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屠呦呦教授发表第一篇期刊论文是

发布时间:

屠呦呦教授发表第一篇期刊论文是

屠呦呦是一个非常严谨,有洞察力和不懈的毅力的科学家。她发现了抗疟疾的新药青蒿素,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屠呦呦的研究也已经得到了认可。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屠呦呦。  2015年12月10日,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而获得当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首次获得诺贝尔奖。1968年,中药研究所开始抗疟中药研究,39岁的屠呦呦担任该项目的组长。经过两年的研究对象筛选,并受到中国古代药典《肘后备急方》的启发,项目组将重点放在了对青蒿的研究上。1971年,在失败了190次之后,项目组终于通过低温提取、乙醚冷浸等方法,成功提取出青蒿素,并在接下来的反复试验中得出了青蒿素对疟疾抑制率达到100%的结果。在没有先进实验设备、科研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屠呦呦带领着团队攻坚克难,面对失败不退缩,终于胜利完成科研任务。青蒿素问世44年来,共使超过600万人逃离疟疾的魔掌。未来,屠呦呦希望通过研究,让青蒿素应用于更多地方,为更多人带来福音。  翻开屠呦呦的履历,里面的“中国精神”如一缕缕春风扑面而来。在屠呦呦教授出版和发表的众多著作和论文中,早在1986年她就在《中西医结合杂志》第6期上发表了“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一文。从文章的题目就可看出,屠呦呦在本职工作中所体现的爱国之情直抒胸臆。正像其他有巨大成就的科学家一样,如果没有对国家、民族、人民,以及对人类的文明进步舍我其谁的情怀,没有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就没有科学创新的动力。在这一点上,屠呦呦不但默默无闻地做着研究,更是把自己的爱国之情毫无掩饰地表达出来,这样的科学家更值得赞美。  屠呦呦身上凸显的“中国精神”也体现在她的“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上。从表面上看,青蒿素的发现是中药学的成就,但从本质上说,这更体现在传统的中医药学与现代实验医学巧妙而有机的结合。这种大胆的改革创新,接受了现代科学的考验,事后证明这种结合十分成功,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规律,也是当代医学界的精髓之一。因此,屠呦呦的这种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不仅令中国精神生辉,更让这种精神闪耀全世界。  这次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最让我感受深刻的就是她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我觉得屠呦呦是一个坚持不懈,努力开拓创新,钻研科学,不辞辛苦,为人类健康事业奋斗终身的人。她在医学史上最著名的成就就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为疟疾患者带来更多生的希望。

屠呦呦申请专利了吗

有舍有得----------

对于喜欢钻研创造的人来说,一生当中最极致的追求莫过于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一个国际公认的大奖。之前我国在该奖上面多次有提名,但是一直没有人真正拿到诺贝尔奖,可见其评选难度有多大。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科研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多,2015年我国又有一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她是一位女科学家,叫屠呦呦。当拿到奖杯之时,她激动得亲了又亲,自己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全人类的肯定,而且还为国人争光,确实挺让人敬佩的。诺贝尔奖除了有奖杯之外,还有证书以及一份较为丰厚的奖金。只是让大慧感到好奇的是,这个奖金已经发了100多年,而且越发越多,为啥直到现在还没有被发完呢?诺贝尔哪里来的这么多钱?一、诺贝尔的早年经历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还要从这个奖项的发起者诺贝尔说起。诺贝尔是一名非常了不起的发明家,而他的研究之路却不那么平坦。诺贝尔出生于瑞典,在他的一生当中有过300多项发明,其中最重要的贡献就是发明了炸药,而谈起诺贝尔发明炸药的过程,也比较心酸。小时候的诺贝尔身体非常不好,为了治病,他时常请假,这让他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但凡能到学校学习的时间,他都非常刻苦努力,虽然经常请假,但诺贝尔的成绩却一直很好。诺贝尔真正意义上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只有一年,9岁那年,他随家人一同到俄国居住。在俄国生活的这段时间里,由于他们不懂俄语,所以只能由父亲请家庭教师在家教育,虽然教育场所换了,但诺贝尔依旧热爱学习,而且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炸药尤为感兴趣。诺贝尔虽然对炸药极为感兴趣,但是在17岁前并没有从事炸药的研究工作,他到美国一家非常有名的工厂实习,然而在实习期结束后,他觉得自己的学识还不够渊博,所以又花了4年时间到处游历,仔细了解当时各国在工业方面的发展状况。当他觉得自己学得差不多了,就回到瑞典,和父亲还有哥哥一起研究炸药。由于他的研究非常忘我,而且频繁出现爆炸,让周围的邻居都非常害怕,并且邻居们都警告自己的孩子不要靠近诺贝尔。由于他的研究非常危险,后来实在无法在人多的地方实验,就索性租一条船在马拉湖上搞起了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后,他终于研究出了硝化甘油炸药,并且还为此申请了专利。很快这种炸药就投入到工厂使用,只是第2年他的弟弟就因为炸药意外爆炸失去了生命,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带着悲伤关闭了工厂。不过诺贝尔并没有因此而放弃研究,后来他又更新出甘油炸药,次年又发明了诺贝尔雷管,接着他又花费了几年时间研究出可塑炸药,最后还发明出喷射炮弹。诺贝尔将一生当中最美好的这几年都献给了研究炸药的事业,所以他在感情方面比较落寞,虽然有过几段感情经历,但是女方因为受不了诺贝尔整天研究炸药,无暇与自己约会,更没有时间照顾家庭,纷纷不愿与其组建家庭。所以诺贝尔虽然有过几段短暂的感情经历,但是每一段感情都没有好的结果,最后他选择终身不娶。没有了家庭的束缚,诺贝尔在研究方面更是全身心投入,一生研究出355项专利,开设了几十家公司,他因此获得的财富让普通人遥不可及。二、诺贝尔决定设立一个奖项,奖励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由于他没有家庭,更没有子女,再加上自己一心在科学研究上,所以在他临终前将这些钱财毫不犹豫的捐了出去。诺贝尔心系人类社会的文明与发展,所以为了鼓励广大研究者,他将自己一生攒下的920万美元作为基金,这笔基金每年都会产生大约20万美元的利息。诺贝尔在遗嘱当中声明,用这些利息作为奖金,鼓励那些在物理、化学、生物或医学、和平以及文学方面作出贡献的人,对他们崇高的精神给予一定物质鼓励,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和资金为这个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这个奖项在诺贝尔去世5年后开始颁发,中间虽然经历过很多战争以及炮火轰击,不过诺贝尔奖的颁发从来未曾中断过。诺贝尔奖的奖金最开始的设定金额是20万美元,后来随着时间的发展不断上调,如今已达到100万美元。而且奖金的数额一直在增长,在2011年的时候一度达到单项奖金145万美元,而且一年要颁发6个奖项,如此高的奖金数额,单靠诺贝尔生前留下来的那笔钱,如何支撑得了如此高昂的奖金呢?三、诺贝尔奖金的来源构成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难以解决,诺贝尔生前有过很多专利与发明,且有不少专利如今依然在使用,这些使用专利的人就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如此一来就充盈了奖池。不仅如此,一些坚信人类文明发展的富人也会对诺贝尔奖进行支援,每年为其捐赠的钱也有不少。最后一项收入就是诺贝尔奖,在奖金的管理方面设置有专业投资人员,他们会将这些钱用于再投资,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通过多种方法的汇集,就会有源源不断的钱支付这项费用,所以诺贝尔奖发了100多年仍然还有充足的资金继续鼓励那些创新者。不得不说诺贝尔的精神非常伟大,而那些为了诺贝尔奖能够一直传承下去而辛苦付出者同样非常伟大。这是一项关乎人类发展的大事业,感谢那些为这项事业而辛苦付出的人,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呢?如果你也足够的钱,你是否会在临终前捐赠一部分用于诺贝尔奖奖金的颁发使用吗?

屠呦呦青蒿素申请专利了吗

青蒿素是科学发现,不能申请专利。

提取技术可以申请专利

咱们可以申请专利啊!还有咱们申请生产许可证了吗?

教授一年发表几篇论文

您要发吗?我帮您发表的。

一个课题组一般10篇吧

教授发表一篇sci奖励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如果是期刊,奖励一万元,如果是会议,奖励5000元

SCI论文上挂过名的都算是发过SCI。但一般当第一作者发过SCI的人,说发表过一篇SCI,都是指第一作者的工作,我们这里就讨论这个狭义的定义吧,因为在很多课题组挂名真的太容易了,除了给评奖凑数还真不能说明什么水平。以第一作者发表过一篇SCI,可以说,至少是相关领域入了门的水平。如果研究思路简单重复,单纯灌水的话,发表一篇和发表多篇SCI其实差别不大,都是入门水平,只不过后者更熟练一点。但即便只是学术研究的入门水平,发表过一篇SCI比起没有发表过的同学还是有质的区别的,那就是以后看待问题的出发点是一个学术研究者还是一个学生的区别。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