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

发布时间: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

一个团队发现,火星上可能存在有机盐。就像古代陶器的碎片一样,这些盐是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残留物,就像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探测器之前探测到的那样。火星上的有机化合物和盐可能是地质作用形成的,也可能是古代微生物生命的残余。 除了为火星上曾经存在有机物的观点提供更多证据之外,直接探测有机盐也可以支持现代火星的可居住性,因为在地球上,一些有机体可以利用有机盐,如草酸盐和醋酸盐来获取能量。 “如果我们确定火星上有有机盐集中的地方,我们要进一步调查这些地区,和理想钻更深的表面下,有机物可以更好地保存下来,”詹姆斯·m·t·刘易斯说,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3月30日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刘易斯在马里兰州格林贝尔特的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工作。 刘易斯的实验室实验和“火星样本分析”(SAM)的数据分析间接表明了有机盐的存在。“火星样本分析”是“好奇号”腹部的一个便携式化学实验室。但是在火星上直接识别它们很难用像SAM这样的仪器来完成,SAM会加热火星土壤和岩石,释放出气体来显示这些样本的成分。挑战在于,加热有机盐只会产生简单的气体,这些气体可以被火星土壤中的其他成分释放出来。 然而,刘易斯和他的团队提出,另一种“好奇号”仪器使用不同的技术来观察火星土壤,即化学和矿物学仪器,简称CheMin,可以检测到某些有机盐,如果它们存在足够的量。到目前为止,CheMin还没有检测到有机盐。 找到有机分子,或者它们的有机盐残留物,对于美国宇航局寻找其他星球上的生命至关重要。但在火星表面,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数十亿年的辐射已经抹去或分解了有机物质。就像考古学家挖掘陶器一样,“好奇号”收集火星上的土壤和岩石,其中可能含有有机化合物的小块,然后SAM和其他仪器确定它们的化学结构。 利用好奇号传回地球的数据,刘易斯和他的团队等科学家试图将这些破碎的有机碎片拼凑起来。他们的目标是推断出它们曾经属于哪种类型的大分子,以及这些分子可以揭示火星上的古代环境和潜在生物。 “我们正试图解开数十亿年的有机化学过程,”刘易斯说,“在有机记录中可能有终极大奖:火星上曾经存在生命的证据。” 虽然一些专家几十年来一直预测火星上保存着古老的有机化合物,但“好奇号”的SAM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例如,2018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戈达德太空生物学家詹妮弗·l·埃杰布洛德(Jennifer L. Eigenbrode)领导了一支由“好奇号”任务科学家组成的国际团队,报告称,他们发现了无数含有我们所知的生命必需元素碳的分子。科学家们认为大多数含碳分子都是“有机分子”。 埃杰布洛德说:“我们在地表发现的30亿年岩石中保存着有机物,这是一个非常有希望的迹象,表明我们可能能够从地表下保存得更好的样本中获取更多信息。”她和刘易斯一起做了这项新研究。 几十年前,科学家预测火星上的有机化合物可能会分解成盐。他们认为,这些盐比那些与生物功能相关的大而复杂的分子更有可能存留在火星表面。 如果火星样品中存在有机盐,刘易斯和他的团队想要弄清楚在SAM的烤箱中被加热是如何影响他们释放的气体类型的。SAM的工作原理是将样品加热到1800华氏度(1000摄氏度)以上。热量使分子分解,释放出一些气体。不同的分子在特定的温度下释放不同的气体;因此,通过观察哪个温度释放出哪个气体,科学家可以推断出样品是由什么组成的。 “当加热火星样本,有许多矿物质和有机物之间的交互,可以使它更加难以得出结论从我们的实验中,我们的工作做的是试图拆散这些交互以便科学家在火星上做分析可以使用这一信息,”刘易斯说。 刘易斯分析了一系列有机盐与惰性硅粉混合,以复制火星岩石。他还研究了在二氧化硅混合物中加入高氯酸盐的影响。高氯酸盐是一种含有氯和氧的盐,在火星上很常见。科学家们一直担心他们会干扰寻找有机物迹象的实验。 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高氯酸盐确实干扰了他们的实验,并且他们指出了干扰的原因。但他们也发现,与没有高氯酸盐的情况相比,他们从含有高氯酸盐的样本中收集的结果更符合SAM的数据,这支持了火星上存在有机盐的可能性。 此外,刘易斯和他的团队报告说,“好奇号”的仪器CheMin可以检测到有机盐。为了确定一个样品的成分,CheMin向它发射x射线,并测量x射线对探测器的衍射角度。 随着好奇号进入盖尔环形山夏普山的新区域,“好奇号”的SAM和CheMin团队将继续寻找有机盐的信号。 很快,科学家们也将有机会研究火星表面下保存得更好的土壤。欧洲航天局(European Space Agency)即将推出的ExoMars漫球车(ExoMars rover)将携带戈达德(Goddard)仪器,分析火星更深层次的化学成分。该漫球车的装备可以下钻英尺(约合2米)。美国宇航局的“毅力”号火星车没有可以探测有机盐的仪器,但它正在收集样本,以便将来返回地球时使用精密的实验室机器寻找有机化合物。

据外媒报道, 有近1500万年 历史 的Nördlinger Ries是一个充满湖泊沉积物的小行星撞击坑。其结构与目前在火星上 探索 的陨石坑相当。 除了盆地边缘的各种其他沉积物外,该撞击坑的填充物主要由分层粘土沉积物形成。

出乎意料的是,哥廷根大学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现在在小行星陨石坑中发现了一个火山灰层。此外,该研究小组还能够证明陨石坑下的地面在长期下沉,这为 探索 火星上的陨石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例如美国宇航局(NASA)好奇号和毅力号探测器目前正在 探索 的盖尔陨石坑和杰泽罗陨石坑盆湖。

这项研究的结果已经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行星杂志》上。

直到现在,人们都认为这些湖泊沉积物已经沉淀在稳定的陨石坑地面上。火星上的陨石坑沉积物也被认为是如此,尽管其中一些陨石坑沉积物显示出明显的倾斜的沉积层。这些陨石坑填充物的地层在表面上显示为环形结构。然而,精确地了解这些沉积物的基本条件和时间上的相互关系,对于重建陨石坑的化学发展和过去可能在那里发展的生命体的可居住性非常重要。

现在,研究人员首次能够在里氏330米厚的陨石坑填充物的湖泊沉积物中发现火山灰层。“这很令人惊讶,因为自从圆形盆地被确定为小行星陨石坑后,这里就没有预期的火山岩,”来自哥廷根大学地球科学中心的第一作者Gernot Arp教授说。

“这些火山灰是从匈牙利东部760公里处的一座火山吹来的。”他的同事和共同作者István Dunkl补充说:“火山灰的年龄可以追溯到1420万年前。”

在此期间,火山灰已经转化为富含氮的硅酸盐矿物,揭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强烈的碗状几何形状:在盆地的边缘,火山灰被发现在当前的地表,而在盆地的中心,它在大约220米的深度停留。随后对钻探和地质测绘的系统评估,现在也揭示了里斯陨石坑填充物的同心圆排列--"露头地层",最古老的沉积物在边缘,最近的在中心。

计算表明,这种垫层的几何形状不能仅仅用底层湖泊沉积物沉降的事实来解释。事实上,必须考虑到约135米的额外沉降。这只能用火山口基岩的沉降现象来解释,而陨石坑基岩的断裂深达数公里。

虽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解释陨石坑底部下沉的确切机制,但一个简单的模型计算已经可以表明,由于断裂的地下岩石的沉降现象,这种程度的下沉基本上是可能的。这意味着现在可以更好地解释火星上陨石坑填充物中的倾斜地层,至少对于那些显示出陨石坑形成、水淹没和沉降的密切及时联系的陨石坑而言。

虽然人类目前还没实现载人登陆火星,但在过去几十年时间内,人类已经有很多探测器 探索 火星,从这些探测器传回的画面,我们还是可以看得到火星表面的景象。水手4号探测器是第一个成功飞越火星的探测器,它传回了首批火星表面的画面,这些画面让很多科学家感到很失望,火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火星表面极为荒凉、干旱,到处充满了砂砾、碎石,就像地球的一些沙漠地区、戈壁滩地区。 虽然火星看起来极为荒凉,在几十亿年前的火星却是一个潮湿的“水世界”,表面有液态水、液态湖泊,之前的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既然在远古时代的火星曾经很潮湿,那火星的水去哪里了? 据发布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行星》的科学报告指出,科学家在研究“火星快车”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发现,当火星的气候出现季节性的变化时,火星的风暴天气会将尘埃、污垢以及水蒸气带到火星大气中,这些水蒸气会在大气中消失。这一个发现表明,火星虽然依旧存在水,但这些水仍会通过水蒸气的形式从火星表面剥离。这可能是在过去几十亿年时间内火星流失大量水分的原因之一。 在另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也向我们展示了火星水分消失的其它机制。除了有一部分水分会逃逸到外太空中,还有大量的水分被“锁”在火星的内部。发布在《科学》杂志的科学报告指出,远古时代的火星曾经也有液态水,但在大约37亿至41亿年前,火星大部分的水都流失了。而这些水的流失,并不是全部逃逸到外太空中,而大约相当于半个大西洋的水有可能已经被埋藏在火星的地下。这些埋藏在火星地下的水与各种矿物质相互作用、融合到一起。由于这些水合矿物质在吸收水分后能够将其锁住,只有在加热到100 以上的情况下,这些水分才会释放出来。而火星本身的气温比较低,所以在自然状态下这些水分的流失速度很慢。 除了在火星地下可能还埋藏大量水资源外,科学家还发现在火星的南北极及其他一些地方都有大量以冰块形式冻结的水。 火星作为太阳系内除地球外另一颗处于宜居地带的类地行星,与地球存在很多相似之处,所以很多人也认为未来人类不仅能够实现载人登陆火星,甚至可能会实现火星移民,人类踏上火星表面,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而当我们人类要移民火星之前,需要做好很多准备工作,其中一个就是要在火星打造栖息地。 目前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少关于火星城市的构想,除了SpaceX公司的火星城市计划外,ABIBOO建筑工作室也揭晓了他们首个“火星可持续城市”计划。这一个计划中,首都是一座垂直城市,它将拥有住宅、办公室和绿地,这些建筑物都建在火星的悬崖边上,以起到保护居民免受大气压和辐射影响的作用。在这一个火星城市内,生活所需的氧气主要由植物的光合作用,90%的食物来自植物,能量则来自太阳能电池板。按照设想,这一个火星城市项目将会在2054年开工,在2100年建成。 虽然和我们之前看到的火星城市有点区别,当这些火星城市的最终目标都是要在火星表面实现自给自足,即在火星表面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而不是从地球运输这些物质到火星。毕竟地球与火星的距离比较遥远,从地球补给火星城市,不具有经济性、可行性。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圣艾尔摩之火常被误会为球状闪电同类型事物,但实际成因不同:虽然二者都常在大雨(尤其是雷雨)中发生的,但是圣艾尔摩之火是低温的冷光现象,不会破坏周遭事物。在研究的早期,科学界都认为球状闪电是子虚乌有的现象,直到几十年后才承认它的真实性。早在1955年,苏联物理学家便提出球状闪电是雷暴中所产生的电磁干扰效应所引起的。1991年,日本科学家报道了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微波干扰所产生的一系列类似球状闪电的现象,他们的人造等离子球也显示出球状闪电的一些特性,如它可沿与主气流相反的方向运动,并可穿越固体物质。1998年,一位西班牙物理学家认为,所谓的神秘球状闪电其成因并不神秘,这一现象很可能是闪电产生过程中,磁场约束发光等离子体所形成。他建立了闪电磁场模型,认为关键是闪电过程中形成的水平磁场和垂直磁场磁力线圈相互交织而成的磁力线网。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一磁力线网有可能会呈现出球形,而发光等离子体会被这一网所“俘获”而形成球状闪电。这一火球效应会一直持续到等离子体开始冷却。研究人员指出,根据他们的预算,火球持续时间最多可达10至15秒。当等离子体冷却后,电子开始被原子所束缚,等离子体内部电阻变大、电流趋弱,周围的磁场也将随之瓦解,最终火球不复存在。按照这一理论,球状闪电绝大部分较冷,但在沿磁力线方向局部温度则极高。研究人员指出,据此就可很好的解释为什么火球并不发热而触到物体后往往容易着火。 2000年,两位新西兰科学家提出了他们的新理论。当一般的枝状闪电击到土壤中,土壤中的矿物质会转换成纳米纯硅和硅化合物颗粒。这些尺寸不足十分之一微米的微型颗粒,会在闪电的能量作用下由土壤蒸发进入大气。这一过程,就像抽烟者从嘴中吐出烟圈。进入大气的含硅颗粒会首先连接成链,然后组成能随气流运动的球状细丝网。该球状细丝网中的颗粒具有很高活性,会在特定条件下缓慢燃烧,并释放出光和热而形成所谓球状闪电。弦理论对球状闪电的解释根据弦理论,球状闪电是弦间隙微震阶段,能量集中在一点时的产物。就这一理论来说,球状闪电的产生,与地球当前的地质环境无关。根据弦理论,这是因为球状闪电在作无规则运动时,弦的能量(不是球状闪电的能量)由于压差而在某一物体(该物体可以是冰箱也可以是生鸭、生肉)上散发的结果,前提是该物体正好处于压差地带。由于该物体结构联系的连续性而使得整个该物体成为弦能量散发的集中点。2002年1月15日英国皇家学会在其学术杂志《哲学学报》的专刊上发表了一组有关球状闪电理论的文章。这些理论分别由物理化学家、物理学家和化学工程师提出。他们提出了3个解释球状闪电缘由的新理论。其主要内容分别是:1.球状闪电是由含有水合离子的小水滴组成的,它通过离子反应来释放能量。在这个理论中,球状闪电是一个包含等离子体的电化学结构,这一结构是由温度、压力、电磁场和重力场的微妙平衡来维持的。2.球状闪电是由聚合体细丝缠绕而成,通过表面放电来释放能量。在该理论中,灰尘中的自然微粒,像来源于纤维素、煤烟或硅土中的微粒都能形成细丝状结构,这些细丝聚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高度充电的球体,当它表面放电时,就发出了光和热。3.球状闪电是由金属纳米粒子链构成,其能量释放是通过金属纳米粒子的表面氧化来进行的。在这个理论中,普通的闪电能引起像土壤或木材这样的物质释放金属蒸气,这种带电的金属蒸气浓缩成一个网状的金属纳米粒子球。这些理论都有些说服力,特别是第三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球状闪电能够穿过墙壁和关着的窗子,似乎更有说服力。 科幻小说中的猜想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其长篇小说《球状闪电》中提出一种奇特的猜想,即球状闪电实质是宏观展开的电子。具有量子效应且对目标具有高度选择性,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球状闪电的奇特特征。然而现在没有理论可支持这种猜想,只能当作一种思维的拓展。 科学家称揭开球状闪电之谜据澳大利亚广播公司(ABC)2012年10月15日报道,澳大利亚的一个科研组认为,他们已经揭开大自然最奇怪的一种现象——球状闪电的形成原因。通常像柚子那么大的球状闪电是一种十分罕见的现象,持续时间仅为20秒。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CSIRO)的科学家、这项研究的第一论文作者约翰·洛克说:“传闻有数百人看到过球状闪电,但是数百年来它始终是一个难解之谜。”该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上。以前的理论认为,微波辐射、氧化浮质、核能、暗物质、反物质和黑洞都有可能引起球状闪电。一种理论认为,它是由通过雷击蒸发的硅燃烧形成的。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洛克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同事将注意力转移到有关在窗户附近形成的球状闪电的报告上。洛克说:“有很多关于在住宅或者飞机驾驶舱的玻璃窗附近看到球状闪电的观测报告。”击中地面,并照亮天空后,闪电袭击会留下一条由带电粒子或离子形成的长长的尾巴。洛克称,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带正电或者带负电的离子会在瞬间结合在一起。剩余离子会迅速移向地面。洛克的理论认为,其中一些离子会聚集在玻璃窗等没有传导性的物体外表。“这种离子越积越多,并产生能够穿透玻璃的电场。”他表示,电场产生的自由电子足以让玻璃窗内的空气分子失去一些电子,并释放出光子,产生发光的球状结构。“这是第一篇为球状闪电的诞生提供数学解答的论文。”他称,他们下一步将是利用该理论在实验室里再现这一现象。要想证明这一理论可能仍会非常困难,因为它需要一个能够产生高达1亿伏电压的设备。然而前美国空军飞行员看到的球状闪电却暗示,这种现象的形成另有其因。空军中尉唐·史密斯20世纪60年代中期驾驶一架C-133A 货机从加利福尼亚州飞往夏威夷时,看到圣艾尔摩之火(Saint Elmo's fire)的两个角出现在飞机的雷达罩上,接着在驾驶舱内看到一个球状闪电。洛克说:“看起来像是那架飞机长了公牛的角,电流发出蓝光。这是浓雾期间操作功率达到最大的飞机雷达产生的离子导致的。”该研究未能解决的有关球状闪电的一个问题,是闪电过后为什么会出现一声巨响。洛克说:“大约三分之一的球状闪电结束后会听到一声巨响。(这可能是因为)电场一般会加热空气,使它变得越来越热,最终气体发生爆炸,产生巨大的声响。”不过他称,这只是一种猜测,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才能确定它是真是假。 巴西科学家在实验室制成神奇球状闪电巴西的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制造了一个真正的大火球——球形闪电。不仅让它发光,甚至还让它跳了几分钟。事实上,球形闪电是一团密度不大的常温等离子体。由巴西佩尔纳巴库(Pernambuco)联合大学的安东尼奥·帕奥和格森·徘维领导的小组,将350微米厚的硅晶片放在两个电极之间,通上高达140安倍的电流,二秒钟后,他们将电极稍微拉开一些,结果产生了蒸汽硅形成的电弧。此电弧不时弹出火光般的硅碎末,并继续扩张,突然成了一个球,一直持续了8秒。至今为止,这是在实验室里制造出的寿命最长的火球。先前有人曾使用微波制造了发光球,但在微波关掉后,它们仅持续了毫秒便消失了。视频记录2012年,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的研究人员在青海省一个雷暴天气中绘制辐射地图时,意外记录下了一个难以捉摸的发光球。光球从地面升起,变成一道闪电,在地上穿行15米,然后消失。研究人员说,它的直径约5米,只出现了不到2秒钟。这场发生在2012年的风暴的视频和光谱,被认为是迄今为止自然界球状闪电的首次科学记录。 这项研究详细内容发表在2014年出版的《物理学评论快报》上,证实了球状闪电的真实存在性,并提供了球状闪电如何存在的重要线索。很早就有人目击球状闪电,但是由于其罕见性,没有人拍摄记录到这一现象。此次兰州西北师范大学研究人员使用光谱设备记录了球状闪电,从而能够识别构成球状闪电的主要元素。他们发现球状闪电中包含铁、硅和钙,这与土壤的主要成分相同。2000年,詹姆斯·迪尼斯等人曾发表研究报告指出,球状闪电很可能是击在地面上的普通闪电,它具有巨大的热量,完全可以将土壤中的二氧化硅蒸发。 2014年,我国科学家公布了在2012年首次拍到在雷暴天气出现的球状闪电的视频。相关论文为:《Observation of the Optical and Spectral Characteristics of Ball Lightning》 作者:Jianyong Cen, Ping Yuan, and Simin Xue

地球,很重要。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论文

一般在google学术或sciencedirect上搜索,有些可以免费下载;有些是收费的,需要你注册账户,充钱下;如果你是学校的学生,学校一般会买这些期刊的数据库,你去校图书馆上找链接,可以免费下的、

现在,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JWST)正在为首次观测做准备,研究人员似乎也期待着观测通过太阳系的天体的机会。

开发成本为100亿美元的 JWST 是一架用于红外线观测的太空望远镜,它将研究宇宙 历史 的所有阶段。通过观测星系的进化、恒星的摇篮和系外行星,我们可以追溯到距离宇宙诞生很近的135亿年前。此外,还会观测突然出现在附近的来自远方的天体。

韦伯太空望远镜的主镜直径为,由18个六边形部分组成。在各个区段反射的光被集中在长支柱前端的一个副镜,从那里被传送到NIRCam等观测仪器。

北亚利桑那大学 的行星科学家 斯蒂娜·托马斯(Cristina Thomas) 在NASA的发表中说:“如果是在 韦伯太空望远镜 的话,可以进行具有极低等级和亮度的令人感兴趣的科学。”,“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用这一区域的红外线观测到恒星间的天体。(红外线观测)对于我们感兴趣的各种组成特征,将创造出很多机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经观测到了2017年的 奥陌陌(Oumuamua) 和2019年的 鲍里索夫 这两个星际天体。据推测, 鲍里索夫 的彗核距离地球3200英尺(约1千米),以时速11万英里(约17万千米)的速度飞走。同时围绕着“ 奥陌陌 ”的分类,因其像雪茄一样的形状而引起了争论。甚至有人提出这是外星人的宇宙飞船。

作为结论,最有可能的是去年刊登在 《地球物理研究杂志》 上的一篇论文,该论文认为这是近5亿年前从遥远的恒星系统中弹出的系外行星的一部分。

但是, 鲍里索夫 和 奥陌陌 出现后又离开了,因此NASA的研究人员对 JWST 将如何观测未来的太阳系来访者充满了期待。

NASA 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 的天体物理学家 Martin Cordiner 在发布会上说:“韦伯最优秀的精度和力量给了我们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来研究这些星际物体的化学成分,并更多地了解它们的性质。星际物体从何而来?它是如何诞生的,还有每个天体故乡的星系的状况等等”。

如果又有其他的星际天体出现,研究人员就可以使用 JWST 的光谱学仪器来研究气体和尘埃的化学组成。如果知道了天体的化学组成,就有可能知道关于它的故乡星系的一些信息。

但是,这样的观测必须有星际天体的存在。 JWST 还需要花几个月做正式观测前的准备,所以,在准备期间最好是不要出现这样的星际天体。本月进行着镜子的位置对准,因为要想让主镜发挥“一面镜子”的作用,就必须精确地对准各部分的位置。现在主镜段的位置还没有对准,就像上面的图像一样,1颗星星的影像分成了18个。并且,该望远镜不久前才检测到了光。NASA的计划是今年6月开始实行正式观测。

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论文吧,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那么,怎么去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题目:

浅谈几个典型的地球物理学原理

摘要:

地球物理学是以从固体内核至大气圈边界的整个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地矿类学科,所涉及的基本原理涵盖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综合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重点对解决地球物理学问题所必需的几个基本原理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

关键词:

典型;地球物理;原理

从地球物理学的组成来看,主要分两种,其一是研究大尺度和一般原理的,叫理论地球物理学;其二是勘查石油、金属、非金属矿或解决其它地质问题的,叫应用地球物理学。显然,理论地球物理学是实际应用的前提,而有关地球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则是理论内容最基础的部分。

一、地球形状与重力分布的重力学基本原理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通俗说地球形状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椭球体。对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共同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和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地球的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的,且地球非常接近于一个旋转椭球,其长半轴为6378136米,扁率为1∶。严格而言,地球形状应该是指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但是地球自然表面极其复杂,所以从科学上,人们都把平均海水面及其延伸到大陆内部所构成的大地水准面作为地球形状的研究对象,因为大地水准面同地球表面形状十分接近,又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但是大地水准面还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曲面,无法在这样的面上直接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而从力学角度看,如果地球是一个旋转的均质流体,那么其平衡形状应该是一个旋转椭球体。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用一个合适的旋转椭球面来逼近大地水准面。要确定这一椭球,只需知道其形状参数(长半轴a,扁率α)和物理参数(地心引力常数GM和旋转角速度ω)即可。同大地水准面最为接近的椭球面称为平均地球椭球面。如果能确定大地水准面与该椭球面之间的偏差,亦即大地水准面与椭球面之间的差距(大地水准面差距N)和倾斜(垂线偏差θ),则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可完全确定。

地球的重力源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空间任意两质点,彼此相互吸引,其引力大小与他们的质量成积成正比,与他们之间的距离平方成反比。地面点重力近似值980Gal,赤道重力值978Gal,两极重力值983Gal。由于地球的极曲率及周日运动的原因,重力有从赤道向两极增大的'趋势。地球上重力的大小与方向只与被吸引点的位置有关,理论上应该是常数,但重力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即相同的点在不同的时刻所观测到的重力不相同。

二、地震及弹性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是地下传播的震动,必然与岩石的弹性有关,一般都假定岩石是一种完全弹性体。科技小论文在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做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来对待。而在地震波理论中,通常把地球介质当作均匀、各向同性和完全弹性介质来处理,只是一种简化的假定。实践证明,这种假定可以使分析大大简单,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可以得到与观测结果颇为符合的结果。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问题,主要有动力学和运动学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是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界面上的反射、折射,均匀半空间及平行分层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球对称模型的地球的自由振荡。该方法相对繁琐,本书不做介绍。我们介绍的是第二种方法:运动学方法,就是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成波传播的射线理论,用地震射线这一概念,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征。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原理,其一是惠更斯原理,即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源产生球面波向周围传播,当距离r趋向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面波蜕变成了平面波;其二是费马原理,即地震波沿射线的旅行时间(传播)与沿其它任何路径的旅行时间相比为最小,换言之,波总是沿所使用旅行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又叫费马最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总结来讲,惠更斯是从波前面的角度来描述波在介质空间中传播的规律,而费马原理则从波射线的角度来描述波的传播规律。

三、地球磁现象和地球电性质

地球磁现象是指地球周围空间分布的磁场。地球磁场近似于一个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附近,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附近。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的方向是水平的,两极附近则与地表垂直,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随时间发生变化,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上的南北极相反。地磁场包括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个部分。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起源于地球内部,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部分。变化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起源于地球内部,相对比较微弱。地球变化磁场可分为平静变化和干扰变化两大类型。地磁场强度大约是—高斯。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探测,从静电角度来看,地球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状电容器。由大气电测量表明:接近地球表面的电场是垂直指向地球表面,在晴天情况下,其数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上的电荷密度—×10—10C/m2,由此可计算得知,地球表面上携带总负电荷量为×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亿瓦。整个地球由于自转使正负电荷分开,正电荷分布在地核,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一个环形电流,电流方向自东向西(电流方向与负电荷运动方向相反),由此产生了由南向北的地磁。

四、结语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有助于学生自我知识框架的建立,同时对地球物理学的整体内容有非常好的梳理作用,笔者也建议广大在校学生能够从最基础的内容开始研究,以便于后期在深造上具备一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滕吉文.中国地球物理学研究面临的机遇、发展空间和时代的挑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01-1112.

[2]汤井田,任政勇,化希瑞.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正演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81-1194.

[3]陈运泰,滕吉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05:634-642.

[4]霍振华,戴世坤,蒋奇云.地球物理学中的电磁场积分方程正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02:742-747.

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发表文章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应用地球物理》杂志信息: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主办,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检索系统SCI收录的综合性应用地地球物理英文版定期期刊,逢3月,6月,9月,12月出版。本刊倡导技术综合,技术渗透,突出创新,讲实实效,注重成果,及时跟踪前沿技术研究信息。 杂志内容广泛,涵盖能源、资源、灾害、工程、及信息领域方面的地球物理学以及其相关的边缘学科的应用,特别关注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的最新成就和发展,前沿研究,包括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仪器;交叉学科的综合应用; 地球物理勘探实例剖析; 前沿技术研究以及重大的科技发现。它反映和体现我国应用地球物理学科的总体水平和业绩,以及反映世界地球物理学科的发展。论文应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的特征,论点明确,论据可靠,论证严谨,结论正确。面向地球物理科学研究人员、学者及院校师生。《应用地球物理》杂志投稿须知:稿件要按国际期刊标准格式,题目简洁,切中主旨,稿件须写清作者署名,作者单位全称、单位所在城市以及单位邮编。文前要有200字左右“摘要”,3~5个“关键词”,文后要加注“参考文献”及第一、二作者个人简介等,“参考文献”序号应与论文中的标注顺序相符。来稿字数以3000字以内为宜,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不受字数限制。稿件中的公式要工整,使用符号要规范,文中图表要简洁明了。

给你几个不同层次的:吉林大学的《世界地质》,还有吉大、地大、北大、东北大学学报,这几个学校都有地质。除了世界地质以外都是中文核心期刊。《金属矿山》、《中国矿业》这两个都比较边缘,文章质量要求也不算太高,很容易发。《地球物理学进展》这个比较难发表一点,他的英文版《地球物理学报》应该是中国地质类期刊中SCI影响因子最高的了。还有你可以去CNKI,一般的高校网上图书馆都有入口,可以轻松查到上百中地质杂志。其实发表文章说白了就那么回事,发表了基本上没人看,也就自己图新鲜,看看自己的名字,如果不是那些非要找抄袭的JR,基本上没人仔细看,经历了硕博发论文的阶段后,猛然回头发现都是给钱就发的事,什么这编辑那编辑,P,强烈鄙视他们,一个个见到钱,垃圾都有创新意义。

顶,读完博士后,回头看,除了那些高档一些的EI\SCI可能有些难度,其他全都那样的,有些装得有些品味吧,其实垃圾,不过不赞成的是,创新难度大,不能要求全部社会的人都去搞创新,不现实,生活本就这样,平淡而已,真正的,上至所谓的伟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生活,不能太苛求,哈哈。

地球物理杂志排名

中文核心,和CSSCI期刊都是重要期刊。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physics-Chinese Edition(地球物理学报)APPLIED GEOPHYSICS(应用地球物理英文版)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Journal of Geology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Geophysical Prospecting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GEOCHEMISTRY, GEOPHYSICS, GEOSYSTEMS

应该算。JGR是地理学Q1的国际权威地学杂志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地球物理研究杂志》创刊于1896年,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出版的地球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期刊之一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