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本书,也许会对您有帮助。这为张老师,是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生导师。中国艺术民俗学作者: 张士闪、耿波著出 版 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4-1 字数: 320000 版次: 1 页数: 332 印刷时间: 2008/04/01 开本: 16开 印次: 1 纸张: 胶版纸 I S B N : 9787209044677 包装: 平装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适用于高校艺术教学的教材。作者善于利用自身丰富的田野作业经验,对一个个艺术民俗个案进行了出色的解析,鞭辟入里,辞采并茂,很具有可读性,非常有利于教学之用,这在今天许多高校艺术教材理胜其情、大而无当的总体状况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发扬的亮点。目录第一章 艺术民俗学的确立第一节 艺术民俗学的界定第二节 传统民俗学研究与艺术研究的关联第三节 世纪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中的民俗学倾向一、世纪前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民族国家的自我想象二、世纪后年中国民间艺术研究:从民族国家本位到乡土语境的开启第二章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系统第一节 民俗的中介位置及社会功能第二节 艺术民俗学的田野研究方法一、田野作业二、民俗志书写附:汪宁生的社区艺术调查提纲附:段宝林的民俗调查提纲第三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视域一、以整体观的理念研究艺术民俗现象二、强化村落民俗志研究三、中国艺术民俗学研究的特殊性第四节 艺术民俗学的研究路径一、从民间艺术个案出发,以小见大二、突破学科界限,实现跨学科研究三、立足民间立场,构架学理阐释第三章 物质民俗与艺术审美第一节 居住民俗与审美一、传统居住形式之演变二、居住的民俗特征三、居住的审美表象第二节 服饰民俗与审美一、服饰民俗的形成二、服饰民俗的审美多样性第三节 饮食民俗与审美一、饮食民俗的形成二、饮食结构与类型三、饮食民俗与审美第四节 生产民俗与交易、运输民俗的审美意蕴一、生产民俗中的艺术要素二、交易、运输民俗中的艺术要素第四章 社会民俗与艺术境域第一节 家族、村落与民间组织一、家族、亲族及民俗传承二、村落及村落整体语境的构建三、民间组织的类型特征第二节 作为艺术整体语境的社会民俗一、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民间艺术活动的制约二、社会民俗对于区域性艺术风格的影响第五章 信仰民俗中的艺术维度第一节 人类早期信仰中的艺术活动一、人类早期信仰活动中民俗与艺术的多层纠合二、信仰仪式中的艺术色彩三、信仰民俗的社会功能及其艺术化趋势第二节 信仰民俗与艺术世界一、信仰民俗是激发人类艺术创造活动的源泉二、信仰民俗中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创作题材三、信仰民俗中的意象原型四、信仰民俗与艺术活动的相互借助第六章 岁时人生与艺术的关联第一节 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一、岁时节 日起源二、春节 仪式序列与岁时节 日中的艺术体验第二节 人生仪礼中的艺术象征意趣一、诞生礼二、成年礼三、婚姻仪礼四、丧葬仪礼第三节 岁时人生的艺术升华第七章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意蕴第一节 游艺民俗及其艺术韵味一、民间游戏竞技 二、民间歌舞乐戏三、民间工艺四、民间口承语言第二节 游艺民俗在艺术学研究中的特殊意义一、游艺民俗:民俗与艺术的复合二、游艺民俗对艺术起源问题的启示第八章 艺术民俗学发展的城市化语境与契机第一节 民俗学的乡土本位与语境转换第二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公共领域第三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传播第四节 艺术民俗与城市消费第九章 艺术民俗批评的方法与原理第一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界定第二节 艺术民俗批评的诸种模式一、社会历史批评二、原型批评 三、功能主义批评四、相对主义批评五、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批评第三节 生活—文化整体性的艺术民俗批评模式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如题。视觉艺术已经成了当代美学、艺术学和文艺学的显学,这部书的最大好处在于梳理清晰。这可以为后来者提供很好的路径,指引了我们去看待这些一些问题:视觉艺术的起源、视觉艺术的演变,等等
我的视觉艺术创作批评观陈蔚的绘画给人最初的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作为一个八零年代出生的年轻人,她所使用的油画表现方式在色彩上沉郁内敛,在技法上疏松畅快,在题材上不拘一格,与这些年深受日韩动漫和卡通风潮影响又被国内一些批评家所鼓噪的艳丽化、平涂化和幼稚化的创作风气截然不同。油画以丰富的色彩表现见长,特别是当下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商业化现实生存环境景观,更带给近年来许多年轻艺术家色彩表现上强烈的心理影响,于是明度高、纯度大的原色成为他(她)们的最爱,似乎这样的色彩表现最能够接近和突出现实世界的媚惑。而陈蔚笔下流露出的色彩却总是以灰褐色调为主,即便是表现古树新枝和石榴花果,也难见翠嫩与鲜红,更多的是调和出的墨绿和黑红。这种色彩上的沉郁和保守,似乎在有意识地回避现实世界鲜亮和夸张的色彩招徕。这位年轻的女性,为何把周围世界的表面光芒表现得这般灰暗?这种困惑从她疏松涂抹的笔法得到了一种解释。陈蔚喜欢用稀薄的颜料在各种绘画基底上涂划,说她是涂划而不是涂画,是因为她的用笔方式不是由浅入深地一层层、一遍遍通过敷色来营造明暗块面关系和形体结构,而是类似书写那样追求笔势本身的造型能力。于是,画面中的形象,摆脱了学院油画训练中那种严整、规范和庄严的几大面和几种明暗调子,变得成为身体的延伸,成为身体动作的书写。这是一种拒绝观念介入的自动绘画或者准确地说自动书写,现实世界的物体景观的块面和明暗光泽因为这种时而畅快,时而纠结,时而迟疑,变得不再光鲜和严整,一种打磨、过滤和风干的伤蚀,笼罩在她涂划出的形象上。这正像中国传统书画的用笔飞白,于似断非断,欲断还连中,保持着书写者的精神意念,早已超越了现实事物原型的物理真实与否。 陈蔚最为喜爱的画家是杜马斯,我想原因在于后者用直抒胸臆的简练笔划和幽暗沉郁的色调,勾画出了人物对象的内心忧郁和神经质。而当我们仔细阅读和品味陈蔚的艺术笔记和随感文字时,我们能够发现,在她近乎才情四溢的字里行间,其实表述的不是那些植物们、动物们的现实形态,而是它们在经年更事的时间流逝过程中的所呈现出来的“剥落”与“荒废”。在《樊笼之味》一文中,她写下了这样的字句:“我是以视觉来触碰世界的,而过分的视觉也把另一个‘我’淹没了。打捞出另一个‘自己’,便仍可以继续用单纯的态度坦然面对人生。”所谓“过分的视觉”应该是指画面形象再现现实形象时的准确性、样式性和风格化,这正是她有意回避或者说放弃的。如果不是通过视觉形象来真实地再现和还原现实世界的景物,那么绘画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绘画的意义在于通过视觉“打捞出另一个‘自己’”,这个自己是一个能够透过人生的岁月感受时间痕迹的知性体,它能够仰观星云替转,俯察些微凡物,能够深入到事物的生命脉动之中,和它们同生同死。正因为如此,陈蔚会格外推崇杜马斯这样的画出人物内心巨大变化和岁月沧桑的艺术家,也正因为如此,她会在自己的油画创作中另辟蹊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谴词造境和书写形意中,寻求字面与画面形象之外的另一种真实,哪怕这种真实展现的是侵蚀、剥落和残败,而生命原本就是脆弱和短暂的。 生命的无常和短暂,就陈蔚的视觉表现而言,不仅体现在植物们和动物们的飘摇凋零和毛发丛生,而且体现在它们的残枝短叶和伤残截肢。构图的大胆截取似乎还保存着传统花鸟画小中见大的画意,可突兀的截肢和干尸,则宣告了艺术家题材为我所用的本意——生命的脆弱和短暂不仅缘自生命本身,而且还缘自生命之外的其它力量和意图。这恰恰表明,陈蔚的艺术创作并非全然是画室里的自我解剖,并非全然不食时代烟火,倒是她宁愿将自己感受到各种外界压力转换成眼前的这些花草和动物,她要用自己的视觉形式,去触碰周围的世界,而这些树木花草和飞禽走兽,正是她触碰外界的媒介。 她像一个炼金术师那样,通过独到的色彩、用笔和构图,对这些与个人的成长记忆和内心想象有关的对象展开追问,更将这种追问从平面的画布画纸,推进到拼贴、装置和实物雕塑。她的新近作品《鹤与蛇》,则直接选用了大量的白色皮纸。纸的丰富肌理和撕、拉、揉、扯的高塑性,同样可以传递出生命的内在感觉,它“层层迭迭,细密交织,好似流逝中人剥落的记忆”(陈蔚《纸》)。对陈蔚艺术重内心生命体验而轻表面真实逼真的判断,在她最新的综合材料绘画《出口与尽头》中,得到了又一次的证明。这一次,她从可辨形体的外界自然世界抽身而出,进入到一个完全属于微观心理的世界里。这里的一切不再具有物理世界的等级分类和社会属性,不再传递出植物或动物的生命体征,也不再充满着可见世界各种事物的横向比较和此长彼消的争斗与伤害,却形成了纵向穿越层层包裹的幽暗材料的羁绊,向深处寻找微观世界精神出口的冲动和压抑之间的一种较量。这时,画面上各种材料所形成的视觉形式,不再是用来体现某个具体的生命类型的脆弱和短暂,而是象征着所有生命形态的内在共同的压力与冲突——生命本身如果想持久甚至永恒,那么它的出口在哪里? 用视觉去触碰世界,年轻的女艺术家陈蔚,用她自己独特的方式,从具体的景物出发,开始进入到景物的深处和背后,发出了自己的提问,在今天快餐化和卡通化的艺术界,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找了好久啊~~~~(>_<)~~~~ 望采纳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文学批评论文例文如下:
重点在于掌握文学批评写作的要求:赏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这类题目主要是评析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作品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谊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表现一个怎样的主题思想。
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指出作品有何积极意义或局限性。赏析主题常用的术语有:中心突出、主题深刻、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含蓄蕴藉、深化主题等。
分析作品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形象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能激发人们感情的生活图案,通常指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主要的性格特征。
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表达方式,如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以小见大、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3)叙述方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
(4)描写方式,如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等:
(5)描写技法,如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声色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等;
(6)抒情方式,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7)意境的创设、修辞的运用等。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主要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
鉴赏作品的语言:
一是要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清新、绚丽、质朴等;
二是要品味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平实、自然、明快、简明、含蓄、深沉等;
三是要分析作品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对偶、对比、夸张、反语、双关、互文、反复等。
怎样写好一篇批判性分析论文?想要顺利写一篇批判性分析论文,那么首先需要了解批判性分析论文是什么意思。批判性分析论文是一种主观的学术写作,目的就是说明学生对某一作品的有一定的深入理解,这一类论文需要表达出个人观点,并且在分析论文时,可以选择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文学批评。论文查重需要花多少钱?在写论文前,不管是学期论文、修辞分析论文、文学分析论文还是其他类型的论文,我们都需要深入的来阅读论文。因为阅读是论文最基本的要求,如果只是熟悉论文是远远不够的。确定好论文是准备工作的起点,需要知道什么是论文的基础,确定论文主题,同时需要能通过论文查重,这样的论文才能拥有高分。把主要想法写下来,这一步是为了我们对批判性分析论文中的作品进行结构分析。研究新术语,如果在阅读时看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概念或者专业术语,最好能查阅字典或者百科全书,然后把这个作品使用自己语言描述出来。有两个选择,创建大纲或者写一个摘要,选择取决于关键的分析论文主题,写摘要时要简洁。确定批判的类型,有三种主要的变体,诉诸情感、逻辑以及可信度,评估批判的有效性,体会作者传达出来的意思,学会怎样深入的理解论文。了解这些后,就可以开始学习怎样写一篇批判性分析论文了,使论文成为批判性分析论文,需要保持论文结构,也就是引言、正文和结论。首先,论文介绍一定要抓住看得人,从吸引人的内容开始,让别人了解主要观点,提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其次,要使用大量文字包括证据、引语和例子来说明立场。每个想法都应该在一个独立的段落中表达出一个确定的结构。从一个主题句开始,然后是支持句,最后是一个结论。最后,重述观点开始结论,确保终止部分符合全文主题,为读者提供一些有力的论据,让他们得出恰当的结论。在写批判性分析论文时,应该遵循一些小技巧,选择要分析的方面,可以看看笔记,找出自己需要的详细内容,把每个想法单独用文字阐述出来,然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保持一个正负的平衡性,确定论文没有完全偏向于某一方面,如果在论文中,积极的想法多余消极的想法,那么在开头就要把消极的想法包含进去,如果分析包含更多的消极因素,那么可以从一些积极的观点出发。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4 试谈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摘要: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是对美术体系内容的填充,而与美术鉴赏有关的理论知识可以被视为培养鉴赏者美术素养的基础知识。积极对美术作品的内涵进行鉴赏与分析,是鉴赏者表现出的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他们对艺术作品价值判断以及再创造的过程,其可以被认定为人类审美消费的一种形式。此外,美术鉴赏活动的开展能够将鉴赏主体与鉴赏客体之间的审美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出来,是鉴赏者审美 经验 与审美再创造统一性的外在体现之一。 关键词:美术;鉴赏;性质;特点;分析 所谓的美术鉴赏,可以被理解为鉴赏者在对美术作品观摩的过程中应用自身的认知能力、生活阅历、道德素质以及审美观念对作品的意境与内涵进行体会、分析、辨别、理解、认可以及想象的过程。其作为一种特别的美术接受形式,具有娱乐、享受等多样化的性质,有助于陶冶欣赏者的性情。本文作者结合相关美术作品,进而达到对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客观而深入分析的目标[1]。 一、分析美术鉴赏的性质 1.由上文简要的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美术鉴赏是一种性质特殊的美术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鉴赏者的情趣、品位得到提升,身心得到放松与调节,同时调动了鉴赏者对艺术境界追求的积极性,此时他们也会客观的去认识以及挖掘艺术作品的价值深度。总之,一部优秀美术作品的完成时建立在建设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具有使心情愉快、陶冶情操以及塑造自我的功能。此时,美术鉴赏的性质大体上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一是美术鉴赏使一种审美享受。 2.其携带这一性质主要是因为距离感、假定性和超越感的存在。所谓的距离感,就是说被鉴赏的美术作品能够将人类思想的改变、文化发展的情况以及文明更替演变的过程展示出来,例如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一美术作品以素描的形式将观者对事物观察的准确性表现出来,真实的将15世纪末期犹太人生存的面貌展现出来。鉴赏者隔着时间的跨度对本部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之时,将会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会,此时现实与美术作品之间产生了距离美;所谓的假定性就对鉴赏者提出了相关的要求,充分的利用自身的 想象力 ,将美术作品中虚设的背景、情节等勾画出来,将特定的美术语言转化为惟妙惟肖的形象图,这是非现实的,但是对鉴赏者来说是审美上的再创造;超越感就是鉴赏者对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思想与现实之间的跨度,不考虑个人功利以及物质实用性等因素,而专注于审美价值的方向;二是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 3.通常认为,鉴赏是在创作之后才出现的一种行为方式,作品的质量直接关系着鉴赏的效果这一定论是较为肤浅的,因为美术鉴赏不是对艺术作品价值评判的一种被动回复方式。而之所以认为美术鉴赏可以被视为艺术再创造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观赏者始终是积极的、主动的去参与艺术作品意义的构建等环节,此时若没有鉴赏者的加入,艺术家笔下的作品就不够完美。由此我们可以推断的是一件优秀的作品的出现出来需要创作者的努力,还需要鉴赏者的认知理念以及审美情趣去将空缺有效的弥补,此时美术作品的意义更加的丰满,因此可以说鉴赏环节的落实使作品得以再创造,此时鉴赏演化为观者审美能力再创造的一种行为方式;三是美术鉴赏时观赏者对其艺术价值的判断。 4.观者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之时总会对其造型结构、色质优劣有所评价,对其主旨以及内涵做出评论,这是普遍存在的理性现象。而对于美术鉴赏而言,其主要包括情感的、艺术的判断,此时情感发挥着主导的作用,其将鉴赏者爱憎好恶、抑扬褒贬等品质体现出来。例如鉴赏者在对梵高的《向日葵》进行欣赏时,在辩证思维的引导下,能够体会出梵高在最为痛苦煎熬的生活中对自然、朴实、阳光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这件色彩对比强烈的作品对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效果。总之,这一性质存在于美术鉴赏中,使欣赏不再是单一化、公式化、概念化,同时也使鉴赏意识与审美情趣建立健全。 二、探究美术鉴赏的特点 1、使鉴赏者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 这是因为美术作品将丰富多彩的世界展示给观者,自然景观也好,人文景观也罢;此外美术作品中渗透率创造者的情感与情绪,或激愤或低沉,鉴赏者超越了文字的局限性,去感悟精神世界,开拓眼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术鉴赏的又一特点是能够协助欣赏者强化自身的审美能力,在艺术的熏陶下,欣赏者的思想道德素养明显的提升,此时的对美术作品的赏析使观赏者的身心得到了良性的发展与成长;另外,不同的美术作品中涵盖了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不同民族的民族精神以及境界的差异性与共同性,此时鉴赏环节的启用,协助鉴赏者开发自身的智慧,建立健全了审美情趣;当然,鉴赏环节的开展具有的最大特点是使美术作品得以再创造,这是因为鉴赏者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之中,传承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将新鲜的元素再一次融入进行美术作品之中; 2、鉴赏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性 主客体同时参与对美术作品的赏析,这才是对艺术的鉴赏。而美术鉴赏的最终结果取决于心理、情感活动的复杂性,主客体之间在情感对话以及精神境界融合的基础上,才会使审美活动具有再创造的意义;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统一结合的特点 有些美术作品中带有某些学者对其理解、认识、评价的字眼,这是对美术艺术作品价值与本质的揭示,但是只有在鉴赏者情感接受与肯定的情况下,它们才成为理性上被认可的事物,此时鉴赏者认知上的感性方式与艺术作品所传播的理性内容统一化,也是鉴赏者情感因素与理性因素整合的形式。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结合衍生出的意义是重大的,其促使鉴赏者认清事物的本质,端正了情感态度,走向了实践路线。 三、结束语 总之,美术鉴赏的性质与特点是多样化的,美术鉴赏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性质特殊的审美消费行为,是生产到消费的过程;特点还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再创造、制约性与能动性、享受与判断、教育与娱乐的统一性。美术鉴赏对审美理念的培养发挥了巨大的辅助作用[2],因此,艺术领域提高对美术鉴赏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协助鉴赏者感受艺术特色与魅力,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同时升华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凯.浅论美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J].美术教育研究,2012. [2]白晶莹.美术鉴赏在美育中的作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篇5 浅谈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国艺术教育近几年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美术欣赏课在学校整体的教育环境中,以其特殊的内容承担着人才培育中的特殊任务,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当教育步入素质教育时代,美术欣赏课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加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 措施 ?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创造、审美、广博知识、人格境界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美术教育尤其是其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 其它 学科无法取代的智育?德育?美育等多方面育人功能日益受到重视?虽然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欣赏课题只占百分之十到百分之十五随着多媒体使用信息量增大,学科课题综合化都必将大大拓展美术欣赏的容量?高中开设的美术欣赏课程以列为必修课程,以及大学美术选修课等构成全民的艺术素质教育,突现了美术教育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教育要在素质教育中找准位置就必须突出普及和审美二个方面,才能在新一轮教学改革中取得主动?不能认为开了美术课就是素质教育了,观念不转变美术照样搞应试教育(如重技巧?轻欣赏,重课外?轻课堂,重特长生?轻多数学生等)?美术教育要跳出低层次,实现其阶值就必须改变以掌握专业技法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美术欣赏(既使是技能技巧教学也必须更多融入欣赏内容,对于特长生更应当重视美术欣赏及文化素养),纠正作为艺术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两大顽症:艺术教育不艺术(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无新意)?普通教育不普通(“重技轻理”过于强调专业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赏评作品过程中建立完善的审美知识结构,提高艺术素养,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直觉和情趣,努力构建起新的适合素质教育的基础美术教育?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理解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 我国美术欣赏起步晚,很多搞美术的人都以绘画实用美术为主,去搞美术理论的相对很少也属于冷门,从而致使美术欣赏很滞后?眼下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文化艺术不断与国外交流沟通及碰撞,美术欣赏被提上发展的日程,目前美术欣赏课正处于在普及中提高这样一个层面上? 美术欣赏从2003年起就成为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从体制上看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很大的改观?但在现实教学中,美术欣赏课题依然没有改变,从根本上几乎很难改变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认识?几乎每个学生都知道美术欣赏课的重要作用,但是学生说的和做的却大相径庭,在他们眼里这是一门副的不能再副的课,既不统考又不高考(美术专业除外),还是多学点考试用的吧,这样更实惠些?不仅学生不重视,社会?学校和家长对美术欣赏课的关注也不够?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几点尝试 美术欣赏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始——新的教学观认为: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必须是成定论的知识,也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接触一些尚在争论的内容?因此,新课程为寻找现实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提供了相对广泛的空间?现实生活中的话题往往具有亲近感?如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笔者出示了现在明星穿着的“破”牛仔裤和学生平时穿的校服问:“这些是美术作品吗?你平时会喜欢穿哪样的服装?”从而引出美的多样性?美的时代性以及美术作品产生的条件,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到生活的实际中,使学生感觉到美就在身边,并且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自主学习的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 说说 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欣赏与绘画?工艺结合 从中领悟作品内涵?美术欣赏课不应是一味地欣赏,有的时候让学生进行临摹作品,从中体味作品的内涵,这样就打破了欣赏课纸上谈兵?光说不练的局面,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学民间绘画和工艺品欣赏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想动手做一做,这时不妨让学生照着作品的风格?形象临摹一下? 3?创设情景,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地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教师若能充分利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情景设置法等办法,往往事半功倍? 4?美术欣赏应从文本欣赏走向研究性学习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适当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是连通美术与社会文化?时代之间的桥梁,通过这样的活动赋予美术欣赏教育以丰富的意义,无疑给美术鉴赏教学带来新鲜的空气? 美术欣赏课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这种指导与传统教学指导不同,课题研究的答案没有所谓的标准,甚至课题的提出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列出?通过网络资源?图书查询?民间调查等手段广泛收集资料,并且对与课题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资料进行整合?汇总,围绕自己的课题进行合作探究,完成研究 报告 ?它有助于扩大学生美术文化的视野,促进学生对美术文化的体验与感受? 新课程理念要求,美术欣赏教学应该看重其学习的过程,不要过于追求结果,不要过于追求统一,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使学生学会如何研究问题,从而锻炼创造性思维,增强美术鉴赏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审美能力的教育 审美能力就是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里,到处存在着美与丑?对与错的对比?中学生正处在豆蔻年华,感情自然而纯真,对世界的美丽与美好的事物有着发自内心的渴求?但对社会一些对立变化认识还是很肤浅,所以中学美术欣赏课的审美教育尤其重要?“美到处都有,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的眼睛”,美术是视觉形象艺术,美术教育就重视视觉形象的运用?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心灵情感的共鸣,思想冲击,陶冶情操,塑造美的灵魂? 利用艺术的感染力,感召力,观尽大千世界中的艺术精华?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美的本质,美的真谛?从重视视觉形象教学原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可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获取知识的质量,引导学生直接观察对象,认识对象?运用直观教具?模型?范画?录像?幻灯?电脑设计等,帮助学生感知美,提高审美能力?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视觉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在美术欣赏课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 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方能产生情感共鸣?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不仅从蒙娜丽莎的脸上看到,透过那微抿的嘴唇?微挑的眼角和微凝的双目,悄然地流露着一种恬静?淡雅而又神秘的微笑,同时,我们还能感觉到一种朴素?自然?纯真的人性情感透溢出来,表现出一种彻底挣脱宗教禁锢而苏醒了的人性与复活了的灵魂,体现出充满血肉情感的人本价值,从而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许多美术作品创造的艺术形象的感人效果,是言语?文字所无法描绘的,只能用心去体验?去触摸? 如法国画家米勒的《拾穗者》的魅力在于通过刻画劳动的美,表现出一种自然淳朴的情感,坚实而凝练的笔调描绘出法国农妇朴实?勤劳?诚挚的品格,优美的自然风光,饱含着一种宁静的生活意趣?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另外美好的学习环境,会使心情愉悦,激发学习兴趣;恶劣的学习环境,会使学生心情郁闷,影响学习效果?因此,通过美化育人环境,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 2?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国的传统教育,包括解放后几十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的确不重视对青少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一个根本的原因是:几千年封建专制政策传统的和“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及近几十年经济的计划管理模式以及过多的_运动影响对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视,这种社会结构偏爱有知识?有技能但因循守旧?被动驯服,因而忽视乃至压抑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不以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人类最可贵的品质就是创造,“创造”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学习”这种人云亦云的能力每个人(包括动物)都有,但遗憾的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人类步入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创造性思维是人类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明的象征?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教育的重要目的是造就批判性思维的头脑?敢于验证问题的头脑,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头脑?”美术欣赏课利用美术作品的内涵不确定性,让学生大胆想象,并能以我为主?自圆其说,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想象空间?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象是极其重要的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象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可以用想象使它有形?”世界的发展大多是从无形到有形的一个过程,美术欣赏所培养的创造性思维表现为对相对客观世界的审美能力? 虽然这种创造性思维不一定形成惊人的作品,但由于形象语言的多样性,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成为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这对于多角度,多方式思考问题是最为有益的?因为这种教育用于大多数,对于创造性思维普遍提高具有积极意义?如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波普艺术,提倡成品再创造和艺术的大众化?流行化,艺术家运用他们喜欢的材料,创造出一些简单的?有意义的作品,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创作的公有财产? 1958年艺术家贾斯伯·琼斯创作的《三面旗》画的是三面大小不一而又有渐变形式的美国国旗?这件作品力图使人人都熟悉的图像,复制出来让观者看,给人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和冲击力?这便是创作,既简单又富有联想,使艺术成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创作,美术欣赏课正努力提高美术教育这方面的功能?如废物造型创作,从材料到构思,完全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化腐朽为神奇,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特别是结合社会实际,挖掘有价值的课题,使这种教育潜移默化的形成一种素质?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力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新型材料与工具发掘新课题?如 广告 欣赏?标志欣赏?家具欣赏?店面欣赏?环境艺术欣赏等实用性强,想象空间大的课题,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体现,增强了学习兴趣参与欲?学生的创造力在恰当的指导下,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步骤过程到结果,感受到一种全新的体验?如在我校五十年校庆之前进行庆徽设计,同学们结合我校的特点及对标志的理解积极构思,细致描绘,整个过程都充满着创造性思维锻炼?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创造性思维比较常见,效果非常好? 3?广博知识的源泉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旁征博引,促使欣赏教育有效地进行?任何的美术作品都来源于社会,并依社会而存在,所以,欣赏美术作品必须要了解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风俗?人文等?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 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如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一定要涉及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 风景画 的区别,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出:山水画是散点透视,因为山水画是移步换景?边走边画,不是很注重客观现实,重写意;而风景画是焦点透视,因为风景画是站在一个点不动进行作画,注重对客观现实的描写,重写实?这几千年的艺术也造就了东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东方人重情感,西方人重理性?由此会延伸到很远?很深?好的美术作品,欣赏者要有一定的知识做前提,即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包括外部的形式结构,作品的历史?人文?风土人情等背景,内部情感意蕴?所以在欣赏的同时,大大的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 4?人格境界的提升 情感境界在审美中是一个中心问题?美术作品主要是作用于人的情感境界?优秀的美术作品欣赏起来可以陶冶情操,完善意志,使欣赏者的人格境界得以提升等?如《长江万里图》激起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及民族自豪感;拉斐尔画的《圣母像》激起人们愉悦爱慕亲切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米开朗基罗雕塑的《大卫》表现一种顽强?坚定和正义的精神气质与勇敢?无畏和自信的人格意志?美术作品在引起欣赏者的激动和共鸣中,唤起了优美?崇高?悲哀?痛苦等种种思想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使欣赏者接受某种道德情感,受到某种精神品质的熏陶,从而改善人们的情感状态,影响人的行为?审美情感可以说是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动力?现在全中国正在轰轰烈烈的推行素质教育,而美育教育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正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美术教学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它在美育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课堂教学中用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格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心灵和爱国主义的伟大情怀? 素质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使他们学会创造,具有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能力;学会生存,具有拼搏?竞争的生活能力;学会学习,具有自学的能力;学会做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美术欣赏尽管已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有许多深入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 我国美术欣赏在素质教育中的现状,也需要认真调查研究?美术欣赏在自身科研方 面相 对滞后的状态,应该努力以改善?美术欣赏真正切实地实施起来,还会遇到许多实际困难,需要进一步探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可以预期的是,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会更加突出? 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中超越了民族界线,超越了国界,是一种无声的心灵语言交流?与之交流绝不仅是以上谈到的这种作用?一幅优美的作品它有宏大的包容量,个中的内容是我们无法尽述的,这也就是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我们静静地品味画中的意境,也静静地品味多姿的生活?品味灿烂至高的人生,用崇高的精神境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品质,这也正是美术欣赏课的本质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邓福星.《美术教育学》,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 [2]徐芬?赵德成.《教育研究与实践》,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姚今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小学美术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年版. [4]钟俊主.《美育》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猜你喜欢: 1.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范文 2. 美术欣赏论文优秀范文 3. 有关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4. 美术鉴赏论文3000字 5. 美术鉴赏论文范文
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艺术论文的参考文献,快来看看吧!
[1] 张炬. 北宋书论与画论比较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2] 薛富兴. 文化转型与当代审美[J]. 文艺研究. 2001(03)
[3] 肖鹰. 青春偶像与当代文化[J]. 艺术广角. 2001(06)
[4] 时宏宇. 王尔德唯美主义的现代阐释[J]. 齐鲁艺苑. 2003(01)
[5] 余颖. Agora--广场精神的复兴[J]. 规划师. 2002(11)
[6] 秦军荣. 汉语文学专业教育的学科体制化研究[D]. 武汉大学 2014
[7] 张宁. 文化主义与意识形态幻象[D]. 武汉大学 2011
[8] 顾 萍. 浅谈对绘画艺术创作中的自律与他律的理解[J]. 皖西学院学报. 2002(03)
[9] 周小仪. “为艺术而艺术”口号的起源、发展和演变[J]. 外国文学. 2002(02)
[10] 陈刚. 阿多诺对当代美学的意义[J]. 文艺研究. 2001(05)
[11] 伽茨,金经言. 关于自律美学的若干批判性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 2001(02)
[12] 李胜清. 艺术形式的意识形态含义解读[J].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13] 程小牧. 自律与形式:看待现代主义的一种角度[J]. 江海学刊. 2002(01)
[14] 李俊. 艺术本质论:走出自律与他律的双重困境[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01(06)
[15] 许敏玉. 商业视域下广告审美研究[D]. 吉林大学 2013
[16] 冯丽荣. 云南壮族坡芽歌书美学研究[D]. 西南大学 2013
[17] 刘泰然. 变化的宇宙观:中国艺术精神再阐释[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18] 黄怀璞. 关于审美问题的非艺术性思考[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5)
[19] 陶东风. 流行文化呼唤新的研究范式──兼谈艺术的自主性问题[J]. 文艺研究. 2001(05)
[1] 赵雅妮,刘海. 青年文化的变奏:从“青年的反叛”到“青春审美”的文化消费[J].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2(01)
[2] 卫华. 波希米亚运动与历史先锋派的艺术行为理路[J]. 求索. 2010(05)
[3] 刘海.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以彼得·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为契机[J]. 文艺争鸣. 2011(17)
[4] 刘海. 城市广场:城市制约中的空间政治[J]. 人文地理. 2011(03)
[5] 徐岱. 艺术的自律与他律[J]. 东疆学刊. 2006(03)
[6] 陈剑澜. 从感性学到审美乌托邦--现代美学早期的一段问题史[J]. 江苏社会科学. 2010(06)
[7] 刘海. 倒塌的围墙与崛起的读者[J]. 长江学术. 2010(04)
[8] 杜吉刚. 文学艺术自律--西方前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批评的一个诗学主题[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8(01)
[9] 阿格妮丝·赫勒,傅其林. 艺术自律或者艺术品的尊严[J]. 东方丛刊. 2007(04)
[10] 杜吉刚. 唯美主义批评在英国的兴起与消歇[J].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11] 乔国强. 文学史:一种没有走出虚构的叙事文本[J]. 江西社会科学. 2007(08)
[12] 胡亚敏. 审美·资本·日常生活--评周小仪《唯美主义与消费文化》[J]. 文艺研究. 2006(11)
[13] 刘思聪. 回到生活的艺术--简述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J]. 文艺评论. 2006(05)
[14] 刘嵘. 20世纪结构主义思潮对自律论音乐美学的影响[J]. 艺术百家. 2006(05)
[15] 陈思和.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前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06(05)
[16] 周朔. 审美形式、艺术自律、革命--马尔库塞艺术理论的三个关键词[J]. 东岳论丛. 2006(04)
[17] 王泽庆. 艺术自律的辩证法[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4)
[18] 刘海. 审美内视与空间弥合--从文艺心理学角度解剖意境的本质[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7(04)
[19] 李彤. 艺术的自律和研究的自蔽--关于书法史研究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7(02)
[20] 刘海. 流行文化:作为“情感场”中后现代“情感消费”场域论[J]. 兰州学刊. 2010(03)
[21] 刘海. 日常生活审美化抑或审美符号化--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质疑[J]. 电影评介. 2010(01)
[22] 冯黎明. 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一场现代性焦虑[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 陈文红. 在“艺术”之外思考艺术[J]. 文艺研究. 2005(01)
[2] 张相轮. 当代审美文化发生发展的`自律和他律[J].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6(04)
[3] 陶巧丽. 在先锋与自律的艺术之间[J]. 艺术界. 2006(02)
[4] 沈语冰. 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J]. 艺术百家. 2006(04)
[5] 施立峻. 艺术自律性与当代中国语境--从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美学的艺术自律性原则理论出发[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
[6] 宋世明. “为艺术而艺术”:一场审美现代性的扩容运动[J]. 求是学刊. 2006(03)
[7] 吕景芳. 自律与他律--文学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 2006(01)
[8] XU Fa-chao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8 China). 认识、游戏与想象--对文学功利性问题的思考[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3(04)
[9] 郑国庆. 艺术自律与先锋派,及介入[J]. 读书. 2003(10)
[10] 聂运伟. 商品化时代的文艺自律[J]. 文艺研究. 2003(05)
[11] 沈语冰. 哲学对艺术的剥夺:阿瑟·丹托的艺术批评观(上)[J]. 世界美术. 2003(03)
[12] 邓艺梅. 关于近代西方“艺术的自律”概念的思考[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05(02)
[13] 陈明. 对构建和规范艺术形态范畴的思考[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3)
[14] 涂蓉蓉. 关于观念性绘画发展的思考[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1)
[15] 詹艾斌. 论法兰克福学派对现代艺术的辩护[J].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 2005(01)
[16] 凌海衡. 阿多诺论文化工业与现代艺术[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6)
[17] 杜吉刚. 西方诗学中的文学符号自律观念及其人学本质[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18] 李健,翁再红. 论合理化进程中的艺术自律[J].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06(01)
[19] 刘万勇. 新批评“自律性”文学观源流探[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6)
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白鲸》的解读摘要:《白鲸》这部作品用了大量的叙事技巧和象征手法,对海洋生态进行了探索性的思考。在蓝色生态批评视角下,这部作品表达了作者对海洋及海洋生物的无限关怀,呼唤人类热爱白鲸,尊重海洋,体现了一种令人深思的蓝色和谐主题
生态批评视域下的文学与自然论文提纲 论文摘要: 生态批评是在文学研究领域内引入生态视角,探讨文学与自然环境关系的批评.生态批评虽然是一种新的批评潮流,但它赖以存在的生态思想资源却非常丰富.中国悠久的哲学和文化传统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生态(略)方传统的、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生态文化思(略)富了当代生态批评理论.这些宝贵的生态思想资源,显示出生态批评深厚的思想理论底蕴.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学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生态批评为研究文学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如何被表达?自然在文学文本中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在文学文本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不和谐?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略)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影响的?等等.生态批评不仅要研究所有生态文学作家和作品、所有作品具有生态意义的部分,而且还必须对已有的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和重新评价.(略)学的创作,生态批评则凸显出它对文学创作实践的引导(略)融入生态思考的文学批评、创作实践,将把提升人类的生态责任意识,有效地缓解直至最终消除生态危机,保证生态平衡的持续存在和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的持续生存,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作为自己最为神圣的使命. Ecocriticism is to probe into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ture and natural environmen(omitted)ecological perspective in the fiel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lthough it is a brand-new litera(omitted)cism , it is rich in ideological resources. China, with its long-standing(omitted)y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embraces ab(omitted)logical and cultural ideologies. Furthermore, the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ideologies in western traditional works, especially in Marxism s classic(omitted)iched contemporary ecocr... 目录:摘要 第5-6页 ABSTRACT 第6页 引言 第7-14页 ·生态批评的发生与理论构建 第7-9页 ·生态批评在中国 第9-11页 ·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11-14页 第1章 人与自然—文学的永恒主题 第14-23页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与文学 第14-18页 ·西方文学中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18-23页 第2章 人与自然的不和谐音—反生态文学 第23-36页 ·国内外反生态文学简评 第23-27页 ·从《红旗歌谣》看人与自然的关系 第27-31页 ·“知青文学”中部分作品的反生态倾向 第31-36页 第3章 融入生态思考的文学批评、文学创作 第36-44页 ·重审人类文化,进行文化批判 第36-40页 ·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第40-44页 注释 第44-46页 参考文献 第46-49页 致谢 第49-50页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第50页请继续阅读相关推荐: 毕业论文 应届生求职 毕业论文范文查看下载 查看的论文开题报告 查阅参考论文提纲 查 阅更多的毕业论文致谢
你与没有在(世界文学研究)看过这样类似的论文进行参考呢?
试析生态批评视角解读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 【论文摘要】生态文学批评是一种新生的跨学科、跨文化的文学批评理论。它的主要任务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批评认为,人类今天所面的生态危机归咎于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本文概述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基督教文化;科学技术以及生态批评所提出的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即,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转变。 【论文关键词】生态文学批评;人类中心主义;基督教;科学技术 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人类面临着空前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危机。如果危机得不到有效的遏制,在不远的将来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群将有可能从地球上消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一种全新的文学批评理论:生态批评应运而生。生态批评的主要诉求是重审人类文化,揭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明确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度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生态批评以当代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为思想基础,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讨文学、文化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雄辩地揭示了生态危机本质上是人类文化的危机。反对简单地将生态问题还原成经济问题或技术问题。要从根源上解决生态危机,仅靠自然科学技术或经济手段远远不够,必须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积极广泛的参与和引导。要解决生态危机,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打破基于二元论、机械论的传统学科的界限,从跨学科、跨文化的视角探寻解决生态危机的对策。 生态批评家们达成的一个共识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是根植于西方文明中的人类中心主义。因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就是人类中心主义,所以要想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必须多视角、深层次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各种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和批判。 一、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它把人看成是自然界唯一具有内在价值的存在物,是一切价值的尺度。自然及其存在物不具有内在价值而只是工具价值。因此,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只能是人的利益。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整体主义和生命伦理相对立。 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是人类中心主义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科学史家林恩·怀特是第一位抨击基督教的生态思想家。1967年,他发表了颇具影响的文章《我们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怀特认为,犹太一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科学技术,赋予人类为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掠夺、统治自然的神圣权利。首先,从教义上看,基督教把人看成是上帝创造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的绝对主人,对人来说任何存在物都是为他安排,归他统治的。在《圣经·创世纪》中,上帝造人时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让他们管理海中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的所有动物及地球上的每一个爬行动物。”这段话暗示了人的超自然性。人通过命名所有的动物而确立了对他们的统治。其他生物除为满足人类的目的外没有任何价值。其次,基督教通过摧毁其他宗教的万物有灵论,通过自然的祛神化手段,实现了人类把自然视作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物质而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的目的。人类曾经怀着敬畏之情看待自然,但这种感情遭到基督教的排斥。基督教禁止将自然赋予神性,摧毁了古代宗教的万物有灵论。从此,人类剥削自然的禁令也随之消失了。自然被祛神秘化为以后的科学世界观奠定了基础,科学世界观将自然看作是非神秘性的、消极的,适宜于被人操纵、控制的。可以说,科学技术主宰自然的思想基础就是基督教的祛神化的自然观。 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期间,基督教统治自然的思想影响深远,主宰着欧洲与美洲的历史、文化、艺术及科技等方面。人类中心主义,人的优越性,人对自然的征服与统治是最常见的主题。在欧洲,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活动的目标是征服自然。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现代科技开始壮大。培根的名言“knowledgeispower”,翻译成“知识就是权力”似乎更贴切,其实质是,科学为人类统治自然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至高无上的权力。基督教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成为现代科学基础的笛卡尔哲学。笛卡尔哲学认为,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区别在于人具有理性和语言能力,人的优越性证明人统治自然的合理性;动物由于缺乏这些品质,只能被看作是自动机器,只有人兼有物质的肉身和理智。笛卡尔凸显人与自然的区别、人对自然的优越,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相吻合,其目的是为人对自然的统治提供哲学思想上的依据。在其文章中,怀特还提出了仅靠科学技术解决生态危机的片面性。 西方现代科学源于基督教,其目的是强化人对自然的统治,因此,现代科技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恶化,相反,赋予了人类主宰自然的无穷力量。怀特指出了解决问题的两个办法。一个是跳出基督教的圈子,从其他宗教寻找生态智慧,另一个是挖掘基督教的生态资源,绿化基督教。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危机,人必须从主宰地位退出,赋予万物主体性,用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平等的观念代替人对自然的统治的人类中心思想。 二、科学技术——社会危机与生态危机的根源 文艺复兴,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在张扬人性、提倡理性的人文主义的影响和推动下,科学技术获得了崇高的地位。反宗教和倡理性的革新进程,赋予科学以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对很多人来说,科学是现代的宗教,是永远正确的,永不犯错的。但事实是当代科技不仅成为统治自然的工具,而且也变成统治人和社会的工具。科技的发展不仅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也造成了严重的人文危机和社会危机。主要表现在技术导致自然异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人性异化,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从而导致整体生态系统的崩溃。 生态批评家指出:科学不仅加剧了人与自然的疏离,导致生态危机,而且成为统治人、压迫人的'工具,造成人与人关系的异化,人与社会的异化。这一切都归因于现代技术的四个特征:技术的齐一化;效率的追求;非人化和技术失控。首先,技术的齐一化,即现代化大生产制造标准化产品,均质化的民族文化,单一二的工业化使得个性丧失,地区差异消失。其次,对效率的追求使得人的价值被忽视,数量替代质的东西。人成为机器的奴隶。另外,技术社会的关系是专业化和功能化,真正的人际关系受到威胁。技术创造各种方法操纵人,人被客体化,人成为物体。最可怕的是技术的失控。当各种技术形成一个复杂、交错的网络时,它们仿佛有了生命,成为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技术最终控制了人与自然,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和人文危机。
浅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批评与激励学生 【摘要】在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是思想道 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关键词】小学德育;批评;激励 ● 科 小学教学中,正确运用批评与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是素质教育 的一个重要环节,讲究批评与激励的艺术,对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1.要讲究批评的艺术 大多数人都觉得被人批评是难堪的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有 很强的自尊心。批评的过了一点,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老师要注意批 评学生的方式、方法,讲究批评的艺术。 一是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 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 想行为作出实事求事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 对学生作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心情不好,或者对某学生有 偏见,就直接用非常刺耳的话语去批评学生,让学生觉得老师的可怕, 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客观公正的标准:而 且要针对一件事详加了解,仔细思考之后,再去处理,不要盛怒之下横 加指责,使学生受了冤枉。 二是批评要委婉含蓄,有所顾忌。含蓄,自古以来被称为有君子风 度的人的标准。成人之间需保持此风度,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亦应如 此。学生毕竟是学生,有错误在所难免。因此,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理 智地把握自己的情绪,不要给孩子造成紧张、恐惧的心理。久而久之, 会使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甚至产生畸形心态。教师应设身处地为学生 着想,理解他们,用平和的心态热情的和他们谈心,含蓄的指出他们的 不足之处,委婉地提出自己的要求,希望孩子明白自己的心愿,从而建 立默契关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他们,才能启迪学生的心智,达到教 育的目的。 三是批评要适时适度,切忌唠叨。在多年的教育教学中自己深深 体会到,大部分学生认为宽松活跃型为最好,而很少选择唠叨型。这有 力地说明学生讨厌教师无缘无故地唠叨,即使是关心的。那么教师如 果选择了唠叨,就意味这要从心理上和学生对立。学生,无论从心理上 还是从思想上都处于不断地成熟阶段,好多问题都不会想得很透彻。 因此,明智的老师不随便去批评学生。他会选择适当的时候,用文明的 语言恰当地进行发自肺腑的谈心,聪明的学生便会心领神会,起到事 半功倍的效果。批评是一门艺术,不仅要使学生明白自己错在哪,更应 指出对在哪里,并且懂得应如何去做!不仅要教育学生,而且要注意方 式方法。 2.要讲究激励的艺术 激励是一门艺术,关心学生才能更好地去了解学生。激励是有原 则的,应持之有度,行之有效。巧引巧导,幽默风趣的语言则为激励插 上腾飞的翅膀,使之锦上添花。学生是一朵花,需要激励的滋润才能茁 壮成长。教师是辛勤的园丁,巧用激励,方能游刃有余,培养出坚实的 果实。 一是要关心学生,了解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作 为老师要经常主动的和他们接触。真正地放下架子,以不同形式去关 心他们,化解学生心中的矛盾,使他们能走出自己思想的束缚,重新鼓 起勇气,找回自信。老师不仅在学习上,更要在生活上去关心学生,我 们学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在县城内举目无亲,住的、吃的都 需花钱,且有些学生在生活上独立性较差,很难自己照顾自己,那么, 此时老师应作为一个长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们面前,叮嘱他们在季节转 冷时多加点衣服,防止感冒。在外面吃饭时要注意卫生以及吃饭的规 律(以学校时间为准)等。学生和班主任接触时间越长,两者之间的距 离就越近,彼此之间更加了解。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伴随着学生对老 师的信任,信任增加一份,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就会逐渐被老师发现,进 一步去激励! 二是要持之有度,行之有效。激励就是赞美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其 实质应是一种提醒一种暗示、一种激励、一种评价。他能唤起学生的自 我意识和自豪感。产生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激励的目的是使学生 发现自我,认识自我,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但激励不可随意乱用, 不要任何时候都去赞扬学生。有些学生的行为是一种取悦,为了讨好 老师而献殷勤。如果老师不辩是非,对这种学生大加赞扬,一方面会助 长这种学生不良行为,使他们向极端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班里的其他 同学对老师的赞扬嗤之以鼻,从而削弱了自己激励的力度。当然对于 这种学生我们也不可以一刀切,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们不妨找一个 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借助一些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适当发挥,从侧面 间接的批评他,相信学生在老师的暗示下,会自觉接受批评的。对于激 励,不但要持之有度,更要行之有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不是表露在外 的,而是潜在的。对于这些潜在的才能,班主任要创设一系列的情景, 让他们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展现自己的才华。 三是要巧引巧导,幽默风趣。一个班级是一个集体,它既需要行之 有效的管理制度,更需要轻松和欢笑,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幽默可以激 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师生的距离。在班会上以及平时的相处中,教师要 不失时机地对表现突出的学生加以赞扬,用名人作参照物,进行比喻、 夸张,引导学生对未来进行遐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从而暗下决 心.一定要向名人学习.甚至努力超过名人。 教师的激励绝不能只停留在语言上,时间久了那会让学生感觉到 是一种空洞的赞美、为激励而赞美,毫无意义。对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 话、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举手头足之间都可以表现出激励 之意。早读前为学生整理整理衣服,轻轻地抚摸他的头,再加上一句关 切的话,会让学生一整天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课堂上,对学生精彩的回 答给予一个微笑的眼神、一个轻轻的抚摸、一句赞美的话语,在学生看 来都是至高的荣誉。对学生作业的评价,不单单是一个五角星,一个优 字。写上几句赞美的话,“你的字写得真漂亮!”“你有进步了!”画上一 些富有童趣的卡通图案,这些都会使学生在心中荡起层层的涟漪,使 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总之,批评和激励学生的方式方法,永远是教师们探讨的一门艺 术。和风细雨能使禾苗茁壮成长;疾风暴雨能唤醒沉睡的枯枝。作为一 名德育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之中,多给学生一些关怀和帮助,多给学生 一些阳光雨露,多给学生一些温暖的空间,学生会记得你,想着你,感 谢你。作教师的,此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批评孩子十个注意[J].农家之友,2006,(12). [2]倪守东.教子有方[J].人人健康,1995,(03). [3]阿伦·史密斯.卡耐基面对批评[J].中学生读写(高中),2006,(02). [4]董春玲.别样的“批评”[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03). [5]张淑艳.批评可以是“甜”的[J].幼儿教育,2006,(Z1). [6]朱海容.中年班主任如何与学生沟通[J].班主任之友,2005,(10). [7]杨小波.年轻班主任“六忌”[J].班主任,2002,(01).
批评是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常用的一种教育手段。“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母林斯基所说的:“造成教育青少年困难的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教育实践者在他们面前以赤裸裸的形式进行,而处于这种年龄期的人,就其本性来说是不愿意感到有人在教育他们的。”这就需要教育者进行批评时能讲究一定的技巧,使学生在春风化雨的无痕批评中,明白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理解和平等;感受到老师的殷殷期望和拳拳爱心,在润物细无声中使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变化。 一、批评要控制情绪 任何学校,任何班级,似乎总有那么一个淘气的阶层,这些学生纪律差、学习差、性格顽皮、我行我素。曾几何时,一见到严重违纪的学生怒从心起,接下来便是大发脾气,严厉的训斥。表面上学生是老实了,服气了,过不了几天可能又出新的乱子,这种恶性循环使学生的心里产生了强烈的对抗情绪。控制情绪,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是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情感教育,是良性批评的一种体现。 二、批评要先扬后抑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比较的是不大容易的,而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恶言。”因此,尤其对于那些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丧失上进心,破罐子破摔的学生,批评根本起不了任何作用,班主任用表扬代替批评,不失为一种良策。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看到了前途和希望,还让学生感觉到班主任的公正、公平。使用这种方法,要作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从后进生身上找到闪光点,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表扬时要恰如其分,不夸大其词,不轻描淡写。 三、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既易于接受,又对老师的宽容产生一种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的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了教育的效果。从学生的实际心理承受能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班的谢自威同学,常常迟到,有一次他又迟到,到校后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叫他将以往迟到的原因总结出来,叫他想想,有什么原因是不可以克服的,老师可能帮助他。第二天,他对我说,迟到的原因都可以克服,其实可以做到不迟到的。后来,他果真想通了,不但极少迟到,还能够认真学习。 四、批评要有的放矢 批评学生方式方法的选择,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的个性特点、情绪状态及承受能力而定。如必须当场提出批评的,应及时批评;事态不严重的,事后提醒;学生已认识个人的错误,且处于自责状态的,用委婉的语气批评或事后批评;学生自认有理,且处于抵触情绪强烈时,避开正面严厉批评。批评学生还要考虑其个性特点,不同性格的学生对批评的反应往往不一样,承受能力也不同,必须因人而异。如对于有惰性、依赖心的学生,宜用措词较尖锐,语调较激烈,但绝不能讽刺挖苦、肆意辱骂;对于自尊心较强的学生,宜用对错误不“和盘托出”,而是逐步传达出批评信息,使对方逐步适应,逐步接受;对于盲目性大、自我觉悟性差,但易于感化的学生,宜借助他人的经验教训,运用对比的方式烘托出批评的内容,使被批评者感受到客观上的某种压力,促其自我反省;对于脾气暴躁、性格倔犟、容易激动的学生,宜以商讨的方式,平心静气地使其在一种友好的气氛中自然接受批评意见;对于善于思考、性格内向、各方面比较成熟的学生宜将批评的信息,以提问的方式传递给他们,学生自然就会意识到,并加以注意;对于自尊心很强,自觉性和悟性较高的学生,批评尽量不用激烈的言辞,也不能罗唆不休,只须指出问题,点到为止;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一般宜通过鼓励达到批评的目的,使他们从鼓励中发现不足,看到希望,增强信心。 五、批评要刚柔相济 刚柔相济是班主任批评时,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去作教育的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既要用刚制柔,又要以柔克刚。刚与柔的使用均以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重点。特别是那些犯有错误的学生,他们的自尊心表现得就更为复杂一些,因为做了错事,受到别的同学的责怪,产生了自卑感,有时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有上进的要求,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和帮助。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说过:“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人往往有最强烈的自尊心。”因此对这些学生,在平时既要讲原则,不迁就其错误的思想行为,又要讲感情,尊重他们的自尊心。 爱是教育的基础,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对待学生的错误,任何时候我们都该运用恰如其分的方法,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宽容之心,来唤起学生的醒悟之心、改过之心,让我们善意的批评,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这便是班主任批评艺术的真谛。
几千年来,在人类思想发展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批评,始终伴随着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为人类思想的正确发展服务。现代科学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发展历史了。四百多年来,对科学思想的批评和对科学成果的质疑始终没有停止过,只要有科学就会有批评和质疑,批评和质疑为科学的正确发展服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批评和质疑,作为一个与人类思想与生俱来的反面手段,作为一个与科学发展与生俱来的反面工具,为人类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对于促进人类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么,是不是所有的批评、质疑都能够促进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呢?显然不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批评和质疑也是一样,积极的、正确的批评和质疑,能够促进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消极的、错误的批评和质疑,就会阻碍思想和科学的正确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提倡积极正确的批评和质疑,反对消极错误的批评和质疑。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是积极的、正确的批评呢? 一、批评的艺术 批评是要讲究艺术的,要讲究策略、讲究方式方法。什么是批评艺术?批评艺术就是批评的技巧、就是批评的策略、就是批评的方式方法。批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批评有批评的技巧和艺术,批评有批评的方式方法,不能把所有的反对意见和不同意见都说成是批评。 1、批评要有批评的本领,不能不分青红皂白的一哄而上。但凡批评,总是因为自己看不中别人的思想成果或科学成果,而去批评别人的。这就是说,第一,你的水平和能力与批评对象大致旗鼓相当,所以,你能够看到人家的缺点和不足;第二,你去批评别人,首先自己要去全面了解别人的成果,在此基础上,全面地认识别人的成果,然后,你才有资格说三道四;第三,你自己除了要有比较高的思想水平和学术水平,你还必须懂得批评的技巧和方式方法,并能够熟练应用这些技巧和方式方法,你才有资格站出来说短道长,有资格去为别人的成果“亮红灯”。 国家科学部门为新产品、新技术开展鉴定,参加鉴定的都是有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学者,而不是动员一方百姓一哄而上、七嘴八舌或者搞举手表决,不是看同意的人多、还是反对的人多。为什么呢?因为只有专家学者有开展批评的本领,只有专家学者才能够发现新产品、新技术中的美丽和瑕疵,只有专家学者更具有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态度。 2、批评要有积极的、正确的目的,不能怀有消极的、狭隘的目的。古人曰:心正则笔正。这就是说,批评的目的正确与否是非常重要的。在积极正确的目的支配下开展起来的批评,必然会盛开美丽的批评之花。这种良好批评的直接结果,第一就是使批评者在批评别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知识、思想素质、学术素养和学术道德得到极大提高,得到被批评者的尊重,批评者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第二就是使被批评者的专业知识、思想成果、学术成果更加完善,更加成熟。经过批评以后,被批评者从别人的批评中受益,而弥补了不足,因而被批评者对批评者怀有真挚的感激之情,被批评者的形象更加完美起来;第三就是使旁观者、也就是有幸接触过这个批评过程的人,从思想、学术、知识、道德各个方面,得到提高、得到享受,旁观者能够抱着一种欣赏的态度,欣赏这种高素质、高质量的批评和被批评,从而使自己受益;第四就是使大家关注的思想领域更加稳定,使科学事业更加团结,从而推动整个事业更加健康、稳定地发展。反之,在消极的、错误的目的支配下的所谓“批评”,就不能称作批评,充其量只是一种不良情绪的反应,只能会危害思想领域的稳定,只能阻碍科学事业的发展。 批评者和被批评者双双受益,获得双赢,是批评活动积极正确的一个显著标志。 3、批评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从中我们可以理解到,一切倡导共产主义、倡导大同理念的思想和科学,以及参与这些思想和科学中的人们,在开展批评的时候,要充分认识到,批评既是自由的,又不是自由的!你对别人的批评,如果对思想、对科学、对他人有所帮助,你的批评就是自由的;反之,你对别人的批评,如果对思想、对科学起了阻碍作用,如果对他人的学术成果、个人名誉起了诋毁作用,你的批评就不是自由的。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批评是有“原则立场”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切信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人,一切有思想、有理想、追求真理和热爱科学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4、批评要端正心态,不能扭曲心态。无论任何人,开展对他人的批评,自己首先要有一个良好的、端正的心态,特别注意自己的心态不能扭曲。如果自己的心态不端正,甚至扭曲或者极端扭曲,那么,这种情况下的批评,极有可能演变成为一种针对他人的个人攻击和名誉毁谤,极容易引起一系列的恶果。因此,这样的所谓“批评”是要承担法律责任的。在思想领域和科学领域里,随着人们的道德水准不断的提高,这种所谓的“批评”一定会越来越少。 总之,没有艺术、不讲策略、心态不端正的批评,不能算作真正的批评,更谈不上是一种艺术的批评。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就是这个道理。鲁迅先生在这里所说的“战斗”,实际上指的也是一种批评,但这种批评是“辱骂和恐吓”,这种“批评”本质上只能算作是一种围攻,或者充其量只能算是没有艺术的批评。 二、艺术的批评 那么,什么样的批评,才能算是艺术的批评呢? 1、满怀希望的批评。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鲁迅先生在上海生活,身边时常集聚着一些文学青年,许多人仰慕文坛巨斗而向他讨教,鲁迅先生针对当时一些年轻人过于浮躁,不注重提高自身文学素质,不注重提高自身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试图通过诋毁别人、压制别人、打击别人,而使自己成名成家的错误现象,提出了尖锐地批评,他谆谆告诫青年人:“不断的(!)努力一些,且勿想以一年半载,几篇文字和几本期刊,便立了个空前绝后的大勋业。还有一点:不要只用力于抹煞别个,使他和自己一样的空无,而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2)鲁迅先生满怀着对年轻人的希望,他的这个教诲,一是提出了提高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的问题,二是提出了要加强思想素质和品德修养的要求,三是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鲁迅先生的这个批评,是非常有艺术的。他的目的是积极的、正确的,他是希望中国的文坛能够正确地、健康地发展,希望年轻人更加健康地成长起来。 同时,鲁迅先生还向年轻人提出了“不要抹煞别个”的要求,也就是说,凡是想成就事业的人,都不要拆别人的台阶,不要挖别人的墙脚,不要试图通过贬低别人、毁谤别人,来抬高自己、显示自己,那样做是错误的,其结果只能是既毁了别人、也毁了自己,使自己更加平庸。 2、批评必须坚持真实。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在法西斯的监狱中,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革命生涯和意共历史,他严肃地指出:“真实具有革命性”,意思是说:一个革命政党、一个先进的阶级集团或阶层、一个优秀社会成员,都必须注重真实、坚持真实,否则,如果丧失了真实,就会丧失先进性和革命性。联系到批评这个问题,如果你对别人的批评是错误的,对别人的指责是不真实的,那么,你的批评就会一文不值。所以,任何一个优秀分子都可以开展对他人的批评,但是,批评必须坚持真实。 美国前国务卿克德尔·赫尔曾经有一句名言:“真理尚未穿好裤子,谎言已经环绕地球半圈”。为什么谎言的传播速度快于真理呢?这是因为真理更加复杂,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被人们认识。 在任何情况下,无论开展何种批评,无论针对什么人、什么思想开展批评,批评者都要切忌散布针对被批评者的谣言和谎言,不得对被批评者进行人身攻击,谣言和谎言是开展批评的大敌。 那种为了达到搞臭、搞垮别人的目的,而不惜主宰舆论工具大肆制造谣言、散步谎言的极端错误做法,是与革命政党的宗旨、理想完全格格不入的,是对革命政党的先进性的公然亵渎,是对革命政党的所具有的战斗性的公然诋毁。而先进性和战斗性是革命政党与生俱来的根本属性,是她能够战胜一切敌人的根本保证。 3、客观公正、一分为二的批评。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的理论家们面对的是一片理论空白,在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理论探索,难免要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有时甚至是方向性的政治错误。 列宁在批评犯了错误的同志时,一是坚持客观公正,二是坚持一分为二。在反对普列汉诺夫的机会主义动摇性时,列宁指出:“普列汉诺夫个人的功绩在过去是很大的,在1883-1903年的20年间,他写了很多卓越的著作,特别是反对机会主义者、马赫主义者和民粹主义者的著作。”(3)后来他又进一步指出:“不研究……普列汉诺夫所写的全部哲学著作,就不能成为一个自觉的、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因为这是整个国际马克思主义文献中的优秀著作。”(4)列宁在同考茨基进行不可调和的斗争中,也没有忘记给予考茨基的早期著作以积极的评价,认为考茨基的早期理论著作是“世界最优秀的社会民主主义文献中最优秀的著作。”(5)列宁在批评这些犯了错误的理论家们的时候,始终坚持两分法,反对形而上学,不一棍子打死。 允许犯了错误的同志改正错误,这就为巩固新生政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创造了条件,这也是先进政党和革命领袖政治民主的体现。列宁倡导的开展批评的正确做法,给我们树立了榜样。 4、促进团结的批评。在基督教创立的初期,基督教面临着复杂的局面,一些门徒对基督教义也产生了不同理解,引起了内部的矛盾。为此,耶稣告诫他的门徒说:不反对我们的人就是我们的朋友。意思是说:大家要胸怀宽广,要正确处理内部矛盾和妥善处理外部矛盾,正确对待不同意见。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期,发明了一个著名的批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他老人家进一步解释说:要打破旧的团结基础,通过批评或者斗争,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我们从毛泽东同志这段话中,可以理解到:批评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同志,提高认识水平和思想水平,从而促进团结,促进事业兴旺发达。毛泽东同志倡导的这种批评艺术,如果得以开展的话,毫无疑问,对于被批评的同志和朋友来说,是十分有益的;对于被批评的思想和科学来说,同样也是十分有益的。毛泽东同志还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对待犯了错误的同志,要本着“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不打棍子,不扣帽子,给犯错误的同志留下改正错误的机会,不能在法治的幌子下让人把牢底坐穿。 毛泽东同志在“文革”中,坚决反对林彪集团提出的开除邓小平党籍的错误做法,两次力主保留邓小平的党籍,这就把处理邓小平错误限制在党内政治斗争的范围,并布置了保护邓小平的一系列措施,既为邓小平在1974年和1977年复出准备了条件,也给我党留下了一个对重要工作经常持反对意见的“反对派”。而实际上,允许党内有一定程度的“反对派”存在,是毛泽东一贯的领导作风,这是革命领袖和革命政党自信心的表现,也是党的事业的需要,可以使我党少犯错误或者在某些重要问题上不犯错误。毛泽东的伟大胸襟和领导作风永远值得我党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地学习。 三、在批评中反思 1、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对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来说,只要是有生命力的,就要不断地发展和前进。要发展、要前进,就会有新的学术成就不断问世。新的学术成就问世以后,就要接受带着各色眼镜的公众的评判,就要接受实践的检验。 那么,检验学术成就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拿什么做标准呢?是拿赞同人数和反对人数哪一方人多势众做标准呢?还是以赞同者和反对者谁的嗓门高、谁的声音大做标准呢?都不是!检验思想和科学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是实践,而真理常常只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有时甚至只掌握在一个人手里。公元132年,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同年2月初3日,地动仪准确预报了甘肃陇西地震。但是,年仅十八岁的汉顺帝,听信那些不懂科学的官员的谗言,认为陇西地震就是地动仪这个“妖器”引来的,于是稀里糊涂的把地动仪一砸了之,科学家张衡遭到贬职,受到了很大处分。地动仪是否是科学的?毫无疑问,在当时只有张衡一个人真正懂得地动仪的价值和意义。但是,在年幼的汉和帝和部分大臣那里,他们自己的眼睛、经验和主观判断能力,却成了检验真理的标准。张衡作为发明地动仪的专家,从人格、学术成就和政治生涯都遭到重大打击。 意大利天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布鲁诺因为继承、捍卫、发展和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批判被奉为经典的地心说和经院哲学,于1592年被罗马教廷诱捕入狱,并遭长期关押,后来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宣判为“异端”。1600年2月17日,坚持真理的布鲁诺被活活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后来,著名天文学家伽利略又因为捍卫日心说,遭到罗马教廷的逮捕和长期关押,并被折磨致死。1992年,时任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不得不代表教廷,为两位天文学家平反和恢复名誉。 在如何对待新思想、新学术成就的问题上,以上历史事实还不值得人们深思吗? 2、检验认识的真理性需要时间。马克思主义真理观认为,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绝对的真理是没有的。对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来说,除了要经受实践的检验以外,同时还有经受时间的考验。真理的相对性要靠什么来证明呢?靠的是时间,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一个思想、一个科学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这一点已经被思想发展史所证明,同时也被科学发展史所证明。任何思想和科学的发展历史,都需要时间去谱写。如果我们凭借着自己的传统知识、传统经验、传统思维,去认识新的思想,去评判新的科学理论,那就非常容易犯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就容易过于草率地做出错误判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摩尔根的基因科学理论传到苏联,几乎整个苏联科学界对基因科学理论采取了否定的态度,甚至愤怒声讨,反对基因理论最为起劲儿的科学家还担任了苏联科学院的领导人。苏联对基因科学的轻蔑和怠慢,使整个苏联在基因科学方面严重落后。等到反应过来以后,已经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当时,中国科学界对此也跟“老大哥”保持了一致。七十年代,中国出版了一部科普著作《十万个为什么》,这部书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采取了极为轻蔑的态度,书中罗列了许多证据,对宇宙大爆炸理论和红移现象进行否定。现在看来,这是多么巨大的错误啊! 我们要解放思想,要给新的思想和科学理论留出足够的生存空间来,同时,还要给新生事物留出足够的发展时间来,让新生事物自己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时经受时间的考验。这样,我们就给自己留出了足够的思考、观察的时间来,避免草率地继续犯汉和帝的错误。总之,面对新事物,不过于草率的下结论。 3、正确认识思想和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人类思想史上,后人对前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孔夫子创立儒家学说以后,为了传播自己的思想,他在杏林开设讲坛,广收门徒讲学,鼎盛时期“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夫子去世以后,他的弟子们纷纷开坛讲学,几乎每个人都以得到孔子真传自居。但是,儒家学说就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很快被分裂成了八个门派。只有孔夫子的门徒曾子才真正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他几个门派在当时看上去,似乎也很了不起,但是很快都成为随风而去的历史云烟。子思继承了曾子的儒家思想,开坛讲学以后培养了孟子,孟子进一步继承、发展和丰富了儒家思想。我们今天看到的儒家思想,就是沿着“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个历史脉络“遗传”和发展起来的。形成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孟之道,时间长达两千多年、并广泛影响了东亚各国。 马克思主义传到俄国,只有列宁真正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同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领导俄国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形成了俄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传到中国以后,早期的理论家出了很多,但是中国革命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毛泽东同志真正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住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成功的应用于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形成了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继承和发展。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它诞生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科学和非科学之间的斗争,真科学和假科学之间的斗争,发展和停滞之间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欧美许多国家的报刊上,关于人类能否实现飞行梦想的讨论,被炒得沸沸扬扬。对此,许多权威人士纷纷发表自己非常“权威”的看法。美国基督教会的莱特主教也没有闲着,很信心十足而又十分权威的做出了结论,他说:只有天使才能飞行。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七十年后的1903年12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在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飞上了蓝天,设计、制造并试飞成功了世界上的第一架飞机的人,恰恰就是莱特主教的两个孙子。 鲁迅先生说过:“即使是天才,在生下来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婴儿一样,绝不会就是一首好诗。”(6)也就是说:只有伟大的人物,而没有伟大的婴儿。虽然初生的婴儿基本上没有什么用处,但伟大的人物却是从婴儿成长起来的。 而人们永远无法断定哪个婴儿才是未来的伟大人物。没有占星术就没有现代天文学,没有炼丹术就没有现代化学,这是得到科学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但现代科学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健忘。占星术和炼丹术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毫无疑问谈不上是科学的,但是这里面却孕育着科学的萌芽。就像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孕育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萌芽一样。人类今天取得的科学成就,诸如高速铁路、现代航海技术和登月技术,就是从新石器时代磨制各种石器开始的。 最后,这里强调一点,历史总是一再嘲弄那些过于武断的人。
艺术批评是从艺术品的叙述性与形式的层面,讨论有关其内在与外在的特质。其批评 的方向,不外是探讨有关艺术品的本身、或创作的背景、或艺术品的效应等等的问题。 艺术批评有五种批评的方式:1.道德批评模式。2:社会批评模式。 3.心理批评模式。4.形式批评模式。5.原型批评模式。功能有:第一:有助于不断提高特定社会结构中鉴赏群体的艺术素质和鉴赏能力。第二:有助于充分发挥艺术批评在艺术生产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正向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