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辽宁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林木西表示,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炒股一方面固然可以使大学生得到锻炼,但毕竟是一项风险较大的投资。一些大学生认为炒股可以增长社会实践能力,而选择勤工俭学、利用双休日和寒暑假求职等方法进行社会实践则更有意义。再者,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投身炒股,大多是出于利益驱动,想通过炒股取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正因为炒股具有投机性质,大学生即使能够在炒股中获得一定经济利益,也将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塑造。
湖北 研讨长江大学英雄集体救人事迹发掘“人梯精神”时代价值和内涵 在肯定及褒扬大学生寒江结梯救人、三位大学生奉献出自己生命的精神宝贵的同时,与会专家提出了一些“冷思考”,如对英雄群体的宣传报道需要回归人性、不能“神话”,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中,建立完备的生命保障体系,救人需要理性和技巧等有价值的观点和思考。 十多位大学生用他们稚嫩的臂膀连接起了一条通往生命的长梯,把生的希望让给了他人,将死的威胁留给了自己,在长江之畔奏响了一曲嘹亮的时代壮歌。他们以青春无畏的人梯精神,诠释着“90后”新一代的责任与担当,他们用年轻宝贵的生命,传承着见义勇为、舍生取义——这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在他们身上,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当代大学生、当代青年的崭新的精神风貌和优秀的整体形象,他们不愧为青年的骄傲和榜样。 研讨会上,专家和青年代表围绕10·24湖北省大学生英雄集体“人梯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讨论的成果对于进一步弘扬这一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引导社会正确看待大学生英雄集体和“90后”一代,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当代青年勇担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都有积极的意义。 时代的风采酝酿出当代青年的风采 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 丁小强 连日来,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和陈及时、何东旭、方招三位优秀大学生的名字响彻大江南北,他们的事迹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这是荆楚大地上涌现出来的又一重大典型,是我们又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崇高思想,不惧危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高尚情操。弘扬他们的精神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共青团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代的风采酝酿出当代青年人的风采。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积淀中形成的勤劳勇敢、自信善良、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传统美德在每一代青年身上都得到体现。当代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的多元性和选择性,都是由我们的时代所决定的。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90后一代,曾经饱受各方的质疑,甚至有人认为他们是“垮掉的一代”、“崩溃的一代”。我们不否认这一代人身上的缺点、不足,这也是这个时代的诟病在他们身上的折射。但是,我们欣喜地看到,无论是奥运火炬海外传递还是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无论是志愿服务北京奥运会还是10·24结梯救人,当代青年一次又一次在人民危难和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展现了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10·24大学生英雄救人事件是一个活生生的教材,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对于我们下一步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宽广的思路。一方面,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当代青年,充分相信青年人,宽容青年人,在引导青年一代健康成长的同时为他们提供更加宽裕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人梯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系统、全面分析当代青年的时代特征。这既是推进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需要,也是在全社会进一步弘扬社会新风正气、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传播英雄的事迹是媒体人的光荣和责任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省记协主席 江作苏 我们大家因感动而聚会,因深思而在这里相会,为展望我们青年一代所代表的未来感到欣慰同时也感到责任重大。这次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出现,不仅用英雄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也引起社会各界更深的思考。这个英雄群体是在一个新的历史条件下,以他们平凡而又非常伟大的献身精神在多个角度昭示了我们祖国青年一代新的面貌。 他们虽然已经离去,但是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绝不是简单地就可以理解和发扬光大的。迫切需要我们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的角度来发掘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为祖国的发展强大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次荆州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的出现,通过媒体向社会各地传播,也使我们从事新闻工作的同志分外的光荣,分外的责任重大,事情出现在长江边上不为人注意的角落,但是我们当地的群体自发地把这样一个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迅速地报告给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旗下的《楚天都市报》,《楚天都市报》迅速判断这件事情所具有的重大价值,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把英雄群体悲壮的事迹向全国传播,非常感谢在座的媒体,特别是中央媒体对湖北出现的这个群体性新闻敏感性非常强,站得更高,发掘得更深,传播的力度也更大。 我们更不能忘记中共湖北省委省人民政府对这样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群体出现,在一开始就给予高度重视,特别是省委书记罗清泉和省长李鸿忠同志都分别作出重要批示,为我们做好这次英雄群体的宣传给予坚强有力的领导和指导。 英雄的精神在青年中代代传承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 刘俊彦 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90后组成的群体再一次展示了青年一代高尚的道德品质,让人们看到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希望,他们在关键时刻,信仰生命的神圣,在献出年轻生命的同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他们创造的“人梯精神”感动了中国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见义勇为、乐于奉献这样的高尚情操实际上一直以来都在青年身上得到最集中的体现。“人梯精神”和上个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一山两湖”英雄群体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一山两湖”事迹出现之后,当时的团中央书记胡锦涛同志,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英雄群体与当代青年”,揭示了英雄群体的精神。现在看这种精神被青年一代一代传承下来。 另外,总是在出现一代青年的时候,出现一些质疑的声音,为什么出现这样的想法,这就涉及到怎样评价一代青年的问题。正确评价青年或者说正确评价当代青年,必须把握三个要素:一是要看主流,二是看环境,三是看关键时刻的表现。 党和政府历来对青年是信赖肯定的,我们从历届中央领导的讲话,历次团代会,中央领导人的讲话中都得出一个结论,当代青年值得信赖,大有可为。为什么社会上会有一些不同的看法呢?就是他们没有把支流和主流分开,没有把青年放在特殊的成长环境下去看,也没有把现在这个社会、生活状态、生活情况做一个客观的分析。 在正确评价青年的第二个层面,我想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文化结构化的去评价,要把思想、道德、文化加以区分,不能把生活方式、青年文化、流行文化中的问题上升到思想道德层面,也不能把道德问题和思想问题,尤其是政治思想问题混为一谈。 在思想政治上,青年在思想上确实有不成熟的地方,并不是所有的青年都能认识到中国必须要走这样的道路才能够实现富强,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不是所有青年都能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现实环境下,必须要坚定的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我们的总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这个角度看,青年需要引导。 在道德层面,我刚才讲了,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见义勇为等等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年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相反社会上有一些不好的东西,我觉得要营造很好的社会氛围,从成年人自身做起。 在文化层面,在全球化资讯如此发达的环境下,文化层面要给青年宽容的平台,宽容地看他穿什么样的衣服,这跟道德和思想没有直接的关系。穿古怪衣服的不一定在关键时刻就冲不上去。 通过这件事引起我们到底应该怎样评价青年的讨论。如果社会都能把握正确评价青年的角度,能够把对青年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认识上来,对我们开展工作,引导青年,团结青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我想会有很积极的意义。 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中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梁必文 很荣幸今天参加湖北省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研讨会,在这之前,我看了电视,也看了报纸,这些孩子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真得很受感动。 我想这种精神无疑是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在他们身上的聚集,他们年轻的生命点燃了90后的希望。由此我有三个感动: 一个感动,这18位英雄结成“人梯”救人的精神让我感动,而且他们都是自发的,都是一瞬间爆发出来的,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人性光辉的闪现。英雄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分?就是在关键时刻他能不能站出来。反过来平常人遇到一些负面东西,你滑下去了,你就会成为历史的反面,这是一样的。 第二个感动在英雄壮举出来之后,荆州万人空巷,自发送别这些英雄。还有很多各界人士捐款,为牺牲的英雄家属捐款,这也让我感动。 第三个感动,就是新闻媒体包括我们政府也作出了迅速反应。 这是我三个感动的地方,同时也引起了我三点思考,第一,英雄事迹值得我们每一个公民包括我在内学习,也值得我们文学界广大文学工作者学习和宣传报道。 第二,怎样把传统美德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中。我们的理想教育有些太空洞,比如跟一些小学生讲一些空洞的教育他也听不懂,我们小时候有一篇课文很好,司马光砸缸,教你应该去救他,同时教给你办法。我们应该怎么去教育,把传统的思想教育贯穿于平常教育,要回归到人的行为准则当中,不要脱节,形成两张皮。 我为什么呼唤英雄呢?以前有报道说有五个高中生,同时到山洞里去玩,其中一个人病了,其他四个人都不管他,而且他们每个人都不说,最后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这两件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媒体对英雄的报道要实事求是,要把英雄崇高的精神提炼出来,但不要“神话”。典型报道要回归人的本性,回归他传统文化教育方面来,回归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他不是英雄,不是一个神,不是生来就想这些。这样让平常人就能学习,就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也能作出不朽的事情来。 瞬间选择渗透着对生命的理解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 欧阳康 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事件背后也会有各种各样的讨论和不同看法,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一个问题就是大学生救人该不该?第二个大学生救人值不值?第三个我们应该如何来处置这个事件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谈谈大学生救人该不该。该不该,体现了对生命的理解。我们看到在他人畏难面前,有人上去了,有人退下去了,有的人让人崇敬,有的人作出了不齿的行为。这些事情到底是怎么产生的?从根本上讲还是产生于对生命价值不同的理解。 一个英雄不是经过反复的理性思考而成为英雄,而往往是在一瞬间作出的选择。这种选择看起来是偶发的,实际上渗透着他对生命的理解。在关键时刻是冲上去还是退下去,就展示了他对生命的理解。 第二点救人值不值。生命成本和代价,这是过去考虑比较少的问题,我的一个博士生写过一本书叫做《代价论》,我们当时就在考虑,到底应该怎样衡量社会的代价,也包括一个生命的代价。可能有人会认为,就直接的生命成本来说,像张华去救一个农民,我们三个大学生去救两个孩子,生命成本太大。 但在谈到人生命价值的时候,还有一些比这些直接的生命价值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精神价值、社会价值等。 一个生命非常有限,所以我们的生命非常宝贵,但他的精神是无限的。中国文化倡导立德、立功、立业,这里强调的就是精神价值。肉体会很快消失,但精神价值非常重要。我想这三位学生和英雄集体所展示的英雄光辉将会永久,只有生命的绝唱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光辉。 生命还有计时价值和久远价值之分,生命总是暂时的,生命的光辉可能是永恒。把永恒的生命价值和现实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能会对见义勇为群体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三点关于救人方法是否得当的问题。这里面涉及到几个层面,对待逝去的英雄,他们用生命绝唱奏响了人生的凯歌,从某种意义上,只要能够加强宣传,一定会产生非常积极的正面作用,但不能太神话;另外如何善待还活着的英雄群体,应该更多从他们未来长远发展考虑。 另外,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应该考虑如何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生命保障体系。我喜欢游泳,有过差点被淹死的经历。长江天天都吞噬生命,让我们感到很痛心。救人是好,但为什么老是有人落水,这就不好,这说明我们的生命保障体系不完备。 最后,我们到底如何恰当地让其他大学生学习英雄群体的精神。作为一个大学的教授,我很害怕有媒体要他们都去学见义勇为。在没有足够能力救人的情况下,如果要去作出这样的行为,真的需要讨论。遇到这些问题,我强调,首先要保证自己的安全,才能保障别人的安全。我真的害怕倡导人人去做英雄。如果有人问这样的英雄是多好还是少好,我的想法是越少越好。 英雄的精神资源可以再生和共享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久雨 英雄群体给我们留下了诸多的价值,比如说道德层面的价值,还有我们文化层面的价值,比如说我们见义勇为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更高层面的回归,营造了崇高道德的风尚,形成了正义的氛围,它对活着人的影响,对活着人积极的追求,或者自我价值的承认,应该来说促进人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我们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应该有一个间接的生产力属性。 资源性是这个群体壮举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精神资源应该是可以再生的,而且精神资源的共享性特点非常清楚。 我曾在学生中做过调查,“碰到类似的事件你会不会救人”我们班28人,其中16人回答说会救人,9人说视当时情况而定,而剩下的人就说要间接救人。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的学生群体也是90后,从他们的问卷回答来看,我觉得90后学生,从多年历史形成的理想和意识来看,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 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还有凝聚人心的价值,感召激励价值,社会导向价值,以及软实力的辐射价值。 我们今天研讨的主要意义是什么?比如说对生命的理解也好,对生命价值的诠释也好,我们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是让死者安息! 没有什么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更宝贵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龙静云 我在思考,大学生英雄集体这样的一种精神,或者说他们的行为、他们的事迹体现了什么样的时代价值? 第一点,他们的这样一种行为或者这样一种品格以及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舍身取义的大爱精神,这是社会的宝贵资源。 至于值不值的问题,我认为等价交换的规则不是万能的,不是在任何场合、任何时候都可以发挥作用的。其实在这样一个场合,这个规则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在现实生活当中,把等价交换引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带来了很多的混乱。在道德领域不能用等价交换代替道德领域的规则。 第二点,他们这样的行为选择有力地证明了,90后的大学生是勇于担当,有强烈责任感的新一代,由此表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后继有人,大有希望。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社会、集体、家庭和他人所负责任的深刻认知,深刻的道德情感和坚定的信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承担社会责任的态度。一个民族没有什么东西比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青年更宝贵。 他们在瞬间的选择,是一种自觉,是一种习惯,是一种刚强正直的品质和高尚情操,是一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行为。我觉得大学生所体现的品德是社会的宝贵财富。 第三点,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树立了学习榜样,对于营造人心向善的社会主流风气,价值重大。列宁曾经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一位哲人说过,善的东西会使人向善,为善必须有好报,但此善必须是真善,是不为己的,是坦坦荡荡的。我觉得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就是坦坦荡荡的,不顾自己生命的真善,他们用自己双手结成的拯救他人生命的生命阶梯,他们行为的真和善所结成的道德阶梯将会以精神生命形式来存在,也就是说物质生命的牺牲换来了精神生命的永生和不朽。 我也要说一下由事件所引发的思考。在生命危难的关头,怎么去救人?这个时候我们讲的舍身取义凭着什么?凭着个人的真善的追求,个人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凭着满腔热血和激情,但在这个时候需要理性,另一方面还要有技巧。 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学应该开设这门课,社会应该组织一些提升现场救护与紧急避难能力等一系列的讲座,要让人们了解,这样我们在见义勇为的时候,社会所付出的成本、代价就可以降到最低点。 “人梯精神”展示了齐心协力的品格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冯桂林 我感到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他们非常震撼人心的地方就在于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我谈的集中到一点,关于他们壮举所展示的“人梯精神”。之所以举国上下对我们长江大学英雄群体这样的关注,我想也是这几个因素,第一个他们本身是90后,第二个他们是一个群体,第三个他们的壮举是发生在市场经济背景之下的。由于有了这样一些特殊背景,所以他们的事迹具有更加特殊的意义。 我所理解的“人梯精神”,一个就是他们展示了一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个气概平时说起来很容易,但实际做起来是很难的。有很多这样的场景,也有很多这样的情节,我们所看到的是另外的一番景象。通过这样一个正面对比,使我们感受到他们作为90后大学生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确实非常难能可贵,在历经磨难的进程当中,发展壮大的民族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靠有没有这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 我觉得第二个“人梯精神”展示了齐心协力的品格。齐心协力是一种情操,是一种品德,是一个群体生存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我们现实当中这种情操和品德是没有受到重视,或者是被冷落的,而不适当的放大了自我的力量。当这些自我成功也好,或者充分表现自我也好,他只是顺应了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潮流,如果说看不到这一点就容易走向人性反面。现在社会主张个性的彰显,但更加注重团体意识,也就是说注重个体利益,也注重集体利益。齐心的民族才能蒸蒸日上,齐心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像动物界沙丁鱼有这样的本能,游到危险地段时候,队形通常是中年鱼群守在危险的路上,等到小的鱼群通过之后一半到前面探路,一半到后面守候。既然沙丁鱼有都有这样的认识,我们人就应该更加认识到这一点。 另外我觉得“人梯精神”精神展示了舍生忘死的思想境界,表现的无私、无我、利他、利人的精神,这种精神构筑了民族的脊梁和灵魂。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之所以说他们展示了舍生忘死的境地,因为脚下就是大江急流,时刻面临着死的危险,时刻面临着被吞噬生命的危险,如果没有这样的境界,就很难结成这样的一个人梯。 他们用行动阐释了“爱别人”的大爱境界 200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徐本禹 大学生英雄群体用他们的行动阐述了生命诚可贵,大爱价更高。这个问题也曾经发生在我的身上,2003年我去贵州执教的时候,也有很多人讨论我的行为,讨论到一个贵州山区当小学老师值不值得的问题。刚开始,当我看到这样的评论,我很气愤、很生气,但后来想想很正常。现在社会飞速发展,人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对每个事情的看法不太一样,这是很正常的。这个大学生英雄群体,我认为是站在利益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站在道德的教育来思考问题。我认为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 大学生英雄群体的壮举告诉我们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应该计较得失,值不值,而是应该义无反顾的伸出援助之手。孔繁森说过: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大学生英雄群体生动地诠释了这个最高境界,诠释了这个大爱。 90后青年个性非常鲜明,敢爱敢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比如说陈及时想以后做一个负责任的工程师,何东旭有一个篮球梦,方招希望成为演艺明星。也许正是因为80后、90后有自己的个性,在前辈们眼中过于张扬,因而被认为是当代青年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认为,当代青年也具有无私奉献、见义勇为、帮助他人、舍身取义的传统美德。 把当代青年看成“冷漠、自我、责任感缺失”的一些人怀疑80后、90后青年无法承担起祖国发展的重任,但我们从“大学生英雄群体”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在危难时刻90后青年身上所体现出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最后,我想说的是:虽然我们80后、90后青年身上还有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们会逐渐克服我们身上的缺点。我坚信,我们当代青年一定能够肩负起时代变革的重任,并在社会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英雄群体”和文花枝等一大批优秀青年已经用行动证明,而且必将进一步用行动证明我们80后、90后青年是值得信赖、值得托付的一代。
大学生炒股:赚钱不该是首要目的大学生炒股需要想明白目的是什么,是想在这行业里发展,还是想赚一笔就跑? “能赚最好,不赚拉倒”是刁胜超的一句口头禅。这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专业大二学生的目标是,三年后能通过炒股赚到买房的钱。刁胜超的伯父是最早一批入市的股民,受伯父影响,刁胜超对金融投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买基金不动脑”,因此在经过一番观察后,在今年的牛市浪潮中加入了炒股大军。为了方便炒股,刁胜超还专门建立了QQ群,他每天都会在群里与股友们讨论股市行情。 像刁胜超这样实盘炒股的大学生并非个例。据了解,全国高校金融专业有将近80%的学生建立了正式的股票账户进行实盘炒股,而其他非金融专业的炒股大学生亦不在少数。有人估计,中国大学生股民约有10万。象牙塔里炒股热目前,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开通了网上营业厅。可以在网上预约开户,甚至可以周末去办理手续,只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了。其他针对新股民的服务,比如炒股培训、模拟炒股,专家问答等功能也都很实用哦。对于刚接触股票的大学生是最有帮助的。怎么说呢,要想炒股,可以先开通股票账户,尝试一下。
想法很好,既然你有这个意识,那么可以开始试试,早一定比晚好。开户很方便,但还是需要提醒的是,别一上来就把炒股想得太容易,这个需要经验和心态的磨炼,能不能在毕业前赞下第一桶金,那要看悟性了。祝你成功!
北京青年研究主办单位: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出版周期:季刊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就是个 最最普通的省级期刊!!
北大核心,CSSCI来源刊物
这个貌似是CSSCI来源刊物,比较难发。
能不能缩小点范围具体哪个地区
北京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 电话: (010)68433267
1923年10月20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办机关刊物中国青年杂志。共产党员恽代英、肖楚女担任主编。这是我国近代史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具战斗力和生命力的青年刊物。刊物为周刊。后迁武汉。1927年7月迁回上海。在1927年11月至1932年间,曾先后改用《无产青年》;《列宁青年》等名称秘密出版。抗日战争时期由全国青年联合会延安办事处宣传部主办。1939年4月在延安出版,1941年3月出至第三卷第五期休刊。1948年12月,由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持复刊,在石家庄出版,次年迁北平(今北京)。1949年4月起,一直是团中央的刊物。此杂志努力在政治上指导青年,号召知识青年到民间去,到工农运动中去。就青年关心的学习、组织活动、婚姻恋爱、失学、失业等各种问题开展讨论,批评不健康的思想和风气,指导青年学习马列著作,努力适合青年的特点,设有批评、时事述评、书报评论、文艺、通讯、我们的时代等专栏,文字明白晓畅,笔锋尖锐犀利,配有漫画,图文并茂。重视同读者的联系,发表读者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成为最受青年欢迎的刊物,在青年中广泛流传。因受国民党政府迫害,1927年10月停刊,共出170期,最高发行量达3万份,在青年中产生过重大影响。1939﹑1948年曾两度复刊。 1963年应《中国青年》杂志之邀,毛泽东亲笔题写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雷锋从此成为最深入人心的共和国“一号英模”。3月,毛泽东为《中国青年》“学习雷锋专辑”题写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发表使这一期杂志的发行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在各地加印118万份仍不能满足需求,各地团委又翻印了207万份……随着1965年毛泽东第三次为《中国青年》题写刊名,这本杂志在当时的地位几乎无可比拟。但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开始,《中国青年》又一次告别了她的读者。 沉寂了12年后的复刊犹如一次涅 ,1978年的《中国青年》注定要以她曾在创刊时有过的激情和勇气成就自己在中国新闻史上惊世骇俗的业绩。经过了十年动乱的人们都像是憋了一肚子的话,而其时社会上对于思想解放的强烈要求与“两个凡是”的较量也使刚刚复刊的《中国青年》置身于历史的转折点。1978年9月复刊第一期《中国青年》发表的《破除迷信,掌握科学》和《“句句是真理”为什么是荒谬的》笔锋如剑直指“两个凡是”,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战斗不仅止于此。在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已经对“四五”事件有了“不改变结论”的说法时,《中国青年》冲破了思想的障碍,一鼓作气,在同一期上发表了《天安门诗抄》和“四五”青年英雄事迹的文章《革命何须怕断头》,在文中首次宣称:“四五运动”是一场“伟大壮烈的人民运动”,这一毫不含糊的宣战直接触及了“两个凡是”的底线,杂志刚一面世,一时“洛阳纸贵”。这一充满着勇气的举动为《中国青年》之后的个性和创造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0年5月,一场震撼了整整一代青年的大讨论使她又一次成为传奇。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潘晓讨论”也不啻于一场惊雷,撼动青年的内心。而在23年前,要进行这样一次“人生的路为什么越走越窄”的讨论,更无异于一次思想的盛宴和精神的启蒙,《中国青年》也在这时创造了当期400万册发行量的奇迹
大学生炒股:赚钱不该是首要目的大学生炒股需要想明白目的是什么,是想在这行业里发展,还是想赚一笔就跑? “能赚最好,不赚拉倒”是刁胜超的一句口头禅。这位江苏科技大学船舶与海洋专业大二学生的目标是,三年后能通过炒股赚到买房的钱。刁胜超的伯父是最早一批入市的股民,受伯父影响,刁胜超对金融投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认为“买基金不动脑”,因此在经过一番观察后,在今年的牛市浪潮中加入了炒股大军。为了方便炒股,刁胜超还专门建立了QQ群,他每天都会在群里与股友们讨论股市行情。 像刁胜超这样实盘炒股的大学生并非个例。据了解,全国高校金融专业有将近80%的学生建立了正式的股票账户进行实盘炒股,而其他非金融专业的炒股大学生亦不在少数。有人估计,中国大学生股民约有10万。象牙塔里炒股热目前,国泰君安证券已经开通了网上营业厅。可以在网上预约开户,甚至可以周末去办理手续,只要带上自己的身份证就可以了。其他针对新股民的服务,比如炒股培训、模拟炒股,专家问答等功能也都很实用哦。对于刚接触股票的大学生是最有帮助的。怎么说呢,要想炒股,可以先开通股票账户,尝试一下。
想法很好,既然你有这个意识,那么可以开始试试,早一定比晚好。开户很方便,但还是需要提醒的是,别一上来就把炒股想得太容易,这个需要经验和心态的磨炼,能不能在毕业前赞下第一桶金,那要看悟性了。祝你成功!
《中国青年研究》 杂志是由共青团中央主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研究青年与青年社会发展问题的学术理论月刊,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会刊。《中国青年研究》杂志为大16开,120页,全年定价120元。
人梯精神,贯穿古今闪耀时代光芒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手与手紧握,身与身相依,永远都是那么温暖、有力。10·24事件发生之后,对大学生结梯救人的行为,本报在第一时间提炼为“人梯精神”,如今这个词已经被各大媒体广为使用,在人们嘴边传唱。那么,什么是“人梯精神”?它源自何处,又给我们怎样的启迪?在本月5日举行的湖北省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先进事迹研讨会上,这些问题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热议。江作苏 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省记协主席“10·24”英雄集体的出现,不仅以他们的先进事迹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也引起社会各界更深的思考。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迫切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深入挖掘和总结,化为我们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丁小强 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当代青年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点、行为方式的多元性、选择性,都是由我们的时代所决定的。“10·24”结梯救人中,当代青年又一次在人民危难和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展现了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姜昌琪 荆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他们用青春和爱的力量连接出一条通往生命的天梯,用行动清晰地表达了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属于家庭,还属于他人,属于社会。刘俊彦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他们在关键时刻信仰生命的神圣,在献出年轻生命的同时,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内涵,他们创造的“人梯精神”感动了中国人。欧阳康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导从这15位大学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性教育的基本方向,也可以找到整个社会的生命理想、价值教育的基本方向。梁必文 湖北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英雄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别?就是在关键时刻他能不能站出来。如果不能站出来,他就是一个平常人,站出来了就是一个英雄。冯桂林 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给我们展示了正义塑造的一条人生价值链。生命之梯绵延古今这是一架以血肉之躯铸成的生命之梯,承载的也是血肉之躯。历史上,这架“人梯”曾经伫立于城墙下,伫立于洪水中,伫立于危崖、绝壁、险滩,如今,它又伫立在湍流汹涌的一抹沙洲,每一次伫立,都树起一座丰碑。“在古代,人们向上攀高、翻山越岭、攻城拔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把同伴推上高处,这种集体配合的奉献行为,就是‘人梯’。”荆州市委常委、市总工会主席姜昌琪,在大学生们心手相牵的身影中,读出了古老“人梯”的时代深意——“10·24大学生英雄集体的英雄壮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为这种精神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深刻剖析‘人梯精神’,深入学习和弘扬‘人梯精神’,对于进一步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冯桂林,从“人梯精神”中解读出人类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种气概贯穿着人类社会发展史。有这样的信心、勇气和力量,是磨难之中的民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些学生身上,展示出了这种精神,这是优良传统和人类高尚品德的发扬。”群体之梯心手相结一架梯子,离不开各个部件的咬合结构;一架“人梯”,则更不可能由一个人构筑而起。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把目光聚集到了筑成“人梯”的大学生英雄群体身上,盛赞这个群体带来的感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英雄群体,以他们平凡而又非常伟大的献身精神,从多个角度昭示了我们祖国青年一代新的风貌。”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省记协主席江作苏盛赞道。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博士导师欧阳康教授,推掉了一个重要会议赶来参加研讨会,他深情地说:“10·24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英雄群体,而且是相当大的群体,十几位大学生在那样一个时候,一方面展示出他们的智慧,一方面展示出他们的精神,我非常敬佩。”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中国青年研究杂志社社长刘俊彦回忆说,20多年前华山、太原和石家庄三地的“一山两湖”英雄群体营救遇险群众的事件,“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专门写了一篇题为《英雄群体与当代青年》的文章,揭示了英雄群体的精神,现在看来,这种精神被青年们一代一代传承着。”在冯桂林看来,“人梯精神”展示了齐心协力的品格。他说:“现代社会主张个性的彰显,但更加注重团体意识,也就是说注重个体利益,也注重集体利益。齐心的民族才能蒸蒸日上,齐心的国家才能繁荣富强。”精神之梯美德浇铸“见义不为,无勇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义与大爱,与今天所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交相辉映,在10·24大学生英雄构筑的“人梯”上,闪烁出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的灿烂光芒。“这种‘人梯精神’源自何处?我认为,它源于传统美德的感召力,源于当代教育的塑造力,源于社会风气的感染力。”姜昌琪说,中华民族有舍己救人的传统美德,当代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结合,以及荆州涌现的一批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都对这个大学生英雄集体有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壮举实际上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的更高层面的回归。”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导项久雨教授说,“这种行为高扬了崇高的道德风尚,形成了正义的氛围,它对活着的人有积极影响,促进了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大学生们在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同时,又将这种价值融入社会价值的实现当中,实现了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无价之梯 不可交换“为救两名小学生,牺牲了三名大学生的生命,值得吗?”面对这样的争议,与会专家给予了有力的反驳——生命不是等价交换。会场播放歌颂英雄群体的MTV《生命》时,省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梁必文数度拭泪。他说,“这18位英雄结成‘人梯’救人的精神让我感动。他们都是自发的,都是一瞬间爆发出来的,这是他们深藏在内心深处人性光辉的闪现。英雄和平常人有什么区分?就是看关键时刻他能不能站出来。”欧阳康说,珍惜生命是每个人的本能,但人性的崇高之处在于追求和创造理想,舍身救人的几位大学生,用自己的生命实现了生命的道德价值;华中师大政法学院副院长、博士导师龙静云教授认为,拿市场经济的规则去衡量大学生英勇救人的行为,是混淆了两个领域的行为规则,“道德领域不能用等价交换。”时代之梯熠熠闪光结在激流之中的“人梯”,注定在这个时代熠熠闪光。3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上,与会代表认为,大学生们构筑的“人梯精神”,必将长久地感动整个社会。“一个人只是一根丝,三个人便搓成股。”江作苏说,3位青年和他们的12位同学,以“人梯”的方式,以最平凡、朴实的方式,表现出了崇高的时代精神,体现了人间的真与爱。他说,“人梯精神”是英雄群体留给我们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更加深入、系统、全面地加以总结和挖掘,化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为我们祖国的未来增光添彩。“时代的风采酝酿出当代青年人的风采。”共青团湖北省委书记丁小强说,在“10·24”英雄群体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胸怀祖国、心系人民的崇高理想,不惧艰险、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团结互助、众志成城的高尚情操,展现了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他表示,一方面要正确看待和充分相信当代青年,为他们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深入挖掘“人梯精神”的时代内涵和社会价值,更好地弘扬“人梯精神”。 (zly摘自 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