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有关圆锥的认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圆锥的认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必须要有正题、摘要、关键词、正文主体、参考文献。例如: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活动 摘要: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教学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中,就应坚持以生为本的育人原则,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讨论、交流、猜测、合作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发挥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精神的自由天地,它是以直接经验和综合信息为主要内容,以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一种教学形式。实践活动的内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1、实践操作型。配合教材有关内容,进行实际测量与操作活动。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可以组织学生测量学校旗杆、大树的高度;学习了多边形的面积后,可组织学生到操场去实际测量并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低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几何图形之后,安排“拼出美丽的图画”实践活动,通过让学生“折折、剪剪、拼拼、画画”拼出了多种图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审美情趣。2、知识拓宽型。结合教材中某些内容,适当加深和拓宽数学知识,并引导学生运用它们解答一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灵活性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知识以后,在数学活动课上组织学生探讨多边形内角和的变化规律。3、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型。通过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活动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例如:低年级教师可以在组织学生排队的过程中,让学生观察男、女生两排中哪一排长,哪排的人数就多,生动地渗透了“统计”的概念;通过投掷硬币50次,记录正面和反面的次数,并算出占总投掷次数的几分之几,渗透“概率”思想。这种渗透既不出现什么深奥的概念,但却又灵活运用了生动的形式,使在课堂教学中不易做到的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使数学思想得以体现。4、社会调查型。通过调查了解数学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学习百分数后,可设计一次“帮农民伯伯算算帐”的农户种植粮食和家庭经济收入的社会调查活动;学习统计图表后,可让学生收集某段时间交通车上的客流量,制成“客流量统计表”。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儿童从周围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二、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载体1、实践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能。“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的内容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提高数学学习和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事物有着天生的亲切感,抓住这一特征,充分让他们动手拼、摆、折、分、数、画等一系列活动,亲自参与知识发现和探索过程,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找出规律,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的直观感受,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引入新课后,让学生量出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把它们加起来,发现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度;再让学生用纸做一个任意三角形,将三个内角剪下,把三个角拼在一起,发现所拼成的角是一个平角,然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自己发现或提出数学问题,并创造性地加以解决,可以充分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在参与中得到发展。2、实践活动有利于进行猜想的验证,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新大纲》将观察、操作、猜测纳入教学要求之中,数学猜想是人的思维在探索数学规律、本质时的一种策略,是一种带有直觉性的比较高级的思维方法,新颖独创的思路往往产生猜想、假设、推测之中,教师必须尽量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假设、推测,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3、实践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热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手与脑的这种联系,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操作时,以“动”促“思”,将操作与思维活动联系起来,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教学“圆锥体的体积”,我针对学生对“等底、等高”这个条件往往不注意的情况,采取分组实验法,让学生进行倒水实验,用圆锥体容器盛满水倒入圆柱体容器。结果,一个小组倒了三次还没灌满,另一小组却溢出来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学生议论纷纷。这时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等底等高的圆锥体和圆柱体两个容器让学生再进行倒水实验,此次用圆锥体量水三次正好灌满圆柱体。此时,孩子们的疑问更大了,思维活动进入高潮。这样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思索、领悟、概括,促使学生参与学习,既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又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总之,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了将数学与现实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学数学,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之中,主动探索,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参考文献]………

有些网友觉得小学 教育 技术论文难写,可能是因为没有思路,所以我为大家带来了相关的小学教育技术论文例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一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新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 [摘要]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全方位的教育改革。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前提是教师角色的转变,而教师角色的转变首先要在观念上改变,即形成与新课程改革相符合的新的教育理念。光有教育理念还不能说实现了教育改革。必须根据我们的教育教学实际环境情况,将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者的实际教育行为,真正实现理念与行为的整合。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教育新理念 教育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 文化 、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不断变化提升。我国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体制及其实施机制已经明显地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此情况下,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在我国实行新的课程体系。因此,课程改革作为中国教育寻求全面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导火索。这次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是历史的潮流,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是无人可以阻止的。然而,新课程的实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如果没有教师的转变,没有学生的转变,没有师生相互关系的转变,新课程就只能被闭之于校外。因而调整师生关系,重构师生关系将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在这关系中,教师的转变起着关键的作用。教师的转变,也就是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新的教育理念的形成就决定了教师新的教育思想。因此不断提升教师的新课程教育理念,使教师真正的领悟到新课程改革的精髓,联系自身实际,开拓创新转化为自身的教育行为,这才实现了名副其实的新课程改革。 一、新课程改革让什么改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目标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教育要面向世界”、“教育要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同时体现了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了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 ,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提出了这么多的改变,最终起关键作用的还是教师,也就是改革的直接实施者。 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是以新课程和教材为外在标准,以课堂改革为核心,以教师角色和师生关系的重构为手段,涵盖学校生活各个方面的一次整体性改革。 二、教育理念的形成 新的事物在不断产生,社会在不断发展。要接受新的事物,我们选择什么方式去认识了解呢?同样,教育是个大家庭,成员甚多,要使甚多的人员接受新的认识、拓展视野,形成新的理念。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培训,是对在职教师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做出的努力,这是在当前状况下,要以最快的速度达到改变现有的教育状况所采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 措施 。这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征程中,对教师的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培养才刚刚进入起步阶段。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态度看待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接受培训的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形成,将会在正确的学习态度下,使新的教育理念在短期内形成。这种培训要坚持、广泛的进行。 在职教师的培训这只是主要方式之一。通过这一方式就像是一道门,把你引入门内,里面陈列了太多珍贵的知识宝藏还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学习,汲取精华以武装自己。例如:在接受教授给我县教师的培训后,我们的思想,教育观念有了全新的改变。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启蒙阶段。教授用他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解了他的小学老师是如何以身作则、榜样薰陶,使他们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教学中的寓教于乐,动静结合,使他们不仅学习了知识同时所形成的素养今生受用无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是什么让这位老师在学生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形象,是她切合实际的教育理念。 新课程改革中教育理念是万千教育工作者学习、思索、探究后,在自身心中坚定下来的指引其思想的重要理论升位。 这就像是一颗待发的种子此刻已经植入它要播撒的土地,有了种子还要给它创设成长的条件与环境使其发芽、开花。学校、社会就是促成这颗种子成长的环境。学校开展的“校本培训”、“骨干学科研究”、“ 教育心得 共享”等各种活动,使教师在积极参与活动的同时不仅赢得了知识与快乐,更赢得了新的教育理念。社会环境的营造则在于宣传与效果的对比。社会上太多的人都不太了解新课程改革,更别说新的教育理念。家长是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份。采取“家长会谈”、“ 家庭教育 大比拼”等宣传活动让家长们学习了解并且也参与到改革的行业中来,这样为新教育理念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后盾。拓宽了教师的发挥空间。教育理念也随课程改革的发展不断更新。 三、理念到行为的整合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个全面发展的活生生的人。他除了应该拥有必要的知识,还应具备健全的品格、人格。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把“育人”放在首位。 教育理念立足于教育事实,同时又必须超越教育事实。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拥有何种教育理念,势必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行为方式是教育质量的直接的影响因素。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以及新的教育理念的更新,随着社会对教育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提出不同的要求时,对教育行为方式的选择也将决定着实际的教育结果。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的整合是必须的、密切的。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改变所有教育人员的行为。而教育人员的行为由教育人员的思想、理念所主宰。 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指引下,教育者的教育行为方式也由原来的转变为新的教育行为方式。更适应当前时代的发展,现实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不再单一的由教与学的方式开展。体验、实践、感悟、 反思 、合作与协调沟通等多种形式,多种 渠道 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引导,服务帮助相结合。师生共同追求,共同探讨不断实现新理念与新教育行为的完美整合。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构建出更平等、更人性、更合谐的关系。 教师把生活实践与书本知识联系结合为一体,将知识与动手体验相辅承,道德与人文素养相融合,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塑造真正的社会人而不是机械的复制人。达到教师教育新理念形成的目的。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教育行为方式变革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转变并从教育者的思想上有所感悟,完整的用这种理念去改造教育行为。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创新,促使新的课程改革不断发展。发展的改革孕育发展的教育理念,更新的教育理念塑造新的教育行为。实践提炼理论-----理论激励反思------思考开拓创新-------创新促成发展------发展体现实践。我们坚信新课程改革经历理论到行为的整合,必将持续不断地,一步一步向着既定目标跨出坚实有力的步伐,迈向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 [2]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朱慕菊主编 [3] 黄甫全:新中国课程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教育研究》 1999年 [4] 郑金洲《教育碎想》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5] 许国动:教师新理念的养育 [6] 杨岷:开放教育中教师现代教育理念的构建 [7] 教育、责任与担当《师资建设》总第121期 小学教育技术论文篇二 (数学) 《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凤阳畲族乡小学 —— 钟政营 (内容摘要)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工具和载体, 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 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教育技术装备 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实验教学 网络教研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 方法 ,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 想象力 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还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深刻地阐明了数学这门学科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数学学科势必与其他学科领域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而这些必然的联系也势必体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那么多元化的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也必然对数学教学活动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交互式特点,为数学教学编制的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正地改变了传统教育单调模式,使学生乐学落到实处。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 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它的出现,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案例(一): 在教学活动中,五年级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但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比较笼统,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来进行,分析、推理等抽象逻辑的思维能力尚不完善,如果老师不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中会形成固定的学习模式和方法,不善于分析推理和验证。在教学义务教育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能呈现给学生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事物这一特点,制作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来导入新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用课件作成这样的动画情境:把一个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并提问: 1、转化后有什么变化? 2、两种图形有什么联系? 3、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4、照这样推理,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呢? 通过这样的动画问题情境,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起学 生的学习欲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二): 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帮助我们验证很多数学结论。比如:课件可以演示直线无限延伸,可以演示正方体(或长方体)相对的 面相 等,还可以演示一个角的两边延长或缩短,都不能影响角的大小等等。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不仅能够让学生验证数学结论,还能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很多难点。 二、美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美术作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因为新鲜直观的图画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较为枯燥,使学生厌烦,不容易集中注意力,但是在数学教学中,如果配上较为具体的图画,使 抽象思维 转化为形象思维,则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兴趣顿起。美术知识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了美术的魅力之所在。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点阵中的规律”一课,主题图出示了一个点阵图的画面。 师:(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1:有一些点。 师:这点是不是胡乱摆放的? 生2:不是,是有规律的。 出示课件:—组点阵图。 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点是怎样排列的? 生1:点是按列和行的依次增加一直摆下去的。 师:这就是这些点的排列规律。猜一猜,下一面第五个点阵该如何排列?有几个点呢? 生2:第五个点阵是五列五行,应该有25个点.…… 俗话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美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形式多样的图形也让学生远离了数学的枯燥无味。 三、实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建构时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才能发生。数学实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向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和欲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在实验过程中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认知方式去探索、去发现,使他们在数学上得到主动发展,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案例: 教学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6页“测量土豆体积”一课。 师:同学们,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研究过怎样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的体积,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东西,它们既不是长方体、正方体,也不是圆柱体和圆锥体。比如,这个土豆、这块小石头、这个鸡蛋等等。这些物品的形状都有自己的特点,很不规则,人们把这样的物品一般称为不规则物体。它们的体积又该如何测量和计算呢? 教师举起半杯水和土豆,让学生观察杯子中的水面,并提出:想一想,如果把土豆放进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问题? 师:怎样研究呢?老师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个土豆,一个盛着水的水杯和一些测量工具。现在大家先来讨论老师提出的一个问题。 拿起盛有半杯水的杯子和土豆。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个水杯中的水面,想一想,如果老师把这个土豆放进这个杯子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想到什么? 生:杯子中的水面会升高,水面升高的部分就是土豆的体积。 师:有不同意见吗? 师:好!现在请各组按照这样的思路,测量并计算土豆的体积。测量之前,请各组同学先研究一下测量方案,每组可提出几种方案,比较一下,看哪种方案可行,再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操作。开始! (学生分组活动,要给学生讨论、实际操作、计算的时间。教师作为参与者参与其中,了解各组的方案,指导有困难的小组。) 在解决如何测量土豆体积的这个问题中,让学生自己设计测量方案,既体现合作研究的过程,又可生成各种测量方法,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符合新课标指出的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行开放性教学的教学理念。 四、网络教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网络教研与小学数学教学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做到资源共享。网络教研能使每位教师的知识快速更新,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还能使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延伸性和灵活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在教学中已广泛应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多元化学科整合,多种教学材料、器具进入课堂,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和手段,改变了课堂教学结构,使课堂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李兆君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2、黄河明 主编 《现代教育技术》教育出版社出版 附件一 编号: 参加学区教育技术装备与实验教学优秀论文评选 申报表 论 文 题 目: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申 报 者: 钟 政 营 申报者所在单位: 凤 阳 畲 族 乡 小 学 申报汇总表 学区: 申报单位(盖章): 联系人:钟政营 电话:531786 2013年 5 月 21 日

圆柱圆锥论文范文

皮鞋为什么越擦越亮每到星期天,我总要完成妈妈交给我的擦鞋任务。告诉你,这可是我一星期零花钱的来源哦!拿到沾满灰尘的皮鞋后,我先把鞋面的灰尘擦掉,然后涂上鞋油,仔仔细细地擦一擦,皮鞋就会变得又亮又好看了。可这是为什么呢? 我找了同样牌子同样款式的新旧两双皮鞋进行对比观察。我先用手触摸两双皮鞋的鞋面,发现新皮鞋的表面比旧皮鞋的表面光滑得多。旧皮鞋涂上鞋油,仔细擦过后,虽然亮了许多,但仍无法与新皮鞋相比。皮鞋的亮度是否与鞋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呢? 我取来一双没擦过的旧皮鞋,在放大镜下鞋面显得凹凸不平的。然后,我再在皮鞋上圈出两块表面都比较粗造的A区和B区,A区涂上鞋油并仔细擦拭,B区不涂鞋油作空白对照。我发现A区擦拭后,表面明显变光滑了许多,而且放在阳光下也比B区有光泽。为什么两者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呢? 我想到在物理课上老师曾经讲过:影剧院墙壁的表面是凹凸不平的,这样可以使声音大部分被吸收掉,让观众不受回声的干扰。同样道理,光线照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会产生反射,假如这个平面是高低不平的,光线就会向四面八方散射掉;假如这个平面是光滑的,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的方向上看到反射光。 皮鞋的表面原来就不是绝对的光滑,如果是旧皮鞋,它的表面当然更加的不平,这样它就不能使光线在一定的方向上产生反射,所以看上去没有什么光泽。而鞋油中有一些小颗粒,擦鞋的时候这些小颗粒正好可以填入皮鞋表面的凹坑中。如果再用布擦一擦,让鞋油涂得更均匀些,就会使皮鞋的表面变得光滑、平整,反射光线的能力也加强了。 通过实验,我终于知道了皮鞋越擦越亮的秘密啦!树干为什么是圆的在观察大自然的过程中我偶然发现,树干的形态都近似圆的——空圆锥状。树干为什么是圆锥状的?圆锥状树干有哪些好处?为了探索这些问题,我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分析研究。 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我查阅了有关资料,了解到植物的茎有支持植物体、运输水分和其他养分的作用。树木的茎主要由维管束构成。茎的支持作用主要由木质部木纤维承担,虽然木本植物的茎会逐年加粗,但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茎的木纤维数量是一定的,也就是树木茎的横截面面积一定。接着,我们围绕树干横截面面积一定,假设树干横截面长成不同形状,设计试验,探索树干呈圆锥状的原因和优点。 经过实验,我们发现:(1)横截面积和长度一定时,三棱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最大,横向承受力最小;圆柱状物体纵向支持力不如三棱柱状物体,但横向承受力最大;(2)等质量不同形状的树干,矮个圆锥体形树干承受风力最大;(3)风是一种自然现象,影响着树木横截面的形状和树木生长的高矮。近似圆锥状的树干,重心低,加上庞大根系和大地连在一起,重心降得更低,稳度更大;(4)树干横截面呈圆形,可以减少损伤,具有更强的机械强度,能经受住风的袭击。同时,受风力的影响,树干各处的弯曲程度相似,不管风力来自哪个方向,树干承受的阻力大小相似,树干不易受到破坏。 以上的实验反映了自然规律、自然界给我们启示:(1)横截面呈三角形的柱状物体,具有最大纵向支持力,其形态可用于建筑方面,例如角钢等;(2)横截面是圆形的圆状物体,具有最大的横向承受力,类似形态的建筑材料随处可见,如电视塔、电线杆等。 在我的观察、试验和分析过程中,逐渐解释、揭示了树干呈圆锥状的奥秘,增长了知识,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实际加以应用,既巩固了学到的知识,又提高了学习的兴趣,还初步学会了科学观察和分析方法。自己修改下就OK了,或者按它这格式你自己写篇

五年级写论文? 听着还以为是大学毕业呢XX大家可能队它不很了解,下面让我给你们介绍下..XXX非常正确,因为..这就是XX了..

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怎样使产业升级,在这方面起重要作用是人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呢,专家们指出需要以下四种素质的人才:第一,有新观念;第二,能够不断从事技术创新;第三,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第四、有团队精神。为此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这四个方面能力的培养。 一、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观念、新思想 新观念中不仅包含对事物的新认识、新思想,而且包含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为此作为新人才就必须学会学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取新知识更新观念,形成新认识。在数学史上,法国大数学家笛卡尔在学生时代喜欢博览群书,认识到代数与几何割裂的弊病,他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的作图问题,指出了作图问题与求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问题,提出了坐标法,把几何曲线表示成代数方程,断言曲线方程的次数与坐标轴的选择无关,用方程的次数对曲线加以分类,认识到了曲线的交点与方程组的解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代数与几何相结合,把量化方法用于几何研究的新观点,从而创立解析几何学。作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应教学生会学。在不等式证明的教学中,我重点教学生遇到问题怎么分析,灵活运用比较、分析、综合三种基本证法,同时引导学生用三角、复数、几何等新方法研究证明不等式。 例 已知 a>=0,b>=0, 且 a+b=1, 求证 (a+2) (a+2) +(b+2) (b+2)>=25/2 证明这个不等式方法较多,除基本证法外,可利用二次函数的求最值、三角代换、构造直角三角形等途径证明。若将 a+b=1(a>=0,b>=0) 作为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的线段,也能用解析几何知识求证。证法如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取直线段 x+y=1,(0=<x>=1), (a+2) (a+2) +(b+2) (b+2)看作点(-2,-2)与线段x+y=1上的点(a,b)之间的距离的平方。由于点到一直线的距离是这点与该直线上任意一点之间的距离的最小值。而 d*d=( -2-2-1|)/2=25/2, 所以(a+2) (a+2) +(b+2) (b+2)>=25/2。“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方法的掌握,思想的形成,才能使学生受益终生。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表现对已解决问题寻求新的解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切数学知识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如证明组合恒等式Cnm=Cnm-1+Cn-1m-1,一般分析是利用组合数的性质,通过一些适当的计算或化简来完成。但是可以让学生思考能否利用组合数的意义来证明。即构造一个组合模型,原式左端为m个元素中取n个的组合数。原式右端可看成是同一问题的另一种算法:把满足条件的组合分为两类,一类为不取某个元素a1,有Cnm-1种取法;一类为必取a1有Cn-1m-1种取法。由加法原理及解的唯一性,可知原式成立。又如,经营和开拓市场时,我们常常需要对市场进行一些基本的数字统计,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来驾驭和把握市场的实例也不少。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 团队精神就是一种相互协作、相互配合的工作精神。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学生互相配合能解决的问题,增进学生协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如我又在讲授球的体积公式时,课前我让20名学生用厚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9 …… 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又让40名学生用厚厘米的纸板依次做半径为10、、 …… 、厘米圆柱,列出各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并算出结果。课堂上我先把球的体积公式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用两根细铁丝分别将两组圆柱按大到小通过中心轴依次串连得到两个近似半球的几何体。让大家比较它们的体积与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体积,发现第二组比第一组的体积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如果纸板厚度变小得到的几何体体积愈接近于半球的体积,帮助学生发现了球的体积公式另一证法。同时不仅向学生讲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材料为什么让大家各自准备,而且有意识地让学生损坏串连到一起的几何体和各自的小圆柱。通过这些使学生认识到只有齐心协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数学教学具有不仅使学生学知,学做;而且使学生学共同生活,学共同发展的目标任务。参考资料:

科学小论文 关键字:六年级 我走在大街上,正要赶去补课的地方,上了公交车,把头偏向窗外,正想欣赏窗外美丽的景色时,却被窗户上的结上雾挡住了,我不禁有了疑问:为什么公交车的窗户上会结上雾?补完课后,我急匆匆赶回了家,上网查找到资料。 网上是这样说的:当车窗两面的温差大时,温度高的一面空气中的水蒸气会预冷凝结,形成大家所说的雾,也就是说,当冬天时车外的空气会比较冷,玻璃也会变得比较凉,此时车内的空气温度较高而起湿度较大时,车内空气中的水蒸气就会在玻璃上产生小水珠,如果大家不信可以做个试验,将一块玻璃或眼镜放入冰箱,在冰箱中冷却到同冰箱一样的温度时,此时玻璃上并没有雾气,如果将玻璃从冰箱中取出后放在空气中就可以发现上面会很快产生浓重的雾气。戴眼镜的弟兄们可能会有体会,冬天从寒冷的室外进入室内后眼镜会被严重的雾气遮盖,看不到任何东西。其实车窗的起雾同此是一个道理。 我做了实验果然没错,我又有了疑问:怎么克服这个困难呢? 我又在网上寻找了答案: 所以目前的除雾方式是在冬天打开点车窗,让车内外温差减少一些就可以了,或者打开冷气选择除雾档吹上半分钟就可以除雾了,还有就是使用除雾产品。 寻找了答案,希望各位多多用以上方法

圆锥曲线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给您提供一个论文格式,您看下

文章格式:标题 作者姓名 单位 邮编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参考文献 邮寄地址和联系电话。建议你直接联系编辑扣扣二三五五三六九三三九,准确点!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 )、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或县)、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或学历、研究方向、详细地址

圆锥曲线的光学 性质及其应用 历史上第一个考查圆锥曲线的是梅纳库莫斯(公元前375年—325年);大约100年后,阿波罗尼奥更详尽、系统地研究了圆锥曲线。他们两位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是很实在的:考察不同倾斜角的平面截圆锥其切口所得到的曲线,也就是说如果切口与底面所夹的角小于母线与底面所夹的角,则切口呈现椭圆;若两角相等,则切口呈现抛物线;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切口呈现双曲线。并且,阿波罗尼奥还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比如椭圆,他发现如果把椭圆焦点F一侧做成镜面,并在F处放置光源,那么经过椭圆镜反射的光线全部通过另一个焦点F。热也和光一样发生反射,所以这时便会被烤焦,这也就是焦点名称的由来。据说这一发现是他在研究椭圆的作法(也就是现行教材中一开始介绍的作法)时得出的。 而圆锥曲线真正从后台走上前台,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进入现实生活的世界里,应归功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公元1571年—1630年),开普勒在长期的天文观察及对记录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其中第一条是:“行星在包含太阳的平面内运动,划出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就这样,梅纳库莫斯和阿波罗尼奥出于数学爱好而研究的曲线在近2000年之后于天文学的舞台上登场了。后来哈雷又利用圆锥曲线理论及计算方法准确地预测到哈雷彗星与地球最近点的时刻,1758年在哈雷逝世16年之后,哈雷彗星与地球如期而遇,这引起了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轰动,也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圆锥曲线研究兴趣的提升。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有大致有三点,即椭圆的光学性质、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和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1:椭圆的光学性质: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或声波在经过椭圆周上反射后,反射都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如图1所示) 在圆锥曲线的定义中的定点,之所以称作为焦点,是源于它们的光学上聚焦性质.设一个镜面的轴截面的廓线是椭圆,那么当你把一个射线源置于定点F1处,所有射线通过椭圆反射后,都会集中到另一个定点F2;反过来也是一样(见图7-78).射线集中现象在光学上称为聚焦,因此自然称这两个定点F1,F2为焦点了.椭圆的这种光线特性,常被用来设计一些照明设备或聚热装置.例如在F1处放置一个热源,那么红外线也能聚焦于F2处,对F2处的物体加热. 图1 2: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如果光源或声源放在双曲线的一个焦点F2处,光线或声波射到双曲线靠近F2的一支上,经过反射以后,就从另一个焦点F1处射出来一样。(如图2所示)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同样也有聚焦性质,但它是反向虚聚焦,即置于双曲线一个焦点处的射线源,被双曲线反射后,其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经过另一个焦点双曲线这种反向虚聚焦性质,在天文望远镜的设计等方面,也能找到实际应用 图2 3: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从抛物线的焦点发出的光线或声波在经过抛物线周上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如图3所示) 把抛物线看作为一个焦点在无穷远处的“椭圆”,椭圆从一个焦点处发出的射线,聚焦到另一个焦点的椭圆的光学特性,表现在抛物线上,形式就与椭圆大不相同了:设想射线源在位于无穷远处的那个焦点处,无穷远处出发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后,到达位于有限位置的另一个焦点,但无穷远处出发的射线,在处于有限位置的你看来,只能是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束(例如太阳虽然离开地球很遥远,但毕竟还没有在无穷远处,就这样,我们都已经觉得太阳光线是平行的,而不是像灯泡那样是散射的光线.)因此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必定聚焦于焦点(见图7-80).反之把射线源置于抛物线的焦点(它在有限位置处),经抛物线反射后,所有的射线也要聚到在无穷远处的那个焦点去,因此反射射线也只能是平行于对称轴的,即从焦点发出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后成为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束. 抛物线这种聚焦特性,成为聚能装置或定向发射装置的最佳选择.例如探照灯、汽车大灯等反射镜面的纵剖线是抛物线,把光源置于它的焦点处,经镜面反射后能成为平行光束,使照射距离加大,并可通过转动抛物线的对称轴方向,控制照射方向.卫星通讯像碗一样的接收或发射天线,一般也是以抛物线绕对称轴旋转得到的,把接收器置于其焦点,抛物线的对称轴跟踪对准卫星,这样可以把卫星发射的微弱电磁波讯号射线,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接收器上,保证接收效果;反之,把发射装置安装在焦点,把对称轴跟踪对准卫星,则可以使发射的电磁波讯号射线能平行地到达卫星的接收装置,同样保证接收效果.最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它也是以抛物线镜面聚集太阳光,以加热焦点处的贮水器的. 图3 这三个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一只小灯泡(图4)发出的光,会分散地射向各方,但把它装在手电筒(图5)里,经适当的调节,就能射出一束比较强的平行光,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手电筒内,在小灯泡后面有一个反光镜,它的形状是抛物面,而它的作用就是能把由焦点发出的光线,以平行光(平行抛物面的轴)射出。探照灯(图6)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的。 (图4) (图5) (图6) 再根据光的可逆性,可以设计出用于加热水和食物的太阳灶(图7、图8)。在太阳灶上装有一个可旋转抛物面形的反光镜,当它的轴与太阳光线平行时,太阳光线经反射后集中于焦点处,这一点的温度就会很高。其他如聚光灯、雷达天线、卫星天线、射电望远镜等也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原理制成的。 (图7) (图8) 还有,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有一个反射镜,它的形状是旋转椭圆面。为了使片门(电影胶片通过的地方)处获得最强的光线,聚光灯泡与片门应分别对应于椭圆的两个焦点处,如下图所示: 由于水波、声波和光波都是波的一种形式,因此有很多类似的性质。如对水波遇到椭圆面、双曲线线面及抛物面的反射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使在展览厅走动的游客们都能听清讲解员的解说,根据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声波的相关原理, 展览厅常设计为椭圆形。 圆锥曲线因其方程简单,线型多变美观,且 具有某些很好的力学性质,因此在建筑方面也不 乏应用;特别是流行于当前的大型薄壳顶棚建筑, 其纵剖线很多就是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即椭圆的光学性质、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和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它在生活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不断深入了解和探索它的性质,利用它的性质为人类造福。科学永无止境!

《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是帕斯卡尔所做的一篇哲理性文章。 原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法]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 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 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 人既不是天使,又不是禽兽;但不幸就在于想表现为天使的人却表现为禽兽。 思想——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因此,思想由于它的本性,就是一种可惊叹的、无与伦比的东西。它一定得具有出奇的缺点才能为人所蔑视;然而它又确实具有,所以再没有比这更加荒唐可笑的事了。思想由于它的本性是何等的伟大啊!思想又由于它的缺点是何等的卑贱啊! 然而,这种思想又是什么呢?它是何等的愚蠢啊!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棵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生平简介帕斯卡是法国著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 1623年6月19日诞生于法国多姆山省克莱蒙费朗城。帕斯卡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他4岁时母亲病故,由受过高等教育、担任政府官员的父亲和两个姐姐负责对他进行教育和培养。他父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数学家,在其精心地教育下,帕斯卡很小时就精通欧几里得几何,他自己独立地发现出欧几里得的前32条定理,而且顺序也完全正确。12岁独自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度”后,开始师从父亲学习数学。1631年帕斯卡随家移居巴黎。父亲发现帕斯卡很有出息,在他16岁那年,满心喜欢地带他参加巴数学家和物理学家小组(法国巴黎科学院的前身)的学术活动,让他开开眼界,17岁时帕斯卡写成了数学水平很高的《圆锥截线论》一文,这是他研究德扎尔格关于综合射影几何的经典工作的结果。 1641年帕斯卡又随家移居鲁昂。1642年到1644年间帮助父亲做税务计算工作时,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器,现陈列于法国博物馆中。1610年他接受了宗教教义,但仍致力于科学实验活动,到1653年之间,帕斯卡集中精力进行关于真空和流体静力学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1647年重返巴黎居住。他根据托里拆利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实验,1647年的实验曾轰动整个巴黎,他自己说:他的实验根本指导思想是,反对“自然厌恶真空”的传统观念。1647年到1648年,他发表了有关真空问题的论文。1648年帕斯卡设想并进行了对同一地区不同高度大气压强测量的实验,发现了随着高度降低,大气压强增大的规律。在这几年中,帕斯卡在实验中不断取得新发现,并且有多项重大发明,如发明了注射器、水压机,改进了托里拆利的水银气压计等。1649年到1651年,帕斯卡同他的合作者皮埃尔(Perier)详细测量同一地点的大气压变化情况,成为利用气压计进行天气预报的先驱。1651拥帕斯卡开始总结他的实验成果,到1654年写成了《液体平衡及空气重量的论文集》,1663年正式出版。此后帕斯卡转入了神学研究,1655年他进入神学中心披特垒阿尔。他从怀疑论出发,认为感性和理性知识都不可靠,从而得出信仰高于一切的结论。 1662年8月19日帕斯卡逝世,终年39岁。后人为纪念帕斯卡,用他的名字来命名压强的单位,简称“帕”。 研究领域帕斯卡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帕斯卡的数学造诣很深。除对概率论等方面有卓越贡献外,最突出的是著名的帕斯卡定理--他在《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中提出的。帕斯卡定理是射影几何的一个重要定理,即“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共线”。 在代数研究中,他发表过多篇关于算术级数及二项式系数的论文,发现了二项式展开式的系数规律,即著名的“帕斯卡三角形”。(在我国称“杨辉三角形”),他与费马共同建立了概率论和组合论的基础,并得出了关于概率论问题的一系列解法。他研究了摆线问题,得出了不同曲线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求法。他计算了三角函数和正切的积分,最早引入了椭圆积分。 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的研究中也是功绩卓著。其最重要的成果是于1653年首次提出了“帕斯卡定律”。定律指出:“加在密闭流体任一部分的压强,必然按照其原来的大小由流体向各个方向传递。”现代的一切应用着的液压机械,都是帕斯卡定律的具体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液压科学又以更崭新的面貌应用于现代科学技术之中。作品1、1639年,他发表了一篇出色的数学论文《论圆锥曲线》 2、他撰写的哲学名著《思想录》 3、帕斯卡发现了大气压强随着高度的规律。他不仅重复了托里拆利实验,而且验证了他自己的推论:既然大气 压力是由空气重量产生的,那么在海拔越高的地方,玻璃管中的液柱就应该越短。 4、《致外省人书》 5、1641年,帕斯卡发明了加法器 6、《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 帕斯卡尔名言·“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棵能思想的苇草。要摧毁他,无须全宇宙都武装起来,一股气,一滴水,都能够致他死命。但是在宇宙摧毁他时,人依然比摧毁者高贵,因为他知道自己死,知道宇宙比他占便宜;而宇宙却毫不知道。……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我们不可能真正爱上一个人,爱上的永远只是人的属性!” ·“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人类的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人生来为了思想,因而他无时不在思想;但是纯粹的思想却使人疲倦并大伤元气,尽管如果人总能坚持思想就会使他很幸福。这是一种他无法适应的单调生活。他需要骚动和行动,就是说他有时必须被他自己心中感受到的,其源泉如此活泼、如此深刻的激情所骚动。 ·最适合于人的激情,是爱和野心,它们包含着许多其他的激情。它们几乎不联结成一体,然而人们常把它们连结起来,但是即使不说它们互相毁灭,它们也是互相削弱的。 ·不管心灵多么广阔,人只能承受一种伟大的激情,所以当爱和野心相遇时,它们的伟大只有它们各自单独出现时的一半。 ·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人的灵魂有两个入口:一是理智、一是意志。 关于本文核心思想 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为:人之伟大源于他有思想。

圆锥曲线论文范文

圆锥曲线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你知道怎么写有关圆锥曲线的小论文吗?下面我给你分享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一: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

圆锥曲线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涉及圆锥曲线问题,出题形式多样,既有分值较低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分值很高的大题.但是学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圆锥曲线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强.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最基本的知识点,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化简变形,准确解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现状及其相应的对策.

一、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

1.从教师角度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对圆锥曲线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的说明非常清楚.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圆锥曲线的重要性,而且在课堂上讲解圆锥曲线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时候很清晰.不过,学生数学基础是有差异的.对于圆锥曲线的内容,有的学生接受起来容易,有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单凭过去的教学经验.圆锥曲线经常会用到数形结合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会告诉学生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但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是如何想到用这种解题思想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就是因为在学习圆锥曲线知识的时候教师看重结果的正确而忽视了解题思路的理解.

考虑到圆锥曲线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几乎每一年的高考题中都会有所涉及.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清楚圆锥曲线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圆锥曲线与向量、概率等其他模块的数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其他模块数学知识的掌握,从宏观角度提高圆锥曲线教学的效率.

2.从学生角度分析

圆锥曲线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数学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圆锥曲线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畏惧心理,思想上的负担导致学习的困难加大;有的学生学习方法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记忆圆锥曲线的相关概念、结论,或者模仿教材和教师的解题思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结论的意义,没有掌握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不会举一反三.圆锥曲线的题型有很多种,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会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及时总结或者总结的时候流于形式,导致在考试中遇到圆锥曲线方面的题目失分.

二、提升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效率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热爱圆锥曲线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应当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学生都在新闻上了解过人造地球卫星运转轨道,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圆锥曲线的知识.学生发现了圆锥曲线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

2.教师要重视演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考试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不必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详细呈现出来,不管用何种解题方法,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但是对于试卷中的大题,解题过程相当重要,清晰明了的解题过程是得分的关键,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大题解题过程更是如此.因而,教师在进行圆锥曲线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结果,而是应当重视从多方面来讲解解题步骤,通过清晰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的知识.比如圆锥曲线中“多动点”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理解,这时教师应当进行演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参数求解法、怎样画图等.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主体,任何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能被削弱.当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知识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解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融入课堂;教师应当多肯定、赞扬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圆锥曲线的题目,不只有一种解题方法,对于这些题目,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考试中运用准确性和解题速度都高的方法.

三、结语

高中圆锥曲线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重难点,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保证学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难度.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规划教学的进度和难易程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认真的解答.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提高圆锥曲线教学的效率.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二:圆锥曲线学习中的思考

【摘 要】 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学生在学习椭圆时的问题和特点,分析产生的可能原因,根据这些特点将其迁移到双曲线的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 椭圆;双曲线;相似性质

学生在学习椭圆和双曲线时,教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但我觉得,因为这些问题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可以认为是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共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椭圆的第一定义记忆太深刻,甚至有些机械化,以至于对后面将要讲的双曲线第一定义记忆不清,容易忘记“绝对值”的作用,或者说对“双曲线的一支”还是“两支”深感困惑。

2、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因为用到二次平方,虽然没有任何技巧性,但因为运算量大,学生就感觉难度很大,我曾经统计过将近有一半的学生自己当堂无法推导出结果。

3、对教材中最后要求的标准形式有些困惑,因为二次平方后出现的是整式形式,这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形式了,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写成分式的形式呢?

4、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时,学生会感觉发现容易,结论漂亮,但记忆困难,变化多端,运用时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用哪一条性质,不能灵活应用,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太神奇,摸不着。

5、在学了双曲线之后,学生能发现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有关椭圆和双曲线的计算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也有类似之处,但普遍感觉双曲线比椭圆难度大很多。

我在接受本科教育时虽然学习过一些有关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但对教育心理学领域几乎没有接触。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院方给我们新疆班的教师们开了“数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间很短,课时紧张,我也学的比较肤浅。但我还是想借助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尝试分析一下以上的问题。

首先,有关椭圆的第一定义与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定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是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和属性。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这种关系和形式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属性,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具体而简单、数学知识比较贫乏,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作为“固着点”的已有知识往往很少或者不具备。

比如: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此时涉及到的定点只有一个,定长就是所谓的“半径”。而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一定义中涉及到的定点有两个,并且还有“距离之和”与“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的问题。由圆的图形容易联想到椭圆,但双曲线就比较困难。虽然初中学习过反比例函数,但这个内容也是难点,不太容易和双曲线联系起来。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经验”,它是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之一。

其次,有关用二次平方法化简方程。

在推导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化简”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二次平方法”以达到去除根号的目的。这种方法应该是学生必备的一种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是从数学知识掌握到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它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而“运算技能”是指能正确运用各种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学运算,做代数变换等。在此过程中正确运用“数学符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技能的形成非常重要,数学技能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作经验而逐渐形成。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往接触比较多的是一次方程,比较复杂的二次函数也只是在一个字母中出现了二次方。但椭圆的方程中,x、y的次数都是二次,从形式上看就比较难,学生在心理接受程度上难。加之,学生虽然会用平方法去根式,但局限在一次平方,像这样的二次平方法不太适应,甚至怀疑自己做错了。另外,由于我们学校是自治区重点中学,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好,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估计过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最后,椭圆与双曲线的相关性质。

在教学中我发现,因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都有类似的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感觉到二者的几何性质应该也有相似的地方。我也试图用椭圆的几何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双曲线的相关性质,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发的“迁移”,但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一般的性质学生可以自行推出。比如:椭圆中的特殊三角形、椭圆的焦半径、椭圆的通径等。而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性质,学生就有些束手无策了。

通过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发现数学学习的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受制于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数学学习材料的因素、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以及数学学习定势。

1、迁移需要对新旧学习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其中共同的经验成分才能实现,因此,数学学习材料在客观上要有相似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似程度的大小决定着迁移效果和范围的大小。

例如: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中都有两个定点和一个定长,由这些条件推导出的有关椭圆特殊三角形和焦半径公式的相关性质,学生就比较容易类推到双曲线的,还有可能在焦半径的公式中发现: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只有一个,而双曲线要根据具体情况(左、右支;上、下支)区别对待。

又如:椭圆的几何性质中有一条是:设过椭圆焦点F作直线与椭圆相交P、Q两点,A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椭圆准线于M、N两点,则MF⊥NF;这条性质从叙述上比较长,学生可能直觉上认为推不出双曲线的类似性质。实际上,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些勇气,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容易得出:设过双曲线焦点F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P、Q两点,A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双曲线准线于M、N两点,则MF⊥NF。再作出图形证明即可。可以说,椭圆和双去想的这条性质相似程度极高。 2、数学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此,概括水平越低,迁移范围越小,效果越差;反之,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中有一条是: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学生类比这条性质,可以得到双曲线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可能必与对应准线存在着某种关系。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相交、相离、相切。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判断;一种是用方程的根的情况判断。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具备的,因此不难得出双曲线的相关性质,即: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3、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在活动过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由于定势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因此对迁移来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椭圆的概念中说的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而双曲线则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长的点的轨迹。由于思维定势,容易把“绝对值”忘掉,从而丢失一支双曲线。

鉴于本人所学有限,分析的可能不是很准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思考,逐步改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关知识有许多共同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抓准这些相似点,教师除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如果还能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于是,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 ISBN978-7-107-18662-2,数学[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三:浅谈高考圆锥曲线中的存在性问题

摘 要: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考试说明的精神指导下,高考数学科解析几何试题与以往大纲课程背景下考查形式和内容,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试题不论在考试评价、命题研究还是高考复习,都成为专家、教师探讨的重点、热点,也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块试验田.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试题存在性问题的探究来揭示这些试题是如何贯彻课程标准,反应考试说明的意图,进而思考教师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与高三复习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高考 解析几何 存在性问题 思考

前言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存在性问题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存在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不完备,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解析几何第二问中经常考到“是否存在这样的点”的问题,也就是是否存在定值定点定直线定圆的问题。希望能够为老师的教学、高考复习提供有益的思考.[1]

一、是否存在这样的常数

例1:(2009福建理)已知AB分别为曲线 与轴的左、右两个交点,直线I过点B,且与X轴垂直,S为I上异于点B的一点,连结AS交曲线C于点T.

(Ⅰ)若曲线C为半圆,点T为圆弧AB的三等分点,试求出点S的坐标;

(II)如图,点M是以SB为直径的圆与线段TB的交点,试问:是否存在a,使得O,M,S三点共线?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命题立意】:第二问难度较大,是一个探究性的开放试题,判断是否存在满足题设的定点.解决此题要突破两个关键:一是由图形的几何特征,判断出若定点存在,则必在 轴上,二是,题设要求“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点M”应转化为“ 对满足一定关系的m,k恒成立”,这里一定关系是指l与椭圆相切 . 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本题的亮点是体现代数方法对解决几何问题的作用,同时体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对代数运算的方向和运算量的减小的作用,在推理论证上,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引发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区分不同数学思维层次的学生有很好的作用.

三、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

【命题立意】: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判断满足题设的直线是否存在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考虑,假设直线l存在,则l应满足三个条件① (可求k);②l与椭圆有公共点(可建立k与b的不等关系);③l与OA的距离等于4(可建立k与b的相等关系),而确定一条直线只需两个条

件即可.因此,可利用l满足其中两个条件求出,再检验是否满足第三个条件,从而得出l是否存在.这样,本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本题的亮点是,背景学生熟悉,试题入口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解法解决,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做题,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3]

四、是否存在这样的圆

【命题立意】:本题属于探究是否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确定,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待定系数法求方程的方法,能够运用解方程组法研究有关参数问题以及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结束语:1.从教学的角度思考: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讲好直线、圆、圆锥曲线及其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学生先通过画图,直观地理解要解决的几何问题的几何意义,再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解析几何的方法;在研究圆锥曲线时,弄清楚曲线方程和参变量的几何意义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运用代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在解决几何问题之后,要回到几何意义的理解上.几何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解决之后的落脚点,要避免让学生陷入代数的恒等变形而不理解其几何含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要突出几何要素,注重几何要素的代数化,要在几何要素的引导下进行代数的恒等变形,要让几何图形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确定恒等变形的方向、简化计算,体会几何直观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从高三复习备考的角度思考:①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要求,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②重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通法的训练.从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基本性质(基本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一定要熟悉基本方法,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是主观题的考查热点,要通过典型例题的操作、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思考策略和通行通法,此外,要注意解析几何与其他数学内容的交汇,加强知识整体性的认知,锻炼学生在对参数的运算处理和面对繁杂的数学式子变形时应有的沉着心理和坚强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数学考试说明[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圆锥曲线的光学 性质及其应用 历史上第一个考查圆锥曲线的是梅纳库莫斯(公元前375年—325年);大约100年后,阿波罗尼奥更详尽、系统地研究了圆锥曲线。他们两位对圆锥曲线的研究是很实在的:考察不同倾斜角的平面截圆锥其切口所得到的曲线,也就是说如果切口与底面所夹的角小于母线与底面所夹的角,则切口呈现椭圆;若两角相等,则切口呈现抛物线;若前者大于后者,则切口呈现双曲线。并且,阿波罗尼奥还进一步研究了这些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比如椭圆,他发现如果把椭圆焦点F一侧做成镜面,并在F处放置光源,那么经过椭圆镜反射的光线全部通过另一个焦点F。热也和光一样发生反射,所以这时便会被烤焦,这也就是焦点名称的由来。据说这一发现是他在研究椭圆的作法(也就是现行教材中一开始介绍的作法)时得出的。 而圆锥曲线真正从后台走上前台,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进入现实生活的世界里,应归功于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公元1571年—1630年),开普勒在长期的天文观察及对记录的数据分析中,发现了著名的“开普勒三定律”,其中第一条是:“行星在包含太阳的平面内运动,划出以太阳为焦点的椭圆”,就这样,梅纳库莫斯和阿波罗尼奥出于数学爱好而研究的曲线在近2000年之后于天文学的舞台上登场了。后来哈雷又利用圆锥曲线理论及计算方法准确地预测到哈雷彗星与地球最近点的时刻,1758年在哈雷逝世16年之后,哈雷彗星与地球如期而遇,这引起了全欧洲、乃至全世界的轰动,也进一步推动人们对圆锥曲线研究兴趣的提升。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有大致有三点,即椭圆的光学性质、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和抛物线的光学性质。 1:椭圆的光学性质:从椭圆的一个焦点发出的光线或声波在经过椭圆周上反射后,反射都经过椭圆的另一个焦点。(如图1所示) 在圆锥曲线的定义中的定点,之所以称作为焦点,是源于它们的光学上聚焦性质.设一个镜面的轴截面的廓线是椭圆,那么当你把一个射线源置于定点F1处,所有射线通过椭圆反射后,都会集中到另一个定点F2;反过来也是一样(见图7-78).射线集中现象在光学上称为聚焦,因此自然称这两个定点F1,F2为焦点了.椭圆的这种光线特性,常被用来设计一些照明设备或聚热装置.例如在F1处放置一个热源,那么红外线也能聚焦于F2处,对F2处的物体加热. 图1 2: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如果光源或声源放在双曲线的一个焦点F2处,光线或声波射到双曲线靠近F2的一支上,经过反射以后,就从另一个焦点F1处射出来一样。(如图2所示) 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同样也有聚焦性质,但它是反向虚聚焦,即置于双曲线一个焦点处的射线源,被双曲线反射后,其反射线的反向延长线,必定经过另一个焦点双曲线这种反向虚聚焦性质,在天文望远镜的设计等方面,也能找到实际应用 图2 3:抛物线的光学性质:从抛物线的焦点发出的光线或声波在经过抛物线周上反射后,反射光线平行于抛物线的对称轴。(如图3所示) 把抛物线看作为一个焦点在无穷远处的“椭圆”,椭圆从一个焦点处发出的射线,聚焦到另一个焦点的椭圆的光学特性,表现在抛物线上,形式就与椭圆大不相同了:设想射线源在位于无穷远处的那个焦点处,无穷远处出发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后,到达位于有限位置的另一个焦点,但无穷远处出发的射线,在处于有限位置的你看来,只能是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束(例如太阳虽然离开地球很遥远,但毕竟还没有在无穷远处,就这样,我们都已经觉得太阳光线是平行的,而不是像灯泡那样是散射的光线.)因此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必定聚焦于焦点(见图7-80).反之把射线源置于抛物线的焦点(它在有限位置处),经抛物线反射后,所有的射线也要聚到在无穷远处的那个焦点去,因此反射射线也只能是平行于对称轴的,即从焦点发出的射线,经抛物线反射后成为平行于对称轴的射线束. 抛物线这种聚焦特性,成为聚能装置或定向发射装置的最佳选择.例如探照灯、汽车大灯等反射镜面的纵剖线是抛物线,把光源置于它的焦点处,经镜面反射后能成为平行光束,使照射距离加大,并可通过转动抛物线的对称轴方向,控制照射方向.卫星通讯像碗一样的接收或发射天线,一般也是以抛物线绕对称轴旋转得到的,把接收器置于其焦点,抛物线的对称轴跟踪对准卫星,这样可以把卫星发射的微弱电磁波讯号射线,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接收器上,保证接收效果;反之,把发射装置安装在焦点,把对称轴跟踪对准卫星,则可以使发射的电磁波讯号射线能平行地到达卫星的接收装置,同样保证接收效果.最常见的太阳能热水器,它也是以抛物线镜面聚集太阳光,以加热焦点处的贮水器的. 图3 这三个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在生活中有着很广泛的应用。 一只小灯泡(图4)发出的光,会分散地射向各方,但把它装在手电筒(图5)里,经适当的调节,就能射出一束比较强的平行光,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是手电筒内,在小灯泡后面有一个反光镜,它的形状是抛物面,而它的作用就是能把由焦点发出的光线,以平行光(平行抛物面的轴)射出。探照灯(图6)也是利用这个原理做的。 (图4) (图5) (图6) 再根据光的可逆性,可以设计出用于加热水和食物的太阳灶(图7、图8)。在太阳灶上装有一个可旋转抛物面形的反光镜,当它的轴与太阳光线平行时,太阳光线经反射后集中于焦点处,这一点的温度就会很高。其他如聚光灯、雷达天线、卫星天线、射电望远镜等也都是利用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原理制成的。 (图7) (图8) 还有,电影放映机的聚光灯有一个反射镜,它的形状是旋转椭圆面。为了使片门(电影胶片通过的地方)处获得最强的光线,聚光灯泡与片门应分别对应于椭圆的两个焦点处,如下图所示: 由于水波、声波和光波都是波的一种形式,因此有很多类似的性质。如对水波遇到椭圆面、双曲线线面及抛物面的反射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使在展览厅走动的游客们都能听清讲解员的解说,根据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及声波的相关原理, 展览厅常设计为椭圆形。 圆锥曲线因其方程简单,线型多变美观,且 具有某些很好的力学性质,因此在建筑方面也不 乏应用;特别是流行于当前的大型薄壳顶棚建筑, 其纵剖线很多就是圆锥曲线. 圆锥曲线的光学性质即椭圆的光学性质、双曲线的光学性质和抛物线的光学性质,它在生活方面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我们应该不断深入了解和探索它的性质,利用它的性质为人类造福。科学永无止境!

建议看看下面的资料网,在这里想要谁给现写一篇,可能不会有,因为z这里没人会为了这个区花费一些时间去写的,所以根据我搜集的一些网站来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用心去做,不管毕业论文还是平时作业吗,我相信你都可以做好的。写作资料也很多,下面给你一些范文资料网: 如果你不是校园网的话,请在下面的网站找: 百万范文网: 分类很细 栏目很多 毕业论文网 : 这个网站的论文都是以words的形式原封不动的打包上传的 引文数据库: 社科类论文: 经济类论文: 论文之家: 范文网: 如果你是校园网,那就恭喜你了,期刊网里面很多资料: 中国知网: 龙源数据库: 万方数据库: 优秀论文杂志 论文资料网 法律图书馆 法学论文资料库 中国总经理网论文集 职业经理人论坛 财经学位论文下载中心 公开发表论文_深圳证券交易所 中国路桥资讯网论文资料中心 论文商务中心 法律帝国: 学术论文 论文统计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d样本收藏

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题目

附件10:论文(设计)管理表一 昌吉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设计)题目 圆锥曲线切线的几个性质及其应用探究系(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 专业班级 09级数本(2)班 学科 理科学生 姓名 成骏 指导教师 姓名 徐权年学号 0925809070 职称 教授一、 选题的根据(1、内容包括: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本选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及主要参考文献等。2、撰写要求:宋体、小四号。)1.选题的来源及意义圆锥曲线是平面解析几何的核心内容,又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成为高考中必不可少的考查内容。圆锥曲线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圆锥曲线切线的相关问题,课本中虽然没有对该类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但在考试中却常常出现与圆锥曲线切线相关的题目。而国内外的参考文献中涉及到这方面的研究大都只给出抽象的性质和证明,很少给出性质的相关应用,实际处理具体问题时学生难于灵活运用这些性质,因此,本选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价值和意义2.国内外研究状况从目前参考道德文献资料中所了解的信息看,对圆锥曲线切线的性质,近几年研究者们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得到一系列结果。比如:在《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的证明与推广》一文中张留杰得出了准线上任意一点与焦点弦的两端点,焦点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的性质:在《圆锥曲线切点弦的一个性质》一文中周伟林得出了圆锥曲线切点弦的共通性质:在《圆锥曲线的一个几何特征》一文中黄堰创得出了圆锥曲线的切线,对称轴以及顶点在圆锥曲线上的三角形的内在性质:在《圆的重要性质在圆锥曲线上的推广》一文中吴翔雁得出了切线长的性质:在《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一文中张家瑞得出了切线,割线间的关系的性质:在《圆锥曲线的一个性质及应用》一文中潘德党得出了圆锥曲线的焦点,准线与切线三者间的位置关系的性质及应用:在《高中几何学习指导》一文中李铭祺得出了切线长相等的性质等等。3.研究目标通过探讨从圆锥曲线外一点向圆锥曲线引两条切线以及割线,引一条切线和过该点的法线的相关性质及应用,揭示圆锥曲线隐藏的统一特性。4.本文创新点在现有的参考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从圆锥曲线外一点向圆锥曲线引两条切线以及割线,引一条切线和过该点的法线,对圆锥曲线切线进行研究,得到了圆锥曲线切线的5个性质并加以应用,以揭示圆锥曲线切线隐藏的统一性质。5.主要参考文献[1]郑观宝.圆锥曲线的一个公共性

圆锥曲线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你知道怎么写有关圆锥曲线的小论文吗?下面我给你分享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欢迎阅读。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一: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研究

圆锥曲线问题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每年的高考中,都会涉及圆锥曲线问题,出题形式多样,既有分值较低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也有分值很高的大题.但是学生的得分率普遍不高.圆锥曲线教学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强.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最基本的知识点,提高运算的速度和准确性,还要求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找到解题的突破口,化简变形,准确解题.本文主要分析研究高中数学圆锥曲线的教学现状及其相应的对策.

一、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现状

1.从教师角度分析

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对圆锥曲线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知识的说明非常清楚.大多数教师都明白圆锥曲线的重要性,而且在课堂上讲解圆锥曲线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时候很清晰.不过,学生数学基础是有差异的.对于圆锥曲线的内容,有的学生接受起来容易,有的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单凭过去的教学经验.圆锥曲线经常会用到数形结合思想,有的教师在教学时会告诉学生要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但没有清楚地告诉学生是如何想到用这种解题思想的.教师应当让学生知其然,也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很多学生做不到举一反三,就是因为在学习圆锥曲线知识的时候教师看重结果的正确而忽视了解题思路的理解.

考虑到圆锥曲线知识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几乎每一年的高考题中都会有所涉及.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渗透,让学生清楚圆锥曲线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圆锥曲线与向量、概率等其他模块的数学知识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学生其他模块数学知识的掌握,从宏观角度提高圆锥曲线教学的效率.

2.从学生角度分析

圆锥曲线的学习对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推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各种数学能力的要求都非常高,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圆锥曲线学习起来的难度较大.有的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畏惧心理,思想上的负担导致学习的困难加大;有的学生学习方法落后,在学习过程中,只是记忆圆锥曲线的相关概念、结论,或者模仿教材和教师的解题思路,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结论的意义,没有掌握知识之间内在的关联,尤其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不会举一反三.圆锥曲线的题型有很多种,教师在课堂上一般会对每一种题型都进行详细的讲解,但是有的学生没有及时总结或者总结的时候流于形式,导致在考试中遇到圆锥曲线方面的题目失分.

二、提升高中数学圆锥曲线教学效率的措施

1.培养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真正热爱圆锥曲线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所以,教师在圆锥曲线的教学中应当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作为课堂导入.学生都在新闻上了解过人造地球卫星运转轨道,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引入圆锥曲线的知识.学生发现了圆锥曲线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学习兴趣就会大大提升.

2.教师要重视演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考试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不必要求学生将解题过程详细呈现出来,不管用何种解题方法,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但是对于试卷中的大题,解题过程相当重要,清晰明了的解题过程是得分的关键,尤其是圆锥曲线的大题解题过程更是如此.因而,教师在进行圆锥曲线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结果,而是应当重视从多方面来讲解解题步骤,通过清晰的演示让学生掌握圆锥曲线的知识.比如圆锥曲线中“多动点”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知如何理解,这时教师应当进行演示,让学生知道怎样运用参数求解法、怎样画图等.

3.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引领者,学生是主体,任何情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都不能被削弱.当学生学习圆锥曲线的知识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要认真解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鼓励学生探索,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融入课堂;教师应当多肯定、赞扬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圆锥曲线的题目,不只有一种解题方法,对于这些题目,教师应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比较不同的解题方法,在考试中运用准确性和解题速度都高的方法.

三、结语

高中圆锥曲线的难度较大,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把握好重难点,循序渐进,切忌急于求成,保证学生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提高难度.圆锥曲线教学过程中要因材施教,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来规划教学的进度和难易程度,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认真的解答.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从而提高圆锥曲线教学的效率.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二:圆锥曲线学习中的思考

【摘 要】 根据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尝试运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分析学生在学习椭圆时的问题和特点,分析产生的可能原因,根据这些特点将其迁移到双曲线的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 椭圆;双曲线;相似性质

学生在学习椭圆和双曲线时,教师可能会更多的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虽然这些问题是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因素之一,但我觉得,因为这些问题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也可以认为是他们学习这部分知识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共性。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椭圆的第一定义记忆太深刻,甚至有些机械化,以至于对后面将要讲的双曲线第一定义记忆不清,容易忘记“绝对值”的作用,或者说对“双曲线的一支”还是“两支”深感困惑。

2、在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时,因为用到二次平方,虽然没有任何技巧性,但因为运算量大,学生就感觉难度很大,我曾经统计过将近有一半的学生自己当堂无法推导出结果。

3、对教材中最后要求的标准形式有些困惑,因为二次平方后出现的是整式形式,这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形式了,为什么还要画蛇添足,写成分式的形式呢?

4、研究椭圆的几何性质时,学生会感觉发现容易,结论漂亮,但记忆困难,变化多端,运用时想不起来,就是想起来了,也不知道该用哪一条性质,不能灵活应用,甚至有的学生感觉太神奇,摸不着。

5、在学了双曲线之后,学生能发现椭圆与双曲线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有关椭圆和双曲线的计算问题在解决过程中也有类似之处,但普遍感觉双曲线比椭圆难度大很多。

我在接受本科教育时虽然学习过一些有关公共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但对教育心理学领域几乎没有接触。2010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学习,院方给我们新疆班的教师们开了“数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时间很短,课时紧张,我也学的比较肤浅。但我还是想借助数学教育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来尝试分析一下以上的问题。

首先,有关椭圆的第一定义与双曲线的第一定义。

“定义”属于概念的教学,“数学教育心理学”中有关“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是指哲学、逻辑学、心理学等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通常包括四个方面:概念的名称、定义、例子和属性。由于数学的研究对象是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而这种关系和形式脱离了事物的具体属性,因此,数学概念有与此相对应的特点。学生的认知结构处于发展过程之中,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比较具体而简单、数学知识比较贫乏,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作为“固着点”的已有知识往往很少或者不具备。

比如:学生在初中学习过圆的定义是“平面内到顶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此时涉及到的定点只有一个,定长就是所谓的“半径”。而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一定义中涉及到的定点有两个,并且还有“距离之和”与“距离之差的绝对值”的问题。由圆的图形容易联想到椭圆,但双曲线就比较困难。虽然初中学习过反比例函数,但这个内容也是难点,不太容易和双曲线联系起来。其实,这就是所谓的“经验”,它是概念学习的影响因素之一。

其次,有关用二次平方法化简方程。

在推导椭圆和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时,“化简”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在这一过程中,用到“二次平方法”以达到去除根号的目的。这种方法应该是学生必备的一种数学技能。

数学技能是从数学知识掌握到数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中心环节,它分为“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而“运算技能”是指能正确运用各种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学运算,做代数变换等。在此过程中正确运用“数学符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数学技能的形成非常重要,数学技能以数学知识的学习为载体,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动作经验而逐渐形成。

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以往接触比较多的是一次方程,比较复杂的二次函数也只是在一个字母中出现了二次方。但椭圆的方程中,x、y的次数都是二次,从形式上看就比较难,学生在心理接受程度上难。加之,学生虽然会用平方法去根式,但局限在一次平方,像这样的二次平方法不太适应,甚至怀疑自己做错了。另外,由于我们学校是自治区重点中学,生源相对来说比较好,教师在授课时对学生的基础和能力估计过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最后,椭圆与双曲线的相关性质。

在教学中我发现,因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一定义、第二定义都有类似的部分,学生已经能够感觉到二者的几何性质应该也有相似的地方。我也试图用椭圆的几何性质引导学生类比得出双曲线的相关性质,引导学生的思维自发的“迁移”,但对于那些比较简单的、一般的性质学生可以自行推出。比如:椭圆中的特殊三角形、椭圆的焦半径、椭圆的通径等。而对于稍微复杂一些的性质,学生就有些束手无策了。

通过数学教育心理学的学习,我发现数学学习的迁移不是自动发生的,它受制于许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有数学学习材料的因素、数学活动经验的概括水平以及数学学习定势。

1、迁移需要对新旧学习中的经验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其中共同的经验成分才能实现,因此,数学学习材料在客观上要有相似性。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相似程度的大小决定着迁移效果和范围的大小。

例如:椭圆和双曲线的定义中都有两个定点和一个定长,由这些条件推导出的有关椭圆特殊三角形和焦半径公式的相关性质,学生就比较容易类推到双曲线的,还有可能在焦半径的公式中发现:椭圆的焦半径公式只有一个,而双曲线要根据具体情况(左、右支;上、下支)区别对待。

又如:椭圆的几何性质中有一条是:设过椭圆焦点F作直线与椭圆相交P、Q两点,A为椭圆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椭圆准线于M、N两点,则MF⊥NF;这条性质从叙述上比较长,学生可能直觉上认为推不出双曲线的类似性质。实际上,只要教师给学生一些勇气,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容易得出:设过双曲线焦点F作直线与双曲线相交P、Q两点,A为双曲线长轴上一个顶点,连结AP和AQ分别交相应于焦点F的双曲线准线于M、N两点,则MF⊥NF。再作出图形证明即可。可以说,椭圆和双去想的这条性质相似程度极高。 2、数学学习的迁移是一种学习中习得的数学活动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就是已有经验的具体化与新课题的类化过程或新、旧经验的协调过程。因此,概括水平越低,迁移范围越小,效果越差;反之,迁移的可能性就越大,效果也越好。

例如:在探究椭圆的几何性质中有一条是: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离;学生类比这条性质,可以得到双曲线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可能必与对应准线存在着某种关系。而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不外乎有三种:相交、相离、相切。判断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一是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判断;一种是用方程的根的情况判断。这些知识和技能学生是具备的,因此不难得出双曲线的相关性质,即:以焦点弦PQ为直径的圆必与对应准线相交。

3、定势现象是一种预备性反应或反应的准备,它是在连续活动中发生的。在活动过程中,先前活动经验为后面的活动形成一种准备状态。它使学生倾向于在学习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反应。由于定势是关于选择活动方向的一种倾向性,因此对迁移来说,定势的影响既可以起促进作用也可以起阻碍作用。

例如:在椭圆的概念中说的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的点的轨迹,而双曲线则是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为定长的点的轨迹。由于思维定势,容易把“绝对值”忘掉,从而丢失一支双曲线。

鉴于本人所学有限,分析的可能不是很准确,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反复思考,逐步改进。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认为:椭圆和双曲线的相关知识有许多共同的切入点,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要抓准这些相似点,教师除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外,如果还能运用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找到学生学习时的心理活动,可能会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只关注教师“如何教”的问题显然已经远远不够,于是,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只有充分发挥数学教育的功能,全面提高年轻一代的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朱文芳.中学生数学学习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3] ISBN978-7-107-18662-2,数学[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高中数学圆锥曲线论文篇三:浅谈高考圆锥曲线中的存在性问题

摘 要:在新课标、新考纲和新考试说明的精神指导下,高考数学科解析几何试题与以往大纲课程背景下考查形式和内容,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试题不论在考试评价、命题研究还是高考复习,都成为专家、教师探讨的重点、热点,也是高考命题改革的一块试验田.本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数学解析几何试题存在性问题的探究来揭示这些试题是如何贯彻课程标准,反应考试说明的意图,进而思考教师在解析几何的教学与高三复习策略。

关键词:课程标准 数学高考 解析几何 存在性问题 思考

前言

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存在性问题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存在性问题是一种具有开放性和发散性的问题,此类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不完备,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的条件进行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它对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及综合运用数学方法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解析几何第二问中经常考到“是否存在这样的点”的问题,也就是是否存在定值定点定直线定圆的问题。希望能够为老师的教学、高考复习提供有益的思考.[1]

一、是否存在这样的常数

例1:(2009福建理)已知AB分别为曲线 与轴的左、右两个交点,直线I过点B,且与X轴垂直,S为I上异于点B的一点,连结AS交曲线C于点T.

(Ⅰ)若曲线C为半圆,点T为圆弧AB的三等分点,试求出点S的坐标;

(II)如图,点M是以SB为直径的圆与线段TB的交点,试问:是否存在a,使得O,M,S三点共线?若存在,求出a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二、是否存在这样的点

【命题立意】:第二问难度较大,是一个探究性的开放试题,判断是否存在满足题设的定点.解决此题要突破两个关键:一是由图形的几何特征,判断出若定点存在,则必在 轴上,二是,题设要求“以PQ为直径的圆恒过点M”应转化为“ 对满足一定关系的m,k恒成立”,这里一定关系是指l与椭圆相切 . 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本题的亮点是体现代数方法对解决几何问题的作用,同时体现图形的几何性质对代数运算的方向和运算量的减小的作用,在推理论证上,体现不同思维方式引发不同的解题方法,对区分不同数学思维层次的学生有很好的作用.

三、是否存在这样的直线

【命题立意】:第二问是开放性问题,判断满足题设的直线是否存在从逻辑思维的角度考虑,假设直线l存在,则l应满足三个条件① (可求k);②l与椭圆有公共点(可建立k与b的不等关系);③l与OA的距离等于4(可建立k与b的相等关系),而确定一条直线只需两个条

件即可.因此,可利用l满足其中两个条件求出,再检验是否满足第三个条件,从而得出l是否存在.这样,本题有多种不同的解法.本题主要考查运算求解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考查函数与方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本题的亮点是,背景学生熟悉,试题入口宽,可以用不同的想法和解法解决,使不同思维方式的学生都能做题,提供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平台.[3]

四、是否存在这样的圆

【命题立意】:本题属于探究是否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确定,直线与椭圆的位置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待定系数法求方程的方法,能够运用解方程组法研究有关参数问题以及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结束语:1.从教学的角度思考:在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讲好直线、圆、圆锥曲线及其几何性质等基础知识.教学中要学生先通过画图,直观地理解要解决的几何问题的几何意义,再转化为代数问题求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很容易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体会解析几何的方法;在研究圆锥曲线时,弄清楚曲线方程和参变量的几何意义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础上,运用代数方程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在解决几何问题之后,要回到几何意义的理解上.几何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也是问题解决之后的落脚点,要避免让学生陷入代数的恒等变形而不理解其几何含义.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要突出几何要素,注重几何要素的代数化,要在几何要素的引导下进行代数的恒等变形,要让几何图形帮助我们思考问题、确定恒等变形的方向、简化计算,体会几何直观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2.从高三复习备考的角度思考:①认真研读《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明确高考对解析几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要求,使复习工作有的放矢;②重视解决解析几何问题通法的训练.从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直线方程、圆的方程,圆锥曲线的方程和基本性质(基本量)是重点考查的知识点,一定要熟悉基本方法,而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及其引发的各类问题是主观题的考查热点,要通过典型例题的操作、讲解,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思路,思考策略和通行通法,此外,要注意解析几何与其他数学内容的交汇,加强知识整体性的认知,锻炼学生在对参数的运算处理和面对繁杂的数学式子变形时应有的沉着心理和坚强毅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福建省教育考试院编.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数学考试说明[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3]王尚志.数学教学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