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

发布时间: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

美国《科学》杂志为周刊 一年51期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都有名为《科学》(Science)、年代久远、影响卓著的科学刊物。   美国《科学》杂志   英文名:Science Magazine [1] 《科学》是发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论文、以及综述和分析当前研究和科学政策的同行评议的期刊。   该杂志于1880年由爱迪生投资1万美元创办,于1894年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为周刊,全球发行量超过150万份。   多数科技期刊都要向读者收取审稿、评论、发表的相关费用。但《科学》杂志发表来稿是免费的。其杂志的资金来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会员费;印刷版和在线版的订阅费;广告费。   《科学》杂志属于综合性科学杂志,它的科学新闻报道、综述、分析、书评等部分,都是权威的科普资料,该杂志也适合一般读者阅读。“发展科学,服务社会”是AAAS也是《科学》杂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学》杂志的主要对手为英国伦敦的《自然》杂志,该杂志创办于1869年,曾发表了大量的达尔文、赫胥黎等大师的文章。21世纪的 前4年中,二者为率先发表人类基因排列的图谱而激烈竞争。   《科学》杂志的主编唐纳德·科尼迪毕业于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为斯坦福大学第八任校长,著名的环境科学教授。 《Nature》也属于周刊。杂志简介   英国著名杂志《Nature》周刊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自从1869年创刊以来,始终如一地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最重要的突破。其办刊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结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分支中   取得的所有进展”。《Nature》杂志每星期在全世界发行6万份,大约四分之一发行到图书馆和研究机构。   其中文网站:英国自然杂志《自然》杂志也为周刊。

长征十二号顺利返回

21世纪人类解开精神病之谜发现火星可能拥有水。

一、分子电子学获重大进展,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分子电路。若干个研究小组将极小的晶体管、导线和开关连在一起,形成可完成基本运算的电路,该技术为未来开发出超小型计算机铺平了道路。这些超小型计算机可用于即时翻译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或计算出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对核糖核酸的研究证明,它在人体中的功能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核糖核酸在基因抑制和酶的活性中所起的作用就大大出乎科学家的意料。三、揭开了太阳喷发出的大量中微子丢失之谜。科学家发现,这些中微子失踪的原因在于,中微子在从太阳到地球的旅途中本身特性发生了变化。这一发现对目前物理学的标准模型提出了质疑,因为该标准模型认为,中微子在通过大量物质时不发生变化。  四、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公布成为今年的第二件大事。目前,有60多种生物体包括若干种致病微生物,正成为科学家绘制基因组图的对象。  五、开发出了新的超导材料。今年,科学家发现了临界温度更高的新型超导材料,使人类朝着开发室温超导材料领域迈出了一大步。  六、研究人员更多地了解了在发育的神经系统中,分子信号是如何吸引和排斥生长的神经轴突———神经通信网络之臂的。  七、今年,临床治疗上开始使用一种特定的“灵巧炮弹”式药物,该药物可在人体内自动寻找并摧毁引起癌症的病变细胞。  八、冷原子仍然是热门话题。今年诺贝尔物理奖的颁奖原因,就是由于发现了被称为爱因斯坦-玻色凝聚态物质,这表明凝聚态物质仍然受到极大的关注。  九、解开精神病之谜。研究人员识别出可增加精神分裂症和抑郁症等遗传疾病风险的特殊基因。该研究成果对于研制治疗这类疾病的新药意义重大。  十、小核糖核酸分子研究继续升温。2003年,科学家继续探索小核糖核酸分子如何影响从早期发育到基因表达等多种细胞行为。对小核糖核酸分子的研究,将有助于人类战胜诸如艾滋病和肝炎等疾病。  十一、生命有可能始于RNA(遗传物质核糖核酸),而非DNA(遗传物质脱氧核糖核酸)。  十三、格鲁吉亚共和国出土170万年前的原始人化石头盖骨,这有可能是从非洲走出的第一批人类祖先的头盖骨。  十四、塑料电子学取得进展。发现导电塑料的三位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十五、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十六、研究表明火星表面上可能有流动的水,科学家还通过火星照片推论这一红色星球早期湖泊遍布。  十七、参加“银河系外毫米波辐射和地球物理气球观测项目”的多国科学家通过观测和研究证实了宇宙是平坦的观点。  十八、科学家在激素受体的多种作用方面取得新发现,加深了对胆固醇的代谢、脂肪酸的产生以及糖尿病和癌症发生过程的理解。  十九、美国“近地小行星约会”探测器进入“爱神”小行星的轨道。 二十美国“航海家”1号宇宙飞船飞离太阳系,它已经距我们135亿公里,相当于地球与太阳间距离的90倍,它将到达最近的二颗恒星。  二十一、量子物理取得重大发现,研究人员观察到电流可以同时沿两个方向绕着一个超导导线环流动。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

期刊

修复手套、仿生心脏、神经转化、耳朵看世界、人造肌肉。

现在,中国有了原子弹,美国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态度有较大变化,以前是以施压为主,之后开始"套近乎"在中国第一次核试验之前,美国把中国看作苏联的”附属国”,直到中苏关系断裂,美国才开始考虑和中国建交,但又迟迟不作决定.核试验成功后,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中国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外界力量支撑维持,或者华约,或者北约,中国必须选一个.中共倾向于前者,但苏联态度冷淡.美国则抓住了机会,率先向中国伸出友好之手,这样,中国的核力量将不会对美国构成威胁. 苏联的反应是这样的: 对中国依然冷漠,克里姆林宫认为中国离开苏联对中国的发展是一大障碍,中国将不得不归附苏联,支持其在中东的扩张.事实当然并非如此! 其他国家: 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大规模向中国靠拢.北约则毫不担心,因为中共的核军备远不如超级大国

那么,请随我们一起来领略21世纪生物学的风采和魅力吧!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评出1995~2002年各年度的十大科学成就,生物学科技成果连续六年均占半壁江山!<详细报导> 1999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共2217名,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院士1112名,占总人数16% 200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共2263名,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院士1164名,占总人数44% <详细报导> <英文原件> 以美国为例,近年统计了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物学的占51%……<详细报导> 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数、理、化等科学家被吸引到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在发达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成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增加很快。 我国的情况令人担忧,统计了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1066名教师,教授:讲师:助教=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出国),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现代生物技术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所关注,与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并列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幸运的是,我国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生物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由于生物学的发展,不久的将来,生物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激增,生物学科的面貌必将不断改变。 我们相信:纵然21世纪不能说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学科必将有极大的发展,成为带头学科的之一! 因为:人是最高级的生物——自然科学的发展最终要为我们人类自身服务! 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发展我们的生物事业,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脑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关于科技发展是利大还是弊大这个辨题,我方辨友一致认为科技发展利大于弊。 人类的生存方式,20万年前与10万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3000年前与20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600年前与500年前相比,不会有太大的改变。但是,今人与古人其实早已今非昔比,即使是现在与100年前相比,也已完全不一样。是什么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什么让人类开始了新的生存方式? 我说,这便是科技,是科技的发展才推动了人类的进程,是科技的发展才使人类有着这崭新又美好的生活。纵观千古,哪朝哪代不是重视科技的发展?回首过去,看四大发明,独具鳌头;观天文历法,为之惊叹;览赵州拱桥,设计精妙;窥《本草纲目》,东方巨典;瞻圆周率值,七位小数;眺丝绸之路,发展经济;端青花瓷器,扬名海外。科技发展是强国之路,科技发展是中华民族进步的第一动力,没有科学,我们哪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科技,我们哪来的舒适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享受?没有科技的进步,我们哪能吃到杂交二号?我们哪能穿上全棉衣服,我们哪能住进高楼大厦? 问,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毋庸置疑,当然是利大!作何解释?不用解释!中华文明八千年历史文明就是铁证如山,历史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科技每时每刻都在发展。人类从茹毛饮血原始生活学会利用或烧熟食物,从依靠自然到繁殖饲养,从手无寸铁到冶金炼石,这不都是进步,这不都是发展?如果是弊端大于利的话,那人类为什么都还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进步?只有进步才能使明天更美好! 一个人不进步是可悲的,一个国家不进步是没落的,一个世界不进步是黑暗的。只要在不断的进步中,人类的生活才可以得到升华。人类是渺小的,人类是脆弱的,他没有庞大的身躯,没有牛似的力气,没有乌龟的硬壳。但上天给予了人类一颗聪慧的大脑,一双勤劳的双手,人类没有坐享其成,而是选择了不断进步,才可以在今天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 让我们把今天的生活和十万年前相比,我们是至高无上的;把今天和几千年前相比,我们是居高临下的;把今天和几百年前相比,我们是幸福舒适的;把今天和明天相比,未来是美好光明的。几千年来,从马车变成了轿车、火车、飞机;从煤油灯变成了白炽灯、霓虹灯、节能灯;从海角天涯变成了近在咫尺、视频聊天、鼠标一点尽知天下事。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赶上了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这不光光是我们的祖先在进化时选择了发展,选择了进步,也包括了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刻苦钻研,我们今天的日子时有多少辛勤的科学家们用智慧甚至生命换来的。 因为法拉第,我们生活的周围才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电器;因为达尔文、因为孟德尔,我们才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认知自己;因为扁鹊,因为华佗,因为李时珍,我们的生命才能得到保障。 我们周围的一切,不都是他们给我们换来的吗?生活如此舒适,生活如此惬意,生活如此美妙,我们的平均寿命比古代提高了30岁,看望亲友甚至不用出家门,这不都是科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吗? 所以说,科技改变历史,我们探讨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是不需要质疑的,因为就是利大!利大!利大!你说科技发展带来了大气污染、你说科技发展产生了白色垃圾、你说科技发展形成了气温变暖……所有的事情不可能都是十全十美的,越明亮的地方后面的阴影就越暗,但就凭这些你就断定科技发展弊大于利?“世异则是事异”时代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不同,再说大气污染,各省各市都推出了预防预案;白色垃圾,统一处理;汽车尾气造成气温变暖科学家们也研发了太阳能汽车。看看现在、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空调、太阳能电池……环保节约的太阳能已经逐步进入千家万户,这不是科技在发展吗? 虽然有弊端,但比起造福人类,环保家园的科技发展理念,无关痛痒,只要有弊端,科学家们同样会想办法去解决,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科技发展的步伐一刻也不会停止。科技发展,无可厚非,就是利大,这个辨题唯一的答案!就因为科技一直在进步,科学一直在发展,狡猾的诡辩,笼统的只言片语,无理的胡搅蛮缠都改变不了这个真理。如果你说科技发展弊大于利,请问,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坐车来上课,不用中性笔、不用圆珠笔、不用钢笔?你能在一周之内不看电视、不听新闻,不看报纸,不读书,不上网?你能在一周之内不吃研发的杂交水稻?不吃面食?不喝饮料?不能不能,你不能也不可能能,因为科技已经和你息息相关,已经和你密不可分!在请问,如果你给主席写信,说建议停止一切科研活动,大家是送给你鲜花,还是那板专拍你? 科技改变历史,不错的,没有科技发展,我们的生活是无法想象的,我们的日子是昏天黑地的,是科技发展救了我们,是科学把我们从水生火热的年代拯救了出来。我们更应该怀着一颗敬畏之心去尊敬他,怎能口是心非地说科技发展弊端累累? 科技改变历史,知识改变命运。我们跨入了21世纪,跨入了一个充满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科学改变了我们的命运。“知识就是力量”,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13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为何能在世界面前挺起胸脯?因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发展!我们的科技在不断的进步! 科技发展利大于弊,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21世纪十年间照亮世界的十大科技成就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 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也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按照计划,“凤凰”号着陆后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同年7月30日,“凤凰”号的机械臂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 2009年11月,科学家们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可观。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100英尺的坑,并在产生的碎片中测量到25加仑以水蒸气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 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 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 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争论焦点、主要分歧、竞争主战场等都是围绕序列图展开的。在序列图完成之前,其他各图都是序列图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序列图的诞生才标志着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 2003年4月15日,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文件,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 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诞生的标志。也就是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主宰世界的世纪,正如一个世纪前量子论的诞生被认为揭开了物理学主宰的20世纪一样。 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2007年,科学家首次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DNA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飞跃,它将影响从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各个方面。 3,细胞重新编程技术 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 《科学》杂志说,这些细胞系以及“定制”它们的有关方法,为科研人员理解甚至未来治愈一些医学上的顽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 所谓细胞重新编程,是指通过植入新的基因,改变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就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进行分化,这样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式多能干细胞”。 2008年,有两个科研小组从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变身”为干细胞。他们选取的疾病大多数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这就使得获取人类细胞系进行研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 《科学》杂志认为,这些新的细胞系将成为科研人员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对医学领域筛选潜在药物可能也有帮助。如果科学家将来完全掌握细胞重新编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这一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安全,那么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将有可能用自体健康细胞来治病。 4,人类最早祖先确定 身高4英尺(约合21米)的“阿尔迪”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万年前,直到1992年被发现。经过17年的探寻和研究,科学家将埃塞俄比亚出土的100多块碎片拼接起来,并成功复原了她的骨骼模型。 2009年10月,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成果。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尔迪”却与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尽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却能够直立行走的事实,推翻了此前有关空旷草原地形对于人类两足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 5,证实宇宙暗物质存在 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6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小组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 6,干细胞研究成果丰 2000年,克隆和干细胞研究取得进展。在克隆方面,科学家克隆成功了最难克隆的动物之一:猪。 2002年,以色列科学家将人体“肾脏前体细胞”移植到老鼠体内后,发育成与老鼠本身肾脏大小差不多的、具有一定功能的类似器官。 2003年,美国科学家首次对人类胚胎干细胞完成了基因工程操作,在干细胞应用于医疗研究上前进了一大步;日本科学家首次培育出人体胚胎干细胞;中国科学家首次将人类皮肤细胞与兔子卵细胞融合,培植出人类胚胎干细胞。 200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利用单个干细胞使实验鼠体内新长出乳腺。英国科学家首次利用脐带血干细胞培育出微型人造肝脏。 2007年,美国和日本两个独立研究小组分别宣布,他们成功地将人体皮肤细胞改造成了几乎可以和胚胎干细胞相媲美的干细胞。这一成果有望使胚胎干细胞研究避开一直以来面临的伦理争议,从而大大推动与干细胞有关的疾病疗法研究。 7,纳米技术重要应用 2001年,纳米技术领域获得多项重大成果。继在2000年开发出一批纳米级装置后,科学家再进一步将这些纳米装置连接成为可以工作的电路,这包括纳米导线、以纳米碳管和纳米导线为基础的逻辑电路、以及只使用一个分子晶体管的可计算电路。分子水平计算技术的飞跃有可能为未来诞生极微小但极快速的分子计算机铺平道路。 200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用碳纳米管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纳米电动机。 2006年,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教授王中林等成功地在纳米尺度范围内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发电机——纳米发电机。 8,欧洲强子对撞机启动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强子对撞机。2008年9月1日,对撞机正式启动。9月19日,对撞机因事故被迫停止运作。 2009年11月20日,对撞机重新启动,并实现了第一束质子流贯穿整个对撞机。2009年11月30日创造了质子加速的新世界纪录。对撞机将两束质子流加速到了18万亿电子伏特的能级,打破了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加速器2001年创下的98万亿电子伏特的纪录,这使得大型强子对撞机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的机器”。2009年12月8日晚,又成功实现一次总能量高达36万亿电子伏特的质子流对撞,再次创下能级最高纪录。 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设计,来自包括中国在内的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建设。它位于日内瓦附近瑞士和法国交界地区地下100米深处总长约27公里的环形隧道内。 9,人类探测器创最远纪录 欧洲航天局官员2005年1月15日凌晨宣布,地面控制中心已收到来自“惠更斯”号探测器经由“卡西尼”号飞船传回的信号,表明“惠更斯”号已成功登陆土卫六。这创造了人类探测器登陆其他天体最远距离的新纪录。 “惠更斯”号探测器是1997年10月由美国“卡西尼”号飞船携带发射升空的,经过7年约35亿公里的飞行后进入土星轨道,并于2004年12月25日分离。 10,庞加莱猜想被证明 2006年6月3日,经过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数学家30多年的共同努力,两位中国数学家——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美国里海大学教授及清华大学兼职教授曹怀东,最终证明了百年数学难题——庞加莱猜想。 1904年,法国学者亨利·庞加莱提出了一个猜想:在一个封闭的三维空间,假如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圆球。庞加莱的短短几行字,成为数学界100多年未能证明的难题。 庞加莱猜想和黎曼假设、霍奇猜想等一样,被并列为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

1、火星月球发现有水2004年1月4日和1月25日,美国“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分别在火星登陆。两辆火星车的最大成就是共同发现了火星上曾经有水的证据。同时,在环火星轨道上运行的欧洲“火星快车”探测器也发现火星南极存在冰冻水。这是人类首次直接在火星表面发现水。 在经历9个多月的太空旅行后,美国“凤凰”号火星探测器2008年5月25日成功降落在火星北极附近区域,这是第一个在火星北极附近着陆的人类探测器。按照计划,“凤凰”号着陆后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火星地面探测。同年7月30日,“凤凰”号的机械臂把一份土壤样本递送到热量和释出气体分析仪中。在样本加热时,分析仪鉴别出其中有水蒸气产生。这是火星上存在水的最直接证据。2009年11月,科学家们肯定地表示,月球上有水而且数量可观。2009年10月9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利用火箭在月球表面撞出一个直径100英尺的坑,并在产生的碎片中测量到25加仑以水蒸气和冰的形式存在的水。2、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2000年6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英国首相布莱尔联合宣布: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基因组草图已经完成。2001年2月12日,中、美、日、德、法、英等6国科学家和美国塞莱拉公司联合公布人类基因组图谱及初步分析结果。人类基因组计划中最实质的内容,就是人类基因组的DNA序列图,人类基因组计划起始、争论焦点、主要分歧、竞争主战场等都是围绕序列图展开的。在序列图完成之前,其他各图都是序列图的铺垫。也就是说,只有序列图的诞生才标志着整个人类基因组计划工作的完成。2003年4月15日,在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发表50周年前夕,中、美、日、英、法、德6国元首或政府首脑签署文件,6国科学家联合宣布:人类基因组序列图完成。人类基因组图谱的绘就,是人类探索自身奥秘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被很多分析家认为是生物技术世纪诞生的标志。也就是说,21世纪是生物技术主宰世界的世纪,正如一个世纪前量子论的诞生被认为揭开了物理学主宰的20世纪一样。人类基因组蕴涵有人类生、老、病、死的绝大多数遗传信息,破译它将为疾病的诊断、新药物的研制和新疗法的探索带来一场革命。2007年,科学家首次阐述了人与人之间的DNA究竟存在着多大的差异。这是一个巨大的概念性飞跃,它将影响从医生如何治疗疾病到人类如何看待自己以及保护个人隐私等各个方面。3、细胞重新编程技术美国《科学》杂志评选出的2008年十大科学进展,细胞重新编程“定制”细胞系方面的进展名列第一位。《科学》杂志说,这些细胞系以及“定制”它们的有关方法,为科研人员理解甚至未来治愈一些医学上的顽疾提供了工具,比如帕金森氏症、Ⅰ型糖尿病等。所谓细胞重新编程,是指通过植入新的基因,改变细胞的发育“记忆”,使其回到最原始的胚胎发育状态,就能像胚胎干细胞那样进行分化,这样的细胞被称作“诱导式多能干细胞”。2008年,有两个科研小组从罹患不同疾病的患者身上提取细胞,重新编程,使其“变身”为干细胞。他们选取的疾病大多数是很难或者不可能用动物模型来进行研究,这就使得获取人类细胞系进行研究的需求变得更为迫切。《科学》杂志认为,这些新的细胞系将成为科研人员理解疾病如何发生、发展的重要工具,另外对医学领域筛选潜在药物可能也有帮助。如果科学家将来完全掌握细胞重新编程技术,能够更准确地控制这一技术,使其变得更加有效、安全,那么患有不同疾病的患者将有可能用自体健康细胞来治病。4、人类最早祖先确定身高4英尺(约合21米)的“阿尔迪”成为迄今为止人类发现的最古老原始人。她生活在440万年前,直到1992年被发现。经过17年的探寻和研究,科学家将埃塞俄比亚出土的100多块碎片拼接起来,并成功复原了她的骨骼模型。2009年10月,科学家公布了这一成果。令人吃惊的是,作为人与黑猩猩的共同祖先,“阿尔迪”却与黑猩猩大不相同。此外,尽管生活在森林中但却能够直立行走的事实,推翻了此前有关空旷草原地形对于人类两足发展至关重要的理论。5、证实宇宙暗物质存在2003年,美国匹兹堡大学斯克兰顿博士领导的一个多国科学家小组,借助了美国“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卫星的观测数据以及另一项名叫“斯隆数字天宇测量”的观测计划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观测分析得出结论认为,宇宙中仅有4%是普通物质,23%是暗物质,73%是暗能量。2006年一个美国天文学家小组通过美宇航局的“钱德拉”X射线太空望远镜等设备观测遥远星系的碰撞,发现了宇宙暗物质存在的最直接证据。2007年,欧洲和美国的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首次为宇宙暗物质绘出的三维图。编辑于 2019-03-14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有帮助,为TA点赞无帮助,看其他答案查看全部8个回答小发明怎么申请专利?专利是什么意思,小发明专利专利局正规机构,先办理,后交费根据文中提到的21世纪为您推荐小发明专利知识产权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先办理后交费,全国性价比高小发明专利专利申请高效快捷,价格合理,办理后交费包头市达尔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有广告2020年全新材料类核心期刊-不录用不收费。根据文中提到的21世纪为您推荐材料类核心期刊 主编直接收稿,快速发表, 有版面费票据, 专业老师一对一提供。核心期刊 发材料类核心期刊发表快速发表2020下半年抢排 3个月可见刊广告20条评论热心网友12不知道为什么嘛查看全部20条评论—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2020年科学杂志认准杂志猫,折扣杂志订阅网杂志订阅就上杂志猫,专业企业订阅,外刊订阅,折扣多多,2020年优惠活动进行中,欢迎来电咨询广告2020-09-21中国近年的科技成就有哪些?我国近年来的新成就很多,政治经济科技社会各方面都有,比如“天鲲”试航、“嫦娥”奔月、“北斗”棋布、“鲲龙”出水、港珠澳大桥通车、主场外交发出中国声音等等,细数着国家这些成就,令人心潮澎湃。382赞·40,155浏览2019-06-1321世纪,有哪些科技成就? 日本研制出防瞌睡座椅提高驾驶安全性 极度疲劳往往会使人在驾驶过程中打瞌睡,而这会大大增加交通事故的发生率。东京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最近研制出一种防瞌睡座椅,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据当地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观察人打瞌睡时的血液流动和呼吸状态后发现,在进入瞌睡状态前,人体末梢血管的血流量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增加。这种座椅利用安装在靠背内的电磁传感器和压力传感器可从驾驶者背部测出这一变化,并发出警告。 研究人员指出,与打瞌睡前人体发生变化类似,人在饮酒后血液的流动和呼吸状态等也会出现某些变化。今后研究小组还准备根据这一原理,开发在饮酒状态下无法发动汽车的“防酒后驾车座椅”。 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 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 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全球首台量子计算机在加拿大诞生 加拿大温哥华D-Wave公司首席技术官基尼-罗斯宣布,该公司已成功研制出一个具有16量子比特的“猎户星座”量子计算机。他透露,D-Wave公司将于2007年2月13日和2月15日分别在美国加州和加拿大温哥华展示他们的量子计算机。 量子计算机是物理学家费曼在19世纪80年代提出的概念。量子位可以同时表示1和0,因此能够携带更多的信息,更快地解决问题。量子计算机希望利用量子现象来增加计算的速度,最大特点是N个储存位可以同时储存2N个数据。不过量子计算机最大的问题是只要受到任何微干扰,例如过热,马上会关机。目前为止,量子计算机在实验室中只能成功运算数千次,稳定度仍然不够。D-Wave公司目前设计的16量子比特计算机是用贵金属铌制成,并且须在零下273K下运行。 有专家认为,D-Wave公司的尝试只是一种原理性检验,虽很有必要,却必须首先纠正量子计算中不可避免的错误,否则这个量子计算机将无法运行。许多科学家认为,量子计算机广泛商业化还需20年时间。但罗斯认为,2008年他们将制成世界第一台具有1000个量子比特的量子计算机。 美国科学家制出“仿生眼”助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科学家说,将可在两年内提供“仿生眼睛”植入手术,帮助数百万盲人恢复视力。 美国的研究人员已获准于两年内在五个治疗中心为50到70名病人安装这种“仿生眼睛”。 以希腊神话中百眼巨人阿古斯(Agrus)命名的“阿古斯二型”系统利用一个安装在眼镜上的照相机,把视觉信号传送到眼睛里的电极。 以前接受不够先进的人工视网膜移植手术的病人能够“看到” 光线、影像和物体的运动。但图像不够清晰。 一名失明者在1999年接受了这种手术,现在他上街时能够避开长的或较低的树枝,但看人时好像是看到一团黑影。 不过美国加州大学的科学家说,他们研造的“仿生眼睛”尝试从相机取得实时的图像,然后把它们变成微弱的电信号,输送到一个接收器后,在通过电极,刺激视网膜的视觉神经向大脑发出信号,让失明者能够“看到”景物。 这种新的装置比传统的人工视网膜更细小,但拥有多达60个电极,使解像度更高。而且面积只有一平方毫米,植入手术也更容易。 消失模铸造技术 项目内容及应用领域:消失模铸造技术是将泡沫塑料(EPS)制成的模型埋入无粘结剂的干砂中造型,采用微震加负压紧实,在没有芯子甚至没有冒口的情况下浇入液态金属,在浇铸和凝固过程中继续保持一定的负压使泡沫塑料气化继而被金属取代形成铸件的一种新型铸造方法它具有一次成型,尺寸精度高; 大大改善铸造车间的环境条件,易实现无污染生产;铸件形状、结构不受限制,为制品设计提供了充分的自由度; 生产制造成本低,设备投资小等优点。 纳米二氧化硅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技术在我国是一项刚刚起步的新兴技术。由于其表面积大,吸附力强,表面能大,因此该微粉具有特殊的性能,在众多学科及领域内独具特性,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世界发达国家对超细材料的研究工作十分活跃,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它以其优越的稳定性、补强性、增稠性和触变性,在橡胶、涂料、医药、造纸、日化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为其相关工业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材料基础和技术保证,享有“工业味精”、“材料科学的原点”之美誉。自问世以来,已成为当今世界材料学中最能适应时代要求和发展最快的品种之一。发达国家已经把高功能、高附加值的精细无机材料作为本世纪新材料的重点加以发展。 原本国内生产氧化硅微粉采用气相法工艺路线,所用原料以SiCl4 ,Si(CH3)n为主,因来源紧张,价格昂贵,收率低,使得其产品的生产成本较高,而普通沉淀法虽采用廉价原料,但也只能生产颗粒较大的微粉,其产品粒径在30—45μm之间,达不到超精微粉的级别,难以满足市场的需要。但现在,一些公司,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一种新的工艺路线---化学直接合成法。在这个方法中,采用的为改良沉淀法,即在沉淀过程中,通过分散剂控制粒子生长的方法控制关键的反应阶段及操作数据来生产氧化硅微粉。 纳米二氧化硅微粉能使材料和产品改善并提高其固有的物理属性和化学性能。几乎所有行业提高产品质量指标所需要的。目前国内外大量生产的是粒径较大的二氧化硅。因此本项目的研制成功,填补国内空白,为我国生产纳米二氧化硅产品开辟了一条新路,对我国新材料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空气汽车 空气汽车最高时速已达100-120公里,加速能力0-50公里为6秒,行车距离230公里或12小时,在加气站添加“燃料”只需2分钟,售价大约在6-7万港币。现在,MDI已设立设计工作室,利用电脑,改进外观设计,适应时尚需求。 空气发动机是空气汽车的关键部件,从外观上看近似一种直列的小型内燃机,它有曲轴、活塞、阀门、进气管,排气管、定时皮带等等,但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运行规则。25赞·418浏览2019-09-2721世纪我国新时期的科技成就有哪些1、神舟五号升空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及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送入太空,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返回。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2、神舟六号升空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神舟六号”与“神舟五号”在外形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行发射。 神舟六号飞船是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 3、“嫦娥三号”,成功登陆月球 嫦娥三号探测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嫦娥工程二期中的一个探测器,是中国第一个月球软着陆的无人登月探测器。 嫦娥三号探测器由月球软着陆探测器(简称着陆器)和月面巡视探测器(简称巡视器,又称玉兔号月球车,英文:Yutu,或Jade Rabbit)组成。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2013年12月2日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送入太空,当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15日完成着陆器巡视器分离,并陆续开展了“观天、看地、测月”的科学探测和其它预定任务,取得一定成果。 2013年12月16日,中国官方宣布嫦娥三号任务获得成功。2016年8月4日,嫦娥三号正式退役。 自2013年12月14日月面软着陆以来,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创造了全世界在月工作最长纪录。其拍摄的月面照片不久前首次公布。 据悉,这些照片是人类时隔40多年首获最清晰月面照片,其中包含大量科学信息,照片和数据向全球免费开放共享。 4、神舟七号升空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是中国神舟号飞船系列之一,中国第三个载人航天器,中国首次进行出舱作业的飞船,突破和掌握出舱活动相关技术。 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于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4秒988毫秒从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二号F火箭发射升空。神七上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 翟志刚出舱作业,刘伯明在轨道舱内协助,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令中国成为能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神舟七号飞船共计飞行2天20小时27分钟,飞船于2008年9月28日17点37分成功着陆于中国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场。 5、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2013年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2014年11月17日公布的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中国“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连续第四次获得冠军。 2015年5月,“天河二号”上成功进行了3万亿粒子数中微子和暗物质的宇宙学N体数值模拟,揭示了宇宙大爆炸1600万年之后至今约137亿年的漫长演化进程。 同时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粒子数最多的N体数值模拟;11月16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公布,“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以每秒33.86千万亿次连续第六度称雄。 2016年6月20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公布,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神威·太湖之光”取代“天河二号”登上榜首。 2018年11月12日,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在美国达拉斯发布,中国超算“天河二号”位列第四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一世纪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七号189赞·7,005浏览2019-03-09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21世纪我国在科学方面的科技成就众多,此处仅例举几项。 1、载人航天 9月22日18时许,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受控离轨。至此,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全部完成,阔步迈进“空间站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载人航天相继取得了神舟十号应用性首飞、长征七号首飞、天宫二号稳定运行、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中期驻留、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天舟一号推进剂顺利补加等一系列成就。一次次“中国高度”的刷新,彰显着国家工程的神圣和荣光。 2、蛟龙号探海 蛟龙号作为我国正在应用的唯一一艘深海载人潜水器,在探索深海中有重要作用。下潜深度是国家深海探索能力的象征,在世界科考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中,只有蛟龙号能达到7000米的工作深度。 3、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的建成将中国天文学研究推向了一个更为深入的世界:它开创了建造巨型望远镜的新模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被认为能在未来10至20年内保持世界一流地位。它将推动我国天线制造技术、微波电子技术、并联机器人、大跨度结构等高新技术的发展。 4、超级计算机 每秒3亿亿次!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浮点运算速度。2017年6月,在德国发布的最新一期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单中,“神威·太湖之光”凭借这一“超级速度”第三次出现在榜单榜首位置,实现三连冠。 去年11月,基于“神威·太湖之光”,我国科研团队完成的“千万核可扩展大气动力学全隐式模拟”应用项目获得了2016年超级计算机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5、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2016年8月16日,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量子保密通信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 近年来,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领衔的量子通信团队在该领域相继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开启了全球化量子通信、空间量子物理学和量子引力实验检验的大门,为我国在国际上抢占了量子科技创新制高点,成为国际同行的标杆,实现了从“并跑”到“领跑”的转变。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震惊!5年来,中国诞生了这么多高科技成就!238赞·6,610浏览2019-05-0221世纪伟大的科技成果有哪些1、天宫二号 天宫二号,即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继天宫一号后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二个空间实验室,也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将用于进一步验证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进行一系列空间试验。 天宫二号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包括释放伴飞小卫星,完成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的对接。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已于2016年9月15日22时04分09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将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对接。2016年10月19日3时31分。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2016年10月23日早晨7点31分,天宫二号的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 2019年1月14日,天宫二号完成了伽马射线暴瞬时辐射的高精度偏振探测,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学》。 2、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于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在酒泉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如果说地面量子通信构建了一张连接每个城市、每个信息传输点的“网”,那么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就像一杆将这张网射向太空的“标枪”。 当这张纵横寰宇的量子通信“天地网”织就,海量信息将在其中来去如影,并且“无条件”安全。2017年1月18日。 中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等单位相关领导在交付使用证书上签字。 3、细胞核重新编程 所谓细胞核重新编程,是将成熟体细胞重新诱导回早期干细胞状态,以用于发育成各种类型的细胞,应用于临床医学,将细胞内的基因表达由一种类型变成另一种类型。 通过这一技术,可将一个体上较容易获得的细胞(如皮肤细胞)类型培育成另一种较难获得的细胞类型(如脑细胞)。 北京时间10月8日17时30分,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揭晓。因为革命性地改变了人们对细胞和生命体的理解。 在细胞核重新编程研究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英国发育生物学家约翰·格登和日本京都大学再生医科研究所干细胞生物系教授山中伸弥,获得这一奖项。 4、神光二号 神光二号是我国2002年成功研制的大型激光装置,目前建在中科院上海光机所,由成百台光学设备集成在一个足球场大小的空间内。 可十亿分之一秒的超短瞬间内可发射出相当于全球电网电力总和数倍的强大功率,从而释放出极端压力和高温。 “神光二号”可用作科学实验,释放的巨大能量在实验中产生的极端物理条件,对基础科学研究、高技术应用和确保国家安全的新技术的推出,均有重大意义。 “神光”的未来前景诱人。据专家介绍,核聚变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希望所在,估计到本世纪中叶,科学家可利用激光聚变技术。 把海水中丰富的同位素氘、氚转化为巨大的、取之不尽的能源。“神光二号”的建成,为我国科学家从海水中获得能源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5、神舟三号飞船 神舟三号飞船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由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中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中国科学院和信息产业部等有关单位为这次发射研制了对地遥感、生命科学、空间科学等船载仪器和地面测控设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宫二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细胞核重新编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光二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神舟三号48赞·2,378浏览2019-03-082020年全新材料类核心期刊-不录用不收费。根据文中提到的21世纪为您推荐广告2020年科学杂志认准杂志猫,折扣杂志订阅网根据文中提到的21世纪为您推荐广告为什么说成熟的双鱼座最可怕?双鱼座性格成熟稳定,有些人说双鱼座最可怕的原因在于双鱼座就是现实版的林黛玉,作得让人难以忍受。双鱼座37条回答·4,059人在看爱因斯坦是天才,为何他的孩子却有精神疾病?8条回答·1,566人在看为什么富人 一直富,穷人一直穷?二姐聊保险二姐说保险,带你看清保险,帮你选对保险。关注779,829播放到底该不该送孩子上兴趣班?我觉得当然是应该送学生去兴趣班了,但是我说的这个情况,是这个学生真正感到有兴趣的东西再去学习。773条回答·32,478人在看从事什么行业可以月薪过万?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行业可以月薪过万。 一、互联网行业程序员的工资3,352条回答·114,793人在看资助四年却“反咬”孙俪一口的大学生,如今怎么样了?是因为这个大学生在被孙俪资助以后,不停的找孙俪要钱,后来孙俪意识到她这样的行为不但不能帮助到这位大学19条回答·834人在看现在专科生毕业应该怎样定位自己?我觉得专科生毕业应该如何定位自己,那么这个问题是要往前追溯,就是在上大学知识,就应该对自己专科生涯有31条回答·957人在看马云凭什么推测将来五

那么,请随我们一起来领略21世纪生物学的风采和魅力吧!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评出1995~2002年各年度的十大科学成就,生物学科技成果连续六年均占半壁江山!<详细报导> 1999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共2217名,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院士1112名,占总人数16% 2003年美国科学院院士和外籍院士共2263名,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院士1164名,占总人数44% <详细报导> <英文原件> 以美国为例,近年统计了48万博士学位获得者中,从事生物学的占51%……<详细报导> 近年来,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数、理、化等科学家被吸引到生物科学研究的领域中,在发达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家流向生物科学,在发达国家已成明显趋势,学习生物、农学、医学的青年增加很快。 我国的情况令人担忧,统计了我国12所重点大学生物系1066名教师,教授:讲师:助教=8:3:1,原因是年轻的教师大批流失(出国),这是因为生物学在发达国家倍受重视而在国内受冷遇的反差特别大。 现代生物技术越来越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所关注,与信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并列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四大科学技术支柱,是21世纪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 幸运的是,我国也开始认识到了这一点。生物学科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了重视,由于生物学的发展,不久的将来,生物方面的人才需求量激增,生物学科的面貌必将不断改变。 我们相信:纵然21世纪不能说是生物的世纪,但生物学科必将有极大的发展,成为带头学科的之一! 因为:人是最高级的生物——自然科学的发展最终要为我们人类自身服务! 让我们共同来关心、发展我们的生物事业,了解它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电脑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

冰川融化是温室效应的结果,随着人类工业化的逐步壮大,每年都在向大气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全球平均气温出现异常,屡屡升高。于是就看到了这一幕。所以现在提倡低碳,就是要保护冰川和南北极。另外,冰川和南北极的冰融化后会引起海平面上升,沿海和有些岛将会被淹没。

20世纪末年初以来,表面平均温度的地球增加了约1f ( 6摄氏度) 。在过去的40年中,气温上升约5f ( 2-3摄氏度) 。在过去400-600年,全球变暖,在20世纪是更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间,7分之10的年,在20世纪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由于其中一个最强劲的下午1998是最热的一年,因为可靠的温度测量开始的。   此外,变化,在自然环境支持的事实,即地球正在变暖; 山区giaciers也在逐渐消退; 在过去四十年里,北极冰厚度已经下跌了大约40 % ; 全球海平面上升了约快三倍超过了过去的100年相比在以前的3000年里根据仪器记录,相对于1860年至1900年期间,全球陆地与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75度。自1979年,陆地温度上升速度比海洋温度快一倍(陆地温度上升了摄氏25度,而海洋温度上升了摄氏13度)。根据卫星温度探测,对流层的温度每十年上升摄氏12度至22度。在1850年前的一两千年,虽然曾经出现中世纪温暖时期与小冰河时期,但是大众相信全球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研究所的研究报告估计,自1800年代有测量仪器广泛地应用开始,2005年是最温暖的年份,比1998年的记录高了摄氏百分之几度。 世界气象组织和英国气候研究单位也有类似的估计,曾经预计2005年是仅次于1998年第二温暖的年份。在2000年后,各地的高温记录经常被打破。譬如:2003年8月11日,瑞士格罗诺镇录得摄氏5度,破139年来的记录。同年,8月10日,英国伦敦的温度达到摄氏1,破了1990年的记录。同期,巴黎南部晚上测得最低温度为摄氏5度,破了1873年以来的记录。8月7日夜间,德国也打破了百年最高气温记录。在2003年夏天,台北、上海、杭州、武汉、福州都破了当地高温记录,而中国浙江省更快速地屡破高温记录,67个气象站中40个都刷新记录。2004年7月,广州的罕见高温打破了五十三年来的记录。2005年7月,美国有两百个城市都创下历史性高温记录。2006年8月16日,重庆最高气温高达43度。台湾宜兰在2006年7月8日温度高达8度,破了1997年的记录。2006年11月11日是香港整个十一月最热的一日,最高气温高达2度,比1961年至1990年的平均最高温1度还要高。

一是大范围增温。研究数据表明,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5—8℃,略高于同期全球增温平均值,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从地域分布看,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气候变暖明显,全国冬季增温最明显。1986—2005年,我国连续出现了20个全国性暖冬。二是区域降水变化波动较大。三是近50年来,全国主要极端天气与气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出现了明显变化。华北和东北地区干旱趋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东南地区洪涝加重。四是近5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年平均上升速率为5毫米,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五是我国山地冰川快速退缩,并有加速趋势。我国科学家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进一步加剧。与2000年相比,2020年中国年平均气温将升高3—1℃,2050年将升高3—3℃。特别值得说明的是,虽然我国温室气体历史排放量很低,且人均排放量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1994—200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平均增长率约为4%,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现居世界第二,难免受到来自发达国家的关注和压力。给分吧:-)

说远一点会导致下一次冰河期。 全球变暖的后果 对气候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IPCC1995年报告 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 ——兰姆 将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所造成的危害,谁也无法确切地说明将来会有多严重?科学家正在估算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危害。按目前的技术水平计算,2004年才能阐明大气中二氧化碳形成和消解的机理,这样就能发现温室效应是如何产生的。2006年才能准确的预知因地球升温而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然而真正理解这一切要到2050年。显然,科学家和政治家都不会等到进一步的结果出来才采取防治措施,现在的观察和研究成果应该都让公众了解,才不至于使人们不得不在50年后自咽苦果。 温室效应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一直在起作用。如果没有温室效应,地球表面就会寒冷无比,温度就会降到零下20摄氏度,海洋就会结冰,生命就不会形成。因此,我们面临的不是有没有温室效应的问题,而是人类通过燃烧化石燃料把大量温室气体排入大气层,致使温室效应与地球气候发生急剧变化的问题。 温室效应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黄荣辉院士说:“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和大量森林的砍伐,致使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由于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温室效应,在过去100年里,全球地面平均温度大约已升高了3——6摄氏度,到2030年估计将再升高1——3摄氏度”。 当全世界的平均温度升高1摄氏度,巨大的变化就会产生:海平面会上升,山区冰川会后退,积雪区会缩小。由于全球气温升高,就会导致不均衡的降水,一些地区降水增加,而另一些地区降水减少。如西非的萨赫勒地区从1965年以后干旱化严重;我国华北地区从1965 年起,降水连年减少,与50年代相比,现在华北地区的降水已减少了1/3,水资源减少了1/2;我国每年因干旱受灾的面积约4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 由于气温升高,在过去100年中全球海平面每年以1——2毫米的速度在上升,预计到2050年海平面将继续上升30——50厘米,这将淹没沿海大量低洼土地;此外,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旱涝、低温等气候灾害加剧,造成了全世界每年约数百亿以上美元的经济损失。 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预测不仅成为国际上重要的科学研究课题,而且已成为我国政府在制定政策与进行经济建设决策的依据。特别是1992年6月联合国的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许多国家已签署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并于1995年3月已开缔约国第一次大会,这标场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我国政府为促进本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所发须考虑的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有关环境政策问题。 早在1987年的气候分析就说明,发生在埃塞俄比亚、苏丹和索马里等非洲国家的日益严重的饥荒和降雨模式的巨变是一致的。据4月27日法新社记者报道,位于埃塞俄比亚南部的欧加登地区是一个生活着约300万游牧民的半荒凉地区,3年来一直没有下雨,牛、羊,甚至骆驼都已渴死。1984年——1985年的干旱夺走近100万人的生命。现在,800万人等待着食品紧急援助。在将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气候测量资料与近几十年降水模式的巨大变动对比后,结论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降水量一直没有什么变化,到了50年代,经过相对雨水较多的一段时期之后,北非和中东降雨量极大地减少。”近40年来,干旱持续,并且出现得更加频繁,同一时期“欧洲的降水量显著增加”。这40年的气温变化趋势是造成反复、持久饥荒的因素之一。研究人员担心,这一趋势只是全球变暖的早期结果。 西班牙气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初是自1947年以来西班牙最干旱的冬天。大量种植区已不可能恢复在今后几个月中形势将更加恶化。水库的蓄水量仅达到50%,水消费量的80%已用于农业。事实上,目前每7名欧洲人中就有1人不能饮用自来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说:“水的缺乏将成为今后25年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必须立即改变目前导致生态系统恶化的习惯。” 气候专家兰姆针对上述萨赫勒地区最近4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随之而来的饥荒和逃亡状况说,“如果这种情况继续下去并进一步发展,有些国家的整个国土最终将变得不适于人类居住”。尽管气候学家们还是不愿意把全球变暖和这些灾难明确地联系起来,但这并不影响以下的必然结论:不管气候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在现代化的、富裕的全球文明之中,仍有一些脆弱的社会正多多少少由于气候型态的变化而承受巨大的苦难。目前,对于受难的人们,世界上其他地区除了修修补补之外,提不出真正的解决办法。而且,虽然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界都在大声疾呼,人类文明的现行模式正在使星球气候条件发生巨变,其后果很可能数倍于近10000年来人类所经历过的后果,我们对于正在形成的灾难的主要成因却仍然毫无作为。 事实上这一结果现在已经明显感觉到了,正如IPCC1995年报告中说:“随着温度的上升,预计有些地区的水灾、旱灾、火灾及热浪冲击的发生率也会上升”。 冰川融化 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塞义德·哈斯内恩 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赛义达·乔杜里 1998年是美国东部历史上有记录以来最温暖的年份,这一年南极2850平方千米的冰盖从威尔金斯和拉尔森冰架上分裂出去。南极巨大冰盖的其他部分也在全线后撤之中。 印度尼西亚的卡斯坦兹山是热亚洲唯一山顶常年积雪的山峰。但在最近几个世纪以来,卡斯坦兹山的冰川已明显地缩小,结果使雪线上升了大约100米。 除两极地区的冰冠以外,喜玛拉雅冰川是世界冰体最大的组成部分,共约有5万条冰川。这些冰川的融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河流——印度河与恒河的水源。如果这两条大河的水源枯竭或者逐渐减少为涓涓细流,农业社会的基本组成元素就会遭到彻底的破坏。 近年来,人们对从巴塔哥尼亚到瑞士的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普遍认为的温室效应而融化的情况进行了观察。在南亚地区,问题并不是冰川是否在融化,而是融化的速度有多快?虽然全球变暖的许多不良影响可能要到21世纪末才会变得非常严重,但是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不丹等地的冰川融水可能很快就会给人们造成麻烦。 国际冰雪委员会(ICSI)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喜玛拉雅地区冰川后退的速度比世界其它任何都要快。如果目前的融化速度继续下去,这些冰川在2035年之前消失的可能性非常之大”。国际冰雪委员会负责人塞义德·哈斯内恩说:“即使冰川融水在60至100年的时间里干涸,这一生态灾难的影响范围之广也将是令人震惊的。” 位于恒河流域的喜玛拉雅山东部地区冰川融化的情况最为严重,那些分布在“世界屋脊”上的从不丹到克什米尔地区的冰川退缩的速度最快。以长达3英里的巴尔纳克冰川为例,这座冰川是4000万——5000万年前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发生碰撞而形成的许多冰川之一,自1990年以来,它已经后退了半英里。在经过了1997年严寒的亚北极区冬季之后,科学家们曾经预计这条冰川会有所扩展,但是它在1998年夏天反而进一步后退了。 孟加拉国环境与森林部长赛义达·乔杜里指出:“如果全球变暖趋势得不到控制,孟加拉国将近20%的地区在15年内可能被水淹没。” 华盛顿州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的研究员、气候专家鲁比·伦发现,俄勒冈州和华盛顿州山区从11月下旬到来年3月下旬的降雪将变为降雨,从而使如今900多米的平均雪线上升到1250米。这将不仅仅使卡斯卡德山脉中部的滑雪胜地变为泥浆,重要的是将给干燥的山脉东侧的农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因为这些农民依靠山上春季的融冰雪水流下来灌溉他们的苹果树和小麦。 疾病肆虐 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保罗.受泼斯坦 哈佛大学新病和复发病研究所的保罗.受泼斯坦注意到,植物也随雪线而移动,全世界山峰上的植物都在上移。随着山峦顶峰的变暖,海拔较高处的环境也越来越有利于蚊子和它们所携带的疟原虫子这样的微生物生存。 1985年之后在卢旺达.赞比亚.埃塞俄比亚.斯威土兰和马达加斯加的高海拨地区都出现过传染性疟疾。1988年马达加斯加高地的一次爆发杀死了10万多人。国际绿色和平组织的气象影响专家欧文.杰元逊认为,升温和降雨的增加,再加上不断增加的抗药性,这几种因素的协同一致,促成了这些疾病的流行。 在疟疾、黄热病和登革热这样的疾病向上、向外的扩散中,气候是个关键的因素,因为它既影响带病昆虫的安居之地,也影响疾病的传染性本身。传播疟疾的按蚊通常在冬天需要平均温度5摄氏度以上才能存活,疟原虫的活跃与感染,需要17.75摄氏度,如果平均温度增加2.5至3.7517.75摄氏度,就会使登革热的传播速度加倍。同时迁移的还有携带黄热病和登革热的伊蚊,它们此前局限于赤道两侧纬度大约35度的区域,全球升温将使它的活动范围扩展到纽约、芝加哥、北京、伊斯坦布尔和马德里。 这并非耸人听闻,1999年7月,西尼罗病毒首次登陆西半球,袭击了纽约市,令市民和医疗卫生组织大为震惊,当局动用直升机和地面人员在市内大面积喷洒杀虫剂来消灾灭病。长期跟踪研究这种疾病的流行病学家和卫生专家把这种疾病的爆发流行照咎于全球气候大规模长期变化对当地气候的影响。专家们对一个日益谈暖的地球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担以,并提醒人们应该人新的疾病的爆发和它因气候变化的关系中吸取教训。据2000年元月报道,一个目前在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和亚利桑那州出现流感以后,包括纽约、宾夕法尼亚、新泽西、弗吉尼亚、马里兰和首都华盛顿在内的19个州都有这种疾病流和。引发上次流感的是一种称作“悉尼A型流感”的病毒,流感导致的死亡率在美国呈上升之势,据一周内122个美国城市的数据,因患流感或肺炎而死亡的人数占死亡总数的7.8%。这不啻是2000年给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大国的一个警告。 西尼罗病毒、疟疾、黄热病等热带传染病自1987年以来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密西西比、德克萨斯、亚利桑那、加利福尼亚和科罗拉多等地相继爆发,一再证实了专家们关于气候变暖,一些热带疾病将向较冷的地区传播的科学推断。 新冰河期 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戴维·蒂尔曼 关于全球变暖的另一项研究结果更令人吃惊,由北极冰原融化,降雨量增加,以及风的类型的不断改变,大量淡水正汇入北西洋,从而对墨西哥湾暖流造成破坏。正是这些暖流把温暖的表层水从加勒比海带到欧州西北部,并使欧洲形成温暖的气候。而墨西哥暖流一旦因全球变暖被切断后,欧洲西北部温度可能会下降5-8摄氏度之多,欧洲可能面临一次新的冰河时代! 这项研究是位于阿伯丁的苏格兰海洋实验所分析了设在兰群岛海域到法罗群岛海域之间自1893年以来的1.7万多次海水盐度测量结果得出的。在过去的每20年中,流向南部的深层海水盐度变得越来越小,浓度越来越低,这表明有更多的淡水从大西洋北部汇入了该地区。这些新数据第一次充分证明了德国科学家在大约3年前设计的计算机模型。 对这一问题严重性的认识,用哈佛大学生物学家受德华·O·威尔逊的话来说,现在的物种灭绝率已经 “达到地质史上一次巨大灭绝性一半的水平”。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剧升高,而世界人口将在2050年之前达到100亿。“我们的世界正在朝着由人造设施来代替现有免费自然资源的方向发展”,明尼苏达大学的戴维·蒂尔曼说。但是,我们还没有掌握自然生态系统的有关知识。在45亿年前的二叠纪大灭绝中,96%的物种灭亡了。后来随着许多新物种的出现,地球上终于恢复了丰富的种群,但是这个过程足足经历了一亿年。威尔逊说:“一些人认为,自然界会复兴人类所毁灭的一切” 。谚语云:“只要有足够的时间,万物皆可应运而生。”或许自然界真的能够恢复一切,但这个漫长的过程对于现代人类无论如何是没有意义的。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天气最动人的特质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1个多世纪过去了,我们仍然在为准确预报天气情况而努力,在控制气候方面却收效甚微;然而,对环境的破坏却是史无前例的。 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主任迈克尔·麦克拉说,或许有一天人类将不得不认真考虑做一种完全不同的气候实验。全球变暖是由于燃烧化学物燃料,过量排放温室气体造成的,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在太空中设置巨大镜子来使阳光辐射解度发生偏转。然而,正如新泽西州拉特洛斯大学环境预测中以主任罗尼.阿维萨说,“要控制气候的想法只存在于科幻小说中”。在对气候的控制走出科幻小说前,我们必须做力所能及的事。赞同67| 评论(10) 向TA求助 回答者: へ黑白と配 | 一级 擅长领域: 暂未定制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提问者对回答的评价:其他几位也不错,BUT我更爱护新秀 相关内容 2010-11-26 叶绿素理化性质的观察 请问谁能告诉我下面每一项的实验现象和原因 1 2006-12-8 我现在主手剥夺者,副手冰川,谁能告诉我现在该加什么天赋?详细点 2011-1-13 有谁告诉我:我的台式电脑光驱有些碟可以读,有些碟不能读,是什么 2011-11-21 南极冰川融化的原因 1 更多关于两极冰川融化的原因?的问题>> 查看同主题问题: 冰川 融化 其他回答 共7条 检举 | 2007-5-15 20:25 kkkkkkkkkkcs | 三级 全球变暖严重影响北极气候 华社北京11月8日电一个专门研究北极气候变化的多国科学家小组8日发布研究报告称,北极地区冰川大面积融化、海冰面积锐减、永久冻土层温度上升等都强有力地证明,全球变暖对北极地区的气候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份名为《北极气候影响评估》的报告统计显示,过去30年间,北极地区的年平均海冰量下降了约8%,海冰面积总共减少了98.84万平方公里,比美国德克萨斯州和亚利桑那州两州面积总和还要大。过去50年间,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亚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2-3摄氏度,阿拉斯加和加拿大西部的冬天气温更是平均上升了2.78-3.89摄氏度。过去20年间,北极地区的冰层融化导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了约7.62厘米。 这是迄今为止针对北极变暖进行的最为全面的一项研究,由在北极圈内拥有领土的8个国家的300多名科学家历时四年联合完成。这8个国家分别为美国、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和瑞典。 报告认为,“北极地区发生的上述变化正是全球变暖带来的环境和社会影响的初步表现”。“最终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北极正在变暖,而且变暖的速度比地球上其他地方要快得多,这直接影响到了人类的生存”,研究小组主席罗伯特·科雷尔说,北极是全球石油、天然气及渔业资源的重要产区,北极仍将加速变暖这一现象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另外,对于生活在那里的北极熊等极地动物来说,北极持续变暖将使它们遭遇一场大浩劫,而北极地区的居民如因纽特人等主要食物来源就是这些动物。 报告预计,接下来的100年间,北极地区陆上年平均气温将上升3.89至7.22摄氏度,海上年平均气温将上升7.22至10摄氏度。 参考资料: 赞同0| 评论 检举 | 2007-5-15 20:32 Ryoma龙马 | 一级 冰川融化的原因是由温室效应引起的温室效应是由于大气里温室气体(水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恒定。这是由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始终处于“边增长、边消耗” 的动态平衡状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80%来自人和动、植物的呼吸,20%来自燃料的燃烧。散布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于水中。还有5%的二氧化碳通过植物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贮藏起来。这就是多年来二氧化碳占空气成分03%(体积分数)始终保持不变的原因。 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工业迅猛发展,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气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远远超过了过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于对森林乱砍乱伐,大量农田建成城市和工厂,破坏了植被,减少了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的条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渐缩小,降水量大大降低,减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条件,破坏了二氧化碳生成与转化的动态平衡,就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长,就使地球气温发生了改变。 在空气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过红外辐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热量辐射到太空中,具有调节地球气温的功能。如果没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气温会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过高,就会使地球仿佛捂在一口锅里,温度逐渐升高,就形成“温室效应”。 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其他气体。其中二氧化碳约占75%、氯氟代烷约占15%~20%,此外还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种。 温室效应就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含量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现在增加一倍,全球气温将升高3 ℃~5 ℃,两极地区可能升高10 ℃,气候将明显变暖。气温升高,将导致某些地区雨量增加,某些地区出现干旱,飓风力量增强,出现频率也将提高,自然灾害加剧。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气温升高,将使两极地区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许多沿海城市、岛屿或低洼地区将面临海水上涨的威胁,甚至被海水吞没。20世纪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区曾发生持续6年的干旱。由于缺少粮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杀,饥饿致死者超过150万人。 这是“温室效应” 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须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长,科学使用燃料,加强植树造林,绿化大地,防止温室效应给全球带来的巨大灾难。 二氧化碳是影响地球能量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能量主要以光的形式到达地球,其中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热量最后以红外(热)辐射形式从地球再辐射出去。在大气层中,氮和氧所占的比例是最高的,它们都可以透过可见光与红外辐射。二氧化碳对光辐射没有阻碍,但是能吸收红外线并阻挡红外线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顶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越多,对地球上热量逸散到外层空间的阻碍作用就越大,从而使地球温度升高得越快,这种现象就叫做温室效应。 科学家预测,今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5~5℃,而两极地区的气温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气温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极地冰层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响的土地约5×106 km2,人口约10亿,耕地约占世界耕地总量的1/3。如果考虑到特大风暴潮和盐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区都将受到影响,这些地区的人口和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迁入内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将发生盐渍化或沼泽化,不适于粮食生产。同时,对江河中下游地带也将造成灾害。当海水入侵后,会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积加速,洪水威胁加剧,使江河下游的环境急剧恶化。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目前正在推进制订国际气候变化公约,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大气是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它由氮、氧、氩等多种气体组成,当太阳透过空气时太阳辐射能受到它们不同程度的削弱,形成了目前这种平衡状态的地球气候系统,人类也已经适应了这种状态。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到来,人类的种种活动引起空气中某些成分的变化,打破了这种平衡的状态。例如: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氟氯烃化合物、臭氧,这些气体对于来自太阳的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从地面射出的长波辐射则有强烈的吸收作用,使地表辐射的热量留在了大气层内,起到类似暖房的玻璃罩或塑料大棚的作用,提高了地表的温度,通常称为“温室效应”。这种温室效应改变了原来的生态环境。根据科学家研究:二氧化碳加倍以后将使全球 地面平均温度增加2-3℃,极地海冰融化,全球海面大幅上升,降水过程也将增加,而且分布并不均匀,随之而来的全球生态系统也将发生巨大的改变。另外,氟氯烃化合物如氟里昂(冰箱制冷剂)不仅具有强烈增温效应,还破坏臭氧层造成所谓臭氧空洞,臭氧是一种可以阻止太阳辐射中紫外线辐射到达地面的元素,它的减少使地面的紫外辐射量增加,人体接受过多的紫外辐射会削弱免疫力,增加传染病患者,增加皮肤癌和白内瘴疾病。 温室效应的影响:受到温室效应和周期性潮涨的双重影响,西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大部分地方,即将被海水淹没,包括首都的机场及部分住宅和办公室。 由于温室效应会导致南北极冰雪融化,水平线上升,直接威胁图瓦卢,所以该国在国际环保会议上一向十分敢言。前总理佩鲁曾声称图瓦卢是“地球暖化的第一个受害者”。 温室效应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胁人类:美国科学家近日发出警告,由于全球气温上升令北极冰层溶化,被冰封十几万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会重见天日,导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类生命受到严重威胁。 纽约锡拉丘兹大学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科学家杂志》中指出,早前他们发现一种植物病毒TOMV,由于该病毒在大气中广泛扩散,推断在北极冰层也有其踪迹。于是研究员从格陵兰抽取 4块年龄由 500至14万年的冰块,结果在冰层中发现TOMV病毒。研究员指该病毒表层被坚固的蛋白质包围,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这项新发现令研究员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儿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块深处,目前人类对这些原始病毒没有抵抗能力,当全球气温上升令冰层溶化时,这些埋藏在冰层千年或更长的病毒便可能会复活,形成疫症。科学家表示,虽然他们不知道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适应地面环境的机会,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来的可能性。

美国科学杂志指出,21世纪以来,全球平均气温行测

主要介绍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原因;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措施

全球气候是指气候要素(气温、气压、风和降水等)的全球分布及其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例如,气温全球分布特点是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在北半球,冬季最低气温达-40℃以下,最高气温为25℃,南北温差达65℃;夏季最低气温为0℃左右(撒哈拉沙漠)。南北温差只有40℃,冬季大陆温度比同纬度的平均温度低,而海洋则反之,夏季情况相反。海平面气压分布基本特点是高纬度为低压带,副热带为高压带,中纬度为等压线密集的强经向气压梯度带。地面风场在南北二半球各存在三个主要纬向风带,即热带信风(东风带),中纬度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降水分布最多的地方是赤道附近,不少地方年雨量高达2000mm以上;中纬度的降水比副热带的多,特别在气旋活动区,年降水量可达1000mm。

气候变化问题是21世纪各国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课题。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共同组建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其任务是每5年组织世界几百名科学家评价一次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影响和对策问题,并应要求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提供咨询。从1990年起IPCC已经进行了四次评价, 2007年4月在布鲁塞尔IPCC第二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在人类社会各个经济领域未来气候变化的主要影响是负面的。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系列报告表明,在20世纪的100年中,全球地面空气温度平均上升了4℃~8℃,根据不同的气候情景模拟估计未来100年中,全球平均温度将上升4℃~8℃。在过去的100年中,由于气温升高导致海洋热膨胀和冰川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了1~2毫米,预计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上升9~88厘米,虽然在这些认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确定性,但国际社会已经对气候变化的现实和它未来的趋势基本达成共识。1992年签署的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至今已有188个国家批准。缔约方一致同意采取行动保护全球气候。 (IPCC)是世界上最权威的气象监测机构,全球气温只有波动值,没有净值 这是图表,希望你能满意

逻辑顺序列数字 作比较突出准确的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摄氏度对经济的影响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