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城市公园论文英语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城市公园论文英语参考文献

02 园林学 总论 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 garden ar-chitecture 造园学garden making, landscape garden-ing 环境园艺学environmental horticulture 观赏园艺学ornamental horticulture 园林艺术garden art 园林美学garden aesthetics 园林建筑学garden architecture 园林建筑garden building 园林工程garden engineering 园林植物landscape plant 观赏植物ornamental plant 盆景miniature landscape, penjing 园林garden and park 园林学史history of garden architecture 园林规划garden planning, landscaping planning 园林设计garden design 园林机具设备gardening machine 园林管理garden management 园林生态landscape ecology 绿化greening, planting 环境绿化environmental greening 绿地面积green area 绿地率ratio of green space 城市绿化覆盖率urban green coverage 工厂绿化factory greening, factory garden-ing 街道绿化street greening, street planting 车行道绿化driveway greening 分车带绿化dividing stripe greening 人行道绿化sidewalk greening 群众绿化mass planting movement 郊区绿化suburban greening 公路绿化highway greening 铁路绿化railway greening, railway planting 堤岸种植bank planting 阳台绿化balcony greening 窗台绿化window-sill greening 屋顶绿化roof greening 垂直绿化vertical greening 攀缘绿化climber greening 桥头绿化bridgehead greening花园garden 专类花园specified flower garden 花园村garden village 园林城市landscape garden city 蔷薇园rose garden 松柏园conifer garden 球根园bulb garden 宿根园perennial garden 假山园rock garden, Chinese rockery 狩猎场hunting ground 街心花园street crossing center garden 小游园petty street garden 水景园water garden 铺地园paved garden 野趣园wild plants botanical garden 野生植物园wild plants garden 乡趣园rustic garden 盆景园penjing garden, miniature land-scape 动物园 zoo, zoological garden 墓园cemetery garden 沼泽园bog and marsh garden 水生植物园aquatic plants garden 学校园school garden 室内花园indoor garden 芳香花园fragrant garden 盲人花园garden for the blind 公园park, public park 城市公园city park, urban park 区公园regional park 儿童公园children park 体育公园sports park 森林公园forest park 纪念公园memorial park 烈士纪念公园martyr memorial park 综合公园comprehensive park 文化公园cultural park 文化休憩公园cultural and recreation park 中央公园central park 天然公园natural park 海滨公园seaside park, seabeach park 古迹公园historic site park 河滨公园riverside park 湖滨公园lakeside park 路边公园roadside park, street park 娱乐公园amusement park 雕塑公园sculpture park 休憩公园recreation park 疗养公园sanatorium park 国家公园national park 邻里公园neighborhood park 特种公园special park 植物园botanical garden 植物公园 abeled plants park 高山植物园 alpine garden 热带植物园 tropical plants garden 药用植物园 medical plants garden, herb garden 绿地 green space 公共绿地public green space 单位绿地unit green area 城市绿地urban green space 街道广场绿地street and square green area 居住区绿地residential quarter green area 防护绿地green area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郊区绿地suburban green space 街坊绿地residential block green belt 附属绿地attached green space 生产绿地productive plantation area 苗圃nursery 风景landscape, scenery 自然景观natural landscape 人文景观human landscape, scenery of humanities 草原景观prairie landscape 山岳景观mountain landscape, alpine landscape 地理景观geographical landscape 湖泊景观lake view 郊区景观suburban landscape 地质景观geological landscape 喀斯特景观karst landscape 植物景观plants landscape, flora 园林史 中国园林史 中国古典园林classical Chinese garden 中国传统园林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中国古代园林ancient Chinese garden 中国山水园Chinese mountain and water garden 帝王宫苑imperial palace garden 皇家园林royal garden 私家园林private garden 江南园林garden on the Yangtze Delta 西方园林史 西方古典园林western classical garden 英国式园林English style garden 中英混合式园林Anglo-Chinese style garden 意大利式园林Italian style garden 西班牙式园林Spanish style garden 法兰西式园林French style garden 勒诺特尔式园林Le Notre’s style garden 文艺复兴庄园Renaissance style villa 洛可可式园林Rococo style garden 巴洛克式园林Baroque style garden 庄园manor, villa garden 廊柱园peristyle garden, patio 绿廊xystus 迷阵maze, 典型中西园林 灵囿Ling You Hunting Garden 灵沼Ling Zhao Water Garden 灵台Ling Tai Platform Garden 阿房宫E-Pang Palace 上林苑Shang-Lin Yuan 未央宫Wei-Yang Palace 洛阳宫Luoyang Palace 华清官Hua-Qing Palace 艮岳Gen Yue Imperial Garden 圆明园Yuan-Ming Yuan Imperial Garden 颐和园Yi-He Yuan Imperial Garden,Summer Palace 承德避暑山庄Chengde Imperial Summer Resort 苏州园林Suzhou traditional garden 悬园Hanging Garden 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 Kew garden 凡尔赛宫苑Versailles Palace Park 枫丹白露宫园Fontainebleau Palace 园林艺术 景view, scenery, feature 远景distant view 近景nearby view 障景obstructive scenery, blocking view 借景borrowed scenery, view borrowing 对景opposite scenery, view in opposite place 缩景miniature scenery, abbreviated scenery 漏景leaking through scenery 框景enframed 园林设计 园林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 garden designer 园址测量图garden site survey map 地形图topographic map, contour map 种植设计planting design 地形改造设计topographical reform design 种植大样图detail planting design 造价分析cost analysis 园林形式garden style 规整式园林formal garden style 非规整园林informal garden style 几何式园林geometric garden style 自然式园林natural garden style 混合式园林mixed garden style 近代巴洛克式园林modern Baroque style 马克斯抽象园林. Marx abstract garden 园林区划garden area division 园林分区规划garden block planning 庭院花园courtyard garden 前庭front yard, forecourt 后庭back yard, rear yard 中庭patio 厨园kitchen yard 沉[床]园sunken garden 窗园window garden 墙园wall garden 宅园home garden 台地园terrace garden 冬园winter garden 切花园cut flower garden 屋顶花园roof garden 后花园back yard garden 园林地形改造topographical reform of garden 土山earth piled hill, artificial mound 假山rockery, artificial rockwork 太湖石Taihu Lake stone, water modelled stone 黄石yellowish brown stone 人造假山石artificial stone, man-made stone 孤赏石monolith, standing stone 掇山piled stone hill, hill making 叠石stones laying 板石flag stone 散点石scattered stone 抱角石corner stone 屋基石foundation stone 排衙石guard stone 屏石screen stone 石岸rock bank 石阶stone steps 汀步stepping stone on water surface 附壁石stone appended to wall 石花台stone flower bed 石凳stone bench 假山石挡土墙rock retaining wall 干砌石dry stone wall 假山石楼梯rock stairway 石亭stone pavilion 石洞stone cavern 石窟grotto 置石stone arrangement, stone layout 拱石arch stone 拱顶石key 尾景terminal feature 主景main feature 副景secondary feature 配景objective view 夹景vista line, vista 前景front view 背景background 景序order of sceneries 景点feature spot, view spot 仰视景观upward landscape 俯视景观downward landscape 季相景观seasonal phenomena 气象景观meteorological diversity scenery 视野visual field 秋色fall color, autumn color 园林空间garden space 开敞空间wide open space, wide space 封闭空间enclosure space 意境 artistic conception, poetic imagery 苍古antiquity 空灵spaciousness, airiness 动观in-motion viewing 静观 in-position viewing 视错觉visual illusion 园林艺术布局artistic layout of garden 对称平衡symmetrical balance 不对称平衡asymmetrical balance 左右对称bilateral symmetry 辐射对称radial symmetry 透景线perspective line 轴线axis, axial line 主轴main axis 副轴auxiliary axis 暗轴hidden axis, invisible axis 树冠线skyline 园林色彩艺术art of garden colors 单色谐调monochromatic harmony 复色谐调compound chromatic harmony 对比色突出contrast colors accent 近似色谐调approximate colors harmony 暖色warm color 冷色cool color 色感color sense

你是哪个省的啊 看看如果可以的话 可以给你一份全面的

The urban river embankment discuss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Anonymous XXXXXXXXAbstract: the urban river embankment construction as the object, discuss the current social background, analyses and compares the river embankment design of traditional method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methods, and puts forward three modes of ecological design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expound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domestic bank and future : the bank; Ecology; Design way; Domestic situationText:A, backgroundRiver Banks part is the amphibious interlaced transition belt, has the remarkable edge effect. Here are active substances, nutrient and energy flow, offer a habitat for a variety of creatures. Natural state Banks often species richness, productivity traditional embankment design often single ?一、背景河流的堤岸部分是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这里有活跃的物质、养分和能量的流动,为多种生物提供了栖息地。自然状态下的堤岸往往物种丰富、生产力高。传统的堤岸设计往往会单纯从防洪角度出发,采用土堤或者土石混合堆砌起来高高的堤岸。它的优点在于高度的可靠性,结构设计后加起防护堤岸抗流水冲刷能力显著增强。对于洪水暴发频繁、侵蚀严重的区段,这样的设计无可厚非,而对于一般河流堤岸的修建,这样的设计则显得缺乏环境的美化和绿化,同时也破坏许多对生态起重要作用的自然因素,如破坏植被与河床间的联系,造成冲刷侵蚀转移等。另外,河流作为城市风貌不可多得的珍惜资源,也是城市风貌的特色要素,它的景观塑造显得十分必要。同时,堤岸景观建设必然使滨河地区土地价值提升,滨水开发的高投资回报的特点更增强了对城市堤岸景观建设的需求。二、需求——堤岸的生态化建设河流堤岸作为城市中最邻近河流的区域,是城市与河流的衔接线,它的景观规划是提高城市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丰富城市景观的需要。生态化建设,它的根本思路是运用自然本身抗干扰和自我修复的能力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设计方法不同于传统用人工的结构和形式来取代自然的方法,而是用自然的结构和形式来顺应自然的进程。将河岸与河道在生态上联系起来,也就实现了物质、养分、能量的交流:对于生物,它提供了合适的栖息地;植物根系可固着土壤,枝叶可截留雨水,过滤地表迳流,抵抗流水冲刷,从而起到保护堤岸、增加堤岸结构的稳定性、净化水质、涵养水源的作用,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作用被不断加强。同时,生态化建设以自然的外貌出现,容易与环境取得协调,造价也较低,不需要长期的维护管理。三、河流堤岸生态化设计方式河流堤岸生态化设计,要遵守生态设计的原则,注重地方性、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做功、显露自然,主要体现在对地域气候环境、河流地质地貌、水文变化的适应,对河流生态环境的考虑,对堤岸地形的处理和对筑堤材料的选择和构造方式方面。1) 人工类:传统方法是采用块石或混凝土块砖等堆砌。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以适应河流景观设计的需求。a) 块石或混凝土块砖干砌,不用砂浆。这样在砌块之间就留有空隙,为后期滨河植物的生长提供了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堤岸会逐渐呈现出自然的风貌。b) 堤岸采用台阶式分级,台阶面上的空间加以利用,种植植物。当然这两种改进方法对于河岸处现有植被仍存在一定的不良影响,人工痕迹也过于明显。2) 自然类:充分利用堤岸植被原型,可直接将适用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植于堤岸上,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稳固堤岸,防止侵蚀、控制沉积的同时也为生物提供了栖息地。3) 人工自然相结合综合了以上两种方法的优点,具有人工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的外貌,见效快、生态效益好,以下为常见的两种类型:a) 种植植物的堆石将由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的堆石置于与水接触的土壤表面,再把活体切枝插入石堆中使斜坡更加稳定。根系可提高强度,植被可遮盖石块,使堤岸外貌更加自然。b) 与植物结合使用的插孔式混凝土块将预制的混凝土块以连锁的形式置于岸底的浅渠中,再将植物切枝或植株扦插于混凝土块之间和堤岸上部,其上覆土压实,再播种草本植物。堤岸生态化建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选用的材料及建造方法不同,堤岸的防护能力相差很大,需要运用多学科知识认真分析,这就为设计人员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建造初期若受到强烈干扰,则会影响到以后防护作用的发挥等。这也就对河流堤岸的生态化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四、国内现状1)省会城市在我国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中有近80%进行了堤岸景观规划。(参考文献[3])城 市 项目名称 城 市 项目名称北 京 长河城市水系统综合治理 南 宁 堤岸园工程长 沙 湘江风光带 宁 波 滨江大道沿江景观工程成 都 府南河绿化工程 上 海 外滩、陆家嘴滨江大道福 州 闵江江滨公园 沈 阳 浑河观光旅游带广 州 珠江二沙段堤岸景观、芳村长堤建设 太 原 汾河公园贵 阳 南明河景观绿化工程 天 津 海河堤岸改造工程哈尔滨 松花江南岸沿江风景长廊 武 汉 汉口江滩一二期工程昆 明 盘龙江中段滨水生态景观建设 西 安 灞河大水大绿工程兰 州 黄河风情线 重 庆 南滨路滨江旅游观光大道从规划后建成情况看,这些城市河流堤岸景观项目都得到了当地政府与市民的肯定。在这些项目中,堤岸既可成为当地最具吸引力的城市公园,如太原的汾河公园和福州的江滨公园;堤岸也可成为市民日常休闲活动的热点地段,如南宁的堤路园和武汉的汉口江滩工程;堤岸还可成为城市最具特色的地段,如重庆的南滨路滨江旅游观光大道;堤岸更可成为城市旅游的热点,如上海的外滩和陆家嘴滨江大道。总之,经过景观规划的堤岸已成为当地最具特色的地区。从建设效果看,相对堤岸的原来面貌而言,统计资料中的这些景观工程都是较成功的,都成为当地城市关注的热点,成为当地政府的政绩工程,成为当地的民心工程。城市河流堤岸通过景观规划,有效地改善了滨河地段的环境,并带动滨河地段的开发。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城市堤岸景观项目规划并非尽善尽美,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仍有待完善。2)中小城市城市经济实力的强大决定了其城市建设水平的高标准和高水平。中小城市河流堤岸景观与统计资料中的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更多的问题。特别是由于资金问题,堤岸景观是,纯人工,状态的钢筋混凝土防洪堤,或保持自然防洪状态的土石堤,没有经过景观规划,易造成城市资源的极大浪费。五、前景目前,河流景观建设,特别是城市河流景观建设,在中国正方兴未艾;在发达国家中也是一个久盛不衰的话题。 回顾发达国家河流景观建设的历史,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普遍增强,重视河流景观的生态功能已成为一个时代的呼唤,河流景观建设的生态设计方法也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形成的成熟的理念和做法,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搭上隆隆前进的生态建设之车。

英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作用众所周知,在此不再赘述。参考文献是英语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编辑加工和重要内容。为帮助大家顺利完成学术论文的撰写,我为大家介绍英语论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欢迎阅读。

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格式

丨 期刊

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

周庆荣,张泽廷,朱美文,等.固体溶质在含夹带剂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J].化工学报,1995,46(3):317 323

Dobbs J M, WongJ M. Modif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phasebehavior using polorcoselvent[J]. Ind Eng Chem Res, 1987,26:56

刘仲能,金文清.合成医药中间体4-甲基咪唑的研究[J].精细化工,(2):103-105

Mesquita A C,Mori M N, Vieira J M, et al . Vinyl acetatepolymerization by ionizingradiation[J].Radiation Physics and Chemistry,2002, 63:465

丨 专著

专著作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蒋挺大.亮聚糖[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Kortun Spectroscopy[M]. New York: Spring-Verlag,1969

丨 论文集

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郭宏,王熊,刘宗林.膜分离技术在大豆分离蛋白生产中综合利用的研究[C].余立新.第三届全国膜和膜过程学术报告会议论文集.北京:高教出版社,

Eiben A E,vander Hauw J 3-SAT with adaptive geneticalgorithms [C].Proc 4th IEEEConfEvolutionary Press,

丨 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

陈金梅.氟石膏生产早强快硬水泥的试验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学大学,2000

ChrisstoffelsL A J . Carrier-facilitated transport as a mechanistic tool insupramolecular chemistry[D].The Netherland:

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文献种类,专利号.出版日期

仲前昌夫, 佐藤寿昭. 感光性树脂[ P ]. 日本, 特开平

Hasegawa,Toshiyuki, Yoshida,et Coating composition[P].EP

Yamaguchi K,Hayashi A. Plant growth promotor and productionthereof [P].Jpn,

丨 技术标准文献

标准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ISO 1210-1982,塑料 小试样接触火焰法测定塑料燃烧性[S]

GB 2410-80,透明塑料透光率及雾度实验方法[S]

丨 报纸

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陈志平.减灾设计研究新动态[N].科技日报,1997-12-12(5)

丨 报告

报告作者.题名[R].保存地点:年份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密相气力输送技术[R].北京:1996

丨 电子文献

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万锦柔.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DB/CD].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文献类型及其标识

根据GB3469 规定:

①期刊[J]

②专著[M]

③论文集[C]

④学位论文[D]

⑤专利[P]

⑥标准[S]

⑦报纸[N]

⑧技术报告[R]

电子文献载体类型用双字母标识,例如:

①磁带[MT]

②磁盘[DK]

③光盘[CD]

④联机网络[OL]

①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

②磁带数据库[DB/MT]

③光盘图书[M/CD]

④磁盘软件[CP/DK]

⑤网上期刊[J/OL]

⑥网上电子公告[EB/OL]

英文文献采用 APA格式

丨 单一作者著作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heril, R. D.(1956). The terrifying future: Contemplating color television. San Diego:Halstead.

丨 两位作者以上合著的书籍:

姓,名字首字母., & 姓,名字首字母.(年). 书名(斜体). 出版社所在城市:出版社.

Smith, J., & Peter, Q. (1992).Hairball: An intensive peek behind the surface of an enigma. Hamilton, ON:McMaster University Press.

丨 文集中的文章:

Mcdonalds, A.(1993). Practical methods for the apprehension and sustained containment ofsupernatural entities. In G. L. Yeager (Ed.), Paranormal and occult studies:Case studies in application (pp. 42–64). London: OtherWorld Books.

丨 期刊中的文章(非连续页码):

Crackton, P.(1987). The Loonie: God's long-awaited gift to colourful pocket change?Canadian Change, 64(7), 34–37.

丨期刊中的文章(连续页码):

姓,名字首字母.(年). 题目. 期刊名(斜体). 第几期,页码.

Rottweiler, F. T.,& Beauchemin, J. L. (1987). Detroit and Narnia: Two foes on the brink ofdestruction. Canadian/American Studies Journal, 54, 66–146.

丨月刊杂志中的文章:

Henry, W. A., III.(1990, April 9). Making the grade in today's schools. Time, 135, 28-31.

城市公园论文参考文献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学位论文:

[1]赵军.从自囿走向开放[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张锋.朱启铃与北京市政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在辉.天津租界园林与保护[D].天津大学,2006

[6]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闫永增.以矿兴市-近代唐山城市发展研究(1878-1948年)[D].厦门大学,2007.

[8]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9]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11]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3]李珊珊.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4]王蕾.城市绿地分类信息管理系统[D].新疆农业大学,2006.

[1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16] Shi Mingzheng. Beijing Transforms: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the Chinese Capital. 1900-1928. 1993.

专著:

[1]吴良 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贾琚.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经济委员会编.北京园林绿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7]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民国)陈植编.都市与公圈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民国)陆衣言.南京游览指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1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简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编,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0]秦皇岛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秦皇岛市城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1.

[21]杨淑秋,王志.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2]李松欣,梁翔南,延凤桐,王信,潘锡章.保定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张家口市城乡建设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4]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5]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M].北京:京都市政公所,1919.

摘要: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外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相提并列的,而不是从属的学科。一些词典和有些同志都采用了“风景建筑(学)”或“景观建筑(学)”的译法,这样很容易给人造成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建筑学的一部分(门类)或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印象,而该专业无论在专业起源、学科内容以及位置诸多方面都与国内的园林专业很相似。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的组成部分,大到绵延几十公里的风景区规划,小到十几平方米的庭院设计,都属于景观设计的范畴。景观的设计就是土地的设计,它的基本原则为:认识人性,尊重人;认同自然过程,尊重自然,尊重土地之“神”。 景观设计是指通过对环境的设计使人与自然相互协调,和谐共存。关键词:景观;景观设计;风景园林;城市设计;土地设计;学科;景观设计师;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国际通用的学科代名词,国内对它已经不再陌生。但是,从一些英汉词典、城规和建筑与园林等专业期刊和译著、国家发布的科技名词等出版物中出现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来看,对该名词术语的理解与翻译却存在较大差异与分歧,译名就有造园学、景观建筑学、风景建筑学、景园建筑学、园林建筑学、风景园林学、园林学等。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术语,其产生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中叶美国的早期园林实践活动,尤其是城市公园运动对该专业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此时整个园林的中心仍在欧洲,特别是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英国自然风景园(Landscape garden)对美国园林界的影响很大,传统专业术语Landscape Gardening和Landscape gardener仍然广泛应用。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成为学科名词之前,首先出现的是职业称谓Landscpe architect。该名称的出现与被称为美国园林之父的园林设计师奥姆斯特德(FrederickL.Olmsted)及其合作的建筑师弗克斯(Calvert Yaux)有关。到二十世纪仍有相当一部分设计师使用Landscape gardener。另外一部分设计师则更倾向于Landscape designer或landscape engineer。 关于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伴随着该词的产生就充满着争议。奥姆斯特德对用Landscape Architecture作为学科名词既感到不满意,也感到十分困惑。由于当时没有人面对新的环境与实践提出更恰当的名称,虽然Landscape Gardening当时仍然是较盛行的术语,但是Landscape Architecture一词也逐渐使用与流行起来。英国园林学者普雷斯(R.A.Preece)在谈到Landscape Architecture定义时认为,从一个专业所主要关心的内容中就能够了解到一个专业的范围性质及发展方向,他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唯一将主要职责放在改善室外空间(outdoor space)质量之中的专业。美国园林设计大师海尔普林早在60年代就对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专业性质与方向做过精辟的论述:园林学主要的兴趣在开放空间(open space)及其相关的领域,并且强调这些空间设计的意义、重要性和可用性。由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堤谢尔(William H.Tishler)教授任主编,4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合力编著的《American Landscape Architecture:Designers and Places》(1989)一书介绍了美国园林发展史上有代表性的设计师和所涉及的主要专业活动领域,绝大部分内容与国内园林专业从事的实践工作相同或性质相似。对于20世纪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一学科和职业,IFLA在其章程的宗旨中是这样阐述的:"鉴于世界各国人民的长远健康、幸福和欢乐,是要建立在人们与他 们的生存环境和谐共处和明智地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的:又由于那些增长的人口,加之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能力,导致了人们在社会上、经济上和物质上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又由于为了满足那些对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而不致恶化环境和浪费资源,这就要有一种与自然系统,自然界的演化进程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相密切联系的专门知识,专门技能和专门经验。这些专门的合格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我们已在Landscape Architecture这个专业的实践工作中找到了。"1986年3月,在美国哈佛大学设计研究生院举办的国际大地规划教育学术会议(World Conference。n Education For Landscape Planning)明确阐述了关于Landscape Planning学科的含义:"这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其重点领域关系到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地区的发展与变迁、大地生态、城镇和大都会的景观。" 可见这一学科的最现代观念已经扩展到"地球表层规划"了。综上所述,我认为Landscape Architecture在国外是与建筑学、城市规划相提并列的,而不是从属的学科。如果仅仅用“××建筑学”来翻译的话,很容易给人造成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建筑学的一部分(门类)或一门新的分支学科的印象。可是任何广义建筑学,大建筑学是不能把L.A.包涵在内的。建筑学(Architecture)是用无生命的材料来进行设汁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风景园林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是用有生命的材料和与植物群落、自然生态系统有关的材料进行设计的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两者显然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虽然国外一些先进国家的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专业面要宽、涉足的内容要多,与其他学科渗透的程度要深,但是,专业的性质是相同的,产生和发展的脉胳是一致的。所以我认为将Landscape Architecture翻译为“园林”,“风景园林”和“大地景观设计”等会更贴切一些。在当前社会,园林学科的研究内容和职业范围主要有城市景观规划,农村景观规划,园林风景区的景观规划和自然保护区的景观规划等等,而且现在园林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中国的块绿地问题,我们是要解决中国未来13亿人的生存问题,健康问题,安全问题的。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一是已经建立起一个以绿色生物系统工程为主的新学科,这个新的综合工程学科,是在"人工环境"(如城市、村庄、工厂、矿山等等)中,建立绿色生物系统工程,与土木工程和建筑工程系统融合而成为一体,建成一个安全、卫生、宁静、健康、舒适、美观、文明的,适于人类生存的"人居环境"("EK-ISTICS");二是对人工环境以外的"人类自然环境"(man“s physical environment),例如国家森林保护区、国家自然保护区、自然纪念物保护区、国家天然公园、冰川、峡谷、水系、海洋、沙漠、山岳、湖泊、草原、湿地等自然环境,提出保护对策及从事保护区的规划工作等等。这一学科是以"生物、生态学科"为主,并与其他非生物学科(例如土木、建筑、城市规划)、哲学、历史和文学艺术等学科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 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它包括从古典的小面积的庭园、花园、公园等地形地貌设计,道路、建筑,叠石堆山及种植设计,一直到现代整个大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从一个小园林的设计一直到宏观的,涉及土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经营管理、农业区域的变迁与发展、大地生态的保护、城镇和大城市的园林绿地系统规划;同时运用现代尖端科学技术,如航测遥感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内容。景观设计师具有其他专业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优势。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18世纪中叶)以前到今天,园林学科的发展经历了造园时代,风景造园时期(Landscape Gardening)等阶段,园林学科也从单纯的“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演变成了迅速发展,工作领域越来越大.包括新城镇的规划、扩建、改建,公路和道路、国家天然公园、水库修建、森林、矿区和工业区重建等工作的一门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以麦克哈格(McHarg)的《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1969)为代表的(景观)生态规划,早已赋予LA学科从拯救城市走向拯救人类、拯救大地的历史使命。你家后花园的月季花死了关我什么事!正如麦克哈格所说:“不要问我你家花园的事情,也不要问我你那区区花草或你那棵将要死去的树木……,我们(景观设计师)是要告诉你关于生存的问题,我们是来告诉你世界存在之道的,我们是来告诉你如何在自然面前明智地行动的”。从这一点来说,园林学科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即“大地规划”的时代。结语:景观是一个综合的整体,它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实现的,必须满足社会的功能,也要符合自然的规律,遵循生态原则,同时还属于艺术的范畴,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设计就存在缺陷。虽然由于文化的不同,观念的不同,每个设计师有自己侧重的方面。但是景观设计作品如要有持久的生命力,必定是在总体上达到了这些因素的互相平衡,而其中又以一至二个因素特别突出。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过于平淡而缺乏艺术的价值,或者过于强调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一些纯粹功能主义的作品虽有良好的社会性,但却与文化、自然隔绝,同时不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这样的作品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盲目地追求文化、艺术性,但却连基本的使用功能都没有很好地满足的设计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景观设计涉及科学、艺术、社会及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它们相互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功能合理、满足了不同人广泛的使用需要的作品,意味着是高效的,而一定的资源投入产生了最大的效益,也意味着符合一定的生态原则;人类的资源是有限的,最容易得到的资源就是通过高效利用现有资源,而节约下来的那部分资源,所以生态主义已经从一种实验或意识变为与经济密切相关的因素;而艺术的作品,意味着具有引人注目的潜质,它可以改善一个地区的视觉环境,提升一个地块的价值,这又与社会经济联系在一起。今天更多的景观设计师追求的是这些因素之间的平衡,即具有合理的使用功能、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及高质量的艺术水准的景观。今天的景观设计,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功能至上的思想受到质疑,但功能一直受到关注,艺术、装饰、形式又得到重视;传统园林的价值也得到尊重,古典的风格也可以被接受;其它学科的介入使其知识领域更为广阔;科学和技术的进步又使得景观设计出现更多的可能性、出现了更多全新的形式,现代景观变得更富有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使景观的内容不断发展,新的景观类型的出现,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挑战。今天的景观设计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风格也越来越多样,它们的价值还有待经受时间的检验。但是那些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作品应该是与时代精神息息相关的艺术品,它们吸收了历史的精神、但决不模仿固有的风格,它们符合科学的原则、反映了社会的需要、技术的发展、新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参考文献:《现代景观的价值取向》 作者:王向荣 林箐 发表:《中国园林》《还土地和景观以完整的意义:再论“景观设计学”之于“风景园林”》 作者:俞孔坚 发表:《中国园林》2004(7):37-40《Landscape Achitecture是“景观/风景建筑学”吗?》 作者:王晓俊《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 从造园术、造园艺术、风景造园到风景园林、地球表层规划》作者:孙筱祥 《中国园林》2002/4《关于Landscape architecture的中译名》作者:王绍增 1:67-68。《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作者:肖笃宁 李晓文 发表:《生态学杂志》1998(3):46-52《土地的设计:景观的科学与艺术》 作者:俞孔坚 发表:《规划师》2004-2《景观设计展望:国际性和中国特色》 原文发表:Antje Stokman/ Stefanie Ruff,Internationality and Identity - The search for a contemporary design idiom in China, Topos, 51: Prospective Landscapes, 2005, 《可持续设计:从概念到实施》作者:孙成仁 郑声轩 发表:《新建筑》2002(01):51-54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一段充实而忙碌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那么问题来了,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分享。

[1]魏心宇.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

[2]王青.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

[3]谷静.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

[4]陈伟.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

[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12]惠民工程助推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N].商洛日报,2017-10-20(007).

[13]记者郭猛王思达."走遍秦皇岛",用脚步丈量出了什么[N].河北日报,2017-10-23(009).

[14]平裕强.陵川交警大队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N].太行日报,2017-10-23(003).

[15]记者汪瑛.精准扶贫咱们一起奔小康[N].商洛日报,2017-10-20(006).

[16]杜珊记者强犟.奋力脱贫攻坚打造美丽西寺[N].西部法制报,2017-10-21(004).

[17]通讯员葛卉黄旭峰.农行广东分行农家乐贷农民创业好帮手[N].农村金融时报,2017-10-23(A05).

[18]窦群.践行"两山"理论推进国家公园建设[N].中国旅游报,2017-10-23(003).

[19]本报记者冯颖.景区创新升级筑牢石家庄旅游根基[N].中国旅游报,2017-10-23(A01).

[20]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乐天茵子.既有住宅安装电梯或将有章可循[N].合肥晚报,2017-10-24(A08).

[21]本报记者吕晶.精准招商助力追赶超越[N].榆林日报,2017-10-23(003).

[22]记者王艺.我市旅游行业智慧化管理再上新台阶[N].大连日报,2017-10-22(006).

[23]本报记者崔振海通讯员陈艳迪.让"天生丽质"变身"美丽经济"[N].山西经济日报,2017-10-26(007).

[24]本报记者杨淑珍通讯员孙海韬张大鹏."这里的警察能力与颜值俱佳"[N].人民公安报,2017-10-30(006).

[25]本报记者梁文艳.马遥的"教学梦"做当代有为的青年教师[N].中国产经新闻,2017-10-26(003).

[26]特约记者谭玉玲.让大丹霞旅游发展充满"智慧"[N].韶关日报,2017-10-23(A07).

[27]记者杨艺华通讯员曲易伸张涛.全国统一版本离境退税系统海南上线[N].海南日报,2017-10-25(B02).

[28]本报记者刘斯会.凯撒旅游前三季净利增长超四成[N].证券日报,2017-10-30(C03).

[29]记者朱家芬.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N].楚雄日报(汉),2017-10-24(001).

[30]记者吕丽霞.商南落实责任规范程序加快提案办理[N].商洛日报,2017-10-27(003).

[31]记者董娟通讯员梁泽仁卢琳.省统计局经济形势调研和统计工作督查座谈会在朔召开[N].朔州日报,2017-10-24(001).

[32]肖相波.青岛:不断探索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2).

[33]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旅游学院张青.通过收益管理提升民宿经营水平的要点[N].中国旅游报,2017-10-31(003).

[34].以全球视角,创新实现餐旅行业可持续发展[N].中国旅游报,2017-10-31(A06).

[35]刘剑飞.故宫"全网售票"体现管理智慧[N].中国审计报,2017-10-23(007).

[36]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郭晓蓓.强化金融创新支持旅游产业[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7-10-30(A02).

[37]陈晓光姜久明本报记者邱丽娜赵博言.我省今年重点公路建设完成505公里[N].黑龙江经济报,2017-10-27(001).

[38]本报记者曲晓燕.探索文化国资管理新路径[N].中国文化报,2017-10-30(007).

[39]记者徐莹波.巩固创城成果不松劲加快建立长效管理机制[N].桂林日报,2017-10-24(001).

[40]汤云明.晋宁国企改革助推工业园区基础设施迈新步[N].云南经济日报,2017-10-28(B03).

[41]李辉.乐见景区价格听证"涨声"不响亮[N].广西日报,2017-10-20(008).

[42]张海英."故宫服务"不妨在全国景区推广[N].友报,2017-10-27(003).

[43]记者吉蕾蕾.导游不得擅自变更行程、强迫游客购物[N].经济日报,2017-11-03(004).

[44]记者王菲.前三季度我区旅客吞吐量逾340万人[N].西藏日报(汉),2017-10-27(001).

[45]本报记者文豪.景区停车问题成关注热点[N].成都日报,2017-10-31(007).

[46]记者李敏.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N].承德日报,2017-10-24(001).

[47]记者沈仲亮.国家旅游局将遴选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示范基地[N].中国旅游报,2017-11-01(001).

[48]小丁.擦亮世界知名旅游城市品牌[N].昆明日报,2017-10-29(007).

[49]本报记者刘曌琼.出行能"说走就走"[N].陕西日报,2017-10-30(011).

[50]记者吴岗.天津:2020年底前关闭所有砖瓦黏土矿[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1-03(002).

[51]北京商报记者舒志娟.中青旅陷"伪造拒签信"口水战[N].北京商报,2017-11-02(004).

[52]本报记者孟妮.入境游发展短板如何补齐?[N].国际商报,2017-11-01(A06).

[53]记者王珂.导游管理办法明年正式实施[N].人民日报,2017-11-03(008).

[54]撰稿本报记者王眉灵."四好农村路"带来乡村新变化[N].四川日报,2017-10-31(009).

[55]记者高岳.让十九大精神入脑入心[N].海南报,2017-10-31(A01).

[56]本报记者杜杨楠.坚决向"年龄附加费"说不[N].大连日报,2017-10-30(007).

[57]本报记者赵亮.我市多部门联动开展"打非治违"整治行动[N].齐齐哈尔日报,2017-10-23(003).

[58]记者李喆通讯员赵尚羊华.广东开展重点车辆行驶记录仪专项检查[N].人民公安报·交通安全周刊,2017-11-03(001).

[59]记者宋柏松通讯员丁桂艳.秦皇岛大力提高餐饮行业食品安全水平[N].河北日报,2017-11-06(012).

[60]王德刚.打赢脱贫攻坚战旅游业要当生力军[N].中国旅游报,2017-11-07(001).

[1] 王衍用.对旅游资源应该进行深度研究[J].旅游学刊,2007(2):11-12.

[2] 伍延基,王计平,曾海洋.无景点旅游的理论解释与实践意义田.旅游科学,2008,22(4):28-31.

[3]宋丁.突破中国旅游市场的门票经济瓶颈[J].旅游学刊,2008,23(5):11-12.

[4]陈耀.坚持旅游规划创新,推进”大旅游”统筹发展[J].旅游学刊,2010,25(3):7-8.

[5]郭文.无景点旅游:一种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及影响研究[J].旅游论坛,2010,3(5):566-571

[6]谢彦君.在旅游普查实践中用学术的眼光审视目前国标的得失[J].旅游学刊,2005(4):8-9.

[7]谢朝武,黄远水.论旅游地形象策划的参与型组织模式[J].旅游学刊,2002,17(2):30-34.

[8]程遂营.我国居民的休闲时间、旅游休闲与休闲旅游[J].旅游学刊,2006,21(12):9-10.

[9]简玉,峰刘长,生徐钮.无景点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基于长沙与张家界旅游市场的比较分析[J].旅游论坛,2010,3(6):756-762.

[10]方田红,雷可为.关于我国无景点旅游兴起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2009,(11):88-90.

[11]川刘松.休闲旅游理论及实证分析[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08:4-21.

[12]李洪涛.我国自助游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22-24.

[13]李永文.旅游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0-11.

[14]李天元.旅游学概论[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16-126.

[15]伏六明.无景点旅游发展障碍与对策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 82一84.

[16]克莱尔.A.冈恩(美),特格特.瓦尔(土).旅游规划理论与案例[M].吴必虎,吴冬青,党宁.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_5:4.

[17]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113-115,236-237.

[18]王林伶.银川休闲旅游开发与空间构建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0:1_5-16.

[19]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2003-200_5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_5:19_5- 207.

[20]张景群.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M].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7-8.

[21 ]张素娟,樊莉莉.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0,9:17.

[22]丁磊.浅析自助旅游发展的障碍与对策[J].商业经济,2006,(3):9.

[23]陈秀琼.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门票涨价的理性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8):14-17.

[24]林炎钊.旅游形象设计:我国旅游城市面临的新课题[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1995,(3):53-56.

[25]林捷.互助旅游者交往特征和模式研究一一基于社会基本论的视角[D].广州:中山大学,2009:1-7.

[26]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旅行社经营管理[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69.

[27]王云良.网络互助旅游及其基本特征[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23-28.

[28]郭小东.基于旅游心理动机视角的无景点旅游现象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研究生院,2010:31-60.

[29]顾金梅.我国导游薪酬制度的研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3):14-18.

[30]钟丽娟.武汉市无景点旅游者行为研究[D].武汉:湖北大学,2010:26-40.

[31]钟丽娟,钟丽姬,涂建华.无景点旅游下导游的应对措施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 (5 ):473-474.

[l]保罗·杜盖伊,斯图尔特·霍尔等.文化研究—索尼随身听的故事[Ml.商务印书馆,23:251

[2]崔凤军.城市旅游的发展与实践〔M].中国旅游出版社,26:P65

[3]程金龙,吴国清.我国旅游形象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刀.旅游学刊,24(2):93一94

[4]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江苏人民出版社,26:117

[5]邓湘南,张筝,蔡小于.乡村旅游的文化体验营销研究闭.乡镇经济,28(6):97

[6]顾朝林,宋国臣.城市意象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闭.城市设计,21,25(3):7

[7]胡燕雯,张朋.试论体验经济时代的旅游业发展〔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3(3):49一5

[8]胡允银,陈睿,王超.学会吸引眼球—浅谈注意力经济[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4(4):89一9

[9]姜辉.城市精神与现代城市形象的塑造[J].商业时代,27,1:4

[1]蒋志杰,吴国清,白光润.旅游地意象空间分析—以江南水乡古镇为例〔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2):32

[11]李瑞.城市旅游意象及其构成要素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4(34):494并95

[12]刘小林.对我区旅游营销形势的认识与分析闭.西藏大学学报,1994,12(4):56

[13]李彦亮.文化在营销中的作用闭.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6(5):117

[14]毛金凤,杨莉,石玉.决定旅游产业市场结构的因素:旅游文化营销的媒体传播闭.商场现代化,27(1):282

[15]麦晓霜.浅论中国旅游营销发展历程[z].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6(5):116

[16]马志强.论软实力在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闭.商业经济与管理,21(4):32

[17].跨文化市场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2:23一24

[18]齐善鸿,焦彦.基于消费者购买行为规律的文化营销阴.消费经济,27,8(4):25

[19]秦学硕.重庆都市旅游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包装闭.经济地理,22(2):116一117

[20]沈福熙.城市意象—城市形象其情态语义闭.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

城市公园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园林设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供大家参考!

学位论文:

[1]赵军.从自囿走向开放[D].南京农业大学,2008.

[2]张锋.朱启铃与北京市政建设[D].首都师范大学,2007.

[3]李惠民.近代石家庄城市化研究(1901-1949)[D].河北师范大学,2007.

[4]王丹丹.北京公共园林的'发展与演变历程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

[5]李在辉.天津租界园林与保护[D].天津大学,2006

[6]王志勇.近代保定天津城市发展比较研究(1840-1927)[D]?华中师范大学,2005.

[7]闫永增.以矿兴市-近代唐山城市发展研究(1878-1948年)[D].厦门大学,2007.

[8]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9]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0]孙媛.从城市公园看中国现代景观的产生与发展[D].天津大学,2009.

[11]崔鹏飞.秦皇岛开 埠 与区域经济的近代变迁[D].河北师范大学,2008.

[12]薛春莹.北京近代城市规划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

[13]李珊珊.重庆中央公园:一个城市公共空间的演变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13.

[14]王蕾.城市绿地分类信息管理系统[D].新疆农业大学,2006.

[15]杜广如.城市绿地空间系统的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

[16] Shi Mingzheng. Beijing Transforms: Urban Infrastructure. Public Works, and Social Change inthe Chinese Capital. 1900-1928. 1993.

专著:

[1]吴良 镛 .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同济大学,董鉴泓.中国城市建设史3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4]王炜,闫虹.老北京公园开放记[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贾琚.北京私家园林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北京经济委员会编.北京园林绿化志[M].北京:燕山出版社,2004.

[7]北京动物园管理处?北京动物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8]北海景山公园管理处.北海景山公园志[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9](民国)陈植编.都市与公圈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10](民国)陆衣言.南京游览指南[M]?上海:中华书局,1929年版,南京图书馆古籍部藏.

[1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2]于海漪.南通近代城市规划与建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13]陈宗藩.燕都丛考[M].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

[14]天津市地方志编修委员会编.天津简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5]张彤,张岩.天津历史名园[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

[16]天津市历史博物馆等编,杨大辛主编.近代天津图志[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7]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河北省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

[18]石家庄市规划局.石家庄市规划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4.

[19]唐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唐山市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

[20]秦皇岛市城乡管理委员会地方志办公室.秦皇岛市城建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1.

[21]杨淑秋,王志.保定市园林志[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8.

[22]李松欣,梁翔南,延凤桐,王信,潘锡章.保定市城乡建设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3]张家口市建设档案馆.张家口市城乡建设纪事[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8.

[24]王亚男,1900-1949年北京的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25]京都市政公所编.京都市政汇览[M].北京:京都市政公所,1919.

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大全

接地气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怎样写毕业论文才更能吸引眼球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建筑学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邢莉燕,陈起俊.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郑少瑛,周东明,王力强.土木工程施工组织.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3]郑少瑛,周东明,周少瀛.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4]张立新.住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编制与案例精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5]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消耗量定额.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03G101-1).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08).第1版.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8.

[8]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130-2001).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9]汪正荣,朱国梁.简明施工手册.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0]《建筑施工手册》(第四版)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第4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全国统一建筑工程预算工程量计算规则土建工程(GJDGZ-101-95).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

[12]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1).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4]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机械设备管理分会.简明建筑施工机械实用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15]王玉龙.扣件式钢管脚手架计算手册.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16]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建筑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7]四川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四川省造价工程师协会.建设工程劳动定额装饰工程.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1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新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汇编(修订版).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

[19]荆莉燕,王坚,梁振辉.工程估价.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20]山东省建设厅.山东省装饰装修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刘柏茹.导线测量的精度控制探讨[J].硅谷,2009,(05).

[2]郭宗河,郑进凤,贺可强.全站仪导线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2).

[3]陈正耀.导线测量的计算与应用[J].北方交通,2009,(05).

[4]姜华根.双点导线测量[J].科技资讯,2009,(15).

[5]王汉存.全站仪导线测量平差方法浅析[J].中国煤炭地质,2009,(11).

[6]焦建新,沈荣林,闫玮.全站仪测量导线中的错误分析和处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4).

[7]王海明.全站仪坐标导线测量的平差方法[J].交通世界(建养.机械),2009,(09).

[8]孟令涛.城市导线测量一体化程序设计[J].现代测绘,2009,(04).

[9]黄艳立,高怡.全站仪导线测量数字化研究[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09,(04).

[10]张小诺,李彦阳.导线测量严密平差定权方法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11]熊法堂.导线测量粗差浅析[J].人民长江,2000,(05)

[12]景德广.导线测量中错误或粗差的分析[J].测绘技术装备,2003,(02)

[13]尚海旺,王水林.导线测量检验粗差的有效方法[J].科技信息,2010,(01)

[14]吴家乃.导线测量中粗差的查找[J].工程勘察,1981,(02)

[15]陈章明.检查导线测量错误的方法[J].引进与咨询,2000,(04)

[16]黄林.论导线测量粗差的判断[J].地矿测绘,1996,(02)

[17]蔡群.关于粗差含义及其多样性的探讨[J].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6,(01)

[18]宁卫远,焦利伟,刘艳玲.导线测量粗差判定方法的探讨[J].中州煤炭,2004,(06)

[19]陈玉平,胡奎.井下大压力巷道导线测量方法探讨[J].矿山测量,1998,(02)

[20].斯列涅夫斯基,.卡拜斯基,刘志源.导线测量中的坐标连测问题[J].矿山测量,1980,(03)

[1]王楠,邵毅明,周娜娜,阎宏涛.道路交通安全中的视错觉现象分析[J].公路与汽运,2010,(07)

[2](美)JR布洛克.奇妙的视错觉——欣赏与应用[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2.

[3]杨阿联.格式心理学与建筑设计[N].中国旅游报,2008.

[4]曹方.视觉传达设计原理[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146.

[5]贺俊杰.透视与错觉[M].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2012:98.

[6]随艳金敏丽.视错觉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院校风采,2010.

[7]刘跃国.浅谈视错觉在建筑立面设计中的应用[J].广西城镇建设,2010.

[8](英)查尔斯麦基.可怕的错觉:人人都会犯的致命错误[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8.

[9]马连弟刘运符.透视学原理[N].吉林美术出版社,2006:38

[10]熊圣.视错觉在在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N].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11]李蔚.神奇的空间魔术——谈视错觉在餐饮空间设计中的应用[J].上海建材,2011(2)

[12]张引良.浅谈符号学与电影海报的视觉符号[J].中国-东盟博览,2012

[13]张福昌.视错觉在设计上的应用[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1.

[14],[M]苏茂生,台北:大陆书店,1975:11.

[15]周东梅.视错觉在环境空间中的研究与应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7.

[16]熊兴福,刘金萍.析视觉负后像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07(08):1.

[17]蔡从.浅谈视错觉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应用[J].艺术广角,2011(04):58.

[18]康波,万铮.中国古典园林.2010:10.

[19]朴哲龙.人眼光学结构的研究[D]吉林延吉:延边大学,2007:6.

[20]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文集:艺术与错觉[M]杨成凯,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12:5.

[1]宁龙梅.武汉市湿地功能评价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

[2]马健 章.关注正在消失的湿地[J].大自然,2012,(5).

[3]李益敏,李卓卿.国内外湿地研究进展与展望[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3,(1):36-43.

[4]陈求稳.我国湿地保护立法的科学支撑[C].2005年全国环境立法与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2005.

[5]HOLLANDCC,HONEAJE,[J].Wetlands,1995(15):336-345.

[6]崔保山,杨志峰,李英华等.城市拓展中湿地的综合保护与发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4):462-471.

[7]肖清风.有机设计——中国古代的设计特征之一[J].设计艺术研究,2013,3(6):83-88.[8]朱建宁.城市湿地公园:概念与规划⑴.建设科技,2009,(3):51-59.[9]孙广友,王海霞,于少鹏.城市湿地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迸展,2004,23(5):94-99.

[10]吴丰林,周德民,胡金明.基于景观格局演变的城市湿地景观生态规划途径[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3):368-372

[11]王建华,吕宪国.城市湿地概念和功能及中国城市湿地保护[J].生态学杂志,2007,26(4):555-560.

[12]温亚利,李小勇,谢屹.北京城市湿地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

[13]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14]张冠增.西方城市建设史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5]宋言奇.生态城市理念:系统环境观的阐释[J].城市生态与环境,2004,11(2):71-74.

[16]李明.融通的智慧:唐君毅.论中国哲学的有机肖然观[J].宜宾学院学报,2013,(1)81

[17]杜洁,车代弟.依托青山碧海,建设山水城市[J].北方园艺,2005,(2):40-41.

[18]李昊,孙倩.文化·生态·景观——中国“山水城市”理念的历史内涵与.当代诠释[J].建筑与文化,2013,(8):18-22.

[19]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0]张巍巍.城市湿地公园开发模式研究——以唐山南湖城市湿地公园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附 :建筑学毕业论文选题

1、室内外气温对建筑围护结构吸收太阳能的影响

2、鲁西南地区门墩石造型、纹样初探

3、室外气温和保温层位置对间断供暖房间能耗特征的影响

4、极少主义室内光环境设计研究

5、建筑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6、老年人建筑的自然光环境设计初探

7、杨凌城市色彩景观规划研究

8、襄城县古城墙遗址保护公园规划设计

9、光导管照明系统的配光及应用研究

10、BIM技术在钢结构工程建设阶段的应用

11、民营建筑企业项目团队核心利益相关者冲突管理研究

12、市政工程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应用研究

13、长春七天酒店(火车站店)装饰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

14、国学中心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研究

15、黑龙江移动枢纽楼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研究

16、呼和浩特市建筑勘察设计研究院发展战略研究

17、包头市A装饰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18、南京国际金融中心续建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9、国有施工单位材料采购管理研究

20、基于互联网+的PMIS的运维管理研究

21、建发集团观澜丽景二期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研究

22、俄侨文化影响下的中东铁路建筑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23、建筑艺术表现在房地产经营销售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24、吉林鼎鑫路桥建设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

25、湘黔古镇聚居文化和建筑空间形态研究

26、“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税负影响分析

27、BIM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28、基于FIDIC合同条件的承包商索赔研究

29、基于分项计量的空调系统能耗诊断的实用研究

30、基于VE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研究与应用

31、建筑施工项目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32、太阳能-空气源热泵系统在独立式住宅中的应用研究

33、青岛地区农村钢结构住宅热桥的热工分析

34、英谈村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研究

35、我国建筑业营改增相关问题研究

36、延长油田中心化验室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37、低气压下噪声环境对人体舒适感影响机理的研究

38、青岛市住宅建筑室内热环境的实测与研究

39、晋鲁地区民居烟囱的建构技术与文化意义研究

40、挣值法在中铁一局二公司项目成本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41、我国工程承包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对策研究

42、冯坪办公楼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与控制研究

43、ZHGY集团管道安装项目预算控制研究

44、延长石油南区采油厂办公楼建设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5、NK集团土地整理项目的成本管理优化研究

46、延长油田崖里坪住房小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47、基于公司战略的建筑企业多项目管理研究

48、注册造价工程师诚信评价体系研究

49、HCE集团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50、K公司固定资产质量评价及优化对策研究

51、基于BIM的框架结构参数化设计研究

52、智能型太阳能LED路灯控制器的研究

53、青岛里院建筑保护与改造模式研究

54、基于博弈分析的绿色住宅发展研究

55、青岛市大型公建能耗现状评估与预测研究

56、符合被动式围护结构热工标准的“抬梁式”农村住宅构造方法研究

57、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

58、基于可操作性目标的城市色彩设计方法研究

59、基于BIM的规则建立在建筑设计阶段应用研究

60、建设工程网上招投标系统的研究与设计

61、工程招投标中违规行为分析与监督机制完善

62、BIM技术在工程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63、商品房住宅项目成本管控的研究

64、以“美居购”网为例探析家居软装电子商务经营

65、建筑行业新生代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研究

66、“营改增”对建筑业税负影响分析及对策

67、北方寒冷地区农村住宅保温结构一体化设计研究

68、北戴河新区国家级绿色建筑示范区创建研究

69、河北省建材产业物流指数研究

70、挣值法用于建筑工程成本控制的研究

71、高层住宅小区风环境数值模拟研究

72、绿色建筑运营阶段隐性成本估算模型研究

73、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工程项目人工成本优化研究

74、工程项目供应链材料采购成本系统动力学仿真研究

75、高温影响的舒适度模型研制及在我国南方城市的应用

76、唐华清宫景区气候适宜性空间格局初探

77、施工现场建筑工人作业疲劳的影响因素研究

78、基于热管置入式墙体的小型建筑能耗数值分析

79、中铁咨询集团公司财务与资本运营子战略研究

80、某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研究

81、ZH公司CM科技园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82、风险理论在工程安全监理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83、某研发中心与产业基地可行性研究

84、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发展战略研究

85、青岛中山路商业街历史建筑保护修复研究

86、某市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立与运行维护研究

87、基于BIM技术的建筑性能辅助商品房定价

88、建筑企业隐性知识转移影响机制研究

89、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诚信体系建设研究

90、现代建筑空间与水要素研究

91、算量软件在建筑工程上的应用及问题探讨

92、政府项目代建制合同管理体系研究

93、建筑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探讨

94、建筑供应链环境下的材料联合库存优化研究

95、建筑材料“暴露”手法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96、虚实相生对空间意境营造的作用机制研究

97、基于Matlab对DEA工程建设项目评标模型的应用研究

98、西方文艺复兴绘画名作中建筑图景及其历史价值研究

99、房地产开发项目成本控制研究

100、建设工程合同信用对合同管理绩效的影响研究

附:建筑学研究生毕业论文

摘要:在今天的企业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工程的效率性,做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条约,加大监督的管理力度,将工程的质量问题放在首要位置,保证了建筑本体的安全性,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本文针对建筑工程质量方面缺乏的相关法律条例、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以及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差异过大进行讨论,根据此情况对提高工程质量的监督能力、加强施工单位的监督作用以及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几点看法和建议,也希望政府能够大力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使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根治。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难题;管理方式

由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迅猛,刺激了城市化进度的加深,作为城市化标志之一,建筑工程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质量监督方面的问题。对此,国家与建筑业相关部门开始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进行深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方面的尽力配合,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使得建筑工程的一些管理模式得到优化,也成功解决了一部分难题,但是对于日益增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来说,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在我们保持关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问题的基础上,对于在工程进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归纳,总结出一套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安全性,也对建筑工程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存在的难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当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是因为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去制约建筑工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而一部分的法律政策太过片面,监督力度明显不足以约束一个庞大的建筑工程。所以,在进行建筑工程项目时,如果施工方不遵守规定,在施工质量上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种情况也没有一个专门细致的惩处管理条例。为了改善这种不良环境,我国应该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相关法律,政府在宏观上加大对工程的监督力度,一个官方的、完整的约束条例对于建筑工程的需要来说,已经是迫在眉睫。

(二)建筑企业质量监督的态度浅薄

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之所以疏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负责监督的企业专员对待质量监督没有一个积极的态度,缺乏监督的意识,这样一种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产生了极坏的影响,相关的工作无法进行。同时,企业部门对于这种消极的影响也放任不管,一个工程项目的整体都缺少相关的监督措施,导致监督体制最终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形态,使得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也就无法保证工程的效率。

(三)监督人员的素质差异过大

从某个方面来讲,负责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也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监督能否有效开展。在今天,一些工程项目中安排了专门的人员进行质量监督,但是这些监督人员的专业素质有高有低,在面对质量问题时,一些人会严把大关,另一些人可能会有所放松,这种情况使得政府的监督工作无法继续进行。所以,如果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人员素质过低,不仅难以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使得政府的监督力度大打折扣。

二、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管理方式

(一)制定建筑工程质量监理制

工程质量监理制度的实行,能够大大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力度,对于工程的正确实施有着推动作用。所以,政府在大体方向上监督的同时,也要加强建筑工程监理制的规划,使得建筑工程监理制得以健全自己的形势内容,而且把监理制合法化,加强负责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者的认真态度,使这些工作者负责的工程项目与法律挂钩,一旦玩忽职守就意味着违法。对于建筑工程质量监理的专门人员要进行精挑细选,这些人在工作时一定要遵守工程项目的监理机制,确保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二)加强对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的监督力度

建筑工程里许多的组合因素中,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建筑工程在正式开工前,对于设计人员的来历要有一个细致的了解,对于指派他的企业或者组织要进行深刻的调查,确保人员的选择没有问题。然后,对于设计人员提交的设计方案进行仔细研究,多次检查其合格性,一旦发现任何不妥之处立刻要求其做出修改,保证设计方案的正确性、完整性,对建筑工程起到决定的作用。

(三)提升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相关的工作者综合素质必须要高,对于工程质量要时刻进行监督,才能使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方针得到有效实行。但是,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把重点放在怎样获取较高的经济利润上,忽视了建筑工程的质量,使得建筑工程没有得到相应的保护措施,其中产生的许多问题在未来更加难以解决。所以,企业在挑选管理人员时要制定相应的选拔规则与制度,对于施工人员也要仔细选择,确保每一个工作位置都要有任务、有效率地进展,对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人员定期开展相关知识方面的工作,加强管理人员的质量监督意识,使他们认识到监督的重要性,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为建筑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三、结语

通过以上几大方面可知,完善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体系对于建筑工程来说是势在必行的,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较多的阻碍因素,这些因素分散于各个施工单位或者个人,如何集中这些因素并进行妥善处理是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的一大难点。所以负责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相关工作者要处理好自己的工作重心,对于工程项目中实行的监督管理监制要大力提倡并严格执行,政府在宏观调控的同时,对于单位及个体要及时加大监督力度,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样对于建筑工程的质量将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在良好的监督作风下,建筑工程的质量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这样的建筑物才能够被安全地放入市场中,人们对于建筑成品的使用才能感到放心如意。

参考文献:

[1]彭淑芬.浅析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J].山西建筑,2011,02(03):210-211.

[2]林星友.新时期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创新管理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11,10(19):86.

[3]鞠录平.试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构建[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7(06):129-130.

[4]宋献博.关于新形势下建筑工程质量监督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工程质量,2014,11S2:144-146.

城市公交论文参考文献

轨道交通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义献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那么,轨道交通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收集一些优秀的范例,大家不妨多加参考!

[1]艾里克.拉斯缕森,博萍与信息-博弃论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白慧明.铁路建设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若干问题及建议[J]理论探讨,2011 (3) :16-18.

[3]白树强,全球竞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4]白云峰.髙速铁路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以京津城际铁路为例[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0.

[5]包昌火,谢新洲.竞争战略与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4.

[6]北京一上海高速铁路运输需求量顶测研究报告.北京:铁道部科学研究院,2000.

[7]陈建南,赖小平等,广东医药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2001,3 (3): 11-34.

[8]陈杰、史峰,提高广州地区铁路货运效率的分析与对策,《铁道运输与经济》,’ 44-45.

[9]陈牛生.我国铁路货运价格改革初探[J].综合运输,2005(11) :1-20.

[10]陈学武.城市客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的层次分析法[J].东南大学学报,1998,28(3) :23-26.

[11]戴玲玲.髙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竞争关系研究--以京沪线为例[D]:学位论文.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2]丁小玲.京沪高速铁路(徐沪段)绿色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7.

[13]樊纲.比较优势也是竞争力[J].经济日报,2002.

[14]樊一江.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D]:学位论文.陕西:长安大学,2009.

[15]范英书.优化运输组织扩大运输能力[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6(6) :35-36.

[16]方琪根.高速铁路运营成本的作业成本法测算研究[J].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10):134-136.

[17]费志刚.铁路、民航客运市场竞争焦点及对策探讨[J].铁路运输与经济,2003 (9):4"6.

[18]冯焕焕:区域运输通道内各种运输方式客运量分担率的研究仁[D],哈尔滨五业大学.2005:30 - 46.

[19]傅选义.高速铁路与资源节约[J].中国铁路,2010. 12

[20]高速铁路客货运量预测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模式的研究分题报告之十[R].天津:铁道部第三勘测设计院,1995.

[21]龚深弟.国外高速铁路发展情况与趋势[J].高速铁路与铁道建筑,2003 (4): 1-13.

[22]郭大为.国外高速铁路建设与运营组织模式[J].国外铁路,2004 (8): 79-81.

[23]郭晶伟.基于效能价格的出租车合理比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2): 53-57.

[24]郭晶伟.基于效能价格的出租车合理比价研究[J].交通标准化,2009(2): 53-57.

[25]郭文军等.髙速铁路对交通运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J].中国铁路,2000(4):56-59.

[26]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6)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7]国家体改委,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7)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安监管技装字[2003]37号、安全评价通则[S]

[2]安监管技装字[2003]79号、安全验收评价导则[S]

[3]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S]、北京,2004

[4]广州市地下铁道总公司、广州地铁工程质童验收管理办法[S]、广州,2002

[5]刘铁民,钟茂华,等、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8]国建华.时代呼唤“绿色交通”--铁路与我国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J].铁道知识,2010(1):60-64.

[29]韩雪松.产品竞争力的综合评价[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1998 (4): 30-31.

[30]郝艺.中国高速铁路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比价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1 邹胜勇.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总体交通结构优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08.

2 David BAYLISS.世界范围的城市交通可达性现状(英文)[J].TRI杂志(交通版),2006(2):17-18.

3 樊颖玮.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思考[J].交通与运输,2006(2):67.

4 全永棠,孙壮志.关于BRT与轨道交通的理性思考[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06,6(2):117.

5 孙章.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J].上海交通运输,2006(3):14.

6 P.Y.Loo,L.Y.Chow.可持续城市交通:理念,政策与方法(英文)[J].ASCE,2006(6):76-77.

[1]芮睿,王昊,杜春茂等、浅议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要点[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3,33(4):156-157

[2]刘磊,孙智宏,周鹏等、提高轨道交通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J]、都市快轨交通,2014,27(2):30-34

[3]肖本江、景观影响调查在轨道交通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中的初步尝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7,34(3):111-115

[4]孙翠菊,陈侠,李晓娟等、城市轨道交通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24)

[1]孙宁.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中国铁路,2008(4):51-55.

[2]欧阳洁,钟振远,罗竞哲.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趋势[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12):32.

[3]李耀宗.关于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规模的反思[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4):83-85.

[4]孟迎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9.

[5]杨京帅.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合理规模与布局方法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

[1]谢凯旋,缑小涛,孙天轶.轨道交通站域建筑一体化设计---以杭州地铁一号线乔司站为例[J].建筑技艺,2015,10:112-115.

[2]杨佩云.对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室内空间设计的调查研究[J].设计,2015,21:111-113.

[3]李政,王操.城市轨道交通换乘空间的导向研究---以武汉轨道交通换乘站为例[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2016,10:56-60+4.

[4]王成芳,孙一民,张春阳,黄烨勍,李敏稚.基于“节点-场所”特性的轨道交通站点地区规划设计[J].规划师,2014,10:30-34.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

[2]朱顺应、郭志勇.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管理[U].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赵惠祥、余世昌.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4]张殿业、金键、杨京帅. 城市轨道交通安全研究体系[J].都市快轨交通,[5]施毓凤、杨晟、孙力彤.城市轨道交通的安全管理问题[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6]《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安全运营管理办法》.2009

[7]费安平.地铁运营安全管理.

[8]费安平、周世爽、吴静.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运用.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9]费安平、顾炎.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10] 韩荔.站务员行车组织教材.

[1]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

[2] GB50090-99,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S].

[3] 许有全,高 亮.城市轨道交通用道岔有关问题的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3(5).

[4] 陈后军.城市轨道交通发展探讨[J].铁道标准设计,2003(8).

[1]杜建卿.新公共管理理论评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14.

[2]谢晓忠,李淑庆,冯绍海.城市土地利用与轨道交通建设关系研究[J].交通信息与安全,2010,05.

[3]陆锡明,陈必壮,王祥.基于轨道交通网络的大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理念[J].城市交通,2010,04.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势分析.关键词:智能公共交通系统;GPS;IC卡;应用0引言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20年来始终保持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依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在急剧增加.此外,我国的城镇化时期恰好又伴随着机动化,这必然造成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与巨大的机动车增长之间的冲突,给本来就非常拥堵的城市交通增加了更大的压力.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交通的发展,几十年来世界各工业化国家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历程,大都走过了先发展小汽车,后控制小汽车,最终选择发展大公交的曲折道路.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国各个主要城市在常规公交设施方面投资较大,城市公交运力得以快速增加,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由2001年的辆增长到2004年的辆.但是城市公共交通客运量并没有相应大幅度提高,部分城市呈现下降趋势.在出行方式结构方面,我国主要大城市公共交通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公交客运量和运力的比值均在下降,运力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运量的增加.如图1所示,我国主要大城市历年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当前,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最大的不满主要就是公交服务水平低,例如公交出行速度慢、舒适性差、换乘困难等方面.在传统公交系统建设模式下,改善上述问题需要巨额建设经费的支持,其建设成效还要受到城市交通整体环境的影响.与之相对应,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则是实现“公交优先”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所谓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就是在公交网络分配、公交调度等关键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利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控制、计算机、网络、GPS、GIS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公共交通系统,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调度模式,实现公共交通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1国内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子系统之一,在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智能交通系图1我国主要城市历年常规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比值变化图 ratio of Urban passenger carrying amount andtransit capacity in cites of China统(ITS)城市示范中,北京市、上海市、青岛市、杭州市、重庆市等多个城市的ITS建设示范中都包括了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内容.将其作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中[3].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国内城市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探索实践是从公交车辆的定位监控开始的.到目前,多数进行ITS建设的城市其公交监控系统都已经从早期纯粹的公交车辆定位调度系统扩展升级为以公交车辆定位为基础,结合公交地理信息平台(GIS-T)、通信系统实施监控调度的智能调度系统.在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的建设中,北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走在了建设实践的前面.北京公交ITS示范工程于1999年投入运行,首次投入运行的装有先进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讯装置的车辆约为300多辆.除北京以外,国内上海、杭州、南京、深圳、成都、中山、包头等众多城市也都先后建成了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基本都实现了利用GPS系统定位功能,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跟踪,并进一步确保了信息发布、车辆调度、车辆紧急救援报警等功能的实现.公交IC卡系统公交IC卡系统,是近年来中国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一个成效显著、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系统.目前,公交IC卡售票系统已经在国内大量城市得到了应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青岛、广州、宁波、常州等城市的公交企业都结合本城市的公共交通特性,有针对性的建设了公交IC卡售票系统.近年来,中国城市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趋势是走向通用化,实现公交、地铁、轨道、轮渡、出租车都能够通用的公交IC“一卡通”.在利用公交IC卡系统促进居民采用公交出行,实现“公交优先”方面,北京市近期在城市公交IC卡应用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北京市公交系统实行公交IC卡4折优惠后,北京市公交IC卡用户实现了飞速增长.自2007年年初,北京市的公交运送量比以前增加10%,目前每天公交客流增加量约达112万人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近几年,随着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互联网的建设,我国城市的公交信息服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状况,基本呈现如下特点:(1)公交服务网站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型城市中,城市公交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交服务网站.其中,以北京市、杭州市、南京市等为代表的城市公交服务网站采用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WEB服务模式,能够进行换乘查询等服务.(2)电子站牌应用规模开始扩大.国内一批积极进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的城市,在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后,开始将公交车辆信息通过电子站牌提供给公交乘客.电子站牌除了常规站牌的内容外,还可以显示下一班公交车辆的预计到站时间、以及线路上公交车辆当前所在位置等动态公交信息.(3)公交车载信息服务系统投入实用化应用.国内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等多个城市的公交企业在车辆上安装了车载信息系统,通过液晶显示器和音响系统可以进行播放多种信息,播放的信息内容通常包括新闻、广告、娱乐节目等.由于可以通过广告资源的置换获得系统设备的建设投资,目前各城市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走上良性循环,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于城市的ITS而言,涉及到公安交通管理、交通、规划、公交、货运、市政管理等多个部门的职能范围,每一个部门既是ITS的数据源,又是其它部门数据以及在多部门数据之上进行综合性加工处理所得到信息的需求者.只有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协同行动起来,在一定的机制和技术手段下充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城市ITS才可能顺利建设和发展,ITS才能真正在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站在城市大交通的高度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建设城市智能交通共用信息平台的思想,并且随着我国ITS建设的深入进行,这种思想已经逐步获得了我国ITS业界的广泛认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期间,十个ITS示范城市已经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其中广州市、天津市、北京市、济南市等城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列为“十五”智能交通系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2中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趋势展望随着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水平的快速提高,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获得了难得的飞跃发展良机.未来我国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发展趋势,将以信息化、实时化为核心,以“人性化”为宗旨,智能公交系统的完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建设完善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1)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是指在城市规定的交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公交车辆数量或者乘客人数.公交通行能力是在一定条件下,公交设施所能够通过公交车辆和乘客的极限数值,它是动态的服务能力而不是静态的数量[4,7,8].当城市路网中运营的公交车辆超过公交设施的通行能力时,由于公交车辆彼此的互相干扰、以及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行驶冲突,公交车辆行驶的速度反而会降低.这样即使公交企业增加了公交车辆的营运班次,但是公交服务水平反而将下降,同时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因此,必须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公交调度模型.公交通行能力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2)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建立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在城市整体道路网络中运营的系统,因此其运营必然受到城市路网状况的影响.我国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进一步的建设完善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系统对公交系统的影响.利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公交车辆定位、行程时间预测、道路公交饱和度等数据,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将可以建立针对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价模型.使得公交企业可以实时评估公交系统的运营状态,根据企业的运营服务目标调整公交车辆调度计划.此外,还能够通过对公交运营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城市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对公交系统的调整和优化[10,11].(3)根据公交客流量的需求状况,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模式.车载客流量检测器技术的完善和公交IC卡数据实时采集技术的实现,使得未来的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可以利用客流量检测器及数据融合技术,实时监控城市居民公交的出行状况,并对城市居民未来的公交出行需求进行动态预测.以此为基础,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机制,将实现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对公交车辆调度计划的自主调整和优化.(4)将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紧密结合起来实施.目前国内城市投入使用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往往都是在现有传统公交设施基础上改建实施的系统,系统的使用、维护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不足.只有从城市规划的环节就开始考虑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以及智能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才能为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把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放于优先的位置,才能避免智能公交各分系统之间重复建设或者相互干扰的问题,才能使得智能公交系统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作用.(5)将MIS系统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进行整合.目前,国内公交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开发的公交信息系统分步建设、独立运行的现象尤为突出.为了有效的整合公交企业的信息资源,使得其充分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MIS).并且将MIS系统与公交企业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整合起来.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2tem)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是一个覆盖了整个公交企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设公交企业MIS系统,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信息管理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内部管理、办公提供服务,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MIS系统将使得公交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利用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将通过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获得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后获得更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公交IC卡系统的拓展公交IC卡系统在公交票务服务方面目前已经相对较为完善,未来其应用趋势将集中到如下的两个方面:(1)实现公交IC卡在经济带、都市圈的一体化运营.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的区域化发展,各城市都高度重视与周边城市的区域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等都市经济圈.在经济圈、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公交IC卡的通用,已经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建设的目标.(2)实现公交IC卡数据的有效应用.公交IC卡的应用,将能够为公交客流调查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公交IC卡在方便地完成乘车收费的同时,还可记录下乘客使用IC卡的时间、车次、站点等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居民的公交出行状况,是公交最重要的原始资料.通过对IC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够得到公交出行的统计和预测数据.建设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向着“人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建设.新时代的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其核心将围绕着公交实时数据的处理及多源数据的数据融合展开,主要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1)将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从以静态信息为主的状态,转变为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利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多源动态信息,未来的公交信息服务将实现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服务.动态公交信息服务其本质是将实时的公交信息经过处理,预测出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趋势,将动态的公交运营信息提供给乘客.(2)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使得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信息服务制订有效的出行计划.目前城市的公交、地铁、机场、轮渡、铁路等相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处于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通过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将有望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以此为契机,智能公交信息服务将能够为出行者制订完整的出行计划,实现市域范围、甚至区域范围内乘客的高效、有计划地出行.(3)从被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主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除了传统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例如公交信息网站、公交电子站牌、公交热线服务电话、电台广播等以外,未来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将向乘客自主式信息服务模式发展.通过乘客与公交信息服务系统的人机对话,乘客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个人最需要获取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包括手机WAPΠGPRSΠCDMA网络公交信息服务、手机公交短信信息服务、PDA信息终端公交信息服务等模式.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运营的公交车辆区域调度公交区域调度,国外又称网络调度或线间调度,是指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原来各自独立运营线路上的车辆、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组织协调起来共同运营,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的一种组织模式.区域调度模式是基于运量平衡思想提出的,由于公交客流存在着方向、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因此,可通过不同线路间运力的动态组合,实现车辆运量的均衡,从而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营车辆总数和司乘人员总数,提高公交车辆的利用率和司乘人员的劳动效率[6].区域调度是面向任务,而非面向线路的调度模式[9].公交区域调度是国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高效率的调度模式.随着我国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建设和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城市公交企业传统的线路调度模式必将为区域调度模式所取代.图3即是多车场公交区域调度的模式图.通常情况下,多车场调度优化模型采用系统总“空驶”距离最短,即“空跑”成本最小的模型.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中,还将增加可区域调度的公交车辆行驶状况及车辆空驶时间等约束条件.区域调度优化模型为3结束语本文以我国当前城市交通“公交优先”的建设目标为契机,首先对我国当前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包括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IC卡售票系统、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城市共用信息平台系统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应用规模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并针对当前国内智能公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未来在城市智能公交系统(APTS)快速建设的发展环境下,智能公交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未来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发展趋势及各自的建设目标.参考文献:[1]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研究[R].北京: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The Research of Urban In2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R].Bei2jing: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2006.][2]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YANG and Method of Urban Intelligent Tansit Manage2ment System[M].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House,2004.]

《基于GIS 的城市公交路网最优路线算法研究》《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的理想决策方法》《城市公交线网优化的线性模型》《 基于最短路径查询的城市公交网络拓扑建模研究》《基于换乘次数最少的城市公交网络最优路径算法》以上五篇论文,怎么发给你。

1] 王德,耿慧志,胡晓华,林旋. 时距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上虞市为例[J]城市规划, 2001,(07) . [2] 朱才斌,林坚. 现代城市中心区功能特征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 2000,(04) . [3] 陈雪明.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美国城市交通规划中的应用[J]城市规划汇刊, 1996,(02) . [4] 杨丽娟,牛玲. 公交优先是城市公共交通的战略方针[J]城市公共交通, 2001,(03) . [5] 黄解军,潘和平,万幼川. 构建智能交通推动数字城市的发展[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3) . [6] 潘海啸,张瑛. 上海市轨道交通发展与公共交通运输导向开发区简介[J]城市规划汇刊, 2002,(04) . [7] 傅国伟,郭京菲. 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7,(01) . [8] 杨新苗,王炜,顾维平,周明保. 公交线路客流模糊神经网络预测模型[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4) . [9] 王殿海,吴娟,栗红强. 典型线路公共汽车票价确定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0,(06) . [10] 潘海啸. 快速交通系统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都市区的作用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04) . [11] 欧阳安蛟. 容积率影响地价的作用机制和规律研究[J]城市规划, 1996,(02) . [12] 张奎福. 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发展中的位置[J]北京规划建设, 1997,(06) . [13] 胡润洲. 城市公共交通专用道(路): 提高大城市公交运输水平的重要途径[J]城市规划, 1997,(03) . [14] 杨晓光,马林. 有关城市公交专用道(路)之设计要点及优先控制管理系统[J]城市规划, 1997,(03) . [15] 陆锡明,陈必壮. 上海实行公交专用路的设想[J]城市规划, 1997,(03) . [16] 何磊. 快速公共交通引导城市走健康之路[J]城市规划, 2002,(03) . [17] 李秀辉,张世英. 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 2002,(07) . [18] 覃煜,晏克非,赵童. 城市综合客运交通体系中换乘研究[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 2000,(02) . [19] 孙明洁. 世纪之交的中国城市等级规模体系[J]城市规划汇刊, 2000,(01) . [20] 史春华,杨晓光,曾松. 城市公交专用道的设置与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0,(02) .

毕业论文城市公园正文

答辩后的致谢辞范文(通用11篇)

论文致谢词代表了学生的感激,任何一位帮助过学生的都可以感谢。以下是我为大家推荐的答辩后的致谢辞范文,希望能帮到大家。

我的这篇毕业论文的完成,首先应当归功于指导老师XXX副教授。他无论是在野外考察、室内资料整理还是在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都给予了大量的指导和帮助,令我不但完成了论文,也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受益匪浅,特致以深深的感谢。同时也要感谢田建国同学的帮助,我们共同完成野外的考察和部分室内整理工作。另外还要感谢显微镜室、系资料室及复印室的各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与合作。

在毕业论文完成的过程中,更是走的很困难。完成了这篇论文之时,最深的感触就是时间紧张,专业知识很是缺乏,在此感谢帮助过我的人,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是不可能顺利完成论文的。特别是感谢指导老师在完成整个毕业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悉心的指导和帮助。老师的严谨的治学态度、勤奋的工作作风、平易近人的处世风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将会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影响我。值此论文完稿之际,特此向老师致以衷心的感谢!

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时间来审阅我的论文,谢谢各位老师的指导。

本文是在XX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我要感谢我的导师XX老师。

他为人随和热情,治学严谨细心。在我论文的整个写作过程中,XX老师对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从选题、定题开始,一直到最后论文的修改润色、定稿,XX老师始终认真负责地给予我深刻而细致地指导,帮助我开拓研究思路。正是XX老师的无私帮助与热忱鼓励,我的毕业论文才能够得以顺利完成,谢谢XX老师。我要感谢我所在实习单位的领导和同事。在我工作期间,他们允许我使用公司的电脑资源上网查询所需的写作资料,他们尽量给我少安排工作任务,让我能够空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论文的写作,万分感谢领导和同事的帮助。我要感谢我的同学,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他们帮助我解决了许多学校工作上的事,还经常将一些我没有注意到的学校通知通过短信或邮件及时告诉我,让我有更多的精力去完成毕业论文,真诚地向他们表示感谢。

在大学四年期间,我的身边始终围绕着家人、老师、朋友,他们的关爱和无私帮助使得我度过艰难,顺利地完成大学的所有任务。回首曾经,往事犹如昨日,他们的关心帮助是我不能忘却的美好回忆。在此,向所有支持过我的人表示最衷心地感谢。

最后,我要向百忙之中抽时间对本文进行审阅,评议和参与本人论文答辩的各位老师表示诚挚谢意。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虽然大四的生活多半时间还是呆在学校里,但是论文致谢语写就的那一刻也真正标志着我与这所学校就此别离了,没有伤感,更多的是遗憾,但是总归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过去的不能挽回,人应该大胆向前看,所以这段文字应该像它的标题一样充满感恩和致谢,感谢四年来在我的成长道路上扶持过我,指点过我的人。

这篇论文所涉及的议题是和我的指导老师交流后定下的,在前期的实习积累经验,到中期的修改和讨论,及最后的反复斟酌,我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写出一篇具有现实意义的论文。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我还是遇到了相当多当初没有预料的困难,也曾经令我迷茫和彷徨,论文最终的定稿,也没有我当初设想的那么完美,但是总归是自己尽力完成的著作,和我的每一篇球评一样都是我心血的累积。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要感谢的人实在太多了。首先要衷心地感谢我的指导老师胡老师,您严谨的治学态度,开阔的思维,循循善诱的指导一直给我很大的帮助。当我对论文的思路感到迷茫时,您为我理清思路,指导我往一条比较清晰的思路上进行修改。在论文的不断修改中,我也努力做到及时积极地跟胡老师交流,因为我觉得这样可以使得我的论文更加完善。在这里还要深深的对您说上一句抱歉,因为我的懒散和懈怠,令您费尽苦心并且几近失望。论文的最终完成,也是一波三折。在不断完善和修改的过程中,也让我更加懂得"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获"的道理。再次对您表示感谢,师恩伟大,无以回报。

在本毕业设计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想对所有曾经给过我帮助和支持的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养育我的父母,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我深知他们为我求学和生活所付出的巨大的牺牲和努力,至今我一直无以为报,在这里仅表达我对他们的深深地思念和感恩。

感谢我的导师XX,他在学习和工作方面给了我大量的指导,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掌握了XX,也获得了实践锻炼的机会。他对我的严格要求以及为人的诚恳都将使我终身受益。除此之外,还对我的生活给予关怀,使我可以顺利的完成在校外的毕业设计任务,在此祝愿他身体健康,全家幸福!

感谢在XX公司为我们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和生活环境,让我们在这个陌生的环境里感受到温暖。感谢一起来实习的同事们,他们在我第一次参加实际项目开发过程中给了我莫大的帮助和鼓励。特别要感谢我的部门主管XX,是他的关怀和教导给了我很多锻炼的机会。同时要特别感谢一起来实习的我的同学XX、XX,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也都给了我无私的帮助,让我学到很多。

感谢在学校的和同样在外面实习的同学一直以来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他们是XX、XX、XX、XX、XX。他们是我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伙伴,也是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战友。

感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老师们,谢谢他们这四年来对我的教育,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事,更让我明白了如何做人。感谢XXXX班的我的同学们,感谢他们在大学期间在学习和生活上给予我的帮助。感谢我在网络上的那些个朋友,每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总是向他们求教,他们也总是不吝赐教。还有很多我无法一一列举姓名的师长和友人给了我指导和帮助,在此也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他们的名字我一直铭记在心!

最后,衷心的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阅论文的专家教授老师。

两年半的时间,我完成了整个实验工作,发表了文章,撰写了毕业论文,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顺利完成了毕业论文答辩,成功的拿到了学位,我很开心,这得感谢我的导师林老师。

记得在两年前刚刚找导师的时候,自己倾向于找一位较牛的老板,没有办法,每个人貌似都是这样想的,可是,阴差阳错的,我成了林老师的开山弟子,两年半寄人篱下的生活正式开始,由最初的懵懵懂懂,到现在所谓的看似成熟,确实,两年半的时间让我成熟了很多,成长了很多,每次组会的情景都历历在目,每次组会后,我会郁闷,我会找人倾诉,之后我学着去总结教训,我学着去成长。为了所谓的研究,为了林老师,总是感觉王老师挺辛苦的,为了自己所谓的那么一丁点的怜悯心,感觉自己在苦苦挣扎,努力上进,力求做好。很庆幸,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锻炼了很多,是不是应该感谢那个让我成长的老老师呢,是的,谢谢您,亲爱的老老师。

关于导师,我很感谢我的导师在生活,科研以及工作上给予的大力支持,我很庆幸,自己有这位处处为学生着想的导师,谢谢您,林老师。现在的我,在您的指导下,是各种轻松加愉快,顺利毕业,拿到学位,找到工作,各种幸福加没压力。

最后的一次组会,即毕业答辩似乎让我又郁闷了,找人倾诉了,同时自己也学着去总结。感悟了很多,我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爱就是爱,恨就是恨, 我不会去敷衍别人,我有什么样的思想我就要表达出来,而且要让别人知道。也许社会就是这样,要么让自己变强,要么追随一个所谓的强人。也许社会就是这样现实,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接受这种所谓的现象。也许老老师是为了我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做准备吧,那我是不是还要感谢这位老老师呢?是的,感谢让我成长的人,谢谢您,林老师。但是,老老师,我有我的思想,我有我的单纯,我有我的真诚,我不需要这些!我想,我会让自己活得更舒服,更享受。

时光如水,口月如梭,转眼间四年的本科求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回想起这四年的学习生活,有感恩、有收获、有辛酸、有无助、有不舍,而我又将面临一个新的人生转折。值此毕业来临之际,我的心中有着莫名的情绪,有太多的感激,有太多的感慨。

在本论文即将完成之际,谨此向我的导师xx教授致以衷心的感激和崇高的敬意!本论文的写作是在xx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教师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对学术饱满的热情及其豁达的人格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这些使我受益匪浅,但由于本人资质愚钝,在研究生的学习过程中一向让恩师费心,也因为多种琐事的烦扰,即使恩师多次耳提面命,我依然精力不济,虽己尽力完善论文但仍感有负恩师重望,恳请谅解。三年的研究生生活您带给了我一种新的生活态度,每每上您的课都让我感到了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情,让我不再浮躁。这种治学的态度并将成为我今后学习和工作中的动力。

在攻读本科的这四年里,我有着一向关心着我的教师们。三年来xx教授、xx教授、xx教授、xx副教授、xx讲师的悉心指点,以及给予我的真诚指导和无私帮忙,非笔墨所能表达,只能铭记于心默默祝福。

同时,十分感激我的同学们,在学习期间他们给了我许多帮忙。四年的时光因为有了大家的陪伴而显得分外珍贵。那里要异常向xx级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的18位同学表示感激,是他们使我愉快地度过四年本科生生活。

还要向一向以来支持我完成学业的亲爱的家人表示感激。不论是读研期间还是最终的论文撰写期间,家人的关爱与鼓励总能温暖我,使我无惧一切困难,全力以赴的向着我的梦想前行。

最终,向在百忙之中评阅本论文的各位专家们献上我最衷心的感激!

本文是笔者六个月来在老师悉心指导下综合运用四年来所学知识,辛勤劳作的结果。

此篇论文得以完成,首先要感谢xx老师的悉心指导。xx老师视野开阔,为我提供了极大的发挥空间,得以朝自己有兴趣的方向研究;做学问是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作风是我工作、学习中的榜样;开朗的个性和宽容的态度,令人倍感温馨。

感谢四年来所有任过课的教授、老师们,他们循循善诱的教导和不拘一格的思路给与我无尽的启迪,帮助我很快的融入法学这门博大的学问。大学四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为本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具体应用时游刃有余。

感谢我的辅导员XX老师,四年来一直在生活上、组织上给与我教导、培养和无私的帮助,让我在法学院这个大舞台有锻炼能力、自我完善的平台。

感谢XX学院XX记得兄弟姐妹们,是你们和我维系着彼此之间兄弟般的感情,让我体会到了那份家的融洽。

感谢我的家人,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本文成文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感谢所涉及的默默无闻的作者们。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默默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最诚挚的谢意!由于时间仓促,更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中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老师斧正,你们宝贵的意见是我灵感和动力的源泉。

四年的本科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画上一个句号。此次的毕业论文写作到此已经结束,但是对于我接下来将从事的学术研究来说,仅仅是一个都好,论文撰写过程中发现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课题,我将面对的是又一次具有挑战性征程的开始。

最后本人严正声明:所成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文责自负。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光阴似箭,岁月如歌,短暂的硕士求学生涯即将结束。回首两年的求学时光,我总会庆幸自己能有机会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这个完善的平台上接受教育、完成学业。在这期间,对那些启迪我、帮助我、激励我的人,我心中充满了感激,在此,对他们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衷心的感谢尊敬的导师——罗小辑副教授。在导师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我在做人行事、临床技能、科研思维等方面均有较大进步,并顺利完成了临床实践工作和毕业论文撰写,以及感悟认知了临床与科研的差别和联系。为人师表,我的导师总是以优良的思想政治素养影响激励着我。在生活上,他要求我注重锻炼身体,作息饮食尽量规律;在学习上,他鼓励我勤奋刻苦、珍惜时光,要努力培养自己严谨的科学求实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创新精神;在临床工作上,他告诉我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病人,要学会观察临床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并总结与患者交流沟通的技巧。导师朴实的生活作风,严谨的学术修养,勤奋的工作态度及高尚的医德品质,为我树立了终身的榜样!

我衷心的感谢重医大附一院骨科权正学教授、欧教授、郝教授对我的鼓励与教诲。

特别感谢陈老师、唐老师、税师兄、黄师兄、刘师兄、张师兄、李师兄对我临床工作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在轮转其他科室时,孔老师、葛老师、王老师、王老师、张老师、牟老师,郑师兄、王师姐、张师兄、贺师姐对我工作学习的启迪和指正。

感谢七年求学过程中所有教育我引导我的老师,尤其感谢华科大龚跃法教授、张天乐教授、罗婷老师以及重医曾照芳教授、彭斌副教授、浪涛副教授、李峰老师、张诣老师和学办陈力老师、程志惠老师对我的教育与辅导。

在此,我还要真诚的感谢和我一起学习生活了七年的我的同学们。尤其感谢我的室友宋俊龙、陈果、李胜华。感谢你们对我的关照与包容,谢谢你们陪我度过这段宝贵的青春年华!

最后,我还需特别感谢的是我的父母。父母的养育之恩无以为报,他们是我十多年求学路上的坚实后盾,在我面临人生选择的迷茫之际,总是默默支持我,鼓励我,为我排忧解难。他们对我无私的爱与关怀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

谢谢你们!谢谢你们陪我走过!谢谢你们助我成长!

当我的论文完成的时候,心中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在经历了半年找工作的焦躁、写论文的折磨后,心中感觉到最终一切都尘埃落定。但只要想到立刻就要与亲爱的母校、尊敬的恩师、亲切的同学、温暖的朋友告别了,心中不免有些伤感!年少时,总是心怀远大梦想,焦急地等待着毕业时刻的到来!眼下,真到了这个时候,即将要离开我生活了7年的这个学校,却很难跟我心中完美的记忆、走过的每一条小路、赏过的最一处风景、最爱的美丽学校“SayGoodbye”。好在我与母校相距并不算远,我坚信,毕业后的我必须会常常回“家”看看的!

首先,我要感激我的恩师xx教师,感激他在这三年以来对我的教导与关怀、包容与鼓励。每每我遇到困惑、迷茫或失落的时候,总会想起杨教师的鼓励,支持我继续勇敢地前行。在我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开题直到到完成,每一阶段杨教师都给予了我耐心的指导和温暖的关怀,我才不会在写作的过程中迷失方向,失去动力。

教师严谨的科研态度、治学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影响了我!让我在前进的道路上有了一个敬畏的榜样和永恒的动力!

同时,我还要感激xx教师、xx教师、xx教师及xx教师在论文开题和预答辩时给我提出的宝贵提议和指导,以及在上课过程中对我的帮忙和启发。此外,感激赵洪冰教师和刘博教师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我的帮忙和鼓舞。各位教师温暖的关怀和悉心的帮忙让我在今后的日子里都对我亲爱的教体学院充满感恩和想念。

其次,感激我身边所有的同学及朋友,感激他们让我的研究生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我的生活总是充斥着欢声笑语。在我失落的时候,他们给予我鼓励;在我迷茫的时候,他们帮我指明方向;在我欢乐的时候,他们与我分享。感激这一路都有这些温暖的人在!

最终,感激我的父母和家人,有了他们的支持与鼓励,我才能够安心地、专心地完成我的求学之路。是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勇气和力量,愿我爱的家人永远幸福、安康。

各位老师:

你们好!我叫廖娟,来自xxx,我的论文题目是《山地城市综合公园活动场地设计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在这里,请允许我向刘骏老师的悉心指导表示深深的谢意,向各位老师不辞劳苦参加我的论文答辩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将从论文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不足之处三个方面向各位老师作一大概介绍,恳请各位老师批评指导。

首先,在目的及意义上,长期以来,对公园的设计研究都以平原城市为背景的居多,针对山地城市特殊的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为背景的公园设计研究较少。本文结合山地城市公园相关的理论研究,山地园林,山地建筑学,山地城市规划、山地景观学等理论,对山地城市综合公园地形地貌、气候环境等特点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综合公园中活动内容、活动场地、山地特征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在保护山地生态环境、保持山地景观特色、游人休闲游憩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山地城市综合公园中活动场地设计的策略,为山地城市综合公园中活动场地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建议。

其次,在研究结构和内容上,本文主要研究山地城市中综合公园活动场地设计,通过现状实践总结发现和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规划设计的建议策略,论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六章:

第一章讨论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相关理论研究。

第二章简述了山地城市综合公园的概况,并根据笔者的观察归纳总结了目前山地城市综合公园活动场地设计中存在问题。

第三章分别分析了公园游人的活动特征和山地环境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山地环境对公园游人活动的影响。

第四章对重庆主城区的部分综合公园进行的实地的调研和分析总结。

第五章通过前文对综合公园活动的分析、活动场地特征的分析并结合结合实际案例的分析总结山地城市综合公园活动场地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第六章是结语,对全文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指出不足。

最后,在不足之处上,本文的研究只是一个粗略的开始。对这个研究内容的研究将会在笔者以后的学习工作中继续完善。受限于笔者学识与能力,本文的研究不论在深度、广度上都有待加强,期望各位老师与学友批评指正。

再一次谢谢各位老师。

感谢冯·诺依曼先生。是他整出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才使得我们这些后人鸟枪换炮,由“剪刀加糨糊”的“学术土匪”晋级为“鼠标加剪贴板”的“学术海盗”。计算机,将我们从枯燥的书本中解救了出来,我们无须再在图书馆里东寻西觅,只要一敲键盘,我们就能方便快捷地搞定所需的一切。计算机,是我们写论文的制胜法宝,是我们写论文的大功臣。因此,冯·诺依曼先生是我所应感谢的第一人。

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他以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牺牲主义精神毅然从哈佛辍学,发明了windows操作系统,创立了微软公司,不遗余力地推动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将人类的历史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将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信息的高速路上我们畅通无阻,正是借助了网络我们才得以找到了丰富详实的论文、资料。可以说,比尔·盖茨先生以他的辍学换来了我们几百万中国大学生的毕业。

感谢百度和Google公司。他们的搜索功能庞大、快捷又免费。在这里,我敢说,我们每一位写论文的同学,没有一位不曾借助过它们。那些日子,我们启动电脑后打开的第一个网页一定是它们中的一个。是它们让我们很方便地搜索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论文材料”,国内的、国外的,中文的、外文的。正是靠着这些“论文材料”,我们才得以顺利完成我们的“百衲衣”论文。更感谢Google公司增设了翻译功能,它的翻译不仅正确率高而且功能强大,一次便可翻译一整篇论文。我们的外文文献,全赖于此。

感谢那些免费的论文网站。虽说这些网站都是些不起眼的小网站,可正是它们无偿地向我们提供了大量的论文蓝本,保证了贫穷的我们也能得到所需要的论文。这可以说是一种“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的人道主义精神。在这里,我殷切地呼吁那些收费的论文网站,能够向它们学习,端正服务态度,放下架子解放思想,变收费为免费,更好地为人民当然更包括同学们服务。

感谢我的导师。他放下神圣的师道尊严,以朋友的身份告诉我怎样完成这篇论文。他告诉我如何搜集资料;他告诉我如何快捷地找到相关论文;他告诉我哪个学校的网站有本专业的硕士、博士论文;他指导我如何利用手头上的论文取舍嫁接整合。本论文的完成,离不开他的悉心指导和孜孜不倦的教诲。

感谢负责答辩的老师。在我也不明白所写为何物的情况下,他们只问了我两个问题——都知道写的什么吗?知道;参考文献都看了么?看了。——后便让我通过了答辩。他们是如此和蔼可亲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善解人意的老师,他们是如此平易近人而又伟大的老师。

感谢那些与我朝夕相处了四年的同学。这些日子,他们和我一块努力奋斗共进共退,相互鼓励相互扶持,你帮我找我帮你找,互通有无,及时沟通,以免出现论文撞车事件。我们是如此的团结友爱,从未出现过“五十步笑百步”的现象,我们总是相互开导着:天下文章一大抄,不抄白不抄,抄了也白抄,白抄谁不抄?谁不抄谁是大傻包!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激励下,我那一点点文抄公的羞耻感也便见了上帝,而我的论文也得以完成并顺利通过。

问题一:论文正文部分怎么写? 以我写毕业论文的经验,首先你要确定你论文的中心是什么,就是你主要要论什么。在定题了以后,要列一个论文的大纲,整个论文大概分为几部分,每一部分要写什么。这些是前提工作,把这两个问题弄好了以后可以去为你的导师,让你的导师给你意见和建议。然后再按照定题的大框搜集资料,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论文。 你可以去中国知网找一些相关专业的论文参考,就知道论文大概要怎么写了。 祝好运。 问题二:论文应该怎么写,需要的格式,摘要,前言 结论怎么写 正文怎么写 200分 论文格式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a.提出-论点; b.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c.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d.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问题三:毕业论文正文怎么写 一般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大部分是自己看过的,还有一部分就是没看过,但是别的文献中引用了,所以你属于间接引用,这样也是可以的,论文中看不出来。 论文的框架最好不要与现有的其他人的框架一模一样,可以参考几篇,然后自己做一个,不然有些老师会认为是雷同的,有抄袭嫌疑,因为老师们如果看过一篇论文,对目录印象是比较深刻的。 巴巴适适论文吧 在读博士创建,全博士专业论文辅导团队 问题四:论文的正文格式要怎么写 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应包含以下项目内容 1、论文封面 2、论文封面的英文翻译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4、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6、论文目录 7、论文正文 8、附录 9、参考文献 10、后记 11、论文书脊 以上1到10项请按顺序装订成论文。 二、论文各部分的要求 1、论文封面 封面包含的内容: (1)“XXXX届研究生硕(博)士学位论文”(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为:“XXXX年度同等学力申请硕(博)士学位论文”,专业学位者为:“XXXX年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 (2)学号(同等学力无); (3)学校代码(10269); (4)学校名称(华东师范大学); (5)院系名称(正式); (6)学位论文题目; (6)专业(二级学科名称)*; (7)研究方向; (8)研究生(同等学力为申请人)姓名; (9)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10)完成年月 *注:应按国家公布的研究生专业目录和我校经国务院学位办同意自主设置的专业的规范名称填写。专业学位写正式名称: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工程硕士,并可以加括号注明方向,如:教育硕士(语文),工程硕士(软件领域)。 论文封面用硬树纹纸制作。博士论文封面的颜色为深色,硕士论文的颜色为浅色。 2、论文封面的英语翻译 格式要求和封面要求相同。 3、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授权使用声明 (1)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2)授权使用声明 本声明由论文作者、导师亲笔签名。 声明内容: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导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个声明放置于一页上。 4、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以表格形式列出答辩委员会成员的姓名、单位、职称,并注明答辩委员会主席。 5、论文摘要及关键词 论文摘要分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关键词也分中外文,置于摘要下方。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分置两页。 6、论文目录 论文目录页排版只排到二级标题,即章和节,必须标明页码。论文目录含论文正文章节、附录、参考文献、后记等。 7、论文正文 论文统一按word格式A4纸(“页面设置”按word默认值)编排、打印、制作。正文内容字体为宋体;字号为小4号;字符间距为标准;行距为20磅。 硕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篇末注,博士学位论文一般采用章末注。如所在学科有特殊需要,也可适当采用脚注。 引文要注明所引文字的页码。 论文正文部分必须有本论文课题的中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研究史和文献综述......>> 问题五:论文开头怎么写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问题六:学年论文怎么写 标准论文格式 一: 1、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言简意赅,引人注目,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 论文摘要和关键词。 2、论文摘要应阐述学位论文的主要观点。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新见解。而不应是各章节标题的简单罗列。摘要以5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是能反映论文主旨最关键的词句,一般3-5个。 3、目录。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论文组成部分的小标题,应标注相应页码。 4、引言(或序言)。内容应包括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及这项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5、正文。是毕业论文的主体。 6、结论。论文结论要求明确、精炼、完整,应阐明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或新见解,以及在本领域的意义。 7、参考文献和注释。按论文中所引用文献或注释编号的顺序列在论文正文之后,参考文献之前。图表或数据必须注明来源和出处。 (参考文献是期刊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参考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8、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份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 二:本科毕业论文格式要求: 1、装订顺序:目录--内容提要--正文--参考文献--写作过程情况表--指导教师评议表 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 纸张型号:A4纸。A4 210×297毫米 论文份数:一式三份。 其他(调查报告、学习心得):一律要求打印。 2、论文的封面由学校统一提供。(或听老师的安排) 3、论文格式的字体:各类标题(包括“参考文献”标题)用粗宋体;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摘要、关键词、图表名、参考文献内容用楷体;正文、图表、页眉、页脚中的文字用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字体。 4、字体要求: (1)论文标题2号黑体加粗、居中。 (2)论文副标题小2号字,紧挨正标题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3)填写姓名、专业、学号等项目时用3号楷体。 (4)内容提要3号黑体,居中上下各空一行,内容为小4号楷体。 (5)关键词4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黑体。 (6)目录另起页,3号黑体,内容为小4号仿宋,并列出页码。 (7)正文文字另起页,论文标题用3号黑体,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 号宋体,每段首起空两个格,单倍行距。 (8)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 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标题:标题序号为“ 1. ”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四级标题:标题序号为“(1)”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五级标题:标题序号为“①”与正文字号、字体相同。 (9)注释: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0)附录: 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1)参考文献:另起页,4号黑体,内容为5号宋体。 (12)页眉用小五号字体打印“上海复旦大学XX学院2007级XX专业学年论文”字样,并左对齐。 5、纸型及页边距:A4纸(297mm×210mm)。 6、页边距:天头(上)20mm,地角(下)15mm,订口......>> 问题七: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啊? 你的指导老师没给你交待?学校没有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那你参照下面的写: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为了进一步规范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撰写,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特制定本规范。一、毕业论文(设计)内容组成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应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二、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撰写要求1、论文题目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简明的词语恰当、准确地反映论文最重要的内容(一般不超过20字)。论文题目通常由名词性短语构成,应尽量避免使用不常用缩略词、首字母缩写字、字符、代码和公式等。如论文题目内容层次很多,难以简化时,可采用题名和副题名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副题名起补充、阐明题名的作用。题名和副题名在整篇毕业论文的不同地方出现时,应保持一致。2、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的简要陈述,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以第三人称语气写成,不加评论和补充的解释。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一般应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重点是结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一般字数为300~600字,英文摘要要实词在300个左右,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摘要中应尽量避免采用图、表、化学结构式、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3、关键词关键词(包括中文和英文关键词)是表述论文主题内容信息的单词或术语,应体现论文特色,具有语义性,在论文中有明确的出处。关键词数量一般为3~8个,每一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用标点符号,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中文关键词前应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 words:”作为标志。4、目录目录即毕业论文(设计)各章节的顺序列表。毕业论文(设计)应写出目录,标明页码,便于阅读和掌握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内容,目录层次要求不多于3级。5、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或前言、序言)、本论、结论。(1) 绪论:是毕业论文的开头部分,包括以下几项内容:① 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② 提出问题。(2) 本论:是论文的主体,是论文中最重要的部分,整个论证过程在此展开。本论一般包括:① 根据中心论点的需要,确定分论点并安排好文章层次、段落;② 提出分论点,并展开论述。(3) 结论:是论文的结尾,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① 提出或强调得出的结论;② 对论题研究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③ 有关问题的简要说明。(理工科专业、经管文法类专业要求10000~15000字;英语专业用英文书写论文,要求实词6000以上)。7、附录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内容要求,确定是否需要附录。包括放在正文内过分冗长的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的辅助性数学工具、重复性的数据图表、论文使用的符号意义、缩写、程序全文及有关说明等。8、外文文献与翻译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