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处

发布时间: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处

1.来稿应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练,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或实用价值。全文一般不超过5000字,题目不超过20字。凡以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基金资助的研究课题为内容的论文,应在首页注脚用“基金项目”标识,并注明课题代码编号。博十学位论文、硕十学位论文等,也请在文稿背页末注明。另外,如果该论文“入选×××文报告会”、“荣获×××论文奖”等,请附证书复印件一份,并在文稿首页末注明。2.来稿应有题名、摘要、关键词,并有相应的英文对照。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献(需包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要素),以200字左右为宜。作者来稿应尽可能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3-8个关键词,所选词应该是该文题目、摘要或正文中出现的能反映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3.文稿要求采用“打印稿”,并有作者中英文署名,次序按贡献大小排列,标明工作单位全称及单位所在城市和邮政编码。并请附第一作者简历(姓名、山生年、籍贯、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及电话、电子邮箱)。作者的署名排序在投稿时确定,之后不得另行更动。4.文稿中的外文字母、数码、符号,要求工整、清晰,对容易混淆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应标明文种、大小写、正斜体,属上下角的字母、数码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区别要明显。量和单位须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PH及特殊符号例外),量的单位一律采用正体。5.文稿插图要求图面整洁,线条均匀。表格必须采用三(横)线装,凡照片要用清晰的黑白照片,并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照片、表格要有相应的中文标注。6.来稿所用引文及资料,请核实准确,在内文注明出处(要求一般在3条以上)。参考文献的引用必须是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文献,应是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列入,并由作者对照原文核实无误。文献标引序号请按文中引用顺序依次排列,并注意在引用处标上对应的序号:凡涉及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一律采用姓前名后著录法。

人文社会科学、运动人体科学、学校体育学、运动训练与竞赛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高级职称近24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人选”等各类专家91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4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17个教学单位,现有21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6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5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37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官网

中文核心期刊(2008)

知网、论闻沙龙、维普等学术网站有体育学核心期刊等信息,你不妨去咨询咨询

16个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北京体育大学学报3体育科学4天津体育学院学报5上海体育学院学报6体育与科学7体育学刊8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9中国体育科技10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1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2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3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4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5山东体育学院学报16体育文化导刊

1.体育科学 2.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4.中国体育科技 5.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6.体育与科学 7.体育学刊 8.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9.体育文化导刊 10.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1.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12.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14.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15.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16.山东体育科技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编辑部处理中

是研究生??

山东体育学院(Shandong Sports Institute)是山东省唯一一所集体育教学、训练、科研与一体的省属普通高等体育院校,始建于1958年,校本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风景秀丽的千佛山下,在环境优美的海滨城市——日照市,建立了新校区。 山东体育学院目前占地面积18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为万平方米。图书馆建有自动化管理系统,中外文藏书万册,有中外文期刊537种,是我省最大的国际体育科技书刊收藏单位。该院主办的《山东体育学院学报》和《山东体育科技》两种学术期刊均具有国际出版标准刊号。现有在职教学训练科研人员432名,其中正高职46名,副高职179名,中级149名。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成员1名,省级中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名,省级拔尖人才6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者11名,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14名。 山东体育学院拥有国内一流体育院校应具备的教学、训练、科研实验设施条件,教学科研实验仪器设备总值万元。其中包括目前世界一流的模拟高原训练低压舱和亚洲最大的模拟跑道及其配套设施。近5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3项、省教育厅和省体育局课题41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48部,发表学术论文827篇。其中18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41项获厅局级奖,两项科研成果被转让,20项科研成果被采用,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教学成果有1项获国家级奖励,4项获省部级奖励。目前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7项、厅局级课题26项,科研经费达万元。 目前山东体育学院全日制教育设体育教育、运动训练、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运动人体科学和公共事业管理(体育)6个本科专业,有全日制在校生4628名,函授在校生2726名。截止目前,学院已培养全日制本、专科生近万名,函授本专科生4666名,外国留学生20名,与外校联合培养博士、硕士24名;培养国际级运动健将48名、国家级运动健将477名、一级运动员887名。学院自1997年以来,在奥运会、 亚运会等国际大赛和全运会、全国大学生运动会等全国高水平比赛中获金牌112枚、银牌96枚、铜牌84枚,有21人破40项世界记录,37人破41项亚运会记录。2000年在第27届奥运会上,获2金、1银,为山东省实现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山东省政府的领导下,在日照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山东体育学院在日照市建立了新校区。日照校区现占地1400余亩,地处日照市新市区中心,南望日照港,北临曲阜师大,东靠黄海,西邻银海公园。与市委、市府等政治文化中心距离2公里左右。校区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万平方米,包括1栋教学办公楼,1栋综合楼,1栋综合训练馆,5栋学生教工宿舍楼。 还建有1个万平方米的大型塑胶田径场, 14个室外塑胶训练场。目前二期工程在建的4栋学生餐厅、训练馆,8栋学生公寓,6栋教师公寓和宿舍楼,将于2003年7月全部竣工。1栋22000平方米的科技图书实验楼将于2003年上半年开工,二期工程建筑总面积为万平方米。 山东省委、省政府对山东体育学院的发展非常重视,要求学院明确培养目标,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和训练创新,不断提高教学、训练、科研水平,多出、快出人才,努力办成具有自身特色和优势、全国一流的体育院校,力争2010年全日制在校生人数达到或超过1万人,积极创造条件成立山东体育大学,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该院通过多种方式,积极与国内外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先后与英国利兹城市大学、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德国帕特伯恩大学、法国体育学院、韩国京畿大学、韩国体育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美国波尔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了校际合作交流;与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大学、美国波尔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德国科隆体育大学、德国帕特伯恩大学签订了合作办学协议书和意向书。 目前,全院教职员工正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思路、科学发展,努力提升综合办学实力,为把学院办成具有自身特色的高水平体育院校而努力奋斗。 [编辑本段]机构设置 党委院长办公室 教务处 学生工作处 党委宣传部 人事处 共青团 纪委办公室 科研处 就业指导中心 党委统战部 财务处 保卫处 党委组织部 后勤管理处 离退休干部工作处 [编辑本段]院系设置 体育艺术系 体育系 运动系 基础理论系 民族传统体育系 体育社会科学系 政治理论课部 成人教育部 研究生部 体育运动学校 [编辑本段]科研机构 科研处 体科中心 体院学报

没有明确的上下班时间·····工作也不大累,偶尔叫写个稿子啥的~别太当回事。因为就那么回事。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12)、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期刊荣誉:Caj-cd规范获奖期刊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国际体育信息资源中心(SIRC)、加拿大国际体育文献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机构收录为来源刊。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编委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主要刊登体育教师、教练员、研究人员、管理人员、研究生等在体育科学及其边沿领域等的研究成果及综述性文章,由北京体育大学17名教授组成学报编委会,负责确立学报的办刊宗旨及审定论文的学术质量。曾经一度停刊,1978年复刊至今,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本刊从2002年开始改为双月刊,2004年改为月刊,9印张,144页,42万字,大16开本,封面、内文胶版纸精美印刷,目录中英文对照。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外体育科技工作者、管理者、体育教师、教练员以及体育院校(系)在校生等。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创刊于1989年,是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审批,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管,首都体育学院主办的、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体育类学术刊物。

一、个人简况金涛 ,男,汉,1977年7月生,安徽无为人,中共党员;2001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 获学士学位2003年9月入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习,2006年7月获硕士学位;2008年10月-2009年6月在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高访班学习;2001年7月至今在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工作;2006年晋升讲师,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0年受聘硕士生导师;2004年9月至2011年8月兼职担任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党委秘书;2011年获安徽师范大学“教坛新秀”、“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二、研究领域体育公共服务群众体育管理三、讲授课程体育科研方法管理学体操四、主持课题1.构建安徽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实证研究(AHSK-10D5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2.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效果与管理策略研究(ASS2010119). 安徽省体育局社科项目(重点)3.新农村建设时期安徽省农民体育健身现状与实施策略研究(2006jqx).安徽省高校青年基金项目4.安徽省农村中学体育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青年项目五、主要学术论文序号论 文 名 称刊 物 名 称 及发 表 时 间本人排序01论体育赛事与项目管理首都体育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转载第一02近十年来我国农村群众体育研究综述体育文化导刊人大复印资料(体育)转载独撰03体育专业不同运动专项大学生身体自尊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独撰04近年来我国农民体育研究现状与分析四川体育科学 第一05小城镇居民体育状况调研体育文化导刊 第一06快速教会学生肩肘倒立的方法中国学校体育 第一07体育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价值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08安徽省农村中学课外体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一09安徽省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利用研究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独撰10建国以来体育事业发展与现代化进程研究硕士毕业论文独撰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官网

一、成都体育学院是公办吗 成都体育学院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 二、成都体育学院简介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 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余人,高级职称近28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人选”等各类专家112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9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2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21个教学科研单位,现有22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7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2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45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天府国际体育赛事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成都体育学院是专科还是本科 成都体育学院在哪里 附准确地址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官网入口地址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 成都体育学院高考录取通知书什么时候发放-快递查询入口 成都体育学院是公办还是民办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电话 成都体育学院有几个校区 成都体育学院专业排名,招生专业目录(10篇) 成都体育学院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我国现有的体育杂志搏 Sports Events 安徽体育科技 Journal of Anhui Sports Science 搏击 TECHNIQUE OF PRACTICAL FIGHTING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冰雪运动 China Winter Sports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engd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池州师专学报 Journal of Chizhou Teachers College 当代体育(足球) Modern Sports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福建体育科技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annan Teachers College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ansu Lianhe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Natural Science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湖北体育科技 JOURNAL OF HUBEI SPORTS SCIENCE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na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河南年鉴 Henan Yearbook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ainan Vocational & Jednical College 健康之友 Healthful friend 今日中国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阿文版) China Today(Arabic) 今日中国(北美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德文版) China Today(German) 今日中国(英文版) China Today 今日中国(法文版) China Today(French) 今日中国(西班牙文版) China Today(Spain) 辽宁体育科技 Liaoning Spo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Kunming Teachers College 看世界 Worldview 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Kashgar Teachers College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Humananities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College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Natural Science)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Nanji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Social Sciences)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tural Sciences) 曲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Qufu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乒乓世界 Table Tennis 气功与体育 Qigong and Physical Training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Shangdong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少女 Girl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Teachers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s) 上海调味品 Shanghai Seasoning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HAI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ihez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 Joru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xi Teachers University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enya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科技 田径 Track and Field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博览 SPORT VISION 体育大观 Sports world magazine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 Journal of Sports Adult Education 体育科学研究 Sports Scrences Resarches 体育科研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体育世界 Sports world 体育师友 Tiyu Shiyou 体育文化导刊 Sports Culture Guide 体育学刊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体育与科学 Journal of Sports & Science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网球天地 TENNIS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新体育 NEW SPORTS 小学教学研究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ech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bi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阴山学刊 Yinshan Academic Journal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Yantai Normal University Journal(Natural Science Edition) 游泳 Swimming 英语画刊(高中版) English Pictorial 湖南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unan Institi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扬州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Yangzhou Teachers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 ed) 中国国际象棋 International chess in China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中国排球 China Volleyball 中国少年儿童 China Juvenile and Children 中国体育教练员 China Sports Coaches 中国体育年鉴 中国学校体育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hinan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浙江体育科学 Zhejiang Sport Science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Zhangzhou Teachers College(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加油中国体育杂志》 RefuelChina

成都体育学院教务处入口: 成都体育学院为原国家体育总局直属的六所体育院校之一,现为四川省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是国内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的体育院校。学校本部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区,毗邻闻名中外的历史名胜武侯祠。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9300余人,博士与硕士研究生1300余人。学校环境优雅,基础设施布局合理,体育训练场馆、教学科研与实验仪器设备、图书文献保障和相关校舍等公共服务体系能较好满足人才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办学传统塑风格,改革创新聚活力,多元服务拓影响,内涵发展上台阶”的思路,淬炼形成了“以体为本,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 办学历史悠久。学校前身为创建于1942年的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建校初期,开创者始终坚守“国民体格之强弱,关系国家民族之盛衰存亡至深且巨”的信念,为成体播种下“刚毅坚卓、发愤图强”的精神基因。1950年,人民政府接管后,学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3年全建制转为西南体育学院,进入新中国重点建设的六大体育院校行列;1956年更为现名;1957年学校开始体育教育本科教育;1958年在时任国家体委主任贺龙元帅的关怀下,学校创建了全国首家体育医院;1960年创建了运动保健系;1962年,学校成立了国内专门从事体育史研究的机构——体育史研究室,开启了体育史研究,很快形成优势。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的中医骨伤科学和武术两门优势特色学科被贺龙元帅誉为成都体育学院“两枝花”。改革开放以后,在新的发展阶段,学校倡导“勤学苦练、又红又专”的学风,强化“一专多能”人才培养规格与定位;开展了体育新学科研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编撰出版了《现代体育科学丛书》,至今仍有广泛影响。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高等教育扩招机遇,顺应国家体育事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积极拓展学科布局,实现了从单一学科向多学科的跨越。 师资队伍发展态势良好。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学校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杰出师资,如著名武术家、原中国武术协会主席、中医骨伤郑氏学派的创始人郑怀贤教授,著名体育史专家、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周西宽教授等。学校现有各类在岗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600人,高级职称近240人。共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科评审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国家体育总局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四川省教学名师、四川省名中医、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人选”等各类专家91人次;专兼职博士生导师44人;国际和国家级裁判146人、国际健将与运动健将64人;国内外客座教授、兼职教授30余人。 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学校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附属体育医院为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共有17个教学单位,现有21个本科专业,跨教育学、医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理学、艺术学、历史学等8大学科门类。学校具有体育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体育学、临床医学、中西医结合、新闻传播学等4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有14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同时还拥有体育、中医、新闻与传播、艺术等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校有5个四川省重点学科,其中3个为四川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体育学和运动医学为四川省“双一流”建设学科。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育为先、一专多能、通专结合、全面发展”的育人思路,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2006年全国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办学76年来,已培养了以我军军事体能训练奠基人孙学川少将和奥运帆板冠军殷剑等为代表的6万余名各类毕业生,为国家体育及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本科专业中有4个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专业为四川省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学校现有特色专业、规划教材、“大创”项目等“本科教学工程”、“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255项。其中,中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入选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项目,体育教育专业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乒乓球》为国家级精品课程,7部教材入选“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在2009-2017年,获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1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学校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竞技人才和优秀后备人才的任务。按照“亦读亦训,科学训练”的办学方针,紧扣“体教结合、不断探索、培养人才、为国争光”主题,现已在举重、艺术体操、武术、田径、水球等竞技项目上形成优势与特色。2009年以来,我校在奥运会、世界锦标赛、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亚洲锦标赛、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全国冠军赛及全国体育院校比赛中共获得金牌640余枚、银牌480余枚、铜牌450余枚。 科研工作稳步提升。2009年以来学校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4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5项(包括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省部级项目300余项,形成了以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为代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获得包括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在内的37项省部级科研奖励。建有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和四川省运动健康社科普及基地。建有“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及2个四川省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编辑出版学术刊物《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体育教育研究》,其中《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CSSCI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学校还建有集收藏、展示、科普研究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国内高校中唯一的以中华体育史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优势凸显。学校充分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智囊作用,在国家运动项目协会改革的新契机下,主导成立了全国学校体育排球联盟、四川省运动舞蹈协会、四川省校园足球协会、四川省大学生网球协会、四川省搏击协会和四川省体育产学研促进会等一系列行业协会,进一步拓宽了学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平台,切实提高了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提升了学校行业话语权和影响力。长期以来,学校积极发挥运动医学专业优势,为国家及四川省运动队提供科技攻关及医疗服务,助力国家短道速滑队、国家女子网球队、国家射击射箭队在奥运会、亚运会夺得金牌,为国家和地方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对外交流合作广泛。学校坚持把开放办学作为提升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不断加强和深化对外交流与合作。目前,学校已与美国、英国、爱尔兰、丹麦、澳大利亚、泰国、港澳台等20个国家和地区30余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并与多所世界知名大学构建了“2+2”“3+1”和“3+1+1”学士、硕士学位学生联合培养体系。学校是教育部批准的具有招收华侨、港澳台地区学生资格的高等院校。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