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国外对自卑心理的研究论文

发布时间:

国外对自卑心理的研究论文

下面是我找到一篇关于自卑心理疏导的论文:自卑心理一般是指由于某些生理、心理或社会诱因引起的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状态。有关调查结果表明,自卑心理是部分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心理亚健康状况,个别情况下亦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因此,重视和研究自卑心理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社会因素。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自身特征、需求、利益和文化形态和社会群体生活在社会之中,必然要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改革浪潮的冲击,改革开放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触动最敏感的社会群体——大学生。较一般青年而言,他们能较快地接受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思想、新观念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新情况的能力和素质,这无疑是值得倡导和庆幸的。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社会生活中的某些因素和变化正在直接影响和困扰着当代的大学生,并导致他们中一些人产生认知和行为上的偏差。特别是随着近几年高等院校的急剧扩招和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令人关注的问题。最典型的是毕业生招聘会或人才市场上的某些情景:在某些比较热门的、待遇条件比较高的招聘台前簇拥着一堆堆的博士生、硕士生,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们则抱着自己的应聘材料远远地站在圈外无奈地观望,一脸茫然与尴尬——某种程度的失落与自卑不禁油然而生。接下去,你稍微提点自己的建议再总结一下就好了!

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可贵的。一种潜在的,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失败不再追随我,胜利不再躲避我;有了它,生活更充实有趣,学习更富有生机。自信,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我真行”,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是一场战斗的过程,时而平稳顺利,只有自信地向上攀登!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人,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自信是失败的支柱,是成功的基奠,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时而坎坷残酷,谁也不能卜知自己的命运,要想前进,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自己给自己鼓掌,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也不是夜郎自大,自己给自己加油?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自信是一种拥有。“天生我才必有用”,才能无限风光尽览眼底。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参透了自信的真谛,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要想成功,自信是必备的,是征途的导航灯、强大的力量,更不是得意忘形,人生又像一座险峻的山峰,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欧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自信是一种力量,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有了它、“我能行”。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人生,成就事业的辉煌.天空因白云而蔚蓝参考资料:

话说,从前有一个小人国,住着三个人。这三个人各自拥有一片果园。因为地势好,土地最肥沃,甲的果树总是结出最大的果子。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个月结出一亿吨果子,他疯狂地种果树,果树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他也不顾。乙拥有一块中等的土地,产量也是不错,但是他看见甲的果子又大又甜时,心里好生羡慕,可又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赶上甲,于是每天自暴自弃,也无心管理果树。丙的土地是最不好的,产出的果子又小又涩,但是他不断鼓励自己,改良果树品种,精心管理果园。结果,甲的果园里果树越长越低矮,只长叶子不见果实。乙的果园杂草丛生,荒芜一片。而原先最不看好的丙的果园里却是果实累累,满园飘香。 这三个人的心理就是我们说的自负、自卑、自信。 自卑,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更缺乏行动的勇气。自负,就是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自信,就是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从而表现出一种较强烈的积极进取、攻克目标的欲望和表现。 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自我封闭是其一。自身学养不逮,能力不强,也是重要的原因。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同时积极培养自己开朗开放的性格,多参与多交流,养成和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逐渐的就会自信起来。自负和自信,一字之差,境界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就像上面说到的三个果园。自负的人如果能认识到危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因为一般自负的人在天资和能力方面是有基础的。而自信的人如果过了头,就会变成自负。所以说,自卑自负自信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哪? 首先,在学识和能力上要做好准备。平时就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因为自信不是凭空竖立起来的,是要有知识的,能力的,经验的等多方面的储备作基础,作后盾的。 其次要乐观。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些打击和挫折,此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一挫不起,要想尽一切方法克服这些困难。 还有善于与别人交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再次要脚踏实地。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也要避免飘飘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事情办好。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正确看待自己,不自卑,不自负,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你总有一天会成功。 第二篇:也许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让我们学校的年级分成了快慢班,即把上一个学年学生的成绩总分进行排名,排名最后、成绩最差的学生“切”成一个慢班。说白了,就是“差班”“坏班”“癞子班”。 我有幸做一个慢班的班主任和对他们进行语文、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之所以称之为“有幸”,源于一次外出听课时老师们的一段对话。甲问乙:这么些时间不见,你怎么还是魔鬼一般的身材?乙曰:我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当然有魔鬼一般的身材。有时候,我何尝不也是认为他们就是“魔鬼”呢?但我与慢班学生经历了多年的磨合、受到多届慢班学生的信任,我仍然愿意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这何尝又不是“有幸”呢! 现在的这届学生,刚分到班级里的时候,非常不安心:有的想转学,有的想转班,有的想辍学,有的混日子。我采取了种种措施,力求让他们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首先是从班级名称来进行定义和阐释:我们是七年级二班,也就是不一班(一般),既然不一般,我们就是有许多优点的好学生。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没有被他人发现的优点,那么把你们自己总结的至少十大优点写出来,在班上交流。 有些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优点,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那么一点小事情也能算是优点。于是,在班级中又让同学们开始帮助同学“找”优点。每个学生的优点被学生们亲手书写、极为郑重的张贴在教室里。学生们的自信有了大大的提高。 接着从学生的优点转移到班级的共同目标:我们不“一班”,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去表现呢?学生们因为有了一些自信,想表现地更好些,于是议论纷纷,在我的引导下确定了班级总的目标:热爱集体,成就自己。后来又根据班级总目标确定了学生个人目标。 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以上两次主题班会的教育,以及在日常教学中三番五次对学生行为、纪律、言行的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加了。很多学生在“沟通本”上写道: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原来我们班还是一个好班,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 事情总是有反复的。 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家长的反馈、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情况进行分析,我发现这些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而且极端自私。 为了更加生动的阐述《思想品德》课本上关于“建设良好班集体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的教学内容,我同意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完成的“秋游”。一路上,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言行。经历了上山、下山,在同学们没有水喝、干渴了好长时间后,我们终于在一座庙宇前发现了一口水井。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在眼前的水坑里打点水来做“引子”,这样才能压出水来。但他们只是手拿瓶子、眼盯水井、一动不动。我只好点名、命令。水刚一压上来,学生们便迫不及待、丑态百出:挤呀、抢呀人头攒动,打骂声、叫喊声混成一片,有的同学装了水也顾不上喝,又掏出第二、第三个瓶子,又挤呀、抢呀、打呀、骂呀。我气急败坏,吼叫:你们要水不要脸! 接着的一次班会,我将自己的想法分如下几点向学生谈了自己对这次秋游的感受: 我力求你们不要自卑,经常用激励、鼓舞的语言和行动来增强你们自信;你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受到了鼓舞,增强了自信;现在,你们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你们现在自负了。 我列举了如下几点现象: 在秋游过程中,听到学生骂人的多了,听到喊累的多了,听到埋怨别人的多了,看到只吃饭不做事的多了,看到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多了,看到课堂上听老师的话现在不听老师的话的人多了。 我很着急。 …………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念叨这么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是正置他们的年龄。于他们,我是老师,于自己的孩子,我又是家长。 假如我是孩子,我真心希望老师关注我、喜欢我,真心希望家长鼓励我、帮助我。因此我尽量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去表达我喜欢他们、我愿意帮助他们,通过“沟通本”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真诚地希望老师经常和家长交心谈心、经常沟通,真诚地希望老师能重点关注自己孩子的一点一滴。因此我做到了每天一次的家长、学生、老师的三个沟通,用书面的形式传达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期待和勉励,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表达自己愿望的权利。 我很着急。………… 是不是我对他们的欣赏,让他们产生了错觉,从而产生了自负呢? 如何掌握这个“度”呢? 再打击他们一次,抑或回到以分数论高低的境地? 生存还是毁灭,坚持还是放弃? 既然“有幸”带这一班学生,我将永远自信,决不自卑,没曾想过————去————自负。

人生,是一场战斗的过程,时而平稳顺利,时而坎坷残酷,谁也不能卜知自己的命运,要想前进,要想成功,自信是必备的。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人生又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只有自信地向上攀登,才能无限风光尽览眼底。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参透了自信的真谛,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自信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有了它,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 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 自信是失败的支柱,是成功的基奠。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失败不再追随我,胜利不再躲避我;有了它,生活更充实有趣,学习更富有生机。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 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欧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天空因白云而蔚蓝,生命因自信而精彩.

自卑心理论文的研究现状

研究内容为起到了暗示人物的本性、反映时代的特征、深化和丰富小说的主题意义的重要作用。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讲述人尼克是相对于作家菲茨杰拉德所塑造的读者喜欢的那种叙述人,也是一个“个人化的”,“自叙述的”叙述人,因为他不仅在故事之内,而且还担任主要角色。不仅如此,这个个性化的叙述人是作家本人的声音,同时也是叙述人尼克向读者讲述的声音。

小说文笔优美,得益于比喻、拟人化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不落俗套。尼克还同时身兼“局外异叙述的”题述人,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他不在自己叙述的故事之中。小说中象征意象种类繁多,最为突出的当为色彩以及与特定色彩相关的器物和自然事物所形成的象征意象,起到了暗示人物的本性、反映时代的特征、深化和丰富小说的主题意义的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相关内容:

1、在美国梦的物质梦想实现以后,究竟应该如想的精神梦想,其内涵究竟应该包含一些什么样的原则。没有一个社会能够仅仅依靠高水平的物质生活去长期维持人们的生活意义和兴趣,人究竟要过的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才是具有无限丰富发展的空间。

2、盖茨比编造自己的过去就体现了这种自卑感,这使得他们只能在上流社会中寻找自己心理上的归属。而这种自卑感令他们永远难以摆脱从祖辈继承下来的肤色、方言、口音、习惯、风俗、生活方式和行为举止,给他们带来种种的不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了不起的盖茨比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

摘 要:自卑是个体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过低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它不仅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对大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从大学生自卑的表现、危害和原因几个方面,探究大学生自卑的心理机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自卑心理 原因 对策

自卑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无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社会地位、健康水平如何,人们都在生活中多多少少地体验自卑。大学是青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和成熟时期,在面临重大压力和激烈竞争下,大学生通过学习新知识,迎接新挑战,不断地舞出人生辉煌的一面。然而,一部分大学生却不能有效地适应和融入大学环境,反而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问题,比如说自卑、焦虑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生中有的人存在心理障碍,90年代上升到25%,近年来高达30%左右,并呈继续上升趋势。这些心理障碍给自卑心理的产生提供了滋生的温床。自卑不仅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的价值观和职业规划,因此,关注大学生自卑问题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1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表现

自负性

很多学生的自负倾向恰是由自身的自卑带来的,自负的根底是深层的自卑,这是自卑的一种变相表现。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有时会争强好胜、高傲自大、吹嘘自己有很强的能力,或夸耀自己优越的家庭背景和财富。其实,这只是通过炫耀的方式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和缺陷。

敏感性

自卑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短处和他人的评价往往比较敏感,自尊心容易受损伤。他们缺乏安全感,对自己的估计偏低,怕他人看不起自己,常会把他人的一些无关言语和行为看成是对自己的轻视和攻击,甚至会怀疑他人在私下里说自己坏话。

泛化性

自卑的泛化性表现在把由于某一方面原因造成的自卑情绪波及到其它方面,进而对自己各方面做出普遍否定。例如,有些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为家庭经济条件而受到冷落和排斥而产生的自卑心理,常常会泛化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认为自己在社会交往能力和学习能力方面也不如别人,从而进一步加重了自卑心理。

2 大学生自卑的危害

导致人际交往障碍

进行社会交往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过程,而自卑的大学生往往以闭锁的自我被动与他人交往,他们不会轻易对别人袒露心迹,显得比较封闭和保守。久而久之,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疏离。

产生健康问题

自卑大学生的大脑皮层长期处于抑制状态,其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容易产生各种病症,如头痛、乏力、焦虑、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等。

影响个性发展

大学生在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中,常以他人的性格特征和反馈信息为参照,进行客观全面地认知自我,并在平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和挫折应对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自卑的学生往往会敏感多疑,不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缺少有效的交流。这样,个人在自我的狭小空间,与新生事物缺乏联系,观念陈旧,从而影响了个性的全面发展。

3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原因

个体内在因素

生理因素

人的外表,如容貌、身材等对大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所以每个学生特别是女大学生都很注重自己的容貌身材等自身条件与因素。有些大学生觉得自己长相不如别人,或受到他人的冷漠轻视,便会引起自卑,由此远离他人,封闭自我。大学生身体有身体疾病或生理缺陷,是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

自我评价不合理

心理学家A・艾利斯认为,一些负性的情绪,如自卑、焦虑等都是个体对事物的某些不合理的观念造成的。自卑心理的实质就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而且这种评价时常是歪曲、片面和不合理的,表现在单一事件失败的基础上对自己作出全面的否定。与成人相比,大学生的理想自我与现实之间存在很大差异,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往往不能与理想自我相匹配,因此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大学生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通常会产生自卑心理。

社会外在因素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主要表现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小时候家庭条件贫困的学生,由于很多基本的物质需求满足不了,会形成失落和焦虑的感受,缺乏安全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自卑心理。其次,父母的生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很大,如果有些父母在与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总是采取忍让、示弱的心态,时间长了就会在孩子心中埋下自卑的种子,使孩子养成胆小怕事、唯唯诺诺的性格。

学校教育滞后

(1)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系统的科学的理论知识作指导。(2)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大多是缺乏专业的心理教育工作理论和经验的兼职人员。(3)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还不健全,学校通常采取授课和讲座等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缺少有效的、直观的双向交流。

4 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针对以上内外在两大方面的原因,提出以下四点对策:

全面认知自我

认知自我不仅包括对自我的身体、性格、能力、社会角色等诸多方面的认识,也包含着对自我的整体评价与情感体验。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往往因为他们不能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因此,形成正确的认知自我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客观性。大学生需要通过多个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反复多次的印证结果,来客观准确地认知自我,任意夸大或贬低自己某方面品质的做法都是不客观的。(2)全面性。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出发,以偏概全思维和盲人摸象的片面思维,都是不全面的。(3)动态性。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个人的动态发展是极其重要的特征之一。

树立自信

自卑与自信是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其形成和发展与个人的意志品质息息相关。充满自信的人,积极乐观,不会轻易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低头。意志坚强的人,不易自卑,在面对失败和挫折时,会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下一次成功奠定基础。因此,高校教师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决心来克服自卑心理,战胜困难,迎接挑战,不断超越自我,走出心理困境。

积极补偿自我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变态的象征,如果个体一直保持着勇气力求补偿缺陷便能通过直接实际的方法改进身边所处的环境,将自卑感转变为奋发上进的内在动力,以求得优越感,那么此时的补偿便是有效的,此时的自卑感起到了积极作用。生理上的补偿有盲人尤明、聋者尤聪等现象,除此,人还有心理上和才能上的补偿,如勤能补拙、扬长补短等。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吕蒙由“目不识丁”到最后“刮目相看”,便是通过后天积极补偿的结果。

有效开展心理咨询,矫正自卑行为

(1)各高校应建立一支专业的规范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老师队伍,针对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采用正确的方式和合理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2)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一方面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另一方面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3)尝试建立朋辈辅导队伍,在符合条件的同学中培养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生,为大学生心理咨询提供方便。

5 结语

总之,综合分析大学生产生自卑的表现和原因,充分认知到自卑的危害,勇敢地去克服自卑心理,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完成学业、形成健全的人格,还有助于大学生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 李艺敏,孔克勤.国内自卑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6).

[2] 陈冬云.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山西科技,2006(1).

[3] 孙瑞权.阿德勒理论对“自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与职业,2009(9).

[4] 张继如.大学生自卑心理及其对策[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6).

[5] 李望舒.关于自卑心理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04(2).

[6] 张国民.大学生自卑心理及防治刍议[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 张国蓉.贫困大学生自卑心理探析[J].教育探索,2010(1).

[8] 刘刚,杜彦杰.大学生自卑心理危机与认知干预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3).

[9] 翟贤亮,徐莉,孟维杰.自卑的他人补偿探究[J].心理研究,2012(2).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自卑心理浅析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现状研究,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研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在已经成为了非常普遍的问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只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现状研究,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更好的解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以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二是关于大学生主要存在哪些心理问题,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强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变得复杂多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学业的压力,父母老师的压力,以及以后就业的压力。这些压力如同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身上,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现在许多调查都表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成为了现在最普遍的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竞争的越来越严重,大学生在一入大学就面临了很大的生活压力和就业压力。在高中时,他们的学习是紧张的,严密的,老师的管理也是严格的。但是到了大学,他们一下来到这个宽松的环境下,没有了紧张的学习和老师的监督,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学习上,一下就会松懈。但是他们同时又感受到就业的压力,他们一方面在思想上告诫自己,但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却又不断地放纵自己,这两方面的矛盾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从而也产生了心理问题。

2.同伴因素

进入大学之后的学生,面临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一群有着新鲜感的同学。一部分大学生能够很好的融入到同伴关系中去,但是另外一部分同学却不知如何与其相处,导致了他们人际关系的滞后。导致他们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要么是回避心理,要不就是仇恨心理。

3.自身因素

大学生的人格因素也是导致心理出现问题的一个原因。处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之下长大,没有遇到过挫折。受挫能力很差,当他们进入到大学之后,独立的环境,让他们感到紧张。不管与老师的相处或者是与同学的相处,只要他们感受到了对方的冷漠或者是不重视,这些都会让他们倍感挫折和失望。甚至这样的情况还会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很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实这些归结起来,都是他们人格里面脆弱和敏感的部分。

4.学校因素

如今的高校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及其少的,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完全的在高校教育中普及,没有专门的咨询机构。由于学生的人数很多,所以在开设相关课程时,师资力量也很薄弱。导致了很多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知去何处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堆积在心里只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适应问题

刚入大学的学生,脱离了父母的管教,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和独立的环境。集体生活的不适应首先表现在生理上的不适应,但是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心理上的逃避或者厌恶心理,有些甚至会导致很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

2.学业问题

表现为(1)对此专业学习的迷惑(2)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导致的厌恶心理。(2)在学习上的失败,导致的自卑心理和焦虑心理。

3.人际关系问题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接近自己,成为自己的好朋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恐惧、自卑,交际能力不够,言辞表达较差,导致不知道该如何与人交往,甚至害怕交际,不愿与人沟通。长期导致下去,就会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僻。

4.情感问题

爱情在大学期间是美好的,是每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但刚入大学的学生,爱情价值观还不成熟,经常会做一些冲动的事情,特别是在失恋之后,往往很难从失恋当中走出来。导致每天萎靡不振,有些甚至会导致抑郁症,严重者还会产生自杀的倾向和自杀的行为。

三、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途径

1.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

根据大学生相关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年级间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开设一些课程进行疏导和教育。比如可以开设一些面对心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或者是关于心理健康意义等的课程。这些都是需要加强师资来开展的。同时,学校还可以不定期的举行一些讲关于如何正确看待情感和人际关系等的讲座。让学生能够从积极的方面去认识这些问题。

2.积极参加文体活动

积极的参加文体活动,会使大学生从孤僻和自卑当中走出来。文体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增强人的自信,自尊和消除烦恼的作用。通过运动,可以调节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作用,提高脑细胞的耐久能力,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得大脑思维想象的灵活性、协调性、反映速度等都得以提高。同样参加文体活动,也会使学生感受到团结的力量,会加强与同学的关系,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3.开设咨询机构

学校应该专门开设心理咨询的机构,并且鼓励学生当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心理问题时,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让他们不要去羞于表达自己的问题,正确认识自己的问题,并且积极的去解决它。

4. 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

大学生想要做到真正的心理健康,就不得不去完善自己的人格。要让自己真正的健康,除了依靠外在的帮助之外,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调节。在大学期间,可以去看一些相关的书籍。并且认清自己,了解现实,既要有理想的追求,又要脚踏实地。可以去学习主动与人交往,并且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失败的事情。让自己能够在挫折中越挫越勇。

四、总结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环节。在大学期间,学生面临着非常多的矛盾,这包括自身的矛盾,学校的矛盾以及家庭教育的矛盾。这些矛盾又影响到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这些归结起来有各方面的原因。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这就需要我们各方的努力。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过的自由,多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多去和他们沟通。要真正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帮组他们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让他们能够健康的发展。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论文3000字

研究心理自卑的论文怎么写

人生,是一场战斗的过程,时而平稳顺利,时而坎坷残酷,谁也不能卜知自己的命运,要想前进,要想成功,自信是必备的。人,只有相信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同时,人生又像一座险峻的山峰,只有自信地向上攀登,才能无限风光尽览眼底。 自信是成功的秘诀。参透了自信的真谛,就算是已定的事实也有翻身的希望。自信是一种力量。一种潜在的、可贵的、强大的力量,有了它,就可以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来。自信是做人的原则。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利,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历经多少失败,都要努力去战胜困难,要像那无所畏惧的苍松一样,傲然挺立。自信是一种拥有,一股勇气。就是凭借着这股激情,我们才能开拓自己的人生道路,尽情描绘明日的七彩世界。 没有自信,越王勾践怎能砍断吴王的金戈?没有自信,区区西秦如何东出函谷而一统天下?没有自信,百二秦关怎能更换上刘汉的旗号?没有自信,成吉思汗的铁骑又如何能踏上多瑙河的土地? 自信是失败的支柱,是成功的基奠。自信,它给我以勇气与力量,有了它,失败不再追随我,胜利不再躲避我;有了它,生活更充实有趣,学习更富有生机。自信,是一颗火热的太阳,使我享受了它的温暖;自信,是心底的一颗宝珠,什么时候用它,什么时候就会发光;自信,是征途的导航灯,指引我跨过一道道艰险的门槛。 我们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能行”、“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生活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欧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也不是夜郎自大,更不是得意忘形,毫无根据的自以为是和盲目乐观;而是激励自己奋发进取的一种心理素质,是以高昂的斗志、充沛的干劲、迎接生活挑战的一种乐观情绪,是战胜自己、告别自卑、摆脱烦恼的一种灵丹妙药。自信,并非意味着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成功,而是说战略上要藐视困难,战术上要重视困难,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动手,脚踏实地、锲而不舍地奋斗拼搏,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战胜每一个困难,从一次次胜利和成功的喜悦中肯定自己,不断地突破自卑的羁绊,从而创造生命的亮点,成就事业的辉煌. 天空因白云而蔚蓝,生命因自信而精彩.

专家指出,大学生若出现心理障碍后如不尽快摆脱,不仅妨碍其学业的顺利完成,而且极易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者将导致神经失调、精神分裂。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论文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有关大学生心理障碍的2000字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浅谈》

摘 要:当今大学生,面临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学习和就业,而是人际交往。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因为一些客观的因素以及主观认知、情绪、人格等心理因素的偏差而走入了心理误区,以至出现像自卑、孤独、嫉妒和报复等交际心理障碍,怎么样才能消除这方面的障碍,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获得他人的认可,成为大学生们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4-010-2

人际交往能力就是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将无法生存。只要走上社会,就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严重的还可能导致病态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可能形成恶性循环而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大学生常见的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自我认识的不足,产生的认知障碍;

(2)仅凭情感的好恶,来决定人际交往方向,产生不良后果,进而形成的情感障碍;

(3)因人格的差异,在交往中带来误解、矛盾与冲突,产生的人格障碍。其中情感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障碍中所占的比重较大。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自卑心理。自卑是人际交往的大敌。自卑的人悲观、忧郁、孤僻、不敢与人交往,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性格内向,总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类人主要是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过多的自我否定、消极的自我暗示、挫折的影响和心理或生理等方面的不足。像有的学生身材矮小、相貌丑陋、出身低微、学习差等等。这种同学在学校中为数不少。

其二,孤独心理。孤独是一种感到与世隔绝、无人与之进行情感或思想交流、孤单寂寞的心理状态。孤独者往往表现出萎靡不振,并产生不合群的悲哀,从而影响正常的学习、交际和生活。这类学生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性格、过于自负和自尊、挫折。

其三,嫉妒心理。嫉妒是在人际交往中,因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学习、名誉等方面不如对方而产生的一种不悦、自惭、怨恨甚至带有破坏性的行为。特点是: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抱以嫉妒;看到别人冒尖、出头不甘心,总希望别人落后于自己,嫉妒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竞争的勇气,往往采取挖苦、讥讽、打击甚至采取不合法的行动给他人造成危害。这种情况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交际能力,给大学生成人和成才带来了莫大的困难。

其四,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据社会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报复心理的产生不仅同个性特点有关,而且与挫折的归因和环境有关,报复常常以隐蔽的形式进行。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这种心理给报复者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莫大的阻力和压力。当然,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除了上面的内容外,还有社交恐惧、猜忌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面对上述这么多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们如何克服,如何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注重人际交往中平等、相容、互利的原则。首先,要坚持平等,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其次,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是与对他人的包含、容纳和忍让,所不可分里离的。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再次,人际交往是一种双向行为,故有来而不往、非理也之说,只有单方获得好处的人际交往是不能长久的。所以要双方都受益,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所以交往双方都要讲付出和奉献。

第二,在人际交往中学会宽容。人际交往中往往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大学生个性较强,接触又密切,不可必免产生矛盾。这就要求大学生在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而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不计较对方的态度、不计较对方的言辞,并勇于承担自己的行为责任,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能化干戈为玉帛,赢得更多的朋友。

第三,有技巧的进行人际交往。大学生若想在人际交往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如:记住别人的姓或名,主动与人打招呼,称呼要得当,让别人觉得礼貌相待、倍受重视,给人以平易近人的印象;举止大方、坦然自若,使别人感到轻松、自在,激发交往动机;培养开朗、活泼的个性,让对方觉得和你在一起是愉快的;培养幽默风趣的言行,幽默而不失分寸,风趣而不显轻浮,给人以美的享受;与人交往要谦虚,待人要和气,尊重他人,否则事与愿违;做到心平气和、不乱发牢骚,这样不仅自己快乐、涵养性高,别人也会心情愉悦;注意语言的魅力,安慰受创伤的人,鼓励失败的人,帮助有困难的人;处事果断、富有主见、精神饱满、充满自信的人容易激发别人的交往动机,博得别人的信认,产生使人乐意交往的魅力等等。

每个人生命的主宰其实就是自己,关键是自己要有所改变,当代大学生应该了解并认识到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自身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 烨子.清华人生规划.新华出版社,2002,第一版.

2 凡禹.人际交往的艺术.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第一版.

3 张雯,张凯等.守护精神家园--给大学生.海燕出版社,2000,第一版.

4 夏伟东.思想道德修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写过论文,肯定对各类论文都很熟悉吧,通过论文写作可以提高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论自卑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世上大部分不能走出生存困境的人都是因为自尊心不够强大,他们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一样,毫无信心经历风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自卑人群”。

然而,对于这些“自卑人群”人们只是一味地去可怜他们,而从来都没有去想过为何而自卑。

对,他们为什么会自卑?我想有一半是源于他们的自尊心不够强大,从而经受不住人们无休止的嘲笑声和那种奇怪的眼神。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我能够深刻地体会那种感觉。因为我是个残疾人,经常会被别人嘲笑。虽然我每次都会告诉自己没关系,让他们说去吧。可是,我的自尊心承受的范围是有限的,我实在是忍受不了别人每次看见我,都会在我身后小声地说:“嘿,你看,那人怎么那样走路,她该不会是傻子吧?所以我也会自卑,我每天都很少和别人说话,很少出门玩耍。我承认我之所以会自卑,有一部分的原因是由于我的自尊心还不够强大。但如果当初那些人没有大肆地嘲笑我,也许我就不会自卑,可能我会比现在快乐得多。

当然,即使有时你不说话,只是你的一个异样的眼神,就会使一个自身残疾的人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因为你虽然不言不语,但你的眼神里充满了奇怪,继而充满了嘲笑。你可曾想到这种“无声”的攻击,杀伤力太强了,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有的时候不仅自身残疾的人会自卑,还有一些身体健康的人也会自卑。有时甚至会比我们更加严重。

我有这么一群同学,他们身体没有任何缺陷,但他们从来都不和别人说话,每天都好像是在自言自语,好像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人和事都和他们无关似的。起先我还以为是他们的错,认为是他们太胆小了,然而是我错了。有一次体育课,我偶然看见我们班的一位平常非常害羞的不爱说话的的同学,他一个人蹬在教室的角落里抽泣着,嘴里吞吞吐吐地说:“你们为什么不理我,不就是因为有一次上数学课的时候,老师找我回答问题,我答错了,老师骂我是傻子,你们就一直不理我,我恨你们!”听到这番话时,我心头一震。对于他的这番话,我半信半疑,便去询问,没想到他说的是真的。自从那节课被老师骂了之后,他就性格大变,他的朋友都说他是傻子,不愿意和他做朋友。久而久之,他从一个活泼开朗的阳光男孩沦陷为人们可怜的“自卑人群”了。啊!神啊!请你放过那个可怜的'小男孩吧,让他摆脱自卑,不要再让别人嘲笑他了,让他回到从前,回到那个自信、快乐和阳光的日子里去吧!

总而言之,如果说自卑是万丈深渊的悬崖的话,那人们无休止的嘲笑和异样的眼神就是把人推向悬崖的那双罪恶的手,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自卑是一种极端的不自信,自卑的人几乎全面的否定了自己,在意志薄弱与闭关自守的眼云笼罩下消磨人生。

畏惧各种挑战是自卑的一大产物,由于长期不面对挑战,能力本来就有点低于对手,再加上意志薄弱,即使嘴上不饶人,眼珠早已被震动,心里飘起了白旗。时日久了,在朋友们的眼中的样子就会改变。本来就闭关自守,这下子就会更加疏于和他人交往。而没有与他人交往就会没有最后的成功。最后可能连最心仪的事都会葬送掉!因为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是人隐居山水思林翁,和尚避世禅院有施主。

自卑产自人心中的种种不如意。人生没有失败,只有一系列的不如意!失败只是他人的评价,类似于马后炮一样无助于自己。然后就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而不是检查自己的错误。久了,就会就受那种主观的结论。在别人看来,这一切可能是蛮好的。

人难免会有成功,翻开记忆录,你会发现,你本来是有充分能力的。之后,你要真正的走出第一步,用行动告诉自己能行。不要从头脑里蹦出“我不行”。如果自我否定了,成功的希望会更渺茫。不要自己拖自己的后腿!时候的评价中不应该只分析缺点,还应该分析一下自己是否有希望。结论中千万别有“我不行”。还没玩到最后,你怎么知道你不行?

自卑是自己制造的挫折,踩着它前进,会更容易成功

话说,从前有一个小人国,住着三个人。这三个人各自拥有一片果园。因为地势好,土地最肥沃,甲的果树总是结出最大的果子。于是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一个月结出一亿吨果子,他疯狂地种果树,果树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他也不顾。乙拥有一块中等的土地,产量也是不错,但是他看见甲的果子又大又甜时,心里好生羡慕,可又觉得自己再努力也不可能赶上甲,于是每天自暴自弃,也无心管理果树。丙的土地是最不好的,产出的果子又小又涩,但是他不断鼓励自己,改良果树品种,精心管理果园。结果,甲的果园里果树越长越低矮,只长叶子不见果实。乙的果园杂草丛生,荒芜一片。而原先最不看好的丙的果园里却是果实累累,满园飘香。 这三个人的心理就是我们说的自负、自卑、自信。 自卑,就是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更缺乏行动的勇气。自负,就是骄傲自大自以为了不起。自信,就是正确估价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从而表现出一种较强烈的积极进取、攻克目标的欲望和表现。 形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很多。其中自我封闭是其一。自身学养不逮,能力不强,也是重要的原因。要克服自卑心理,首先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同时积极培养自己开朗开放的性格,多参与多交流,养成和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逐渐的就会自信起来。自负和自信,一字之差,境界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就像上面说到的三个果园。自负的人如果能认识到危害,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就一定会取得好成绩,因为一般自负的人在天资和能力方面是有基础的。而自信的人如果过了头,就会变成自负。所以说,自卑自负自信三者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那么我们如何成为一个自信的人哪? 首先,在学识和能力上要做好准备。平时就要不断的给自己“充电”。因为自信不是凭空竖立起来的,是要有知识的,能力的,经验的等多方面的储备作基础,作后盾的。 其次要乐观。人生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些打击和挫折,此时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不要一挫不起,要想尽一切方法克服这些困难。 还有善于与别人交流,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少走弯路。 再次要脚踏实地。在有把握的情况下也要避免飘飘然,保持清醒的头脑。有计划有步骤地把事情办好。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正确看待自己,不自卑,不自负,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你总有一天会成功。 第二篇:也许这是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让我们学校的年级分成了快慢班,即把上一个学年学生的成绩总分进行排名,排名最后、成绩最差的学生“切”成一个慢班。说白了,就是“差班”“坏班”“癞子班”。 我有幸做一个慢班的班主任和对他们进行语文、思想品德的教学任务。之所以称之为“有幸”,源于一次外出听课时老师们的一段对话。甲问乙:这么些时间不见,你怎么还是魔鬼一般的身材?乙曰:我是与魔鬼打交道的人,当然有魔鬼一般的身材。有时候,我何尝不也是认为他们就是“魔鬼”呢?但我与慢班学生经历了多年的磨合、受到多届慢班学生的信任,我仍然愿意与他们同甘苦、共患难,这何尝又不是“有幸”呢! 现在的这届学生,刚分到班级里的时候,非常不安心:有的想转学,有的想转班,有的想辍学,有的混日子。我采取了种种措施,力求让他们消除自卑、树立自信。 首先是从班级名称来进行定义和阐释:我们是七年级二班,也就是不一班(一般),既然不一般,我们就是有许多优点的好学生。我相信我们的学生有很多没有被他人发现的优点,那么把你们自己总结的至少十大优点写出来,在班上交流。 有些学生不愿意承认自己有优点,有些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那么一点小事情也能算是优点。于是,在班级中又让同学们开始帮助同学“找”优点。每个学生的优点被学生们亲手书写、极为郑重的张贴在教室里。学生们的自信有了大大的提高。 接着从学生的优点转移到班级的共同目标:我们不“一班”,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去表现呢?学生们因为有了一些自信,想表现地更好些,于是议论纷纷,在我的引导下确定了班级总的目标:热爱集体,成就自己。后来又根据班级总目标确定了学生个人目标。 可以自豪地说,经过以上两次主题班会的教育,以及在日常教学中三番五次对学生行为、纪律、言行的教育和规范,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增加了。很多学生在“沟通本”上写道:原来我们还有这么多的优点,原来我们班还是一个好班,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名好学生。 事情总是有反复的。 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对学生的学业情况、家长的反馈、其他任课老师的交流情况进行分析,我发现这些学生最大的毛病就是怕吃苦,而且极端自私。 为了更加生动的阐述《思想品德》课本上关于“建设良好班集体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的教学内容,我同意带领学生进行一次需要长途跋涉才能完成的“秋游”。一路上,我没有多说什么,只是静静地观察每一位学生的言行。经历了上山、下山,在同学们没有水喝、干渴了好长时间后,我们终于在一座庙宇前发现了一口水井。我对学生们说,你们在眼前的水坑里打点水来做“引子”,这样才能压出水来。但他们只是手拿瓶子、眼盯水井、一动不动。我只好点名、命令。水刚一压上来,学生们便迫不及待、丑态百出:挤呀、抢呀人头攒动,打骂声、叫喊声混成一片,有的同学装了水也顾不上喝,又掏出第二、第三个瓶子,又挤呀、抢呀、打呀、骂呀。我气急败坏,吼叫:你们要水不要脸! 接着的一次班会,我将自己的想法分如下几点向学生谈了自己对这次秋游的感受: 我力求你们不要自卑,经常用激励、鼓舞的语言和行动来增强你们自信;你们找到了自己的优点,受到了鼓舞,增强了自信;现在,你们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你们现在自负了。 我列举了如下几点现象: 在秋游过程中,听到学生骂人的多了,听到喊累的多了,听到埋怨别人的多了,看到只吃饭不做事的多了,看到只顾自己不管别人的多了,看到课堂上听老师的话现在不听老师的话的人多了。 我很着急。 ………… 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念叨这么一句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我的孩子也是正置他们的年龄。于他们,我是老师,于自己的孩子,我又是家长。 假如我是孩子,我真心希望老师关注我、喜欢我,真心希望家长鼓励我、帮助我。因此我尽量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去表达我喜欢他们、我愿意帮助他们,通过“沟通本”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 假如是我的孩子,我真诚地希望老师经常和家长交心谈心、经常沟通,真诚地希望老师能重点关注自己孩子的一点一滴。因此我做到了每天一次的家长、学生、老师的三个沟通,用书面的形式传达老师、家长对学生、孩子的期待和勉励,同时也给予了学生表达自己愿望的权利。 我很着急。………… 是不是我对他们的欣赏,让他们产生了错觉,从而产生了自负呢? 如何掌握这个“度”呢? 再打击他们一次,抑或回到以分数论高低的境地? 生存还是毁灭,坚持还是放弃? 既然“有幸”带这一班学生,我将永远自信,决不自卑,没曾想过————去————自负。

国外对心理健康研究的论文

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一种社会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大学生的 个性化 与 社会化 不能保持应有的平衡,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实质,社会学的视角提供了大学心理健康 教育 工作开展的全新框架。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近些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有所增加,体质状况有所下降,该文通过查阅 总结 近几年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大学生体质关系的 文章 ,研究发现: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表明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表明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针对不足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心理健康体质研究综述

1背景分析

自20世纪80、90年代,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在上学期间休学、退学、走上犯罪道路甚至自杀等[1];最近几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贫富差距加大,独生子女越来越多,高校不断的扩招。当代大学生处在大变革的社会环境中,他们通过网络等其他途径参入到社会中,致使心理健康受到社会各种消极的因素影响。有一项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心理调查 报告 ,其中的人显示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偏执、抑郁、焦虑、孤僻、冲动、嫉妒、猜疑、自卑等现象已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伤害,也影响到他们的生活习惯、生活乐趣、学习效率、身体健康等[2]。由于学习因素、宿舍矛盾、恋爱问题、经济状况、人际沟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影响产生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现在是日益增多。所以说,全国各个高校要重视并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心智健全的建设性人才。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在2002年6月共同颁布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推广实施,并自2005年起,在全国逐步开始实施体质健康测试数据上报的工作。通过近几年上报的数据统计来看,高校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分数下降,有多项不合格,整体状况有下降的趋势。而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动力。客观的分析高校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科学的改进 措施 与建议,让大学生拥有“健康第一位”的思想意识,养成天天参加锻炼的好习惯,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共同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每位学生的体质状况与心理状况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体质良好的学生是否有健全的心理,两者是否是正相关的;另外,是否还有其他的影响因素。通过查阅以往的研究资料,观察这几年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体质状况的研究,提出笔者的建议。

2研究现状

(1)在心理健康研究方面,国外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集中在焦虑、抑郁等大量心理问题上,仅是揭示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和流行率,以及心理健康的标准和评价工具。国内的研究大部分是对大学生思想动态、心情、性格、学习成绩、人间交往等发现心理健康问题,指出高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是有必要的。还有部分是研究 体育运动 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意义,提出建议与对策。2000年,段军钢运用心理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维尔维克指数来测量青海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与身体形态及素质状况,研究心理健康与身体素质之间的关系,不同的心理健康状况对身体素质的影响。建议在体育教学中采用一些娱乐性的 教学 方法 ,对学生要区别对待,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等。2005年,__刚,王向晨用体质健康标准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来衡量评估部分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的状况,研究指出:研究对象大一、大二学生体质测试的成绩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关,体测成绩高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于体测成绩低的。2005年,王虹采用专家访谈法、心理与体质测量法等研究方法,来调查分析河南理工大学2003级不同体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探讨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关系。建议:高校要重视对体质成绩差的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并指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指标体系应进一步完善,以更好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2006年孙立海采用体质测试法和心理SCL-90量表来研究不同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体质状况的相互关系,得出:学生的体质好坏与心理障碍程度有一定的关系。2007年,韩晔运用《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以及自尊量表,对433名大学生做了体质和心理状况的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身体速度灵敏性与个人的自尊水平正相关,身体柔韧和力量性与学业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高能预测心理健康状况好。2007年,郑小真、夏菲菲运用心理问卷测试、体质指标测试等研究方法,抽取一部分丽水学院的大学生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来研究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相关状况,寻找影响他们体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因素,针对增强学生体质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出参考建议。2009年,蔡灿龙、陈秋斌通过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对闽南地区高校部分学生进行SCL-90的测量与因子分析来了解闽南地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在掌握与分析数据、材料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与建议。2010年,张伟,陈华卫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江苏地区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心理症状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随年龄递增,身体素质水平、体育锻炼程度呈先增后减趋势;苏中、苏南、苏北地区间学生体质水平有较大差异;并且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也有差异。2011年,刘根平采用UPI诊断量表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调查并研究分析,并根据体质健康测试成绩来评定研究对象的体质状况,综合分析江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状况之间的关联,发挥高校体育课及活动特点来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完善体育教学的功能。

(2)根据查阅的文献资料发现,国内近些年对大学生体质状况的研究不少,主要是围绕大学生体质测试成绩得出体质下降,分析研究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状况,提供一些建议。1999年,张传义、刘兆厚、吕琦采用数据统计法、资料分析对比法,对国内高等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形态机能、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把这些大学生们各项数据分别与全国同年龄组、日本东京农大学生的平均值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国内农业院校一年级学生的身高、体重高于国内同年龄组大学生;与日本京农大学生相比,国内农大学生体质各项指标互有高低优势等。建议加强国内农大学生体育理论的学习与实践等。2004年,路静通过对河南省4所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并把河南省当代大学生体质状与全国同龄学生的指标进行比较研究,以便于为新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能有效的为教学与科研服务。2006—2009年,蔡陵江对厦门理工大学本科不同专业的部分女生的体格、体能测试成绩进行追踪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除个别体质健康指标有所提高外,其他内容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呈下降趋势,此校女生的体质发展水平不容乐观,反映出目前厦门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增强学生体质提出对策。2008—2009年,孟庆光抽取内陆与港澳台男、女生各2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依据《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与评分办法,采用文献资料法和数理统计法,经测试统计后发现:港澳台籍学生正常体重人数比例优于内陆生,同时肥胖比例略高;内陆学生的总成绩与耐力项目成绩要高于港澳台籍学生,并且差异显著。2010年,田常军针对陕西省6所民办高校阳光体育开展的现状,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心理量表测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分析这几所民办学校的大学生参与阳光体育行为方式,得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质的相关关系,为民办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来提高心理水平和增强体质提出建议依据。

3研究的不足

(1)观察以往的有关研究,大多是单方面研究大学生体质状况或者是心理健康现状,发现大学生体质下降和心理健康存在问题。还有一部分是从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方面研究,缺少体质状况分析。

(2)有关体质的研究,基本上以体质测试成绩来决定体质状况,没有从学生的遗传因素、营养健康现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休闲活动现状等方面综合考虑研究。(3)研究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文章,研究多数是先研究体质状况,再研究每个体质等级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找出两者的联系,学生体质状况与心理健康联系密切,体质优良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4建议

(1)在研究大学生体质水平时,首先要考虑学生遗产因素的影响,有的学生有天生性疾病,参加体育活动少,体质水平肯定差。其次还应该研究学生的营养条件、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现状、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休闲活动现状以及生活环境等来综合研究体质状况,研究效果会更好。(2)在研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质两者密切关系之后,要从健康认知及健康行为、课外体育锻炼、休闲活动等方面为高校大学生体质和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对策与建议,使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水平,真正的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大学生,为社会持续发展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孙乡,戴剑松.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6):95-98.

[2]毛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J].包头医学院学报,2007,23(2):198-200.

[3]刘军.辽宁省大学生体质现状及高校体育课程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0,12(1):139-142.

[4]段军钢.大学生不同心理健康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2):189-190.

[5]__刚,王向晨.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8(1):42-45.

[6]王虹.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51-1352.

[7]孙立海.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体质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5):80-82.

[8]韩晔.大学生体质健康与心理健康相关性研究[J].体育学刊,2008,15(5):61-63.

[9]郑小真,夏菲菲.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状况相关因素的比较研究[J].丽水学院学报,2009,31(5):68-71.

[10]蔡灿龙,陈秋斌.闽南地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9,22(11):89-91.

[11]张伟,陈华卫.江苏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1):87-91.

[12]刘根平.江西省大学生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2011,24(7):44-45.

[13]张传义,刘兆厚,吕琦.对我国高等农业院校大学生体质现状的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6):20-23

[14]路静.对河南省高校学生体质的调查与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32(4):108-111.

[15]蔡陵江.对我院女生体质发展水平的初步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10,26(4):126-127.

[16]孟庆光.内地与港澳台籍大学生体质比较分析[J].体育 文化 导刊,2011(5):75-77.

[17]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1多元价值观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 社会实践 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 人际交往 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 毕业 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的价值观多元化,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取向指明了方向,同时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使二者同等重要地位,现在社会也需要二者结合的高素质人才。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格式范文相关文章:

1. 1000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论文格式

2. 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3.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精选

4. 2000字心理健康结业论文格式

5. 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人的心理健康的情绪标准包括情绪的形成原因、持续时间、长期稳定状况等各个方面。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篇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本文阐释了近年来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心理健康标准,并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辩证思考了这些标准,得出结论:应该对各种心理健康标准理论进行系统科学的整合,取长补短;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文章最后论述了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心理健康标准

1.国内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标准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1]此条标准是1946年在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来的,在国内心理学界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可以看做是“众数原则”的代表,强调的是大众的平衡发展。

马斯洛()等提出的标准。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等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充分的安全感;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当的情绪表达及控制;在不违背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作有限度的个性发挥;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对个人的需要能作恰如其分的满足。[2]典型的“精英原则”,提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标准,强调的是个人的发展。

奥尔波特()提出的标准。

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了七条标准:自我意识广延;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上的安全性;知觉客观;具有各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现实的自我形象,内在统一的人生观。[3]和马斯洛提出的标准一样,其同样流行于西方心理学界,强调的是自我生存。

林崇德提出的标准。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对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了解自我;信任自我;悦纳自己;控制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调适自我;设计自我;满足自我。[4]这是目前国内较为权威,为大众所认可的观点,显而易见,强调的是自我的发展,属于发展性的观点。

其他学者的观点。

除了以上几种流行较广的标准外,国内外其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仅以国内学者为例,如,郭念锋提出的标准[5]倾向于将心理健康的标准量化、细化,他提出如下几点: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受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陈光磊的标准[6]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出发,他认为中国文化中对待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人格和谐,包容封闭;中庸处事,踅摸环境;慎独内省,自我调整;人顺自然,阴阳平衡;超越自我,心通九境。余国良的标准[7]则相对比较全面系统,属于综合标准,他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智力正常;人际关系和谐;心理与行为符合年龄特征;了解自我,悦纳自我;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独立;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2.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

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前面所说,都有一些缺陷,要么过分强调个人对社会的适应,要么过分强调个人的发展;要么过分强调生存性标准,要么过分强调发展性标准,而且普遍存在照搬西方心理学理论,没有结合中国国情或者标准难以量化,模棱两可,难以服众的情况。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详细论述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不足之处。

标准杂乱、片面化,没有整体观念。

有学者曾精辟地指出当前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几种片面情况,即六种标准,两种思路和两种倾向。[8]六种标准分别为为统计学的标准、社会规范的标准、医学上的标准、学习生活适应的标准、个人主观经验的标准、心理成熟与发展水平的标准。两种思路为“众数原则”和“精英原则”。两种倾向为“生存性标准”和“发展性标准”。如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对心理健康提出的标准。通观标准,仿佛做到这七点,那就心理非常健康了,殊不知,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的心理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人也是不断成长的,即使做到上述几点,恐怕也称不上完全的心理健康。

直接照搬西方理论,没有融入中国文化,不适应中国国情。

纵观国内现有的心理健康标准,对国外的罗列、论述多,其中尤其是受到以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心理健康观影响最大,马斯洛从自我实现者的特征中抽取出来的心理健康标准甚至被奉为标准中的标准,符合中国国情的见解少。[9]这样很显然行不通,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不可能超越社会的限制,而社会化的最明显表征就是带有强烈的文化色彩。而脱离了中国文化的心理健康标准肯定是行不通的。陈光磊的标准则密切结合了中国文化,但是研究还不够透彻、清晰。

过于主观,难以量化区分,标准往往模棱两可。

上述几种标准除了郭念锋提出的标准有一定的量化可能性外,其他几种流行于国内外的标准明显不能量化,如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有幸福感,这个着实难以量化,什么叫有幸福感,我想每个人的标准都是不同的;马斯洛()等提出的标准:生活的目标能切合实际,什么叫切合实际,所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只要目标达到了都叫切合实际,那就谈不上标准了;奥尔波特()提出的标准:具有各种技能,这个更加模棱两可,根本没有说明什么是技能,更谈不上各种技能和标准了。

3.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思考

鉴于以上对现行心理健康标准的审视,发现此类标准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局限,各种类型标准难以服众,国内外学者至今争论不断,因此提出几种设想。从哲学的角度来说,当一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往往原因在于问题本身发展未到定性的阶段,需要后人进一步探索。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中的精华,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与其他学科(除哲学外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关系更是如此,其他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在哲学的“领导”之下,而心理学与哲学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心理学界一直流传着一句话:“哲学是心理学的母亲,生理学是心理学的父亲。”“儿女”的问题当然和“母亲”脱离不了干系。因此不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思辨这个问题。

对各种理论进行系统科学整合,取长补短。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心理健康的标准的概念应建立在系统论、辩证观基础之上并加以整合。心理健康标准若离开辩证观和系统观,只能得出有关心理健康支离破碎的阐述和论证,而不能形成一个甄别心理健康状况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事实上,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其人生经验的左右,如果我们对现有的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标准的观点和表述进行转换型解释和分析,便会发现有许多争论其实存在共通的东西。因此,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社会学家乃至精神病学家的合作是必要的,这种合作会有利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解决和整合。[10]

从实际出发,逐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心理健康标准。

国外的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也有它的实用性,但是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容易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需要一个符合中国人个性特征的心理健康标准。国内学者也有研究,如前面所提到的陈光磊提出的标准无论是语言还是角度都十分符合中国人的特色。然而从我的角度来说,这个标准仍然不具有推广价值。我倾向于将统计学和社会规范的标准相结合起来,探索出能代表大部分中国人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尽管这个问题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研究方法,尤其是得到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常模。

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心理健康标准。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说,事物有它自身的发展规律,我们能做的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即我们不必刻意创造这个标准,而要顺应它的自然发展;事物是通过矛盾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应该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发展表露在外的就是量变和质变的关系,所以说心理健康标准必然会分分合合,在曲折中朝着应有的方向不断前进发展;认识的一般规律是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心理健康标准也应该符合这个规律,加强对个性的研究,再把共性推广到个性之中去检验,从而不断前进发展。

心理健康标准与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的可能性。

现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于2007年9月开始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具有重要的划时代意义。毋庸置疑,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可以从侧面反映一个国家重视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显然还不够重视,中小学充斥着为应付各级领导检查而建的所谓的“心理咨询室”,只有部分有心理学资源的大学真正为一小部分学生提供了服务,而作用仅仅限于不出大事。毫无疑问,心理健康关乎学生的“品德”,尤其是学生的感恩之心,如果没有做好,即使是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未必是好学生,反而成为害群之马,危害更大。因此,应该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将它制度化、规范化。目前最为行之有效的措施是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在各级各类学校推行。这样既可以弥补体质测试本身的缺陷,又可以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方面对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价。这个模式的探索同样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2][3][4][5][7]余国良.现代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卫生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及解决对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3-9.

[6]陈光磊.论中国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标准[J].青海社会科学,2005,(1):69.

[8]杨青松,石梦希.心理健康标准研究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基础教育研究,2007,(5):49.

[9][10]杨志稳,刘毅.关于心理健康标准的再思考[J].云南电大学报,2005,7,(1):53.

心理健康标准的有关论文篇二

《多元文化下的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多元文化主义在西方国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一种声势浩大的社会运动,而且影响了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以至于心理学等。本文主要从多元文化的内涵,心理健康标准和心理健康标准的相对性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心理健康标准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特点进行制定,不能依葫芦画瓢,要兼容并蓄。

关键字:多元文化;心理健康标准;相对性

西方心理学的多元文化论被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森认为“以文化为中心的观点提供了除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对人的行为进行解释以外的第四个解释的维度,它的意义就像三维空间之后发现的作为时间的第四维度”。其中,多元文化的心理咨询和治疗已经成为一个重要领域。那么心理健康标准是否也应朝着多元文化方向发展?

一、多元文化的心理学内涵

多元文化思潮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以承认文化之间的差异为前提,强调多种文化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共存,反对以一种文化的价值标准来判断另一种文化的是非优劣;更反对某种文化居于统治或霸权地位。

多元文化论认为,文化是决定行为的重要因素。一种社会行为不仅受到行为者个体内部因素的调节,也为社会的文化因素所制约,而且由于个体的某些内部因素如需要、动机等也是在社会文化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因此从根本上讲,行为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他们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而孤立的存在,研究者也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背景孤立的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

虽然传统的西方心理理论在个人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下,忽视文化的作用,但并没有脱离文化,只不过仅仅反映了西方的主流文化。而当这些理论被当作一般规律而应用或推广到非西方文化中时,必然会导致将理论中潜含的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其他民族身上的局面,必然会导致以西方白人文化为标准来衡量和评价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倾向,从而得出不合适的结论。因此,多元文化论者并不要求完全放弃原有的心理学概念,而是要求更加关注文化在这些概念中的作用。多元文化思潮不是以竞争的姿态出现的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抗衡的作为“第四势力”的理论形态,而是对传统理论起到补充完善作用的元理论。

但需要指出的是,西方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所讲的个体文化身份的多样性,不仅指属于不同文化的个体的心理行为带有不同的文化特色,还指明了同一个体同时属于多种文化、其心理行为带有多种文化色彩的可能性。

二、心理健康标准的内涵

心理健康标准是衡量个体心理健康的客观指标,是制定心理健康量表、心理健康诊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依据。但由于受心理学各理论流派的影响,心理健康标准的界定纷繁复杂,充满了差异。目前我国学者判断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至少有7种:统计学标准、社会学标准、主观体验标准、生活适应标准、医学标准、心理学标准及发展标准。就这些标准而言,除医学标准较为客观,较少争议外,其他几种均存在极大争议。

纵观心理健康的研究方法,存在着两种思路:其一,遵循“众数原则”的思路;其二,遵循“精英原则”的思路。众数原则,这一原则假定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的心理行为是正常的,偏离这一正常范围的心理行为可视为异常,它集中体现了常态分配标准。但是,在西方一些学者制定心理健康标准时还遵循另一原则“精英原则”,这是马斯洛从世界近代史上38位成功的名人的人生历程中归纳出来的,可说是一种尺度最严的“精英标准”。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是其内在本性发展得最为充分的人,这样的人才代表真正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根据自我实现者的心理品质来确定,即以自我实现者所共有的那些心理特点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这一原则被西方其他一些学者所认同,如罗杰斯称作是“机能充分发挥”;奥尔波特称为“成熟”;弗罗姆看作是“有创造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马斯洛坚持以人的生物学基础作为衡量人类个体价值选择的唯一标准,并用少数“自我实现者”的价值选择标准去解释人性并确定人格健康与否,是有失偏颇的。因为个体价值选择受后天因素的影响并然是多元化的而不是一元化的。

三、心理健康标准的文化相对性

历史上,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跨文化的,还是受文化影响的,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人本主义者和其他研究者形成对峙。人本主义者的观点是容易理解的。因为他们主张以人的内在天性的实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且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类全体都有共同的内在天性,自然这种标准就应该具有文化普适性。但是其他研究者指出,心理健康标准往往有文化相对性,虽然有许多行为尤其是严重的精神异常在多数文化中都被视为异常,但也有不少行为在不同文化中有不同看待。一个被广泛引用的例子是对同性恋的看法。

由此认为,任何心理健康标准都深深地刻有特定时期特定社会文化的烙印。由于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因而使心理健康标准本身具有文化相对性和跨文化性的特征。主体通过活动作用于客体的过程就决定了心理的社会文化历史性,不同的社会必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的心理健康标准。因此,心理健康标准是相对的和受价值支配的,它具有社会性,并随着文化的不同而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标准是特定文化下的产物。

四、总结

根据多元文化理论和心理健康标准的复杂性,认为心理健康标准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也不可能存在单一的标准,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群体都应有自己的心理健康的标准,这样才能更好地判断个体心理健康的程度。而且心理健康标准的多元化也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不同的社会群体采用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将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M].TayorandFrancis,1999,16-19:114.

[2]高媛媛,高峰强.试析心理学中的多元文化论对后现代心理学的贡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

[3]马翠萍,茄学萍.建构中国文化视野下的本土心理健康标准[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7):83-85

[4]郑洪冰,朱军.西方多元文化心理学思潮评析[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6):172-174

这2种个性都是 人格健全与心理健康的终极人生意义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按照字面的意思,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览。

[1]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S].20xx.

[2]曹庆宝,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xx.

[3]刘凤林,心理健康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xx.

[4]衷华,论高校学生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xx.

[1]汪向乐,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31-36

[2]徐兰清,护理人员焦虑症状及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2):112-113

[3]李心天主编.医学心理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5

[4]徐斌,吴爱勤.护理心理学.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5]杨雪花.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20xx,17(2):66

[6]吴清平.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及其相关因素研究.国外医学社会学分册,1997,14(3):104

[7]符霞叶瑞繁,.医科大学五年制护理系女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南方护理学报,20xx,9(4):51

[8]陈妙研,王海燕,祝一虹.医学院校护理本科生职业心理素质的相关分析.医学与社会杂志,20xx,16(3):43

[9]曹枫林,历萍,高庆岭等,护理本科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试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研究.护理学杂志,20xx,18(2):83

[10]徐华芬,沈晓红,护理系实习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杂志,20xx,4,(2):7

[11]赵国军,姜凌雪,赵红莲.北京市本专科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承德医学院学报,20xx,18(2):138

[1] 李伯黍主编:《教育心 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 王道俊主编:《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版

[3] 张世富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版

[4]云南教育委员会编:《现代教育 理论 》,云南教育出版社,20xx年版

[5]丁志强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辽宁大学出版社,20xx年

1、[期刊论文]表达性艺术治疗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作用分析

期刊:新丝路:上旬 | 2021 年第 007 期

摘要:当前心理问题已经成为困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所以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大量的实际案例证明,表达性艺术治疗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阐述表达性艺术治疗的含义,其次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用的优势和主要举措。

关键词: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际意义;主要举措

2、[期刊论文]冲突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研究

期刊:林区教学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冲突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现象,但其负面作用并非无解。将冲突作为教育素材,可有效挖掘学生真正的意愿,明晰学生心理压力的来源,进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提供精准、有效的心理辅导参考依据。以冲突教育为视野,对冲突的教育价值进行深层次的解构。基于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冲突行为进行归因分析。基于冲突的教育价值和冲突行为的产生原因,确认基于冲突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开设心理咨询渠道,探究冲突的原因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通过定向心理建设,肯定学生对事物的辩证思维,弱化冲突中针对"人"的不良影响;开展团体情绪训练,提升学生情绪把控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降低冲突的产生频率。

关键词:冲突教育;教育资源;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

3、[期刊论文]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对策探索——以湖北工程学院新技术学院为例

期刊: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 2021 年第 007 期

摘要:本文通过对独立院校现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了解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为我国独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改革提供实例样本,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关键词:独立学院;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4、[期刊论文]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期刊: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2021 年第 004 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业、就业、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这使得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突出,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亚健康状况,抑郁、自杀、极端行为等情况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利用好网络这一重要平台,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的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热点。本文首先对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进行了简单的探讨,随后分析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面临的一些挑战,最后围绕所谈到的挑战,提出了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的具体策略。希望本文所提出的观点给各个高校在网络时代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有益借鉴,继而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网络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

5、[期刊论文]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期刊:科教文汇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属于应激性危机事件,造成了全社会的停工停产、国民恐慌,人们社交受限,情绪消极。对居家学习生活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该文基于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借助新媒体平台,设计了生命教育、情绪调适和社会支持三个教学主题,探索疫情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学生反馈参与度高、体验丰富,对生命的理解更加深刻,通过团体作用和朋辈效应,学生学会了调用自身的社会支持系统,自身不良情绪得到有效改善和疏解,收获颇多。

关键词:疫情;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生命教育;情绪调适;社会支持

6、[学位论文]高校翻转课堂教学设计与效果评价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为例

著录项

学科:教育技术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7、[学位论文]新建本科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研究——以山东D学院为例

著录项

学科:公共管理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8、[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调查研究——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

著录项

学科:教育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中图分类:教育心理学;教育学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调查研究

9、[学位论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体系研究——以淮海工学院为例

著录项

学科:公共管理硕士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中图分类:体育理论;高等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10、[学位论文]表达性艺术治疗在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著录项

学科:音乐与舞蹈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19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表达性艺术治疗

1、[期刊论文]基于心理契约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的发展路径探究

期刊:《黑龙江教育:综合版》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面临关注度低,读者忠诚度低等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建立—稳固—忠诚的角度切入,从读者和订阅号主体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此类订阅号的进入机制和发展路径,构建关注度高、忠诚度高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

关键词:心理契约;高校;心理健康;微信订阅号

2、[期刊论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期刊:《学周刊》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新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时代,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而中小学生存在着许多心理健康问题,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他们智力活动的开展和道德品质的完善,还能有效地预防他们的违法犯罪。学校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因素;重要意义;措施

3、[期刊论文]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提升及其培养

期刊:《学周刊》 | 2021 年第 003 期

摘要:一直以来,学校和家长都特别重视小学生知识的传递和思想道德品质的教育,却忽视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面对小升初学习压力过大,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就需要班主任细心观察,一旦发现学生有任何的情绪波动,要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关键词:班主任;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

4、[期刊论文]谈心理健康教育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

期刊:《文学少年》 | 2021 年第 002 期

摘要: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国家教育机关对于农村小学的教育培养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的内容之中,而当前农村小学心理健 康教育工作特色化的要求就是要求从各个领域与各个层次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文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优化课前教 学设计、增加学生的涉猎,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制定新的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事倍功半、充分利用学生身上的优势资源以及特点, 提升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班主任心理健康;农村小学;小学教学;合理运用;策略

5、[期刊论文]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究

期刊:《文学少年》 | 2021 年第 001 期

摘要: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有效提升同学们的心理素质,并且教育的模式是多元化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帮 助同学们更好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压力,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能够促进素质教育与立德树人基本目标的实现。但是,因为在当 前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中依然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对有关孩子们心理健康发展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研究已经变成当前 必须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新形势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6、[学位论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入学适应”主题开发研究——以与Q老师协同探索为例

著录项

学科:教育学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1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7、[学位论文]心理健康观的重构及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启示

著录项

学科:应用心理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8、[学位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升大学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影响研究

著录项

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9、[学位论文]遂宁市安居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

著录项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10、[学位论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初中一年级学生心理弹性影响的研究

著录项

学科:心理健康教育

授予学位:硕士

年度:2020

正文语种:中文语种

小学生自卑心理的论文

自卑可以解释为:轻视自己,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自卑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缺陷,每个人的自卑程度都不一样。那些自卑的学生为自己套上了无形的精神枷锁,使自己陷于焦虑和苦闷之中。具有自卑感的学生,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更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那么为什么现在的小学生会产生自卑感呢?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1)学生自身(2)家长的期望过高(3)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高标准。下面我将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真人真事来来详细讲解这三个方面。(1)学生自身学生们都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背景。有的学生生活的无比优越,爸爸妈妈宠着他,爷爷奶奶护着他,要什么有什么,而有的学生生活的十分艰苦,就连买本课外书看看也是一种奢望。有的学生生来就幸运,四肢健全,头脑伶俐,而有的学生生来就有缺陷,不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正常活动,下课只能自己静悄悄的爬在课桌上,其实他们内心无比的苦闷,他们是多么得希望自己能和其他小朋友一样走,一样跑,一样跳,一样的嬉戏玩耍。我在实习的时候,班里有一个不幸的学生,他从小生了一种病,两腿的营养吸收不均匀,导致一条腿极细,另一条腿极粗,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严重,为了保住他的命,他爸妈只能忍痛割掉他的一条腿,帮他装上一条假肢。每次我进教室总是看到他趴在课桌上,周围有没有什么同学在跟他聊天,上课也不见他举手发言。在他的脸上我只看到了他的孤独和自卑。相貌的丑陋,生理的缺陷,经济条件的差距,都会使现在的小学生产生自卑感。 (2)家长的期望过高 现在好多家长总是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他们总是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或是与同事的孩子做比较,但是他们从来就没有考虑他们的做法是否会给孩子带了更大的压力,甚至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心理。 (3)教师在教育教学上的高标准 众所周知,学校教育在其他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老师在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在的教师承受的多方的压力,对他们的学生要求过高,往往以高标准向学生提出要求。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这样的要求,则会失去信心,若在加上教师的不客观的评价,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感。实习期间。总是能听到一些老师这样说自己的学生: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不会做,你还能做什么。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已经深深伤到学生的心理。 作为班主任,我会在班队会上,结合一周来的班级工作情况进行一一表彰,让优秀者上台做经验介绍或工作感受,尤其对有自卑心理的学生,更是细心观察他们的细小变化,进行大张旗鼓的表扬,我还关注家长对这些学生评价,他们一旦有进步或突出表现,我就会告诉家长,并要求应该对其进行奖励。学生的积极性高了,班级工作上去了,更主要的是学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卑,完善自我评价 做为教师的我要告知我的学生,当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比自己优越时,不要疑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只有当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才能提高自信心,在学习或生活上要学会取长补短。(3)发现闪光点,给学生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教师的表扬对学生的进步具有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对自卑学生而言,教师更应该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平时的活动中,多给自卑学生创造表现的机会,让他们成为活动的主角,体验到活动的喜悦与成功。课堂回答问题时,提问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自卑学生会回答,从而产生自信心。久而久之,学生的自卑心理就会逐渐退去,重拾自信,使他们迈向成功的彼岸。 (5)与家长沟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的自卑有来自于家长和教师的高要求。所以教师要与家长多沟通,双方不要过高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孩子毕竟是孩子,不要给太多的压力,有时候压力不一定能转化为动力,反而会成为前进的阻力。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教师的教育,所以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一点一滴,有效的帮助自卑学生克服自卑,找回往日的自信,让他们在一个轻松的氛围中成长。

多交朋友。小学生要多交朋友,可以交些笔友,经常书信来往;生活上要有比较要好的朋友,平时一起玩,一起学习。而且尽量跟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不要自己一个人孤零零的玩,要懂得关心小朋友,要懂得好的东西一起分享,不要太小家子气,小气的人是没有朋友的,要不要太野蛮,动不动就打人。打人的小朋友是交不到朋友的,要友善往来。

多参加集体活动。参加集体活动,可以增进同学间的感情,也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平时多可以参加一些文艺演出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胆量;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上,参加一些多人集体活动,比如打篮球等;还可以参加社区慰问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认识,升华自己的思想。

课上大胆回答问题。小学生已经开始懂得害羞,有时老师一提问就脸红,回答问题也不敢大声,感觉缩手缩脚的,不敢大胆回答问题。本来懂得回答的问题却不敢回答,怕答错。一方面,平时要大声说活,说话要自信;另一方面,同学相处时,要主动多交流。

遇到困难主动求助。自卑心理一般是长久积压的心理过程。平时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就放弃,不懂得求助同学老师。不求助,问题就得不到解决,最总产生自卑的心理。平时,小学生遇到什么问题首先要求助老师,第一是时间把问题解决了,不积压问题,就没有压抑,久了自信心就会慢慢来了。

积极帮助别人。做好事可以得到乐趣,获得优越感,也能克服自卑感。在学校里,可以帮助小朋友完成任务没有完成的任务,或者帮助小朋友完成不会做的题目;生活上,可以给予需要帮助的老人做些事:扫地,倒茶等;在家里,按时完成学校的作业后,需要做一些家务活。

培养积极乐观的态度。小学生生活态度要乐观,遇事要往好的方面想。不要一遇到不开心的事,就悲观失望,容易自卑。小学生要学习先进事迹,学习他们遇到困难坚韧不拔的精神,积极乐观的态度;学习他们苦中有乐,不畏艰难的意志,不断磨练自己的经历,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态,迎接明天的升起的太阳!

END

凡事要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希望这个经验能带来实际的帮助。

如何培养孩子自信心?

如何克服心理障碍 心理学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机能。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无不受其自身心理因素(如动机、兴趣、情绪等)的维持、定向、激励或强化作用。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各种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的显现,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他本人的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如何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心理状态进行引导,从而优化心理素质,提高教学教育效益,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而学生心理障碍包括自私心理、保守心理、自卑心理、焦虑心理等诸方面。下面是我对其中几种心理问题所做工作的一点体会。 一、培养集体主义,克服自私心理。 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举止只考虑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为出发点,而没有从社会大局和集体利益着想。这类学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学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学高峰的事业,他们自探能力和自学精神很强,能尊师守纪,勤学苦练,但因经常埋头学习,往往集体观念比较薄弱,甚至于对集体工作漠不关心,只为个人的前途、个人的利益着想。 对于这类学生,既要发挥其学习上的积极性,更要抓住尊师守纪听从教导的特点,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使他们能以其优秀的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去影响和带动其他同学,成为关心集体和关心他人的带头人,达到既帮助别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为此,我首先在全班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集体主义是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国家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人们相互关系、人们对待集体、对待国家的基本行为准则,具有良好集体主义精神的学生,一切言行应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结合。然后我根据他们的特长和意愿,分配适当的工作,让他们管人,同时受人管,让他们去处理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以逐步培养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我”融入集体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优良,处事公道,在同学中有影响,班干部愿意倾听他的意见,但他的思想顾虑较多,不敢与不良现象作斗争,对一些违纪事件未能大胆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实反映。我便注意指导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及时检查;有了点滴成绩,表扬他;出了问题,我为他承担责任。于是他主动大胆工作,不仅惜时、刻苦拼搏、成绩优秀,而且处处关心集体,为建设“团结、友爱、求实、进取”的班集体出点子,还组织团员开展活动,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后进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与班集体荣誉联系在一起,在他的影响下,全体班团干通力协作,全班同学共同拼搏,在学校举办的田径运动会和艺术节上,大家齐心协力、勇于进取,敢于与强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学期末,该班团支部被评为三水市“先进团支部”,该班被评为年度学校“文明标兵班”。小李同学自己也被评为“优秀团干部”。 二、激发学习热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维持现状,不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这类学生仍能尊师守纪,学习成绩较好,但缺乏竞争心理,满足于现状,学习不肯花大力气,抱有“完成任务”的观点,只求“平安毕业”。对这类学生,应采用以鼓励和激发教育为主的方法,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个面向”、“四有”思想和实例开拓他们的视野,尤其是要依据形成其观念的心理因素,扬长避短,做细致的启迪工作,学习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们同尖子一类学生解同样的综合题的同时,也尽量为他们创造显露自己才华的机会,堂上提问时注意照顾他们,将问题设计得稍浅些,使这类学生达到“跳一跳,终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这对于安于现状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调动。另外,注意及时表扬。心理学表明,每个人都愿意听到别人称赞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学,头脑灵活,但数学成绩一般,进入高二学习数学劲头仍不足,一心只求毕业就可以了。有一次测验,这位同学数学得了65分,虽然在全班同学中属于中等的成绩,但比过去已有了进步。因此,我抓住这一机会,在课堂上表扬了他,并在个别谈心时对他的进步,近期的投入给予充分的肯定,从此他学习数学的热情高了,经常钻研数学题,不懂的主动去找我弄个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赠他一本《高考数学解题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勤学钻研,结果成绩大有提高,中段考试跃上85分,并且成绩一直维持至今,处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扬而激发好学热情所取得的成绩。可见,教师能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表扬肯定学生作出的努力,将对学生的进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当他们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会增强竞争意识,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发挥。 三、树立学习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点,而是过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别人面前言谈、做事总认为别人会耻笑他;自我感觉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别人,毫无自信心。上述表现容易发生在智力水平较低的学生身上,因为他们无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失败的情绪体验较多,加之听到的更多是训斥和嘲讽,更使他们与周围的人关系淡漠。 对于这类学生绝不应抛弃他们,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爱心,这种爱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导他们正确对待自己,摆脱自卑的阴影,找回自信。记得有位美国诗人曾经讲过:“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若一个人丧失了自信心,缺乏内在的动力是不可能积极进取的,要发掘他们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向爱迪生、陈景润、张海迪等人物的事迹学习,排除心理障碍,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来,抬起头来向前走。二是要在学习中“拉”他们一把,耐心为他们补习基础知识,指导他们解题,按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给他们布置作业,另外,把基础好的同学找来,向他们说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们配合搞好班集体,然后把基础差的同学分配和成绩好的同学共桌,以方便帮助鼓励基础差的同学。再者,教学中注意分层次讲授,设计不同档次的问题,使他们从“不懂”转变为“开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识地选一些题对他们提高,或巡视堂上练习时发现他们做对,就让他们在黑板上版书演示,使他们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消除了他们的焦虑和自卑的心理障碍,增强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以上是笔者多年教学实践中所得一点体会,在教学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绩,今后还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新经验,争取更大的成绩。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