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怎么样

发布时间: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怎么样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近200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5%。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7人。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占比达4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已成为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部级精品教材13部,主编出版特色系列教材318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5部,入选数量在江苏省高校(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排名第三,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2007 年,学校连续8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16个): 专业类名称 专业名称 所在单位 立项时间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系 2012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2年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系 2012年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网络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2个):机械类、电气类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部 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 别 获奖时间 材料工程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贾俐俐 省级优秀课程群 2002年 材料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 王章忠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 韩志军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C 语言 廖 雷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丁轲轲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耿苏燕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张 杰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数控原理与系统 朱晓春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刘秋华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微机原理及应用 朱晓春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黄 坚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杨志忠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杨志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数控原理与系统 汪木兰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耿苏燕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郁汉琪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刘极峰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电机学(第二版) 牛维扬/李祖明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廖 雷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主持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金官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健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眭法川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惠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胡汉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丁轲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工业自动化系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0年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徐锦康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芙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熊志卿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陈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丁轲轲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朱晓春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贾俐俐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韩念杭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刘秋华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林长圣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郁汉琪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控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2012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近12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前15位。 馆藏资源截止2014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量20835GB。 学术刊物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20万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05万元。

南京工程学院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历史机专历史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电专历史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

肯定是

南京工程学院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历史机专历史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电专历史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怎么样

那肯定是,学校是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招生。

简单抽取重要内容

这本学报最好联系杂志社直接投稿,有人冒充是杂志社编辑,书已经出刊了确一直没收到期刊 电话问编辑那边根本没我的文章 可笑的是冒充谁内编辑的这个人还发了份电子版清样给我,已经与杂志社核实 是人的,谨慎等不退款给我再曝光他的QQ号姓名 银行账号,并提交证据到公安机关

“确保安全QOS的WFS路由算法”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年5月 VOL24 NO5?“立方体网络中任务调度的一种新算法”,《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年8月VOL22 NO8“多可加性条件下确保安全的QOS路由算法,”《中南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10月 2001年第5期“大型企业生产调度的最优化数学模型和算法”,1999年QD-HK国际计算机学术会议 合著“基于粗糙集联系度的数据挖掘算法及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2004年6月,合著“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研究”,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4月“泥料可塑性测试系统”,《佛山陶瓷》:2004年1月“用ADO技术实现机械工程数据库系统方案”,《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4月“网络环境下CAD/CAM的实现”,《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4年4月“排序算法的分治策略”,《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1年3月VOL11 NO1“全文检索中的文本学习技术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1年6月“CMIS中生产计划的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3月合著“PC机系统资源冲突及其解决方法”,《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2年10月合著?“任意n重循环的设计方法和应用”,计算机工程,2004年 22期,p81-83。“算法中数学策略的应用与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 02期,p63-66。“基于粗糙集联系度的数据挖掘算法及应用研究”,计算机应用,2004年6月, p74-77。“常用算法的随机化策略研究及应用”,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12月,p59-61。“多处理器任务调度问题的新近似算法”, 计算机工程, 2005年 24期 ,p50-53。“基于数组的频繁项目集的挖掘算法”, 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 4期 ,p52-54。“体系结构级高性能低功耗Cache的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3期,p45-“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年度考核指标体系研究与网上测评系统”,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年 01期,p51-54。“XML文档DTD到关系模式的转换”, 微计算机信息, 2006年 33期,p279-281“基于网格的最小生成树聚类算法”, 计算机与现代化, 2006年 12期 ,p81-83。“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消息预取的移动查询技术”, 计算机应用,2006年 11期,p2531-2535。“一种时态近似周期的数据挖掘研究”, 计算机工程, 2006年 22期,p61-64“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构建”,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 03期 ,p85-88。“关联规则增量式更新算法的研究”,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6年 03期 ,p36-“基于频繁模式挖掘知识库的增量式更新算法的研究”,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6年 10期,p1372-“WEP协议中RC4算法硬件设计”, 微计算机信息, , 编辑部邮箱 2006年 12期,p60-“基于PrefixSpan思想的增量时序模式挖掘算法”,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 2007年 02期 ,p158-“基于预取机制的传感器网络移动查询技术”, 微计算机信息, , 编辑部邮箱 2007年 01期,p174-“常用聚类算法比较分析”,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年 02期,p471-472。“通用Web日志挖掘系统设计实现”, 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年 02期 ,p310-“传感器网络中基于应用规则与概率的动态路由算法”, 计算机应用,2007年 04期 ,p905-“快速模板匹配算法在图像循环处理中的实现”,信息技术, 2006年第8期,p34-“基于分解和频繁项目约束的关联规则挖掘算法”,《才智》,2007年第4期,p125-126。“关于时间序列相似性问题中间隔因子讨论”,《才智》,2007年第5期。“基于多元评价模型构建高校教师综合素质评估指标体系”,科技信息,2007年22期,p193-“移动数据预估聚类分析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第2期,p197-201“DLT模型在结构光测量方法中的应用”,电脑与信息技术, 2007年 05期,p34-“基于网络流量分析的入侵检测技术的研究”,电脑知识与技术(学术交流), 2007年 05期 ,p1229-“A Novel Dynamic Data Mining Approach Based on Large Itemsets”, the Seven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WHICEB 2008),May,2008“基于TMS320DM6446平台的宽带可视电话系统设计与实现”,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年第11期。“在时间序列相似性问题中确定滑动窗口的大小”,《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8年6月“一种H264的自适应去块效应滤波的快速算法”,《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29期“一种用于H264的快速多块类型运动估计算法”, 计算机应用,2008年第7期“模糊聚类分析在产品质量评估中的应用”, 广西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基于学生认知模型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算法设计”, 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0期“在时间序列相似性问题中滑动窗口的确定”,计算机应用,2008年,S1期“时间序列相似性分析中滑动窗口宽度的确定”,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09年,第1期“基于H323系统的MPEG-4视频传输”,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年,第4期“XML与数据库”,科技经济市场, 2006年第5期“基于虚拟现实的WEB智能教学系统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一类线性互补问题的最小元算法”,计算数学,1992年5月,第2期“最速下降算法”,南京大学学报,1989年11月“一般线性互补问题的新算法”,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1992年5月“”,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95年“大型企业生产调度的最优化模型和算法”,1999年QD-HK国际计算机学术会议“基于粗糙集联系度的数据挖掘算法及应用” 2003年全国理论计算机科学学术年会(青岛),2003年8月。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级别

南京工程学院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经教育部批准成立的一所以工学为主,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法学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普通本科大学。学校是全国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专门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服务特需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主要起草单位,也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教育部CDIO工程教育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是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入选高校,中国电力高校联盟、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硕士立项建设单位。  在百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办学定位,形成了校企合作、注重实践、产学研相融的鲜明特色,为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沈国荣院士为代表的1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在机械、电力、能源动力与核工业等行业领域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学校牢固树立“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发扬“知行统一,创业创新”的校园精神,以服务地方、行业为主,以本科教育为主,以教学为主,在全国率先提出和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转型改革,相关研究与实践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同类高校公认的应用型本科教育转型改革发展的“领头羊”。学校历史机专历史1915年,同济医工学堂附设机师科创建;1922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中等机械科;1926年,改名为同济大学附设机师学校;1933年,改建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1935年,更名为国立同济大学附设高级工业职业学校;1950年11月,该校划归华东工业部领导;更名为同济高级工业学校;1951年,由上海迁往南京;1953年,同济高级工业学校在机械科的基础上组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土木科迁出组建南京建筑工程学校(南京建筑工程学院);1958年,南京机器制造学校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59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改建为南京机器制造学校;1983年,升格为南京机械专科学校;1993年,南京机械专科学校更名为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8年4月,由国家机械工业部划转江苏省管理;电专历史1946年,江苏省立苏州工业学校创建(“苏高工”);1953年,更名苏州电力学校;1954年,更名南京电力学校,校址由苏州迁往南京;1986年,南京电力学校升格南京电力专科学校,江苏电力职工大学创建(合署) ;1992年,更名为“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南京工程学院2000年6月,南京机械高等专科学校与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南京工程学院。2001年3月,原核工业部直属南京工业学校并入南京工程学院。                                    师资力量截至2019年12月,学校现有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637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9%。其中正高217人,博士学位教师706人,学校在职教师中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江苏省特聘教授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教学名师4人,江苏省“333工程”、“青蓝工程”、“六大人才高峰”等116人次;获批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创新团队1个。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4月,学校设有19个教育教学单位,70个本科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6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个,机械、电气类专业为教育部首批CDIO工程教育模式改革试点专业;获批江苏省高校一流专业建设点10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江苏省重点专业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市场营销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一级学科省重点(培育)学科(2个):机械工程、电气工程一级学科省重点建设学科(5个):工商管理、软件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学术科研截至2016年8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495项,“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3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截至2015年7月,学校有科技产业7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学术资源截至2019年12月,图书馆有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3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200万余册,中文现刊130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286万余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余种,各类数据库68(含子库)个。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合作交流学校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办学的力度,在加强同国内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同时,积极拓宽渠道加强同国外高校和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了与国外高校、企业间多层次的国 际合作交流关系。截至2016年8月,学校先后与德国、英国、爱尔兰、法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的 10 所高校建立了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关系。19世纪 80 年代,学校就与德国康斯坦茨工业技术大学实现了教师和学生互派。2004年以来,学校又先后与英国诺森比亚大学、爱尔兰都柏林格林菲斯学院等高校就学分互认等问题达成一致,按照“2 + 2”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联合办学,学校中外合作办学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开辟了国际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                                    211工程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近200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5%。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7人。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占比达4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已成为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部级精品教材13部,主编出版特色系列教材318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5部,入选数量在江苏省高校(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排名第三,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2007 年,学校连续8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16个): 专业类名称 专业名称 所在单位 立项时间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系 2012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2年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系 2012年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网络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2个):机械类、电气类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部 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 别 获奖时间 材料工程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贾俐俐 省级优秀课程群 2002年 材料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 王章忠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 韩志军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C 语言 廖 雷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丁轲轲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耿苏燕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张 杰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数控原理与系统 朱晓春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刘秋华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微机原理及应用 朱晓春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黄 坚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杨志忠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杨志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数控原理与系统 汪木兰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耿苏燕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郁汉琪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刘极峰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电机学(第二版) 牛维扬/李祖明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廖 雷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主持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金官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健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眭法川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惠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胡汉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丁轲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工业自动化系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0年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徐锦康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芙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熊志卿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陈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丁轲轲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朱晓春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贾俐俐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韩念杭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刘秋华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林长圣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郁汉琪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控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2012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近12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前15位。 馆藏资源截止2014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量20835GB。 学术刊物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20万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05万元。

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近5万人,其中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近200人。全校教职员工18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200多人,具有高级职务的教师占比5%。学校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江苏省教学名师3人,江苏省“333工程”青年学术带头人1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省级学术创新团队1个,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4个,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人选37人。 省级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 截止2014年6月,学校拥有3个国家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特色专业,16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两大类专业入选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省级以上重点建设专业占比达42%,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学校已成为国家机电控制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江苏省机械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学校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国家级精品教材5部,省部级精品教材13部,主编出版特色系列教材318部,其中国家级规划教材85部,入选数量在江苏省高校(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排名第三,在全国同类高校排名第一;学校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9项。2007 年,学校连续8年获江苏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省级特色专业(9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 江苏省“十二五”高等学校重点专业(建设点)(16个): 专业类名称 专业名称 所在单位 立项时间 机械类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机械工程学院 2012年 车辆工程 车辆工程系 2012年 材料类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焊接技术与工程 材料工程学院 2012年 能源动力类 能源与动力工程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2012年 环境工程 环境工程系 2012年 电气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电力工程学院 2012年 自动化类 自动化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测控技术与仪器 自动化学院 2012年 计算机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网络工程 计算机工程学院 2012年 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6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动化 教育部CDIO教育模式改革试点(2个):机械类、电气类专业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计算机基础与应用实验中心、物理实验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机电综合工程基础训练中心、先进制造技术与装备综合训练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材料工程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工业自动化技术实验教学与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中软国际“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电子技术基础(耿苏燕,2004年) 江苏省精品(优秀)课程(群)(11门): 部 门 课程名称 课程负责人 级 别 获奖时间 材料工程学院 模具设计与制造 贾俐俐 省级优秀课程群 2002年 材料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材料 王章忠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微机原理 韩志军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计算机工程学院 C 语言 廖 雷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热工过程自动调节 丁轲轲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2年 通信工程学院 电子技术基础 耿苏燕 省级一级优秀课程 2004年 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 张 杰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数控原理与系统 朱晓春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管理 刘秋华 省级二级优秀课程 2006年 自动化学院 微机原理及应用 朱晓春 省级精品课程 2008年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黄 坚 省级精品课程 2010年 国家级精品教材(6部):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第三版) 杨志忠 教育部2009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精品教材 教材名称 主编姓名 级 别 获奖时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建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C 语言程序设计 廖 雷 全国普通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2002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精品教材 2007年 数控技术(第二版) 朱晓春 教育部2007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 左建民 教育部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书目 2008年 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杨志忠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数控原理与系统 汪木兰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胡宴如/耿苏燕 省级精品教材 2005年 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 郁汉琪 普通高等教育优秀教材一等奖 2005年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刘极峰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电机学(第二版) 牛维扬/李祖明 省级精品教材 2007年 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第二版) 廖 雷 省级精品立项教材 2009年 省级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成果名称 主持人 获奖等级 获奖时间 电网监控技术专业“两条线”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沈金官 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1997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材) 左健民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1997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眭法川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1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年 创建“校企融合”教育模式,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陈小虎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电气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张惠刚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计算机系列课程改革 胡汉才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面向21世纪电气信息类实践性环节教学改革—火电厂生产过程CAI教学软件 丁轲轲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改革试点 工业自动化系 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0年 普通高工专机制工艺及设备专业“小范围、大幅度”改革试点 徐锦康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0年 液压与气压传动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王芙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0年 “电气信息与电子信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4年 机械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熊志卿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主动适用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黄陈蓉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热能动力类认识实习改革的研究与应用 丁轲轲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建设(教材) 朱晓春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4年 走多元化多样式校企融合之路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陈小虎 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2007年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贾俐俐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培训系统的研制和应用 韩念杭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7年 联合行业办专业,率先培养电力营销本科人才 刘秋华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坚持大学物理实验“六化”建设,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创新能力 林长圣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校企合作,创新工程实训中心建设 郁汉琪 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年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机电控制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全程参与、深度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截止2014年6月,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省级优秀学科梯队4个。 省级重点建设学科(5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电力工程及其自动化、软件工程 截止2014年,学校建有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1个,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省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个):先进数控技术江苏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结构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首批江苏高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南京工程学院“配电网智能技术与装备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工程、技术中心(5个):江苏省轨道车辆现代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电力仿真技术中心、现代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数控技术实验室、模具工程研究中心 2005-2007年,学校共承担包括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科研课题 495 项,科研经费到款 63 亿元,2007 年,实现科研经费到款 5896 万元。2007 年,产业销售总额达到 5 亿元。“十五”以来,产业依靠学校的支撑,充分发挥产学合作的优势和产业园区的科技孵化功能,申请并获批准专利项目61个,获国家重点新产品称号 3 项,获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3 项,获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1 项。截止2014年6月,学校有科技产业 7 个,其中,中国最大的轨道交通门系统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康尼新技术有限公司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并被南京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企业,另有两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已超过10亿。2012年,校办产业销售总额近12亿元,名列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前15位。 馆藏资源截止2014年6月,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85万平方米,总阅览座位2500多席,累计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西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各类数据库21个,数字资源量20835GB。 学术刊物南京工程学院学报有自然科学版和社会科学版两种。《南京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为江苏省一级期刊,获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社会科学版为省二级期刊,是《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南京工程学院多年来,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十分注重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校企合作,先后与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台湾等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了形式多样的实验室、实验中心或培训中心,以“学以致用”为校训,形成了优良的办学传统和鲜明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特色,不断探索与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工程基础实验与训练中心是学校的直属教学单位,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实验中心。截止2008年,学校先后与八家企业进行九个项目的合作,合作协议总计20万元。已建成的实验室有:GE-Fanuc自动化系统集成实验室、三菱电机自动化实验室、西门子先进自动化示范实验中心、博世力士乐机电一体化实验中心、三菱电机激光加工机实验室、威诺斯汉数控机床实习中心、斯沃数控仿真实验室等,硬软件设备资产总值约为05万元。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