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四库全书是什么文献

发布时间:

四库全书是什么文献

四库全书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经——主要是四书五经史——主要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正史)子——主要是诸子百家集——主要是历史上名家的诗歌散文集《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册书,9万卷,6万册,约8亿字。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扩展资料:《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以“稽古右文”为名,推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产物,乾隆借纂修《四库全书》之机向全国征集图书,贯彻“寓禁于征”的政策,对不利于清朝统治的书籍,分别采取全毁、抽毁和删改的办法,销毁和篡改了大批文献。《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排斥了有民主色彩或敢于批评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四库全书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 经部: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三礼总仪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春秋类 孝经类 五经总义类 四书类 乐类 小学类 型训诂之学 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史部:正史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议类 诏令之属 奏议之属 传记类 圣贤之属 名人之属 总录之属 杂录之属 史钞类 载记类 时令类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金石之属 史评类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总志之属 都会郡县之属 河渠之属 边防之属 山水之属 古迹之属 杂记之属 游记之属 外记之属 职官类 官制之属 官箴之属 政书类 通制之属 仪制之属 邦计之属 军政之属 法令之属 考工之属 子部: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推步之属 算书之属 术数类 数学之属 占候之属 相宅相墓之属 占卜之属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 释家类 道家类 艺术类 书画之属 琴谱之属 篆刻之属 杂技之属 谱录类 器物之属 饮馔之属 草木禽鱼之属 杂家类 杂学之属 杂考之属 杂说之属 杂品之属 杂篡之属 杂编之属 类书类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异闻之属 琐记之属 集部:楚辞类 别集类 汉至五代 北宋建隆至靖康 南宋建炎至德佑 金至元 明洪武至崇祯 清代 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曲类 词集之属 词选之属 词话之属 词谱词韵之属 南北曲之属 《四库全书》是由清代大学士纪昀主持编纂,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百科全书。共收书3503种,存目6793种,计七万九千余卷,三万六千余册,是中国历史上为保存古籍而编纂的卷帙最浩繁的一部丛书。为了编纂这部巨型丛书,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始,先后集中了四千余人,历时十五年才完成。计六千多函,二百三十万页,共九亿九千万字。成为中国文化史上最浩大的工程。《四库全书》汇聚了中国大量古籍,网罗广博,内容丰富,考订精审,编次有序,为清理总结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历代学者对它评价极高。内容分为经部、史部、子部、集部。 《四库全书》残本原藏文源阁,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纵火焚毁圆明园,文源阁藏书几乎尽毁。此残本历经劫难能流传至今,也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历经战火与动乱,现在国内《四库全书》仅存有四套,分别是:文澜阁之书现藏浙江省图书馆,文渊阁之书现藏台湾图书馆,文津阁之书现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之书现藏甘肃省图书馆。

经部 史部 子部 集部经部: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之属 仪礼之属 仪礼之属 三礼总仪之属 通礼之属 杂礼书之属 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 型训诂之学字书之属 韵书之属 史部:正史类 编年类 纪事本末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之属 奏议之属 传记类 圣贤之属 名人之属 总录之属 杂录之属 史钞类 载记类 时令类 目录类 经籍之属 金石之属 史评类 地理类 宫殿簿之属 总志之属 都会郡县之属 河渠之属 边防之属 山水之属 古迹之属 杂记之属 游记之属 外记之属 职官类 官制之属 官箴之属 政书类 通制之属 仪制之属 邦计之属 军政之属 法令之属 考工之属 子部: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天文算法类 推步之属 算书之属 术数类 数学之属 占候之属 相宅相墓之属 占卜之属 命书相书之属 阴阳五行之属 释家类 道家类 艺术类 书画之属 琴谱之属 篆刻之属 杂技之属 谱录类 器物之属 饮馔之属 草木禽鱼之属 杂家类 杂学之属 杂考之属 杂说之属 杂品之属 杂篡之属 杂编之属 类书类 小说家类 杂事之属 异闻之属 琐记之属 集部:楚辞类别集类 汉至五代北宋建隆至靖康南宋建炎至德佑金至元明洪武至崇祯清代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曲类 词集之属词选之属词话之属词谱词韵之属南北曲之属

古代的四库全书是指经、史、子、集四部。1、《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2、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扩展资料:1、《四库全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几乎所有学术领域,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2、《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3、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4、乾隆三十年至六十年,文化事业也很发达,清朝进入了人们赞称为文治武功兼备、疆域空前辽阔、社会繁荣、文化发达的“康乾盛世”时期,强大的中国屹立于东方。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四库全书    百度百科_乾隆皇帝

四库全书参考文献

《四库全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卷帙最为浩大的丛书,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文化工程之一。清朝乾隆皇帝耗费十年时间,动用国帑数千万两,编纂成这部举世闻名的巨著。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总字数约十亿。其著录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说是一部空前的文化经典。

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水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 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明永乐元年(1403年)七月,明成祖朱棣命解缙、姚广孝、王景、邹辑等人纂修大型类书,永乐二年(1404年)十一月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编篡的一部大型类书,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 所以<四库全书>规模更大 ,但<永乐大典>资料更真实。<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永乐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而<四库全书>是清乾隆年间官方组织编纂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二者在编纂目的、方法及思想内容、学术影响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别,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都汇辑了中国漫长历史进程中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同样强调荟萃古籍,保证了文献的完整性,其价值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由总纂官纪昀(晓岚)穷毕生精力,率三百六十位一流学士成书于公元1772年,该书包括经、史、子、集四部,3461种书目,79039卷,总字数将近10亿,可谓超级文化大典。成书后,先编写了四个抄本,分藏于文源阁、文渊阁、文津阁、文溯阁(即“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乾隆五十三年(1788),又续抄三部,分贮于文汇阁、文宗阁、文澜阁(即“浙江三阁”或称“南三阁”)。这七部抄本,深藏秘府,世人很难窥及,之后又迭经战乱,屡遭焚难,文源阁、文宗阁、文汇阁藏本已不复存世,文溯阁本曾遭日本侵略军的抢掠,文澜阁也一度散失,文渊阁本则于本世纪四十年代末被运到台湾收藏,这就使得幸存的《四库全书》弥足珍贵。 ■采撷浩如烟海四库珍籍 再现中华民族文化长城■无一语不耐人寻味 无一篇不浚人智慧■精筛缮本■精选书目■精心编校■精密审核

四库全书文献通考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兵制》 《阴符经》 《太白阴经》 《历代兵制》 《素书》 《备论》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 万年历

您好,鄙人给您推荐些值得阅读的国学书籍吧楼上的不过是百度出来的,毫无意义,鄙人经常在知道上推荐书籍,鄙人所推荐的必是鄙人亲自阅读过的,希望阁下尊重1,古文观止如果觉得读国学经典难度很大,古文功力不行怎么办?读这本,读熟了就没问题了,顺便又看了不少名篇2,孙子兵法孙子不仅仅是军事家,更是哲学家3,老子老子似乎和兵法毫无关系,实际上老子和孙子可谓殊途同归,文武相通,您读了自然会明白的4,资治通鉴鄙人不怎么推荐看史记,两位司马公都是史学巨星,但是司马光有着实战经验,文笔虽然不及太史公,但论实,则胜一筹,更重要的是,司马光选取了不少著名的奏折---像楼上推荐的很多书的内容在通鉴里都出现过,读书在于精而不在于多5,易经总是想推荐人看易,但是易确实不好读,总之不要过于执着于此即可6,世说新语最后来点儿轻松的,其实就是本故事书,很有意思的希望阁下满意

四库全书外的古典文献有什么

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永乐大典,水经注

古今图书集成 康熙字典 永乐大典

1357911

军事《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尉缭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李卫公问对》、《六韬》、《三略》。合称为《武经七书》。医学《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杂病论》。文化《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四书”,《尚书》、《诗经》、《易经》、《礼记》、《左氏春秋》合称“五经”。还有《韩非子》。春秋三传的价值也很大(《公羊专》《谷梁传》《春秋》)还有很多名著之类。历史《二十四史》,这个自己细查吧,不点了,除了各国历史之外,里面比较著名的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地理《山海经》、《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科学《天工开物》、《齐民要素》、《梦溪笔谈》。四库全书(经史子集)、《永乐大典》。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四库全书》收入古书3461种,79309卷,装订成36000余册,历时10年,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编成,是我国最大的一部文献丛书。另外还编有《四库全书》考证100卷,《四库全书简明目录》20卷。该书内容广博,保留了不少古代典籍,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在内地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印出后,确为教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四库全书》中保存的300多种《永乐大典》辑佚本,能面于世,就更有用。现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这确是新世纪一件浩大的出版工程。鉴于已有文渊阁本出版,可能会有读者提出: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如何?我们现在出版这样一部大书,有何实际文化意义?  按《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修成,历时九年。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文源阁本(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文津阁本(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可以注意的是,文津阁本是北方四阁本最后一部抄成的,且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三年之久,这其中当会有所正补(参见后所举数例)。  另可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在成书后,曾作过两次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的起因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贮藏地),于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有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文津阁本都是由总纂官纪晓岚(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文源阁本也即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正因如此,也就引起重视,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如1917年,时尚贮存于清内务府的文渊阁本,经检查,有9种书缺佚,共缺23卷,就据文津阁本补抄。1934年,藏于沈阳的文溯阁本,也发现有缺卷,就特地派人到北京,据文津阁本补抄了《挥麈录》等三书。至于杭州文澜阁,被毁后,则据文津阁本补了更多。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已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景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  遗憾的是,文津阁本以善本贮存于图书馆,不对外开放,一般研究者无法借阅,因此长时期来对文津阁本,只能仰而慕之,不能阅而研之。好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杨讷先生提议并主持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原书核对录异的工作,核对从集部开始,后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共15册,二百余万字。据该书统计,文渊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其中与文津阁本有差异的有788种,而宋代诗文集,文渊阁本失收、可据文津阁补入的,有1160条,涉及118种书。后台湾研究宋史的学者黄宽重,曾据此《补遗》一书,撰写一文:《文津阁本宋代别集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黄氏仔细将《补遗》与影印文渊阁本核对,发现《补遗》也有疏忽,提出《补遗》所收的宋人诗文,实际上有些已收于文渊阁本,不过卷次不同,而为编者重复收录。但他认为《补遗》所辑的大部分,确是文渊阁本所缺的,因此以为:“文津阁本宋代文集的部分,保留了不少各书作者个人生平事迹及诗文的评论资料,对研究各文集的作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讯;此外文中也保留许多对研究宋代史事有所助益的史料,显示文津阁本的史料价值。”  在举宋人例子以前,我想先举两个唐代的例子,从这两个例子,人们确可看出,文渊阁本的确有疏漏。如晚唐时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杜牧,其《樊川文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集部别集类,著录为二十卷,另外集一卷、另集一卷,并注云“内府藏本”,文渊阁本的《樊川文集》提要,与《总目》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78年出版陈允吉点校本,其卷次也与《总目》同,所据为《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可见自宋流传以来各本均大致相同。但现在印出的文渊阁本,《樊川文集》却只有十七卷,外集、别集也没有,杜牧的诗全部失收,杜牧文未收的也有七篇。前面说过,《四库全书》在乾隆时曾复查过两次,而文渊阁本这两个明显的缺失却未经查出。又如,中晚唐诗人许浑,《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诗集《丁卯集》,为正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注谓“江苏巡抚采进本”。文津阁本所收与《总目》同(参《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附录一,热河总管世纲等所奏文津阁本书目)。但文渊阁本所收只正集二卷、补遗一卷。与此类似的,《四库全书总目》于集部诗文评类著录有唐司空图《诗品》一卷,但文渊阁本无此书。现经查核,文津阁本也无,这种编纂疏失也值得研究。  宋人文集,文津阁本可补的就更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举几个明显有史料价值的例子,如吕陶《净德集》,《宋史·艺文志》载为六十卷,后失传,修《四库》时据《永乐大典》辑佚为三十八卷。今文津阁本的《净德集》有《周居士墓志铭》,记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之父周原的生平事迹,从中可了解周邦彦的家世及周邦彦本人的行事,很有史料价值,但此文却为文渊阁本失收。也正因此,现在人所编的有关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也未收周原,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及现代学者关于周邦彦的传记著作也都未涉及。这是很可惜的。又如与欧阳修同撰《新唐书》的宋祁,其所著《景文集》,也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据杨讷等所辑《补遗》,其收录的诗文,有481篇为文渊阁本失收,这是宋人文集中较为突出的。尤可注意的是,前些年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全宋文》,曾据文渊阁本所有辑录,但当时还未能检阅文津阁本。据台湾学者黄宽重复核,《全宋文》宋祁文失收的还有394篇。又据黄氏校核,文津阁本还可补正1984年出版的孔凡礼校辑本汪元量《湖山类稿》22条。可见文津阁本对我们现代从事古籍整理与专题研究,将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  文津阁本可补正文渊阁本,文渊阁本也可补正文津阁本的。文溯阁本当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后文津阁本全部印出,必将再次推动四库学的研究。望采纳

就是简装版的咱无产阶级也买不起的哦!!呵呵,我也在想买呢!!

《四库全书》有经、史、子、集四部,是乾隆耗时十三年主持编成的丛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