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发布时间: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是否符合语言规律是否符合语境是否符合逻辑

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其”字,全文写作 ,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按:“之”字,甲文写作 ,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按:“莫”字,小篆写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文章来自:学优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单 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 姓 名:余庆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按:例①、②中的“然”借为指示代词,可释为“这样”、“如此”。例③中的“然”字借为连词,相当于“然而”。又如:“其”字,全文写作 ,本义是“簸箕”,是实词。古书中假借“其”字为第三人称代词(他、他的)和指示代词(那),长借不还。于是人们便在“其”字上加竹头写作“箕”,以表示本义。二、注意区分虚实。由于虚词多是假借原有实词中的同音字为之,因此,在古书中,同一字形往往虚实并用。在阅读古代诗文时,要加注意,区而别之。例如:1、陈涉辍耕之①垄上,怅恨久之②。《陈涉世家》2、曾子之③妻之④市,其子随之⑤而泣。《韩非子·外诸说》按:“之”字,甲文写作 ,表示脚在地面上走,《尔雅·释诘》:“之,往也。”本义是“到……去”。以上两例中,有五个“之”字,依据语境,分析比较:①④用的是本义“到……去”,是实词(动词)。其余三个“之”字是虚词:②是音节助词,无义;③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⑤是第三称代词,相当于“她”。又如:1、莫春者,春服既成。《论语·侍坐章》2、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采薇》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庭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邹忌讽齐王纳练》按:“莫”字,小篆写作 ,表示日落草莽中。《说文》:“莫,日且冥也”。即傍晚日落之时。后来,人们又在下面再加“日”旁写作“暮”。上文例①、例②中的“莫”字用的正是本义,是实词(名词):“莫春”即“暮春”,春季之末,农历三月。“岁莫”即“岁暮”,一年之末。(“止”是句尾语气语,无义)例③中的三个“莫”字则假借为虚词,不定代词,可释为“没有谁”。三、注意区分同形虚词的不同用法。有些常用虚词,虽用同一形体表示,但用法多样,词性、意思不同,必须依据它所在的不同语言环境,仔细辩析,方能求得准确的理解。仍以“之”字为例,前面是区分虚实,这里是区分虚词“之”字的不同用法。(为便于说明,我们给各句中的“之”字分别编号。)1、学而时习之①,不亦说乎?《论语十则》2、公与之②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之③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4、以君之④力,曾不能损魁父之⑤丘……《愚公移山》5、期年之⑥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大道之⑦行也,天下为公。《礼记·大道之行也》7、孤之⑧有孔明,犹鱼之⑨有水也。《隆中对》8、战于长勺,公将鼓之⑩。《曹刿论战》9、久之11,目似瞑,意暇甚。《狼》10、宋何罪之12有?《公输》11、父母唯其疾之13忧。《论语·为政》 , 文章来自:学优网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单 位:黔南民族师院附中 姓 名:余庆云古代汉语中的文言虚词数量较少,常见的约二百多个;但是,它在古代诗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如《醉翁亭记》,全文仅402字,其中虚词就有113字(“而”字出现25次,“志”字出现18次,“也”字21次,“之”字16次,还有“于”、“乎”、“其”、“不”等虚词共出现33次)。这些虚词对表达语意、语气,词句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文章的情趣都有重要作用,缺一不可。因此,我们在学习古代诗文时,不仅要着重学习常用实词,同时要注意学习常用虚词。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怎样学习常用虚词呢?根据本人在学习和教学中的粗浅体会,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深入了解和逐步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特点和用法:一、文言虚词一般都是假借字,其词形和它在句中所表示的意义没有内在联系,不能按实词那样去依形释义。文言虚词的突出特点是“虚”,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古人难以为虚词造字。而在记事作文需要虚词时,往往采用“依声托事”的办法,假借实词中已有的同音字来记录虚词。(1)文章初中文言文教学论文《怎样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教学文言虚词的几点体会》(2)因此,虚词所用的字几乎全是(注)假借字。例如:“然”字,《说文》:“然,烧也;从火,肽(rán)声。”本义是“烧”,是个实词(后来又加火旁写作“燃”)。《孟子·公孙丑上》:“若火之始然。”用词正是本字本义。古书中多假借“然”字记录虚词,如(本文所引例句,除个别外,均摘自中学语文课本)。1、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移其粟於河内;河东凶亦然。《孟子·寡人之於国也》2、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3、然志犹末已,君谓计将安出?《隆中对》

汉语言文学教学论文

。。。学校会给你们发选题范围和历届学长的论文题目的,不用着急。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题目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提供一些资料,供参考。1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研究2 、张志公语文教育思想研究3 、国正语文教育思想研究4 、语文课堂语言艺术初探5 、语文课堂调控艺术初探6 、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7 、语文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8 、论语文学习环境的营造9 、学校文化资源与语文教育10 、创新意识与语文教育11 、论语文学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 、语文诵读教学的艺术13 、论语文自主学习14 、语文批评与语文教育的发展15 、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及其策略16 、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17 、论语文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观18 、多媒体手段与语文教育19 、语文特级教师的研究20 、对我国“文选”型语文教材的思考21 、语文教科书内容及其价值取向分析22 、对语文教育中倡导“人文精神”的思考23 、学生亚文化与语文教育24 、试论语文探究性学习25 、语文教育合作学习初探26 、对语文教学中文学教育的思考27 、语文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28 、发展性评价理念与语文教育29 、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初探30 、多样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31 、试论阅读多元解读与阅读教学32 、说课与说课的艺术33 、文言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4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惑及其对策35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发展观36 、语文新课程改革研究37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育

不会写可以找我们

《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 这个表述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表明了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⑴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不仅仅是传授或教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设一种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情景和途径。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形式。科学研究的本质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究,在这种探究活动中,人们通过假设、想象、实证、逻辑等方式方法来认识世界、追求真理。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将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体验、实验操作、社会调查等各种形式,探究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中小学生的研究从研究过程说,大多并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从研究结果看,一般是已有科学研究成果的“再发现”。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对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学习运用,通过这样一种基本形式和手段,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表明了学习的基本内容。这包括学习如何收集、处理和提取信息;如何运用有关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何在研究过程中与人交流和合作;如何表述或展示研究的成果等等。 研究性的知识来源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即除了学习教科书中的间接知识以外,学习者还要广泛地获取未经加工的第一手资料—直接知识。获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会实际动手操作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与一般的知识学习的基本区别。

小学语文文言文教学论文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加以引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