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发表知识库

首页 期刊发表知识库 问题

商品砂浆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

商品砂浆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完全用矿粉代替粉煤灰技术不知道成熟不,现在粉煤灰技术很成熟,矿粉和粉煤灰互掺效果不错。粉煤灰作为工业固体废物,原材料的成本低,矿粉的价格就不清楚。你了解下市场行情,只要混凝土效果好,各项指标都满足国家要求,算好成本和利润。

商品砂浆因其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近年来在中国得到了迅速发展。保温砂浆是商品砂浆的一个重要类型。随着建筑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保温砂浆近年来发展较快。 对保温砂浆来说,保温性能与容重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容重越低,保温性能越好。但是,容重降低也会导致强度的降低。如何平衡容重与强度的矛盾,是配制保温砂浆的关键问题。 粉煤灰是从燃烧的电厂烟囱收集下来的一种工业废弃物,矿粉是冶炼铁矿石时产生的一种工业废弃物,这些都是最常用的掺合料,今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混凝土和普通砂浆的生产,起到了改善水泥基材料的综合性能、降低生产成本和减轻环境负荷的作用。它也将对强度和容重产生较大的影响。伊立 [1]认为粉煤灰复合保温砂浆既具高强度、耐久性好、容重轻、粘结强度高等优良性能, 同时又能达到隔热保温作用。本章将通过试验建立强度与容重的关系,寻找出最合适的粉煤灰和矿粉掺量。 2实验原材料 水泥: 实验所用水泥是5强度等级的普通硅酸盐水泥。 粉煤灰: 取自开封电厂的Ⅲ级粉煤灰。 矿粉: 取自北京首钢的Ⅰ级矿粉。 泡沫球: 原粒发泡颗粒,粒径小于5mm。 3试验方法 1配合比的确定采用水胶比1:2,胶材用量为500kg/m3泡沫球,粉煤灰、矿粉两种掺和料替代水泥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0%、10%、20%、30%、40%、50%。 2 砂浆制备和测试先将准确称量的原材料混合均匀,然后参照GB/T17671-1999《水泥胶砂强度检验方法(ISO法)》成型,24小时拆模,随即放入标准养护箱中养护,至3天、7天、28天、90天,测定保温砂浆各龄期的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28天容重测定是将试件养护24天后从养护箱中取出浸水4天后将表面用湿布擦干,测得其湿容重,然后再烘干至衡重测得其干容重。 4结果与分析 1矿渣粉对保温砂浆强度与容重的影响 基本规律: (1) 砂浆抗折、抗压强度在前期(3d、7d)会随着矿粉掺量的增加而整体呈下降趋势,但在矿粉掺量为10%时有一极值点。 (2) 在后期(90d)砂浆强度迅速增长,且随着矿粉掺量的增加砂浆强度先增加后降低。90d强度在矿粉掺量30%左右时强度达到最大值。 (3) 矿粉掺量对砂浆干、湿容重的影响不大,在30%时容重较低。 结果分析: (1)砂浆强度取决于泡沫球接触点水泥浆的数量和性质。水泥浆越多,接触点越牢固;水泥浆强度越高,接触点越牢固。 (2)前期(3d、7d)随矿粉掺量增加,水泥浆数量增加,但水泥石强度降低,且后者的作用强于前者,所以砂浆强度随矿粉掺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7d强度在矿粉小掺量时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矿粉颗粒与水泥颗粒级配较好,因此密实性较好,这也与矿粉掺量为10%时容重上升相呼应。 (3)后期(90d)矿粉活性被激发出来,水泥水化释放出的氢氧化钙成为矿渣成分的碱性激发剂,并与矿渣中的活性组分相互作用,继续生成水化硅酸钙、水化硫铝酸钙或水化硫铁酸钙,促进矿渣与水泥的继续水化,且在掺量为30%时,释放的氢氧化钙量刚好能与矿渣中的活性组分相当,矿渣粉水化相对完全,使得强度最高。 (4)尽管水泥浆体积增加,但重量不增加。而且这些水泥浆都填充在泡沫球的空隙中,不产生总的体积增加。因此,矿粉对砂浆容重影响不大。 2矿渣粉煤灰复合的优势互补效应 固定水泥用量 单掺矿渣粉与单掺粉煤灰的保温砂浆相比,两者还存在一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矿渣粉的活性较高,因此掺矿渣粉的保温砂浆虽然早期强度较低,但是后期能够较快增长,后期强度甚至超过普通硅酸盐水泥保温砂浆。粉煤灰与矿渣相比,由于粉煤灰的玻璃体钙含量较低,玻璃体中硅含量较高,[SiO4]4-多以高聚体为主,因此粉煤灰中的玻璃体解体较困难,在水泥水化形成的恶性环境下解体速度很慢,随粉煤灰掺量的增加,保温砂浆早期强度降低幅度很大,但是后期强度((28d以后)却能有所增长。 选取矿渣和粉煤灰以不同比例复合,希望能够通过两者性能上的差异,弥补各自的缺陷,获得较好的砂浆性能,即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复合矿渣粉煤灰的保温砂浆的强度能否超过单掺的强度,是评判复掺时能否表现出优势互补效应的主要指标。 保持水胶比为5,水泥掺量为300g,粉煤灰、矿粉总掺量40%时复掺的强度结果。清晰可见,由28d和 90d水化龄期时砂浆D22、D13的强度超过单掺矿粉保温砂浆D40和单掺粉煤灰保温砂浆D04,可以认为在矿渣、粉煤灰总掺量为40%时,矿渣与粉煤灰复合确实能产生优势互补效应。 诸多研究者对于复合水泥出现优势互补效应这一事实已得到了承认,但是对于优势互补效应产生的机理和条件,却缺乏深入的研究探讨。 由于水泥中的细颗粒中不仅有熟料颗粒,还有矿渣和粉煤灰颗粒,它们的活性不同,水化速率也不同,在水泥水化过程中可以作为活性成分增加水化产物形成量,或作为活性微集料减少大孔数和降低孔隙率,以此对强度的提高作出贡献。 3正交试验本实验试件尺寸为40mm×40mm×160mm,水胶比为为考察复掺粉煤灰、矿渣粉对保温砂浆抗折强度、抗压强度及容重的影响,寻求最佳配合比,进行正交实验。依据正交实验数据处理理论,将粉煤灰、矿渣粉作为两个因素,设计了二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其中因素均为替代水泥质量百分比。 90天强度分析 90天正交试验结果:对于90天抗折强度,按极差大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主→次 B,A,A×B。可见最好的搭配是B1A1,其次是B2A3,B2A2。 对于90天抗压强度,按极差大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主→次 B,A,A×B。可见最好的搭配是B2A3,其次是B2A1,B3A2。 容重分析 对于湿容重,按极差大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主→次 A×B,A。B。从表中可见最好的搭配是A2B3,其次是A3B1,A3B2。 对于干容重,按极差大小顺序排出因素的主次顺序为: 主→次 A×B,A,B。从表中可见最好的搭配是A2B2,其次是A3B1,A3B2。极差R的大小用来衡量试验中相应因素作用的大小。极差大的因素,说明它的三个水平对考核指标所造成的差别大,通常是重要因素,而极差小的因素,则往往是不重要的因素。本实验中,因素的主次顺序对抗折强度及抗压强度都为B﹥A。B因素波动的范围大,即为主要因素。 强度最高的组合为A2B2,重最低的组合为A2B2。由直接看和计算得出的上述四种组合条件考虑因素的主次作用,用"综合平衡法"最优的组合条件为A2B2,即A=30%,B=20%。 结论论文研究目的在于根据保温砂浆应用的需要,对矿渣粉、粉煤灰保温砂浆各龄期强度与容重的研究,为掺矿渣砂浆在工程中的应用确定所需的相关参数,通过实验及数据分析,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1)矿渣粉的掺入使得保温砂浆强度在前期降低,直到后期才有所增长,赶上甚至超过不掺矿渣的水泥砂浆。 (2)矿粉掺量对砂浆干、湿容重的影响不大。 (3)粉煤灰掺入时与掺入矿粉规律相似,但其强度不及掺入矿粉的保温砂浆。 (4)粉煤灰对砂浆容重影响不大。 (5)矿渣粉、粉煤灰复掺对保温砂浆强度存在优势互补效应。 (6)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新研制的复掺矿渣粉和粉煤灰的保温砂浆90天其优化的掺量分别为:矿粉20%、粉煤灰30%使胶凝材料的各级配、活性的激发最优,从而能使保温砂浆的强度与容重达到最佳。 (7)复掺矿物掺合料的保温砂浆不仅具有较好的强度,而且市场经济性也很显著。

是的,现在规定混凝土、砂浆不允许现场搅拌。

看当地的规定,一般不允许现场搅拌。

建筑工程材料论文中关于建筑砂浆的论文

_Engineering/030N104H008-html _Engineering/030D09192008-html 本来我是想把原文给你的 但是字太多 系统不能成功发送 所以只好给你网站了 最后两个网站都是建筑工程的论文 很多 上面几个 就是你要的建筑工程造价毕业论文 _ZJhtm这个是和毕业设计有关的 也是建筑工程造价方面的哦

建筑砂浆的论文3000字

朋友你是评职称用吗?  现在咱们国内,学术已经沦落为商品了,学术买卖已经见怪不怪了,基本上交上版面费就给你发表。这一点其实我也很无语但是,论文还是要发表,因为论文发表已经是刚性需求。发表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就可以。  第一,先考虑你发表论文的用途,评中职,还是高职。中职一般发表省级以上就可以,高职就需要有国家级的了,甚至核心期刊。毕业论文的话,还是根据学校的要求了。  第二,考虑价格方面,省级 国家级 核心价格都不一样,但是咱们也不能一再追求低价格,网上假刊太多,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了几百快无所谓,主要是耽搁了事情,评职称一年就一次(要找可以用支付宝付款的)。  第三,时间问题,刊物确定好了 一定要确定下(新闻出版总署)是否能查到。然后就是时间,一般杂志从定稿到出刊都得需要1个月,赶上高峰期3月都有可能,如果对方什么都答应你,今天给稿子明天邮递给你刊物,这个肯定是假刊的。  第四,价格方面,这个不好说,杂志种类太多,没法完全根据省级 国家级来判断价格,核心期刊的话 悬殊很大。  最后祝你成功,这是我发表论文的经验,我帮我同事也发表了一些,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知网系统计算标准详细说明:1.看了一下这个系统的介绍,有个疑问,这套系统对于文字复制鉴别还是不错的,但对于其他方面的内容呢,比如数据,图表,能检出来吗?检不出来的话不还是没什么用吗?  学术不端的各种行为中,文字复制是最为普遍和严重的,目前本检测系统对文字复制的检测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于图表、公式、数据的抄袭和篡改等行为的检测,目前正在研发当中,且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欢迎各位继续关注本检测系统的进展并多提批评性及建设性意见和建议。2.按照这个系统39%以下的都是显示黄色,那么是否意味着在可容忍的限度内呢?最近看到对上海大学某教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被撤消的消息,原因是其发表的两篇论文有抄袭行为,分别占到25%和30%请明示超过多少算是警戒线?  百分比只是描述检测文献中重合文字所占的比例大小程度,并不是指该文献的抄袭严重程度。只能这么说,百分比越大,重合字数越多,存在抄袭的可能性越大。是否属于抄袭及抄袭的严重程度需由专家审查后决定。

建筑的,设计的3000字的, 这些为您而写的, 吧

一篇完整关于建筑的毕业论 这个肯定知道更好

建筑论文是我的专长

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论文

力学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界物质有多种层次,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通常理解的力学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但由于学科的互相渗透,有时也涉及宇观或细观甚至微观各层次中的对象以及有关的规律。机械运动亦即力学运动,是物质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包括移动、转动、流动、变形、振动、波动、扩散等,而平衡或静止则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最基本的形式。物质运动的其他形式还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化学运动等。机械运动常与其他运动形式共同存在。只是研究力学问题时突出地考虑机械运动这种形式罢了;如果其他运动形式对机械运动有较大影响,或者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便会在力学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不变,都意味着各作用力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力学,可以说是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

生物工程在食品方面的应用论文

其实生物技术在食品方面应用不少,比如一些乳酸饮料的生产,就是利用生物技术,也就是微生物发酵。食品因为本身不会有太高的科技含量,这样才能满足大工业生产,因此在各种条件控制方面都不能达到实验室的精确程度,因此生物技术应用在食品上也是相对低端的,一个是方便生产,一个是降低成本,酿酒等都属于生物技术,具体的还要自己体会,这个面比较宽。

我国常用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化工仪器网2016-11-10 ·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中国化工仪器网 本网原创】导读: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作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技术支撑,是国家开展食品安全监测、实施安全风险评估、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加强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维护国际贸易利益、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工具。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我国食品产业亟待加快分析检测技术的创新,通过研究和掌握前沿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手段,有效破除国际技术壁垒,为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常用食品分析与安全检测技术色谱、质谱技术色谱技术实质上是一种物理化学分离方法,即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由于不同的物质在两相(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或吸附系数),通过组分在两相之间进行反复多次的溶解、挥发或吸附、脱附过程,从而达到各物质被分离的目的。目前,色谱技术已经发展成熟,具有检测灵敏度高、分离效能高、选择性高、检出限低、样品用量少、方便快捷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的安全检测中。色谱中常用的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是英国科学家1952年创立的一种极有效的分离方法,是色谱技术仪器化、成套化的先驱。具有高效能、高选择性、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用量少、速度快等特点,主要用于沸点低、具有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近年来毛细管气相色谱法以其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等特点,在食品农药残留等的分析检测上广泛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液相色谱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高压条件下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的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引起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经过近30年的发展,现在高效液相色谱法在分析速度、分离效能、检测灵敏度和操作自动化方面,都达到了与气相色谱相媲美的程度,并保持了经典液相色谱法对样品适用范围广、可供选择的流动相种类多和便于制备色谱等优点。其主要优点概括如下:采用高效微粒固定相使色谱分离效能大大提高;采用新型高压输液泵使分离时间大大缩短;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使仪器的检测灵敏度大大提高;由于HPLC 具有高柱效、流动相可以控制和改善分离过程的特点,故其选择性高。薄层色谱法和免疫亲和色谱法薄层色谱法(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是 20 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仪器操作简单、方便、应用广泛,但灵敏度不高。目前,薄层色谱广泛的应用于农药、毒素、食品添加剂等方面,在定性、半定量以及定量分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免疫亲合色谱(Immunoaffinity Chromatography ,IAC)是一种根据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可逆结合,从复杂的待测样品中捕获目标化合物的方法,能够快速检测食品中的诸如农药等化合物,且成本较低。基于可以生产出任何一种化合物的抗体,免疫亲和色谱成为最流行的纯化方法。目前,免疫亲和色谱技术可以作为样品前处理手段,也可以与一些常规的仪器色谱分析法结合,应用于化合物残留分析。Moretti 等利用在线高效液相免疫亲和色谱系(HPLIAC)系统对牛奶和猪肉中的氯霉素在 280nm 波长处进行检测,色谱检测后无杂质干扰,牛奶和肉中氯霉素的检测限分别为1μg/kg和10μg/kg。液相-质谱和气相-质谱联用技术质谱分析是一种测量离子荷质比的分析法,质谱作为理想的色谱检测器,不仅特异,而且具有极高的检测灵敏度。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了两者的优点,成为分析化学的研究热点。其中,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与液相色谱-质谱技术(LC-MS)已广泛应用,前者用于有机物的定性定量分析,后者通常用于极性较大,热稳定性强、难挥发的样品分析。光谱分析法光谱分析法是利用物质发射、吸收电磁辐射以及物质与电磁辐射的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方法,通过辐射能与物质组成和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表现形式,以光谱测量为基础形成的方法,是一种无损的快速检测技术,分析成本低。其中,近红外光谱、荧光光谱及拉曼光谱等在食品安全检测中应用较为广泛。近红外光谱近红外光是指波长介于可见区与中红外区之的电磁波,波数范围为 4000~12500cm-1。近红外光谱(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分析技术是一种间接的分析技术,通过建立校正模型对样品进行定性或者定量分析,近红外光谱技术速度快、无需制备样品以及成本低等优势,已经广泛应用于食品安全分析方面。荧光光谱荧光光谱(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是一项快速、敏感、无损的分析技术,能在几秒钟内提供物质的特征图谱,基于食品内部含有大量的荧光团,因此荧光光谱广泛应用食品检测研究中,如黄酒、淀粉、胭脂红等在紫外波长的激励下能够产生荧光光谱 。拉曼光谱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技术是一门基于键的延伸和弯曲的振动模式,利用散射光的强度与拉曼位移作图获取信息,在食品安全检测分析中,可以定性分析待测物质,也可以定量检测食品成分中含量的多少。生物检测技术生物检测技术是近年来飞速发展,且在食品检测中备受关注。由于食品多数来源于动植物等自然界生物,因此自身天然存在辨别物质和反应能力。利用生物材料与食品中化学物质反映,从而达到检测目的的生物技术在食品检验中显示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具有特异性生物识别功能、选择性高、结果精确、灵敏、专一、微量和快速等优点。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技术、PCR 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和 PCR 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是建立在免疫酶学基础上,将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和酶的高效催化作用相结合而发展建立的一种免疫分析方法。基本原理是利用酶标记的抗原或酶标记的抗体作为主要试剂,通过复合物中的酶催化底物呈色反应来对待测物质进行定性或定量,在农药和兽药残留、违法添加物质、生物毒素、病原微生物、转基因食品等食品安全检测方面广泛应用,如恩诺沙星、瘦肉精以及嗜碱耐盐性奇异变形杆菌等的测定。生物传感器技术和生物芯片技术生物传感器是一种将生物识别元素与目标物质结合的物理传感器,具有高特异性和灵敏度、反应速度快、成本低等优点,也已经成为食品检测中的重要工具,主要应用于食品添加剂、致病菌、农药和抗生素、生物毒素等方面的检测。随着生物传感器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已经出现了不少与食品安全检测相关的生物芯片,该类传感器已逐步走向了产业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检测方面的应用。(2)在动物疫病病原菌检测方面的应用。(3)在兽药残留检测方面的应用。(4)抗生素耐药检测。(5)转基因食品的检

汗 ,安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