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

本文是国际贸易论文题目,笔者为大家收集了国际贸易专业最新论文题目50例,希望为大家的国际贸易论文选题提供参考。国际贸易论文优秀范文50篇:1 企业生产力与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实证研究2 贸易便利化对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的影响研究3 阿塞拜疆参与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影响与对策研究4 中国对俄罗斯投资的就业效应分析5 上海自贸区对长三角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6 中国STEAM教育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研究7 俄罗斯中小企业的经济作用与发展对策研究8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度质量对中国OFDI逆向技术溢出的影响研究9 基于“五通指数”的中俄合作评价研究10 新常态下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研究11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潜力研究12 中印贸易隐含碳排放测算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IO-SDA模型的实证分析13 空间计量视角下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以SO2、为例14 丝绸之路经济带IFDI的环境效应研究15 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运营效率评价研究16 俄罗斯扩大对华农产品出口研究17 GVC视角下技术进步对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门槛效应研究18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高技术产业出口的影响——以中美贸易为例19 国际产能合作对发展中国家GVC地位的影响分析——基于“一带一路”国家面板数据20 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拓展的投资引力模型 21 贸易开放对高新区产出的影响研究——以高新区特征为调节变量22 低碳经济约束对我国高碳产业出口贸易发展的影响23 跨国并购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基于我国医疗保健行业上市公司的研究24 “一带一路”国家双边投资对全球价值链地位的影响——基于社会网络分析25 中间产品贸易对中国工业部门劳动力需求的影响研究26 中韩两国汽车产业竞争依存关系测定及分析27 进口贸易对中国创新驱动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28 中国在全球价值链国际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TiVA方法及与金砖国家的比较29 东亚生产网络与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分析30 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31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及影响因素研 32 中国服务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生产率效应研究33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行业内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研究34 贸易对象基础设施对双边贸易成本的影响研究——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35 我国制造业贸易隐含碳测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36 东盟投资便利化水平测度及其对我国OFDI影响研究37 俄罗斯与中国石油天然气合作问题研究38 IFDI对柬埔寨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39 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对中国-东盟进出口商品的影响——基于HS分类的实证分析40 老挝FDI流入的影响因素研究41 中国对南美国家汽车出口影响因素分析42 中国对欧盟机电产品出口增加值的影响因素研究43 西部地区OFDI对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44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的影响45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潜力分析46 国内运输距离与进出口贸易:引力模型拓展与实证47 陕西省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48 中国—东盟自贸区各国贸易便利化的测度及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49 贸易增加值视角下中日韩生产性服务业出口竞争力的比较研究50 北京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

国际贸易实习报告在XXXXX的实习报告我于X年XX日至X月X日在X进行实习,该公司是以冶金和化工产品为主的国际贸易公司,主要产销国是北美的美国、东南亚地区、欧洲的英国以及南美的巴西等国,该公司有业务部和单证部,财务部组成了贸易主体,我就是在其中业务部门进行实习,我们公司业务部主要负责冶金和化工产品的出口工作,在实习期间,我了解了基本的贸易业务知识,学会了电脑制作外贸销售合同,以及按信用证和T/T要求制作装运及收汇单据,熟悉了通过电子邮件、MSN 、雅虎通与客户进行联系交流和业务人员按工厂要求对外报价,了解了专业外贸公司目前的发展现状,由于今年受到金融风暴的严重影响,对商业的影响尤其是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非常大。由于是以冶金和化工产品为主的贸易公司,所以对冶金和化工产品要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到公司的第一天,我就对各种冶金和化工产品进行了学习,各种冶金和化工产品的名称主要用英语来表示,如:Ferro silicon, Ferro manganese, Ferro chrome, Silicon manganese, Silicon Metal, Electrolytic manganese flake, Manganese Metal lump, Calcium silicon, Calcium carbide等,了解了各种冶金和化工产品的成分和规格,因为在贸易中产品的成分是否符合合同的要求是一项重要依据,不光要了解产品的学名,还要了解产品的代号,因为合同中往往出现的是冶金和化工产品的代号,同时各种产品的规格也一样重要,因为客户一般都是要先看样品的,在寄送样品之前一定要有符合其要求规格的产品给其看,这样才能进行下面的交易协商的步骤。所以对冶金和化工产品的熟悉程度,是检查一个外贸业务员是否符合要求的基本指标。可以说,我们公司的所有贸易都是建立在对各种冶金和化工产品的熟悉程度之上的。通过几天的学习,把公司要出口的主要冶金和化工产品的名称、英文名称、成分、用途等都有了大概的了解,就开始做基本的业务了。首先是通过整理客户资料,把有用的资料筛选出来,通过把有用的外国客户的公司名称、联系人、电子邮箱等收集好后,就开始通过写电子邮件发送希望建立业务关系的信函。通过邮件、MSN、雅虎通等方式与国外的客户进行沟通。这时主要通过英语进行交流,对英语的要求很高,通过不断的学习,英语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对于外贸专业人员而言,不仅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必须会用英语与外商交流、谈判及写传真、邮件、书信等。如果专业英语知识掌握不好,就很难展开工作,甚至会影响业务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实习中要求我们加强英语的学习,掌握外贸专业术语基础。通过与国外客户的交流,确定基本的订单意向,通常在客户下订单之前会给我们业务部相关的order/inquiry,主要针对产品的物理性及化学性,价格及价格条款进行初步确认。目前,由于贸易国际化、市场一体化的趋势影响,产品价格竞争日益激烈,买家已经不仅仅局限在货比三家的原始状态上。因此,客户询盘往往是几个循环才能达到最终共识。而在这期间,业务员通常是面对很多客户询盘,在精力和时间有限的前提下,作为一个业务员如何筛选何为目标客户,何为流动客户,以达到优化业务,能否和客户以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就显得的至关重要了。经过反复洽谈后,得到客户确认的OFFICAL ORER/PURCHSE。接到客户订单,说明开始进入实际的业务操作领域。可以签订对外贸易合同了,这一阶段我们可以通过和客户的谈判确定具体的合同细节,如商检、运输、保险、金融收汇(付款方式)、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尤其像我们出口冶金和化工产品的企业而言就更重要了,每次出口的交易量都在100吨左右,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我们还要根据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贸易实践经验,以冶金和化工产品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为基础,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的一个考验。另外,通过与国外客户确定订单之后,就要处理好订单签订以后的生产、检查货物、租船订舱、装运、报检通关等工作,做好海运提单、装箱单、商检证、保险单、发票、产品质量证明书等一系列与国际贸易流程有关的单据。之前,这些单据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都有学习过,但是,我们都觉得书上讲的东西理论性太强,实践中一定用不到。但当真正看过这些单据后,才发现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此时我们看到的、用到的、正是书上所讲、我们所学的。这些单据大大加强了我们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让我们对如何填写这类单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由于国际贸易实务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其他课程内容紧密相联。应该将各们知识综合运用。比如讲到商品的品质、数量和包装内容时就应去了解商品学科的知识;讲到商品的价格时,就应去了解价格学、国际金融及货币银行学的内容;讲到国际货物运输、保险内容时,就应去了解运输学、保险学科的内容;讲到争议、违约、索赔、不可抗力等内容时,就应去了解有关法律的知识等等。所以我们要想做好外贸工作必须处理好外贸方面的各种关系。在此次的外贸业务实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我感觉到了要想做好外贸工作,必须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要学习如《国际贸易术语解释通则》、《托收统一规则》、《跟单信用证统一惯例》等。这些规则已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公认的一般国际贸易惯例,被人们普遍接受和经常使用,并成为国际贸易界从业人员遵守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学习本课程时,必须根据“学以至用”的原则,结合我国国情来研究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并学会灵活运用国际上一些行之有效的贸易方式和习惯做法,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这样我们在做国际业务时就能减少麻烦,能更顺利的完成订单。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使我学到很多东西,尤其是在与客户的交往方面。对于一个成功的业务员来说,先和客户当朋友再谈生意。开始的一段时间我都主动在MSN里以及网上和客户打招呼问好,后来慢慢的我的客户都会开始主动跟我打招呼。有时还会有客户主动打电话过来问候聊天,这样就增进了我与客户之间的交谈及友谊,让客户对我有个好的印象,对业务员来说,这些客户资源是日后最大的潜在力。棘手的客户是业务员最好的老师。客户的抱怨应当被视为神圣的语言,任何批评意见都应当乐于接受。正确处理客户的抱怨:一、提高客户的满意度,二、增加客户认牌购买倾向,三、丰厚的利润。成交并非是销售工作的结束,而是下次销售活动的开始。销售工作不会有完结篇,它只会一再“从头开始”。成功的人是那些从失败上汲取教训,而不为失败所吓倒的人,有一点身为业务员都不可忘记的是从失败中获得的教训,远比从成功中获得的经验更容易牢记在心。不能命中靶子决不归咎于靶子。买卖不成也决不是客户的过错。问一问任何一个专业业务员成功的秘诀,他一定回答:坚持到底。世界上什么也不能代替执着。天分不能——有天分但一事无成的人到处都是:聪明不能——人们对一贫如洗的聪明人司空见惯,教育不能——世界上有教养但到处碰壁的人多的是。唯有执着和决心才是最重要的。记住:最先亮的灯最先灭。不要做一日之星。执着才能长久。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又穷又苦,那并不是那个人以前做错了什么,而是他什么都没有做。业务员一定要有强硬的心理承受能力。被客户无理轰骂,无理挂掉电话是常有的事情。有次和一客户明明一直谈的好好的,突然就来一句,那就不要谈了,对方就下线了。但是下次再和他谈时,一样要记住保持满脸笑容,声音愉快,好像上次不愉快的事情根本没发生一样。要给客户一个好的印象,也许他就是在考验你,所以要想做好业务员,尤其是像外贸业务员,我们根本见不到客户,更要细心谨慎。在此次实习中,也使我们确实感受到了团队精神的作用。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必须随时处于一个团队中,不可能孤立存在,我们能够顺利完成此次实习,与我们这一个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是分不开的。如果缺少了团队精神,我们将是一团散沙,没有凝聚力,也就完成不了订单,业务量也就无从谈起。我们不仅从个人能力,业务知识上有所提高,也了解到了团队精神、协作精神的重要性。相信,有了这一次实习的经历,无论是今后的学习,还是工作,甚至是生活,我都会更加清楚,自己要什么、该做什么、该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好;相信,此次实习将是我今后人生的一个良好开端。相信以后在工作中更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做好外贸业务。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待了十几年,一夕之间身份由学生变成了社会人,刚开始真的很难适应,所有的角色和职责都转变了,出来工作,不再有人告诉你,什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没有老师在旁教你错误如何改正,一旦犯了,就要去承担,这就是社会人的责任.但与此同时,我觉得纵然有再多的无奈,也要学着去适应去克服。实习是每一个学生必须拥有的一段经历,他使我们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在课堂上根本就学不到的知识,也打开了视野,长了见识,为我们以后进一步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实习是我们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在实践中的一次尝试。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工作,让我能够对外贸业务有初步的了解,很庆幸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客户,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外贸看中的还是经验,经验的累积对以后是一笔丰富的财富。虽然开始很辛苦,但是前景很好。实习中同事和经理的对我的帮助很大,告诉我做人做事的道理,教我如何做好业务,在此对他们的帮助表示感谢!以后的路还很长,要学的还很多,我希望能够走好每一步。在我的实习期中,有开心也有难过的时候,有难忘的事情,也有碰到困难问题的时候,这一切我都一直努力地去克服,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好!我相信,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而我在未来的人生和工作道路上了,我会更加努力用心的走下去!XXXXXXXXXXXXXX

南通市目前已有通州家纺、启东电动工具和如东海水产品列入省出口基地,同时已初步形成船舶海工、能源光伏、家纺服装、化工、食品、体育休闲用品等超亿美元的出口板块,有力地改变了我市传统的出口结构 -尽管外贸企稳向好态势明显,但今年的外贸形势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今后一段时间,外贸转型升级依然是不变的主题 今年上半年,我市外贸出口亿美元,同比增长,超过金融危机前外贸出口最好时期2008年的同期水平,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最近,《中国海关》杂志发布2009-2010年度“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名单。这次评选主要参考包括水平指标、潜力指标、发展指标、效益指标和结构指标5大评价体系,南通以综合得分分跻身第24位。这表明,经过多年努力,南通正实现由外贸大市向外贸强市的嬗变。 外贸由大变强,得益于外贸发展方式的转变。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一直是政府、企业热议的话题,经过政府部门多年引导扶持和企业自身努力,我市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如今,后金融危机时代到来,坚定不移地走转型升级之路,仍是外贸出口不变的主题。 转型的阵痛与甜蜜 如果说前些年外贸转型更多来自政府引导和部分企业的自发行为,那么金融危机则使转型成为外贸绕不过的坎。对企业来说,转型承担着太多的风险和压力,不少企业正在经历着不为人知的阵痛。 我市某服装企业在多年为国外企业代工后,决定自创品牌。然而,自创品牌之路绝不轻松,这家企业已砸下以千万元计的广告费,但在市场的海洋中,只是碧波中激起的微澜。品牌要脱颖而出,绝非一日之功。更多的企业在转与不转之间徘徊犹豫。以我市纺织服装行业为例,由于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部分企业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劳动力成本压力,但又无力马上“转身”,向苏北、中西部地区迁移也只是权宜之计。 也有不少企业品尝到外贸转型带来的甜蜜。这些企业逐步摆脱低价位、同质化竞争,向高端化发展,把传统产业做成欣欣向荣的朝阳产业。 江苏联发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进出口部经理陆昌元告诉记者,公司淘汰低端产品,主攻高端产品,路越走越宽,市场越做越大。这家公司围绕“做世界一流的衬衫面料供应商”的目标,坚持产品创新、技术创新,每年自主开发的新品种、新花型、新材料色织面料1000多个,形成了棉花纺纱——色织布生产——成衣缝制一体化的产业链。联发的面料是世界许多知名品牌衬衫的首选面料,小厂根本无法与之竞争。 今年公司用从股市募集的资金,又增添了近300台高速喷气织机。前6个月,该公司累计出口达7211万美元,位列全市出口第五。 南通大东有限公司近日跻身全国家纺出口前100强企业。早在2003年,在不少同行热衷上项目、求数量、低价竞争时,大东就面向高端市场有计划地实施产品结构调整。从普通毛巾发展到吸水快干型、天然抗菌型、保健功能型毛巾,材料由单纯的国产棉发展到竹木纤维、大豆纤维、莫代尔、天然彩棉等,目前已形成8大系列4000多个品种。大东公司十分重视品牌建设,“DD”牌产品先后获中国名牌产品、江苏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等称号。 我市电动工具产业从粗放式经营向品牌化发展,外贸出口实现从无到有,从有到精。南通东成电动工具有限公司拒“为他人做嫁衣裳”,坚持自创品牌,近年来着力培养东南亚市场代理商,并在当地市场打响了名声。 “对传统企业来说,转型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面临着资金、研发、市场等诸多制约。”市商务局局长羌强分析,今年以来 ,外贸形势逐渐好转,外贸订单增多,对外贸企业来说, 转型升级的压力变小了。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在转型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还是回到粗放型的发展之路上,对外贸企业来说,必须作出智慧的选择。 产业转型是关键 “外贸转型的切入点是产业结构的转型,在这方面南通探索出了自己的经验。”省商务厅副厅长笪家祥本月初在南通召开全省外贸年中工作会议时说。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成为外贸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在新兴产业中,船舶、海工、光伏发展最为迅猛。 我市船舶产业已经具备集装箱船、油船、大型散货船三大主流船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创造了中国首制1万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30万吨VLCC超大型油轮、5000车位汽车滚装船、3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VLOC)等数项中国乃至世界船舶行业第一。在大力发展造船产业的同时,我市企业向技术含量更高的海工产品发力。2009年,全市海工产品产值亿元,同比增长。海工产品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品种及数量上居国内领先地位。统计显示,去年船舶及浮体结构出口占全省总量的1/3,船舶产品已占全市出口总额的。 熟悉江苏林洋电子的人都知道,这家企业最初以电子式电能表的研发、生产、销售为主产业。林洋抓住新能源产业崛起的契机,2004年成立江苏林洋新能源有限公司,2006年12月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全力投资集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销售,创造了企业发展的奇迹。去年林洋新能源累计出口亿美元,而今年前6个月已经出口亿美元,成我市第一出口大户,比排名第二的整整多出了亿美元。 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大幅提升,改变了我市外贸产业以“轻”为主的局面。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005年的上升到目前的,超过纺织服装,跃升为我市第一大类出口商品。而纺织服装占比缩减至。2005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比重仅为6%,而目前已上升到。 从企业到产业板块,出口基地成为拉长产业链,提升配套能力的重要载体。我市外贸和财政部门积极培育省出口基地,目前已有通州家纺、启东电动工具和如东海水产品列入省出口基地,省出口基地每年可获得100万元的资助,用于公共平台建设。我市已初步形成船舶海工、能源光伏、家纺服装、化工、食品、体育休闲用品等超亿美元的出口板块,有力地改变了我市传统的出口结构。 政策扶持护航 去年,南通外贸医保公司成功应诉美国“337”调查,国内媒体盛赞“此案开创了我国小企业应诉美国‘337’调查速战速胜的历史”。 这家公司研发的产品被美国某大公司指责侵犯相关专利,如不应诉,其产品将永远退出美国市场。南通外贸医保公司负责人介绍,没有商务部和省市外经贸主管部门从政策到具体业务方面的支持、指导,不可能有信心坚持应诉下去,也不可能最终获得成功。 “面对国际大市场,以外贸企业一己之力,转型之难,可以想见。”市商务局副局长左晓明介绍,政府部门对外贸转型升级大力引导和扶持,起到了显著效果。 7月28日,市商务局公布了“2010-2011年度南通市出口名牌”名单。“铁人”“鑫缘”等36个知名品牌上榜。根据我市相关外贸政策扶持,这些企业将获得数万元的资金扶持。 去年底,市财政局、市外经贸局出台《关于扶持市区外贸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对企业创出口名牌、注册境外商标、申请专利、参加境外展会等给予资金扶持。为了把企业从单打独斗的状态转向抱团竞争,政策对国家级、省级出口基地的创建主体分别给予50万元和20万元的奖励。 今年上半年,市财政局、商务局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品牌、基地等工作的推进引导力度,1100家企业获得各级各类扶持资金8628万元。104家投保政策性的出口信用保险,投保额达到亿美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量。进出口银行给我市出口企业发放优惠贷款总额亿元,超过历年总和。我市还启动了中小企业直贷统保试点工作。市商务局还从广交会品牌展位分配等方面对企业创出口名牌进行引导。 业内专家认为,尽管外贸企稳向好态势明显,但今年的外贸形势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从国际环境看,欧盟的债务危机影响将会逐步显现;从政策情况看,汇改政策和出口退税政策调整预计会给出口波动带来叠加效应;从企业情况看,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将制约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建议写第四个题目,这种战略性研究论文,只需要将一些国际形势做做分析,然后再以具体的案例来辅助说明,基本上就能够写出一篇比较好的学术论文,一般要求5000字数应该是中文核心级别的论文吧,要不然就是CSCD,建议你百度下:普刊学术中心,很多关于论文的写作教程。如果你想发EI级别的文章,也可以百度下:EI学术会议中心,专门做EI会议论文的

浙江外贸转型发展研究论文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孟宪嘉 浙江理工大学[摘 要] 本文对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中面临的问题做了透彻的分析,并对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力的解决措施。[关键词] 浙江纺织品 对外贸易 问题 对策我国加入WTO以后,浙江纺织品行业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上参与国际竞争,实现了快速发展。2004年纺织品出口总额占全国的,占全球的。浙江已成为全球主要的纺织品出口加工地区之一。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以量取胜的浙江纺织品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2005年1月日,纺织品贸易配额体制的结束又给浙江纺织品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一、 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面临的问题1.经营方式落后,产品附加值低浙江纺织业的发展,主要走的是粗放式产业、中低端产品的发展路线,出口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数量的推动。目前,很多企业仍然停留在利用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成本扩大规模,搞粗放式经营,采取低价营销模式。对技术革新、品牌创立,投入很少,产品加工的深度、精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新产品开发速度慢,满足不了国际市场的需求,部分中低档产品出现竞争过度,严重削弱了企业的竞争力,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2.电力紧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近几年来,浙江省的电力越来越紧缺。由于电力供应紧张,浙江各地普遍采用间隔供电措施,导致企业生产时间安排的难度加大、按时交货难以保证,企业怕耽误交货日期而不敢接单或推迟交货期。在电力紧缺的同时,原材料价格也不断是上涨。近两年来,随着煤炭、电力、石油、运输价格的上涨,纺织面料、棉纱等原料也跟着上涨。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工业品价格高进低出,企业利润大大减小。3.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无序竞争将会加剧长期以来,以同质化的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比较突出。2003年~2004年,我国出口纺织企业就从3万家猛增到近4万家,绝大多数企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短期扩大规模。在产品市场面临饱和时,这些原本就以“量大价低”制胜的纺企,往往采取极具自杀性的“价格战”,打乱了正常的经营秩序,危及到国际市场的保有。纺织品被动配额取消后,更多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将大量涌出,无序竞争问题可能进一步暴露。4.纺织品配额取消后,对外贸易摩擦将会增多浙江出口的纺织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产品基本处在国际分工和价值链的低端,增长以“跑量”为主,产品附加值较低,加上丰富而低廉的劳动力供给,导致出口产品成本不高,极易给人以低价倾销的印象。近几年,我省已是全国受反倾销、保障措施等立案调查最多省份。纺织品一直是贸易自由化过程中的焦点,目前世界主要进口国都对我国的纺织品出口高度关注。纺织品配额取消后,主要进口国会以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来取代配额制,如果短期内出口过快增长,势必打破原有的市场平衡,引起市场波动,加大市场压力,加剧贸易摩擦。二、浙江纺织品对外贸易的对策1.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浙江纺织企业要做好长远打算,着眼于提高国际竞争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形成一批市场份额大、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实现出口增长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的转变。把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鼓励大中型纺织企业创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提高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努力开发专利产品、原创技术和知名品牌,发挥行业示范带头作用。树立品牌战略,扩大品牌出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提高获利空间,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2.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当前这段时间是浙江加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对电力的需求相当大,政府应当把基础设施不健全和资源紧缺等瓶颈制约问题当作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浙江经济条件好,民营资本十分丰厚,浙江省各级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民营资本参与能源项目建设。在合理建设能源项目的同时,浙江省各级政府要鼓励企业积极进行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 ,支持推广采用节能、降耗、节水、环保的先进技术设备和产品。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高效——高产出、高附加值、低能耗产业的发展,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内部也应该有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发展效率高、电耗低、能耗低的产品。3.加强行业自律,采取稳健的出口策略各级纺织行业协会应积极发挥组织作用,在中国政府宏观政策指引下,与中国相关社团组织合作,增强行业组织在政策推介、信息收集、风险预警、市场开拓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在同类企业和同类产品在同一国际市场竞争时,行会可以平衡各种利益关系,帮助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价格,营销和竞争方法,避免一些企业不顾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竞相降价、相互拆台、商业欺诈等“自相残杀”、“自毁市场”,维护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公平秩序。4.建立纺织品对外贸易摩擦预警机制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以反倾销为主要形式的贸易争端必将加剧。因此,浙江纺织行业要进一步做好纺织品出口贸易的监测预警和应对工作。对于市场已经饱和,可能面临反倾销的地方,企业应当建立主动限制机制,降低对主销市场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一定的比例即暂停。认真执行国家关于纺织品贸易的政策和制度,规范企业出口行为,及时发现和制止不正当竞争。合理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行业正当权利,增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支持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调查和贸易壁垒,维护产业安全。参考文献:[1]“浙江省在全国具有优势的制造业”——浙江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综合处发布[2]“商务部、海关总署2004年公告第103号”——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3]“促进自由贸易,共建合作平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纺织品服装跨国采购在中国”论坛上的讲话<<<<<<<<<<<<<<<<<<<<<<<<<<<<<<<<<<<<<<<<要[PDF格式给我留言

一、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滞后的原因 当前,浙江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企业自主增长能力日益增强,工业门类齐全,基础设施良好, 加工制造能力较强,在经济全球化、国际产业转移 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的趋势下, 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但与广东、 江苏及上海等省市相比,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认清浙江加 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及问题,实现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才能使浙江对外贸易健康稳定发展。 (一)浙江加工贸易存在的问题 1 加工贸易发展规模偏小和比重较低。近年来, 浙江省的外贸出口规模持续扩大,2005年, 全省出口已达亿美元,与上年同比增长了 %,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从贸易方式看, 支持浙江省出口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是一般贸易出口。 加工贸易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发展速度,与全国和 沿海省市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距。2004年,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额跃上百亿美元, 但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只有%;从全国来看, 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出口总 额的比重为%。浙江省与全国相比,相差34个百分点; 与沿海省市相比, 2004年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出口额仅占广东省的%, 江苏省的 %,上海市的%,还远远落后于山东、 福建和天津等三省市。从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外贸出口额的比重来看, 沿海8省市平均为%,而浙江 省仅占%,与广东省相比相差了近67个百分点。可见, 浙江省的加工贸易发展不仅规模明显偏小, 而且加工贸易占外贸出口的比重也明显偏低。 2 利用外资较其它省份落后, 制约了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发展。 我国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主要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浙江省由于利用外资规模落后于广 东、江苏、上海等省市,从而制约了加工贸易经营主体的发展。 而内资企业由于对加工贸易缺乏认识和了解, 涉及的审批管理部门较多,经营风险较大,开展加工贸 易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浙江省加工贸易的发展。 3 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出口商品科技含量低,质量档次不高。 当今国际加工贸易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国外跨国公司, 我国企业主要是作为跨国 公司国际产业链中的一分子,为其开展加工或组装业务。 加工贸易涉及的行业主要是通信设备、计算机、电子、 专用设备等高技术产品和中高档日用消费品。近年 来,浙江省加工贸易产业结构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 但传统产业还大量存在,产品档次不高。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产品所占份额最大的是机电产品与纺织品,属 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有的部分高科技、 深加工产品也存在加工过程短、增值率低的问题, 真正体现技术水平和要素含量的设备和中间投入品都要从国外进 口。从总的情况来看,加工贸易产业层次不高,产品档次较低。 在机电产品中,粗加工、技术含量低、 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项目占相当大的比重,高附加值、高技 术含量、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相对较少, 一些高科技产品多以简单加工组装为主, 集中在劳动密集型加工装配环节。 4 出口市场相对集中,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浙江省前十位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占了加工贸易总额的72. 2%。2005年,浙江省加 工贸易额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有:日本、美国、台湾、 韩国、德国、香港。 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加工贸易额占了浙江省加工贸易总额的% 。近年来, 浙江省加工贸易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 但是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非洲和拉美市场开发潜力大, 出口市场较集中,抗风险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5 加工贸易企业结构不尽合理。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以外商独资企业与中外合资企业为主, 2005年,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加工贸易额占了浙江省加 工贸易总额的%, 而浙江省较为发达的民营企业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仅为%。 据统计,2005年,浙江省加工贸易增值率已达到 %,其中,民营企业平均增值率为%, 三资企业平均增值率为%,而国有企业增值率只有56. 74%。可见,民营企业从事 加工贸易比重偏低,不利于浙江省加工贸易的更快发展。 6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简单加工装配, 参与全球化竞争的能力不强。 现有加工贸易企业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偏低, 高附 加值、高新技术、高创汇的加工贸易项目相对较少, 加工贸易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 很难打入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体系。目前所开展的加工贸易中, 主要是为 一些中小采购商做一些零散的加工定单,加工层次低、规模小, 所用原料大都可用国内同类产品替代。所以,除非客户要求, 企业大都倾向于采用一般贸易。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 1 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不够, 企业缺乏开展加工贸易的主动性。广东、 苏南等沿海地区对加工贸易极为重视。 广东省政府为加工贸易企业与海关的联网 划拨专项资金, 并鼓励低技术含量的加工贸易进一步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广东本身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广东、 江苏两省政府注重拓宽高新技术企业的融 资渠道,简化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的通关手续, 并落实进口关键设备零部件和软件技术的免征关税和增值税待遇, 落实高新技术产品的除扣退税待遇,促进了广 东、江苏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相比之下, 浙江省政府部门对加工贸易的重视度不够, 所采取的鼓励措施有失偏颇, 如以加工贸易企业的出口额作为奖励其发展的指 标,致使每年获得奖励的企业仅仅是少数几家, 而国有企业和大量的民营企业很少获得此种奖励, 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些企业开展加工贸易的积极性。 2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相对落后是制约加工贸易发展的主要原因。 与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相比, 浙江实际利用外资一直处于落后状态,2005 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仅为广东的%,江苏的% 。从2004年开始,利用外资快速增长,并首次超过上海, 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额为 77 23亿美元,超过上海8 73亿美元。 加工贸易经营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利用外资的落后直接导致加工贸易发展的滞后。 3 现有的工业产业结构不利于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浙江工业以轻工艺、纺织服装、机电、化工等加工工业为主, 开展加工贸易业务的劳动密集型产 品比例过高,增值率和创汇率较低,上规模、 上档次的工业企业较少,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到浙江落户。据统计, 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到我国设立研发中 心,而在浙江境内的仅有54家,不利于浙江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4 加工产品多采取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加工贸易获利很小。 目前,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加工制造, 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 偏低,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在产品开发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由于缺乏国际市场的行销能力, 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下 端,加工贸易企业缺乏国际竞争力。 二、浙江省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目标与对策 改变浙江外贸依存度过高的现状及优化产业结构, 需要对加工贸易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推进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 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为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了外部条件。 浙江作为长三角的南翼, 在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中处于非常有利的位置, 也为加工贸易 转型升级提供了内部条件。 我们可以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方向。 (一)浙江加工贸易的目标定位 加工贸易的发展战略是我国国民经济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目标定位将影响着整个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向。当前, 我国加工贸易发展的根本目 标就是进一步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和水平, 使其有利于通过国内外资源优势的转换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和增强产 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利于增加就业和缓解国内结构性 矛盾,有利于带动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根据以上基本原则, 浙江加工贸易的具体目标定位如下: 1 出口效益作为加工贸易努力实现的首要目标。 在当前浙江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创汇能力不断增强的情况下, 将出口效益而不是创汇数额作为加 工贸易的首要目标是可能的。虽然将加工贸易由“数量型”转变为“ 效益型”的这一过程很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外贸出口数额的增长, 但这是必要的环节,也是解 决问题的关键。 2 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 面对浙江加工贸易的现状及国际国内环境, 实现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的转变已成为浙江加 工贸易发展的根本出路,是浙江加工贸易战略目标定位的重点。 首先,要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新机遇,积极发展资本密集型、 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加工贸易,提高加工 贸易的技术档次, 使浙江的高技术产品加工贸易额比重实现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 要实现加工贸易的深加工、精加工,延长加工贸易的加工链条, 提高加工贸易产 品附加值。再次,要结合西部开发战略和我国的地区经济布局, 把部分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向广大中西部地区转移, 浙江则从事高新技术产品制造,以打 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3 增强加工贸易与省内产业的关联度, 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加工贸易同省内产业结构的关系属于商品流通和生产的关系,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在实现 由传统加工贸易向现代加工贸易转变的过程中, 还要充分重视加工贸易与省内产业政策的结合, 以带动省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在这一点上我们应充分借鉴国外经验和 广东、苏南等先进地区的经验, 将加工贸易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 这不但可以使浙江得到静态的国际比较利益, 还可以得到动态型的比较利益。 4 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虽然浙江加工贸易仅占对外贸易的1/5强, 但是其加工贸易发展潜力很大。由于加工贸易企业分布范围广, 监管部门 多,政策协调不力,加工贸易监管混乱,致使加工贸易“飞料走私” 问题严重。因此,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加工贸易的监管, 取消过多的政策优惠,使加 工贸易在规范的政策体制下增强自身对国际市场的应变能力, 促使它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现代加工贸易方向发展。 (二)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对策 政府层面: 1 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加工贸易管理体系。 原有加工贸易管理方式已不适应新形势下的加工贸易企业, 尤其是IT企业“订单网络化、物流全球化、生 产零库存”及其产品“市场变化快、技术更新快、生产周期短” 等特点带来的新经营方式与传统监管方式产生的矛盾日益凸现。 因而,完善现有加工贸易的审批、监 管模式势在必行。应根据各部门职能,理顺管理和审批程序, 减少审批环节,避免重复审批,提高政府管理效率, 为加工贸易提供优质服务,促进加工贸易持续、健 康和快速发展。 省内各级政府都应把发展加工贸易作为对外开的重要工作来抓,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目标一致、步调统一, 构建高效的加工贸易工作体系;推进联网监 管进程,扩大联网监管范围;强化风险管理,加大监控力度;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高科技手段, 对加工贸易全过程实施电子网络管理。 2 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 浙江省在利用外资方面相对于其经济总量要较弱, 在引进外资的总量上落后于广东、江苏、上海等省市。 由于加工贸易的主体是外商投资企业, 而浙江在引进外资方面相对落后, 进而决定了浙江省加工贸易总量和比重的偏低。 浙江省应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升省内产 业配套能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将引进技术含量高、 规模大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开拓加工贸易新局面的重要力量, 注重引进大型跨国公司向浙江省转移附加 值高的加工制造环节、服务外包业务,建立技术研发机构, 鼓励外资通过组建合资企业、合作生产、 联合制造等方式向浙江省转移先进技术。通过利用优质外资促进 加工贸易在数量上的增长和结构上的升级。 3 奖励政策与惩罚政策并举。 根据国家产业引导政策及加工贸易产业准入标准和加工贸易分类标准 ,以企业经营规模、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出口产 品的附加值、加工生产的环保标准作为衡量指标, 每年评选出达标企业10家左右,奖励达标的加工贸易企业200~ 500万元,通过奖励政策,有效地将资金和 其他资源引入到高新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 从而有力地促进浙江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在实施奖励、 优惠政策的同时,对属于国家禁止类产品的加工贸易企业关停并 转,如加工产品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的饮料、 木制家具、矿砂等产品的加工贸易;限制部分纺织品、鞋类、 塑料制品等产品的加工贸易。 产业层面: 1 要处理好转型升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 要通过对加工贸易产品的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程度, 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增强省内配套能力, 释放加工贸易的辐射能力和聚集效应,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2 加强产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 对于加工贸易来说, 浙江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使其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 、科技含量较高的一 环,对此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将有明显的效果。浙江应根据国家《 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 产品和技术目录》,结合本省实际鼓 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产业。此外, 制定科技含量不等的特定生产工序标准, 对符合标准的加工贸易产品、 零部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的优惠方面予以区别对待,引导外 商将加工贸易中的高科技环节放在浙江境内, 以提高加工贸易的科技含量。 3 加强政策调控,建立产业评估机制。 要在国家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政策环境下, 把发展加工贸易与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结合起来,强化产 业政策对加工贸易的引导,建立产业评估机制。为此, 可由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对加工贸易项目进行综合评审, 对一些加工程度不高、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 特别是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污染环境的项目, 应实施禁止或限制政策,从而逐步优化加工贸易进出口商品结构。 通过鼓励深加工、精加工,提高加工贸易产品 的加工程度,延长加工贸易的产业链条。在扩大出口、 吸引外资的同时, 鼓励和扶持内资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国外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 企业提供加工配套,鼓 励包括民营中小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加工贸易体 系和全球采购体系, 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利用外资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加工贸易企业层面: 1 民营企业应培育自身成为加工贸易的经营主体。 能否摆脱对依附性加工贸易的依赖,关键在于本土企业能否在“ 与狼共舞”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成为 具有一定实力和支配能力的领先企业。这样的企业多了, 依附性加工贸易就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目前, 加工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占了很大一部分,机电产品和高新 技术产品的加工贸易基本是外商投资企业, 这反映了目前浙江省内企业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仍很薄弱。 从长远来看,主动参与全球化进程,可以充分发挥浙江省在资源 配置、供应链管理以及市场控制等方面的优势。因此, 浙江省民营企业应重视发展加工贸易,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开拓市场、 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 牌的能力;利用现有的生产能力加工装配出口, 使其成为浙江省的加工贸易主体。 2 提升加工贸易企业技术开发、创新和行销能力。 加工贸易的主体跨国公司在转移技术时, 其主要目的就是在保持技术垄断的前提下,获得技术创新 的利润最大化。 由于从事加工贸易的国家与地区很难获得最先进技术的转移, 纯粹依靠技术转移难以实现产业技术的赶超。因此, 加工贸易企业应注重增强自身研发 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以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地位。目前, 浙江省加工贸易企业大多从事产品加工制造, 企业核心技术研发能力不足,产品档次仍然偏低; 有的加工贸易企业虽然在产品开发上没有什么问题, 但由于缺乏国际市场行销能力, 只能为跨国公司贴牌生产和租用外国品牌, 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处于下端。要实 现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 加工贸易企业必须不断提高自主开发的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 从代加工(OEM)向代设计(ODM)乃至自创品牌(OBM) 发展。求采纳

高校转型发展研究论文

作为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手段,教育发展是一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决定因素。下文是我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教育发展的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1 浅谈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 教育的社会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对重智育、轻德育、 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问题的严重后果缺乏深刻的认识,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尚未将“全面 发展”真正到位,教育教学模式依旧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传统的方式。尽管有一些教改实验,但对整体的教学方式的冲击和震荡仍然微乎其微,我们依然可以看到陈旧的传统教育的种种表现: 1.重课堂教学,轻课外活动。有相当多的学校把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看成了唯一的形式。学生整天围着老师转,围着课本转、围着教室转、围着作业转。 2.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教学本应是师生的双边活动,而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只管自己的教,不问学生的学。教师几乎把所有的的教学时间都用来考虑如何备课、写教案、讲课、布置作业和批改作业、 考试和阅卷等。至于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则很少顾及。 3.重传授知识,轻能力培养。向学生传授知识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可有的老师把传授知识当作唯一的任务,由此而产生僵硬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把学生当作口袋,硬灌硬塞。诸如“题海战术”、频繁的考试、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等都属于此。 4.重统一要求,轻因材施教。由于人的秉赋、爱好、性格以及环境条件等等的不同,有些人往往只在某一方面有才华,而其他方面则一般,甚至有缺陷,对这些人,有些教师只用一个腔调,一个尺码去要求学生,如有悖老师观点、要求的则斥之为“庸才”、“歪才”,甚至被打入“冷宫”,视为“废才”,这样使一些有特长的学生埋没了“才干”。 凡此种种,都与素质教育的内涵相违背,对此,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转变和落实. 一、首先将教育观念的转变具体化,并落实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 观念是支配人们行为的一种思想意识,不同的教学观念,就会有不同的教学实践。教学观念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人们对教学认识的集中体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学观念也随之不断更新,为了适应 现代教育的要求,使课堂教学能够实现新时期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我们应当转变教育观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首先要求教育观念的优化。因为教育行为受制于相应的教育思想,当教育观念没有实现真正转变时,任何其他的改革措施都很难真正产生效果。 二、转变教育方式 传统的教育方式无须废除,只须转变改进。如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同时,开辟第二课堂,但不能忽视课堂教学。 因为课堂教学是基础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师要认真对待每节课,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无论在教学的哪个环节上,教师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几个“优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但不是说就不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了,而是要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在教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主地去获取知识,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分析和了解,要分析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学习状况,注重分层教育,因材施教,尤其是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更要坚持这一原则。如课堂教学中完全可以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要求,布置不同的作业,批改作业时,对部分同学可放手让其互批,对部分同学还可以面批,这样,可以鼓励每一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使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 三、由注重教法向注重学法转变 当今社会,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而且有些知识的 发展快更新也快,一个人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形成了自学能力,他的一生才能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只管如何教,不管学生如何学,教和学不能协调统一,课堂效率始终不高。现在的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仅仅是传统观念上的读书,更主要的是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才能自觉地学、科学地学、高效率地学,教学才能事半功倍。 四、从强调记忆的学习向注重思维的学习转变 目前,人类已进入信息社会, 现代生产已进入自动化时代。面对这种生产力水平,劳动者必须具有复杂的脑力劳动能力,更多地表现为创造性劳动和研究,这就要求 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这种高素质的人,必须具有创造性能力,因此现代教育不应以传授传统文化为唯一功能,而应将学生引向科学文化的发展前沿,引向未来,使学生具有吸取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和把不同特质的文化精华融为一体的能力,为学生创造多向选择的条件。学生学习知识,不只是学习已有的结论,还要学习结论的形成过程,参与到学习过程之中。传统教育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须扬弃,要代之以生动的活泼的主动的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要着眼学生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充分发掘学生智慧的潜力。 五、改进质量评估细则 教育质量评估在素质教育全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不搞好教育评估细则,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难以突破,而且可能会导致以高分论英雄的危险。因此,我认为要从“多元化、全方位”的角度,制定素质教育的评估细则,对教师的工作,应按照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教书育人的要求,根据巩固率、合格率、达标率、优生率、学困生转化率等各项指标综合评估(包含音、体、美、劳、心理健康等科目)。不能仅看看教师的教案写得怎样,学生的作业做得怎样,而要着眼于这个教师在确保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做的富有成效的工作。 总之,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与教育方针中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只有领悟素质教育的内涵,构建素质教育体系,创设素质教育环境,完善素质教育方法,才能使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得到全面落实。我们的教育才能真正地走向希望的轨道。 教育发展的论文篇2 浅析教师教育的发展 [摘要]目前,我国教师教育正在向开放化体系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各自显现出独特的优势,同时也暴露出各自相应的问题。为了更好地开办教师教育,在正确分析与解决问题的同时,社会应通过继续提高教师地位、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等相关策略保证和提高教师队伍质量。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师地位教师资格制度 一、教师教育模式的发展背景 教师教育模式应与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相适应,尤其与经济、教育的地位和教师待遇等特定国情相适应。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甲午战争以后,当时“朝野人士,深感国事陵夷,民智落后,群议变法兴学,以雪耻图强”①,于是,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师范》。文章对新、旧学堂教师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府州县学、书院和蒙馆等传统学校的教师都是一些不通六艺、不读四史的人,更不了解西学的最基本常识”,而新式学堂中聘请的外国教习,又存在诸多弊端。因此,他认为,中国急需普遍设立中、西学兼习的新式学堂,不能依靠上述两类人,“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设立师范学校,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②主张自办师范学堂,“以师范学堂之生徒,为小学之教习;以小学生徒之成就,验师范学堂之成绩。”③1897年盛宣怀在创办南洋公学时,设师范院,开始了我国的师范教育。 师范教育在创建之初,主要参照日本的做法,在学校设置、课程安排、经费来源、招生对象及毕业生分配等方面都由国家统一规定。当时的学校是独立设置的,这种独立设置强调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重视对教师的专门培养,满足了当时社会发展对教师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目前在师资数量的需求上有所缓和,对教师质量的要求日益突出,当今社会需要具有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这种社会发展状况对教师教育模式又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定了教师的地位。1995年12月12日国务院又颁布了《教师资格条例》,要求成为教师的人至少要获得七种被承认的资格证书中的一种。1999年6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培养、培训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自此,综合大学开始尝试办师范教育,师范院校也纷纷开设高职专业,向综合大学靠拢。这样,中国的教师教育由独立体系走向了开放、综合化体系。 二、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与问题(一)综合院校教师培养的优势与问题 1.综合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优势。 一是学科门类多,教育资源丰富,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二是学术水平较高,有利于提高师范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师资力量相对雄厚,有利于为教师教育专业的发展提供新的生长点;四是具有较强的内部调节功能,举办教师教育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能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调整专业设置和办学规模;五是大学的社会声誉有利于吸引优秀生源,提高教师教育的质量。④综合院校在学科基础和知识背景及学术氛围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利于复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及某些特殊专业教师的培养。 2.综合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综合院校不具备教师培养的经验。教师的职业特色决定了教师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制约着教师培养。教师的劳动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教育的科学性要求教师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大写的“T”型,即在专业知识上要精、深,在其他文化知识上要广、博。教育的艺术性要求教师的天赋、灵感和创造性。教育是解放的艺术、发现的艺术、激励的艺术,教师需要解放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创造欲望。目前,综合院校还欠缺实践经验和教育技能娴熟的受过专业训练的专职教师。 二是综合院校对教师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合并发展起来的综合大学,改革的初衷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办学层次和在全国的综合排名,因而建多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多少博士点、硕士点等,才是学校关注的重点”⑤。由师专合校升格而建的地方综合院校,有些因定位不准或急功近利,盲目发展高职专业,不仅在专业设置上,高职专业的数量超过了师范专业,而且师范专业的课程安排不仅没有保留或更加突出原有的师范特色,反而对教师教育必备的课程进行了压缩,这样一来,这些院校不但没有秉承师范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会因为失去原有的办学优势使教师教育专业在多元竞争格局中丧失竞争力。三是综合大学在招生和毕业生去向上处于两难境地。 一般而言,综合大学的生源都比较好,能达到综合大学录取分数的考生一般不会报师范专业,师范专业在综合大学的地位不会像其他专业那样高,这样,一方面综合大学的师范生会因地位不高抬不起头,另一方面仍以综合大学生自居,不甘愿当老师。⑥因此,虽然综合院校开始办师范专业,仍“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⑦。 (二)师范院校在当今多元竞争中格局中教师教育优势与问题 1.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的优势。一是多年承办师范教育积淀的深厚底蕴,是师范院校在多元竞争格局中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与基础教育的紧密结合,是师范院校的立校之本;三是具有专业的教师教育师资,这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有力保障。 2.师范院校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虽然大部分师范院校是在继续保持或发展教师教育特色的基础上,按社会需求开办相应的高职专业,但也有部分师范院校在改革大潮中迷失方向,以牺牲原有的优势为代价盲目发展高职专业,结果导致目标定位混乱、特色丧失、优势不再、师范生的竞争力下降、高职生的竞争力更弱等现状。这集中表现在能够体现教师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薄弱,除了各类相关知识体系陈旧、课程压缩外,各级领导还将主要精力和资金投入到高职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上,忽视了教师素质专业课,造成自上而下的对教师教育课程的懈怠。“检验师范大学综合发展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应该是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的地位是否更加巩固,教育研究水平和政策服务能力是否得到提高,培养出来的教师和学科人才是否得到社会认可,学术实力和办学声誉是否得到提升,对国家和地方教师教育和高师院校发展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是否得到发挥。”⑧因此,师范院校在向综合大学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以牺牲自己原有的优势为代价,而应在巩固原有的教师教育和教育学科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学科整合和理念创新使自己的特色更加突出,从而提高自己在多元格局中的竞争力。 二是师范院校的教育改革滞后于中小学教育改革。 师范院校教育理念的创新远远跟不上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步伐,师范院校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的,是为基础教育服务的,是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指南针和风向标。但就目前现状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理念及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小学的教育实际,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在真正进入中小学后“在教育理念方面并无明显优势”⑨。这主要是因为师范院校“关于教师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课程,关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课程,关于教育评价、教育管理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学习等多方面的课程”⑩设置不足,以至于师范院校毕业生在面对中小学教育实际以及在新的教育形势下,不能体现出其应有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优势。三是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教育实习是教师的必经之路,是从学生过渡为教师的关键环节,是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检验的有力保障。但就目前来看,师范院校的教育实习环节形同虚设,根本不能真正起到实习的作用,有的学生甚至根本没有站讲台的机会,更不可能通过实习使所学的教育理论在实践中得到应用,也更谈不上通过实习使教育技能得到提高。 三、促进教师教育发展的策略(一)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 列宁认为,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是建设教师大军、提高整个社会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他曾经指出:“不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就谈不上任何文化,既谈不上无产阶级文化,甚至也谈不上资产阶级文化。”因此,他强调指出“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地位”。 在现代社会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造就人才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要重视教育、重视教师、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存和生活条件以吸引高素质的人才从事教育事业,从而提高全民素质,使民族兴旺发达,使国家繁荣富强。1978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最近几年,我国教师的地位有所提高,教师的待遇有所改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征求意见稿在经费保障内容中明确提出,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达到4%,教师工资可高于公务员。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及教师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教师教育会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而得到相应提高,当教师的待遇真正高于公务员时,教师专业会吸引大批高素质的学生,将会从根本上改变“‘二流’中学毕业生报师范、‘二流’师范毕业生当中小学教师的基本现状”。 (二)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 教师资格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它规定着从事教师工作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我国自1993年之后相继颁发了《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政策体系,为保证教师质量奠定了基础。一般而言,教师资格考试分两步走:一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普通话等教师必备知识的考试,上述三科考试合格后再参加认定如说课、试讲、体检等。教师资格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条件要求,是教师质量的最低标准。教师的工作关乎国家的兴衰、全民的整体素质,甚至是人类未来的发展,保证教师质量,就是保证人类的未来。因此,应严格执行并进一步完善教师资格制度,以确保教师质量。 (三)综合院校和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上应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教师教育专业 1.更新教育理念,完善专业设置,强化能力培养。 在教师教育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新时代,各类教师培养机构应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优化与整合课程设置,丰富与更新知识结构,完善与提高能力培养。知识与能力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古时候,只有“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才能胜任教师,现代社会发展更加迅速,知识激增,信息爆炸,创新不断,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认为教学是把自己储存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过程。 现在,这一说法已经不恰当了,教师的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启发,知识不是从教师传递给学生,而是把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给学生,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要有源源流动的活水,这就对教师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得真正“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各类教师教育的学校和机构需要更新理念,在丰富与完善知识结构的同时,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如果说知识是胜任教师的前提,能力则是胜任教师的保障。教师需要多种能力,尤其是当今社会,专业化的教师需要拥有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各种能力,因此,教师教育学校或机构需要通过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2.落实与加强教育实习环节。 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帮助,真正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同时也为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提供了机会。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道德修养,解放学生的思想,开阔学生的视野,坚定学生的教育信念,激励学生的教育热情,端正学生的态度,为学生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做足准备,为未来的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注释] ①③汤才伯.廖世承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453,453. ②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7. ④⑤严燕.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超越——全国非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协作会首届年会述要[J].教师教育研究,2005(4):76,76. ⑥石欧.契机还是危机:当前高师教育的几个现实问题[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5):10. ⑦陈永明.教师教育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2. ⑧钟秉林.论师范大学的发展与教师教育的改革——以北京师范大学的改革探索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6. ⑨⑩耿文侠,冯春明.综合院校与师范院校毕业生从教状况比较[J].教育评论,2004(21):21,21.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7,678. 猜你喜欢: 1. 浅谈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2. 关于教育与人的发展论文 3. 关于教育创新的论文 4. 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论文

浅谈高等教育改革与人才培养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积淀,我国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经历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历史性跨越:从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个转变不仅圆了千万个家庭的“大学梦”,也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规模和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我国已经成为高校在校生人数居世界首位的高等教育大国。作为高等教育来说,随着其 发展 速度不断加快,水平越来越高,高等教育的分工必然越来越细,分层越来越明确,不同类型的高等院校都以追求和发展自身的特色为荣。特别是在美国,有名闻全球的哈佛、耶鲁这样的常春藤名校或是一些名声稍逊的州立大学。由于它们各自明确了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分层中的地位和作用,所以能够根据自身的情况尽可能地展示自身的特色。各高校对自身特色的不懈追求,恰恰体现了全美高等教育的特色,那就是趋异性越来越强。反过来,这种分层又进一步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着名高等教育学家克尔十分中肯地指出:各高校都应该根据自身条件来发展,“模仿将是毁灭性的”。可以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分层将越来越细,不同高校有必要根据自身特点定位于某个层次并尽显自身特色,形成百花齐放的高等教育格局,这也许是美国高等教育对我们的重要启示。�在如何发挥我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特色方面, 中国 当代高等教育学的奠基人潘懋元先生进行了深入的 研究 ,其基本观点便是明确各高校的定位,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不同作用和功能。他特别指出:如何引导全国高校分类发展 ,解决多样化的社会需求与单一化的发展目标的矛盾 ,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 ,也是一项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类型划分是高校定位及确定发展方向的前提。而从高等教育的发展 规律 看,特色正是任何高校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要求。特色化有利于构成各高校独特的人才市场体系;特色化是指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对那些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特色”的自觉追求。而特色化的前提必然是高等教育的分层和各高校在分层基础上的合理定位。��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我国高等教育仿照前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细化专业,大力加强专业人才培养,适应了当时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进入90年代后,我国则以西方(主要是美国)高等教育模式为蓝本来设计中国的高等教育。 学习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是提高自身水平的大趋势。学习是深入领会其内涵和实质,并结合我们的具体国情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的前提。然而,我们现在却常常不顾国情、校情去竭力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由于政府主导了高校自身的定位,导致资源配置严重不平衡,政府在资金投入上出现了多者越多、少者越少的“马太效应”。相应地,社会公共资源的配置也出现严重倾斜,各高校只有“力争上游”,才能获得更多的资源配置。�这种“赶超”现象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赶超情结”和“赶超思维定势”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反映。在国内一流高校追赶世界一流高校的浪潮中,国内许多二流、三流高校也忽视了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办学水平,同样地追赶国内一流高校,形成了一股蔚为大观的追赶潮,因而出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路径依赖”偏差,概括起来便是追求“高、大、全”。�所谓“高”,就是不论什么类型的高校,都仰头望高,以北大、清华为追赶目标。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其实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分层:首先是处于顶尖水平的,以北大、清华为代表的“985工程”大学;其次是“211工程”大学;第三是各省、市、自治区重点建设的大学;第四是省市共建、以地级市为主的地方性院校。这种分层是办学水平、投资方向、学校特色和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不同类型的高校都有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和特色体现,都能够在符合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办成名校,成为一流,相互不可替代。�然而,在求“高”的 影响 下,许多高校放弃了自身之长。例如,一些刚刚升本的学校明确提出要抓住重点,加大投入,在若干年内争取拿下硕士学位点,并在此基础上经过若干年建设拿下博士点,导致最重要的本、专科教育质量急剧下滑。当这些目标短时期内无法实现时,许多高校便期望通过开展大规模的考研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层次,成为名副其实的“考研基地”。�所谓“大”,也是近年来许多高校片面追求的目标。这种“大”,一是体现在校园面积大。许多高校想方设法多征地,多盖楼,建造具有标致性意义的国际会议中心和超大型广场,建设豪华型校园等。为此,他们不惜大规模举债,美其名“超常规发展”。二是不切实际地扩大招生规模。由于学生人数迅速增加,师资力量匮乏,许多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都是若干个班级合在一起上课,甚至连专业课也是如此。这种“外延式”而非“内涵式”发展思路以外在数量的增加掩盖了内在质量的下降,数量越多,质量下降越快。所谓“全”,就是不论哪个层次的高校,都以学科门类齐全为荣为乐。第一、二层次的高校以其特有的 影响 力和国家的行政干预,形成“名校+名校”的“强强联合”,迅速地将学科门类整合齐全,而第三、四层次的高校也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采取了这一方式,短期内变成了综合性高校,反正学科门类越多越好,越全越显得气派。一些过去颇具专业和学科特色的高校因追求学科门类齐全,即综合性,变得面目全非。 “全”的结果是面面俱到,但却是样样不精。由于处在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往“一流高校”这条“单行道”上行驶,并未各归其道、各安其位,从而造成严重“阻塞”,造成了我国高等教育内部的混乱,出现了同质化趋向,导致高等教育的投入产出失调,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目前,这种层次不明、同质化趋向严重的现象培养了越来越多“雷同”的“产品”。自从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逐步从过去的“精英化”向“大众化”过渡并逐渐形成“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格局。数据显示,截止2004年,我国毛入学率为19%,处于世界上第60多位。扩招的结果也导致了就业难问题的出现,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不同层次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趋同、趋高,特色不明显。以我国现有的较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中低端技术实用型人才的市场需要量很大。而趋高、趋同教育所培养的“产品”,面对市场多样化需求时无法找到匹配的工作岗位,只得被迫挤占更低职位的岗位,使求职者的满意度降低,进而出现广泛的不正常流动,频繁“跳槽”,导致用人单位不满,进而导致整个市场“供给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同时,他们的薪金期望也引发了整个社会工资水平上涨,使我国的低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步丧失,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在这一点上,上个世纪60年代许多发展 中国 家高等教育出现的挫折和失败就是明证。�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人才。研制“神五”、“神六”的是人才,生产锅碗瓢盆的也是人才;设计汽车的是人才,在汽车工厂第一线进行操作的同样是人才,两者不可相互取代,也都不可或缺。只有前者而缺乏后者,人才的“链条”就会断裂。当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合社会发展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时,社会便会“持币观望”,高校的作用和影响就会逐步下降,无法彰显其足够的张力。� 高校应与社会发展相衔接,否则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导致数量的增长无助于发展。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模式,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当从改革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和管理体制入手。比如说实行学分制,学分制是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教学管理模式,它致力于培养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高素质 “适应型的”创新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实行学分制可以使学生在选学规定课程的基础上,获得规定的学分,进入更高层的学习阶段,对修满学分的优秀学生可以提前毕业,有利于快出人才,提高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效率。为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自由选择课程,拓展其自由发展空间,极大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教学培养计划中应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压缩必修课。同时可实行文、理科的相互渗透,理工结合、专业交叉,打破专业壁垒,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解决社会与自然结合较密切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核应把考核知识和考核能力结合起来,全面衡量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广泛地参与教学改革,注重学习知识的方法和能力的提高,注重参加各种科研活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参加社会实践,有意识地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自学和科研的能力、独立工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那些能够把科学知识同整个社会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是有作为的人。专业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依据现有专业,建立起新型的高等教育制度,增开那些随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随第三产业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产业和行业所需的课程,增开那些适应科学技术综合化、一体化发展趋势的综合性课程,使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综合化。同时高等教育还要面向世界,按照国际化标准培养所需人才,采取加强高等教育协作的国际化战略,积极倡导各国联合创办高技术的大学和研究生院,交流高校管理经验,交流信息资料,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和合作项目,互派访问学者和留学生等,奠定向国际化办学模式的基础。只有建立开放式的办学体制,才能利用社会和国际力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合格人才。新时期,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是德、才、识、学兼备的综合性人才,应该是有理想、有科学文化、有求实态度、有创新精神、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应该是促进社会向更高层次方向发展所需的人才。所以,在社会需求多样化的今天,高等教育同样要走向多样化的道路。作为不同层次的高校,必须努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所处的层次上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特色,当不同层次的高校特色得以充分体现时,其办学效益才能真正体现,自身发展才能具有可持续性。也只有当高校自身准确定位时,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才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即具有“人无我有”的专业特长;各高校的毕业生才能根据自身情况和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准确定位,形成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多元化、多层次的就业取向,进行错位就业,最终,人尽其才的局面才可能真正成为一种现实。

浅谈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教育理论 管理手段 教学方法 课程体系

论文摘 要: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社会, 我国高校教育只有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人才,才能持续、健康发展。文章针对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提出了应从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的措施。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校的教育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大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动手实践能力。怎样保障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出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工作,也给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教育理论及管理手段的改革

管理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21世纪的管理水平、理念、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下根据高校的教育管理特点,分析教学管理应采取的策略。

(一)教育管理理论多元化

1、 校本管理论。“校本”就是学校本位,学校相对教育部门而言,回归学校本位,是管理学校的主体,具有独立性、开放性等,校本管理理论设计到了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教育行政体制和办学机制等问题。

2、 以人为本管理论。学校管理的主客体都是人,对即是管理主体又是管理客体的人进行管理,实现发展人、培养人的目标。

3、权变领导论。综合以上管理理论,可以现代管理理念是通过对人管理调动人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使人活的'更有价值更有尊严。

(二)教育管理手段现代化

现在社会互联网络已经非常普及,融入我们到生活和生产中,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中的学校,在虚拟的、现实的世界与作为人主体的人的世界互相融合交织,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校园存在形式,教育管理内容,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学校管理在互联网时代要追求“实质管理”。学校管理要关注教师所想、所感、需求,引导和排除他们心中障碍,确保他们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

二、管理制度的改革

与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相比现代教学管理制度更突出“人文性”特征,功能是:公正、激励、创新、发展、最终目的是“发展人”。

(一)高校管理要体现高校现代的发展要求。 在日常教学管理工作的学籍管理、成绩管理、考务管理、教学秩序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二)高校管理要处理好学生和高校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公正性,在确保公平、公正的原则下努力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和谐。

三、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未来是知识经济的社会,创新性人才必定是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教育创新势在必行。而课程体系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已刻不容缓。

(一)找出现存教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然后对这些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是创新教育的首要任务。现在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有: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分割知识、学生被动接受、课程安排不合理、学生实践能力弱等。

(二)优化的课程体系应促使人才从以下几方面得以提高

1、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养成自学能力。高校课程改革必须关注学生自学能力。要给学生预留充分思考时间,这也是创新人才必备的一个条件。不仅在时间上留给学生自学时间,此外还应在物质上给予保障,例如学校实验室、图书馆的建设等。

3、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大学生不仅要学好知识学会做事,更要学会做人。课程改革中要注重塑造学生人格品质的培养。

4、课程教学改革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5、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所以,高校课程改革具体可以做到如下几点。人文社会课程、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现代信息课程等方面。

四、教学方法的改革

分析、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之后,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否得当、有效,直接关系到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而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培养、能力的开发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目的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一)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

传统教学中只注重传授知识、忽视培养学生能力,这是其不利方面。在教学中应使用有助于发展学生智力、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改革不利方面,保存正确合理成分,以此为基础,研究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不断更新变化的,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内容的更新而发展的,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方法,不断改革教学方法。

(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坚持启发式教学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必须有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和过程,摸清学生学习特点,不断改进、研究更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教学要避免灌输式,采取指导启发式。启发式不是教学方式,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教学中不论使用哪种教学方式,都必须要富有启发性。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育的对象确定,在教学中还可以把几种教学方法进行配合使用以达到更好教学效果。

(三)要讲求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高校教学中,还存在着拖延教学时间、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来实现教学任务的情况。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需要教师在提前备课、认真研究教材、明确课堂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教学要求要切实把握。

总之,在当今的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中,如果我们把上面的各种改革方法及措施付诸实践,相信我国能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这对于提高我国的整体国民素质,对于我国的快速发展,对于提高我国在世界各国中的竞争力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袁旭东、论高校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7,(05)

[2]杨德传、关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探索[j]、管理观察,2009,(02)

上海外贸发展研究论文

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特点[摘要]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创下25年来的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中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和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竞争从以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等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处理好、发展好大国经贸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美、欧、日、东盟、俄既是全球的贸易大国(集团),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04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的贸易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达到1773亿美元、1696亿美元、1679亿美元和1059亿美元,占据我国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贸易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双方在油气和矿产资源、高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事关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大局。 (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我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多边经贸体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做好世贸组织首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的应对及与世贸组织申请加入方谈判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我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中的作用。 (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重推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我国以数量增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必须加快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各项政策,在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狠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医药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配件、船舶、铁路设备、通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带动外贸出口的格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重引进高端加工增值环节。同时,组织协调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 (四)提高贸易摩擦和“入世”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针对全球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后的新形势,认真做好纺织品一体化应对。及时发布纺织品出口和纺织业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推动纺织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为主向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主动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应对工作。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国内上下游产业的不同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研究借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相关法律和案例,科学规范案件调查与裁决程序。

[摘要]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1、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2、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3、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4、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5、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6、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以贸易全球化为首要内容的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和商务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深入分析和把握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和特点,对于我们科学决策,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把握好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明显 伴随世界经济较快增长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增长明显加速,已经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2004年,全球货物贸易名义增长21%,创下25年来的历史新高。在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对能源原材料商品需求旺盛以及美元贬值因素的影响下,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全球贸易的高速增长既是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国际分工深化的共同结果,同时它又促进了世界生产。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导致世界各国的外贸依存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保持不变,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力量 美、欧、日三大经济体既是世界经济的主要力量,在国际贸易中也居于主导地位。目前,发达国家已经占据世界货物出口70%以上的份额和服务贸易90%以上的份额,更为重要的是,发达国家通过开展区域贸易合作和控制多边贸易体制来主宰国际贸易秩序,并在国际交换中获得了大部分贸易利益。 中国是近年来国际贸易增长中显眼的“亮点”,表现为中国不仅在全球贸易总量中的份额和排名不断攀升,而且对全球贸易增量的贡献也更为显著。2004年,中国对外贸易额达到11548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德国的第三大贸易国,占全球货物贸易总额和增量的比重分别达和20%。 (三)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新的挑战,全球范围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高涨 2004年8月1日,世贸组织147个成员就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框架达成了协议,但协议的内容较为原则和笼统,各成员在农业、非农市场准入等问题上仍存在很大分歧。2005年是多哈回合谈判的关键一年,发达成员和发展中成员将在12月香港部长会议上就主要议题的实质内容进行谈判。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各种区域贸易协定纷繁多样、成员交叉重叠,一些贸易协定已超出传统的降低贸易和投资壁垒的范围,这对多边贸易体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同时,以区域贸易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加速发展,并呈现出不少新的趋势:一是区域贸易安排迅猛发展。二是主要贸易大国都在追求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权。三是区域贸易安排成员间的贸易比重进一步上升。2004年,区域内贸易总量占国际贸易总量的比重已超过50%。四是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向区域经济集团之间的竞争转变。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各国争取市场资源、扩大发展空间、提升国际地位的战略手段。 (四)国际贸易结构走向高级化,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发展方兴未艾 国际贸易结构的高级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互为依托,其变化趋势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一是伴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全球服务贸易发展迅猛。近20多年来,国际服务贸易规模已经从1980年的3600亿美元扩大到目前的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的19%。在行业结构上,服务贸易日益向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倾斜,传统的运输业、旅游业所占份额持续下降;在地区分布上,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所占份额继续扩大,东亚地区的增长尤其显著。二是高技术产品在制成品贸易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尤以信息通讯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纷纷把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近年来发展中国家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球的比重快速上升。 (五)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跨国公司对全球贸易的主导作用日益增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生产要素特别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加自由地流动,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和营销网络,推动了贸易投资日益一体化,并对国际经济贸易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是跨国公司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资源配置的核心力量。目前世界上的跨国公司已达万家,它们不仅掌握着全球13的生产和70%的技术转让,更掌握着全球23的国际贸易和90%的外国直接投资。二是国际贸易竞争从以比较优势为主,转变为以跨国公司数量和在国际范围内整合资源的能力为主。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企业越多,就越可以在国际分工中更多地整合别国的资源。三是国际贸易格局由产业间贸易转向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为主。主要表现为,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增加。四是跨国公司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加工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持续提高,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增长点。 (六)贸易自由化和保护主义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贸易壁垒花样迭出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经济交往愈加频繁,贸易自由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但是随着国际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贸易摩擦产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当前,各国经济景气的不均衡性、区域贸易集团的排它性、贸易分配利益的两极化等都是造成贸易保护主义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 当前世界已进入贸易争端的高发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基于战略利益考虑而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二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断翻新。各种技术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新式武器,知识产权纠纷成为国际贸易争端的重要方面。三是摩擦从单纯的贸易问题转向更为综合的领域。社会保障问题、汇率制度问题等已成为摩擦的新领域,资源摩擦与贸易摩擦交互作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四是中国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的最大受害国。从1995年开始,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 我国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对策思考 (一)处理好、发展好大国经贸关系,拓展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空间。美、欧、日、东盟、俄既是全球的贸易大国(集团),也是我国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2004年,我国与欧盟、美国、日本和东盟的贸易额均超过1000亿美元,分别达到1773亿美元、1696亿美元、1679亿美元和1059亿美元,占据我国外贸总额的半壁江山。目前中俄贸易规模虽然相对较小,但双方在油气和矿产资源、高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前景十分广阔。深入推进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发展,事关我国对外经济工作的大局。 (二)积极发展区域经济合作和多边经贸关系,推动建立有利我经济发展的全球自由贸易体制。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大的经济政治意义。我们要认真落实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继续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在经贸合作方面取得新进展。一个更具开放性的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符合包括中国在内的世贸组织各成员方的长远利益。我们要积极推动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在多边经贸体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做好世贸组织首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的应对及与世贸组织申请加入方谈判的工作。积极参与联合国等多边国际组织的活动,进一步发挥我在联合国贸发会议、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中的作用。 (三)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着重推进高技术产品和服务出口。我国以数量增加为主的增长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制约,必须加快外贸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转变。要继续落实和完善出口退税等各项政策,在确保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转变出口增长方式。狠抓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结构调整;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抓好高新技术产品、软件和医药出口基地建设,重点支持汽车及零配件、船舶、铁路设备、通讯产品、生物医药等产品出口,加快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带动机电产品出口,机电产品出口带动外贸出口的格局;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商品出口;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着重引进高端加工增值环节。同时,组织协调好国内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的进口。 (四)提高贸易摩擦和“入世”后过渡期的应对工作水平,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外部环境。积极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和企业利益。完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做好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和贸易壁垒应对工作。继续争取更多国家承认我完全市场经济地位。针对全球纺织品贸易取消配额后的新形势,认真做好纺织品一体化应对。及时发布纺织品出口和纺织业投资信息,引导企业有序出口,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鼓励行业自律。推动纺织业开拓国际市场从出口为主向出口与“走出去”相结合转变,减少贸易摩擦。注重研究用好世贸组织规则,主动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应对工作。依法运用各种贸易救济措施,保护国内产业。密切跟踪贸易救济措施实施后对国内上下游产业的不同影响,指导企业及时调整结构、增强竞争力。研究借鉴其他世贸组织成员相关法律和案例,科学规范案件调查与裁决程序。供参考的网上资料,希望不要全部抄袭~好好利用 回答者:sd1812644 - 见习魔法师 三级 12-17 21:21--------------------------------------------------------------------------------21世纪初世界经济贸易发展趋势 世界经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的特征。20世纪后半期,尤其是80年代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将深刻地影响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的加深和知识经济的推进对新世纪的影响最大。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的变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晴雨表。反过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又在质与量两方面影响着国际贸易、投资与生产。 21世纪前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21世纪初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并不是一夜之间突然形成的,它同20世纪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紧密相关。20世纪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建立在两次世界大战和持续近半个世纪的美、苏两极世界之上。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冷战,反映在经济上,实质是两种经济体制的竞争。90年代初,冷战格局随着苏联和东欧剧变而宣告结束。90年代前期,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从衰退到缓慢回升的阶段。发生在90年代后半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起的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也说明现在的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完全适应变化中的国际经济的需要。 (一)世界经济仍处于调整期,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激烈动荡的阶段,出现了两次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的局面,最终导致90年代的全球平均经济增长率低于80年代与70年代。由此世界经济进入调整期,一方面,在世界不同区域,经济状况的差异比较大;另一方面,这个调整在对世纪的前5年还将继续。 (1)东亚地区的经济调整将基本完成 据亚洲开发银行统计,最近20年,东亚经济年平均增长8%,远远高于全部发展中国家年平均4.3%、发达国家年平均3%的经济增长率。东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经济活力的区域,同时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与投资市场之一。1997年的金融危机不仅打断了东亚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且不同程度蔓延到了其他地区,对90年代末世界经济的影响很大。 因此,我们的一个基本观点是,21世纪的前5年中,东亚经济将进入一个低速、稳定增长的阶段。东亚区域各国将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以求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的增长点。东亚区域经济复苏,对我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尤其是在贸易与投资方面。我国同东亚其他国家的竞争将会加剧。 (2)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欧洲经济将逐步走出低谷 欧洲经济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但欧洲的不同区域其影响力又有较大的差别。欧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块,俄罗斯、独联体和欧洲其他国家以及波罗的海三国为一块,这一块除俄罗斯外,其余国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不甚显著。第二块是前东欧国家(现在一般称为中东欧国家),包括10个国家。它们在政治、经济方面都积极向欧洲联盟靠拢,但自身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较小。中东欧国家同我国的经贸合作规模较小,对我国的影响也不大。第三块是以欧洲联盟为代表的西欧国家。这一块是欧洲经济的主要部分,对整个世界经济的影响极大,同我国的联系也很密切。 进入21世纪时,欧盟在经济调整方面将可能加快步伐,其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低速稳定增长的态势。21世纪前5年,欧盟对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影响的事件有:欧元完成过渡阶段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和欧盟的东扩(第五次扩大)。 欧元能否顺利完成过渡正式进入流通,对世界经济将产生很大的影响。1999年1月1日欧元在领定同区内各成员货币汇率的同时,正式亮相。原本各国寄予厚望,预测欧元将是一种强势货币,但欧元一登台很快就开始持续走低。欧元走低是有利于欧盟经济发展与调整的,它可以推动欧盟出口增加,但欧元走低却不利于欧盟形象,也不利于欧元区下一步的扩大。如何提高人们对欧元的信心,是 欧盟进入新世纪时的一项重要任务。欧元的发展必定会对国际货币体系产生重大影响。 欧盟已经开始了东扩的行动,准备将中东欧10个转轨国家和1个地中海国家分批吸纳到欧盟。东扩如果成功,欧盟将由现在的15国扩大到26国,从长远来说将使欧盟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更为有利的地位。 尽管欧盟在一体化进程方面进展较大,但它在经济调整方面也存在一些难题。例如,目前的失业率仍处于较高水平(1998年为10.6 %)。降低失业率成为欧盟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还有如欧元区成员同其它欧盟成员之间的经济协调问题。经济一体化的任何措施、行动,都必须首先确保整个欧盟一体化不受到损害。 (3)美国仍将保持世界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美国在21世纪的前5年中,将进一步调整其以全球为目标的政治、安全和经济战略。依据在经济、科技领域的绝对优势,以加强其在全球的主导地位,继续发挥对整个世界绎经济的领导作用。1996年7月,美国国家科技委员会发表的题为《利国的技术》报告,得出的 一项结论是,“到20世纪结束时,信息将成为世界经济系统中的最重要商品。美国创造知识 的速度以及利用新知识的能力,将决定下一世纪美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在信息产业发展的强有力带动下,美国经济已连续增长约107个月。从美国经济目前调整的情况看,只要没有重大偶然因素,未来5年中美国经济将保持稳定发展。 综上所述,由于受到90年代后半期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因此进入到了一个调整阶段。这一调整在下一世纪初的5年里可望完成。整个世界经济将呈现低速、稳定增长态势。发达国家以及受90年代末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国家,调整速度可能会快一些,调整的效益更容易体现。 从经济调整的内容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将处于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水平。有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仅仅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时期,但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已经或正在进入“先进经济体”的行列。在21世纪的前5年里,这部分国家进入后工业化时代的走向将趋于明确,它们努力在科技、信息、服务和管理等领域推进和提升自己的产业结构。发达国家将真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们的经济调整是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知识与智力资源,借助所拥有的强大经济基础,在世界范围内获取高额利润。 这次世界经济调整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持续时间长,可能到2005年方能结束;二是涉及范围广,大多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将被卷入这一调整的潮流;三是调整内容发生质的改变,不仅要解决产业结构失衡问题,而且要通过科技和信息来推动这一调整进程 (二)贸易的增长速度将继续超过生产的增长速度 进入9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的增长率连续超过世界生产的增长率。世界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程度不断提高。据一份研究报告称,1960年一196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42%;1970年—1979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世界贸易量增加1.25%;1990年—1994年间,世界生产每增长1%,贸易量增长2%。贸易增长与生产发展的相关度达到空前的水平,并且还在不断提高。 世界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将使世界各国(地区)的比较利益更加明显,促使各国进行进出口结构调整。如果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得以更好地推进,将使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获得一定改善。国家间的贸易活动将更加频繁,贸易仍将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在21世纪的前5年里,国际贸易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可能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贸易数量将大幅增加,但价格则相对较低且变化无常。同它相对应的是,制成品贸易将大幅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将占世界贸易总额的较大比重。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人口增加的压力将推动初级产品贸易的发展。 第二,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那些最不发达国家只能依靠初级产品出口量的增加,缓慢推动经济增长。 第三,世界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展示知识化经济时代的特征。以微电子、生物工程、新材料、光导纤维、航天工程海洋工程、计算机软件和新能源为代表的新兴工业日新月异,极大地推动了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从而推动出口商品结构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深加工、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贸易将成为制成品贸易的主要内容。 (三)国际贸易格局分布不平衡加大经济差距 21世纪初的前5年,国际贸易格局分布的不平衡将进一步拉开不同类型国家间的经济差距。下述几个方面的状况可能在未来5年里继续存在。 (1)发达国家仍将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 (2)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这一现象一方面说明,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参加到国际贸易中来,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在增加;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所占份额下降,并不意味着发达国家主导地位的丧失。 (3)发展中国家内部将进一步拉开差距。一些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国,在经济发展上更接近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水平。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基本上仍处于原料提供国和制成品销售市场的地位。 这些国家由于处在国际生产与分工体系的最底层,受到种种国际、国内因素的限制,因此,从国际贸易的发展中获得的利益将是有限的,经济可能继续处于低水平状态。 (四)跨国公司、区域经济合作对国际贸易的推动 国际贸易发展中,服务贸易将会有很大发展,在整个贸易中的比重将显著加强,可望由90年代中期的约1/5强,上升到21世纪初的1/3以上。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与商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力,在下世纪初的国际贸易中,必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区域经济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对贸易的推动也将是十分明显的。无论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还是亚欧经济合作,或者是跨大西洋的欧盟与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合作,其目标都是推动区内相互贸易的自由化。北美、西欧、日本、东亚和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将保持世界主要市场或重要市场的地位。这是同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 (五)国际资本流动的发展变化 (1)国际资本流动的基本形式有三种,即银行贷款、证券投资和直接投资。21世纪初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变化,是证券投资将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方式,这是信息革命推动下,金融全球化发展的结果。另外,国际直接投资在下世纪初,仍将是国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但投资的方式将有很大变化,对各国经济的影响十分显著。 (2)未来几年国际资本的流向仍然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输出国。一部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投资的重要吸收国。原因是这部分国家在下世纪初,将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自由化和私营化将进一步发展。 (3)伴随国际直接投资在21世纪的扩张,投资部门结构也将发生变化,即从初级产业、资源加工型产业转而投向服务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将进一步趋向于采用兼并与收购。 (4)跨国共购继续成为外国直接投资(下文简称FDI)的重要方式。东道国吸引投资的目的是刺激本国经济的发展,而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目的则是为了在国际间增强竞争力,两者之间必须进行协调。从国际间的情况来看,能否更多更好地吸引FDI,关键在于能否采取适应跨国公司的政策。据联合国贸发会议《1999年世界投资报告》,1998年全世界有60个国家对145项涉及外国直接投资的法规进行了修改,其中136项(占总数的94%)的修改是为了给FDI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 21世纪前15年世界经济的基本状况 (-)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 在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推动下,世界经济调整的完成,将使各国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参与国际分工,在更大范围内追求要素的最佳组合。整个世界经济将进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 (1)始于20世纪90年代的全球性经济调整将推动各国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推动者的发达国家以及经济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因利用了这次经济调整的契机,不同程度地将高科技、信息和知识作为下一个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所以其发展将是很迅速的。因此,下一个世纪前15年内,世界经济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源于高科技,信息和知识在投资、贸易和生产等领域的高度应用。 (2)下一轮世界经济的高速增长必然会继续加剧世界经济的不平衡。对于“边缘化”国家来说,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差距将会进一步扩大。联合国发展计划委员会1971年制订了最初的最不发达国家标准,到1994年进行了5次修订。伴随着每一次修订,最不发达国家的数量也在增加。按照1994年的标准,到1994年底全世界共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1971年时有25个),分布在非洲(33国)、亚洲(9国)、美洲(1国)和大洋洲(5国)。 上述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未来15年里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稳定因素。消除贫困,缓和不平衡是国际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 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的区域经济合作,在未来15年里将形成机制化。不仅区域经济合作圈内部,贸易壁垒将极大地降低甚至基本消除,而且区域经济合作圈相互之间的贸易自由化也将得到极大发展。贸易自由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基本潮流。 在贸易自由化潮流下,发达国家是主要获利者。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不啻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有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本国市场与本国工业将受到发达国家资本强有力的冲击。 从总体趋势上说,贸易自由化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贸易因此将得到迅速发展。但应当指出,一些国家为了本国的国家利益,将会制造出一些新的贸易壁垒,从而对贸易自由化形成障碍。当发展中国家和一些努力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还未来得及处理如何将其国内经济政策适应世贸组织的多边贸易体制规则这类严肃问题的时候,发达国家已把更多的新议题,列入世贸组织新的议事日程中去了,使这些国家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例如,贸易与环境保护,贸易与劳工标准以及贸易与竞争政策等等类似的“新贸易问题”,都已列入了世贸组织的谈判议程。这些问题以抵制“生态倾销”、“社会倾销”及“不公平竞争”为借口,必然会给21世纪的国际贸易带来新的障碍,对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带来阻力,从而也给未来的多边贸易体制带来几多变数。 (三)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 未来世界经济的增长主要是建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科技产业日益成为产业结构的中坚,高新技术产品将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15年内重要的贸易内容。世界银行《1998/99年世界发展报告》指出,几乎所有的经合组织成员,高科技产业在制造业总增加值中的比重增加,在出口中的增加相当显著。 近年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来源于美国发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产业。美国信息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已占出口的总额的40%,下一世纪这个比例还将有更大的增加。这种变化在其他国家亦是如此。以中国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今后几年内也将保持高速增长,据估计全社会电子信息产品市场规模在2000年将达到1万亿人民币,2010年可能达到6万亿人民币。中国将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业的强国和全球最大的电子市场之一。 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和出口的增加,不仅提高了人类生活质量,而且,其产品生产的扩大会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急剧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带动相关产品的出口。这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形成严峻挑战,同时也是一个发展机遇。 (四)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1)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将在未来获得长足发展的知识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这与传统工业

给你推荐一个网站,中国知网,那里有不少相关论文,都是公开发表的专业论文,及博硕士毕业论文,你上去搜搜,参考一下吧 你上去输入关键词“”,搜索一下就有了 1. 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张云辉 文献来自: 郑州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重点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即外贸依存度正在逐年攀高: 1980年外贸依存度为6 ... 重点研究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关 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试图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促成经济增长与环境?...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2. 论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 李力 文献来自: 东北财经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假冒 伪劣商品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会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及经济发展带来不容忽视 的影响。 第一章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现状 第三节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制约因素 一、对外贸易企业的内部动力机制 实现对外贸易增长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3. 我国中部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对策分析 胡方荣 文献来自: 东北财经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我国对外贸易也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有以下特点: 首先,我国对外贸易规模有了很大增长。2001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为 50%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4. 关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的研究 李国安 文献来自: 安徽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并随着 我国对外贸易体制的改革和对外贸易政策的不断调整,才使得我国的对外贸易 发展模式逐渐由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并且千预程度逐渐降低。 一、改革开放之前的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模式 (一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5. 对外贸易视角下的我国行业协会研究 符晓燕 文献来自: 南京师范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进程和主要成就 25 2. 行业协会在我国外贸发展中的作用 28 3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6. 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胡炜炜 文献来自: 上海海事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重点运用计量经济学工具检验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直观地展现了现 阶段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相互作用,为进一步明确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 关系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 (1)比较分析法。定性和定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7. 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优化研究 杨宗锦 文献来自: 湘潭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力图寻找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 理论,并提出优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的构想,为我国农产品营销主体的培育与 农产品营销渠道的优化提供指导。带动农业规?... 并指出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存在 的问题和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与美日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差距,分析了我国农产品 营销渠道发展的趋势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8.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朱金燕 文献来自: 东北财经大学 2005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外向型经济的生力 军,成为我国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促进力量。 5 ... 当 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一些家族式经营管理的痕迹还很重,这种管理制度都不 同程度地存在着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不科学等问题,导致企业行为的短 期化与低效化。因此,难以充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9. 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研究 刘贞民 文献来自: 中国海洋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经济学分析方法中的优化思想引入 到产业结构问题中,即首先确立判断产业结构高级化、合理化的系列相关准则, 然后依据这些准则对已有产业结构进行优化【10]。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 整,使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10. 高外贸依存度下我国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陈利 文献来自: 天津师范大学 2006年 硕士论文 CAJ下载 在线阅读 分章下载 分页下载 就 推动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 图我国进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比较图 nU(UC曰nUO 月以几Qdg自, ... 4我国对外贸易出口额与加工贸易额比较图 … 0 ... 被引用次数: 0 文献引用-相似文献-同类文献 查优化问题 的定义 查外贸易 的定义 搜对外贸易 的学术趋势 搜我国 的学术趋势 翻译 我国对外贸易优化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给你推荐两个下载方式。 一是免费下载方式:如果你是在校学生,一般的大学都购买有这个数据库,所以可以到大学图书馆网站下载,或者购有该数据库的大型公共图书馆去下载;二、个人付费下载,你上中国知网首页上方的“充值中心”,那里推荐了几种付费方式,对不是大量下载的,采用手机短信方式或者银行卡方式较方便。

市场价很贵的 你学经济的,不觉得这分少了点吗

数字化转型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全球数字业务转型中心表示,“组织变革是数字业务转型的基础”。那是因为改变组织的性质意味着改变人们的工作方式,挑战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他们所依赖的日常工作流程和策略。

现在真的是万物都数字化转型的时代,就连普通生活都有了数字化生活的概念。其实数字化转型的根本就和科技创新是同一个理念——通过科技让人类(公司)的生活(发展)更美好。 对于企业而言数字化的最终目的就是降本增效(老生常谈了),通过这种方式加速自身的发展,最理想的计划就是可以通过数字化转型的方式从企业运营的各个角度将竞争对手远远地甩在身后,用最少的成本收获最大的效益,并在对手都还没有意识到行业危险来临时,通过数字化工具提前布局未来,优化运营,助力创新,帮助企业安全又出彩地度过每一个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最终实现长久不衰的百年企业的伟大目标。

谈到数字化转型,我们首先要清楚的认识数字化转型能为企业或业务条线带来什么?并且能够上下一心达成共识。如有必要,甚至从文化上也要同步调整。 业界比较认可的看法是通过用新技术、新架构、新方法对传统业务进行解构与重塑,从而达到降本增效、提升体验,挖掘现有业务价值的效果,甚至带来颠覆性的业务创新和管理理念。 所以转型是真正目的,数字化仅是一种手段,我们所有的出发点都要围绕创造业务价值、解决业务痛点出发,所以在符合企业或业务条线当前阶段的背景下,如何规划数字化转型的实施路径可谓是重点之一。 当今提出较多的是数字化转型三阶段理论,概括来讲,就是从线下到线上,从信息化迈向数字化,从数字化提升到智能化,这个过程基本上在业界达成了共识,而一些成功的案例,比如大部分电商企业的发展史,还比如一些知名高端制造业的企业,几乎无一例外沿着这个轨迹发展。但过程中势必存在不同的用户群体,他们具备不同的视角,那么他们对各阶段的诉求重心也会存在差异,但每个阶段都是下一个阶段的基础,很难跳跃两个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或者完全反向发展,这可以说是数字化转型三阶段的根本。 所以说不同的企业或业务条线所处的阶段不同,那么就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侧重点有所倾斜,而不是与大多数企业或业务条线的工作保持一致。发力的时机不对,那自然就无法达到预计的效果了。 那么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阶段的线上化,他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又该如何去做呢? 从开展业务角度来看,线上化可以将制度、流程在系统上以标准化的方式呈现,如何按业务场景将各功能模块各业务分支串联起来,同时提供自动化的监控和规则判断,提高业务开展的效率,帮助流程上不同的用户协同办公,加强过程监控和合规化管理。统一业务条线的管理风格和制度流程,为各业务主管赋能。 从采集数据的角度来看,线上化丰富和完善了数据采集的方式和维度,标准线上流程的单一来源保障了数据唯一性,通过流程的限定和数据标准的约束,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同时又能对所有节点的数据进行留痕和存储,无论是静态的客观数据,还是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以及管控数据。另外,还能建立各数据源接入的接口,为接入大量外部数据源做好准备。以上这些都将是开展数据分析挖掘,以数据驱动业务的重要基础。 从接入渠道的角度来看,线上化拓宽了业务开展渠道,从原来的中后台客户端、前台展现网页端的分离,到前中后一体化,统一在网页端上操作,再到大量的移动场景和应用,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宽广和便捷的接入途径。既方便了用户使用、提升了满意度,也提高了系统的使用频度,从而采集到了更多的数据,也提高了数据更新的时效性。 而想合理地达成以上目标,线上化至少需要做到以下四点:业务流程化、数据标准化、权责明确化、操作高效化。 业务流程化,通俗来讲,就是要完成一个工作,一共分几步,每步有什么输入和产出,产生什么结果,最后如何响应形成业务闭环等等。其中每个环节都要设计通知机制,串联起整个流程。另外,除了常规流程外也要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的处理,给予管理上一定的弹性。 数据标准化,在线上化的伊始,就应该将数据标准作为设计的指导标准,从而为将来的数据分析打下良好基础。简单来说大致可以分为定义标准术语、统一数据类型、定义码值(枚举值),尤其是消除码值的二义性,制定关键数据的编码规则,校验规则,建立主外键和实体间的关联关系、设计主数据,融入企业数据标准的整体规划等等。 权责明确化,无论是从功能还是权限上,都应该做到最小授权原则,岗变权变,除了对数据安全的保障外,也能对业务开展带来方便,职责内的用户做该做的事,不用担心避嫌。而说到数据安全,近几年全社会已经愈发重视,远到国外facebook、雅虎个人信息泄密带来的不良影响,近到我国多家科技公司由于数据安全隐患问题关停。而很多传统企业前几年为了快速开展系统建设和信息化的进程,这块也是相当薄弱和疏于管理。而数据安全中灵活多变的权限管理可谓重点之一,而这块也是线上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操作高效化,可以分成几块来看,一是如何通过业务流程的重构,将原先冗长的工作开展简化,减少中间节点。甚至对哪些工作线上开展,哪些工作回到线下也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而非一概而论。二是借助一些规则,对一些工作节点通过系统自动化处理来提高效率和准确度。三是如何借助一些智能化的设备来替代人工操作。这些都是提效的可行方案。 通过对线上化的层层剖析,我们也发现线上化、数据化、智能化三个阶段并非完全独立,也不是说完成了某个阶段就再也不需要去迭代和优化了。他们除了是后者的基础外,之间也存在了指导、支撑和执行的关系。 比如上文中提到的数据标准化,就是数据治理体系的重要部分,可以说他是贯穿了整个数字化转型的工作,是各阶段的基础工作。 而通过线上化带来的操作高效化,也将进一步释放业务条线的操作型工作量和精力,能将条线员工更多的精力放在业务分析和数据挖掘上,不断丰富业务条线的数据维度,而数据分析的不断深入,通过数据发掘问题,也能进一步反过来对线上化进行迭代优化。通过数据驱动,来进一步优化我行的管理制度,提升用户体验。 那么要实现三阶段间的互相帮衬和快速迭代,显然平台的配置能力(灵活性)和扩展水平将是基础中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三阶段间的指导、支撑和执行将很难闭环,无法循环迭代。没有这个基础,无法支撑灵活多变的业务场景,提高应对未来不确定性、快速响应各类变革需求的能力。而这也是在线上化建设阶段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 我们可以再来回顾下下图,对于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三阶段的关系以及始终贯穿三阶段的工作开展是否就更为清晰了呢。如果需要的话,我们还可以对数据化、智能化两个阶段同样进行深度的剖析,从而对他们所能带来的价值以及实施前提具有更深入的认识。 我们再来看看某业务系统,经过若干年的不断迭代和优化,确实具备了一定的线上化和数据化程度,但受限于当年的技术框架以及管理理念。从当前的业务现状和需求看,要快速跟上业务变化,满足业务需求,达到降本增效、提升体验,挖掘业务价值的目标越来越难。 我们通过上文中的剖析来对现有系统做个比较,发现现有系统确实存在了不少问题,比如通知机制、规则监控的缺失导致的协同办公能力较弱,比如流程节点设计问题,以及技术框架的约束,导致数据采集维度缺失和不同步问题,比如渠道单薄带来的易用性问题。比如数据标准不完善带来的数据质量问题,比如权限管理的粗放带来的权限放大和数据安全问题,比如规则引擎、智能化设备欠缺导致的操作型事务依然无法完全释放和低效问题。最后,不够先进的技术框架在配置能力和扩展水平以及系统性能上已经落后,无法支撑未来的快速迭代和扩展,很多业务在无法流程化的搬到线上,只能通过线下开展业务线上台账补录的方式,也是数据质量下降的因素之一。同时目前这套技术框架,也不符合软件国产化、开源及去IOE的大方向。 综上,人力系统目前虽然具备一定的线上化和数据化程度,但显然线上化的基础还没有打好,人力条线无论是从业务和技术上看都还处在线上化的阶段,那将数字化转型的地基“线上化”作为人力条线现阶段的重点工作则更为合适,投入产出比也将更大。当然在这个阶段,适当的开展一些数据化工作,进行一些数据探索,来指导线上化工作的开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大家要意识到,数字化转型其实并非一条康庄大道,所以我们既要有自己的目标和规划,同时也要看到风险并考虑如何规避,最后,我们来看一个不怎么成功的案例来给大家一点提示和启发。 某非银行抵押贷款提供商,前几年大力开展数字化转型,尤其是人工智能项目。但公司投入了大量成本和时间,最后却并未带来任何正向的收益。经过公司管理层和咨询公司的深入剖析,发现数据问题是人工智能项目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根据麦肯锡公司去年秋天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限制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两大挑战与数据有关。 许多公司很难获得全面及标准的数据来训练他们的机器学习算法。如果数据没有通过线上流程采集,并通过系统约束标准化、结构化,工作人员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数据清洗,这可能反而会延迟项目或导致项目失败。可以说用不完善的数据形成的数据分析不会给决策带来帮助,反而会带来误导。而如何采集和标准化、结构化数据也正是线上化阶段的重点。 其他导致项目失败的还有诸如数据集成问题、未处理的非结构化数据等则体现的就是数据化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数字化转型的持久战中,如果步子迈太大或者跟随市场热度跳跃式发展,非但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还有可能给企业带来损失。 数字化转型,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带来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和指导方针,但同时也是荆棘丛生,充满了艰难险阻和未知风险,可谓任重而道远。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商贸领域,电子商务在商贸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中才出现了很多制约其发展的问题,其中物流的配送在我国占据着企业单位成本的25%--30%,但在发达国家只占1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3倍。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进程,而对于那些几乎不需要依赖于人力、物力来实施物流配送的产品――数字化产品的网上销售,应该说是有其独特性的优势。也就是说,在现有的条件下,数字化产品最适宜于网上电子商务。在营销理论中,价格策略直接决定着企业的销售量和销售收入以及市场份额的大小和盈利率的高低。同时价格也是营销经理们所能控制的最敏感的一个变量。由于在网络环境下数字化产品有其自身的特征,导致定价方法有别与传统的营销策略。因此价格策略也必然是网上数字化产品营销的一个重要内容。许多公司特别是经营信息密集型产品或服务的公司仓促拥入网络领域,新的业务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数字化产品(包括服务)。但是,许多企业未能认真考虑电子市场区别于有形物理市场的本质,将因特网上的商务看作传统商务的延伸或新增加的分销渠道。他们在新的环境下应用老的商务规则和传统的营销策略,这也是目前这样的公司很少有赚钱的原因之一。此现象意味着传统的商务和营销规则至少在数字化产品方面是不适用的。考虑新的营销策略是十分有必要的。数字化产品是指可以经过数字化并能够通过如因特网这样的数字网络传输的产品。在目前的电子市场上,数字化产品主要是信息产品。普遍的分类方法是将数字化产品划分为工具类、内容类和在线服务类。工具类比如计算机软件等;内容类如股票行情和金融信息、新闻、搜索、书籍、杂志、音乐影像、电视节目、在线学习和虚拟主机的服务等;在线服务类有FAQ(常见问题解答)和在线技术支持、售后的客户关系管理等。越来越多的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ICP(互联网内容提供商)等新的商业运作方式成为我国因特网普及的推动力量,如何使其有积极性生产数字化产品或提供更好的数字化服务,是促进其加速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试图通过对数字化产品的基本经济特征的分析,来寻求对数字化产品的定价策略.二、数字化产品的经济特征数字化产品具有与众不同的经济特征,正是这些经济特征导致了与传统的有形物理商品截然不同的营销与定价策略。1.特殊的成本结构 数字化产品的特殊的成本结构表现在,生产第一份拷贝非常昂贵,但是制造后继拷贝则极其廉价。例如一本书的出版商可能花费成千上万元征集、编辑和设计初稿,一旦书牡谝环菘奖从∷⒊隼矗�∷⒘硪槐镜某杀局挥屑甘��A硗馊缫徊客度爰赴偻蛟�牡缬埃�人�嫌昂蠼鼋鲂枰徽湃�⑽逶�墓馀坛杀尽4庸芾砭�醚У慕嵌壤纯矗����只��返墓潭ǔ杀痉浅8撸��偕��谋涠�杀痉浅5汀?/SPAN>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巨大差异还不是数字化产品成本结构特殊的唯一原因。数字化产品的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还有各自的特殊性。其固定成本的主要部分是沉淀成本(sunk cost),即一旦第一份拷贝的制造过程因故中止就不能收回的成本。比如你投资兴建一幢办公楼中途决定放弃的话,只能将其转卖出去收回部分成本。如果你正在拍的一部电影突然停下来的话,你可能根本卖不出去电影脚本,自然不可能收回本钱。可变成本也有不同于传统的物理商品的独特性。譬如,如果市场上对Intel的CPU需求增加,而且超出了Intel的生产能力,这时,为了满足更大的需求和获取更多的利润,Intel就需要组织各种资源建立新的工厂。即当传统商品制造商达到其现有的能力时,生产的边际成本将增加。与此相反,数字化产品的生产没有容量限制,即无论生产多少个复本,其成本也不会增加。更有甚者,是将数字化产品放到自己的网站上,供消费者有偿下载,就像许多数字化专业期刊一样。此时,由于生产没有物理形式,制造没有成本,不需要包装,也无须运输,可变成本几乎趋近于零。换句话说,数字化产品一旦生产出来,便具有了几乎无限的库存。2.对个人偏好的依赖性 数字化产品极低的边际成本使得传统的定价策略在数字化产品市场上几近失效。例如,你无法应用成本定价法,也不能根据竞争程度定价。最可行的策略是根据数字化产品对消费者的价值来定价。显然,同样的数字化产品对于不同的消费者的价值可能相去甚远。股票的即时行情对股票投机者比对长期的投资者有更高的价值。在信息完全的市场中,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可以将其产品以不同的价格卖给不同的消费者,这些不同的价格反映了其对不同消费者的价值。然而,在现实当中,这种个人化定价(差别定价)是难以行得通的。在目前的计算能力下,收集、存储和发布每个消费者的偏好资料也难办到。另外,传统的营销渠道如零售商店给同一商品标示不同的价格也是不现实的。而且,数字化产品制造商也会因此而疏远客户。 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消费者偏好的依赖性,也导致了数字化产品在传统观念下的“不可消费”性。即数字化产品的价值,对于不同消费者来说差异较大。虽然根据消费者偏好产生的异质性而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有所不同,但这种差异对数字化产品更甚。所以,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为了根据客户偏好进行分类,就要更加依赖客户所传达的信号。这样,产品的定制和以消费者类型为基础的差别定价,对于数字化产品来说更加重要,因为消费者的使用与价值具有异质性。对于差异化产品,定价策略是以消费者评价或他们的边际付款意愿为基础,而不是生产的边际成本。3.网络外部性根据梅特卡夫法则,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法则是基于每一个新上网的用户都因为别人的联网而获得了更多的信息交流机会。指出了网络具有极强的外部性和正反馈性:联网的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越大,联网的需求也就越大。这样,我们可以看出梅特卡夫定律指出了从总体上看消费方面存在效用递增---需求创造了新的需求。网络的外部性有正反馈性和负的外部性。当趋向于正性时能发挥更大的价值, 例如传真机和电话,如果只有很少人拥有电话或传真机,其价值就很低;如果你的朋友或同事都有电话或传真机的话,其价值就很高,当形成一个通讯网络后他的价值才发挥的最好。网络拥挤具有负的外部性;很多人都有电话对你有利,但如果他们使用极为频繁的话以至于你常碰到忙音,那就令人丧气了。软件产业是网络外部性的另一个例子,有很多软件公司在为常见的操作系统如Windows的用户开发应用程序,而不是为那些不常见的操作系统。其它数字化产品也有网络外部性,如有些电脑游戏玩的人越多就越受欢迎。与传统经济观点的基本原则(物以稀为贵)相反,具有正的网络外部性的数字化产品则是物以多为贵。例如Web浏览器,用Netscape Communicator的人越多,其价值就越大。对于Internet Explorer也是如此。显然,这类产品具有如下特征:以此为诱饵吸引客户(如IR或Netscape),刚开发出的产品或其测试版(如各种软件的Beta测试版)。4.无磨损性 由于缺乏通常的损耗和磨损,数字化产品一旦制造出来就永久地维持它的形式与品质。汽车或建筑物这样的耐久产品可能有较长的寿命,它们仍然因使用而磨损,损坏以至于报废。然而,数字化产品不管使用多长时间或是否经常使用,质量都不会因此而降低。如同任何耐久商品一样,消费者在数字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只购买一次,因此,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其实是在与他过去的销售来竞争。结果是,即使没有竞争者,制造商经常被迫对产品收取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价格——最低可能价格。否则,相当多的消费者就会等待下去。更重要的是,无磨损性使得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进行产品创新,而竞争的加剧又迫使制造商加快新(版本)产品推出的步伐。这正是摩尔定律和达维多定律的理论根据。数字化产品的无磨损性使其没有耐久与非耐久产品之分。而且销售商所卖的“新的”数字化产品与在二手市场所提供的“旧的”数字化产品毫无二致。所以,数字化产品也必须与和它没差别的“已用过”产品来竞争。如何抑制数字化产品在二手市场上的转售,对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5.易变性 由于数字化产品由0和1的数字序列组成,其制造商在售后会失去对产品真确性的控制,即消费者在购买了数字化产品后,可以对其进行修改、组合等,从而改变了产品的原样,在法律上侵犯了原著作者的版权。虽然在因特网上多数的免费文件说明仅允许未修改复本的传播,但在0与 1的世界里,这只是一个约定而在事实上是不能强制的。在这种情况下,数字化产品的制造商不得不利用各种机制,企图抑制这些行为。例如使用特定技术防止简单的修改。像用PDF格式的文件尽管可用Adobe的Acrobat Reader来阅读或打印,但用户不能以数字化形式来储存和修改。一般情况下,要在用户层次控制下载内容的真确性的确很困难,有些机制可用以验证文件是否被修改。利用密钥技术如DES与RSA可保护隐私和防止修改,但此措施仅在文件传输时有效。若买方关心复本的篡改,这些技术是有用的,但并不能使销售商有效控制客户对未授权复本的修改。6.可复制性数字化产品的优点集中在它们能轻易地复制、储存或传输,从而达到共享的目的。然而,可复制性是一把双刃剑。在一开始的固定资本投入之后,生产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若制造商无法从市场中收回固定成本,那么或者产品的质量势必降低,或者产品会在市场上消失的无影无踪。制造商绝对不会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或服务的。可复制性导致了世界范围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盗版猖獗。通过技术来防止复制仍不能肯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目前还不存在不能破解的防止复制的方法或技术。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