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光照对植物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光照对植物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I. 种子的成熟过程。种子的形成和成熟过程实质上是指胚由小变大,营养物质在种子中变化和积累的过程。主要是把葡萄糖、蔗糖和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合成为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等高分子有机物质,并积累在子叶和胚乳中。这些物质由光合作用产生,因此光照强度直接影响种子内有机物质的积累。如小麦籽粒2/3的干物质来源于抽穗后叶片及穗子本身的光合产物,此时光照强,叶片同化物多,输入到籽粒的多,产量就高。在小麦灌浆期一遇到连着好几天阴天,籽粒重量明显地减小而导致减产。此外,光照也影响籽粒的蛋白质含量和含油率。II. 种子萌发过程。种子萌发必须有适当的外界条件,即足够的水分、充足的氧气和适当的温度。这三者是同等重要、缺一不可的。光对一般的植物种子萌发没有什么其他特别的影响,但有些植物的种子的萌发是需要光的,这些种子叫做需光种子,如莴苣、烟草等的种子。还有一些萌发时不需要光的种子称为嫌光种子。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的休眠和萌发对某些波长的光较敏感,主要是红光、远红光和蓝光。这些种子的这种需光萌发性与种子内的光敏色素有关,隐花色素对种子的休眠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主要是光敏色素的作用。伟照业植物灯西红柿育苗实验光敏色素分布在植物的各个器官中,作为光受体,它在吸收了不同波长的光以后,可以诱导和调节植物的形态建成,并对某些生理过程有着显著的影响。例如莴苣种子的发芽中,光敏色素参与了休眠的解除和种子的萌发。在种子成熟后的干种子状态,含有光敏色素的红光吸收型(Pr)和远红光吸收型(Pfr)两种类型。Pr吸收红光能转变成Pfr,Pfr吸收远红光转变成Pr。Pfr是光敏色素的活化形式,可引起各种生理反应。当萌发条件适宜时,在光的照射下,Pr发生水合并转换成Pfr,从而导致发芽。嫌光种子一般来说都是大粒种子,它们具有足够储藏物质以维持幼苗较长时间生长在地下黑暗环境中,发芽一般不需要光,如瓜类;而需光种子则多为一些小粒种子,当它们处于光不能透过的土层中时,保持休眠状态,只有当它们处于土表,依赖少量储藏物质进行发芽,从而及时伸出土表迅速进行自养生长。这在生态学上是具有一定意义的。如果小粒种子在土表下的黑暗处就能发芽,等它还不能伸出土表时,就已经耗尽储藏物质而不能存活了。伟照业植物灯科研实验III. 幼苗的生长分化过程。这一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间接作用是指光通过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和物质运输等影响植物生长。这个间接作用是一种高能反应,因为光是光合作用的能源,光照不足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有机物质,植物生长也就失去了物质基础。此外,光还可以影响植株的蒸腾作用。光是影响蒸腾作用的最主要外界因素,叶子吸收的太阳光辐射能的大部分用于蒸腾。另外,光直接影响气孔的开闭,在光下气孔开放,气孔阻力减小,叶内外蒸汽压差也增大,从而使蒸腾加快,有利于物质的运输。但如果是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况下,就会引起植物水分不足,影响植物的生长。光的直接作用是作为一种信号传导的。这个过程与光敏色素的调节有关。如双子叶植物,胚轴破土伸出地面前,茎尖为钩状,当出土后给以红光照射,形成Pfr(激活型)促使钩展开。此外,在黑暗中生长的幼苗与光下生长的幼苗在形态上有很大差异。黑暗中幼苗植株瘦长,茎细长脆弱,机械组织不发达、顶端呈弯钩状、节间很长,叶片细小不能展开,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同时根系发育不良。这种幼苗由于茎叶均为黄色,被称为黄化苗。而红光促进幼叶的展开,抑制茎的过度伸长,对消除黄化现象起着最有效的作用。伟照业植物补光灯就是模拟太阳可见光波段400-780nm对植物生长有影响的波段,突出优势455-465nm蓝光和640-700nm红光波段,在植物少光或者无光的环境下促进植物光合作用、促进植物生长。

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对光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太阳光还是人工光进行植物生产,最终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产物的积累。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叶绿素等光合器官,在光能作用下将CO2和水转化为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通^植物线粒体等呼吸器官,吸收氧气和分解有机物而释放CO2与能量的生理过程,是植物把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用来形成根、茎、叶等形态建成的重要生理活动。呼吸作用包括与光合作用毫无关系的暗呼吸以及与光合作用同时进行的光呼吸2个部分。作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平衡点也不同。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控制作物的光合速度和呼吸速度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对平衡,达到提高目标产量或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与CO2的吸收、释放关系密切,光合时吸收CO2,呼吸时排放CO2,这2种生理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光合器官的叶片内外的CO2交换速度也就等于光合速度减去呼吸速度。通常把该CO2交换速度也叫做净光合速度,其中的呼吸速度则是暗呼吸速度与光呼吸速度的总和。一般而言,C3植物光呼吸速度高,C4植物光呼吸速度低。因此,净光合速度为0时,光合速度等于光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的单位为kg/cm2・s)或mol/cm2・s)(以CO2计),表示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排放或交换量。光强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与光照的强度及其累积的时间密切相关。光照的强弱一方面影响着光合强度,同时还能改变作物形态,如开花、节间长短、茎的粗细及叶片的大与厚薄等。在某一CO2浓度和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形成抑制作用,使叶绿素分解而导致作物的生理障碍。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的差异较大,光饱和点一般会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植物生产中给予光饱和点以上的光照强度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当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之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多于积累,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枯死,因此对植物生长也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耐荫植物的光补偿点为200~1000 lx,喜阳植物的光补偿点为1000~2000 lx。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喜光型、喜中光型、耐弱光型植物。蔬菜多数属于喜光型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比较高,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作物对光照强度的相关要求是选择人工光源的最重要依据,了解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对设计人工光源、提高系统的生产性能都是极为必要的。光质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质或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来不断适应太阳辐射,并依据种类不同而具有光选择性吸收特征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300~2000 nm,而以500 nm处能量最高。太阳辐射中,波长380nm以下的成为紫外线,380~760 nm的叫可见光,760 nm以上的是红外线也称为长波辐射或热辐射。太阳辐射总能量中,可见光或光合有效辐射占45%~50%,紫外线占1%~2%,其余为红外线。波长400~700 nm的部分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利用的能量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700~760 nm的部分称为远红光,它对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植物光合过程中,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600~680 nm),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300~500nm),绿光(500~600 nm)吸收的很少。紫外线波长较短的部分,能抑制作物的生长,杀死病菌孢子、波长较长的部分,可促进种子芽、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的含量;红外线还对植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并产生热效应。不同的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表1),强光条件下蓝色光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红色光则阻碍其合成。虽然红色光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的能量源,但如果没有蓝色光配合则会造成植物形态的异常。大量的光谱实验表明,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蓝色光(400~500 nm)比(R/B比)才能保证培育出形态健全的植物,红色光过多会引起植物徒长,蓝色光过多会抑制植物生长。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远红色光(700~800 nm)比(R/FR比)能够调节植物的形态形成,大的R/FR比能够缩短茎节间距而起到矮化植物的效果,相反小的R/FR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植物工厂选择人工光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光源,如LED、LD以及冷阴极管等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光源需要通过不同光谱的单色光组合构成作物最适直的光质配比,以保障高效生产和节能的需求。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与日长(或光期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其为植物的光周性。光周性与光照时数密切相关,光照时数是指作物被光照射的时间。不同的作物,完成光周期需要一定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如白菜、芜青、芭英菜等,在其生育的某一阶段需要12~14 h以上的光照时数;短日照作物,如洋葱、大豆等,需要12~14h一下的光照时数;中日照作物,如黄瓜、番茄、辣椒等,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时数下,都能开花结实。

光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调节的作用,尤其是对植物幼苗分化起到作用。通常在种子成熟的过程当中,植物经过光的作用以后,它结的种子数量也就越多。而在种子萌发的过程当中,光对种子的萌芽作用不是很大。另外,光还能促进植株的根、茎和叶片的生长,能够有效的防止植株进行徒长。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除通过代谢作用影响其生长外,还可通过抑制细胞生长、促进细胞分化对植物器官分化和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光对植物形态建成产生的直接影响称光范型作用。光是绿色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须的条件,其影响植物生长的光照因素主要有光照强度、光照波长和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根据植物学理论,只有一定强度的光照刺激,才能产生引起植物有效的光合作用。适宜的光照强度可以促进光合作用顺利进行,未知物生长提供足够的物质和能量。依照不同植物生长特点,适合植物光合作用的光照强度一般在10000-30000勒克司。在黑暗条件下,植物表现为:茎细、节长、脆弱(机械组织不发达)、叶片小而卷曲、根系发育不良,全株发黄,这种现象称为黄化现象。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与光照强弱密切相关,但不同植物对光照强度要求不同。光照强度的单位是勒克司,可用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光和强度(即同化率)三个数值表示、光补偿点是植物在一定光照条件下,其光合作用制造的养分与呼吸作用小号的养分相等。光饱和点是植物在一定光照强度条件下,其光合作用达到最高点,光和强度是单位叶面积在每小时内同化的二氧化碳的重量。果蔬类蔬菜除营养器官需要正常生长外,在果实成长过程中也需储存大量的复杂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等,所以对光照强度要求较高。比如原产于晴天多、光照强的中部非洲和中、南美洲的番茄、辣(甜)椒、菜豆等,根菜类和叶菜类是以营养体为成品的,其所需物质多为简单的糖和淀粉,故对光照强度要求也较低。如大白菜光补偿点是750Lux,光饱和点是15000Lux。一般在露地栽培条件下,各种蔬菜植物对光照要求均可满足,但其强弱也受种植密度、行向、间套作方式等影响。蔬菜植物在光照强度不足时,除光合作用强度降低外,还能影响叶子大小、薄厚,叶肉结构,节间长短,茎的粗细等植物形态上和解剖学上的变化。这些又都会影响植株生长发育状况,影响产量和品质。在生长势强、密度较大的群体中,上下部叶片受光照强度有时差异很大,在生产上为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有时可适当打掉下部部分叶片,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光照波长根据植物学理论,不同波长的光照对植物生长有不同影响。短波的蓝紫光有抑制植物生长作用,其中紫外光的抑制作用更显著,它可以使植物矮化。在育苗时常采用浅蓝色塑料薄膜覆盖,它能透过紫外光,抑制植物徒长,与无色薄膜相比,幼苗生长得更健壮。在自然光照基础上,添加蓝色波段和红色波段的补充照明,对整条街植物生长有显著效果。

研究动机: 我这次会选「光对植物的影响」这个题目的原因是:世界上到处都是植物,而且我知道植物在生长的过程中,一定需要适度的阳光,所以我想要了解光的强弱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不同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的生长是否有影响。研究目的: (一)光的强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二)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三)光的强弱,对植物生产养分的影响?研究结论与建议:实验一、光的强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从这个实验中,发现 (一)25W下的植物长的最快,平均每天长,因为25W的光最强,所以植物有足够的光线可以使自己快速生长。 (二)8W下的植物长的最慢,平均每天长,因为8W的光线最弱,所以植物没有足够的光线可以使自己生长。实验二、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一)在8W的叶子加上碘液,发现颜色稍淡,可能是因为8W的灯光不够强,无法使植物大量的制造养分,因此颜色较淡。(二)在25W的叶子加上碘液,发现两个的颜色都差不多,颜色较深,可能是因为25W的光线已足够植物制造养分,所以在25W灯光下的植物,养分较多。实验三、光的强弱,对植物生产养分的影响从这个实验中,发现(一)在8W的叶子加上碘液,发现颜色稍淡,可能是因为8W的灯光不够强,无法使植物大量的制造养分,因此颜色较淡。(二)在25W的叶子加上碘液,发现两个的颜色都差不多,颜色较深,可能是因为25W的光线已足够植物制造养分,所以在25W灯光下的植物,养分较多。一、光的强弱,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一)从实验中发现,绿豆的茎都长的特别高,可能是因为给植物光照的时间不够,导致植物的叶子特别少,而茎却特别高,所以在实验中,植物高度的差异性很小,在下次实验的时候,光的瓦数差异要更大,光照的时间要很久,才能做出差异性较显著的实验。(二)当初,是把为发芽的绿豆埋进去,但是,每颗绿豆发芽的时间都不一样,导致实验有误差,下次做实验,应该把一样高的芽放在一起,才能减少实验的误差。二、光的颜色,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我们发现不同波长的光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不同的影响。植物在行光合作用过程中,并不是所有波长的光能都可利用,光线中的红光与蓝光(红色光的波长范围为640-740nm,蓝色光为420-490nm)是被植物吸收最多的,并能促进叶绿素的形成,具有最大的光合活性(行光合作用的能力)。绿光容易被绿色叶子反射和透射,因此很少被吸收利用。但是在本次的实验中观察到照射紫光的绿豆长的最高,其次才是照射蓝光与红光的绿豆,是否还有其他的重要因素影响本次的实验,导致实验结果不如预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好问题。 三、光的强弱,对植物生产养分的影响 ? 从实验中发现,植物滴上碘液以後,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可能是因为光照的时间不够久,导致叶子的养分都被拿来使用。在摘下来以後,都处於阴暗处,导致养分拿来供给叶子,使得实验并没有明显的差距,在下次的实验中,让植物照光时,照得久一点,并且放置在有阳光的地方,才能避免养分的流失。

电气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研究论文

在建材上加入了电气石的涂料、石材、板材、地毯、水泥等,将具有去污、消毒等功能。汽车业:用电气石可制造内饰材料,保温、清洁车内空气用电气石添加的汽车油漆,可使汽车颜色常新。家电制造业:电气石铸件可使洗衣机洗衣服更干净,空调机可以消臭、抑菌、释放负离子。化妆品:用电气石制作的化妆品可以消痘、祛斑、美白、消皱纹。食品加工业:可用电气石制作食品袋、保鲜袋。农业:电气石可使土壤升温,缩短农作物的生长期,达到丰产的目的。另外,电气石在酿酒业、水产养殖业、畜牧业、鲜花业等,都有广泛的应用。

电气石粉在药物方面的应用:电气石粉可以做成电气石膏药,电气石膏药及其生产方法。其特点是在膏药的膏料中加入超细电气石复合的负离子粉。其优点是:既保留膏药原有的功能,又具备了电气石发射远红外、释放负离子、释放微量元素和显著的生物电特征。他所释放的超高压微电流静电可以刺激患部肌肉和神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作用,并且可以促进肌肉细胞的新陈代谢。电气石膏药组成结构为裱背材料、膏料层和膏面覆盖物;裱背材料为无纺布或针织布;膏料层为中药提取物和加入超细电气石复合的负离子粉等基质物料层;膏面覆盖物为离型纸或离型膜。

电气石又称碧玺,会依靠自身性质释放少量负离子,并伴生远红外线,两者都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负离子能改善新陈代谢,提升免疫力,远红外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一些汗蒸馆或医疗机构会选择带有电气石的建材做装修。

电气石也叫托玛琳,出现在我国是公元644年唐太宗征西时得到的,称之为“碧玺”, 托玛琳化学成分比较复杂,是一种以含硼为主,还含铝、钠、铁、镁、锂等元素的硅酸岩矿物.托玛琳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人们注意到这种宝石在受热时会带上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故得名电气石. 我国在公元644年唐太宗征西时得到了这种宝石,称“碧玺”,并将它刻制成印章.清朝时把“托玛琳”称为“碧玺”琢刻而成的莲花,重达克(三十六两八钱),价值白银75万两.在我国的一些历史文献中也有将“托玛琳”称之为砒硒、碧霞希、碎邪金等,但多称为“碧玺”.在1880年,居里家族揭开了这种宝石的秘密,既:Tourmaline晶体两端都带有正、负电核,表面流动着的微电流,因此就有了“电气石”这个学名. 1986年,日本科研人员发现,电气石被粉碎的越细,所释放的能量越大.他们将粉碎的电气石晶体同天然纤维结合在一起制成的纤维,称为“梦”的纤维,并将其应用于保健领域.目前,采用的是韩国21世纪的高科技技术--液态电气石.电气石现在被广泛的应用到保健行业,现在也出现在了很多电气石汗蒸房,这样的汗蒸房把汗蒸和电气石的作用都发挥到了及至.电气石能够用永久的产生微电流,这种电流和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这样就可以起到促使血液循环顺畅其,另外电气石还能释放负离子,这些负离子能够调节人体离子平衡,身心放松,活化细胞,提高自愈率等很多作用,并能抑制身体的氧化和除异味的功效.电气石中还含有各种天然矿物质,人们在和电气石接触时,或在这样的房间汗蒸时,借着电气石微弱电流的作用,这些人体所需的矿物质就会很容易被吸收,达到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的作用.另外电气石还能释放远红外线,渗透到身体深层部位,温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促进陈代谢.电气石(托玛琳)化学成分复杂,是以含硼为特征的铝、钠、铁、镁、锂的环状结构硅酸盐矿物.电气石是一种硅酸岩矿物,其工艺名称为"碧玺".一般产于花岗伟晶岩型及高温气成热液型矿床中,是一种典型高温气成矿物之一 .电气石最早发现于斯里兰卡,当时被视为与钻石、红宝石一样珍贵的宝石.人们注意到这种宝石在受热时会带上电荷,这种现象称为热释电效应,故得名电气石.电气石又称碧玺,碎邪金,带电的石.达到宝石级别的称之为碧玺.居中档宝石之列.一.电气石(托玛琳)基础知识:电气石(Tourmaline) Na(Mg,Fe,Mn,Li,Al)3Al6〔Si6O18〕〔BO3〕3(OH,F)4�或写成通式: NaR3Al6〔Si6O18〕〔BO3〕3(OH,F)4. 二.【化学组成】即除硅氧骨干外,还有〔BO3〕络阴离子团.其中Na+可局部被K+和Ca2+代替,(OH)-可被F-代替,但没有Al3+代替Si4+现象.R位置类质同像广泛,主要有4个端员成分,即: 镁电气石 (Dravite)R=Mg; 黑电气石(Schorl):R=Fe; 锂电气石(Elbaite):R=Li+Al; 钠锰电气石(Tsilaisit)R=Mn. 镁电气石—黑电气石之间以及黑电气石—锂电气石之间形成两个完全类质同像系列,镁电气石和锂电气石之间为不完全的类质同像.Fe3+或Cr3+也可以进入R的位置,铬电气石中Cr2O3可达. 三.【晶体结构】三方晶系; -R3m;a0=~ nm,c0=~ nm;Z=3.电气石晶体结构基本特点为〔SiO4〕四面体组成复三方环.B配位数为3,组成平面三角形;Mg配位数为6(其中有两个是OH-),组成八面体,与〔BO3〕共氧相连.在〔SiO4〕四面体的复三方环上方的空隙中有配位数为9的一价阳离子Na+分布.之间以〔AlO5(OH)〕八面体相联结(图G-24).四.【形态】晶体呈柱状,晶体两端晶面不同,因为晶体无对称中心.柱面上常出现纵纹,横断面呈球面三角形(图G-25、G-26),这是因为发育一系列高指数晶面引起的,至于为什么发育一系列高指数晶面,可能与表面能有关,因为,从几何的角度来看三方柱的表面能是比较大的,发育为球面三方柱会降低表面能,但球面三方柱必导致部分高指数晶面的发育.双晶依(10 1)或(40 1)发育,但较少见.集合体呈棒状、放射状、束针状、亦成致密块状或隐晶质块状.图G-25电气石的晶体 三方柱:m{01 0};六方柱:a{11 0};三方单锥:r{10 1},o{02 1};复三方单锥:u{32 1} 图G-26 电气石晶体呈柱状、柱面上出现纵纹 五.【物理性质】颜色随成分不同而异:富含Fe的电气石呈黑色,富含Li、Mn和Cs的电气石呈玫瑰色,亦呈淡蓝色,富含Mg的电气石常呈褐色和黄色,富含Cr的电气石呈深绿色.此外,电气石常具有色带现象,垂直c轴由中心往外形成水平色带,或c轴�两端颜色不同.玻璃光泽.无解理;有时可有垂直L3的裂开.硬度7~.相对密度~,随着成分中Fe,Mn含量的增加,相对密度亦随之增大.不仅具有压电性,并且还具有热释电性(因为其单向轴L3是唯一的极轴).电气石晶体呈柱状,集合体呈棒状、放射状、小针状,也呈致密块状或隐晶体状.六【成因及产状】电气石成分中富含挥发组分B及H2O,所以多与气成作用有关,多产于花岗伟晶岩及气成热液矿床中.一般黑色电气石形成于较高温度,绿色、粉红色者一般形成于较低温度.早期形成的电气石为长柱状,晚期者为短柱状.此外,变质矿床中亦有电气石产出. 七.【鉴定特征】柱状晶形,柱面有纵纹,横断面呈球面三角形,无解理,高硬度为特征. 八.【主要用途】其压电性可用于无线电工业;其热释电性可用于红外探测、制冷业.色泽鲜艳、清彻透明者可作宝石原料(俗称碧玺). 九.【电气石的优点和新开发用途.】电气石的五种优点 单晶体电气石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产生永久性微弱电流为毫安培,与通过人体神经的电流类似,促使血液循环顺畅其.特性大致分为下列五项. (1)产生负离子 负离子又称为[ 空气的维他命 ],具有调节人体离子平衡作用,能使身心放松,活化细胞,提高自然治愈率等作用,并能抑制身体的氧化或老化,现代的环境具有许多促使正离子生成的要因,身体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因此,负离子是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物质,此外,负离子也具有除臭的功效. (2)电解水 水电解后,能获得界面的活性作用、氯的安定化、铁的钝化(预防红色铁锈生成而发生红水)、水的还原化、去除二氧化硅与粘合物(微生物集合体)等各种效果.电气石与水反应,就能处理连化学洗剂和化学物质都很难处理的问题. (3)缩小水分子束 水分子(H2O)并非单独存在,其分子会相互结合,形成分子束.分子束较小的水能去除氯或不纯物,味道佳,而且能够提高身体的渗透力. (4)放射远红外线(4—14微米的成长光线) 远红外线能够渗透到身体深层部位,温暖细胞,促进血液循环,使新陈代谢顺畅.电气石远红外线发射力将近100%,数值较其他矿物高. (5)含有有效微量矿物质[编辑本段]托玛琳远红外线的作用远红外线对人的健康有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可加速血液循环,改善脑组织微循环状况,使脑细胞得以充分的氧气及养料供给,加强新陈代谢,使大脑皮层失衡状况得以改变,加深抑制过程,起到镇静、安眠作用.并且对循环系统也得到调节,人体吸收大量远红外后的热效应可使皮肤温度升高,刺激皮内热感应器,通过丘脑反射使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血流加快,并引起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血管张力降低,使小动脉、毛细动脉及毛细静脉扩张,促使血流加快,从而带动人体大循环的加快,由于血流加快,使大量远红外能量被带到全身各组织器官中,作用到微循环系统,调节了微循环血管的收缩功能,使纤细的管径变粗,加强血液流动,瘀滞扩张的血管变滞流为线流,这就是远红外对微循环血管的双向调节.最重要的是还有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作用,远红外加速循环,使代谢更加旺盛,提高机体组织器官功能,延缓器官衰退进程,经常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达到人体延缓衰老、延年益寿的目的.电气石含有各种天然矿物质,其中有许多与人类必须的矿物质相同.借着微弱电流的作用,矿物质容易被吸收,是极佳的矿物质来源. 上述电气石的优点并非单独作用,而会发挥复合作用,产生各种效果.下面举例详细说明缩小水分子束,能使水美味健康的情况. 远红外线对人体产生的作用:1.使水分子活性化,增加分子含氧量.远红外线能使水分子共振,使惰性水分子变成独立水分子,从而增加身体含氧量,增加细胞活力,延缓衰老.2.改善微循环.独立水分子可自由出入细胞,通过共鸣共振,表现为热能,使皮下深层组织温度上升,血流加快,微丝血管扩张,心脏的压力就会减少.微丝血管向人体细胞供应氧气和营养,同时把新陈代谢产生的废物排出体外.如果微循环出现问题,会导致心脑血管,高血压,肿瘤,关节炎,四肢冰冷麻痹等疾病.3.微循环得到改善,许多引起人疾病的废物可排出体外,促进新陈代谢,预防人得某些疾病.4.预防因尿酸过高而引起骨致关节疼痛.不适宜用远红外线的人有:有出血倾向的人禁用;恶性肿瘤部位慎用;心脑血管功能不全者不要用;新伤疤痕着不要用.水不会以单独分子存在,它会与氢结合,形成分子集团.称为分子束.活化的水为5-6个分子结合的分子束.在此状态下,分子的活动最旺盛. 一旦水含有氯或重金属等不纯物时,这些不纯物会进入分子束中,形成数十个分子集团,抑制水分子的活动,使水变的难喝,而且细胞的渗透力也会降低,自来水不好喝的原因,不止是进行氯处理,与分子束的大小也有关. 一般自来水的分子束为12-16个,受到污染的水一般约35-36个,自来水的分子束即使通过净水器也不会产生变化.如果利用4-14微米电磁波的电气石作用于分子束较高的水,就会变成5-6个理想的分子束.电气石产生的电磁波不仅可以提高人体的生理活性,也可以使水活化. 分子束的大小,可以借着氧核磁共振装置加以测定.在分子图表中,呈现如山幅寛广的高分子集团状态.电气石处理过的水,口感极佳,渗透力强,能提高胃的吸收力,由于水分子束缩小,所以光是饮用就能实际感受到电气石的作用. 另外,值得特别提醒的是使电气石发挥最大效果有五大条件(即对流、温度差、压力、水分、摩擦),错误的使用方法会造成反效果. 最近几年开发的新用途: 一、水处理:经过电气石处理过的水分子束小(大分子的水被变为小分子水),而且酸性水会变为对人体有利的弱碱性水,口感甜美. 二、桑拿用于石疗,沙疗,水疗等保健用途. 三、化妆品:单晶体电气石是一种具备磁性的物质,这种结晶状的半宝石被认为具有疗效及调和元素和成分的特性,单晶体电气石带电的特性可以使水分子排列整齐,形成一个理想的离子网,可与其它成分产生协同作用并被肌肤吸收,提高整体功效,长期以来,单晶体电气石的震动能量作用被认为可使保养品中所含的植物精华成分更易发挥作用,目前电气石或其它能量矿石在美容中的运用并不常见,但是在保健领域相关商品方面比较普遍,效果较好.利用电气石开发的化妆品才刚起步,化妆品原料经过电气石处理过后,营养成分的分子结合缩小,使营养可以通过皮肤细胞间的缝隙,甚至能够到达生成皮肤细胞的真皮.能实现祛斑防皱恢复皮肤弹性等效果.可制成乳液、洗面奶、晚霜、沐浴露、化妆水、面膜、粉饼等等化妆护肤品,有消痘、祛斑、美白等功效,用于洗发水中去头皮屑效果相当好. 四、单晶体电气石能产生负离子可吸附有机挥发物等特性,用于以各种乳胶、油漆、水性涂料为载体,涂刷内墙与屋顶,可长期清新空气,同时吸附由于装修房屋造成的甲醛甲苯等有机挥发物污染,当然也可以添加到墙纸、墙布、空调过器中,制成薄砖铺在地毯和地板下,可防霉除臭. 五、利用单晶体电气石能抑菌除菌除臭功效,制成相关产品,放入冰箱,既能除臭去异味,又可保持食品新鲜,也可用于自来水活化、净化、污水处理等. 六、纺织业、制鞋业等:添加到衣物和床上用品中对人体既有红外理疗作用,又具有抑菌防臭效果等. 七、电气石加工成的新型材料,用作电气石汗蒸房.提示:[使电气石发挥效能的基本条件]1、对流:空气、水的流动或人吸入空气,都会形成对流. 2、温度差:不只是温热,即使是冷却,也能发挥威力.盖在身体上,能够遮挡阳光. 3、水分:不光是接触水、甚至是对空气中的水分或汗的湿气,都能作用. 4、压力:加诸重力、水压、气压等压力,只需能接触到身体程度的压力即可. 5、磨擦:振动或揉搓的磨擦能够引出强烈效果.当电气石及其活用品接触到身体时,接触身体的水分、体温、压力,借着活动身体,能够产生磨擦与对流.所以电气石接触人体时,最能发挥效果.十、电气石陶瓷球的作用一般从水源地的水流到自来水公司水处理厂的过程中,会受到许多有害物质的污染,因此,净水厂利用过滤或沉淀等方式去除污物,在使用氯杀死各种细菌,其后去除氨、锰、有机物等.要求送到各用户的水氯的浓度年均为(一升水中含有毫克的浓度)以上,夏季细菌容易繁殖,氯的浓度会更高.高浓度的氯含有强烈的漂白水臭,一点也不美味,氯会使水分子束增大,失去水的滑口感,另外,自来水还含有净水厂无法去除的重金属等不纯物,也会使水分子束增大,是造成水难喝得另一个原因. 氯和存在水中的滤系列有机物结合,就会产生致癌性物质总三卤甲烷.氯的含量越高三卤甲烷的生成氯就越高.因此,基于上述理由,许多人会安装去除氯和污水的净水器,不过一般的净水器(活性炭式、中空丝膜式、陶瓷式)只能消除氯,无法去除有机物及其他有害人体的化学物质,同时也去除了能使水变的好喝的钙、镁等矿物质成分. 但是如果用电气石陶瓷球处理过的水就能解决各种问题,制造出安全且美味的水. 美味水以下特征 (1)不含有害物质. (2)无异臭、混浊,呈透明状. (3)钙、媄的含有量(硬度)为50-100 ppm .钙镁的比列最理想的是四比一. (4)PH值为— . (5)氧含有量为5-6 ppm . (6)二氧化碳含有量约 20 ppm . (7)水分子束较小(5-6个). (8)为活性水(利用氧化还原电位的还原水). 活用电气石陶瓷球处理过的水,可以发挥各种重组现象,使自来水变成理想的水(机能水).其效果叙述如下:(1)缩小水分子束(5-6个). (2)PH值调整为- (以原水的PH值为标准). (3)降低氧化还原电位. (4)赋予界面活性作用(提高水的去污性、渗透性、降低表面的张力). (5)赋予除臭、杀菌作用(消除微生物臭、金属臭、化学臭). (6)提高保持鲜度的效果(如可使鲜花开的更长久等). (7)提高防止氧化的效果. (8)氯的安定(固定)化(消除氯臭及异味). (9)金属的钝化(预防红色铁锈的生成及红水). (10)去除及防止硅的附着. (11)赋予有益健康的离子化有效矿物质(镁、铁、硅等). (12)去除黏着物(微生物集合体). (13)赋予医疗效果(变化为免疫水). 上述作用,使自来水成为分子束较小的还原水.安定化的氯,不会产生氯臭.电气石矿物质溶出,使自来水变成美味健康水. 电气石陶瓷球能够将有机物分解为二氧化碳与水等,并吸收有害金属离子,成为不会再溶出的安全金属,完全符合安全条件. 电气石陶瓷球处理过的水.符合食品安全法所规定的安全水的水质标准. 水质基准项目共有46种,另有监测项目(26项)及舒适水质项目(13项).监测项目是监视检出量较少的物质,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甲苯等有机物或镍等无机物.舒适水质项目是美味水的必要条件,此外.自来水中含有的有害化学物质超过了400种.因此,能够广泛处理有害物质的电气石陶瓷球处理水,确实是安全的饮水. 具有重整效果的电气石陶瓷球处理水不仅可当成饮水,也可以当成工业用水、食品加工原料水、养鱼用水、农业用水、畜产用处理水及其他产业用水.此外,电气石陶瓷球处理水的优点就是即使用于加工食品中,也能够使其中的水重整,发挥非常好的效果,此重整效果,对于化妆品使用的水或使用水系原料及化学品类的商品,能够发挥相同的效果十一、电气石最新应用:电气石汗蒸房又称细胞浴馆、韩式汗蒸馆,电气石细胞浴起源于韩国,从古老的黄泥汗蒸演变成今天高科技、高效能、多用途的新一代细胞浴.我公司与韩国合作,在此基础上加大了开发力度,使昂贵的贵族消费变成大多数人享受的体验中心,这在国内国外都是一个创举,同时对经营者也大大减少了投资,此项目的开发必然会引发一场健康观念的革新,电气石体验房是使用“液态”电气石加工的各种建筑材料,建成的恒温室,室温控制在35度~42度之间.通过加温和保温,“液态”电气石的能量可以快速、强烈地以远红外线、负离子及微电流的形式释放出来,它们共同构成的能量场可间接地通过空气向人体提供能量,使人体细胞由休眠状态转化为运动状态,加快人体的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排出体内毒素,平衡人体酸碱度,补充新的营养物质,从而起到保健和治疗的作用.电气石汗蒸房对改善人体健康,美容,减肥都有很明显效果.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胃肠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各种妇科疾病、男性生理疾病、各种癌症、及各种慢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能够起到药物无法达到的预防和治疗效果.电气石的产地:在中国以新疆,内蒙,山西,河北,广西,云南出产电气石较多,尤其是新疆单晶体质量为最好,宝石级的电气石主要出产在新疆和云南.在亚洲,斯里兰卡,阿富汗,西伯利亚都有品质较高的碧玺产出.品质最好的碧玺以巴西和非洲著称.十二.电气石开发出来的各种产品包括:1.电气石陶瓷地砖.把电气石粉添加到陶土中烧结而成,具有较高的空气净化和远红外发射功能,是一种优良的家庭,办公场所场所使用的保健材料.2.电气石服饰3.电气石护具4.电气石饮水机5.电气石香皂6.电气石水杯7.电气石节油器,电气石节能产品,广泛应用到汽车,摩托车.十三.电气石的压电性和热电性研究1 电荷的产生一般认为,产生电荷是由于电气石具有热电性和压电性.Nakamura指出,电荷的产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由自发的极化效应Ps导致,Ps=5Ps/dT,被称为初次热电效应;另一个是由晶体的热振动或受应力导致,在一定方向的电极化现象可表示为:I=S[(dPs/dT)+d33c33(dξ2/dT)]/dt..括号中的3项分别代表初次极化效应、由热膨胀和压电压电效应导致的二次热电效应.根据计算,二次热电效应(300oC)可达I=2×10的10次方~3×10的10次方A,与观察到的现象想吻合.电气石的热电性是一种带电的、不对称的、非简谐性振动,热电系数K随着温度增高而非线性增加.根据Donnay研究热电效应主要是由于晶体结构中心、3个八面体共有的0(1)的不对称、非简谐性振动引起的.在实验中,温度从193至393K变化时,它的重心偏移了,即标准偏差的10倍.这是惟一一个原子,其偏移量远远超出实验的误差许可.热电性也有可能与Na的O(2)有关,它们也存在异常大的温度系数,但没有大的位移.由于样品是不含Fe的锂电气石,应该考虑到Fe对热电效应的负作用,很多文献提到,黑电气石(Fe-电气石)几乎没有可检测到的热电效应.2 自发电极的存在与电场效应电气石自发的极化效应Ps表现为电气石周围静电场的存在,就象磁铁的磁极一样,有自发的磁性存在.自发电极的存在已为实验所证实,被解释为组成六连环的硅氧四面体siO44-角顶定向所致.电气石的自发电极,为永久性电极,不受外界电场的影响,其自发极化值是一个与温度无关的数值.Voigt检测了在室温下电气石晶体的自发极化值,得到Ps=,是BaTiO3在室温下的1/2400.电气石的电场效应主要表现为:电场对水的电解作用;静电场对带电离子的吸附与中和作用.(1)电场对水的电解作用由于自发极化效应,在电气石的周围存在着以C轴轴面为两极的静电场,E0=Ps/2?0.(a/r)3,a为电气石微粒半径,r 为距中心的距离.由此可知,在电气石表面厚度十几微米范围内存在10的7次方(最高值)~10的4次方V/m的高场强.在静电场的作用下,水分子发生电解,形成H+和OH-,H+和水分子结合形成活性分子H3O+,活性分子具有极强的界面活性,可以吸引水中的杂质、污垢,起到净化水源的作用;OH-和水分子结合形成负离子,可以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数,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2)静电场对带电离子的吸附与中和实验证实,静电场对处于其中的带电粒子有吸附作用,可以用于吸附粉尘、带电离子等.将电气石微粉分别置于pH=1、13的酸碱溶液中,1小时后H+、.OH-浓度显著减少,酸碱趋于中和.溶液中H+浓度与时间成线性关系:log[H+]=A-Bt,也可表示为:-d[H+]/dt=B[H+](A,B)为常数)电气石微粒与水的作用机制解释如下:通过电气石表面的高强静电场,表面十几微米范围内的H+、OH-离子被吸附到电气石的两极,与电解形成的H+和OH-中和,过多的H+以氢气的形式被释放出去.随着电气石表面H+离子的减少,在浓度差作用下,远处的H+离子不断向电气石表面移动直至达到平衡为止.H+离子的减少速率与水中H+浓度成正比.十四.最近有很多公司也已经出了电气石相对应的产品~托玛琳的目数:托玛琳通常情况下加工成100目 200目 325目 400目 600目 800目 1250目 3000目 .在实验室的条件下可以加工到10000目 [编辑本段]十四:电气石的分类从颜色分,主要分为彩色电气石和黑色电气石.按材质成分的不同,可分为晶体电气石和纤维电气石.电气石为黑色晶体状,外观呈现油腻光泽,硬度大,晶形完整,质量上乘.复三方单锥晶类.晶体呈柱状.晶体两端晶面不同,柱面常出现纵纹,横断面呈球面三角形.通常出现在含宝石的稀有金属伟晶岩型、钠长石、锂云母、云英岩型中.其具色带现象,条痕无色,玻璃光泽,无解理.具脆性.具压电性和热电性.在紫外线光照射下,不发荧光至发弱的荧光,在显微镜透射光下具多色性.纤维状电气石,其集合体呈棒状、放射状、束针状,亦成致密块状或隐晶块体,经分选加工后可成小颗粒晶状,粉末状.其化学成分如下:托玛琳对人体的益处托玛琳又称电气石、是火山喷发物.它的分子结构和宝石祖母绿是一样的.托玛琳可以散发大量的远红外和负离子.远红外的主要功能有四个方面的:1:基因方面的,它可以校正使其保持健康,比如野生动物他们生病时一般靠晒太阳来康复,如果一个人在一个黑暗的山洞里住上一个月,那么他们的身体就会变形,生病.2:细胞方面的,远红外和人体的频率有一部分四同频的,同频就产生共振,一共振就象筛米一样使细胞排列有序,振振振就把细胞内的水分子变小分子使细胞毒素排出,细胞内通畅,细胞吸收营养就充分细胞就健康,3血管方面的,共振产生热量,热胀冷缩血管扩张,血循环加快血管畅通,微循环畅通,微循环是人的第二心脏,是百病之源,中医讲疼则不通,通则不疼,一通百通,很多微循环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自然就好了.4:神经方面的,人的神经分中枢神经和自律神经,中枢神经支配我们的肢体语言,自律神经支配我们的脏腑器官和内分泌,由于振动的不断刺激使神经通畅可以有效的控制我们的肢体语言和内分泌电气石的使用寿命一般情况下 电气石的使用寿命是终身的 但是实际理论上讲他也有一定的寿命期限,要保证电气石的微量元素能永久释放最好的办法是隔一段是时间放在太阳底下晾晒.大晶体电气石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应用1.电气石原矿石:电气石原矿石一般是做装饰用 如汗蒸房内的装饰 以及家庭装饰2.电气石粉: 电气石粉主要用于汗蒸房保健 做电气石陶瓷球 护肤系列产品 服装保健产品 以及一些其他的保健产品3. 电气石陶瓷球 电气石陶瓷球一般用于水的处理 家庭引用水的过滤 火锅 桑拿按等///////////

与会发光植物有关论文参考文献

1]胡永红,黄卫昌. 美国植物园的特点──兼谈对上海植物园发展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1,(4). [2]鲍滨福,马军山. 两“园”合一 学用并举——浙江林学院植物园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园林,2006,(5). [3]李春娇,董丽. 试论植物园专类区规划[J]. 广东园林,2007,(2). [4]李惠卓,张彦广,吴杨哲,张亮,陈莉瑶,姬鹏,崔容华. 保定市植物园土壤特性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4). [5]林昌虎,孙超. 加强科普教育建设 扩大植物园生存空间[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6]郑金贵. 校园多功能教学基地“中华名特优植物园”的建设[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7]胡文芳. 人工与自然的科学结合——体验巴塞罗那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05,(3). [8]周练. 基于生态休闲文化的南亚热带植物园规划研究[D].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 [9]陈艺芬. 论植物园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J]. 柳州师专学报,2009,(6). [10]厦门植物园万石阁设计方案[J]. 建筑与文化,2008,(3). [11]黄远钧,黄惠明. 对园林围墙与园路进行设计与施工的分析[J]. 科学之友,2010,(6). [12]张和山. 浅谈影响园林绿化施工质量的因素及解决对策[J]. 科学之友,2010,(10). [13]李永红,杨倩. 杭州西溪湿地植物园——基于有机更新和生态修复的设计[J]. 中国园林,2010,(7). [14]郭鸿英,孙超,储蓉. 植物园数字化建设[J].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4). [15]孟宪民. 沈阳植物园的现状分析及同北京植物园的比较[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5. [16]唐宇丹,靳晓白. 植物园的外来种引种和生物安全[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17]张晓芹. 枸杞在园林中的应用及栽培管理技术[J]. 河北农业科学,2007,(2). [18]遆卫国,王晶晶. 喷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19]杨庆绪,蒋三登,张运德,刘毓. 园林建设志在环境友好 绿化发展重在资源节约[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20]尉秋实,李爱德. 植物保护、科研、开发三项功能建设的思路与对策[A]. 张治明.中国林业出版社[C].: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21]Mauro Ballero,Giovanni Piu,Alberto Ariu. The impact of the botanical gardens on theaeroplankton of the city of Cagliari, Italy[J]. 2000,(1). [22]韦标. 试论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与养护管理[J]. 科学之友,2011,(6). [23]吴徳智. 浅谈园林绿化施工中如何提高植树成活率[J]. 科学之友,2010,(10). [24]胡永红. 专类园在植物园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对上海辰山植物园专类园设置的启示[J]. 中国园林,2006,(7). [25]郦文俊. 园林景观栽植中的植物色彩设计研究[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8,(2). [26]麻广睿. 植物园发展与更新规划[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2009. [27]金晓雯. 园林建筑小品人性化研究[D].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2006. [28]Alessandro Travaglini,Diletta Ravaziol,Maria Grilli Caiola. A meteorological station and a pollen trap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and arboretum of the university of Rome Tor Vergata[J]. 2000,(2). [29]Dr. Boguslaw Molski,Roman Kubiczek,Jerzy Puchalski. Rye genetic resources evaluation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the Polish Academy of Sciences in Warsaw[J]. 1981,(1). [30]G. V. Kovaleva,T. G. Dobrovol’skaya,A. V. Golovacheva. The structure of bacterial communities in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brown forest soils of the Botanical Garden on Murav’eva-Amurskogo Peninsula[J]. 2007,(5). [31]Giuseppe Venturella. The Popularization of Mycology with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lermo[Z]. :1994,1. [32]李忠实. 加强园林施工质量管理浅谈[J]. China's Foreign Trade,2011,(12). [33]何勇军. 浅谈园林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控制[J]. 科学之友,2010,(6). [34]肖振甲,宋国祥. 浅谈园林驳岸工程施工现场管理[J]. 科学之友,2010,(14). [35]朱丹粤. 浅谈如何做好园林绿化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 华东森林经理,2007,(2). [36]齐海鹰,安吉磊. 浅谈观赏草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7). [37]郭丹. 园林绿化工程造价浅谈[J]. 广东园林,2007,(6). [38]计桂珍. 浅述避暑山庄的园林艺术[J]. 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5,(4). [39]Metal bioaccumulation in plant leaves from an industrious area and the Botanical Garden in Beij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5,(2). [40]N. Rascio,A. Camani,L. Sacchetti,I. Moro,G. Cassina,F. Torres,E. M. Cappelletti,M. G. Paoletti. Acclimatization trials of someSolanum species from Amazonas Venezuela at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Padova[J]. 2002,(4). [41]Irena Maryniak. Oles Shevchenko et al in the Botanical Gardens[Z]. :1989,5. [42]A. Alfani,G. Bartoli,R. Santacroce. Sulphur contamination of soil and Laurus nobilis L. leaves in the botanical garden of Naples University[Z]. :1983,5. [43]邵丹锦. 一个永续发展的热带风情植物园——新加坡植物园[J]. 中国园林,2011,(3). [44]肖春芬,彭艳琼,杨大荣. 植物园在物种迁地保护中的作用——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榕树和榕小蜂的保护为例[J]. 中国园林,2010,(5). [45]任康丽. 植物园景观设计功能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结合——从美国费尔柴尔德热带植物园看景观设计的组构[J]. 中国园林,2010,(9). [46]李忠超,陈红锋. 我国植物园新时期科学普及工作的思考——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为例[J]. 福建林业科技,2006,(3). [47]欧阳欢,王庆煌,黄根深,龙宇宙,宋应辉. 科研、开发、旅游三位一体新型植物园的创建——以兴隆热带植物园为例[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7,(4). [48]孟宪民. 国外植物园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植物园建设的启示[J]. 世界林业研究,2004,(5). [49]任海,简曙光,张征,郑祥慈,张奠湘,王峥峰,郝刚,段俊,廖景平,魏孝义,傅德志. 数字化植物园的理论与技术思考—以华南植物园为例[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4,(5). [50]林有润. 植物园,“植物系统与工程学”科学研究与实验的基地———兼论《巨系统》理论对植物园建设及对植物科学研究工作的指导意义[J]. 植物研究,1998,(4).

植物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光合作用既是生物学中最古老的问题,也是当前生物学的前沿之一,因为它不仅在农业,能源,生态等问题中具有重大实际意义,而且在生命起源,进化与光能转换等生物学基本理论问题中也很重要。但自1771年Priestley发现光合作用以来,光合作用的原初过程仍不很清楚,而对光合作用碳素同化的化学过程却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总的来讲,绿色植物(尤其是高等植物)在不同自然环境中不仅表现广泛的适应性,而且表现光合作用方式的多样性。1.光合作用的多种途径据目前所知,所有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初反应(包括光物理和光化学)都是通过捕获光能产生ATP和NADPH(即同化力),但随后发生的CO2固定还原过程则存在着较大的种间差异。研究表明,所有绿色植物都具有一种最基本的光合碳代谢方式,即著名的卡尔文循环(因其发现者而得名)或光合碳还原循环,亦称C3途径或C3方式。该途径的生化过程十分复杂,在此不予赘述。由于有的植物同时具有多种光合方式,通常称只利用这一方式的植物为C3植物。这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温带地区,其同化CO2的最适日温是15-25℃。光合作用的另两种变异途径是C4途径和景天科酸代谢(CAM)途径。具有C4途径的植物通常生长在热带地区,其同化CO2的最适温度是25-35℃,光合效率显著提高,称为C4植物;具有CAM途径的植物通常生长在干燥的沙漠地区,且白天进行光反应,晚上固定CO2合成有机酸,使有机酸含量表现明显的日变化,称为CAM植物。这两类植物与C3植物在叶片解剖结构及某些生理特性方面均有显著差异。此外,C4植物的光合作用还有三种变式,即PEP-CK型C4植物,NAD-ME型C4植物和NADP-ME型C4植物,这三类C4植物都具有相似的叶片解剖结构,即花环状维管束和具叶绿体的维管束鞘,其主要差别是产生的中间产物和脱羧酶不同。PEP-CK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内固定CO2形成草酰乙酸,然后转变为天冬氨酸传导至维管束鞘细胞,经丙酮酸磷酸双羧酶脱羧,其碳架以丙酮酸或丙氨酸重新返回到叶肉细胞;NAD-ME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中固定CO2形成天冬氨酸并传导至维管束鞘细胞,然后转化为苹果酸.并在线粒体内脱羧,其碳架再以丙酮酸或丙氨酸转回到叶肉细胞;NADP-ME型C4植物在叶肉细胞固定CO2形成草酰乙酸,而后转化为苹果酸,并被输送到维管束鞘细胞中,在叶绿体内经苹果酸脱羧酶氧化脱羧,产生的碳架以丙氨酸重新返回叶肉细胞。以上三类C4植物在维管束鞘细胞内脱羧后,产生的CO2最终还是通过C3途径被还原,C4途径实际上只起“CO2泵”的作用,以增加反应位置CO2的浓度,从而显著提高光合效率。2.不同光合途径的判定叶片的解剖学特征通常可用来区分C3,C4和CAM植物,但由于光合作用主要是生化反应过程,因此时有例外发生。鉴于此,目前已发明了数种用以区分植物不同光合类型的其他方法,如δ13C(13C/12C同位素比),光呼吸,光照后CO2的猝发以及相对光合效率等,其中以δ13C的测定最为可靠。δ13C是近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检测技术,主要依据是C3途径中的 RuBP羧化酶比C4途径中的PEP羧化酶对13CO2具有更大的排斥性,即在13CO2和12CO2中C4植物比C3植物更易消耗13CO2,因此,C4植物有机质中的13C/12C要比C3植物有机质中的13C/12C更大。13CO2和12CO2含量的测定是以国际标样(即普通石灰岩CaCO3)为对照,通过焚烧干燥的植物材料测定的。最后根据下式计算出δ13C(‰)值,即:从上式可以看出,如果在光合作用的碳固定期间13C/12C没有变化,δ13C(‰)将等于零;如果对13CO2有排斥,δ13C(‰)将是一个负数,排斥能力愈大,δ13C(‰)负值也越大。实验证明,在25℃和条件下,PEP羧化酶的δ13C(‰)是-3‰,而在24℃和条件下,RuBP羧化酶的δ13C(‰)是%,这清楚地表明,RuBP羧化酶对13CO2具有比PEP羧化酶更大的排斥性。当温度升高(37℃,)时,RuBP羧化酶的δ13C(‰)显著变负的程度要小一些(‰),这与C3植物光合作用的最适温度偏低(15-25℃)相一致。应用此法目前已测得C3植物的δ13C(‰)在-23到-34‰之间,C4植物的δ13C(‰)在-10到一18‰之间,并据此发现了一些δ13C(‰)居于C3植物与C4植物之间的C3/C4中间类型植物。对于CAM植物来说,得到的δ13C(‰)在-14到-33%之间,显然较低的值落在C4植物的δ13C(‰)范围内,而较高的值则落在C3植物的δ13C(‰)范围内。对此种情况的解释是,许多CAM植物在变化着的环境条件中,能够从光合作用的C3方式转变到CAM,反之亦然。从上新世到二叠纪的代表性化石植物材料中得到的δ13C(0/00),都在现代典型的C3植物范围内,并且目前古老植物中也很少发现有CAM植物存在,这表明植物自来到陆上以来,C3途径就作为一个固定空气中CO2的主要方式进行着。而C4途径和CAM途径似乎比C3途径进化较晚,是C3途径对环境变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3 光合作用多样性与植物系统演化的关系在当今纷繁众多的植物世界中,要理出一条清晰合理的植物系统演化线索是很困难的。除了传统的研究手段外,唯一可凭藉的有说服力的证据是埋在不同地层中的植物化石材料。目前普遍认为,太古代和元古代是细菌,蓝藻繁生的单细胞生物时代;右碳纪是羊齿植物隆盛的时代,三叠纪和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的出现则更要晚得多。显然,在不向地质时代中植物进化的等级是显而易见的。植物的系统演化无不伴随着一系列生理结构和代谢机能的重大改变和调整,其中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反应。光合细菌和蓝藻可谓最低等的光合生物,其光合结构和光合方式较之高等植物要原始简单得多。就光合碳代谢而言,C3途径最早是在单细胞真核绿藻中发现的,后来被证明是光合生物中碳转化的普遍过程,但同时发现包括现代海藻在内的许多绿色植物还存在其他光合途径,如目前人所供知的C4,CAM等。单子叶禾本科被认为是进化程度很高的被子植物类群,其适应性特强,分布极广是众所周知的。研究表明,该科差不多存在几乎所有的光合作用类型,并且公认较原始的竹亚科只有C3型,而进化较高级的虎耳草亚科和须芒草亚科等均为C4型,有些亚科如芦竹亚科等既有C3型,又有C4型。因此,在这种“高级进化科”中研究光合作用的多样性及其进化关系是很有代表意义的。4 结束语据有关地质资料,地球自形成以来,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地质地层结构已发生了多次剧烈的变化。不难想象,定居于各个地质时代的绿色植物也会发生相应的代谢改变与适应。Hallersley和Watson(1992)曾分析不同光合作用途径与过去气候变化的关系。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大气中的CO2浓度的持续增加已达一个世纪之久,全球气温升高也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面临种种变化,尤其是CO2和温度这两个影响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的改变,绿色植物的光合代谢将作出怎样的响应?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回答无疑是很有意义的,不仅在理论上对生理学工作者将有所启示,并可能对现代农业的增收提供有益的指导。

植物光合作用及其对光的需求无论是采用太阳光还是人工光进行植物生产,最终都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完成产物的积累。光合作用是通过植物叶绿素等光合器官,在光能作用下将CO2和水转化为糖和淀粉等碳水化合物并释放出氧气的生理过程;与光合作用相对应的是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是通^植物线粒体等呼吸器官,吸收氧气和分解有机物而释放CO2与能量的生理过程,是植物把光合作用形成的碳水化合物作为能量用来形成根、茎、叶等形态建成的重要生理活动。呼吸作用包括与光合作用毫无关系的暗呼吸以及与光合作用同时进行的光呼吸2个部分。作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之间有一个相互平衡的过程,随着生长阶段的不同,其平衡点也不同。实际生产中经常利用控制作物的光合速度和呼吸速度来调节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相对平衡,达到提高目标产量或改善产品品质的目的。植物的光合作用与CO2的吸收、释放关系密切,光合时吸收CO2,呼吸时排放CO2,这2种生理活动是同时进行的,所以光合器官的叶片内外的CO2交换速度也就等于光合速度减去呼吸速度。通常把该CO2交换速度也叫做净光合速度,其中的呼吸速度则是暗呼吸速度与光呼吸速度的总和。一般而言,C3植物光呼吸速度高,C4植物光呼吸速度低。因此,净光合速度为0时,光合速度等于光呼吸速度。光合速度的单位为kg/cm2・s)或mol/cm2・s)(以CO2计),表示单位叶面积单位时间内CO2的吸收、排放或交换量。光强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合产物的形成与光照的强度及其累积的时间密切相关。光照的强弱一方面影响着光合强度,同时还能改变作物形态,如开花、节间长短、茎的粗细及叶片的大与厚薄等。在某一CO2浓度和一定的光照强度范围内,光合强度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光照强度超过光饱和点时,净光合速度不但不会增加,反而还会形成抑制作用,使叶绿素分解而导致作物的生理障碍。不同类型植物的光饱和点的差异较大,光饱和点一般会随着环境中CO2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因此,植物生产中给予光饱和点以上的光照强度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当光照强度长时间处于光补偿点之下,植物的呼吸作用超过了光合作用,有机物消耗多于积累,作物生长缓慢,严重时还会导致植株枯死,因此对植物生长也极为不利。通常情况下,耐荫植物的光补偿点为200~1000 lx,喜阳植物的光补偿点为1000~2000 lx。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喜光型、喜中光型、耐弱光型植物。蔬菜多数属于喜光型植物,其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均比较高,在人工光植物工厂中作物对光照强度的相关要求是选择人工光源的最重要依据,了解不同植物的光照需求对设计人工光源、提高系统的生产性能都是极为必要的。光质对作物光合的影响光质或光谱分布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形态建成同样具有重要影响,地球上的植物都是在经过亿万年的自然选择来不断适应太阳辐射,并依据种类不同而具有光选择性吸收特征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波长范围为300~2000 nm,而以500 nm处能量最高。太阳辐射中,波长380nm以下的成为紫外线,380~760 nm的叫可见光,760 nm以上的是红外线也称为长波辐射或热辐射。太阳辐射总能量中,可见光或光合有效辐射占45%~50%,紫外线占1%~2%,其余为红外线。波长400~700 nm的部分是植物光合作用主要吸收利用的能量区间,称为光合有效辐射;波长700~760 nm的部分称为远红光,它对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植物光合过程中,植物吸收最多的是红、橙光(600~680 nm),其次是蓝紫光和紫外线(300~500nm),绿光(500~600 nm)吸收的很少。紫外线波长较短的部分,能抑制作物的生长,杀死病菌孢子、波长较长的部分,可促进种子芽、果实成熟,提高蛋白质、维生素和糖的含量;红外线还对植物的萌芽和生长有刺激作用,并产生热效应。不同的光谱成分对植物的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表1),强光条件下蓝色光可促进叶绿素的合成,而红色光则阻碍其合成。虽然红色光是植物光合作用重要的能量源,但如果没有蓝色光配合则会造成植物形态的异常。大量的光谱实验表明,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蓝色光(400~500 nm)比(R/B比)才能保证培育出形态健全的植物,红色光过多会引起植物徒长,蓝色光过多会抑制植物生长。适当的红色光(600~700 nm)/远红色光(700~800 nm)比(R/FR比)能够调节植物的形态形成,大的R/FR比能够缩短茎节间距而起到矮化植物的效果,相反小的R/FR比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所有这些特征都是植物工厂选择人工光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于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节能光源,如LED、LD以及冷阴极管等来说显得更为重要,因为这些光源需要通过不同光谱的单色光组合构成作物最适直的光质配比,以保障高效生产和节能的需求。光周期对植物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光形态建成与日长(或光期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称其为植物的光周性。光周性与光照时数密切相关,光照时数是指作物被光照射的时间。不同的作物,完成光周期需要一定的光照时数才能开花结实。长日照作物,如白菜、芜青、芭英菜等,在其生育的某一阶段需要12~14 h以上的光照时数;短日照作物,如洋葱、大豆等,需要12~14h一下的光照时数;中日照作物,如黄瓜、番茄、辣椒等,在较长或较短的光照时数下,都能开花结实。

参考文献有对文章有影响吗

参考文献是指在学术研究过程中论文作者对某项著作或论文的整体进行借鉴或参考。它们不仅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接受度和作者的科学态度和素质,也反映了论文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它们还可以指导读者的进一步研究,避免重复工作,有重要的信息价值和学术价值。①体现研究者研究的基础。参考文献既可以反映论文的真实性与广泛性的研究依据,也可以反映论文的出发点。论文研究工作是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大部分的研究成果或研究工作都是对前人研究成果或研究成果的延续、深化和发展。所以,在论文中所涉及到的研究背景、原因和目的等进行的阐述,有必要对以往的工作进行评价。为读者评价论文价值和水平提供客观依据。②反应研究的差异。参考文献可以很容易地将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与前人的研究成果区分开来。虽然论文的研究成果是作者自己写的,但是在解释和论证中引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是不可避免的,其中包括方法、观点、数据和其他资料,如果将引用部分进行标记,那么其他人的研究成果就会非常清楚。体现了自己的研究能力、创新和价值。③尊重他人的知识成果。参考文献是前人研究成果的一种表现。引用参考文献是论文作者的权利,而记录参考文献是法律义务。引用前人的数据时应列出引用的参考文献。正确引用参考文献不仅表明论文作者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也避免了抄袭和剽窃他人的嫌疑。如果引用他人的学术观点、数据、资料、结论等,但是又不真实、准确、规范的标明出处,作者就会被认为缺乏学术道德修养,被认为是剽窃或剽窃。④体现科学态度和索引作用。在撰写论文时引用和借鉴他人的科研成果是正常的,这是任何严谨的科研人员都无法回避的。对参考文献的真实、规范的标注可以说是所有作者都应该具备的素养。这不仅表明作者尊重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和素质,而且为同一研究方向的人提供了参考信息。方便检索和查找相关书籍和资料。对论文中的引文有较为详细的理解,启发了他们的思维,便于进一步的学术研究。⑤节省论文的篇幅。在论文中,作者引用或借鉴他人的方法和观点来支持他将要展开的论点。如果他把所涉及的所有内容都写下来,有时很容易使论文的内容繁琐,重点不明。正确列出所有引用的参考文献,在论文中所有表述的内容凡是已有文献作者,则不需要详细描述,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不仅精练了语言,缩短了篇幅,还可以避免陈述和材料的堆积,使论文容易满足篇幅短、内容细的要求。⑥为读者推荐一批精选文献。参考文献可以为读者提供一些问题线索,帮助査阅原创文献,进一步研究作者引用的内容,从而验证自己的观点,解决自己的需要。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

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然而,按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定义,文后参考文献是指:“为撰写或编辑论文和著作而引用的有关文献信息资源。

根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试行)》和《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的要求,很多刊物对参考文献和注释作出区分,将注释规定为“对正文中某一内容作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的文字”,列于文末并与参考文献分列或置于当页脚地。

扩展资料:

参考示例:

A. 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1]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辛希孟. 信息技术和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3]张筑生. 微分半动力系统的不变集[D]. 北京:北京大学数学系数学研究所,1983.

[4]冯西桥. 核反应堆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 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

[5] Gill,R. Mastering English Literature[M] . London: Macmillan,1985.

B.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7]金显贺,王昌长,王忠东,等. 一种用于在线检测局部放电的数字滤波技术[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33:62-67.

[8] Heider, . The structure of color space in naming and memory of two languages [J].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1999: 62-67.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1、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参考文献是对前人学术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我们在论文中引用了别人的学术观点、材料、数据等。没有标注出处,会被认为是抄袭,剽窃行为。

我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都需要参阅和利用大量的文献资料,只要我们引用了的资料,都需要列出来,这也是对他人的尊重。也避免了自己抄袭,剽窃别人成果的嫌疑。

2、节约篇幅

我们在论文中借鉴别人的方法和论点,如果把涉及的内容全部写下来的话。会导致论文内不精简,看上去比较乱。所以我们只需要标注参考文献即可。这样不仅精炼文字,节约篇幅,也增加了论文的信息量和学术价值。

3、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反映了论文的真实科学依据。我们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借鉴、参考、应用他人的学术成果,这是很正常的。我们应该如实标注参考文献,这表明我们尊重科学,尊重他人的科学态度和品质。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应视为论文写作者忽略了科学工作的继承性,也反映了作者态度的欠缺和科学学风。

4、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可以反映出论文的真实性和研究依据,也反映出改论文的起点。我们论文中的研究都是在过去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也表明了自己论文中的研究是有价值水平和依据的。

5、研究区别

标注参考文献,也是为了把前人的成果区分开来。这能表明论文的研究成果是自己写的,虽然引用了前人的观点、数据或其他资料。 但是标注出参考文献,这样不仅能体现出自己的研究能力,也能体现自己的创新和价值。

6、方便检索

在论文中添加参考文献,这样给读者很审稿人提供了与论文相关的文献题录,方便查阅,找到信息资源共享。

对于许多的毕业生来说,撰写一篇合格的论文应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现在许多的学校对于论文的要求不断的提升,所以导致论文的书写存在很多的限制,不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力。那么就应该在书写论文之前去进行一些资料的考察,搜寻更多的相关文献,更好的提升论文的水准。首先,我们应该从一个正规的途径搜集一些相关的文献,而不是简单的从网络平台上去进行信息的收集,这样才能够保证相关文献的正规性,因为这些文献是需要直接的应用到文章当中的,如果一些相关的内容没有得到公开的认证的话,那么就不应该起到一个证明的效果,不能够真实的去进行相关论点的证明。然后,搜集来大量的相关文献之后,应该根据文献的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具体的排列和分类,那么就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种文献它具有怎样的代表性意义,在文章当中引用的时候会更加的方便。而且为了保证论文的重复率不会过高,在引进相关文献的时候不能够直接带入,需要将相似的内容进行一个具体的整合,选择一个全新的表达的方式。有的毕业生因为平时没写过论文,可能再怎么运用文献资料上没什么技巧,可能只是单纯的将想要的内容复制下来,这样查重肯定是不能过关的。建议可以到中国论文网找经验丰富的专业老师帮忙指导,尤其是在初稿都不知道怎么下手的情况下,可能怕写的太差导师会意见太大,这个时候有中国论文网的老师指导,起码总体上更像模像样一些。

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

环境领域的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1 3 地质学报 2 5 中国科学D 3 6 地理学报 4 7 岩石学报 5 10 草业学报 6 12 自然资源学报 7 15 地质论评 8 17 地质科学 9 19 地球化学 10 22 地理科学进展 11 28 地理研究 12 30 地球物理学报 13 31 生态学报 14 33 水土保持学报 15 34 植物生态学报 16 35 土壤学报 17 36 应用生态学报 18 37 地质通报 19 42 生物多样性 20 45 气候与环境研究 21 46 地球科学 22 52 地球科学进展 23 54 地理科学 24 62 地学前缘 25 64 化学进展 26 70 中国稀土学报 27 71 现代地质 28 72 沉积学报 29 76 第四纪研究 30 78 岩土工程学报 31 78 中国水稻科学 32 88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33 92 环境科学学报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34 95 资源科学 35 97 催化学报 36 99 中国农业科学 37 100 科学通报 38 103 作物学报 39 107 环境科学 40 108 土壤 41 109 遥感学报 42 113 中国地质 43 116 化学学报 44 118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45 121 地球学报 46 139 水科学进展 47 141 分析化学 48 145 中国环境科学 49 154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50 171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172 长江流露资源与环境 51 173 环境化学 52 181 有机化学 53 188 岩土力学 54 190 植物学报 55 192 化学物理学报 56 194 园艺学报 57 198 色谱 58 203 生态环境 59 213 果树学报 60 214 分析试验室 61 214 药学学报 62 224 中国科学C 63 228 农村生态环境 64 236 工程地质学报 65 237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66 239 植物病理学报 67 245 微生物学报 68 246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69 250 分析测试学报 70 252 化学通报 71 254 遥感技术与应用 72 258 江苏大学学报 73 258 南京大学学报 74 268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75 271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76 278 环境科学研究 77 279 水利学报 78 281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79 282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80 286 矿物学报 81 287 中国土地科学 82 292 中国科学国B 83 296 地球信息科学 84 296 林业科学 85 300 物理化学学报 86 309 应用化学 87 310 地球物理学进展 88 311 中国中药杂志 89 313 生态学杂志 90 315 水处理技术 91 317 土壤通报 92 319 岩石矿物学杂志 93 320 林业科学研究 94 327 山地学报 95 327 中草药 96 331 西北植物学报 97 335 分子催化 98 341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99 346 城市规划 100 346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101 353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102 354 材料研究学报 103 354 中国管理科学 104 356 国土资源遥感 105 356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106 367 化工学报 107 369 安全与环境学报 108 369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109 376 福建林学院学报 110 385 地质科技情报 111 385 植物保护学报 112 385 中国药学杂志 113 393 浙江林学院学报 114 399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115 401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116 404 岩矿测试 序 号 影响因子排序 期 刊 名 称 备 注117 406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18 406 遥感信息 119 409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120 412 农业现代化研究 121 416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22 422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123 425 城市规划汇刊 124 429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125 433 材料科学与工艺 126 434 材料工程 127 434 分析科学学报 128 438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129 445 中国科学E 130 452 水土保持通报 131 463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132 465 植物学通报 133 467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134 467 自然科学进展 135 471 计算机应用研究 136 471 植物生理学通迅 137 475 农药学学报 138 476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39 476 杂交水稻 140 479 化工进展 141 486 实验技术与管理 142 494 系统仿真学报 143 500 生命科学 农业类,生物科学类作物学报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2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3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4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5 遗传学报 北京 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 * * 6 中国油料(改名为:中国油料作物杂志) 武汉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 7 中国水稻科学 杭州 中国水稻研究所 * 8 大豆科学 哈尔滨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 * 9 杂交水稻 长沙 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 * 10 核农学报(吸收:核农学通讯) 北京 中国原子能农学会等 * 植物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2 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3 植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学会 * * 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京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 * * 5 云南植物研究 昆明 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 * 6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7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北京 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 * * 8 动物分类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等 * * 9 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国古生物学会 * * 10 植物生理学通讯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11 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12 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动物研究所 * * 13 动物学杂志 北京 中国动物学会等 * * 14 昆虫学报 北京 中国昆虫学会等 * * 15 昆虫分类学报 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6 动物学研究 北京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 * * 17 微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学研究所等 * * 18 水生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 19 植物研究 哈尔滨 东北林业大学 * * 20 遗传学报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21 生物工程学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等 * * 22 人类学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23 微生物学通报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24 兽类学报 北京 中国兽类学会等 * * 25 广西植物 桂林 广西植保总站等 * 26 植物生理学报 北京 中国植物生理学会 * * 27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北京 中国科学院 * * 28 生态学报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29 微体古生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 * 30 实验生物学报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1 古脊椎动物学报 北京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 * 32 菌物系统 北京 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 * * 33 生理学报 上海 中国生理学会等 * * 34 植物生态学报 北京 中科院研究所 * * 35 生态学杂志 北京 中国生态学会 * * 36 遗传 北京 中科院遗传研究所等 * * 37 细胞生物学杂志 上海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 * 38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 11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杨陵(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12 种子 贵阳 贵州省种子总站等 * 13 作物品种资源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等 14 作物杂志 北京 中国作物学会 * * 15 棉花学报 安阳(河南) 中国棉花学会 * 16 中国棉花 安阳(河南)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中国农业科学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 2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北京 中国农业大学 * * 3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南京 南京农业大学 * 4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 * 5 西北农业大学学报 咸阳(陕西) 西北农业大学 * 6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 7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重庆 西南农业大学 * 8 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福州 福建农业大学 * 9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合肥 安徽农业大学 * * 10 浙江农业大学学报(改名为: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杭州 浙江农业大学 * 11 华北农学报 石家庄 河北省农林学院等 * 12 河南农业科学 郑州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 13 农业科技通讯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院 * 14 江苏农业科学 南京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 15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长沙 湖南农业大学 * 16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长春 吉林农业大学 * 17 浙江农业科学 杭州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等 * 18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 泰安(山东) 山东农业大学 * 19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保定 河北农业大学 * 20 湖北农业科学 武汉 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等

[1]张小红,陈耀锋,闵东红,权军利,. 胚发育时间和禾谷镰刀菌粗毒素对小麦幼胚愈伤组织诱导及幼苗分化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2] 张小红,代侃韧,马兆平,许巧玲,. 核桃离体培养中外植体褐化的研究[J]. 陕西林业科技,2005,(4).[3] 张小红,陈耀锋,任惠莉,闵东红. 普通小麦抗、感赤霉病品种(系)的RAPD标记分析[J]. 西北植物学报,2005,(5).[4] 张小红,张红燕,武军,闵东红,康冰,李军超. TDZ对香椿愈伤组织诱导及芽增殖生长等的影响[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5).[5] 张小红,陈耀锋,任惠莉,闵东红. 两个小麦抗赤霉变异系的抗性及RAPD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05,(6).[6] 张小红,康冰,曹宁,郭卫东,齐兰兰. 猕猴桃试管苗移栽条件研究[J]. 西北农业学报,2002,(3).[7] 张小红,康冰,陈彦生,曹建军,曹宁. 香椿试管苗的生根与移栽[J]. 植物研究,2002,(1).[8] 康冰,张小红,陈彦生,张金学,李军超,曹建军. PP_(333)及CCC对香椿试管苗增殖及生根移栽的影响[J]. 西北植物学报,2002,(2).[9]康冰,王关平,张小红,薛海兵. 欧美黑杨离体再生途径及影响因子的研究[J]. 西北植物学报,2004,(12).[10]张小红,陈彦生,康冰,张晴. 激素对香椿腋芽增殖生长的效应[J]. 西北植物学报,2001,(4)

是国家级学术类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07年《西北植物学报》影响因子为 , 2006年为 ,2005年为 ,2005年在全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位居第220名,列生物类科技期刊第14名,植物学科期刊第5名。《西北植物学报》位居《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四版植物学科核心期刊第5名。●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科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出版署评定的一、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陕西省十佳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选定的1230种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院《中国生物学文摘》核心期刊●《中国农业文摘》、《中国林业文摘》、《中国药学文摘》等收录的核心期刊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