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b2 b3 C98 A99 C100 C
专利权的转让是指专利权的主体发生了变更,这种变更可以是因为专利权人的自愿转让而发生,例如买卖、交换或增与;也可以由于法定的原因而发生,例如专利权人死亡或失去存在。专利权人是自然人时,一旦死亡,其专利权就依继承法的规定或按其遗嘱转移给有权继承的人。专利权人如果是单位或者企业法人时,一旦发生改组、合并或者解散,其专利也依法转移给有权继承该权利的单位或企业的法人。 专利权的转让,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所有权的转让 专利权的转让,是指出所有权的转让,转让后,原专利权人即失去了专有权,而受让人就成为新的专利权所有人。这与专利权人允许他人实施其专利是不同的。 (2) 专利权作为一个整体转让 专利权的转让,只能是权利作为一个整体转让。因为一项专利涉及一项发明创造,专利的客体是一个单一体,它不能就发明的某一特定的技术应用仅在国家领土的某一地区,或者只就发明的某一特定的技术应用等行为中的某一种行为转让专利权,而是应把专利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转让,这与专利的实施许可是不同的。 (3) 单位持有的专利权转让要经批准 专利权的转让,对于集体所有制单位或个人是自由的,原则上可以自己决定。但是,由于全民所有制单位持有的专利归全民所有,所以它们的专利权转让须经上级主管机关批准。全民所有制单位如果向外国人转让专利权,还要报请上级主管机关转报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 (4) 以合同方式实现专利转让 专利权的转让,除了个别是无偿增与的,大多数是通过买卖合同来实现的。按照这一合同专利权、人(卖方)应将专利权交给受让人(买方)所有,而受让人接受其专利权,应支付约定的价款。 (5) 履行专利权转让手续 专利权转让要履行一定的手续,出让人与受让人必须订立书面合同,经专利局登记和公告才能生效。
1984年2月,国家教委发了“教高(84)004号”《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文件,文件明确指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不仅有助于当前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是教育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对学生吸取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件下发后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成为各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课程在不断的深化,内容在不断的拓展,已成为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与能力的基础性课程。 二十世纪70年代中期,我馆正式建立国外检索刊物阅览室。 高考恢复后,我校就在理工本科生中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在当时属国内首创。当时翻译了国外的课程教材《化学文献的使用》,形成了具有学科特色的“化工文献检索”课程;1984年,课程为限定选修课,部分专业为必修课。 九十年代前后 三十多年来,我校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经历了二次重大改革,形成四个发展阶段。每次改革都取得了标志性的成果,均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 我校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围绕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培养这条主线而展开,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上形成了四个阶段的特色。 第一阶段,以手检实践为主(1979~1994)。二十世纪80年代,依据原国家教委对课程“提高自学和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的要求,设计了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主要特色是加强实践性教学。1986年我们在学校课程建设资金的资助下,建立了二个检索实验室作为专门的实践场所,供学生实际操作。成为当时教学条件最好的高校,并确立课程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多次被选为文献检索教学研究会的理事长单位。 这一阶段主要教学手段为: (1)1997~1984,课堂板书结合挂图教学、张贴并发送宣传资料、开设相关讲座。 (2)1985~1994,课堂板书配合录像教学。 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为: (1)1978~1984,对不同专业进行有选择性的检索刊物使用介绍。 (2)1985~1990,面向理工科学生基于书本载体的国内外检索刊物的系统教学。 (3)1991~1994,以手工检索刊物为主结合联机计算机检索教学。 这一阶段以文献检索课程为中心图书馆为我校学生开设过多种信息利用课程,分别有: ① 文献检索课(32学时) ② 金融信息利用课(20学时) ③ 科技工具书利用课(20学时) ④ 图书馆信息利用课(18学时) ⑤ 情报研究和利用课(32学时) 五种课程组建成模快供学生选修,也可分别选修,大大提高了图书馆教学功能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 第二阶段,以信息教学为主(1995~2002)。9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的普及是课程教学的转折点,我们及时进行了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重大改革,以大学生信息利用能力为突破口,建立了“以信息教学为主的文献检索新体系”。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形成了标志性的成果。教学改革成果于1997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见附件一)。 这一时期的教学手段为: 采用多媒体教学为手段,课程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编制了化学类、机电类、文科类等教学课件。 这一时期的教学内容为: (1)1995~1998,手工检索与计算机检索教学 (2)1999~ ,面向全校本科学生的Internet信息技术及数据库网络技术检索教学。 第三阶段,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为主。二十一世纪进入了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获取信息的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联合国提出了国民信息素质的概念,国民信息素质是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作了全面的研究探索。在提高学生信息意识、知识获取能力与创新能力上作了新的教学改革。提出为课程建立良好的信息环境,建设实习题库和试题库,获得上海市课程建设项目,资助经费五万元。配合在线作业系统、在线机考系统,实现了网上答疑。引入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等新的教学方法,取得显著成绩。教学改革成果“创建信息环境新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于2001年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见附件二)。在新的信息环境模式下,经过五年的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效果。成为2007年上海市精品课程。 教学手段: 依托网上教学辅助平台,实现立体教学。 教学内容: 在保持原有的文献检索基础知识及文献检索工具使用技巧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2005年开始,增加了信息分析与鉴别模块、检索应用综合案例部分。 第四阶段,以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教学为主。2008年以来我校文献检索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以研究性学习、以知识发现能力带动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基础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带着问题研究为学习与教学的主要手段,使学生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信息素养和文献利用能力。编制了课题调研实习作业在线递交系统、基于Big6的在线课程系统、在线文献检索知识竞赛系统、调研课题库,以基于专业方向的课题,引导学生完成从课题分析、检索策略制定、检索结果评价与分析综合到课题研究进展综述撰写,全方位体验信息问题解决过程,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教学手段: 设立USRP课题;开展课程竞赛,在课题研究拓展学习的广度与深度。 教学内容: 这一阶段的教学内容除增加开发的研究性课题调研综述报告撰写外,还增加了基于文献的知识发现、信息文化、个人文献管理工具的使用、生活中的检索、科研水平评价方法模块。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服务。
1、A;2、A;3、A;4、A;5、A;6、A、B、C、D;7、A、B、C;8、A、B、C、D、E;9、A、B、C;10、A、B、C; 不确定啊,都是个人理解。
abdda daad dc
ACBAACDAABDCABCDABCD得分是90分,不知那一道错了!
1、B 2、A 3、B 4、C 5、D 6、A 7、D 8、A 9、D 10、B 11、C
正确答案:
1A2B3D4C5A6D多选题1ABCD2BD3ACD4AB第六个不确定,你自己再查查吧
1,2,3,5,6,8是对的其他的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