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很多人不了解校对这份工作,有时候和朋友提起我的工作时,他们会认为:“校对嘛,不就是对着原稿,找找错别字,很容易的啊!”的确,校对工作是一个很平凡的岗位,但是,现代社会分工的细致就是要精益求精。随着报业的发展、报纸版面的不断增加、新闻专业性的增强,如今的校对工作已经不是原先那传统陈旧的工作模式了,在要求上也不只是看看错别字就行了。在报社工作过的人都知道,校对是报纸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差错没有被我们发现,那么报纸印出来以后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报纸的校对工作。那么什么是校对呢?校,即订正,它的职能也就是根据文字原稿或订本核对校样,订正差错,保证出版物的质量。报纸的校对工作是报纸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保证报纸质量的重要一环。校对,看起来是一件平常事,但在编辑出版中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张报纸的好坏,校对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校对工作,或者校对工作做得不好,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报纸。 怎样才能做好报纸的校对工作呢?随着社会的进步,各行各业对自己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校对人员若要想跟上时代的脚步,适应报纸宣传的需要,就要有广博的知识。校对还是一门专业,它不是认识几个字就能干得了、干得好的。对于一名报纸的校对来说,知识的蕴藏也不一定要有多深,但要宽、要广、要杂,因为校对工作所涉及范围是广泛的、复杂的。 校对有“死校”和“活校”之分。所谓“死校”就是机械死板地改正几个明显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等,这是应付差事的消极的校对。“活校”内容就多了,它包括版面、图片、文章的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校对人员不但要纠正打印的错误,还要敏感地辨别和正确判断出原稿的错误,改正原稿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记得香港著名作家梁羽生曾经说过:“高明的校对不止于校出错字,还能校出作者错误、谬论的地方。”这说明校对的水平往往要比作者更高才能胜任。如果认为校对工作单单是为了改几个明显的错别字及标点符号,那就理解得太简单了。校对还有“校异同”和“校是非”之说,“校异同”是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校是非”是对校对人员的进一步要求,“校异同”容易,只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就可以做到全部或绝大部分消灭校样上的差错;而“校是非”却不一样,因为它需要校对人员博学多识和较高的语文水平及政治鉴别能力。“校是非”虽难,但作为一名责任心强的校对人员,应当向这方面努力,“校是非”也是帮助编辑把好文字关、政治关的重要一环。所以,“校是非”不只是校文字的是非,还要校政治的是非,如导向是否正确,观点是否符合党的政策方针等。报纸校对工作的责任就是消灭差错,提高报纸质量,只有掌握了解了差错形成的原因和条件,才能更好地消灭它,杜绝它,防范它。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环节中容易出错的问题,校对人员首先要转变观念,给自己正确定位。我们现在的校对已不仅仅是原先的那种对着原稿读一遍、照搬照抄的简单核对,而且还要做到脱离原稿,对编辑工作中的“漏网之鱼”负把关责任,工作重心由“校异同”向“校是非”转化。校对人员在提高思想认识的基础上,必须在工作中做到眼到、心到、笔到。校一篇文章,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本宣读,而是把自己融入文章的内容中去,眼睛跟着文章转,思路随着内容转,像阅读自己写的文章那样全身心地投入。不要小看了这“三到”,有时就是因为这“三到”未到位,一个经验丰富的校对工作者也会犯最低级的错误。在我们的日常校对工作中,还经常会碰到很多疑问,对于疑问,校对人员千万不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有的人认为,为了查个地名或人名,忙上半天,不值得;还有人认为,这么点小事也去问人家,面子上不好看,因而,放弃了机会,结果却留下了“偷得半时闲,换来终生悔”的遗憾。校对本来干的就是细心活,“一字存真伪”我们校对人员应有对每一个字负责的精神,一字一句,一笔一画,都要看得清,认得准。如果粗枝大叶,一目十行,这样校出来的稿子就很难不出错。作为一名校对人员,光思想上重视了还不行,学习上也不能放松。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只有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搞懂了、弄通了,才能增强自己的政治鉴别能力和舆论导向的把握能力,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在工作中避免政治性差错。一名优秀的校对人员还应该是一个杂家。因为,一张报纸涉及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政治、经济、法律、科技等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新闻改革力度的加大,经常会有扩版、增刊等情况,报道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无所不有,这就要求我们校对人员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过硬,《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等工具书要经常看,这些东西既增长知识,提升文化品位,又能拓宽视野,提高个人修养,对做好校对工作大有益处,工作起来也就有了主心骨,有了发言权。校对工作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枯燥单调”,因为大部分校对工作需要在夜间进行。校对人员晨昏颠倒,生活规律失调,但还要默默无闻地为他人做嫁衣。每当人们都下班回家,吃完晚饭和家人其乐融融地看电视的时候,我们的校对工作也开始紧张有序地进行了,由于第二天见报的大部分版面都要在晚上校,所以有人形容我们校对是“都市夜归人”。凌晨,人们都已进入了梦乡。我们报社却依然灯火通明,因为这正是我们最忙的时候,这时,校对人员还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很短的时间里准确无误地校对稿子,有时稿子会不断地更换,我们也要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的校。尤其是要闻、国内、国际新闻版涉及的都是大事、要事,所以强烈的政治意识、正确的舆论导向又是我们在校稿子时要时刻铭记的。每天面对同样的工作,对着一篇稿子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核对。而出现见报差错,首先被责问的就是校对人员。因此,领导要特别关心校对人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采取具体措施去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校对人员的积极性,使校对人员不单单是“对原稿负责”,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校对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校对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
古人讲:“一字之失,一句为之蹉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要把好文稿最后一道关口,争取做到“零差错”“零失误”,就要在校对文稿上下足功夫,哪里容易出错,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校对的过程,要不厌其烦、反复推敲。找什么——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寻错字。再好的文稿,读时如果发现一个错别字,就会像正在津津有味享受美食的人,突然发现饭菜里有一只苍蝇,令人恶心。例如,“安装”误写成“按装”,“艾滋病”误写成“爱滋病”,“经典”误写成“精典”,“美轮美奂”误写成“美轮美换”。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是数字错,主要是阿拉伯数字的误用。如“八月十五中秋节”误写成“8月15中秋节”,“太平天国庚申十年九月二十四日”误写成“太平天国庚申10年9月24日”,“六方会谈”误写成“6方会谈”,等等。具体可以参照《出版物上数字用法》(GB/T 15835-2011)。查多少。主要是检查字词、标点是否多了或者少了。现在写材料主要依靠电脑,一不留神就可能出错。有少字的:有人在写年度总结报告时,将年度销售收入“5亿元”写成了“5元”,缺了一个字,让人啼笑皆非。也有多字的:如“我真的非常喜欢写作用”,由于“作用”是词组,不注意就多打了一个“用”字。核事实。主要是检查文稿的表述是否准确,这类错误屡见不鲜。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错写成“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错写成“亚洲基础设施开发银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错写成“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看逻辑。这里主要指的是表述矛盾或重复。如“目前,某市常年交通拥堵”,“目前”与“常年”前后矛盾,应改为“目前,某市交通拥堵”;“2018年,镇级和镇政府共收到群众来信200件”,“镇级”和“镇政府”重复,应改为“2018年,镇政府共收到群众来信200件”。怎么找——不厌其烦、反复推敲朗读校。朗读是简单却有效的校对方法,而且长期坚持可以形成良好的语感。晚清名臣曾国藩曾说:“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念文稿时,要把自己想象成发表讲话的领导。语速要张弛有度,该快的地方快,该慢的地方慢,不能一带而过,“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语调要抑扬顿挫,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如果念到某处磕磕巴巴,说明可能埋有“地雷”,要停下来用笔标一下,等稿子念完后,再细致检查,往往会发现问题。协作校。在定稿前,找来同事,一个读稿、一个看稿,读着读着就能发现问题。实践证明,在这样的相互协作下,一些不容易看出来的问题,甚至“潜伏”下来躲过多次校对的错情就能“浮出水面”。反复看。文章不厌百回改,反复推敲佳句来。一篇文稿形成后,已是头昏脑涨、疲惫不堪,校对的效果并不好。这个时候最好把文稿放一放,去做其他事。等夜深人静回过头再来看一看,也许就会找到文稿中的不足或错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编辑能改的不光是错别字, 还有别的 校对只能改错别字
编辑是优化的过程,使之完美校对是差有没有错误
出版社编辑主要的工作内容大致有:1、选题策划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进行设计,设计完后由编辑认定,编辑满意了,美术编辑进行拼版,然后出软片。版式设计,传统出版里,版式设计一般由出版科人员完成,也是需要由责任编辑提出要求并最后验收。不过现在,一般版式设计也会交给美术编辑甚至责任编辑自己做。5、付印封面、内文软片齐了以后,一起交给出版科,包括用纸、工艺等,在流程中应该都已经确定,由出版科给印刷厂开付印单。出书以后,责任编辑还要核对样书、给作者开稿费、寄样书等。6、营销这个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小的营销,可能只需要在出书以后,在媒体或网络发发书评、给发行部门、图书出版年鉴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等。大的营销,有时候从书稿还没进入流程就开始运作,比如前期造势、制造新闻事件等,到出书以后的作者签售、发行推广会等等,这里手段就太多了。
出版社编辑主要的工作内容大致有:1、选题策划即由编辑提出出版创意。择其要点简单说,这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出版社的实际情况、出版方向、专长、发行渠道等;图书市场的“风向”,什么“风”已经刮过去了,现在正在刮什么“风”,接下来可能会刮什么“风”等,说白了,就是掌握同类书情况及目标读者群的情况;选题的可操作性,包括组稿的难度、出版时间限制、编辑加工的难度、发行渠道兼容度、宣传营销难易度等。然后是做选题策划报告,这里要包括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本书、市场同类书情况、作者情况、市场预期、书稿特色、装帧形式、营销策略,有的也包括书稿内容提要、提纲及样章等。只有选题真正成熟、具有可行性及良好的市场前景,才有可能通过出版社的选题讨论会,进入下一步操作。2、组稿这是从空想走向实践的第一步。组稿的方式有很多,传统的出版基本完全靠编辑的人脉,所以要求编辑社会交往能力强,必须手勤、嘴勤、腿勤,即经常出差参加各种学会、论坛、笔会等,以结识更多的作者;多给作者打电话、写信,以加强与作者的联系,同时扩大自己的作者队伍及关系网。所以,传统的组稿方式往往是编辑做好选题策划报告,然后从自己已经掌握的作者资源中寻找合适作者,或者根据书稿需要去结识新作者约稿。因此,传统的出版多是“约稿”性质的。而现在,编辑工作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因为有了网络,编辑与作者的联系更方便了,大量书稿也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很多编辑完全成了寻找者,只要泡在网上或者跟网站直接挂钩,就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及书稿。3、审稿一部书稿拿到手里以后,首先通读,判断稿件是否符合选题设计思路或者稿件是否具有出版价值。如PASS,进入一审,即责任编辑按照出版规范进行审稿,这里包括政治、思想方面、出版规范方面(编排体例等)、语言文字方面(逻辑、文字、标点等)。如原稿水平较高,编辑则省力一点,如原稿水平较差,那就看编辑怎么做了,负责任的编辑会具体指出书稿中的所有问题,然后回给作者修改,有时候,作者反复修改不好的地方,在经过作者同意后,编辑也会亲自捉刀。所以说,编辑经常自诩为“为他人做嫁的工作”。正规出版社是“三审三校制”,责任编辑一审完办理发稿手续,然后将书稿、审读意见等提交二审(编辑室主任或具有副高职称以上编辑),二审后将书稿及两个审次审读意见提交三审(总编、副总编或具有正高职称以上编辑)。三审通过以后,将书稿交排版公司排版,然后进入校对流程,一校通常是校对排版公司出来的校样与原稿的差异(因为传统印刷都是用铅字排版,很容易出错),然后校样返回给责任编辑,编辑认定校对提出的问题后,退还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二校样,然后给校对,进行二校,还是进行“比校”,然后再给编辑认定、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三校样,最后一校通常由有经验的校对进行读校。然后退还给责任编辑,经认定后,退给排版公司改错,出付印清样、软片,编辑开付印手续,到出版部门准备付印。4、装帧编辑是一本书的全程操盘手,一般在一审后,就会联系美术编辑做封面,美术编辑会根据责任编辑提的要求和相关资料进行设计,设计完后由编辑认定,编辑满意了,美术编辑进行拼版,然后出软片。版式设计,传统出版里,版式设计一般由出版科人员完成,也是需要由责任编辑提出要求并最后验收。不过现在,一般版式设计也会交给美术编辑甚至责任编辑自己做。5、付印封面、内文软片齐了以后,一起交给出版科,包括用纸、工艺等,在流程中应该都已经确定,由出版科给印刷厂开付印单。出书以后,责任编辑还要核对样书、给作者开稿费、寄样书等。6、营销这个规模可大可小,根据实际需要决定。小的营销,可能只需要在出书以后,在媒体或网络发发书评、给发行部门、图书出版年鉴等提供一些文字资料等。大的营销,有时候从书稿还没进入流程就开始运作,比如前期造势、制造新闻事件等,到出书以后的作者签售、发行推广会等等,这里手段就太多了。
很普通的职位,相当于公司里的文员,工厂的车间工人。
大学的校刊一般都是由校园媒体来负责的,通过措施就是开例会发火,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完不成就别来了,完成之后请大家吃饭恩威并施。
分配人员(假如有15人):(1) 记者 3人 寻找校园中的大事小事(2) 记录员 3人 记下记者与被采访者的谈话(纲要)(3) 照相师 1人 为采访照相(4) 整理员 3人 把记录员记录下来的文字进一步完善 (5) 编辑 2人 将记录员和照相师的的文字和图片编辑整理(6) 制作PPT的人 1人 把编辑整理出的资料做成PPT(7) 设计封面员 1人 设计封面(8) 打印装订员 1人 打印PPT,将PPT和封面装订在一起按以上比例分配人员!至于主编你的工作吗,就是指导他们了!一字一字打的一定要采纳呀!
哈哈 学校的杂志主编最好啦把你手下的记者 美工 摄影等同学关系搞好点,学校的杂志不能改动太大 所以你就只能吧以前杂志的大致分工不变 安排相应的同学去做。你上面有老师学校定起的,罩着 没事。做错了 说说好话改改。 随和点 遇到事情淡定 不晓得的就看看以前的 杂志 活动 等等 参考(大部分)我是学校杂志的美工 就是这样的。
你问上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