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发布时间: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研究报告科技进展科技论坛简报综述 2005年获第四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学术类二等奖黑龙江省优秀科技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ISSN:1005-9369CN:23-1391/S地址:哈尔滨市香坊区东北农业大学邮政编码:150030

1. Degradability of n-hexadecane by Bacillus cereus DQ01 isolated from oil contaminated soil from Daqingoil field, China Int. J. Environment and Pollution,2009 (通讯作者)2.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gasoline-degrading bacteria from gas station leaking-contaminated soil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6 (通讯作者)3. Relation between the Distribution and the Degradation Rate inside and outside a Bacteria Strain The Proceeding of the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Flavobacterium and Techonlogy,20074. EDTA-enhanced phytoremediation of lead contaminated soil by Bidens maximowicziana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075. A Study on Green Olympics’ Impact On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Beijing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 2011 (通讯作者)6. Number Size Distribution of Particles Emitted from Two Kinds of Typical Boilers in a Coal-Fired Power Plant in China Energy Fuels, 2010 (通讯作者)7. Agricultural utilization of Maoming oil shale, ash Oil Shale,1998, 15(4) (第3作者)8. An united model and simulation of nitrogen transport,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soil-crop system,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1998, 10(1)9.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a nitrogen removal process simulation of wastewater land treatment under three different wheat planting densities,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14(3):317-32410. Numerical model of compressible gas flow in soil pollution control,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2,14(2):239-244 (第2作者)11. Intergrated numerical model of nitrogen transportation, absor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by two-dimension in soil-crop system,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5,17(4)12. A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migration and of pollutants contained in landfill leachate,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03, 15(6):827-835 13.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 中国环境科学,200614. 鼠李糖脂对微生物降解正十六烷以及细胞表面性质的影响 环境科学,2007 (通讯作者)15. Effect of Surfactant SDS, Tween 80, Triton X-100 and Rhamnolipid on Biodegradation of Hydrophobic Organic Pollutant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2008 (通讯作者)16.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Transport of Hexadecane by Two Strains 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817. 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contents of soils in an industrial area of Zibo, Chin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通讯作者)18. Activation of Lead (Pb) in Soil by Bacteria.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Public Health. 2009. (通讯作者)19. Stud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under Chemical-biological Degradation in Contaminated Soil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 2009 (通讯作者)20. Carbon Dioxide Sequestration with Flue Gas Desulfurization (FGD)Gypsu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0921. Study on Micro-Biological Degradation of Diesel Oil cooperated with Plants . The 3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09.(通讯作者)22. Water Resources Risk Assessment Based on Rough Set and Extension Theory. Seve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Fuzzy Systems and Knowledge Discovery. 201023.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admium-Tolerant Bacteria in Polluted Soil.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1024. Combined Effect of Lead and Benzo(a)pyrene on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Soil. The 2nd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Technology, 2010. (通讯作者)25.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Transport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n-Hexadecane by Microorganism. The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informatics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201026. Safety evaluation of wellhead areas based on grey correlation analysis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9 (通讯作者)27. 焦化厂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群解析 化工学报, 2010. (通讯作者)28. An Analysis of Some Changes in Public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In Beij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Environment and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2011 . (通讯作者)29. 土壤铅-苯并[a]芘复合污染对小麦种子生长的影响研究 环境科学,201130. Modeling nitrogen transport,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in soil-crop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wastewater irrigation,Proceedings of Workshop on Transport of Contaminants in Vadose and Reversion of Groundwater Pollution; Southeast University Press, 199931. Modeling Nitrogen Transport, Uptake and Transformation by Two Dimension in Soil-Crop System, Proceedings of 15th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Soil Tillage Research Organizaton, USA,200032. 铅抗性细菌的筛选及其对铅活化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6).33. 不同温度下石油污染土壤中石油降解菌群的实验研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10, 26(1). 34. 垃圾堆放场对地质环境影响模拟分析,地球学报, 1998年第3期35.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学模型研究,环境科学,1999, 20(5): . 污水土地处理模拟试验比较分析,上海环境科学,2000年,19(6)37. 大庆油田开发中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影响分析,应用生态学报,2000年11(6)38. ,数值模拟在土壤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中国环境科学,1999,19(3) :234-23739. 填埋场释放气体运移数值模型及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00年20(3)40. 微生物处理土壤石油污染的研究进展 上海环境科学, 2002,21(3)177-18041. 土壤石油生物降解影响影子正交实验,重庆环境科学, 2002,24(2):29-3242. 含磷污水淋滤体条件下土壤中磷迁移转化模拟实验,环境科学学报2002,21(6):737-74143. 土壤石油微生物降解影响因子的正交实验分析,地球学报2003,24(3): 279-28444.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及其降解去向,中国工程科学,2003,5(8): 70-7545. 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过程中各石油烃组分的演变规律,环境科学学报,2003,23(6):834-83646.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烷烃降解特性研究,上海环境科学,2004,23(3):93-9547. 油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原油降解速率关系的实验研究,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5(1):36-3948.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1)--理论推导与设计,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0(4):554-56049. 地理信息系统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分析. 环境保护, 2002, (1): . 污水土地处理磷污染物迁移转化模拟讨论分析.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2, l5(4): . 污水土地处理磷迁移转化模拟模型与检验.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3): . 解读《中小学生环境教育专题教育大纲》. 环境教育, 2003, (4), . 土壤正构完烃微生物降解变化实验分析. 环境科学研究, 2003, 16(5): . B/S模式下的社区再就业管理信息系统探讨与实践. 情报杂志, 2004, (5): 55-56, . 油污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原油降解速率关系的实验研究.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2004, 5(1): . 油田开发土壤环境影响评价方法的研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4, 23(6), . 土壤石油污染物中正构完烃降解特性研究. 上海环境科学, 2004, 23(3): . 立体化教学在环境教育中的应用--以土壤环境学教学为例. 环境教育, 2004, (5): .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 世界地质, 2004, 23(2): . 土壤环境学研究生教学改革探讨. 理工高教研究, 2004, 23(3): . 城市污水土地处理系统优化管理模型初探(Ⅰ)--理论推导与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 40(4): . 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6): . 污染土壤植物修复中螯合诱导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地学前缘,2005,12(1)64. 羽叶鬼针草对Pb的吸收特性及修复潜力,环境科学,2005,26(3)65. 土壤微生物对苯的降解研究,环境科学,2005,26(3)66. 用改性膨润土作垃圾填埋场底部衬里的试验,中国环境科学,2005,25(4)67. 环境影响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以宋芳屯油田为例.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02, (2): 38-41, . 土壤石油污染物微生物降解机理与修复技术研究,地学前缘,2006,13(1)69. 石油污染土壤中苯降解菌的筛选及降解特性研究,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6)70. 苯在一株黄杆菌细胞内外的分布与降解率的关系,中国环境科学,2006(5)71. 环境科学研究,2006,0472.污染地下水原位治理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法,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73. 土壤中耐低温石油降解菌的优选、鉴定及降解性能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正十六烷微生物吸附降解的荧光显微研究. 污染防治技术. 2010, 23(2).75.郝旭光, 孙寓姣, 王红旗等. PCR-酶切技术在石油烃降解菌筛选鉴定中应用. 环境工程学报. 2010, 4(2).76.中国における环境教育実施の道筋と教育方策, 环境教育/日本,200877. 基于网络游戏的环境教育, 社会科学研究/美国,2006 1、王红旗、鞠建华, 城市环境氮污染模拟与防治, 北师大出版社, 19982、李韵珠、李保国、王红旗等. 土壤溶质运移, 科学出版社, 、王红旗, 刘新会, 李国学等. 土壤环境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4、张宝森,王红旗. 绿色奥运改变生活: 一部荟萃北京人与环境变迁的真实记忆, 新华出版社, 、杨志峰,刘静玲、王红旗、刘新会,《环境学概论》教学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李瑞敏,鞠建华,王红旗等, 生态环境地质指标研究, 中国大地出版社,20097、张泽,王红旗,伍新春, 全国义务教育教材《科学》3-6年级,大象出版社,2003-20088、王红旗等,我们如何与环境相处,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中宣部农村丛书9、 陈鸿汉,张永祥,王新民,任仲宇,王红旗,沿海地区地下水环境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地质出版社,200210、王红旗,姚亚萍,小学试用教材《环境教育》1-6年级,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4-200511、王红旗等,绿色家园丛书,4部,明天出版社,200212、许嘉琳、王红旗等,面向可持续发展中小学环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科研课题:已经主持完成各级各类课题40多项,包括:国际合作项目2个、国家级课题4个、省部级课题16个、横向课题20多个。现正在主持课题9项:(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鄱阳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效应的机制研究(30760048)”(2)省自然科学基金“基于“3S”技术的农田土壤碳库演变机制研究(0630050)”(3)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江西省耕地质量和粮食生产潜力评价研究”(4)省部合作项目“鄱阳湖经济区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5)农业部项目“江西省耕地地力评价研究”(6)其他有关农业信息技术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横向课题5个。2、科研奖励:(1)2002,获国土资源部土地规划优秀成果奖二等奖3个:“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临川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浮梁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均排名第二)。(2)区域土地质量评价,赵小敏、郭熙等,江西省高校科技成果奖三等奖,2007年(3)“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应用”2007年获农业部的中华农业科技奖三等奖(排名第一)3、发表论文: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0多篇,其中近期的有59篇:(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国土地科学,2003,(5),第1作者(2)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水土保持研究,2003,(4),第1作者(3)鄱阳湖地区湖滩草洲遥感调查与综合利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1),第1作者(4)基于GIS的江西中低产田等级评价和改造研究,江西农业大学,2003,(3),第1作者(5)洞庭湖洪涝灾害成因与防治对策研究,生态学杂志,2003,(6),第2作者(6)作物生长模型WOFOST在华北平原的适应性研究,植物生态学报,2003,(5),第3作者(7)鄱阳湖湿地资源现状分析及其保护对策,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6),第二作者(8)精确农业信息系统设计及其在农地整理规划中的应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3,31(5).第2作者(9)土地整理中的土地权属调整——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李敏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10)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经济效的途径,李敏赵小敏,农业工程学报,2004,20(3).-262-265(11)土地收益模型在基准地价评估中的应用,江立武赵小敏,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30-33(12)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2(3).-22-25,(13)江苏省经济发展与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对策分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二作者.2004,3(4)(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思路探讨,国土资源,第二作者.2004(11).-24-27(15)GPS实时动态(RTK)技术在土地测量中的应用研究,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第二作者.2005,27(1)(16)理想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方案评价中的应用,农业工程学报,第二作者.2005,21(2)(17)县域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以新建县为例,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第二作者(18)Toxicityofcadmiumtosoilmicrobialbiomassanditsactivity:EffectofincubationtimeonCdecologicaldoseinapaddysoil,浙江大学学报:B卷英文版-2005年5期,第三作者(19)郝仕龙、李壁成、赵小敏,黄土丘陵小流域景观空间格局动态分析,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5年2期,第三作者(20)汤江龙、赵小敏等,我国城市用地水平研究,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4期(21)汤江龙、赵小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口预测模型的比较研究,中国土地科学-2005年2期(22)郝仕龙、赵世伟、赵小敏,半干旱区雨水集流工程的高效开发与利用,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3期(23)段萍、徐咏文、赵小敏,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遥感分析,地理空间信息-2005年4期(24)江西省耕地地力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5)数理统计法在城市土地级别验证中的实践研究,江立武、赵小敏等,2006,(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6)江西省赣州市新农村建设规划对策研究,邓建宇、赵小敏等,2006,(4),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7)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研究与应用,夏敏、赵小敏等,2006,(4),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8)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决策支持系统—以南京市讲宁区为例,夏敏、赵小敏等,2006,(3),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9)江西省50年耕地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力研究,李江华、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0)城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研究,邵建英、赵小敏等,2006,(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述评,于少康、赵小敏等,2006,(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3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失灵及其对策思考,郭宏慧、赵小敏等,2006,(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3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陈文波、赵小敏等,2006,(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34)江西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余敦、赵小敏,2007,(32),安徽农业科学(35)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生态承载力,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11),生态学报(36)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度研究,建平、赵小敏等,2007,(5),中国土地科学(37)南昌市郊蔬菜基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评价,朱美英、赵小敏等,2007,(18),安徽农业科学(38)浅谈划拨土地使用权价格评估,黄茜、赵小敏等,2007,(3),安徽农业科学(39)补充耕地约束体系研究,任青达、赵小敏等,2007,(3),国土资源科技管理(40)农用地定级中样地法和修正法的比较研究,罗璇、赵小敏等,2007,(3),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1)基于GIS和地统计学的土壤养分时空变异分析,夏敏、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42)对江西省赣州市政项目管理模式的分析与思考,邓建宇、赵小敏等,2007,(2),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43)鄱阳湖湿地整理与可持续管理探讨,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人民长江(44)鄱阳湖区土地整理潜力分析,蔡海生、赵小敏等,2007,(2),中国农业大学学报(45)基于GIS技术的多目标土壤资源适宜性评价,胡国瑞、赵小敏等,2008,(9),农业工程学报(EI)(46)农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模式的构建,孙雁、赵小敏等,2008,(1),农业工程学报(EI)(47)GIS在环保型养猪业区域规划中的应用,赵小敏等,2006,(9),农业工程学报(EI)(48)江西省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余敦、赵小敏,2006,(6),农业工程学报(EI)(49)铬Cr^6+对水稻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卢志红、赵小敏等,2008,第3期,中国土壤与肥料(50)对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建设的初步探讨,周雪华、赵小敏,2008,(2),资源与产业(51)江西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库储量估算与空间分布特征,袁芳、赵小敏等,2008,(2),生态环境(52)铅对旱地红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罗运阔、赵小敏等,2008,(14),安徽农业科学(53)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2),国土资源科技管理(54)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探讨,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55)GIS支持下的江西省地震潜在危险度评价,林建平、赵小敏等,2008,(1),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6)基于GIS的江西省耕地质量等级评价研究,邵华、赵小敏等,2008,(6),江西农业大学学报(57)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马春花,2009,37(5),安徽农业科学赵小敏(58)基于GIS和生态位适宜度模型的耕地多适宜性评价,付清,200925(2),农业工程学报赵小敏(59)基于GIS的县域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以奉新县为例,龙惠芳、郭熙、赵小敏,中国园艺文摘,2009年1期(60)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若干问题探讨——以吉安市为例,张俞、赵小敏等,《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8卷第2期4.专著和教材(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技术方法研究,新华出版社,2004,主编(1)(2)农地整理项目设计及后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主编(1)(3)区域土地质量评价,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主编(1)(4)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地质出版社,2006,主编(1)(5)鄱阳湖区土地利用格局特征与安全格局构建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主编(2)(6)地质与地貌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5月,副主编(1)

中国农业科学学报第一作者

例如: 《中国小麦种植技术与产量的关系》 作者: 张三 李四科技出版社

张西美老师团队隶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办公地址设在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2号。研究组组长张西美研究员是农业农村部 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 和国家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 ,长期从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和调控机制、土壤微生物地理学、土壤微生物的生态系统功能研究,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在The ISME Journal、Global Change Biology、Molecular Ecology、mSystems、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Science China - Life sciences等专业期刊上。个人主页:ie***.cn[点击查看]。团队的研究方向为利用扩增子和鸟枪法宏基因组的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生物地理学、微生物进化等。团队已有大量珍贵的数据,可以快速地进入分析数据和写作文章阶段,节省大量的实验时间。现因课题需要,招聘具有生物信息学背景或有扩增子、宏基因组分析经验的助理研究员、博士后和科研助理各2名。二、申请条件1、助理研究员(1)具有生态学、土壤学、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博士学位且具有丰富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经验,或具有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统计学或相关学科博士学位,能长期稳定工作;(2)深入理解多种基因组学实验的原理、步骤和应用,熟悉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和整合,具有微生物高通量组学大数据分析经验者优先考虑;(3)熟练运用R/Python/Perl/C/Matlab等一两种编程语言和Linux/Unix系统环境;(4)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沟通,身心健康;(5)在国际主流刊物或预印刊物(包括bioRxiv)以第一或共一作者身份发表过研究论文,在国内外主流学术期刊发表过高通量组学研究论文者优先考虑;具有良好的英文阅读、交流及写作能力;(6)需提供两封同行专家推荐信及联络方式;(7)应届博士毕业生、博士后出站人员、留学归国人员优先考虑。(8)符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和环发所招聘基本要求,要求参考ww***.cn[点击查看]以及ie***.cn[点击查看]2、博士后(1)具有一定的生物信息分析经验,热爱农业科研事业,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3)在职人员申请博士后必须全脱产;(4)近三年内以第一作者发表SCI收录学术研究论文至少1篇;(5)符合中国农科院院、环发所博士后进站相关要求(ie***.cn[点击查看])。3、科研助理(1)具有一定的生物信息研究经验,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热爱农业科研事业,具有科研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品学兼优,身体健康,年龄在35周岁以下。三、薪酬待遇1、助理研究员(正式编制和北京户口)根据环发所相关规定以及申请人工作能力,实验室将提供在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薪酬待遇以及科研条件,录用人员按照事业单位编制内人员管理,解决北京市户口,享受五险一金及环发所的相关福利。具体待遇面议。2、博士后研究人员(出站后优先留所工作)(1)执行国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有关博士后的相关规定;(2)人事、组织关系纳入研究所人事管理,工资福利待遇比照研究所同等人员对待,年薪15-30万(ww***.cn[点击查看]),按国家规定缴纳五险一金;绩效工资根据科研产出另行计入;工资具体细节面议。(3)提供宿舍,(未婚者提供1个床位,已婚者且爱人在北京工作可提供独立单间);(4)协助做好子女入托、上学及生活等问题;(5)提供优越的科研平台和条件,协助申请博士后基金(面上和特别资助)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和面上项目);获资助者匹配一定的绩效奖励,具体细节面议。(6)在站期间,满足以下第1、2条条件之一,且符合第3条或者第4条条件的博士后人员可优先留所工作:①在站期间获得优秀博士后称号或 优农计划 入选者。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③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需排名第一)并以环发所为第一单位至少发表SCI论文3篇,或至少影响因子>的SCI论文1篇。④以第一作者并以环发所为第一单位发表JCR排名前5%的SCI期刊论文1篇,或者至少发表其他(除JCR排名前5%以外)SCI期刊论文3篇。3.科研助理(支持优先考取本组的博士)(1)执行国家、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有关科研助手的相关规定;(2)工资面议。四、应聘方式请申请者提供以下材料:(1)本人简历(包括本科、硕士、博士期间的就读时间、学校、院系和专业和导师);(2)教育经历:本科、硕士、博士毕业论文pdf版本;(3)研究成果(发表论文pdf等);(4)擅长的科研技能(包括但不限于实验技能、数据分析和编程能力、英文文章写作能力证明材料)。五、联系方式有意向者请将报名材料发送至张老师邮箱:并抄送到:,邮件标题注明:应聘岗位+本人姓名+学位+毕业学校+所学专业+高校人才网;也欢迎致信咨询项目详情。收到您的简历后,课题组会尽快审核申请材料,对于符合要求并通过初审者,将会通知安排面试。拟招聘人才多名,招聘启事在2022年度长期有效。六、课题组组长张西美研究员的科研项目及代表论文1、人才计划:中国农业科学院 青年英才计划引进工程 (2016年);农业农村部 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 (2018年);国家 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2019年);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科英才 B类(2019年)。2、主持项目:1.冻融作用下三江平原不同秸秆还田方式黑土修复机理及其微生物群落的演变规律研究。2022-202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U21A20188)。 256万元。2.通过比较微生物宏基因组与植物基因组解析根表面微生物群落的构建机制。2021-202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2071547)。 58万元。3.小麦农田生态系统丛枝菌根真菌对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的响应机制。2021-2022。山西省土壤环境与养分资源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课题。3万元。4.中国农业科学院 农科英才 B类。2020-2024。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350万元。5.国家 万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2019-现在。中共中央组织部。195万元。6.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京津冀西北水源涵养及永定河(上游)水质保障技术与工程示范项目。2017-2021。子课题负责人。万元。7.氮沉降及恢复过程对典型草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功能的影响。2017-2019。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助(BSRF201714)。60万元。8.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退化机理及生态修复技术集成示范。2016-2021。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500700)。子课题负责人。70万元。9.中国农业科学院 青年英才计划引进工程 。2016-2019。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300万元。10.土壤微生物分布格局及其驱动机制。2014-2019。中国科学院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子课题任务之一负责人。70万。11.土壤生物区系对根际激发效应的作用机制。2014-2016。森林与土壤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项目(LFSE2013-15)。子课题负责人。15万元。12.分离进化过程和生态过程在驱动生物多样性中的相对贡献。2014-20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300431)。24万元。13.用宏基因组技术揭示土壤细菌群落的适应特征。2012-2013。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12T50158)。

冬小麦高产高效栽培投资风险预测模拟. 生物数学学报, 2010,25(1) :182-190冬小麦高产优质高效栽培决策模拟研究. 生物数学学报, 2007,22(2) :360-372冬小麦产量与籽粒蛋白质含量协同变化特点及水肥调控. 中国农业科学, 2006, 39(12):2449-2458土地整理项目规划方案的量化模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6,5(5):98-99山西省榆社县云竹河流域土地整理决策分析.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2,22(1):46-48村镇土地资源利用优化结构模式研究. 生态学杂志, 2001, 20(6):32-35合理施肥中投资风险预测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9(11): 127-129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to The Nutritive Value of Pleurotus Ostreatus Growingin Vinegar-Waste Culture Materials.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SystemsEngineering, 1999, 8(4): 404-411灰色系统理论在苹果树水势与生态因子日变化中的应用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7,17(4):335-338灰色聚类评估方法在家畜多性状综合评判中的应用.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7,17(2):171-175合理施肥中确定边际利润率值的研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7, 17(10):49-52灰色预测在农林牧系统结构预测中的应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6,16(4):414-417醋糟料平菇蛋白质营养价值研究. 营养学报, 1996, 18(2):155-158醋糟平菇栽培原料科学配方综合研究. 生态学杂志, 1996, 15(1):61-63模糊数学中综合评判的应用.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2(3):255-258土地资源动态评价的数学模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2, 12(2):144-145计算田坎系数方法研究—Fuzzy关系方程法.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2年增刊:5-9关于企业竞争的数学模型.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1990, 10(4):336-339微积分教学中应强调的几个问题. 农业高教研究,1990(2): 36-39(以上均为第一作者)

张老师为人,务实求真

东北大学学报作者要求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编:左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立邓大松王建平王前王铭玉叶平朱葆伟庄新田陈凡汪同三李兆友李凯张明国张雷肖峰迟福林林木西欧阳康周光辉金启军钟田丽娄成武洪晓楠赵雯徐用吉郭亚军魏江主编(Chief Editor):左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1.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2.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3.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4.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5.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6.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7.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大学学报投稿不容易啊 大学学报论文是比较难发的,因为学报其对文章和作者的要求都比较严格,且投稿审核的过程也很漫长。大学学报难发主要体现在其投稿过程,投稿需要漫长的等待,即是录用安排刊期出刊,之后也是漫长的等待。就还不如投别的一般还是看文章质量,但是如果是比较有名望的研究机构出来的成果还是有优势的

西安财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

陈春生,男,1955年生,陕西西安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3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原陕西财经学院)。现任西安财经学院经济学院副院长,主管经济学院学科工作。 研究方向:公共投融资、国际金融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3项,主编教材2部。获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国际金融》课程建设负责人。苏永乐,男,1961年10月生,陕西乾县人,中共党员,硕士、教授、硕导。1985年毕业于西北政法学院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主管经济学院教学工作。研究方向:转轨经济理论、产业经济研究成果:近年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合作出版著作1部,主持和参与科研课题20余项。任维哲,男,1966年2月生,陕西宝鸡人,中共党员,教授、博士、硕导。现任经济学院副院长,主管经济学院行政管理和科研工作。 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研究成果:主持参与国家省市课题15项,在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西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王恩胡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产业经济学研究方向: 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与收入分配;农业经济政策研究成果:论文:1.西北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研究.陕西旅游出版社.2007.122.国内上市公司品牌经营效应实证研究.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2)3.西部人力资本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贡献研究.开发研究.2006(1)4.农产品品牌经营的困难与对策.江苏商论.2006(10)5.英国、日本、台湾食品革命与农业调整的经验.世界农业.2006(11)6.中国食品消费结构的演进与农业发展战略.中国农村观察.2007(2)7.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演进及发展趋势.消费经济.2007(4)8.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商业研究.2008(4)9.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宏观经济管理.2009(2)10.深化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的对策.经济研究参考.2009(30)11.二元经济结构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与实证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8)12.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与区域协调发展对策.理论导刊.2010(9)科研项目1、税费改革后陕西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研究,陕西省社科联研究项目(SSKL05资助02),主持.2、西部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战略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90090),主持子课题.3、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测度与特征识别智能分析系统,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06K04-G31),主持.4、西部地区发展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06BJY062),参与.5、中国二元非均衡经济社会结构与转型期农民增收困境,国家社科基金(09XJL004),主持.6、西部产业竞争力提升战略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09XJA790007),主持.7、 陕西区域发展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陕西省社科联项目(2009Z022),主持.8、陕西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陕西省社科联研究项目(2011Z022),主持. 刘树枫职称:教授最高学历/学位:博士研究生/博士学位社会兼职:中国保险学会理事,陕西省金融学会理事,陕西省统计学会理事,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经济分会理事研究方向:金融、保险主要成果:课题:1、国家统计局2004年课题:《社会分层变迁对经济结构、金融结构的影响及对策研究》LX04-D36 主持2、国家统计局2006年课题:《西部农村金融成长机制的模式构建研究》,第二参加者,LX06-B363、陕西省科技厅2007年课题:《陕西农村金融中介组织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研究》,主持4、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课题:陕西省住房保障制度及发展模式研究,主持。5、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课题:WTO框架下的中国农业补贴制度研究。主持。6、基于房地产市场结构的房地产市场调控体系研究(2008LY013,国家统计局,主持7、我国基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P052),全国经普办,主持。8、中小城镇发展与城乡一体化关系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11,第二参加者论文:1、 陕西省工业化进程判断及路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5,、关于西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思考[J].统计与决策,2005,、陕西省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2006,、中国社会变迁对金融服务业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6,、对农户金融需求的调查与思考—以陕西省为例,2009年3月,《调研世界》,独撰6、我国房地产业集中与市场结构优化,2009年6月,《现代经济探讨》,独撰7、构建我国地震巨灾保险体系的思考》,2009年4月,《经济问题》,独撰8、信息不对称下住房抵押贷款保险机制的博弈分析》,2009年1月,建筑经济,第一作者。9、The Concentration and Market Structure Opptimization of Chinese Real Easte2009建设与房地产管理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检索)10、Real Easte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tion,2009信息管理与技术创新国际会议论文集(ISTP及EI检索)11、《我国房地产市场结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统计与决策》,2010,112、《我国个人住房贷款的信用风险与保险防范》,《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 霍爱玲 ,女,汉族,出生,中共党员,陕西榆林人。1984年7月毕业于西安财经学院(原西安基础大学)工业经济专业,1984年7月留校工作至今。获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副教授职称。曾担任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校学工部副部长、研究生部副部长、公共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任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 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邱天瑞,男,汉族,辽宁人,中共党员,讲师。现任经济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持经济学院学生工作、工会工作。

学院院长吴旺延,男,1964年7月4日生,陕西蓝田县,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院院长。兼任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经济学会理事、陕西省国防科技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面主持管理学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产业经济与政策、国防经济与军民结合、宏观金融理论。主要科研成果:主持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西安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陕西省烟草专卖局项目及企业合作项目等。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省科技计划研究项目、陕西省教育厅教改项目等十多项。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在核心刊物发表20多篇,其中在《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发表的“非公有制企业进入国防工业领域的消极效应及其化解对策”,被人大复印资料《乡镇企业、民营经济》2007年第7期全文转载。办公地点:长安校区1号教学楼4楼(南) 党总支书记吴光明,男,1958年3月生,陕西省岐山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的“陕西省新长征突击手”、陕西省财政厅系统优秀教师。全面主持管理学院党总支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主要科研成果: 编著出版《新编工业会计学》等教材13部,发表《吸收股份式企业兼并会计处理的思考》等论文12篇,完成《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研究》等课题7项。副院长张谦,男,1961年5月生,陕西咸阳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生导师,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理事,林业部GEF(全球环境基金)项目组织管理中方专家,陕西省森林资源管理局企业管理专家。分管管理学院科研、学科建设工作主讲课程:管理学、公司战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理论与公司治理等。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课题20多项,其中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5项。“中国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与实证分析”获第七届全国统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陕西林业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获陕西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副院长陈爱玲,女,1963年7月生,陕西华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研究生,管理学院副院长。陕西财务成本学会理事。分管管理学院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实务主讲课程:成本会计、企业会计实务、高级财务会计等。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课题20多项,其中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4项;主持并完成的“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研究成果获西安财经学院2006年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12 篇;编写教材5本,其中主编教材3本。副院长崔智敏,男,1961年9月生,陕西户县人,汉族,中共党员,副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分管管理学院实验室、综合办公室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固定资产投资、会计理论与实务主讲课程:房地产金融、会计学、金融企业会计、资产评估等。主要科研成果:主持、参与课题20多项,其中主持省部级课题3项;参与并完成的“西安财经学院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获校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在各类期刊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7 篇;编写教材6本,其中主编教材3本。党总支副书记何建芳,男,1972年10月生,陕西凤翔县人,汉族,中共党员,教育管理硕士,讲师,管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分管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和学生党建工作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

1、The Established and Analysis of Rice Regional Model in Heiloangjiang Province in China World Scientific ,1998年(ISTP收录)2、应用马尔可夫链与回归模型联合对黑龙江省粮食单产的预测 预测 1998年07期3、有机肥对大豆生产效益的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1998年01期4、有机肥对玉米生产效应的研究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1999年03期5、农业生产宏观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2002年04期6、在“高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理工高教研究 2002年06期7、高等农业院校开设数学实验课的探索 工科数学 2002年02期8、应用Logistic模型对建三江农场水稻生产潜力的分析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03年02期9、创业农场农业生产结构评价指标的研究 运筹与管理 2003年04期10、应用蒙特卡洛方法对黑龙江创业农场水稻单产变化的预测 生物数学学报 2003年02期11、Existential theorem of conserved quantities and its inverse for the dynamics of nonholonomic relativistic systems CHINESE PHYSICS 2002年09期(Sci收录)12、黑龙江省建三江农场自然灾害变化预测模型的建立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年03期1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深化高等农业院校数学课教学改革 大学数学 2004年02期14、农户生产决策的博弈模型及均衡分析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6年02期15、The Research of Agricultural Producing Industry Structure’s Evaluating and Demonstration Analysis ADVANCES IN SYSTEMS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2007年01期

出口型优质抗病虫蔬菜杂交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7牡丹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建设,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松花江水体硝基苯污染对农业危害的研究,哈尔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7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2002菜豆对草甘瞵抗性基因遗传及利用,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绿色食品蔬菜生态系统与开发技术研究,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2000胡萝卜贮藏与加工研究,大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农作物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研究,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2002 cs-acslg特异基因标记鉴定黄瓜雌性系技术,2007黄瓜霜霉病菌孢子囊离体保存方法,2006具平动式棚面的日光增温型畜禽舍,2005一种腌渍加工专用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2004阳光兴日光节能牛舍(ZL03 2 ),2004光皮、少刺型黄瓜品种的培育方法(CN1500379A),2002 1. 秦智伟,周秀艳,张艳菊,王新国.腌渍用小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5’.园艺学报,2008,35(10):15572. 张鹏,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果实弯曲性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321-3243. 李金鑫,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黄瓜抗霜霉病相关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8,35(3):371-3764. 周秀艳,程立宝,秦智伟,苏绍坤.保鲜剂和低温预冷对甜瓜的保鲜效应.中国瓜菜,2008,(6):13-165. 李开盛,秦智伟,周秀艳.黄瓜分枝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2):163-167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瓜把长度QTL定位的研究.园艺学报,2008,35(4):543-5467. 张永强,秦智伟.种子产业化是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的关键.种子世界,2008,(6):19-218. 周秀艳,金晓霞,秦智伟,王新国.航天诱变育种及其在蔬菜中的应用.中国农学通报,2008,24(6):291-2959. 辛明,秦智伟,周秀艳.黄瓜植株高度遗传分析及其分子标记.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5):34-3810. 张永强,秦智伟.我国蔬菜种子产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及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3):5-811. 蔡宁,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刘艳玲.黄瓜霜霉菌ITS区序列分析反应体系的构建及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8,39(8):25-3012. 金晓霞,秦智伟,董延龙.黄瓜性别分化研究进展.中国蔬菜,2007(2):38-4213. 丁国华,池春玉,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抗病基因类似序列(RGA)的同源性分析和Southern鉴定.园艺学报,2007,34(2):355-36014.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果瘤的遗传及SSR标记.植物学通报,2007,24(2):168-17215. 李蕊,郭长虹,丁海燕,秦智伟,郭东林.大豆微核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3):81-8216. 赵咫云,秦智伟,王桂玲.黄瓜果柄性状的SSR鉴定.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3):330-33417. 张艳菊,秦智伟,周秀艳,徐生军,苏亚非,蔡宁.黄瓜霜霉病菌保存方法.植物病理学报,2007,37(4):438-44118. 张鹏,秦智伟.黄瓜耐热性遗传分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4):486-49019. 王志坤,秦智伟,李艳秋,周秀艳.黄瓜果实衰老过程中果皮超微结构的变化.园艺学报,2007,34(4):889-89420. 王丽莉,秦智伟.葫芦科植物单倍体离体诱导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7,23(9):85-8921. 宋德颖,秦智伟,王志坤,卢京国.两品种黄瓜果实发育过程中脂氧合酶的活性变化比较.植物生理学通讯,2007,43(4):71622. 徐志远,秦智伟,周秀艳.氮肥利用研究现状及培育耐低氮胁迫蔬菜品种的探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5):706-71023.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范金霞.黄瓜霜霉病抗病基因的RAPD及SCAR标记.西北植物学报,2007,27(9):1747-175124. 张南,秦智伟.低温处理对菠菜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中国蔬菜,2007,(11):22-2425. 赵娇红,郭东林,马军,郑琳,秦智伟,郭长虹.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自然灾害学报,2007,16(5):126-12926. 王桂玲,秦智伟,周秀艳,赵咫云.黄瓜DNA提取及优化SSR反应体系的建立.分子植物育种,2007,5(6):196-20027. 张永强,郭翔宇,秦智伟.日本“一村一品”运动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6):11-1428. 曲丽,秦智伟.黄瓜白粉病病原菌及抗病性研究进展.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7,38(6):835-84129.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反义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4-3730. 丁国华,池春玉,王桂玲,秦智伟.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38-4131.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园艺学报,2006,33(1):21732. 郭庆勋,秦智伟,丁国华,李景鹏.薄皮甜瓜果实ACC合成酶cDNA克隆及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1):22-2733. 范金霞,秦智伟.DNA分子标记在瓜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2):249-25334. 郭庆勋,秦智伟,李景鹏.果实特异启动子调控薄皮甜瓜ACC合成酶cDNA反义表达载体的构建.果树学报,2006,23(3):411~41435. 苏绍坤,刘宏宇,秦智伟.农杆菌介导iaaM基因黄瓜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3):289-29336. 王宏建,吴越,谷维,孙晓丹,秦智伟.改进的CTAB法提取黄瓜DNA.黑龙江农业科学2006,(5):124-12537. 李艳秋,王志坤,秦智伟,周秀艳.活体黄瓜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中的几种生理生化指标变化.植物生理学通讯,2006,42(4):671-67338. 杨迪菲,秦智伟,王桂玲.黄瓜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7(5):619-62339. 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出口型黄瓜新品种东农803.当代蔬菜,2006,(11):2240. 程立宝,秦智伟,李淑艳,丁国华,周秀艳.与黄瓜雌性性状连锁的cs-acs1g基因特异片段克隆与鉴定.中国农业科学,2006,39(12):2545-255041. 邓旭红,秦智伟.黄瓜酸渍工艺的研究.中国蔬菜,2006,(12):9-1342. 王桂玲,秦智伟.分子标记技术在黄瓜育种中的应用.世界农业,2005,309(1):45-4743. 秦智伟,怀凤涛,周秀艳,刘宏宇,王静,刘珊珊.东北大豆蛋白质功能特性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31-13544. 丁国华,秦智伟,刘宏宇,周秀艳,池春玉,王志坤.黄瓜NBS类型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与分析.园艺学报,2005,32(4):638-64245. 秦智伟,周秀艳,刘宏宇,怀凤涛,焦光纯.东北大豆物理性状的评价.中国农学通报,2005,21(4):133-13646. 程立宝,秦智伟,刘宏宇,丁国华,周秀艳.黄瓜cs-acs1g基因克隆及不同时空表达的研究.园艺学报,2005,32(5):840-84347. 周秀艳,秦智伟,王新国.黄瓜品种资源商品性的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5,36(6):707-71348. 秦智伟.哈尔滨市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对策.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1-349. 周秀艳,秦智伟.东北三省大豆品种资源蛋白质、脂肪含量比较.中国种业,2004,(1):39-4050. 周秀艳,徐志远,秦智伟.黄瓜陈种子发芽率比较及提高的方法.中国种业,2004,(3):43-4451. 孟令波,秦智伟,刘宏宇.高温对黄瓜不同品种产量及形态指标的影响.北方园艺,2004,(3):52-5352. 郭庆勋,陈柏杰,秦智伟.反义RNA技术在培育延熟保鲜蔬菜新品种上应用.北方园艺,2004,(3):88-8953. 王志坤,秦智伟,丁国华,周秀艳.植物抗病基因同源序列及其研究进展.生物技术,2004,14(4):80-8254. 周秀艳,秦智伟.黄瓜新引品种资源适应性的比较.种子,2004,23(7)55. 王江丽,王宏燕,秦智伟.大湾村“农-牧-企”综合外向型村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黑龙江农业科学,2004,(5):9-1256.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周秀艳.高温胁迫对黄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国蔬菜,2004,(5):4-657. 刘宏宇,秦智伟,周秀艳.园艺作物单性结实研究进展.北方园艺,2004,(5):4-558. 丁国华,秦智伟.黄瓜的分子标记和连锁图谱研究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14-1859. 于静,米凯霞,秦智伟,陈晓英.植物口服疫苗的动物和临床实验.微生物学通报,2003,30(5):132-13660. 车代弟,龚束芳,秦智伟.RAPD分子标记在球根花卉上的应用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3-13661. 卢淑雯,秦智伟.大白菜不同品种酸渍适应性评价.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3,34(2):137-14162. 丁国华,秦智伟,周秀艳.植物低温诱导蛋白和诱导基因研究新进展.中国农学通报,2003,19(6):33-3763. 孟令波,秦智伟,李淑敏.高温胁迫对黄瓜幼苗根系生长的影响.园艺学报,2003,30(6):64964. 刘珊珊,秦智伟,刘宏宇.大豆加工品质育种的发展状况.大豆科学,2002,21(2):138-14365. 车代弟,秦智伟,王金刚.仙客来(CyclamenpersicumMill.)的种质资源RAPD分析.植物研究,2002,22(3):314-31766. 王宏燕,秦智伟,郭文学,李文华,王长虹.黑龙江省牡丹江持续高效农业示范区开发研究.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2,18(3):183-18767. 秦智伟.发挥区域优势建设“北菜南运”基地.中国蔬菜,2002,(4):1-368. 雷虹,高忠诚,秦智伟.盐渍幼瓜的脆度研究.中国调味品,2002,(11):19-2269. 刘宏宇,秦智伟.日本黄瓜销售的分级标准.长江蔬菜,2002,(2):1070. 孟令波,褚向明,秦智伟,刘宏宇.关于甜瓜起源与分类的探讨.北方园艺,2001,139(4):20-2171. 陶波,秦智伟,向文胜,吕桂菊.外源抗草甘膦DNA导入菜豆及其抗性表达.北方园艺,2001,140(5)37-3872. 卢淑雯,秦智伟.酸渍大白菜最佳发酵条件的筛选.中国蔬菜,2001,(1):11-1373. 马光恕,廉华,秦智伟.核技术在园艺作物上的应用.莱阳农学院学报,2001,18(3):202-20574. 刘宏宇,秦智伟.日光温室西瓜早熟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0,131(2):5075. 刘珊珊,秦智伟.甜瓜种质资源分类方法发展状况.北方园艺,2000,133(4):15-1676. 王超,吴世昌,秦智伟,刘建栋.甘蓝苗期多抗性鉴定技术研究.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31(2):152-15977. 陈雷,秦智伟.甜瓜采后生理和贮藏保鲜研究进展.北方园艺,1999,129(6):24-2778.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影响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因素.华北农学报,1999,14(1):68-7279. 秦智伟.生长激素在番茄生产上的应用.黑龙江科技信息,1999,(6):2380.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游离小孢子培养、胚胎发生和植株再生.华北农学报1998,13(3):102-10681.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82. 张德双,曹鸣庆,秦智伟.通过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绿菜花()再生植株.华北农学报,1997,12(2):13683. 秦智伟.大棚网纹甜瓜的栽培技术.中国蔬菜,1997(5):35-3784. 郑秋鹛,秦智伟.基金申请项目选题时应注意的问题.高等农业教育,1997,73(1):72-7485. 郑秋鹛,秦智伟.现代科技管理应注重科技统一体建设.农业科技管理,1997,(3):26-2886. 秦智伟,崔崇仕,李桂英.大白菜品种纯度快速检验技术研究.北方园艺,1994,97(4):1-487. 秦智伟,王丽娟,王超,许蕊仙.甘蓝(Brassicaoleraceavar.capitata)裂球性研究──Ⅰ.品种施肥及采收期对甘蓝裂球的影响.东北农业大学学报,1994,25(4):344-34688. 陶波,秦智伟,曲桂芹,刘宏宇.菜豆抗草甘膦基因筛选的研究.中国农学通报,1993,9(5):31-3389. 李永镐,秦智伟,许凤英.菜豆荚和叶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lindemuthianum)的抗性及其相关性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17-1990. 秦智伟,李永镐,王超,李景富,许蕊仙.甘蓝黑腐病抗病性的同工酶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1):20-2491. 许蕊仙,王超,秦智伟,李永镐.甘蓝对芜菁花叶病毒(TuMV)和黑腐病的抗病性鉴定.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5-23792. 沈思宁,秦智伟,许蕊仙.甘蓝主要品质性状杂种优势和亲本配合力分析.东北农学院学报,1992,23(3):238-24493. 王超,许蕊仙,秦智伟.甘蓝抗TuMV遗传规律的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91,22(4):328-33294. 秦智伟,许蕊仙,张慧峋,李景富,李桂英.不同药剂浸种对甘蓝一代杂种种子活力及成苗影响.北方园艺,1991,(5):8-1295. 秦智伟,许蕊仙.甘蓝数量性状杂种优势研究.东北农学院学报,1987,18(4):328-33596.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的应用.北方园艺,1987,(1):28-3097. 秦智伟.生物工程在蔬菜育种上应用.北方园艺,1987,(2):40-4298. 桂明珠,秦智伟,许蕊仙.甘蓝雄性不育花器解剖构造的观察研究.中国蔬菜,1986,(2):1-399. 许蕊仙,秦智伟,贲显明.早甘蓝自交系配合力分析.中国蔬菜,1986,(1):1-3100. 秦智伟,曲英华.日本蔬菜生产、消费及科研概况.北方园艺,1986,(3):32-34101. 许蕊仙,蒋先华,秦智伟.模糊聚类分析在甘蓝品种资源数量分类上的应用.东北农学院学报,1985,(4):64-71 饮料工艺学,黑龙江科技出版社,1999(主编、专著)园艺学进展,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0(主编)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参编)蔬菜育种学(各论)(全国统编教材),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参编) 国家有突出贡献中轻年专家(1995)黑龙江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6)黑龙江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1997)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