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论文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类型,掌握其运用方法,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展开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运用,并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最早阶段。而幼儿园游戏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开发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能提升幼儿园游戏的质量,还能优化幼儿园课程教学,因此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的活动,这个活动并不指的是具体的某个活动,也不是活动的集合体。它属于一种宏观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多类型的活动,包括游戏。幼儿园游戏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设计时,要将游戏资源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资源类别及运用

(一)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园实施游戏的物质基础。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时,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游戏材料,保证幼儿园课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户外探索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水、石头、木头等自然事物进行接触,使幼儿能从其中体会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区别,这样不仅极大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对自然有初步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二)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重要的游戏资源,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保证游戏活动的正常展开,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能保障游戏的质量,舒适的物理环境以及和谐的心理环境是保证幼儿园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物理环境

游戏场地是幼儿进行游戏的活动中心,也是最基本的物理环境。幼儿进行游戏需要有宽敞的游戏场地,以保证游戏的效果。幼师可以在幼儿园中设计多个独立的小区域,为幼儿提供独立的场地以满足不同幼儿兴趣的需求。例如,幼师在幼儿园内的一个宽敞的角落设置一个小舞台,为幼儿免费提供服装,开展游戏,可以歌唱、舞蹈或者童话剧等。舒适的物理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潜能,并培养其团队意识。

2.心理环境

幼儿的活动是集体的活动,幼师和小伙伴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环境要素,是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沟通,互相学习,使得幼儿互相进步、学到新知识。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师适当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了解其行为的意义,培养其自主思考的意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建立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同时给予幼儿呵护和关爱,帮助其解决困难,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信息

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游戏信息也是游戏资源的一部分。信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课前设定的信息,这种信息相对简单,内容固定,是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要求来创设的,大多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第二种是幼儿自身了解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多种多样,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身产生经验,灵活性很大。例如幼儿园“磁铁”游戏活动正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这种游戏极大丰富了幼儿的课程内容,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如幼儿在课余时间玩的“公交车”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售票员和乘客的角色,售票员对乘客进行售票和检票,这正是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中大量生活信息的介入,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选取有益的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从而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课程游戏生活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游戏时间

幼儿的游戏具有即时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幼儿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会发起不同的游戏。可能同一个游戏主题幼儿会经常玩,如果仔细观察就会感受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在不断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多次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考能力,深化了自身对游戏主题的理解,因此游戏时间也是游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戏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能优化课程资源,还能对幼儿进行深化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幼儿游戏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游戏资源。游戏资源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

1.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之前,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游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充分发挥游戏资源的重要作用:丰富游戏材料;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保证游戏活动的高质量。

2.利用民间游戏资源

民间游戏资源能充实幼儿课程游戏资源,使得幼儿课程资源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民间游戏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因此幼师要善于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培养幼儿对祖国文明的归属感。例如:放孔明灯游戏、跳竹竿游戏、剪纸游戏、制作简易灯笼游戏等,无一不体现出民间资源深厚的内涵。

3.充分利用动漫资源

动漫角色扮演的游戏一直以来受到幼儿们的喜爱,他们往往会受到新颖道具的游戏方式的吸引,因此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发动漫游戏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表演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流行于幼儿群体之中,幼儿对动漫形象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能充分融入表演游戏之中,幼师通过让幼儿们分别扮演“灰太狼”“红太狼”以及喜羊羊家族的动漫角色,极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资源,提高了幼儿的表演积极性和参与度。

4.提高教师管理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游戏资源开发的主体。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管理能力、开发游戏资源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不断挖掘出新的游戏资源,构建趣味性的幼儿课堂。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配置游戏资源,把握好游戏的时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健康成长。例如,在一个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中,教师利用纸和镜子教会幼儿自制简易万花筒,教师和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利用了游戏资源的价值,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5.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游戏资源才能保证游戏的质量以及效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幼儿园规模较小,且缺乏充足的场地和必要的办学资源,使得幼儿园游戏资源极度缺乏,无法保证幼儿园课程的正常进行。政府需要增加对幼儿园游戏物质资源的支持,加大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资金投入,帮助优化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要做到寓教于乐,启发幼儿的智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游戏资源,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充实幼儿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是课程实现的必要保障之一,也是教师课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和课程创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然而, 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外, 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等,以提升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

前言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创新是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学前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其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 发展的过程。课程资源是 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独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而且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系到教师专业化, 关系到课程与教材建设, 也关系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创新的实现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创新实施必然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也是课程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 课程改革过程中, 笔者发现,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有必要探讨相应对策。

一、课程与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简而言之,包含两重意思:一、学习的范围,二、学习的进程。课程用在教育上主要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的学生所应学习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进程、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它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个部经验的总和。而狭义的课程仅仅只学校所开设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教学科目,是一种静态的、抽象观念的预设课程。就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而言,本文更加赞成广义的课程概念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 自然资源的总和。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同样,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在以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出发选择教育内容,也常常因为幼儿不感兴趣而苦恼。这就要教师要转变新思路,真正从兴趣上入手,实现幼儿园课程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内容选择上要从以下几点转变思路: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生活性。资源开发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很多内容超越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的,幼儿本身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以“家乡的天气”为主题的地方科学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中大班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担负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小班一般安排幼儿观察了解单个物体;中班幼儿在观察单个物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不断深入;大班幼儿初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关系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科学事物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例如:根据气温、季节规律,可分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活动内容也得随之而变化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有利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如现代养殖、现代加工、现代农具、家用电器等内容,不是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而是通过了解和探索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为幼儿溶入社会做准备。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实践性。幼儿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成幼儿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尽量采纳适合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例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饲养、探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发现了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它的一生多样性。当然我们是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但在他们自己经历了探索和发现后,不仅让他们对寻求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内容的趣味性。由于年龄小,有时对单纯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在相似的活动中要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例如在各种树叶的学习中,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树叶来进行创意画制作,当他们自豪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们知道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使原本枯燥的认识活动变成生动有趣,在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划一标准、统一要求造成的机械呆板和脱离教师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先天不足,为了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幼儿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达成,也要兼顾幼儿特殊需要的满足,增强行动的针对性。教学中要广泛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要做到对幼儿园的各种设施、园外活动基地及教育场所、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充分利用。

增加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多样化。幼儿园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条件,以及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学前课程专家、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幼儿和幼儿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角,幼儿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并帮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幼儿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信息管理库,使课程资源实现共享。为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可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各类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将评估后的课程资源按其类型、所有者、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进行归类、重组、优化,实现有序排列和管理,这样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有哪些课程资源能够利用,怎样使用,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并为课程资源优化发展创造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复杂工程, 它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幼儿园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创生实践,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幼儿们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幼儿园课程开发研究论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论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写起论文来就毫无头绪?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是幼儿进行游戏的基础,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组成部分之一,认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类型,掌握其运用方法,对于幼儿园游戏的展开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基本类型及其运用,并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幼儿园教育是人类进行教育活动的最早阶段。而幼儿园游戏资源是幼儿园课程基本组成部分之一,开发幼儿园游戏资源不仅能提升幼儿园游戏的质量,还能优化幼儿园课程教学,因此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游戏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从本质上来讲,幼儿园课程就是幼儿的活动,这个活动并不指的是具体的某个活动,也不是活动的集合体。它属于一种宏观的概念,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分成多类型的活动,包括游戏。幼儿园游戏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因此在进行幼儿园课程设计时,要将游戏资源充分融入教学过程中去,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

二、幼儿园游戏资源类别及运用

(一)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是幼儿园实施游戏的物质基础。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时,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儿童的性格特点,有针对性地挑选合适的游戏材料,保证幼儿园课程的顺利进行。例如,在进行户外探索活动时,教师可以让幼儿与水、石头、木头等自然事物进行接触,使幼儿能从其中体会不同事物的特点和区别,这样不仅极大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也能使幼儿对自然有初步的认识,提升自身的认知能力。

(二)游戏环境

游戏环境是重要的游戏资源,安全适宜的物理环境能保证游戏活动的正常展开,和谐的师幼关系、幼幼关系能保障游戏的质量,舒适的物理环境以及和谐的心理环境是保证幼儿园游戏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1.物理环境

游戏场地是幼儿进行游戏的活动中心,也是最基本的物理环境。幼儿进行游戏需要有宽敞的游戏场地,以保证游戏的效果。幼师可以在幼儿园中设计多个独立的小区域,为幼儿提供独立的场地以满足不同幼儿兴趣的需求。例如,幼师在幼儿园内的一个宽敞的角落设置一个小舞台,为幼儿免费提供服装,开展游戏,可以歌唱、舞蹈或者童话剧等。舒适的物理环境可以启发幼儿的潜能,并培养其团队意识。

2.心理环境

幼儿的活动是集体的活动,幼师和小伙伴是幼儿游戏活动的重要心理环境要素,是游戏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活动中,幼儿之间进行沟通,互相学习,使得幼儿互相进步、学到新知识。而在游戏活动中,幼师适当引导幼儿的活动,促进幼儿了解其行为的意义,培养其自主思考的意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该建立榜样作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规范行为,同时给予幼儿呵护和关爱,帮助其解决困难,保障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游戏信息

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充满着大量的信息,而这些游戏信息也是游戏资源的一部分。信息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师课前设定的信息,这种信息相对简单,内容固定,是教师根据幼儿教育的要求来创设的,大多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第二种是幼儿自身了解的信息,这种信息的内容多种多样,由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自身产生经验,灵活性很大。例如幼儿园“磁铁”游戏活动正是属于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拓展,这种游戏极大丰富了幼儿的课程内容,增强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如幼儿在课余时间玩的“公交车”游戏,幼儿分别扮演售票员和乘客的角色,售票员对乘客进行售票和检票,这正是幼儿生活经验在游戏中的体现。在幼儿园课程中大量生活信息的介入,需要教师对信息进行整合和筛选,选取有益的信息对课程内容进行充实,从而帮助幼儿处理生活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使课程游戏生活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四)游戏时间

幼儿的游戏具有即时的特点,在不同的时间,幼儿由于自身生活经验会发起不同的游戏。可能同一个游戏主题幼儿会经常玩,如果仔细观察就会感受到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在不断发展,这是因为通过多次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思考能力,深化了自身对游戏主题的理解,因此游戏时间也是游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幼儿园游戏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游戏资源需要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不仅能优化课程资源,还能对幼儿进行深化教育。只有正确理解幼儿游戏活动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才能保证教育的顺利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游戏资源。游戏资源的开发具体有以下几种:

1.资源的合理配置

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之前,必须从实际出发,对游戏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充分了解幼儿的兴趣所在,并充分发挥游戏资源的重要作用:丰富游戏材料;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和谐的心理环境;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保证游戏活动的高质量。

2.利用民间游戏资源

民间游戏资源能充实幼儿课程游戏资源,使得幼儿课程资源具有强大的发展动力。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由于文化的差异和自然环境的差异,各民族民间游戏资源的内容和形式都非常丰富,因此幼师要善于利用民间游戏资源,培养幼儿对祖国文明的归属感。例如:放孔明灯游戏、跳竹竿游戏、剪纸游戏、制作简易灯笼游戏等,无一不体现出民间资源深厚的内涵。

3.充分利用动漫资源

动漫角色扮演的游戏一直以来受到幼儿们的喜爱,他们往往会受到新颖道具的游戏方式的吸引,因此幼儿园需要积极开发动漫游戏资源,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培养其思维能力。例如,在表演游戏“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流行于幼儿群体之中,幼儿对动漫形象的深刻了解使得他们能充分融入表演游戏之中,幼师通过让幼儿们分别扮演“灰太狼”“红太狼”以及喜羊羊家族的动漫角色,极大丰富了幼儿的游戏资源,提高了幼儿的表演积极性和参与度。

4.提高教师管理能力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游戏资源开发的主体。幼儿园要注重对教师管理能力、开发游戏资源能力的提升,使教师能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其引导的作用,不断挖掘出新的游戏资源,构建趣味性的幼儿课堂。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合理配置游戏资源,把握好游戏的时间,使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健康成长。例如,在一个幼儿园的户外游戏中,教师利用纸和镜子教会幼儿自制简易万花筒,教师和幼儿互相交流学习,充分利用了游戏资源的价值,提升了幼儿的动手能力。

5.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游戏资源才能保证游戏的质量以及效果。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我国幼儿园规模较小,且缺乏充足的场地和必要的办学资源,使得幼儿园游戏资源极度缺乏,无法保证幼儿园课程的正常进行。政府需要增加对幼儿园游戏物质资源的支持,加大对幼儿园游戏资源的资金投入,帮助优化幼儿园课程,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

四、结束语

教师在整个游戏活动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要做到寓教于乐,启发幼儿的智慧,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幼儿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幼儿园游戏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幼儿园要不断研究开发新的游戏资源,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充实幼儿的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摘要: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实施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是课程实现的必要保障之一,也是教师课程创新能力高低的重要体现和课程创生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也是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然而, 许多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资源的认识上存在误区,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实际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 除了强化课程资源意识, 使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成为有效的课程资源外, 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结构、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等,以提升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水平。

关键词:课程资源;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

前言

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创新是幼儿园教师主动根据学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实际,结合幼儿园现状,创造性地开发和实施课程,以促进学前儿童多方面经验有效增长和建构,实现其全面、主动而又富有个性的 发展的过程。课程资源是 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独立、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 而且也是体现教师专业权利的基本体现。能否积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关系到教师专业化, 关系到课程与教材建设, 也关系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创新的实现需要课程资源提供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条件支持和保障,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课程创新实施必然起着促进或限制作用,也是课程创新实现的重要保障。然而, 课程改革过程中, 笔者发现, 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有必要探讨相应对策。

一、课程与课程资源的涵义

课程

课程是指课业及其进程。简而言之,包含两重意思:一、学习的范围,二、学习的进程。课程用在教育上主要指学校的课程,是学校的学生所应学习的总和及其进程的安排。课程的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指为了实现课程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它包括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设置、教学进程、教学活动、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它指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个部经验的总和。而狭义的课程仅仅只学校所开设的,主要体现在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中的教学科目,是一种静态的、抽象观念的预设课程。就课程所涵盖的范围而言,本文更加赞成广义的课程概念

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运作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 自然资源的总和。而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质上就是探寻一切有可能进入课程,能够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同样,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充分挖掘被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的教育教学价值。

二、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新思路

在以前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常常以自己的经验出发选择教育内容,也常常因为幼儿不感兴趣而苦恼。这就要教师要转变新思路,真正从兴趣上入手,实现幼儿园课程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因此在课程资源开发内容选择上要从以下几点转变思路: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生活性。资源开发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很多内容超越了幼儿的理解水平。只有来源于幼儿生活的,幼儿本身感兴趣的内容才能激发幼儿的内在学习动机。如以“家乡的天气”为主题的地方科学活动。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具有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小班的幼儿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中大班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担负逻辑思维过渡。因此,在小班一般安排幼儿观察了解单个物体;中班幼儿在观察单个物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要求,不断深入;大班幼儿初步了解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关系和科学对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科学事物的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阶段性,例如:根据气温、季节规律,可分为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活动内容也得随之而变化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时代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高速发展,很多新的科技成果应用于日常生活,教育内容突出时代性有利于幼儿的实际生活,也体现了科学教育的现实意义。如现代养殖、现代加工、现代农具、家用电器等内容,不是单纯以掌握知识为目,而是通过了解和探索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为幼儿溶入社会做准备。

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实践性。幼儿认知特点决定了只有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内化成幼儿内在的认知结构,因此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中尽量采纳适合开展动手操作的活动,例如通过让幼儿自己观察、饲养、探究小蝌蚪的生长变化过程,从而发现了小蝌蚪长大后就变成了青蛙,它的一生多样性。当然我们是可以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但在他们自己经历了探索和发现后,不仅让他们对寻求知识有更深的记忆,还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内容的趣味性。由于年龄小,有时对单纯的实践活动不感兴趣,所以在相似的活动中要选择趣味性强的内容。例如在各种树叶的学习中,鼓励幼儿选择不同的树叶来进行创意画制作,当他们自豪的向大家展示自己的作品时,我们知道孩子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还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使原本枯燥的认识活动变成生动有趣,在活动中幼儿的探索欲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提高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性

提高课程资源的利用率。为了弥补国家课程划一标准、统一要求造成的机械呆板和脱离教师与幼儿生活实际的先天不足,为了拓展幼儿的学习空间,使幼儿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既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达成,也要兼顾幼儿特殊需要的满足,增强行动的针对性。教学中要广泛利用一切可用资源,要做到对幼儿园的各种设施、园外活动基地及教育场所、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的充分利用。

增加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的多样化。幼儿园课程要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的条件,以及每个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除了学前课程专家、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外,还必须充分发挥幼儿以及幼儿家长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主体作用,要鼓励幼儿和幼儿家长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幼儿园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角,幼儿教师不仅要学会主动地和创造性地利用资源,而且要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的价值,引导并帮助幼儿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幼儿不仅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主体,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促进自身的发展;幼儿家长也应当积极配合,带领孩子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活动。

建立幼儿园课程资源信息管理库,使课程资源实现共享。为发挥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幼儿园和幼儿教师可将通过调查研究收集的各类有利于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评估,并将评估后的课程资源按其类型、所有者、开发动态和使用事项等进行归类、重组、优化,实现有序排列和管理,这样幼儿教育工作者就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清晰地了解有哪些课程资源能够利用,怎样使用,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并为课程资源优化发展创造条件。

结论

综上所述,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复杂工程, 它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都具有价值潜在性的特点,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为幼儿园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课程资源,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只有真正进入课程创生实践,进入师生活动过程,与幼儿们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

现如今,许多人都写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浅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策略论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

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合集:

学前

教育论文

相关信息

基于园本课程开发背景下研究教师教育理念的形浅谈职业教育中提高计算机基础课程质量教学模温州人精神对经济困难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启示试论我国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研究浅谈在高职院校开展企业文化教育的研究浅析初中数学课程教学如何做到优质教育1:1数字学习及其网络教育应用探索试析流浪乞讨儿童受教育权的保护试析受教育权理论发展综述

相关信息

关于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英语课堂教学实践初探浅析学前教育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试析中职学校学前教育声乐集体课教学问题浅谈对学前教育期培养幼儿自信心的情况试论少数民族学前教育的信息教育探究浅析抚州市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浅论学前教育的改革思路及其对应策略关于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对策浅谈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浅议学前教育的目的

相关热搜:学前教育学前教育专业

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园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给当前幼儿园的课程理念带来了重新的思考,同时也为各地幼儿园进行园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依据。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总体良好,但也有一些带倾向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关注和解决,否则会导致学前教育的功能异化。为此,幼儿园课程的改革与发展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才能产生有效性,才能避免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反而获取教育的负效应。

一、相关概念

1.国内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一词早在五六十年前就已被我国的幼教界普遍使用。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2.学前教育及其本位主义

学前教育是教育活动的最初阶段,是人生第一个教育阶段。学前教育应遵循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基础性的教育规律,以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学前性就是指非小学性,因此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防止小学化倾向;基础性就是指在幼儿阶段打好对其一生发展有良性影响的身体、心理、习惯的基础。学前教育的学前性和基础性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本位主义,即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

二、幼儿园课程设置现状、问题及成因分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幼儿园课程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其中仍存在的诸多问题。

幼儿园课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弊端:

1.幼儿园课程“小学化”倾向的现状。幼儿园课程“小学化”指在教学形式、教育内容、每日生活等方面,企图拔苗助长促进孩子的发展。在“中国西部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主题调查活动”的调查活动显示:被调查的133所幼儿园100%存在增加小学化课程的现象。不少幼儿园认为本园“小学化”,才能显示出自己办园的优势和特色。

2.幼儿园跟风、照搬现象严重

一些幼儿园不切合实际,只会照搬套用,机械模仿他人。这种被动效仿并没有认真学习和领会其课程理念、内容选择和活动形式的编制,并结合本园本班实际情况,长期以往势必会对幼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影响。

3.片面追求知识技能,忽略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幼儿家长在幼儿教育方面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心态,都片面追求技能的培养,追求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将一些显性行为作为考评幼儿教育成败的唯一指标。

三、造成幼儿园课程不合理的成因分析

1.迎合家长及社会需求。多数幼儿园和教师认为,幼儿园“小学化”是因为家长和社会的要求。例如,幼儿的拼音的掌握程度、识字数量、20以内加减法的熟练程度、古诗的背诵量来评价幼儿园的办园质量,一些家长以此选择幼儿园,小学也以此作为入学条件。

2.幼儿园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幼儿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近些年来,中国的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层中多是中师或幼师毕业,自身素质仍有待提升。另一方面,少数幼儿园的办园动机不纯。

3.缺乏科学、规范的幼儿园课程评价体系

幼儿园课程评价就是在对幼儿园课程的计划、活动以及结果等有关问题的量或质的记述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幼儿园课程评价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许多幼儿园尚未能建立起健全的课程评价体系。

四、对策

1.增强幼教理论学习,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组织幼儿园教师学习幼教理论,了解幼儿园教育的任务、内容和方法,端正办园目的和幼教思想。另一方面,针对当前幼教课程实施的现状,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对幼儿园课程进行规范,建立和制定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科学化地进行幼儿园课程管理。

2.加大宣传力度,正确理解幼儿教育

教育部门自身宣传学习幼教理论,结合多种形式,积极帮助家长掌握早期教育的科学知识和基本规律,同时加大面向社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对幼儿教育的正确理解与期望。

3.良好的师资素养是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关键。

一方面,在幼儿园师资培养方面,要切实按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组织教学,加强幼教理论、职业操守和幼教专业能力的培养,为幼儿园保教工作培养一批遵循幼教规律的具有高素养的合格师资,以满足目前幼儿教育迅猛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和法规建设,严格执行幼儿园教师资格准入制度。

4.加强对学前教育尤其是力度薄弱幼儿园的建设与监管。

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的情形一般都发生在条件比较落后,师资水平较低的园所。适当改善投资,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让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幼儿园的示范作用,这对克服小学化倾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结论

总之,幼儿园课程是为学生终身学习打基础的课程,更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是对学龄前儿童进行初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使幼儿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为入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幼儿园课程的设置必须坚守学前教育的本位功能,必须坚持追求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们要加强幼儿教育科学研究,借鉴各国学前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为探索教育的本位功能和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论文大班幼儿课程实施与研究

所谓教学策略,它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包括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教师是实施有效教学的灵魂,而其采取的有效的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本文是我在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学策略探索和运用的一些收获:

一、教学准备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主要是指教师在组织实施教学活动前所要处理的问题解决行为。具体说来就是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及目标的确定、教学材料的准备(包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处理、主要教学行为的预设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有效教学准备包括:

1.选择并确定活动内容与目标。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内在动力。选择幼儿喜欢的语言活动内容并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是判断语言集体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如大班语言活动《我家是动物园》,其故事内容幽默风趣,贴近幼儿生活,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从选材看这个活动是符合大班幼儿发展目标的。活动目标有两点:一是观察分析画面,理解故事内容;二是激发阅读的兴趣。在确立教学目标时我从幼儿角度出发,不仅突出语言还涵盖态度情感、能力、知识经验多个纬度多个领域教育因素,是适宜大部分幼儿最近发展区需要的,是可以共同达到的,努力体现目标的有效的整合。

2.收集并制作适宜的教学具。一个集体教学活动具体需要什么教学具、教学具是否能充分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等,这些都应该是教师活动前必须要考虑周全并要充分准备的。如活动中师生都需要摆放小图片来学习讲述的,那教师就要事先准备相关图片;需要利用幻灯机、电视机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的,那教师就要事先检查这些设备性能是否保持良好等。根据幼儿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特点,教师在活动前还要尽量把一些抽象事物付诸于直观的形象之中。提供给幼儿的操作材料遵循多样性、丰富性、层次性、操作性、实效性等原则。

3.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集体教学活动一般来说都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的预设活动。教师在活动前要预先考虑选择何种有效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多样化,在组织形式上力求突出生活化,在教学手段上努力结合现代化。如活动中教师要考虑导入部分是采用故事还是猜谜形式;设计的提问是启发式还是开放式等,教师一定要反复推敲来选择适宜的教学行为和组织形式,以激活集体语言教学活动的气氛,有效保持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促进教学有效开展。如大班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将大图书制成了PPT幻灯投影,还将故事录音结合在课件里面,比较有效地体现了课程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整合的新教育观念。

二、教学实施策略

教学过程的实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师为实施教学方案而发生在集体教学现场的一系列行为。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管理行为,它是为了使教学能顺利地进行而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及为了确保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益的活动;二是教学行为,它包含直接指向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事先作好准备的预设行为和直接指向幼儿和教学情景的无法事先作好准备的偶发事件时采用的教学行为两种。有效教学实施策略包括:

1.导入环节要简洁生动。集体教学的导入环节所占的时间较短,但它所起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应该是简洁、生动、准确的,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激智、激情、激趣之效。如在教学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可以这样导入:你爷爷有胡子吗?你想知道冬爷爷的胡子是什么吗?我们一起来听散文诗《冬爷爷的胡子》就明白了……这是典型的与幼儿作简短谈话的导入方式,整个环节简洁、自然、切题。

2.教学策略要“因人而异”。所谓“因人而异”,是指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不论教育者怎样地研究了教育学理论,如果他缺乏教育机智,他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教学机智的实质就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与学矛盾的技巧。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正话反说,严话宽说。实施过程中,教师先要深入观察,了解每个幼儿的个性特征以及各方面发展的水平,去捕获幼儿发展的各种信息。然后教师及时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客观分析和判断,确定幼儿语言学习的最近发展区,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和要求,找出适合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3.师幼互动要积极和谐。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幼儿学习的引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教师利用自己的教学热情、各种语言艺术和魅力,积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活动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这是师幼有效互动的前提。过程中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能有效促进师幼情感交流,迸发智慧火花。如托班语言活动《小圆形》的组织过程中,教师一开始便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圆形画面,配合魔棒“变魔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设问“什么也是圆圆的”后,教师边演示课件边让“ 魔棒”变出许多圆形物:一会儿变成太阳,一会儿变成皮球,一会儿又变成气球等图案,让幼儿来感受儿歌、学念儿歌,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玩起了小圆形变变变的游戏。活动中,师幼关系和谐、互动有效。

三、教学评价策略

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是指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对集体教学活动过程与结果做出的系列的价值判断行为,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这里的评价主要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俗称教学反思。有效教学评价体现为:

1.评价标准多条。教学评价的目的应该是激发幼儿的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幼儿有再发展的动力。《纲要》提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也就是说教学的评价标准不再是统一的,而要充分考虑到幼儿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尽量满足每个幼儿被教师承认和赞许的愿望。

2.评价方式多样。在实际教学评价过程中有的教师的评价方式单一,以口头语言评价为多,而且词汇也很贫乏,在一次活动中不断出现“不错”、“很好”、“真会动脑筋”等词语。我认为这样的评价方式缺乏针对性,不利于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陈鹤琴先生在创立“活教育”理论是提出“教师要活。”这个理念我们一线教师可以拿来努力消化,并付诸实践,我们除了可以口头语言评价,还可以以图画、身体动作如表情、眼神等方式来参与评价,这样可以把幼儿的兴趣点推向更高层次。

3.评价时间多元。习惯上教师是在活动结束时对幼儿进行评价,而活动过程中却忽视了对幼儿进行赞扬和鼓励。有的教师往往只对一个片面点进行评价,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是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的,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正因为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所以评价也应该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这样可以不断激起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幼儿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发现生命的灿烂。

综观现在的幼儿园语言集体教学活动,教师们都在努力地寻找有效的教学策略研究,但是如何有效,有效的程度到底如何,如何使教育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这就有待于我们幼儿教师继续努力去尝试和思索了。

狭义的幼儿教育特指幼儿园和其他专门开设的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下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班幼儿教育论文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如何对大班幼儿进行孝道教育

摘 要: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两大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中国儒家文化的基石,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百善孝为先,针对当前部分孩子不懂得父母工作的艰辛,缺少孝心的状况,作者从平时的教育教学出发,有意识地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孝道教育,对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促进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有非同寻常的作用。

关键词: 大班幼儿 孝道教育 主题活动 弟子规

一、理解“孝道”的内涵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父母把自己的孩子从小拉扯大,期间的辛劳可真谓大也。我们必须让孩子明白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我们专门为孩子设立了“孝敬日”,要求孩子将自己的生日定为孝敬日,在这一天最要感谢的是自己的妈妈,要用行动表示对妈妈的爱,以此表达浓浓的母子之情。教育孩子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我们有意识地给孩子讲一些有关二十四孝的故事,在满足孩子听故事愿望的同时感受爱的教育。让孩子知道对父母应该有孝心,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同时也要对父母表达自己的爱。另外,我们还利用发生在孩子身边的典型事例,身边的真人真事给予孩子榜样教育。给孩子讲述一些孝敬教育的实例或典故,同孩子一道进行分析,使他们懂得孝是一种优良的品质,鼓励他们用实际行动去表现。让他们理解什么是孝道,孝道就是要为父母尽义务以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二、在各科教学活动中渗透孝道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是我们进行幼儿孝道教育的一个主要阵地。在音乐活动中让孩子唱一唱有关孝敬方面的歌曲,使孩子们在歌声中得到熏陶,受到教育。如:歌曲《人间有爱》、《小乌鸦爱妈妈》、《我的好妈妈》、《常回家看看》、《烛光里的妈妈》、《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母亲颂》;手语表演《感恩的心》、《生命之河》等。在语言教学中通过儿歌、诗歌、三字经、故事等形式,丰富有关孝敬方面的人物事迹。如:三字经里的《黄香温席》,《孔融让梨》;故事《我想要爱》《猜猜我有多爱你》《小兔真孝顺》《我妈妈》;诗歌《游子吟》、《妈妈的雨季》、《妈妈,我的守护神》;在美术活动中让孩子画一画有关孝道方面的图画,如:《我帮妈妈做家务》、《送给爸妈的礼物》《小鬼当家》《学做小主人》。

三、在主题活动和传统节日中渗透孝道教育

充分利用各个传统节日和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幼儿懂得感知、体验“孝道”教育。本学期我班开展的系列孝道主题活动有:九月的《我爱我的老师》活动,孩子们感受了老师工作的辛苦,并通过自己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师们的尊敬和感谢。十月的《我爱我的祖国》的绘画比赛,激发了幼儿的爱国之情。《我和爷爷奶奶做朋友》活动,本次活动不仅是培养孩子从小关心尊敬老人,更是使孩子们走进社会的途径之一。十一月的《感恩你我,真情成长》的活动,幼儿时期的感恩对象应该从幼儿身边的人着手,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幼儿会学会感恩、实施感恩。我们让孩子欣赏感恩影片。如:《暖春》、《妈妈再爱我一次》、《宝莲灯》,并用心形制作感恩卡,上面写上爱爸爸妈妈的话语。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说出了自己的心声。十二月的《大手牵小手》活动,主要是让孩子们懂得自己长大了,应该学会关心和照顾弟弟妹妹,它能有效地弥补独生子女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机会的不足,帮助他们学习社会交往的技能,以此培养他们关爱他人的情感。一月的《做个孝顺的孩子》活动,让幼儿从小拥有一颗感恩的心。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会感谢家人、感谢朋友、感谢身边的每一位人。如:在主题活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要求孩子在家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好吃的东西和父母分享,给爸妈捶背、倒水、梳头、拿鞋、唱首歌,等等。教育孩子回家要多做孝事,并把自己的孝事讲给老师和周围的小朋友听,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慢慢加深对“孝”字的理解,懂得要从小热爱父母及家庭,进而提升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

四、在一日生活中渗透孝道教

古人云:“不学礼,无以立。”一直以来我们都很注重孩子的礼仪教育,教育他们看见老师和小朋友要深深一鞠躬,并说“老师早”、“小朋友早”。刚开始孩子有点放不开,需要我们在旁边不断督促提醒。我们意识到要让孩子鞠躬,我们自己首先必须作出表率。刚开始我也有些不能够接受,让我和孩子鞠躬,不是说不愿意,而是觉得很别扭。早上小朋友来,我们首先向孩子鞠躬问早,下午放学,我们也主动向小朋友鞠躬说再见。我们教育孩子,别人向你鞠躬,要及时给别人还礼。孩子的进步是巨大的,当我们和孩子们慢慢坚持去做了,我发现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却让我和孩子的距离拉近了。甚至,当我们和同事阿姨之间互相问好时,我们感觉心中彼此更尊重对方了。越来越多的孩子甚至回到家也会给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鞠躬,表达自己的孝心。不要小看这一鞠躬,当一个人从小懂礼貌,能做出鞠躬这个动作时,他的修养也在慢慢提高。虽然现在有些孩子还不能真正明白鞠躬的含义,只是机械模仿,但我坚信,一直坚持这样做了,习惯成自然,对孩子一生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是幼儿每日必读的书”,暑假我们参加了为期三天的以“幸福人生”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培训,利用暑期在家观看蔡礼旭老师《细讲弟子规》的光碟,并结合实际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我们更加意识到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不断修炼自身的德行,用良好的言行影响、感染孩子,做到言传身教。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我们教育孩子要遵守纪律,不讲话影响别人。如厕时要排队、学会等待,洗手开小水,不浪费水。进餐前我们都要组织孩子念感恩词:“感谢国家培养护佑,感谢父母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农夫辛勤耕作,感谢打众信任支持。”以此教育孩子学会感恩,爱惜粮食。在进行游戏活动时教育孩子要遵守游戏规则,轻拿轻放,注意安全,不争抢。午睡时教育孩子保持安静,不打扰别人。角色游戏时,开展“自助餐厅”“玩具大家玩”“给爷爷奶奶让座”“帮娃娃穿衣”等活动,幼儿从中感受到了与他人共享的快乐,在体验角色扮演的愉悦情感的同时,学到了助人、关心他人的言行,有助于将外在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作为幼教工作者,我们应该肩负起历史履于我们的光荣使命――做好孝道教育工作。使孩子从小就懂得感受爱并实践爱,有爱心和孝心,这些不仅能使孩子受益,而且能使整个世界充满和谐爱的阳光。

参考文献:

[1]黄晓静,柴立青等.爱的教育.北京出版社,.

[2]陈琦,刘儒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3]陈晨明.当代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4]郭晓月.中国幼教网.浅谈幼儿故事教学,.

浅谈幼儿园大班感恩教育

摘 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德育的目标是萌发幼儿初步的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初步形成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然而,我们发现现在的孩子却普遍没有感恩的心态,他们脆弱,敏感,任性。本文旨在探讨在幼儿园大班实施感恩教育的重要性,以及一些实施感恩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感恩教育;幼儿教育;感恩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

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它是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第一,认知层面,就是要认识和了解自身所获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第二,情感层面,就是要在认知的基础上,衍生出一种幸福和愉快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冲动。第三,实践层面,就是要把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

二、感恩的缘起

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孩子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都是在父母亲的百般呵护和悉心照料下,无忧无虑的成长。可对父母及爷爷奶奶的态度却是颐指气使。究其原因主要是,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一些家长对孩子样样给予呵护迁就,他们接受了太多的爱,渐渐地,连他们自己也把这一切视为理所当然,他们习惯了索取,不奉献,缺乏自理能力,没有责任感,习惯了“说一不二”,即使父母再苦再累也必须满足他们自己的要求,而他们却从不懂得去为父母亲做些什么,分担些什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导致幼儿合群性弱,加上有的家长怕孩子吃亏、受欺、学坏等,常常给予幼儿不正确的引导,这就强化了幼儿的自我中心心理,使幼儿以为世界是为“我”而存在的。他们的眼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拥有一切,别人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面对这并不是“个别现象”的现实,我们这些为师者不得不开始思考:今天的孩子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条件日新月异,我们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却越来越不懂事?越来越横行霸道?

我想原因很多,但有两个字却不得不提:感恩。现在许多孩子没有一颗感恩的心,面对他人的帮助,甚至连一声“谢谢”也不会说,这不能不说是社会文明的一种悲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提醒孩子,引导孩子,继而唤起孩子们的善良本性与感恩之心。

三、感恩活动在大班地开展

幼儿园是幼儿活动的另一片天地,是对幼儿进行启蒙教育的场所。因此我们大班段在园内通过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心灵去感受。从而在自己的心中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情感,无论对待父母或老师,朋友或对手,快乐或悲伤,都能以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那么,他们就会明白,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哭他也哭,你笑他也笑。当你心存感恩,生活也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让孩子们学会感谢,学会珍惜,学会感恩。

(一)感恩活动前

在感恩活动实施前,我们老师一起寻找了很多有关感恩的知识、相关故事以及歌曲等等,并在一日活动的晨谈或课间活动中不断地渗透给孩子们,然后请孩子们谈谈他们听了故事和歌曲之后的体会,说说他们的想法和看法,进一步加深孩子们对感恩的认识,并积极地学习感恩。

(二)实施感恩活动的内容及过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渲染气氛

在第一周周一的晨会上,我们大班孩子进行了《感恩》演讲,同时也是对全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进行活动的宣传,正式拉开了感恩系列活动的序幕。当天下午,我们老师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张半成品的“感恩宣传单”,让孩子们亲自动手制作,并在宣传单上画上对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或家人朋友的爱,并把这张“感恩宣传单”送给自己的家人。这也是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向家人朋友宣传感恩,介绍感恩。之后,我们还请孩子们给早上来园的其他段的家长们也发放“感恩宣传单”,让更多的人知道感恩,让更多的人学习感恩。

第二阶段:我是礼仪小标兵

感恩月的每天早上,大班孩子们的使命便是担任“晨间礼仪小标兵”,走进幼儿园,映入眼帘的便是身披“礼仪小标兵”绶带的小朋友,他们威武地站在幼儿园的大门口,以微笑迎接每一位进园的小朋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以及老师,向他们问早问好,在老师的教育和小朋友的榜样作用下,幼儿园形成了浓浓的礼仪问好氛围,“时时处处讲感恩”就从进入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了。小朋友还把当“晨间礼仪小标兵”作为一项非常光荣的任务,很多孩子都争着做呢!感恩就在这小小的活动中得到深入,让孩子们通过切身参与,进一步的了解感恩。

第三阶段:端茶送水表感恩

这是感恩活动中较为关键的环节,是让孩子通过实际行动来体会家人辛苦的重要环节。活动前,我们给孩子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天为家里做至少一件家务,如: 扫地,叠被子,洗碗,洗衣服、整理房间等等,接着为期一周的端茶送水活动就此开始了。

下午离园前,接待处里摆放了许多我们老师为孩子们准备的茶水和纸杯,并组织部分孩子轮流到幼儿园大厅给来往的家长端茶递水,并向他们说声:“请您喝水,您辛苦了!”当场,孩子们积极参与,认真、有礼貌地对待每一位来园的家长;而家长的回应也十分热烈,纷纷地表扬了孩子们,家长的表扬让孩子们的心理得到了鼓舞和肯定,相信接下来的活动孩子会做得更好。由此也希望孩子们通过为他人做事、端茶递水的具体行动体验感恩的美好。

第四阶段:学手语,制作花朵送感恩人

在此次大班段感恩系列活动中,我们的孩子心灵手巧,发挥我们的特长,学习手语,制作花卉、送花朵给我们感谢的人,表达感恩之情。

第三周,老师带领着孩子们学习一些花卉的名称,以及各种花卉所代表的花语,引出用花卉来感恩我们身边的人。接着老师便开始示范制作花卉的手法,并说明注意事项。最后请每个孩子用感恩的心亲手制作一朵花,感恩之花将更加美丽。

同时,我们老师还在晨间或课间时间里不断地给孩子播放《感恩的心》这首歌。这首歌会一直不断地回响在我们的幼儿园里,慢慢地,每个孩子都会唱了,并能跟随着老师一边唱一边做手语,用心去感受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我们甚至要求孩子们把这首歌也教会给他们的父母家人,教会给他们身边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用一颗感恩的心来歌唱来生活,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充满了爱与希望。

在下午离园的时候,孩子们手拿花朵,站成心形,一遍又一遍地用手语做着《感恩的心》,以表达对父母和爱护人的感谢!等父母来的时候,将亲手制作的花送给他们,并向他们说上一句感谢的话!很多家长在接到花并听到孩子感谢话时都特别高兴,并反应着最近孩子都特别懂事和贴心,经常帮助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家人都感到很欣慰。这也是我们乐意所看到、听到的。

第五阶段:百米画卷表爱心

这是感恩活动中最高潮的部分。在这百米画布上,大班段的孩子们认真地绘制着,为感恩活动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幅主题为“放飞爱心”的百米画卷是我们大班段200多名孩子与老师用了三天的时间辛苦完成的。蓝天,白云,小草小花还有各种形状的房子以及五颜六色大大小小的爱心呈现在画卷中,孩子们奇思妙想的画面构思,鲜艳活泼的色彩搭配,彰显了他们质朴天真,童稚可爱的天性。他们还发挥无限地创意,用上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来打扮我们的百米画卷,让“爱心”在我们心中久留。

(三)活动小结

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活动圆满完成。孩子们的热情与主动积极参加是我们始料未及的。那悬挂在墙上随风飘动的百米画卷,那一次次流淌在幼儿园的《感恩的心》,还有那端茶递水、送花的感人场面还历历在目,仿佛让我们的心灵又一次接受了洗礼。最后,我们也以一次主题晨会为这次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晨会上,孩子们又一次聆听了感人至深的故事。而大班段师生共同表演手语《感恩的心》更是把活动推向了高潮。许多在场的老师和小朋友不由地热泪盈眶。这次活动还受到了园领导以及各位老师、家长的一致好评。

四、感恩活动效果

感恩活动这一个多月来,得到了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帮助。并为师生之间、伙伴之间、家人之间建立了更多的情感交流,营造了温馨和谐的校园与家庭氛围,深受家长和小朋友的欢迎。活动开展以来,许多家长的反应更是热烈,有表扬的,也有纷纷向我们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的。更多的家长则表示孩子进步了,懂事了,知道为别人着想了,似乎也长大了不少。这些都是我们乐意所听到的,家长对活动的热烈反应也就说明了我们的感恩活动是受欢迎受关注的。

在此,我们不说这项活动的成功与否,我们只希望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与家长都能感受到感恩的可贵,生活的美好,都能够向身边的人真诚的微笑。如果能在孩子们的心中慢慢培植出一种感恩的思想,那么就可以让孩子学习沉淀许多浮躁与不安,消融许多不满。感恩惜福,四个简简单单的字却可以为我们带去阳光与爱。

五、实施“感恩”教育还应注意

(一)教师应以身作则,关爱幼儿,培养幼儿感恩意识

教师是孩子的第二父母,是孩子眼中无所不知的圣人。教师的言行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应该时刻关心幼儿。对于幼儿表现出的关爱行为,应该不吝惜地说声“谢谢”……幼儿天性爱模仿,当我们对幼儿时时关爱,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时,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说不定哪天他们也会有类似的行为。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值得感谢的人,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

(二)“感恩”应创设活动情境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一些节日,比如三八妇女节、重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传统的节日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可以利用教师、同伴、父辈的生日,指导幼儿亲自为自己的教师、同伴做一些生日卡片,以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特殊的爱心作业。比如:为教师和同伴做一件好事,给父母、老人捶捶背等。通过这些具体而形象的活动,让幼儿学会正确地对待他人的无私和热心的帮助,学会感恩与回报。

另外,教师还应创设一些活动情境,指导幼儿用心理换位的方式积极参与感恩活动,体会父母呵护他们,养育他们的艰辛。比如,开展“我做小鸡的爸爸妈妈”的活动,要求幼儿亲自喂养刚出壳的小鸡,让幼儿通过活动感受到他们无忧无虑的生活,是和父母的无私奉献和关怀分不开的,从而学会关心身边的人,以友善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关心周围的世界。

六、感恩的延续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正如英国教育家洛克在他的教育名著《教育漫话》中所写道的:“我们幼小时所受的影响,哪怕极小极小,小到无法觉察出来,但对日后都有极大深远的作用。”因此,感恩教育应从小抓起,从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幼儿在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知恩和感恩。总之,感恩教育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教育工程,它不是孤立的,它需要家庭、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最终的教育目标,才能真正达到幼儿健康发展、人格完善。

参考文献

[1]幼儿园实施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

[2]姜颖,感恩书[M].宁波出版社,2007年

[3]麦少美,孙树珍,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指导[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幼儿园主题课程实施论文

幼儿的成长是在具体的环境进行的,幼儿的行为体现在具体的 教育 情境之中,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本文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幼儿教育的论文2000字 范文 ,欢迎阅读!

上世纪20~30年代起,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就已经存在,家长的期望、幼儿师资水平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等,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基于此,加强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

1.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存在的原因

家长的期望

由于受到我国近几十年来所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目前大多数80后、90后父母只生育1个孩子,家长的期望寄托在这1个孩子身上,因此,大多数家长均希望给幼儿安排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不仅给幼儿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也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

从事幼儿教育的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耐心、爱心,但由于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现阶段一部分幼儿教师并不是 毕业 于幼教专业,其专业素质较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教育的发展。幼儿园的师资水平较低,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小学化的倾向,教师往往会带领幼儿学习一些对幼儿来说比较复杂知识,没有注重培养幼儿的天性,均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解决的难度大大增大。甚至有一些教师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是为了让幼儿“听话”,从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奖罚 措施 ,即奖励表现好的幼儿、批评表现不好的幼儿,这种做法使幼儿出现了竞争意识,从而产生了进入小学化的倾向。

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

我国的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改革等,所针对的主要是小学、中学,较为忽略幼儿园教育。这样的背景下,部分幼儿教师会感觉在幼儿园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从而会选择继续学习或转行,不会在幼儿园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幼儿师资力量薄弱问题。与此同时,由于缺乏规范的幼儿教育政策,一些私立幼儿园大量涌现,为提高幼儿的学习成绩、扩大幼儿园知名度,大多数私立幼儿园会给幼儿安排大量学业训练,这就为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

2.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策略

改变家长的观念

在幼儿教育中,家长的地位非常重要,幼儿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认知事物的能力还比较弱,这样的情况下,家长在为幼儿安排知识学习的时候,幼儿无法反抗、只能听从。幼儿听从家长的安排,对各种知识进行学习,从而提前进入到了小学的学习模式。小学化的教育 方法 ,大大占据了幼儿的玩耍时间,幼儿本来就正好是乐于玩耍的年龄,而幼儿在进行玩耍的同时,不仅可以培养自身的兴趣,还有利于开发智力,由此可以看出,家长的做法有悖于幼儿教育理念。基于这样的原因,家长必须转变自身的思想,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应当鼓励幼儿学习幼儿年龄段内应该接受的知识,为幼儿降低学习压力,给予其充足的玩耍时间,从而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的兴趣与天性,也有利于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

国家为幼儿园提供的扶持比较少,关注度也不高,从而导致幼儿园教师的大量“ 离职 ”,这就给幼儿师资力量的提高带来了一定的阻碍,造成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普遍较低问题的存在。面对这一问题,应当致力于提高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加强对幼儿园教师的培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选入门槛。此外,幼儿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循课标的要求。举一个例子,教师在向幼儿讲解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的时候,应当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技巧给幼儿讲述关于单韵母a的知识,指导幼儿进行正确的发音,切忌过多地对其他内容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还要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进行玩耍,使幼儿培养自己的天性与兴趣,开发自己的潜在能力。实际上,幼儿在进行玩耍的时候,可以通过发现新事物,增强自身对新事物的认知,这有利于促进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减缓幼儿教育小学化。

制定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

对于幼儿来说,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其未来对世界的认知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基于此,国家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政策,加强对幼儿教育的扶持力度,实现幼儿园的公立化,以有效减少幼儿园的竞争现象。与此同时,还要安排资深的幼儿教育专家为幼儿教师提供指导与帮助,丰富幼儿教育教学结构,改变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并要鼓励教师利用先进的、有效的教学技术,注重开发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的天性,引导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最终有效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

3.结语

综上所述,良好的幼儿教育,有利于帮助幼儿树立健康向上的人格,而幼儿教育小学化,不利于幼儿的健康发展。为有效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不仅需要改变家长的思想观念、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国家的政策支持。

作者:陈巧珍 单位:永春县一都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1]严仲连,盖笑松.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付忠念.论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合理路径[J].文理导航(中旬),

[3]叶平枝,赵南.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危害、原因及对策[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摘要:幼儿游戏离不开教育情境的创设,要使教育情境充满游戏的魅力,必须营造健康宽松、愉悦的游戏氛围,更要提供良好的环境、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方式,丰富游戏活动,改进游戏的组织与指导,优化教育情境。

关键词:创设;游戏;魅力;教育;情境

一、营造宽松愉悦的幼儿游戏氛围

1.教师要热爱和信任幼儿

只有对幼儿充满爱心,教师才能用心去关注每个幼儿的喜怒哀乐,了解每个幼儿的需要,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把钻研、改进幼儿教育活动作为自己的乐趣。教师的信任是幼儿成长的重要动力,能激发幼儿的活力,使他们振奋精神和充满信心去克服困难,追求自身的进步。只有在充满爱和信任的氛围内,幼儿才可能有安全感、有愉悦的心境,能够无忧无虑地投入到游戏等活动中去,在积极主动的活动中获得自我展现和发展。教师应当满怀对幼儿和教育事业的热爱,建立起对幼儿的信任,努力满足幼儿的合理需求,调动幼儿的发展潜力,使幼儿在爱和信任的浇灌中进步。

2.幼儿教育过程富有感染力

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设计富有吸引力的教育过程,使教育活动充满魅力,充分调动幼儿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使幼儿忘我地沉浸其中,获得主动的发展。幼儿对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充满了好奇与疑问,迫切地想要了解和探究周围的世界。教师必须重视挖掘幼儿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调动幼儿的探究兴趣,激发幼儿对生活中各种疑问的思考与研究,使幼儿在熟悉可感的、有趣的活动中开启心智、增长智慧。教师应有意识地按活动主题创设富有美感的教育情境,用美的环境、语言、旋律、情感,把幼儿带入美的氛围当中,使教育过程成为美的享受,并使幼儿在美的感受和体验中参与活动,获得进步。同时,教师要重视幼儿情感的调动。幼儿的思维较为感性,他们情绪性强、容易受到感染,积极的情感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幼儿良好态度习惯的养成。

猜你喜欢:

1. 关于幼儿园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

2. 关于教育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

3. 幼儿园实践报告范文2000字

4. 幼儿教育论文1000字范文3篇

5. 幼儿教育论文3000字范文

幼儿 教育 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幼儿教育类论文 范文 ,欢迎阅读!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一: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摘要: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比较先进的 教学 方法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方式的实施一方面提升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希望为幼儿教育发展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对话式教学;幼儿教育 一、引言 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指通过对话以及问题设置来提升学生的学习专注度以及思考意识进而提升教学效果的方式。该方法对于幼儿教育教学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主要以提高学生主动提问的积极性、创设课堂结构以及建立评价体系等几个方面加以表现。同时,随着改革创新 口号 的提出,幼儿教育以及教学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以期取得更加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就是融合了实践的观点,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学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改善了目前幼儿教育发展状况,有利于促进幼儿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以及创新。 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 1.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调动学生主动提问积极性 传统的学习观念将学习成绩的提高作为首要目的,该思想的存在不仅扭曲了学习的意义,也禁锢了学生的全面综合发展,是我们必须要摒弃的消极思想。在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向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即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科学 文化 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学习能给我带来什么”、“学习将使我成为怎样的人”等问题,解除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犹豫,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课堂中积极提问的兴趣。同时,教师应适当放宽对学生 学习计划 的安排,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和创造,提高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只有这样,学生在无压力的状态下才能善于提出个人的疑惑。这对于学生长远的学习是十分有益的。 2.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 创设对话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是十分必要的。而课堂结构的创设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第一,课前准备。在学习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布置学习任务和思考内容,引导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进行调查和实践,在实际动手操作中感悟学习的乐趣所在。此外,课前准备也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增强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第二,课堂安排。教师在进行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明白教师授课的重点所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思考力,利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教师和学生之间目光的交流、教师肢体语言的表达等都是对话式的交流方式,对于激发学生兴趣大有益处。此外,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观察和记录,以此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更加有效的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第三,课后反馈。课后反馈是教师在教学中较为容易忽视的环节,即课堂学习结束后,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此外,多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了解自身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方面存在的缺陷,及时改正,及时补充。 3.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带领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 措施 实施的根本目的,只有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才能有进一步思考的欲望和动机,也才能取得实际的学习效果。因此,如何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力是教师的首要考虑内容,主要从以下方面出发:第以,改进 学习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将 课前预习 、课堂学习及课后复习巩固三者相结合,此外,应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避免知识零散、不成体系的现象出现,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进而激发学生课堂提问的兴趣。第二,理论结合实践,增强知识的现实参照性。学习的目的在于将学习成果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 社会实践 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问题的兴趣。 4.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 建立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得学习得以保持,是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中较为先进的教学举措。恰当的成绩评价与鼓励体系应以改进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目的,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2]。同时,鼓励机制建立的实行对象主要是良性行为,即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加以表扬和奖励,而对学生的错误则不予鼓励,以此鼓励学生之间进行良性竞争和互 相学 习,对于进步较大的学生也要进行一定的表扬和奖励。成绩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应该力求多样化,评价内容应力求丰富,即将理论知识成绩和实践能力作为日常考核的重点内容加以强调,此外应包括课堂表现等方面,以此实现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组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提高学习的兴趣和能力,在学习中形成自身看待问题的角度和 思维方式 ,培养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大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对于变革教育发展模式以及创新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应该深刻理解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开展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促进幼儿教育的健康以及持续发展,增强学生的素养以及能力。 作者:张旭敏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杨慧.基于问题的对话式教学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J].东方 企业文化 ,2013,. [2]王瑞雯.浅谈问题对话式教学在幼儿教育中的实践情况[J].中国校外教育,2012,.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 摘要:幼儿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基础,对于启发学生学习思维以及培养学生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幼儿教育中最为主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情境游戏的应用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本文从幼儿教育实际出发,对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以及应用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为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提供积极借鉴和建议。 关键词:幼儿教育;情境游戏;应用 一、引言 幼儿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初期,其智力水平以及认知能力发展仍旧处在较低的层次上。因此,对于幼儿教育发展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学生的潜力以及创造力也才能进一步提升。结合我国幼儿教育发展实际,我们发现幼儿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以及教学活动的开展并不是非常有效。因此,在幼儿教育中进行情境游戏的设置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体会到游戏带来的乐趣,同时还能够延长学习时间,避免倦怠情绪,以此改善学习效果。 二、幼儿教育中游戏情境设置的关键性原则 在知识经济大放异彩的21世纪,实践能力已成为当代学生必备的素养之一。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已无法满足教学的需要及学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因此,改革幼儿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幼儿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幼儿时期是培养学生 创新思维 能力的黄金时期,学校及教师要高度重视,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而在开展情境游戏教学中,要重点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情境游戏的设置不能背离根本的教学目的。培养人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将督促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以及加强教师与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主要目标,从而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提升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第二,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原则。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发现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想象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助于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手脑并用,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能,对于小学生的长远发展大有益处。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形成全面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开发、自由创作的精神,增强独立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 1.使用合理的游戏设计方式 我国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主要包括目标定向游戏、班级集体性游戏以及自由游戏三大类。在开展情境游戏过程中,游戏设计方式对于体现游戏效果以及提升学生兴趣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计方式要尽可能遵循多样化、合理化、适应性以及灵活性的原则。在合理的游戏设计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才是游戏设计的出发点,学生一旦能够主动参与,情境游戏应用的效果也将大大提升。 2.利用情境游戏的设置教授知识,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对于幼儿来说,填鸭式灌输知识的方式无疑是在压制期创造能力且阻碍了其全面发展。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在实际实行过程中暴露出了不完善之处,一些学校在教学过程中仅仅关注于书本知识的灌输与学生考试成绩的衡量,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挖掘[1]。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并融会贯通,使学习更有成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设置一些情境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考,一方面使学生获得了相应的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同时,每位学生的潜力都是无穷的,关键是如何进行有效的挖掘。学校为幼儿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提升自身素质的舞台,每位幼儿都拥有展现自我的机会,在情境游戏过程中,幼儿将充分体会到创新能力对于人生发展的重大意义,了解实践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师应定期开展形式各样的情境游戏,丰富游戏形式,扩大学生参与度,广泛吸引学生参加,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学习的魅力,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科学设置情境游戏 21世纪,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愈加重视实践的力量,学生的教育也是如此,教师对幼儿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知识上,而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情境游戏,开阔学生的眼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好的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情境游戏的科学设置要将创新性、有益性、能动性有机结合,做到以下几点[2]:第一,定期召开班会,开展班级集体活动。在班会上,班主任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个人有关班级建设的意见,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对表现较好的学生进行当众表扬,鼓励大家学习;在班级活动集体中,进行一些全员参与的活动或游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能力。第二,学校定期开展主题情境游戏活动如班级板报设计,体育竞赛,才艺大赛等,主题情境游戏活动的展开为幼儿施展个人才华、展示自身能力提供了舞台,使得学生增长了知识,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得到了切实的提高。在主题教育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动员,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在比赛中与学生进行 经验 的分享和比赛方法的教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结语 幼儿时期是一生中的黄金时期,此时,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强,对周围的一切怀有强烈的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幼儿教育时期也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设置要从选择适宜的设计方式、将学习过程与游戏过程相融合以及科学设置情境游戏等方面加强情境游戏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应用,以此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作者:韩阿娣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六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海云.浅谈幼儿教育中情境游戏的应用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5,. [2]韩耀青.浅谈受欢迎型与被拒绝型幼儿在游戏情境中交往策略的差异[J].中国校外教育,2013,. 幼儿教育类论文范文篇三:幼儿教育对人生成长的必要性 摘要:随着人类的高速进步,近些年越来越重视幼儿的教育,幼儿教育也一直在不停地改革,幼教工作者也十分重视教育观、 儿童 观的转变,重视幼儿的兴趣、需要,要求“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幼儿拥有现实的快乐生活。本文主要分析讲诉了针对幼儿时期进行科学教育的方式方法,对此进行分析探讨,从而幼儿教育对孩子人生成长的重要性意义。 关键词:幼儿教育;关键期;人生成长;重要性 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它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作为幼儿教师而言,如果自身都不具备强烈的教育责任心,那么对于学生也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应该要有职业精神和为教育事业献声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一、幼儿教育的含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秉持教育要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这一理念不断探索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小孩的学龄前期在3到6岁,在这样的时间段是一个人正确世界观建立的基础,也是孩子身心建立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需要进行正确的早期教育。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1]。 二、幼儿时期教育对人生成长的重要性 (一)幼儿时期是智力发育重要时期 幼儿在5岁之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间段,幼儿在这5-6年里在不断的学习,他学会了说话、走路;认识了各种事物;懂得了各种道理;还学会了不少技能。幼儿在这段时期,求知欲特别强,学习能力也特别好,而且印象特别深。在这段时期里,品德、性格、习惯、 爱好 在逐渐形成,是最容易接受各种思想观念的时候,你说什么就是什么。所以对幼儿实施科学的教育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儿的思维多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教师或家长在引导幼儿学习时应让幼儿慢慢由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2]。 (二)幼儿的诚实教育的重要性 婴幼儿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习惯、思想、情绪、语言、态度等等都将在这一时期奠定好基础,如果基础不扎实,那就不容易为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诚信教育是儿童生活发展有关。不要惊慌,如果你发现孩子是不诚实的,不要责骂孩子。如果孩子说谎,而父母认为孩子很聪明,不纠正,但赞扬,孩子会加强对说谎的动机。让孩子知道,不诚实的隐藏不能隐藏任何人,让孩子自觉地说出真相,孩子们继续信任,教育和鼓励他们的孩子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诚实,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是一个好孩子的真理。 三、针对幼儿人生成长的教育方法 (一)尊重幼儿的好奇心 孩子生下来对于这个世界就是陌生的,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他们的好奇心是帮助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一把钥匙,只有好奇能够让他们充满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不断追求,好奇心是人生进步最好的老师,我们作为一名老师应该正确地去引导孩子对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去学习,去探索,去研究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动力,孩子在有了强烈的兴趣之后就将会去发现和提问,而且能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产生快乐,证明自己能够依靠自我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要积极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兴趣以及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幼儿爱思考,有着无数个疑问,教师要给予幼儿适当的刺激,使幼儿思维活跃起来。老师可以根据周围的实际现象和物体,给孩子一些提示,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例如,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天为什么会下雨?太阳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河流一直在不停的流动?等等一些孩子身边所能接触到的现象。好奇心是幼儿走向知识大海的必经途径,而其中的兴趣是就是指路灯。 (二)随机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科学探索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一些偶然事件,教师要抓住机会,引导孩子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寻找问题的答案,帮助孩子找到其中的科学真理。例如,在室外活动,发现很多孩子是蜻蜓飞得很低,“为什么有那么多的蜻蜓?为什么它们飞这么低?”这些孩子都很感兴趣,所以我引导孩子们讨论这些问题,帮助孩子理解低飞蜻蜓与天气的关系。 (三)根据时代的进步和需求给予孩子最新的知识 让我们的孩子也会继续收到大量的信息,所以在选择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贴近孩子的生活,关注和尊重儿童的兴趣和需求,以适应孩子的发展,适当安排反映时代特征和现代科技含量的相关内容,让孩子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初步认识。要知道科技正在不断发展,它会给人们更多的便利,扩大孩子的视野,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探索科学的奥秘。 四、 总结 幼儿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养成良好的习惯,需要长期坚持[3]。对于孩子来说,他们这个时期里刚刚走出家庭,暂时离开父母的管辖,进入到了幼儿园里生活,这个时间段是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关键所在。在这样的一个时期里,幼儿学习力强,但是也容易接受到外界的不良信息,这时候幼儿教育的重要关键就在于要善于引导孩子去筛选好的东西进行学习,剔除掉不良信息,直到当习惯成了一种自然,孩子才能自我正确的去选择和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享受知识科学的海洋,创造出灿烂的明天,第二十一世纪的辉煌。幼儿教育对生命的成长非常重要。 作者:侯涛 单位:重庆市永川区幼儿园 参考文献: [1]蓝小燕.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谈对“溺爱”型孩子的教育[J].都市家教月刊,2014(9):206-207. [2]袁爱斌.幼儿教育对今后学习的重要性[J].成功:教育版,2011(20). [3]黄观菊,嵇晓珺.为孩子的人生储存一个长效的资本———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2):100-100.

幼儿园课程实施的问题及对策论文

论文摘要: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决定了幼儿园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若干问题。为此,幼儿园要建立完善课程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力度,加强园本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家长的认识,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论文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幼儿教师 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

由于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进入研究者的视野。我们认识到发现问题与取得成绩一样重要。因为问题意味着探索和思考,意味着研究者正以积极的态度推进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实施;问题也意味着今后工作的目标,它使我们进一步深化实施幼儿园课程的工作更加明晰化了。

一、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008年3月,笔者对重庆市渝北区市级示范幼儿园进行了“幼儿园课程实施”的调研活动。本次调研从幼儿园课程建设、课程实施、实施效果三个维度开展调研,强调“真实”、“过程”、“反思”,突出其导向作用。调研组通过看半日活动、问卷调查、查阅资料、座谈等形式,对示范幼儿园的课程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管理制度不够健全、职责不够明确

目前,示范幼儿园的层级管理分明,但课程管理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这是因为,近年来幼儿园业务管理制度调整较多,在以往基础上的补充往往只是口头传达内容并加以执行,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情没有汇总整理到相关制度中,造成了“工作做了,资料呈现不出来”的现象。同时,确实也存在着一些职责分工上的不均衡与漏洞,造成幼儿园层级管理人员的职责不明确,对各类课程计划的审定流于形式,无实效性地跟进指导。从管理人员职责评估结果显示出各层级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缺乏有效的调控与调整。

(二)对课程计划拟订与落实不到位

1.课程实施计划中主、辅课程的容量失衡。尽管本区已对教师进行了“幼儿活动发展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往往会出现主、辅课程比例失衡的现象。加之幼儿园开设了“思维游戏课程”、“分享阅读”、“幼儿英语”、“蒙氏教学”等特色课程,造成对主体课程的实施有所冲淡,在时间上和精力上无法保证主体课程的有效实施。

2.周计划中各领域内容及类型失衡,缺乏规范性。从调研数据中反映出社会、艺术、健康三大领域的课程容量基本符合容量比;而科学、语言、数学领域的容量显得不足,在领域类型的安排上也存在失衡,教师填写周计划呈现出书写不规范、名称定位不准确的问题,教师对课程领域与类型认识混淆,没能反映出核心目标,存在表述不统一的现象。

3.一周内各类游戏开展失衡。《细则》明确指出,应平衡一周各类型游戏,每周至少开展各类型游戏1次,保证每日幼儿游戏活动的时间不少于1.5个小时。从统计数据显示出幼儿园教师对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重视不够,尤其是没能认真组织角色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游戏。幼儿活动区活动的时间也没能得到保证。

4.教师日计划较普遍地存在生搬硬套的问题。教师在缺乏创造性的同时,也缺少了对教材的钻研和理解。部分教师没有把日计划真正变为适合儿童需要、促进儿童发展的活动内容,缺乏对教材进行再次筛选、加工和设计。在实施日计划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对发现的问题缺乏有效分析和改进。部分教师将教学反思的重点放在了大多数孩子的需求与经验水平上,那些“吃不了”、“吃不饱”的少数孩子却很少被老师所关注;还有教师不知道该反思些什么、怎样全面透彻地反思、怎样多角度反思,反映出教师多角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弱,即反思的广度不够。

(三)对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与评价力度不够

课程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价,可以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提高幼儿园课程实施质量,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发展。从调研的数据中反映出,管理人员对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管理与评价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对课程实施效果重视不够,对课程实施中呈现的问题不能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影响了课程实施的质量,尤其是对教师自我评价的指导远远不够。由于教师发展的不平衡,“自我评价”更多的是依靠教师的内在需求,绝大多数教师能按课程要求客观评价自己,并抓住机会寻求发展中的问题,制订措施,调整和完善自己的行为;但有些教师“自我感觉较好”,看不到自己的问题,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起点和方向。针对这一现象,管理人员要进一步制订措施,以教师发展为本,为他们提供反馈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充分发挥教师榜样的作用,让“教师的自我评价”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教师实施课程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通过实地观测半日活动、日计划、周计划以及幼儿一日活动的检测情况,反映出教师在活动时间、活动目标、环境与材料、形式与方式等指标中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1.活动中存在隐性浪费时间和幼儿的无谓等待现象。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教师强调统一和固定。由于幼儿完成“任务”的速度不同,于是出现多数人等少数人的时间浪费现象。如集体排队取水、入厕,或者教师逐一分发玩具材料,这样便时常导致时间的隐性浪费和幼儿的无谓等待;从活动组织有序、无消极等待指标检测数据中也反映出较低的分值,这说明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中存在时间的隐性浪费。

2.活动目标空泛,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查阅教师的教学设计情况,反映出教师制订的教育活动目标空泛、笼统,且重点或核心目标凸显不够。对每一个教育活动的目标教师们都进行了大致相同的描述,如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兴趣、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让幼儿学会合作等,类似于这种拟定、空泛化目标的现象在教师中有一定的普遍性,造成了幼儿学习无目的性和教师指导的盲目性。有的教师片面理解和随意设置教育目标,如偏重认知、技能等方面的目标,而对于情感、意识等目标的培养关注不够;有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虽然设置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但在组织和活动时不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存在过程与目标脱节的现象。

3.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体性发挥不够。从教学组织中反映出教师预设的活动比较多,幼儿生成的活动相对比较少;教师干涉的比较多,幼儿自由自主探索的相对比较少;规定表达方式比较多,幼儿自我表达相对比较少;教学活动多以平面展开的活动多,而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少;教师随机调控教学的能力不强,需要进一步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

4.教师对区域设置、材料投放、指导策略的适宜性等方面缺乏深入思考。(1)区域设置的问题:一是区域设置形式化。教师对区域的设置缺乏对幼儿的意愿兴趣的考虑,形成了某些区域的创设只是一种摆设,出现没有人玩的现象。二是区域设置上追求形式花哨,忽视实质性的教育功能。三是区域的空间设置动静没分开。对区域空间位置设置时,只顾及内容丰富而对于一些干扰因素考虑不全。四是区角设置存在很盲目的现象。一学期开设固定的几个区域,材料很少,极少更换,缺乏层次性、适宜性,孩子们的兴趣渐渐淡化,缺乏探索的积极性,使得活动形同虚设。(2)材料投放的问题:一是材料投放目的性不明确,活动区域的材料有的一放就是一、二个月,甚至一学期毫无变化,缺少经常性的变化是不能吸引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二是活动材料单一,不丰富,满足不了幼儿的需要,不能引发孩子去想、去操作,限制了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三是有些材料的投放,忽视了幼儿的年龄特点,无难易差异。(3)教师的指导策略问题:一是教师缺乏观察幼儿、了解游戏进程的意识和举动,致使游戏中出现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二是观察的目的不明确,在游戏中漫无目的地“巡视”,或盲目穿梭于幼儿之间。因缺乏观察方法和反思策略而无法解释幼儿游戏行为的发展意义,观察成了“看热闹”或“视而不见”,不能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削弱了游戏的教育功能。

二、对策与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

作为管理者,应将组织制度的制定权下放到员工,组织好制度的制定过程,通过制度的制定来调动员工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自觉性。每一个课程管理制度的出台,都要广泛听取意见,力求不断完善。

1.建立三级(班级、组级、园级)课程管理制度,形成课程实施细则。让完善的管理制度引领教师参与课程的实施,同时为不同的教师搭建和设置不同的成长台阶,满足不同层面的教师、不同个体专业发展的需求。此外,还应完善《幼儿园课程管理办法》、《教师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帮扶协议》、《课程实施评价制度》等。例如,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园长是课程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班级课程管理责任制,班长为班级课程实施管理的第一责任人,明确班长在课程管理中的职责和任职条件,规范和完善班长管理权限与奖惩办法;组级园本教研管理负责制,教研组长为园本教研管理的责任人。围绕课程实施,每周开展开放式园本教研实践研讨活动,由各教研组长轮番主持;实行园级课程实施培训制度,实施对骨干教师的培养。

2.定期与不定期召开管理例会,加强管理人员的沟通与协调。每月组织一次课程管理例会,遇到需求时,可增加例会次数;定期召开园务课程研究会、班务会,邀请有关人员参加。目的是疏通管理通道,加强协调,进行日常课程管理监控记录交流与互通情报,及时获取信息与反馈,进行有效调控和调整。

3.征询需求,建章立制,调动家长参与课程管理的内驱力。家长如何参与幼儿园的课程管理要制度先行。家长委员会共同制定园级家长委员会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家委会制定家长问卷表,征询家长们想知晓的各类信息的定位、选择性课程的开发、特色课程的开设等,诸多内容让家、园之间加强了解,为今后工作的开展作良好的铺垫。

(二)发挥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主体作用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同层面的教师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困惑与问题,我们所面对的不仅是整个教师群体的教育观念需要转变,而且还需要亟待解决教师个体在实践操作中的各种错综复杂的难题。

1.转变教育观念。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较为普遍的一个事实就是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喊得最多的口号和提及的措施之一。然而,很多教师虽然口头上能说出一些《纲要》所倡导的先进的教育观念,但是对于如何实现幼儿教师教育观念的切实转变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教师口头上讲一些现代教育理念很容易,但是能否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观念,取决于教师对新观念的真正理解以及教育行为的实质性的转变,因而教师对新观念的“体验”、“感悟”也成为观念转变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同时,教师的自我反思有助于教师理清自己的固有观念,增强对自身教育观念与实践互动关系的意识,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其教育观念的转变。

2.创造性实施课程。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导向是要求教师不是简单地执行课程方案,而是要创造性地参与课程实施过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并没有对课程内容进行具体规定,相反,却强调应为幼儿园教师的课程实施留有足够的空间和余地。强调的是“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课程内容的选择不应拘泥于“教本”,不应该把教材、参考资料作为选择教育内容的唯一依据,而是在这些基础上结合幼儿的需要,不断吸纳新理念、发展教材、更新教材,使教学内容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状态。对教育活动内容尽量从不同层面进行挖掘和内容设计;从幼儿的视角出发,分析教材内容所蕴涵的核心经验,设计出为幼儿所需要的活动内容。教师在研究每一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实际的基础上,明确目标、重点和难点,筹划开展有效教学的具体方式。要根据自身对《纲要》要求的理解和幼儿的实际学习需要,对选用的教材内容做出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换序、整合、新编等。要从有多少幼儿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合理分配教师的引导、幼儿的思考和参与的时间;要高效率地管理教学活动的过渡环节,尽可能减少教学干扰,合理利用宝贵时间。教师要根据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随机应变,体现在幼儿活动的时间、空间、主题的产生及发展、人数的灵活增减、学习方式的`丰富多样化等;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注重儿童的自主参与,在重视幼儿主体参与基础上,有效调控活动的进程。

(三)注重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

1.活动区的创建要有课程意识。把材料变成适合儿童序列的活动,将区域活动的开展与课程的融合性活动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价值。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要从两个维度考虑:一是教师为幼儿提供多元化、多层次、低结构的材料,引导幼儿的探索与创造,尊重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权,并参与材料的收集,积极与材料产生互动;二是让孩子充分自主、自助选择材料、重组材料,将探索与发现融人到整个活动过程中。

2.活动区应不断更新。环境应跟着孩子的变化而变化,以实现孩子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教师不但要经常对环境进行修正,以回应幼儿的需要,而且还应根据自己的经验调整环境,使幼儿在创设的环境中成为建构的主角。

3.注重区域活动的实效性,要保证各类型游戏的均衡开展(每周至少一次)。

(四)加大对课程实施过程的监控力度

从调研中发现幼儿园有园长、业务园长、年级组长等专人检查教师的备课笔记和课后反思,但没有把备课、上课、课后反思联系起来作整体考评。这种孤立的检查评价制度价值不大。反思现有听课制度的不足并进行调整,可采取预约听课和随堂听课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与教师开展一对一的交流。预约听课的具体做法:管理者在听课前天中午通知被听课的老师,让她有一定的准备;在听课的当天中午该教师会把活动设计、课后反思的邮件发到听课者的邮箱,然后听课者会结合活动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与教师交流,分优点、缺点、建议三部分反馈给教师,尽量发现该教师教学中的闪光点。

管理人员对教师的评价要做得更细,能量化的地方尽量量化。园长和业务园长采取定时和不定时的方式下班检查工作。做到每周必查备课,有记录,有指导交流;每周必查听课,形式多样,有集中教育活动,有半日活动;定期检查环境,看是否有“师”、“幼”、“家”的共创,有家园栏的定期更新,有幼儿学习生活活动过程的反映等。每周利用业务工作小结会议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质量分析,结合本园实际,有重点、有要求、分阶段地对教师日常工作提出要求,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与老师的交流和指导,能客观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五)加强园本培训,实现家园共育,加快课程实施的步伐

过去,家长在教师的心中只是一个支持者、配合者,不是消费者、监督者;而今,要转变观念,才能真正吸引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中。幼儿园应从管理上找差距、寻原因,依托园本培训,深入理解《纲要》、《细则》精神,增强课程意识,树立大课程观,将幼儿园课程的实施与幼儿日生活有机融合,渗透到各个环节之中。同时,让家长了解现代幼儿园管理制度与家园合作的有关信息,结合实际问题通过探讨达成共识,使教师、家长接受新的理念,在班级课程实施中主动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使家长真正成为育儿的伙伴。

近年来,教育活动有综合化、多样化的趋势,但各领域活动的领域性特征却呈弱化现象。不少教师对课程领域目标和关键经验把握不到位,特别是新进园的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如果再一味地上综合活动,就会造成对课程领域活动不熟悉。要加强教师培训工作:通过培训,学习课程本体性知识,帮助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如对目标的理解,对问题的预设及对策等。一是加强领域教研组的建立。开展领域活动特点和关键经验研讨,把握领域核心经验,凸显领域目标,在基础模式上进行自我特点调整,使每位教师各有所长,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同模式推广。二是采取分层培训的方式,忠实课程取向,要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帮助教师重温各领域的目标,掌握其特点,了解其核心经验,同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每个教学活动中,尽量将每个活动中的重点目标由教师转化到幼儿身上。三是幼儿园应在原基础上进行细化,加强培训的针对性与指导性。尽量利用幼儿园资源,多形式地进行小组或结对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搭建有效的交流平台。加强读书与学习,帮助教师提高自我管理与提升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学的作用。

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努力缩小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实践行为的落差,通过园级、组级、班级三个不同层面的师资培训及有效互动的课程管理机制来培育教师,为每位教师的专业发展牵线搭桥,搭建研究和培训的实践平台,为各层面的教师架设新教育观念与教育实践行为的互动共生的桥梁,让教师在参与课程实施中成为有意义的实践者和管理者,从而保障和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与教师的发展。

幼儿园俗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幼儿园游戏幼儿园角色游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哥哥我可以给你完整的都是以前自己用过的来取

【摘要】 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活动中的一个独特性领域,对幼儿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教学实践探索为例,针对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教改后的童谣教学,并通过幼儿的表现,进行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关键词】 童谣教学;存在问题;价值思考

童谣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我国劳动人民生活作息的体现,也是智慧的结晶。因此童谣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童谣带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浑然天成,朗朗上口,为人们所熟记和流传。与此同时,那些浅显易懂,贴近幼儿实际生活的童谣,调动了幼儿对学习童谣的兴趣和热情,让幼儿在传唱过程中感受童谣所带来的教育意义,寓教于乐,对幼儿的身心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幼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中国传统文化渐渐消失,童谣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冲击和影响,直接体现在幼儿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如下:

1.幼儿缺少对童谣的兴趣和积极性。网络和电子产品的发展,使得幼儿的兴趣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从传统的互动游戏转化为对虚拟游戏的热衷,而对于童谣这种相对传统的教学活动渐渐失去了积极性。

2.幼儿缺少对童谣的识忆和运用。幼儿只有对童谣进行识忆,才能进行传唱或者游戏中进行运用。许多童谣虽然韵律感强,但语句长,又难以贴近实际生活,对于幼儿来说,难以理解,因此很难进行识忆。

3.幼儿缺少对童谣内涵的思考。幼儿由于受到阅历的限制以及文学积淀的制约,接受和理解童谣的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很难去思考童谣所蕴含的意义及内涵,并如何对自身习惯素质的培养。

二、教改后的童谣教学

以大丰区实验幼儿园为例,在起初的童谣教学过程中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教师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实际情况进行反思调整,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出了比较适合当代幼儿的童谣教学方案:

1.将童谣与游戏融合:单纯的童谣不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游戏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让童谣和游戏相结合。如:童谣《两只小猫》中,通过播放Flash动画让幼儿对童谣产生兴趣,在吟诵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让师幼、同伴之间产生互动交流。游戏情境始终贯穿童谣教学中,幼儿能够在玩中学,学中玩,强化幼儿的识记。

2.因材施教,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年龄段采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童谣。如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记忆力有限,尽可能的选取简单、韵律感强,通俗易懂的童谣。比如《风来了》这类童谣语句短,贴近生活。并结合地方语言特色,采用淳朴的大丰话幼儿能够有效生动的进行记忆和运用。

3.创设情景,引导思考:合理利用园内资源,结合本园亲近母语特色营造温馨和适宜的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熏陶幼儿。在进行童谣教学时,教师应该适当引导,使幼儿产生思考,理解童谣的内涵,当发现幼儿进行创新性思考及活动时,应该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与此同时,利用平日的非集体教学时间进行随机教育,将特色童谣学习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示范、感知。

三、童谣教学的价值思考

通过观察幼儿在童谣教学过程中的表现,幼儿的积极性和行为习惯都得到了明显改善,整个学习氛围也变得活泼热闹。

1.有利于提高幼儿对语言的感悟能力。童谣内容丰富有趣,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快乐,也激发了他们对语言学习的激情,语句结构的简单和极强的韵律感,使得幼儿容易理解和记忆。在熟练吟唱的同时,也提升了幼儿语言的组织表达和感悟能力。在此基础上,如果幼儿和同伴在玩耍或者互动时,能够较好的进行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使整个交流过程顺畅,改善幼儿之间的关系,让大家能够很好的融入到集体行为活动中。

2.有利于提高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幼儿时期,是大脑逻辑思维能力高速发展的阶段,通过童谣教学对幼儿智力进行开发,能够很好的帮助幼儿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例如童谣《高高山上一头牛》:“高高山上一头牛,两个犄角一个头,四个蹄子分八瓣,尾巴长在身后头。”幼儿在学习过程中,轻松掌握简单的'数字变化,以及数量逻辑。教师举一反三,幼儿能够融会贯通,思考其他动物关于数字的逻辑。幼儿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又掌握了不少常识。

3.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童谣的一大基本特点是贴近生活,来源生活。这一特点决定了许多童谣蕴含着基本的行为习惯,如《保护环境》,通过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传唱,使幼儿牢记于心,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在实践生活中去践行,去约束自己不好的行为习惯。幼儿的可塑性强,以童谣的形式对幼儿的行为习惯进行引导,是幼儿乐于接受的,同时也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四、实践探索的总结童谣教学作为幼儿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通过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幼儿对童谣的兴趣,提升个人的语言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幼儿美好心灵,使幼儿积极健康向上。与此同时,教师通过发现教学中的不足,进行思考调整,有助于提升自身教学素质,更好的为以后的教学服务,与幼儿同发展,共进步。

参考文献:

[1]孙红燕.谈童谣教学[J].教育管理研究,2012,(53).

[2]韩丽娟.浅议借助童谣培养幼儿审美能力[J].时代教育,2010,(9).

[3]刘传莉.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利用民间童谣的价值、原则和方式[J].早期教育:教师版,2012,(6).

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幼儿教育是孩子们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但主要活动却是游戏。孩子们活泼、好动、好玩,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因此需要生动形象的课程教育,游戏教育便是不二的选择。将幼儿的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们能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玩乐,对于幼儿园教育的探究和持续性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随着教育制度的改革和教育方式的进步,教育越来越以人为本。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在逐步发生改变,以游戏贯穿幼儿教学已经成为当下幼儿教育的主流。在对幼儿实施游戏化教育中,我们对此进行了如下探索与研究。

一、幼儿为什么要游戏化教学

幼儿教学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教学游戏化的内涵是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游戏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教育界普遍人士的认同。福禄贝尔曾说:“游戏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游戏给人欢乐、自由、满足……它具有一切善的来源。一个能够痛快地、有着自动的决心、坚持地游戏,直到身体疲劳为止的儿童,必然会成为一个完全的人、有决心的人,能够为了增进自己和别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的人。”这段话体现了游戏对幼儿们的身心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二、对游戏学习的探索与尝试

1、选择恰当的游戏

幼儿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应该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游戏中要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如:在一次画春天时,有个幼儿园的教师将游戏“到春姑娘家做客”巧妙地结合起来,幼儿在游戏中参观了“春姑娘的家”,知道“春姑娘的家”有漂亮的鲜花、嫩草、绿树、蝴蝶宝宝等。作画中因为有了游戏所丰富的实物印象,幼儿自然而然画出了生动活泼的图画,教学目标“画春天”自然地体现在游戏中。

(2)灵活指导不同类型的游戏并且考虑到所教幼儿的身体、智力、社会性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对待不同的幼儿,我们应该采取不同的游戏方法,控制好游戏的难度。以幼儿为学习主体,对待不一样的课堂选取游戏难度,老师通常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幼儿的游戏。当幼儿需要帮助或者出现大的常规性问题时,我才以特定的角色身份深入其中,作一些间接的指导,但是时刻以不干预幼儿的游戏为准则。

(3)根据不同的学科灵活采用不同的游戏形式。语言课以说为主,所以课堂上可进行角色扮演游戏,表演游戏;音乐活动,可进行音乐游戏歌唱大赛,听歌猜歌名;体育活动,可组织同学们进行各种体力游戏……

2、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

(1)情景融入。在《小蚂蚁和大西瓜》这个活动时,老师带上一个黑色的帽子说:“我现在是小黑了,你们和我一起来搬西瓜吧!”这句话一说孩子们立刻被带入到情景中,孩子们就把自己当成了“小黑”的小伙伴小蚂蚁,后面的活动孩子们就很愿意和老师一起继续下去。包括后面的模仿蚂蚁搬西瓜的样子,孩子们在情景中玩得开心也学到了知识。

(2)丰富的肢体动作让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让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能够加上动作,自己编排会更加记忆深刻的游戏。如:在一次《春天在哪里的》音乐教学中,老师让同学们根据音乐自己编排动作进行表演,然后上台演出。这样不仅让同学们学会了音乐,还发展了创造性思维。

3、成为幼儿游戏的伙伴。老师是幼儿活动的主要指导人,在活动中老师要融入游戏中,与孩童们一起玩乐,不要让幼儿觉得你是一位监督者。在活动中要多方面地鼓励学生们,肯定学生们的劳动成果,对待不同的学生,老师应该给出不同的参考意见,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比较。在游戏课堂结束时,老师一定要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所反映出的良好个性品德。

三、游戏化教学的重要性

1、游戏化教育能够促进孩子们的智力发展。游戏总是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融为一体的。在游戏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只有自我探索、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判断能力想出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游戏才能进行下去,才能体会游戏所带来的乐趣。游戏培养了孩子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2、游戏促进社会性的发展。游戏是社会活动的一个浓缩,它把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融入游戏中,用游戏玩乐形式呈现出来,在游戏中让幼儿认识事物及规律,并学会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在游戏中学会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学会合作,认识自我,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3、游戏可以培养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一个游戏的成功完成,在其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幼儿们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便会尝试解决困难,在尝试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中便无形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了他们日后的成长。

4、游戏在儿童情感的满足和稳定方面有重要价值。美国医生辛德勒曾说:“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人所共知的最有助于身体健康的力量——就是良好的情绪的力量。”精神愉快,积极乐观有利于儿童生长发育。游戏活动积极有趣味,让孩子们都能热情参与,积极性高涨,以认真的态度对待游戏。游戏能够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游戏是幼儿园教育的主导活动,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特点的一种独特活动形式,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社会、生活是孩子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幼儿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游戏生活,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指向于幼儿课程游戏化,从而培养幼儿爱学习的天性。因此,幼儿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生活游戏,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幼儿的物质需要得到满足,在游戏中愉快学习,接受知识,培养了良好的个性品质,就说明游戏化教学达到了最佳效果。

自《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江苏省于2014 年开展了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旨在引导幼儿园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和课程观,推进幼儿园实施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游戏的价值,并将游戏的精神和理念切实渗透到幼儿园课程实践中。

一、当前课程游戏化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是未能很好地处理好游戏与教学的`关系,“羞谈”或“忌谈”教学。在行政指导的驱动下,课程游戏化作为江苏省幼儿园教育去小学化的重要手段,游戏被再次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不少幼儿园和教师开始对既有的教学组织形式表现得迟疑不决,尤其是忌谈集体教学,以为提教学就是在走小学化的路,没有坚定的教育立场,使教学成了“地下工作”。

二是游戏组织方式不恰当,存在两个极端倾向。一种倾向是游戏始终处于教师的高控之下,教师以设计教学的思路设计游戏的主题、场景、材料、人物、规则等,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都缺乏自我探索、自主建构的经验,难以获得愉悦的游戏体验。另外一种倾向则是放任幼儿的游戏,认为游戏既然是幼儿的自主活动,那就应将游戏完全交给幼儿,教师主动放弃自身的指导和教育职责,成为一个纯粹的旁观者。这样的游戏多数无法深入,幼儿也只能获得一种浅层次的快乐。

三是游戏化课程构建缺乏方向和目的,无法真正理解课程游戏化的内涵和覆盖的范围。这也就是说,课程游戏化对于多数教师来说还只是一个概念,不明确其具体内涵,更没有在深层次上把握课程游戏化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使游戏真正成为幼儿园实施教育教学的一种基本手段。

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虞永平教授在江苏省教育厅“幼儿园课程游戏化项目”推进会上的讲话指出,课程游戏化不是用游戏去替代其他课程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要把游戏的理念、游戏的精神渗透到各类课程活动中,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同时提升教师课程建设水平和课程实践水平。之所以会出现上述问题,一是幼儿园和教师未形成科学、系统、成熟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未能跟上学前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幼儿是在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实现经验、知识的获得和自我的建构的,这一过程应该是主动的、积极的,而非成人全部预设和安排的,教育应该只是为幼儿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幼儿园教育应该从儿童的主体性出发,实现从传统的“重教”向“重学”的转变。而游戏活动是除生活活动、学习活动之外发生概率最高、幼儿参与范围最广的一种活动,某种程度上儿童的存在状态可以被视为一种游戏着的状态。杜威也曾强调,游戏精神代表幼儿心智的发展态度。[3]可见,游戏是联系儿童与教育的桥梁,与形式相比,游戏的精神才是课程游戏化的内核。正因为教师以成人的评判标准去衡量幼儿,使教师难以把握游戏对于幼儿成长的意义和作用,对于需要以何种形式、施以何种教育才能促使幼儿获得全面、恰当的发展,也就不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在课程游戏化的实践中也就容易失去方向;二是教师培养未能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而长期的实践又固化了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行为技能。不能有效地组织游戏活动,首先与当前的教师培养模式有关,我国学前师资的培养存在重知识、重技能的偏颇,知识化倾向导致实践技能缺乏,技能化取向则把艺术技能从教育实践中抽离出来,割裂了教育及人的培养的完整性,使得教师难以满足游戏活动对综合施教能力的要求。而固化的教育观念及行为技能更是使教师难以内发地对已有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可以说,正是施教技能的缺乏和思想的惰化阻碍了课程游戏化的有效实施。

二、推进课程游戏化的策略

幼儿教育的本质是要使儿童获得愉快的成长体验,其过程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尊重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这决定了幼儿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具有生活情境性和开放性,并要有良好的环境支撑。

(一)加强教师培训,解决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及施教技能问题

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是课程游戏化有效推进的前提。各级教育部门、教师培训机构和幼儿园应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如采用集中培训、专题报告、主题沙龙、答疑和辩论会、现场跟踪与临床诊断等方式,帮助教师解决在课程游戏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如下问题:一是幼儿园课程为什么要游戏化,以此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游戏观。之所以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强调游戏的价值,是因为游戏更为贴近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发展需要,幼儿的行为与活动充满游戏精神。课程游戏化是克服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手段,但更为根本的是,游戏是幼儿的存在方式,成人应该尊重幼儿的生活世界和成长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自身意志强加于幼儿;二是正确认识游戏与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的关系,游戏只是课程实施的一种方式,而不是惟一的方式。游戏有组织形式和精神内核之分,幼儿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也并非只有通过游戏才能获得。重要的是,与单纯地在形式上以游戏代替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相比,游戏更应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发展目标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幼儿才能在游戏中主动探索和构建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智的发展。因此,教师要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实际条件,恰当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不能将教学简单地等同于“小学化”;三是如何开展游戏化的课程活动,这需要教师明确自身在游戏活动中扮演的角色。幼儿受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其自发开展的游戏活动都具有有限的自主性,需要成人进一步的支持和引导,才能使游戏走向深入。因此,教师在游戏活动中要同时扮演游戏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从儿童的视角引发游戏,从成人的视角引导游戏,进而促进幼儿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这就意味着,还要培训教师掌握具体的游戏活动组织技能,包括设计符合幼儿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境的游戏的能力、观察幼儿游戏行为与情境的能力、及时对幼儿游戏进行修正和调整的能力,从而保证游戏始终不偏离幼儿发展和教育的目标。

(二)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明确课程游戏化的方向及内容

课程是教育活动的内容载体,游戏化则是幼儿园课程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要把游戏当作幼儿园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就必须加强游戏化课程体系建设,使之成为园本课程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此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课程开发和建设能力。由于课程游戏化强调的是游戏精神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的渗透,所以这一课程形态不是对原有课程体系的颠覆,而是要在幼儿园所有课程活动中体现自由、自主、创造、愉悦的游戏精神,这是游戏化课程建设要把握的方向。

除了要在理念上准确把握课程游戏化的这一内涵外,还必须把握幼儿游戏形式上的生活性和生成性,在环境创设和材料的投放上保持开放性,即不管何种形式和内容的游戏,都必须以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前提,注重幼儿的活动体验和自主探索,并对游戏活动进行及时的调整和修正,避免过度使用统一和量化的标准评价幼儿。例如,笔者所在幼儿园在开发主题特色课程的过程中,围绕“海安花鼓”这一主题,先组织幼儿观看花鼓舞表演,引发幼儿模仿的兴趣,再在缺少花鼓的情况下鼓励幼儿用雪碧瓶、小棒、红色即时贴等材料制作花鼓,从而完成整个游戏过程。如此开放和富有生活性的游戏,就可以将教学目标与幼儿的发展需求有效融合在游戏中,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

(三)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幼儿园游戏活动评价

与集体教学相比,游戏活动是一种更为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二者在理念和目的上也各有侧重。课程游戏化强调游戏精神在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强调保证幼儿有充分的游戏时间,这就要求改革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优化对游戏活动的评价。适当打破原有的刚性管理制度,采取因人而异、因活动而异、因教育目标而异的课程和教学活动评价制度,注重过程导向,才能给课程游戏化提供充分的施展空间。例如,对于新入职或课程组织能力较弱的教师,可以制定较为明晰和刚性的活动指导和评价方案,让这些教师参照方案组织开展游戏活动,但对于理论功底较深、施教能力较强的教师,则应允许他们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实际组织游戏活动,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他们对课程游戏化的认识和组织游戏活动的能力。

随着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些年在幼儿园课程改革中多元化、本土化发展趋向已经十分明显,这不但是我国幼儿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幼儿园课程改革发展的必然过程。因为只有多元化的课程类型才能适应我国不同地区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需要,也只有本土化的课程建设才能保证我国幼儿园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我国幼儿园课程发展的需要,就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概念界定、内在意蕴、基本特点以及价值取向等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一、从字面上来分析

“游戏课程”是“游戏”和“课程”两个词的组合,这一组合本身反映了游戏和课程间所蕴含的内在必然联系,这种联系集中体现在幼儿的“发展”上幼儿的游戏在自然状态下一般都是自发的,所以也就具有了开放性的特点,这种特点凸现了游戏的娱乐功能,而隐含了发展功能。教育者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加以引导,其目的是在幼儿享受游戏的娱乐过程中将隐含的发展功能进行挖掘,使之从隐性转变为显性。为此,游戏指导者在不破坏幼儿游戏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对幼儿的游戏进行改造,使之变成系统、有序的系列活动方案;换句话说,幼儿园的课程必须是: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和适应的方式开展,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和各种活动技能的训练为主,在目标上要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核心,这就是游戏课程。简言之,所谓游戏课程是指以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系列化、生活化、结构化、规范化、技能化的游戏活动方案。游戏课程的这一界定具有五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游戏课程的目的是保证幼儿的身心和谐发展;其次,在形式上要以幼儿喜欢的游戏活动为主;再次,在内容上要以幼儿熟悉的生活常识、维持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为核心,要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以学习间接经验为辅;第四,在要求上保证幼儿的自主性活动和教师的参与指导相结合;第五,在评价上要以幼儿获得满足为基础,以社会要求和个体需要相结合的整体发展程度为评价标准。

二、从幼儿游戏的本质意义分析,幼儿游戏的核心功能就是娱乐

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基础上衍生和发展出来的。如果游戏的娱乐功能消失,那么游戏活动中所产生的其他功能,诸如行为规范功能、认知开发功能、人格塑造等功能都会大打折扣。从幼儿的内在需要来看,幼儿进行游戏并没有什么清楚的理性目的,幼儿之所以游戏就是为了游戏,就是因为喜欢和高兴,就是为了娱乐;幼儿在游戏中能够体验成人难以理解的快乐,他们将多种情感、多种角色、多种向往融入自己的游戏中,而这些活动都是幼儿自觉完成的。从现实上看,几乎所有的幼儿都喜欢游戏,没有人引导,没有成人的训练,每一个幼儿天生就是游戏专家。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成人的参与幼儿也能非常顺利地进行游戏,成人“虚情假意”或“好心好意”的参与,反而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正常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必需,是幼儿的天然需要,也是幼儿的天性。游戏课程正是尊重幼儿的这一天性而提出的教育方案。

为了更好地适应幼儿本质发展的需要,首先,游戏课程应该是生成的。就是说游戏与课程互为生长点,即课程生成游戏和游戏生成课程。游戏生成课程强调用自得其乐的活动丰富和补充“预设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生长点,新的课程便不断生发出来。课程生成游戏强调用“预设课程”的内容丰富和充实游戏。在教育中引入积极游戏,并将“预设课程”作为积极游戏的生长点,用课程的内容来充实游戏,这样也就可以得到“发展”和“享乐”双重效果。将课程作为游戏的生长点后,不仅教育效果十分明显,发展的目标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实现,而且学习者也会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获得乐趣,能够享受教育的过程,从而有利于增进学习者继续学习的兴趣,对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课程是对话的。对话是一种自由地来回、融合而产生的更新或创生的现象。对话致力于消解种种两极对立。课程作为游戏,课程本身成了“对话”的延续。在课程中,教师、儿童与作为“文本”的课程、教材进行对话。这里,儿童与教材之间不再是传统认识中的那种生硬的对象性关系,而是一种“我”与“你”的平等对话关系;这里教材作为文本,它是一种语言,它像一个“你”一样自身说话。它不是一个客观对象,而更像对话中的另一个人。在这种对话中,教师和幼儿不断实现着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偏见得以克服,不断形成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实现自己人生经验的增长。

最后,课程是体验的。从形式上看,游戏课程是假想的、虚构的,但从实质上看,游戏者在游戏中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课程作为游戏,在游戏的境界里,教师与儿童都作为游戏者把自己的全部生命投入其中,无所谓主体,也无所谓客体,游戏者与游戏世界直接“遭遇”,其身心是与游戏世界不可分割地交融在一起,由此他们获得的是一种真切的体验。课程作为游戏,是儿童的全身心投入过程,是儿童生命的全部展开。儿童不是站在对象的旁边,而是进入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真正去体悟、创造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三、游戏课程作为一种完整的教育方案,具有以下几种基本特点

自主合作性。游戏固然是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本身,游戏之所以成为游戏,是因为游戏者将生活中的自我经验和他人经验进行了改造,把本来不关联的事情通过想像、情感等因素进行了联系,再加入情节而形成。这些过程在一般情况下是游戏者自主完成的。就幼儿游戏来说,不但每一个幼儿都喜欢游戏,都具有策划游戏的能力,而且也都善于合作。根据这一特点,将幼儿的游戏进行重新策划形成教育方案的游戏课程,必须充分体现幼儿在课程实施中的自主和合作,使幼儿在感受快乐和合作中学到有价值的知识。

开放灵活性。游戏课程既具有游戏本身的开放性特点,也具有课程本身的结构性,所以游戏课程追求的不是像以往课程实施中的刻板的结构和过程,而是崇尚过程和结果的有机统一。由于在课程方案的制定中注重幼儿的参与,重视幼儿的自我感受、自我体验和需要,所以,游戏课程所制定的方案不是封闭的,更不是刻板的,而是相对开放和灵活的。一种方案可以有多种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组织者的任务之一就是将这些实施方法和运行规则,不断连接形成一种完整丰富的结构体,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要求和幼儿的实际需要。

整体系统性。游戏课程作为一种教育方案,在结构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在内容上具有合理的系统性。课程应该是指导性的方案,而不应该是一种执行程序;游戏课程强调的是整体上的连贯统一,使幼儿熟悉的生活内容归纳组织成具有主题性的整体结构和系统游戏活动。

四、课程是人的活动,课程价值体现着人的价值,人的价值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密切

幼儿处于人生的起始阶段,其本身就具有特殊价值。人的价值体现在人生的整个历程之中,要从人的整体价值上来看待幼儿。因为每一个体的终身发展都是通过不同阶段的独特性与连续性的过程完成的,每一阶段都有其发展特点,每一阶段也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不同阶段任务的完成都必须尊重该阶段发展的特点才能保证教育活动的有效性。所以幼儿园教育必须:一要充分重视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特点;二要体现现阶段的价值成为后续价值的基础,重视每一幼儿作为独立个体的“可持续发展”之需。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幼儿园教育课程必须指向使幼儿成为何种特征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途径使幼儿具有这些特征,又怎样保证幼儿具备这些特征,成为理想的人的需要。

幼儿教育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幼儿园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幼儿园教育课程是整个终身教育开端阶段的育成方案,在教育者有意识的指导下与幼儿教育情境相互作用,从而使幼儿获得全面的基础素质,并使幼儿得到适宜性发展的非义务性课程。简言之,幼儿园教育课程旨在促进幼儿全面基础素质的适宜发展。由此可见,塑造完整人格,发展儿童的主体性,实施全面人格教育和主体性教育,在根本上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世界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就是要体现课程追求的共同价值,这是幼儿园课程理想价值取向的合理选择。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理所当然的体现幼儿课程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游戏课程强调游戏的内在精神实质,注重“享乐”,而“享乐”从根本上尊重了该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本质特点和需要,重视了幼儿阶段儿童认识外界客观世界和环境的特点,尊重了幼儿在接受和认识事物过程中更多的受非智力因素影响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幼儿园游戏课程的价值取向更重视幼儿当下的现实存在,强调幼儿在现阶段获得发展的价值,注重现阶段发展对其以后发展的基础性价值。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