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正确归因为主题的论文

发布时间:

正确归因为主题的论文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他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和身心状况六大类。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因此,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最有利于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第一、微笑着面对挫折和失败,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你太多的磨难,哀叹命运不公,怨天尤人。想一想,大海如果失去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壮观的气势;沙漠如果失去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它的内涵。把心胸敞开,让宽容和豁达回归,活出一种力量,相信会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日本有一位企业老总,每天坚持写一篇“光明日记”,里面记录的全是快乐的事情。他把每个月未召开的工作例会取名为“快乐例会”,要求各部门经理用3分钟时间向大家汇报一下本月最快乐的事情,引得全场上下哈哈大笑,这位老总就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八百伴”公司总裁和田一夫。前两年,有消息说“八百伴”在一夜之间跌入低谷,当时和田一夫已是72岁的老人了。但“八百伴”的倒闭并没有压跨和田一夫心中的信念和快乐。他和几个年轻人合作,开办了一家网络咨询公司。面对新的行业,他充满自信,脸上始终绽放着微笑。他快乐、热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终于感动了顾客,没有多久,他就把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做出了人生的又一片“艳阳天”。有记者问和田一夫,为什么他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东山再起?和田一夫答道:“因为失败了,我也能笑出来!”“失败了也能笑出来”,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哪怕是受到致命的打击,只要能像和田一夫那样,坚持“笑”下去,快乐地“笑”下去,那么,这生命中的阳光,终会催开人生成功的花朵。第二、遇到挫折,要学会积极的归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到应对挫折的有效方法。已故着名数学家陈省身15岁考进了天津南开大学理学院。有一次上化学实验课,内容是“吹玻璃管”。陈省身对着手中的玻璃片和面前用来加热的火焰一筹莫展。后来在实验老师的帮助下,终算吹成了,但他觉得吹成的玻璃管太热,就用冷水去冲,瞬间玻璃管“喀嚓”全碎了,这件事对陈省身触动很大,他发现自己缺乏动手的能力,于是他做出了自己人生第一个至关重要的抉择——放弃物理、化学,专攻数学,多年后他成为蜚声海内外的中国数学家。面对挫折要善于调控情绪,保持头脑冷静,进行合理归因。如果眼前困难确实难以克服,就要放弃原有的目标,重新找准自己的位置。只要心怀坦荡,情绪乐观,发奋图强,功夫不负有心人,丑小鸭也会变成白天鹅的!第三、用心理防卫来自我安慰,恢复心理平衡,消除和减轻挫折感。有这么一则寓言故事,有家猎户,院子里种了好多葡萄。有只狐狸,每次等猎户一出门,就来到葡萄架下,希望能吃到葡萄,因为葡萄架太高的原因,使得它每次都是乘兴而来,扫兴而归。有一天,狐狸一点东西还没吃,饿得饥肠辘辘,它又一次来葡萄架下,看到这一串串沉甸甸的熟里透紫的葡萄垂涎三尺!狐狸向后退了几步,憋足了劲,猛然跳了起来,可惜,还差那么多,几次下来狐狸实在跳不动了!狐狸想:要是掉下一串葡萄就好了!它仰起脖子,等了好长时间,结果还是毫无希望。“唉……”狐狸叹了口气。忽然,狐狸笑了起来,它安慰自己说:“那葡萄是生的,又酸又涩,一点也不好吃,送给我都不吃!”于是,狐狸饿着肚皮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心理学家把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故事叫做“酸葡萄心理”。“酸葡萄心理”是当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产生挫折感的时候,为了解除内心的不安,编造一些“理由”自我安慰,消除紧张,减轻压力,使自己从不满、不安等消极的心理状态中解脱出来。像落榜考生就可以用酸葡萄心理安慰自己,即便是考上个本科甚至重点又怎样,修业的年限长,花费又高,不代表将来就能找到个好的工作。还不如上职业学校,修业年限短,花费少,职教的有些专业甚至用人单位抢不到手,成为香饽饽,就业前景看好。灵活调整既定的、可望而不可即的追求目标,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第四、面对挫折要有顽强的毅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有些人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放弃目标,其结果必然是一事无成。而意志坚定、有坚强信念的人,善于把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成垫脚石从而获得成功,实现生命的价值。肯德基炸鸡连锁店的创始人桑德斯上校65岁时还身无分文,孑然一身,靠拿救济金生活。当他心头浮上拥有一份人人都曾喜欢的炸鸡秘方,不知餐馆要不要时,随即挨家挨户游说。他告诉每家餐馆,如果能采用这个秘方,相信生意一定能够提升,而我希望从增加的营业额中分成。很多人当面嘲笑他:“得了吧,老家伙,要是有这么好的秘方,你干嘛还穿着这么破旧的衣服?”这些话并没有让桑德斯上校打退堂鼓,他也从不为前一家餐馆的拒绝而懊恼,依然微笑地开着他那破旧的老爷车,以更加有效的方法说服下一家餐馆。到了第1009次拒绝之后,终于听到了一声“同意”。第五、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学会自我疏导,将消极情绪转化为积极情绪,增添战胜挫折和失败的勇气,切不可坐守待毙。心理学家曾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将一只小白鼠放进水池中,它会用自己的鼠须来判定自己所处的位置,一会儿,它就能游到岸边。后来,心理学家又将另一只被剪掉鼠须的小白鼠放入水池。这只小白鼠失去了鼠须这一“探测器”,无法判定自己的方位,于是停止了一切努力,自行结束了生命。心理学家称这种死亡方式为“意念自杀”,这实在令人叹息。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小白鼠所遭遇的“水池”,于是放弃了拼搏的信念和满腔的壮志,将自己沉溺于原本很浅很窄的水池中。生活中有痛苦和烦恼,要学会自我疏导和调节,向朋友或同学倾诉,一番宣泄后能缓解压抑的心情,减轻痛苦。当情绪不佳的时候,换一个能使自己心情好转的情景,将怒气和悲痛转化为动力,确立一个新目标,以更强的信心去追求。在西方一些国家会创设挫折情景来培养孩子的耐挫力。在法国有一所“鲸鱼学校”,这所学校有一项特殊的教育,让孩子们乘上帆船在一年之内两次横渡大西洋,游遍三个岛,孩子们除了要经受大风大浪的考验外,还必须忍饥挨饿。足球比赛中,会有一些黑心的裁判吹黑哨,令运动员的情绪波动极大,严重干扰运动员的正常发挥。因此,有些教练员在训练时,会故意吹黑哨,以培养其心理疏导的能力。每个人在冷静地品位自己的人生境遇之后应该明白,在生命的过程中不仅仅有鲜花和掌声,也有荆棘与泪水。要在顿悟之中找到开启未来之门的钥匙,使我们生命的每时每刻都保持着乐观的心情、豁达的气度和开阔的胸襟。让我们微笑着面对挫折和失败,在挫折和失败中磨练自己,重新扬起生命之帆。

【成败归因理论】韦纳成败归因理论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分为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外界环境和身心状况六大类。根据韦纳的成败归因理: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为无能这一不可控的稳定因素,今后就会不再努力;如果归因为努力不够这一可控的和不稳定的因素,下一次就可能加强努力。因此,将失败归因于努力因素最有利于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摘 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 方法 很多,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心理 认知调适

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挫折也难避免。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中的大学生,挫折更是不期而遇。能否正确对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与对挫折的认识密切联系着。因此,增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许多调查显示,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由此可见,大学生遇到困难,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 经验 ,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情绪的宣泄,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认识问题解决了,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所以,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有了心理准备,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奋进。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一次还不够,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直至感悟。”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是成功的垫脚石”,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一天一天的活,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这是耶稣考察我。”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不气馁,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这种“精神胜利法”,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从而改变挫折体验。人生在世,都会受到各种创伤,哭过笑过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越是成就大事业者,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所谓强者,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正确看待挫折,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就会逐渐强化。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达到顶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反而会加强。所以,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如果盯住挫折不放,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久久不能消失。这时,人就会一蹶不振,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所以,在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

挫折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C),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B),即个体的归因方式。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例如,面对失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格外振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尔后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根据这一观点,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行为将失去动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目标得以实现,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焦虑,产生挫折感。大学生如果 自我评价 和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就会灰心丧气,失望痛苦。所以,大学生受挫后,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应适当降低,避免再产生挫折,否则,一意孤行,纵然百折不挠,也只能是反复受挫,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得陇望蜀”,永无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所以,世界是发展的,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认识到这一点,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这时,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焦虑不安,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用别的目标取代。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可以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升华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如,恋爱受挫,便转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说,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当个体受挫时,既是对人格的挑战,又能激发人的潜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就是升华作用。

3.积极认同。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 言行举止 和风度,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说它不值得追求,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但对于缓解焦虑,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不过度使用,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担心自己考不好,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的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十分紧张,结果越紧张越说不好。这些自己实现的预言叫做“自我挫败”。这种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常因自我设阻而失败。自我挫败的形成是因为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使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感觉,一连串的失败使个体产生了消极的想法,这种想法成为习惯,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消除自我挫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首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训练中。这种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显。自我暗示可以默念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每天只要有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改善个人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如果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暗示,就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要坚持自信的精神状态,要坚信“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

积极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乐曲,如“不要相信自己没有用”、“放飞梦想”、“飞得更高”等,效果更加好。音乐能调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还可以增强记忆,培养自信。所以,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以有意识地将肯定观点暗示给自己,以改变挫折情绪状态。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010BJY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2)

2.王晓刚.切实把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层次[J].当代青年研究,1998(2)

3.钟向阳.大学生挫折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2)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八维关于正确归因论文范文

21世纪,知识经济蓬勃兴起,知识社会正在发生。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整体创新水平的竞争。我国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多种经济混合模式中,知识经济的占有程度还比较低,要赶超发达国家,还有一个相对艰巨的开拓过程。这种开拓需要两代人相互承接。当代青年的整体创新水平事关民族国家生死存亡。如果青年创新水平低下,我们就只能是一个跟进的角色,很难独占鳌头。如果青年创新水平整体上扬,我们就能形成后发优势,成为东方辉煌的太阳。 中华民族是富于智慧的民族,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近代以来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西方来说却处于相对的落后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中国传统观念中的消积因素。导致中国人的国民性格拘泥保守,影响和制约了中国人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一、中国重“人伦”轻“科技”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英国哲学家罗素在对中西文明进行比较后指出“西方文明的特殊贡献是科学方法,而中国文明的特殊贡献在于合理的人生观”,这一概括是相当准确的。凡是对中国文化、历史、哲学稍有兴趣的人都会知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中,占绝对优势的,是文学、哲学、历史、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伦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学问,按照启蒙主义学者粱启超的话说,中国的学术重心从它的胚胎时代就在于人际伦理的研究。在中国古代,也涉及过天人(自然与人)关系方面的研究。但这种研究并非是将自然作为人类的改造对象的角度,是从人类如何探索自然,掌握自然规律,从而征服自然方面去研究。而是以“人天合一”的理论,把天作为人类社会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认为天道即人道。以天之德来说明人类社会,把人之德升华为自然法则。中国人也讲“多思”,但“多思”的目的不在探索自然的未知领域,而是为了“通事”,便于在处理人伦关系时左右逢源、行为得体。这种“天人合”论,将自然与人和社会不分内外,否定客体是主体的对象,导致放弃了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既然主客体为一,那我们还去征服谁呢?于是人们由对外部世界的探讨又返归于对人类道德伦理原则的自我反省,把人的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变成了人的道德践履。就是少数人的科学理论研究,也脱不掉人事伦理的规范,很难把自然界当作科学的客观对象来认识。而所谓“格物致知”,也不过是想从物质中领会人生社会的道理。这种传统观念导致中国古代大多数知识分子重人伦,轻科技的倾向,认为“文章千古事”,经文习文才是正宗,其它无非旁门左道、雕虫小技。所以在古代中国凡是能称为大学问家的基本上都是以其人文伦理方面的成果而著称于世。那些研究自然科学方面的人即使有了很了不起的成果,在当时也都是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当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确实有过科学技术领先于世界的时期,但有人曾对此做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在中国科学技术成果中,技术成果的积分高达80%,理论成果积分占13%,而实验成果积分则低于7%。这表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水平主要是以技术水平来体现的。技术发明成果比重大的原因在于它的实用性,它与人生活的密切性。而以理论为标志的科学,则侧重于事物自然规律的研究和探索,离人的现实生活较远,当然也就不被重视。 当今社会这种传统的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观,仍有较大的影响。当然与过去相比,科学知识、数理化自然要普及得多,但它在个人和社会的整体思维中所占的比例依然很低。即使是一些有文化的青年人,调查一下他的知识结构,文科面的知识洋洋大观,而自然科普方面的知识却少得可怜。五、六十年代,在青年学生中曾流传过“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表面上看他们似乎很重视自然科学知识,但这种重视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对个人前途发展的角度去考虑,而有多少成分是真正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艰苦的科研事业。每年高考报考理工科的学生很多,但有多少人是出于探索研究自然本身的兴趣呢,他们很多人毕业后从政经商,放弃本专业,很少听说有些人花几年的功夫去研究一条定理定律,因为这离现实太远了,太不着边际,太没有“用”了。这种传统价值观,不仅影响制约了个人和创新意识的发挥。也影响到一些政策的制定,使我们长期缺少对创新者的激励机制,从而出现了研究原子弹的不如卖茶蛋的这种不正常的社会现象。此外,社会风气不正,使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处理什么问题,都得先从人际关系上出发,在人际关系上打主意,使正常的人际关系越搞越复杂,越搞越神秘,于是防人、整人、治人的本领也就有了市场,在“人”上做文章成了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些文艺作品,充满极大兴趣地对此描绘、渲染、传播;手腕、策略、权术、心计。一套一套的用人之道和驭人之术,应运而生,中国人在这方面动的筋太多了,还能有多少精力去搞发明,搞创造呢?二、中国以重“群体”轻“个体”的价值观对创新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是十分重视群体的,这一观念的本身显然没有什么错误,这是中国传统观念的长处,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肯定要以群体的方式生活。但是如果把这种群体观念发展到极端,无疑会对个体产生排斥作用。这种排斥的后果,无疑要扼杀个体的活力,使个体的任何行为都要从群体的规范,群体的心理,群体的习惯中去考虑,不敢越雷池步。如果谁要标新立异,搞些创新,就可能遭到群体的孤立和攻击,从而导致个体对群体的畏惧和依赖心理。这种依赖心理严重地阻碍了人的创新精神的发扬。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任何创新都是以群体为基础,以个体为突破,任何创新都必然带有创造者的个性特征,从牛顿到爱因斯坦,从柏拉图到黑格尔,无一例外。这就需要我们在弘扬群体意识的同时,也应鼓励人的个性、创造性,注重激发个人的活力。自然科学方面的创新需要鼓励人的个性,社会改革方面的创新更需要鼓励和保护个人的创造性。在这方面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在实行人民公社体制时,土地完全由集体经营管理,“敲钟出工,敲钟收工”人们都要干一样的活儿。不允许按照个人意愿经商办企业,搞多种经营,谁不按集体要求去做。谁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就要受到惩罚。这种高度集中,高度群体化的生产方式,使我国农村长期处于一种贫穷落后的状态。农村实行改革,搞联产承包经济责任体制后,农民个人的活力被激发出来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使我国农村经济出现了勃勃生机。又如当前机构改革,大家都感到现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但每个单位都不愿从自己那里改起,谁要先走一步,谁就是独出新裁,谁就要受到来自单位内外的干扰、攻击,改革者会成为众矢之的,所以在全民所有制单位人事改革中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也只是停留在口头宣传上。最后只好等中央、等上级有了文件后,下级再依样画葫芦执行。在执行中由于各单位的情况不同,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也需要在解决各自的问题时有所创新、突破。在这种情况下个领导者有没有这种创新的勇气和魄力,这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群体和上级部对单位领导的支持程度。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改革的时代,在改革的过程中遇到许许多多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出现许多新事物,这就需要我们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去呼唤创新。而要创新要改变片面强调群体而贬抑个体的传统观念。尤其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应强调这一点,因为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根本区别之一,就是市场经济尊重人的个性的发挥和张扬,而计划经济则抹杀人的个性而强调“整体划一”,使原本活生生的“人”,成为一种符号,一种工具,人的个性活力被压抑,人的创新精神也就无从谈起。三、中国重“一统”轻“个性”的价值观对创新的影响与制约。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特别崇尚“大一统”的价值观念。一个领袖人物,只有做到一统江山,一统政令律法,一统思想文化,才能名垂青史,为后人所称颂。这种历史上形成的“大一统”观念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人民安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果一个社会缺少“秩序”和稳定,这个社会就会陷入无法解脱的自我矛盾,形成各自为政的分裂局面。因此“大一统”观念在社会个性的过程中,有它积极、合理的一面,但它的消极方面和我们提倡的创新精神有矛盾,需要进行调整。因为“大一统”的核心是把维护秩序放在第一位,把个性放到第二位,为了维护秩序,可以不要个性。按照这种价值观处理问题就必然导致凡事都要统筹划一,不允许人们在超出“大一统”范围之外去创新,标新立异,这就必然要扼杀人们的创新精神。因为任何创新都要打破原来的稳定和平衡。原有的东西已经是很稳定,很平衡了,但当你发现了新问题,进行新的研究时。就必然要否定了原有的结论,突破原有的条条框框,这必然引起“秩序”的紊乱,必然和传统的“大一统”价值观形成冲突和对立,必然要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今天,我们的国家已进入到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大一统”这个名词虽然只能从历史课本中找到,但这种传统的价值观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个性中产生的消积影响还远远没有消除。培养青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一、培养青年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对现实态度范畴。它以思想活跃,不因循守旧,富于创造性和批判性,具有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的精神和追求为主要特征。只有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敢想前人没想过的事,敢创前人不曾创成的业。青年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一)保持青年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学习、了解、掌握新知识的渴望,也包含探索未知的欲望。在心理学上,也可称为求知动机。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自己与他人的知识经验,已知的信息与未知的信息之间差距过大或未知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时,便会在内心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失调,因而也就形成了要尽快地消除这种不平衡状态的需求,从而萌发迅速行动,采取某种适当的方法重新获得平衡的愿望,这就是求知欲。一个人意识不到自己知识结构的缺陷和水平的不足,就容易自满自足,没有多大的求知需求。如此,便不可能学习与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从而也就谈不上创新。 知识社会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社会。在知识社会,经济运行秩序中的关键资源是知识,社会运行秩序中知识的不平等成为重大的挑战。科技知识的创新与积累对技术进步,从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愈益显著。掌握先进知识的国家垄断着上游产业,从而占据国际竞争的优势。在这知识剧增,信息爆炸的时代,青年的求知欲显的尤为可贵。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极大地改变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并产生新的道德观念,新的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比重不断提高,而这也正是推动知识社会的根本原因之一。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当代青年要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才能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变化。没有高度的勤奋求知的精神,就不会具有广阔的视野,也不会有高度的学术造诣,就不能解决复杂的课题。学习要贯彻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中。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二)爱护青年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人们由于力争弥补已有知识与未知领域的差距而产生的一种心理。是对不了解事物所产生的一种新奇感和兴奋感。好奇心往往表现为对新奇事物的一种注意力,为弄清它们的原因,而提出为什么?好奇心是求知欲的具体表现,又是潜在的创造性因素。一般来说,好奇心的强烈程度与求知欲的强烈程度成正比,好奇心愈强,渴求获得知识的心情就愈迫切,同时总是寻求答案。好奇心在人们认识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好奇心通过惊奇、疑问等心理活动,诱导人们有选择地主动频繁地接触产生新奇感的客观事物;进而激发人们企图寻求这一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在认识过程中,好奇心激励人的认识不断深入,直到把握事物的本质。一般的儿童都具有蒙昧时期的好奇心。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时代的消逝,绝大多数人的好奇心不但没有增强,反而逐渐消失了。爱因斯坦说:“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贝弗里奇说“好奇心若不是成功地转移到智力方面的兴趣上,则开始减弱”。有志在知识社会有所创新有所发展的青年,要在实践中去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善于在自己接触到的现象,特别是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要爱护青年的好奇心,那种把青年好奇心与“无知”、“想入非非”混为一谈,甚至认为哪些好奇性强的青年“生性怪癖”或因自己的无知无解斥提问者“噤声”的作法是对青年好奇心的压抑,也是对青年创新力的抑制。(三)激发青年的创造欲 创造欲源于创造的需要。这是一种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而总想在原有基础上搞点创新发明,推陈出新的强烈欲望,表现为不安于现状,不墨守成规,对创造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周旋。具有创造性的人不安于书本上的答案,而要去尝试一下,尝试发现有什么与书本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比智力更重要。 我国有漫长的封建统治时期,闭关锁国的历史很长。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长期综合影响,使许多人在深层心理结构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落后的参照系,产生了一种情性心理,惯于纵向比较,很少横向攀比,很容易产生廉价的满足感,创造动机贫乏,只求稳妥安逸,不思改革进取,抑制了创造欲望的发展与冲动。当今改革开放的环境对青年创造欲的激发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新技术革命的蓬勃发展,要求青年提高自己的创造欲,对约定俗成的已为既成事实的东西,要经过自己的再思索,或加深理解,或赋予新意,力图重新发现或使其有所发展,培养自己有利于创造性思维进行的良好心态。(四)鼓励青年大胆质疑 巴甫洛夫说过:“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是探索的动力,是创新的前提”。提出问题是取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前进。把提出的问题作为观察事物的引导,进而有意识地注意某个认识对象。即以存疑的头脑来观察事物,以便较敏锐快捷地抓住事物发展的某些新趋势。 要让质疑在青年创新过程中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应注意两点:一是善疑,二是敢疑。所谓善疑就是要提倡理智的怀疑,而不是盲目的怀疑。经过深思熟虑的、审慎、积极的怀疑,是科学发现的诞生与技术发明的产生的先导。而不假思索地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是创新发明的大敌。所谓敢疑就是不迷信权威。传统的观念不见得全是真理,权威人物也会犯错误。盲目地迷信权威和名人,把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当做金科玉律,永恒真理,就会窒息自己的创造力,在前人的水平上停止不前。处于探索和创造过程中的青年,尤其是当自己还是无名小辈时,一定要以锐不可挡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大胆质疑要有胆魄,老跟在别人后面走,是永远也不会做出成绩的。一个人不敢站起来超过权威的高度,不敢越过传统这个雷池半步,他就不会有什么创见。我们要鼓励青年敢于背离正统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习惯的通行的观点提出异议。鼓起勇气,拿出胆魄,大胆质疑,努力创新。二、帮助青年克服创新的心理障碍 阻碍青年创新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胆怯感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是人们常说的一句格言,但要人人明白,却因时因人很难超脱。失败者周围多见的是嘲讽或“同情”,失败者自己最多的是自卑和气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形成抑制心态的条件反射。因为害怕,不愿尝试任何创新,甚至因为失败,即使有新的创意也不愿再说,免遭耻笑。胆怯对青年创新意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是青年创新最常见,最普遍的心理障碍。创新思维是一种探索性的思维,面对的是未知世界,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是不可能的。当青年在创新的过程中遇到失败或挫折时,我们要帮助青年尽快从自卑和气馁的情绪状态中解脱出来,帮助青年正确归因,全面比较,调整期望,扬长避短,自我激励。(二)神秘感 把创新看成是一种先天的“神力”,认为创新是少数智力超群的天才方可为之的事。自己不要不知天高地厚,狂妄到庸人自扰。把创新行为神秘化,把生物遗传过程相对性绝化的思维结论,阻碍着许多青少年创新意识的形成,造成甘愿平庸,知难而退的自满心态。我们承认各人智商的差异,但智商和智力,智力和创新能力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等式。要打破青年对创新力的神秘感,就要大力宣传“天才出于勤奋”的典范,用宣传歌星、影星的强度和深度,既要宣传为我们社会和自然科学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大师们的成长道路和辉煌的创新业绩,更要宣传青年身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创新业绩的先进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并组织和开展一定规模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服务创新等创新系列活动,吸引青年积极参与。通过实践,渗灌养育出“创新——人皆可为之”的意识,就能逐步打破神秘感,启迪青年的创新思维。(三)顺从感 在实际生活中,社会各个阶层对青年有一个大体相通的评判标准,即“听话和顺从”。这种评判尺度深深地影响着青年价值观念的形成。当“听话和顺从”成为美德,进而取得了自身的利益;当标新立异、独立思维成为“骄傲自满”而受到心灵和利益的挫伤,除过个性奇强的少数青年,绝大多数人都会在自我修正中进入保守状态。在保守的心灵中遵循成为思维定势。原本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变得少年老成,兴趣狭窄。对新鲜事物的感受能力,对新知识的吸纳能力必然弱化,甚至排除新事物,将自己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在这种心态下任何创新都无立足之地。受这种心态的影响,我们就无法造就出杰出之辈。聪明的一代青年倒会变成一大批“精明之辈”。这批“精明之辈”又会造就维妙维肖的后起之辈……。 青年创新的心理障碍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但最主要的是外部影响、导向形成的内化结果。要克服这种心理障碍仅凭一个地域或青年个体难见成效。我们呼喊造就一大批有创新意识和创新作为的青年,就必须纠正误导,需要一个自由度更大一点的社会大环境。

(1)常见的归因偏差:

1、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研究表明,实施行为的人往往强调情境的作用,对自己的行为多强调外部原因,作外归因。

而旁观者常常强调并高估实施行为的人自身的、内在的因素。比如学员甲向学员乙借了一条香烟,说好一月后偿还。但一月后未如期偿还。学员甲则会强调最近太忙,没时间等外部原因。而学员乙则更可能认为是学员甲生性如此,需时积极,不用则忘,甚至是个私心重,有借不愿还的人。

形成偏差的原因:主要是双方所站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旁观者往往站在一个理想的角度,从常规的逻辑出发。如认为人就要说到做到,借东西就应该如期偿还,朋友就应该互相帮助等,一旦发现不合常规,就归因于行为实施者的个人因素。

而实施行为的人则更多地是从具体情况出发,强调实际行为的特殊情境。如借东西未还是因为太忙,没时间,朋友没及时帮忙是因为有急事走不开等等。可见,归因的分歧是造成人与人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

人们会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如自己的能力、自己的努力等。但对失败等则更多地归因于外部因素,如考试没考好,常见的归因是题目太难,时间太紧,或打分太严。但观察者却往往从行为者自身去寻找行为的原因,进行内归因。

如,某人病得很厉害,可是却发现给看病的医生显得很冷漠。实际上,该病人恰恰忽略了医生的职业特点,即每天其都在接触大量病人,对各种各样的痛苦已经习以为常,而且他其的责任在于准确地作出诊断,并不是对病人的病表示同情。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比如:学员喜欢将自己受加分奖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将受到扣分处理归因于干警对自己有偏见甚至社会不公平。

形成偏差的原因:处于情感上的需要,人们倾向于把成功留给自己,让情境或他人把失败带走。二是维护自尊心和良好形象的需要。因为成功能体现并维护自身的价值,可以维护自己的自尊心,也可以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3、其他导致归因偏差的因素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将成败归因于外在的神秘力量。

这种归因在行为实施者虽是多方努力但仍对成功无望时最容易产生。一个有一定社会地位且受公众欢迎的人物,人们习惯对他的行为作出好的归因。而对于一个非常漂亮且讨人喜欢的女孩的过失行为,人们更愿意作出外归因。

(2)克服方法:

1、首先要引导组织成员学习科学知识,尊重自然规律的特殊性避免把人化归因。

2、其次要引导组织成员进行个人倾向归因,克服总是归因外在因素的偏差,以提高他们的成就动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作用。

3、最后,要引导组织成员从内在的不稳定因素归因,少从内在的稳定因素归因,克服总是认为自己能力低的归因偏差,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扩展资料

归因偏差的教育应用:

教师在分析学生行为时的归因偏差,归因指人对行为或事件所进行的分析和推论。由于有些行为与事件的原因不明或存在多种原因,这时人们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分析其原因。

教师对学生的各种行为及结果都会进行归因,归因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归因偏差指人们在归因时总是倾向于归结为某些因素,教师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归因时容易出现两类偏差。

第一类偏差:

教师容易把学生出现的问题归结于学生自身的因素,而不是教师方面的因素。例如,一位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中学数学教师任课班级的学生成绩不好,他归因于这个班学生能力偏低。调换到其他班级后,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成绩又明显下降,他又说是这个班的学生与他做对。

调查发现,让班主任对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归因时,教师往往归结于学生的能力、性格和家庭,而很少认为这与教师态度和教学方法有什么关系,可是学生们却认为与教师的行为是有关系的。

这一类归因偏差的危害在于教师把问题的责任推给了学生,在教育之前就已放弃了教育者应负的责任。

第二类归因偏差:

教师对优秀生和差生的归因不一样。当优秀生做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教师往往归结为能力、品质等内部因素,而当差生同样干了好事或取得好成绩时,却往往被教师归结于任务简单、碰上了运气等外部因素。相反,当优秀生出现问题时,教师往往归于外部因素。

而差生出现问题时却被归因于内部因素。比如,有一位中学生,外语成绩一直不太好,经过努力后他在一次考试中得了全班最高分,而外语老师说是他抄了同桌的试卷。一气之下,这位学生再也不听外语课了。

很显然,这一类归因偏差对于差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他们即使表现出一些好的行为,也难于得到教师的准确评价,倘若表现不佳,则被看作是不可救药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归因偏差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挫折心理3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认知调适》

摘 要:增强大学生抗挫折能力、预防其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发生,是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生挫折心理自我调适的 方法 很多,如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合理归因、调整目标、使用成熟的防御机制以及积极自我暗示等认知调适是较为重要的方法。

关键词:大学生 挫折心理 认知调适

在现实生活中,困难无处不在,挫折也难避免。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环境中的大学生,挫折更是不期而遇。能否正确对待挫折,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影响着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许多研究表明,人们的许多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与对挫折的认识密切联系着。因此,增强大学生挫折心理的调适能力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

大学生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阻力,需要、动机无法得到满足时的心理不平衡状态。许多调查显示,学生在面临挫折时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的。长沙交通学院付宏渊的调查结果是: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遇到挫折自己独立解决的分别占、、、;杭州商学院王晓刚的调查结果是:大学生遇到挫折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的占。由此可见,大学生遇到困难,选择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排在首位。付宏渊的调查结果还显示:随着年级的升高,大学生遇到挫折选择自己解决问题的人数越来越多。这表明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学会自我调适,对自身的健康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挫折心理的自我调适是大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和 经验 ,对自己的心理困扰进行干预,使不良情绪得以解脱。它主要是通过发挥自己本身的内在力量进行的。大学生自我调适的方法从大的方面说主要有认知的改变,情绪的宣泄,行为的矫正和性格的塑造。其中,认知的改变是最重要的调节方法。因为人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造成的,认识问题解决了,情绪、情感问题就容易解决了。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挫折认知方面的自我调节。

一、树立正确的挫折观

首先,挫折具有普遍性。挫折是普遍存在的,是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所谓“心想事成”、“万事如意”只是人们的一种愿望和祝福。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人们总有目标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时候。所以,大学生对挫折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每做一件事,都要想到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有了心理准备,在挫折来临时就不会惊慌失措。

其次,挫折具有双重性。挫折并非是一无是处,它既可以使人消沉沮丧、一蹶不振,也可磨练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的斗志。它在给人带来痛苦的同时,也使人奋进。无数事实说明,一个人经受一些挫折,特别是在人生的早期经受一些挫折,可以促进人更快地成熟。钟向阳说:“挫折是上帝的礼物。如果不明白某个道理,上帝就会安排挫折来磨砺我们,一次还不够,会继续创造新的挫折,直至感悟。”大学生如果能认识到挫折的双重性,遇到挫折时提醒自己说“这是上帝的礼物,是成功的垫脚石”,就能大大减轻挫折感。《圣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一步一步的走啊,一天一天的活,逼迫、患难你也别难过,这是耶稣考察我。”如果大学生遇到挫折时不难过,不气馁,也能想到这是生活对自己的考验,这种“精神胜利法”,虽不能改变挫折情境,但却改变了挫折认知,从而改变挫折体验。人生在世,都会受到各种创伤,哭过笑过之后,生活还是要继续,以后的路上还是会有坎坷,再看待人生、看待问题时,想法肯定与以往不一样,这就是挫折对人生的积极意义。从历史的角度看,越是成就大事业者,经历过的挫折和失败往往越多。所谓强者,是战胜了比常人更多的痛苦才成为强者,这已被无数的事实所证明。因此,正确看待挫折,本身就能减轻挫折感。

二、不要盯住挫折不放

日本心理学家森田正马认为,情绪、情感有其自身的活动规律:情绪、情感的过程一般构成山形曲线,一升一降最终消失;当刺激继续存在以及对此集中时,就会逐渐强化。第一条规律是:挫折刚刚产生时,人的情绪体验很强烈,达到顶峰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第二条规律是:如果挫折情境继续存在,以及人的注意力集中到挫折刺激上时,挫折体验不但不会随着时间而减弱和消失,反而会加强。所以,遇到挫折时不要盯住它不放,可调整目标做些别的事,也可变换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规律是不可抗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挫折带来的消极情绪体验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但是,如果盯住挫折不放,挫折体验就会被强化,久久不能消失。这时,人就会一蹶不振,无法从悲观、沮丧的消极情绪体验中解脱出来,无法采取合理的行动应对挫折。所以,在遇到挫折时,要学会调整目标或转移注意,让消极情绪自然消失;不要盯住挫折不放,不要强化挫折体验。

三、合理归因

挫折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挫折对人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它的评价与归因。挫折感的大小与个体的归因方式有重要关系。

归因是指人对一些现象的原因作出解释。归因方式又叫“归因风格”、“解释方式”,是指个体对不同的事件或行为以一种相似的方式作出原因推理的倾向性。它是个体对挫折的认识,也直接影响着人的挫折感。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艾利斯认为,挫折情境(A)能否引起个体的挫折感(C),取决于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B),即个体的归因方式。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不良的情绪或行为并非由某一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个体对该事件的认知评价所引起。这就是艾利斯的ABC理论。例如,面对失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怨恨对方无情;有的人怨恨自己无能;有的人虽然痛苦但能理解对方、接受现实;有的人则化悲痛为力量,格外振作,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尔后作出一番成就。所以说,人不是被事物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物的看法所困扰。从这个意义上说,挫折是客观的,更是主观的。根据这一观点,如果个体能对挫折情境进行积极合理的归因,即使面对较严重的挫折情境,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挫折感。相反,如果个体的归因方式比较消极,即使挫折情境不严重,或根本没有挫折情景,也可能产生强烈的挫折感。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积极、合理地归因,保持良好的心境。

四、适当调整目标

没有生活目标,行为将失去动力。大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由此决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一般情况下,目标得以实现,就会感到满足,产生成就感;目标不能实现,就会感到焦虑,产生挫折感。大学生如果 自我评价 和抱负水平过高,为自己制订了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即使再努力也难以达到,就会灰心丧气,失望痛苦。所以,大学生受挫后,要学会调整生活目标,看目标是否符合主客观条件。如果目标定得过高,就应适当降低,避免再产生挫折,否则,一意孤行,纵然百折不挠,也只能是反复受挫,还有可能形成“习得性无助”和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大学生不要给自己确定无法实现的目标,要保持合理的期望值,这样就能不断增强自我效能感,以保持健康心理。

另外,大学生还要认识到人的理想不是都能实现的。人人都追求自我实现,而自我实现是无止境的。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是“得陇望蜀”,永无止境。健康的人所渴望的小的目标是能够达到的,而总的目标是不能达到的。只有这样人才能有健康的心理。他说:“福音只会降临到这种人身上,他不断的激励自己去追求那种最终不能完全达到的目的。”为此他解释说,如果完全达到了目标,我们将不会再有指引我们生活并整合统一我们人格的促进力量。所以,世界是发展的,每个人在有限的生命中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这与人人都追求长寿,而寿命是有极限的是一个道理。认识到这一点,在最终目标不能实现时也能保持乐观的心境。

五、使用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

当个体遭受挫折后,就会产生心理压力,体验到紧张、焦虑和不愉快的情绪,这时,受挫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寻找一些策略和方法,用自己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和处理,以保持内心的安宁,这就是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在任何人的心理活动中都可见到防御机制的存在。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时,焦虑不安,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防御机制。适当使用防御机制能缓解紧张情绪,但如果运用不当或过分,影响了个体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就会成为病态的表现。防御机制有很多种,其中成熟的防御机制与现实生活各方面的成功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防御机制成熟的人在工作、爱情和友谊方面都进行得比较顺利,没有人需要心理治疗,也没有人患过精神病。而防御机制不成熟的人有一半以上有精神病。所以,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要有意识地使用积极成熟的防御机制。积极成熟的心理防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补偿作用。是指当某一目标受挫时,通过别的途经满足需要或改变原有的目标,用别的目标取代。即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如长相平凡难以出众的人,可以发奋学习,在学业上出类拔萃。补偿作用对于缓解受挫后的损失感,防止心理压力过大,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升华作用。这是一种积极的保护策略。它是指个体遭到挫折以后不是沉浸在受挫的痛苦之中,而是将痛苦化为一种具有建设性的动力,把情感和精力投入到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活动之中。如,恋爱受挫,便转向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以补偿。“升华”引自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是指个体受挫后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和不为社会所允许的动机导向比较崇高的方面,以保持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平衡。有人说,不幸是最好的大学。当个体受挫时,既是对人格的挑战,又能激发人的潜能。逆境更能造就人才。这就是升华作用。

3.积极认同。认同指个体的愿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时,把自己比拟成现实中或幻想中的某一位成功者,把别人具有的使自己羡慕的品质加在自己的头上,以提高自己的信心,减轻挫折感。

认同的对象多数是受挫者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其具备的优良品质、成功经验等正是他所羡慕的,因而往往表现为模仿偶像的 言行举止 和风度,从中玩味“与圣人同行”的感觉,以减轻挫折感。

调查发现,大学生常常把一些历史名人、学术权威、英雄楷模作为自己认同的对象,从他们的人生经历中寻找自己战胜挫折的动力,这种认同是值得提倡的。

另外,当遇到挫折,感到强烈痛苦、焦虑不安时,还可以采用一些妥协的防御机制,如酸葡萄心理和甜柠檬心理。即从内心放弃得不到的东西,说它不值得追求,而对既得的利益大加肯定。这种防御机制虽有点儿自欺欺人,但对于缓解焦虑,暂时走出挫折情境具有一定的作用,只要不过度使用,就会有助于心理健康,因而也可以作为一种自我维护策略。

六、积极的自我暗示

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着奇妙的作用。“望梅止渴”、“草木皆兵”、“杯弓蛇影”都是消极暗示作用的写照。“罗森塔尔效应”则说明了积极暗示的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大学生都有消极的自我暗示。例如,有的同学为参加考试做了很多准备,但考前总觉得复习不充分,担心自己考不好,结果每次考试都很紧张焦虑,影响考试的正常发挥。还有的同学在公开场合发言时,觉得自己口才不好,十分紧张,结果越紧张越说不好。这些自己实现的预言叫做“自我挫败”。这种人在目标追求的过程中,常因自我设阻而失败。自我挫败的形成是因为生活中失败的经历,使个体产生了不良的感觉,一连串的失败使个体产生了消极的想法,这种想法成为习惯,最后形成了自我挫败的性格。所以,消除自我挫败最好的办法是改变个体的认知,首先建立起观念性的自信,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已被广泛应用于心理训练中。这种方法的自助效果非常明显。自我暗示可以默念进行,也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可以在纸上写下来,每天只要有十分钟有效的肯定练习,就能改善个人不合理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象。如果经常性地进行积极暗示,就能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现实。所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力,都要坚持自信的精神状态,要坚信“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我也能办到。”

积极的暗示若能配合一些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乐曲,如“不要相信自己没有用”、“放飞梦想”、“飞得更高”等,效果更加好。音乐能调节人类神经系统的活动,可以消除疲劳,缓解紧张情绪,还可以增强记忆,培养自信。所以,大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可以有意识地将肯定观点暗示给自己,以改变挫折情绪状态。

[基金项目: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河南省大学生抗挫折心理能力状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2010BJY001)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付宏渊.大学生挫折承受力的调查分析[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9(2)

2.王晓刚.切实把大学生的抗挫能力提高到新层次[J].当代青年研究,1998(2)

3.钟向阳.大学生挫折管理与辅导[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张旭东,车文博著.挫折应对与大学生心理健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单位:安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河南安阳 455002)

《浅议大学生心理挫折及对策》

摘要:本文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自我实现理论角度探析了大学生心理挫折的类型、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积极的对策。

关键词:挫折 需要 人本主义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有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伴有挫折和失败的痛苦。人们惯于用成功来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往往也以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来评价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在新的世纪里,大学生如何增强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时代要求,已经成为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和众多学生关注的焦点。

一、挫折教育是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在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人都不能准确地预测未来,而必须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青年大学生今天是天之骄子,明天是国家的栋梁。每一个大学生都胸怀大志,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合作中谋发展。在个人的成长中成功与失败同在,生活、事业中遇到挫折不甘失败继续拼搏还是消沉、颓废,取决于大学生是否具备接受挫折的心理素质。因此,赋予大学生迎接挫折和失败的心理准备,对其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十分必要的。

二、大学生挫折心理类型及原因

挫折,从心理学角度讲,是指个体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其需要和动机不能得到满足所产生的消极反应。

按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大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就有对各种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由此产生各种满足需要的动机,从这一角度看,大学生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的挫折。

1.缺乏挫折。

主要是指当代大学生无法拥有自己非常重要的东西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挫折感受。这类学生大多是由于在物质生活条件、能力和经验及情感方面缺乏而导致挫折。

(1)家庭经济困难而产生自惭心理

自1995年起高校全面“并轨”,高校的困难生比例不断加大,普通高校的特困生比例在10%―25%之间。有的为衣食无着而日夜焦虑不安,有的因穿戴不如别人而产生自惭心理。

(2)生理缺陷或身体残疾而产生自卑情绪

一些女生为自己长得又胖又黑、男同学为自己长得瘦弱矮小而烦恼,还有些身体有残疾的学生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这样长时间的个性压抑,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形成了卑微人格和畸形心态。

(3)情感的缺失造成的失落心理

自小被溺爱,娇生惯养和过分受保护的孩子进入大学后经受不住一点点阻抑个人要求和愿望的刺激。单亲或双亲不和的家庭,由于家庭的原因,学生从小就受到情感和精神上的压抑,以致具有较强的心理防御能力和感情上的缺憾。

2.损失挫折。

主要是指失去了原有的东西而引起的挫折,这类主要包括失恋、亲人死亡等给大学生带来的严重挫折。

(1)文学家歌德曾经说过:“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大学生都处在18-22周岁这个年龄段,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的学生享受到了爱情的甜蜜,却承受不了失恋的痛苦,一旦同恋人分手,或追不到意中人,成为失恋者,思想上便想不通,行为上就容易极端化,如果不能正视现实,就会自弃、消沉,陷入不能自拔的地步。

(2)家庭亲人的失去,对大学生的挫折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原本温馨、甜蜜的家庭,由于亲人的离去,对大学生的情感和对整个家庭的打击都是非常沉重的。原本活泼外向的学生,因为在瞬间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情感交流对象,就可能一下子变得内向许多。

3.阻碍挫折。

这主要是指那些在大学生需求和目标之间出现的阻碍或障碍给大学生带来的心理挫折。这类中最常见的要数学习上的不成功、工作中不顺利和在就业上受挫折的感受。

(1)大学生约占同龄人的15%左右的比例,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大都有着辉煌的过去。由于对大学生活不适应等种种原因,原来在高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的甚至是高考成绩在班级名列前茅的学生却出现了许多课程不及格的情况。一些学生由于一贯争强好胜,或过于苛刻自己的成绩,对自己的一点点失误承受不了,沉浸在后悔、自责之中,生怕失误再次重演,以致在今后的学习中过于紧张,从而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

(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最显著的区别就在于大学生活强调大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因此,有相当部分大学生在学校承担了一些管理工作,由于工作经验的不足和个人能力的差异,初次承担社会工作的大学生们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失误,影响了他们在同学中的威信,这无疑给正在摸索工作方法且有着强烈表现欲的大学生造成沉重的打击,一部分心理素质不好的学生就会因此一意孤行,自暴自弃。

(3)每位大学生都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能够找到一份比较满意的工作。由于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市场和机制的不完善,再加上一些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公平,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和现实产生了较大的差距,导致一部分学生失去了就业的信心,产生焦虑情绪、悲观的心理。

大学生的这些挫折都是因为他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产生的。需要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是客观要求作用于主体时人所体验到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出其生存和发展对客观的依赖性。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有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在追求这些层次的需要遇到阻碍时,其动机不能实现,形成了挫折感受。同时心理学研究表明,需要的动机越强,行动的动力越大,在目标受挫时,反应越强烈。以上所列举的大学生身材矮小、失恋、工作不顺利、就业难等都是因为在现实生理、爱和自我实现需要时出现了困难,从而产生情绪低落的现象,严重的还会由此产生心理疾病。

三、大学生心理挫折的教育对策

1.提高认知水平,加强自身修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人们行为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差异。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世界折射而形成的,面对同样的事物,由于主体认知水平的不同而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主观印象。因此,对挫折这一客观刺激的知觉与判断也因人而异,对挫折能够正确认识,对挫折损失能够作出客观评价的人,往往比那些判断有误、认识偏颇的人更能把握挫折。可见,挫折赖受力不是先天赋予的,它是后天学习锻炼的结果。大学生不仅要加强对科学 文化 知识的学习,而且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加强文化修养、品德修养、审美修养,进一步加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才能有效地应对挫折。

2.调整抱负水平,确立个人目标。

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规定标准,一个人是否觉得受到挫折与他自己对成功所定的标准有关,规定的标准高,即抱负水平高,反之亦然。大学生都有自己追求的目标,其目标水平的高低与其标准是否合适相当重要。如果目标水平很低,当然就很容易达到其目标水平,这样大学生不但不会激发进一步奋斗的进取心,而且会滋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相反,如果目标水平很高,即使竭尽全力也达不到追求的目标,就会导致挫败感的产生。因此,大学生要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综合确认适合自己的目标水平,使之通过自己的努力能最终切实可行。

3.锻炼个人意志品格,增强个人容忍力。

坚强的意志品质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缺乏坚强意志品质往往是学生获得最大成功的障碍,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克服困难和障碍中磨练意志。人的意志总是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出来的,面对复杂而充满竞争的社会,大学生必须经过生活的锻炼,例如多参加义工、到基层进行参观等,接触到来自实际生活中那些经历挫折、磨难,抱着对生活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坚强地与挫折抗争的活生生的例子,在困难面前不退缩、不畏惧,从而认识到成为强者的关键是在困难和挫折面前能保持顽强不屈的意志品质,从而义无返顾地同困难进行较量,在哪里跌到就在哪里爬起来,不达到目标誓不罢休,锻炼抗挫折能力。只有这样,大学生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才能遇难而上,勇于克服。

常见的归因偏差:

1、行为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偏差。

归因分歧是常见于行为实施者与观察者之间的一种归因偏差,即对于同一行为,实施行为的人与旁观者所作的归因是不同的、有分歧的。

2、利己主义归因偏差。

所谓利己主义归因偏差是指人们一般对良好的行为或成功归因于自身,而将不良的行为或失败归因于外部情境或他人。

3、其他导致归因偏。

诸如迷信、宿命论、行为者的社会地位、长相及性格差异等也会导致归因偏差。

归因偏差的克服:

1、强化矫正。当个体做出正确归因后,就给予强化,使其稳定。

2、观察学习法。通过榜样的归因方式演示,是个体学会正确的归因方式。

3、团体发展法。以一个小团体为单位,大家集体讨论造成成功或失败的主、客观因素以及稳定和不稳定因素,最后确定真正原因。

扩展资料:

克服归因偏差的基本思想:

个体在对自己行为的因果知觉中,存在各种归因偏差,通过归因训练,个体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归因反馈信息,从而消除归因偏差,形成积极的情感和期望,是增强成就动机、矫正自卑心理、增进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归因偏差出现的原因:

是一种在某些条件下必然出现的心理反应。心成功时人们的正常心理反应是感到自己有能力,失败时则都力图把责任推诿给外界和他人。这样归因对于人的心理调节和自我防卫是有利的,因而无可厚非。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归因偏差

百度百科——归因训练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主题的论文

如何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大家在生活当中是否遇到过,比如,经常有人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你会花几千块钱在游戏上,却不愿意给我花几百块买口红?”;“你会给朋友借几万块钱,却不愿意请我吃一顿大餐?”。因为不同的消费观,导致友谊、爱情皆会受到影响,说不上对与错!对于自身来说,不同的消费观,也会让人产生很大的差距。

首先,我个人认为,消费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消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需要,而且在消费时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追风头。这种适度消费观,是一种既不主张对物质财富一味节约吝惜,又不赞成对物质财富毫无节制地消耗滥用的消费观,是一种使消费者既不为清贫所迫,又不为物质所累的消费观。

其次,在自己经济能力范围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抑制消费,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再次, 我认为不要盲目地消费。在社会生活中,有许多人其实就是在攀比,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别人吃的好,穿的好,那么我也要这样去做。

但是,有没有想过,人家是有这个经济能力的,或是他的生活圈需要这样去消费的,结果搞得自己一屁股债!要尽量避免情绪化消费,由于一时头脑不冷静而造成浪费,要提倡绿色消费,杜绝浪费。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量入为出——消费支出应该与自己的收入相适应,如何理解这里的“入”? 分析:收入既包括当前的收入水平,也包括对未来收入的预期,也就是说人们在消费时要考虑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如果你的月收入一个月1000元,那么你请同学们吃一顿,为了面子,花了5000元,很明显,你这种消费行为是非常不理智,可能会使你的接下来生活更加困苦. 适度消费原则就是要求人们的消费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在自己经济承受能力之内,应该提倡积极、合理的消费而不能超前消费也不能抑制消费,否则,一方面,会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会影响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当前我们国家已经形成买方市场,应该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带动作用.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盲目从众是消费中常见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也是对普通消费者影响最大的一种消费心理现象.前苏联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说过:“流行的不一定好,比如流行感冒.”我们不妨归纳一下,理性消费该怎么做? 1:消费要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且要适合自己的需要. 2:消费时要有主见,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追风头. 3:宽以待人,心态平和,不能因赌气而消费.(举例) 4:消费要协调,不能只重物质消费而忽视精神消费. 看漫画再结合黄金周举例说明:如对于国庆节长假,一些社会学者指出不能仅仅被当作是消费和休闲的假日,人们还应在回味历史的同时,注重享受文化的滋养.国庆“黄金周”不能只有“黄金”,而淡忘了“文化”.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把国庆节成了旅游节、购物节,"黄金周"是商家炒作的卖点,节日的精神文化内涵抽空了.“在节日里,主要是体验和感受它的文化.比如国庆,我们感受一种崇高的国家情感.所以不能将节日当成一般假日来对待.” 消费者还应该要发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不是指某种具体的消费方式,而是代表一种精神,值得我们代代相传.它不代表要穿补丁衣服和天天吃草根.时代不同,其具体消费状况不一样.但这种节约资源,善用资源,努力奋斗的精神,不论什么时代都是适用的,应该发扬光大.所以我们不能把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合理消费对立起来,勤俭节约不是抑制消费而是说不要浪费.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与我们今天倡导的合理消费是统一的.主张节约,也不是压抑消费,合理消费也不等于大肆浪费.人类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也无论是贫还是富,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永远不能丢的.但是现阶段却存在严重资源浪费的现象,为此在每一次放假前,各大媒体总是争相报道,放假期间准备出游的观众朋友要“文明旅游”、但往往每一次节假日过后,景区总是满目苍夷,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相当严重,大家来看一下今年 黄金周期间在厦门和福州一些景区所拍摄到的一些图片. 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绿色消费.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的总称,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恶化,为了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我们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2008年6月1日,限塑令. 大家也应该从自身出发,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去从事绿色消费,包括哪些内容呢?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绿色消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中国国家环保总局等6个部门在1999年就启动了以开辟绿色通道、培养绿色市场、提倡绿色消费为主要内容的“三绿工程”,这必然有利于推动绿色消费进入更多人的生活.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 为呼应这一主题,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办好绿色奥运的决心和行动,环境保护部结合今年环境保护工作的中心任务,确定2008年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标识为地球和奥运五环. 标志秉承“绿色奥运与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基本,以地球、奥运五环元素为设计理念.设计溶入了中国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中国书画艺术风格,体现“绿色奥运”的和谐构架.直接向人们传达了“办绿色奥运,促节能减排,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信息. 希望大家能真正把所学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做个正确理性的消费者.

中文摘要: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心理,直接影响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乃至日后的工作成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心理有比较全面和准确的了解,我们从两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方面,2005年11月,对辽宁大学的文、理院系的各年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45份,有效率为%。另一方面,通过个别谈话及网络资源,对其他学校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查和比较。分析大学生消费的现状并提出了建设性的对策思考,形成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骄奢淫逸为耻的消费观,创建节约型校园文化。 关键字:大学生 消费 行为 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一、大学生的消费现状 (一)大学生理性消费是主流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可以概括地说当代的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有些理性因素,突破传统的只求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观念。 1.在消费结构中发展资料占的比重呈扩大趋势。他们更多的注重改善自身的学习条件,满足对于精神文化的需要。根据本次调查显示被调查的大一的男女同学中有1/2多数每学期在教育学习方面的投资在200元以内,而被调查的大三的男女同学中则约有半数的同学在这方面的投资在400元以上。这说明刚入学的大一的学生已经有了要完善自己的追求,但是在为自己设定目的和计划的同时,投资比较谨慎;而大三的学生经过了两年多的大学生活,多数为自己设计了确定的目标(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这些教育投资对他们就业及实现自我价值是必须的。 2.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调查的数据显示%的男同学在每月的消费上注重营养消费,女生的比例更大一些占到%。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通过调查和访谈部分学生,30%的同学选择定期的体育锻炼,他们中有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的。大学生的健康消费也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 3. 消费呈现多层次化。月消费达到800元以上的占%,低于350元的占%,%的学生月消费在350-500元之间,%的学生月消费额控制在500元到800元之间。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层次分化比较分明,中间层次的比重占绝对多数,既反映了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也说明了大学生的消费主体是趋向理性的。 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追求物美价廉。因为%的大多数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供给,虽然%的学生自己兼职,但挣的钱不多。由于消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状况存在着若干问题: 1. 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通过个别调查和访谈,我们得知: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换一款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不惜牺牲其他必要开支;有些同学为了一件名牌衣服、名牌鞋帽,甚至向别人借钱以满足欲望。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受虚荣心的驱使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2. 人际交往消费过度,主要体现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通讯开支大,拥有手机的同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三分之二强,月消费高于80元的占,将近被调查人数的一半。说明学生手机消费不理性、高开销的情况存在而且颇为严重。%谈恋爱的大学生每月大约多支出100-200元左右,他们大多承认追求情感需要物质投入,经常难以理性把握适度消费的原则。 3. 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在被调查的345人中有39人根本没有作过家教或兼职,而那些作过家教或兼职的同学也是抱有不同目的,1/2的学生是为增长社会经验,%的学生以渴望独立为目的,以“补贴日用”为目的的比例占到%,如果把“渴望独立”看作是主动的独立意识的话,那么“补贴日用”则可以看作是被动的独立意识。把前两者合计到一起来看拥有独立意识的学生比例也只占到被调查者总数的1/3强。当然也有%的学生是抱着闲着没事的态度。显然,大家这方面的意识比起欧美发达国家的同龄人16岁就要求经济独立来说,差距较为明显。 二、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颇的原因分析 (一)从心理学角度分析部分学生的消费误区和偏颇的消费心理 1.个性自觉引起的消费自主心理导致学生消费的盲目性,部分学生消费没有计划,随意性强。大学时期是人生中一个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的阶段。伴随着自我意识觉醒而来的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强烈的自我支配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生的,环境的塑造,使他们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都有自己特有的看法。虽然他们的消费来源依赖于家庭,但他们却有强烈的消费自主要求。大学生的思想没完全成熟,如果缺乏适当的消费指导,就会出现消费的盲目性。 2.尊重需要而引起的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轻教育投资。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尊重需要居于生理、安全、友谊和爱的需要之上而处于较高级的第四层次。大学生有着强烈的尊重需要,他们多方面的努力在相当程度上都是为了建立自尊和他尊体系,以实现其自我价值。炫耀心理实际上是一种超越自我客观价值的自我虚构,表现在生活消费领域,就是对物质生活的高追求。大学生中有许多以拥有各类名牌而不是用才华作为炫耀的资本,这实际上反映出他们心理上的一个症结:用富裕的物质生活来充实美化自己的形象,以求得自尊的满足和心理的平衡。这种现象的扩散,会在一定范围内形成重物质消费的风气。 3.从众心理和求异心理是大学生消费攀比心理的心理学动因。大学生们在推崇世俗化的物质享受时,在群体消费行为中往往会滋生独领风骚的畸形心理。这样,相互攀比现象就有了产生的土壤。攀比心理表现在看似相互矛盾,实则本质相同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众心理,即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物,个人也基本上乐意接受,大学生也不例外;二是求异心理,这种心理状态的存在,使某种时尚满足了大学生一时审美的心理需要之后,又必然会产生新的需要,渴望消费再有新变化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 当前的大学生能够全方位地与社会接触,当他们受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侈浪费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袭时,如果没有及时得到学校老师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容易形成心理趋同的倾向。父母在日常生活消费的原则立场是子女最初始的效仿对象。有些父母本身消费观念存在误区,不能正确引导自己的子女。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校教育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影响作用。可事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消费观教育还没有形成足够的重视。具体体现为: 1.在高校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真正达到有效性目的,就不能缺少对学生实际行为的了解与把握。近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在不断的改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由于科研条件、人员配置等客观原因和思政教育工作者的主观认识等原因,对学生的教育首先从实践调查开始的教学科研风气仍然未能形成。 2.高校“两课”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由于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了解不够全面和客观以及课程设置等因素,在思想品德修养课中缺少与人生观、价值观、国情观等重要思想观念紧密相关的消费观的专题教育,从而也难以达到真正的引导目的。 3.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除了在个人喜好、穿着打扮等较少方面比较注重突出个性以外,他们对于时尚品牌、基本生活用品等消费内容都具有群体从众心理。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主要内容,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三)社会上的不良风气是大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 1.社会上非主流的享乐主义消费观,给大学生带来了很深的影响,是造成大学生消费观念偏颇的主要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近30年,我国一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的提高。部分先富起来的家庭消费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消费观念不断受到冲击。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互相攀比的消费心理较为普遍,直接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消费观。 2.近年来消费主义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中逐渐上升,当然也对在校的大学生产生了影响。按照这种价值观,一个人是不是值得尊重,是不是有品位,主要取决于他的消费水平。一个人的消费水平越高,消费能力越强,就越是能够证明他的成功。在中国,应该说是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首先接受了这种价值观,然后又逐渐辐射、传染到其他社会阶层,最后演变为一种国民的集体无意识。 三、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任务之一。构建节约型的消费模式是解读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用节约型的消费理念引导消费方式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节俭、文明、适度、合理的消费理念,大力倡导节约风尚。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栋梁,引导他们继续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消费观念,反对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过高消费等不良消费风气,加强大学生健康的消费观念的培养与塑造,在当前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大环境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消费心理和行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加强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的调查研究。在思想理论教学中,我们应该大力提倡调查研究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使理论教学真正摆脱空洞无物的说教。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二)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三)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财商。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 (四)大学生健康的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一祥,苏天恩,大学生经济差异现象及其对策,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9月第21卷第5期 (2)王永杰,徐凌中,任建庆,大学生消费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年第13卷第6期 (3)唐沙,王洪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的探讨与分析,高等农业教育,2004年6月第156期 (4)温孝卿,等。消费心理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5)余展洪,关注大学生的健康消费(J)中国教育,2003,(2)

以澳门回归为主题的论文

1.澳门回归

在1999年12月20日,对于全中国人民来说是一个隆重、特别的日子。被侵占了四个多世纪的澳门,终于以和平的方式回到了伟大祖国母亲的怀抱。澳门回归了!

广场上聚集着上千万个的市民。人群中有弯着腰的老公公和老婆婆,有拿着花圈和花束的年轻小伙子。还有一些小女孩手里拿着彩色的气球在摇动。一个小孩子兴奋的不禁把自己头上的红帽子摘下来抛上上空,左手指着飘扬在半空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在这个小男孩的旁边还有一位使人敬佩的军人和几位少先队员。他们肃立在国旗下,眼光凝视着飘动的两面旗帜举起右手敬礼。从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他们当时的心情是多么激动和兴奋。

不只是他们,就连天上的鸽子也兴奋起来。几十只鸽子在人们头上飞舞。灿烂的阳光撒在它们身上,正像沉静的大海,溅起了点点的浪花。正是这浅细而流畅的线条,让人觉得此时的场面是一种使人难以忘却的,雄伟的美流动起来了。

看!在左边还有一条用三个气球拉上天空的黄色条子,上面写着:庆祝澳门回归。这几个大字在人们的心里不但比一般的显眼,而且还很有气势。远处看有几栋建筑也挂着这样的大字条。把整个澳门都洋溢在回归的欢乐与兴奋的气氛当中。

人们盼望澳门回归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可是还有台湾没收复。所以现在,我们要学好文化专业知识,掌握时代需要的各种能力,将来为祖国的台湾回归和建设尽一分力。

2.纪念澳门回归的作文:心的距离

一直无法忘记老舍先生在《我的母亲》里写下的.一段话。“人,即使活到七八十岁,有母亲多少便可以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

是的,澳门离开了中国母亲,被葡萄牙殖民统治的时候,虽然城市依旧灯红酒绿,繁华喧闹。但我想,它是孤独的吧。因为离开了母亲,因为失去了根。所以,那些表面上的浮华也是虚无的吧。它不属于澳门本身,在那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应该是沉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褪去了层层炫目虚假的光环以后,澳门以一个憨厚朴实的形象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我们为其感动,为其自豪。

“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澳门终于回到了中国母亲的怀抱,在1999年12月20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转眼9载过去,一路走来,母-子始终心连着心,不曾分离。

【扩展阅读篇】

作文是决定语文考试成绩的“半壁江山”,因此作文的成败往往决定了整个语文考试的成败。那么怎样让考试作文得高分呢?我觉得以下几点必须注意。

1、 题和立意凡考试作文必须审题 ,原因是考生要在同一环境下,作公平的竞争。审题,就是要对试题展现的所有内容作全面、准确的审读和理解,把命题者的意图读出来,把题目的各种限制审清楚,明确要我写什么,怎么写,写到什么程度,真正做到全面领会,深刻把握,不偏不漏、不折不扣地按要求写作文。高考作文评判明确规定,凡审题有问题的试卷最后得分一般都不超过二类卷最低分。由此可见,审题的准确与否是作文成败的关键因素。立意,就是要作者站在时代的高度,去观察、认识生活,提炼主题,使主题体现时代的精神,既反映时代,也作用于时代,跳动时代的脉搏,推动着时代的前进。文章的“意”, 其实就是作者在体验生活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一种思想,是作者的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撞击”的产物,它反映作者的思想水平、认识水平以及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近两年的作文教改提倡学生写真实生活、真实自我,有些同学忽视了对文章思想倾向的把握,看问题不全面,观点偏激,更有甚者由腐败现象而怀疑党的领导和党的政策。尽管当今的中国社会政治清明,言论自由,话说错了不会追查什么政治问题,但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正确的是非观还是应该有的。这一点必须注意。

2、 标题和段落标题是文章的眼睛 ,也是阅卷老师对文章的第一印象,特别是自拟题目写作,阅卷老师很看重考生所拟的标题。俗话说:“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可见题目的重要性。有些考生先写正文再拟标题,文章写好后也许是没有时间写标题,也许是忘了补写标题。虽然评分规定无标题扣2分,但实际结果却远非2分。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将几篇写得较好的作文,按保留标题和隐去标题两种类型请两组老师分别予以阅卷,其分数差别一般都在5分以上。这是因为阅卷老师对无标题作文产生了一种心理距离,不知不觉便降低了分数等级。至于如何拟题,我觉得应做到这样几条:①确切。指符合文章内容,也指遣词造句符合规范)。②精练。指标题字数恰当。③生动。指题目能体现出一种活力,具有可读性,饶有情趣。④新颖。指有新视角、新思路、新感悟,能够给人一种新鲜感。⑤有意蕴。指有内在的含义。拟题方法多种多样,可以运用修辞拟题,可以引用俗语拟题,可以化用古语拟题,可以借用成语拟题,可以套用流行语拟题,也可以巧用其他学科公式或符号拟题等等,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灵活运用。段落:考试作文最忌首、腹、尾三段式的结构。把文章分为几段更好?千字以内的作文,我觉得分为5-8个自然段就可以了。因为自然段分得越自然,越显得你成熟老练。另外,要把每一段的首句写好。每一段的首句犹如人的眉目,把首句写好,“眉清目秀”,整个段落都显着精神。

3、 文体和内容高考作文试题对文体的要求有两类 :一类是规定必须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另一类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考生必须按规定的文体去写。近几年高考作文题中“文体不限”,让考生自由选择文体,这里要特别注意,文体不限不是不要文体,而是要你在选择了一种文体后,一定要按这种文体特点写作,要写什么象什么。不可随心所欲,写成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文章。文章内容方面:不假思索就能想到的东西,绝对不要写;稍加思索想到的也不要写;花上几分钟,想别人想不到的内容来写。记叙文最好将主人公设定为自己,用第一人称入文,让“我”的激情在文章中闪光,情真意切,引起共鸣。议论文切忌大话、套话、废话,要避免空发议论,无病呻吟,滥提口号,乱发号召,空表决心等等。作文可以虚构,“允许”编写故事,但不等于提倡“编写故事”,编写故事要做到“大胆想象,自圆其说”。滥编、胡编,绝对不会得高分。

4、 开头和结尾应试作文的开头结尾,就是文章的刀刃。 平时在课内外所学的各种开头结尾的方法完全可以用在应试作文上。不管你使用什么方法开头和结尾,必须做到开头起笔入题,结尾点明主旨。为了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印象,开头结尾千万不要涂抹。有道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有些考生犯“入题慢”的毛病:有的把大段的原材料全部照搬;有的把本来简洁的原材料进行扩展;有的开篇摆材料,古今中外,慢慢道来。开篇松散,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后面的真正应该说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有的只是一笔带过,草草收兵,比例严重失调,使老师难以衡量其实际写作水平。古人写文章讲究“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可有些考生作文来不及刹尾,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这样即使你雕出了“凤头”,壮大了“猪肚”,也会因为没有“豹尾”而不成其好文章,得不到高分。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其整体。所以,考生交给老师的无论如何也应是一篇完整的作文。

5、 语言和字数考试作文语言要规范准确,具有个性和活力。 不要文白夹杂;不要使用别人看不懂的方言和词汇;少用长句多用短句;可引进部分时代新词汇,引用名言警句,引用流行的通俗歌曲歌词,引用百姓口头民谣,但取向一定要积极向上,真正让语言亮起来。照理说,文章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似乎不应有字数的限制。但考试作文,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作文,为了达到一定的考查目的,并考虑到考试时间等因素,一般对字数都作了规定。我们必须按照规定去做。限最低字数的,一定要写够数量或稍微超过50—100字才好。如果字数不足,虽然评分标准规定,不足字数的,每少50字扣1分,但实际情况是,字数不足往往被认为文章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限最高字数的,不要超过。否则,给人一种臃肿的感觉,再说,作文写得长,花的时间多,解答前面的题用的时间少,必定会受到影响。如果没有限最高字数,一般就是以作文纸为限,即要在作文纸格子内行文。千万不要自作多情,超出作文格子,以免出力不讨好。

6、 书写和卷面近年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书写都占相当的比分。 一般不要求写得好看,但要求书写整齐易辨认,一笔一画清清楚楚,不写草字。标点符号书写也要规范,特别是格式要正确,句号、逗号、问号、叹号、顿号、分号不要出现在一行之首;引号、括号、书名号前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可以在这些符号后面挤着写一个字;引号、括号、书名号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可以把这些符号挤在上一行之末。省略号、破折号占两个格,不能断开,写不下时挤在一行之末。至于作文的卷面,正如人的容貌一样,给人的印象是重要的,尤其是高考作文,卷面整洁与否直接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心理和情绪,书写工整,卷面清洁,让人一看心中先喜三分,其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7、 检查与修改考试作文试题和其他试题一样,做完后也需要认真检查 ,看有没有笔误的错别字,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有没有需要调整的内容。审查发现了错别字、错用了词语一定要修改过来,对于句段该删的要删掉,该增的要增补,只是要改得清楚、整洁,使人一目了然。不能因为修改而影响了卷面的整洁。

高中写作教学最主要的内容是 议论文 写作教学,议论文写作教学花的时间最多,但是实际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却普遍偏低。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800字高中议论文,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800字高中议论文篇1 祖国是哺育我们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我们应该因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我们的祖国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在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大批的英雄豪杰,他们为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而和敌人做殊死的斗争,因为他们,我们的付出和牺牲,我们的祖国才得以富强。因此,我们要时常对自己说:“我是中国人,我为此而感到骄傲!” 人类的精神世界好比是一座高不可攀的高山,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就是做一个攀登者去攀登这座高山,因为山的顶峰有着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就是在长期的奋斗中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思想精髓:团结一致, 爱好 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我们要时刻牢记。 我们要从小树立起爱国精神。毛泽东主席主张学习要有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目标。他曾经说过,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穿衣吃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很没有出息的人,我们应该时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奋学习,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做贡献。 爱国首先要从小事做起。在升国旗时,少先队员要行队礼,不是少先队员的同学要行注目礼。平时日常生活中要爱护红领巾,应该为自己是少先队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在学校里要戴红领巾,上体育课时可以吧红领巾摘下来,叠好放进书包。回到家里要把红领巾放在床头,以便第二天起来时佩带。红领巾要定期清洗,保持干净整洁。虽然这些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碎小事,但是却充分的体现出了自己的爱国意识。 爱国其次要确立一个远大的志向,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要立志为自己的未来而努力奋斗,把祖国建设成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国家,进而推进到共产党注意的理想境地。因此,我们要珍惜和抓紧童年的每一秒,抓紧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掌握丰富知识,为祖国建设振兴中华做准备。 我们还要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要具有创造意识,效率意识,进取精神,科学精神,民主法治观念,劳动观念,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 文化 素质和身体素质,到那时,我们将真正成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昂首向上的精神状态,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教育 我们要如何爱国,如何为祖国做贡献,为人民造福,让我们一起向着“心系祖国,健康成长”的目标前进吧! 800字高中议论文篇2 早已领略过“上下五千年”的风采,也曾聆听过“落后要挨打”的悲哀。欣喜与哀惋之中,不禁感叹,原来爱国竟如此简单…… ——题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爱国让每一个成功人士引以为傲。“七下西洋”的郑和,以浓厚的爱国信念将龙的精神传遍异国疆土;抗倭名将戚继光,怀着一腔爱国热血实现了他“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夙愿;武林英杰霍元甲,凭着高涨的爱国精神和他精湛的“迷踪步”大灭外国挑衅者的威风…… 爱国精神代代相传。近代毛泽东结束了炎黄子孙近百年的屈辱生活,实现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宣言;外交天才周恩来情念国家心系祖国,让中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绽放光彩;“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日夜操劳,终于完成了“一粒种子,温饱亿万人”的梦想! 现代,爱国精神将由我们这新生的一代去诠释。很多人将现在的我们称为“奶瓶族——毁灭的一代”。但真金不怕火炼,“爱国天使”金晶用自己残弱的身躯维护了国家尊严,当火炬熊熊燃烧时,我们定会想起这个勇敢坚强的90后。今年的大阅兵里的士兵大多数都是80后和90后,那挺拔自信的身影不就代表着我们,代表着朝气蓬勃的希望吗? 同学们,爱国其实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我们而言,用尽可能的时间去努力学习是爱国;在校尊师重道,在家孝敬长辈是爱国;不做违法的事,保持乐观的心态也是爱国;锻炼身体,洁身自爱都是爱国。爱家,爱同学,爱社会,爱自我都是爱国的一种方式。做任何事,只要我们态度端正,思想积极,那么,这就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诠释爱国!因为,爱国往往就是这么简单。 无论什么时代,爱国都有它一定的内涵。在当今的和平年代下,国旗下的我们昂首挺胸,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风采。当国歌响起,心中总燃起一团激动的火焰,没想到,爱国,原来如此简单…… 800字高中议论文篇3 拂去岁月的尘雾,打开历史的启示录,便会看到:只有与祖国荣辱与共,以坚定的爱国信仰紧紧把握住今天,不辱祖国使命的人,才会在历史的长河中获得永生的机遇、化为永存的浪花。 是的,祖国的强盛才是我们自豪的源泉,我们的自豪又是祖国强盛的士气。这士气是一种共同的信仰。她的名字叫爱国。 爱国在哪里?爱国凝在慷慨激昂完璧归赵的蔺相如的眉宇间;爱国写在“诗圣”杜甫铺开的白纸上;爱国从“身无半文、心忧天下”的毛主席口中道出;爱国从勇于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的鲁迅的笔尖流出。 爱国是义无反顾的抉择,是不卑不亢的不畏,是忧国忧民的感叹,是救国救民的情怀;爱国是以天下为已任的胸襟,是前赴后继的执着。正是无数先烈在他们自己的时代用满腔热血,冒着敌人的炮火谱写了无愧于时代的《义勇军进行曲》,才使得我们今天的共和国国歌唱响神州。那么气势磅礴,那么雄壮嘹亮。才使得我们今天的炎黄子孙一次又一次在世界的舞台展示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 当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冉冉升起的时候,当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怀抱的时候,当08奥运成功举办的时候,当神七航天员挥动国旗太空漫步的时候,当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峰会胡锦涛同志表达“中国信心”的时候。你们是否欣喜自豪,是否会心一笑,心中油然升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呢?是不是也会热泪盈眶地想起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响彻云霄的“中华民族从此站起来了”的呼喊声呢? 曾几何时,我对爱国懵懵懂懂,当我经历了“08年的感动”之后。再一次打开历史史册,才发现到处都是两个大字——爱国。于是我恍然大悟,爱国才是永恒的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把青春镌刻成精致的玉雕,让我们把年轻书写成激情的诗行,让我们把爱国情制成坚固的船桨,让我们把信仰化作前进的力量。让我们的人生之船远航! 作为21世纪的青年,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学习,增强本领,牢牢把握住今天。常怀爱国情怀,与伟大祖国共在。 800字高中议论文相关 文章 : 1. 高中优秀议论文800字 2. 高中议论文范文800字 3. 青春励志作文高中800字范文 4. 优秀议论文800字 5. 高中议论文800字范文素材

写作思路:把自己关于人生的感悟写下来。

成人是人生必经的环节,然而这个环节的定义总是不十分明确,其精度应做到何种水准也往往无人关注,只有出现问题了,才会激起我们反思:何谓成人?

对于李杨的想法,其实我们都能理解,谁不希望有尊严地活着呢?在北京买房,几乎成为了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让自己过上好生活就是有成就的标准,这其实是太过普遍的心理。我们应当反思,是谁造就了这个少年天才如今为了自己的功利而刁难父母的行为。

我想,或许多半原因都是孩子父母的自作自受。少年天才的形成绝对不可能是一个孩子所自愿。不足10岁,正处于贪玩的年龄,而“玩”是锻炼孩子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最佳方式。

那么,是谁强迫他过早地去接触高深的知识,扭曲他正常的成长历程,硬生生地被“炒作”成一个少年天才?毋庸置疑,是孩子的生身父母。我认为,当今父母大多形成了一种望子成龙的病态心理。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父母的功利与短浅的见识,在孩子幼年时就植入了问题的种子,最终导致如今的后果。

不过我们还要反思,教育就没有问题么?我想也不是的。教育体制太过模式化,从来都把考试设计成孩子的最大业务,不断灌输“与考试有关”的内容。渐渐地,孩子们都明白了一个不用说即是合理的事实:考试成绩的好坏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至于什么全面发展,那都只是一纸空谈。

归根到底,是人们忽略了“成人”的精度。如果从上一代开始就能深思这个问题并做出改变,推行货真价实的素质教育;如果社会的教育方向是让孩子们积蓄能力,放眼未来,也许少一个李杨似的超常少年,却可以成就更多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

“成人”二字说起来容易,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今时代,成人的标准到底应该是什么呢?在我看来,“成人”是应该用一生来研讨总结的课题。

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年龄作为衡量是否成人的唯一标准。“人性的光辉”才应当成为检验作为人是否合格的尺度。成人的精度,在于能为社会的进步而存在,而并非是一时的功利满足与物质享受。

一篇 论文 要多长啊 怎么可能抄的到

公正为主题的议论文

【公平】“命运对我太不公平。”时常听到人们这么说。这让我有些反感。把自己的不快乐归罪于命运,摆明了是在给自己寻找冠冕堂皇的借口。怯弱。命运,其实很公平。只要我们用心地走好生命的每一步。有时命运坎坷,只不过是走错了一步,但回头就难了。上帝给了我们同样的沙漏,以及同样质地的沙子。这些沙子以同样的速度流动,发出同样的声响。命运,对我们一视同仁。人活着,总能为自己的欲望找到借口。我们不断地追求,追逐一些很遥远的东西,哪怕是遥不可及,追寻着一些根本不属于自己却想为自己拥有的东西。而这样的追求,本身是件痛苦的事。于是,我们开始无奈,无助,直到无能为力。接着便是抱怨,抱怨上天的不公,连一点机会也不给;抱怨命运的不公,让我们的梦想像美丽的泡沫,一次又一次地破灭。生活中,哪能事事如意?如果现在的生活不令我们满意,那也并不是命运不公正,而是我们又有了更高的追求目标!不得以的时候,我们必须放弃那些自己想要守护一世的东西。不要奢望你的每个幻想都能实现,也不要指望自己完美的没有一点缺陷。如果真能这样,命运才是真正的不公平。你多了一份美貌,就会少了一份智慧;多了份智慧,就会多经历磨难;多了一份财富,就可能让你享受不到真正的幸福与快乐。命运,是公平的。它不会让每个人都得到相同的事物。那样,生命没什么意义。不要羡慕别人的生活。在你的眼中,他们踩着的是地平线,那么,在他们眼中,你踩着的同样是地平线。命运不会特别偏袒谁,因为,那没有必要。你可以不屈服于生命,你也可以不甘愿认输,但你不能说命运不公平。它赐于人的生命都有着酸甜苦辣,只是看你怎么面对。人生是一串念珠,苦乐各一半,我们该学会怎样笑着数完它。命运其实很公平,生活的过程,就是得与失的过程。人生就是得与失之间的平衡。命运在赋予你一些东西的同时也会夺走一些东西。给了你才华,就拿走了你与普通人平视的机会;给了你自尊,又拿走你用以示人的自信与风采;给了你自由,就拿走了你期望已久的关爱。在我们拥有不同的生活理念,去追求不同的目标的同时,生活也很公平的给了我们应该得到的。虽然说有些事情看起来很不好,那只是别人有能力罢了。跟命运无关。我们要学会不患得患失,学会感谢,越拥有,越要感谢。静下心来好好想想,希望能听到你说,“命运是公平的。”

不公平吗?公平!雄鹰在天空中翱翔,而鸡只能在地上捉食,这不公平;蚕可以破茧而出化为蝶蛾,而蚯蚓只能在地下苟且偷生,这不公平;有的人腰缠万贯显赫一时,而有的人却穷困潦倒了此残生,这不公平……难道这不公平后面就没有公平了吗?雄鹰在经历了痛苦的磨砺所以才能翱翔天际,春蚕经历了生死考验所以才能翩翩起舞,而腰缠万贯者也是白手起家,奋力拼搏方有今日成就,这难道不公平吗?我认为强者和弱者之间的“不公平”只在于强者有坚强的意志,又改变命运的志向,有付出心血的决心,这种种不公平的背后恰恰就是公平!张亚勤幼年丧父,上天对他公平吗?张海迪身有残疾,上天对他公平吗?贝多芬中途失聪,上天对他公平吗?但幼年丧父的何止一个张亚勤,身有残疾的何止一个张海迪,中途失聪的何止一个贝多芬?上天的不公平与公平是均等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人日后成就的令人景仰的业绩就是公平的回报。有谁像张亚勤那样夜以继日的勤读苦学?又有哪个残疾人像张海迪那样身残志坚呢?又有哪个聋子像贝多芬那样执著奋斗呢?因为他们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所以成功了,难道这不公平吗?凡高能够成为享誉世界的大画家是公平的,司马迁能够成为一代史学大师是公平的,郭俊峰能够创建“越众”,22岁便身价千万是公平的。而这公平背后的不公有谁敢于承受,能够承受。凡高被当时的画界所鄙视却不变理念,最终以死抗争,你行吗?司马迁为完成《史记》而忍辱负重甘受耻刑,你行吗?郭俊峰身背十几万债务却依然斗志不减,从最低级的推销员做起,你行吗?他们今天的伟大全用自己的意志伴着血泪凝聚而成,这有又什么不公的呢?\\朋友,不要再为今天的不公而苦恼,听一听李白的心声天生我材必有用”,听一听毛泽东的心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广阔的胸襟,伟岸的气质,坚强的毅力与不倒的决心还没有激励你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你便是强者,没有人能说这不公平!

小谈信念字典说:“信念就是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歌德说:“信念是储蓄在自己家里的私人资本。”安格尔说:“信念是驱使你勇往直前,遇难不退的甲胄。”泰戈尔说:“信念是鸟,它在黎明的黑暗之中,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海伦·凯勒说:“信念是强烈的精神搜索之光,它照亮道路,虽然凶险的环境在阴影中潜行,我却毫不畏惧地走向‘魔林’!”信念是阳光,是空气,是水,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人只要抱定信念,有所追求,“就觉得没有什么牺牲是难以忍受的”。美国著名作家欧·亨利在《最后的常春藤叶》中描写了一位因患肺炎而危在旦夕的年轻女画家——琼珊。医生说她只有十分之一恢复的希望:“那一成希望在于她自己要不要活下去”。当时正值深秋时分,卧病在床的琼珊便开始数窗外一棵常春藤上的叶片。她坚信,当最后一片叶子脱落时,自己也就该死去了。那时的她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因为她的脑海中漆黑一片,没有信念。窗外的常春藤叶纷纷飘落,而最后一片叶子在狂风暴雨中始终青翠的挺立枝头。琼珊心中的冰雪开始消融,终于,她感悟到“想死是有罪过的”。于是开始积极地与病魔对抗,两天之后,竟奇迹般地痊愈了!是什么力量把琼珊拉离死亡而走向幸福?是信念!永不凋落的常春藤叶象熊熊燃烧的希望之火,让琼珊充满了对生命的渴望。但欧·亨利的这篇小说并未到此收尾。其实,常春藤上的叶子早已落光,琼珊看到的那片长春藤叶只是墙上的一幅画而已!而作者,正是她楼下一位同样被肺炎判了死刑的画家。老画家年事已高,为了让琼珊永远不会失去希望,他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忍着巨痛完成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幅作品——墙上的常春藤叶。是什么支持着他完成了这个艰难的过程?还是信念!他的信念就是用自己的余生之力帮助另一个人燃烧起生命的希望。他成功了,他的成功与琼珊的成功一样,都是因为抱定了生命的信念!信念到底是什么?难道是一种能让人起死回生的魔法?是一种力量无穷的超能力?也许,世界上最伟大的智者也说不清楚这个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人必须拥有信念,没有信念的人只会象空虚的果壳一般脆弱而空洞,而拥有信念的人则能拥有最丰硕的生命之果。我想,信念就象太阳的光芒。你丢弃它,与它背道而驰,便会渐入黑暗;而你如果面向它,拥抱它,眼前就会是一片光明!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