次全国调查的结果上升了75%。2006年,北京市发生了广州管圆线虫病暴发疫情。  不能忽视的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不能被忽略。寄生虫病防治应体现我国公共卫生水平。”王宇主任表示,寄生虫感染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目前我们具备防治寄生虫的手段,应该积极努力防治寄生虫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改善生活环境。如果等到我国城市化全面发展,生活环境改善后等待寄生虫病自然消灭需要很多时间,人民身体健康将受到长时间威胁。寄生虫病易于防治,最能反映国家公共卫生设施、基本状况,如果我们连寄生虫病都控制不住,将很难夸耀我国的公共卫生程度及发展水平。  我国出台了2006年—2015年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目标是在2004年的基础上,到2010年,全国蠕虫感染率下降40%以上,2015年底下降60%以上,控制土源性线虫病、包虫病、肝吸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在局部地区的流行,减少重点地区黑热病新发病例的产生。????  2006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选取成立了十个有代表性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目前取得成绩明显,对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寄生虫病的防治,逐步探索形成我国特点的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模式起到了积极作用。  据悉,卫生部将会同有关部门于2011年和2016年对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并对相应的阶段目标和策略措施进行必要调整。

是一种寄生虫,很难发现,危及生命到不至于,

关于人体寄生虫的论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制订本标准。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各期血吸虫病的诊断标准,治疗方法及防治原则。本标准适用于疫区专业机构开展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和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对血吸虫病患者的诊治。2.诊断原则根据疫水接触史,结合发热、腹泻、肝肿大、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等主要症状、体征及寄生虫学检查,血清免疫学检查、血象检查结果等,予以诊断。3.诊断标准3.1急性血吸虫病3.1.1发病前2周至3个月有疫水接触史。3.1.2发热、肝脏肿大与周围血液嗜酸粒细胞增多为主要特征,伴有肝区压痛、脾肿大、咳嗽、腹胀及腹泻等。3.1.3.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蝴。(详见附录A)3.1.4环卵、血凝、酶标、胶乳等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具备3.1.1与3.1.2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1.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1.4。3.2慢性血吸虫病3.2.1居住在流行区或曾到过流行区有疫水接触史。3.2.2无症状,或间有腹痛、腹泻或脓血便。多数伴有以左叶为主的肝脏肿大,少数伴脾脏肿大。3.3粪检查获血吸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3.2.4无血吸虫病治疗史或治疗3年以上的病人,环卵沉淀试验环沉率>3%及(或)间接血凝试验滴度>1:10,酶标反应阳性,胶乳凝集试验滴度>1:10;未治或治后1年以上的病人血清血吸虫循环抗原阳性。(详见附录B)疑似病例.具备3.2.1与3.2.2项。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3.2.3。临床诊断疑似病加3.2.4。3.3晚期血吸虫病3.3.1长期或反复的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的血吸虫病治疗史。3.3.2临床有门脉高压症状、体征,或有侏儒或结肠肉肿芽表现。3.3粪检找到虫卵或毛蚴,或直肠活检无治疗史者发现血吸虫卵,有治疗史者发现活卵或近期变性虫卵。3.3.4血清学诊断阳性,标准参见3.2.4。疑似病例具备3.3.1与3.3.2项。确认病例疑似病例加3.3.3。临床诊断疑似病例加3.3.4。4、处理4.1化疗4.1.1个体化疗4.1.1.1急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总剂量120米克/千克(儿童140米克/千克)的6天疗法。4.1.1.2慢性血吸虫病一般用吡喹酮40米克/千克一次顿服或1日2次分服。4.1.1.3晚期血吸虫病一般可用吡喹酮总剂量60米克/千克,于1至2日内分3—6次服。4.1.2群体化疗4.1.2.1通过粪检抽样调查,以行政村为单位,凡血吸虫感染率高于20%的地区,不进行病原或血清学检查,对5岁以上60岁以下当年有疫水接触史而无禁忌症的人群进行普治。普治用吡喹酮40米克/千克顿服或分2次服。4.1.2.2对抽样调查感染率在20%以下的流行区,宜进行粪检或血清免疫反应检查,凡符合3.3.3或3.2.4条件之一者,给于吡喹酮40米克/千克治疗。4.1.2,3渔、船、牧民及其它频繁接触疫水的人群,不作检查,按上述剂量每年治疗1次,或2次。4.1.2.4中、重度流行区的家畜(黄牛、水牛为主)每年.化疗一次,宜与人群化疗同步进行。家畜化疗黄牛可用兽用吡喹酮30米克/千克顿服,水牛25米克/千克顿服,猪30米克/千克顿服。4.1,2.5化疗时间在流行区,人群化疗一般可在入冬感染季节结束以后进行,家畜化疗最好与人群化疗同步进行。4.2.1对钉螺面积大的流行区,一般宜处理易感地带的钉螺孽生地,以化学灭螺药氯硝柳胺杀螺为主,每年l一2次。辅以必要的、尽可能结合生产的改变钉螺孽生环境的灭螺方法。4.2.2对钉螺面积局限的流行区,以结合生产、水利改变环境为主,辅以药物杀灭。4.3防护 在感染性钉螺密度高的地方,特别是江、湖、洲、滩地区,必须做好血吸虫病防护工作。防护方法根据当地情况酌定。包括用杀尾蚴剂杀灭水中尾蚴、改变耕作方式、或进行防护性灭螺,或用涂肤防蚴剂,以避免或减少人群接触疫水,杀灭或排除水中尾蚴,或阻止尾蚴入侵。如已接触疫水可进行早期治疗。4.4安全用水保护饮用水源,减少或避免人畜粪便污染;挖并或兴建农村自来水;或用加热或药物杀死尾蚴后再使用,以减少或防止尾蚴入侵。4.5粪便管理在查清当地粪便污染水源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农村卫生建设,制

把自己想象成寄生虫中你认为是最恶心的那种,你就不会再恶心了。。绝大多数来说是不会觉得自己恶心的。

拿去参考,是姐姐自己的医学寄生虫相关

求资源好像看。

关于寄生虫的论文2000字

今天读了一篇关于血吸虫病的文章,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有悠久的历史,每年6-10月份是血吸虫病感染的高发季节,由于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大量人口流动,给血吸虫病的扩散提供了条件,致使这种古老的疾病仍在不断延续。读了这边文章后,我感觉宣传血吸虫病的危害刻不容缓。 我们知道,人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洗手,就可能得血吸虫病,牛、羊、猪等家畜也能得血吸虫病。人得了血吸虫病可引起发热、拉肚子等,严重损害身体健康,重者影响青少年生长发育,最严重的能导致人死亡。为了预防血吸虫病,让血吸虫病远离我们的生活,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感觉首先要向我的家人和邻居们介绍吸血虫病的危害和预防措施:不在设有血防警示牌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劝告一些家长们不要在有钉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洗衣、洗菜等;接触疫水后要及时到当地血防部门进行检查和治疗。 其次,我感觉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通过身边的所有人将血吸虫的危害,进一步的宣传开来。最后,预防血吸虫病,人人有责让我们行动起来,一起消灭血吸虫吧!

血吸虫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我国的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解放后,经多年的防治,许多地方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可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急性感染病人增多,有些病的病因原体就是混在水中,当人类浸泡在水中,或用手脚玩水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一但感染上这种疾病就会引起发烧,腹泻,肝脾肿大等病症。 在炎热的暑假中,大家有可能去一些湖泊戏水,那就要小心了。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小溪,湖泊里玩耍,以防感染上血吸虫病,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发育成长。如果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不能总想着:“没关系,过过就好了”而一拖再拖。 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血吸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可恶的血吸虫,你等着吧!血吸虫是一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我国的血吸虫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解放后,经多年的防治,许多地方都基本消灭了血吸虫,可这几年,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地区疫情反弹,急性感染病人增多,有些病的病因原体就是混在水中,当人类浸泡在水中,或用手脚玩水时,就有可能被感染。一但感染上这种疾病就会引起发烧,腹泻,肝脾肿大等病症。 在炎热的暑假中,大家有可能去一些湖泊戏水,那就要小心了。不要在有钉螺的池塘,小溪,湖泊里玩耍,以防感染上血吸虫病,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发育成长。 如果不幸染上了血吸虫病,一定要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不能总想着:“没关系,过过就好了”而一拖再拖。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久,血吸虫就会从这个世界上消失!可恶的血吸虫,你等着吧!

对于大规模灭绝危机,人类通常都倾向于考虑体型较大和有魅力的濒危物种。较小的生物,如,微生物、软体动物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几乎没法在人类议程上找到位置。政客、新闻界和民众几乎忽略了它们的生存危机。然而,最近一个科学家团队把这个被忽视的话题推到了聚光灯之下。他们发布了一篇有关寄生虫灭绝的论文,引发了互联网的诸多关注以及主流媒体的大量报道。这篇论文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生和研究伙伴们撰写,作者们多年深入研究博物馆的收藏品和其他数据库后才完成了这项研究。该研究提出了一些令人恐慌的预警,它剖析了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造成的意想不到的巨大后果,气候变化带来了大量毁灭全球寄生虫物种的威胁,进而对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健康也可能带来不利的影响。在分析超过457种寄生虫的数据后,论文作者表示,“按保守模式的预测,单单从气候变化引发栖息地缩减这一因素来看,到2070年,这些物种中有5%至10%可能灭绝。”如果由于气候变化和其他人为干扰因素,寄生虫的宿主物种也灭绝,那么这种寄生虫的大规模死亡可能会加剧。事实上,按最坏的设想,多达三分之一的寄生虫物种可能会绝迹。这项研究表明寄生虫灭绝可能会产生复杂的级联效应。壁虱、螨虫、绦虫、跳蚤和吸虫等寄生虫虽然声誉不佳,但在许多食物网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能够调控寄主动物的免疫系统,甚至可能有助于防止一些病原体的出现和扩散。科林?卡尔森(Colin Carlson)表示,“寄生虫对生态系统贡献颇多。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络链中占据80%的比例,相互作用的物种中它们占绝大多数,也会对宿主群体造成巨大的影响。”他是该论文的主要作者,同时也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候选人,研究方向是环境科学、政策和管理学。

你是学医的还是什么专业的?看你这题目应该是预防类的医学专业把?论文还有什么其他别的要求吗?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