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得论文

发布时间:

相对贫困治理的研究得论文

2005年08月21日 14:58 中新网8月21日电 由中共中央党校主办的《学习时报》刊载了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王伟光的文章指出,当前,中国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乃至贫富差距拉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一个明显问题。 文章指出,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了一些值得高度重视的新问题,其中一点就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普遍提高、不同程度地普遍得到实惠的前提下,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城乡差别、区域差别等社会差别也在持续拉大,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是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别持续拉大。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分配上的主要弊端是平均主义大锅饭。改革开放,打破了大锅饭,拉开了差距,激发了人的积极性。但在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的同时,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的收入差别持续拉大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除了城乡居民收入差别以外,城镇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农村居民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别扩大;脑体劳动者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所有制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不同行业职工收入差别持续扩大。 二是区域差别和城乡差别拉大。从1980年到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由50%增加到59%。人均GDP,西部与东部由1:扩大到1:,中部与东部由1:扩大到1:,区域差别还在拉大。城乡差别拉大不仅仅体现在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持续拉大,还突出表现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越发明显。 三是部分社会成员贫富差距趋于扩大。 文章指出,贫富差距拉开的直接的结果:一是社会贫困问题出现。城镇中有1200万人处于相对贫困中,人均年收入1059元。月收入比全国平均收入水平低。2004年,按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610万。按人均纯收入669—924元标准,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为4977万人。 一是社会公平问题凸现。在多数人收入水平都有较大提高的同时,反映贫富差距的指标上升很快,分配不公现象出现。群众对劳动致富正当经营造成的收入差距,有一定承受力,但对分配不公造成的差距,对违法、贪污、犯罪致富现象,对不正当收入,不合理的贫富差距,心理不平衡,十分不满,反响强烈。中央党校调查组对学员问卷调查显示:在学员心目中,2004年最为严重的三个问题依次是“收入差距”(),“社会治安”(),“腐败”();对2005年的改革,的学员关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文章说,邓小平极为重视解决贫富差距过大和分配不公问题。他在1993年指出,“什么时候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在什么基础上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要研究。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现在是突出地提出和解决部分社会成员分配差别及其它社会差别持续拉大问题的时候了。 \1、实行超额累进税。增加富人的纳税数额。 2、在真正落实现有低保的基础上提高并扩大低保水准和范围。 3、各级政府的财政预决算必须真正经过同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这一点几乎不可能)。 4、从严惩治官员腐败

以前写过类似的可以从城镇化入手的人文地理 区域规划 方面的推荐一个思路给你吧摘自新闻的实现城镇化移民战略 确保移民安稳致富娄底市娄星区水库移民开发管理局 颜周雄(2010年5月19日)娄底市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办事处双园社区位于娄底中心城区西北部娄涟高等级公路旁,是2006年9月成立的新社区,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辖原双江乡清桥村移民计124户528人及潇湘职业学院、涟鑫佳苑房地产开发公司、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等5家民营企事业单位。该社区成立以来,在计划生育、招商引资、治安治理、环境卫生等方面多次被评为先进单位。说起移民后的变化,二组居民贺文龙显得很激动:“过去住离城区最偏远的低矮潮湿的土砖房,出门要爬坡,喝的是山涧水,信息闭塞,现在社区环境干净整洁,自来水、有线电视、电话均安装到户,人们安居乐业,娄星区委、区政府为移民办了一件大好事”。一、科学决策,选准移民脱贫路子娄底市娄星区双江水库是一座以灌溉、供水为主,兼顾防洪、旅游功能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库的修建,将淹没该区双江乡清桥、义坪、坪底三个村的部分土地和房屋,其中坪底村需征林地亩,义坪村需征林地、旱土、水田亩,清桥村需征土地842亩,移民124户528人,其中外迁安置113户494人,后靠安置11户34人。由于多种原因,1999年水库工程立项时就包括移民安置,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经费需由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移民的困苦一直是区委、区政府的牵挂。为改变移民贫困落后面貌,让他们过上安稳富足的日子,2004年5月,区委、区政府决定举全区之力,实施城镇化战略,走集中安置为主移民的路子,在城郊原区园艺场的土地上集中安置双江乡清桥村移民,帮助移民在城镇安居乐业。二、以人为本,做好移民搬迁安置为认真做好移民向城镇适度转移这个任重道远的安置工程,区里成立了由区委、人大、政协主要领导任顾问,区长任组长,区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或联系农业的领导任副组长,区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作领导小组,从区直各相关单位抽调精兵强将,组建了移民安置工程指挥部,下设办公、征地拆迁、群工、工程、后勤等部室,全面开展相关工作。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2003年6月至2004年5月为第一阶段,主要是调查了解移民安置意愿,考察移民安置地点,讨论移民安置办法,摸清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争取上级政府资金支持;2004年6月至2005年7月为第二阶段,主要是依法解除区园艺场土地承包合同并改制,移民安置区规划报批和土地报批、征用,出台移民安置办法,水库淹没实物指标丈量和补偿协议签订;2005年8月至2007年8月为第三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施工,移民安置宅基地分配,移民搬迁到安置区临时定居和新建住房,移民安置工程验收、结算。2007年9月至2009年6月为第四阶段,主要是移民安置工程合同审计,工程竣工结算,财务审计,资料整理归档。为争取市里的支持,区委、区政府多次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汇报,陪同市委、市政府领导到水库移民原居住地视察,了解水库移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市委、市政府急工程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多次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重大问题,分5年为水库移民安置工程筹措经费1400万元。区财政在财力十分微弱的情况下,打紧非生产性开支。每年投入200万元,确保水库移民安置工程顺利实施。通过5年多的艰苦努力,双江水库移民安置工程工作基本完成,工程总投资万元,其中征地拆迁补偿万元,工程建设万元。移民在未搬迁前仅有陈旧的砖木结构房屋平方米,而在安置区新建砖混结构楼房平方米,是原来的倍。每个移民在安置区还分得了亩土地,该地适用于种植蔬菜,经济收入明显提高。三、多措并举,确保移民安稳致富移民安置后,如何使移民尽快适应当地生产生活,走上健康发展的致富之路,是各级政府思考的又一重大问题。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处理化解相关遗留问题和矛盾,做大做强后扶产业。2006年经上级批准,以500多名双江水库移民为基础,成立双园社区。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了居民小组长和妇女专干,成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区警务室,实行移民自治。几年来,居委会的同志积极主动,组长、妇女专干、党员充分发挥作用,解决了不少遗留问题。同时多方向上争取资金,惠及广大移民。2007年来,仅每年发放到户的后期扶持资金达31万元;每年发放低保资金达20万元;逢年过节和有人重病的时候,社区还给予及时的慰问关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近3年来,区政府共投入60万元,居委会及居民自筹近10万元,完成了1700米长、6米宽的社区公路硬化,修建了近1000米的公路排水沟,社区绿化、活动场地也在抓紧建设。社区还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移民经济。先后引进3000万元的钢城混凝土有限公司和400万元的矿石加工厂,成立了运输队和装卸队,共安排20多名劳动力就业。如今,社区每年的劳务工资、土地租用等收入近60万元,居民也由外出打工转为在家门口就业,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980元一跃到了2009年的2800元,走上了稳定致富的发展道路。还可以参考这个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课题.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甘肃实际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是属于区域性经济概念,是一个县(市)范围内的经济关系和经济总量的总 和.它以县城为中心,集镇(尤其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经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一)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现状1.据统计,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60%以上;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县域基本建设投资占全省的90%以上.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重要支撑力量.2.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层次,农业和农村经济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肉禽、蛋、菜等主要农产品全部产于县域单位.县域农业经济发展不仅繁荣了农村经济,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全省工业的发展,也有效地满足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县域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载体,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随着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县(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实施"工业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大力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加快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工业经济支柱作用日益凸现,县域工业经济实力日益壮大,在全省工业经济布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4.县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消费市场.占全省人口74%的乡村人口中蕴藏着巨大的消费市场.2003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远处在不饱和状态,如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洗衣机台,而农村只有台;电冰箱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台,农村仅台;彩色电视机城镇拥有台,农村拥有台;照相机城镇拥有架,农村拥有架;摩托车城镇拥有辆,农村拥有辆.全省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仅占全省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经济活动内容的广泛性、综合性、多样性.在县域这个范围内,既有城镇经济,也有乡村经济;既有第一产业,也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种所有制全面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高.总体看,甘肃省县域经济还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的经济,也可以说是农村经济的基本单元.(二)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县域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统计,目前全国县域经济的平均规模为:GDP平均为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元.全省县域经济GDP超过亿元的县有9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7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8%;人均地方财政收入超过元的县域25个,占全省县域单位的29%.甘肃省绝大部分县(市)财政都处于入不敷出的状态,基本上都是财政补贴县.落后,对资金和人才缺乏吸引力.甘肃省山区县占到了全省县域单位的.县域经济中,人均GDP最高的已达34344元,最低的仅1005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最高的县7305元,最低的县仅41元.2.城镇化发展水平较低,进程缓慢.横向比,近年来甘肃省城镇化水平一直处在全国倒数第2、3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个百分点以上.由于近年乡镇企业的萎缩,农民收入的减缓,财政支付能力的弱化等,小城镇建设步伐放慢了.小城镇建设相对滞后,功能发挥不明显,转移农业人员难.同时,随着城镇人口的增加,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城镇功能的发挥.3.经济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落后.表现在农业比重偏大,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参与市场竞争能力较弱,农民增收难.工业比重偏小,工业经济实力不强,产业结构不优,生存发展难.企业数量多,但规模普遍较小,骨干企业少,产业层次低,重复建设严重,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民营经济发展不快,整体素质不强,发展壮大难.2003年全省非公有制为亿元,仅占全部经济总量的,与发达省份相比相差近30个百分点.4.多数县域财政十分薄弱,赤字严重.甘肃省收支倒挂县域个数占全部县域个数的比例高达,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一)当前甘肃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甘肃省城镇化的水平较低,提高甘肃城镇化水平是解决甘肃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二)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二、三产业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三)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甘肃省在迅速壮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超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甘肃省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城乡收入比为,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3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673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其中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的县有36个,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的县有23个,分别占全省县域单位的、;县域经济中,人均GDP全国平均水平是6439元,甘肃省县域人均GDP为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9%.甘肃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甘肃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的基本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因此,县域经济的制度创新,必然是以市场为取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基础的,必然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的目标,应是通过对农业生产制度、土地制度、产权制度和社会组织制度的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县域经济发展新体制和新机制.从所有制角度看,多数县域经济是以非国有制经济、特别是个私经济为主体的.因此,个私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状况.个私经济一般具有经营机制灵活、市场竞争意识强的特点,对政府没有依赖关系,而对活跃县域经济能起到较为显著的作用.从实践看,近年来个私经济发展较快的县份,一般经济增长速度也较快.而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由于体制等因素的制约,这些企业不仅难以成为财源,反而成为县级财政的沉重包袱.因此,对一些县属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经济发展面临困境的县份而言,积极发展个私经济,无疑是一个选择.当然,这不是说县域经济发展可以忽略国有经济,在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县份,还应加大对国有经济的改革力度.在充分搞活县属国有经济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和支持城乡个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各种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所有制结构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多层次性的特点,使县域经济能够形成更多的新的增长点.从管理角度看,县级政府的合理定位,对县域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所谓政府的合理定位,是相对于目前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存在的"越位"、"错位"和"缺位"而言的,就是政府要不断转变职能,从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活动,代行企业和市场职能,转向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微观经济主体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宏伟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县域,难点在农村.观念落后无疑是影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须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阔眼界入手.

中国反贫困对策研究论文

自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不断的得到了提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关于广西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0-2020)》的颁布实施和新扶贫标准的制定,农村贫困与反贫困工作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文章 通过分析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的现状,阐述当前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探讨新十年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展望

一、广西贫困与反贫困现状

(一)广西贫困概述

广西有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8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1个,分别占全区109个县(市、区)的和,此外,还有1个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的合山市。2001年全区确认了4060个贫困村,到2012年调整到6540个贫困村。根据国家最新确定的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截至2011年底,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农村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大石山区、边远山区、干旱缺水地区、资源匮乏地区和水库移民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弱,脱贫成本高、难度大,已脱贫的民众也极易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等因素返贫。

(二)反贫困取得的成就

1.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尤其是新世纪以来,广西加大反贫困力度,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广西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176元增加到2010年的3454元,年均增长,增幅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个百分点,比全国扶贫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273元高181元。全区4060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058元增加到2010年的3037元,年均增长,高于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个百分点。

2. 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有较大改善

在争取国家大力扶持和社会帮助的同时,广西集中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在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和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问题,以水、路、电、房、校、基本农田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状况得到极大改善。

3. 产业扶贫开发初具规模

近年来,广西扶贫工作一改由过去单一救济式“输血型”扶贫方式逐步向产业开发式和参与式扶贫的“造血式”扶贫方式转变,扶贫开发工作发展方式实现了战略性转变,产业扶贫活力显现。产业扶贫开发的大力实施和推进,使贫困村稳定增收的产业基本形成并基本覆盖贫困农户,逐步成为贫困村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直接为贫困农户稳定增收提供了重要保障,进一步增强了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

4. 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

通过开展贫困地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职业学历 教育 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贫困地区农民的思想观念、 文化 素质、农业技术水平、劳动技能,增强了贫困地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培训,使大批农民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培育了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并输送了一批具有专项技能的贫困村农民到区内外企业稳定就业。

5. 贫困地区社会事业明显进步

一是贫困地区乡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小学生入学率为99%以上,全面改造农村校舍,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义务教育免学杂费。二是农村医疗保障和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并全面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参合率达90%左右,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乡建有卫生院,大部分贫困村建有卫生室,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状况和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三是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工作,至2011年底,“两项制度”有效衔接试点已在2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开展。四是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大部分乡镇和贫困村建有文化站(室),实施50户以上自然村屯通广播电视工程,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90%以上。

6.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有效遏制

广西在反贫困中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实施退耕还林、公益林保护、石漠化治理、沼气池建设和异地安置等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实现生态增效,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十年来,广西在4060个贫困村建设沼气池90万座,贫困村沼气入户率达50%,高于全区水平个百分点。加大异地安置力度,实施生态移民扶贫,减轻自然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人口资源承载力,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大石山区特困群众实施易地搬迁安置。同时巩固完善历年扶贫异地安置场点建设,使安置点农民收入稳步提高。

(三)存在的问题

1.贫困面广程度深

50个贫困县和4060个贫困村相对集中分布在桂西北、西南岩溶石山贫困片区、边境地区贫困片区、桂中石山旱片区、九万大山贫困片区、大瑶山贫困片区。根据国家新的扶贫标准,广西仍有贫困人口1012万人,占全区农村总人口的,需要扶持的贫困群体数量依然庞大,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部分贫困农户自我发展能力不强,贫穷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贫困家庭成员之间因为贫困相互影响,出现穷的仍穷,且由于贫穷而不断地再产生贫穷,由此产生的所谓“穷二代”现象日益严重,贫困代际传递的危险倾向凸显,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2. 贫困乡村公共服务能力低

贫困家庭学生上学问题还没有完全得到保障,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规范化管理面临许多困难,农村中小学生的营养不良问题依然相当突出,乡村学校教学点撤并引发新一轮上学难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贫困乡村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完善,乡村卫生设施简陋、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等现象十分普遍,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很突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低、覆盖面小,特困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只是出于“零敲碎打”的小规模状态,相当一部分贫困农民得不到救济和补助,

3. 扶贫产业支撑力不强

全区大部分贫困村分布分散,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匮乏,集中连片开发难、产业项目集中难。当前全区尚未形成上规模、有实力,能够给贫困群众带来持续稳定收入的主导强优产业。全区已经认定的113家扶贫龙头企业大多数实力较弱,对扶贫主导产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由于负责发放扶贫贷款的金融部门按商业性质贷款的要求对到户贷款进行规范化管理,从而导致大多数贫困农户很难从金融部门获得贷款进行农业生产开发。当前实施的小额信贷和村级互助金等金融扶贫方式,因发放规模小、资金不足、回收周期短,很难发挥支撑产业发展的作用,导致扶贫地区主导产业难以壮大,产业链难以延伸,产业扶贫工作只能停留在低水平循环、低效益运作阶段,贫困农户缺乏持续增产增收的经济来源。

4. 贫困农民素质普遍偏低

广西贫困人口中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的程度低,接受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能力不强,缺乏科学文化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人的全面发展相对落后,无论是在家从事农业生产还是外出务工都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加之现行的扶贫培训机制还未健全,工作滞后,农村实用技术和劳动力就业转移培训工作成效不够明显,数量庞大的贫困群体没有经过任何的实用技术培训就直接进入社会从事各种简单、原始和重复的体力劳动,很难有新的作为和新的发展。

5. 生态增效和农民增收矛盾加剧

全区居住在大石山区的贫困人口接近200万人,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合理、产业结构单一和人口增长过快所致的人与环境、投入与产出严重失衡,加剧了生存环境恶化趋势,加大了发展成本,制约进一步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的形成。受地域限制,这部分贫困农民难以享受到多个国家富民惠民政策,如粮食直补、退耕还林、汽车、摩托车和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等,仅能享受到的生态公益林补贴每年每亩才元,加上农村低保、医保和养老 保险 的不完善,贫困农户的基本生存权益难以保障,传统致贫成因没有根本改变,消除贫困的难度更大。

二、广西反贫困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新时期,广西反贫困事业面临多重的、叠加的历史机遇。从国家层面看,国家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关注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将会加大对扶贫开发的投入力度;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实施,将进一步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加大对贫困地区建设的扶持力度;国家支持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广西扶贫开发工作的重点和 措施 ,指出要加快大石山区脱贫致富步伐、推进边境地区加快发展、切实改善库区矿区生产生活条件,为广西今后一个时期的扶贫开发指明了方向。从自治区层面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它作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重中之重”来安排,组织制定了《关于实施我区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决定》,相关28个配套文件也在陆续出台,同时召开全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对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面部署,为广西加大扶贫开发力度,促进贫困地区早日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建成,有利于广西在扶贫领域扩大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随着“两区一带”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江海联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广西经济实力必将不断增强,将会投入更多的力量加快推进扶贫开发,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从贫困地区看,国家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特困区域作为新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尤其是将广西29个石漠化县列为全国连片特困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域县,为广西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新一轮扶贫开发把产业化扶贫作为重点内容之一,将有利于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建设特色农业基地,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水平;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位于桂西资源富集区,随着桂西地区优势资源的开发,资源优势加快向经济优势转化,为贫困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挑战

从国际看,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世界扶贫开发的环境和任务也在不断变化,尤其是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能源资源危机、粮食危机和气候变化等多方面的挑战,国际减贫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同时,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对我国扶贫事业的支持力度将会降低,广西贫困地区获得国际援助的机会也会减少。从国内看,2011年底国家把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人民币作为新的扶贫标准,广西贫困人口扩大到1012万人,是全国5个贫困人口超过1000万人的省区之一,贫困村扩大至6540个,在2020年要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扶贫开发工作任重而道远。从自治区层面看,广西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区之一,贫困面广程度深,尤其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任务艰巨、插花地区贫困现象凸显,给广西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带来较大的压力;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广西大部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属于国家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在产业选择上受到很大的限制,县域经济发展将面临极大挑战。

三、新阶段广西反贫困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完善“两项制度”衔接

以加强农村养老工作为突破口,加快完善“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从2012年1月1日起,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全区适龄农村居民。创新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努力实现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多 渠道 、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全区“雨露计划”扶贫培训攻坚工程,通过职业教育、创业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创业能力。以农村初中 毕业 后没考上高中、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的“两后生”为重点,启动贫困家庭“两后生”技能培训工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双证书”同步制度,帮助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顺利实现就业。充分利用各级职业学校或各类培训基地资源开展“阶地式”培训,即组织已参加短期培训又尚未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通过新一轮培训,获取初级上岗资格证书;组织已获得上岗资格证书的通过进一步培训,获取中、高级资格证书,一次增强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

(三)健全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推动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布局调整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实施中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中西部地区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幼儿园和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建设项目。建立因病致贫家庭卫生扶贫机制,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统筹投入,提高保障水平,提高“新农合”参保和报销的便捷性。强化贫困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发展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和旅游产业。改善基层公共服务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稳定贫困地区公共服务专业人才队伍。

(四)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以大会战、整村推进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尽快改变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特别是大力推进边境一线兴边富民行动,加强贫困地区路网、电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和山区小型农田水利和基本农田整理等,优先在贫困地区进行水土保持和小流域治理,加大对农村地区农村危房、茅草房改造力度。

(五)加大产业化扶贫力度

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加快培育有区域特色、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重点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广高效增收品种,引导重点贫困村开展基地建设。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特别是农村储运大户、经纪人等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扩大农产品生产规模和加工销售能力。扩大开展在贫困村建立“村民生产发展互助资金”试点,不断 总结 、完善和推广。

(六)实施贫困地区“异地搬迁,无土安置”

实施贫困地区“异地搬迁、无土安置”与农民工公寓建设,帮助贫困群众建设异地脱贫的新家园。

(七)促进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农村贫困地区生态建设,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两个四千万亩”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在全区75个县(市、区)恢复和重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控制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生态,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坚持人口计生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四、广西反贫困的对策建议

(一)加快完善扶贫政策

一要学好用足相关政策文件,在用好用足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文件的基础上,要结合广西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业扶贫、产业扶贫、生态移民扶贫、科技教育扶贫等政策。二要进一步落实“两项制度”衔接政策,要把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起来,把相关政策落实到对象上,对农村贫困地区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落实帮扶措施,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形成“低保保生存、扶贫促发展”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三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建立自治区、市、县(区)三级财政投入扶贫开发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按照渠道不乱、各司其职、各记其功、集中使用的原则,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科教扶贫、培训转移就业、生态扶贫移民等平台,由自治区出台整合资源资金的刚性文件,整合发改、扶贫、国土、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部门单位支农资金,捆绑集中统一调度,集中用于支持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发展。

(二)着力构建大扶贫格局

广西新阶段扶贫开发要科学谋划扶贫开发与低保两轮驱动推进和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三位一体”为主要内容的战略布局。在转变扶贫开发方式上,坚持以政府主导和统筹发展,社会和贫困群众自觉积极参与,把扶贫开发与目标任务纳入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把扶贫开发工作与广西各地优势资源开发和发展优势产业相结合,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发展旅游业、现代服务业和新型产业相结合,积极探索解决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扶贫对象的自我发展能力问题。在扶贫开发着力点和力度上,应突出“三个着重”:一是着重抓好特殊类型大石山区和边境地区综合治理、异地扶贫搬迁、整村推进、以工代赈、产业扶贫、就业促进、科技扶贫、革命老区建设等专项扶贫开发工作;二是着重抓好发展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扶贫、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改善公共卫生管理和人口服务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能源和生态建设等行业扶贫;三是着重充分调动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各方面的力量,广泛开展国家和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军警部队、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单位组团帮扶重点贫困县贫困村等社会帮扶活动。

(三)健全扶贫机制

一是完善识别机制,坚持民主评议与集中决策相结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合理确定农村低保和扶贫对象,确保家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区农村扶贫标准、有劳动能力或劳动意愿的农村居民,包括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农村低保对象进入扶贫范围;坚持根据农村贫困人口的地域分布特点和不同地区两项制度标准的差异情况,实行分类指导,并将贫困村贫困户的真实情况逐村逐户登记造册,做到户有卡、村有册,建立帮扶台账,实时记录帮扶情况。二是强化对象瞄准机制,通过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瞄准扶贫对象,按照既定的目标任务,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和帮扶政策,实施“规划到户、实施到人”的“双到”扶贫工作责任制,把对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任务、目标、要求等具体分解落实到帮扶单位,明确责任到人。三是完善薄弱村内生发展机制,要在薄弱村进一步宣传发动组织贫困群众提高思想认识,广泛参与扶贫资金互助协作活动,激发群众生产互助,争取扶贫致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1、消极的思想观念: 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 (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2、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 3、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4、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 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二:什么是贫穷,造成贫穷的原因.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 *** 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 *** 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 问题三: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 问题四:导致贫穷的原因会有哪些? 目前穷人和富人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穷人和富人,一种是精神穷人和富人。 第一种:经济穷人和富人 穷人与富人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比较的标准是手头资产的多与少。一个过亿资产的人与百万资产的人比,亿元资产的人是富人,而百万资产的人是穷人,而百万资产的人与万元户比,他则是富人,而你手里有了5000元钱,你与那乞丐比,你是富翁。就是这样,没有标准,比较人的心就是标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些人会经营,会致富,能钻空子,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有机会把一些资产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最终装入自己的口袋。 第二种:精神穷人与富人 这个只能看是谁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看谁的心态好了,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开心就好。幸福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家财万贯,天天生活在郁闷中也不算是富人,那种快乐的打工者,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每天都生活在开心中,他一样是富有的人。个人理解。 问题五: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父母都是好劳永逸的人。 就是年轻的时候不去拼,得过且过。 当然也有家庭突 *** 况,比如出什么大事需要用很多钱也会造成一个家庭贫困。 问题六: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没有野心,胆以不敢去做想到宏伟蓝图。就比如穷人有钱了或者存在银行,或者喜欢买可以保值的东西,例如房子。而富人敢闯敢做,会凭借自己的头脑和野心去做投资去经营。 问题七: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党的阳光没普照到

基本途径不敢谈,措施的话简单,G&J统计局把贫困人口的标准重新界定一下就好了。

说的比吹的都好听

贫困治理中内生动力研究综述论文

1.贫困测度指标体系不完善,贫困识别难度较大2.返贫预警防范机制不健全,返贫风险化解难度加大3.贫困治理主体互动关系异化,贫困治理内生动力不足4.协同治理机制不完善,长效治理机制不完善5.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进,贫困治理现代化亟待实现6.扶贫措施供给与贫困需求匹配不够,市场扶贫主体亟需介入

城镇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因此,必须要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贫困现状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在 界定贫困概念和线度的基础上,从中国农村贫困和城镇贫困两个视域,对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中国 剩存贫困的治理对策。关键词:贫困;农村贫困;城镇贫困;原因;治理对策 文献标识码:A中图分类号:C913(9 贫困是某人、某家缺少维持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贫贫困是世界著名的‘‘三P’(即POLLu?研 q一 困既是一个经济学概念,又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是 污染、POPI丁I,ATION- 一人口、PO?Rn卜贫经济、社会、文化等落后的总称,是由低收人造成的困)问题之一。贫困一直在困扰着各国政府,发达国 家城市有10,的贫民区,发展中国家则高达20,以 缺乏生活所需的基本物质和服务以及没有发展的机会和手段这样一种生活状况。 内容。中国政府一向上。消除贫困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 贫困线的标准因各个国家发展水平、社会文化 重视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但面 临庞大的贫困人口群体,仍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并提 和制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而绝不能用别国的贫 出合理对策。 困线标准作为我国的衡量标准。中国国家统计局对贫困线下的定义是:所谓贫困线,是在一定的时间、 一、中国贫困问题的现状 空间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条件下,维持人们的基本生 20世纪80年代以前,人们一般是从物质层面和 存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最低费用,贫困线又叫贫 些家庭或某些群体不能获取社会公认的、困标准。 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贫困,把贫困理解为某些人、某 现阶段,中国农村贫困线确定的方法是目前国 一般都能 际上广泛采用的并适合中国国情的一种比较先进的享受到的饮食、生活条件和参加某些活动的机会。1990年的《世界发展报告》贝0把贫困定义为缺少达到 研究方法一马丁法。它可以大致表述为:计算食 最低生活水准的能力,例如健康、教育和营养等,并 物贫困线,计算非食物贫困线,将最低的食物贫困线 指出衡量生活水准不仅要考虑家庭的收入和人均支 和非食物贫困线相加,就可得出一定时期内中国农 出,还要考虑那些属于社会福利的内容,如医疗卫生、 村绝对贫困标准。这种确定农村贫困线的方法,优 预期寿命、识字能力以及公共货物或共同财产资源 点是集中了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中最重要的部分 的获得情况。十年后,该报告进一步扩充了贫困的——食物消费,同时以合理的比例考虑了衣着、住房、 概念,把贫困定义为物质匮乏、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 交通、燃料、用品以及医疗、教育、娱乐、服务等消费, 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我国学者对贫 而且比较简单,容易操作,其评估结果与其他比较复质生活上的困难,缺 困的理解大致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贫困是物 杂的方法估计的结果很接近。从1993年开始,中国城市陆续制定自己的贫少维持基本生活的资料;另一种 线。由于我国城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经济和社 观点则认为贫困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而且还包困 会发展差距,因此难以制定全国统一的贫困线标准,括精神上的贫困。尽管各种表述不一,但可归述为: ? 收稿日期:2007—06一04 作者简介:李鸿(1965-),女(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万方数据1/5页12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1卷在实际工作中以各市为单位制定贫困线更为合理。 发部分工资,从而使部分在岗职工和多数下岗职工 生活陷人贫困。这些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40— 但中国正处于社会和经济转型时期,一方面,在经济 岁年龄段,或者是体力和智力素质较差的职工50 增长、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时,消费构成和物价指数变 其中尤以女性职工为群体, 动很大;另一方面,城市人口收人分化趋于显著,贫 代以甚。显然,进入20世纪90年 富差距不断扩大。这又显示出制定一条科学、合理、 来,在农村贫困问题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的同 动态的城市贫困线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时,城镇贫困问题又出现了,而且城镇贫困群体规模 越来越大,从而使中国目前的农村贫困问题与城镇 标中国到底有多少贫困人口?如果按照官方统计 贫困问题呈现此消彼长的发展趋势。另外,原先的 准,目前我国的绝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683元 脱贫人口在旧有的生产、生存条件下,遇到自然灾害 以下,相对贫困标准为人年收入958元以下。据此 或疾病等情况,极易重新返回贫困状态。因而,如何 标准,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调研显示,到2006 减少返贫现象的发生,巩固扶贫成果,继续消除贫困, 年底,全国农村绝对和低收人贫困人口总数是5700

还真说不清楚,因为现在大多数的贫困户都不可理喻!什么都不愿意做,懒惰,指望帮扶,靠坐享!无法说明什么。

我们贫困问题的内涵成因最主要是 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技术还比较落后。而且还存在着很多因病返贫问题。解决贫困最主要的就是帮助人们选择致富项目, 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的研究论文

问题一:导致人贫穷的原因有哪些呢? 贫困问题和其它社会经济现象一样,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思想体系、不同的学科,对它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 导致贫困的原因很复杂,并且贫困者之间的原因也不尽相同。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于贫困原因的表达也有差异,透过种种贫困的表面现象进行深入地分析研究就会得出导致贫困的原因大体上包括四个方面。 1、消极的思想观念: 消极的思想观念和悲观的人生态度,只会带来贫穷的结果。这是因为: (1)消极的思想观念会失去和放弃很多挣钱的发展机会。富裕的有钱人都有着积极上进的思想(最起码是曾经有过),他们善于捕捉有利于自己发展和挣钱的机会,有的富裕者不仅不会失去每一个机会而且还善于创造有利于自己发展的机会。 (2)消极的思想就决定了消极的行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消极那他为社会所付出的积极有效劳动也就少,一个不能为社会付出积极有效劳动的人自然也就不会得到社会劳动报酬――钱。(3)消极的思想观念对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办法也不容易接受和采纳,一个靠传统手工劳动、自给自足、封闭生产和经营的人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和先进管理办法进行生产和经营的人进行比较,谁的收益高不言而喻。 (4)消极的思想观念还有可能导致人生道路的错误,所作所为危害社会,最终导致贫困。 (5)消极的思想观念面对困难总是退让和躲避,从贫穷到富裕是一个不断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如果没有战胜各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办法就会被困难所包围,贫穷也就随之而陪伴。 2、综合素质能力低和所处的不利环境条件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 这个导致贫困的重要原因很容易理解也已经普遍被人们所认识;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和环境条件的理解与认识却有很大的差异。这里所讲的综合素质能力不仅仅只是个人的素质能力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包括团体和集群的综合素质能力――企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城市的综合素质能力、某个区域范围的综合素质能力。 3、不公平和非正义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 自然灾害和疾病及其温疫属于老天的不公,由于老天爷的不公导致的贫困非常的直观和明了。制度和体制设置的不公平同样会剥夺很多人正常的发展机会从而导致相对贫困,关于这一点最明显和感触最深的就是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公平的就业、就学等一系列措施无端白白剥夺了一部分人应有的平等权利和发展机会。 4、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出现新的贫困: 换言之,正常合理的贫富悬殊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客观需要。关于这一贫困原因很多人都难以接受和理解,但只要冷静地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发现这不仅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也是必须的。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和进步的,这是历史的必然。 问题二:什么是贫穷,造成贫穷的原因.论文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保障在以农业为主的我国越来越重要了,尤其是在贫困的农村,社会保障问题更是得到人们的关注.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障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是在贫困的农村地区依然存在着非常严重的问题,如保障覆盖面窄,保障水平低,资金来源不足等.研究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问题并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对于建设和谐社会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保障农村社会保障贫困地区 Impoverishedlocal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questionresearch Abstract:Alongwithmarketeconomydevelopment,The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ha *** eenbeingmoreandmoreimportantbyagriculturalprimarilyourcountry,Inparticularinimpoverishedcountryside,Thesocialsecurityquestionobtainspeople'. Keywords:Socialsecuritycountrysidesocialsecurityimpoverishedarea 社会保障是一国 *** 为全体国民(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因各种原因失去收入来源而生活贫困时,向他们提供的生活保障.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能不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我国贫困地区人口比重大,经济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且集中了我国大部分的贫困人口,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任务更艰巨,贫困农村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更为突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紧迫性更为明显.我国目前正在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限于城镇地区,尽管从1991年开始已经在发达的农村地区进行了商业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试点,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地区仍是一个空白.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其迫切性及意义不亚于城镇的社会保障. 一、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 建国50多年来,我国部分农村地区建立了一些初步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障人民生活安定,调动广大农老有所养”的问题.但是,由于它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在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的,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它对农村社会发展的保障功能,却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存在多方面的弊端和问题. (一)范围小,覆盖面窄 1......>> 问题三: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的长期致贫原因。 3.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向来呈递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因国家施行的是重点发展东部地区的经济政策,使得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区域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迅速扩大,发展不平衡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这是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比重......>> 问题四:导致贫穷的原因会有哪些? 目前穷人和富人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穷人和富人,一种是精神穷人和富人。 第一种:经济穷人和富人 穷人与富人是相对而言的,他们比较的标准是手头资产的多与少。一个过亿资产的人与百万资产的人比,亿元资产的人是富人,而百万资产的人是穷人,而百万资产的人与万元户比,他则是富人,而你手里有了5000元钱,你与那乞丐比,你是富翁。就是这样,没有标准,比较人的心就是标准。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有些人会经营,会致富,能钻空子,能充分发挥个人特长,有机会把一些资产纳入自己的管理范围,最终装入自己的口袋。 第二种:精神穷人与富人 这个只能看是谁的精神生活丰富了。看谁的心态好了,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开心就好。幸福的感觉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家财万贯,天天生活在郁闷中也不算是富人,那种快乐的打工者,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每天都生活在开心中,他一样是富有的人。个人理解。 问题五: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父母都是好劳永逸的人。 就是年轻的时候不去拼,得过且过。 当然也有家庭突 *** 况,比如出什么大事需要用很多钱也会造成一个家庭贫困。 问题六:造成贫穷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什么呢? 没有野心,胆以不敢去做想到宏伟蓝图。就比如穷人有钱了或者存在银行,或者喜欢买可以保值的东西,例如房子。而富人敢闯敢做,会凭借自己的头脑和野心去做投资去经营。 问题七:有哪些造成家庭贫困的原因 党的阳光没普照到

写作点拨:可以写一些关于脱贫方面自己的想法,关于脱贫对于我国的意义,例文如下: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要定青山不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年的努力付之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小康。

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情况。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也可摘选以下内容:

老有所养、幼有所依,脱贫致富指日可待。绷紧“精准弦”不放松,脱贫致富种好“幸福花”。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是行动取得实效的关键。

脱贫攻坚若想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关键在精准。只坚决摒弃“大水漫灌”“走马观花”“空喊口号”等行为,真正下足精准扶贫的绣花功夫,才能切实提高脱贫成效,防返贫。精准须找准“穷根”。

要不怕山高路远,原汁原味地“看穷”,把情况掌握清,找准“穷根”,尤其是盯准“硬头”,完成当前剩余的脱贫攻坚任务。精准须因地、户、人施策。要把好脉、开好方,明确靶向、对症下药。

未脱贫,制定详实“怎么扶”方略,逐项落实力求高效;已脱贫的,防返贫举措必须精准对焦,重点关注因“疫”返贫群体,找并堵上可能导致返贫的风险点,让已取得的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有效巩固和提升。

“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唯有绷紧思想、政策、精准三根弦不放松,才能啃脱贫攻坚“硬骨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

问题一:中国贫困的原因 10分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为主导的综合转型时期,导致中国贫困问题产生的原因亦非常复杂,它既包含了计划经济时代致贫的因素,亦有市场经济条件下某些因素的影响,尽管各因素对中国贫困问题的影响度还在发生着相应变化,但中国现阶段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所面临的贫困问题,都将是诸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通过文献资料和实 1.历史原因。中外研究贫困问题的学者大多赞成这样的观点,即发达国家的贫困往往是现实原因导致的贫困,而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却通常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果说旧中国的贫穷落后是导致新中国贫穷的主要原因,那么,现阶段的贫困显然有着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影响,包括人口众多、决策失误、生产效率长期低下和禁锢人们思想观念的户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数农村居民长期处于赤贫状态而不能自拔,城镇居民亦因长期以来只领取低工资而处于低水平生活状态。这些历史因素及其造成的贫穷后果均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得了的,尤其是观念、技能等方面的落后更是一个长期制约因素。如据有关资料,1998年在湖北农村贫困家庭中,有%的劳动力仍以传统农业即种植业为谋生手段,贫困地区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仅占全部劳动力的%。(注:张在全、娄策贵:《湖北跨世纪扶贫战略研究》,载《统计与决策》,1999(6),11页。)再如以往水利建设中对移民生活的考虑就较少,据世界银行调查统计,中国目前有300―600万库区移民长期处于贫困状态。(注:世界银行:《中国:90年代的扶贫战略》,中文版,44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3。)因此,中国目前面临的贫困问题虽然有现实诸多因素的影响,但过去数十年中城乡贫困的积累却促使了贫困问题更加突出,部分贫困人口仍然生活在历史的贫困之中。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 *** 反贫困政策的实施,历史贫困作为导致中国现实贫困问题的一个影响因素,在经历近20年来的改革开放后,其重要性正在减退,再过10―20年,历史贫困是应当从中国贫困问题致因中予以剔除的因素。 2.自然原因。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揭示过好地与差地的收益和地租的差异。对城乡居民而言,自然环境及相应条件的好坏,亦是制约其收入与生活水平的重要因素。根据“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确定的592个国家重点扶贫县名单,可以发现几乎都是山区、 高原等自然环境较差甚至恶劣的地区,其中有307个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区以及中部地区的大山区,贫困人口约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60%,如湘西、鄂西就是位居中国中部的湘、鄂两省的贫困地区;迄今仍未脱掉贫困县帽子的几乎均是自然环境恶劣的地区,其中少数民族大多聚居地区尤其如此,这使得占全国总人口不到10%的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却要占全国乡村贫困人口的40%。(注:唐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34、5页,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就贫困强度指数而言,1994年的宁夏为%,河南为%,广东为%,(注:段庆林:《我国农村居民收入差异的基本特征》,载《统计与决策》1999(6),22页。)宁夏是广东的倍, 这种差距因为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愈快还在日益拉大。洪涝、地震、台风、火灾、病虫害等各种天灾是导致贫困的又一重要原因。据统计,全国每年遭受各种自然灾害袭击的人数为2亿多人,无论采取多么有效的救灾措施,都会有一部分人口因灾陷入困境,即使按1%的灾民生活困难计,每年也有200多万人因天灾陷入贫困。因此,自然条件不是轻易可以改变的,天灾更是无法避免,它们使贫者愈贫、脱贫者返贫,甚至使一部分生活水平较高的人口陷入贫困境地,从而是中国贫困问题......>> 问题二:造成我国中西部一些地区人口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大多数地区自然条件差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类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 *** 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 *** 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三: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的原因有哪些 1)自然条件恶劣 导致中国贫困地区贫穷落后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地貌、地理位置等诸多方面。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变。西部干旱少雨,南北气温和温度相差较大,跨越热带、亚热带和寒温带三个气候带。近海大陆多台风,内陆多寒潮,西北、华北多沙漠。南方雨多泥石流多,河流雨季洪水多。全国灾害气候多,旱、涝、冻、风、沙等灾害频繁不断。贫困地区多处于条件差的区域,主要在西北、西南,呈块状、片状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等地区。这些地区或是干旱严重,降水量小又主要集中在夏季;或是地表水源不能利用,喀斯特地形地表水渗透严重;或是唬寒阴冷,有效积温严重不足,不适合第一产业农业的耕作;或是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灾害频繁。大多数地区降自然条件外,都较为偏僻,远离经济中心地区,交通受阻,地理位置十分不利,如果按发达地区的自然条件衡量,相当多地区都被认为是处于人娄不适合生存的环境。 (2)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 (3)电力供应不足 1992年,全国有195年县的户通电率小于50%,有1389个县(占全国总县数的58%)户通电率低于95%,有28个无电县,有1453个无电乡、63120个无电村、亿农村人口没有用上电。28个无电县中, *** 21个、新疆6个、青海1个。亿无电人口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陕甘宁、豫东皖西、贵州、滇桂、川青、 *** 等。这些全部都在中西部贫困地区。 (4)--交通不便 贫困地区多数处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我国最为落后的西部地区,虽然土地面积占全国的2/3以上,但铁路里程还不到全国的1/4 (5)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 (6) 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 问题四:我们国家(中国)始终拜托不了贫困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人口过多。2.缺少自主创新型企业。3.人口素质低下。4.多为加工国外商品,缺少核心技术。5.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以上只是个人观点 问题五:我国贫困问题的内涵成因和解决的途径 B 试题分析:发展是硬道理,在我国,解决一切问题最根本的途径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因而C选项是正确答案。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干的要求,因而应排除。 点评:本题考查的内容为高频考点,学生在审题中需重点把握关键词――“最根本的途经”,在准确审题的前提下,结合教材相关知识的理解不难作出正确选择。 问题六:中国贫困问题现状、原因及解决方案 5分 中国问题实质上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是中国问题。在“13亿人口,9亿农民”的国度里,无论怎样强调农民问题都不为之过分。相反,对农民问题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那就是贻误了中国最大的问题。正视农民问题、分析农民问题、解决农民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农民贫困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结果、责任和解决方法都来自于社会、依赖于社会。论文研究是以分析农民贫困为核心,以农民贫困的外在表现――经济上的贫困群体,文化上的落后群体,政治上的弱势群体为基础,以自组织方法论为理论依据,以自组织的耗散结构环境条件方法论、协同学的动力方法论和超循环结合方法论为视角,分别从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环境条件因素――“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和“户籍制度”及自然条件等方面,从农民追求发展的动力机制――竞争与合作方面,从超循环结合――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我们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环境资源减少,竞争与合作不足,资源低效利用是农民贫困问题产生的根源。我们找到的对策是:1、改善环境资源条件――结束城乡分治,废除户籍制度;减轻农民负担,改善农民就业政策,真正落实农民的“国民待遇”;实行“工业反哺农业”策略,向农业投资,优化农村自然环境。2、完善动力机制――优化竞争与合作,创建农民合作组织,走科技兴农的发展战略。3、超循环利用资源――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超循环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必须减少农民,走城市化发展的道路。 论文的突出之处,是运用了二十世纪最前沿科学技术方法论――自组织方法论对当前我国农民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和论证,为解决我国农民贫困问题提供了又一思路,又一理论依据。 问题七: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是什么 明恩溥《中国人的素质》一书中描述: “中国人有能力毫无怨言地等待、泰然自若地忍受苦难。”但“正是这种无限的忍耐力,使中国出现了最悲惨的景象……中国人见怪不怪,以至于心肠变硬……灾难一旦来临,便只有承受了。 在国权沦丧的近代,鲁迅曾经痛苦地发现,在忍耐中麻木,在等待中绝望,仿佛就是那一代中国人的宿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成了他对民族性深刻反思的基调。 黑格尔认为,造成中国的落后的原因是中国人内在精神的黑暗, 中国是一片还没有被人类精神之光照亮的土地,在那里,理性与自由的太阳还没有升起,人还没有摆脱原始的、自然的愚昧状态。“凡是属于精神的东西……都离它 很远”。 问题八:政治 我国目前还存在贫困人口的客观原因是什么 主要是三农问题。农民的收入除了打工,别无出路。收入的渠道不多是主要问题。 直接原因就是孩子念书、生病看病。 问题九:我国贫困人口的标准是什么??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绝大部分按此标准确定的极端贫困人口触温饱问题已解决,今后扶贫的重点自然应转到重视穷人非食品消费需求和强调培养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方面来。我国现行的贫困标准只相当于人均美元左右。这就导致了对我国贫困人口多少的争议。

写作思路:把脱贫攻坚的方针政策写下来,重点阐述帮扶力量,产业帮扶。

全面脱贫攻坚是2020年的“重头戏”,基层干部还需不忘为民初心,牢记脱贫使命,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紧绷全部脱贫“这根弦”,做到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

紧绷“持续帮扶”这根弦,开展扶贫措施不能停顿。“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开展扶贫措施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扶贫措施是脱贫攻坚直接动力来源,如果我们机械化搞“一刀切”,对已脱贫人员立刻停止帮扶,可能会使数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因此,在帮扶措施上持续发力是过渡期的必由之路。

一是要留住帮扶力量,驻村服务队作为贫困村脱贫摘帽的急先锋,为贫困户脱贫、产业项目创收指明了道路,在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还需坚持留住服务队,站好最后一班岗。

二是要开展动态帮扶,及时帮扶因疫致贫返贫人口,及时落实好兜底保障等帮扶措施,确保他们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三是要注重产业帮扶,巩固脱贫成效。支持扶贫产业项目尽快复工复产,提升带贫能力,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更多机会。

紧绷“稳定脱贫”这根弦,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贫困地区的稳定脱贫情况和扶贫成效直接挂钩,如果在脱贫的过程中又出现了大量致贫、返贫,就会“为了芝麻丢了西瓜”,忘记了我们扶贫的初衷是为了全面小康。所以,返贫预警监测不能大意:

一是要杜绝各类数字脱贫,密切关注困难群众的生活工作情况,及时关注辖区脱贫情况。

二是要重点关注贫困边缘户,及时保障边缘户的住房饮水安全,防止贫困边缘户出现因病、因学而致贫返贫等情况。

紧绷“共同富裕”这根弦,推动乡村振兴不能放松。“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脱贫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我们要全力做好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全面完成脱贫的基础上,稳步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要以扶贫项目为契机,进一步巩固壮大乡村产业,逐步扩大受益人群,促进低收入人群增收致富。

二是要充实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乡村沃土,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在这伟大时代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还需紧绷全面脱贫“这根弦”,做好持续稳定脱贫的文章,坚决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贫困地区电商扶贫研究论文

电商模式摆脱了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等对农产品销售的束缚,架起了偏远地区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桥梁”,在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就业增收方面效果显著。

同时,电商扶贫促进了农村产业发展。一方面,打通农产品上行通道,使贫困地区农产品直接融入到市场经济产业链和国际国内供应链中;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农产品生产销售方式,赋能龙头企业、合作社、个体户等市场主体,形成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农村产业兴旺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外,电商扶贫还为农村全面发展注入新活力。精准扶贫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从单纯的给钱给物转变为物质扶贫与技术扶贫、教育扶贫相结合。电商扶贫充分调动贫困户积极性,激发内生动力,培养了数百万的新型农民,吸引大批人才返乡创业,为农村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活力。

扩展资料

首先,完善电商基础设施建设。

“网络是天路,交通是地路。”电商扶贫发展离不开互联网、交通、电力、物流和仓储等基础设施建设。截至2020年6月底,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贫困村通光纤比例从2017年的不足70%提升到98%,有的乡镇设立了快递服务网点,832个国家级贫困县全部建立了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实现贫困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管理与物流配送网络全覆盖。

第二,推出特色扶贫产品。

贫困地区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品,如陕西柞水木耳、甘肃礼县苹果、云南西盟山林百花蜜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制定产地认证、质量追溯、冷藏保鲜、分等分级、产品包装、冷链物流等环节标准;开展“名特优新”“三品一标”“一村一品”等农产品认证,实施电商扶贫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使电商扶贫产品满足市场质量要求。

第三,健全服务支持体系。

一是基层扶贫队伍带动,通过组织贫困人口参与电商扶贫,让贫困户了解并分享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二是银行和支付平台在小额信贷、支付方式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电商扶贫发展提供动力。三是电商协会等社会组织发展,为贫困户提供电商产品集货、分级包装、品牌营销、物流配送、售后保障等规范化服务,支持电商扶贫行稳致远。

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论文作者:童鞋论文网 论文来源: 发布时间:2021/11/16 8:34:23 一、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一)农村电子商务概述为大力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加快农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农村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模式应运而生。农村产品及服务由原来的传统交易模式转变为借助互联网平台完成交易,而这种交易过程就被称为农村电子商务。这一新型模式既具有数字信息技术方便灵活的特点,又能够在密集的乡村建立连锁网点,能够有效降低农村生产运营成本、拓宽农村商业活动领域,使得农户成为农村电商平台中最大的获利者,同时各商家也可以从中获得新的利润增长。可以说,农村电商平台的实体终端直接立足于农村服务并真正服务于“三农”,使“三农”服务落地扎根。(二)农村电子商务的形式农村电子商务产品与服务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农产品交易形式,农村地区丰富的资源可以以网络平台作为媒介进行交易,多形式多样化的农村电子商务形式带动着农村地区各个服务领域飞速发展。1. 网上农贸市场。快速掌握信息是交易市场的关键,如今的网上农贸市场打破了传统交易模式,能够将供求信息第一时间准确地传达给交易双方,市场的规模也不再受限于地理条件,农户可以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迈进国际市场的大门。由于传统市场信息闭塞,不能及时掌握农贸市场的实时动态和行情,农户错失了许多交易机会,而网上农贸市场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交易双方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2. 特色旅游与特色经济。农村地区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拥有着大量丰富的旅游资源,借助网络平台对当地旅游景点进行宣传推广,可以不断提升地区知名度,使其影响力也随之增加。网络平台既能够清晰地规划出完整的旅游路线,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旅游效率,同时也能够将当地特色产品和商户信息呈现出来,通过对地区相关企业和特色产品的介绍,宣传推广当地企业的产品,无形之中为企业拓宽了销售的道路。3. 数字农家乐。农家乐作为农村地区最有特色的娱乐项目,也从传统纸质地图的形式转变为数字形式。如今,我们可以从电子地图上找到各个农家乐的地区分布情况。不仅如此,农家乐的基本情况,如农家乐周边风景、特色饮食和农家娱乐项目等特色均被采集到电子地图中。电子地图的出现帮助农家乐商户拓宽了客户渠道,提高了城乡之间的互动率,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 招商引资。为加快农村经济转型升级,政府将对农村部分地区进行规划与开发,而农村电子商务能够为其建立起招商引资的桥梁,将农村开发区及其投资环境介绍给各投资者。一方面,意向投资者可以节省搜寻开发地信息的时间,更有效地掌握了投资信息;另一方面,招商信息的介绍和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三)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互联网金融和区块链的发展和普及,使得金融业可以利用它们作为工具,实现以自身发展促民生普惠的目标,从而为贫困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上的便捷服务。有统计显示,农村电商消费主力人群较为年轻,该市场消费者的年龄主要在20~29岁之间,且该年龄段的人群占总数的32%。与城市网络使用人群相比,农村电商消费人群整体呈现年轻化的状态。其次,通过对农村电商消费者的需求特征的研究,发现农户对产品的需求有别于普通网购消费者。网购消费者会在电商消费中偏向于购买日常用品,而大部分农户会选择购买日常买不到的产品,可见帮助农户买到日常无法购买到的产品是电商为农户带来的最大价值。截至2019年,我国国内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已达4 400余个,这些市场不仅规模大且功能较为齐全。此外,国家农业农村部联合商业部关注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发展,为拓宽市场交易渠道,积极采取多形式多方面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交易模式。统计显示,2012—2019年,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6万亿元。2019年,中国农产品期货、期权线上交易额高达万亿元,同比2018年交易规模,大幅上涨。至2025年,我国将在数字农业农村建设上取得重要进展,这一重要进程也将成为我国数字乡村战略实施的有力支撑。使数字金融技术与农村生产经营体系相融合发展,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步伐,为数字农村电商发展进入新时代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数字金融飞速发展的同时,城乡之间存在的“数字鸿沟”问题也不断出现。农村电子商务作为新行业,存在获得收益较少且回报周期慢的缺点,与城市地区数字经济发展相比明显滞后。如何突破农村电商发展瓶颈,加快提高其发展水平,已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二、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存在的问题农村电子商务在信息时代中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但农村地区电商的发展仍然受到其特殊地理条件、环境以及人文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地区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大部分地区较偏远,其交通不便的弱点造成其运输成本过高;农村金融基础设施落后,无法达到组织生产经营的要求,导致其无缘与各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农村地区缺少电商专业人才,已有电商专业人员的电子商务知识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培训。(一)农村电商融资难,普惠金融推广困难正规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经营情况提供融资,而农村电商主体总体而言具有资产薄弱且规模小的特点,金融机构难以掌握农村电商主体的实际盈利能力,对其经营情况也难以做出一个有效的评估,而民间融资凭借其灵活方便、周转时间短的特点能够满足农户融资的需求。但仅仅依靠民间融资是远远无法带动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的,农村电商的发展急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一方面,因为发展环境和人文因素的限制,农村地区互联网、智能电子产品等新技术的普及率远远低于城市地区,尚未形成将智能产品运用到生活中去的习惯;另一方面,由于农村电商专业人员的缺乏,数字支付等普惠金融技术无法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同时农村客户对产品使用的顾虑也间接阻碍了普惠金融政策的宣传工作。(二)金融基础设施落后,物流体系不健全大多数农产品运输需要投入冷链保鲜物流设施,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缺少足量的冷藏设备进行运输工作,所以农产品的保鲜质量难以达到标准。企业的信誉是进行长期交易的根本保证,而农产品的质量下滑给企业造成了信誉和收益的双重损失。此外,受环境限制,各中小电商与农户之间无法建立标准化的冷链物流平台,平台的缺失也使得农产品的线上交易更为困难。(三)农村电商人才缺失,缺乏激励机制一个新产业的出现需要优良的专业人才带领,才能够在良好的经济环境下持续向前发展。农村村级站点需要寻找电商运行人才作为长期负责人与专业运营商对接工作,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而电商专业人才的缺失正是农村电商产业发展所面临的困难之一。现有电商人才在专业知识方面尚有不足,设计方案、包装以及销售方面的专业核心能力有待提高。此外,专业培训的层次浅也阻碍了农村电商的发展。其次,电商企业缺少分享行业数据的动力,针对电商企业制定的激励机制有待健全,而电商扶贫的政策和社会的认可有助于激励机制的完善。三、普惠金融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与建议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与普惠金融相结合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兴数字技术服务于农村电商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困难之一。为进一步发展农村电商,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一)提高农村电商平台质量,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农业生产链各个环节需要及时获得准确完整的信息,这就要求农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自身质量,为农业经营产业提供多元化的信息。由于现有交易模式丰富多样,平台应支持商农两户之间运用B2B、C2C、B2C等模式进行交易,为两者搭建更坚固的桥梁。与此同时,平台应适当降低从事电子商务的门槛,放宽资金限制,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拥有商业机会。农村地区受地理条件限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相比更为薄弱,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在农村各乡、镇、村地区覆盖信息网络,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电子通讯设备等手段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建立一支素质良好的信息咨询队伍,使其服务于农村建设的发展,帮助农民正确使用电子设备,同时使农民掌握电子商务基础知识和技能。(二)积极拓宽金融供给渠道,推进农村电商市场化发展农村电商的稳步发展依靠资金链提供大力支持,目前农村地区互联网信贷方面还存在需求与供给不对称的现象。农村电商企业的贷款需求量大,而面向其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相对较少,这就要求金融机构运用多样化的金融模式来扩大农村资金储备量。首先,金融机构应积极为农村电商提供健全的融资平台并建立完善的融资体系,使其成为农村电商有力的后备军。其次,保险机构应针对农村电商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提供相应的数字保险业务,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风险分担。最后,应加快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网络体系发展,成熟的网络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农村存量资金的合理配置。(三)加强普惠金融的宣传推广,加大政府政策的扶持力度相对于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加上受其环境的限制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导致农户对于数字技术的接受度远远低于城市地区的居民。大多数农户对于互联网信贷、数字支付业务等新名词的了解和认识度依然处于零基础状态,甚至对于普惠金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持以怀疑的态度。这就需要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积极宣传普惠金融的相关内容,定期定点地向农户普及金融知识。农村电子商务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政策的出台能够吸引农户积极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因此政府需要加快完善相关政策,大力支持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除此之外,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渠道加以辅佐。一方面,政府的引导可以使市场资金流向农村电子商务市场,有助于发展农村电商;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往往根据政府的偏向寻找潜力市场,而政府引导资金流向农村电商这一举措将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将资金投入农村电商产业。参考文献[1]王道发.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安保责任研究[J].中国法学,2019,(6):282-300.[2]曾亿武,万粒,郭红东.农业电子商务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农村观察,2016,(3):82-93.[3]汤英汉.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及空间分异[J].经济地理,2015,(5):9-14.[4]郑称德,王倩,刘涴潇,倪亮亮,吴宜真.电子商务市场特征对产品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14,(6):90-102.[5]金虹,林晓伟.我国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与策略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5,(9):40-49.[6]曾亿武,郭红东.电子商务协会促进淘宝村发展的机理及其运行机制---以广东省揭阳市军埔村的实践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16,(6):51-60.

1、发展农村电商,降低风险,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绝大多数农民从事农业生产往往是一种习惯性行为,并不以市场为导向,不了解市场需求状况,造成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发展电子商务能够让农业生产者准确、实时了解市场动态信息,掌握需求状况,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合理组织生产,避免因产量和价格的波动带来的效益不稳定。农村贫困地区的特色农产品长期受制于落后的流通体系,难以形成产业规模,发展电子商务能够带来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带动配套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储、物流和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激活消费,提升人气,让农村经济注人新活力。2、发展农村电商,打破限制,解决“三农”商贸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市场是产业扶贫的要害,但贫困山区缺少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面对常态性市场波动,频频发生丰收卖难,影响贫困农民增收脱贫。通过电子商务在贫困地区的推,大力实施“互联网+电商扶贫”行动战略,可以打破传统农业营销活动的地域限制,使贫困山 区的特色农产品销售成为一种全国全球性的活动,从而实现产业扶持到户和销售直接到户,解决“三农”商贸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使农户不再是与市场隔离、靠惯性盲目生产的弱势生产者,而成为直接对接市场、主动掌握信息,自主经营的平等市场主体。3、发展农村电商,增加收入,促进贫困地区实现多维减贫。农村贫困问题往往呈现多元化,不仅表现在收入贫困,还涉及消费、教育、健康、交通、信息、通讯、社会保障等,属多维贫困。通过支持贫困户开展电商创业,通过互联网和电子商务摆脱信息弱势,能够直接对接市场掌握订单权和定价权,从而提升农户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对贫困户“授之以渔”,从免费培训、扶贫贴息、小额信货、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帮助农村贫困群体从事电子商务,不仅能够增加收入,还可以逐步改善贫困人口在教育、消费、物流、信息通讯、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缺失,达到多维减贫的目的。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