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中国报业杂志社党报头条

发布时间:

中国报业杂志社党报头条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 “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报纸分类也比较的多,也复杂!要通过报头、报眉、报眼、头条、倒头条、导读等组成。

可分为6大类党报 社会性综合报 对像性报纸 专业性报纸 社会服务性报纸 其它报纸等6大类

格式搜索该期刊投稿要求就可以了 一般没什么太多要求 需要发表论文 可以到 去看看

中国报业杂志社党报头条招标

报纸以登载新闻和时事评论为主要内容,是连续出版物的一个组成部份。报纸的特点是出版和传递迅速、信息新而广、读者人数多、时效性强、教育面广。 主要分为四个类型:第一类型是全国性报纸,如《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日报》英文版等;第二个类型是地方性报纸,如《湖北日报》、《羊城晚报》、《长江日报》等;第三个类型是教育类报纸,《中国教育报》、《中国电脑教育报》、《教育报》及各地教育报;第四类型是综合及专题性文摘报,如《大时代文摘》、《报刊文摘》、《作家文摘》等。

就是做报纸媒体 不过从上周开始岁潍坊晚报 潍坊日报发行 发行数量有很大的提升 我是他们的客户 不知道提供的这些对你有没有用

中国报业杂志社

《中国日报》,建立于1981年,是唯一的全国性英文报纸。每天的平均循环已经超过200000,这部分资金的三分之广泛遍及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致力于帮助世界更了解中国和国家的整合与国际接轨,中国日报》被认为是这个国家最权威的英语媒体及重要的信息来源,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它常被称为“中国的声音”或“窗口到中国。”《中国日报》,也可以作为重要的来源,为高端中国读者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世界。总部设在北京,中国日报均设有分公司在上海、广州、香港和记者在中国各大城市。以英语为的员工,记者和编辑记者的报业集团是闻名的、职业道德、 主动性和创造性。多数新闻、社论、分析和特征写的员工。大量的专家、学者和作家在各个领域的评论和特征有助于页。中国日报还交流信息和主要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 上海星,周末,二十一号世纪,二十一号世纪少年高级编辑、二十一号世纪初级版和十几岁的《中国日报》的网站(),这是一个国家的主要新闻网站的访问量,收到600万每天

格式搜索该期刊投稿要求就可以了 一般没什么太多要求 需要发表论文 可以到 去看看

中国报业杂志社社长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五日,王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4岁进入上海南洋模范中小学附属幼稚园,5岁入一年级,直到1954年高三毕业,一直在当时的上海南洋模范学校上学。 1954年秋,王选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前两年以学习基础课为主,师从江泽涵、程民德、丁石孙等一批著名学者,打下了扎实的数学基础。1956年,分专业,大多数成绩好的同学选择了数学专业,王选却有不同想法,他对当时还是新兴学科的计算数学专业情有独钟。他看到1956年1月制定的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中,未来重点发展学科就包括计算技术;又从报刊上了解到计算机在未来将对人类产生巨大神奇的作用。他认为,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事业和前途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才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奉献于社会,因此王选下决心选择了计算数学专业。 1954年至1958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学习。1958年9月参加工作,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计算数学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副主席。1958年至1978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系教师。1958年,王选大学毕业,留校在无线电系当助教,主持电子管计算机逻辑设计和整机调试工作,也参与过部分电路设计,一直在硬件第一线摸爬滚打,每天工作都在14个小时以上。通过阅读国外文献,他逐步领悟到只有同时掌握硬件设计和程序与应用,才能产生创新。1961年,王选从硬件转向软件,但不放弃硬件,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以探讨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1963年,王选在研究过程中养成了每做一个项目先要了解国外现状的习惯,为了加快英文阅读速度,他开始锻炼英语听力,连续两年多每天半小时的收听使他的反应速度明显加快。当时这样做的理科教师很少,所以“收听敌台广播”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成了王选的一条“罪行”,但这对他了解外国的先进技术起了很好作用,并使他打下了扎实的英语基础。 1964年,王选承担了当时正在进行硬件设计的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同时探讨适合高级语言的计算机体系结构。由于王选有硬件实践经验,所以很容易想出硬件上的方法来克服程序运行中的瓶颈。经过几年努力,该系统研制成功,在几十个用户中推广,成为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被列入计算机工业发展史大事记中。这种软硬件两方面的知识和实践成为王选后来能够承担激光照排系统研制的决定性因素。 1974年8月,中国制定了国家重点项目“汉字信息处理工程”(简称“748工程”)。北京大学从1975年开始从事其子项目“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究工作,王选作为技术负责人领导这一科研项目。他在调研了国际技术发展方向后于1976年做出决策:跨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光学机械式照排系统、欧美流行的第三代阴极射线管式照排系统,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采取跨越式发展的技术路线。 1975年,王选听说国家有一个“748工程”,即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其中“精密照排系统”这一项目的价值和难度吸引了王选。王选当时正病休在家,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研制工作中。为了解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王选常挤公共汽车到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查阅外文资料。为节约5分钱,他总是提前一站下车走去,并常常靠手抄节省复印费。 当时国内已有5家单位在从事汉字照排系统研制,但选择的都是模拟存储方式。1975年开始,他作为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中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和后来的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这一系统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使中国沿用了上百年的铅字印刷得到了彻底改造,占领了国内报业99%和书刊(黑白)出版业90%的市场,以及80%的海外华文报业市场,并打入日本和韩国,累计利润15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极大地促进了印刷行业生产力的提高。研究成果两度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中国十大科技成就。王选教授被誉为“当代毕升”。 1975年到1993年这18年中,几乎放弃了所有节假日,每天上、下午和晚上三段工作,身心极为紧张劳累。 1976年夏,王选在做了调查研究后决定采取数字存储方式,跳过当时日本流行的光学机械式二代照排机、欧美流行的阴极射线管式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国外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他利用数学知识和软、硬件的实践经验,针对汉字字数多、印刷用汉字字体多、精密照排要求分辨率很高所带来的技术困难,发明了高分辨率字形的高倍率信息压缩技术(压缩倍数达到500∶1)和高速复原方法,率先设计了提高字形复原速度的专用芯片,使汉字字形复原速度达到700字/秒的领先水平,在世界上首次使用控制信息(或参数)描述笔画宽度、拐角形状等特征,以保证字形变小后的笔画匀称和宽度一致。西方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采用“轮廓加参数”的描述方式(即称为提示信息或控制信息的HINT技术),而王选早8年提出并实现了这一方法,成为世界上使用这一方法的第一人,这一发明成为华光和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基石,获得了欧洲专利和8项中国专利。王选成为中国获欧洲专利的第一人。 1976年9月,电子工业部在了解了王选的方案后给予大力支持,把“748工程”中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任务正式下达给北京大学,并成立了北京大学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由王选负责整个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 1979年7月27日,经与协作单位共同努力,王选主持研制成功汉字精密系统的主体工程,从激光照排机上输出一张八开报纸底片。国务院副总理方毅来北大参观后,给予很高评价。1979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头条用通栏大标题做了《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获重大突破——中国自行设计的计算机激光汉字编辑排版系统主体工程研制成功》的报道,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0年2月22日,时任国务院进出口管委会副主任的江泽民给国务院几位副总理写了一封4页的亲笔信,反对引进不适合国情的外国产品,坚决支持北大等单位的研制工作。 1980年9月15日,王选为首的课题组用激光照排系统成功地排出了一本《伍豪之剑》的样书,这是中国在告别铅字的历程中排出的第一本书。方毅看到后批示:“这是可喜的成就,印刷术从火与铅的时代过渡到计算机与激光的时代,建议予以支持。”邓小平于1980年10月25日做了“应加支持”的批示。这一年,王选晋升副教授。 1981年开始,王选便致力于研究成果的商品化工作,使中文激光照排系统从1985年起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大量推广。 1981年7月,王选主持研制的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Ⅰ型)通过国家计算机工业总局和教育部联合举行的部级鉴定,鉴定结论是“与国外照排机相比,在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领先,激光输出精度和软件的某些功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3年,北京大学在原汉字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室的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王选任副所长。1984年,他晋升为教授。 1985年初,华光Ⅱ型机研制成功,在新华社投入试运行。此后,华光Ⅲ型机、Ⅳ型机、方正91型机相继推出。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87年,《经济日报》成为中国第一家勇试华光Ⅲ型机的报纸,第二年,经济日报社印刷厂卖掉了全部铅字,成为世界上第一家彻底废除中文铅字的印刷厂。1989年,华光Ⅳ型机开始在国内新闻出版、印刷业推广普及,这年年底,所有来华研制和销售照排系统的外国公司全部退出中国内地市场。到1993年,国内99%的报社和95%以上的书刊印刷厂采用了国产系统,中国报业和印刷业掀起了一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1988年后,他作为北大方正集团的主要开创者和技术决策人,提出“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模式,积极倡导技术与市场的结合,闯出了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道路。 1991—1994年,王选带领北大科研集体不断抓住机遇,用创新技术引领市场,又引发了报业和印刷业三次技术革新;告别报纸传真机,直接推广以页面描述语言为基础的远程传版新技术(1991年开始),致使中国报纸的质量和发行量大大提高;告别传统的电子分色机阶段,直接研制开放式彩色桌面出版系统(1992年开始),引起一场彩色出版技术革新;告别纸和笔,采用采编流程管理的电脑一体化解决方案(1994年开始)。 1991年,王选任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所长。1991年和1994年,分别以计算机所为依托建立文字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电子出版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均由王选任主任。1992到1994年,王选先后当选为三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第八届政协委员。 1993年,王选主动表示自己的创造高峰已经过去,他决定退出科研一线,全力扶持年轻人创造更多新思想和新成果,这一年,他把三个年轻人同时推上研究室主任的位子,还随身带个笔记本,记录研究院每个年轻人的兴趣、特长、导师评语和进步,每天都在琢磨如何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潜能,给予他们一个充分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在他的培养下,一批敢于创新、敢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走到了科研前沿。 1995年7月,北大计算机研究所与北大方正共同成立方正技术研究院,王选任院长,建立起从中远期研究、开发、生产、系统测试、销售、培训和售后服务的一条龙体制,树立了“顶天立地”的高新技术企业:“顶天”就是不断追求技术上的新突破,“立地”就是商品化和大量推广、服务,顶天和立地紧密结合,相辅相成。实践证明,这是一条产学研一体化的成功之路。这一年,王选任方正(香港)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9月,李岚清副总理视察中央电视台,指示中央电视台与北大方正合作,研制中国自己的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于是王选做出决定:以研制计算机动画制作系统为契机,开发数字视频领域,进军广电业,12月方正在香港以红筹股的形式成功上市,中国报业的技术水平已跃居世界先进行列。王选决定研制日文出版系统,进军日本市场,依靠自主创新技术走向国际。 1997年5月,方正集团与日本第二大杂志社——日本株式会社利库路特(Recruit)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购买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签约仪式,这是中国企业第一次较大规模地出口和销售拥有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的高科技应用软件。其后,方正日文出版系统相继进入日本报纸、广告和杂志业,韩文市场也启动。 2001年,王选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2月1日,获500万元奖金。2002年3月18日,北京大学从并不充裕的经费中拿出500万元,重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王选院士,这一奖励在中国高校历史上尚属首次。2006年2月13日11时许在北京病逝,享年70岁。

帮你找到中国近代报纸的产生背景和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用 1、中国古代报纸主要有三类:朝廷官报邸报,非法民报小报,合法民报京报。 2、对唐代“开元杂报”有详细记载的是唐代孙樵的《经纬集》的《读开元杂报》一文。 3、报房京报从崇祯末年以后才普遍使用活字印刷。 4、我国唐朝出现的古代报纸是有史料为证的,约发行于887年的敦煌“进奏院状”的发现,提供了研究古代报纸的第一个原始材料。 5、宋朝从宋真宗咸平二年起开始实行定本制度。 6、“小报”在北宋末年再现,盛行于南宋,当时被称为“新闻”。 7、中国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则消息是关于“月食”的,刊载于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该报创刊于1815年8月5日,主编是米怜,地点是马六甲。 8、第一个打入中国本土创办中文近代报刊的西方传教士是郭士立,1833年8月,他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4年,该报上刊载的《新闻纸略论》,是中文近代报刊上出现的第一篇论述西方近代报纸的专文。 9、1838-1840年间,林则徐在广州组织人编译外报,这些材料后人称之为“澳门新闻纸”。 10、1822年9月在澳门创办的葡文《蜜蜂华报》,被认为是我国领土上出现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英文《字林西报》是1864年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1850年创刊的《北华捷报》,拥有人是字林洋行。1882年,字林洋行又创办中文报纸《字林沪报》,1897年,该报创办附张《消闲报》,开我国报纸副刊之先声。 12、中国近代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是1857年11月在香港出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3、1872年,路透社首先在上海设立远东分社,成为第一家在中国设立分支机构的外国通讯社。 14、中国第一份政论报纸是创刊于1872年2月4日的《循环日报》,第一个报刊政论家是王韬。 15、《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美查。我国最早的白活报是申报馆于1876年创刊的《民报》 16、在北京出版的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是《万国公报》。戊戍变法时期影响最大的改良派报纸是《时务报》,报刊宣传家是梁启超,“时务体”就是以他的政论文章为代表。戊戍政变后,改良派在海外建立的第一个宣传阵地是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刊的《清议报》,由梁启超主持编务。戊戍政变后,得以继续出版的维新派报刊是《知新报》(澳门)。 17、太平天国设立的“刷书衙”是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队伍所办的第一个出版宣传机关。 18、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了阐述他的报刊思想的第一篇文章《论报馆有益于国事》,首次提出了“耳目喉舌”论。 19、资产阶级改良派创办的中国第一份妇女报是《女学报》,是上海女学会的会刊。 20、维新时期重要思想家严复的重要译文《天演论》和《群学肄言》(部分)最初发表在《国闻汇编》 21、1911年7月,《大江报》发表了两篇著名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作者是詹大悲。 22、《苏报》易帜后,开设了“学界风潮”专栏,集中报道学生革命团体活动的消息。 23、兴中会办的第一份正式机关报是1900年1月25日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日报》,第一任社长是陈少白。 24、黄远生的采访四能是: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25、1872年外国传教士在北京创办了中文月刊《中西见闻录》。 26、于右任的笔名有骚心,大风,神州州主等。所谓“竖三民”是指他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 27、香港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两家英文报纸是《德臣报》和 28、同盟会在海外创办的最重要的机关报是在东京出版的《民报》,首任主编是胡汉民,后由章太炎主编,与在横滨出版的保皇派报纸《新民丛报》展开关于革命与改良问题的大论战。 29、中国在清代末年才开始有专门的新闻出版法《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6年)和《大清报律》(1908年,第一部新闻法) 30、我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是美国人奥斯邦于1923年1月在上海建立起来的。国人自办电台最早的是1926年的哈尔滨电台。 31、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的教会报刊中,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其原名为《中国教会新报》,由林乐知于1868年创刊。 32、五四时期著名刊物《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最初即发表在《新青年》上。李大钊把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号《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发表了他自己的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上发表陈独秀写的《谈政治》一文,并开辟“俄罗斯研究”专栏,这表明它的改组基本完成,由启蒙报刊转变为无产阶级报刊。为及时进行政治宣传鼓动,《新青年》同时创办了小型政治报纸《每周评论》,1918年-1919年在北京出版,宣传了新思潮和马克思主义,参加该报编辑的三位文化名人是陈独秀、李大钊和周作人。 33、中国共产党中央的第一个政治机关报《向导》1922年9月13日创刊于上海,第一任主编是蔡和森。第一个党的日报是《热血日报》,主编是瞿秋白。《热血日报》办有副刊《呼声》,刊载评论、通讯和文艺作品。 34、由周恩来领导组建的延安新闻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开始试验播音,呼号XNCR,1945年9月5日正式播音。 35、新华社前身是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创办的“红中社”,1937年1月改为现名,1939年初,与《新中华报》分开而成为独立的新闻机构,第一任社长是向仲华。 36、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共产党的《译报》停刊后的第二年,改名为《每日译报》出版,以英商的名义发行,此类报纸被称不“洋旗报”。 37、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的第一份机关报是《先驱》。1923年8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报,该报23年10月创刊,第一任主编为恽代英。恽代英在《中国青年》上常用的笔名有但一、天逸、稚宜等。《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创刊于1931年7月,在动员苏区青年投身革命方面做出了贡献。 38、胡政之是采访巴黎和会的惟一中国记者。 39、《大公报》最早由英敛之于1902年在天津创刊。1926年9月,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以新记公司的名义复刊出版了《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时,曾声称“四不”,指的是不党、不卖、不私、不盲,以后成为《大公报》的社训。 40、《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戈公振,该书出版于1927年。 41、1945年11月1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在沈阳创刊。 42、1926年被奉系军阀杀害的两位著名新闻工作者是邵飘萍和林白水。 43、1947年,在解放区新闻战线开展了一场反“客里空”运动,打击了新闻报道中虚夸不实的报道作风,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 44、1920年,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主办了《新青年》月刊和《共产党》月刊,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建党进行思想和理论准备。理论机关刊物《共产党》月刊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主编是李达。 45、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成立于1932年3月20日。 46、毛泽东1919年7月曾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篇连载的大文章,题为《民众的大联合》……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以国民党中央宣传部名义主办的《政治周报》于1925年12月5日在广州创刊。毛泽东主编,编辑了前四期,写了《政治周报发刊理由》等文章,以子任的笔名为《政治周报》的“反攻”专栏写了一系列的犀利杂文。 47、邓小平1933年5月曾主编《红星报》 48、《新华日报》于1938年1月11日在武汉创刊,社长是潘梓年。抗战时期,周恩来曾兼任《新华日报》的董事长。1945年11月和1946年4月,《新华日报》曾先后发表《与大公报论国是》和《可耻的大公报社论》两篇文章,与《大公报》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49、复旦大学新闻系于1929年正式组建,首任系主任是谢六逸。 50、长征中,红一军团的《战士报》曾详细报道红军抢渡大渡河的事迹。 51、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平创办了公开机关报《解放》。 52、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统区进步新闻工作者曾开展拒检运动。 53、1948年,毛泽东发表《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刘少奇发表《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阐述了党的新闻事业的作用和任务。这是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要文献。 54、陕甘宁边区面向群众的报纸是1940年创办的《边区群众报》。 55、1918年10月,中国第一个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蔡元培的倡导下成立。 56、1941年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和《今日新闻》两个报纸合并,改成大型的《解放日报》。1941年5月,中共中央大型机关报《解放日报》在延安正式创刊,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第一任主编是杨松。该报于1942年改版,进一步加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系列总结无产阶级党报经验的文章,其中1943年9月1日发表陆定一写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运用于新闻学研究。 57、抗战时期,《晋察冀日报》的社长、总编是邓拓。1950年到58年,他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为党的新闻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58、拒检运动中,国统区第一本拒检出版的书籍是《延安归来》,作者黄炎培。 59、左翼新闻记者联盟倡导集纳批判,目的是批判反动新闻事业,建立代表大众利益的新闻事业。 60、1948年6月,晋察冀解放区的《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解放区的《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华北局机关报《人民日报》。 61、民国初年著名记者黄远生,以写作新闻通讯著称,他曾反对孙中山,但对袁世凯某些专制和卖国行为表示不满,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遭暗杀。其著作后人编成四册。 62、旧中国报业家史良才,曾任《时报》主笔,1912年10月接办《申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倾向抗日,革新《申报》,1934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63、五四运动时,周恩来在天津学习时,主编革命报纸《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他组织革命团体,1920年1月创办《觉悟》革命刊物。 64、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自撰的第一部论述新闻采访学的著作,于1923年出版。 65、1931年,在中央苏区创办的《红星报》,由邓小平、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红星报》在长征中继续出版。 66、著名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邹韬奋主编出版《生活》周刊、《生活日报》、《大众生活》周刊等报刊,宣传抗日救亡运动,在读者中产生很大的影响。 67、解放前,《大公报》记者范长江曾在西北地区考察旅行,发表了大量的旅行游记,后汇集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 68、五四前后,我国报纸著名的四大副刊是《觉悟》、《京报副刊》、《晨报副镌》和《学灯》。其中上海的两大报纸副刊是指《民国日报》的副刊《觉悟》、《时事新报》的副刊《学灯》。其余两刊则在北京出版。 69、成舍我所办的《立报》之所以能创当时报纸发行的最高记录,是因为它具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众化”。 70、著有《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两本通讯集的范长江,在采写这些通讯时是《大公报》的记者。 71、徐宝璜所撰的《新闻学大意》,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

《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是2013-10-24在北京市朝阳区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9号楼410、411、510室。《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110105082886131J,企业法人胡线勤,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出版《中国报业》期刊。(期刊出版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互联网信息服务;经济贸易咨询;投资咨询;企业策划;企业管理咨询;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广告;技术推广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企业依法自主选择经营项目,开展经营活动;从事互联网文化活动、互联网信息服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以及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依批准的内容开展经营活动;不得从事本市产业政策禁止和限制类项目的经营活动。)。在北京市,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100583418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5000万以上 规模的企业中,共9197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中国报业》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我推荐武魂和精武

中国报业杂志社招聘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就业方向介绍,及先关院校的推荐。

一般来说,中央及地方等党政机关下属的各种报社都属于事业单位。中央机关下属有以下报社:  1、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求是杂志社等;  2、全国人大直属事业单位:中国人大杂志等;  3、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新华通讯社等;  4、全国政协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政协报、中国文史出版社、中国政协杂志社等;  5、最高人民法院直属事业单位:人民法院报、《人民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等;  6、最高人民检察院直属事业单位:检察日报社、中国检察出版社等;  7、民主党派机关直属事业单位:团结报社、团结出版社、群言杂志社、群言出版社、民主与建设出版社、民主杂志社、开明出版社、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前进论坛》杂志社、中国致公出版社、中国发展杂志社、学苑出版社、台海出版社等;  8、人民团体机关直属事业单位:中国青年报社、中国妇女杂志社、中国法学杂志社、作家出版社等;  9、部属事业单位:经济导报社、市场出版社、计划出版社、中国经贸导刊、中国教育出版传媒集团、中国工商报社、群众出版社、金融时报社等。

日报类的一般属于事业单位,但有些事业单位也有企业性质的工种,这要看你以什么身份入职的,据了解就算中央电视台入职区别也是很大的。

新闻机构,在中国的宪法体系下是属于国家或者党派所有的传播机构。从单位性质上来说是事业单位。 但是报社一般采用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Institutional Organization),是指国家以社会公益为目的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它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是一些国家机构的分支。一般指以增进社会福利,满足社会文化、教育、科学、卫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种社会服务为直接目的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不以盈利为直接目的,其工作成果与价值不直接表现或主要不表现为可以估量的物质形态或货币形态。事业单位是相对于企业单位而言的,事业单位包括一些有公务员工作的单位,是国家机构的分支。《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自2014年7月1日起施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此将与机关体系松绑,有望走入长期平稳增加的通道。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