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在知网万方上搜索相关论文告诉我,我帮您下,需要的哈联系
一、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二)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的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在评估长期资产和某些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时,如果使用该项资产以及最终处置可产生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低于其账面值,就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的计量应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在评估可收回价值时,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预期现金流量,而在确认资产减值时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国际会计准则IAS 25《投资会计》规定,长期投资的账面金额因非暂时性的下跌而发生的减少数,应计入损益表,除非它们能与以前的重估价相抵销。当投资的价值升高或跌价的理由不复存在时,已经减少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1998年发布的IAS 36《资产减值》准则规范了企业确保其资产以不超过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与此同时,IAS 39中也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确认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规定,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信息:导致资产减值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其对资产服务能力的影响,估计可收回价值的方法,资产的可收回价值,确认的减值损失及其列示,资产减值冲回的原因及金额和在报表中的列示。(三)国际惯例与我国制度对资产减值核算的差异分析。资产减值的确认。(1)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不同国家对于确认标准的选择有所不同。美国等一些国家使用可能性标准,其主要特点是,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未贴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这样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英国等一些国家采用永久性标准,它强调只有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时,才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IAS 36等广泛采用经济性标准,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来看,我国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基本倾向于经济性标准。(2)关于资产减值的恢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已形成了共识。然而FASB 121不允许资产减值的冲回。资产减值的计量。(1)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应采用资产的净售价与在用价值孰高确定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美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使用和持有的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允许确认未实现损失或利得。英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应采用可变现净值与在用价值孰高为基础进行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则按照不同的资产对其计量属性作了具体的规定,仅允许确认未实现损失。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处理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稳健原则。(2)可收回价值的确定。对于可收回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美国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现金流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其规定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IAS 36中也有类似规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资产的使用价值或其销售净价。虽然各国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都有着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提高了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测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我国通常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测定,这在操作中有局限性。IAS 36中规定,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企业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而“现金产出单元”评估的方法正好弥补了我国测定中的不足。资产减值的披露。国际上要求对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更为详实,不仅包括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要求披露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导致确认或转回减值损失的事件和环境等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一步杜绝人为操作利润的可能。二、进一步完善和利用我国资产减值核算信息的建议(一)将资产减值核算的评价纳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监督范围。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银行信贷资产,这些资产大都转化成了物化的资产。当企业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时,转化后的物化资产也逐渐被消耗掉,成为空壳,银行损失将无法计算。那么怎样才能让银行损失减少甚至不发生?笔者认为,对银行贷款资产组合中的不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让银行记录贷款的经济减值。鉴于考虑信贷资产转化为物化资产后,企业可能会出于粉饰报表业绩的动机,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期盈余,或者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核销的时间,调高当期的利润。这样给银行制造假象,误认为企业仍有还贷能力,不能觉察到贷款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要杜绝企业虚报资产、操纵利润的现象,笔者认为,让企业会计人员与银行委派人员共同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对企业中的信贷资产转化后的物化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并对这些资产可能发生的经济减值进行记录,及时采取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信贷资产主要指专项贷款。(二)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引用“现金产出单元”的估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在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往往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进行确定。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某些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认定某一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许多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现金流入。笔者认为,不妨引入“现金产出单元”进行评估。现金产出单元是不依赖于别的资产组合就能为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最小的可辨认的资产组合,可以是某一单项资产,也可以是若干资产的组合体。它的提出,为分析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企业资产使用方式、作用和特点的分析,就可以将众多资产进行组合。在其组合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有产品线、营业特征、地点、地区或地域及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等。如果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管理层应据此辨别该资产所属现金产出单元,估计该单元整体的可收回金额,并通过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发生减值损失,以此确定发生减值损失的金额。然后,在单元的资产间分摊减值损失。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加权分摊法,根据单元中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与以各资产剩余使用寿命的比重为权数加权后的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进行分摊;同时考虑在更新换代较快的资产和价格较稳定的资产之间进行平衡。
摘要: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小企业有着自身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有着自身的弊病。中小企业灵活、创新能力强,而且工作效率高,同时由于资金等方面的原因通常来讲规模小行业面广但是业务单一,同时由于资金、业务面方面的原因使得它的组织制度、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的会计规范化问题给予了探讨,目前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问题主要是基础工作做得不好、核算主题不清、建账不规范、制度以及人员等方面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主要从国家制度、会计制度建立(主要是集中在建立合理的内部会计制度方面)和外部监督力度这三个方面来谈。本文对中小企业会计规范化的探讨能够对广大中小企业中存在的会计问题有一定帮助,这也正是本文的初衷。 关键字:中小企业 会计 核算 规范 一、中小企业的特点 (一)灵活,有创新能力,工作效率高 中小企业机制灵活,反应快。“机制“的本意是物理学上的概念,后来被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过来,类比成生物体内各个生理组织结构之间的化学或物理学关系及其生命机能。医学上对机制的研究,历来被认为是对生命本质的研究,是弄清生命障碍和疾病的重要一环。机制引中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上,其具有以下特点:(1)原始动力性。“机制”是企业生命的机能,是企业生命最本质、最核心的动力源,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命状态及其活力。(2)组织的互动性。机制是企业内部的组织机构,是企业生命运动有机联系和互相作用的生物链。(3)功能导向性。企业机制具有对企业功能的导向作用,继之决定功能的性质与状态。(4)企业机制在企业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也显而易见:a、企业机制决定企业内部人、财、物、事的合理配置;b、企业机制决定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成长性;c、企业机制决定企自身品质和市场价位。 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使得它的运做是相当灵活的,与大型企业相比它有着以下灵活的特点: (1)创业过程中难度较小,起步快 (2)运行过程中机制灵活,资金运行也快 (3)人员的更替比大型企业要快 (4)破产兼并中存在难度较小 中小民营企业由于机制灵活、适应性强,且几乎在每个行业中,都存在着被大企业忽略或没有提供有效服务的市场空白,中小民营企业凭自己灵活快速的优势,一举进入,努力获胜,这是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在科技信息时代,企业产品竞争力不再靠统一质量标准,而在于质量保证基础上的不同特色。因此,科技创新基础上的个性化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规模小,行业涉及面广,业务单一 中小民营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市场需求小,生产能力有限,难以承担高额的负债成本,为了避免过度负债经营,主要依靠内部融资来满足其发展需要。如美国,中小企业创业资金 60%来自个人积累,9%来自亲戚朋友,法国、意大利等国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比重都在 50%左右。在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内部融资比重更高,据相关调查研究,国内私营企业创业资金来源中,1%来自个人劳动所得,6%来自家人或亲戚,而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只有 5%。随着企业的发展,当内部融资不能满足需要时,企业会选择外部融资。然而,在中小民营企业进行外部融资时,却遇到极大的困难。主要困难来自难以获得银行贷款和难以获得间接融资。 在这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中小企业一般规模都比较小。但是虽然资金不足,中小企业涉及的面却非常广,原因主要是:第一,作为企业领导者,总是希望能做大做强,所以他们无止境地向外不段投资,希望能通过广泛的投资得到更高的回报,当然,一般失败者为多数。 第二,作为中小企业,在经营妥善的情况下,或多或少的能受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所以政府和相关部门同样希望中小企业做大做强,并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他们的发展。第三,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经营受到时间、地域、价格波动等条件的影响,中小企业也必须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为自己找到一条生路。 但是涉及的面广却无法掩盖中小企业业务的单一性,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导致了中小企业无法有自己全面的总体的运行模式,所以中小企业的业务范围广阔,但具体到业务上却显得非常单一。 (三)组织结构简单,组织制度缺失,人员十分有限 许多中小企业是由个体户在用自己积攒数年资金的情况下创立的,所以他们对于制度结构、组织制度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往往也会忽略这方面的制度建立。 缺乏人才,是影响中小民营企业成长的重要问题之一。由于社会上存在着对中小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所以人才一般不愿意到“小企业就业:就算是在中小民营企业工作,一般也不安心,没打算长久干。实际上,中小民营企业的人才流动相当普遍而频繁,对企业成长影响很大。人才不愿意到民营企业工作、民营企业留不住人才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倒闭率高,工作不稳定;企业家族领导,外人很难凭本事升迁;中小民营企业福利差;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生活枯燥等。由于人员流动性大,企业缺乏凝聚力,团队精神不强。 (四)管理水平不高 与国际著名企业相比,中国中小企业历史短,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营管理的实践时间更短,经营管理经验不足不奇怪。金焕民(麦肯锡企业顾问有限公司首席顾问)认为,20多年来,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完成了市场化,并没有完全实现专业化。客观上说,许多中国中小企业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企业。管理大师德鲁克说,企业的宗旨是创造顾客,而企业的职能则是营销和创新。单就创新而言,大多数中国中小企业既不具备这方面的意识,更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中国很多中小企业正在用成功的经验走向失败。从实际情况看,过去20多年,中国中小企业只是在做销售,而非做营销。只要对提升销售量有用,什么“招”都使。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小企业销售规模做到最大的时候,往往是各种矛盾最终爆发的时候。销售是市场的产物,中小企业首先关注的应该是市场而非销量。中国中小企业重视资本积累而忽视市场积累,资本就只能建立在沙滩上。没有市场的资本只能逐步贬值,并充满风险。按照外国一些企业管理专家的看法,中国中小企业存在着企业文化、管理技能、团队、战略和薪酬体系等5个方面的危机,“而这5个方面恰恰是中小企业从创业阶段向更高阶段转型,由热情型、干劲型和经验型,向现代企业管理机制转型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五)逃避纳税,逃废债务的愿望比大型企业要强烈 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倒向国有企业。大型企业一般都由国家或实力雄厚的集团做后盾,享受多种优惠的扶持政策。近年出台的政策多按照企业规模和所有制设计操作,对大企业优待多,对中小民营企业考虑少;对公有制企业优待多,对非公有制企业考虑少,政策不公平。税务政策规定个体工商户没有一般纳税人资格,不能领取增值税发票,增值税无法抵扣;即使建立财务会计制度、账册凭证健全的大量 中小私营企业,达不到规定的生产性企业100万元产值,流通性企业180万元销售额,也不能取得一般纳税人资格,导致实际税负增加。而且,国有企业可先缴后退,非国有企业无此待遇;个体企业存在双重纳税等。在土地政策上,国有企业可享受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增值税减免政策,而非国有企业改组时不可能享受到类似优惠条件;特别是在银行呆坏帐准备金核销上,大企业可列入国家计划及时优化资产负债结构,中小民营企业无此厚遇。国企脱困3年中,国家剥离了上万亿元的国企债务,每年减少了上千亿元的利息负担,仅2000年又有1400多亿元的资金入了股市,其中95%以上都进了国营企业。 在面临自身资金不足,同时税收资金等优惠政策无法实现的情况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能取得更大利润,不得不铤而走险,所以会出现逃避纳税等情况。 二、中小企业会计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核算主体界限不清 小企业的产权与个人财产界限不清,中小企业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远不如大企业那么明显,尤其中小企业中的民营企业,投资者就是经营者,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经常发生相互占用的情况,给会计核算工作带来困难。曾经有一小企业老总,随着经营规模扩大,非常希望企业的财会制度健全、规范,但是对聘请的财会大专毕业生不放心,老总自己兼任出纳,随意从公司账上支出现金,甚至从自己个人的存款账上直接发放工资,进货取现金,很多购买的存货及费用开支无正规发票,账务处理难度很大。 (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 会计机构与会计人员不符合会计规范。 在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上,有的独资小企业干脆不设置会计机构,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一般也是层次不清、分工不太明确。在会计人员任用上,小企业最常见的做法是任用自己的亲属当出纳,外聘“高手”做兼职会计,这些人员有在税务部门工作的,有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在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等,一般定期来做账。有的企业管理者也愿意聘请能力强的会计人员,但是中小企业由于其发展前景及社会上得到人们认同程度较底以及较差的工作保障,使得其对优秀会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大企业。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认定及规范考核的问题也很多,会计无证上岗现象严重,会计主管不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现象不胜枚举。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工作几乎没有进行。 建账不规范或不依法建账,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 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常有违规操作。不依法定规范建账,有些企业根本不设账, 即使设账也是账目混乱。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两套账或多套账。据有关问卷调查资料反映,我国小企业存在两套账的比率高达75%,这表明我国小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在会计核算方面,待摊费用、预提费用不按规定摊提, 人为操纵利润,采用倒轧账的方式记账等等,有些会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 专业知识较低, 使得许多理论上完善的会计方法与复杂的会计技术无法实施, 或在实施时大打折扣。 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就是实行会计监督,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保证会计行为的合理合规。内部会计监督要求会计人员对本企业内部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监督,但是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常干预会计工作,会计人员受制于管理者或受利益驱使,往往按管理者的意图行事,使会计监督职能几乎无法进行。 (三)、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付出成本大,或者难以获得 小企业的原始凭证不规范,甚至业务发生而不能取得原始凭证。因为取得用以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原始凭证需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企业在购买商品物资时要不要发票存在着不同的价格,若要发票,供应商会加价,商品物资价格较高;不要发票商品物资价格较低,两者的差价是税款,小企业往往希望以较低的价格成交,因此无法取得记账所需的合法凭证。还有的企业发生费用后无法取得合法的发票, 只能取得不合规的收据。因此造成企业记账失去真实的原始依据,提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会计核算不规范。 (四)制度缺失 中小企业制度缺乏,内部牵制、稽核、定额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总的来说残缺不全;或者虽有其中几项制度,实际工作中从未认真执行过。部分中小企业管理着也认识到这些问题,但是依靠现有的管理水平和人员素质往往无法建立健全,这些给企业带了很多负面影响,这种状况既损害里企业的自身的根本利益,如造成企业资产流失、浪费严重、经营管理混乱等,也导致外部监督困难重重。 (五)会计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企业会计通常是非常不规范的,可能就是自己的亲戚或者朋友,也可能是正规的有水平的会计师。但总体来说,会计的更换频率比较快,这其中可能是企业的原因也可能是会计师自身的原因。
按研究问题的大小不同可以把论文范文分、为论文范文。凡属国家全局性、带有普遍性并对局部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的论文范文,称为论文范文。
你自己去学校图书馆上维普、万方、知网等找啊
一、资产减值核算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目前对资产减值核算的有关规定。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及财政部文件规定,公司应计提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四项准备金)。2000年底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所有符合资产定义的不实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同时,规定企业不得计提秘密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我国确认资产减值时采用备抵法。在“资产负债表”中,各项资产减值作为其资产的减项列示。关于资产减值的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分别就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等八项资产项目作了具体的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企业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在期末对外提供财务会计报告时,应在“资产减值准备明细表”中单独披露。披露内容包括:各减值准备的年初金额、本期增减变动金额及年末金额。(二)国际上对资产减值核算的观点。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第121号准则公告《长期资产减值和待处置的长期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在评估长期资产和某些可辨认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的可收回性时,如果使用该项资产以及最终处置可产生的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低于其账面值,就应当确认减值损失。减值损失的计量应建立在公允价值的基础上。在评估可收回价值时,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预期现金流量,而在确认资产减值时则以公允价值为基础。国际会计准则IAS 25《投资会计》规定,长期投资的账面金额因非暂时性的下跌而发生的减少数,应计入损益表,除非它们能与以前的重估价相抵销。当投资的价值升高或跌价的理由不复存在时,已经减少的账面金额可以转回。1998年发布的IAS 36《资产减值》准则规范了企业确保其资产以不超过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的程序,要求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与此同时,IAS 39中也对金融资产减值损失的判断、确认作了具体规定。国际上规定,企业对资产减值准备的披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信息:导致资产减值发生的具体原因及其对资产服务能力的影响,估计可收回价值的方法,资产的可收回价值,确认的减值损失及其列示,资产减值冲回的原因及金额和在报表中的列示。(三)国际惯例与我国制度对资产减值核算的差异分析。资产减值的确认。(1)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目前主要有三种:即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不同国家对于确认标准的选择有所不同。美国等一些国家使用可能性标准,其主要特点是,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确认时使用未来现金流量的未贴现值,计量时使用公允价值,这样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的高估;英国等一些国家采用永久性标准,它强调只有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时,才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IAS 36等广泛采用经济性标准,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确认和计量采用相同的基础。从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来看,我国资产减值的确认标准基本倾向于经济性标准。(2)关于资产减值的恢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如果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价值又得以恢复,应在已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内转回。这一点,与国际会计准则、英国会计准则已形成了共识。然而FASB 121不允许资产减值的冲回。资产减值的计量。(1)资产减值的计量属性。国际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应采用资产的净售价与在用价值孰高确定可收回金额进行计量。美国会计准则规定,企业使用和持有的资产应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允许确认未实现损失或利得。英国会计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应采用可变现净值与在用价值孰高为基础进行计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则按照不同的资产对其计量属性作了具体的规定,仅允许确认未实现损失。由此可见,我国的会计处理更为充分地体现了稳健原则。(2)可收回价值的确定。对于可收回价值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美国FASB采用的是未折现的现金流量。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将其规定为资产的销售净价与使用价值两者之中的较高者。IAS 36中也有类似规定,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资产的使用价值或其销售净价。虽然各国在表述上各有不同,但都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而且都有着国际化趋势,进一步提高了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测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我国通常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测定,这在操作中有局限性。IAS 36中规定,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企业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而“现金产出单元”评估的方法正好弥补了我国测定中的不足。资产减值的披露。国际上要求对资产减值披露的内容更为详实,不仅包括我国《企业会计制度》中的要求披露的内容,而且还包括导致确认或转回减值损失的事件和环境等内容,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进一步杜绝人为操作利润的可能。二、进一步完善和利用我国资产减值核算信息的建议(一)将资产减值核算的评价纳入商业银行的信贷监督范围。现实生活中,一些企业存在大量银行信贷资产,这些资产大都转化成了物化的资产。当企业陷入瘫痪或半瘫痪状态时,转化后的物化资产也逐渐被消耗掉,成为空壳,银行损失将无法计算。那么怎样才能让银行损失减少甚至不发生?笔者认为,对银行贷款资产组合中的不良资产计提减值损失,让银行记录贷款的经济减值。鉴于考虑信贷资产转化为物化资产后,企业可能会出于粉饰报表业绩的动机,少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增加当期盈余,或者改变资产减值准备计提、转回、核销的时间,调高当期的利润。这样给银行制造假象,误认为企业仍有还贷能力,不能觉察到贷款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要杜绝企业虚报资产、操纵利润的现象,笔者认为,让企业会计人员与银行委派人员共同组成一个专门小组,定期或至少每年年末对企业中的信贷资产转化后的物化资产进行全面检查,合理预计并对这些资产可能发生的经济减值进行记录,及时采取措施。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信贷资产主要指专项贷款。(二)进一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引用“现金产出单元”的估计。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在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时,往往以单项资产或资产类别为基础进行确定。这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某些局限性。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认定某一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因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许多资产共同作用产生现金流入。笔者认为,不妨引入“现金产出单元”进行评估。现金产出单元是不依赖于别的资产组合就能为企业产生现金流量的最小的可辨认的资产组合,可以是某一单项资产,也可以是若干资产的组合体。它的提出,为分析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奠定了基础。通过对企业资产使用方式、作用和特点的分析,就可以将众多资产进行组合。在其组合过程中,应当考虑的因素有产品线、营业特征、地点、地区或地域及管理当局的有关政策等。如果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难以确定,管理层应据此辨别该资产所属现金产出单元,估计该单元整体的可收回金额,并通过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与账面价值的比较,来判断是否发生减值损失,以此确定发生减值损失的金额。然后,在单元的资产间分摊减值损失。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加权分摊法,根据单元中各资产的账面价值,与以各资产剩余使用寿命的比重为权数加权后的账面金额之间的比率进行分摊;同时考虑在更新换代较快的资产和价格较稳定的资产之间进行平衡。
下面的选题仅供参考如果需要论文或资料的话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53211 6566注:添加好友时,请将数字中间的空格去掉国际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选题(以下选题可作为具体论文选题的参考,大家可以选定一个方向,先阅读相关的资料,再确定具体的论文选题)一、会计类1、 国际会计协调问题探讨2、 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3、 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4、 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5、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6、 会计调整问题探讨7、 币值变动会计8、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9、 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10、 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1、 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12、 环境会计探讨13、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1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15、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16、 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17、 质量成本会计探讨18、 人力资源会计探讨19、 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20、 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21、 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22、 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23、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问题探讨24、 会计报表问题探讨25、 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26、 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27、 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28、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29、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30、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31、 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32、 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33、 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34、 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3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36、 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37、 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38、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39、 收入确认问题探讨40、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对会计的影响41、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4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43、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探讨4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45、 责任会计问题探讨46、 政府会计问题探讨47、 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48、 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49、 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50、 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51、 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二、审计类1、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2、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探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3、 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4、 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研究5、 或有负债及其审计6、 论审计职业风险7、 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8、 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的关系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1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11、 论审计职业道德12、 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13、 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14、 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15、 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16、 论审计重要性水平17、 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18、 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19、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20、 或有事项及其审计21、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22、 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23、 内部审计问题探讨24、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25、 离任审计问题探讨26、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构成的现状调查及其未来趋势分析27、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28、 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研究29、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30、 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的监督问题探讨31、 国家审计准则研究三、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1、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2、 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3、 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4、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5、 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6、 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7、 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8、 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9、 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10、 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1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12、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13、 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14、 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15、 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16、 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17、 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18、 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19、 全面预算管理研究20、 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21、 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22、 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23、 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24、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探讨25、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6、 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探讨27、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探讨
论文名称: 浅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学 院: 会计学院专 业: 会计学(国际会计方向)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08 年 10 月一、论文选题的动因(背景或意义)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企业集团作为若干企业组成的经济联合体,最重要的联结纽带是资金。在企业集团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理财目标的情况下,以资金管理为中心具有较为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由于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都可以综合地反映在资金运动中,有效合理地组织资金活动,对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只有加强资金管理,合理组织资金供应、降低资金成本、加快资金周转、优化资金控制和监督机制,才能促进企业现金流的良性循环和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因此现代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方面选择适当的资金管理模式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现实问题。二、论文拟阐明的主要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索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问题与模式,以提高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效率,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财务目标。论文的构思建立在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管理理论的理解基础上,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探讨企业资金管理的内容和作用,指出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再着重分析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多种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并对它们的适用性和现实中优缺点进行分析比较,从而试图提出作者自己对于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建议。本论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逻辑方法,同时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分析、图表分析进行了论证。本文的基本观点是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有利于企业集团的资金配置效率,有利于解决企业集团在资金管理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三、论文提纲 一、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概述 1.企业集团的概念与特征; 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内容; 3.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目标;4.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原则。二、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分析——基于图表1.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常见模式2.企业集团资金管理的模式优劣分析三、企业集团资金管理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分析——基于案例和数据分析 1.资金散乱,使用效率低下; 2.监管不力,缺乏事前、事中的严格监督; 3.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四、解决企业集团资金管理问题的对策 1.实现资金的集中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现金池先进管理技术介绍 2.探索多种监督方式,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3.以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为手段,健全财务规章制度,减少人为因素,实现高效率的信息化管理。 四、论文工作进度安排序号 论文各阶段内容 时间节点1 10 选题2 5 确定论文题目3 10 开始写开题报告4 1 开始写论文初稿5 28 完成论文初稿6 30 论文定稿7 15 论文答辩五、主要参考文献及相关资料[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年.[2]伍柏麟.中国企业集团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3]袁琳.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会计之友》,2000年第9期.[4]马学然.树立资金管理的三个理念.[M],《经济师》,2006年第1期.[5]赵东方.集团结算中心结算系统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5年第19期.[6]任勇.财务结算中心:集团公司集中管理内部资金的有效方式.[J],《财会通讯》(综合版),2004年第13期.[7]于增彪、梁文涛.现代公司预算编制起点.[J],《会计研究》,2002年第8期.[8]张芳.论企业集团的未来财务管理模式.[J],《上海会计》,2001年第4期.[9]陆正飞.论企业集团化与财务管理集中化.[J],《财会通讯》,2000年第9期.[10]Charles THorngren,Gary LSWilliam OS 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 Prentice Hall, 12th Edition[11]Scoot Besley,Eugene FBEssentials of Managerial Finance,Thomson Learning,12th Edition六、指导教师意见是否同意学生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指导教师(签名): 20 年 月
下面的选题仅供参考如果需要论文或资料的话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联系方式 53211 6566注:添加好友时,请将数字中间的空格去掉国际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选题(以下选题可作为具体论文选题的参考,大家可以选定一个方向,先阅读相关的资料,再确定具体的论文选题)一、会计类1、 国际会计协调问题探讨2、 财务报表附注问题研究3、 上市公司会计制度设计问题探讨4、 分部会计报表问题探讨5、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信息披露问题探讨6、 会计调整问题探讨7、 币值变动会计8、 合并会计报表问题探讨9、 企业商誉会计问题探讨10、 证券市场中的信息披露问题研究11、 技术进步对会计的影响12、 环境会计探讨13、 上市公司财务会计特点14、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要求与特点15、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探讨16、 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问题探讨17、 质量成本会计探讨18、 人力资源会计探讨19、 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处理问题探讨20、 无形资产核算的若干问题研究21、 企业兼并重组会计问题探讨22、 财务报告改进问题研究23、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问题探讨24、 会计报表问题探讨25、 投资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26、 财务会计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与出路27、 战略管理会计问题探讨28、 企业业绩评价问题探讨29、 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30、 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问题探讨31、 作业成本会计的原理与应用前景32、 互联网与企业会计信息系统33、 会计信息系统的新思路34、 成本会计发展趋势问题研究35、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规范体系研究36、 会计监督体系的研究37、 稳健原则和会计中的不确定性38、 税务会计问题研究39、 收入确认问题探讨40、 衍生金融工具及其对会计的影响41、 企业合并会计方法研究42、 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动机分析43、 经理人股票期权会计问题探讨44、 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诚信问题探讨45、 责任会计问题探讨46、 政府会计问题探讨47、 预算会计改革问题探讨48、 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49、 长期投资差异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50、 所得税会计处理问题探讨51、 借款利息处理的理论与方法探讨二、审计类1、 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探讨2、 根据委托——代理理论探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3、 试论社会审计的风险及控制4、 注册会计师职业环境研究5、 或有负债及其审计6、 论审计职业风险7、 内部控制的制度化与程序化8、 现代企业制度与审计监督的关系9、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避免与控制10、 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11、 论审计职业道德12、 论注册会计师合伙制的法律责任13、 审计程序与法律责任14、 论会计信息失真对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影响15、 审计工作底稿及其生命力16、 论审计重要性水平17、 审计准则的国际比较18、 注册会计师权利与义务的平衡问题研究19、 我国上市公司审计中存在问题的分析20、 或有事项及其审计21、 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审计22、 审计责任界定问题探讨23、 内部审计问题探讨24、 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25、 离任审计问题探讨26、 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构成的现状调查及其未来趋势分析27、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28、 政府领导干部离任审计问题研究29、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问题研究30、 国家审计对社会审计的监督问题探讨31、 国家审计准则研究三、财务管理及财务分析类1、 集团公司财务管理问题探索2、 企业流动资产管理方法探讨3、 流动资产投资总额和结构问题探讨4、 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研究5、 企业直接筹资的环境问题探讨6、 我国公司筹资现状调查与分析7、 我国公司筹资成本调查与分析8、 我国公司资本结构的现状与分析9、 我国公司投资决策现状与分析10、 我国公司投资结构现状与分析11、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12、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的重心及其体系问题探讨13、 企业经营风险的成因分析及其利用和控制问题14、 企业风险控制问题探讨15、 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的关系研究16、 财务管理创新问题研究17、 负债经营对公司价值的影响问题分析18、 我国公司在国内和国外上市的利弊分析19、 全面预算管理研究20、 公司业绩考评指标研究21、 财务制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22、 公司购并的财务分析问题23、 我国公司收购中存在的问题24、 公司治理与公司财务的关系问题探讨25、 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与方法26、 我国公司财务目标的探讨27、 我国可转换债券的实践与存在问题探讨
1:有关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迎战国际会计公司的策略2:浅谈中、美及国际会计准则所得税会计比较、3: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差异比较探讨与分析4: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比较更多题目联系好又多论文网客服,他们可以帮你
上个月写过一份,直接给你用好了,助人为乐嘛
我给我的是2007年的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问题探讨 [摘要]会计作为国际通用的商业语言,其国际化已成为大趋势。我国实现会计国际化是经济发展的需 要,是跨国经营和资本市场国际化的需要。在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中,面对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标准 制定的经济、法律环境不同、会计信息的目标不同以及我国会计职业素质不高等问题,我们应积极借鉴 国际惯例,加快我国会计准则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同时处理好国际化与我国国情的关系。 [关键词]会计;国际化;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际间的贸易合 作与资本流动日益频繁,会计国际化已成为世界 各国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我国政府和企业也越 来越深刻地感受到会计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 战,我们应以解决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维护本国 经济利益为目标,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以 加速会计改革,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 一、会计国际化的含义和内容 会计领域的国际化行为简称会计国际化“。会 计国际化”包含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国与国之 间的相互交流、沟通,通过求同存异,更好地促进 交流;第二阶段是在可能的范围内,尽可能减少 国与国之间的差异,通过一定的途径寻求出共同 认可的一致内容,使会计工作准则在国际间具有 可比性、同质性;第三阶段是实行全球一体化、统 一化,完全消除国家之间会计准则的差异。由于 国际经济发展的需要,客观上要求各国在制定会 计政策和处理会计事务中逐步采用国际通行的会 计惯例,以达到国际间会计行为的相互沟通、协调、 规范和统一,采用国际上公认的会计准则和方法 来处理和报告本国的经济业务。 我国会计国际化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 容:第一,会计准则国际化,即在修正和完善会计 准则的过程中充分借鉴国际公认、通用的做法,体 现国际会计惯例;第二,会计实务国际化,即企业 经营尽量采用国际上公认的、通用的、先进的会 计处理方法,以适应国际经济活动的需要。其中 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它是连接 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重要中介,体现一个国家 会计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二、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必要性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的发展需要资金,包 括引进外资。引进外资需要有相应的投资环境来保 护外商的合法利益,而会计国际化有助于改善我国 投资环境,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我 国加入WTO后,不仅要吸引外资,而且要到国外直 接投资,所以我国推进会计国际化是必然的。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是市场已 突破了时空界线,形成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市 场国际化需要各国企业提供真实、公允、可比、能 满足决策者使用的会计信息,各国会计惯例必须 趋同国际会计惯例。欧盟不完全承认中国市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