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毕业论文

首页 毕业论文 问题

浅析南海小哨兵的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浅析南海小哨兵的毕业论文

妈妈,我只能用这样的方式默默地爱着你 很多时候,我不愿触及过往的回忆,那样会发觉自己伤痕依然,就好象我分明该把一切都忘记,而所有关于那时的记忆,却因为这个主题,再次浮现。 我的妈妈,一位地地道道的家庭主妇,长相平凡,也念了些书,还不到二十岁的年纪便嫁给了我的爸爸。 至今都无法理解妈妈跟爸爸彼此是一种怎样的感情,那个年代的人常常是媒妁之言,就定了终身,从来没有爱过,却也是一辈子。 妈妈总说她就是忙碌的命,甚至连生老病死的时间都没有,无论是家里家外,前前后后都是妈妈辛劳忙碌的身影,这话所含的那份艰难与酸楚,没有人比我更懂得!一切原由皆因为我的爸爸! 爸爸自年轻时便脾气暴躁,偏执,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动辄不顺心了,因为一点点的琐屑小事,妈妈就会被他连打带骂,在爸爸面前,妈妈一直是低眉顺眼,提心吊胆地陪着小心,却还不敢吭一声,怕招来更大的打骂... 有一次妈妈实在忍受不了,半夜就喝了农药,什么原因我直到现在也不敢去问,只是依稀记得那时家里的尖叫惊厥声,慌乱成一片,最终妈妈虽然被救活了,但爸爸的性情并没有因此而改变。 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我常常惊恐的躲在一边,内心是恨爸爸的,恨他的暴躁,恨他的无法无天,更恨他对妈妈的不近人性,每次听到背地里妈妈说不跟爸爸过了,我都满心高兴,天真地盼望着他们早早离婚,因为那样妈妈就不会如此受苦了,可最终妈妈还是舍不得我与妹妹两个,为了这个家也为了孩子,她不遗余力的默默的付出,可以忍受所有的伤心与痛苦,惟独不能离婚! 于是,在以后的岁月里,随之而来的则是我数不清次数的半夜三更,被妈妈抱着穿过长长黑黑的山路,颠簸着跑回姥姥家;也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里,看到妈妈把头闷在被子里无声的抽泣。于是我便恨自己,恨自己不能快快长大,恨自己不是男儿身,不能保护妈妈,不能为妈妈出头,以阻挡爸爸的恶行! 妈妈是不允许我恨爸爸的,她告诉我,爸爸心底其实是好的,只是他的坏脾气决定了他的所作所为,父母的过早离世,没念过几年的书,而生活的艰难与坎坷,更让他过早的尝尽了生活的艰辛...我相信妈妈的话,因为每次事后爸爸都会很后悔,但脾气上来他也控制不了自己。 在家里爸爸就是老虎,专制独断,稍不如意便会拿妈妈出气,他说的话妈妈要听,他吩咐的事,妈妈要做,他要找什么东西,一刻都不能等,妈妈必须要马上找着,他若生气不吃饭了,妈妈总要对孩子般的劝着哄着喂着让他吃,否则,这饭我们谁都不敢动筷吃。 长大后倔强执拗的我,无法容忍这样的家庭环境,为此逃避过,也曾很多次的想离家出走,发誓不再回这个令我伤心流泪的家,那时我竟不知妈妈是如何为我担心,直到那天为了妈妈我再一次与爸爸爆发争执,爸爸喊着让我滚出这个家,妈妈死命拉着我哭喊着不让我走,面对伤心欲绝流泪满面的妈妈,几乎歇斯底里的我蓦然醒悟,不能和爸爸这样对抗下去了,我若走了,妈妈该怎样的伤心,爸爸又会怎样的拿妈妈出气,我可以一走了之,但受罪的只会是妈妈,为了可怜的妈妈,我必须跟爸爸认错,无论如何,我不能离开这个家! 我知道,爸爸还是疼我的,只是,他的专权思想绝对不能容忍孩子对他的反抗,就像妈妈对他一辈子的顺从,我们也要一样! 在爸爸的心目中,总认为自己是妈妈的一片天空,妈妈嫁了他是妈妈的福分,如果没有了爸爸,妈妈还要象别的农村妇女一样,过着为生活农务辛劳一辈子的生活。 面对这样的爸爸,我更多的会是愤恨,分明是他的不可理喻,却又如此的霸道无理的谬论! 妈妈的不易他怎会懂得?家里家外的事他何曾操劳过一点?几十年来,妈妈就象个被不停转动的陀螺一样,用她那瘦弱的肩膀,苦苦的支撑起这个家,家里家外怎能少得了妈妈,多少年来的习惯,不管是爸爸还是我和妹妹,进家门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妈妈,第一句话就是“妈妈”,妈妈不在家的日子,全家一片茫然,爸爸不知道每天换洗的衣服放在那里,灯的开关在哪里,厨房的用具他一件也不会用,甚至每天吃的药他也不晓得怎么吃。但即使这样,他依然不会承认他对妈妈的依赖,拥有着妈妈的温暖,他心安理得,却不以为然! 或者,只要妈妈在他身边,他永远都不会懂得妈妈对他有多重要! 许多年来,妈妈任劳任怨的伺候着爸爸,但爸爸却从不懂得心疼妈妈,妈妈有冠心病,时常会胸闷,更不能生气,但处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怎由的她不生气,她知道自己是病不得,即使生病也是自己悄悄找些药吃下,怕爸爸知道了会怨她,会生气。 “这么多年了,你爸爸什么脾气我还不清楚,习惯了”妈妈总是这样平静的说 我一阵揪心的疼,这就是我的妈妈,我那苦了一辈子,却依然不能为自己着想一点一滴的妈妈! 如今的妈妈已日渐憔悴衰老,退休了的爸爸的脾气也有所改变,已长大成家的我渐渐不再有恨,学会了忍让与宽容,我知道,生命中还有许多责任等待自己去承载,为了这个家,为了妈妈,我只能默默的用对你一千次,一万次的好与孝顺,来爱着、回报着你,我那亲爱的妈妈!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一自古流传至今的名言,激励多少有志之士,潜心书海,发奋攻读,为人类做出了有益的贡献。在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它的正确性。可是,今天却有人认为学生的学习太艰苦了,应该把“苦”字改为“乐”字、“巧”字,即“学海无涯乐作舟”、“学海无涯巧作舟”。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很不恰当的,是非常有害的。 '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乐作舟”?学习既然是一艰苦劳动,靠苦学精神才能取得进步,怎能把学习当作一种娱乐,一种游戏来对待呢?有人说学习是一种有趣的事、愉快的事,那也只有在“辛苦”、“刻苦”、“苦学”之后,取得了进步,取得了成绩,才能够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苦作舟”为什么不能改成“巧作舟”呢?学习既然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需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当然不能有取巧的想法。有人说“巧”是指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习当然少不了科学的方法,但有了科学的方法,就可以不下气力,不下功夫学习吗?有了好的办法,仍需要刻苦学习,这样才能取得更高的效率。试想,仅仅有了好的办法,而不去刻苦学习,能行吗?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这个“苦”字。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被马克思称为“超群的小说家”。他为什么能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呢?据记载,他在20多年里,一直辛辛苦苦、夜以继日地工作,每天连续写作16小时以上,只睡三、四小时。这不是够苦了吗!他的巨大成就,是用“刻苦”换来的。 中国女排姑娘们风趣地说:“苦是一副灵丹妙药。我们要强大起来,就得每天吃这副药。它虽然苦,却苦尽甜来。花,将在汗水中绽放。”这话说得何等好呀!我们说,任何成功,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一个“苦”字,都是用汗水换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该把“学海无涯苦作舟”永远作为我们的座右铭,让它永远激励我们刻苦学习,勤奋学习,在科学的道路上不停地攀登。成功的背后是汗水在我们的世界里,有一些成功的人士。我们常常很羡慕这些人。但多数人只是看到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有多少人能够看到他们努力的艰辛呢? 我认为:人们如果要想获得成功,那就必须去奋斗。大家应该还没有忘记,我国的运动健儿们在悉尼奥运会上为我国夺取了28枚金牌,为祖国争了光。他们在领奖台上的荣誉,是用了多少汗水换来的啊!金牌,是他们每天都进行高强度训练的成果。运动员们的奋斗,可以换来金牌;发明家的奋斗,可以改变我们的世界。由此可见,奋斗是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 在奋斗的道路上,我们是需要付出汗水的。上天是很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获得的成果也就有多少。当今世界上,有哪个人是不需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呢?如果以前没有人去为中国革命事业付出血汗,为此奋斗,那么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会成立;如果没有人们为“四化”而奋斗,付出汗水,那么也不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同样地,如果现在不努力地奋斗,将来的中国也会日渐衰落。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奋斗才能获得成功呢? 爱迪生说过:“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我认为,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应该是明确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这是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目标,那么要获得成功便成为一句空话。其次,我们需要坚持不懈地奋斗。在成功的征途上,是充满坎坷、曲折的。有人说过:“成功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奋斗结晶。”如果我们遇到一点点失败就放弃,那是绝对尝不到成功的滋味的。爱迪生一生中有1000多项发明,在当中,他经历过多少失败呢,但他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他曾经说:“失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再次,机遇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我认为,只有在机遇来临之际,明确目标并为之奋斗,才能够成功。 让我们在通向成功的征途上奋斗,用自己的汗水,换取成功的果实吧。有志者事竟成志,乃要有所作为的决心;成,是为有所成就。凡学业、事业,小至应试中第、谋取官职,大到江山社稷、民族兴旺,能有所成就者,无不有志之人。 “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可以做到!”这不是一句一时冲动的豪言壮语,这是被歧视的中国人民的“志”,它让童第周、詹天佑在世界人面前表达了中国人民的骄傲。 骨头最硬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在风云变幻,灾难深重,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复杂的年代,义无反顾地揭反封建之旗帜而起,用无比犀利的笔去唤醒沉睡的民众而成为现代最伟大的作家、思想家。当初,热衷于自然科学的青年鲁迅,觉醒到即使体格如何健壮的中国民众若也只能做枪毙示众的材料,或当麻木的观众,这对于中国的社会改革是毫无意义的,于是他拿起了笔,愿“我以我血荐轩辕”了。如此刻骨的选择,如此坚定的志向,让鲁迅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座昆仑。 俯首皆拾的桩桩事例无不说明了“志”对于“成”的重要。无志之人犹如置身于茫茫荒漠看不到绿洲而唯有汗竭而亡。 五岁即可“指物作诗立就”的仲永只因其父贪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其丧“志”最后“泯然众人矣”。更有无“志”而“江郎才尽”者,比比皆是。若“仲永”“江郎”者因其才而立志,我们的祖先也许就有太多的“爱迪生”了。 然而立志易,成就难。西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二僧皆有去南海之志,然,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而贫者一瓶一钵至矣。为何?只为富者只“欲”未动,而贫者不懈努力。如此,富者只是空想,即所立之志毫无付诸行动,这般纸上谈兵,与无志者有何两样? 因为有志,小溪汇成了大海;因为有志,枯枝盼到春的绿叶;因为有志,人类助长了山峰的高度。让我们站在地平线上,构筑我们的梦想吧,因为我们有志,并会为梦想拼搏的,我们将会是大海、绿叶,站在山顶的那个就会是我们。 有志者事竟成。我的金钱观人活着需要钱,但不能只为钱而活着,钱是生活的条件,但不是生活的惟一,在人类社会上有很多比钱更重要的东西。 我曾经看过一篇名为《追逐金钱,使人入狱》的文章(一个爱财如命的追钱鬼——阿明的悔言):阿明很想用钱买社会地位,他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辞去公安的工作,去卖服装。他的生意很好,渐渐阔绰起来,他认为他的“价值”与钱一样与日俱增,他更崇拜金钱,除了钱,便目空一切。无休止的金钱欲望,成了他加速堕落的催化剂。为了弄更多的钱,他逐渐走上诈骗的犯罪道路。他骗走了家乡父老的147万元,骗了南方某单位的130万元,从此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他想出人头地,腰缠万贯,却被一副冰凉的手铐紧紧地铐住了他的双手。最后,他判坐牢15年,妻子离开了他,他人生里最黄金的时刻将要在牢里度过,他失去了家庭、亲人和自由。 阿明是一个怀有错误金钱观的典型例子,他虽有过很多钱,有过短暂的欢乐和享受,但这只是昙花一现,如过眼云烟,他盲目和违法地追求金钱,不仅毁掉了他的前程,同时给不少人带来了痛苦,葬送了不少无辜者的幸福呢!这样值得吗?金钱当真那样重要? 不!金钱能买到床铺,却买不到睡眠;金钱能买到补药,却买不到健康;金钱能买到食物,却买不到胃口;金钱能买到书籍,却买不到知识;金钱能买到钟表,却买不到时间。人生的追求是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的满足固然重要,而崇高的理想、事业的成功、家庭的幸福、知识和健康等,这是人生的追求,尽管其中不少内容和金钱有关,但却是金钱买不到的,并非与金钱同值的。 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生命是短暂的,眼前的名利和金钱终有一天会烟消云散。惟有好好把握机会,善用时间,为社会,为国家,为世界无私地奉献,有所发明和创造,为人类创造财富(精神和物质财富),为他人带来幸福,才能化短暂为永恒。 保尔柯察金曾经这样说过:“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金钱不是生活和人生的全部,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给生命画出彩虹,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完善自己,创造光辉的业绩,造福子孙后代,让“生命”得以延续。 在人类社会中,有很多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如高尚的人格、真挚的友谊、父母的亲情等,都是金钱“遥不可及”的。即使你家财万贯,没有亲人和朋友和你分享,那么,再多的钱又如何?众叛亲离的你尽管表面有很多东西(用钱买来的),但当你病了,或失意时,金钱能医治你,使你重新振作吗?独自享用山珍海味,又有何味?人的生活,要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是我们的生活条件,而精神生活是支配人生的路标,比物质生活更重要。换句话说:有一颗真诚善良、光明磊落的心和高尚的情操,比金钱更重要。 欣颖的《昙花的启示》里有这样一段话:“昙花将它的全部生命浓缩成短短的两个小时,璀璨绮丽地盛开在人间,我想它绽放的刻,已与永恒连为一体,成为永生的一部份了。于是我忽然醒悟到人的生命也不在乎岁月的长短,而在乎人的生命是否在短暂的时间中,吐露出人生的芳香,散发出人性的光辉,照耀千古,与宇宙并存,同日月争辉。我的金钱观是:幸福不是建筑在金钱悬崖上那样高不可攀的小花。金钱是渺小的,有意义的人生才是伟大,是值得我们去推崇的、攀登的高峰,惟有以高尚的品格为路标,才能攀上有意义的人生巅峰。时间与勤奋时间常常不知不觉地从我们身边溜走,它是看不见、买不到、摸不着、留不住的。我们虽然不能控制它,但却可以好好地利用时间来做有意义的事情;勤奋地工作,用短暂的一生去写上光辉的历史一页。 有些人不知时间宝贵,终日懒惰无聊,游手好闲,好逸恶劳。将时间用来玩乐,不思进取,甚至作奸犯科,令时间白白浪费,到年老力衰,方才明白时间的宝贵,方才懂得珍惜时间,可惜为时已晚,时光一去不复返,到头来一事无成,虚度光阴,后悔莫及! 有些人就把时间用到好处,利用它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刻苦钻研,创造发明,为世界做出伟大的贡献。就像爱迪生发明电灯,他除了有坚毅的决心外,而其成就全靠锲而不舍,努力抓住每分每秒,废寝忘食的精神。古今中外的伟大名人之所以有无数丰功伟绩,流芳百世,皆因他们是成功的时间管理者,能抓紧时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智能和勤奋的精神,使自己一辈子生活得充实愉快。 中国有彦话:“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成功非侥幸,学生在求学阶段,应好好地爱惜时间,勤奋读书,不可贪懒。切勿日复一日,荒废学业。清朝钱鹤滩指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除了善用时间外,要取得优异成绩,便不可忘记勤奋的重要性。如果懒惰,怕吃苦,是绝对不会有成就的。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是我们必须牢记的痤右铭。理想与成功理想就是将来的远大志向。人人都有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当运动员……如果有人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地说:“当医生!”假如他还要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话,那就得慢慢说了。 记得上三年级的时候,我得了感冒,每天都要到医院去打针。那时感冒算是很严重,不能上操,不能和同学们在操场上玩耍,便没了一点儿精神。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说:“不要得这么一点小病就没有了精神。有的人比你的病还严重,但他们还是像正常人一样,该干什么干什么。因为生病而愁眉不展,不值得。”从那天起,我不但又有了精神,病也好了许多。从此我还下定决心当一名优秀的医生,治好所有人的病。 理想说起来简单,不是很容易就能实现的,得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俗话说,“苦尽甘来”,只有现在吃苦将来才能轻松。 有一天,白天有事,我的作业没有完成。回家已经晚上9点多了,我才打开了语文书。30分钟过去了,1个小时过去了,我还在拼命地写。爸爸催我吃西瓜,两牙西瓜用不了5分钟。我第一次感到时间是那样重要。吃完瓜,我又继续开始“工作”了。快11点了,妈妈劝我:“赶快洗个澡,去睡吧,今天是个特殊,剩下的作业明天再做。”当时我也困得眼睛都睁不开了,但为了不增加第二天的作业量,我拿出最后的精力,终于赶11点完成了作业。第二天,爸爸给我的评判是“优”。这是我自己努力的成果,心中很是高兴。 以前,我在里屋做作业时,被电视的声音吸引着,会偷偷地爬在门上偷听。现在,我已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自己可以克制自己了。这也算是一个大进步。学习有时会挤掉玩的时间,可是,只有现在抓紧学习,将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才不会后悔。 梅花香自苦寒来杨中华(我厂学生)以优异的成绩被美国宾州大学录取了。这一消息在锦江厂不径而走,顿时成为人们议论的热点话题。究竟是什么让这个普通的工人子弟能够考取美国名牌大学呢?是他的天姿聪颖?还是他鸿运高照?不。这一切都是靠着他超出常人地勤奋学习得来的,你只要看看他,一个才二十岁刚出头的小伙子头发已经花白了,就可想而知他付出了多大的努力。由此可见,优良的成绩来源于勤奋、努力、刻苦,正所谓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中国有句古谚:“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国战国时期的苏秦正是由于小时候“头悬梁”、“锥刺股”地努力学习,从而成为了六个国家的宰相。像这样勤奋好学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车胤为了读书,不惜囊萤映雪;王羲之在学习书法时,整整写了十八缸水,成为我国一代书圣......这说明学习需要恒心、毅力和刻苦的精神。天下没有不劳而获的事,即使凭兴趣,也一定要同时具备坚强与专注,方可望成功。 大发明家爱迪生曾经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百分之一的灵感。”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刻苦勤奋地钻研,光每次用来演算数学题的草稿纸就有几麻袋,正是如此,他才能不受别人那些尖酸刻薄的话地影响;正是如此,他才能在工作室里一遍一遍地认真演算,最终攀上了“歌德巴赫猜想”中数学题“1+2”的高峰。 “不是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一片香?”古来成大功立大业者,惟刻苦自励,勤于作事,以耐久之精神为之。只有勤而行之,才是真道路。新的学期就要开始,我要加倍努力学习知识,争取能够取得好的成绩,让各科学业更上一层楼!

肖邦的升C小调圆舞曲OP4就是 不能说的秘密里面斗琴的第二首 改编的

经历。 论文 一、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一)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是议论文的灵魂。 1.议论文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的议论文还围绕中心论点提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是用来补充或证明中心论点的,只要研究这些论点的关系,就可以分出主从。 2.如何找中心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位置可分:文章标题、文章开头、文章结尾、文章中间,有的则需要读者概括。 (二)论据: 1.事实论据:事实在议论文中论据作用十分明显,分析事实,看出道理,检验它与文章点在逻辑上是否一致。 2.道理论据:作为论据的道理总是读者比较熟悉的,或者是为社会普遍承认的,它们是对大量事实抽象,概括的结果。 (三)论证: 议论文中的论点和论据是通过论证组织起来的。论证是运用论 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是论点和论据之间的罗辑关系纽带。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论证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2.道理论证: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拿正反西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 方法和“归谬法”。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二、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枣分析问题(本论)枣解决问题(结 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如《怀疑与学问》。 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 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浙江卷作文题:一叶、一枝、一世界。话题作文:唐诗曰一叶落而天下知秋宋诗说春色出墙来"一叶飘落而知秋 一叶勃发而见春"寻常事物往往是大千世界的缩影,无限往往收藏在有限中,请以一枝一叶一世界为话题作文??题材诗歌除外。睹一蕊而晓春将至 察一叶可见春秋,观滴水可知沧海。 天涯一归鸿,让人顿觉天已转暖。瓶中水成冰,令人感叹天下之寒。大千世界,一花一草,就是有着这样奇妙的联系。一片看似平常的沼泽,也许正是江河的源头;一排细不可辨的蝇头小楷,也许写就的正是一部辉煌史书;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可能正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小处不可随便,是因为谁也无法预知火箭发射失败是哪个小数点的错误;细节决定成败,是因为 们都知道蝴蝶振翅足以引起龙卷风暴。 一朵娇艳玫瑰花,可能只因为尖锐小刺误伤人手,就让一段爱情佳话烟消云散。 一个光洁似无瑕的鸡蛋,可能只因为一道小缝,就让污秽进入其中,臭不可闻。 一沙一世界,一树一菩提。这是一句舶来语,其实中国人有自己的语言:沧海一粟。内涵无限扩大,外延无限浓缩,其实有限和无限就没有什么不同。 一锤可定音,一针可见血。一个细节,可定格人生永恒。那一串丢失的项链,彻底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也让 们至今仍对她度过的是贪慕虚荣自食其果还是脱胎换骨自强自尊的一生争论不休。一个细节,可道尽人生沧桑。那一个滴着血的馒头,完全扼杀了无数人的良知,也让 们看到了鲁迅笔下那铁屋子里先醒者的无尽悲凉。 历史已经证明,宋太祖的那一杯薄酒,在解除大将兵权的同时,也带来宋朝重文轻武,国力孱弱,任人欺凌的沧桑数百年。一杯酒,映出一个衰落帝国的背影。 历史已经证明,60年前的卢沟桥上的那一声枪响,在彻底打破和平假象的同时,也带给两国至今无法完全散尽的硝烟。一声枪响,是敲醒中华民族莫忘国耻的永恒警钟。 历史也终将证明,半个世纪后国共两党最高级别领导人的一次握手,带来的将会是两岸永远的春天故事。那即将赴台的憨态熊猫“团团圆圆”,也许带去的就是那一缕春之将至的气息。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这正是:管中窥豹,见一斑而可知全身。 宇宙纵是无垠,星球却是个个可数;太阳纵是光芒万丈,但 们能分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睹一蕊而晓春将至,于细微处可见精神。 朝晖夕晒 夜深,才入寐,忽梦有乌姓编辑挟一《高考杂谈》嘱余为序。问之,乃知国考虽休,出题、教学、师生诸家仍有满腹言辞待发。乌编遂应市场之需、集众人所言,成此册。乌编乃 忘年,盛情难却,余遂勉为是文: 以为,这本《高考杂谈》很好,好就好在一个“杂”字。 诸子百家中,最能助秦王统一天下的是吕氏杂家;中国现代文学泰斗鲁迅,最可表现其思想成就的是杂文…… “杂”岂不很好? 当然,“杂”大多在奋斗与竞争时展现其好处,所以“杂物”总能表现出勃勃的生命力。大自然中,植物方面,杂草的生命力总强于庄稼,庄稼中最有活力的是五谷杂粮,精粮水稻中最有价值的是杂交品种;动转方面,野生动物中最长寿的是杂食动物乌龟,家畜中最得力的是马和驴杂交出来的骡子;社会生活方面,人群中最好看最聪明的是混血儿,国家中最先进最发达的是人种最杂的新大陆上的国家,中国之所以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存留下来的国家,也是因为一直以来众多民族杂处一起不事纷争同舟共济。 原来,“杂”是一种多极,一种包容。正所谓“千帆竞发,一日千里;海聚百川,有容乃大”。只有万类霜天的世界才显得自由,只有厚德载物的气度才耐得长久,生命的活力与耐力,不正是靠“杂”才得以加强和延续的吗? 但“杂”在梳理与整治时却又往往是不好的,所以“杂物”是需要收拾与约束的。大自然生生相克,淘汰纷杂落后的物种;各国家制定法律,惩治纷杂败坏的罪行;能源与矿产,要等到提纯之后再来供人使用;著书与立说,要理清规矩条理才能钻研传承……请想一想,在这种时候, 们岂能杂乱无章?所以,《三国演义》中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们是否也可以说“天下万物、杂久必纯,纯久必杂”呢? 最后回到这本书上来,高考是国家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惟其重要,才更要有敢于“杂”的精神——让大家都来参与建设,集思广益,使 们国家的考试制度考试方法更加成熟更加有效,使 们国家的优秀人才更有机会脱颖而出接受培养服务大众,这有什么不好?当然,“杂谈”一番之后,辽是要把出题判分的事“纯”交给考试院阅卷组去办,因为他们可以“集杂成纯”,不至于“杂乱无比”“趁杂牟利”。 是为序。 X X X X年X月X [跋]旦日晨兴,意犹未尽,书记梦中所思,颇得于意;忽闻老父棰门断喝:“太阳晒屁股了还懒着不起,快去楼下杂货店买二斤杂和面儿、六两羊杂碎儿,家里等米下锅呢。”闻悟大惊,流汗失色:“编辑请序,子虚乌有;梦中作草,一钱不值;拉杂文字,难裹其腹:不知所云,何所用哉?”… …成长需要悉心的呵护 (2005年,上海) 某日,兴之所致,闲翻诗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姿态万千,信心然不可自胜。邻室却突然飘来动感的音乐。分辨之下,竟是邻室幼童学唱热辣情歌。惘然,怅然!不禁感慨:成长过程中切莫失去了文化的修养,人文的关怀。 细观时下之社会,不禁更增忧虑。诗词歌赋让位于流行歌曲,京剧昆剧让位于日剧韩剧。歌德康德难觅其踪,言情武侠大行其道。至若淫秽暴力之魇,沆瀣一气。余固目不忍视,而不忍闻。若无文化之熏陶,则无健全之人格;若无健全之人格,则胸无大志;人而无志。其为可乎?若举国皆然,国将不国。 时下,一些名曲、名句出于商业目的被大肆窜改,而不同艺术类别的鉴赏,引用,结合必须服从于一个崇高的主旨——美。席勒的《欢乐颂》被贝多芬谱以音乐,广为传唱;世界名曲被作为广告歌曲,两者同样是艺术主题的再创造,产生的效果却截然不同。前者是审美的升华,后者却是审美的毁灭。而只有例如前者的事物,才能让 们在成长中获得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享受,才能培养性情。 们的成长要摆脱低俗事物的纷扰,用传统文化来滋养。有句话叫柔日读史,刚日读经。是说意志懈怠时读史以明志:谋臣策士,家国三寸簧舌里;金戈铁马,江山万里血泪中。读史书,能养浩然正气。也是指骄躁狂暴时读经以养性:老庄之道,清净无为是非空;菩提之心,灵台空明尘埃无。读经书,能塑静俭德性。 国浩瀚的书海之中,蕴含着无尽的宝藏,它们是 们成长真正的养分。 们的成长更要呼唤人文品格的修养,古之圣贤,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塑造自身的品性。正是一种独特的人文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中,多少也包含着胸怀宇内的人文关怀,而如今,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种种最为质朴的,关系人类生存的人文品格都被忽略了。最为典型的莫过于哲学的被冷落。自泰勒斯以来的古希腊这一哲学盛世早已“一日难再晨”。古典主义哲学的高潮在黑格尔之后也戛然而止。哲学家成了世上最孤独的人。而哲学成了被忽略的财富,“未经省察过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倘若 们的生命旅途,成长过程中缺乏对生存价值、人类理想的思索, 们必将淹没在市场化,商品化的浪潮中,成为某些哲学家所担忧的一个符号。 们生活在时下一个信息量大,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时代,更可能陷入精神的空虚和灵魂的漂泊,只有用美来陶冶情趣,用传统文化来铸造性情,用人文品格来指导人生,才能彰显生命的价值,呵护成长的旅程,规范发展的轨迹。 给我加分哦!!!!!!!

首先基本练习是必须全练的了,因为那是抽查的.然后是练习曲自选两首.大型乐曲自选两首,大型乐曲自选两首.最好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演奏能力选合适的曲子,因为除了基本练习之外,其它是可以自选的.

毕业论文浅析江南园林

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江南园林派:园林崇尚顺应自然,多为人工造景,却仿若天成,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江南园林以山水园林为基本形式,力求自然与人工巧妙、完美地结合,创造出自然舒适、温馨典雅的生活空间。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

江南园林有三个显著特点: ­

第一,叠石理水。

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

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 ­

第二,花木种类众多,布局有法。

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 ­

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

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 ­

第三,建筑风格淡雅、朴素。

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

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

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

扩展资料

在江南园林中均有杰出表现,端庄、含蓄、幽静、雅致,各有千秋,游赏江南园林,无异于在品味凝固的音乐、无声的诗歌。

在江南古典园林中,更多的是运用匾额、楹联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在很大程度上说出主人的审美感受,往往只是三四个字,便将客观事物的内在美和艺术美渲染出来,对景物特点与神韵作高度概括。

平添园林雅兴,并寓点景和言志于装饰之中,提高园林的格调,加深对风景美的领悟,风雅无比,无论哪类景名都那么的熨帖得体,

江南园林多楹联,大凡亭、堂、楼、阁、轩的柱子上、堂屋前,都不失时机地悬挂上一副楹联,往往画龙点睛,恰如其分。高度概括出园子的自然美和建筑美,表露出主人的人生哲学和心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南园林

江南园林在园中叠山理水,种植花木,体现哪种中国古典建筑美学思想?“叠山理水”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此为锲入点,从历史沿革、审美 层次等方面浅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审美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合的具有诗情画意的综合艺术品。以博大精深的艺术称誉于世界,她不仅涉及建筑、生物、文学等学科知识,还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美学思想。自然界的山岳,以其丰富的外貌和广博的内涵而成为大地景观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中国人历来都用“山水”作为自然风景的代称。而中国古典园林亦常被称为“山水园”。“叠山”和“理水”不仅成为造园的专门技艺,而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也是十分密切的。如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所写“山以水为血脉……故山得水而活,水以山为面……故水得山而媚”。现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山理水”为例来分析其中的美学内涵。 苏州园林 1 历史沿革 中国古典园林初期的“叠山理水”充满了原始崇拜的意味。在商周时代的苑囿中就建有土筑的高台,即“鹿台”、“灵台”等,此时的台线条简单,体量庞大,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景观,具有通神、望气、游观之功用。而周文王的灵沼不仅被称为“神池”,而且它围绕着灵台,就象征了“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之意。 秦汉时期,蓬莱神话盛行,宫苑中普遍存在模仿三山的表现形式。此时的水体规模庞大,数量众多,并且水体开始作为联系其他构图因素的纽带,如张衡在(西京赋》中所记述的“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址,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焉中峙”。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士人文化的影响,造园风气为之一变,“老庄告退,山水方滋”,以凿池构山的自然山水为本色,以返朴归真、山居岩栖为高雅,初步确立了园林美学思想,莫定了中国风景式园林大发展的基础。 唐宋时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文人学士将山水文化推上了历史高峰,山水审美所产生的影响已不在宗教文化之下。由于文人直接参与造园活动,从而把造园艺术与诗、画相联系,有助于在园林中创造出诗情画意的境界。宋徽宗的“艮岳”以“左山右水”为格局,山体“雄拔峭峙,巧夺天工”,水系完整,包罗了内陆天然水体的全部形态。 元明清时代,造园活动无论在数量、规划。、或类型方面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造园艺术、技术日趋完善,出现了以山水局部来象征山水整体的更为深化的写意创作方法以及专业匠师和造园著作。可见,中国古典园林审美经过了从原始崇拜到宗教崇拜,再到世俗的以自然为独立的审美对象的过程。

海南小自考毕业论文

海南自考毕业论文怎么写才会得高分一、如何选题确立论文题目,就是确定的目标,研究的主攻方向。考生在选题时应该注意以下三点:1、论题要大小适中。题目不要太大,尽量"小题大做"。2、注意研究角度要有新意。进行研究,就是找,没有新问题就谈不上研究,更谈不到创新,论文也就没有写作的价值,因此,确定研究方向只有从新的角度去研究、研究以前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或者是研究过探讨过但说法不一的问题去论证,才会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才会见出新意。3、要知己知彼。在选题中,要了解本专业本领域中已有的科研成果,了解别人已经解决了什么问题,还存在什么问题;是否有争论,争论的焦点是什么;那些方面的研究较薄弱,那些方面的研究尚待开拓等等。只有知己知彼才能避免重复和雷同。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角度以小为主毕业论文之后会有答辩的环节,如果选择的不是自己兴趣的研究方向,对自己的论文不熟悉,到时答辩的老师提问,而你一问三不知。那就只有一首凉凉送给你。可将自己的想法与导师沟通,在导师同意后,撰写开题报告。选题角度往大了写,看起来就会空。稳妥的方法是从小角度出发,言之有物。比如题目是“市场营销问题研究”,这样范围就太大了。不如写“产品销售”来得好。三、论文内容要专业千万不要使用很多口语化的词语,这会让你的论文的level直线往下降。专业的术语要常用,这样导师看到你的论文的第一印象会觉得你对本专业的内容已经掌握得不错了,那么你的印象分就高了。一般口语化的表达就是“xxx曾经说过”,而毕业论文里可以这样写“xxx在xx著作里论证了xx原理。”四、提纲一定要明确由于论文的内容非常繁杂,所以我们在写之前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知道要写什么,要有一个大概的框架。绪论,文献研究,国内外现状,问题原因,解决方案,方案效果这些你需要大概有个数。自考/成人高考有疑问、不知道如何选择主考院校及专业、不清楚自考/成考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

每个专业  每个学校的要求都不同,

我见过要求最少的是6000字就可以

我见过要求最少的是12000字

但 自考本科的论文 基本都在  8000字左右,大多数的学校要求是这个,

你如果论文答辩,

记得  一定要登陆你主考院校的 自考信息通知 ,

里面会有多论文的要求 格式  字数   日期 等说明,

看清楚比较好

自考生本科毕业是需要进行论文答辩的,那么论文答辩会不过吗,如果没通过怎么办,下面我整理了相关信息,以供参考和了解。

自考本科的论文答辩并不难,只写完毕业论文还不算完,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才算通过了自考最后一关。考生在论文答辩之前要做好与导师沟通、答辩文案以及答辩演练3项准备。答辩时首先要做个答辩的论文综述,就是介绍所写论文的框架结构,还有为什么选这个题,还有这个论文的不足之处,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在刚进去答辩的时候,感谢自己的指导老师,然后就是听老师提问了,态度谦和一些应该没问题的。

1、对论文要非常熟悉

有的自考生论文不是自己写的,有的是花钱找人写的,有的是别人的,当老师问论文里的相关内容时候,连自己都搞不清楚,这是个大忌讳。还有就是千万不要在论文里写自己不熟悉的东西,如果答辩的老师随便在论文里拿出几个名词来提问,而自己答不上来会比较尴尬。

2、把握好论文答辩时间

论文答辩的时间只有短短10分钟,因此,不能在答辩的时候“宣读”论文,而是需要进行整理,抽出最主要的假设、最重要的结果,并解释这些结果。有时,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更关心考生的具体研究方法,如:为什么要做这个研究?怎样收集的资料?如何利用这10分钟是自考生应该琢磨的问题,原则是扬长避短,多讲一点自己有把握、较擅长的内容。

3、保持好的态度

老师在拿到你的论文时,肯定就是要找问题的,无论谁的论文答辩,老师都会点出问题。这个时候,要点头微笑,多谢老师提出的意见等等。

4、多注意细节

许多时候,由于自考生赶着写论文,所以忽略了许多重要的细节,例如,在论文的语法上,错别字上,引用符号上,引用内容上,都要得当,不允许有错误。所以,在提交或者是定稿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千万不要让导师去纠正这些小错误。

毕业论文浅析江南园林设计

江南园林的特点:一、审美特点1、叠石理水江南水乡,以水景擅长,水石相映,构成园林主景。太湖产奇石,玲珑多姿,植立庭中,可供赏玩。宋徽宗营艮岳,设花石纲专供搬运太湖石峰,散落遗物尚有存者,如上海豫园玉玲珑,杭州植物园绉云峰,苏州瑞云峰。又发展叠石为山,除太湖石外,并用黄石、宣石等。明清两代,叠石名家辈出,如周秉忠、计成、张南垣、石涛、戈裕良等,活动于江南地区,对园林艺术贡献甚大。今存者,扬州片石山房假山,传出石涛手。戈裕良所叠山,以苏州环秀山庄假山为代表,今尚完好。常熟燕园黄石湖石假山经修理已失旧观。2、花木众多江南气候土壤适合花木生长。苏州园林堪称集植物之大成,且多奇花珍木,如拙政园中的山茶和明画家文徵明手植藤。扬州历来以莳花而闻名。清初扬州芍药甲天下,新种奇品迭出,号称花瑞。江南园林得天独厚和园艺匠师精心培育,因此四季有花不断。江南园林按中国园林的传统,虽以自然为宗,绝非丛莽一片,漫无章法。其安排原则大体如下:树高大乔木以荫蔽烈日,植古朴或秀丽树形树姿(如虬松,柔柳)以供欣赏,再辅以花、果、叶的颜色和香味(如丹桂、红枫、金橘、蜡梅、秋菊等)。江南多竹,品类亦繁,终年翠绿以为园林衬色,或多植蔓草、藤萝,以增加山林野趣。也有赏其声音的,如雨中荷叶、芭蕉,枝头鸟啭、蝉鸣等。3、建筑淡雅朴素江南园林沿文人园轨辙,以淡雅相尚。布局自由,建筑朴素,厅堂随宜安排,结构不拘定式,亭榭廊槛,宛转其间,一反宫殿、庙堂、住宅之拘泥对称,而以清新洒脱见称。这种文人园风格,后来为衙署、寺庙、会馆、书院所附庭园,乃至皇家苑囿所取法。宋徽宗的艮岳、苑囿中建筑皆仿江浙白屋,不施五彩。清初营建北京的三山五园(见圆明园)和热河的避暑山庄,有意仿效江南园林意境。如清漪园的谐趣园仿寄畅园,圆明园的四宜书屋仿海宁安澜园;避暑山庄的小金山、烟雨楼都是以江南园林建筑为范本。这些足以说明以蕴含诗情画意的文人园为特色的江南园林,已成为宋以后中国园林的主流。北方士大夫营第建园,也往往延请江浙名师为之擘画主持。二、建筑学特点江南园林所拥有的古典艺术及传统历史文化是任何建筑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作为一个完整的设计体系,它采用了诸多的造园手法,例如平面的布局、空间的组织、意境的创造等。主要特点包括立意与布局;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分隔;空间的含蓄;空间的虚与实。1、立意与布局在古典造园中,人们通过园林这种形式来表达自身的情感和意义。根据具体的时间与空间特征,真实的景象被转化为概念化的艺术形式。在这个阶段中,道家思想产生了微妙的影响力,清钱泳曾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强调了中国古典园林更加注重的是追求诗的意境美,除了采用“多方胜境,咫尺山林”的手法之外,还经常借匾联的题词来破题,有助于启发人的联想以加强其感染力。例如网狮园中的待月亭。其横匾曰“月到风来”,而对联则取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晚年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月赏月,对景品味匾联,确实可以感到一种盎然的诗意。另外,佛家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五根,感受江南园林的意境美不能单靠视觉这一途径来传递信息,而应该综合运用一切可以影响人的感官的因素来获得。我国古代,长期禁锢在封建宗族的法统之中,使得整个民族逐渐形成一种以内向为主要特征的民族性格,它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最明显的一个方面就是建筑的布局形式,江南私家园林也不例外,如半圆、畅园、鹤园,它的特点是:建筑物、迥廊、亭榭等均沿园的周边布置,所有建筑均背朝外而面向内,并由此而形成一个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反对大师傅其中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引水作用,所形成的较大较集中的庭院空间通常是以水面为中心,其向心和内聚的感觉分外地强烈。2、空间序列空间序列组织是关系到园的整体结构和布局的全局性的问题。有人把古典园林比喻为山水画的长卷,意思是指它具有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变化等特点。例如苏州的留园,其空间组成异常复杂,就整体来看似乎很难找到一条明确的观赏路线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序列。但是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把它划分成为几个相联系的“子序列”,其入口部分颇近似于串联的序列形式;中央部分基本呈环形序列形式;东部则兼有串联和中心辐射两种序列形式的特点。由此看来江南园林实际上所采用的是一种综合式的空间序列形式。为了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空间序列也并非是平面展开的。从城市的街道首先进入的是园林的建筑,往往几经曲折才进入园林的主体空间。这是空间上的抑扬顿挫,建筑在这里是一个从城市环境到自然环境的过渡空间,它为豁然开朗打下了基础。3、空间的延伸、渗透与层次空间的延伸对于有限的园林空间获得更为丰富的层次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空间的延伸意味着在空间序列的设计上突破场地的物质边界,它有效地丰富了场地与周边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即“流动空间”。江南园林主要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主要的构成元素则有山石、水、植物、声音、光线乃至气味。空间的延伸与渗透使得空间分隔用的院墙、影壁、廊桥等与园林的其他部分融为一体。通常借用大量设置完全透空门洞、窗口而使被分隔的空间相互连通、渗透。4、空间的含蓄由于文化传统与审美趣味的差异。中国人多倾向于取含蓄隐晦的方法使艺术作品引而不发,显而不露,江南园林的造园艺术每每采用欲显而隐或欲露而藏的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观或藏于偏僻幽深之处,或隐于山石、树梢之间,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5、空间的对比沈复曾论及到园林建造的艺术规律;“以小见大,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它们在哲学上是对立与统一,互为因果关系,在园林艺术上则是相互对比的关系。江南园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手法,在空间上产生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

明、清是我国园林建筑艺术的集成时期,此时期除建造了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之外,封建士大夫们为了满足家居生活的需要,还在城市中大量建造以山水为骨干、饶有山林之趣的宅园,作为日常聚会、游息、宴客、居住等需要。 封建士大夫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之中或近郊,与住宅相联。在不大的面积内,追求空间艺术的变化,风格素雅精巧,达到平中求趣,拙间取华的意境,满足以欣尝为主的要求。 宅园多是因阜掇山,因洼疏地,亭、台、楼、阁众多,植以树木花草的“城市山林”。在数量上几乎遍布全国各地,其个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北方的北京,南方的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其中江南的私家园林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江南私家园林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江南一带河湖密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又有玲陇空透的太湖石等造园材料,这些都为江南造园活动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江南园林不仅在风格上与北方园林不同,在使用要求上也有些区别。江南园林以扬州、无锡、苏州、湖州、上海、常熟、南京等城市为主,其中又以苏州、扬州最为著称,也最具有代表性,而私家园林则又以苏州为最多。为此,苏州又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称。 文化古城扬州,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大小园林已有百余处,为此,有“扬州以园事胜”的说法。由于扬州地处南北之间,它综合了南北造园的艺术手法,形成扬州园林具有所谓北雄南秀皆备的独特风格。从隋、唐开始,扬州由于经济繁荣,富商大贾麋集,文人雅士荟萃,对扬州园林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地处江南水乡的苏州,城市中水道纵横、气候适宜,植物繁茂,花草树木品种丰富,当地又产湖石,叠石掇山的技巧高明,造园条件特别优越,物资又很丰富。为此,富饶的苏州,成了官僚豪富掠夺和享乐的一个重要地方。明清封建社会末期,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就成了私家园林的集中地,苏州的造林活动达到高潮,官僚地主争相造园,一时成为风尚,造园之风达三百余年之久,苏州也就成为私家园林的集中地。 皇家园林一般总是带有均衡,对称、壮严豪华以及威严的气氛。而江南地区的私家园林,多建在城市,并与住宅相联。占地甚少,小者一、二亩,大者数十亩。在园景的处理上,善于在有限的空间内有较大的变化,巧妙地组成千变万化的景区和游览路线。常用粉墙、花窗或长廊来分割园景空间,但又隔而不断,掩映有趣。通过画框似的一个个漏窗,形成不同的画面,变幻无穷,堂奥纵深,激发游人探幽的兴致。有虚有实,步移景换,主次分明,景多意深,其趣无穷。 如苏州拙政园,园中心是远香堂,它的四面都是挺秀的窗格,像是画家的取景框,人们在堂内可以通过窗格观赏园景。远香堂的对面,绿叶掩映的山上,有雪香云蔚亭,亭的四周遍植腊梅;东隅,亭亭玉立的玉兰和鲜艳的桃花,点缀在亭台假山之间;望西,朱红栋梁的荷风四面亭,亭边柳条摇曳,春光月夜,倍觉雅静清幽。国内植物花卉品种繁多,植树栽花,富有情趣,建筑玲珑活泼,给人以轻松之感。 巧于因借是江南园林的另一特点,利用借景的手法,使得盈尺之地,俨然大地。借景的办法,通常是通过漏亩使国内外或远或近的景观有机地结合起来,给有限的空间以无限延仰,使人游来意无免有时也用国内有国,大国包小国,造成空间多变,层次丰富,这种园中之园,又常在曲径通幽处,在你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队却又“柳暗花明又一村”,使之产生“迂回不尽致,云水相忘之乐”。有时远借他之物、之景,为我所有,丰富园景。 江南私家园林大都是封建文人、士大夫及地主经营的,比起皇家园林来可说是小本经营,所以更讲究细部的处理和建筑的玲珑精致。江南私家园林建筑的室内普遍陈设有各种字画、工艺品和精致的家具。这些工艺品和家具与建筑功能相协调,经过精心布置,形成了我国园林建筑特有的室内陈设艺术,这种陈设又极大地突出了园林建筑的欣赏性。 如苏州留园的楠木厅里,家具都由楠木制成,室内装饰美观精致、朴素大方,形成了一个欣赏性的典雅的室内环境。室内布局一班都采用习惯的对称手法,墙壁上的字画挂屏以及室外的石案、石墩等,也部采取对称的布局,在重复中富有节奏。室内外装修与家具陈设品均以枣红、黑、栗壳等三色为主要色调,从而与园林其他部分的紫青色、白色相调和呼应,体现了园林建筑室内外设计的宁静要求。这恰恰与皇家宫殿建筑追求豪华壮丽,用大红大绿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 楹联、诗词、题咏与园林相结合,利用文学的手段深化人们对园林景色的理解,启发人们的想象力,使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的手法在江南园林中也是极为成功的。造园匠师们善于用文学上形象思维的艺术魅力来美化园景,厅、堂、亭、谢上的楹联常常是赏景的说明书。如拙政园中《海棠春坞》指的是庭内种有海棠的小院,宜春日小憩;《荷风四面》亭指的是四面临池的小亭,宜夏夜纳凉;《待霜》亭周围遍植桔树,宜深秋登临;《雪香云蔚》亭附近遍植腊梅,宣冬日踏雪。文联辞对兼有书法之妙,更引入欣赏。 这一时期也有更多的文人画家参与园林的设计与造园实践,明朝有著名的张南阳、周秉成、计成等,清代有张链、张然、叶眺等。他们既善长绘画、又是造园家。其中计成总结了造园的理论,著有《园冶》一书;张涟叠白沙翠竹与江村石壁;计成叠影园山;石涛叠片石山房、万石园等。他们的实践和理论,大大地促进了江南园林艺术的发展。 明清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意境达到了自然美、建筑美、绘画美和文学艺木的有机统一。与一般艺术不同的是,它主要是由建筑、山水、花木组成的综合艺术品。成功的园林艺术,它既能再现自然山水美,又高于自然,而又不露人工斧凿的痕迹。

江南园林的艺术特点:1、布局合理、风韵无限布局又称位置经营,是按照园林多中心散点透视法则,把景区、景点、景物合理地进行区划,并布置在适宜的地方,在整体上保持变化统一,表现园林的自然美、整体美。江南园林布置简洁明快,幽静典雅,富抒情性。(1)总体布局、统一构图、分区组景此法适于较大规模园林,主要从总体上根据功能及地形条件,把统一的空间划为若干各具特色的景区或景点来处理,在构图布局上又使它们能互相因借,巧妙联系,有主从和重点,有节奏和韵律,以取得和谐统一之效果。我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的苏州拙政园即属此例。拙政园占地“ ,为明正德年间一年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致仕回乡所建。全园分为西、中、东三个景区,再在各景区内设景点。中部是全园的主体和精华所在,以大水池为中心,布置山两座,小桥一架,建有“ 荷风四面亭” ,“ 雪香云蔚亭” 等景点。西部的补园也以水为中心,建主体建筑“ 鸳鸯亭” ,并设“ 与谁同坐轩” 扇形小亭。东部为“ 归田园居” 。整个园林布局合理,紧凑有序,是一座成熟的典型作品。(2)静观布局与动观布局静观布局是满足游人视点观赏的要求来处理景点,在总体上形成一幅鸟瞰图。江南园林中设计土山的原因之一即是为了静观布局的需要。而动观布局是随游人的行进步移景换,景色如一幅国画长卷,本来静止的景物,也相对动起来,徐徐映人眼帘,美不胜收。(3)季相布局与气象布局季相布局主要是根据各种植物季节性演替而选择布置。北宋山水画家郭熙对此观察很仔细,称树木“ 春季英华,夏季成荫,秋色颜,冬则骨” 。称山“ 春山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欲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杨州个园的布局正是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设计了春、夏、秋、冬园,成为千古佳作。气象布局是利用自然界的风、雪、云、雾来组织景观,获得奇妙的景效。江南园林许多园里均设“ 烟雨楼” ,靠的是气象布局,以显示大自然之烟波浩渺,神秘莫测。2、叠山理水、处理得当园林的四大要素是山、水、植物、建筑。古往今来,不论是古代的“ 游囿” ,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的私家宅园,凡名园均得山水性情。“ 山衬水,水映山” , “ 山因水活,水得山势” 。青山绿水成了古典园林的基调。上海大观园、豫园,苏州拙政园、狮子林、留园,扬州个园,南京瞻园,均属山水园范畴。但江南私家园林大都建在城内宅旁,不可能有天然的秀山丽水,故城市园林的山水处理只有靠移来之功了,将自然中美好山水,再现于园林。(1)叠山叠山有两类,一为写意假山,一为相形假山。写意假山是取真山之姿容,将其气势风韵,加以艺术概括、提炼,重现于园林里,以小山之形传大山之神。如南京瞻园金陵第一园南部假山,就是采取与真山更接近的手法堆置山体,外表用石,背里用土,土石结合,自然一体,达到“ 虽由人作,宛如天开” 的境地。相形假山是摹仿自然界动、植物形体、动作而堆叠起来的景观。上海豫园有一美女石,形如美女,设在路旁,游人皆驻足欣赏。苏州狮子林假山,全园采用湖石为材料,以表现狮趣为造型中心。每个石峰上都有一只狮子在向游人卖弄姿态,或跳或卧,或扑或嬉,神态各异,逼真可爱。但这些狮子都由湖石堆叠而成,连乾隆看后也连称“ 真有趣” ,并建有“ 真趣亭” 。当然,假山也包括置石, “ 园可无山,不可无石” ,南京瞻园“ 奇云峰” ,苏州留园“ 冠云峰” ,上海豫园“ 玉玲珑” 等孤置湖石,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表现出“ 皱、瘦、漏、透” 的特点,令人百看不厌,耐人寻味。(2)理水理水是引泉凿池或对原有水体的利用和改造。“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说明水的重要性,但理水手法有高下,效果有优劣。苏州拙政园是仿太湖芦汀山岛的风光,全园以水为中心布置景点。网筛园中的“ 殿春巷” 景点,只在院一角堆山,山上建亭,亭旁置泉,泉下设潭,终年不绝,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声、形、色、影俱全俱佳,为理水之上乘手法。江南园林水池都是自然式的,池岸斗折蛇形,犬牙交错,自然活泼,水则百折千迥,有始有终,有聚有散,收放有度。3、巧于因借、强化景深明末造园家计成在其名著《园冶》中提出“ 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给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 。即立足本园,借用园外有利因素,组织到园林景象之间。“ 夫借景,园林之最要者也” 。借景分远借、邻借、仰借、俯借、应时而借种。借景是强化景深的重要手段。无锡寄畅园有景,但这些景物并不都在园内。杭州西湖的“ 山外山,楼外楼” 是借景,扬州平山堂把江南诸山借到堂下,获得“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的景观效果。借景也可分为借形,借声,借色,借香。借形是采用对景、框景、渗透等构图手法,把有价值的一切景物,纳人画面,这在江南园林中用得极为普遍。借声是借能激发感情,颐情养性之声,如寺庙的暮鼓晨钟,溪谷泉声,林中鸟语,雨打芭蕉等。借色可借花卉树木之色,但因借月色的也多,如西湖的“ 三潭印月” , “ 平湖秋月” 等。借香则主要借植物散发的幽香以增添游园兴致,如拙政园的“ 荷风四面亭” 则设亭于荷塘之中以借荷香,这是借香组景之佳例。4、有径不乱、组织视点径者,路也,是指园林里的道路。园路有主园路、次园路、小径之分。普通路要求平、直、宽,主要满足功能要求。园路除满足交通功能外,还必须满足造园需要和景观要求。江南园林往往因景设路,因路得景,以曲布置,小径通幽。江南园林规模虽小,但游玩时的感觉是空间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园路的设计手法高明。园路忽宽忽窄,忽直忽曲,自然古朴,增长了游览路线,有利于动观,并达到步移景异之效。特别是江南园路及院落的嵌缀,用料简单易取,价廉物美,各种形色的卵石、砖料、瓦片等均可利用,成了所谓的花街铺地。沿路组成了一幅幅数不清的人物故事、花卉鸟兽图案,形象逼真,做工精巧,令人不忍下足,艺术效果极佳。苏州留园在“ 五峰仙馆” 与“ 鹤所间” 的一块地面铺成仙鹤图案,杭州“ 花港观鱼” 在牡丹亭边、山坡的一株古梅下,以黄卵石为底,黑卵石为绘,组成了一幅苍劲古朴古树的图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色彩利用、清新雅淡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园林的风格,北方皇家园林常用大红大绿,对比强烈。江南园林则以轻淡为基调,且白色用得多。如园林建筑大多红柱青瓦白墙,与周围植物及基地环境因素融揉一体,令人倍感亲切。

1.平面格局:江南园林多建于市井内,空间狭小,常以内向布局在有限的空间中构置景观,使之随影随势,曲折蜿蜒且不拘一格,与园中的叠山池水,花木桥廊巧妙结合,小中见大,达到“虽有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

2.建筑形体:江南园林建筑从外观造型,立面形式到细部装饰处理,远比北方的轻巧,纤细,玲珑剔透,其建筑空间既满足生活居住需求,又作为感情生发和延续场所,布置按“风水风骨,量体裁衣,烘云托日”去提高自然山水的艺术感染。诸如虚心高节的修竹,疏影横斜的梅花,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等植物,均为烘托主题和寄托情感而设。

3.尺度空间:江南园林空间开阔通透,内外相互穿插渗透,景中套景,层次变化十分丰富。

4.建筑色彩:江南园林淡雅朴素,几乎所有建筑色彩都以白粉墙、青灰瓦、深棕色或深绿的木构装修组成,与北方形成鲜明对比。这与地方气候密切相关,灰瓦白墙配以周围的山水绿化,给人以清新幽雅,凉爽宁静的感觉,在心理上减弱了酷热导致的不适。

弄个博物架,上面摆放精巧的小摆设,用屏风或者雕镂的工艺品来阻隔空间,产生迂回曲折的效果,等等江南风

毕业论文浅析江南园林绿化

毕业论文,泛指专科毕业论文、本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等,即需要在学业完成前写作并提交的论文,是教学或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毕业论文应反映出作者能够准确地掌握所学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题目有一定的心得体会,论文题目的范围不宜过宽,一般选择本学科某一重要问题的一个侧面。 毕业论文的基本教学要求是:1、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巩固与扩展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处理数据和信息的能力;2、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研究;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使用;提出论点、综合论证、总结写作等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撰写毕业论文对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提高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毕业论文在进行编写的过程中,需要经过开题报告、论文编写、论文上交评定、论文答辩以及论文评分五个过程,其中开题报告是论文进行的最重要的一个过程,也是论文能否进行的一个重要指标。

浅谈大学校园的园林绿化的论文

摘要: 高校的园林绿化工作,以教育教学为主,围绕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优良的环境。“环境育人”,校园中良好的绿化环境,能满足师生生理、心理上的需求,使人得到休息放松、心地平和、感情端正。对健康品格的塑造具有潜在的感染作用。随着园林绿化发展的趋势,人们对绿化的要求不再是一、两块草坪,三、四个花坛。而是要把校园绿化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做,按照学校性质、师生的心理特点、功能要求和经济状况,营造出一个鲜明时代特征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多层次绿化空间。

1.大学校园绿化的基本原理

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原理

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向主体提供符合发展的审美需要的客观条件,即创造出懂得美以及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以园林绿化的手段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和谐的天人关系。大学校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就是要运用园林美学与景观设计学原理,科学合理组织各种景观要素,因地制宜,形成错落有致主次分明的景观体系。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创造出优美实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大学校园环境。

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

园林植物学是研究园林植物的种类、习性、栽培及应用的科学,是园林植物造景的理论依据。作为绿化的素材,园林植物科学合理的应用,不但能创造出优美的自然环境,还能创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校园景观的.塑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于1866年在《普通生物形态学》一书中首次提出来的,从创建开始起,它就把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最主要的研究内容而一直延续至今。运用园林植物学与生态学原理进行植物造景,科学合理地创造出多层次、全方位、多色彩、生态型、园林式校园环境这是大学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内容。如耶鲁大学校园中,乔、灌、草科学合理地复层搭配,创造出相适的植物群落,同时植物季相变化明显,呈现出宜人的生态景观

心理学与环境行为学原理

校园心理学和环境行为学对大学校园绿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恰当的运用环境行为学和心理学原理,分析大学校园师生的心理特征及行为与环境的关系,可以创造出符合大学教职员工和广大学生普遍心理和行为习惯的校园环境。

从生理的需要知道精神的需要,主体的数量呈现明显递减的“金字塔”形。在大学校园中,对于有着较高知识文化和审美标准的大学师生而言,安全、认同、自我实现、学习与美学的需要尤为重要,在校园绿地景观的规划与设计中就要以此为出发点,考虑大学师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在空间的创建上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抽象而迫切的心理需要,通过绿化的手段以软硬景观的物质形态得以物化,给予满足。

2.大学校园绿地的功能

提高生态质量。

校园绿地的植被、水体能够以其所具有的自然性能,产生一定的生态效应,改善和提高校园的自然生态的质量。

环境保护功能。

校园内的植物能够调节气温、湿度,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杀菌防病、减弱噪声等功能。

美化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绿地为校园景观平添无尽的色彩和意境,为师生提供清新、优美的自然氛围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

起到隔离、保护作用。

校园内的花草树木,把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道路等各个不同的功能区域有机地隔离开来,提高了各个区域的安全度。

3.校园绿化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认识和长远规划

由于校园园林绿化建设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加上师生对校园绿化功能不可替代性的认识不够,校园绿化建设的作用和价值得不到足够的重视。校园园林绿化建设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校园园林规划设计与校园建设不同步,规划方案缺少前瞻性、长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有些高校公共绿地反复多次改造,树种频繁更换,如此重复建设,造成资金浪费。

缺少规划设计方案

校园文化氛围由于重视不够,有的高校在绿化景观规划设计上投资较少或不投资,只是简单地在建筑周围安置一些绿地或照搬照套公园绿化规划模式,没有体现自身的文化和美学内涵;有的高校盲目投资,在设计上过分追求新、奇等观赏效果,追求理想化的高标准设计,忽略了校园原有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因素,没有把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与学校特点相结合,导致设计与操作脱节,不能体现校园文化特色,使得总体设计水平难以达到较高的层次。

4解决办法

面向未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做好总体规划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人类在对信息技术发展美好憧憬的同时,更加眷恋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高校校园建设应遵循让信息化与园林化和谐并存的“信息园林”的建设理念,营造一个既具有传统文化氛围又富有时代气息的师生学居环境。应在学校总体发展目标指导下,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做好总体规划。

合理配置植物

发挥植物群落的最大生产率,充分注意乔、灌、花草等对环境改善有益的植物群落的综合运用,以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把握好树、草、花的比例,尽可能选择多种乔灌木和地被植物,利用植物不同冠型、色彩、质感,搭配成错落有致的生态植物景观。

科学养护管理

保证校园环境可持续发展“三分种,七分管”,校园绿化建设必须遵循植物的自然生长规律,进行科学管理,才能达到良好的绿化景观。

5.结语

学校校园绿地景观规划设计应结合大学的性质、办学宗旨,通过充分研究大学的自然、历史、文化等方式,以绿化的手段塑造文化意境,体现大学独特的人文内涵,彰显独特的个性,游息于柳暗花明的绿色校园,品赏于人文浓郁的亭廊格架,冥想于水木明瑟的山石池泉,沉思于曲径通幽的静谧空间,师生自会感到清静闲适,悠然自得,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得以放松和自由——这就是大学校园应有的绿地景观和人文景观,也是大学校园绿化的最终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 朱元恩.大学校园环境景观的概念设计[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5):406-409.

[2] 鲍新梅,杨金华.论高校校园树草配植艺术[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1,(1):18-20.

[3]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2):16-17.

[4] 沈济黄,叶长青.信息园林——构建新世纪信息化、人文化的景观大学城[J].新建筑,2002,(4):12-15.

[5] 关崇.大学校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6

[6] 雷泽湘,费永俊.高校校园绿化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J].环境与开发,2000,15(2):16-17

[7] 张江雪,李亮,王姣娥,徐伟.高校校园绿化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6):204-206

[8] 卞阿娜,甘永洪,方份.大学校园绿化探析[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102-105

[9] 王荣山,高占山.论高等学校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特色[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4):456-457

[10] 安运华.长江大学校园绿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4

园林鉴赏园林是一种立体空间综合艺术品,是通过人工构筑手段加以组合的具有树木、山水、建筑结构和多种功能的空间艺术实体。或者说是利用环境而构筑的一种表现自然的典型的人工山水境域。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园林的结构主要由树木、山水和建筑三项要素所构成。而且三个要素呈有机的组合状态,构成完整的缺一不可的空间艺术境界。比如只有树木,没有人工改造的山水和建筑,则无异于植物园、林场;只有建筑,没有树木及山水,又无异于一般工厂、学校、医院及民居等。三种要素巧妙地熔于一炉,才构成园林这一综合艺术实体。 1.园林,顾名思义,首先要有“林”,不仅有林,而且要有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总之包括树木花草在内的绿地布局是园林规划设计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绿化设计的原则是通过个体植物的观赏特性,组织构景意境。如先布局具有独立观赏意义的单株植物、行树、绿篱、树丛、树群、花圃、花坛、草坪、草地等,然后再考虑环境变化特点和风景点的意境要求,加以有机的组合,构成具有不同画意的绿地。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云:“中无杂树,芳草鲜美”。即是讲:桃花宣群植远观,绿荫衬繁花,其画意自显。可见他对风景区栽植花树的远见卓识。我国古代园林很讲究花草树木的特色和栽植部位。如苏州留园多白皮松,怡园多松、梅,沧浪亭遍植箬竹,各具风貌。又如苏州拙政园的枫杨,网师园的古柏,都是一园之胜,左右大局,如果这些饶有画意的古木去了,一园景色顿减。西湖满觉陇一径通幽,数峰环抱,故配以桂丛,香溢不散,而泉流淙淙,山气霏霏,花滋而馥郁,宜其秋日赏桂,游人信步盘桓,流连忘返。说明桂香造成了极佳的感应气氛。可是近年来没有注意这个问题,植物品种搞乱了,各园个性削弱了,似应引以为戒。宋人郭熙说得好:“山以水为血脉,以草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草尚如此,何况树木呢!其次,园林植树绿化,还要考虑有藏有露的部位选择。如小园植树,其具芬芳者,皆宜围墙;而芭蕉忌风碎叶,故栽于墙根屋角;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小园树宜多落叶,以疏植之,取其空透;大园树宜适当补常绿,则旷处有物,此为以疏救塞,以密补旷之法。又如柳树是装点园林的常见树种,古人诗词中屡见万柳名园的杰作,但江南园林则罕见之,因柳宜濒水。植之宜三五成行,叶重枝密,如帷如幄,少透漏之致,一般小园,不能相称。而北国园林,面积雄大,高柳侵云,长条拂水,柔情万千,别饶风姿,为园林生色不少。 2.山水是园林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 一园之特征,山水相依,凿池引水,尤为重要。我国古代造园家,最懂这一道理,他们视水为陆之眼,陆多之地注意保水;水多之区善于疏水。不仅懂得引水构景,且善用水改善环境与气候。江村湖泽,荷塘菱沼,蟹簖渔庄,水上产物不减良田,既增收入,又可点景。王渔洋诗云:“江干都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神韵天然,最是宜人。钟伯敬在《梅花墅记》中亦云:“大要三吴之水,至甫里(角直)始畅,墅外数步反不见水,水反在户以内。盖别为暗窦,引水入园,开扉坦步,过杞菊斋……登阁所见,不尽为水。然亭之所跨,廊之所往,桥之所踞,石所卧立,垂杨修竹之所茂荫则皆水也。”可见,水在园林构景中何等重要了。 园中山石常与水交融组成美妙境界。所谓“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贯通,全园生动”,就是讲的这一道理。我国古代学者郭熙说:“水以石为面”,“水得山而媚”。当代园林鉴赏家陈从周也说“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和“溪水因山成典折,山蹊(路)随地作低平”,这些至理名言,都是用来说明山水之间的关系的。园林叠山理水就是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特别是中、小城市有山水凭藉的园林,尽可能做到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城因景异,方是妙构。 构筑假山叠石是一门艺术。唐诗中不乏咏假山诗句,说明了假山和园林已结成不解之缘。后来历代出现了许多堆砌假山的名字,总结了不少掇石的经验。如北方工人流行的山石结合的“十种基本形式”(又称十字诀):安、连、接、斗、垮、拼、悬、剑、卡、重。江南一带流传的“七字诀”:叠、竖、拼、压、钩、挂、掌。他们还生动地指出:“园林中假山之奇在于逼真,其妙在于天趣,而其巧更在于人工。”“假山平处见高低,直中求曲折,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于假山所用石料不同,掇石叠山要求也有差异,如黄石山少变化,故叠石时要做到面面有情,多转折,要在浑厚中见空灵;湖石山太琐碎,叠筑时要宛转多姿,少做作,要空灵中寓浑厚。到了我国明代,假山布局,包括磴道、平台、主峰、洞壑等,其最耐人寻味处在开合多变。开者山必有分,以涧谷出之,上海豫园大假山就是一个佳例;合者必主峰突兀,层次分明,而山之余脉,石之散点,皆开之法也。清代同治光绪年代,假山欲以巧取胜,反趋纤弱,实则巧夺天工之假山,未有不从重拙中来。所以黄石之美在于重拙,乃自然之理也。 3.园林建筑是园林结构中最重要部分。我国古代造园,大都以建筑物开路。特别是私家园林,必先造花厅,然后布置树石。沈元禄记猗园曰:“奠一园之体势者,莫如堂;据一园之形胜者,莫如山。”盖园以建筑为主,树石为辅,树石为建筑之联缀物也。 园林建筑要有如下特点: ①妙在得景:园林建筑布局不象宫殿、寺庙和一般住房那样呈轴线对称型式,而是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环境,建筑位置要取最好的视线和观景点,以得体为原则。园林的最大功能是观赏。实现观赏就要造景,而造景者又是具体的人。所以构园重在构字,深在思致,妙在情趣,要在能悟。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重过何氏园五首》,就描写了园中有景,景中有人,人与景合,景因人意的造园思想。他写道:“名园依绿水,野竹上青霄”,“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此乃园中景也。“兴移无洒扫,随意坐莓苔”,“石阑斜点笔,梧叶坐题诗”,乃景中人也。人们有了这种境界,方可悟构园神理。 造园之道,还在于“悟”。悟即领会造园之意境,建筑之虚实。意境就是因情景不同而异。王国维《人间词话》言境界云:对象不同,表达方法亦异,故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诗境也。“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词境也。“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曲境也。园林建筑意境亦然,其诗情画意,在实际事物中体现出来,就是园林之意境。园林建筑者如能“悟”出古人咏景之境界,“景露则境界小,景隐则境界大”,“亭台到处皆临水,屋宇虽多不得山”,“几个楼台游不尽,一条流水乱相缠”等,则意境自然油生。古代许多园林建筑假假真真、真真假假,《红楼梦》大观园有真,但也有假。有作者目睹之物,也有作者虚构之处。故假山如真方妙,真山似假便奇;真人如造像,造像似真人。其迷惑人之处正在此。造园之道正亦如斯,所谓实处求虚,虚中得实,淡而不薄,厚而不滞。如园中立峰,亦存假中寓真之理,在品题欣赏上以感情悟物,且进而达人格化。 在上述景与人、虚与实等造景、悟物思路指导下,就不难理解和运用构景作法了。 ②重在曲折:园林建筑的空间处理不同于一般封闭方正的布局形式,尽量避免对称,要求有曲折变化。如曲径、曲桥、曲廊等,设计时要曲中寓直,灵活应用,曲直自如。园林中两侧都有风景,随直曲折一下,使游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离延长,趣意加深。由此可见,曲本直升,重在曲折有度。根据这一原理,园林中之路,也宜曲不宜直,小径多于主道,则景幽而客散,使之有景可寻,有泉可听,有石可留,吟想其间,所谓“入山唯恐不深,入林唯恐不密”。山须登,可小立顾盼,故古时多采用磴道。 园林建筑变化多姿,还可使游人获得小园大览、大园短览之感。我国古代园林多封闭,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其要谛就是采用“空灵”手法。盆栽之妙就在小中见大,“栽来小树连盆活,缩得群峰入座青”,乃见巧虑。水不在深,妙在曲折。要使游人感到有景可赏,办法就是改变岸、堤的曲折度,造成“水曲因岸,水隔因堤”之意境。苏南之园,其池多曲,其境柔和。宁绍之园,其他多方,其景平直。故水本无形,因岸成之,平直也好,曲折也好,水口堤岸皆是构成水面形态之重要手法。至于水柔水刚,水止水流,亦皆受堤岸而左右之。 园林的大小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园林空间隔则深,畅则浅,越分隔,感到越大,越有变化,以有限面积,造无限空间,因此在设计上常采用大园套小园,大湖包小湖手法。此例极多,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濠濮间、画舫斋,颐和园中的谐趣园,苏州拙政园中的枇杷园、海棠坞等。如果入门便觉个大园,内部空旷平淡,令人望而生畏,即入园亦未必游遍全园。如果景物有特点,委宛多变,游之不足,下次再来。风景区也好,园林也好,不必使人一次游尽。 除了以墙、廊等建筑物分隔空间外,还要穿插山石树木,使空间变化灵活而不呆板。花墙或墙上开设漏窗,不仅本身造型精美,而且可使空间互相渗透。通过分划空间的大小对比,使人感到景物层出不穷。此点正是我国园林建筑技术的特色之一。 ③贵在自然:园林之美,贵在自然,自然者存真而已。建筑物起“点景”作用,可谓锦上添花,但花终不能压锦也。基于这一要求,园林叠山理水应尽量造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我国古代许多叠山家从来主张园林山水接近自然,园林建筑也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如明末清初张南恒所主张的平岗小坡、陵阜陂阪等。今日构园家们如果能够理解这个道理,就不至于使园林建筑离自然太远,并多少能呈现水石交融的美妙境界。如作为栖息小休的宾馆,宜着眼于周围有幽静之境,能信步盘桓,游目骋怀,故室内外空间互相呼应,以资流通,晨餐朝辉,夕枕落霞,坐卧其间,小中可以见大。反之高楼镇山,汽车环居,喇叭彻耳,好鸟惊飞,俯视下界,豆人寸屋,大中见小,渺不足观,以城市之建筑夺山林之野趣,徒令景色受损,游者扫兴而已。所以有些园林专家一再提倡:风景区(包括园林)之建筑,宜隐不宜显,宜散不宜聚,宜低不宜高,宜麓(山麓)不宜顶(山顶),须变化多,要随宜安排,巧于因借,存民居之风格,求古朴之情趣,如小院曲户,粉墙花影,“城市山林”,两得其宜。这样园内建筑可互为对景,园外佳景,可借入园内,而建筑本身能与地形结合,越山跨水无所不宜,有的还可与山石岩洞结合成为自然与人工相融合的建筑。明末张岱在《陶庵梦忆》中忆记长白园(即苏州天平山高义园)云:“园外有长堤,桃柳曲桥,蟠屈湖西,桥尽抵园:园门故作低小,近门则长廊复壁,直达山麓,其缯楼慢阁,秘室曲房,故匿之,不使人见也。” 目前,我国有些风景区及园林,移入许多与自然环境不协调的建筑物。如南京燕子矶,除临水一面尚可观外,余则黑云滚滚,势袭长江。有人坐石矶戏为打油诗云:“燕子燕子,何不高飞,久栖于斯,坐以待毙。”总之,古迹之处应以古为主,园林之处应以幽秀为主,自然景区应以天趣为主,切不可移入不协调之建筑。否则,祖国的自然美景,大好河山,灿烂文化,将受大损矣。 为了避免远离自然的弊病,园林建筑布局首先要求单体与环境意境协调,或者人工移植一定的外来气氛,后者可以通过所谓模山范水来实现。如承德避暑山庄的湖区建筑以仿江南胜景为主,并且采取苏州集锦式建筑,绘画着重清淡色调,绝禁重彩,与湖光相配,具有塞外江南情调。平原应和山区则仿北方景色为主,再加上园外奇峰异景,构成北国风光。山庄就因仿全国各地胜景,考虑当地环境特点加以再创造设计,因而南秀北雄兼而有之。 ④法在借景:城市园林要素表达出预想的境界,办法就在于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寻觅借景。晋陶渊明的千古绝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暗示一种“借景”。北京圆明园,也是“因水成景,借景西山”。园内景物皆因水而筑,招西山入园,终成“万园之园”。无锡寄畅园为山麓园,景物皆面山而构,纳园外山景于园内。可见,许多园林是园外有园,景外有景。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借”。陈从周先生提出:“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水影,风声、水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响成曲”。如今城市造园,已成定势,但要臻其美,关键在“借景”,招城外山色、远寺浮屠入园。 ⑤奇在隔景:园林要借景,也要隔景。特别是市园。经常出现一端要“借”,而另一端要“隔”的局面。借者是招美景于园内;隔者是屏谷丑于园外。合分本相对而言,亦相辅而成,不隔其俗,难引其雅,不掩其丑,何逞其美。造景中往往有能观一面者,有能观两面者,在乎选择得宜。如北京北海公园中的静心斋,其后墙外紧临地安门西大街。如果不用边廊相“隔”,则市嚣之气会历历在目,从而损害古园气氛。今游人入园,目光被边廊亭阁绝然遮隔,尽管身居市街包围,亦无摒弃仙境之感。上海豫园也是一例:此园翠秀堂,乃尽端建筑,厅后为市街,然面临大假山,深隐北麓,人留其间,不知身处市嚣中,仅一墙之隔,判若仙凡,可见隔之妙哉!我国江南市园,无不皆存前奏。沧浪亭虽属半封闭之园,而园中景色,隔水可呼,缓步入园,前奏有序,信是成功。 ⑥精在特色:园林虽有树木、山水、建筑构成,此为共性;但每个园林又有特色,此为个性。如苏州四大名园中,网师园是以静观为主,拙政园以动观为主,沧浪亭之苍古,留园之华瞻,它们各具特色,吸引游众。又如北方园林,在建筑上多不用有正脊的屋顶,而用卷棚屋顶(如卷棚悬山,卷棚歇山等),以求轻巧和曲线轮廓。南方园林中建筑的屋顶翼角采用嫩戗起翘,更突出了屋顶曲线。而古代帝王苑囿中为了表现仙山楼阁的境界,集中当时能工巧匠的神技,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园林建筑,如尚能反映古代精湛建筑形制的黄鹤楼、滕王阁以及北京故宫角楼、颐和园佛香阁、画中游等。这些建筑比一般建筑更重视造型及轮廓,表现了我国园林古建精华,其吸引力都凝聚在建筑的特色和风格上。还有一些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有亭名“月到风来”。它临池面向,有粉墙若屏,正撷风花雪月胜景精华,体现了客观存在的风月招之即来、为我所有的意境,因此该亭成了网师园具有特色的点景建筑。再如西湖三潭印月,为西湖的点景标志建筑之一,因无潭则景不存。人常言:画龙点睛,破壁而出,其理自同。有时一景“相看好处无一言”,必藉之以题辞,辞出而景生。我国许多亭台楼阁,都题有对额,这种题辞无不起着“点景”作用。 ⑦首在神气:巨山大川,古迹名园,首在神气。所谓神气即指园林建筑全局、总体或风格。它是决定园林局部单体建筑的基因,任何构园师若不先观全局、风格和神气,而一味追求枝节琐碎问题,必然限入舍本求末,难以定论的局面。“五岳”之所以为天下名山,就在于“神气”之旺。今规划风景区或园林,若不解“神气”,必至庸俗低级,有污山灵。又如苏州园林建筑,其风格在于柔和,吴语所谓“糯”;扬州园林建筑,风格则多雅健。只有风格定后,方能言局部单体,宜亭施亭,宜榭设榭,山叠何派,水引何式。总之,这些单体建筑,都必循风格之特征。 ⑧贵在层次:山不在高,贵在层次。峰岭之胜,妙在深秀。园林同山景一样,也要深秀而富层次。布局时要宜掩者掩之,宜屏者屏之,宜敞者敞之,宜隔者隔之,宜分者分之,“常倚曲阑贪看水,不安四壁怕遮山”,见其片断,不逞全形,图外有画,咫尺千里,余味无穷。例如,园林建亭须略低山巅,植树不宜峰尖,山露脚而不露顶,露顶而不露脚,大树见梢不见根,见根不见梢等,都是增加园林层次的造园艺术特征的措施,是符合“远山无脚、远树无根、远舟无身”等造景机理的。有些园林,如无锡的梅园,常州的红梅阁园,内植许多梅林,最宜以廊“勾勒”,使园内处处成图,实现以少胜多,以小见大。总之这些造园手法,都有增加景深和层次变化的作用。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