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爱的主题论文

发布时间:

爱的主题论文

导语:人人都有爱心,人人渴望被爱,爱是人的天性。但是,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是种神奇的东西,它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只要有爱,生命便不会脆弱。只要有爱,生命便不会孤单,只要有爱,生活就有理由壮大与丰饶,只要有爱,我们就与感恩同在。

因为我们得到了爱,所以我们懂得去爱。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懂得报答之理。一个处在成长中,需要爱却叛逆着的孩子,面临眷与后妈一起生活的情况。他叛逆着,冷淡着,隔绝着,愤恨着。在对圣诞之夜因取闹而离家,当由于寒冷回到家中之时,他看到了后妈疯狂地拨完电话却一无所获的焦急与担心;他听到了她悔改自己未能照顾好他时的自责与伤心;他想到了她平时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心。他开始后悔了,后悔自己的任性与无知。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竟深深地伤了一个深爱着他的母亲的心。叛逆、冷淡,伪装的坚强在瞬间化成了悔恨的泪水,发自内心地喊出他已经很久没有触碰的两个字――妈妈。母子俩相拥而泣。后来他们一家人就幸福地生活着。爱感动了感恩,而感恩感动了幸福。

因为我们付出了爱,所以我们得到更多的爱。或许你施恩不图报,仅仅因为你的无私,但上帝因为你的无私派来受你恩惠的人让你幸福。

一对夫妇,没有自己的孩子。当捡到第一个孩子时,非常高兴。用全部的爱来呵护他成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脚印都倾注了他们无私的爱。渐渐地,孩子长大了,明白了,懂得报恩了。当他看到爸爸妈妈在接受第二个孩子时的慈祥与温柔时,他懂得了怎样去回报他们的爱。于是他用骄人的成绩来慰抚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无微不至的爱来呵护年幼的妹妹,是因为有爱的感恩和感恩的爱,所以他们幸福地生活着。

爱无处不在,我们始终穿行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拥有感恩的心。爱不会被定格,因为时间永远"嘀嗒……嘀嗒……"我们不需要投入其中,因为我们至始至终都未离其中。

怀着如此一颗爱的感恩的心。我们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给予,学会了把快乐带给身边每一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让他们怀着同样的感恩的心去寻找幸福的真谛。

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的更多所以爱的更多。

人人都有爱心,人人渴望被爱,爱是人的天性。但是,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

爱,还要会爱。爱是什么?是一种同情,它是温暖的。爱是什么?是一种安慰,它是美好的。可是,过度的溺爱,就不行了。爱是一种品质爱,更是一种美德。会爱的人,他的心都是纯洁的,善良的。爱,可以帮助走向绝境的人看到光明;爱,可以帮助失去信心的人重新鼓起信心。

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充满乞怜的眼神,希望得到求助。有的人路过他身边,视而不见;有的人随手拿出1快,5毛往地上一扔,这时,乞丐的尊严呢?爱,并不是施舍。如果,每天都有人把钱施舍给乞丐,久而久之,他就会依赖这种施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自尊心,他和宠物没什么区别,真正的爱,不是去施舍,而是要给他信心,让他重新站起来,给他精神上的帮助,让他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甜甜的成功,爱,要会爱,要懂得怎样去爱,这种爱,要给他力量,这种爱,不能让他依赖。要懂得爱……

每个人都有同情心,也都有爱心,每个人都要好好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份爱,一份同情,去帮助别人,去鼓励别人,去安慰别人,在爱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去爱。爱别人,等于爱世界,等于爱地球。因为,你挽回了一个人的自尊心,让他从一个大坑中,勇敢的爬起来,最终站起来,大胆地去面对别人,与别人平起平坐,让他丢掉自尊,站起来,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一份子。就因为你一个小小的爱,小小的帮助,却让他拥有大大的成功,此时,仍应该会嘴角一扬,欣慰地笑了。此时,你的爱是对的!爱,还要会爱。你做到了。

当你朝太阳奔去,为寻找那份唯美的幸福时,你发现你身边的那份永不消失的爱了吗?

岁月飞逝,时光偷偷地溜走,但它却一直坚守在你的身边,不管你与它是否在两个永无交集的世界。那份爱有着一个朴实的名字——父亲。

当你在梦想中翻寻,尝试着去做任何事情,让青春的经历在你钟爱的梦想中沸腾,当失败打击了你那片赤诚的心后,他就会像复燃的火焰温暖你冷却的心,让你的血液重新沸腾,让你重新站立,去寻找下一个梦想。

这份爱总在你最需要安慰、鼓励时,出现在你身旁,为你分忧解难。他总不求任何回报地为你付出,那是因为你是他世界中的唯一。

这份爱是你哀伤时最好的创伤药,苦闷时最好的倾诉者,临难时最好的避风港。它使你的生活中永远充满甜美的欢笑,因为你所有的悲伤与不愉快,他都会替你分担。

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着你笑,你笑了,他付出的再多也无怨无悔。所以让我们每天给父亲一个最美的微笑吧!因为他——父亲,在无声地为你奉献了一份永不消逝的爱!

时钟滴答,时光飞逝。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成长,从母亲怀抱里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到父亲臂弯下蹒跚的脚步,从出生时的咿咿呀呀到现在的出口成章,从年幼无知的孩童到逐渐迈向成熟的青年。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走到了现在,在父母爱的滋润下,我们茁壮成长。

细细观察,父母的额角不知何时褪去了黑丝长出些银发,母亲的双手不知何时以不敌以前的白皙光滑,父亲的双臂不知何时以不如从前那样强健有力。是的,爱着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他们全部的爱,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环境,给了我们一个最温馨的港湾,而他们却一天天老去……

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吃着肯德基时,父母却依然吃着家里的残羹剩饭;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每年换一个高档手机时,父母却依然用着几年前买的山寨机;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在商场尽情购物时,父母却依然穿着那些旧了也舍不得扔的衣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饭菜还能吃,倒了怪可惜的'。”“这手机还能打电话,不必换!”“这衣服又没烂,还能穿段时间。”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让我们吃剩菜剩饭,顿顿是新鲜的;他们从不拒绝我们换手机的请求,即便是自己用旧的;他们从不拒绝我们对新品的渴望,尽管自己穿的很落伍。他们总是对自己很吝啬,对我们很慷慨。

为什么?

因为他们爱我们!

九零后的我们是幸福的,被父母的爱紧紧包围着,而我们却学会了叛逆顶撞他们,努力的想要逃离他们的身边。我们总是说父母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又懂父母什么呢?有多少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计算过每月父母花在我们身上的他们的血汗钱?有多少人会主动为父母做一顿饭,而不仅限于父亲节和母亲节?不懂生活艰辛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父母什么都不懂?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当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也会希望被自己的孩子深爱着,希望有子女陪着,患病了,也希望会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着。这种美丽的憧憬也是现在我们的父母所想象着的啊。

当我们的父母老了,行动不便了,我们就要悉心照料他们,就像他们照顾襁褓中的我们一样;我们要多陪陪他们,就像他们陪伴小时候害怕孤独的我们一样。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晨曦充盈大地,看着余晖洒满天际,尽自己所能去爱,在被爱中学会去爱含辛茹苦的我们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爱正在格式化,程序化……

何为爱?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是爱?还是在父母劳累时递上香气四溢的茶水,捏捏肩膀?其实不然。

在字典上,爱的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这感情是深沉的,这喜欢是热烈的,这爱惜与爱护是发自内心的。

在作文中,我们常写到“爱”,而我们对爱了解多少?

也许你会说。我知道,就是在妈妈的碗里多放几片肉,在爸爸咳嗽时侯递上一杯热水,在爷爷睡觉的房子点上蚊香,在姥姥出汗的时候打开空调。

可是,爱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你为什么你自己不少吃肉多吃菜?为什么你只有在爸爸咳嗽时候递水,为什么要在爷爷睡觉时点蚊香而不是在这之前撑蚊帐?为什么在姥姥出汗时开空调而不是为她扇扇子?

这一切都是虚荣心而不是爱,这所谓的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禁问,爱在何处,爱为何物?

爱是心甘情愿的,地震中,母亲愿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挡住无情的墙面,为孩子撑起未来那美丽的一片蓝天。

爱是不思索取的,农村的父母愿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为的是让孩子早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在大城市中生存。

爱是空气,如果没有爱,这世间万物都将不复存在。太阳爱着大地,用它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晨露爱着小草,它用毕生来滋养小草。而空气使我们爱的起点,有了空气我们才能生存,我们才有资本去爱。

这空气又从何而来?是植被们因为感谢太阳的照耀而产生的爱。他们爱太阳,但太阳不死索取,它便将它原想回报给太阳的爱赠与其他生物。

吝啬的人们啊,请不要再自私的只顾虚荣心了!

见在路边乞讨的老人,请摸摸你的口袋,看你是否有零钱可赠与他们,见到流浪猫狗,请不要踢开他们,那样显示不了你有多高贵。也许你家的对面住着一位年迈老奶奶,请你常去找她聊聊天,妈妈包饺子时也请她一起来品尝吧!

爱并不可耻,接受他人的爱也并不显示你有多低下。

妈妈为你织的毛衣请时刻穿在身上,爸爸对你的耐心指导请仔细地听着,奶奶为你做的早餐也要高高兴兴的吃完,晚上就坐在爷爷身边听听他那个年代的故事,并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再往长远想,如果人们爱大自然,地球便不会如此了吧。

洪涝、旱灾、气候变暖,以及各种已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乱伐木,排污水、多噪音,地球受不了了,他生气了。昔日对人类的爱护变成了憎恨。于是,灾难开始了。2012真的会来吗?也许吧……但它的时间也许不是2012年了,或许明天就是。

爱与恨的极致是相似的。

因为爱了所以会恨,这不正是父母们的“恨铁不成钢“吗?我们总是“人在学堂心在外”父母又急又气,想打,下不了手,想骂,开不了口,用和平的方式与我们谈,可我们怎听得进去?父母便立了个“君子不器”的碑,压在我们头上,我们笑笑,抹去两个“口”子将其变为“君子不哭”。父母无言地笑了,小的辛酸。

爱里含着笑,含着泪。

长大了人总要离开生养的父母,彼此之间笑着,泪水却在眼里打转。悄悄别过身去,泪水便模糊了双眼。因为太爱了,离别才如此不舍。

爱分很多种。

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伴侣之间的爱,不同人与人的爱。每一种爱都是宝贵的,都是无价的。亲人之间血浓于水,朋友之间互诉心肠,伴侣之间不离不弃,若想放弃哪一种,难!但是那些与你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流浪猫狗也需要哎呀?

爱无价,爱无代价。若以爱这个词来掩饰你的虚荣,那不如不爱。

5月12日,山崩地裂的那一刻,摧毁了四川汶川的土地,鲜活的生命埋在了废墟之下。那些死去的同胞,创造出了无数感人的事迹。

在“哀悼日”的那几天晚上,写完作业后的我都会去广场走走。那几天,广场的气氛分外沉重。而在那电视机下,挂满了一串串彩色的千纸鹤。

千纸鹤的“翅膀”上记录下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不同的祝福体现出了相同的心愿——愿四川人民挺过难关,早日重建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只千纸鹤写着: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家园,在裂缝中播下红色的种子,开出永不凋零的鲜花!四川的同胞们,加油!挺过难关。

当我读到这一段段话语时,心中不禁震憾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似乎要夺眶而出。传说中,鹤是一种仙鸟,但愿这一串串千纸鹤能驮着这些“亮晶晶”的愿望,飞向四川汶川,籍慰人们的心灵,撒下希望的种子。

千纸鹤,这是爱心的体现,也是令我感动的瞬间。

爱爱是五颜六色的,甚至有时你还确定不了它是什么颜色?爱,是没有国度,没有界限的!爱能融化冰雪,让心与心再也没有距离。爱能感动天地,它使蓝天下涌动挚爱的潮汐,让阳光中镀满最真的情谊。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让你的心灵既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飞泻的青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镜。父爱是一座高大的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雪地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汪洋的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师生爱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让你的身体既使疲惫不堪也精神饱满。师生爱是一道清澈的小溪,让你的心头即使柒上以往的阴影依然清溪映月。同学之间的爱是一盏明亮的路灯,让你的躯体即使走上罪恶之路也情同手足,同学之间的爱是一片万古长青的松柏,让你即使承受死的痛苦也压不跨的。世上有无数的爱,是你道不尽,写不完,读不到,想不透,猜不准的。爱让你的一生没有遗憾.爱似轻风拂过你的脸庞,让你心旷神怡,爱似春雨清澈你的心灵,让你嫣然一笑。世间万物没有你---爱,就等于残垣断壁。人们赞美你,喜爱你,拥有你,那就不枉费白过这一生。没有你,纵使富丽堂皇的宫殿,也只是一片空墟;没有你,纵使有思维能力的人类,也只是行尸走肉。爱,人类为你而生,为你而死;爱,是你支持人们走过他们的一生,人的一生有辉煌,有渺小。而人的生命似长久,似短暂,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人生。爱,你不用担心,人们心中永远揣着你,人们永远也不会忘却你;爱,是你感化了人类,有一颗感恩的心。爱,让我告诉你,是你让世界上不的肤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来拥有你,同时也释放你绚丽的青春。爱,我为拥有你而感到骄傲,我不枉世上走这一回,因为你从我的心里流过,也从我心里生根萌发,同时,你也在五十六个华夏儿女心中同样流过,同样的生根,发芽......爱,我再次请求你,继续向人类撒下你爱的种子吧,你的一生是无限的,你的爱也是无限的......

论简爱的爱情主题论文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t.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 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1-22 2、 (英语系毕业论文)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摘 要文化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殖民地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化的产物,<<简.爱>>包含了帝国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张,人们普遍沉醉于白色神话的迷梦中,而作为意识形态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2 KB 日期:2008-11-18 3、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目 录前言 ···········································1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3第二章 对书信体小说的超越与回归·····················6第三章 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超越与皈依·················11一、“我必须说话”——对女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反叛··············13二、“我兴致勃勃勃地听他谈”——沉默的简·爱体现家庭教师的本分····························································22第四章 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27前 言从1847年出炉后,《简·爱》就不断地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宠儿。一百五十多年来,读者也一直特别喜欢这部作品,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1893年成立了勃朗特学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勃朗特姐妹的家乡成立的纪念馆,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的事实无疑证明《简·爱》是一部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正如福兰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指出的,“事实上,仅存的珍贵得足以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正如它们的幸存所表明的,是那些复杂、模糊得足以允许我们进行多种阐释的作品。” 多年来《简·爱》的研究史也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历代批评家对《简·爱》的批评意味着不同的批评视野,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如传记式,心理分析式,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式,后殖民主义分析式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式等。每一种批评方式都有其解读方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文学批评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后,更注重从文本出发,挖掘作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叙述学来重新透视作品的意义。《简·爱》的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掀起波澜,许多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同时代的人不欢迎《简·爱》,害怕其对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破坏作用。紧接着《简·爱》第一版的发行,《镜报》上出现一篇言辞颇为尖刻的文章,称《简·爱》“践踏了受到我们祖先尊奉并一直使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习俗”。这篇文章得出结论说:“《简·爱》的思想很坏——观点很荒谬。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伤——《简·爱》企图消灭我们的社会差异……”2紧跟着许多人站出来对《简·爱》严辞批判。在一篇言辞更为激进的文章里,玛格丽特·奥丽芬特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3。言下之意,作品颇具叛逆性。它的叛逆性多被女性主义研究者阐发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读作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的自觉的“反抗的女性主义”,桑德拉·吉而伯特及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疯女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不管对它是攻击还是肯定,《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所共识的。在有关评论妇女写作的文章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典型的19世纪中期愤怒、“受挫”的早期女性主义。她本该平静地写却有太多的愤怒4。愤怒在中国看来只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似乎无可厚非。而且愤怒也要看原因,岳飞“怒发冲冠”闻一多“拍案而起”却是正义之怒,而且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然而基督教对这一点是很不宽容的,《圣经》里有专门的训诫“不可发怒”;但丁的《神曲》中,地狱的第五层关押的是“动辄发怒”的人;从基督教教徒的眼光来看,发怒是人的恶欲念的发作,应该节制。所以勃朗特的“愤怒”也是为基督教教义所不容,也被某些批评家“批评”。然而,女性主义者们的研究在叙事学家们看来,过于追求意识形态和政治意义的理论范畴,忽略了文本的意义;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形式研究多是就形式论形式,企图从形式中抽象出来某种文学语言的普遍规律,忽略了意识形态。然而,无论是叙事学还是女性主义,都并非某种本质的或孤立的属性,都只能揭示问题的某一方面,当今再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或文学批评方法可以长久地占据绝对的中心。“一元”解体,“多元”并存,只有多层面多角度才可能揭示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而任何文化思潮和批评方法都由社会权力关系产生,并处于社会权力之中。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和叙述学结合起来,探索社会身份地位与文本形式之间的交叉作用,把叙事过程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来阅读。本文认为,《简·爱》不仅仅如女性主义者们所阐述的那样,即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和主人公言词的具有叛逆性,也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超越传统。同时作家又受时代环境灌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对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皈依。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为其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收益,而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仅在于她或者作品的“叛逆性”,也在于她能够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协调;她在树立自己在文学市场上的权威地位的同时也要向既定的社会权威妥协。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询《简·爱》叙述的叛逆与平衡:第一人称叙述,书信体小说,家庭女教师故事以及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从开篇,简·爱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看到的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的迷人景象,到结尾处芬丁庄园的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都是用简·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追随她生活的世界。5这样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心理。例如在罗切斯特离开桑菲尔德后,简·爱怅然若失,当菲尔费克斯太太收到了一封“主人写来”的信时,“我继续喝着咖啡(我们是在吃早饭);咖啡很烫,我把脸上突然升起的一阵火一般的发热归因于它的发烫。为什么我的手会发烫,为什么我不自觉的把半杯咖啡泼在我的盘子里,我都不想去考虑。6”可读者却比任何时候都知道她此时此刻的心境。第一人称叙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因为小说兴起之初很多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如赛缪尔·理查生(Samuel Richardson)的《帕美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卢梭的《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等等。但这一点落在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身上,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试图证明这一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广告业、出版业兴起,作家的身份和名声随之突出,出版商也借作者的声誉获得丰厚利润。这些都可以使作家成为权威人物。作者名称会印在小说的封面上,随着小说的流传作家的名字也在读者中广为人知,这样原本深居闺阁的女性在社会上也变得有名有姓了。这样成名的作家因其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毫不费力地借作品的传播继续扩大其声誉,使其每部作品都能拥有众多读者。夏洛蒂的《教师》生前没有发表,死后在她丈夫的争取下发表了,但此时出版商完全可以凭借夏洛蒂·勃朗特的名声使本来“平淡无奇”的作品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第一人称叙事即使是虚构的,但因其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当时的读者还有把小说当作叙事主人公“真实”生平故事的习惯,这都使得作家不大情愿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小说的封面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女性小说家较少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简·爱》中女主人公正如弗雷德里克·哈里森写道的那样:“这个相貌平平、身体弱小的家庭女教师凌驾于全书之上,小说的每一页中都有她的身影。书中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并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能知道的,但他们却是这个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乡村姑娘锐利眼光中的成像。”然而,哈里森也认为如果这部小说以“非个性的叙事形式写成,”“那就可能会失败。”而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简·爱的自传,或者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那它就是“完美的艺术。”7另外,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在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叙述难免与男性叙述冲突,即使都是女性叙述者,也面临着男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和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哪一个是合法的问题。“对于她们来说,讲故事还可以,但让叙述者通过叙事把自己作为权威站在前台则是另外一回事。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习惯作者的声音由男性发出。”8而《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烈的小说,叙述者把女主人公推到前台,在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权力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需要一番勇气的;而且小说中人物的某些言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确实是颇为激进的。9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勃朗特是怎样与既存的社会权威之间妥协的呢?她用匿名发表小说,用柯勒·贝尔这个名字开始的写作生涯也是她通向专职作家的一个阶段,也是维多利亚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所需要的一个自我隐蔽的策略,勃朗特和她的女主角简·爱把“她们自己抽象为符号”(如首字母缩写“.”和匿名),把真实身份隐藏在符号的背后,避开把一个具体的名字与一个女性作家联系在一起,不必遭遇性别歧视。不仅仅如作者本人所强调的,怕读者尤其是批评家因为面对一本女人写的小说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她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遮蔽了自己,没有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事实证明,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当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认可作品后再看到作家本人,事情就不同了。按照凯瑟淋·罗杰斯的说法:在文学市场中“与男性作家激烈较量的女作家”容易遭到攻击,“就好像她靠当妓女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似的。”这样,女作家也就容易在她所激烈争夺的文学市场中失去自己的地位。10不仅与男性作家公开较量的女作家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的女性气质,即使那些被文学精英阶层认可的女作家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发表后,她的闺中密友曾问她是否是《简·爱》的作者,她断然否定了;《简·爱》在伦敦引起轰动,并获得肯定之后她才把作品放到她父亲的面前,承认她是本书的作者。从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给她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当时对女性写作的态度:“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卷诗集出版,却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其中任何一卷如果出现在半个世纪以前,都会为它的作者赢得美名。因此,一个人若想在这方面扬名显迹,他就必须准备失望……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诫每一位向我寻求鼓励和忠告的年轻人,最好不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11这封对妇女带有严重偏见的信当然严重地挫伤了她的写作热情,但她成名后对盖斯凯尔芙人追忆这段往事时坦言:“骚塞先生的信是和善的,可佩的;虽然有点儿苛刻,可于我有益。”12奥斯丁的写作也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与她朝夕相处的侄子甚至不知道她在写作,认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来从事写作。“……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前者称为“叙述自我”,后者称为“经验自我。”13从《简·爱》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种叙述声音。如简·爱在反抗里德蛮横无理的行为时,简·爱完全是八九岁小孩子的口吻,属“经验自我”;但她向劳埃德先生讲述自己被关进红屋子的经历时,也用了长大成人后的分析性的口吻:“我总是抱着娃娃上床,人总得爱样什么,既然没有更值得爱的东西,我只好设法疼爱一个小叫化子似的褪色木偶,从中获得一些乐趣。现在想来可想不明白,当初我是怀着多么可笑的真情来溺爱这个小玩意儿,甚至还有点儿相信它有生命、有知觉。(20)” 这里的叙述自我相当于“叙述者”,叙述者是由词语的节奏、措辞和语气创造的一个人。他(她)在时间和空间中无所不在,并且在那段包容一切的时间中他了解应该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叙述者是包罗万象的意识,它围绕着所有人物的心灵,从内心里了解他们,而且叙述者根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所体现的人类本性的广泛事实来看待他们。在这部小说中二者之间虽然开始的时候是分离的,但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看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个“自我”合而为一,用叙述自我的眼光进行叙述。“简·爱这个人物的声音在小说的叙述中是逐步发展的,然而‘成人叙述’声音的简·爱——事实上是同一个声音,现在已经充分发展成熟——从开头到结尾是始终如一的。”14这里“成人叙述”相当于叙述自我,她的言语成熟老练,言辞平静却很有力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例如叙述者分析主人公在盖茨海德不受欢迎的原因时说:“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我在盖茨海德,是个和大伙合不来的人;我根那儿的谁也不相象;我跟里德太太,或者根她的孩子们,或者根她宠爱的下人们,都没有一点一致的地方。……我是个异种人……我是个没用的人……。(16)”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吴尔夫认为,男性的话语是冷静,客观,独立的,15而这里的叙述自我的言辞就颇为符合这一点,不论作者是否有意这样做,但叙述自我冷静、客观、分析性的语言很容易隐藏作者的真实身份,在叙述风格上靠近男性语言的特点,她的叙述也就可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调和。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叙述方式来看,《简·爱》的某些带有叛逆性的叙述,都面临遭到抨击的危险,从而失去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但无法否认这部作品即使在作品发表的历史时期,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有批评、否定的声音,但也有很多批评家赞赏她的作品,如乔·亨·刘易斯认为《简·爱》的作者“具备我们要求一个小说家具备的一切:对人物性格的洞察,以及刻画人物的才能;诗情画意;激情;生活知识。故事不单有一种奇特的、自然展开的、始终不渝的趣味,”……“它具有一切伟大文体的首要特点:它是某个人的——某一个个人的成文的语言”,“我们对它无可指摘。”16那么,这部作品还有那些方面在反叛的同时又能用适当的方式赢得批评家们的赞同呢?

、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师爱主题的论文

古语云:“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师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博大无私的爱,它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就是对教师教学生涯的最好写照。尽职尽责是教师基本的道德规范。教师职业是“人类幸福和自我完善”结合的职业。多少教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伴着三尺讲台、一支粉笔,播撒着希望的种子,开启着孩子的心智,书写着人生的真理。我自豪,因为我就是这样一名教师,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我无悔,因为爱与责任坚定了我对教育事业执著的追求!师爱,是教师之灵魂。 这种爱要求是一种崇高的爱,即“一日为师,终生为父”。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教师就是那一个“爱别人孩子”的神。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也就不能称得上是一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但是,这种爱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父母的爱:我们不能孩子抱在怀里,而是要把学生装在心里,对他们倾注着全部的心血,关注着学生的身心健康;生病时嘘寒问暖,困惑时解疑答惑,颓丧时鼓舞激励,迷茫时指点方向……我们要用自己的爱心去唤醒学生,教会学生去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社会;我们要用我们的言行感召学生,影响学生去爱学习,爱劳动,爱助人,爱创新。这样,我们的价值就能得以尽可能大的体现,我们也就可以无悔自己的选择了。责任,是教师之本职。“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承担起教育的责任,完成教育的使命,教师必须牢牢地树立起责任意识。教师工作是平凡的,是由每天点点滴滴的“平凡”的事情组成。然而,“一个孩子的失败,对一个教师来说,只是几十分之一的失败,但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失败。”所以,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性感。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的基本任务。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几十双渴望的眼睛时,教师要有把他们教育成才的责任感。为了传授知识,我们有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经常阅读专业书籍,积极参加研修活动,不断改进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如果没有强烈的责任感,不仅会误人子弟,而且也过不了自己良心这一关,这就是教师的责任。作为教师,为人师表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必须要有崇高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就是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要有负责任的意识。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我们才会敬业、乐业,也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与责任,相得益彰。“爱”与“责任”是师德的灵魂。“爱”与“责任”也是辨证的统一。“爱”是责任的体现,而“责任”是爱的化身。“爱与责任”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需要全体教师不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续写篇章,教师的指导、鼓励、赞美、欣赏和支持,永远是学生最好的礼物。透过爱的鼓励和安慰,让他们祛除心中的不安,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担负起我们肩上的责任。

用心关爱学生师德论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下面是我整理的用心关爱学生师德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爱”是教师职业的核心,作为班主任,就是要把爱公正地洒向每个孩子的心田,把爱真诚地投向每位学生的身上。

首先,“爱”就是要亲近学生,关心学生。

在课间和其他休息时间,我总是和学生聚在一起说笑、漫谈,询问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有哪些困难,如在各学科中哪些学科学起来得心应手,哪些学科学起来有困难或疑问,希望老师在哪些方面做一些改进;走进学生食堂,体验学生生活,询问他们对学校食堂的改进意见;在寝室里经常提醒学生要勤洗勤换,讲究个人卫生,冬天注意防寒保暖,夏天注意防暑避蚊等。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逐渐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生活、爱好、个性,拉近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平时,在各方面都给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要让他们感受到像父母一样的爱。特别是生病的学生,除了第一时间通知家长,我是尽最大可能施以援手。例如我班的刘青青同学因病,我连续三天带她到第六人民医院打针输液;赵国敏同学在体育乐园锻炼时,不慎摔坏牙齿,我立即送他去医院疗伤;龚铆同学因急性胃肠炎上呕下泻,他的家长因天黑下雨,无法及时赶来,我在晚上冒雨带他去医院急诊等等。这些行为,赢得了学生的尊重,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其次,“爱”还要用真心去打动学生。

只有真心对待学生,才能达到师生间的相互信任,学生才会敞开心扉,倾诉他的心里话。上学期我接收了一个叫王杨的学生,他原本应该升入八年级就读,因多种原因辍学,在社会上游荡了一个学期之后,于上学期重返学校,在教务处安排下,留级进入我所带的七年级245班就读。在我接受这名学生时,就连政教处谭主任都替我捏了一把汗,因为王杨原来一直就是令政教处头疼的学生,在谭主任印象中,其特点就是我行我素,不听劝告,用一句俗话说就是“油盐不进”。事实也的确如此,开学第一周就出了很多问题:比如因为某位学生比较张扬,他给这位学生一耳光,老师问他情况时,他说是想同这位学生交朋友,而顺便“摸”了他一下;也因为有同学不愿理睬他,他就找学生将这位同学抬起来,要扔进垃圾桶,事后他狡辩说只是想开个玩笑;我严厉地批评了他,他竟然在晚上回家后给我发来短信,问我是不是不想让他继续留在245班,要我明说。到这时,我也犯了难,打算放弃。不过为了对学生负责,还是决定做做努力。接下来我首先询问了王杨七年级的班主任李老师,了解他的一些优缺点,找准切入口,然后与他进行了一次严肃而真诚的对话,向他表明了我的观点:

第一,老师非常欢迎你进入245班这个集体,希望你能在245班健康快乐地学习生活,今后成人成才。

第二,老师也明确的告诉你,你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你继续不可理喻,老师就只好把你退回教务处,让你回到原班就读八年级。

第三,老师相信你能改过自新,很好的融入班集体,因为一个人犯错是难免的。老师也从李老师那儿了解到你并非不可救药,你很有班级荣誉感,能及时地向老师反映损害班级形象的人和事。所以老师真诚地希望从现在做起。半天后,他向我敞开了心扉:“老师,我并不是故意要和你作对,有些是因为习惯成了自然,实在控制不住,在不经意间就做了;有些则是想引起老师和同学对我的关注。我也知道这么做不对,请老师多给我一些时间,让我慢慢的改吧。”我对他说:“只要你自己有信心,老师当然对你有信心。”之后,我时常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给他关心,在他出现不良行为习惯时及时提醒,并给他安排一个班级安全卫生监督员的职务,让他监督别人,也约束自己。现在已经有了很大改观,之后的大半个学期再没出大的乱子。

再次,“爱”要用耐心去感化学生。

师爱,还必须有耐心,特别是对后进生,因为后进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容易反复。这就需要班主任有耐心,做有心人,为后进生的.转换积极创造条件。班里有几位学生,一位叫周文龙、一位叫贺正奇,一位叫全威龙,他们的违纪频率很高,特别是全威龙同学,有很多不良行为习惯:网络成瘾,曾三次翻越学校围墙外出上网;有暴力倾向,两次“打破”同学的头;小偷小摸,三次偷奶奶的钱上网。遇到这样的学生,我没有放任不管,而是拿出极大的耐心,对他们的不良行为,既做了不留情面的批评,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诫他们:“犯错是每个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如果你们能用良知、理智去控制不良行为,那么你们就会慢慢改变自己。如果一意孤行,可能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你们的人生之路也就会越走越窄。”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不良行为的严重后果,并且对他们的一些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树立改变不良行为的信心。到第七周之后,他们的违纪频率大大降低了。

前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无声的语言,也是最有效的催化剂。”教师对学生的爱,胜过千次万次的说教。只要用爱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用爱的春雨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笔者相信:每一只“小鸭”最终都会变成“天鹅”。

感谢师恩至今仍很难忘记那个夜晚,仍铭记着老师灯光下的语重心长:“把握今天,努力不使它成为带有遗憾的昨天”那是刚进行完一次考试。我因为考得很糟糕,心情非常烦躁,灰心丧气,整天只觉得昏昏沉沉,无所事事。那天是周日晚上,我们刚刚到校。随着晚自习的铃声落下,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我坐在座位上,手中拿着一本书,翻来翻去的什么也看不进去。“新华,你出来一下。”这一声打断了我的遐想,我急步走出教室。当走到教室门口的时候,一股凉风扑面吹来,使我的身体直发抖,我想退回来,但是看到老师那单薄的身体在风中晃动,我把脚迈出了教室,走到了老师的面前。老师用手理了理她那被风吹乱的头发,清了清嗓子,开始和我谈话。“新华,你觉得这一阵子的学习怎么样?”我把头低下,默默无语。老师紧接着又追问了一句:“是不是这次考试给你很大打击?”我点了点头,然后把头扎得更低了,不争气的泪水也涌出了眼眶。老师拍了拍我的肩膀又说:“一次失败决定不了什么,失败只是暂时的,要敢于面对失败。失败了要找到失败的原因,找到原因,要对症下药,这样才会有进步。把头抬起来,敢天面对生活!”我抬起头,远处黑暗的天空中有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我和老师面对面站着,昏暗的灯光撒在我们的身上,我们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勾勒出了一幅人生最美的图画。这时老师又开口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只要付出了,努力了,又何必太在乎结果呢?”就是在我极度的想得到别人安慰的时候,老师,是您给了我安慰,使我重新燃起了心中的梦想,重新开始把奋斗的道路确定。感恩您,老师!

爱为主题的论文

导语:人人都有爱心,人人渴望被爱,爱是人的天性。但是,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下面是我为您收集整理的作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爱是种神奇的东西,它是上帝赐予人类最珍贵的礼物,它是生命存在的意义。只要有爱,生命便不会脆弱。只要有爱,生命便不会孤单,只要有爱,生活就有理由壮大与丰饶,只要有爱,我们就与感恩同在。

因为我们得到了爱,所以我们懂得去爱。人是感情丰富的动物,懂得报答之理。一个处在成长中,需要爱却叛逆着的孩子,面临眷与后妈一起生活的情况。他叛逆着,冷淡着,隔绝着,愤恨着。在对圣诞之夜因取闹而离家,当由于寒冷回到家中之时,他看到了后妈疯狂地拨完电话却一无所获的焦急与担心;他听到了她悔改自己未能照顾好他时的自责与伤心;他想到了她平时无微不至的呵护与关心。他开始后悔了,后悔自己的任性与无知。直到这一刻,他才意识到自己竟深深地伤了一个深爱着他的母亲的心。叛逆、冷淡,伪装的坚强在瞬间化成了悔恨的泪水,发自内心地喊出他已经很久没有触碰的两个字――妈妈。母子俩相拥而泣。后来他们一家人就幸福地生活着。爱感动了感恩,而感恩感动了幸福。

因为我们付出了爱,所以我们得到更多的爱。或许你施恩不图报,仅仅因为你的无私,但上帝因为你的无私派来受你恩惠的人让你幸福。

一对夫妇,没有自己的孩子。当捡到第一个孩子时,非常高兴。用全部的爱来呵护他成长。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每一个词语,每一个脚印都倾注了他们无私的爱。渐渐地,孩子长大了,明白了,懂得报恩了。当他看到爸爸妈妈在接受第二个孩子时的慈祥与温柔时,他懂得了怎样去回报他们的爱。于是他用骄人的成绩来慰抚含辛茹苦的父母,用无微不至的爱来呵护年幼的妹妹,是因为有爱的感恩和感恩的爱,所以他们幸福地生活着。

爱无处不在,我们始终穿行在爱与被爱的生活中,因为我们拥有感恩的心。爱不会被定格,因为时间永远"嘀嗒……嘀嗒……"我们不需要投入其中,因为我们至始至终都未离其中。

怀着如此一颗爱的感恩的心。我们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给予,学会了把快乐带给身边每一个与我们擦肩而过的人。让他们怀着同样的感恩的心去寻找幸福的真谛。

因为爱,所以爱,因为爱的更多所以爱的更多。

人人都有爱心,人人渴望被爱,爱是人的天性。但是,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

爱,还要会爱。爱是什么?是一种同情,它是温暖的。爱是什么?是一种安慰,它是美好的。可是,过度的溺爱,就不行了。爱是一种品质爱,更是一种美德。会爱的人,他的心都是纯洁的,善良的。爱,可以帮助走向绝境的人看到光明;爱,可以帮助失去信心的人重新鼓起信心。

一个流落街头的乞丐,充满乞怜的眼神,希望得到求助。有的人路过他身边,视而不见;有的人随手拿出1快,5毛往地上一扔,这时,乞丐的尊严呢?爱,并不是施舍。如果,每天都有人把钱施舍给乞丐,久而久之,他就会依赖这种施舍,没有尊严,没有地位,没有自尊心,他和宠物没什么区别,真正的爱,不是去施舍,而是要给他信心,让他重新站起来,给他精神上的帮助,让他用自己的劳动,获得甜甜的成功,爱,要会爱,要懂得怎样去爱,这种爱,要给他力量,这种爱,不能让他依赖。要懂得爱……

每个人都有同情心,也都有爱心,每个人都要好好地利用自己所拥有的一份爱,一份同情,去帮助别人,去鼓励别人,去安慰别人,在爱的同时,也要把握好尺度去爱。爱别人,等于爱世界,等于爱地球。因为,你挽回了一个人的自尊心,让他从一个大坑中,勇敢的爬起来,最终站起来,大胆地去面对别人,与别人平起平坐,让他丢掉自尊,站起来,成为对世界有用的一份子。就因为你一个小小的爱,小小的帮助,却让他拥有大大的成功,此时,仍应该会嘴角一扬,欣慰地笑了。此时,你的爱是对的!爱,还要会爱。你做到了。

当你朝太阳奔去,为寻找那份唯美的幸福时,你发现你身边的那份永不消失的爱了吗?

岁月飞逝,时光偷偷地溜走,但它却一直坚守在你的身边,不管你与它是否在两个永无交集的世界。那份爱有着一个朴实的名字——父亲。

当你在梦想中翻寻,尝试着去做任何事情,让青春的经历在你钟爱的梦想中沸腾,当失败打击了你那片赤诚的心后,他就会像复燃的火焰温暖你冷却的心,让你的血液重新沸腾,让你重新站立,去寻找下一个梦想。

这份爱总在你最需要安慰、鼓励时,出现在你身旁,为你分忧解难。他总不求任何回报地为你付出,那是因为你是他世界中的唯一。

这份爱是你哀伤时最好的创伤药,苦闷时最好的倾诉者,临难时最好的避风港。它使你的生活中永远充满甜美的欢笑,因为你所有的悲伤与不愉快,他都会替你分担。

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看着你笑,你笑了,他付出的再多也无怨无悔。所以让我们每天给父亲一个最美的微笑吧!因为他——父亲,在无声地为你奉献了一份永不消逝的爱!

时钟滴答,时光飞逝。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成长,从母亲怀抱里那天真无邪的笑声到父亲臂弯下蹒跚的脚步,从出生时的咿咿呀呀到现在的出口成章,从年幼无知的孩童到逐渐迈向成熟的青年。在父母的呵护下,我们走到了现在,在父母爱的滋润下,我们茁壮成长。

细细观察,父母的额角不知何时褪去了黑丝长出些银发,母亲的双手不知何时以不敌以前的白皙光滑,父亲的双臂不知何时以不如从前那样强健有力。是的,爱着我们的父母给了我们他们全部的爱,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环境,给了我们一个最温馨的港湾,而他们却一天天老去……

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吃着肯德基时,父母却依然吃着家里的残羹剩饭;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每年换一个高档手机时,父母却依然用着几年前买的山寨机;我们何曾想过,当我们在商场尽情购物时,父母却依然穿着那些旧了也舍不得扔的衣服。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这饭菜还能吃,倒了怪可惜的'。”“这手机还能打电话,不必换!”“这衣服又没烂,还能穿段时间。”可是他们从来没有让我们吃剩菜剩饭,顿顿是新鲜的;他们从不拒绝我们换手机的请求,即便是自己用旧的;他们从不拒绝我们对新品的渴望,尽管自己穿的很落伍。他们总是对自己很吝啬,对我们很慷慨。

为什么?

因为他们爱我们!

九零后的我们是幸福的,被父母的爱紧紧包围着,而我们却学会了叛逆顶撞他们,努力的想要逃离他们的身边。我们总是说父母什么都不懂,但是我们又懂父母什么呢?有多少人清楚地记得自己父母的生日?有多少人计算过每月父母花在我们身上的他们的血汗钱?有多少人会主动为父母做一顿饭,而不仅限于父亲节和母亲节?不懂生活艰辛的我们又有什么资格说父母什么都不懂?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为人父母,去体验生活的艰辛。当有一天,我们老了,我们也会希望被自己的孩子深爱着,希望有子女陪着,患病了,也希望会有儿女在身边照顾着。这种美丽的憧憬也是现在我们的父母所想象着的啊。

当我们的父母老了,行动不便了,我们就要悉心照料他们,就像他们照顾襁褓中的我们一样;我们要多陪陪他们,就像他们陪伴小时候害怕孤独的我们一样。就这样,静静地看着晨曦充盈大地,看着余晖洒满天际,尽自己所能去爱,在被爱中学会去爱含辛茹苦的我们的父母。

在这个世界上爱正在格式化,程序化……

何为爱?冬日里的暖阳,沙漠中的甘泉,是爱?还是在父母劳累时递上香气四溢的茶水,捏捏肩膀?其实不然。

在字典上,爱的解释为“对人或事物有很深的感情”,“喜欢,爱惜,爱护”。这感情是深沉的,这喜欢是热烈的,这爱惜与爱护是发自内心的。

在作文中,我们常写到“爱”,而我们对爱了解多少?

也许你会说。我知道,就是在妈妈的碗里多放几片肉,在爸爸咳嗽时侯递上一杯热水,在爷爷睡觉的房子点上蚊香,在姥姥出汗的时候打开空调。

可是,爱不是做出来给人看的,你为什么你自己不少吃肉多吃菜?为什么你只有在爸爸咳嗽时候递水,为什么要在爷爷睡觉时点蚊香而不是在这之前撑蚊帐?为什么在姥姥出汗时开空调而不是为她扇扇子?

这一切都是虚荣心而不是爱,这所谓的爱蒙蔽了我们的双眼,我不禁问,爱在何处,爱为何物?

爱是心甘情愿的,地震中,母亲愿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挡住无情的墙面,为孩子撑起未来那美丽的一片蓝天。

爱是不思索取的,农村的父母愿砸锅卖铁供孩子上学。为的是让孩子早些离开这贫瘠的土地,在大城市中生存。

爱是空气,如果没有爱,这世间万物都将不复存在。太阳爱着大地,用它的光辉照耀着大地,晨露爱着小草,它用毕生来滋养小草。而空气使我们爱的起点,有了空气我们才能生存,我们才有资本去爱。

这空气又从何而来?是植被们因为感谢太阳的照耀而产生的爱。他们爱太阳,但太阳不死索取,它便将它原想回报给太阳的爱赠与其他生物。

吝啬的人们啊,请不要再自私的只顾虚荣心了!

见在路边乞讨的老人,请摸摸你的口袋,看你是否有零钱可赠与他们,见到流浪猫狗,请不要踢开他们,那样显示不了你有多高贵。也许你家的对面住着一位年迈老奶奶,请你常去找她聊聊天,妈妈包饺子时也请她一起来品尝吧!

爱并不可耻,接受他人的爱也并不显示你有多低下。

妈妈为你织的毛衣请时刻穿在身上,爸爸对你的耐心指导请仔细地听着,奶奶为你做的早餐也要高高兴兴的吃完,晚上就坐在爷爷身边听听他那个年代的故事,并珍惜现在的生活吧!

再往长远想,如果人们爱大自然,地球便不会如此了吧。

洪涝、旱灾、气候变暖,以及各种已发生、正在发生、将要发生的事,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吗?乱伐木,排污水、多噪音,地球受不了了,他生气了。昔日对人类的爱护变成了憎恨。于是,灾难开始了。2012真的会来吗?也许吧……但它的时间也许不是2012年了,或许明天就是。

爱与恨的极致是相似的。

因为爱了所以会恨,这不正是父母们的“恨铁不成钢“吗?我们总是“人在学堂心在外”父母又急又气,想打,下不了手,想骂,开不了口,用和平的方式与我们谈,可我们怎听得进去?父母便立了个“君子不器”的碑,压在我们头上,我们笑笑,抹去两个“口”子将其变为“君子不哭”。父母无言地笑了,小的辛酸。

爱里含着笑,含着泪。

长大了人总要离开生养的父母,彼此之间笑着,泪水却在眼里打转。悄悄别过身去,泪水便模糊了双眼。因为太爱了,离别才如此不舍。

爱分很多种。

亲人之间的爱,朋友之间的爱,伴侣之间的爱,不同人与人的爱。每一种爱都是宝贵的,都是无价的。亲人之间血浓于水,朋友之间互诉心肠,伴侣之间不离不弃,若想放弃哪一种,难!但是那些与你素不相识的孤寡老人、残疾儿童、流浪猫狗也需要哎呀?

爱无价,爱无代价。若以爱这个词来掩饰你的虚荣,那不如不爱。

5月12日,山崩地裂的那一刻,摧毁了四川汶川的土地,鲜活的生命埋在了废墟之下。那些死去的同胞,创造出了无数感人的事迹。

在“哀悼日”的那几天晚上,写完作业后的我都会去广场走走。那几天,广场的气氛分外沉重。而在那电视机下,挂满了一串串彩色的千纸鹤。

千纸鹤的“翅膀”上记录下了人们美好的祝福,不同的祝福体现出了相同的心愿——愿四川人民挺过难关,早日重建家园!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其中,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只千纸鹤写着:在废墟上重建希望的家园,在裂缝中播下红色的种子,开出永不凋零的鲜花!四川的同胞们,加油!挺过难关。

当我读到这一段段话语时,心中不禁震憾了,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儿,似乎要夺眶而出。传说中,鹤是一种仙鸟,但愿这一串串千纸鹤能驮着这些“亮晶晶”的愿望,飞向四川汶川,籍慰人们的心灵,撒下希望的种子。

千纸鹤,这是爱心的体现,也是令我感动的瞬间。

喜欢你 那双眼动人 笑声更迷人 愿再可 轻抚你 那可爱面容 挽手说梦话 像昨天 你共我 七六五四三二一 倒数一句我爱你 我的世界因为你 而开始透明 我的世界因你 全部颠倒 疯了疯了睡不着 我的心扑通的跳 醒着睡着都在笑 你应该明了 你应该知道 哭 哭好一双好恋人 无奈终须分 哭多想都不能触摸你拥抱你 但愿能永远都祝福你 永远都把你亲 曾某年某年某一天某地 时间如静止的空气 多少欢乐常回味 天空中充满希翼 曾说同你闯天与地 曾说无悔今生等你 今天失落才明白 谁得到过愿放手 曾精彩过愿挽留 越是怀念你 越怕无法一起 年年月月逝去越是觉得深爱你 如果失约在这生 无须相见在某年 完完全全共醉一生也愿意 这一次执着面对 任性地沉醉 我并不在乎 这是错还是对 就算是深陷 我不顾一切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别说我应该放弃 应该睁开眼 我用我的心 去看去感觉 你并不是我 又怎能了解 就算是执迷 我也执迷不悔 就算痛苦 就算是泪 也是属于我的伤悲 就算疲倦 就算是累 只能执迷 而不悔 是我太爱你 愿意放生你 就当我爱错了你 就当放生你 明白放过你是放过自己这个道理 很爱很爱你 所以愿意舍得让你 往更多幸福地方飞去 你也就不需要为难成这样子 我想她的确是更适合你的女子 如果我会哭泣也是因为欢喜 地球上两个人能相遇不容易 做不成你的情人我仍很感激 很爱很爱你,所以不牵拌你 没有你暖暖声音沥沥雨夜不再似首歌 别了你那个秋天谁在痛苦两心难安 我带着情意一丝丝凄怆 许多说话都仍然未讲 纵隔别遥远怀念对方 抹去雨水双眼无故地仰望 望向孤单的晚灯 是那伤感的记忆 再次泛起心里无数的思念 确定你就是我的唯一 真的爱你 你就是我的唯一 Good by my love 我的爱人再见 Good by my love 从此和你分离 我会永远永远爱你在心里 热红的心怀念你 甜蜜的吻怀念你 那醉人的歌声 怎能忘记这段情 我的爱再见

关于爱,世界上的爱有亲情,友谊,爱情,陌生情、、、 爱很微妙,这是不可改变的。当一个人对你好的时候,你会心里有种温暖如春的感觉当一个人说你挺可爱时,你会不由自主的微笑。当一个人表扬你,你会勇往直前,不怕困难的哦。 爱本无罪,请你们相信。当你被父母教训了,请你记住,爱在此时是为你好;当你和同学吵架了,请你记住,你们之间有份爱,谁错了就应该去道歉的;当你恨一个人时,请记住,这个丗界是美好的,忘记一切,重新来过。 我们所遇到的,我门所拥有,也许是一种虚幻,可我们都愿意相信,不是吗? 朋友幸福是春天的百花开放的花儿那样鲜艳,是夏天的炎热热情,是秋天的丰收果实快乐,是冬天的雪花冷酷,请记住,别等消失了,才知道珍惜。 一些人,一些事,打旋转记忆着,事实就是这样,不是吗? 没有谁可以把谁的爱没收,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前进的力量,没有什么值得伤心的。 有些人永远不懂自己,有些人我们永远不懂他或她在想什么,有些人只是生命的过客,不是吗? 对的时间,遇见对的人,是一生幸福;对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场心伤;错的时间,遇见错的人,是一段荒唐。 世界非常小,只限于你能够了解的范围,不过呢,在你了解之前,不会只有一个的不是吗? 命里有时终需有,命里无时莫强求,恩,所以,所有的悲伤,总会留下一丝快乐的线索。所有的遗憾,总会留下一处完美的角落。 我走过黄昏像风吹向原处的平原,在暮色中我想起了你。

爱爱是五颜六色的,甚至有时你还确定不了它是什么颜色?爱,是没有国度,没有界限的!爱能融化冰雪,让心与心再也没有距离。爱能感动天地,它使蓝天下涌动挚爱的潮汐,让阳光中镀满最真的情谊。母爱是一缕灿烂的阳光,让你的心灵既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母爱是一泓飞泻的青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镜。父爱是一座高大的山峰,让你的身心即使承受风霜雪地也沉着坚定,父爱是一片汪洋的大海,让你的灵魂即使遇到电闪雷鸣依然仁厚宽容。师生爱是一杯浓浓的咖啡,让你的身体既使疲惫不堪也精神饱满。师生爱是一道清澈的小溪,让你的心头即使柒上以往的阴影依然清溪映月。同学之间的爱是一盏明亮的路灯,让你的躯体即使走上罪恶之路也情同手足,同学之间的爱是一片万古长青的松柏,让你即使承受死的痛苦也压不跨的。世上有无数的爱,是你道不尽,写不完,读不到,想不透,猜不准的。爱让你的一生没有遗憾.爱似轻风拂过你的脸庞,让你心旷神怡,爱似春雨清澈你的心灵,让你嫣然一笑。世间万物没有你---爱,就等于残垣断壁。人们赞美你,喜爱你,拥有你,那就不枉费白过这一生。没有你,纵使富丽堂皇的宫殿,也只是一片空墟;没有你,纵使有思维能力的人类,也只是行尸走肉。爱,人类为你而生,为你而死;爱,是你支持人们走过他们的一生,人的一生有辉煌,有渺小。而人的生命似长久,似短暂,不同的人过着不同的人生。爱,你不用担心,人们心中永远揣着你,人们永远也不会忘却你;爱,是你感化了人类,有一颗感恩的心。爱,让我告诉你,是你让世界上不的肤色,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来拥有你,同时也释放你绚丽的青春。爱,我为拥有你而感到骄傲,我不枉世上走这一回,因为你从我的心里流过,也从我心里生根萌发,同时,你也在五十六个华夏儿女心中同样流过,同样的生根,发芽......爱,我再次请求你,继续向人类撒下你爱的种子吧,你的一生是无限的,你的爱也是无限的......

简爱的主题论文

本论文尝试从性别文化政治的角度来重新诠释简爱中性别的议题。阐述在维多利亚时 期的父权社会中,女主角简爱如何反抗当时的女性理想形象、反抗父权论述实践,及挑战 当时的性别权利关系。 第一章回顾国内外有关简爱的评论文章,并从中找出了重新阅读此小说的理由。其一 ,简爱是否颠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一直备受讨论但是尚无定论;其二,至今有关小说中 性别是透过什么样的文化机制形塑而成,且简爱如何反抗性别主体的过程尚未有健全的讨 论。因此,本论文采用Weedon和Jordan的性别文化政治及Foucault的权利观念来探讨小说 中性别形塑的问题,及简爱对维多利亚性别主体的反动。 第二章再现维多利亚女性理想意象,以便与夏绿蒂对简爱的描绘做一比较。简爱这一角 色的描绘可说是与当时女性理想形象背道而驰,因此夏绿蒂与简爱受到相当多人的批评。 批评者控诉他们颠覆维多利亚的社会价值观及女性理想形象;无可否认,这些控诉正证明 简爱颠覆了当时传统的女性角色。 第三章举例说明家庭、学校,及宗教这三个文化机制如何透过论述实践、纪律、与惩罚 来形塑简爱成为一个性别主体。此外,这一章节也展现简爱如何反抗这些形塑力量。 第四章主要论述简爱如何抵抗Rochester 及St. John的诱惑,而不至于成为Rochester 的情妇及St. John有名无实的妻子,并阐述简爱如何寻找到自我,成为自己的主人而 非Rochester及St. John的他者。此外,这一章将Bertha诠释为维多利亚时代性压迫下一个 被压制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Bertha就毫无权力可言,她透过暴力来展现对父权的反抗。 第五章摘要了前几章的重点,并指出这本小说尚可探讨的空间。本论文只着重性别议题 的讨论,而忽略阶级及种族的议题。基于Weedon及Jordan的观点,性别、阶级及种族都是 文化建构的产品,他们促成了不同与不平。因此,这本小说中阶级及种族议题也可从文化 政治的角度来加以探讨。

、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1、 (英语系毕业论文)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简•爱 摘 要简爱是夏洛蒂•勃朗特根据自身经历而写的一部小说, 也是她的成名作。小说塑造的是一位坚强独立的女性,她追求真爱,平等,是女性的楷模。简爱是个孤儿,从小受尽凌辱,但从不为生活所屈服,她有...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1-22 2、 (英语系毕业论文)解读《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摘 要文化战略是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殖民地的一种方式,作为文化的产物,<<简.爱>>包含了帝国主义的各种因素。19世纪中期的英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外扩张,人们普遍沉醉于白色神话的迷梦中,而作为意识形态表...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2 KB 日期:2008-11-18 3、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知识改变女性命运 摘 要《简•爱》是一部出色的自传小说。女主人公简没有娇好的面容,婀娜的身姿,却和其它著作中的美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我们;简出生贫寒,是一个可怜的孤儿,随后又被送进寄宿学校,过者艰苦的生活,...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9 KB 日期:2008-11-13 4、 (英语系毕业论文)我看简•爱的爱情 摘 要《简.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它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的自叙手法,为我们描述了一个反抗社会压力,充满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示其充满爱、激情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5、 (英语系毕业论文)分析简•爱的美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写于1846年。虽然迄今150多年,但是这部作品仍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这都是因为这部作品的女主人翁简.爱。外在的美是短暂的,内在的美...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3 KB 日期:2008-10-05 6、 (英语系毕业论文)《简•爱》的浪漫主义解读 摘 要本文从浪漫主义视角重新解读了19世纪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郎特的长篇小说《简•爱》的艺术特点——积极浪漫主义与黑色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简•爱》是一部复杂的作...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77 KB 日期:2008-10-05 7、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看《简·爱》 开题报告+论文目录I Introduction 1II The Comparison between Charlotte Bronte’s and Jane Eyre’s Experiences ...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34 KB 日期:2008-05-17 8、 (实用英语专业)论《简·爱》的写作特点及人物个性 中文摘要和关键词摘要: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小说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小说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本文通过对小说生动丰富的语言、具体的人物性格、写作背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42 KB 日期:2008-03-21 9、 (英语系毕业论文)为爱而叛逆——简·爱对爱的渴求的分析 内容摘要夏洛蒂·博朗特在《简·爱》小说中讲述了一个孤女成长为一个成熟高贵的人,并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的故事。主人公简·爱在追求理想的幸福生活时,遇到了很多的挫折,她进行了不屈的斗争终于得到了她想要的生...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28 KB 日期:2007-08-12 10、 (英语系毕业论文)从《简爱》看19世纪女性地位及女性意识的觉醒 任务书+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外文文献翻译+论文摘 要女性主义批评在女性解放运动推动下发展起来。近年来女性主义批评转向以女性经验以及女性对生活的反映为基础,通过对文学中的女性人物进行重新阐释和解读,肯... 类别:毕业论文 大小:82 KB 日期:2007-06-21

本文结合叙述学、女性主义阐述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从作家身份,女主人公话语的角度切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试图证明这部作品的叙述既具有一定的叛逆性,又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在叛逆中体现平衡,平衡中又透露出叛逆,即作品本身存在两面性。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简·爱》叙述的两面性。首先是作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这在历史语境中具有一定的叛逆性,而作者采用匿名的方式把自己隐藏在柯勒·贝尔这样的中性符号背后,避免直面读者的评判,而且“叙述自我”冷静客观的分析性的语言也有助于隐藏作者的女性身份。其次,对书信体小说的反叛与回归。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女性作家如果想获得作品公开发表的权力,不得不向社会权威和既定的传统妥协。当时女性写作的主导的书信体文本,用私下向一位受述者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弱了“言论自由”动摇男权社会的能量,《简·爱》没有采用这种文体,但文本中“读者”这个称呼又与书信体小说中的称呼非常相似。勃朗特用这种方式实现了对既定的社会权威的妥协与平衡。第三,对家庭女教师类型的叙述的超越与平衡。勃朗特之前的家庭女教师故事的叙述者用回顾性的视角拉开了与小说中人物的距离,叙述者对主人公采用道德训诫的口吻;而《简·爱》的叙述者与主人公在道德观念上没有分歧。人物的言辞在某些场合下较为激进,但是从小说的整体来看,人物也有沉默和渐趋平静的叙述,这两点体现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认同。最后,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之间获得平衡。作为一个入世不深但思想丰富的女性,勃朗特有个人需要表达的思考和本能的欲望;但时代的局限和个人在时代的影响下无法选择的思想状况和经济状况,都迫使她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出与一定历史环境的协调与平衡。目 录前言 ···········································1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3第二章 对书信体小说的超越与回归·····················6第三章 家庭女教师故事类型的超越与皈依·················11一、“我必须说话”——对女家庭女教师角色的反叛··············13二、“我兴致勃勃勃地听他谈”——沉默的简·爱体现家庭教师的本分····························································22第四章 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27前 言从1847年出炉后,《简·爱》就不断地成为文学批评界的宠儿。一百五十多年来,读者也一直特别喜欢这部作品,高居畅销书排行榜的前列;1893年成立了勃朗特学会,每年都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在勃朗特姐妹的家乡成立的纪念馆,每年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多年来的事实无疑证明《简·爱》是一部值得持续关注的作品。正如福兰克·科莫德(Frank Kermode)指出的,“事实上,仅存的珍贵得足以称得上是经典的作品,正如它们的幸存所表明的,是那些复杂、模糊得足以允许我们进行多种阐释的作品。” 多年来《简·爱》的研究史也从多层面多角度揭示了作品的“复杂与模糊。”历代批评家对《简·爱》的批评意味着不同的批评视野,采用不同的解读方式,如传记式,心理分析式,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社会学式,后殖民主义分析式以及神话原型批评式等。每一种批评方式都有其解读方式和解读空间,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文学批评经历了语言学转向后,更注重从文本出发,挖掘作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文本出发,结合女性主义、叙述学来重新透视作品的意义。《简·爱》的发表在当时的英国文学界掀起波澜,许多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同时代的人不欢迎《简·爱》,害怕其对固有的社会和文化体系有破坏作用。紧接着《简·爱》第一版的发行,《镜报》上出现一篇言辞颇为尖刻的文章,称《简·爱》“践踏了受到我们祖先尊奉并一直使国人引以为荣的传统习俗”。这篇文章得出结论说:“《简·爱》的思想很坏——观点很荒谬。信仰在黑暗之中被中伤——《简·爱》企图消灭我们的社会差异……”2紧跟着许多人站出来对《简·爱》严辞批判。在一篇言辞更为激进的文章里,玛格丽特·奥丽芬特把《简·爱》中的女主人公称作一个“新的罗马女战神”,她带来了“最令时代惊慌的革命”3。言下之意,作品颇具叛逆性。它的叛逆性多被女性主义研究者阐发出来: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者们将《简·爱》读作女性反抗父权制压迫的胜利,颂扬简·爱的自觉的“反抗的女性主义”,桑德拉·吉而伯特及苏珊·古芭《阁楼上的疯女人》,认为疯女人伯莎就是女主人公简·爱心灵中的阴暗面,就是她一直想抑制的另一个凶悍的秘密的“自我”。不管对它是攻击还是肯定,《简·爱》的反传统性是人所共识的。在有关评论妇女写作的文章中,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夏洛蒂·勃朗特代表了典型的19世纪中期愤怒、“受挫”的早期女性主义。她本该平静地写却有太多的愤怒4。愤怒在中国看来只是一个人性格上的缺陷,似乎无可厚非。而且愤怒也要看原因,岳飞“怒发冲冠”闻一多“拍案而起”却是正义之怒,而且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然而基督教对这一点是很不宽容的,《圣经》里有专门的训诫“不可发怒”;但丁的《神曲》中,地狱的第五层关押的是“动辄发怒”的人;从基督教教徒的眼光来看,发怒是人的恶欲念的发作,应该节制。所以勃朗特的“愤怒”也是为基督教教义所不容,也被某些批评家“批评”。然而,女性主义者们的研究在叙事学家们看来,过于追求意识形态和政治意义的理论范畴,忽略了文本的意义;而在女性主义者看来,形式研究多是就形式论形式,企图从形式中抽象出来某种文学语言的普遍规律,忽略了意识形态。然而,无论是叙事学还是女性主义,都并非某种本质的或孤立的属性,都只能揭示问题的某一方面,当今再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或文学批评方法可以长久地占据绝对的中心。“一元”解体,“多元”并存,只有多层面多角度才可能揭示问题的某一个侧面。而任何文化思潮和批评方法都由社会权力关系产生,并处于社会权力之中。本文试图将女性主义和叙述学结合起来,探索社会身份地位与文本形式之间的交叉作用,把叙事过程作为意识形态的表达来阅读。本文认为,《简·爱》不仅仅如女性主义者们所阐述的那样,即作品的主题以及人物形象和主人公言词的具有叛逆性,也表现在叙述方式上超越传统。同时作家又受时代环境灌注于其中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表现出对其所处时代的某些思想观念的皈依。夏洛蒂·勃朗特的写作为其带来了莫大的声誉和良好的经济收益,而这些成就的获得不仅仅在于她或者作品的“叛逆性”,也在于她能够在超越时代局限的同时又能很好的与其所处的历史语境进行协调;她在树立自己在文学市场上的权威地位的同时也要向既定的社会权威妥协。本文试从四个方面探询《简·爱》叙述的叛逆与平衡:第一人称叙述,书信体小说,家庭女教师故事以及严肃小说与通俗小说的平衡。第一章 第一人称叙述的反叛与平衡《简·爱》用第一人称叙述,从开篇,简·爱在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看到的比维克的《英国禽鸟史》的迷人景象,到结尾处芬丁庄园的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都是用简·爱的眼睛看,用简·爱的感觉去感受,追随她生活的世界。5这样读者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人物的行为、心理。例如在罗切斯特离开桑菲尔德后,简·爱怅然若失,当菲尔费克斯太太收到了一封“主人写来”的信时,“我继续喝着咖啡(我们是在吃早饭);咖啡很烫,我把脸上突然升起的一阵火一般的发热归因于它的发烫。为什么我的手会发烫,为什么我不自觉的把半杯咖啡泼在我的盘子里,我都不想去考虑。6”可读者却比任何时候都知道她此时此刻的心境。第一人称叙述在今天看来也许不足为奇,因为小说兴起之初很多小说都是第一人称叙述,如赛缪尔·理查生(Samuel Richardson)的《帕美拉》(Pamela)、《克拉丽莎》(Clarissa),卢梭的《新爱洛伊丝》(Julie ou La Nouvelle Heloise)等等。但这一点落在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身上,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接下来的论述中本文将试图证明这一点。18世纪末19世纪初,公共图书馆、广告业、出版业兴起,作家的身份和名声随之突出,出版商也借作者的声誉获得丰厚利润。这些都可以使作家成为权威人物。作者名称会印在小说的封面上,随着小说的流传作家的名字也在读者中广为人知,这样原本深居闺阁的女性在社会上也变得有名有姓了。这样成名的作家因其在读者中的巨大影响力可以毫不费力地借作品的传播继续扩大其声誉,使其每部作品都能拥有众多读者。夏洛蒂的《教师》生前没有发表,死后在她丈夫的争取下发表了,但此时出版商完全可以凭借夏洛蒂·勃朗特的名声使本来“平淡无奇”的作品获得丰厚的利润。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第一人称叙事即使是虚构的,但因其在形式上与自传难以区分,当时的读者还有把小说当作叙事主人公“真实”生平故事的习惯,这都使得作家不大情愿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小说的封面上。在18世纪到19世纪,女性小说家较少使用第一人称叙事。《简·爱》中女主人公正如弗雷德里克·哈里森写道的那样:“这个相貌平平、身体弱小的家庭女教师凌驾于全书之上,小说的每一页中都有她的身影。书中的每件事和每个人都并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能看到和所能知道的,但他们却是这个几乎从未出过远门的乡村姑娘锐利眼光中的成像。”然而,哈里森也认为如果这部小说以“非个性的叙事形式写成,”“那就可能会失败。”而如果把作品看成是简·爱的自传,或者是夏洛蒂·勃朗特的自传,那它就是“完美的艺术。”7另外,为数众多的女性作家在男性作家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叙述难免与男性叙述冲突,即使都是女性叙述者,也面临着男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和女性作家的女性叙述者哪一个是合法的问题。“对于她们来说,讲故事还可以,但让叙述者通过叙事把自己作为权威站在前台则是另外一回事。长期以来,社会上已经习惯作者的声音由男性发出。”8而《简·爱》是一部自传性色彩很强烈的小说,叙述者把女主人公推到前台,在女性几乎没有参与社会话语权力的维多利亚时代是需要一番勇气的;而且小说中人物的某些言辞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确实是颇为激进的。9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勃朗特是怎样与既存的社会权威之间妥协的呢?她用匿名发表小说,用柯勒·贝尔这个名字开始的写作生涯也是她通向专职作家的一个阶段,也是维多利亚文学市场上男性至上主义所需要的一个自我隐蔽的策略,勃朗特和她的女主角简·爱把“她们自己抽象为符号”(如首字母缩写“.”和匿名),把真实身份隐藏在符号的背后,避开把一个具体的名字与一个女性作家联系在一起,不必遭遇性别歧视。不仅仅如作者本人所强调的,怕读者尤其是批评家因为面对一本女人写的小说而给予不公正的评价,她用一个中性的名字遮蔽了自己,没有社会伦理道德评价的压力,这样也可以更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事实证明,她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没有必要,当众多读者和批评家认可作品后再看到作家本人,事情就不同了。按照凯瑟淋·罗杰斯的说法:在文学市场中“与男性作家激烈较量的女作家”容易遭到攻击,“就好像她靠当妓女来维持着自己的生活似的。”这样,女作家也就容易在她所激烈争夺的文学市场中失去自己的地位。10不仅与男性作家公开较量的女作家被认为是违背了正当的女性气质,即使那些被文学精英阶层认可的女作家也不敢公开承认自己在写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发表后,她的闺中密友曾问她是否是《简·爱》的作者,她断然否定了;《简·爱》在伦敦引起轰动,并获得肯定之后她才把作品放到她父亲的面前,承认她是本书的作者。从著名的湖畔派诗人罗伯特·骚塞给她的回信中可以看出当时对女性写作的态度:“如今每年都有许多卷诗集出版,却未能引起公众的注意;其中任何一卷如果出现在半个世纪以前,都会为它的作者赢得美名。因此,一个人若想在这方面扬名显迹,他就必须准备失望……我感到自己有责任告诫每一位向我寻求鼓励和忠告的年轻人,最好不要选择这样一条充满风险的道路。”11这封对妇女带有严重偏见的信当然严重地挫伤了她的写作热情,但她成名后对盖斯凯尔芙人追忆这段往事时坦言:“骚塞先生的信是和善的,可佩的;虽然有点儿苛刻,可于我有益。”12奥斯丁的写作也是在地下状态进行的,与她朝夕相处的侄子甚至不知道她在写作,认为那简直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没有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所以弗吉尼亚·伍尔夫认为女性应该有一间“自己的屋子”来从事写作。“……在第一人称回顾性叙述中(无论‘我’是主人公还是旁观者),通常有两种眼光在交替作用:一为叙述者‘我’追忆往事的眼光,另一为被追忆的‘我’正在经历事件时的眼光。这两种眼光可体现出‘我’在不同时期对事件的不同看法或对事件的不同认识程度,它们之间的对比常常是成熟与幼稚、了解事情的真相与被蒙在鼓里之间的对比。”前者称为“叙述自我”,后者称为“经验自我。”13从《简·爱》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种叙述声音。如简·爱在反抗里德蛮横无理的行为时,简·爱完全是八九岁小孩子的口吻,属“经验自我”;但她向劳埃德先生讲述自己被关进红屋子的经历时,也用了长大成人后的分析性的口吻:“我总是抱着娃娃上床,人总得爱样什么,既然没有更值得爱的东西,我只好设法疼爱一个小叫化子似的褪色木偶,从中获得一些乐趣。现在想来可想不明白,当初我是怀着多么可笑的真情来溺爱这个小玩意儿,甚至还有点儿相信它有生命、有知觉。(20)” 这里的叙述自我相当于“叙述者”,叙述者是由词语的节奏、措辞和语气创造的一个人。他(她)在时间和空间中无所不在,并且在那段包容一切的时间中他了解应该知道的每一件事情。叙述者是包罗万象的意识,它围绕着所有人物的心灵,从内心里了解他们,而且叙述者根据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他们所体现的人类本性的广泛事实来看待他们。在这部小说中二者之间虽然开始的时候是分离的,但并非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我们看到,在小说的后半部分,两个“自我”合而为一,用叙述自我的眼光进行叙述。“简·爱这个人物的声音在小说的叙述中是逐步发展的,然而‘成人叙述’声音的简·爱——事实上是同一个声音,现在已经充分发展成熟——从开头到结尾是始终如一的。”14这里“成人叙述”相当于叙述自我,她的言语成熟老练,言辞平静却很有力度,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例如叙述者分析主人公在盖茨海德不受欢迎的原因时说:“而如今,隔了——我不愿说少年——我却看得明明白白了。我在盖茨海德,是个和大伙合不来的人;我根那儿的谁也不相象;我跟里德太太,或者根她的孩子们,或者根她宠爱的下人们,都没有一点一致的地方。……我是个异种人……我是个没用的人……。(16)”此类例子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吴尔夫认为,男性的话语是冷静,客观,独立的,15而这里的叙述自我的言辞就颇为符合这一点,不论作者是否有意这样做,但叙述自我冷静、客观、分析性的语言很容易隐藏作者的真实身份,在叙述风格上靠近男性语言的特点,她的叙述也就可以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调和。不论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看,还是从叙述方式来看,《简·爱》的某些带有叛逆性的叙述,都面临遭到抨击的危险,从而失去在文学领域中的地位。但无法否认这部作品即使在作品发表的历史时期,也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尽管有批评、否定的声音,但也有很多批评家赞赏她的作品,如乔·亨·刘易斯认为《简·爱》的作者“具备我们要求一个小说家具备的一切:对人物性格的洞察,以及刻画人物的才能;诗情画意;激情;生活知识。故事不单有一种奇特的、自然展开的、始终不渝的趣味,”……“它具有一切伟大文体的首要特点:它是某个人的——某一个个人的成文的语言”,“我们对它无可指摘。”16那么,这部作品还有那些方面在反叛的同时又能用适当的方式赢得批评家们的赞同呢?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