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

发布时间: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

(1)告诉研究者本领域内已经做了哪些工作(2)确定和限制研究课题与假设(3)提供对研究有益的思路、方法或修改意见(4)为解释研究成果提供背景材料。(见《教育科学研究方法》41页)

文献研究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优点:1省时、省钱、省力。2适用于比较研究和趋势研究。缺点资料的准确信和适用性不足,效度较低。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文物教育史专著属于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着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和程度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传播和交流文化、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学校文化:物质文化、组织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核心,精神文化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价值成分以及理想成分。内发论代表人物有孟子性善论、弗洛伊德性本能、威尔逊基因复制、格塞尔双生子爬阶梯实验。外铄论代表人物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和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7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由到)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不能“揠苗助长”、“陵节而施”。8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两个年龄阶段+特征的对比)教育工作要有针对性,不能搞“一刀切”9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速度不平衡)在关键期内施加教育影响10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同一个人)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嗅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补偿。11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两个以上个体)如有的学生热情,有的则冷漠;有的学生合群,有的则孤僻等等,教育必须因材施教12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或物质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社会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的故事。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出淤泥而不染”,成为很有作为的人。如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等。14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15个体主观能动性及作用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16教育目的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归宿。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17个体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贝尔等18社会本位论:荀子、柏拉图、康德、赫尔巴特、涂尔干、巴格莱、那托普、凯兴斯泰纳等19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20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1学校教育制度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22双轨制学制(欧洲)、单轨制学制(美国)和分支制学制(中国)23壬寅学制,我国颁布的第一个近代学制,但未实施;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现代学制是实行新学制的开端。该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主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壬戌学制又称“六三三”学制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24文献的分类:按文献的功能可以分为:(1)事实性文献,即事实性文献指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事实依据的文献,如文物、教育史专著、各种测验量表、各类教育实验报告、教育名家教育实录等。(2)工具性文献,即为教育研究提供检索资讯的文献包括工具书、学术动态综述、网上检索查询等。(3)理论性文献,即专门为教育科学研究提供理性认识的文献,包括教育专著、论文、文集、教育家评传、方法论著作等。(4)经验性文献,即专门为教育研究者提供感性认识的文献,如调查报告、工作总结、教育参考书、教学大纲等。根据加工程度不同可分为:(1)一次文献,包括专著、论文、调查报告、档案材料等以作者本人的实践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2)二次文献,即对原始文献加工整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的检索性文献,包括题录、书目、索引、提要和文摘等。(3)三次文献,即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对某一范围内的一次文献进行广泛和分析研究之后综合浓缩而成的参考性文献,如动态综述、专题评述、进展报告、数据手册以及专题研究报告等。25教育观察法是研究者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是教育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教育观察法按不同分类方式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结构观察、准结构观察和无结构观察;开放式观察和聚焦式观察。教育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发问卷、开调查会、测验等方式去收集反映研究现象的材料。在调查的过程中,经常利用观察法作为调查和核对材料的手段。调查研究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问卷法和访谈法。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为了解决某一问题,根据一定的教育理论,在严格控制或特别创设的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测定教育现象的变化,研究教育条件与教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得出科学结论的研究方法。教育经验是指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获得的有关教育活动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和情绪体验。这些教育经验因其来源于实践,经过了教育工作者的亲身经历,因而具有生动、具体、鲜活、情境化等感性认识的色彩。行动研究法,是指有计划、有步骤地由教师或与专家及研究人员合作,边研究边行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它是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个案研究就是广泛搜集个例的资料,彻底了解个例现状及发展历程,对单一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进行深入而缜密的全面研究分析,确定问题症结,进而提出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通常也被称为个案法、案例研究法。比较法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研究,找出各国(或各地区)教育的特殊规律和普遍规律的研究方法。历史法是通过对人类历史上丰富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的搜集、鉴别和整理,采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认识教育发展规律,指导现今教育工作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历史法以逻辑分析为主要方法,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教师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于这些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教育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质性研究必须在自然情景下进行;注重社会现象的整体性和相关性;研究结果多以文字形式表达,辅以图片、照片和录像等。26按课程的设计形式,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按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按学生选择课程的自主性和对学习的要求,以及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按课程的任务,可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按课程的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按课程的呈现方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27古德莱德关于课程的分类:理想的课程,即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例如有人提议在中学开设同性恋教育的课程。正式的课程,即由教育行政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领悟的课程,即任课老师所领会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即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经验的课程,即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28社会、知识和儿童是制约学校课程的三大因素。29西方的“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著作《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之中30三维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31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系统》把教学目标分为认知领域目标、情感领域目标、技能领域目标。32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部分组成。开设哪些科目是课程计划的中心问题。课程计划体现了国家对学校的统一要求,是编写各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主要依据课程标准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直接依据,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教师将课程标准作为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33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形式。34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基础,它包括教材以及学生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一切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35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必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36泰勒 “课程理论之父”“教育评价之父”学校应努力达成哪些目标?(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内容)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方法)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是否达到?(评价)3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主要理论基础有建构主义思潮、多元智能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38课程的横向结构和课程的纵向结构:直线型课程和螺旋型课程39新课改明确要求课程设置必须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0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各种文物,教育史专著

D 。。。。。。。。。。。。。。。。。。。。。。。。

二、战后西方教育史学发展格局  首先,关注了历史研究视角的转移对拓展战后西方教育史学研究领域的影响。传统历史学是“自上而下”的历史学,关注帝王将相和社会精英,主要依据档案进行研究。从传统的西方教育史研究领域来看,主要关注政府的学校教育政策或立法以及大教育家的思想或理论。而战后“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的发展给西方教育史学的发展打上了深刻烙印。历史学界关于“历史研究视角的转移”的涵义主要指从工人运动史到劳工史,从女权运动史到妇女史,从心理史到心态史,从思想史到心智史以及口述史[9](P163-211)。自下而上的历史学的性质和特征在劳工史、妇女史、心态史和心智史等方面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并极大地拓展了教育史的研究领域。从美国发端的教育史学的重新定位是一个国际性的过程,几年以后就传到了欧洲大陆,社会科学和社会史导向的研究范式开始挑战传统教育史学模式。在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自下而上的教育史学都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发展[10]。  其次,对当代西方教育史学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征进行了思考。20世纪的西方史学发生过两次转变,先是从传统史学(the old history)转向新史学(the new history),后又出现叙述史学的复兴,逐渐形成传统史学、新史学和新新史学“三足鼎立”的格局。在战后国际史学转向和师范教育机构转型的双重夹击下,传统西方教育史学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嬗变,先是在历史学社会科学化潮流的影响下朝着新社会史的方向发展,后来在新文化史学的影响下出现了新文化教育史学。“进入21世纪,一方面,运用传统教育史学模式研究教育史的仍大有人在,许多教育史学家为捍卫教育史学的独立性而努力;另一方面,新文化史取向的教育史学与新社会史学取向的教育史学既相互博弈又取长补短,形成了战后西方教育史学三足鼎立和多元化发展的态势”[11]。

1、《学记》是中国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专著。2、柏拉图《理想国》,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哲学王”。3、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认为教育事业应该是公共的,不是私人的。4、昆体良《雄辩术原理》(又名《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著。5、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6、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该书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7、维果斯基《教育心理学》主张必须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分支来进行研究,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说”。8、卢梭《爱弥儿》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儿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长中取得主动地位。9、康德《康德论教育》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他是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课程的教育学家。10、洛克《教育漫话》提出了“白板说”。11、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1806年)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1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的理论是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13、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结构教学论”14、保罗·朗格朗《终身教育引论》提出“终身教育”思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公认为终身教育理论的代表作。15、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乌申斯基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在教育研究文献中,教育专著、论文、文集属于

1、常用文献类型用单字母标识,具体如下:(1)期刊[J](journal)(2)专著[M](monograph)(3)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4)学位论文[D](dissertation)(5)专利[P](patent)(6)技术标准[S](standardization)(7)报纸[N](newspaper article)(8)科技报告[R](report)2、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具体如下:(1)磁带[MT](magnetic tape)(2)磁盘[DK](disk)(3)光盘[CD](CD-ROM)(4)联机网络[OL](online)扩展资料:文献标识格式1、期刊:著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著者.题名.编者.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学位论文:著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专利: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技术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报纸:著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科技报告:著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献类型标识

主要根据几个类型的文献相对应的字母来识别,具体为该类型的英文单词的首字母: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monograph)C——论文集——(corpus)N——报纸文章——(newspaper)J——期刊文章——(journal)D——学位论文——(dissertation; degree paper)R——研究报告——(research report )S——标准——(standard)P——专利——(patent)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DB——数据库——(data base)CP——计算机程序——(computer program)EB——电子公告——(electron bulletin)非纸张型载体电子文献,在参考文献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DB/OL——联机网上的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另外,为了方便您,下面是一些常见的格式:参考文献著录格式1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2、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3、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4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5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6、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7、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8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9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以上类型标识,根据GB3469 规定。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