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毕业论文写作历史发展

发布时间:

毕业论文写作历史发展

形式重于实质

历史学专业毕业论文写作要求

在毕业论文工作中,历史学专业学生要认真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原则,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历史论文的写作要求。

历史学专业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设计思想,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毕业论文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

1、毕业论文的选题方法

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由系里张榜公布论文选题和指导教师,先由学生选择指导教师,并根据教师提出的'论文题目进行选题,也可以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拟题,毕业论文题目必须每生一题,或同一题目的不同研究方向。学生必须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选题审批表》。

2、毕业论文的选题原则

(1)毕业论文题目,必须符合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教育教学基本要求,体现本专业基本训练内容,有利于巩固、深化和扩大学生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

(2)毕业论文题目应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课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理论深度要符合学生在校所学理论知识的实际情况,使学生在短期内经过努力能够基本完成或者可以相对独立地做出阶段性研究。

3、毕业论文的选题来源

(1)由指导教师提出论文的题目,经教研室研究充分讨论,最后由系主任审核确定,向学生公布,供学生选择;

(2)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自行选题;

(3)教师科研课题的“子题”。

在选题过程中,应鼓励和支持少数优秀学生选做创新性强或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紧密结合的课题。

(二)毕业论文的开题

1、论文开题

学生对选题进行初步调研的基础上,在指导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详细阐述选题依据,选题学术研究概况、研究方法,以及研究内容等。经系论文工作委员批准后方可开始撰写。学生开题一经通过,不得换题。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换题,要向系论文工作委员会提交书面申请,详细说明原因。

2、撰写论文提纲

学生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所采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撰写毕业论文提纲。指导教师要认真审定毕业论文提纲,毕业论文提纲要尽量做到全面、缜密。

(三)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

1、学生要严格按照指导教师审定后的毕业论文提纲进行初稿写作,不可自行其是,随意更换主题。第一稿完成以后,指导教师要检查学生是否按照既定的提纲和思想在写作,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师的每次指导都应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便于学生更好了解论文不足。

2、在二稿修改过程中,要求学生不仅要继续补充第一稿之不足,要求学生在文风、文章格式、修辞等方面有所提高。指导教师要对第二稿进行全面的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以保证终稿打印时所有的错误和疏漏都得到更正,错误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

3、论文定稿不得少于8000字。论文定稿包括论文统一封皮、中文摘要及关键词、英文摘要及关键词、正文、参考书目,并且统一用A4标准打印纸打印,具体打印格式规范参见《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基本规范》。

(四)毕业论文答辩

成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答辩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的论文答辩工作,制订答辩规程以及时间、地点安排等,并提前三天将工作安排报送教务处,审查学生答辩资格,研究确定答辩意见。具体要求如下:

1、毕业论文完成后,毕业生均需在规定时间内进行毕业论文答辩。每个学生的答辩时间为15分钟左右。学生阐述毕业论文报告,回答答辩委员会提出的3-5个问题。

2、毕业论文小组答辩由教研室组织,小组优秀论文二次答辩由系答辩委员会组织。论文答辩小组至少应由3-5位教师组成,答辩小组成员若为3人,则不应包括答辩人的指导教师。系答辩委员会主席应由学术带头人担任,委员由高级职称教师3-5人组成,系级答辩会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

3、答辩过程要有专人如实记录,并添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记录表》。

4、答辩小组和系答辩委员会成员应严格按照《牡丹江师范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报告与答辩能力评分标准》进行答辩成绩评定。其中论文答辩小组必须将本组答辩情况进行总结并将结果及时报送系答辩委员会,以便于及时组织小组优秀论文的二次公开答辩。

二、毕业论文的组织与管理

(一)毕业论文的领导小组及管理

毕业论文工作由系主任领导,教学主任负责,实行系、教研室二级分工负责管理。

1、系级管理职责

成立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由教学主任担任组长,成员由教研室主任、教师代表和教学秘书等组成,其主要职责是:

(1)制定历史系毕业论文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2)做好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动员工作,布置工作任务,组织学生按时开题。

(3)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和指导教师,确定答辩委员会名单并报送教务处审核。

(4)组织对毕业论文工作的中期质量检查。

(5)组织本系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

(6)组织本系优秀毕业论文的评选和表彰工作,推荐参评学院优秀毕业论文的人选和作品。

(7)负责本系毕业论文的成绩管理、档案材料管理。

(8)负责进行本系毕业论文工作总结。

2、教研室管理职责

教研室是直接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主要职责是:

(1)组织本教研室教师拟定毕业论文题目。

(2)组织本教研室教师审定毕业论文题目并报送系汇总。

(3)选配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并报送系汇总。

(4)负责组织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和开题工作。

(5)检查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情况,检查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质量和纪律情况。

(6)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工作。

(7)收集、整理、保存毕业论文的有关资料(包括原始资料)等,评选优秀毕业论文,总结本教研室毕业论文教学工作。

(二)指导教师资格及工作管理

1、指导教师的基本条件

(1)指导教师应由具有指导毕业论文能力和实践经验的中级以上职称教师担任,未评定职称的教师应具备硕士以上学位也可担任。

(2)指导教师要熟悉所指导的论文研究方向,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科研工作经验和较高的学术水平。

(3)每位指导教师指导的学生一般为6人,最多不超过8人。因特殊原因指导人数确需超过8人,必须由教研室提出书面报告,经系主任审核同意,报教务处批准备案。

2、指导教师基本职责

(1)根据选题原则和要求,提出选题题目并附选题的主要内容、目的、要求和现有条件等,指导学生选题。

(2)及时拟订毕业论文任务书,报系审批后下达给学生,并向学生交代清楚毕业论文的内容要求和进度安排。

(3)帮助学生分析毕业论文选题,指定必要的参考书目并指导学生收集有关研究资料,指导学生完成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4)抓好关键环节的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毕业论文的进度和质量,定期辅导答疑,发现问题,纠正错误,并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指导总次数不低于6次,其中集中指导不少于3次,每次指导均要填写《牡丹江师范学院毕业论文指导过程记录表》。

(5)加强对毕业论文撰写的指导,审查、指导学生拟订的论文撰写提纲或实验设计方案;认真审阅论文初稿、修改稿,提出修改、补充意见和建议,帮助学生完善毕业论文。

(6)指导过程中要注重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突出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实践能力。

(7)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工作后,指导教师应对学生毕业论文实事求是地填写指导教师评语。

学术论文的发展史这样写:日益讲求遵守学术道德规范的今天,一个简要而完整的学术史回顾能表明作者对他人学术成果的尊重。但是,目前许多人对学术史回顾的意义还缺乏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正在接受学术写作训练的学生当中,也出现于已经走上学术研究工作岗位的人当中。许多学术论文在开头就以不容置疑的语气强调自己研究的“独创性”,很少甚至没有提及他人的已有研究成果,仅以“该研究尚属空白”或“目前此项研究比较薄弱”之类的语句来一笔带过,然后就展开自己的论述。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虚无态度,换言之,学术史回顾的缺失是对前人学术劳动的抹煞。

论文无论在内容或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要求.这也是考核论文成绩的基本依据之一.关于历史论文写作的具体要求.在以后的有关章节中将作详细论述.这里先说说历史论文写作的一些原则要求.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撰写历史论文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理论研究.特别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为现实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能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揭示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并用这种规律性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毕业论文在选题和观点上都必须注重联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注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坚持理论研究的现实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须迈开双脚.深入实际.进行社会调查研究.这也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的基本途径.人们只有深入到实际中去.同客观事物广泛接触.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才能从中发现有现实意义而又适合自己研究的新课题.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新情况.新问题.新经验层出不穷.需要研究的问题遍布社会的方方面面.只要我们对现实问题有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敏感性.善于捕捉那些生动而具有典型性的现实材料.通过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就能从中引出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高毕业论文的价值.当然撰写毕业论文可选择的课题十分广泛.并不只限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可以研究专业基本理论.中西方比较研究等.但无论选择什么研究课题.都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历史的研究中吸取有益于现实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对外国的研究中.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为我国的对外政策提供某些依据.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方法.必须认真读书.掌握理论武器.李瑞环同志指出:[强调联系实际.绝不意味着否定读书的重要.恰恰相反.更要认真地读.反复地读.深钻苦研.做到真正读懂弄通.否则.没有掌握理论.怎么谈得上理论联系实际?"(杂志1989年第24期)认真读书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好专业课.具备专业基础知识.这是写好毕业论文的前提和必要条件.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具备了相应水平的知识积累.才能理解一定深度的学术问题,同时.也只有具备了某一特定的知识结构.才能对某学科中的问题进行研究.正如黑格尔所说.在讨论学术问题之前.必须[先有具备某种程度的知识".否则.[没有凭借作为讨论出发的根据.于是他们只能徘徊于模糊空疏以及毫无意义的情况中".(小逻辑>第三版序言)二是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成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作为伟大的认识工具.虽然并不直接提供解决各种具体问题的答案.但它对我们如何正确地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撰写历史论文时.应当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毕业论文的写作. 二.立论要科学.观点要创新 (一)立论要科学 毕业论文的科学性是指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能够反映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文章的基本观点必须是从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研究中产生出来.而不是主观臆想出来的.科学研究作用就在于揭示规律.探索真理.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开拓前进的道路.判断一篇论文有无价值或价值之大小.首先是看文章观点和内容的科学性如何. 文章的科学性首先来自对客观事物的周密而详尽的调查研究.掌握大量丰富而切合实际的材料.使之成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2 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其次.文章的科学性通常取决于作者在观察.分析问题时能否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科学研究中.既不容许夹杂个人的偏见.又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不着边际地凭空臆想.而必须从分析出发.力争做到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 再次.文章是否具有科学性.还取决于作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写作毕业论文是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运用前人提出的科学理论去探索新的问题.因此.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前人的理论.具有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如果对毕业论文所涉及领域中的科学成果一无所知.那就根本不可能写出有价值的论文. (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历史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历史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3 历史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 历史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历史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历史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汽车历史发展毕业论文

先要有动力源....

你这个有难度,但是貌似又很好解决。百度一下,你就知道。当然去谷歌也是不错的选择。不过感觉你的选题太宽泛了

你这坏小孩不是啥事都能作弊好好念念书, 增加实力才对

简介卡尔·弗里特立奇·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1844年11月25日-1929年4月4日),德国著名的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的创始人之一,现代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之一,人称“汽车之父”、“汽车鼻祖”。 汽车在改变我们的生活,它在带给我们极大便利的同时,的确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对任何生活方式的评价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好与坏。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态度,更是一种文化哦。编辑本段发展1890-1920 马车过渡到汽车,金属车身出现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车,并于1886年1月29日申请并获得了发明专利,所以,1886年1月29日被认为汽车的诞生日。几乎同时,,德国工程师戈特利布·戴姆勒也成功研制成一辆公认的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四轮汽车.1894年奔驰velo是最早的量产汽车. 材料方面,1900年,金属车身获得专利,但主体结构仍是木材和连接(以前是这个“他”)它们的钢材.二十世纪初,JOHN PIERPONT MORGAN创建了美国钢铁公司,为迅速成长的汽车工业提供充足原料,1914年Edward G budd 发明了全金属车身.同年道奇公司生产了第一辆全金属汽车.1918年意大利蓝旗亚公司也开始生产全金属汽车.非承载式车身向承载式车身转变,汽车不再是底盘和车身的简单叠加,而是成为整体. 技术方面,1890年panhard levassor公司(法国)制造的第一批汽车为后来汽车设定了很多标准并沿用至今.如前置发动机后轮驱动布局和最早的变速器.1904年panhard levassor又对汽车布局做出了注解,包括发动机舱罩的身高和乘客座位的降低等,勾勒出了现代汽车雏形. 颜色方面,早期汽车只有黑色,1924年庞蒂亚克前身oakland公司与杜邦油漆公司合作,推出了第一辆彩色汽车(蓝色). 代表车型 1886 戈特利步.戴姆勒四轮汽车 1890 Systeme Panhard四轮汽车 1914 道奇Brotherrs 1922 蓝旗亚Lambda 1925 奥迪18/70 hp type M型编辑本段1920年-1950年 哈利·厄尔时代德国发明了汽车,美国则把这个行业带入了艺术设计的圣殿,而哈利厄尔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汽车设计大师,对现代汽车的影响不可估量. 哈利厄尔进入通用公司,1927年设计出凯迪拉克lasalle,哈利厄尔时代开始.它有圆润的线条,锥形的尾部,修长低矮的轮廓.1928年哈利厄尔在汽车设计中加入了镀铬装饰.三十年代开始,他建立的艺术色彩使通用汽车逐渐成为最强大的汽车帝国.1938年.他,设计出世界上第一款概念车别克Y job.船型车身,复杂曲面构建的流线型车身都是此后几十年厂商模仿的对象.Y job还第一次引入黏土模型技术,使汽车外形更加灵活.该技术一直沿用至今.1947年,凯迪拉克sedanet用银光闪闪的镀铬装饰和漂亮的尾鳍征服了世人是哈利厄尔将汽车从单纯的交通工具变成了艺术和时尚.编辑本段1930年-1950年 流线型与船型车身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二战结束的20年,是汽车设计向现代化转变的重要时期,由美国人独占鳌头的汽车设计领域也加入了欧洲人.欧洲在流线型设计方面走在前面.意大利giuseppe merosi1913年为count ricotti公司设计的汽车是流线型的最早期作品,paul jaray第一次开始了风洞实验并获得了美国专利. 由于经济不景气,美国制造商也认识到空气动力学在节省燃料方面的重要.流线型在30年代几乎就是时尚的代名词.车头变宽,将轮胎包入,前大灯陷入车头,挂在车尾的独立式行李箱也与车尾融为一体,奠定了现代三厢轿车的雏形,完全摆脱了马车的影子.1934年克莱斯勒airflow采用了更轻的承载式车身,达到了54:46的前后轴质量分配(当时同类产品为30:70)大幅提高了操控. 但习惯了浮夸风格的美国人并不甘心完全屈从于空气动力学,因为这让车看起来过于相似,不利于刺激消费.到了40年代,流线型潮流如时装一样褪去.以别克J job为代表的新型汽车拥有了高高隆起的鼻子和向下的车尾,成为船型车身. 这段时间中,欧洲制造商却在工程技术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雪铁龙在三十年代就将独立式前悬架和前轮驱动技术大规模应用于轿车traction avant.为了降低自重,它还采用了来自赛车的承载式车身. 19世纪末,汽车的最高速度达到了50km/h,开放式车身向封闭式车身过度. 20年代是美国汽车产业的第一个爆发期,为了刺激消费,通用汽车在1924年第一次推出了"年度改款",这在现在几乎被所有的大型汽车厂商使用. 代表车型 1927年 paul jaray的流线型汽车 1934 年克莱斯勒airflow 1934 年泰托拉T77 1934 年雪铁龙traction avant编辑本段1940年-1960 年国民车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凭借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进入汽车普及时代,而汽车在意,英,法,德等欧洲国家是二战后才大量进入家庭的,并在6,70年代进入高峰. 希特勒在二战前提出的"生产国民大众使用的汽车"思想使二战结束后欧洲车坛诞生了很多实用,经典的国民车,采用尽可能简单耐用的机械结构,而造型只是附属品. 大众甲壳虫,汽车史上划时代的经典,也是历史上生产周期最长的一款车(即使今天甲壳虫依然是时尚实用的代名词,虽然与当时国民车的理念有所背离),出自费迪南德.保时捷之手,1930年诞生原型车,1939年正式开始生产,简单耐用,便宜省油,迅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畅销的车.也奠定了大众汽车今后在汽车界的地位. 1948年法国雪铁龙2CV,1948年英国morris minor,1957年意大利fiat500,1959年英国mini,都是那个时期国民车的经典,也是汽车史上的经典.1950年-1970 年长尾鳍到短尾,coupe短暂兴起当时典型的美国汽车是火箭式车头,飞船式车尾.二战结束后十几年美国汽车爆发式增长是史无前例的,更大更好成为格调,性能的重要性变得稍逊于外表,舒适和款式变为最重要.而长尾鳍这是那个时代美国车的典型特征.后来,楔形车身,即短尾设计的运动汽车开始普遍.60-70年代的中置发动机跑车兰博基尼,法拉利,玛莎拉蒂,以及福特野马,克维特,道奇蝰蛇,都采用了长车头(放置排量巨大的前置发动机),短而宽阔的车尾(容纳巨大的车轮). 美国经济的强大以及意大利英国为首的欧洲小厂热衷表现美学功底,使追求运动气息的年轻人开始追求coupe车型.阿斯顿马丁DB2,阿尔法罗密欧giulietta,,玛莎拉蒂A6和5000GT等,都是那个时代的经典.70年代后,石油危机爆发,人们逐渐失去对coupe的热情转向经济实用的小型车,尤其是日系车.编辑本段1970年-1990年 平面直角和多元化1974年是个重要的年份,马里奥.甘地尼设计的兰博基尼countach和乔治罗亚设计的大众高尔夫都在这年诞生,它们采用的直角造型降流行数十年的曲线美学无情抛到了一边.此 后几年乔治罗亚有设计出类似的fiat熊猫和兰西亚delta等.他们的出现改变了很多设计师的思维模式,同时也是对当时汽车零配件工艺的一种妥协,我们都知道要准确制造几个使用不同材料构成的带有复杂线条和曲面结构的零件并完美组合在一起的难度要远远高于搭几块集合积木.所以方方正正的造型能够在80年代异军突起,并被日本厂商发扬光大至90年代.其中最坚定的支持者非volvo莫属,70年代后期的240和后来的,厂商希望方正的造型设计给驾驶者带来安全的心理暗示. 20世纪70年代受石油危机影响,80年代财政相对困难,汽车开始向多样化的实用性发展.来自军用,农用,远征等领域的设计,凭借特别"缺少风格"的怀旧情结和强烈的实用性特点,在汽车界掀起波澜并在后来成为时尚.最能体现这种转变的美式吉普逐渐成为40年代以后美国人文景观的一部分.1974年,第一辆切诺基诞生,成为吉普汽车史上最为成功的系列.但受到石油危机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更精巧,外观更像轿车的运动多用途车.1984年新切诺基问世,吉普把以前的粗犷越野车变成了一种时尚都市汽车.同时期诞生的路虎揽胜则抓住了高端市场.80年代开始,MPV诞生,1983年11月克莱斯勒第一款也是全球第一款厢式旅行车-大捷龙问世,与以往面包车不同,这种车在为乘客提供更大空间的同时,还具有轿车般的安静舒适.MPV旋风至此从北美延伸至全球.雷诺espace则是欧洲第一款年代,雪弗兰卢米娜和丰田大霸王也加入阵营.编辑本段1990年-present 分裂的时代"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代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更加追求个性,更加挑剔,思想更加多元化,这也导致多种风格同时涌现. 其中之一经典主义.其中又包含多种层次.一层是设计师本身对于过去经典的缅怀与尊敬,另一层是设计师力图在原来的经典车型中赋予自己的色彩,还有试图使用经典车型为公司开辟一条新的道路.各自代表分别为大众新甲壳虫,mini,和克莱斯勒PT漫步者. 另一分支是新经典主义,传统是要遵循的,但更多的还是要在这个基础上创新.90年代末宾利和劳斯莱斯分别被大众和宝马收购,随后在全新设计团队的操作下推出的欧陆GT和幻影虽然有着全新的面貌,但是依然有着对传统的尊重,这才换来其能够继续壮大 更为重要的,边锋主义和流线主义,他们虽然各有特点,但是设计中却摆脱不了对方的影响,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边锋主义(new edge)设计理念被普遍认为从福特GT90开始.宽大的曲面,尖锐的圆角,过渡凌厉,线条果断而富有张力,区别与圆润流畅的造型风格,设计上更注重线条层次感,这种对于线条强调的设计在视觉上会让人感觉车型尺寸更为宽大,针对小型车设计来说非常合适.所以颇受厂家欢迎,代表车型奔驰A级.可以看出,边锋主义的实施过程中依然摆脱不了流线主义,如果没有流线,设计出来的小型车只能是箱子一块,缺乏美感,当然,在边锋主义的影响下,流线主义的设计更为运动和时尚,这在90年代末出现的一些跑车上可以看出,比如第一代奥迪TT,福特雷鸟等,车型充满了气势和冲劲. 进入21世纪后,从现在的汽车设计趋势来看,最后边锋主义还是战胜了流线主义,不管是在内饰还是外部线条都追求极其硬朗的线条.这种线条可以让汽车看起来强劲有力,很安全,但缺点是它迫使汽车变得更长更宽更高.这可以从小车越做越大的状况上体现.但是这对于中大型车和跑车就非常合适,比较经典的如克莱斯勒300C,兰博基尼GALLARDO等.

社会历史发展毕业论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 要:探讨了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内核:柔性文化,而阐述了面对国际社会变迁的大背景,秉性文化需要植根入更多刚性文化的因素以适应社会变迁。因此要以柔性文化为本源,挖掘本民族刚性文化因子,一方面继承 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呼唤刚性文化,以适应主流社会文化的变迁。

关键词:民族精神;文化内核;柔性文化;刚性文化

1 柔性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核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族精神与时代息息相关,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总是烙上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经济因素,但是悉数世界各民族“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脉络,我们似乎可以从各种文明中找到一种跨越了时代背景、源于地缘经济特征同时又决定了民族性格、民族制度、民族精神的特有民族文化主线,在伊斯兰世界里,伊斯兰文化是伊斯兰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权至上的伊斯兰教义中,忠贞的服从以及为和平的圣战意识性文化支配着整个民族,因此伊斯兰世界各民族表现得异常团结与排外,无论是仇恨还是友好都不偏不倚的一致,而这种一致是任何时代都未曾改变的。

而中华民族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内核,它是“内敛含蓄”、“左右逢源”的,因此曾有学者形象的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内核形容成“太极”,也正是如此,林语堂在《中国人》中给中国人的民族性格贴上老成温厚、消极避世、知足常乐、因循守教、中庸之道的标签,在这种文化内核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历来就具有“积极的人世态度、强烈的伦理道德色彩、注重‘中和’的思想特色以及兼容性与主导性并存的特点”。

究其原因,我们似乎可以从费孝通先生那里找到答案。费老先生笔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中国人是与泥土分不开的,“从土里生长出过光荣的历史,自然也会受到土的束缚”乡土社会下的中国人分外的“土气”,成员们更愿意生于斯死于斯,于是终老是乡土社会的常态,这种不流动注定了社会中成员间相同的生活环境、相似的生命归属、大体一致的生活方式。于是差序格局成为人与人交往的关系纽带,一方面由于这种横向弹性结构的“差”,中国人的 人际交往 总是“左右逢源”遵循“中庸之道”且“厚实而老成”的;另一方面,这种差序格局所锻造出的纵向刚性等级化的序列社会结构更是形成中国人宗族制度分明、强调伦理道德等等,因此在纵向等级结构的主导下,中国人的文化观念又会表现的或者积极人世,或者消极避世……

如果将上述一切看成是中华民族文化中普遍的文化内核,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无论怎样的时代特征、怎样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怎样风云变幻的国际环境,中华民族民族精神中一定有着这样一支希翼和平、友好待客、中庸之道、左右逢源、尊长护幼的不变力量,这是中华民族得以自立自强、积淀文化、传承文明的优良民族性情,是我们始终应该恪守的古老训诫。

2 社会变迁下的文化变迁需求

按照托夫勒《第三次浪潮》所阐述的理论逻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正在从传统以农业为主导的生产方式朝向以工业为主导甚至以信息、生物技术为主导的生产方式的快速变迁,这种变迁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显而易见的背景。我们的传统文化所穿插其中的民族精神是否足够完美到可以跟得上世界社会格局的变迁步伐,而不被甩出世界主流格局之外?费孝通先生阐述的是“乡土中国”的社会格局,既然冠以“乡土”之名,那么乡土社会结构的适用范围至少需要局限到中国的乡村,更何况此书的写作时间是在解放前。然而就在2003年费孝通先生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庆典上的讲话中,形容中国的社会结构时仍然采用“差序格局”一概念,且概念内涵没变,笔者赞同费孝通先生的阐释,因为有意无意间就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印证了这一点,也就是说,无论时代变迁、城乡变迁、制度变迁,人与人交往的网络结构始终未变,传统宗族观念仍然影响深远,如果按照上述“太极”的比喻,那么,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太极”的部分并没有发生实质的改变。

那么这种近似“太极”的柔性文化是否能够适应当今时代的变化,应对当今世界的竞争呢?显而易见,根植于“乡土”的中国中土文化所形成的差序格局是适应农耕民族的乡土社会的。因此在世界大同的农耕社会,中华民族的历史往往可以成为世界性历史,隋唐盛世、明清盛世便是最好的例证,原因可以理解成是我们植根于民族灵魂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文明是与当时世界主流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了的,在那样的时刻,我们民族的精神体现了世界主流文明的精神,因此当时我国的历史同时也被写人世界的主流历史部分,然而,随着西方工业经济的异军崛起,世界主流文明为工业文明所取代,伴随工业文明而来的是世界一体化的高速变迁。空间、时间距离不再是国与国、洲与洲的隔阂,掌握着主流经济技术的西方文明开始主宰世界,无论是____教义中的“原罪”、“救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还是西方民族中的理性精神、批判精神,抑或是大和民族对天皇绝对忠诚的武士道精神,都体现着一种不同于“太极”柔性文化的刚性文化,当世界主流经济告别了农耕时代。刚性文化大行其道的时候,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式扬弃保留、锻造更为坚实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得不承认,在世界一体化、经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国家的状况却面临着这样的尴尬: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科技文明三次浪潮并存。即“同一社会的不同部分处于不同的时代中”,属于各种时代的文化理念相互激荡,似乎传统的农耕文明在中国内陆乡村还没“过时”,工业文明的理念已经跟不上东部发达城市的步伐,需要做出改变去适应信息科技文明时代的文化了。这就造成在精神上民族情感很难统一,社会失范现象严重。

时代要求我们必须做出相应抉择,那么究竟是恪守柔性“太极”文化,继续维持“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还是选择一种刚性文化来锻造民族精神?诚如上面的论述,民族精神承载了厚重的地缘文化,其最精髓的部分是民族最深层次最本质的民族文化内核,也是民族得以存在之基、立足之本,这是我们无法改变也决不能改变的。然而现实要求我们在文化中注入刚性的血液,失范的社会情智急需重新整合民族情绪,因此笔者认为:应该继承中华传统的民族精神,并根据时代特色,挖掘和向社会呼唤属于本民族的刚性文化。 3 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刚性因素

事实上,如果按照中华大一统的说法,我们的民族并不缺乏刚性文化。2005年姜戎的《狼图腾》一经问世,就引发了国内文化人类学、人口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等诸多学科领域针对“狼性”的广泛探讨与研究,“狼性文化”便是一种属于中华民族的刚性文化,狼是游牧民族顶礼膜拜的图腾,也是与牧民们在草原上争斗了几千年几万年,教导牧民智慧、为牧民积聚力量、有胆识有组织的强大集团军。游牧民族因此英勇善战、睿智过人,说游牧民族在狼图腾的教导下“雄韬伟略”一点也不为过,元朝无边无尽的疆土便是最好的例证,其实也正是中华民族这一支铿锵豪迈的力量令世界各民族心存敬畏。也正是这一支力量如我肤色者依然被世界称为蒙古人种,一时间相见恨晚,对狼性的呼唤一度成为学界呼唤民族精神的主流,笔者赞同这种对于植根于民族文化中的刚性文化的呼唤。但是反对完全否定对传统主流文化的做法,对于民族中源于地缘文化的文化内核,是我们始终应该坚守的民族习性,而我们现阶段呼唤刚性文化、呼唤狼文化的作用在于适应社会变迁,适应时代发展,这正如同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民族精神必须要适应时代发展、烙上时代烙印一样。

4 总结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有着自身不变的文化内核特质,这种特质在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内核中表现为“太极式”的柔性文化,同时这种特质有着深厚的地缘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区别他民族的分野特征,也是一个民族的立足之本,生存之基。但是放眼当今世界,主流民族精神中刚性文化大行其道,依然严格恪守柔性文化就会面临着被甩出主流文明结构之外的危险,因此,应该在恪守传统民族精神的同时,挖掘本民族的刚性文化,使得民族精神适应主流、适应竞争、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在现代化的视阈下,从社会结构的变迁考察近几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发展变化,能够增强我们对社会发展变化宏观主题的把握和认识;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变迁的背景差异,得出实现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背景条件,从而更好地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提供借鉴。

关键词:社会变迁;现代化;社会结构;背景差异

对西方社会近几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变化,社会学家们都试着用某一典型性词语去概括和总结。许多西方学者用“现代化”或者说“从传统到现代”来概括和描述,也有人从社会发展总趋势的角度将其总结为“进步”和“发展”。或许,从社会变迁的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西方社会的发展变化。当前,我们往往看到的是西方社会充分发展,而非西方社会展现的则是亟待完善,很少去探究西方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或者背景因素。若将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这一历史主题相结合,对比分析东西方社会实现变迁的背景因素,能够帮助我们清醒认识西方社会迅速实现现代化和社会变迁的原因和动力,进而为非西方国家现代化和实现社会变迁提供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变迁及现代化视阈下的社会变迁

社会是人为了达到单个人所无法实现的需求满足水平而有目的地形成的,从一定意义上讲,社会又可以看作是价值联结的生存单位。而变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涵盖了世界历史发展和变化的方方面面。那么,什么是社会变迁呢?

从广义上讲,社会变迁指的是一切社会现象发生变化的动态过程及其结果。在社会学中,社会变迁这一概念比社会发展、社会进化具有更广泛的含义,它包括一切方面和各种意义上的变化。因此,按照不同的划分标准,如社会变迁的规模、方向、性质、人们参与和控制的程度等,社会变迁类型就会呈现多样性。罗荣渠先生就将社会变迁的方式划分为微变和巨变,并将其阐述为渐进性微变、突发性微变、传导性巨变和创新性巨变。

我们所讲的社会变迁主要是从社会结构的变迁出发的。所谓社会结构,它指的是“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间相对稳定的关系,这种关系使社会系统具有形态特征(它是一个描述性概念,它不是对现实的复制,而是根据认识和思考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实在侧面的相对静止的形态或者说状态的特性的描述。”简单说来,社会结构就是指在社会变迁中长期保持不变而带有一定方向性变动的那部分。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功能性结构的变化,表现为人们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各种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结构要素的分化和组合;二是社会成员地位结构的变化,表现为社会成员由于其经济地位、职业、 教育 水平、权力、社会声望等的不同和变化,所造成的社会阶级和阶层关系的变化。

西方学者在研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假设的前提,即社会可分为“传统”与“现代”两个部分,并且认为现代化的过程就是“现代”的部分逐渐膨胀、“传统”的部分逐渐萎缩的过程。许多早期的现代化理论学家都曾详细讨论过“传统”和“现代”的特征或差异。他们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个人人格与行为特征等方面去对比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的典型差异,当然也有许多学者从社会结构出发去研究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如美国学者C·E·布莱克将关于伴随现代化进程而发生的社会结构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走势归结为:人口分布走向城市化,地理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提高;社会的收入分配趋向公平,文化教育趋向普及,机会趋向平等;社会动员和社会整合水平的提高,个人主义愈来愈强,责任中心由社区转向社会,由地方转向国家等。丁建弘认为布莱克的概括“并非十分全面和合理”,他认为现代化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和从地方共同体到整合的社会的变化。尽管将传统和现代的概念引入现代化研究会带来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对于我们研究现代化背景下的东西方社会变迁问题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参考价值。

现代化一词可以说是对“世界历史”开始以来至今对人类社会发展主题较具代表性和说服力的概括之一。从逻辑上讲,社会变迁理论从宏观上就包含了现代化理论,因而我们将范围限定在现代化视野下。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变迁我们也主要是从现代化这个历史发展的主题出发,着重考察在现代化视域下社会变迁中的社会结构变迁。

二、东西方社会变迁的不同背景及其差异

为了更好地对比东西方社会结构之间的不同之处,我们选择社会结构变迁中比较突出和代表性的五组变量进行比较。

(一)社会的开放性与流动程度不同

许多学者从西欧与其他国家历史发展的比较中探索西欧率先迈入工业社会的原因。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就从非西方国家的自身条件出发,他认为东方国家古代文明太发达以至于难以产生新的文明。钱乘旦则直接将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的不同。他认为西欧的封建社会是一种金字塔的等级结构,形成以贵族集团共同分享权利为特征的等级君主制,并且在这金字塔外面,还有一个异己的力量存在即“市民社会”。而东方的封建社会则是一个“大屋顶”结构,它笼罩一切,控制社会的一切方面,极大地阻止了资本主义的自发产生。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经谈到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英国)在构成上有“三大骨架”,即土地贵族、“中间阶层”和工资劳动者。17~18世纪英国“三层式”社会结构为英国启动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力量和阶级力量。除了这个主体性力量外,英国还具备了使社会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的两个社会特征:社会的开放性和社会的流动性。英国社会的阶级与阶级、阶层与阶层之间的界限趋向重叠,个人在社会的区域流动、职业流动和经济地位的流动也是相对自由的。当然,法国和德国各阶级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与同时代的英国进行比较时,显示出了相互隔绝的状态,但是他们在19世纪后期都出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中产阶级的发展和壮大。如法国在19世纪最大的社会变化是贵族和资产阶级社会角色的转变。贵族在政治上经济上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采,从权势的巅峰上跌落了下来。在1950年代,德国的统治阶级的大部分容克开始分化、资产阶级化。通过改革,普鲁士一德意志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一个基本上是封建的社会转变为一个基本上是资本主义的社会,从而迅速地走上了现代化道路。

而在东方国家,村社和类似于原始社会的村落制度将人们紧紧地捆绑到了一起,个人完全依赖于他所处的村社和村庄。村社体现的是一种类的、集体的主体意识,个人主体性丧失。村社培育着人们的集体意识,他们往往聚族而居,一个村庄的居民相互血缘关系盘根错节,拥有共同的祖先,因而村庄成为由宗法关系联结在一起的集体,这点俄国、中国、印度表现得尤为突出。特别是在俄国,村社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被称为“米尔”的村民大会,负责和决定村长及其他公职人员的选举、土地的重新分配、村社成员的迁徙及新成员的接纳、赋税徭役的分配等重要事务。此外,还有为保证服役完税而建立了连环保制度。这样,个人的一切都离不开集体,取决于集体,只有作为集体的一员,个人方能生存。而在印度由于村社和种姓制度的严密性,人们也被死死地束缚在他所在的村落和种姓阶层里。在以上的社会里,人们之间除了和村社内部人员的交流外,基本上不需要也不能与其他村落和人员进行交往,人们彼此生活在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里,社会流动性和开放的程度极低。

(二)角色和地位分配的原则不同

现代化的所谓合理化倾向要求的水平不过是机会均等,以便一个社会的所有成员都能找到最适合于自己能力和兴趣的角色。帕森斯提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一整套“角色期待”,它规定了社会中每个成员彼此期待着要充当的社会角色,进而形成了“社会价值观念体系”。对比东西方社会,我们就会发现,东方国家在现代化起步阶段的社会结构是稳态、封闭和静止的。东方社会特有的社会等级制度使人们习惯于承袭而来的地位和角色,几乎从不考虑改变职业和居所。如印度的村落统治机构是依据传统习惯进行活动的,缺乏明确的法律以及关于权利、义务的契约,统治者的资格基本上是以先天条件(如出身、年龄等)为优先,并且是世袭的,财富、受教育程度以及个人能力等后天因素居次要地位:俄国的村社在经济上是自给自足的宗法共同体内部的简单协作传统,如劳动改组、公耕地等等,在价值观念上轻视自由个性,强调整体和谐,把个人视为共同体的附属物而否定其独立人格。这样,人们对于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就有了先天性并且自然的逆来顺受;中国的封建专制主义也是如此,虽说中国有士大夫精神,但出发点还是想一劳永逸,即“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个人几乎不期望改变自己的地位,并且相信以往的社会秩序是天经地义和不可改变的,地位和爵位的世袭成了中国古代社会角色和地位分配的重要原则。

而在西方社会,虽说也是封建社会,但它的封建社会是一种“分封建邦”的社会,各封建邦国之间相互独立。并且西方社会是一种阶级制度。等级与阶级的一个明显区别在于,前者的成员资格基于出生机会,后者则基于职业和经济地位。西方发达国家则在生存斗争中创造出具有强烈经济追求的新教精神,将崇尚个人才能和力主个人权益的世俗主义和个人主义构成他们的价值取向。这样,决定他们地位和角色的不再是先天的出生条件了,而是要靠自己的职业和经济地位了。西方发达国家有一共同点,那就是在社会结构中诞生了具有主体性力量的中间力量(市民社会)并逐步发展成为强大的资产阶级。如在19世纪下半叶,法国由于文官制度的推行,社会升迁又多了两条途径:学历和成就。整个19世纪,法国人的社会地位变迁大致以一种渐进方式实现的:最底层的工人首先改变工种,一般工人经过几代努力,也许可进入小资产阶级的行列,一部分的小资产阶级升入更上一层的社会集团。英国的“三层式”社会结构形成特有的开放性和流动性,使生产力要素得以充分发挥,进而影响到角色地位分配原则的变化。

关于社会变迁的研究论文相关 文章 :

1. 社会学论文

2. 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

3. 关于社会保障的论文

4. 50年来的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论文

5. 关于高等教育的研究论文

6. 近年来学界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成果论文

社会就是由许多个体汇集而成的有组织有规则或纪律的相互合作的生存关系的群体。没有分工与合作关系的个体所聚集成的群体不成为社会。社会是在特定环境下共同生活的同一物种不同个体长久形成的彼此相依的一种存在状态。微观上,社会强调同伴的意味,并且延伸到为了共同利益而形成联盟。宏观上,社会是由长期合作的社会成员,通过发展组织关系形成团体,在人类社会中进而形成机构、国家等组织形式。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以下以人类社会为例,其中形成社会的最主要的社会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共同文化以及传统习俗。社会关系包括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个体与国家的关系。一般还包括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群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这里群体的范畴,小到民间组织,大到国家政党。这里的国家在实质上是一方领土之社会,即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就是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就是个人与全社会之间的关系。

英语的历史发展毕业论文

一流内陆大学 清华大学 工学第一名、管理学第二名 清华大学 是中国最优秀的大学,与北京大学同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两所大学,工学类,研究1型。清华大学以工学第一名、管理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名。清华大学在7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管理学为A++级,理学、法学、文学为A+级,经济学为A级。清华大学在56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文学的编辑出版学、艺术类新专业W、艺术设计学、广告学、绘画、雕塑专业,理学的物理学类新专业W、应用物理学、微电子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生物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Y、机械类新专业W、车辆工程W、测控技术与仪器、核工程与核技术、电气信息类新专业W、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土建类新专业W、建筑学Y、土木工程Y、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水排水工程、水利类新专业W、水利水电工程、环境工程、工程力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Y、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软件工程W专业,管理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商管理专业是A++级。清华大学工学、管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管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理学、法学、文学实力雄厚,是培养理学、法学、文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经济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经济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北京大学 理学第一名、医学第一名、哲学第一名、文学第一名、法学第一名、经济学第二名 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学,与清华大学同为国家优先发展的两所大学,综合类,研究1型。北京大学以理学第一名、医学第一名、哲学第一名、文学第一名、法学第一名、经济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2名。北京大学在9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理学、医学、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为A++级,工学为A级。北京大学在96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哲学的哲学类新专业W、哲学、逻辑学专业,经济学的金融学、保险W、经济学专业,法学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类新专业W、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法学专业,文学的法语、西班牙语、波斯语、菲律宾语、梵语巴利语、印地语、缅甸语、蒙古语、乌尔都语、希伯莱语、中国语言文学类新专业W、汉语言、古典文献、英语、德语、日语、广播电视编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学的考古学、博物馆学、世界历史专业,理学的数学类新专业W、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化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地理科学类新专业W、大气科学、力学类新专业W、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类新专业W、环境科学、心理学类新专业W、统计学、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理论与应用力学、微电子学、心理学、材料化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学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医学的基础医学类新专业W、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类新专业W、预防医学、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管理学的财务管理、图书馆学、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A++级。北京大学理学、医学、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理学、医学、哲学、法学、文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工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工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浙江大学 工学第三名、管理学第三名 浙江大学是中国南方最优秀的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综合实力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并列中国大学三强,综合类,研究1型。浙江大学以工学第三名、管理学第三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3名。浙江大学在11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文学为A++级,教育学、经济学为A+级,医学、法学、历史学为A级。浙江大学在12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经济学的经济学类新专业W、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学的古典文献、汉语言文学专业,理学的生物科学类新专业W、材料化学、应用心理学、数学类新专业W、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类新专业W、心理学类新专业W、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生物科学、生物技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学的机械电子工程W、土木工程Y、环境与安全类新专业W、生物工程类新专业W、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制药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农学的植物生产类新专业W、园艺、茶学、环境生态类新专业W、农业资源与环境、动物科学、植物保护专业,医学的药学类新专业W专业,管理学的工商管理类新专业W、物流管理W、农村区域发展、图书档案学类新专业W、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是A++级。浙江大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文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农学、管理学、理学、文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教育学、经济学实力雄厚,是培养教育学、经济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医学、法学、历史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医学、法学、历史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上海交通大学 工学第二名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中国近几年发展最快的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理科类,研究1型。上海交通大学以工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4名。上海交通大学在8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管理学为A++级,医学为A+级,理学为A级。上海交通大学在50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文学的日语专业,理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Y、热能与动力工程、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Y、信息工程Y、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Y专业,医学的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专业,管理学的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业工程、工商管理专业是A++级。上海交通大学工学、管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管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医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医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理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理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复旦大学 医学第三名、文学第三名 复旦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综合类,研究1型。复旦大学以医学第三名、文学第三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5名。复旦大学在9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医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为A++级,哲学、理学、法学、管理学为A+级。复旦大学在6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经济学的金融学、经济学、保险W专业,法学的国际政治、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文学的广告学、传播学W、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朝鲜语、广播电视新闻学、英语、新闻学、日语专业,历史学的历史学专业,理学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专业,工学的软件工程W专业,医学的基础医学、预防医学、药学专业,管理学的公共事业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是A++级。复旦大学医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医学、经济学、文学、历史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哲学、理学、法学、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哲学、理学、法学、管理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 南京大学 理学第二名、文学第二名 南京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综合类,研究1型。南京大学以理学第二名、文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6名。南京大学在10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为A++级,经济学、管理学为A+级,法学为A级。南京大学在69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哲学的哲学专业,经济学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文学的对外汉语、法语、汉语言文学、英语、日语专业,历史学的考古学、历史学专业,理学的物理学、天文学、地理科学、应用物理学、地质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工学的软件工程W专业,管理学的档案学、财务管理专业是A++级。南京大学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实力超群,是造就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经济学、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经济学、管理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法学实力上乘,是培养法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华中科技大学 工学第六名 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中国大学的后起之秀,中南六省第一校,理科类,研究1型。华中科技大学以工学第六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7名。华中科技大学在8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管理学为A+级,医学、经济学、理学、文学为A级。华中科技大学在68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文学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专业,理学的生物技术专业,工学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自动化、通信工程专业,医学的医学影像学专业,管理学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A++级。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工学、管理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医学、经济学、理学、文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医学、经济学、理学、文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西安交通大学 管理学第一名 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文理类,研究2型。西安交通大学以管理学第一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2名。西安交通大学在8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管理学为A++级,工学为A+级,经济学为A级。西安交通大学在70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经济学的经济学类新专业W、贸易经济W专业,工学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能源动力类新专业W、航空航天类新专业W、电气工程与自动化Y、信息工程Y、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管理学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新专业W、管理科学、工程管理、会计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专业是A++级。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管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工学实力雄厚,是培养工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经济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经济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理学第三名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理科类,研究1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理学第三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3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6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理学为A++级,工学、管理学为A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39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理学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类新专业W、地球物理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生物科学类新专业W、材料化学、应用物理学、统计学专业,工学的安全工程、通信工程专业是A++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工学、管理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工学、管理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哈尔滨工业大学 工学第四名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中国著名大学,国家重点建设的九所大学之一,工学类,研究2型。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学第四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4名。哈尔滨工业大学在6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为A++级,管理学为A级。哈尔滨工业大学在59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理学的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工学的金属材料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测控技术与仪器、土木工程Y、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热能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自动化专业是A++级。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管理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管理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 工学第五名 天津大学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著名大学,工学类,研究1型。天津大学以工学第五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6名。天津大学在7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为A++级,管理学为A+级。天津大学在52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的材料类新专业W、化工与制药类新专业W、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物流工程W、建筑学Y、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城市规划、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管理学的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新专业W专业是A++级。天津大学工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工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管理学实力雄厚,是培养管理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学第一名 北京师范大学是中国著名学府,最优秀的师范大学,文理类,研究1型。北京师范大学以教育学第一名、历史学第一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19名。北京师范大学在9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教育学、历史学、文学为A++级,哲学、理学、管理学为A级。北京师范大学在5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教育学的教育学、学前教育、教育技术学、体育教育专业,文学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新专业W、汉语言文学、汉语言、舞蹈学、俄语、美术学专业,历史学的历史学专业,理学的地理信息系统、心理学、地理科学类新专业W专业,管理学的公共事业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是A++级。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实力超群,是造就教育学、历史学、文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哲学、理学、管理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哲学、理学、管理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医学第二名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又名中国医学科学院,是历史悠久的医科大学,医学类,研究1型。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以医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20名。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的医学为A++级,在临床医学专业招收本科生,A++级。。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医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医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也在护理学专业招收本科生,本书不评价护理学专业)。 中国人民大学 经济学第一名、法学第二名 中国人民大学是中国著名的文科大学,文科类,研究2型。中国人民大学以经济学第一名、法学第二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24名。中国人民大学在8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经济学、哲学、法学、管理学为A++级,文学为A+级,历史学为A级。中国人民大学在57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哲学的哲学类新专业W、哲学专业,经济学的经济学、贸易经济W、金融工程W、财政学、保险W、金融学专业,法学的法学、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社会学、社会工作、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文学的新闻传播学类新专业W、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专业,管理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档案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专业是A++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哲学、法学、管理学实力超群,是造就经济学、哲学、法学、管理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文学实力雄厚,是培养文学杰出人才的优秀大学。历史学实力上乘,是培养历史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中国农业大学 农学第一名 中国农业大学是中国农学第一校,多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以很大的优势稳定地居于中国大学农学第一名,理科类,研究1型。中国农业大学以农学第一名进入中国一流大学,总分列全国大学第30名。中国农业大学在7个学科门招收本科生,其中农学为A++级,管理学为A级。中国农业大学在53个专业招收本科生,其中工学的食品质量与安全W、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专业,农学的农学、植物保护、动物医学、动物科学专业,管理学的农林经济管理、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是A++级。中国农业大学农学实力超群,是造就农学一流人才的理想之地。管理学实力上乘,是培养管理学优秀人才的高等学府。

最早的英语是由3个日尔曼部落的语言混合而成的,所以语言中的复数用法与德语和北欧语相同。中世纪诺曼底人征服不列颠。英国贵族机会都说法语,英语中也混合了许多的法语单词。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开始学习古希腊文化,又有大量的希腊元素融入英语。

The bicycle is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everyone likes you know the history of the bicycle?If you do not know,Let me tell you. In the early 1790s,there was a frist bicycle in the was invented by a Frenchman named it made from wood,it was looks so ungly ,and not many people liked to ride it . In the late 1830s,Macmillan,a English man made an iron became harder than worker began riding it to work. In the 1880s,Punlop from Ireland improved bicycle almost the same as the bicycle that we use became popular. From the 1890s till now,it has been popular. It is the main means of lot of people like think it does not have pollution,and it is so helpful

早期日耳曼人西支部落(盎格鲁族、撒克逊族、朱特族和弗里西族)移民到英格兰,英语就是从他们的语言中变化继承下来的。

据《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记载,公元449年左右,不列颠群岛国王伏提庚(Vortigern)邀请“盎格鲁亲戚们”来帮助他对抗皮克特人,于是他赐予盎格鲁族东南部的领土作为回报。随后他又进一步寻求支援,撒克逊族、盎格鲁族与朱特族人便纷纷前来。

《编年史》记载,最终这些“移民”建立了七个王国:诺森布里亚、麦西亚、东盎格利亚、肯特、埃塞克斯、苏塞克斯和威塞克斯。

日尔曼人入侵后,统治了当地的凯尔特语民族,本地语言主要于苏格兰、威尔士、东盎格利亚(Anglia)这三个词是分别从描绘盎格鲁族的三个词汇Englisc、Englaland、Angelcynn发展而来的。

公元九世纪,斯堪的纳维亚的丹麦人大规模侵入英国北部。九世纪末,入侵者几乎占领了整个英国的东半部。丹麦人说的是北日尔曼语。北日尔曼语和西日尔曼语的词汇上差别不是很悬殊,为提升沟通程度常替词形变化有意无意消音,古英语曲折变化的融蚀也在此开端。

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使大量斯堪的纳维亚语(以古诺斯语为代表)的词汇融进古英语中。古诺斯语和古英语有许多同义同源,型态近似之类语,古英语在丹麦统治下吸收不少古诺斯语词汇,其中最显著及最具代表性的,是英语的人称代名词,为古诺斯语取代原本古英语词汇,即北日耳曼语式的代名词取代英语原本西日耳曼语式代名词,而演变至今日样貌。

1066年,法国的诺曼底公爵征服英格兰,在威斯敏斯特修道院登基加冕,史称征服者威廉。诺曼征服后三百年内,英国君主与贵族讲一种属奥依语的古法语方言盎格鲁-诺曼语,教士们则习用拉丁文,古英语沦落为平民以及农奴的语言。

因重要场合及贵族的使用,盎格鲁-诺曼语强烈影响古英语,古英语也因当时地位相对下贱,缺乏对文法规范的重视和约束,迅速大量丢失早期复杂的曲折变化,进而发展形成中古英语。1500年左右的元音大推移将中古英语变形为近代英语。古英语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贝奥武夫》,中古英语则是《坎特伯里故事集》。

近代英语在莎士比亚所处的时期开始繁荣,一些学者将之分为早期近代英语与后期近代英语,分界线为1800年左右。随着不列颠对全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占领和殖民,当地语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的发展。

虽然英语是属于日耳曼语族的语言,但在文艺复兴时期时英语加入了大量拉丁语的词汇,随着时代演进还加入更多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及希腊语的词汇,所以现今的英语已不再是纯种的日耳曼语族,而是同时拥有日耳曼语族及罗曼语族两种血统的语言。

扩展资料:

英语是一种多中心语言。由于英语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地区性变体。语言学家已经不再把伦敦或英国上层人士的英语作为唯一的标准英语。除英国英语外,最重大发展的是美国英语和纽澳英语。

自从17、18世纪,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新西兰英语开始成为独特的方言。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地区性的语词、语法和语音。其他像印度英语、东南亚英语、加勒比地区英语和非洲某些新兴国家的英语,都各自受到了当地语言影响、具有语音和词汇上的特点。

英语的主要方言在语音上有着相当明显的差别,拼写的差别则较小。一般人们以一些学术机构的辞书作为标准的英语,例如《牛津英语词典》等。在学术、科技文章方面,来自各国作者使用的是一种共同文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美式英语”这个术语通常被理解为美国人特有的语词和语法,在当时的一些“纯洁主义”的英国文人看来,它不是纯正的英文,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美国式英语”一词的概念逐渐变了,只指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英语,而不论其与英国式英语的异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迅速发展,美国式英语已反过来对其他方言产生影响,并且正在日益扩大这种影响,电脑软件也以美国式英语为标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英语

毕业论文闽菜的发展和历史

闽菜是之一,是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地不同地方的菜系组成的。其菜肴以清爽、鲜嫩、淡雅等特点著称。而且闽菜注重刀工,所以让食客不止能品尝到极佳的味道,而且还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闽菜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由于福建人民经常往来于海上,于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福州菜淡爽清鲜,讲究汤提鲜,擅长各类山珍海味;闽南菜(厦门、漳州、泉州一带)讲究佐料调味,重鲜香;闽西菜(长汀、宁化一带)偏重咸辣,烹制多为山珍,特显山区风味。故此,闽菜形成三大特色,一长于红糟调味,二长于制汤,三长于使用糖醋。闽菜除招牌菜“佛跳墙”外,还有鸡汤氽海蚌、八宝红鲟饭、白炒鲜竹蛏、太极芋泥、淡糟香螺片、爆炒双脆、南煎肝、荔枝肉、醉排骨、荷包鱼翅、龙身凤尾虾、翡翠珍珠鲍、鸡茸金丝笋、肉米鱼唇、鼎边糊、福州鱼丸、肉燕、漳州卤面、莆田卤面、海蛎煎、沙县拌面、扁食、厦门沙茶面、面线糊、闽南咸饭、兴化米粉、红糟鱼、五柳居、白雪鸡、长汀豆腐干等菜品和小吃,均别有风味。汤是闽菜之精髓,素有一汤十变之说。据昙石山文化遗址考证,闽人在5000多年前就有了吃海鲜和制作汤食的传统。福建一年四季如春,这样的气候适合做汤。中文名闽菜外文名Fujian Cuisine名誉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特色淡爽清鲜代表福州菜历史起源早在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永嘉之乱”以后,大批中原衣冠士族入闽,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科技文化,与闽地古越文化的混合和交流,促进了当地的发展。晚唐五代,河南光州固始的王审知兄弟带兵入闽建立“闽国”,对福建饮食文化的进一步开发、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在唐代以前中原地区已开始使用红曲作为烹饪的作料。唐朝徐坚的《初学记》云:“瓜州红曲,参糅相半,软滑膏润,入口流散。”这种红曲由中原移民带入福建后,由于大量使用红曲,红色也就成为闽菜烹饪美学中的主要色调,有特殊香味的红色酒糟也成了烹饪时常用的作料,红糟鱼、红糟鸡、红糟肉等都是闽菜主要的菜肴,“红曲烹调”成为闽菜的主要特点。由于福州、厦门、泉州先后对外通商,四方商贾云集,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海外的技艺也相随传入。闽菜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博采各路菜肴之精华,对粗糙、滑腻的风格加以调整变易,使之逐渐朝着精细、清淡、典雅的品格演变,发展成为格调甚高的闽菜体系。清末民初,福建先后涌现出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名店和真才实艺的名厨。当时福建是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区域,福州一度出现了一种畸形的市场繁荣景象。为了满足官僚士绅、买办阶层等上流社会应酬的需要,福州出现了“聚春园”、“惠如鲈”、“广裕楼”、“嘉宾”、“另有天”等多家名菜馆。这些菜馆或以满汉席著称,或以官场菜见长,或以地方风味享有盛誉,各有擅长,促进了地方风味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特别是福州“聚春园”,饱经沧桑,百年常盛,如“佛跳墙”、“鸡茸金丝笋”、“三鲜焖海参”、“班指干贝”、“茸汤广肚”、“鸡丝燕窝”、“荔枝肉”、等,均为他们创制的名菜佳肴。这些名菜馆在创制众多名菜的同时,也培育了扬名海内外的郑春发、陈水妹、强祖淦、黄惠柳、胡西庄、杨四妹、陈宾丁、赵秀禄、朱依松、姚宽余、郑玉椿、强木根、强曲曲等闽菜大师。闽菜由福州、闽南和闽西三路不同风味的地方菜组合而成。福州菜是闽菜的主流,其菜肴特点是清爽、鲜嫩、淡雅、汤菜居多。福州菜善于用红糟为作料,尤其讲究调汤,予人“百汤百味”和糟香袭鼻之感,如“茸汤广肚”、“肉米鱼唇”、“鸡丝燕窝”、“鸡汤氽海蚌”、“煎糟鳗鱼”、“淡糟鲜竹蛏”等菜肴,均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闽南菜,盛行于厦门和晋江、尤溪地区,东及台湾。其菜肴特点是鲜醇、香嫩、清淡,并且以讲究作料、善用香辣而著称,在使用沙茶、芥末、橘汁以及药物、佳果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如“东譬龙珠”、“清蒸加力鱼”、“炒沙茶牛肉”、“葱烧蹄筋”、“当归牛腩”、“嘉禾脆皮鸡”等菜肴,都较为突出地反映了闽南浓郁的食趣。闽西菜,盛行于“客家话”地区,其菜肴特点是鲜润、浓香、醇厚,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略偏咸、油,善用生姜,在使用香辣佐料方面更为突出。如“爆炒地猴”、“烧鱼白”、“油焖石鳞”、“炒鲜花菇”、“蜂窝莲子”、“金丝豆腐干”、“麒麟象肚”、“涮九品”,均鲜明地体现了山乡的传统食俗和浓郁的地方色彩。

鳞鱼宋朝因为米菜也是广孟宋为传流,所以说我们才能拥有更好的自己

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经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的混合而形成。 闽菜发源于福州,以福州菜为基础,后又融合闽东、闽南、闽西、闽北、莆仙五地风味菜形成的菜系。 狭义闽菜指以福州菜,最早起源于福建福州闽县,后来发展成福州、闽南、闽西三种流派,即广义闽菜。 由于福建人民经常往来于海上,于是饮食习俗也逐渐形成带有开放特色的一种独特的菜系。闽菜以烹制山珍海味而著称,在色香味形俱佳的基础上,尤以“香”、“味”见长,其清鲜、和醇、荤香、不腻的风格特色,以及汤路广泛的特点,在烹坛园地中独具一席。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