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来稿请寄一式三份打印稿(本刊不接收手稿),图版、照片不要用复印件,请作者自留底稿。作者投稿时应声明稿件专投本刊且未正式发表。如稿件曾投它刊,作者应先向本刊说明情况并向它刊申请撤稿,以避免“一稿多投”事件发生。一旦查出违反上述规定者,责任由作者承担,并负责赔尝本刊经济损失。2、本刊亦接受国外或国际合作研究的英文稿件。对英文稿件的要求同中文稿件,应附有中文题目、作者及单位、中文详细摘要及关键词。3、编辑部在收到来稿后一般在6个月内答复作者是否录用。作者在6个月后如仍未接到本刊录用通知,则可改投它刊。4、本刊除具有印刷版外,还具有光盘版和网络版等电子版本。稿件一经录用,所有版本的版权即由作者转让给本刊,凡不愿将自己的文章以光盘版和网络版形式发表者,请在来稿时声明。5、依照《着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对来稿文字进行删改,对实质性内容的修改,应征求作者同意。6、来稿一经刊用,编辑部向论文作者收取文章发表费。稿件刊出后,按规定一次性向作者支付以上版本的稿酬,赠送当期本刊1册及印刷版抽印本30份。7、要求来稿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证合理,层次分明,文字精炼。8、研究论文(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和参考文献)篇幅根据内容需要而定,本刊不做具体限制。9、来稿的格式要求:本刊采用双盲审稿,故要求稿件的中英文文题、中英文作者及中英文作者单位单独占一页;论文另起页隔行打印,其书写顺序:英文题目、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另起页中文题目、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中图法分类号;引言;正文;讨论;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图及说明;附表及说明;附图版及说明。凡不符合来稿格式要求者,本刊恕不受理所投稿件。10、作者只列出主要参加者(同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4人,多单位作者一般不超过6人),第一作者须附作者简介(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位,职称,所从事的专业,联系电话或E-mail),参与辅助研究者可列入致谢部分。11、基金资助的研究项目,请注明省部级以上基金名称和项目编号。12、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0个中文字。文章标题结构层次一般分为二级或三级,各级标题用1、2、3……;、、……表示,依次类推,顶格书写。13、论文摘要应包括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四个主要部分内容,尤其要突出其创新性的成果。英文摘要篇幅可适当增加为—个印刷页。关键词一般3~8个。14、对稿件要求使用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标点符号使用要准确。15、对测试数据要注明测试者、测试方法、实验仪器设备、实验条件、精度及误差范围等。与同位素地球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有关的论文要附原始数据。16、图表:文中只附必要的图表,在文中相应位置以方框表示并附相应的中英文图题、表题,附图要求线条粗细均匀,计算机绘制的线条图可按印刷时的实际尺寸绘制,双栏排图不宽于80mm,通栏排图不宽于170mm,图中文字最好用6号字。对图版照片要求清晰、层次分明,连同中英文图版说明一起拼贴在240mm×170mm的图版版心尺寸范围内。17、作者应在自己的文章中,对国内同行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特别是近两年的研究成果给予充分反映。凡引用他人的资料须在正文内标注并在文后列出参考文献,前后一一对应。参考文献表只列出与本文有关的文献,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非公开出版物作为脚注处理。引用他人未发表过的资料或数据,应征得有关方面的同意并加以说明。所有中文参考文献均需译成英文,并在该文献后用括号注明(inChinese)或(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作者应对所引文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负责。18、本刊采用“着者-年制”标注参考文献。参考文献表中着录全部编着者,多着者间以“,”号分隔。着者一律姓先名后,名后不加缩写点,空1个字母的间隔。按着者姓氏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参考文献表,同时保留所有中文参考文献作为附录放在全文末尾。19、作者在得到录用通知及退改意见后,及时将修改后的打印稿和软盘以及清绘好的图件寄交给本刊编辑部。20、稿件在排印后,初校样寄作者校对,除录入排版错误外,文字一般不宜再作改动,请在指定日期内将校样寄回。
刊名: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主办: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周期:月刊编辑:从文网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0-0569CN:11-1922/P邮发代号:8-33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岩石学报创刊时间:1985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1)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11)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1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蒋少涌发表论文(其中带*号为SCI杂志):1. Jiang SY,Yang JH,Ling HF,Chen YQ,Feng HZ,Zhao KD,Ni P,2007,Extreme enrichment of polymetallic Ni-Mo-PGE-Au in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s of South China: an Os isotope and PGE geochemical investigation. 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254(1-2): . Jiang Shao-Yong,Zhao Hai-Xiang,Chen Yong-Quan,Yang Tao,Yang Jing-Hong,Ling Hong-Fei,2007,Trace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phosphate nodules from the lower Cambrian black shale sequence in the Mufu Mountain of Nanjing,Jiangsu province,China. Chemical Geology,doi:. . Dai Bao-Zhang,Jiang Shao-Yong,Jiang Yao-Hui,Zhao Kui-Dong,Liu Dun-Yi,2007,Geochronology,geochemistry and Hf–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Huziyan mafic xenoliths,souther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Petrogenesis and implications for lower crust evolution. Lithos,doi:. Zhao earth element and yttrium analyses of sulfide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field,Guangxi Province,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Geochemical Journal,. 2,. Hou M-L,Jiang Y-H,Jiang S-Y,Ling H-F,Zhao K-D,2007,Contrasting origins of late Mesozoic adakitic granitoids from the northwestern Jiaodong Peninsula,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crustal thickening to delamination. Geological Magazine,144⑷: . Zhao KD,Jiang SY,Ni P,Ling HF,Jiang YH,2007,Sulfur,lead and helium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 minerals from the Dachang Sn-polymetallic ore district in 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ore genesis.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9(3-4): . Chen Yongquan,Jiang Shaoyong,Ling Hongfei,Yang Jinghong and Wan Defan, 2007,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mall shelly fossil Anabarites from Lower Cambrian in Yangtze Platform of South China: Implications for palaeocean temperature。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s,17⑾: . Yang SY,Jiang SY,Ling HF,Xia XP,Sun M,Wang DJ,2007,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the Changjiang sediments: Implications for tracing sediment sources.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 Earth Sciences,50⑽: 1556-15659. 侯明兰,蒋少涌,沈昆,连国建,刘其臣, 2007,胶东蓬莱金矿区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岩石学报,23⑼,2241-2256。10. 李艳平,蒋少涌,2007,墨西哥湾东北部海区常压与超压沉积盆地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对比研究,第四纪研究,27⑸: . Jiang SY,Chen YQ,Ling HF,Yang JH,Feng HZ,Ni P.,2006,Trace- and rare-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and Pb-Pb dating of black shales and intercalated Ni-Mo-PGE-Au sulfide ores in Lower Cambrian strata,Yangtze Platform,South China,Mineralium Deposita,41⑸: . Ding X,Jiang S-Y,Zhao K-D,Nakumura E,Kobayashi K,Ni P,Gu L-X,Jiang Y-H,2006,In-situ U-Pb SIMS dating and trace element (EMPA) composition of zircon from a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 the Wushan copper deposit,China. Mineralogy and Petrology,86: .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Ling,Hong-Fei,and Dai Bao-Zhang,2006. Low-degree melting of a metasomatized lithospheric mantle for the origin of Cenozoic Yulong monzogranite-porphyry,east Tibet: Geochemical and Sr-Nd-Pb-Hf isotopic constraints. Earth Planet. Sci. Lett.,241: .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 and Ling,Hong-Fei,2006. Petrogenesis of Late Jurassic Qianlishan granites and mafic dikes,Southeast China: implications for a back-arc extension setting. Geological Magazine,143 ⑷: . Jiang Yao-Hui,Ling Hong-Fei,Jiang Shao-Yong,Shen Wei-Zhou,Fan Hong-Hai,and Ni Pei,2006,Trace element and Sr-Nd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fluorite from the Xiangshan uranium deposit,SE China. Economic Geology,101⑻: . Liangshu Shu,Michel Faure,Shaoyong Jiang,Qun Yang,and Yujing Wang,2006,SHRIMP zircon U-Pb age,litho- and biostratigraphic analyses of the Huaiyu Domain in South China— Evidence for a Neoproterozoic orogen,not Late Paleozoic-Early Mesozoic collision. Episodes,Vol. 29 . Zhou JC,Jiang SY,Wang XL,Yang JH,Zhao MQ,2006,Study on lithogeochemistry of Middle Jurassic basalts,from southern China represented by the Fankeng basalts from Yongding of Fujian Provinc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D),49⑽: 1020-1031.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5,华南中侏罗世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以福建藩坑玄武岩为例,中国科学,35: 927-936.]18. 蒋少涌,赵葵东,姜耀辉,等.2006,华南与花岗岩有关的一种新类型的锡成矿作用:矿物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岩石学报,22⑽: 2509-2516.19. 蒋少涌,杨涛,李亮,赵葵东,凌洪飞,2006,大西洋洋中脊TAG热液区硫化物铅和硫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97-2602.20. 侯明兰,蒋少涌,姜耀辉,凌洪飞,2006,胶东蓬莱金成矿区的S-Pb同位素地球化学和Rb-Sr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25-2533.2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倪培,凌洪飞,2006,宁芜盆地凹山和东山铁矿床流体包裹体和氢氧同位素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81-2589.22.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6,玉龙斑岩铜矿含矿与非含矿斑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对比研究. 岩石学报,22⑽: 2561-2566.23. 邱检生,蒋少涌,胡 建,McInnes B I A,凌洪飞,2006,同位素年代学研究对江西会昌密坑山锡矿田成矿作用的启示. 岩石学报,22⑽: 2444-2450.24. 赵葵东,蒋少涌,姜耀辉,刘敦一,2006. 湘南骑田岭岩体芙蓉超单元的锆石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岩石学报,22⑽: 2611-2616.25. 周金城,蒋少涌,王孝磊,杨竞红,张孟群,2006,东南沿海晚中生代镁铁质岩的Re-Os同位素组成。岩石学报,22⑵:.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戴宝章,2006,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岩石学报,22⑶:. 李艳平,蒋少涌,2006,氯同位素测量方法及其地质应用研究新进展。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42⑶:. 李艳平,蒋少涌,杨涛,濮巍,2006,海洋沉积物中孔隙水的氯同位素测量方法研究. 高校地质学报,12 ⑶: . 杨涛,蒋少涌,赖鸣远等,2006,连续流同位素质谱测定水中溶解无机碳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的方法研究。地球化学,35⑹,675-680。30. 张建龙,蒋少涌,白玉英等,2006, 辽河盆地欧利坨子富钾质火山岩特征与成因探讨。高校地质学报,12⑵,271-280。31. 马芳,蒋少涌,姜耀辉,王汝成,凌洪飞,倪培,2006,宁芜地区玢岩铁矿Pb同位素研究. 地质学报,80⑵: . 杨涛,蒋少涌,葛璐,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张光学,刘坚,陈道华,2006,南海北部陆坡西沙海槽 XS-01站位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 第四纪研究, 26⑶: . *Jiang S-Y,Wang R-C,Xu X-S,Zhao K-D,2005,Mobility of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in magmatic-,metamorphic-,and submarine-hydrothermal systems. 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PartsA/B/C,30(17-18): . *Ling H-F,Jiang SY,Frank M et al. 2005,Differing controls over the Cenozoic Pb and Nd isotope evolution of deepwater in the central North Pacific Ocean. Earth Planet. Sci. Lett. 232(3-4): . *Zhao, Wang, chemistry of the Qitianling granitoid and the Furong tin ore deposit in Hunan Province,South China: Implication for the genesis of granite and related tin mineraliz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Mineralogy,. *Jiang Y-H,Ling H-F,Jiang S-Y,Fan H-H,Shen W-Z,and Ni P,2005,Petrogenesis of a Late Jurassic Peraluminous Volcanic Complex and its High-Mg,Potassic,Quenched Enclaves at Xiangshan,Southeast China. Journal of Petrology,46⑹: . *Jingchen Zhou,Shaoyong Jiang,Xiaolei Wang,Jinghong Yang,Mengqun Zhang,2005,Re-Os isochron age of Fankeng basalts from Fujian of SE China and its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Geochemical Journal,39⑹: . *Pesquera A,Torres-Ruiz J,Gil-Crespo PP,and Jiang S-Y,2005,Petrographic,Chemical and B-Isotopic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of Tourmaline-Rich Rocks and Boron Recycling in the Martinamor Antiform (Central Iberian Zone,Salamanca,Spain),Journal of Petrology,46 ⑸: . *Ling H-F,Gao J-F,Zhao K-D,Jiang S-Y,Ma D-S,2005,Comment on Molybdenum isotope evidence for widespread anoxia in mid-Proterozoic oceans,SCIENCE,309 (5737): AUG 12 . *Jiang Yao-Hui,Jiang Shao-Yong,Zhao Kui-Dong,Ni Pei,Ling Hong-Fei and Liu Dun-Yi,2005. SHRIMP U-Pb zircon dating for lamprophyre from Liaodong Peninsula: Constraints on the initial time of Mesozoic lithosphere thinning beneath easter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50: 2612-2620 [姜耀辉,蒋少涌,赵葵东,等,2005。辽东半岛煌斑岩SHRIMP锆石U-Pb年龄及其对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开始时间的制约。科学通报,50:2161-2168.]41. 杨竞红,蒋少涌,凌洪飞,陈永权,2005,黑色页岩与大洋缺氧事件的Re-0s同位素示踪与定年研究。地学前缘,12⑵: . 马芳,蒋少涌,2005,与陆相火山岩有关的铁、铜、金矿床成矿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地质找矿论丛,20⑷: .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杨竞红,陈建华,2005,华南寒武纪海洋中沉积矿床及其古环境.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⑴: . 陈永权,蒋少涌,凌洪飞,潘家永,赖鸣远,2005,利用Finnigan MAT-252气体同位素质谱计分析碳酸盐氧同位素的结果校正。质谱学报,26⑵: . 陈道华,蒋少涌,刘坚,2005,西沙海槽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海洋地质和第四纪地质.25⑵: . 蒋少涌,杨涛,薛紫晨,杨竞红,凌洪飞,吴能友,黄永样,刘坚,陈道华,2005,南海北部海区海底沉积物中孔隙水的C1-和SO42-浓度异常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指示意义。现代地质,19⑴: . 杨涛,蒋少涌,杨竞红,葛璐,凌洪飞,吴能友,陈道华,2005,孔隙水中NH4+和HP042-浓度异常:一种潜在的天然气水合物地球化学勘查新指标。现代地质,19⑴: . 丁昕,蒋少涌,倪培,顾连兴,姜耀辉,2005,江西武山和永平铜矿含矿花岗质岩体锆石SIMS U-Pb年代学。高校地质学报,11⑶: . *Jiang, and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in tourmaline from the Yunlong tin deposit,Yunnan,China: implication for migmatitic-hydrothermal fluid evolution and ore genesis. Chemical Geology,209(3-4): . Jiang, for gas hydrat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A geochemical approach. Marine Geology & Quaternary Geology,⑶: 103-109. (In English).51. *Yang Jing-Hong,Jiang Shao-Yong,Wang Xiao-Rong,Wang Ying,2004,Heavy metals in coastal waters from Sanya Bay,Hainan Island: Implication for Human Impact on the Estuarine Coastal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Special issue no. 43,. *Ling,H-F.,Jiang,S-Y.,Feng,H-Z.,Chen,Y-Q.,Chen J-H.,& Yang,J-H.,2004,Oxygen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phosphorite and dolomite and palaeo-ocean temperature estim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Neoproterozoic Doushantuo Formation,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 . *Feng,H-Z.,Ling,H-F.,Jiang,S-Y.,& Yang,J-H.,2004,13Ccarb and Ceanom excursions in the post-glacial Neoproterozoic and Early Cambrian interval in Guizhou,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 . *Yang,J-H.,Jiang,S-Y.,Ling,H-F.,Feng,H-Z.,Chen,Y-Q.,& Chen,J-H.,2004,Paleoceangraphic significance of redox-sensitive metals of black shales in the basal Lower Cambrian Niutitang Formation in Guizhou Province,South China. Progress in Natural Science,vol. 14,. . *Shao-Yong JIANG,Cong-Xi CHEN,Yong-Quan CHEN,Yao-Hui JIANG,Bao-Zhang DAI,Pei NI,2004,Geochemistry and genetic model for the giant magnesite deposits in the eastern Liaoning province,China,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 *Gondim AC,Jiang SY,2004,Geologic characteristics and genetic models for the talc deposits in Parana and Bahia,Brazil,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⑷: . *de Parseval P,Jiang SY,Fontan F,Wang RC,Martin F,Freeet J,2004,Geology and ore genesis of the Trimouns talc-chlorite ore deposit,Pyrenees,France,岩石学报(Acta Petrologica Sinica),20 ⑷: . 邱检生,蒋少涌,张晓琳,胡建. 2004. 大别苏鲁造山带南北两侧晚中生代富钾火山岩的成因微量元素及Sr-Nd-Pb同位素制约. 地球学报,25⑵:255~. 赵葵东,蒋少涌,2004,金属矿床的同位素直接定年方法。地学前缘,. 姜耀辉,蒋少涌,凌洪飞,2004,地幔流体与铀成矿作用。地学前缘,11:528-538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金城、宋彪、赵敦敏,1992,华北元古宙铅锌成矿带稳定同位素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27p. Ding T-P, Jiang S-Y, Wan D-F, Li J-C, Sun B, Zhao D-M., 1992, Stable isotope study of Proterozoic Pb-Zn deposits in North China. Beijing Science and Techonology Publishing House, 127p. 丁悌平、蒋少涌、万德芳、李延河、李金城、宋鹤彬、刘志坚、姚晓梅,1994,硅同位素地球化学,地质出版社。102p.英文版:Ding, ., Jiang, ., 1996, Silicon Isotope Geochemistry, 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 Beijing, Ching, 125p. 韩发、赵汝松、沈建忠,Hutchinson, .,蒋少涌、陈洪德,1997,大厂锡多金属矿床地质及成因,地质出版社,213页。 姜耀辉、蒋少涌、戴宝章、凌洪飞,2008,玉龙斑岩铜矿含矿斑岩成因。地质出版社。122p.
1. 章梓茂, 马兴瑞,高玉臣,理想塑性介质中平面应力静止裂纹的尖端弹塑性场, 《力学学报》, 1990。2.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层状介质中多个Griffith界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 《力学学报》, , 1990。3.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周期界面裂纹反平面问题的动态应力强度应子, 《力学学报》, 1991。4.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层状介质中多个非共面硬币型界面裂纹的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 《力学学报》, , 1991。5.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 裂纹体弹性波散射问题研究概述, 《力学进展》Vol. 22, No. 3, 1993。6. 汪越胜, 章梓茂. 各向异性液体饱和孔隙岩石中波的传播与衰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1996, 15(增刊)。7. 郭慧琴,章梓茂,多级载荷作用下疲劳破坏的概率分析, 《铁道学报》 Vol. 18, No. 6, 1996。8. 章梓茂,马兴瑞,王铎,广义Rayleigh波的频谱特性分析,《应用力学学报》Vol. 13, No. 1, 1996。9. 汪越胜, 章梓茂. 横观各向同性液体饱和多孔介质中平面波的传播. 《力学学报》,,1997。10. 黄淑萍,石志飞,章梓茂,关于饱和多孔介质变分原理的研究,《铁道学报》,,1998。11. 延波,章梓茂,疲劳载荷下结构系统失效模式失效概率的一种新算法, 《铁道学报》, 增刊,1998。12. 汪越胜, 章梓茂, 于桂兰. 饱和土层中LOVE波的传播特性. 《振动工程学报》,,1998。13. 黄彬彬,石志飞,章梓茂,压电材料动力学中的某些变分原理,《复合材料学报》Vol. 17,,2000。14. 汪越胜, 于桂兰, 章梓茂, 冯仰德. 复杂界面(界面层)条件下的弹性波传播问题研究综述. 《力学进展》Vol. 30,,2000。15. 冯仰德, 章梓茂, 汪越胜. 强震作用下地埋结构的数值模型.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Vol. 11,,2001。16. 杨雨蜂,章梓茂,张骏,双相介质物理参数反演的进化策略方法,《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2001。17.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数值反演方法,《力学进展》Vol. 31,,2001。18.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不适定及其广义解,《力学与实践》Vol. 23,,2001。19. 魏培君,章梓茂,弹性动力学反问题的非线性及其迭代反演,《力学与实践》Vol. 23,,2001。20. 章梓茂,石志飞,黄彬彬,功能材料力-电耦合的几个基本解,《复合材料学报》Vol. 18,,2001。21. 魏培君,章梓茂,韩华,流体饱和孔隙介质参数反演的模拟退火算法《工程力学》Vol. 19,,2002。22. 魏培君,章梓茂,汪越胜,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混沌搜索算法,《计算力学》Vol. 19,,2002。23.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单侧摩擦约束夹杂物的瞬态弹性波散射的时域边界元分析—反平面问题,《固体力学学报》Vol. 23,,2002。24. 魏征,汪越胜,章梓茂,波又单相弹性介质向横观各向同性液体饱和多孔介质传播时的反射和透射,《固体力学学报》Vol. 23,,2002。25.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结构—介质单侧接触SH波散射动力相互作用的边界元分析,《工程力学》增刊,2002。26. 魏培君,章梓茂,赵希淑,黏弹性材料界面裂纹应力场奇异性分析,《力学学报》Vol. 34,,2002。27. 魏培君,章梓茂,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固体力学学报》,, 2002。28. 魏培君,章梓茂,双相介质参数反演的混沌搜索方法,《计算力学学报》,,2002。29. 魏培君, 章梓茂, 求解Cauchy奇异积分方程几种数值方法,《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2003。30. 韩华, 章梓茂, 汪越胜, 魏培君. 双相介质波动方程孔隙率反演的同伦方法. 《力学学报》,,2003。31.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流体饱和多孔介质参数反演的遗传算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力学》Vol. 22,,2003。32. 韩华,章梓茂,魏培君,双相介质二参数反演的同伦方法,《工程力学》Vol. 20,,2003。33. 冯仰德,汪越胜,章梓茂,单侧摩擦接触约束夹杂物与平面波的动力相互作用-时域边界元分析.《固体力学学报》,,2003。34. 杨勇,章梓茂,改进型高层钢框架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3。 35. Zhang Z M, Ma X R, Wang D, Interaction of Axially Symmetric Waves with an Annular Crack in an Infinitely Long Hollow Cylind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48, 1991。36. Wang Y S, Zhang Z M, Wang Duo ,Dynamic self-similar debonding of interface at high velocity: anti-plane case, ACTA MECHANICA SOLIDA SINICA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Vol. 9,,1996。37. Wang Y S, Zhang Z M, Yu G L. Wave propagation in layered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In: Proceedings of 5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South Australia, 12/1997). Eds. Hansen C H et al. Australia: Causal Productions PTY Ltd. Vol. 3, 1997。38. Wang Y S, Zhang Z M, Yu G L. High-speed self-similar debonding of an interface between two orthotropic materials: the anti-plane shear cas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acture, Vol. 87,,1997。39. Wang Y S, Zhang Z M. Propagation of Love waves in a transversely isotropic fluid-saturated porous layered half-space.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Vol. 103,,1998。40. ZF Shi, SP Huang, ZM Zhang, Variational Principles of Fluid Full-filled Elastic Solids,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Mechanics, Vol. 20,,1999。41. P. J. Wei, Z. M. Zhang , Dynamic response of planar interface crack between viscoelastic bodies, Communications in Nonlinear Science & Numerical Simulation, ,,2000。42. Wei P J, Zhang Z M and Wang Y S. Scattering of P wave by a cylindrical inclusion partially debonded from its viscoelastic matrix. In: Proceedings of 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Sound and Vibration (HongKong, 7/2001). Eds. Cheng L, Li K M and So R M. HongKong: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001。43. 魏培君,章梓茂,汪越胜,Interaction of Plane P Wave and Cylindrical Inclusion Partially Debonded from Its Viscoelastic Matrix,ACTA MECHANICA SINICA (力学学报英文版)Vol. 18,,2002。44. P. J. Wei,Z. M. Zhang,Scattering of inhomogeneous waves by viscoelastic interface crack, Acta Mechanica, ,,2002。45. P. J. Wei, Z. M. Zhang , Inversion of material parameters of fluid-saturated porous media based on neural networks, Acta Mech. Solid Sinica, Vol. 15,,2002。46.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ransient scattering of SH waves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frictional contact interface – a 2D time domain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Vol. 19,,2003。47.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ime Domain BEM Analysis of Dynamic Response of a Cylinder Embedded in Soil with Frictional Slip at the Interface. Soil Dynamics an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Vol. 23,,2003。48.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Analysis of transient waves scattering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smoothly contact interface by BEM. Archive of Applied Mechanics, ,,2004。49. Feng Y D, Wang Y S, Zhang Z M. Transient scattering of plane waves from an inclusion with a unilateral frictional contact interface—a 2D time domain boundary element analysis.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004。50. Liao-Liang Ke, Yue-Sheng Wang ang Zi-Mao Zhang. Propagation of Waves in an Inhomogeneous Fluid Saturated Porous Layered Half-Space with Properties Varying Exponentially.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2005。
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统计源期刊(月刊),是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获得荣誉情况: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38
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2000年以来发表的教科研论文一、教研论文⒈刘金龙,任小琴. 土力学实验教学的改革探索[J].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9⑴: 90~92.⒉刘金龙. 以实验报告为切入点加强土力学实验教学效果[J]. 山西建筑,2009,35⑹: 217~218.⒊李长花,刘金龙,肖华光.工程项目管理双语教学探索与实践,企业家天地,2009年第四期,总第361期,ISSN 1003-8434,CN43-1027/F⒋江卫国. 工程抗震设计课程的教学与实践[J].安徽建筑,2009,3:177-178,180.⒌江卫国. 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途径的若干思考[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7⑸:73-75.⒍胡晓军、吴延枝,《论本科土木专业3个教育阶段的跨越》合肥学院学报,2009年 5月第19卷第2期⒎ 吴延枝、胡晓军《高校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探讨》高等建筑教育,2008年第17卷第6期二、科研论文⒈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主动控制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第3期⒉孙爱琴《层合板壳振动控制LQR方法的理论推导》山西建筑2008年9月⒊孙爱琴《复合材料层合板壳频率和振幅的一种解法》 工业建筑 09年增刊⒋王青《水泥快速强度测试的实验验证》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4月第15卷 第2期⒌王青《SBS卷材检测技术研究》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2月第6卷 第1期⒍王青《建设工程质量保险制度下检测业转型的思考》安徽建筑2007年4月20日第2期⒎王青《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与散装水泥》散装水泥,2007年第3期⒏王青《混凝土结构实体钢筋无损检测技术探讨》安徽建筑 2007年10月20日第5期⒐王青《水泥强度快速检测中预养方案的试验研究》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一期总第20期⒑刘金龙,夏勇. 路基体内最大侧向位移的位置[J]. 岩土工程技术,2006,20⑸: 252~255.⒒刘金龙,夏勇. 关于“基于M-C准则的D-P系列准则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研究”的讨论[J]. 岩土工程学报,2006,28⑿: 2168~2169. (2007统计)⒓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袁凡凡. 土工织物加固软土路基的机理分析[J]. 岩土力学,2007,28⑸: 1009~1014.⒔刘金龙. 边坡稳定性及路堤变形与破坏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⑺: 1511~1511.⒕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测斜仪测量路基水平位移过程中的局限性分析[J].长江科学院院报,2007,24⑸: 56~59.⒖刘金龙,王吉利,夏 勇. 基于不同破坏准则的边坡稳定性有限元数值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⑽: 1357-1360.⒗刘金龙,王吉利,梁昌望,夏勇. 库水位变化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有限元模拟[J]. 水力发电,2007,33⑽: 41~44.⒘刘金龙,朱建群,王吉利,夏 勇. 测斜仪在路基水平位移监测中的若干问题探讨[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2⑶: 71~75.⒙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水位变化对非均质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 水电能源科学,2007,25⑹: 85~88.⒚刘金龙,刘洁群,陈陆望. 倾斜软弱路基上路堤的变形特征研究[J].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9⑹: 818~823.⒛刘金龙,陈陆望. 变形参数对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J]. 长江科学院院报,2008,25⑴: 36~.刘金龙,陈陆望,刘洁群. 软土路基上路堤填筑方法的对比分析[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⑵: 229~.刘金龙,栾茂田,王吉利. 挡土墙后填土面倾斜情况下土压力计算方法[J]. 人民长江,2008,39⑶: 78~.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简述[J]. 水电能源科学,2008,26⑴: 133~.刘金龙,陈陆望,王吉利. 反压护道作用效果的对比分析[J]. 人民长江,2008,39⑹: 77~. L. Liu(刘金龙),. Liu,L. W. Chen.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embankment reinforced with geotextile by finite element method[C]. Geosythetics in civil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Geosynthetics Asia 2008[A],Proceedings of the 4th Asia regional conference on geosynthetics in shanghai,China: Springer Press,2008: 662-666.
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杂志创刊于1982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面向发行的的统计源期刊(月刊),是高等水平,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获得荣誉情况:中国精品科技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是个非常非常好的国家级核心期刊。曾被EI收录。算是 一类核心期刊。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14)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3)EI 工程索引(美)(2014)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2015-2016年度)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2015-2016年度)(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
本学报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的国内物理力学与工程类影响因子最高的国家矿业工程、建筑科学与水利工程类核心期刊;2001年为双月刊,2001年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以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我国岩石力学学科发展和岩石工程实践水平的迅速提高为宗旨。本刊也发表部分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为尽快交流最新的学术信息,本刊还发表近期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会议简讯、新书简介与相关的学术动态。 38
1、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现代结构理论学科
2、岩土工程学科
3、桥梁与隧道工程学科
4、土木工程建造与管理学科
游振东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99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笔者曾著文回顾50年来的中国变质岩石学的进展[1]。进入21世纪,传统的地质学正在转向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地质学。在全球地质一体化的[2]形势下,中国地质调查局不仅在内地开展了新一轮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而且大力在西部地区青藏、新疆等地,开展 1:25万 区域地质调查,对西部一些重要的变质地区,如藏南、昆仑、天山等地区进行了详细的填图,获得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我国变质岩石学和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本文拟从岩石学学科发展的角度来观察变质岩石学的成就和展望。
一、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
如若从变质岩石学自身发展来看,近10年来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metamorphism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研究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重视。所谓“极端条件”是指变质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有异于常规变质作用的范围(即t=250~800℃,p= 1~ GPa)。超高压变质作用、超高温变质作用甚低级变质作用以及冲击变质作用等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近年来在国内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1.超高压变质作用
在变质地质学中,人们习惯用变质的地温梯度(geothermal gradient)来划分变质作用的类型,超高压变质作用是指地温梯度很低(小于10℃/km)、变质压力大于以上的变质作用,以致在石榴子石、锆石等矿物中能够出现柯石英、金刚石等通常变质岩石中不可能出现的高压矿物。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大别山—苏鲁一带发现的超高压变质作用,便是一种极端条件下的变质作用。它以榴辉岩及与之共生的片麻岩中普遍发现超高压标志性矿物——金刚石和柯石英的微细包裹体为特征,成为世界上出露条件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近10年来的研究证明,此类岩石具区域性分布,西起天山,东延至阿尔金—祁连、东秦岭—大别山—苏鲁,构成横跨中国的“中央构造带”。超高压变质岩石的存在,揭示了陆壳物质可以深俯冲于地幔的深度。为了探索此类不寻常的造山带的深部构造,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在国土资源部支持下,自2001年起,在江苏东海实施第一口中国大陆科学钻探(科钻一井),历时4年,终孔深度5000余米。全岩心钻进,加以地球物理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获得了如下成果:大别-苏鲁汇聚板块边界的三维构造、组成及地球物理性质;探索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性质与年代;探索超高压变质岩形成、折返过程中的地壳动力学与壳幔相互作用;研究地壳和地幔流体循环过程和矿化作用;建立研究地壳动力学和深部大陆地壳演化的长期观测实验室[4]。
超高压变质作用已经成为国际地质科学研究的热点,当前已发现的各个超高压变质地区研究日益深入,不断有新成果涌现;通过实验岩石学等手段探索岩石圈板块俯冲的深度;壳幔相互关系及流体循环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都在深入开展。
2.超高温变质作用(ultrahigh 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属于麻粒岩相变质范畴,但不同于一般的麻粒岩的是变质温度大于800℃。以出现假蓝宝石(saphirine)、大隅石(osumilite)等高温矿物为特征。目前在南极、印度等地已有发现,国内仅黑龙江麻山群中有过假蓝宝石的报道。近年来,北京大学与日本Koshi大学 Santosh 合作,对内蒙古孔兹岩带重新进行研究,通过变质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特征、独居石、锆石同位素年代学等方面,确定在原先认识的麻粒岩相岩石组合中,发现了如下超高温矿物组合:
假蓝宝石+石英;低Zn/Fe3+尖晶石+石英;高铝斜方辉石+矽线石+石英以及 高温中条纹长石。运用常规矿物温压计,据最新研究假剖面作相平衡模拟,查明该区变质作用的温度可达 1000℃,变质压力约 GPa。峰期变质之后继以近等压冷却过程 而后折返,形成近等温减压的途径。镜下显微构造、矿物反应和相平衡模拟说明岩石经历了逆时针的pT轨迹。
超高温变质矿物中保存有古流体,成分为 CO2,这与岩石中广泛出现无水矿物组合相一致。据独居石、锆石单矿物样品所作的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定年,超高温事件年龄为,属于古元古代的高温变质作用,并且发现从西部到东部,超高温变质事件年龄从 变到,显然有变新的趋势。据此,作者推测:内蒙古缝合带中的超高温变质事件,是古元古时期华北克拉通焊合进入哥伦比亚超大陆时,南面的鄂尔多斯陆块与北面的阴山陆块作斜向碰撞和剪刀式的闭合所引起的[5]。
内蒙古超高温变质带的确定,是我国变质地质学的一大进展。
3.甚低级变质作用(very low grade metamorphism)
甚低级变质作用,是指变质温度条件介于成岩作用与低级变质之间的变质作用。利用沸石、黏土矿物、绿泥石等低温变质矿物及其矿物组合,可以填绘出甚低级变质的等变线从而揭示其热构造,这对于碳氢资源远景预测可以起一定作用,因为一般认为:如果地温达到变质作用的范畴,碳氢资源的远景就要大大降低了。
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因为变质温度低,矿物结晶粒度很细,一般岩石显微镜都很难辨识。伊利石结晶度是在甚低级变质地区定量划分岩石变质程度的重要方法,X射线衍射分析是测量伊利石结晶度最有效的方法。1962年以来,西方文献出现了不同的伊利石结晶度指数,如Weaver指数、Weber指数和Kubler指数等。北京大学王河锦,从X射线理论角度,确定出这些指数之间的关系式,改善了伊利石结晶度的测定方法和精度。
我国甚低级变质作用研究薄弱,20世纪90年代末索书田等曾运用甚低级变质的方法[6]研究广西右江的低温金矿床。进入21世纪,我国甚低级变质研究逐渐与油气地质研究相结合,有了显著进展。毕先梅等曾论述极低级变质作用与成矿作用的关系[7]。王河锦、朱明新以层状硅酸盐的结构变化与变质温压条件的关系,如伊利石、绿泥石结晶度,伊利石多型、结晶轴b0。值及应变特征等,分析研究了湖南广泛分布的板溪群及其上的下古生界页岩及川西北三叠系复理石的甚低级变质[8,9]。其中湖南湘东、湘西等地 4个剖面垂直面理应变沿剖面变化,同时用与国际可对比的伊利石结晶度等数据资料,确定中新元古界—下古生界的区域低温甚低级变质温度为250~400 ℃,但变质压力因时代不同而异,中元古界为中压型,新元古界—下古生界为中低压型。这些都加深了地质界对扬子地台这些古老岩石的认知水平。
4.冲击变质作用(impact metamorphism)
陨石撞击地球或其他天体,造成陨石坑,其周围岩石在极高的应变速率(106~109S-1)、瞬时高温(1000~10000℃)、动态高压(10~100 GPa)下产生的变质作用为冲击变质作用。从嫦娥1号等发回的数据解译出的照片可知,月球表面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陨石坑,地球不同于月球和其他天体,在于其表面有厚约1000km的大气层,所以陨击地球的较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因强烈摩擦而烧毁。所以地球上保留的陨石坑较少,据统计,全球已知的陨石坑有160多个。不少大型陨石坑是世界著名金属矿床的所在地,如加拿大的Sudbury,大多数小型陨石坑被开发成为旅游胜地,如德国南部的Ries、美国亚利桑那州的Meteor Crater[10]。
因为地表沉积物的覆盖,一个陨石坑的确定,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目前,我国已确定的陨石坑有海南的白沙,是1997年公开报道的[11];辽宁岫岩陨石坑,20世纪70年代就已发现,曾被认为是个旋转构造。经过40年反复研究,最近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辽宁冶金地质公司合作,实施深达307m的科学钻探,在107~149m深度发现了一系列冲击波所产生的冲击效应:石英击变面状页理、含熔体玻璃的多相角砾岩和陨击玻璃等,陨击构造的性质得以确定。该成果 2009年公开发表[12],是我国在冲击变质方面的一大进展。
二、变质岩石学的教学
由于变质岩石学各个领域都获得了长足的进步,我国变质岩石学教学也有很大的进展。表现在:①不少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已被国外领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所采用;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率先进行了《变质岩石学》英语教学试点,获得成功。
1.不少国内学者变质岩石学研究成果进入国外的教科书
长期以来国外学者对我国国内研究现状了解甚少,以致在国外出版的《变质岩石学》教科书中引用的普遍是国外学者的成果。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大,中西方学术交流频繁。现在我国学者的成果渐渐在国外出版的教科书中出现了。
以 2011年Springer-Verlag 出版的 Kurt Bucher 和Rodney Grapes 合作编写的“Petro-genesis of Metamorphic Rocks”(8thed.)为例,就引用了12篇国内学者的成果。
1)吴春明教授2004~2007关于高级变质岩中地质温压计方面的论文有4篇被该书第4章“Metamorphic Grade”所引用。
2)张立飞教授(2003)发表了关于西天山超高压变质岩系深俯冲达150km发生极低地温梯度的组合,白云石反应生成菱镁矿+文石,属于变质岩中的“禁区”。该文被多次引用,该书第3章“变质作用过程”将其作为指定参考文献供读者阅读,在第6章“白云岩和石灰岩的变质”则被列为“Cited Reference”。
3)在第9章“变质基性岩”中还引用了7篇中国学者关于超高压变质的论文。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2.《变质岩石学》的英语教学
国内《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一向是作为《岩石学》的一个部分进行的,讲课时数高时达40学时,2001年以后《岩石学》从220学时减至150学时,变质岩更要相应缩减。为了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与国际接轨,加快专业人才国际化培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对理科基地班的《变质岩岩石学》课程进行了双语教学的改革,10年来,在桑隆康教授等的努力下,很好地发挥了英国岩石学家Roger Mason的作用,进行英语《变质岩岩石学》教学,克服重重困难,取得良好的成绩,在教育部理科教学评估中得到充分肯定[13]。
Roger Mason教授在教学中除了介绍我国国内典型变质岩产地之外,还详细介绍英国苏格兰的巴罗带、挪威sulitjelma 变质带、英国skidaw花岗岩接触带的接触变质等,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深入了解掌握了变质地质学的工作方法。桑隆康与 Roger Mason 合作编著的《变质地质学》也于2007年作为中国地质大学“十一五”规划教材出版,并获得2009年度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4]。
《变质地质学》的问世,《变质岩石学》双语教学的成果,为今后《变质岩岩石学》的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回顾近10年来变质岩石学研究的进展,可以发现:①与解决社会经济发展重大问题相结合,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变质岩石学进一步发展的原动力;②密切注意学科发展前沿,抓住热点问题,投入研究力量,是提高学科理论水平的必由之路;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开阔研究视野,是保证学科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要手段。
当前我国地质研究正从地质大国向地质强国迈进,加强变质岩石学、结晶岩岩石学、变质地质学的研究,是我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关键之一。
参考文献
[1]游振东.五十年来中国的变质岩石学.见:王鸿祯主编.中国地质科学五十年.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9,144~152
[2]游振东.地质一体化——区域地质研究的新纪元.见: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第20 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08,70~72
[3]孟宪来.在青藏高原空白区1:25万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报告会暨“十一五”工作重点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地质通报,2006,(2)
[4]Zhiqin Xu,Jingsui drilling in the Dabie-Sulu Ultr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China EOS,Transactions,AGU 22th ,86(8):77~78
[5]Santosh S Tet ultrahigh-temperaturemetamorphism granulites in North China craton:implications for tectonic models on extreme crustal Research,2011
[6]索书田,毕先梅,周汉文.极低级变质作用:以右江中生代构造带为例.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
[7]毕先梅,莫宣学.成岩-极低级变质-低级变质作用及有关矿产.地学前缘,2004,11(4)
[8]Wang H,Rahn M,Tao X F et and metamorphism of Triassic flysch along Northwest Sichuan, Geologica Sinica 2008,82:17~926
[9]朱明新,王和锦.长沙-醴陵-浏阳一带冷家溪群及板溪群的甚低级变质作用.岩石学报,2001,17(2)
[10]游振东,刘嵘.陨石撞击构造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前景.地质力学学报,2008,14(1):22~36
[11]王道经.海南白沙陨石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
[12]陈鸣,肖万生,谢先德.岫岩陨石坑的证实.科学通报,2009,54:2777~2780
[13]杨坤光,龚一鸣,桑隆康,等.中国地质大学地质学专业主干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2
[14]Roger Mason,Sang Longkang.变质地质学(英文版).W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2007
【预习内容】
区域变质作用的概念、区域变质岩的类型及特征、不同变质相的主要岩石类型。
【实验目的及要求】
1.掌握区域变质岩常见岩石的基本特征、物质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
2.掌握各类岩石的分类命名原则与定名方法。
3.了解区域变质岩的原岩建造。
【实验内容】
1.肉眼识别主要的变质成因矿物:沸石、绿泥石、绿帘石、石榴子石、蓝晶石、硬柱石、矽线石、透闪石、硬绿泥石等。
2.熟悉埋藏变质岩、造山变质岩、混合变质岩类中主要的岩石类型———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变粒岩、大理岩、混合岩的基本特征。
3.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命名方法。
【实验指导】
一、区域变质岩的分类和命名
与化学分类和物理分类不同,岩相学分类是基于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岩相学特征把岩石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岩石类型有不同的基本名称。与火成岩和沉积岩的岩相学分类不同,在变质岩分类中,常可找到一些名称是基于岩石构造的,如片岩;而另一些则基于矿物成分,如大理岩。这是地质学家约定俗成的结果。一些教科书中,仅以简单的列表介绍变质岩岩石名称。
变质岩岩相学分类方案有两类:一类建立在矿物成分基础上称为矿物学分类,通常限于结晶质的区域变质岩,用矿物含量在双三角形分类图解上的投影点位置得出岩石的基本名称,称为矿物学分类,最著名的是Winkler(1976)的分类;另一类主要考虑结构构造,用岩石最显著的结构构造等特征划分岩石的基本类型,称为结构分类,Best(1982)的分类和Raymond(1995)的分类是结构分类的代表。由于矿物学分类基本名称采用片岩、片麻岩等结构构造名称,会出现岩石名称与岩石构造不符合的问题。而结构分类中岩石的基本名称与结构构造等最显著的特征一致,容易掌握,便于野外工作。近十年来国外岩石学教材均采用变质岩的结构分类,已成为变质岩岩相学分类的主流,因而我们亦采用变质岩的结构分类。所有分类在命名岩石时都遵循以下两个原则:①“以矿物名称+基本名称命名岩石,基本名称前矿物以含量多少为序排列,含量高的矿物靠近基本名称”的原则,基本名称前不同矿物之间在英文文献中通常用连字符“-”隔开,如Gt-Ch-Ms-Qschist(石榴子石-绿泥石-白云母-石英片岩);②当岩石的变余结构构造非常发育,原岩十分清楚时,则以“变质(meta-)××岩”命名之,其中“××岩”是原岩名称,如变质长石砂岩、变质砾岩、变质玄武岩、变质辉长岩等。
我们建议的变质岩岩相学分类是在Best(1982)和Raymond(1995)的分类基础上拟定的。把变质岩分为面理化和无面理至弱面理化两大类。进一步按结构构造和矿物成分特征划分基本类型。该分类像Raymond分类一样,力图最大限度地反映基本岩石类型的岩相学特征,同时又像Best分类一样,避免使用不常用的岩石名称。分类中保持了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等基本名称的构造定义,也保持了大理岩、石英岩、蛇纹岩、榴辉岩等基本名称的矿物成分定义。一些岩石类型如片岩、角岩中,列出了一些有特殊定义的亚类名称,如绿片岩、蓝片岩、钙硅酸盐角岩、钠长-绿帘角岩等。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粒岩或××岩岩类的定义范围较宽,其中具花岗变晶结构者称粒岩,具其他结构者称××岩。前者相当于Raymond的“花岗变晶岩”,后者相当于他的“横交变晶岩”。粒岩或××岩的这个宽松的定义的方便之处是使我们可以用它来命名其他基本名称不好命名的岩石。如由蓝晶石、绿泥石、白云母组成的无面理岩石,叫蓝晶石-绿泥石-白云母片岩显然不合适,可叫做蓝晶石-绿泥石-白云母岩。由刚玉、正长石组成的具花岗变晶结构的岩石,可称为刚玉-正长石粒岩等。
区域变质岩是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一大类岩石,是变质岩中分布最广、成因复杂、岩石类型繁多的一类变质岩。
对区域变质岩的分类,从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案。从岩石学的角度则是以体现变质程度的变质构造为前提的分类,即由板状-片麻状构造所体现的变质程度由浅到深进行分类,详见表16-1。
表16-1 区域变质岩的分类简表
区域变质岩的命名是在以构造所体现的基本岩类的基础上按主要组分或组合矿物的种属及其含量比,遵循“少前多后”的基本原则来命名。在命名中,一般矿物(非特殊矿物)当其含量大于20%则参与命名,小于10%则不参与命名,对具有特殊意义(如成矿、变质相的典型指示相矿物等)的矿物(如石墨、蓝闪石等),尽管其含量小于10%甚至5%,均应视研究的需要参与命名。
二、区域变质岩主要影响因素
区域变质岩是温度和压力共同作用于区域岩石而变质形成的,典型的、代表特定温度和压力条件的矿物种类和构造、结构(对混合岩尤其)是确定岩类的重要标志,是分析岩石成因—大地构造条件—乃至成矿条件的重要依据。
三、常见区域变质岩的类型及主要特征
板岩 多具变余结构、变余构造及板状构造。它主要由页岩、粉砂岩及凝灰岩经非常低级的变质作用而成,矿物成分只有部分重结晶,极细粒,肉眼难以鉴别;岩石具完好的平面面理,面理主要由极细粒绿泥石,或云母等片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几乎无光泽,与页岩比较具有明显的“粗糙”感和“坚硬”特征。
千枚岩 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千枚状构造,与板岩相比,千枚岩中矿物如云母和绿泥石等颗粒加粗,片理面上显示丝绢光泽。主要由细小的绢云母、绿泥石、黑云母、钠长石及石英组成。
片岩 岩石中片柱状矿物含量较多,片柱状矿物定向排列组成显著面理。片岩中片状和柱状矿物之和一般大于15%,而长石含量一般小于25%。且岩石中常常发育有线理,粒度比板岩、千枚岩粗,因此单个矿物颗粒能用肉眼鉴定,可与千枚岩相区别(千枚岩中矿物不能用肉眼鉴定)。
蓝片岩 含蓝闪石片岩的总称。一般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或纤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由蓝闪石、硬柱石、硬玉及文石等高压低温矿物组成,可含绿纤石、红帘石、硬绿泥石、阳起石、绿帘石、钠长石、石英等。
片麻岩 是一种长英质变质岩,具有断续的面理即片麻状构造,颗粒较粗(一般大于1mm),长石含量>25%,含片状、柱状矿物较少,片状、柱状矿物定向排列。
大理岩 岩石一般为无色,粒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由方解石、白云石等矿物组成,含量大于50%。原岩是石灰岩或白云岩,如果原岩成分不纯,则变质形成的大理岩中可含少量镁橄榄石、钙铝榴石、透辉石等硅酸盐矿物,这种大理岩可称斑花大理岩。如果硅酸盐矿物含量很大,超过了碳酸盐的含量,则属钙硅酸盐粒岩类。
大理岩 多半为块状构造,但可承袭原岩的层理而具有条带状构造。
石英岩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是石英砂岩或燧石重结晶的产物,主要由石英所组成,含量大于85%。颗粒细而均匀的石英岩俗称“油石”,可做高级磨料;不纯的石英岩常常含有白云母、绿泥石和少量不透明矿物如镜铁矿、磁铁矿等。多数石英岩为块状构造,但如变质过程中有应力参与时,则具片状构造的,可称片状石英岩。
绿岩 为细粒低级变质的镁铁质岩石,绿色,具块状构造、变余枕状构造或变余杏仁构造,片理不发育。主要由钠长石、绿帘石、阳起石和绿泥石组成。其原岩主要为基性火成岩。
角闪岩 岩石一般为深色,多具柱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片状构造、片麻状构造或条带状构造,主要由普通角闪石和斜长石组成,一般情况下两类矿物含量大致相等,称为斜长角闪岩。如果岩石中斜长石含量很少或不存在,主要由角闪石构成的,称角闪石岩;如果片理发育,线理显著,则可称角闪片岩;反之,如果斜长石含量超过角闪石而岩石中又含显著的石英,且具片麻状构造者,则称角闪斜长片麻岩,无石英者,可称浅色斜长角闪岩。
麻粒岩 麻粒岩是指经受了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长英质、镁铁质及超镁铁质变质岩。一般为细粒—中粒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或片麻状构造,主要由长石及铁镁矿物(紫苏辉石、透辉石及石榴子石)组成,含或不含石英。麻粒岩中常含有透镜状石英颗粒集合体(即所谓“圆盘状石英”)。
榴辉岩 岩石主要呈深红色,粒柱状变晶结构,主要由绿辉石和石榴子石两种矿物所组成的高压基性变质岩。榴辉岩中还可以出现石英、蓝晶石、斜方辉石、金红石及柯石英等。
榴辉岩 可依据其中出现的特征原生矿物进一步命名,如柯石英榴辉岩、蓝晶石榴辉岩和斜方辉石榴辉岩等。
变粒岩 主要为中细粒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有时具有不显著的面理或弱的片麻状构造。是一种主要由长石、石英所组成的岩石,其中长石含量一般大于石英含量,暗色矿物含量小于30%,又称长英粒岩。暗色矿物小于10%者称为浅粒岩,对于其中有紫苏辉石或石榴子石等矿物者,其变质程度已达麻粒岩相,应称麻粒岩。
紫苏花岗岩 紫苏花岗岩是含紫苏辉石的中酸性岩石,它们有和麻粒岩一样的矿物成分,却有和岩浆岩一样的结构、构造和外貌,有时甚至有岩浆岩的产状。常具有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主要由紫苏辉石、石榴子石、角闪石、黑云母、微斜长石、条纹长石、斜长石及石英组成。紫苏花岗岩经常与麻粒岩相变质岩紧密伴生,是深部地壳重要的组成部分。
混合岩 混合岩是变质岩向岩浆岩过渡的一种岩石类型,混合岩由基体和脉体或新成体和古成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岩原岩,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的部分。基体与脉体的空间排布方式决定了混合岩构造特点。最常见的混合岩有角砾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条带状混合岩和云染状混合岩(云染岩)等4类。
四、区域变质岩中常出现的变质矿物的鉴定特征
尖晶石 MgAl2O4等轴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绿色、蓝色、黑色、褐色,{111}不完全解理。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淡绿或淡褐色,极高正突起(n=~),糙面显著,无解理,均质体,在钙镁质变质岩中与透辉石、金云母等共生。
石榴子石 M2+3R3+2[SiO4]3M(Ca2+,Mg2+,Fe2+,Mn2+)
R(Al3+,Fe3+,Cr3+)等轴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颜色变化较大,常呈红褐色、玫瑰色、黄绿色及黑色,常呈菱形十二面体、四角三八面体。断口为油脂光泽,无解理,硬度大。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粉红色或黄褐色,等轴粒状或不规则粒状,极高正突起(n=~),糙面显著,无解理,具裂纹,通常为均质体。含钙石榴子石常见光性异常,可见Ⅰ级灰干涉色、锥状双晶和由不同干涉色交替组成的同心环带状构造。二轴晶,2V一般比较小。钙质石榴子石多产于大理岩和矽卡岩中。铁铝、镁铝榴石多见于区域变质岩中,常呈筛状变晶,含有大量包裹体。
方柱石 (Na,Ca)4[Al(Al,Si)Si2O8]3(Cl,CO3,SO4)四方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无色,灰色,少数呈天蓝色和浅红色,晶体呈柱状。集合体为不规则粒状,{100}解理完全,{110}解理中等。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柱状或粒状晶体,单偏镜下无色或混浊状,低中正突起,柱面解理,平行消光,负延性,双折率随成分而异:最高干涉色Ⅰ级灰白(钠柱石)-Ⅱ级顶部(钙柱石,随钙柱石成分增加而干涉色增高),有时可见斑点状干涉色。横断面呈正方形(晶形完好),其中{100}两组正交解理较完全,但也可见{110}的解理。在该切面上可测得一轴晶负光性。
符山石 Ca10(Mg,Fe)2Al4[SiO4]5[Si2O7]2(OH,F)4四方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黄褐色或淡绿色,而红色或蓝色很少见,柱状、粒状或放射状集合体。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浅绿、淡棕色,具有多色性,高正突起,干涉色极低,常见褐色或蓝色异常干涉色,同一切面有时干涉色也并不均匀,有时见环带构造。一轴晶负光性,有时见光性异常变为二轴晶负光性或正光性。
刚玉 Al2O3三方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黄色、红色、绿色、紫色、蓝色、棕色及黑色。桶状、柱状、锥状及腰鼓状。晶面上常见有斜的或横的条纹。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或浅蓝色,无解理,有裂开,高正突起,Ⅰ级灰干涉色,但由于硬度大,薄片不易磨薄,可达Ⅱ级蓝干涉色,一轴晶负光性,常见于SiO2不足的岩石中。
绿泥石 (Mg,Fe)4Al2[AlSi3O10](OH)8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绿色、暗绿色,片状、鳞片状集合体,{001}解理完全,硬度小。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片状或鳞片状集合体,单偏光镜下不同程度的浅绿色,有弱多色性,低正突起,片状,一组解理完全。有两种不同的切面:一种切面正交或斜交{001}解理,呈长条状,具明显的绿-浅黄色多色性和一组完全解理;另一种切面与{001}平行,绿色,多色性不明显,无解理。2V较小,近平行消光,二轴晶光性正负都有,延性与光性符号相反。斜绿泥石干涉色Ⅰ级灰-黄,经常可见聚片双晶;叶绿泥石有墨水蓝或锈褐色异常干涉色。
硬绿泥石 (Mg,Fe)2(Al,Fe3+)Al3O2[SiO4]2(OH)4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呈暗绿色,晶体为板状,几何体呈束状、放射状,断面呈六边形及菱形,{001}解理完全,硬度5~6,接近或稍大于小刀。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呈片状或蒿束状集合体,灰蓝色至暗绿色,有多色性,晶体中有时有石英及炭质包裹物构成砂钟构造。高正突起,纵切面呈板条状,一组完全解理,最高干涉色Ⅰ级橙红,斜消光,消光角a∧Np=3°~30°,负延性。经常具有简单双晶或聚片双晶。横断面六边形或菱形,干涉色Ⅰ级暗灰,无解理。二轴正晶,2V=36°~60°。
黑硬绿泥石 K(Al,Fe3+,Fe2+,Mg)4[Si4O10](OH)2·2H2O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呈暗褐色,片状,集合体呈束状和放射状。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片状集合体,单偏镜下暗褐至亮黄强多色性,(-)2V小,这些都与黑云母极其相似,区别是:黑硬绿泥石底面解理较差,还有一组{001}相垂直的断断续续{010}解理;(-)2V=0°~40°,变化范围大于黑云母;黑硬绿泥石突起比黑云母高,为中-高正突起。
绿帘石 Ca2Fe3+Al2[Si2O7][SiO4]O(OH)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草绿色及暗绿色,沿b轴延长呈柱状,晶面有纵纹,集合体呈放射状及粒状,{001}解理完全,{100}解理次之。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浅黄-黄绿色,多色性显著,极正高突起,垂直柱面方向晶形完好时呈六边形,两组解理夹角65°。Ⅱ-Ⅲ级鲜艳干涉色,在同一切面上干涉色不均匀,有时呈环带状,干涉色为Ⅰ级时,经常出现灰蓝、姜黄等异常干涉色。柱状切面平行消光,延性正负不定,其他切面斜消光,消光角a∧Ng=25°~30°。二轴晶负光性,(-)2V大。
黝帘石和斜黝帘石 Ca2Al3[SiO4][Si2O7]O(OH)斜方晶系/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呈浅灰色或灰绿色,其他特征与绿帘石相近。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均无色,高正突起,Ⅰ级干涉色,α-黝帘石Ⅰ级灰,β-黝帘石Ⅰ级灰白-Ⅰ级黄,斜黝帘石不超过Ⅰ级黄,这几种黝帘石均有异常干涉色。黝帘石与斜黝帘石区别在于:①黝帘石为平行消光,斜黝帘石为斜消光;②黝帘石2V较小,斜黝帘石2V较大。
蓝晶石 Al2SiO5三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浅蓝色,风化后呈灰白色,长柱状或长板状,解理{100}完全、{010}中等。硬度因方向而异,在解理最发育的{100}面上平行晶体延长方向为(小于小刀),垂直晶体延长方向则为6(大于小刀)。上述特征为肉眼鉴别蓝晶石的重要标志。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无色,有时略呈淡蓝色,高正突起,沿c轴延长柱状集合体柱面有(001)横裂开,c∧Ng≈30°,底面上,Np几乎⊥(100)解理,因此呈近平行消光(不像红柱石、透闪石那样呈对称消光),干涉色Ⅰ级顶部,(-)2V大,正延性。
矽线石 Al2SiO5斜方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浅黄色,浅褐色,风化面灰白色。个体较大者呈细长柱状、针状,但多为纤维状或毛发状集合体。﹛010﹜解理完全,在柱状晶面上可见到纵纹。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常呈纤维状,束状集合体,{010}柱状切面无解理,{001}裂开发育,使晶体呈“竹节”状,干涉色Ⅰ级紫红-Ⅱ级蓝绿,正延性;⊥c轴横切面近方形,具特征的对角线方向解理,Ⅰ级灰干涉色。中正突起,平行消光,二轴晶正光性,(+)2V<30°。
阳起石 Ca2(Mg,Fe)5[Si8O22](OH)2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浅绿色、暗绿色,长柱状、针状,集合体为放射状。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浅绿色-无色多色性,柱状、纤维状或放射状集合体,中正突起,横断面具角闪石式解理。最高干涉色Ⅰ级顶部-Ⅱ级中部,斜消光,c∧Ng=11°~15°。正延性,有时具双晶。二轴晶负光性,2V较大。
透闪石 Ca2Mg5[Si8O22](OH)2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白色或浅灰色,晶体呈长柱状、针状,集合体为放射状、纤维状。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柱状或放射状集合体,中正突起,c∧Ng=16°~21°。其他特征与角闪石类矿物一致。
蓝闪石 Na2(Mg,Fe)3Al2[Si4O11]2(OH)2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蓝闪石和青铝闪石以其颜色呈暗蓝色与其他角闪石相区别。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多色性特殊:Ng—深蓝色,Nm—红紫色,Np—无色或浅黄绿色,正吸收。干涉色Ⅰ级,常因自身颜色影响而不易判别。消光角小:c∧Ng=4°~14°。正延性,二轴晶负光性,(-)2V较小,为12°~65°。
十字石 (Mg,Fe2+)2(Al,Fe3+)6O6[SiO4]4(O,OH)2斜方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褐色,短柱状,{010}解理不完全,经常具有正交(十字)或斜交双晶。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柱状或粒状晶体,常含大量包裹物,筛状变晶,单偏镜下呈亮黄色,有明显的金黄-浅黄多色性,高正突起,柱状切面平行消光,正延性,Ⅰ级橙黄干涉色。横断面呈菱形或六边形,对称消光。有{010}解理,有时可见十字形穿插双晶。二轴晶正光性,(+)2V很大。
绿纤石 Ca2(Al,Mg,Fe)3[SiO4][Si2O7]O(OH)·H2O斜方晶系
绿纤石是绿帘石的变种,成分上Al显著超过Mg,Fe2+,Fe3+趋近于斜黝帘石,含水量高,常沿b轴延长呈纤维状、针状、放射状集合体,显微镜下无色-浅黄绿色多色性,Nm具特征的亮绿色或蓝绿色,吸收性Nm>Ng>Np,延性可正可负,(+)2V≈26°~85°。与绿帘石区别在于:①绿纤石干涉色较低,在Ⅰ级顶部和Ⅱ级底部;②绿纤石为正光性。
红帘石 Ca2(Mn,Fe,Al)2Al[SiO4][Si2O7]O(OH)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红褐色、红黑色、黑色,含MnO2达15%,晶形与绿帘石相似,柱状或粒状。{001}解理完全,{100}解理不完全。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Ng—鲜红色,Nm—玫瑰红色,Np—橙黄色。平行于b轴切面平行消光,{010}面上Ng∧{001}≈30°,延性可正可负,(+)2V=64°~85°。
天蓝石 (Mg,Fe)Al2[PO4](OH)2单斜晶系
肉眼下鉴定特征:蓝色、靛蓝色,尖锥状、粒状及不规则状。解理{110}及{101}中等。
偏光镜下鉴定特征:单偏镜下无色-天蓝色,吸收性Ng>Nm>Np,常呈他形晶,b∥Nm,a∧Ng=12°,c∧Np=9~10°,2V=61~70°,常见于富铝岩石中。
五、变质岩观察与描述
(一)手标本观察和描述
(标本编号:×××;产地:×××)
1.岩石的颜色
指岩石的总体颜色,描述时不仅要描述颜色种类,还须描述岩石的深浅,如暗黑色,浅肉红色。有时岩石新鲜面和风化面的颜色需分别描述。
2.矿物成分
可分为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矿物和次要矿物。特征变质矿物应描述其晶形、颜色、光泽、解理、硬度、大小和含量。对主要矿物则简要描述其主要特征、大小和含量。矿物颗粒大小是指矿物平均粒度大小,也可指矿物粒度变化范围;对于斑状变晶结构的岩石,变斑晶与基质特征分开描述并估计其含量。
3.结构构造
根据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和形态特征,确定岩石的结构;根据岩石中矿物空间排列的特征,确定岩石的构造。观察变质岩构造特点时要注意岩石有无定向性、有无条带或细脉等。
4.其他特征
如岩石中矿物次生蚀变等。
5.岩石定名
(二)显微镜下观察和描述
(薄片编号:×××)
1.矿物成分
每种矿物分别描述各自的最主要鉴定特征、形态、大小、百分含量、与其他矿物的关系及次生变化等。
对薄片中特征变质矿物或未知矿物应作系统的光学特征的描述,其内容是:
单偏光:晶形、颜色(多色性和吸收性)、突起、解理(几组、解理完全程度)及解理夹角。
正交偏光:最高干涉色级和色序、消光类型、消光角数值(只能在定向切面上测得,并应在锥光系统下检查该切面是否是定向切面,应写明是哪个结晶轴与哪个光学主轴之间的夹角),如蓝晶石的消光角c∧Ng=30°(是在锐角等分线的切面上测得)、延性符号和双晶特征。
锥光:轴性、光性符号、2V大小。
对岩石中常见的矿物成分,则描述其最主要的光性特征,一般不需要描述锥光系统的光学特征。
用显微镜的目镜微尺测量矿物颗粒大小,估计岩石中矿物含量。
2.结构构造
根据岩石中矿物颗粒大小及其形态特征定出主要结构,详细描述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受应力作用影响而呈现的局部结构等特征。描述岩石中矿物空间排列分布的特征以反映岩石的构造。
变晶结构的观察:
(1)变晶结构以矿物颗粒的生长为特征,变晶结构的观察与描述应从不同的角度(如变晶粒度的绝对大小、相对大小,变晶的形态、自形程度,变晶间的相互关系等)进行。为了与岩浆岩类似结构的区别,应在变质岩的“结构”二字之前加“变晶”二字。
(2)变晶结构一般按照下列原则进行:
矿物颗粒均匀的岩石:矿物粒度+(变晶自形程度)+变晶形态+“变晶结构”。例如: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细粒他形粒状变晶结构。
如果岩石中既有粒状矿物,又有片状矿物,则按照多者在后,少者在前的原则参加命名。矿物颗粒大小悬殊(有变斑晶)的岩石:变基质结构+“的斑状变晶结构”。如:基质具细粒鳞片变晶结构的斑状变晶结构。
矿物的相互关系、某些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属于局部性的结构,应在描述该矿物的特征时来描述。
3.其他特征
有关退化变质、叠加变质等现象。
4.岩石的详细定名
5.成因分析
(1)根据重结晶程度、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变质矿物等分析变质相条件。
(2)根据可能存在的变余结构构造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的化学类型、特征变质矿物的化学成分来判断可能的原岩类型。
6.岩石素描图
素描图共有两种,一种是局部素描,重点表示矿物之间的关系,或足够特殊的特征;另一种是显微镜下岩石素描图。绘图时应注意选择有意义和有代表性的局部视域;应显示出矿物的基本而明显的镜下特征,如突起、晶形、解理、双晶等,并注明矿物代号;矿物之间的接触关系;矿物的含量比例;单偏光和正交偏光的选择。在素描图下应说明岩石名称、图中反映的问题、偏光情况、视域直径、产地(资料来源)等。
六、鉴定变质岩应注意的问题
变质岩是不同原岩经各种变质作用后形成的产物。同一原岩经受不同的变质作用可形成不同的变质岩;同时,在相同的变质条件下,由于原岩不同也可形成不同的变质岩。这些都对变质岩的准确定名带来困难。尽管如此,在变质岩鉴定中,还是有一些准则可以遵循的,只要掌握其变化规律,对变质岩的鉴定是很有帮助的。
(1)首先应该掌握各大类变质岩的主要特征(包括矿物成分、含量、结构、构造和定名原则),这是鉴定变质岩的基础。
(2)在变质岩命名时,首先应该鉴定岩石中主要矿物成分。对大多数变质岩来说,主要矿物不外乎石英、长石、云母、角闪石、辉石、碳酸盐矿物等。确定了岩石的主要矿物成分和含量,也就等于确定了变质岩的基本名称(即岩石大类)。
(3)遇到不认识的特征变质矿物时,可利用矿物共生组合的规律,判断可能出现哪些变质矿物,尽量缩小要鉴定矿物的范围。如原岩为富铝系列变质岩时其特征变质矿物可能有红柱石、蓝晶石、矽线石、十字石、石榴子石、堇青石、硬绿泥石等。然后,根据岩石的变质程度和矿物共生组合规律,再进一步鉴别。如低级变质岩石中可能有硬绿泥石、石榴子石;中级变质岩石中低压条件下可能有红柱石、堇青石;中压条件下应有蓝晶石、十字石和石榴子石等矿物;高级变质岩石中可能有矽线石、堇青石、石榴子石和紫苏辉石等。
(4)岩石的定名原则:变质岩石定名原则主要是:次要(特征变质)矿物+主要矿物+基本名称。而对于有些特殊的定名原则,如麻粒岩中暗色和浅色麻粒岩的含义和区别,应与其他岩石的定名原则区分开来。
(5)除了准确鉴定和命名变质岩以外,在显微镜下还应注意矿物之间的关系。矿物之间平衡和不平衡关系对划分变质作用期次,确定平衡矿物共生组合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总之,鉴定变质岩,必须多观察,多实践,多思考,不断总结其主要鉴定特征。
【编写实验报告】
按照变质岩鉴定描述方法及要求来鉴定描述以下岩石的标本及薄片:
1.手标本:千枚状板岩、千枚岩、角闪片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蓝晶石片岩、蓝闪石片岩、白云母片岩、绿片岩、角闪斜长片麻岩、暗色麻粒岩、变粒岩、榴辉岩、次生石英岩、斜长角闪岩、条带状混合岩、条痕状混合岩、眼球状混合岩、混合岩化花岗岩、混合岩。
2.薄片:千枚状板岩、蓝晶石片岩、蓝闪石片岩、白云母片岩、角闪片岩、十字石榴云母片岩、暗色麻粒岩、变粒岩、榴辉岩、斜长角闪岩、眼球状混合岩、混合岩。
每次实习选2~3块标本系统观察描述手标本及薄片特征并编写实验报告。
一、地质实习报告
(一)地质实习报告编写要求
在野外填图工作结束以后,就转入室内整理阶段。
首先要整理野外的所有原始资料,完成野外实际材料图;审阅野外记录本;清理和核对标本;对化石标本详细研究,准确确定地层的时代;整理各项鉴定、化验成果等。其次要清绘地质图,对图面进行整饰,出露不好的推测地段用虚线表示。图面上的界线、符号、数据都要清绘得整洁、美观、匀称。画好图廓,写好图名、图例、比例尺等。
最终成果整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编写报告。编写实习报告是对实习期间所观察到的各种地质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并以简练流畅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是系统化地认识实习内容的过程,也是进行地质思维训练、熟悉地质研究成果及科研报告编写程序的过程。实习报告内容要真实、丰富,图文并茂,有理有据。因此衡量地质报告质量的标准就是地质报告的完整性、报告中资料的真实性、精确性以及报告组织的合理性和流畅性等。具体要求如下:
(1)每位同学编写一份,归纳、分析观察到的地质现象,综合成文;
(2)资料应主要来自野外观察,内容符合实际情况。可参考教师讲课及实习指导书上的内容;
(3)使用地质术语,重点突出,有理有据,概念正确,条理清楚,文字通顺,字迹工整。
(4)文字叙述与图件相配合。图件要求:内容正确,结构合理,整洁美观,要素齐全。
(5)字数要求在5000~10000字之间。报告要有封面、目录和章节。
(二)地质实习报告内容
地质报告的主要章节有:前言;地层;岩石;构造;矿产;区域地质发展史;结束语。根据工作任务和工作手段可增加一些专门性的章节,如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各章节的一般内容简述如下:
1.前言
实习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图幅编号、名称、范围和总面积;自然地理特征,山川形势,地形的特征,山岭及河谷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露头情况,植被覆盖程度,气候特征等。
实习区的经济和交通概况,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人口密度,资源开发及交通路线等。
实习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地质构造的最主要特征,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简述及评价。
本次实习的性质、目的、任务,主要解决哪些地质问题,实习的组织情况,实习时间的安排,实习中主要采用的方法、手段,最终提交的成果等。
最好附有“测区交通位置图”、“地质研究程度图”和“大地构造位置图”等。
2.地层
概述实习区地层发育情况,所有地层时代,主要岩性特征,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然后应该根据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由老至新详细叙述地层各组、段的分布特征,出露情况,岩性特征,所含化石的种属、时代划分及其依据、接触关系、厚度等。
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根据实测剖面及实测填图时的野外记录综合叙述,并附上实测或路线地质剖面图、素描图等。
3.岩石
叙述实习区出现的岩石类型,详细描述其特征和分布规律。可按照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顺序分别叙述,说明各类岩石的成分、结构、构造、产状、成因、地质时代等。
对于岩浆岩的叙述首先应该进行分类,按照基性、中性、酸性,或者按照侵入岩、喷发岩,或按岩体的大小进行分类命名。综述区内的岩浆岩发育的特征之后,应该逐一描述该区出露的各个岩体的特征,包括岩体出露的位置、规模,所处的构造部位,岩体的形状,与围岩接触关系及产状特征,岩体内的分相情况,岩石类型及名称,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等。然后要叙述岩石的物质组成,包括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构造特征,岩石所经受变化及改造等。说明岩石类型、形成时代,与围岩的关系、含矿性等。
沉积岩主要按照物质来源分为外源沉积岩和内源沉积岩。外源沉积岩主要包括陆源碎屑岩和火山碎屑岩,以前者为主;内源沉积岩在实习区主要是碳酸盐岩。分别就各类岩石的岩性特征及其产状、成因、形成过程等进行分析、描述。
变质岩在实习区出露较少,可简单描述。
岩石学的研究除在野外详细收集第一手资料外,还需进行镜下鉴定及各种化学分析测试工作。通过这些资料的深入研究,寻找其内在的规律性。
4.构造
首先概述实习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及所处大地构造位置,然后分别描述具体的构造单元。
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先叙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后叙述组成褶皱的地层,包括褶曲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层时代、岩性、层序等。进一步应该详细地描述褶皱的形态,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和枢纽的产状,将褶皱进行形态分类,讨论褶皱形成时期,褶皱的形成机制等。
对于断裂构造要侧重区域性断裂的描述。如断层的位置、规模(一般用断层所经过的两个或几个地名来命名);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断层两盘的地层时代、岩性以及构造变动。断层的构造现象,如构造角砾、片理化、断层泥、透镜体、拖曳褶皱、伴生节理、地层的牵引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断面上的擦痕及其产状。推测断层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历史,断层产生的力学机制等。
构造分析,要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根据不同时期分析它们的形变特征,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更重要的是论述构造与矿产、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地震地质的关系。
构造形态特征和空间关系往往用图能够更明确和直观地表达,因此要尽量用各种图件帮助叙述,如各种比例尺的剖面图、素描图、照片、录像等。
5.区域地质发展史
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综合分析,反映出当时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以及沉积演化、构造演化、岩浆活动、地壳运动等地质变迁过程,恢复实习区地质发展历史。简明扼要地、由老到新地按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各地质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本区太古界以后地史时期中地层缺失O2、O3、S、D、C1、T1、T2、T3、K及R。出现4次角度不整合(不考虑孙家梁组与第四系之间的角度不整合),3个平行不整合,1个沉积不整合接触关系。这些是重要的讨论线索。可按这些基本地质事实恢复该区的地质发展史,进而了解华北地区的地质演化史。
6.矿产
从最主要矿产开始,说明矿产所在位置、矿种、矿床类型、规模,各种化验分析数据,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各种工程揭露的实际资料,各种经济指标,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等。目的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分别叙述金属矿产(如铁、铜、铅、锌等)和非金属矿产,尤其是煤和石油等。根据区内地质特征的综合分析,提出找矿远景和找矿方向。
地质报告中除以上必不可少的章节外,还可有些专门性章节内容,如“地貌-第四纪地质”、“水文地质”、“地震地质”等,但要经过专门性工作之后,才能单独列章节。
7.结束语
结束语是对整个地质测量工作的结论和评价,要明确而简练。概括性地肯定工作的主要成果,新的发现,新的认识等;简明叙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哪些问题需待解决;对进一步的工作提出建议。
结语要实事求是,对工作要正确评价,认真负责。地质测量工作的质量反映在全部工作的成果中,而不在于结论写得冠冕堂皇。也不必过于谦虚,埋没成绩。对于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工作的建议要准确而中肯。
需要指出的是,工作中所使用的地质符号与图例应符合国土资源部门规定的图式图例。本次实习可用实习指导书中所提供的图例和符号。
二、实习成绩评定
实习成绩的评定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态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纪律的情况及所编写实习报告的质量。实习总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小测验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侧重于学生在野外和室内学习的认真程度,野外记录簿记录的质量,遵守纪律的情况等。
小测验成绩包含野外现场提问,室内讲课提问和室内考核,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掌握地质基础知识的程度及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习报告成绩应考虑资料选用、章节安排、内容取舍、专业术语的应用等是否得当,论述是否有据、合理,图件内容、要素是否齐全,文笔是否通顺等。
实习总成绩采用五级制: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