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文学概论文学观论文

发布时间:

文学概论文学观论文

对不起,没空给你做作业。谢谢

可以谈谈那7种文学观念:模仿论,表现论,实用论,体验论,语言论,修辞论,文化论。还有谈谈意境啊,抒情啊,隐喻哪些东西吧。

文学概论文学创作论

《文学概论》考试题(一) 一、 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文学与科学、伦理学的区别:文学面向人们的情

本视频内容摘要自2007年南怀瑾老师讲《庄子外篇》[07篇]内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视频内容有侵犯版权问题请留言联系作者给与删除,谢谢

文学概论论述题大概就是你所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磨练你的技能,写一篇文章。

《文学概论》①是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基础课。课程内容包括文学观念、文学语言组织、文学形象系统、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文学的风格、文学创作、文学接受、文学的源流等方面。这些方面构成文学理论的基础。

林学学科概论论文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它与其他矿藏资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林学概论则是这门学科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有时也可称之为营林科学尤其是对于森林的重新认识,已经把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森林经营中,重视的不是砍伐而是科学的经营手段。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原始天然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调节、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林业是一项古老的经营事业,但林业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古代的林业主要是开发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及森林资源渐次减少,局部地区出现缺林少材现象,人们开始关心森林的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人工种植森林逐渐成为林业的经营内容。近代的林业认识到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的永续利用的必要性,要使开发利用森林和培育保护森林保持相对的均衡,开始把林业经营放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现代的林业则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林学是一门与浩繁的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林业生产上的问题。森林除了能直接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和多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都具有重大作用。世界林业科学的发展,大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林业科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此后,北欧、北美和苏联等国家的林业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快发展,从而带动了林业科学在世界内的全面发展。中国林业及森林经营历史虽然可追溯到尧舜时代,但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林业科技研究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解放前,只有少数几所农学院和农业专科学校开设有林学课程。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林业科技事业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己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体,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在林业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全面,不仅要求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科学的发展,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亦日益增高。实现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扩大无林少地区的森林覆被和城乡的绿化面积,建立游憩林场、森林公园等,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方面需要是今后林业科学研究的总趋向。因此,林业科学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很多,牵涉的面很广,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深化相关关学科和专业的研究,进行多学科合作,才能有效。林业科学中所设的各个学科(专业),有的侧重基础理论,有的则以应用技术为主,但相互间又有密切关系,各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都将促进邻近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围绕科学培育和经营森林资源。建设森林生态保障体系和林业的可待续发展的总任务,发挥各自的作用。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对森林实行遗传管理和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建立空间培育林木良种和繁育的技术体系;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生态学、土壤学和遗传学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础理论;森林保护学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春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森林经理学是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论和讨论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并扩大知识面。

母亲很认真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囡囡,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读书吗?一时间我答不上来。母亲说:你思考思考和我说说你内心的想法吧。于是我开始思考,的确很多人结束了初二的学业就踏入了社会,我留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发起一个群聊,朋友各抒己见。有些人回答很高大上:“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学更多知识,成为有用的人”,也有人说“为了有更高的学历,赚大钱”、“为了成为XX样的人”……一阵热议后却是无尽的彷徨,令我惊讶的是那些形式各样的回答都是他们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想法。有人很无奈地说自己一点也不想读书,更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我开始浏览各大网站,一篇题为"读书是为了什么?"的讨论吸引了我的眼球。读书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如果在学习方向的选择上内心的选择不能拥有一个人所尽知的光明的未来,我们是要听从父母的选择还是自己的内心呢?曾看过一篇报道,由于日本是盛出漫画家,所以漫画家在日本竞争很大,父母为了阻止孩子学习画画,竟然以断绝关系相要挟。同样地在中国,受家中亲人观念的影响,像博物馆系等冷门专业通常没有人选。求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太低了。我曾看过一条新闻说某名牌大学的博物馆系一年就一个毕业生,很多人宁愿去二三流的学校读一个热门的专业,也不要去一个名校读一个冷门的专业。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为了兴趣而去学习,还是为了工作而去学习或者更直白的说我们是为了一份赚钱的工作而去学习?学习是件伟大的事情,因为学习,才让我们无知的大脑变得智慧,才让我们摆脱愚味,才能让我们客观地看世界,也从而让我们拥有能力改造世界。但是在某一些外力的作用下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会发生了改变,从而也让我们迷惘: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某些老师对分数的要求、父母对成绩的重视,补习的压力,一点点一点点麻痹了我们学习的心。难道优秀真的只限于成绩吗?难道个性的魅力不重要吗?在我看来,学习是很重要的。但盲目的逼迫与沉重的作业,或许有一天,会让我们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磨灭我们的创造力,成为一个民族的悲哀。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是为了向前,是为了变优秀。但朝着的方向是我们甘之如饴的!

可是有的家长及考生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殡葬打从心底排斥,再了解到学生学习内容是“星期一殡葬概论、收尸、整容、插花,星期二烧骨、挽联、风水、传染病。”更是拒绝孩子填报该类专业。有些胆小的考生在看到这些课程安排后,也大呼“吃不消”“不能接受”,因此造就殡葬管理专业被贴上了“冷门专业”的标签。供大于求,社会需求小  其实,在高考过后的志愿填报中,无论是院校优先还是专业优先,无论是选热门专业,还是冷门专业,最终的结果就是为了将来好就业。也就是说,考生在填志愿时,绝大程度受到社会需求影响,尤其是社会的供求关系就是志愿填报的一根“无形指挥棒”。  往前推个几年甚至十几年,师范专业、法学专业还是大家争相抢报的“热门专业”,可是随着就读学生数量的急剧增长,毕业数量也随着“水涨船高”,加之教师、法学相关岗位的更新换代较慢,近年来社会需求逐渐趋于“饱和”,且有点“供大于求”的苗头。因此,法学专业、师范相关专业等也被考生和家长划为“冷门专业”行列。 就业环境艰苦,危险系数高  在大学专业设置中,有一些工科专业也被归为“冷门专业”,它们不是因为思想忌讳,也不是因为社会需求小,而是因为就业的环境艰苦,且危险系数高。对于考生和家长而言,都会比较保守的对待这些专业,包括:船舶工程技术、给排水工程、力学、矿业工程、地质工程、比起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水利工程、动力工程、冶金工程等。  在知道这些大学专业毕业后的就业方向,要不就是偏远的山区、海洋,会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要不就是在一些危险的地方工作,许多考生及家长都会“避而远之”,宁愿选一个工作环境安定,薪资报酬不高的专业,都不愿填报这些薪酬高、工作环境艰苦、危险系数高的专业。久而久之,这些工科专业就自动成为无人问津的“冷门专业”了。谈“农”色变:一竿子打翻一船人  尽管我国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国,可是农业相关的大学专业依然没有受到考生的“青睐”,主要原因在于,许多家长及考生都是谈“农”色变,避而远之。尤其是一些农村的考生,家长就盼着自己的孩子考一个好大学,读一个好专业,以后有一份好工作,彻底与“农”字划清界限,当然不愿意孩子填报与“农”相关的专业。  所以在众考生及家长看来,所有农科类专业都是冷门专业,如:农学、林学、植物保护、茶学、蚕学、水产养殖、园艺、园林、草业科学、农林经济管理等专业都被“一竿子打翻了”。存在时间太长,没有新鲜感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大学专业应用而生,成为众多考生及家长眼中的“宠儿”,而相对的一些年代久远的专业,在ta们看来自然而言就是“冷门专业”代表了。例如:中文类专业,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该类专业,成为名副其实的“老”专业;历史类专业是公认的最没有前途的“冷门专业”,因为在许多人眼中,学了历史专业不一定能填补历史空白,却一定会留下空白历史,还不一定找得到“饭碗”。  除此之外,物理类专业、化学类专业、数学类专业等,都是出现时间较长的专业,而且在众多考生看来,就是对初高中科目的进一步深化,没有什么意义,与现在的什么计算机、软件相关专业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自然就成为大家眼中的“冷门专业”了。 纯粹是专业名字惹得祸  还有的大学专业被称为“冷门专业”的原因竟是因为不喜欢它的名字,像什么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伦理学、逻辑学、宗教学等,一听就感觉是“老头”研究的东西。  而且,这些专业在中国也不受待见,在一些家长的眼中,哲学=疯子,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孩子去学,而且什么宗教学,在中国这个反对封建的社会里,能有什么用,难道孩子以后还去当和尚或尼姑。因此,这些专业光听名字,就被考生及家长打入了“冷宫”。  看了上面关于大学冷门专业“冷”在何处的6大原因,有些专业确实是就业前途渺茫、薪酬低、环境艰苦,因此不被众人看好。可有的专业,仅仅是因为一些“莫须有”的原因,就被归为“冷门”实在有点冤。零点高三希望各位考生及家长在选择专业时,要全面深入的了解专业学习内容、师资配备、就业前景、就业环境等多方面内容,不要人云亦云的将一些“无辜”专业划入“冷门”行列。

母亲很认真地问了我一个问题:囡囡,你知道你为什么要读书吗?一时间我答不上来。母亲说:你思考思考和我说说你内心的想法吧。于是我开始思考,的确很多人结束了初二的学业就踏入了社会,我留下来的意义是什么呢?发起一个群聊,朋友各抒己见。有些人回答很高大上:“为了报效祖国”、“为了学更多知识,成为有用的人”,也有人说“为了有更高的学历,赚大钱”、“为了成为XX样的人”……一阵热议后却是无尽的彷徨,令我惊讶的是那些形式各样的回答都是他们父母给他们灌输的想法。有人很无奈地说自己一点也不想读书,更不知道读书的意义是什么?于是我开始浏览各大网站,一篇题为"读书是为了什么?"的讨论吸引了我的眼球。读书是为了别人还是为了自己?如果在学习方向的选择上内心的选择不能拥有一个人所尽知的光明的未来,我们是要听从父母的选择还是自己的内心呢?曾看过一篇报道,由于日本是盛出漫画家,所以漫画家在日本竞争很大,父母为了阻止孩子学习画画,竟然以断绝关系相要挟。同样地在中国,受家中亲人观念的影响,像博物馆系等冷门专业通常没有人选。求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太低了。我曾看过一条新闻说某名牌大学的博物馆系一年就一个毕业生,很多人宁愿去二三流的学校读一个热门的专业,也不要去一个名校读一个冷门的专业。这不禁让人思考我们是为了兴趣而去学习,还是为了工作而去学习或者更直白的说我们是为了一份赚钱的工作而去学习?学习是件伟大的事情,因为学习,才让我们无知的大脑变得智慧,才让我们摆脱愚味,才能让我们客观地看世界,也从而让我们拥有能力改造世界。但是在某一些外力的作用下我们对学习的态度会发生了改变,从而也让我们迷惘:学习的意义是什么?某些老师对分数的要求、父母对成绩的重视,补习的压力,一点点一点点麻痹了我们学习的心。难道优秀真的只限于成绩吗?难道个性的魅力不重要吗?在我看来,学习是很重要的。但盲目的逼迫与沉重的作业,或许有一天,会让我们产生厌学的心理,甚至磨灭我们的创造力,成为一个民族的悲哀。

农学学科概论论文

自己多思考下大体的论文思路,之后看些其他的论文书籍(农业科学),给自己的思路做个补充,肯定能写出来

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是普通关注的问题,人们对于这一问题关注的目的在于可持续发展。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中华文化之所以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而不衰,可持续。近代工业文明以前是为农业文明。KING称以中国为中心的农业为可持续农业。探讨中国传统农学理论与实践中的天人关系。从中得到启示。天人关系指的是人与大自然的关系。[1]在传统的中国人心中,农业中的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天、地、稼的关系。故《吕氏春秋·审时》说:“夫稼,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为之者,人也”。其中天和地是大自然的代表,相当于现在人们所说的环境,人和稼生于天地之间,天人关系也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不过其中加入了稼的因素,稼同时具有自然的因素和人的因素。人按照需要与可能选择和种植作物。传统农业中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过去在研究农业史时,强调人定胜天,强调人对于环境的改造,过份地强调人及其技术的作用,而技术又过分地强调土壤耕作技术。原始农业中刀耕农业和耜耕农业阶段的划分;传统农业中北方旱作技术体系的形成和南方水田技术体系的形成等,都是主要以土壤耕作技术为依据来划分的。现在,环境问题日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重新用审视的目光看待人与自然环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之下,一些历史地理学家开始强调环境对人的作用,甚至有学者重新祭起了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大旗,[2]受此影响农业史研究中,一些学者过多地把目光指向环境及其变迁对于农业的影响,指向农业对于环境的破坏,而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保护[3]与改造,更忽视了人对于环境的适应。这些都不符合中国传统农业发展历史的实际。我们认为,中国农业的发展受到环境的制约,环境变迁也引起过中国农业的波动,但真正决定中国农业发展的是人对于环境的适应和改造。一、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中国人很早就注意到了环境对于农业的影响。同时也注意到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各种因素对于农业的影响并不相同,具体说来,天和地对于作物的影响是不同的。古人将它归纳为“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地,即土壤。由于在构成环境的诸多因素中,土壤与作物的关系最为直接,因而也最先为人所注意。古人认为作物的种类是由“地”来决定的。经常提到的例子是:“桔逾淮而北为枳,鸐鹆不逾济,貉逾汶则死。”[4]“菘菜不生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有将芜菁子南种,亦二年都变。”[5]前者说“此地气然也”,后者说“土地所宜”。地气和土地,指的都是土壤。土壤是导致变异的根源。[6]在土壤中首先注意到的是土壤上生长的植被。《师旷占术》曰:“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视五木。择其木盛者,来年多种之,万不失一也。”《杂阴阳书》则将“五谷”和“五木”一一对应起来,有所谓:禾生于枣或杨,黍生于榆,大豆生于槐,小豆生于李,麻生于杨或荆,大麦生于杏,小麦生于桃,稻生于柳或杨。”孔子也说:“平原大蔽,瞻其草之高丰茂者,必有怪鸟兽居之,且草可财也,如艾而夷之,其地必宜五谷。”植被不仅是土壤状况的标志,同时还可以用作改善土壤的物质。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杂草“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并将“于草木茂盛时芟倒,就地内罨腐烂也”,称为“草粪”。还有意识地种植一些豆科植物充当绿肥。民族学调查表明,中国南方的一些少数民族在进行刀耕火种的时候,首先选择林地而不是草地去作为土地,而在林地的选择方面主要考虑的是林木的长势和种类,而不是土壤的质地。决定什么地种什么庄稼也是根据树木,而不是根据土壤。其次是土壤的性状(颜色、手感、水份、土壤中的生物活动等)。禹平洪水之后,茫茫禹迹,划为九州,九州的土壤,各不相同,《尚书·禹贡》言之凿凿。不同的土壤进而有不同的农产品,《周礼·职方氏》记载甚详。《管子·地员》说:“九州之土,为九十物。每州有常而物有次。”书中还具体指出了九州土壤性状及适宜种植的作物。被李约瑟等称为是最早的地植物学著作。由于决定适宜作物的是土壤而不是行政区划,所以元代孟祺在《论九谷风土及种莳时月》又做了这样的发挥:“苟涂泥所在,厥田中下,稻即可种,不必拘以荆、扬。土壤黄白,厥田上中,黍、稷、粱、菽即可种,不必限于雍、冀。坟、垆、黏、埴,田杂三品,麦即可种,又不必以并、青、兖、豫为定也。”再次是地势。或认为《禹贡》中的“厥田中中”、“厥田中下”等,指的就是地势。“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木。”植物的垂直分布也直接影响到了作物的分布,古人说:“三农生九谷”[7],所谓“三农”,郑司农(众)曰:“三农,平地、山、泽也。”(郑)玄谓三农,“原、隰及平地”。“三农生九谷”,正反映了环境因素中地势对于作物的制约。水流径于地。和土关系最为密切的便是水,有时水甚至是土壤的组成部分,如《禹贡》中所说的“涂泥”,其中的“泥”,实际上就是水和土的混和物[8]。水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发生变异的根源,所以古人又说:“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9]今人有言,“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对于某些生物来说,水更是须臾不可或缺。如水稻,《天工开物》说:“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水成为发展水稻生产最大的制约因素,于是中国历史上就有了“东周欲为稻,西周不下水”的故事发生。上述因素,古人统称之为“土”,“土气”或“地气”、“水土”。不同的土壤是有不同的物产,它们之间的引种是不可能的。即使强行为之,不是死亡,就是变异。于是有“桔逾淮而北则为枳”,“芜菁南种则为菘”的说法。狭义的天,指的是环境中的气候因素。气候随季节而变化,故称之为天时,用之于农业称之为农时。《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吕氏春秋·审时》更从“得时”和“先时”、“后时”对六种主要粮食作物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来论证“时”对庄稼生长的极端重要性。宋人将地势引入到农时之中,提出天时有“地势高下之不同”[10],认为“高下之势既异,则寒燠肥瘠各不同。”[11]元代农学家更将时与地(纬度和海拔高度)结合起来。不仅指出了气候寒暑与纬度高低的关系,而且强调共性之间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选择农时的时候,应当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决定,这就叫做“因地为时”。[12]古人尽管对农时重视有加,但是他们对天时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就是说,古人只是注意到了气候对于作物生长的影响,而没有注意到气候对于作物分布的影响,他们把各地作物不同的原因更多地认为是土壤的不同的结果,尽管元代引入了风土的概念,部分地考虑到了气候的因素,但他们总体上还是将土壤看作是根本的原因。只是到了明末,这种认识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徐光启认为作物栽种中的地区差异性,在引种的过程中“亦有不宜者,则是寒暖相违,天气所绝,无关于地”;是以“果若尽力树艺,殆无不可宜者,就令不宜,或是天时未合,人力未至耳”。“若谓土地所宜,一定不易,此则必无之理”。[13]徐光启明确提出了气候是引起作物分布差异的原因的观点。

可以直接去参考农业科学这本期刊的文献,我没记错的话,这本期刊是oa期刊,文献都是免费下载查阅的

文学概论的论文

收集资料加上个人见解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