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长江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长江研究论文

221亿库容是指汛期三峡水库有这么大的容量来拦洪。这将使中下游2300万亩耕地、1500万人口的安全得到保障。这是修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应该说,修建大坝改善了原来的生态环境。另外,由于有了这么高的大坝,我们可以得到清洁能源。它一年的发电量,相当于燃烧5千万吨煤碳。由于用水替代了煤,可以每年少向大气层排放1亿2千万吨的二氧化碳。还可减少因二氧化碳形成的酸雨。这不仅对中国环境是一个改善,对整个地球环境的改善也是有意义的。这是三峡工程对环境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利的一面也是存在的。它要淹没土地,但淹没的都是一些贫瘠的土地,数量很少;它要搬迁居民113万人口,但搬迁的都是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人口。由于三峡工程的兴建,这些人搬迁后生活质量得到了跨越式提高。这也是三峡工程由不利的一面转换为有利的一面。三峡水库没有大量森林,不是自然生态非常好的地区,当然也会淹没一些文物,这是古代居民在这里留下的一些遗迹。但三峡工程兴建后,一些重要文物都得到了搬迁和保护。利与弊比较,利大于弊。所以中国政府于1992年作出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定。

论长江三峡工程利弊 长江三峡水力枢纽工程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其水利工程的防洪效益与泄洪能力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 历史上,长江上游洪水频繁,每逢特大洪水,宜昌以下的长江荆州河段,都要进行分洪,但总会淹没乡村和农田。而三峡大坝具有强大滞蓄洪水能力,防洪库容近200亿立方米。能控制百年一遇洪水,可防止长江两岸发生毁灭性灾害,直接确保中下游防洪体系内数千万亩耕地和数千万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发电也产生巨大利益,该工程起初便只考虑发电。文革后三峡工程被第三次提起,1994年三峡水电站正式动工,其发电量约占全国年发电总量的3%,占全国水力发电的20%。为国家带来部分财政收入,也解决了华中、华东、华南等地区电力供应。 在长江三峡工程筹建开始,便与生态、文物保留等诸多问题相伴。 白鳍豚,我国特有濒危哺乳动物,三峡工程其上千万吨的通航能力带来的弊端之一便是增加了白鳍豚被螺旋桨击毙的事件,同白鳍豚同意珍惜的中华鲟也成了受害者,三峡工程每年蓄水时,会让下游天然水量有所减少,这有可能干扰中华鲟的栖息与产卵。除水生生物外陆生生物如川明参,因在淹没区内或者建造其他设施而遭破坏…… 我国是文明古国,而三峡地区富有地方特色,其文物、遗址不可估量,但由于三峡工程淹没范围广淹没地面地下文物、遗址众多,虽有所保护规划但也有一部分文物没入了淹没线以下并且出土几率少之又少。 纵观利弊,个人认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其利大于弊,因采取许多措施,其弊端被缩放,与其利——数千万人民生命安全相比还是较小的。但在看到其利的一面时也要看到其弊。

(导语)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古老的长江历经沧桑巨变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华夏文明和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但是人类的肆意破坏使得母亲河疮痍满面…… 像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伴随着生态和环境的恶化。 “生命网络越健全的河流越有生命活力,越有生命活力的河流越能滋养生物,包括人类。”1999年创立长江项目的雷光春总不忘在各种场合推广“生命之河”的理念,他举的许多反面例子是长江,而正面例子是欧洲的莱茵河、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澳大利亚的墨累-达令河。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这句中医经络学的名言,完全适用在中国第一大河――长江身上。万里长江如同人的经络体系,干流和支流是经脉,散布在周围的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同一个个穴位,流动的江水就是维持生命运转的气。 也许大多数人能够直观地察觉出大气的污染或水质的恶化,可是对于经济社会活动如何威胁维系着人类生存的生态和环境系统,人们往往就难以从直觉中感受到。人类的肆意破坏,已使得长江的生命系统遭到空前重创。 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从西到东,浩浩荡荡,奔流不息,古老的长江哺育了一个伟大的民族:从高原到大海,她构成了独特而复杂的生态系统,成为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基础;从古巴蜀先秦文化序列,到战国时期的殷墟甲骨文;从良渚文化到古夜郎文化,无不呈现出长江文明史的辉煌,它和黄河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国文明,世界由此丰富了文化渊源的涵义。 长江从雪域高原穿过横断山区的垂直地带,流过洪泛平原、亚热带森林。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位居我国7大流域之首。流域内生物物种占中国所有物种的一半以上。它孕育了水杉、珙桐、银杉;大熊猫、中华鲟、金丝猴、扬子鳄、朱�、白鳍豚等驰名中外的珍稀动植物。仅洞庭湖和鄱阳湖就有鸟类300种以上,鱼类多达200种。同时,长江是陆地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纽带,连接青藏高原和东海,具有无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长江和长江的湿地群吸附、降解了人类活动产生的废物与污染。没有长江,物质循环、水分平衡、陆地与海洋的物质能量交换都无法实现。 长江年径流量9600亿立方米,占中国淡水资源的40%。奔腾的大江为人类提供了一条“黄金水道”和丰富的工农业生产原料,4亿多炎黄儿女依江而生。长江湿地出产的大米、鱼类和其他水生作物养育了千年中华民族:以其仅占全国1/4的耕地,生产了全国70%的水稻、40%的粮食和33%的棉花;以其占全国1/2的淡水水面,生产了全国60%的淡水鱼。长江流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沿线分布有100多个大中城市、2000多个城镇,全流域创造出全国40%的工业总产值。横贯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长江经济带是世界可开发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流域经济带,在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脊梁位置,对于支撑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 因此,“流域内所有生命形式的母亲河”,这是对长江最准确和最温情的赞誉。 母亲河告急 虽然数字非常枯燥,但包含的信息足以令我们忧患:冰川是源区最洁净的天然淡水资源,近30年来,长江源区冰川不断退缩,仅1993年至1995年因冰川表面减薄和末端退缩引起的冰川水资源减少量就在7亿立方米以上。同时,源区多年冻土不断退化,沼泽湿地缩小,湖泊普遍萎缩。从昆仑山到沱沱河,相当数量的草场沙化,茫茫一片,空寂荒凉。 紧随草地植被退化的是土地退化。地面裸露,水土流失。目前全流域流失面积万平方公里,占流域土地面积的,年平均侵蚀土壤24亿吨。每年都有几百万公顷土地退化,甚至形成裸岩。长江河道河床每年以1厘米的速度抬高。 建国初期,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均有较好的植被覆盖。但是长期掠夺性采伐和毁林开荒,致使流域内森林郁闭度大幅度减少。1994年,川、滇、陕、甘四省的国有林区采伐森林面积达178.8平方千米。长江流域的原始植被丧失了85%,上游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0%左右。曾经吸纳雨季大量雨水的森林大半已不复存在。 如果说河流也有生命,那么其生命力来自干流与支流和湖泊、湿地的脉络沟通、自由流淌形成的独特系统。 江湖间的自由交流使得湖泊面积有很大的伸缩性,能为蓄洪、排洪提供较大的空间,大大降低洪水的危害。湖泊与长江的自然连通可以保护湖泊的自然属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减缓湖泊的萎缩,保持涨落区、浅滩、滩涂等较多类型的湿地,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恢复,同时又能增强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和防蓄洪能力,为洄游或半洄游性鱼类提供了索饵、繁殖、育肥场所。 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人口的迅速增加导致粮食与耕地的持续缺乏,大规模的围湖造田运动开始了。围湖造田首先需要控制湖泊的水位,由此大大小小的堤坝、水闸将湖泊与长江一刀两断。这项持续20多年的运动让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消失1/3以上,建国初期,江汉平原有大小湖泊1066个,湖北省也因之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然而近几十年的人工围垦,湖北省湖泊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仅遗留了180余个,“千湖之省”已名不副实。 从乾隆年代修筑的“镇江塔”,到如今的千里江防,长江与两岸的湖泊逐步失去了联系。大量的通江湖泊被江防堤坝等设施阻隔,长江流域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年排放量超过250亿吨,约占全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的58%。封闭湖泊的水环境正在逐步恶化。 长江只能是沉默的,但是沉默却并不意味着顺从。长江流域在唐代以前平均20年左右发生一次洪涝灾害,之后逐渐增加,进入1980年以来平均每两年一次,有时甚至连年发生。 人们往往以为水电工程不会造成污染,但从世界大坝建筑的历史来看,为发电所修建的水库却可能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坝建成后流速降低,将造成重金属等有毒污染物累积、沉淀于库内,加剧水质恶化。 修建大坝、利用水力发电,不仅有可能造成新的污染源,而且还会把一些可贵的、可再利用的资源变成濒危资源或使之灭绝。新近公布的一份国际报告显示,由于水坝建设威胁淡水生态系统,全球有21条河流及其流域生态严重退化,中国长江流域不幸排名第一。 长江水流湍急,而激流这一特有的环境哺育了近百种特有鱼类。目前,长江干、支流上已建和在建及规划中的大坝有200多座,长江特殊的水流环境因修建大坝而消失。鱼类成为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尤其是江海性与江湖性的洄游鱼类――这些鱼类需要定期从大海或河流的下游回到上游特定的河段与湖泊产卵,而现在长江干流上的一道道大坝、长江与各湖泊的一道道水闸完全阻断其生路。在一些大坝下面甚至能看到一些洄游鱼类洄游时以身撞壁,直至身死。 长江原有鱼类400多种,居中国各水系之首,如闻名中外的长江鲥鱼,1974年捕捞量高达157万公斤,现在已经难觅踪迹;中华鲟、白鲟、胭脂鱼等也已稀少罕见。 鱼的减少必将影响到处在食物链上一级的生物的生存,如白暨豚,目前已经基本灭绝,江豚的数量也显著减少;还有水鸟,2004年1月,湖北省两个野外水鸟调查小组分头调查了洪湖、梁子湖、涨渡湖等15个有代表性的湖泊发现,该省以前记载的102种水鸟,只剩下了60%。而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必然深受影响,尤其是直接以捕鱼为业的渔民,大多数由天然捕捞转向人工养殖。 人为阻隔江湖联系,使得我们一方面在想方设法抢救和保护长江中驰名世界的濒危物种白鳍豚、中华鲟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人为地增加着濒危物种! 为母亲河疏通“血脉” 长江流域湖泊众多,平原和高原地区均有分布。平原地区的湖泊均是淡水湖,总面积约为万平方千米。长江流域拥有中国五大淡水湖中的四个湖泊,即鄱阳湖、号称“八百里洞庭”的洞庭湖、太湖以及巢湖。这些通江湖泊犹如长江生命的“血脉”,对稳定长江的生态系统、维护物种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和长江相连,这些通江湖泊为洄游鱼类和鸟类提供了栖息地,丰富了长江流域的生物多样性。这些通江湖泊是巨大的自然蓄水库,具有调蓄功能,能够存储过量的水分。由于具有这种储水能力,在多雨季节和河流涨水季节,可以分流过量的水分,调节河水径流量,削减洪峰,为年年来袭的洪水找到去处,从而减轻和控制洪涝灾害。以江汉湖群为例,在丰水年份,一般可承接150亿立方米以上的来水。1991年鄱阳湖为长江分洪滞蓄了110亿立方米的洪水量。洞庭湖广纳四水和长江洪水,通过湖泊的调蓄,再从城陵矶泄入长江。 在与长江同呼吸、共吞吐过程中,长江的湖群稳定了本身的自然属性,减缓了萎缩趋势,增强了湖泊降解污染的能力。作为湿地的一种主要形式,湖泊对于污染物具有物理净化和生物净化功能。丰富的湿地生物群落能对污染物进行吸附、降解。而湖泊、湿地系统的净化效果更为明显。以洞庭湖为例,洞庭湖水体之所以能够保持“绿色湖泊”称号,主要是因为湿地具有很强的净化水质的功能。 引水入垸,退田还湖,变发“洪灾”为发“洪财”,这个设想初听之下有点匪夷所思! 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处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带,进入夏季后,夏季风徘徊形成雨带,再加上上游地区暴雨注入长江,巨大客水流向中下游地区,形成每年一度的汛期。 当洪水一拥而至时没有蓄积之处,必然淹没人类生活的地区,形成了洪灾。据统计,长江中下游起调蓄作用的湖泊塘堰面积锐减,减少容积七八十亿立方米以上。像洞庭湖以前是长江最主要的调蓄湖泊,有“长江之胃”之称,20世纪初以来,其面积从6000多平方公里缩到目前的2700平方公里,缩小了三分之二。这个缩小了的长江之胃,调蓄作用十分有限,于是一有洪水便泛滥成灾。 人们在沿江的冲积平原择居、生产,随着对冲积平原利用强度的加剧,洪水产生的压力日益加大,人们开始围湖修堤。堤坝越修越高――独特的“堤垸经济”出现了。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系列生产活动无不与防洪大堤、排灌系统有关。 堤垸经济围起的土地起初非常肥沃,出现众多“鱼米之乡”。然而随着围湖造田的加剧,生态资源失去了平衡,洪水却越发越大,生产成本越来越高。无论农民、地方政府还是国家,对堤垸经济的投入都已入不敷出。以致堤坝年年修,年年倒,水田年年种,年年亏。 如果用科学的眼光来看,洪水也是珍贵的水资源,现在长江两岸修筑的高高的防洪大堤,硬是将长江的水资源用最快的速度直排大海。湿地雨季蓄水、旱季缓缓排出的功能丧失殆尽,长江冬季断航及干旱发生频率越来越高。 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之后,开始了“退田还湖、平垸行洪”的工作,但失去了田地的农民需要新的替代产业,否则退田还湖、湿地恢复的成果难以巩固。因此,发展“洪水型经济”作为湿地恢复后的替代产业,尤其必要与迫切。以科学的眼光来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不矛盾,出路在于恢复湿地与当地社区共同探讨湿地可持续利用方式,极大限度发挥湿地生态的多种效益。 长期以来,人们对湿地的利用一直追求将湿地变成农田。而科学测算表明,湿地是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湿地的价值并不局限在粮食与水产品生产等方面,以湿地为依托可以发展水产养殖业、生态旅游业、特色种植与养殖业、草地畜牧业、林业与林产品加工业等,形成以湿地为特色的产业群,使一般民垸、蓄洪垸和重点垸的替代产业开发形成链条,将长江洪水作为宝贵的资源,实现从湖区历来拒洪水于垸外到主动引水入垸,变水患为水利。 长江中下游的最大特色就是庞大的湿地湖群,水资源丰富,湿地产品多,在全世界都有非常大的竞争力。只要在长江中下游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湿地经济,无论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全球市场都会有一席之地。 长江洪水可以变成“洪灾”,也可以变成“洪财”。顺应洪水、依托洪水,洪水就是可利用资源。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中下游的洪水型经济及湿地产业群,将展示出一幅草肥牛壮、莲藕飘香的动人画卷。

三峡工程首要的建设目标是防洪,使荆江大堤的防洪能力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三峡工程总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847亿千瓦时,将给沿江的工业城镇和广大地区提供廉价而清洁的电力。这是三峡工程最主要的直接经济效益,也是三峡工程建设的充分条件。三峡水库的形成,改善了峡谷河段的航道,万吨级船队有半年时间可以直达重庆,通航能力可从现在的每年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可降低航运成本30%~37%。建成后的三峡工程,作为中国的大西南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有机联系的纽带,以其巨大的综合效益,必将有力地带动和促进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和腾飞。这对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提高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三峡工程及市场机遇。三峡工程规模宏大。它由世界最大规模的水库移民工程,世界最大规模的拦河大坝、水力发电厂房、通航建筑物以及大规模的远距离输变电工程组成。三峡工程巨大的建筑规模,给中国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建筑业、材料工业、机械电气制造业以及电力、信息产业提供一个不小的市场机会,也促进这一地区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三峡工程需要当今世界的最新技术,也将为国际工程界、机械、电气、电子信息界提供一个不可忽视的市场。关于水库移民。水库移民搬迁约达100万人口,需要重建家园。水库淹没区都是沿江比较贫穷的地区,大量移民资金的投入对这个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的发展机遇。“开发性移民”的移民方针将促进库区经济繁荣。动迁库区100万人口换得下游尤其是荆江地区1500万人口和2300万亩耕地的安全保障,从政治、社会、经济等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合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兴建三峡工程能得到库区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的原因。水库诱发地震与库岸稳定诱发地震研究对三峡水库分段进行评价的基本结论是:从坝址至庙河长16公里的结晶岩低山丘陵库段,岩体完整性好,历史和现今有感地震活动稀少,蓄水后不排除发生浅源小震,最大震级预计不大于里氏4级;自庙河至白帝城长142公里的碳酸盐岩峡谷库段,可能发生岩溶性的水库诱发地震,最大震级也不超过里氏4级;白帝城以上以砂岩、泥岩为主的库段,无大断裂通过,岩体透水性弱,不具备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条件。根据长期的地质勘测研究和水库诱发地震研究成果,三峡坝区和库区地壳稳定,均不孕育发生严重地震的地质背景。三峡水库蓄水后,虽不排除发生水库诱发地震的可能性,但从高估计,影响到坝区的最高地震烈度不会超过VI度,不会影响按Vll度设防的主要建筑物的安全。三峡水库库岸主要由坚硬岩石和半坚硬岩石构成,大的断层不多,新构造运动和地震活动也不强烈,因而库岸总体稳定性是好的。但三峡河段岸坡在长江河床下切的过程中,在岸坡上发生一些崩塌和滑坡,属于河流发育过程重点正常自然现象。历史上曾有发生,水库蓄水后也有可能继续发生。经查明,库区岸坡分布有大于100万立方米的大型崩滑、危岩体共284个,总体积约30亿立方米。其中稳定性差和较差、蓄水后可能失稳的大型崩滑体共64个,总体积3.4亿立方米,即使全部失稳滑塌入水库,对水库库容和寿命也无实质性的影响。距大坝26公里以内的库段,不存在可能失稳的大型崩滑体,故可能发生的库岸崩滑不会影响枢纽建筑物的安全。三峡水库蓄水后,由于水位抬高,水深加大,可能发生库岸局部的滑坡和崩塌,不会影响航道通航。水库蓄水后,可能受库岸局部滑塌影响较大的是库岸的新老城镇和居民。因此,要充分重视移民新城镇和集中居民点选址的地质条件,同时要建立对可能失稳的崩滑体的监测和预报工作。

长江江豚的研究论文

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

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动物在我们的生活中其实大家都有了解到不少,我们中国的动物种类也是有很多的,但也有很多动物因为各种因素慢慢的走向了灭绝,以下长江白鲟到底是什么鱼。

白鲟是距今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白垩纪残存下来的极少数远古鱼类之一,分布极为狭窄,全世界只有我国才有,也被称作“长江白鲟”。主要集中分布在长江流域一带,被誉为“长江中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属我国一级保护野生动物。白鲟又称“象鱼”,是淡水鱼家族中的第一号“巨人”,身长可达7米,体重可达700多公斤,其寿命一般在30年左右。

白鲟邮票。

白鲟有个明显的特征:头部特长,占体长的1/3,小个体约占体长的1/2,布有梅花状的感觉器——陷器。吻延长,呈剑状,其腹面具短须一对。眼甚小。口大,下位,弧形,上下颌均具细齿。鳃孔大,鳃膜後缘尖。体表光滑无鳞。栖息於江河中下层,有时进入大型湖泊。白鲟是长江中仅次于中华鲟的大型古老鱼类,长可达二三米以上,由于生态环境恶化,白鲟分布区逐渐缩小,数量逐年减少,个体越来越小。白鲟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食物包括鱼类、虾蟹等。

四川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说法。“象”指的是长江白鲟,据说它可以长到上万斤。白鲟体型硕大,游速迅疾,被称为“水中老虎”“中国淡水鱼之王”,它也是世界十种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最后一次发现长江白鲟是在17年前

科研人员抢救濒危物种白鲟。

白鲟最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2003年大年初一。当年1月23日,中国水产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在四川宜宾南溪江段救助了一尾白鲟。之后,专家们给白鲟装上超声波跟【踪】器放流长江,但是宜宾江段水流速太大,加上滩险,跟踪船触礁后信号丢失。等到跟踪船修复之后,信号再也没能找回来。

是什么导致了白鲟的灭绝?

白鲟的灭绝人为原因必定必不可少。作为曾经的水产资源,在很长一段时间了,它一直被过度捕捞食用。然而白鲟的性【成熟】时间将近7到8年,人工饲养一直不成功,因此也未能留下细胞、受精卵、组织等结构。

长江各段水电站的建设将长江分割成为数段,上下游的白鲟不能够互通,将原本种群数量较小的它们分割得更小。

白鲟本是大型食肉动物,活动范围减小意味着它可供选择的捕食区域减小,无法遇到充足的食物。而相互分割的小的区域对于白鲟之间的繁殖也造成了一定阻碍。

长江流域还有那些濒临灭绝的物种?

长江鱼王:中华鲟

中华鲟是中国特有古老珍稀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和“活化石”。据介绍,2013年、2015年、2017、2018年,研究机构都没有监测到长江野生中华鲟自然产卵,2019年仍在监测中,总体来说野生中华鲟生存状况不容乐观。

水中的大熊猫:白鳍豚

白鳍豚是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小型鲸类,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数量就急剧下降,1983年被列为保护动物,1986年估计数量还达到了300头,到2002年为止普查到的白鳍豚数量不超过50头,说它是水中大熊猫,但它比大熊猫更濒危,是全球极度濒危的12大动物之一!2007年的《皇家协会生物信笺》中正式公布白鳍豚功能性灭绝。

就在2018年4月18日,有社会组织宣称在长江芜湖段板子矶水域拍摄到疑似白鳍豚照片,再度引起关注。之后我国农业农村部立即组织淡水豚类研究专家进行了辨识,但因清晰度不够不能确认,又紧急组织有关专家人员并邀请志愿者代表一同前往发现水域进行应急考察,但是仍然一无所获。

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白鳍豚可能在野外仍然没有灭绝!

最小的鳄鱼之一:扬子鳄

扬子鳄是现存鳄类中体型最小,行动最迟钝,性情最温和的鳄鱼,现存数量非常少,已经濒临灭绝,不过因为扬子鳄的'生活特性,安徽宣城建立了唯一的扬子鳄保护区——宣城扬子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在1980年产下了中国第一批幼鳄。扬子鳄在保护区中繁殖后代,在人类精心保护下,种群数量逐渐扩大!

微笑女神:长江江豚

江豚通常栖于淡水与海水交互海域,它也能在的淡水中生活,喜欢单独活动,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2013年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极危物种,2017年5月9日,长江江豚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长江实施十年禁渔计划

农业农村部近日发布关于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范围和时间的通告。通告明确,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自2020年1月1日零时起率先实行全面禁捕;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除保护区以外天然水域,最迟自2021年1月1日零时起实行暂定为期10年的常年禁捕,其间禁止天然渔业资源的生产性捕捞。这一空前严格的禁渔措施,为长江流域摆脱“无鱼”困境带来了希望。

希望在人类的保护下,长江会越来越美,越来越清澈,这些濒临灭绝的精灵们有一天能重新畅游长江。

一、长江白鲟是什么?

白鲟,又称中华匙吻鲟或中国剑鱼,是匙吻鲟科白鲟属鱼类。其体长梭形,上下颌均有尖细的齿,为吻长剑状,吻部则由前到后逐渐变宽。体无骨板状的大硬鳞,仅在尾鳍上缘有一列棘状鳞,背部为浅紫灰色、腹部及各鳍略呈白粉色。

白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亦是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主产于中国长江自宜宾至长江口的干支流中,钱塘江和黄河下游也有发现。

二、长江白鲟为什么宣告灭绝?

长期以来,受拦河筑坝、水域污染、过度捕捞、航道整治、挖砂采石等活动的影响,长江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已经日趋恶化,生物多样性的指数在持续下降,珍稀特有物种资源已全面衰退。白公式豚、白鲟、鲥、鯮等物种已多年未见,中华鲟、长江江豚等物种极度濒危。

由于环境变化,已经没有了白鲟生存的自然条件。自2003年至今,相关人员就没有再发现过白鲟了,也没有其人工养殖的个体存留。

以上就是关于长江白鲟的介绍,白鲟原来分布在海河到钱塘江之间的各大河流,现在主要在长江流域,以及黄海、渤海和东海等近海海域。大的白鲟多栖息于干流的深水河槽,善于游泳,常游弋于长江各江段广阔的水层中;幼鱼则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

白鲟灭绝了!

新年伊始,这则重磅消息便在社交网络上炸响。消息的来源是近日一篇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是著名的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研究员危起伟博士,论文的第一作者是其弟子张辉博士。研究人员在论文中称,预计早在2005~2010年时,长江白鲟便已灭绝。

这篇论文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江中的淡水鱼之王,或许已经永远告别了我们。噩耗来临得如此突然,许多人甚至未曾得见白鲟。初次听闻便已是永别。

巨鱼长吻似利剑

白鲟 Psephurus gladius 是一种生活在长江的大型肉食鱼类,分类学上属鲟形目长吻鲟科白鲟属,是这一家族硕果仅存的两种鱼类之一,也是我国的特有鱼类。

中国邮政发行的白鲟纪念邮票。

白鲟有着较长的头部和极为延长突出的吻部,头长整体可达体长的一半以上。过去长江沿岸生活的人们观察到了白鲟的这一特征,故而称其为象鱼(四川)、朝剑鱼(湖南)等。此外,白鲟体呈梭形且长,体表深灰色,裸露无鳞,仅在尾鳍上叶有一列约8枚左右的棘状硬鳞。

白鲟。很遗憾,我们甚至找不到几张白鲟的清晰照片。

利剑般的吻部对白鲟的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长江水底水流湍急光线昏暗,白鲟的眼睛变得很小,视力也很差,但在它长长的吻端和头部,长有一簇簇密密麻麻的、呈梅花状的皮肤感受器官——陷器和罗伦氏器。前者负责机械感受,如水流、水压等的变化,后者则负责电感受,如水中微弱的低电压等。如此一来白鲟就像带着一个长长的扫描仪,能够轻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各种变化。

长吻鲟科的另一遗族——来自北美的匙吻鲟 Polyodon spathula 近些年来也逐渐频繁出现于大众视野中。由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形态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点,例如都有着长长的吻部,故而较为容易混淆。近日网络上不少缅怀白鲟的文章,也是配成了匙吻鲟的照片。

匙吻鲟。

白鲟和匙吻鲟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白鲟的长吻呈剑状,吻部自前向后是逐渐变宽的;而匙吻鲟的吻部则是自前向后逐渐变窄,形似汤匙。

此外白鲟是凶猛的大型掠食性鱼类,以其他鱼类为食,口中有细密的小牙;而匙吻鲟的成体牙齿退化,主要以张开大口过滤水中浮游生物为食。

昔日王鲔,如今安在

在古代,体型庞大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在华北和近海亦有分布。《诗经》中的诗句“有鲔[wěi]有鱏[xún]”中的“鲔”,便是指的白鲟。《礼记》《周礼》等记载周天子春季祭祀宗庙的场景中,便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的描述,恰于白鲟集群洄游时间相仿,并将白鲟以体型分级:

“.……其特大者,谓之王鲔”。

四川渔民流传有一句俗语:千斤腊子万斤象,黄排大得不像样。“腊子”指的是同样处在灭绝边缘的中华鲟,“黄排”胭脂鱼如今同样也是濒危鱼类,而“象”便是指白鲟了。这句俗语从侧面上反映出了白鲟庞大的体型——实际上,它们或许是人类见过的最大的淡水鱼类了。

被IUCN评为“极危”的中华鲟。市面上有商家售卖供食用的“中华鲟”,其实是杂交鲟。丨Wikimedia

过去人们捕到的白鲟体长大多在米左右,体重可达150千克;而据鱼类学家秉志先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记载,在南京曾捕获到一尾体长米长,体重达908千克的白鲟极大个体。庞大的身形使得白鲟甚至可以直接吞食四大家鱼等大型淡水鱼类的成体。成年的白鲟没有天敌,它们屹立于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里自上而下纵横驰骋,是当之无愧的长江鱼王。

作为一种大型洄游鱼类,白鲟们于每年清明节前后,顺着长江逆流而上,溯游至宜宾江段和四川省江安县江段产卵,幼鲟孵化后再集群往河流下游迁移。随着个体的不断生长,它们逐渐分散开来,进入长江流域的各支流、湖泊,甚至长江口的半咸水区觅食育肥。

长江及其沿岸孕育了很多独特的物种,这里也是它们最后的家。丨Andrew Hitchcock / Wikimedia

白鲟的怀卵量很大,体重35千克的个体怀卵量便可达到20万枚,因此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左右,白鲟的年捕获总量仍能稳定保持在25吨左右。捕捞压力并未对其种群数量产生严重打击。

然而,因为长江上出现的新事物——水坝,长江的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

1984年,危起伟博士第一次见到白鲟便是在葛洲坝:一尾大白鲟在坝下撞烂了脑袋被人们捞上岸。或许这条向来在长江上下横行无阻的白鲟,到死都想不明白是什么拦住了它。

大型水坝对于洄游鱼类的打击可谓是灾难性的。一方面,横亘江面的水坝们彻底挡住了白鲟、中华鲟、鲥鱼等鱼类的洄游产卵路线,将鱼群和产卵场分割成了坝上坝下两个互不相通的区域,将本就为数不多的白鲟群体进一步分散,而且大大缩减了产卵场的面积;另一方面,水坝蓄水等功能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如水温、水深等长江水文条件,进而对洄游鱼类的性腺发育等与产卵有关的体征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抑制。

紫星为采样点,深蓝色方块为大坝。1981年蓄水使用的葛洲坝,是长江干流上第一座大坝丨Extinction of one of worlds largest freshwater fishes

有时人们会在大坝上修建“鱼梯”(fish ladder),以方便洄游鱼类通过大坝。丨Qurren / Wikimedia

自大坝建成后,大量的白鲟和中华鲟等都聚集在水坝两侧试图通行,等待它们的却是人类无情的渔网。据渔业资料显示,那几年白鲟和中华鲟的捕捞量都有了大幅度的上升。

然而,贪婪是要付出代价的。在白鲟面临着繁殖困境的同时,比以往更高的捕捞强度无疑是雪上加霜;加之长江航运频繁,以及沿岸采砂作业、排污等一些列因素共同作用,白鲟同时面临着食物短缺、产卵场破坏、种群破碎、洄游无路等多重问题,可谓四面绝境,难觅生路。于是自1985年后,白鲟的种群数量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到1994年,这十年间危起伟博士先后救护过4尾被困的活体白鲟。最终,只有一尾成功救活,被放归长江。而白鲟最后一次出现,是在2003年1月23日左右。这尾白鲟在安装了超声波【跟踪】器放归长江后,因追踪它的快艇触礁造成故障,信号丢失,白鲟最终不知所踪。

直至今日,科研人员再没有发现过白鲟,也没有人工养殖的个体。

来不及等到2020新年钟声的敲响,白鲟便在2019年最后的时光里,被研究了它一辈子的危起伟博士团队在论文中宣布了灭绝。

据报道,日前,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出现了为适应淡水出现适应性进化。

报道称,中方研究人员表示,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最明显的差别是一个生活在淡水,一个生活在咸水。所以我们首先想到,它们适应咸水和淡水的基因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差别。我们研究发现,它们确实出现了对不同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别。

研究发现,一些与水盐代谢和渗透调节相关的基因在长江江豚中出现了显著的正选择,提示它们为了适应与海洋高盐环境完全不同的淡水低渗环境,已经出现了适应性进化,而这种显著的遗传分化与适应性进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

希望江豚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日前,中美科学家共同发表论文称,长江江豚与海江豚之间存在着显著而稳定的遗传分化,提示它们之间缺乏基因交流而出现了生殖隔离,长江江豚因此被认定为独立物种。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此前都属于“窄脊江豚”亚种。被认定为独立物种后,长江江豚成为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鲸豚类动物,鲸豚类物种也由原来的89种增加为90种。

长江江豚和海江豚最明显的差别是一个生活在淡水,一个生活在咸水。所以我们首先想到,它们适应咸水和淡水的基因会出现明显的适应性差别。我们研究发现,它们确实出现了对不同水环境的适应性差别。

长时间以来,长江和海里江豚的分类关系一直不是特别清楚,曾被认为是同一个物种(三个亚种),后被认定为两个物种:以台湾海峡为界,以南海域是印太江豚;以北海域包括长江流域为窄脊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两种江豚形态上区分的显著特点是其脊背宽窄和疣粒数量多少。

长江江豚被认定为新的独立物种后,其拉丁学名也由“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talis”修改为“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不再需加亚种名。

物种认定是科学问题,被认定为新的物种后,长江江豚显得更加独特,有利于江豚保护,对长江生态系统恢复有重要意义。

江苏长江文化研究论文

长江文化是炎黄文化的重要一脉。炎黄文化发育、繁荣于960万平方公里的东亚热土上,是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长江文化在共建炎黄文化中,既有作为炎黄文化的共性,又有作为中华大地上地域文化的特性。研究和弘扬长江文化,既是挖掘和深化炎黄文化研究;又是当今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扬长江流域和上海的优势,为上海的“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地位作文化先导。一、世界稻作文明的中心 .长江流域水稻的栽培,以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的稻谷为最早,距今大约有9000年,这还不是中国史前时期栽培稻的开始。 长江流域以及华南等地区的稻作农业与黄河流域等地区内的粟作农业,是中国史前时期南北的两大农业系统。中国目前水稻种植的总面积达5亿亩,占全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3,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3.8%,是世界上生产稻谷最多的国家,占世界稻谷总产量的1/3以上。由此可见,长江流域的史前人们对水稻的栽培种植和发展,直到现在,仍对国计民生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世界蚕丝业的起源地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蚕丝的起源地,至于起源于何处,学术界还有不同的意见。有的人认为起源于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在早期的文献中就有种植桑树、饲养蚕的记载。1926年山西夏县西阴村的仰韶文化遗址内发现的半个蚕茧,是这一方面的一个证据,也有人对这个蚕茧的年代提出疑问.三、苎麻织品的产生是人们改造自然的一大突破 .在考古资料中现已发现的苎麻织品的实物,是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三块苎麻布和苎麻绳等。苎麻布均为平纹织品,每平方厘米经线为24 31根,纬线为16 20根,可见,纺麻技艺已经是相当的高超,才能织成这样精细的苎麻布。 长江流域史前时期的人们利用苎麻纤维纺纱织布,与其他植物纤维的利用,是史前时期的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重大胜利成果,与蚕丝一样是走向文明跨出的重要一步。 四、干栏式建筑与有段石锛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传世杰作 .干栏式建筑是中国江南等地的一种有地方特色的居住房屋;有段石锛是一种生产工具,两者不仅名称不同,性质、功能各异,怎能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呢?是从这两者对海外关系的影响上,有一定的联系,可以起到相互补充说明的作用,以此试作这一方面的探讨。 五、生漆的利用是史前文明的一大成就 漆树原产于中国,是一种著名的特产。对漆树的利用,是史前文明一大成就。水稻的种植驯化,是对其稻谷可作为粮食;蚕丝是对昆虫的驯化;苎麻的栽培,是使用它的纤维;漆树是采割它的漆液。能够认识到漆树的液汁是一种重要的工艺材料,是史前时期人们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上的一大突破。这个突破以长江下游的河姆渡遗址第3层发现的一件木质漆碗为最早,距今已有6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河姆渡遗址第3层的木质漆碗,是在碗壁外表涂上薄薄的一层红色漆。在马家浜文化时,其圩墩遗址发现两件喇叭形木质漆器。到崧泽文化时期,把漆用到陶器上,出现漆绘陶器。这种漆绘陶器,一直延续到良渚文化时期,如吴江梅堰、江阴青阳南楼等遗址多发现有漆绘陶器,还在杭州水田畈遗址的3号墓的棺板上发现有红色漆遗迹。由此可见,良渚文化时期对漆的应用已是相当的普遍了。 漆树是中国的一种传统手工业,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了。它在史前时期及其以后流传到日本等许多亚洲国家,成为一门独特的手工业。 六、玉器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的民族。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对玉这个字都涵有褒意,并且进而道德化、人格化。 中国古代认为玉是祥瑞之物,同时认为青铜礼器也是吉祥之物,最明显的是“汉武得鼎而名其年”。这就是说,汉武帝得到了青铜礼器的鼎,认为是一件大好事。就把他原来“元狩”年号改为“元鼎”。这种思想意识,在当时只是在上层人士中存在,并且以后逐渐地淡薄起来,而玉则不同,直到近代在人民群众中还是普遍存在着爱玉的心理,对它有着特殊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是源远流长的。在距今七八千年或稍晚的阜新查海遗址、内蒙古的兴隆洼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和太湖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宁镇地区的北阴阳营文化等,发现的玉器,不论制作、器形上大多与其他器物有不同之处,显示其有着与众不同的功能。 从上述的分析阐述,我们可以看到史前时期的长江文化是灿烂的,生气勃勃地向前发展,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对海外各地区文明的发展,或早或晚起到了推动作用。尤其是蚕丝、绸帛的贡献,迄今仍为人们所关注,成为研究中西关系上的一个重大课题。推其渊源,不能不联系到长江文化。

长江文化发展的现状:长江流域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脊梁,“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综合竞争力及战略意义最强的经济区域。而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文化遗产,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长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背景下,为保护、传承好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长江流域各个城市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相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长江流域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其一,考古与学术研究成果丰硕。近年来,长江流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诸多突出性进展。长江下游以良渚遗址、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中丝绸实物或纺轮的进一步发掘,长江中游以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南安乡汤家岗等为代表的古遗址中陶质或石质纺轮的发掘,长江上游以三星堆遗址为代表的古遗址中丝织品残留物的发掘等,进一步印证了长江流域在4000年前的中国早期丝绸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特别是2019年至2021年,三星堆遗址的一系列丰富的考古发掘,不仅为进一步追溯长江流域,乃至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文明史提供了可能,而且为早期长江流域上中下游的文化交流,乃至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早期文化交流提供了实物支撑。随着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等专业学术机构的建立,以及一大批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学术研究的推出,为进一步阐释长江文化的历史渊源、丰富内涵、时代价值等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二,长江流域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力度加大。长江流域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长江经济带11省市共有世界文化遗产14处,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600多处;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近1300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6000多项。近年来,长江流域各省市进一步加大了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遵循规划先行、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注重对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贯彻依法、提前、科学保护的理念,重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不断健全文物保护体制机制,落实文物保护监管责任。统筹推动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划定文物保护范围,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注重对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完善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保护手段,加强文化遗产的展示传播,加强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其三,文化遗产旅游项目开发力度加大。长江流域的重要节点城市,特别是成都、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地统筹城市、山水与人文等要素,推动产城景、农文旅深度融合,集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与旅游于一体,努力打造长江流域黄金旅游目的地。一是围绕长江沿线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开展重要遗址公园、生态公园的建设,以及对原有景区的提档升级,如重庆皇华岛考古遗址公园项目、武汉盘龙城遗址公园项目、南京九大“城市客厅”的建设等;二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注入活力,打造长江文化遗产旅游项目,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如重庆烽烟三国文旅项目、武汉知音号游轮项目、夜游黄鹤楼项目等文化遗产旅游项目的打造。

长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多次发生文化中心南移,使江南地区保存和延续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和精髓,成为长三角区域的共同文化母体,处处体现着开放、创新、包容的精神特质。同时,长三角三省一市地域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形成了独具魅力的长江文化代表——江南文化。处于长江经济带龙头位置的长三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一直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等有很大关系,包括江南人特有的勤劳刻苦、深耕细作、崇文尚贤、重视教育、重视实践、发展商品经济,以及务实性格和创业的传统等。在未来长三角引领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无论是企业文化,还是制度创新等,都能从传统长江文化中汲取营养,找到前进的方向,逐渐形成具有代表性和认同感的长江文化共同体。

长江流域的城市因为都在南方,不管是经济还是环境方面都比较好,物产丰富,适宜居住,比北方的黄河流域城市发展要好。

长江水资源研究报告论文

水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的存在,可见水资源的重要性。地球的储水量是很丰富的,共有亿立方千米之多。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浇地,也难以用于工业。其次,地球的淡水资源仅占其总水量的,而在这极少的淡水资源中,又有70%以上被冻结在南极和北极的冰盖中,加上难以利用的高山冰川和永冻积雪,有87%的淡水资源难以利用。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江河湖泊和地下水中的一部分,约占地球总水量的。全球淡水资源不仅短缺而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面临这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去保护水资源呢?1、要有惜水意识。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水资源是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不知道爱惜水资源,有的甚至将水白白浪费。例如: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等等。这使水资源越来越紧缺,自来水更加来之不易。爱惜水资源是节水的基础,只有意识到“节约水光荣,浪费水可耻”,才能时时处处注意节水。2、不污染水资源。现在生活上总是存在着污染水资源的情况:如农药、重金属、化学物质、油类以及各种垃圾被人为的排入水中;大量的生活污水也被排入河流,造成水域的污染,就连地下水也难逃厄运,而且排放的生活污水还大大超出了水本身的自净能力,于是水污染就越发的严重。因此,为了防止水污染,我们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使用无磷的洗衣粉、……当我们看见破坏水资源的行为时,还要积极的向有关部门举报。3、使用节水器具。家庭节水除了注意养成良好的用水习惯以外,采用节水器具很重要,也最有效。可是为了省钱,很多人宁可放任自流,也不肯更换节水器具。其实,据统计:一个使用节水器具的家庭,比不使用节水器具家庭平均一年内所节省的水,足够1亿个成年人喝2~3个月!所以,我们也应该尽可能的把家里都换上节水器具!4、多宣传。长期以来,大多数人有节约用水的理念,但缺少具体的行动,大手大脚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因此,我们更要大力宣传水资源的保护知识,并树立起好榜样,让广大市民都模仿去做!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因为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关于水资源及使用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摘要:本文是我们五位同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阐述了水的组成、性质,对我们生活中的水进行了分类和比较,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它们的各自用途。最后分析了长江流域和古运河流域镇江段水质污染状况及其原因,并初步提出治理构想。关键词:水,身边的水,分类,用途,水质污染水(H2O)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无机物,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水是最常见的物质之一,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资源,也是生物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水的性质物理性质 水在常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在20℃时,水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冰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在雪的密度为×103 kg/m3时,雪的热导率为 J/s�6�1cm�6�1K。水的密度在℃时最大,为1×103kg/m3,温度高于℃时,水的密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在0~℃时,水不服从热胀冷缩的规律,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水在0℃时,密度为×103 kg/m3,冰在0℃时,密度为×103 kg/m3。水是良好的溶剂,大部分无机化合物和少部分有机化合物可溶于水。化学性质 水的热稳定性。水的热稳定性很强,水蒸气加热到2000K以上,也只有极少量分解为氢气和氧气,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会分解为氢气和氧气。 2H2O 2H2↑ + O2↑水与金属反应。很多活泼的金属能与水反应,如钠、钾、铁等。2Na + 2H2O = H2 ↑+ 2NaOH3Fe + 4H2O Fe3O4 + 水与非金属反应。少部分非金属能与水反应,如氟气、氯气、碳等。Cl2 +H2O HCl + 水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能与水反应。如氧化钠、氧化钙、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Na2O + H2O = 2NaOH SO2 + H2O 与其它物质反应。 NH3 + H2O + H2O → Ca(OH)2 + C2H2↑2水的分类及其应用普通水、重水、超重水氢元素有三种核素,分别为普通氢(核中1个质子,又叫氕)、重氢(核中有1个质子,1个中子,又叫氘)、超重氢(核中1个质子,2个中子,又叫氚),它们分别与氧结合形成普通水、重水和超重水。普通水的分子式为H2O。重水又叫氧化氘或氘水,分子式是D2O。重水是无色、无臭、无味的液体,但它的一些物理性质跟普通水稍有差异。例如,重水的密度是(25℃),而普通水是(25℃)。这是重水得名的由来。重水的熔点是℃,沸点是℃。盐类在重水里的溶解度比在普通水里小。例如,在25℃,100g普通水中能溶解,而100g重水只能溶解。许多物质跟重水发生反应,反应比普通水慢。重水对生物有不利影响。植物种子浸在重水里不能发芽,鱼类在重水中会很快死亡。一般的普通水中含重水约%。电解水时,由于普通氢气(H2)比重氢(D2)放出快6倍,所以电解水的残留液中重水被富集。目前生产重水的方法有电解法、精馏法和化学交换法。重水的主要用途是在反应堆中作慢化剂(又叫减速剂)和冷却剂。重水分解时产生的氘是重要的热核燃料。在化学和生物学中,重水用作示踪物质来研究反应机理等。 超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T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超重水在天然水中极其稀少,其比例不到十亿分之一。超重水的制取成本比重水还要高上万倍。生活中的水自来水 天然水经过过滤、沉淀、消毒以后的水,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有一些离子如Ca2+、Mg2+、Cl-等等。虽然自来水经过处理后,但还有微量的细菌如大肠杆菌,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溶质,因此自来水不能直接饮用。自来水的密度大于纯水的密度,没有固定的沸点。自来水在加热沸腾后可以饮用,可直接作为工业用水。矿泉水 矿泉水是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或经人工揭露、未受污染的地下矿水。矿泉水含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如锂、锶、硒、锌、溴、钼等,生理功能强,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矿泉水的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在天然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保护水资源从我做起人们常说“水是生命之源,生存之本。”是呀,人可以几天不进食,但不可以几天不喝水。但是,你知道吗?现在,全球有20亿人口正处于严重缺水状况!全世界每年因喝了不干净的水而死亡的儿童就有5000万人!这数字是多么令人怵目惊心!水的危机,已经向人类敲响了警钟! 水很重要,水也很普通。你看,波澜壮阔的大海,碧波荡漾的湖水,潺潺流淌的溪水;一阵绵绵细雨,一场倾盆大雨。遍眼之处都是水,多得让人感到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多得让人可以随时忘记,随时丢弃,不存一丝怜惜。你听,“丁冬,丁冬……”那是什么声音?哦,是水龙头在抽泣,谁粗心的没把水龙头拧紧就自个儿乐去了。“哗哗哗……哗哗哗……”这是什么声音?哦,原来是爸爸在刷牙,他刷完一口牙,自来水积满了一脸盆,然后随手把滑塞一按,咕咚咕咚全冲到下水道去了。爸爸呀,你怎么不先给水龙头关一下,这么多水白白流走了,难道你一点儿也不心疼?生活中像我爸爸这样浪费水的现象比比皆是。如洗澡涂肥皂时不关水龙头;自来水管发生漏水或爆管未得到及时修理;用过量水洗车,洗车水未循环使用;随意开启消防龙头用水;老式便器水箱容量过大;洗衣服时不用手搓而只用洗衣机;用自来水冲洗道路;在公共浴室洗完澡后“人离水未关”;解冻海鲜使用“自来水常流法”。水呀,在人们的手指逢间悄悄流走了。“涓涓细流汇成大海”,谁也不陌生,可我说一滴水也同样重要,大家肯定会嗤之以鼻,别说一滴水,一杯水、一盆水都看不上眼。可你曾算过,要是我们中国每人每天节约一滴水,就是13亿滴水,也就是1300升水,那么一年可以节约474500升水,它可以让一片荒原变成绿地。多么触目惊心的一个数字啊,我们怎能任意地浪费每一滴水呢?我真想大声地疾呼,让我们节约每一滴水吧,我们只有节约每一滴水,植物才会苍翠,空气才会清新,天空才会蔚蓝……水,生命之源。我们人类只有拥有了丰富的水资源,人才有生存的绿洲。一则公益广告说得好:如果我们不珍惜每一滴水,那么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就是我们的眼泪! 来吧,伙伴们!为了我们幸福的生活,为了我们美好的明天,让我们一起加入节水行列吧!

Cherish the water Good afternoon!my dear ladies and gentalman!today,I am glad to stand here to give you a speech and thank you giving me such a chance,I will not disappoint you. we all know that we can not live without water,although there is much water on the earth, but the water which we can drink ,it is very litte .It just occunt for thirty percent ,the other seventy percent is the seventeen percent of the thirty percent is on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 pole's we can't drink it maybe someone will ask me why we don't drink the seawater ? there is much seawater on the earth ,isn't there?Yes,I have to admit that is truth,but do you know why we can't drink the seawater? Because the seawater include much poisonous thing and saltcontant it's bad for our health. Now, because humankind built a lot of fictory on the earth, it made the water became yellow from green and the sky became grey from blue, the north pole and south pole's glancier has began to thaw,and the sealelvel and temperature has razen up. when I was a child , there is a river in my hometown, at that time ,there are many frogs and fishs in the river ,when spring come ,many frogs sang songs onthe bank ,many children swam in the river, it made the river full of vim .but now it has chenged , it became dirty and smelly,fishs and frogs disappear from this river ,it just leave much rabbish and weast-products in the to this rivers experence ,I think if we don't control it .we will distroy ourselves. maybe someone will laugh at me and think I say frighting thing just to cause alarm,but we all know that the weather is more and more hot and arid,many river has began to dried-up, and many place became desert. so, ladies and gentalman, we must cherish the waterand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or it will do harm to us. thanks for listening !

长江流域城市治理研究论文

长江流域横跨我国华东、华中、西南三大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长江治理开发工作,组建了流域机构,开展了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初步建立了长江防洪、灌溉、水力发电、航运、水土保持和水资源保护体系,在保护流域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

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流域情况的变化,长江治理开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任务层出不穷,必须认真分析研究,及时加以解决,把长江治理开发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让长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防洪保安体系建设,仍是长江治理开发的首要任务

一是抓紧完成长江近期防洪工程建设任务。

在按规划完成长江中下游干流堤防建设任务之后,继续加强洞庭湖、鄱阳湖区及支流堤防的达标建设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对荆江四口洪道、洞庭湖区及其四水尾闾、鄱阳湖区及其五河尾闾进行必要的清淤疏浚,清除洪障,保持行洪畅通。

研究有针对性的措施,挖掘潜力,充分发挥丹江口、五强溪等已建大型水库的防洪作用。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及其调度运行对长江中下游防洪意义重大,要按照水利部审定的《三峡水利枢纽防洪调度方案编制工作大纲》,积极开展水库防洪库容的复核及三峡工程不同运行阶段防洪调度方案的编制工作。

根据远近结合、突出重点的原则和移民建镇的思路,分步安排分蓄洪区建设,实现计划分洪,尽可能减少分洪损失,近期重点实施城陵矶附近100亿m3的分蓄洪区建设。

二是进一步加强长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标准,减少分蓄洪区的使用机率和范围,必须兴建防洪作用较大的干支流水库。为了使长江防洪体系能主动适应三峡工程建成后情况的变化,要加紧长江中游防洪物理模型及数学模型、三峡工程建成后对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等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三是要高度重视非工程防洪措施的建设和运用。长江洪水的自然特性表明,即使防洪工程系统进一步完善后,要完全消除洪水灾害也是不可能的。

必须大力加强非工程措施的建设,人为的活动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特别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必须适度,以便在长江发生不同量级洪水时,提供足够的蓄泄场所,避免发生影响全局的毁灭性灾害。要加快长江防汛指挥系统的建设,积极开展长江防御超标准洪水预案的研究和修订,加强洪水保险等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及实施。

要强化流域机构的防洪管理职能,加强防洪风险的研究及风险管理,依法加强河道、湖泊和分蓄洪区的管理,严禁对河道湖泊洲滩进行新的围垦和侵占。

(二)、加快开发利用水资源,是新世纪长江治理开发的重大战略举措

1.抓紧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尽快实现我国水资源配置“四横三纵”的总体格局

2.加快长江流域水能资源开发步伐,为国民经济提供优质能源

(三)、加强上游水土保持,加快中下游河道整治和泥沙防治,是长江治理开发刻不容缓的重大课题

1.进一步加强上游地区水土保持,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2.加强泥沙的原型观测,充分发挥上游水库的拦沙作用

3.加强中下游河床演变的观测与分析,加快实施关键性河势控制工程,保持中下游河势的稳定

4.深入研究复杂多变的江湖关系,科学调控水沙

5.加大长江口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的力度,促进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强化水资源保护,是实现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城市水资源战略。城市工业用水的70%以上将转化为污水,“节流优先”是降低供水投资、减少污染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合理选择,也是世界发达国家城市用水的发展方向。据预测,2010年供水设施的单位投资约为8元/m3,污水处理约为10元/m3,而节水仅需3元/m3左右,通过节水减少污水排放是最为经济的手段。“治污为本”是保护供水水质、改善水环境的必然要求。

长江流域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处理率不高,据预测,要在2010年以前基本遏制城市水污染的发展趋势,保护城市水源,并在2030年以前使水环境有明显改善,2010年和2030年城市污水的有效处理率必须分别达到50%和80%以上。

二是坚持以源头控制为主的污染综合防治战略。由于工业结构的不合理和传统的发展模式,工业废水造成的水污染负荷占水污染总负荷的50%以上,绝大多数有毒有害物质都是由工业废水的排放带入水体的,要把控制工业污染做为源头治理的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淘汰耗能大、用水量大、技术落后的产品和工艺,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利用率,削减污染排放量。

与此同时,要结合生态农业、节水农业的建设,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充分利用农村各种废弃物和畜禽养殖业的废水,将面源污染减少到最少。特别要加强对饮用水源地的保护,保障饮用水安全。

三是坚持多种手段并用。大力推进水资源保护法制建设。建议抓住《水法》修定的有利时机,增设“水资源保护”专章,建立具体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同时强化违法的法律责任,增加流域管理方面的条款。

具体到长江流域,应根据三峡库区水环境的保护、南水北调供水水源地的水资源保护、长江口水生态系统的保护、西部大开发中的水资源保护和长江中下游湿地的保护与利用等实际需要,制定适合长江流域特点的流域水资源保护法规,通过法制保障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工作。切实加强流域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尽快将长江流域水功能区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管理。

加大水资源保护投入,在巢湖等重点水域实施一批水资源保护工程。

采用调水、截污、清淤、非点源控制生物治理、污染源治理等综合措施,为用水安全和生态用水提供可靠保障。积极探索运用税收、财政、信贷、补贴、奖励、收费、赔偿、罚款等经济杠杆,调节流域内人类活动与水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通过经济手段来控制污染。抓紧水资源保护基础工作,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

对主要城市江段的水质、入河排污口、近岸水域、鱼体残毒及沉积物等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根据长江流域的具体情况,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节水防污、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模型开发等关键技术的研究。

抓紧长江流域水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推进水生生物环境诊断技术的应用,逐步研究采用自动监测、遥感监测等技术手段,为水资源保护监督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制定适当的环境技术政策,鼓励低污染和无污染生产。

(五)、坚持体制、机制、科技创新,是推进长江治理开发的根本动力

长江流域机构现行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与其肩负的使命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还很不适应。

最突出的问题是:依据现行的《水法》《水土保持法》等水法律、法规的规定,流域机构的执法主体地位不明确?难以适应依法行政的需要;流域机构对于违法水事活动很难进行处罚和纠正,对流域内的控制性骨干工程大多没有直接管理和调度权,无法起到统一调度的作用。

流域治理缺乏稳定的投资保障和有效的筹资机制;还存在政事企职能交叉,责、权、利不清的问题,长委的汉江集团、陆水管理局等主体企业的公益性耗费长期得不到补偿,负担沉重,缺乏活力。

完成新世纪长江治理开发的艰巨任务,必须在体制改革和机制、科技创新上狠下工夫。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大规模水污染防治在“三河三湖”"淮河、太湖、巢湖、滇池、海河、辽河等重点流域全面展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部分河段水质有所改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水环境问题比较复杂,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解决水环境问题需要经过一个缓慢的过程。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问题仍将十分严重。 1. 我国水环境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我国水环境面临着水体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洪涝灾害等多方面压力。水体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水生态环境破坏促使洪涝灾害频发。据1999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目前我国七大水系、主要湖泊、近岸海域及部分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河流以有机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氨氮、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等;湖泊以富营养化为特征,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和高猛酸盐指数等;近岸海域主要污染指标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重金属。这些因素构成了水环境问题影响范围广,危害严重,治理难度大等特征。我国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人类主观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工业发展中,水消耗量大、利用率低。不仅单位产值污水排放量大,而且万元产值用水量各省区间差距悬殊。1998年全国平均万元GDP用水683m3以上。其中,北京161m3,天津201m3,上海300m3。但是,黑龙江、内蒙古、江西、广西、贵州、青海、甘肃等省区大多在1000m3以上。宁夏、新疆为4000m3左右。北京1m3灌溉用水可以生产2kg粮食,而宁夏才生产不到1kg。同时,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生产经营缺乏节能降耗的动力。企业技术改造往往以扩大再生产为目的,生产工艺落后,更新换代速度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增长方式的日趋转变,以及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将逐步走上科学化管理轨道。但是,这种转变需要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水环境问题严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政策导向的偏差。长期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迄今为止,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仍作为“非生产性福利事业”。城市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由政府包揽,使政府不堪重负,以至于拿不出钱搞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甚至建成污染处理设施也因经费来源问题没解决而难以正常运转。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些经济发展政策有悖于环境保护。我国一度“遍地开花”的“十五”小企业,布局分散,规模不经济,生产工艺落后,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环境容量不相适应,也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以往在确定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地区生产力布局时,往往忽视区域环境容量。我国主要江河出现的严重流域性水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与流域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有直接关系。淮河流域四省自80.年代初开始,利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高耗水的化工、造纸、制革、火电、食品等小型工业,污染物排放量超过了淮河的承载能力,使淮河流域水质急剧恶化;由于缺乏科学认证和科学管理,一些缺水地区盲目发展高耗水型工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一些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不发展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业,产业结构雷同,形成严重的结构型污染。 自然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水环境问题的恶化,增加了水污染防治的难度。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引起全球温度、湿度、降水量的分布变化,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灾害频发。我国北方地区气候也明显变暖,华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90年代比50年代上升℃。气温上升,地表径流减少,蒸发量增大,发生旱灾的机会增多。1997年我国北方地区受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降水量异常偏少,温度偏高,海河水资源量只有多年平均量的40%;黄河水资源量为多年平均量的61%。由于河道径流减少,水体自净能力下降,加剧了水环境恶化。1998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长江中下游、嫩江、松花江流域降水量偏多,导致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 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南多北少,相差悬殊,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布局极不协调。北方黄河、淮河、海河、松辽河,以及内陆河5个流域,总人口占全国的47%左右,耕地面积占65%以上,GDP占全国的45%以上,而水资源却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人均占有量仅为南方地区的1/3。这些因素也是导致水环境问题突出的重要方面。 2. 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九五”以来,我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以淮河治理为先导,太湖、巢湖、滇池,以及海河、辽河相继开始。通过采取工业污染源的末端治理,以及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压缩过剩生产力中,取缔、关闭、和淘汰生产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污染严重的企业等一系列措施,治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部分水域已经接近实现第一阶段的污染防治目标。“九五”水污染防治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流域水污染防治,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对于开拓我国的环境与发展道路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但是,从总体上看,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进展还比较缓慢,取得的成果十分脆弱。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充分说明,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流域水污染防治仍面临严重挑战。 黄河、长江流域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九五”期间“三河三湖”的治理仅仅是拉开了我国水污染防治的序幕。在大规模治理“三河三湖”的同时,必须看到,黄河、长江的污染问题也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了。黄河这个中华民族的摇篮,他养育了人类,也无数次地给人类带来灾难。如今,由于人类活动的作用力,使黄河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1999年,在黄河流域的114个重点监测断面上,V类和劣V类水体分别为70%和,黄河主要支流的污染更为严重,而且黄河的污染主要来自支流。目前,黄河水量少,自净能力弱,水环境处于危机之中。在西部大开发中,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较快增长时期。黄河的水污染必然使沿岸的水资源短缺“雪上加霜”。 长江上游沿岸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这一地区的污染物排放量迅速增加,污染问题随之加重,特别是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质不断恶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预计到2010年,长江上游重点地区废水排放量将以年均的速度增长;沿江城镇生活垃圾入江量,将由1995年的约200万t增加到2010年的467万t;三峡库区的水体自净能力将大幅度下降。2009年三峡库区建成蓄水后,库区将由一个流速快、流量大的河流变成一个流速缓、滞留时间长,回水面积大的人工湖。水体稀释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必然加重。根据预测,三峡工程建成后,湖区上游岸边污染带主要污染物浓度将比建坝前增加2-10倍,将成为重污染区。 城市生活污水逐年增加,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城市基础设施是工业建设的载体,制约着工业建设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建设不恰当地把基础设施建设的载体地位降低为工业的一般附属物地位,基础设施的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和工业建设不协调,导致基础设施长期超负荷承载。特别是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仅仅在近几年才开始兴建。全国绝大多数城市的污水处理能力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随着人口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生活污水产生量大幅度增长。近年来,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比例已接近持平。但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远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一般情况下,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周期为3年。从目前的建设进度看,实现“九五”期间国家提出的全国50万人口的城市都要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装置的要求,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以淮河为例,按规划,到2000年,淮河流域四省需要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52座,总投资亿元,形成污水处理能力352万l/d。到1999年6月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只有3座,污水处理能力仅为44万l/d。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缓慢的原因,除了资金短缺外,现行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掣肘也使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运营陷于困境。由于没有真正落实“污染者负担”的政策,地方财政因无力支付污水处理费用,常常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厂不能正常运行,环境保护投资不能有效发挥环境效益。 大量的面源污染问题尚未找到解决途径 目前,全国的工业污染已经开始得到有效控制。到2000年底,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都将实现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正在逐步加快步伐。但是,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药、化肥、畜禽养殖污染量大面广,有一定治理难度。从50年代到90年代,我国农药施用量增加近100倍,成为世界上农药用量最大的国家。我国每年因农药中毒的人数占世界同类事故中毒人数的50%。而且由于农药的大量流失,造成严重的水体污染。全国化肥使用量也在成倍增加。1995年是1978年的4倍。目前,偏施化学氮肥,使氮、磷、钾比例失调现象比较严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进入河流、海洋、湖泊,成为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同时,由于大量化肥的使用,农村畜禽粪便的农业利用减少,畜禽业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加重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脱节。畜禽粪便的还田率只有30%多,大部分未被利用。1998年全国畜禽粪便产生量是当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的倍。这些畜禽粪便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海。同时,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镇企业的发展也一直是困扰农村环境的一大难题。据1991年和1997年两次全国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乡镇工业二氧化硫、烟尘、化学耗氧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增长了、、和552%;在全国主要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控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排污量却在增长,这将对水环境构成严重威胁。 经济政策不配套,污染治理资金严重短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污染防治资金以国家预算内资金为主。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全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环境已经不能奏效。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尚未建立,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投资体制难以形成。作为促进污染防治的重要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目前还很不完善。主要问题是,排污收费标准过低,不能发挥刺激污染防治的作用。超标排放污水收费作为排污收费的主体,其收费额不足污染处理设施运行成本的一半;污水排放收费最高不超过元/l;排污收费项目不全,主要对象是大中型企业和部分事业单位,城市污水处理费仅在少数城市开征,而且收费标准较低,“污染者付费”的原则没有充分体现;排污费的转移支付机制尚未建立,流域内上下游之间缺乏利益补偿政策,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不协调,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有了大幅度提高,特别是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扩大内需中把环境保护作为重点投资领域,一些水污染防治重点项目得到国债资金的支持。但是,由于环境保护资金渠道狭窄,投资量小,污染治理资金短缺的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按计划,“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约需资金1260亿元,但是目前已经落实的资金与需求相差甚远。1998年国家增发财政债券和银行贷款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分配给淮河流域10亿元财政债券资金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这些资金仅为淮河城市污水处理厂总投资的,而且投资项目达34个之多。由于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开工的项目不少,却因缺乏资金施工建设进度缓慢,很多工程至今投资尚无着落。 3. 关于水污染防治的政策建议 我国是在经济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防治将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特别是水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经过一个艰苦的治理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在认真总结“九五”期间水污染防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世界一切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不断加强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逐步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水污染防治道路。 在决策中控制新的水环境问题产生 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在确定经济发展速度、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资源开发计划、区域开发计划,以及制定经济技术政策,进行重大经济决策时,应当对实施这些决策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做出科学评价,评价的结论作为各级决策的依据。在决策中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社会因素,统筹兼顾,使发展对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专门的评价审议机构,并使这一制度法制化,逐步建立起依法决策的运行机制。 区域经济的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保护。限制缺水地区发展耗水型产业,调整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严格控制高耗水、高耗能和重污染的建设项目。近期应重点调整北方缺水地区的产业结构,防止水资源短缺问题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的经济发展应考虑为生态用水留有余地,防止因过度开发导致下游地区河湖萎缩、土地沙化、生态退化。在水源地区,引导和组织水源地生态经济体系建设,避免水源地区经济发展导致下游城市水源污染。 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坚持开源节流并举的方针 大力开展节水活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水消耗。有组织地推行节水、高效的农灌技术;完善科学的农业用水管理措施,尽快改变农业生产大量耗水的局面。制定单位产品用水定额和水重复利用率考核指标,建立工业用水考核制度;明确规定冷却水及工艺用水等工业废水必须循环利用和再生利用;大力发展水的闭路循环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水排放量。 在开展节约用水,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同时,全面加强水污染防治,特别是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流域治理的重点在城市,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要走集中与分散治理相结合和废水资源化路子。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的污水要用于工业冷却水、城市景观和园林绿地用水等。 建立和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价格体系 国家有关部门应抓紧组织开展资源定价研究,有计划地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资源和国家稀缺资源制定分类指导的价格政策,尽快改变“资源无价”,资源产品低价的不合理状况,使水资源价格体现资源价值、资源利用和污染防治费用。同时,积极推进水资源资产化管理进程,加强资源核算体系的研究,为逐步将水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创造条件。 完善环境经济政策 抓紧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环境经济政策,进一步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经济手段。尽快提高排污费标准,使之高于污染治理成本;制定水污染防治相关政策,建立资源更新的补偿机制;全面实现“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在用水收费中,普遍增加污水处理费,作为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失效”的领域,特别是环境科技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国家应加强产业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和推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企业化。 积极建立环境税收制度。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对地下水等稀缺资源征收资源税;对新建污染项目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控制结构型污染;对现行排污费与费改税进行利弊分析,探索征收污染附加税;对从事城市污水处理的企业实行零税率;对生产再生资源和利用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应给予税收减免的优惠。 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工业部门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合理调整工业布局,推动资源消耗小、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合技术改造推行以清洁原料、清洁生产过程和清洁产品为主要内容的清洁生产。要把清洁生产当作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下的一次工业企业的全面改造,在全国所有工业企业推行清洁生产。通过加强环境管理审计,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促进我国工业向新的技术基础转移,以集约方式提高质量,降低消耗,增加经济效益。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我国资源节约型生态工业生产体系。 加强农村面源污染的防治 农村要推行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农业生产体系。全面推广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合理配置的“大农业”生产模式,注重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把现代化科学技术和传统农业精华有机结合起来,逐步增加有机肥料的使用,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开发生物农药技术,推广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生物技术替代农药。目前,我国已有20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应当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把推行生态农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场革命,在全国广大农村普遍展开。逐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污染型乡镇工业转移到生态农业建设上来。县、乡两级政府要制定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国家有关部门要加强技术推广,有计划地在全国乡、村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指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 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改革现行城市污水处理体制,实现污水处理厂建设和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企业化。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引入竞争机制,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多元化投资建设、企业化运营管理、社会共同负担费用、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的模式。积极探索城镇给排水建设和运营一体化的管理体制。逐步使政府从直接管理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中解脱出来,让污水处理真正走向市场。 环保产业的发展应当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家应制定扶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在投资、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鼓励一部分产品过剩的企业转向环保产品生产和服务;组建环保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抓紧培育环保市场,把原来政府管理的环保服务事业推向市场。同时,要加强环境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急需的重点水处理技术攻关;加速污染防治和生态工程成套设备的国产化,改变我国环保产业落后的现状,以适应我国污染防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钱 勇.现代废水处理新技术.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 [2] 井文涌.采取有力措施,推进中国水环境保护:水工业与可持续发展.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 解振华.完成跨世纪的环保任务.科技日报,1999 09 28(1). [4] 周春晖主编.过程控制工程手册[M].北京:化工出版社,1992.[2] 李永和主编.工业酸度计[M].北京:化工出版社,1988.

国内期刊论文 李雪松,李婷婷,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市场化生态补偿机制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李雪松,李婷婷,孙博文,2014年,“一主两副”战略下江汉平原地区跨越式发展研究,《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六期:19-24页. 李雪松,孙博文,夏怡冰,2014年,“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科技管理研究》,第15期:50-55,65页. 李雪松,孙博文,2014年,生态补偿视角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设计与路径选择,《保险研究》,第五期:13-20页. 李雪松,孙博文,2014年,大气污染治理的经济属性及政策演进:一个分析框架,《改革》,第四期:17-25页. 李雪松,孙博文,2014年,区域经济一体化视角下的长江中游地区市场整合测度——基于湘鄂赣皖四省面板数据的分析,《江西社会科学》,第三期:34-40页. 李雪松,张杰平,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第一期. 李雪松,孙博文,2014年,基于层次分析(AHP)的城市水环境治理综合效益评价——以武汉市为例,《地域研究与开发》,第四期:171-176页. 李雪松,孙博文,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区域一体化的测度与比较,《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八期:996-1003页. 李雪松,夏怡冰,2012年,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绩效评价研究,《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六期:809-815页. 李雪松,叶小俊,2011年,资源整合、制度创新与发展产业集群——以武汉市环保产业为例,《生态经济》,第九期:121-125页. 李雪松,李林鑫,2011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给机制的博弈分析,《生态经济》第五期:31-34页. 李雪松,高鑫,2009年,基于外部性理论的城市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研究,《中国软科学》,第四期:87-91页. 刘普,李雪松,2009年,外部性、区域关联效应与区域协调机制,《经济学动态》,第三期:68-71页. 李雪松,2009年,论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城市湖泊水环境治理机制创新,《环境科学与技术》,第十三届世界湖泊大会湖泊保护与两型社会建设论坛专刊:60-66页. 李雪松,2008年,新时期农村饮水安全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创新,《生态经济》,第12期:28-31页. 李雪松,2008年,论循环经济下的水资源法律调整,《生态经济》,第10期:83-86页. 李雪松,伍新木,2007年,我国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构建,《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二期:293-297页. 李雪松,伍新木,2007年,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经济评论》,第一期:72-77页. 案例及实践型论文 李雪松,2014. “买或不买——一个煤矿机械公司采购部经理的决策困境”,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 李雪松,2013. “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的企业环境责任——康菲溢油事件调查”,入选中国管理案例共享中心案例库 李雪松,2011. “酿造更美好世界”——ABlnBev公司的绿色管理与社会责任”,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立项 李雪松,2010. 武汉人的碧水梦——“武汉水专项”运营管理案例,武汉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案例立项 国际会议论文 李雪松,中国水资源安全评价与政策分析, 中国国际水法论坛(CIWL),福建厦门厦门大学,. 李雪松,孙博文,个体性社会资本、集体性社会资本与自评健康——基于2011年CHARLS的微观数据分析,第十届华人海耶克学会年会暨创业家精神与经济转型学术研讨会,台湾台中逢甲大学,.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