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定扎实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资源,就是我们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定盘星”。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教育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看,教育发展规律是普遍性(共性),需要各国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给予基本遵循;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根据各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办学之路,这是由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决定的。因此,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比如,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先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办学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身国情办大学。与之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同、发展的制度和路径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完全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独特性要求,需要我们扎根于中国大地。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同样,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与环境,牢牢扎根中国土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所应该立足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一个国家办教育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服务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无国界,人才有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要解答好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既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办学治学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上扎好根、深扎根,充分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基因传承好、发扬好,真正办好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下的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智慧和方案理应包括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淀和改革探索,在经历了吸收和借鉴的必经阶段后,以越来越显著的发展成就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也使得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决定了,要办好中国教育,不能一味靠外来经验的输入,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或办学经验,必须扎根中国的土壤,要用自己的科学发展观和思想体系去引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滋补营养、培育成长,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动员式口号,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刻把握扎根中国大地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逻辑,同时也要把握好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与遵循教育规律的统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同时,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深化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积极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比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科学设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坚持学校为主体与多方紧密配合的统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多方力量的紧密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机整体。它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自的教育功能,又要互相之间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让全社会都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用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育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土壤的营养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要用革命文化熏陶人。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心扉。再其次,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是辩证统一的。扎根中国大地,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同时,文化自信又将进一步坚定我国学校的办学自信。我们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觉自信。坚持放眼世界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调研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讲的是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但其原理对所有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将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立足中国国情与教育实际,坚守教育实践的民族性,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体制机制等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我国学校要坚决捍卫办学主权和自主性,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要把“中国特色”注入学校建设之“魂”,彰显中国学校的民族特性、学术自觉和教育自信,决不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或境外某些势力的附庸。另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放眼世界,坚持中外融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决不是拒绝“国际化”,而是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本位,既能“放得开”又要“守得住”。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上的先进教育模式,积极吸收先进教育的实践经验,认真吸取他人的教训与不足,又要瞄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吸纳一切优秀国际教育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将其转化为提升我国办学水平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总之,我们要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方案与理论成果,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扎根中国大地应办成什么样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其最终的价值和目标体现在教育的功能、内涵、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上,这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性。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在领导体制上,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体制,让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着眼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的根本问题,站在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学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办学方针上,学校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始终坚持“四个服务”,把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统一起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自觉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质量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和力量之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将各级各类学校办成现代化意义上的学校,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性,又要具有世界水平的办学质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固本强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既是教育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与短板。我们的“教”可圈可点,我们的“育”还需要健全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彰显中国特色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师生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一所缺乏文化的学校,永远不可能达到世界水平。而学校精神又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这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人力投入,都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也是能够沿袭他人的成功经验而实现的。另一个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核心就是学校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办学传统和发展历史的长期积淀才能形成,也是无法照抄照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将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个性化地形成自己的文化与精神,向世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总之,教育发展是要根据本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方向进行抉择,中国的教育要在认真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传统、面向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步云系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副教授。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之源,确实这样的非常重
只有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文化,才能形成中国理论、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是新时代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立足国情,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办学特色,始终坚定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的办学自信。扩展资料:注意事项: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而贯通其中的是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是教育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们的自信来自扎根中国大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形成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这是对教育事业规律性的深化认识,更是引领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指南针”“定盘星”。为什么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一个事物的发展必须有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和土壤。教育也是一样。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都是建立在其自身历史土壤之上的,由于历史条件、文化传统和具体国情不同,各国教育都有各自独特的内在逻辑和生成规律。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必须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要始终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从一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看,教育发展规律是普遍性(共性),需要各国政府和教育管理者给予基本遵循;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同时,又要根据各国的国情,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办学之路,这是由教育事业发展的特殊性(个性)决定的。因此,办好中国的教育必须遵循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要牢牢扎根在中国大地上,将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比如,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先后学习欧美发达国家和苏联的办学模式,有的地方和高校甚至照抄照搬西方的办学模式与评价体系,没有真正扎根中国大地、立足自身国情办大学。与之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兴起的历史背景不同、发展的制度和路径不同,承担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也完全不同。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独特性要求,需要我们扎根于中国大地。中小学教育和职业教育也同样,都需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与环境,牢牢扎根中国土壤,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小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这是中国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的时代特征和环境背景,也是中国教育发展所应该立足的独特历史、独特文化和独特国情。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由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所决定的。不同社会制度决定着不同的教育目的,一个国家办教育是为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服务的。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科技无国界,人才有祖国。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进行深入的改革探索与实践。要解答好这一根本问题,关键就在于我们既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办学治学经验,更要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按照“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上扎好根、深扎根,充分汲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进基因传承好、发扬好,真正办好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各级各类教育。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将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下的中国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些智慧和方案理应包括中国教育的发展。中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积淀和改革探索,在经历了吸收和借鉴的必经阶段后,以越来越显著的发展成就吸引着世人的关注,也使得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特有的历史文化背景都决定了,要办好中国教育,不能一味靠外来经验的输入,更不能照抄照搬西方国家的办学模式或办学经验,必须扎根中国的土壤,要用自己的科学发展观和思想体系去引领,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滋补营养、培育成长,进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如何扎根中国大地办好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不是一句简单的动员式口号,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深刻把握扎根中国大地与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和内在逻辑,同时也要把握好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等多个方面。坚持党的领导与遵循教育规律的统一。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保证。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要把抓好学校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基本功,要把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学校工作各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把我们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同时,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要坚持按规律办事,不断深化学校体制机制改革,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积极推动学校科学发展。比如,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都要围绕这个目标进行科学设计,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坚持学校为主体与多方紧密配合的统一。教育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多方力量的紧密配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一个需要多方协同配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机整体。它既要充分发挥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各自的教育功能,又要互相之间紧密配合、协调发展,努力形成四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机制,真正让全社会都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坚定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的统一。坚定文化自信,首先要用中华民族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育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蕴含着实现中国梦的中国精神,这是中国土壤的营养内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次,要用革命文化熏陶人。革命精神是革命文化的灵魂。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用革命精神教育学生、感染学生,使红色基因渗进学生的血液、浸入心扉。再其次,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人。关键在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又要从红色革命文化中获得智慧滋养和精神砥砺。文化自信与教育自信是辩证统一的。扎根中国大地,要坚定中国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育人。同时,文化自信又将进一步坚定我国学校的办学自信。我们要把“四个自信”转化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自觉自信。坚持放眼世界与中国特色的统一。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在北京大学调研时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没有特色,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依样画葫芦,是不可能办成功的。这里可以套用一句话,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习近平总书记虽然讲的是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但其原理对所有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并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将中国特色与放眼世界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所谓“中国特色”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价值追求,立足中国国情与教育实际,坚守教育实践的民族性,最终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待。中国特色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发展路径与体制机制等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我国学校要坚决捍卫办学主权和自主性,要扎根中国大地,解决中国问题,要把“中国特色”注入学校建设之“魂”,彰显中国学校的民族特性、学术自觉和教育自信,决不能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或境外某些势力的附庸。另一方面,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又要放眼世界,坚持中外融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决不是拒绝“国际化”,而是要在“国际化”进程中始终坚持中国本位,既能“放得开”又要“守得住”。我们既要学习借鉴世界上的先进教育模式,积极吸收先进教育的实践经验,认真吸取他人的教训与不足,又要瞄准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吸纳一切优秀国际教育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将其转化为提升我国办学水平的着力点和生长点。总之,我们要将两者辩证统一起来,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实践方案与理论成果,为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作出我们独特的贡献。扎根中国大地应办成什么样的教育扎根中国大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其最终的价值和目标体现在教育的功能、内涵、精神与人才培养质量上,这也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特性。我们的学校是党领导下的学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始终坚持党对学校的全面领导。在领导体制上,要坚持和完善党对学校的领导体制,让学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着眼为谁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怎样办学的根本问题,站在为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努力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时代新征程中,教育发展到新阶段,学校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在办学方针上,学校要同国家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始终坚持“四个服务”,把满足国家战略需要、引领国际学术前沿和解决地方经济社会现实问题统一起来。在人才培养上,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弘扬劳动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自觉抵御和防范错误思潮对校园的渗透影响,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切实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质量要求。教育现代化是支撑、推动和引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引擎,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条件和力量之源。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将各级各类学校办成现代化意义上的学校,既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性,又要具有世界水平的办学质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固本强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现代化,既是教育思想、理念和价值观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与短板。我们的“教”可圈可点,我们的“育”还需要健全完善,这就需要我们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用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发展之路。彰显中国特色的学校文化与精神。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积淀,是师生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没有文化底蕴的学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一所缺乏文化的学校,永远不可能达到世界水平。而学校精神又是学校文化的精髓,是学校发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的建设,可以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这无论对哪个国家而言,只要有一定的经费和人力投入,都能在短时期内完成,也是能够沿袭他人的成功经验而实现的。另一个是学校的文化软实力建设。其核心就是学校的文化和精神,需要学校立足本校实际、办学传统和发展历史的长期积淀才能形成,也是无法照抄照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将牢牢扎根中国大地,在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和学校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有个性化地形成自己的文化与精神,向世界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总之,教育发展是要根据本国自身的历史传统、现实国情和发展方向进行抉择,中国的教育要在认真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继承中国传统、面向中国问题、服务中国发展,坚定不移地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冯刚系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步云系浙江省妇女干部学校校长、副教授。本文为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能够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中华民族深厚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之源。
我们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之源是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基础上形成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行统一等一系列教育理念,不仅对我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我们坚定扎实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资源,就是我们有这个条件,有这个能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能够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自己动手,才符合要求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能够繁荣昌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能够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中华民族深厚的教育思想,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是我们坚定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自信之源。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您好同学!您可以关注我们网站河北中公教育,我们网站中有公务员考试关于申论的答题技巧,考试热点,历年真题及解析,模拟题及解析等,您可以参考一下,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申论要考核的就是:归纳材料、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几点去针对性地练习,还有多看时事热点,看半月谈,申论有关的复习资料也可以去浦清官网查找,多动手写文章,相信申论会有提高的。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考生在进行申论文章写作时,不要急于动笔,在写作之前要在自己的头脑里理清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写作思路,然后从自己的已有知识积累中挖掘一些可以充实文章内容的事例、论据或者名言警句(这一过程也可借助草稿纸来完成),这样写作起来就会思路清晰,文笔流畅,避免了考生翻来覆去的对文章进行修改。申论备考中应时常关注《半月谈》、《南风窗》、《瞭望》、《新闻周刊》等时事资料,目的在于及时把握国家政策方针,追踪社会热点事件。同时,申论备考还要根据自己的报考职位与备考经验来做准备。例如国考申论题材多为战略层次,注重全局长远问题,而省考考试为策略层次,重视局部的单项问题,且并不与本市的当前政府工作密切相联,而是更多地深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同时,国考和省考的评分标准、判分原则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因此,考生们要准确应对考试,就要仔细研究历年来考试的特点与趋势,把握考试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考,既明确可能考察问题的应对之策,又明确具体评分标准的应付之道。在有的放矢的前提下,关注时事,了解政策,积累素材,在考试作答的过程中必能出口成章,落笔成文。另外,平日里上网可以看人民网、新华网上的评论员文章;也可以直接点击中公教育网站申论学习频道,有每日热点更新,还有定期的热点专题;同时,还应当多阅读一些优秀范文,看看一篇优秀的申论文章是如何拟题、立意,如何论证,如何开头结尾的。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记住格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就是先指出材料中说的问题!然后解说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最后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有题目一定要切合题目加创新!我国考申论62,算高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