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献讹变的汉字

发布时间:

文献讹变的汉字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年在古代汉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的功绩,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引证: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除夕的故事》,并非现在错误版本,"夕"是怪兽)略说年字甲骨文刻作人负禾之形,会谷熟收成之意。很可能由於收割是农业社会年中的盛事,而且古时禾谷一年一熟,於是「年」被(引申)用作周年之年。详解现在通行的楷书「年」字,从字形看,可算是纯粹的「记号字」(参裘钖圭)。其较早期的字形的形符及声符已不复见。《康熙字典》把其字归入「干」部,看来是不得已的做法。甲骨文年字形象人负禾,字作「秂」形,「人」既表义又标音(参王辉、沈培;按︰「人」、「年」同韵在某些闽南话中仍保留著)。「秂」,《玉篇禾部》训其义曰︰「欲结米」,《集韵真韵》谓︰「禾欲结者」,即是禾将结实。二字书所训正与「秂」字构形初义暗合。禾熟可收割,捆成一束,人方可负禾。故「秂」形构本义应是谷熟收成。亦可指一年中庄稼的收成,这个意思保存在后世用语如丰年(丰年即丰收之年)、年景及年成。又可能由於禾谷每年一熟,故以之作纪时之用。西周以后金文字形讹变,原初所从「人」形中央或增圆点,或加横画成「千」形,整字作「秊」形。其形为睡虎地简、小篆所承。金文有的在「千」形下加一画,讹变成「千字下面加一横」形(按︰非「壬」形,参「」)。一说古文字时增横画,无意︰从千乃从人所衍变,从乃从千所衍变(参李孝定)。战国金文有字形下部所从讹作「土」。小篆从禾千声。王辉认为千字从十人声,年为人声之孳乳字,故可与人同音,可备一说。马王堆汉墓帛书年字写得有点像后世的「手」形。东魏楷书有将年字作从禾从干形的(见高湛墓志)。而形近现在通行的楷书「年」字於南朝时已见(如萧憺碑)。甲骨文用其本义。卜辞常见「受年」一语,读作「授年」,意思是授予好收成(参陈秉新)。又用作纪时名词。古时谷一熟谓一年。卜辞︰「贞自今十年(又)五」(

回答 年,会意兼形声字。 1、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二者合起来像人负禾之形,表示丰收、收获等义,“人”也兼表声。 2、金文中“年”字的形状跟甲骨文中的很相似,只是下垂的谷穗更明显,人的腰也更弯,稍微有点变化的是人与禾连在一起(如图3、图4)。 3、发展到小篆阶段,篆文整齐化,“年”下部的“人”讹变为“千”,“年”由此转化为形声字,禾形,千声。 4、其隶书字形,“禾”最后两笔以及“千”的第一笔,都变成了直线。 5、隶变后楷书写作“秊”。俗作“年”。最初“人”头顶着“禾”的样子,彻底消失了。 6、如今规范化,以“年”为正体。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 您好,因为看到您对我上次的回答没有评分,对于您的体验我非常关注。如果您对我的服务满意,希望可以给一个『赞』呢!如果有问题的话,我随时在线等待为您服务。祝您生活愉快,幸福美满! 更多7条 

不规范字主要指:繁体字与异体字。1、繁体字繁体字,也称繁体中文,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至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2、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其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是指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由于汉字是由意符、音符和记号所组成的,意符选取的角度因人而异,音符又不同于拼音文字中的字母,所以,一字多形的现象在汉字的历史上比比皆是。需要注意的是,异体字并不等同于繁体字。狭义的异体字:跟规定的正体字同音同义而写法不同的字。例如“‘A’是‘B’的异体字”一句中,“A”是狭义的异体字,“B”是正体字。广义的异体字:读音、意义相同但写法不同的汉字。例如“‘A’与‘B’互为异体字”一句中,“A”和“B”都是广义的异体字,不分哪一个是正体。有时异体字的概念也包括经常假借乃至可以通用的字。平常所说异体字概念是狭义的异体字。如“考”是“老”的异体字,“阬”是“坑”的异体字,“峯”是“峰”的异体字。异体字又可分为“完全异体字”(在任何情况下读音和意义都一样)和“部分异体字”(只在某些情况下才相通)。扩展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对允许繁体字、异体字保留或使用的情形作出了规定:(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年"字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上古的中原地区和藏族都是过年,后来变成了过岁(说法还是讲"过年")。 年在古代汉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

文献错讹的原因

一、价值。对人们有帮助,帮助越大越好。二、内容。文字的错讹要尽量少,图片的搭配精美朴素,各类格式的设置要合理,注释要准确详实。

文献错误的类型讹

请先看例句柳宗元著作版本很多,但都存在讹、脱、衍、倒等错误讹:以讹传讹,错误的东西脱:缺字,句子等衍:后人增加的东西倒:顺序颠倒的

关于汉字的文献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汉字的来历:中国汉字的来历资料起源故事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关于汉字的参考文献

[1] 刘博 谈谈象形文字与字母文字[J] 汉字文化 , 2001,(01) [2] 肖锋 象形文字与中国古代文论[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2,(05) [3] 金国胜 中国象形文字的图形识别和符号表意[J] 装饰 , 2004,(05) [4] 连劭名 象形考[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 2004,(02) [5] 丁喜霞 古汉语假借字的“造字”解释[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 1997,(03) [6] 邹启华 象形文字的视觉传达功能[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 2004,(01) [7] 段逸山 先分独合 后辩有无──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分辨举要[J] 医古文知识 , 2002,(02) [8] 周良平 从汉字的发展过程看造字法[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9,(03) [9] 岳山岳 “象形”“会意”与中国传统艺术思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 2003,(01) [10] 商中 “指事字”于“六书”中之次第[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02)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