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青春版的剧本与老版不同。老版的戏折为:第一出 标目第二出 言怀 第三出 训女 第四出 腐叹 第五出 延师第六出 怅眺 第七出 闺塾 第八出 劝农 第九出 肃苑第十出 惊梦 第十一出 慈戒 第十二出 寻梦 第十三出 诀谒第十四出 写真 第十五出 虏谍 第十六出 诘病 第十七出 道觋第十八出 诊祟 第十九出 牝贼 第二十出 闹殇 第二十一出 谒遇第二十二出 旅寄 第二十三出 冥判 第二十四出 拾画第二十五出 忆女 第二十六出 玩真 第二十七出 魂游第二十八出 幽媾 第二十九出 旁疑 第三十出 欢挠第三十一出 缮备 第三十二出 冥誓 第三十三出 秘议第三十四出 诇药 第三十五出 回生 第三十六出 婚走第三十七出 骇变 第三十八出 淮警 第三十九出 如杭第四十出 仆侦 第四十一出 耽试 第四十二出 移镇第四十三出 御淮 第四十四出 急难 第四十五出 寇间第四十六出 折寇 第四十七出 围释 第四十八出 遇母第四十九出 淮泊 第五十出 闹宴 第五十一出 榜下第五十二出 索元 第五十三出 硬拷 第五十四出 闻喜第五十五出 圆驾而青春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九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着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拾画,叫画�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的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惊梦�、�寻梦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与理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沉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璞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在此之前,听过张继青、华文漪版本的,甚至梅兰芳的录音,若论华丽和丰富之美,若论沧桑之美,若论婉转之美,大师们胜过一筹。可大师们演绎丽娘之时,都已“青春不再”,我们听得出的唱腔之外的韵味,也得于丰实盈厚的岁月沉淀。沈丰英版的丽娘,以青春年少之身演绎牡丹般娇艳正浓之人,多了许多青春柔美的味道。这种青春,有些逼人地真实,甚至闭上眼眸,耳中丝丝婉转,恍然以为不在今世,而在宋代了。尽管白先生的牡丹亭遭到南北一些传统昆曲艺术家的非议,认为青春版的主演的身段唱腔尚需锤炼,认为以短短一年的时间排练整整一本戏,实在有粗制滥造之嫌疑,老先生们忽略了,在美轮美奂的昆曲艺术的生存和极端高雅之间应该如何择?当大众开始为古典美而震撼的时候,昆曲回春的时候也到了。
1)昆曲文化价值2)昆曲艺术格调3)昆曲经典剧目赏析4)昆曲传播路径;
昆曲历史久远,素有百戏之祖之称,文人雅士的大幅度介入,从一开始就有着清新脱俗,典雅别致的特性,以至它的"声腔"永远都是那样雅雅的、酥酥的、糯糯的,夹杂着书韵。下面和我一起来看看有哪些方法吧!
1.岳、石发音的缺点
昆曲小生发音分三种:阴嗓(小嗓)、阳嗓(大嗓)、小阳调(大小混合嗓),特别强调交替使用。岳和石在曲唱上各自发音是有缺憾的,虽然都在用技巧极力掩盖,但这种缺憾是由具有女性特点的生理条件造成的,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岳(指现在的岳,80年代岳发音稍正)的发音基本都在头腔音,难分阴阳。从听觉上很难分辨大小嗓,高音区的小嗓比较宽厚,这跟她本人的音质有关。沈先生曾指出她“缺小阳调”,从现在来看也是这样的,所有发音指向越剧——明显没有膛音、没有昆曲小生的胸腔/腹腔的较低沉浑厚大嗓。
石。相对于岳来说,石的大小嗓比较清楚,且有膛音。她音质比较清亮,但嗓音不宽。这个缺点在大嗓上很明显体现出来。她在小阳调和大嗓的控制上很有特色,发声位置是靠后的,声音很扁,吐字多带膛音,以增强力度。这并不是传统昆曲的发音。石主要靠气息调节,弱点和岳一样在于,声音只能上去,但下不去!
总结:岳石共同的很明显的缺点就是胸腹音的大嗓的缺失,听上去很薄弱。这也是为什么她俩不唱大官生的原因!(蔡伯伯多次强调大官生就是唱膛音。。寒)女性声音较窄,气力相对不足,这是生理决定的。相对于曲唱,两位老师的舞台表演更值得称道,都十分地,有特色!
扩展阅读:
一直以来昆曲被人以‘宫廷艺术'、‘文人艺术'供奉着,虽说它在明末清初曾经风靡一时(‘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就是昆曲鼎盛时期的真实写照),但是昆曲的这种特性注定它是小众的艺术,‘阳春白雪'的昆曲正是以这样的高姿态‘曲高和寡'着。京剧的形成不过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他的"声腔"艺术的发展却达到了相对的极致。无论生、旦、净、丑,各个行当匀称相长,流派纷呈,形成了全面开花的局面。尽管时代改变了,但是京剧留在我们心里,挥之不去的还是他经久不衰的大量唱段(声腔)。何谓"声腔","声"即声带也;"腔"即口腔也。"声腔"就是通过声带的不停振动把声音从口腔中送出来。每个人都有一副声带,但每个人的声带都不尽相同(有肥有瘦),因此出来的音色,效果都不同。正因为如此,才会有(像梅、尚、程、荀;谭、余、马、杨等等)流派的涌现。京剧的"声腔"尤其体现在它"发声"的技巧上面,四大名旦,十大须生我就不一一例举了。从古到今,京剧和昆曲小生演员都是非常难培养的,京剧也就出了三只"老虎"即姜妙香、俞振飞、叶盛兰,昆曲就更少了,俞振飞是其代表人物。为什么小生不能像青衣、老生、花脸那样人才辈出呢?我认为,这跟我们小生行当"发声"的高标准、高要求有着密确的关系。因此,在这我主要想谈一谈京剧和昆曲小生的"发声"。
一.京剧和昆曲小生的"发声"
为什么我说京剧和昆曲小生的"发声"是高标准、高要求呢?因为它不同于其它所有的行当,你看,旦角用的是"小嗓",老生用的是"大嗓",而小生却是"大小嗓"并用,也就是用旦角的"小嗓"来发老生的音,并且小生还分很多种(有稚尾生、官生、巾生、穷生等等),每一种"发声"都不尽相同。所以,让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们的"发声"特点和方法吧。
(一)京剧小生"发声"的特点和方法
京剧小生和京剧旦角都是用小嗓子来塑造人物的,因此我们的先辈为了区别于旦角,在小嗓的基础上创造了"龙音"、"凤音"、"虎音"。"龙音"即‘龙调'是京剧小生唱法之源,萧长华老先生说过:"在皮黄戏逐渐形成以及在它开始盛行的时候,小生的唱腔中有一种称为‘龙调'的唱腔。这种腔是用宽嗓唱的,腔调比较接近老生的腔,声调非常高亢,有些类似今天‘娃娃生'的唱法①"。所谓"龙音",唱时像行云流水般,由于‘龙调'的调门非常高,唱的时候光用宽音是盯不住的,必须以整个胸腔为‘底座';气自‘丹田'一蹿而起;"牙关"打开,"内口"张开,这些动作基本上是同时进行的。"凤音"接近于旦角的音色,但是唱法和劲头不一样。大小嗓掺着用,俞振飞先生说:"姜妙香先生借鉴旦角的唱腔唱法,贵在‘化得好'。虽说他的[娃娃调]吸收了许多旦角腔,但都已使之小生化了②"。尽管融入旦角的腔,而唱法仍必须带有阳刚之美。该拔高的地方就得高耸入云,该出亮音的时候就得响堂。"凤音"唱时流畅委婉、棱角分明;必须以气带声、声情并茂。要以高亢的情绪带动气息,积极主动地配合声音的流动。用气息裹住声音,使声音听上去饱满醇厚;丰富充实而情韵不匮,具有立体感。"虎音"是小生和旦角在唱法上最根本的区别。萧长华老先生说:"小生的唱要有‘虎音'③"。虎音指的就是刚劲的音,吐字要有力,行腔起落也都要有力,从我个人的经验角度来说,我认为"膛音"也应该算在"虎音"里面。"膛音"即小嗓的低音。它是一种来自"胸腔"的共鸣,在低音区把小嗓放宽放亮,使它听上去能和中音区统一。而"虎音"同样来自"胸腔",但它始终是贯穿于低音区和中音区,乃至高音区。唱来气宇轩昂,虎虎生威,当然,更多的是靠气息的支撑。小生的唱必须要有"虎音",吐字行腔由始至终都要带刚劲儿。老前辈著名小生徐小香先生唱《监酒令》,大段的[二黄慢板]、[西皮原版]等,用的就是"虎音"。这些唱腔的结构和格调,几乎和旦角没有什么区别,但徐小香唱来,犹如虎啸龙吟。由于他唱得好,使人听起来确信是小生决不误会为旦角。
我觉得京剧小生的"发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即以周瑜、吕布这种"武小生"为主的,多是"龙音"和"虎音"相结合的方法辅以"凤音"。一种就是以许仙、梁山伯这种"文小生"为主的,多是"凤音"和"龙音"为主旋律而辅之以"虎音"。当然还有像陆文龙、李存孝等以武功身段为主的"武小生",在这里,我主要想讲讲前面两种。我的京剧开蒙戏是《罗成叫关》,它是一出典型的‘龙'、‘虎'音并用戏。一上来就是一套完整的〔唢呐二黄〕,这种唱腔必须用演员的声音盖过唢呐的声音,我们常说的"嘎调"再这里得以体现。这出戏表现的是自刎疆场英雄的气概,故以唱腔古朴简洁,浑厚磅礴著称。整个唱段要以头腔共鸣为核心,喷口要有力,由于整段唱腔都非常高,声音要求"低开高走",‘挂'在上面,我为什么说声音要‘挂'在上面呢?因为,声音在非常高的`时候,很容易虚掉,发飘,就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因此,‘挂'在上面,下面要像有根线一样拽住它,声音越高,下面拽得越紧。"龙音"和"虎音"再这里得以发挥到极致。为了把这出戏学好、学瓷实,每天清晨六点不到,我就跑道学校操场旁边的竹林里‘喊嗓子'。我的导师毕高修先生,嗓音圆润、色泽透亮。他每天领着我一起喊,一喊就是两年多,这段宝贵的时间让我受益非浅。老师让我模仿他的声音,用‘伊'‘啊'或拌上音符‘ 1 3 5ⅰ5 3 1 '来进行训练,老师唱一遍我跟一便,还用‘哈气'来锻炼气息的弹性。要求气息:短促、有力;小腹:收紧、外扩(感觉)。"文小生"顾名思义就是文弱书生,因此它的"发声"就不能太冲,"虎音"稍微收敛一点。就拿叶盛兰的《柳荫记》〈远山叠翠〉一段〔西皮原版〕来说吧,他在这段描写山峦叠翠,碧波小桥,鸟语花香的唱段里,运用柔和甜润的"凤音"唱出了梁山伯温文儒雅赞美大自然的心声;而又在〈我好似万箭穿心〉〔西皮小导板〕和〔西皮散板〕里,使用"龙音"来表现高腔,唱来难度较大,但他却能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低腔,他又运用了"擞音"、"哭音"等来表现人物,使人物有内涵、有深度。这种"文小生"的发声训练基本延续了"武小生"的方法,只是在塑造人物时略有不同。我们都知道假嗓子是‘伊'音好‘啊'音差,因此我们还要用‘呔咳'、‘呔!马来--'等开口字来训练喷口和开口音,这很关键。
(二)昆曲小生"发声"的特点和方法
昆曲小生的"发声"主要分"大嗓"、"小嗓"、"中(阳调)嗓"。昆曲泰斗俞振飞说过:"唱昆曲小生曲子,必须交替使用大小嗓④"。一般习曲之人都知道D调‘ 3 '以上的中、高音要用"小嗓"唱,D调‘ 3 '以下低音用"大嗓"唱,"中嗓"即‘阳调',就是大小嗓过渡的音。"大嗓"即本嗓、真嗓。它低柔沉缓,唱来容易声音塌坠,露出嘶哑低沉的喉音。所以要用底气托住,使它平稳、饱满。《玉簪记》〈琴挑〉[懒画眉]一段就是典型的唱段,音调低沉,把潘必正寄居尼姑庵,孤欹独枕、闲步无聊的心境表露无疑。整段旋律在低音区流转,特别是‘月明云淡'这句,低音‘ 3 '贯穿始终,这对演员嗓音的要求非常严格。 "小嗓"即假嗓。唱来清新委婉、流丽悠远,昆曲的声音绝大部分都在中、低音区,因此特别强调:身心放松、两肩下垂、一唱三叹。当然高音区也很重要,例如《长生殿》〈迎像哭像〉[快活三]‘ 俺只见宫娥们 ' [朝天子]‘ 存殁参商 '‘ 你在哪厢 '等等。这些高声部在这折戏里可谓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表现唐明皇在看见杨贵妃的雕像时,心生思念、悔恨交织的情绪至高点,它既是一种感情的宣泄、也是一种情绪的渲染。唱时爆发力十足,必须依靠强而有力的腹肌、利用横膈膜的弹性作为依托,使情绪能够在霎那间随着气息喷发出来,这在昆曲里也是十分常见的。"中嗓"是大小嗓过渡的声音,也就是昆曲里常说的‘阳调'。这种音既不是旦角的尖嗓,也不是老生的阔嗓,它是昆曲小生特有的阴、阳调相互渗透的过渡音,这种阴、阳调在昆曲的每个曲牌里都是有所体现的。《牡丹亭》〈惊梦〉[山桃红]‘则为你如花美眷'里如花美眷的音符‘ 1 2 1 2 1 2 6 ', ‘ 1 '是真声:气要拎起、托住,‘ 2 '是假声:声音要含住、气息要顶住(这是关键);《长生殿》〈迎像哭像〉[端正好]‘是寡人'的寡字,音符是‘ 2 ',‘比翼孪凰'的凰字,音符也是‘ 2 ',它们都是在‘ 2 '音上放‘阳调'的,也就是说,这个‘ 2 '必须真假结合。前面[山桃红]的‘ 2 '音是假声,唱时要先由前面的真声滑到假声;后面[端正好]的‘ 2 '是真声,唱时却是从前面的假声滑到真声。‘阳调'不好掌握,唱实了扎耳、生硬;唱虚了出不了音、和旦角没区别。因此,我认为这是昆曲里面的‘真声阳调'和‘假声阳调',也就是真嗓放宽和假嗓放宽发出的声音。这种‘阳调'乃昆曲小生特有,也是区别于昆曲旦角声音最重要的标志。
我觉得昆曲小生的"发声"也不外乎两种。一种即以唐明皇、建文帝、李白等等,以戴髯口、穿蟒为主的"官生",并且以洪钟大吕般的声音赋予其地动山摇的气魄。一种即以柳梦梅、潘必正、秦钟等等,以拿扇子、穿褶子为主的"巾生",并且以声若游丝、一酣三宕的声线赋予其翩翩潇洒的柔情。昆剧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素有活‘ 唐明皇 '之雅号,他塑造的‘ 唐明皇 '实有乃师(俞振飞)之风范。我的"官生"开蒙戏《迎像哭像》就是蔡正仁老师教的,老师说:‘唐明皇'是皇帝,必须要有皇家气派。首先要从声音上面去塑造它,要求声音,要沉稳厚重、坚若磐石;要有气势、有力度;要像大吕洪钟一般。老师还说,为了模仿俞振飞老师的声音,每天跑到河边喊嗓两个小时,而且经常用京胡来吊嗓,一吊就是好几个小时。老师教我们用‘ A '即‘ 啊 '音来练习,‘ 啊 '是开口音,只要微微张口,不断用气息冲击声带即可。要求:站如松,身体自然放松;下巴微收,抬软腭;嘴角微抬(微笑),提笑肌。昆剧表演艺术家岳美缇,乃当今昆曲界德艺双馨的"巾生"翘楚,她塑造的"巾生"形象,个个栩栩如生、气韵流芳。我跟老师学了《拾画叫画》、《偷诗》、《湖搂》等戏,老师反复强调说:你所表现的人物是个年轻的书生、俊朗的才子,从声音上,首先就要年轻、挺拔、漂亮。怎样年轻?首先声音必须具有‘儒气',不能过于洪亮,而又不失清亮悦耳、清新雅致,这就需要有充足的气息来控制声音。要求:气沉丹田,蜻蜓点水;字字珠玑,音膛相会。老师要求我们用‘笑声'来练气息,由高到低、由矮到高;由小声笑到大声、由大声笑到小声。
二."发声"的误区与科学的"发声"
我们都知道,追求"大嗓门"是很多演员的通病,就怕别人听不见。这种"大嗓门"近听挺响堂的,但是不打远,金属音不够,传不出去。我们再听一些老先生的唱片,他们的"发声"都是近似于小声‘哼唱'这种,但是调门是高的,就像生活当中的讲话一样,只不过它是有旋律的。这种像讲话一样的"发声"是"松弛"的,也是我们当前一些演员所不具备的,它是靠气息来支撑,气息是声音的动力、源泉,没有气息就不会有声音的存在。任何人,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都一定是用肺部经气管来传递气息的,因此,无论有意还是无意,都有或多或少的共鸣,区别只在于共鸣的质量而已。而共鸣的质量却取决于气息与声音如何调配和处理,首先让我们来谈谈"发声"的误区吧。
(一)关于"发声"的误区
现在的一些演员(小生)在"发声"上存在的"大嗓门"问题非常普遍,以为声音越响亮越好,其实不然,这样很容易造成声带与喉部肌肉的过分紧张和气压推力的过于猛烈,从而导致声音过实、僵硬,流动性差,缺乏弹性和柔美之感。长期用这种习惯"发声",声带很容易发生各种病理变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声音‘塌钟'、‘声带小节',现在的一些演员在四、五十岁就出现‘塌中'情况,这都是其用声不当造成的后果,这是误区存在的一方面,也是我们演员自身的误区。俞振飞是昆曲界‘泰斗'级的人物了,他吸收、借鉴了京剧的发声,使其在京剧和昆曲里面如鱼得水。在他八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嗓子还是那样有共鸣、有金属味。当然,这离不开他"发声"的科学。误区存在的另一方面,是当前的戏曲教育误区。什么是正确的"发声"?我相信,每个老师都能讲出一套与"发声"有关的理论,关于正确与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罢了。这就是目前戏曲教育界的现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老师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西洋发声的训练,却用这种他自己也在摸索的、吸收借鉴过来的方法在施教育人,这种方法也许适合他自己,但并不适应每一个人。一味的叫学生‘打开、打开、再打开,'无止尽的打开只能让声音空洞无力,缺乏色泽和明亮度,而且容易造成声带的疲劳和麻木。这种情况屡屡出现,我"道听途说",中专在校期间的一些重点培养对象,到头都把嗓子唱没了,相反,那些曾经被搁在一边的、不被看好的同学"幸免于难",最后"破土而出"。说得好听是"倒仓"的结果,细想来,何尝不是老师们在教学上面的败笔呢?我非常幸运能同时接触京剧和昆曲艺术,但同时也让我尝到了在声音的"鬼门关"里那种痛苦的滋味。由于我有美声唱法的基础,在我刚接触京剧和昆曲的时候还是很容易就上手的,那是因为我可以不必过多的考虑别的,只需单纯的把声音发好。随着对京剧和昆曲的进一步了解,问题也就出现了,怎样处理京剧、昆曲和西洋发声之间的关系?三者之间的气息如何协调?我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以至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丧失信心、苦苦相撑、难以为继。幸运的是我及时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尽管我的声音还处在修复时期,但我希望把我的经验提供给大家,希望大家尽量少走弯路。
(二)关于科学的"发声"
关于科学的"发声",意大利人有一句老话:"歌唱的艺术就是研究呼吸⑤"。我国古人也曾高度地概括:"夫气者,音之帅也;气为声之本,犹如树之根;气动之声发;善歌着必先调其气⑥"。可见,对于科学的"发声",自古到今、从内到外都有一定的定论,那就是呼吸对于一个歌者的重要性。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正确的呼吸状态。
1.正确的呼吸及运用
呼吸,太极里通常称之为"吐呐",吐即呼气,呐即吸气。吸气的状态:首先是身体姿势要正确。无论坐还是站,都要保持上半身端正平稳、自然挺拔、立腰挺胸的状态,双肩、脖颈、下巴、牙关、舌头等一却非呼吸器官都要放松,让呼吸器官处于自然的工作状态。口微微张开,口鼻并用,让气流同时进入肺部。同时,肋骨像扇子一样自然打开,胸腹部和腰围四周向外扩张,气息感觉慢慢下沉,横膈膜下压,但小腹要微微收紧,以托起横膈膜,不使之过分下降。呼气的状态:为了持久的"发声"和掌握、支配声音变化的本领,就必须要有相对松弛的呼气状态和均匀有节制的呼气能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吸气时的状态,同时渐渐收紧小腹,向内向上托起胸腔,形成吸气肌肉群与呼气肌肉群的对抗力量;然后,以横膈膜与腰腹肌的收缩力量,将气息集中到身体中央形成一个气柱,有控制、有节制地将气息通过呼吸道送出口外。当然,这种状态对于戏曲(京昆小生)演员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它是一种逢动必舞(武);唱、念、做、打并重的综合艺术。所以我们戏曲的"发声"状态被提炼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它必须‘内紧外松',比较抽象,你必须去冥想,把身体外在的一切器官都‘松'掉,但在身体的里面却有一股气流在流动,它灌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它更像是在打太极,这股气流由内透外,在你身体的周围形成一个强大的磁场,只有这样你的声音才不会受到外部的干扰。
2.呼吸对于"发声"的重要性
早在一千年前,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中,就利用医学科学,将歌唱呼吸总结出来:"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至喉乃噫其词,即分抗坠之音,既得其术,即可致遏云响谷之妙也⑦"。自外国的"西洋发声"传入中国之前,纵观我们的一些前辈艺术家,他们在声腔艺术上都有令人 "叹为观止"的造诣。别的行当我就不细数了,小生这个行当吃力不讨好,要求"五子登科"(嗓子、翎子、扇子、褶子、靴子),嗓子排在第一位。叶盛兰就是京剧小生史上一位杰出的代表人物,他的"发声"可谓登峰造极,曾经有国外的专家盛赞他的声音是中国的古典唱法,我觉得他的声音具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妙。他的气息真是动时"多则千发、少则毫厘"。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洋发声"开始风行,戏曲也开始吸收这种外来的声腔营养,叶少兰是我最想说的一个。他是叶盛兰的儿子,各方面条件优越,惟独没有嗓子,以至他一直都唱出不来,是科学的方法再造了他。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他要比别人早到两小时到后台喊嗓、练气息才能保证每场演出的顺利进行。石小梅是当今昆曲界四大小生之一,她对昆曲的诠释有她独到的一面(特别注重气息对声音的控制能力),享有"气韵"小生之雅称。她的气息和声音自然流畅,高低音运用自如;她的气吸得深,吸得自然,唱时喉咙不使劲,是典型的气音结合唱法。这种呼吸和吐呐的运用直接关系着你对声音的掌控能力。
3.如何寻求科学的"发声"
如何寻求科学的"发声"?最重要的就是要减少追求"大嗓门",用 "松弛" 的声音来获取优美的效果。如何才能获得"松弛"的声音呢?我曾经师从上海音乐学院的声乐理论教育家谭冰若教授,学习的是意大利正统的西洋歌剧"发声"。谭冰若教授把声音比做一个建筑,即声音的建筑。他说:优美的声音是靠"松弛"来得到的,声音是建筑,就必须有梁,必须有柱,还得要有地基;那些理论都是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要的是既看得见又摸得着的,能切实改变我们声音条件的东西。他说:我们要用哪里的力量来歌唱(发声)?我们要把脸部的力量尽量减至零分,只用额头的力量。要求:"下巴贴脖、喉头下放、五官放松、顶天立地"。用‘哇'字来训练,先用‘ W '把声音送到前端,在前端形成柱子变成‘ A '字开口音,声音靠前,提起到达眉心前方,形成一个盖口,这就是所谓的梁。柱有了,梁也有了,当然不能没有地基,喉头以下都是我们的地基,地基越深建筑就越牢固。我觉着和我们戏曲(小生)的"发声"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下巴贴脖,我们也讲梗脖,这样有助于竖起咽管;喉头下放,把喉头稳定在深吸气(打哈欠)时的状态,唱得好的,气息顺畅之人,终究是喉头托着声音的;五官放松,对我们来讲就更需要了,保持微笑的深度(一点点),这样不会带来面部肌肉的紧张,从而影响你所要表达的情感;顶天立地,就是要求我们上下顺畅,气息贯通,我们戏曲要求:脚粘着地,气息灌到地面以下;头顶着天(感觉),气冲九霄。气息也是随着我们的声音高低来取决于地基的深浅的,用气息的张力来获取我们所需要的声音大小。我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每个人的"音质"是不一样的,不要去刻意模仿某个人的音色,模仿的越像就越丧失你声音的本质,永远都是别人的替代品。在这里我想强烈的呼吁一下:在你张口之前,先关闭喉头挡气,屏息瞬间,声带随之迅捷调节好状态,使气流到达声门的瞬间与声带准备发声的时间一致,这种发声的方式,能促使最大限度地将气能转化为声能,既省力又能发出浑圆响亮的声音。要想达到要求,就必须坚持不懈地反复锻炼横膈膜的弹性,以及横膈膜和声带两者有机配合的控制能力。因此,无论是京剧还是昆曲的"发声"亦或是西洋的"发声",只要你是‘松弛'的,只要你的声音和气息同步了,必然能发出相对优美自然的声音。当然,更重要的还要加强老师的队伍,我非常乐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心得,也希望大家能在艺术"发声"的道路上少走弯路,这就是我写这篇论文的初衷,也许有什么不适之处,望大家多多指正。
说什么好呢,题目太大,分数太少....汗
秦腔艺术秦腔又称乱弹,源于西秦腔,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明末无名氏《钵中莲》传奇中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曲牌,故知其源于甘肃。甘肃古称西秦,故名之。清康熙时,陕西泾阳人张鼎望写《秦腔论》,可知秦腔此时已发展为成熟期。待到乾隆年间,魏长生进京演出秦腔,轰动京师。对各地梆子声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秦腔唱腔为板式变化体,分欢音、苦音两种,前者长于表现欢快、喜悦情绪;后者善于抒发悲愤、凄凉情感。依剧中情节和人物需要选择使用。板式有慢板、二六、代板、起板、尖板、滚板及花腔,拖腔尤富特色。主奏乐器为板胡,发音尖细清脆。 秦腔的表演朴实、粗犷、细腻、深刻,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脚色行当分为四生、六旦、二净、一丑,计13门,又称“十三头网子”,表演唱做并佳。辛亥革命后,西安成立了易俗社,专演秦腔,锐意改革,吸收京剧等剧种的营养,唱腔从高亢激昂而趋于柔和清丽,既保存原有风格,又融入新的格调。 秦腔因其流行地区的不同,衍变成不同的流派: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大荔、蒲城一带的称东路秦腔(即同州绑子,也叫老秦腔、东路梆子);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凤翔、岐山、陇县和甘肃省天水一带的称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洋县、城固、汉中、沔县一带有汉调恍恍(实为南路秦腔,又叫汉调秦腔、桄桄戏);流行于西安一带的称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乱弹)。其中的西路入川后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影响,在语音、唱腔、音乐等方面,都稍有差别。近五十年来,东、西、南三路秦腔的发展趋于停滞,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趋势。 秦腔所演的剧目,据现在统计约三千个,多是取才于“列国”、“三国”、“杨家将”、“说岳”等说部中的英雄传奇或悲剧故事,也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它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秦腔的优秀演员,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艺术家魏长生外,还有被誉为花部四美的王湘云、陈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栾小惠,周至派的桃琐儿,长安派的岳色子等。光绪中后期有润润子、玉喜儿、陈雨农、党甘亭、赵杰民、李云亭(麻子红)、刘立杰(木匠红)、王文鹏等。辛亥革命以来,有名丑马平民,名小生苏哲民、苏育民,名旦刘箴俗(有与欧阳予倩“并驾齐驱”之誉)、王天民(人称“西北梅兰芳”)、李正敏(人称“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净田德年和名须生何家颜、耿善民、张锁中、刘毓中、刘易平等。特别是秦腔表演艺术家陈雨农、王文鹏、党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刘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编修李逸笙、苏哲民等人,在唱腔、表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创新。秦腔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因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俗称"桄桄子"。清人李调元《雨村剧话》云:"俗传钱氏缀百裘外集,有秦腔。始于陕西,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乱弹"一词在我国戏曲声腔中的含义很多,过去曾把昆曲、高腔之外的剧种都叫"乱弹",也有曾把京剧称为"乱弹",也有的剧种以乱弹命名,如温州乱弹、河北乱弹,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为先、为主的梆子腔系统的总称上。 秦腔"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是相当古老的剧种,堪称中国戏曲的鼻祖,明代万历间(公元1573-1620年)《钵中莲》传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词,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体,说明秦腔在当时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传到其他地方了。 由于秦腔的很多剧目都是表现我国历史上反侵略战争、忠奸斗争、反压迫斗争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由于秦腔音乐反映了陕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淳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且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较适宜于表现各种情绪变化的板腔体音乐体制;加上秦腔艺人逐渐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处,都给各剧以不同的影响,并直接影响了各个梆子腔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响到京剧的形成。另:喜欢秦腔的十大理由一、做个好人 好人之所以为好人,是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好人是生活的一种证明,证明这个世界并不坏,有你值得留恋的东西,有你的希望和理想,值得你去为之付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在于它真、善、美的本质。真、善、美与你同在,你就不会感到孤单,你站得越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子夏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唯有好人,才会有充实的人生。秦腔就是一位年近古稀的好人,它引导我们向善、向真、向美,它使我们成为好人,感情丰富的人,让我们远离孤寂和虚无,好人一生平安! 二、做一个高尚的人 高尚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但同归于心灵的高尚。没有艺术滋润的心灵,如同昔日黄花,转瞬枯萎!秦腔如同甘泉,细水常流使我们感觉清爽;没有心灵的清爽,就没有人生的高尚! 三、做一个有品味的人 人活着可以没有追求,但要有点精神。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用美的眼光看待东施,东施效颦也是一种美的境界!喜欢秦腔是一种品味,它能提升我们的生活,使你变得有情调。秦腔象一杯茶,很浓,那是一种品味;闭着眼睛听秦腔,悠哉,爽,那是一种情调! 四、做一个有修养的人 没有水的海绵是浮躁的,水分饱满的海绵是沉稳的;秦腔就象一潭汩汩甘泉,使我们的人生饱满起来,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也许你的知识很渊博,但是你可能很庸俗;也许你的知识很贫乏,但也许你很有教养;外在的东西都是过眼烟云,如同知识与财富,感动人心的才是本质!雨水和泪水的区别就在于内涵,秦腔能感动人的心灵,让真、善、美真诚流露;真、善、美在你内心激活了,你就是一个有修养的人。 五、做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生活如同大海,有的时候需要宁静,那是一种美;有的时候需要澎湃,那是一种激情。唯有宁静与激情,才能交织出生活的真情,让你畅游其中,去感受那种难言的微妙!生活也许是平静的,秦腔就象一把桨,让你轻轻地划动,去激荡生活,让你的精神世界更丰富,随手拈来都是爱,顺手牵羊都是情,你不热爱生活,行吗? 六、做一个恋家的人 家是生活的港湾,没有家的人就没有灵魂,如同一根羽毛,有点飘;风筝想飞向蔚蓝的天空,但有一根线牵挂着它;风筝不想在天空中迷失,所以它也眷恋着线,是线使风筝的天空更加美丽!秦腔是一根线,牵挂着你所有的爱,爱的父母、妻子、孩子。欣赏秦腔,使你有更多的时间和家人在一起,享受家的情韵! 七、做一个乐观的人 乐观是一种风度,一种潇洒,一种豁达。敞开你的胸怀如同大海,百川归海才显出你的大度。郁闷的时候,喊一声“斩单同”;无聊的时候,来一段“五台会兄”;来情韵的时候,哼一段“花亭相会”,乐观的本质就是生活!人生如风轮,随缘而转,送往迎来,世事难料,唯有保持一种乐观的态度,才能从容人生! 八、做一个聪明人 秦腔是一部百科全书,它教你区分真假美丑;秦腔就象一个老人,用故事启发你的智慧,让你去体验激情人生和世态炎凉!秦腔是另一种人生,让你体验“三娘教子”的苦心,“周仁献嫂”的苦衷,“滴血认亲”的无奈,“下河东”的苍凉,“窦娥冤”的悲愤,“千古一帝”的刚强,“生死牌”的抉择,“苏武牧羊”的凄凉,“断桥”的惆怅!这么丰富的人生,你能不聪明吗? 九、做一个纯粹的人 纯粹的人是为精神而活着的人。物质世界发展的极端就是人的异化,“大哥大”曾是物质世界的时尚,“腰里挂个BP机,不是老板就是鸡”曾是物质世界的风流,一掷千金并不能掩盖心灵的孤单,物欲追求极端往往由空虚划向虚无!你想做个为精神而活着的人吗?喜欢秦腔吧!你是个有钱热人吗?喜欢秦腔吧,它会使你更加富有! 十、做个纯粹的西北人 西北人的豪放、沧桑,就是秦腔的精神之魂! 补充:纵观中国戏曲自上古先秦萌生孕育,宋元两代基本完善成熟至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曲所包涵的形式内容各不相同。例如,宋元时期主要流传杂剧、南戏;明代重点为传奇;而清代则为各地方剧种蓬勃兴盛,国粹京剧脱颖而出。 陕西秦腔戏曲,自明代中后期形成并见诸记载,经四百余年历程。与中国戏曲发展规律基本相同,各个历史时期秦腔名称标识代表不同声腔剧种。例如,清代乾隆年及其之前,陕西流行的是以明清“戏棚官话”中州韵与陕西方音(陕白)并用的秦腔;清后期至今流传盛行以地道关中话为标准发声,且属另一类声腔的秦腔。因此,陕西秦腔应该有一个较大的范畴,是一个大概念。如果我们没有一个大的认识观,仅从今称秦腔的单一剧种为基本立点来观照大秦腔的全部历史、研究陕西秦腔对外流传发展,特别是对于北京及东南、西南各省戏曲的传播与影响,以及运用比较学方法论分析它的艺术特征和与其他省份地方剧种之间的关系等等,其结果不仅对于中国戏曲整体研究未予补充完善,把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及其产生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作用无可体现,反而会在厘清各种关系方面可能会有意无意制造混乱,进而把应受世人仰慕、本属陕西文化辉煌的历史与成果主动放弃,甚至丢失殆尽。作为一个陕西人,怎不为此深感惋惜与痛心呢。 从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和直到目下流传的现状看,陕西秦腔流播范围占据了中华大地半壁河山。现在仍盛行西北地区的今之秦腔,从它演唱的四声要求,无论新疆、青海、宁夏或甘肃,都必须用纯正陕西方音,且要以关中地区的泾阳、三原和高陵(所谓“泾三高”)语音为标准。仅此足以证实:现今西北各地的秦腔戏曲皆由陕西传入当无可置疑。 闻有论者论道:因历史记载中秦腔曾有过“西秦腔”称谓,而甘肃天水一带曾古称“西秦”,因此,无论早期的西秦腔或现在的秦腔,其产地都应该是甘肃而不是陕西。笔者认为,这首先是一个概念混淆的提法。所谓西秦腔,就是指陕西的秦腔。因为明清人的积习中有两点非常明显:一是“西”为陕西的简称代称,如西省、西商、西调、西曲、西音、西班等都指的陕西;二是对一个物体或一种称谓,习惯依其居地或产地在前面增一字方位简称,如慈禧太后居西院,称西太后;中草药名三七,产两广,称广三七。据查,“西秦腔”称谓在陕西当地从非如此,大都出自京城和东南各省。在这些地方所处方位以西(有些直谓陕西)传来的秦腔,亦称西秦腔。这里的西,是方位,是陕西的简称,秦腔是陕西的戏曲品种,故称西秦腔。可谓方位明确,概念清楚。如同西太后,西是一个概念,太后是一个概念;广三七,广是一个概念,三七是一个概念。试想,如果我们把“西太”和“广三”割裂拼合,定位为一个概念,按照这个概念去研究考证,其结果自然是不可想象。因今日并非探讨这一主题,这里恕不赘论。 笔者在研究撰写《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和《再论京剧声腔源于陕西》文章20余年过程中,考察了解陕西秦腔自明代中后期及清代己大量流传外省,除西北的甘肃外,多在京师及东南各省和西南各地。这些地方流传的许多剧种,至今还声称它们的形成产生,主要是受到陕西秦腔的影响。本人的“两论”文章因篇幅所限,基本集中对以清代乾隆年间秦腔传入京师,流传江南,扬州的安徽盐商出资组织徽班祝贺乾隆皇帝八十大寿,徽班演唱的主调就是秦腔,徽班进京产生京剧,秦腔实为京剧声腔直接母体的研究考证为重点,秦腔在其他地域流变情况则涉及不多。近见焦海民先生《秦腔梆子响高低》一文,得知辗转流传台湾二百年以上的传统“北管古路戏”的形成,其根源也与陕西秦腔密切相关。广东肇庆学院中文系主任黄伟博士的论文《粤剧的源头在陕西》在全国亦有影响,他通过大量考证,证实广东粤剧(还包括广东汉剧、陆海丰西秦戏)皆根系陕西,来自陕西。此前还有如江西宜黄戏“受西秦腔的直接影响而形成”、浙江绍剧主调“来源于西秦腔”、广东西秦戏“祖地在陕西”、云南滇剧声腔“由陕西传入”等等。这些地方剧种寻根溯源,找到陕西,由于我们没有大秦腔概念,未掌握它们与陕西哪种秦腔具有渊源关系,因而无法对接,无以回应,至今仍作为历史存疑。真乃天大憾事。 人多谓秦腔乃“百戏之母”,我以为事实亦应如此。但问题的关键到目前为止,陕西人并不能够说清楚秦腔这个“母”,她贵在何处?其子孙存于何方?其间是怎样的一种血肉联系?又是如何的孕育产生?来龙去脉,如此等等,都需要我们花大功夫一一查清,向世人做出全面、准确和实事求是地交待。 就笔者目前占有的资料情况和多年考察认识的程度,已深深感到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远比现在的位置重要很多,尤其陕西秦腔流传南北各地,对国粹京剧和大量地方剧种的形成发挥重大作用所产生的文化价值,并不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级“人类口传非物质文化艺术遗产代表作”和也被人们称作“百戏之母”的中国昆曲之下。当然,这还需要我们做好大量的考证研究工作,用充分的证据证实它的客观存在。因此,真正全面深入地开展秦腔研究,应当成为陕西作为西部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的一个品牌项目和陕西文化艺术研究工作的当务之急。 加强陕西大概念秦腔戏曲研究并非与人争当祖先,而应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科学民主,实事求是,全面深入调查考证,认真严肃分析研究,以还原历史本来面目为最终目标。 开展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史的地位与贡献专项研究,其意义在于: 一、得以重新确立陕西秦腔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体现陕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风采。对陕西作为文化大省和文化强省建设形成奠基性成果和品牌型成果。 二、作为建国后陕西戏曲史论领域最为重大的一次学术研究活动,为中国戏曲史研究解决一个人们长期困惑的历史存疑,进而改写中国戏曲史和中国文化发展史。 三、可带动古代文化和商贸发展流向研究等陕西其他社科课题项目深入开展。 四、本课题研究过程,可为陕西造就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戏曲理论专家。 为此,建议在有艺术研究优良传统和具备相当条件的省艺术科研院所、协(学)会或选定相关地市及高等院校,确立作为省级艺术科研课题项目,调集有关专家,争取文化部、省本级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保护经费等支持,抓紧时机,尽快付诸实施。我相信,获取突破性成果,为历史交一份满意的答卷,是指日可待之事
《论昆曲曲牌在流传中的舛误——以《长生殿·惊变》[石榴花]为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论明至清初曲依“活腔”、“定腔”填词》,《东南大学学报》2010年6期《论“昆曲”之称的晚出及其由来》,“两岸三地高校师生昆曲研讨会”(2010年5月台湾中央大学)会议论文集,《戏曲艺术》2011年1期《论〈琵琶记〉音律问题在历史上的争论》,南京大学《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暨钱南扬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会》2009年12月《沈璟曲谱中的“本调”考证》,《沈璟暨昆曲“吴江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东画报出版社《论元明以来曲谱的转型》,《戏曲研究》第76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9月《〈西儒耳目资〉中的声调符号与昆曲字声》,《南大戏剧论丛》第6辑,中华书局2011年9月;《戏曲艺术》2007年2期《明清曲论中的“本调”考释》,《兰州大学学报》2008年3期《论明清时期文人曲词对南北曲曲牌定腔的影响》,《齐鲁学刊》2007年1期《元曲声、词关系研究》,《艺术百家》2006年1期《从曲律角度看戏曲之本色语》,《戏剧文学》2006年9期《从曲律角度看〈中原音韵〉中声调的归纳》,《南京社会科学》2005年12期《李渔戏曲理论和创作实践的假性错位》,《中国昆曲论坛(2005)》(2005年“中国昆曲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
昆山历史悠久的昆山,古称"鹿城"。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诞生过著名爱国主义学者顾炎武、散文家归有光、画家龚贤。
更是被誉为"白花园中一株幽兰--昆曲"发源地。
历史悠久的昆山,古称"鹿城"。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曾诞生过著名爱国主义学者顾炎武、散文家归有光、画家龚贤。
更是被誉为"百花园中一株幽兰--昆曲"发源地。
旅游资源丰富的昆山,风景秀丽,景色宜人。
中国第一水乡--周庄以保存完好的"小桥流水人家"的典型江南水乡风貌蛮声中外;阳澄湖水上风情园、淀山湖东方游乐园、新上海威尼斯度假村、大上海国际高尔夫俱乐部、丹桂苑等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市区北隅的亭林公园更是"百里平畴,一峰独秀"。
加上千灯顾炎武墓、秦峰塔、锦溪文昌阁、张浦赵陵山良渚文化遗址等文化古迹。
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历史人文景观,构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
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的昆山,阳澄湖大闸蟹、奥灶面、周市奥鸭、正仪青团子、周庄万三系列食品深受众多游客的青睐。
旅游交通便利的昆山,东临上海,西接苏州,沪宁铁路、沪宁高速公路、312国道和娄江水道穿城而过,且临近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形成了铁路、公路、水路和航空并存的立体交通网络,星级涉外饭店、旅游汽车出租公司、旅游购物商场等一应俱全,已形成多功能、多层次的综合性省级旅游度假区。
1、阳澄湖
阳澄湖,碧水如镜,其水上风情园,是阳澄湖旅游度假区首期开发的项目之一。
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占地公顷,目前已形成了一个集吃、住、游、乐为一体的多功能游乐中心。
游客可以在此欢游畅泳,搏浪嘻水,感受水之亲情,其游意不亚于北戴河。
巴城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位于昆山市北部,风光旖旎,被阳澄湖、巴城湖、鳗鲤湖、傀儡湖、雉城湖所环抱,放眼五湖连漪,波浪万顷,水天一色。
度假中心内的新上海威尼斯度假村阳澄湖度假村为您提供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好去处。
驰名中外的阳澄湖大闸蟹及众多的美味佳肴将一饱您的口福。
阳澄湖旅游度假中心的主要景点有:大上海高尔夫俱乐部、阳澄湖水上风情园、彩弹射击中心、垂钓中心。
2、丹桂苑
以"回到大自然"为主题的丹桂苑是由香港丹桂企业集团与江苏省昆山华建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兴建的一家大型综合性体现大自然风光的主题公园,整个园区耗资五亿元人民币。
公园以种植各类花卉为主,是一家集游览度假与大型苗木花卉生产科研为一体的娱乐观赏区,总占地面积为1248亩。
丹桂苑位于昆山市南港镇境内的苏虹机场公路旁,邻近国际著名的"水乡周庄"及"新加坡工业园区",周围有四个著名的国际高尔夫俱乐部。
园内首期工程设有以下项目:
荷花池及飞瀑、罗汉果、银杏广场、玫瑰园、兰花馆、阴山植物馆、小运河、
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钓鱼台、儿童天地、孔雀台/鸽子馆、鹿园、
花卉苗木市场、游船、河畔餐厅/荷花池餐厅/露天茶座/表演台、烧烤场、度假屋。
3、淀山湖
被称为上海"后花园"淀山湖镇的淀山湖,地处昆山东南隅。
淀山湖湖水清澈,泊湾盘曲,岸线多变,形成了独特的淀山湖风光。
淀山湖南岸的仿古大观园,水上运动场,上海国际乡村俱乐部等景点和建筑互连成片。
淀山湖旅游度假中心位于风景秀丽的淀山湖畔,建有东方国际游乐园、旭宝高尔夫俱乐部、格兰特国际游艇俱乐部等一批娱乐休闲度假项目,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水质清澈的淀山湖畔。
4、锦溪
锦溪(曾名陈墓),千年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国画大师刘海粟赞誉为“江南之最”。
锦溪,以溪得名。
志载:“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
南宋金兵入侵,孝宗帝及宠妃陈氏途经于此,后陈妃病殁,水葬锦溪,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筑古莲禅寺,为陈妃护墓诵经,古镇亦御旨更名“陈墓”。
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 *** 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因水成街,泽浸环市,桥廊相连,街巷逶迤……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为锦溪造就了诸多人文景观、名胜古迹和无数独具明、清特色的建筑,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古老民谣。
如今,锦溪正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积极开发文化旅游特色品牌,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以及展现锦溪深厚文化底蕴的“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不断提升锦溪旅游之文化品位,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5、千灯
古镇千灯,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镇,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的历史,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爱 国学者顾炎武先生的故乡,其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直激励着天下无数仁人志士。
千灯在昆山东南角,苏虹机场路穿镇而过,交通十分便捷。
古镇物华天宝,人文荟萃,素有“金千灯”之 美称。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氏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
她美丽、富饶、古老而充满生机,至今仍保留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棋盘式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
现有的“三宝”即秦峰塔、少卿山、亭林墓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园一条街,九桥四十景、历史千余年,伟人顾炎武”这是古镇的真实写照。
如今,古镇千灯保存完好的景点有:我国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顾炎武故居,始建于梁天监三年(503年) 的秦峰塔,素有”土建筑金字塔“之称的少卿山,石板街和一线天及水秀桥丽的明清古石桥。
顾炎武的故乡——千灯,游人来此,即可寻胜、访古,纵情水乡特色,又可体验江南风情,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正月初一:俗称“年初一”,为“岁朝”,新年伊始,万象更新。
晨起要放三响“开门爆仗”,以示吉利。
随即至河中提取净水一桶,称为“财水”,长幼均盥洗,各穿新衣,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要赐给“压岁钱”。
厅堂中悬“喜神”像,供奉茶点,点烛焚香,敬肃跪拜,并上吾昆独特之糯米糖年糕祭祀。
“糕”谐音为“高”,取“年年高升”之意。
早点有的吃小圆子,俗称“百岁圆”,以求福寿;有的吃糕团汤或赤豆汤,以求团圆;有的吃面条以求长寿;也有吃南瓜、鸡蛋、百合汤、莲子汤等等以各种吉利语来讨口彩的,根据各家庭族规和经济情况而定。
节日饮茶,不论自饮或待客,常用檀香橄榄和雨前茶叶一起冲泡,俗称“元宝茶”,这茶初尝苦涩,而回味甘津,比喻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年初一,一般不串门作客,合家团聚。
昔时家庭娱乐少,从初一到十五,街头巷尾到处有“冬冬锵、冬冬锵”,敲锣打鼓之声,为节日增添了热闹欢乐气氛。
初一起封井三天,不扫地,若有果壳纸屑等则扫集于利市台下,以桌围遮蔽,过日清除,不动刀,以图吉利。
熟人见面互相作揖道“恭喜“或“恭喜发财”,表示贺年。
初一至初五,商店歇业,街上大多是卖小孩玩具如风车、刀、枪、剑、乾及戏剧面具等以及水果、糖食的小摊。
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相互拜年,馈送礼物,互请吃饭。
正月初五:为“财神”生日。
店主争先起早接“财神”(也叫路头菩萨)。
有的提前在隔夕年初四夜晚迎接,谓之“抢路头”。
古书记载:“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
商店家家要供财神,供桌上空吊一条活鲤鱼,“鲤”谐音“利”,美其名曰“元宝鱼”。
供奉毕,则将鲤鱼放生于河池中。
因鲤能跃出水面尺许,人们又有“锂鱼跳龙门”,之语,视为吉祥之兆。
是日商店开市半天,曰“应市”。
晚上,老板招呼邀请职工一起参拜财神,吃“财神酒”,凡未被邀请入席者,意即被辞退,过了年初五,商店便正常营业。
建国后,正月初一改称“春节”,为法定传统节日。
节日期间,各种迷信、陋习均革除,但仍有贴春联、放爆竹、点焰火的。
亲朋之间相互拜访、宴请。
*** 机关于节前召开各界人士迎春茶话会,年初一举行团拜,共贺春节,党政领导还组织人员向烈军属、离退休老干部拜年。
旅游资源,从大的类型可分为自然生态景观旅游资源与社会文化旅游资源两大类。截至目前,江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79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6个,省级旅游度假区51个。很多文物保护单位处于各级旅游度假区内,构成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考古遗址为度假区旅游增添了文化底蕴和神秘的色彩,相对人流如潮的自然景观和地面古建筑,考古遗址旅游面临着很多困境。 文化遗产利用有多种实现方式,但旅游能为人们认识、利用文化遗产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旅游发展已成了不少地区实现文化遗产价值、促进地区发展的普遍做法,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如何在旅游中发挥考古遗址的作用,更有利于遗址保护和利用以下做法值得尝试: 提升考古遗址“颜值” 大多数中国土遗址,不管什么类型,都是一副破烂不堪灰头土脸的模样,实在让游客提不起兴趣。考古发掘结束后,品相好“颜值”高的文物被取回在博物馆内展览,置于精美的展台,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展览可以编印成书,精美的文物图片一样备受瞩目。还能以文物为模板,制作各类文创产品,受到人们追捧。然而文物曾经依托的遗址或墓葬,却只剩空壳在那里受到冷落。如果不加以治理或提升,这些考古后的遗址只能越来越破败。人们到遗址旅游,不仅要看到沧桑的历史,还要领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之美。 如此说来,首先要增加考古遗址的“颜值”——通过精心设计保护展示方案,开展一系列环境整治和现场展示利用措施,逐步改变考古遗址的面貌。近年来江苏省开展环境整治或保护展示工程的遗址有:无锡鸿山墓群、太仓樊村泾遗址、盱眙大云山汉墓、无锡阖闾城遗址及龙山石城墙、扬州城唐子城·宋堡城城墙遗址、南京明故宫遗址、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大运河(淮安段)板闸遗址、高邮龙虬庄遗址、隋炀帝墓、南京雨花台区天隆寺地块新发现古代墓葬、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等。 讲好中国故事 考古遗址可讲的中国故事类型丰富多样,有许多故事可供发掘——历史事件、著名人物、社会变迁、经济发展、风土人情等,都是人们关心好奇的地方。如盱眙大云山汉墓、隋炀帝墓代表的汉唐盛世帝王文化一定是普通百姓所渴望知晓的;关于旧石器时代的南京人是什么样子?汤山猿人可以告诉你;距今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江苏人民如何生活,草鞋山为代表的遗址可以说明;吴韵汉风是江苏两大文化特色:阖闾城、木渎古城、丹阳葛城遗址和众多的土墩墓印证了吴文化在江苏的发展演变;苏中、苏北的汉代城址和汉墓为江苏的汉文化做了很好的注解。 透过出土遗物看到江苏经济的发展:唐宋以后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陶瓷、丝织、酿酒、茶叶等经济飞速发展,以下考古发掘中可见一斑——秦桧家族墓、王安石家族墓等宋墓中精美的茶具和酒器反映了陶瓷业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宜兴凤凰村、南京官窑山等窑址出土的晾坯场、窑炉、砖瓦、陶瓷器等反映了窑业技术的发展;再比如宋至明清墓葬出土的大量丝织服装,反映了苏南地区丝织业的兴盛。 粮食是国家的经济命脉,“苏湖熟,天下足”,江苏的粮食生产一直为全国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从军事性质的镇江双井路宋元粮仓,到民用性质的太仓海印仓、苏州和丰仓等,反映了江苏稻作农业经济的发达。这正缘于江苏从八千多年前就开始的稻作栽培种植技术——泗洪顺山集、苏州草鞋山、高邮龙虬庄等大量遗址突出反映了江苏稻作农业发生发展的历程。粮食的生产导致酿造业的出现——酿酒作坊遗址及相关酒具的发现,印证了酒文化的源远流长。 江苏“三沟(双沟、汤沟和高沟)一河(洋河)”酒业,均有传承有序的老窖池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近年来在宿迁双沟酒厂基础设施改造中发现的宋元时期酒坊遗址,印证了当地酿酒业的历史。265省道建设中发现的金坛丁庄明清窑址,出土大量陶罐,经专家考证是当地用来盛装封缸酒的器具,间接说明了从明代开始的金坛封缸酒的历史。 基本建设考古也为旅游提供了不同类型的故事素材 考古发掘既可为文献提供鲜活佐证,也可以为没有文献的历史提供越来越多材料,成为乡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历史是人创造的,每一个考古遗迹都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工作中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透物见人,真实地还原历史,从而发掘出越来越多的故事。我们也可以通过近年来教育、交通及城市建设方面发现的考古遗迹来印证历史: 1、教育设施建设中的考古发现 南京碑亭巷遗址考古后,为南京外国语学院留下一处东吴东晋时期园林遗迹。南京天妃宫小学新校址建设发现了龙江关延伸遗迹,新苏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和苏州中学校伟长实验部两个校园综合改造项目建设中,发现明清时期和丰仓遗址,这些遗址遗迹将原址保护,将为学生增添鲜活的历史故事。 2、交通建设中的考古发现 配合宜(兴)长(兴)高速公路考古发掘清理出东汉至宋代窑址17座,对研究陶都宜兴地区陶窑建造和烧制技术演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3座窑址确定将结合高速公路服务区建设展示馆原址保护,成为高速公路边的景点,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助力。 3、城市建设中的重要发现 南京华侨娱乐城项目建设中,发现了南京明城墙砖的烧造场地官窑山遗址。市政府已规划对遗迹进行原址保护,建设一座专题遗址博物馆宣传展示。南京雨花台区天隆寺复建工程地块清理的明代僧人墓和宦官墓,是明清时期宦官依寺建坟的生动证明,政府已对新发现的部分墓葬进行原址保护。正在发掘的徐州土山二号汉墓位于徐州博物馆内,有条件边发掘边开放展示,向游客展示汉墓结构和辉煌文物,让公众对考古工作不再陌生,也是一种旅游的方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讲好考古故事的重要补充 考古中出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常以物质的形态存在,比如苏州绰墩遗址是新石器遗址,却因昆曲创始人——唐玄宗时的音乐人黄番绰死后葬于绰墩,使该遗址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发生了联系;丝织业的织造工艺可以在出土服饰中体现,花纹、面料和质地从汉代至明清不断发展进步,鸿山考古遗址公园内大面积种植的桑树与当地的丝织业的发展演变密不可分;酿酒工艺也可以在现有老窖坊中发现。洋河旅游度假区内,双沟酒传统而古老的酿造工艺,有考古发掘为证。金坛传统技艺封缸酒的制作与保存工艺,与考古出土的大酒缸有密切的联系。 高“颜值”加上生动的故事,考古遗址就具备了旅游资源。此后,旅游线路的设计尤为重要。旅游线路设计需要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其中的考古遗址串联成线才方便形成规模效益。各地应该依照本地不同文化对旅游产品进行细分和定位,形成富有本地个性、符合地方特色的旅游线路。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0 条大 中 小 【访问量】118论秦腔艺术的保护与发展刘天利【学科分类】著作权法【出处】西安财经学院学报【摘要】秦腔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申请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但秦腔艺术在当代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且秦腔艺术的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因此,保护秦腔艺术,应在完善相关立法的同时,通过政府资助和政策支持,积极探索生产性保护和市场化经营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之路。【关键词】秦腔;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生产性保护【写作年份】2010年【正文】秦腔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和京剧、昆曲等一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秦腔艺术由古代陕西、甘肃一带的民间歌舞演绎而来,因关中地区被称作“秦”而得名。其吟唱者以枣木为击节乐器,以梆为板,月琴、二胡应之,亦有紧慢,俗称梆子腔。秦腔艺术往往要求演绎者声脆、音广而高,俗称吼秦腔,由于秦腔演绎需要以豪放、粗犷的方式表现,正好契合了秦文化粗放、大气、豪爽、不排外、包容的精神气质,比较适宜于西北人吟唱。其演绎者一般均具有浓郁的地方口音(主要是陕西关中地区、甘肃一带的土话),反映了秦地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义的性格和纯朴敦厚、勤劳勇敢的民风。作为秦文化演绎发展的核心区,陕西为秦腔艺术的产生、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底蕴。秦腔最早发源于秦地,并由秦人经过千年演绎,其唱腔可分为欢音和苦音两种,并逐步形成不同流派。包括流行于关中东部渭南地区的东路秦腔;流行于关中西部宝鸡地区的西府秦腔;流行于汉中地区的汉调秦腔;流行于西安一带的中路秦腔。这四路秦腔虽受长期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语音、唱腔、配乐等方面稍有差别,但均扎根于秦地,与秦人赖以生息繁衍的秦文化在精神气质上具有统一性,并在脸谱、身段(如趟马、担柴担等)、化妆、特技(吐火、吹火)、以及语言声韵(秦腔是十四韵,内有八声)等方面,都有基本相同的风格。可以说,吼秦腔已经成为秦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秦腔生存现状及其原因随着人们价值观念、生存环境变迁等因素而走向多元化趋势,经历几千年发展的传统艺术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其自身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秦腔就是其中之一。以西安市为例,现在从事秦腔艺术表演的人员及其它相关人员的生存状况差,职工工资水平低且主要靠政府差额拨款,差额率为50%左右,其余要自己解决;秦腔剧场的建筑和设施严重老化,不能满足演出要求;通过演出获得经济收入早已无法解决演员和其他职工的生活问题;秦腔剧团的新老更替难以完成,老演员退休了,年轻人却不愿来,或者来了留不住;更重要的是,秦腔剧团现在的编、导、演、舞、美等主创人才严重青黄不接,剧团不能创作出更多适合现代人需求的新剧本或剧目,导致观众流失严重,接续困难。虽然目前西安曲江新区管理委员会在接收了相关秦腔剧团的管理权后,采取了一些新措施试图扭转,但是要根本改变秦腔发展传承的窘迫境地却非一朝一夕之事。总的来说,造成上述局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物质方面的原因主要一是资金匮乏,二是人才严重缺乏,三是政府政策上支持不够或者忽视秦腔的传承与发展。就陕西省和西安市而言,地方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关注和支持层次较低且不稳定,对秦腔等艺术形式的特别保障措施目前更是处于起步阶段,完全没有形成相应的体系。这种不足既表现在对传统艺术发展政策的灵活性上控制较紧,没有较为突出的政策引导和鼓励措施;也表现在财政政策支持方面的杯水车薪,秦腔艺术的发展资金严重不足。其次是文化环境方面。第一,秦腔艺术赖以发展和传承的原生态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导致传统秦文化对其影响力和支持力在逐步减弱;第二,秦腔艺术的群众基础越发薄弱,受众中老年化,观众层次性弱化;第三,秦腔本身创新不足,这与生存环境变迁和人才的缺乏具有密切关系。秦腔艺术几千年来扎根于秦地秦文化环境之中,其发展和传承需要具有文化认同的主体来发挥其创造能力,但随着社会环境和主体思想观念的变化,再加上体制、人才等问题使得秦腔艺术得以产生、发展、传承的文化条件不断丧失。另外,很少考虑观众需求,没有培养市场意识,往往为了评政府的奖而排戏,也是秦腔艺术发展的重要阻碍。上述因素相互交织,使得传承并振兴秦腔艺术将是一个庞大艰难的系统工程。秦腔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与新型文化形式虽有诸多的不同之处,考虑通过立法将其纳入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完全必要且符合实际的。文章主要侧重分析认定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通过在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我国认可的现有法律法规及制度框架内,寻找对秦腔艺术保护发展的对策。二、秦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分析我国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出现较晚,按照2008年5月14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第二条的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其具体评审标准如下:(一)具有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杰出价值;(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三)具有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四)出色地运用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水平;(五)具有见证中华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六)对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满足上述条件才是法律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此之前的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包括秦腔在内。当然从国际范围来看,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受《关于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作品的评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所规定条件限制。该规则具体规定:参选作品应该具备体现人类的创造天才的优秀作品的特殊价值,参评作品的特殊价值要从以下方面得到证实。1、或者是具有特殊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2、或者在历史、艺术、人种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字方面有特殊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达。3、申报的文化空间或文化表达形式,为了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还必须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优秀作品”规则的五项条件。因此,此申报的作品应该:4、表明其深深扎根于文化传统或有关社区文化历史之中。5、能够作为一种手段对民间的文化特性和有关的文化社区起肯定作用,在智力借鉴和交流方面有重要价值,并促使各民族和各社会集团更加接近,对有关的群体起到文化和社会的现实作用。6、能够很好开发技能,提高技术质量。7、对现代的传统具有唯一见证的价值。8、由于缺乏抢救和保护手段,或加速的演变过程、或城市化趋势、或适应新环境文化的影响而面临消失的危险。从上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具备的基本特质来看,秦腔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戏曲艺术,既符合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条件,同时也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规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基本要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具有非物质性和活态性来两个基本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其存在于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结晶中,其存在和延续主要是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完成;而不是说该文化遗产并不存在物质的载体或表达形式;秦腔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如此。活态性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质上是一种活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变化的文化,从活态角度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使是已经消失或者已被部分物质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秦腔具有非物质性,其与现代以剧本形式表达的秦腔剧目存在源与流的关系。秦腔剧本是古老秦腔艺术的现实物质表达,它是秦腔艺术精神化的物质载体。探索对秦腔剧本实施版权保护,不能够也不应该排斥秦腔的原生权利(即文化权利)的保护与传承;同样也不应认为秦腔艺术内容在一定程度上的物质化,就导致秦腔的存在形态、传承方式等完全物质化、静止化,或者丧失了其精神价值,毕竟作为艺术的秦腔与作为作品的秦腔剧本不完全等同。作为文化遗产,秦腔艺术更多是劳动人民对内心精神的陶冶和历练,是智慧或思考等创造行为的结晶,是无形的。它能够流传并有广泛的社会认同,除了以物质化的剧本形式予以保留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秦腔艺术的精神价值深深地扎根于它所存在的社区或民间文化环境,并与劳动人民的思想意识在一定层面上达到了共鸣,满足了一定范围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被传唱并以口头等各种形式广泛流传。因而,真正能够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只能是作为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而不是经过加工的物化的作品。原生态的无形的秦腔艺术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对该艺术本体和存在的周边社区环境等配套实施全方位的保护。相反,物化的作品来源于原生态的艺术,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通过现有的知识产权制度对其进行保护发展。其次,秦腔的活态性表现在它是一种“活”的文化遗产,它在赖以生存的环境处于不断发展和创新中;它是一种在具体时空中现场进行的“活”的演绎,不是一种静态的“死”固态化物质。秦腔艺术产生于几千年前的中国西北,深深扎根于秦人秦地文化之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艺术形式带动和创造过辉煌的古代政治文明及丰富的地域文化;其传承至今是对古老文明的独特的见证和再现,并具有唯一性;对于西北民族乃至中华民族而言具有特殊的精神和文化价值;由于历史的或现实的原因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有逐渐衰亡的趋势;因而应当将秦腔艺术申请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作品加以保护和发展。秦腔的物化成果比如剧本、道具、舞台、服饰、道具、乐器和图像等外在形式是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具有一定的静止性,但这并不妨碍秦腔艺术本身作为活态精神文化的不断发展和传承。三、关于秦腔保护发展的一些建议基于上文的介绍和分析可知:在事实层面上,秦腔的现实状态的确不容乐观,其发展传承存在诸多困难因素,彼此交织;在法律层面上,目前人们往往不能把秦腔与法律保护相统一,但并不否认二者存在客观的密切联系,只是在认知程度上存在缺陷或不足;在经济层面上,秦腔素来被当作文化事业发展,也就是秦腔过去更多是由政府来出资支持和管理的,这与秦腔艺术产生、存在乃至发展的环境条件不相符合。因而,能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变化一种思路,将秦腔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回归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尝试将其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发展,运用生产性手段进行传承和发展,通过这种新的探索在发展中保护秦腔艺术,使其具有新的适应社会发展的生命力。(一)完善秦腔等戏曲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地方立法。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文化资源,致力于对其保护是对古老秦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毋庸讳言,立法是一种长期稳定的保护方式,这正好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要求,需要一代一代做下去。但通过国家对秦腔等戏曲艺术进行专门立法保护既不可行,也不经济,所以各地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区的特色,专门进行契合实际的地方立法。就秦腔而言,地方立法应该明确秦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保护主体、客体和内容;确立秦腔艺术传承人制度,并就评选等相关程序及如何管理作出规定;建立秦腔艺术保护基金,设立专门保护发展机构;设置奖励和惩处措施等,真正将秦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纳入法律体系中。(二)探索生产性保护方式是对秦腔保护发展的最优选择。生产性保护方式是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王文章在其撰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一书的导论部分提出来的。简单来说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该成为僵化的消极保存,而是在不违背其生存发展内在规律和自身运作方式、不扭曲其自然衍变趋势的前提下,将其导入当代产业体系,使之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生产性方式保护不是简单地走产业化发展道路,要避免将生产性保护单纯地往追求商品化上发展,避免不考虑其社会内涵、社会生态环境,使之纯粹旅游化、表演化、商品化;这种生产不只是简单的物质生产,还有人自身尤其是精神文化认同和创新的生产,特别是是要让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回到原有的生态中,实现有机更新。通过立法对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具有被动性,应当探索对秦腔艺术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通过生产性方式实现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对于秦腔来说,纯粹法律保护对其传承和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这样只会静止的、被动的毁灭这种艺术,这与秦腔的活态性特征明显背道而驰。文章认为:1.生产性保护需要将秦腔赖以产生发展的人文及文化生态环境保持。由于秦腔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外在特定的原生生态环境,具有非独立性的特征,因而脱离该环境谈论传承是不切实际的。包括秦腔在内的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产生于一定的文化生态之中,或一种文化时态之中,我们虽不可能去恢复文化时态,但我们可以借助一定地区的人群生活使这一文化艺术有机地活在当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就秦腔来说,我们在保护其艺术形式时,要尽可能地保护与其相关的生态元素,比如一定的地域、一定的生产生活方式乃至一定的思想观念和思维范式,这就要求对秦腔传承具有核心价值的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完整,并对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当然,社会发展的脚步必然将在一定范围内逐步冲淡原有地域、文化乃至观念的束缚,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秦腔艺术的外在形式和内容,保持内在文化价值的传承。比如通过动漫方式将秦腔表演形式现代化,可以填新词,但其核心的秦文化和秦地乡土气息要保留在吟唱和演绎之中。在这一点上,浙江省文化厅初步规划重点发展嵊州甘霖镇前期越剧艺术保护区等一批民间艺术生态保护区的做法值得学习和借鉴。2.生产性保护要求对秦腔实施有机更新。有机更新方式就是对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应当在变与不变之间找到平衡,所谓变指的是秦腔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舞台演出、电影和电视等方式来实现;吟唱的内容,如填词等应当与当代的社会发展、与群众的生产生活等密切相关方面不断变化。所谓不变指的是秦腔核心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传统,以及秦腔赖以生产发展的的原生态环境不变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只可活在一定地域里,在一定的地域里才可显示其艺术魅力,秦腔等戏曲艺术就是如此。对秦地世代相传、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资源,进行真实、动态、整体和可持续保护,保持秦腔艺术原生态环境,形成良性的民间艺术保护机制。有机更新拒绝脱离原生态环境而进行的创作和变化,讲求艺术扎更是生活,来源于生活的基本标准;拒绝对秦腔艺术进行推倒重建式的改变,比如将其完全市场化或者产业化,使其丧失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的方式。3.生产性保护可以对秦腔进行一定程度的市场化,引入新鲜的发展动力。可以利用地域上秦地秦文化所具有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秦腔艺术的市场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首先,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秦腔艺术的保护发展工程,通过组建基金会接收社会各界捐助,为秦腔发展提供后续资金支持。其次,可采用戏企联姻模式,通过企业投资秦腔艺术的方式,借助于一定商业化手段实施资金或待遇对秦腔艺人的激励作用,政府只要给予法规政策方面的优惠即可。再次,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秦腔艺术人才大培养行动,通过艺术培训、音乐戏曲茶座等模式,给予秦腔爱好者活动发展的空间,也可适当给予一定的补贴,增加其积极性,由此可以更广泛普及秦腔艺术,培养受众。第四,在农村鼓励成立民间自乐班,以提供资金激励的方式鼓励创作,参与民间演出,允许收取的一定的演出费用外加政府补助,提高民间艺人的主动精神。第五,有关政府管理部门可做一些组织工作与行政扶持、赞助,推荐优秀剧目成为秦腔文化遗产的代表作,采用精品意识与非精品意识相结合方式发展秦腔。(三)政府政策的支持和鼓励是保护发展秦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政策较之法律则更为灵活、高效,通过制定低位阶的规范性文件,可以更有针对性对秦腔艺术保护传承提供全面保障。秦腔的生产性保护道路,固然在基本原则规则方面需合乎法律根本精神,但在具体操作中很难把握变与不变的平衡关系。这就需要政府机关通过具体政策限定秦腔生产性保护的基本方向,秦腔不能完全产业化、市场化,但完全回归原生态也不可能,因而政府政策的引导功能应发挥纲领作用。例如要将秦腔推向基层社区,回归其相对原始的存在环境,就不可能运用法律强制的方式完成,否则会适得其反。相反,如果采用鼓励的政策,在财政、人员、场所等方面予以灵活支持,通过积极引导可能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注重人才培养,从娃娃抓起,可以在一些具有适当基础的小学开设选修的秦腔艺术课程,也可以将该课程引入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习之中;对于特殊人才给予一定的生活补助或补贴;对于热衷于从事秦腔艺术的人员,给予一定的资助并培训。(四)加强对秦腔遗产传承人的认定和保护,发挥他们传播秦腔艺术和培养后继人才方面的的积极作用。目前,关于秦腔艺术传承人的认定工作已经展开,但是要发挥这些人员的积极作用,单纯的认定是远远不够的。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认定过程来传达一种信息,那就是政府鼓励每个人在秦腔保护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其次,应给予这些传承人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理性经济人的基本需求,易于被认同。第三,给予传承人一定的政策优惠和政府补助,鼓励他们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传播秦腔艺术、培养人才。第四,建立能上能下的传承人认定制度,否定传承人制度终身制或者政府奖励、补助终身制,节约秦腔艺术发展资金。秦腔遗产传承人是秦腔艺术传承的重要财富,但这一传承能否继续关键是下一代秦腔人才的培养。小结古老戏剧秦腔流传至今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面临诸多生存发展困境,对其保护并发展是对待民族文化的一种慎重合理的态度。将秦腔艺术上升到法律客体的角度进行保护是必要的,也是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趋势。希望通过政府支持和秦腔艺术本身一定程度的生产性保护发展,挽救这一民族文化遗产,但这一传承的核心应当人才的培养和文化的认同,主要应当经过上文所述的资金、政策、生态环境、意识培养等方面来完成。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山腔开始只是民间的清曲、小唱。其流布区域,开始只限于苏州一带,到了万历年间,便以苏州为中心扩展到长江以南和钱塘江以北各地,并逐渐流布到福建、江西、广东、湖北、湖南、四川、河南、河北各地,万历未年还流入北京。这样昆山腔便成为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 昆曲是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写 毕业 论文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和进行相关的基本训练。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毕业论文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毕业论文心得一
在本学期的《论文写作》课程中,我学习到了关于论文写作的基本要素和 方法 。张聿老师在授课时非常细致、全面,将各种已经出现或可能产生的学术规范问题一一作了梳理,并介绍了一些历届的优秀毕业论文,为我们展示这些优秀 文章 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点,以至于我在听课时,不断地发现与再发现着自己以往论文中的一些问题。
在课堂上,我一步步了解了论文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如何选题,如何确定题目,论文的框架的主要内容,写作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通过这个课程,我从对于硕士论文的未知状态逐渐变得心中有数。老师在几次课上反复提到了论文的主题这一方面,可想而知,这是论文的第一要旨,极其重要。首先,是否有能力写,要根据主客观条件判断,课题过大,问题难以研究深入,可能导致虎头蛇尾,草草收摊。其次,论文要有价值,也就是需要有创新性、前沿性、理论性、趣味性等等。再次,所选的主题要有东西可写,方便展开,内容可充实。另外,是否可按期完成,送审是否顺利,是否有利于答辩,这些都是要综合考虑与权衡的。通过这些学习,对于我的开题 报告 有很大的帮助。
回想整个课程的学习,除了学到了有关论文写作的规则与技巧以外,我还有其他方面的收获。那是在第一堂课的引言部分,老师讲到平时要重视练习、提高艺术修养,不仅要勤写、多写,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还要扩展知识面,大量关注相关领域。这些的确非常的重要,一方面,自从上了大学,没有了语文考试中的 作文 ,没有老师布置的周记作业,我的写作水准逐年降低,文字功能退化严重,平时有些心得感悟最多三言两语记下来,只能称作意识流,且极少会书写百字以上的篇幅,这就造成自己 逻辑思维 能力下降,文章架构组织能力弱化。
另一方面,缺乏一定的知识面和阅读量,例如老师在课堂上列举的诸多著作,有很大一部分都只是有所耳闻,却从未完整阅读过,甚至还有一些前所未闻。我深知作为一个硕士研究生,自己还差的太多,只觉惭愧之至。除文学艺术以外,老师还讲到了中国戏曲,当老师将昆曲600年的 故事 娓娓道来,我真是感动极了,更加懊恼自己的无知。我一向自诩对中国 传统 文化 存在浓厚兴趣,自己的研究方向是民族性的色彩,然而却对中国文化中这么举足轻重的一笔多年来置若罔闻,实不应该。好在,这堂课真正激发了我对阅读的兴趣,很激动,决心要把这些空白慢慢补回来,尤其是中国传统艺术领域之精髓。
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借英国领事富善先生说过一句话。他说,“老派的中国人英语不好,但是中文还靠得住。可是现在的中国人是英语不好,中文也靠不住。”这句话放到现如今仿佛更加贴切了。当我意识到这一点,那种紧迫感与压力也随之而来。一下课,我便直接冲进图书馆,借了《牡丹亭》,一面品读文字,一面找到白先勇先生的青春版《牡丹亭》视频,二者结合起来欣赏,不得不说,这极大地震撼了我。张聿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东西,让我有所 反思 ,从而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
通过《论文写作》课程的学习,可谓受益良多,我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写一篇优秀的论文绝非易事,要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做好研究工作。以上就是我的《论文写作》课程的 学习心得 。
毕业论文心得二
20_年12月,我开始了我的毕业论文工作,经过长时间的写作到现在论文基本完成。论文的写作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的进行精心的修改,不断地去研究各方面的文献,认真 总结 。历经了这么久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毕业论文。在这次毕业论文的写作的过程中,我拥有了无数难忘的感动和收获。12月初,在与导师的交流讨论中我的'题目定了下来,是:当代中国商业电影的网络病毒式营销研究。 当开题报告定下来之后,我便立刻在学校的图书馆着手资料的收集工作中,当时面对众多网络资料库的文章真是有些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手。我将这一困难告诉了指导老师,在老师的细心的指导下,终于使我了解了应该怎么样利用学校的浩瀚的资源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认真的阅读,总结笔记,为自己的论文打好基础。主要是为了发现过去那些论文之中的观点,然后避免有重复的观点出现,争取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研究病毒式营销。
12月底,经过与指导老师多次的交流讨论,确定了论文题目和题纲,并且开题报告的撰写经过老师的指点后,我针对老师的建议对报告中的内容有所修改和补充,因此使我顺利通过了开题答辩工作。针对开题答辩中老师所提的意见,在我撰写论文初稿时注重了这点,对其中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看着经过长时间完成的论文,自己也是很满意的。但初稿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经过与老师的交谈后,找出其中的问题,对论文进行了修改,对内容进行完善,快到4月底完成了论文的定稿。因为有了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才使我的论文能够顺利完成。
写作毕业论文是我们每个大学生必须经历的一段过程,也是我们毕业前的一段宝贵的回忆。当我们看到自己的努力有收获的时候,总是会有那么一点点自豪和激动。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子,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去做,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认真严谨,有了好的态度才能做好一件事情,一开始都觉得毕业论文是一个很困难的任务,大家都难免会有一点畏惧之情,但是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积累,经过不断地查找资料后总结,我们都很好的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了毕业论文的写作,这种收获的喜悦相信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相信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此要感谢我的专业老师,是你们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论文。老师对于学生总是默默的付出,尽管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并没有特别重视论文的写作,没有按时完成老师的任务,但是老师还是能够主动的和我们联系,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样修改论文。
毕业论文心得三
漫长而又短暂的四年大学生涯即将结束,匆匆时光里总有一些值得记忆与回味的时刻存在并深深保留下烙印的痕迹。这一刻是所有回忆中我认为最难忘的记忆,回想着自己是怎样每天坐在电脑前挥舞着手指的跳动,是怎样让自己的思维跳跃到灵感的边界,又是怎样在疑惑中坚持自己,在坚持中打破困境……
在我徜徉书海查找资料的日子里,面对无数书本与资料的罗列,最难忘的是每次找到资料时的激动和兴奋;在亲手设计的平面 广告 图的时间里,记忆最深的是每一步小小思路实现时那幸福的心情;为了毕业设计我经常赶稿到深夜,但看着亲手打出的一字一句,心里满满的只有喜悦毫无疲惫。这段旅程看似荆棘密布,实则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我从资料的收集中,掌握了很多旅游地产以及 营销策划 的知识,让我对我所学过的知识有所巩固和提高,并且让我对国内外旅游地产行业的发展有所了解。在整个过程中,我学到了新知识,增长了见识。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仍然要不断地充实自己,争取在所学领域有所作为。
脚踏实地,认真严谨,实事求是的 学习态度 ,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我在这次设计中的收益。我想这是一次意志的磨练,是对我实际能力的一次提升,也会对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毕业设计中也使我们的同学关系更进一步了,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以及安分共同面对压力和寻找动力的共鸣感,使得我们经常在深夜在网络上互相吐槽互相侃侃而谈。毕业的临近也使得我们彼此的心越拉越紧,约收约细。
最后很感谢我的指导老师和专业老师,是你们的细心指导和关怀,使我们能够顺利的完成毕业设计。在老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不顾劳累与辛苦为我们争取时间和利益,为我们讲解毕业设计需要调整和修改的方向。从尊敬的老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我相信,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中我一定会铭记四年来带给我的每一份欢乐与汗水,将它们绘制成只属于我的风画卷。
毕业论文心得四
1、认真阅读和领会《关于案例研究论文的几点说明》
白华老师曾经在学校MPAcc网站发表过《关于案例研究论文的几点说明》,其中写到“全面深入地理解一套理论,通读正反各方对其评论,掌握其要义,还能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办法。在此基础上将其运用于某一领域,提出一个运用这一理论的应用性框架。然后用这一框架去分析案例,得出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结论或能指导案例公司的工作;或是反过来检讨理论和框架本身的问题”,反复阅读及领会这段话的含意,对于我们的论文写作可以起到醍醐灌顶的作用。
2、选好题目
按照学校要求,MPAcc学位论文应为案例研究类型,即以我们自己目前正在从事或曾经从事的工作作为案例研究对象,这样资料搜集较为容易,写作起来能得心应手,答辩时也能对答如流。正如罗其安老师所言,我们所写的论文应该是没有在这个案例单位工作过的人肯定写不出来或很难写出来的。
我从1996年10月起从事营销财务工作,1998年5月进入创维公司营销总部从事财务工作,对营销财务工作有着自己深刻的体会,所以就以创维公司的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为案例研究对象来撰写了学位论文,并在资料搜集及论文写作过程中感觉比较得心应手。
3、积累素材
根据自己的选题,下载性期刊(如会计研究、审计研究)近几年所刊载的相关文章及他人的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来阅读,对于其中可为我们借鉴的内容,则集中摘录到一个Word文档中作为素材积累起来,并按照参考文献的内容要求备注出处,这样在我们的论文中一旦加以引用,就可以在参考文献部分加以清晰准确地列示。此外,还可以从这些文章或论文后面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方便快捷地寻找我们感兴趣的阅读目标。
4、尽早完成初稿
完成了初稿,与导师沟通就有了较好的基础。另外,因为一个导师所指导的学生人数较多,不仅有MPAcc,还有MBA及全日制学生,为了能得到导师较好的指导,应该是尽早完成初稿并发给导师,我认为能在8月底之前完成初稿,这样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几次修改,则论文质量能够得到保证和提高。如白华老师极为认真而不厌其烦地对我的论文多次提出修改要求,我的论文经过六稿修改才得以最终定稿。
5、遵守论文格式要求
MPAcc论文有着较严格的格式规范,遵守此论文格式规范,可以使论文达到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并体现出作者的学术修养,即使在论文初稿阶段,我们也应该严格遵守论文格式要求,例如初稿也需要有文章目录、图表目录。导师具有丰富的论文指导 经验 ,通过目录就能从大的方面发现我们论文存在的不足。
6、熟练掌握Word
学位论文有几十页篇幅、几万字的内容,其目录、图表编号、章节编号均应该是自动生成,而非人工录入,这就要求我们熟练掌握Word的相关技巧,通过Word这一工具,可以使论文内容修改及格式排版变得较为轻松自如。
7、借助校外图书馆资源
在论文写作阶段,已经不再去学校上课,所以我作为家在深圳的学员,使用学校的图书馆资源就显得有点鞭长莫及,此外学校图书馆还会在寒暑假期间闭馆或缩短开馆时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借助社会图书馆,如我主要借助深圳图书馆和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这两家图书馆也有丰富的馆藏及电子资源供读者免费借阅、使用。即使是家在广州的同学,如果离学校距离较远,也可以考虑充分利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科技图书馆或广州图书馆的资源。
8、与导师多汇报、多沟通
学位论文的写作还是有一定难度,在我们迷茫时、在难以继续写下去时,应该与导师多汇报、多沟通,汇报自己的研究、写作思路及遇到的困惑、困难,认真听取导师的指导意见,这样很可能会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相关阅读:论文写作建议
1、广泛阅读写作和阅读是紧密相连的
书籍和杂志中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贮存着人类宝贵的人生经验。阅读是通向科学圣殿的阶梯,可以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感悟人生道理,了解时代信息.古人云:“厚积而薄发”,持之以恒的阅读,必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阅读也是研究生积累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对科技写作能力的提高很有必要。尤其是阅读与自己写作有关的本专业的文章和书籍,从其选题、取材、论证等方面认真学习、思考,分析其文章好在何处,有何特点,有何规律,可以使自己在业务能力和写作水平上快速提高。如果是初学者不知如何下笔,还可参考其格式,写入自己的材料、观点,逐步规范整理成文.很多人并没有接受过专业写作培训却能将文章写得很好,即源于平时的广泛阅读。
2、建议院校开设论文写作及相关课程
建议有条件的院校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通过教学和写作训练开启学生的学术思维,针对研究生论文出现的情况,教师从论文的体裁、结构、语言、文字等方面予以指导,并适当介绍国家标准和编辑常识,为研究生正式进入课题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打好基础.实践证明,知识结构决定了一个人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学校可以结合医学专业,增设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课程,开设医学_、医学心理学等选修课程,并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规定必须修满的学分。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还可以推荐一些人文类经典书目,供研究生参考阅读[”。
3、营造科研氛围
在读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如参加研究生科研组织或社团,定期开展学术活动;参加以实验室或科室为单位的小型专题研讨会,培养自己的主动思考和探索研究的能力;主动参加学术报告会,如:某疾病的研究现状、怎样申报科研课题等讲座。在学校网站上开设论坛,采用网上讨论这一更加自由的形式吸引更多人参与学术讨论,多 渠道 提高论文写作水平。
4、勤练笔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论文写作是一个积累、感悟和融会贯通的过程。研究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注意以札记、 随笔 、团队活动后的实践报告等形式,将平时的生活素材转化成文字,锻炼自己的文字写作功底。在工作和学习中多观察、勤练笔,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自信心和严谨的科研态度,为今后科研打下牢固基础。
毕业论文心得五
从动手考虑硕士论文到现在整整一年了,感叹时间过得真快,也感叹时间真得是可以让人成长。硕士论文,在诸多学术大鳄和前辈看来,级别并不高,可以总结出称之为心得的东西也并不多。但是,对于我来讲,这是我第一次独立地完成一篇四万余字的论文并在最终的评比中获得优秀,是具有纪念意义的。在整个书写过程中,我初步体会到了科研的辛苦与快乐。于是,我愿意把自己的一些浅薄但真实的想法记录下来,以作为对自己的督促,也作为对这段难忘日子的纪念。
一.选题是重中之重
之所以把选题放在第一位,是因为我在这次论文中深受选题的苦。做论文之前我一直有个误解,认为写论文、写论文,其关键在于写,在于数据,在于在统计软件中运行得到显著结果,而选题只是一个开端,无需花多大功夫。正是这种想法,使我在开题时直接被老师枪毙,我也成为了很少在开题中就被枪毙的几个人之一。现在看来,被枪毙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太被动。我的论文方向是导师给的,当时心里很高兴,觉得省掉了时间去找方向,却未考虑过这个题目我有没有兴趣,我到底能不能做出东西。二是准备不充分。在开题答辩之前,我甚至都没有搞清楚我的论文究竟要用什么基本理论和方法,只是以为当老师问我时,我可以侥幸地用“目前还没有考虑清楚”搪塞过去。而结果是,老师们识破了我的小算盘,并没有放过我。直到现在,我想起开题答辩现场王培欣老师清晰地说出“你的开题不能通过”时,我还冒一后背的冷汗。当然,事后王老师向我解释了她在开题时否定我的原因,也对我最终做出的东西进行了称赞,但我仍旧为自己当时的表现感到惭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此话不假。开题的目的就是要作者明确写作的思路和方向,之后所有的工作都要朝着预定的方向前进。除了方向,开题时还应明确论文的写作重点和难点,有些工作可能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可以完成,有些工作却可能需要作者对相关理论进行嫁接和融合,对相关方法进行突破,这些前人没做过的东西是文章的创新点,往往也是重点和难点。明确轻重缓急,不仅有利于使论文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也有利于作者制定书写计划,高效完成书写。
虽然我们常说写论文,其实论文的关键不在于写,而在于思考,在于有好的思想,好的思想的建立就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是选择有前沿性的、自己感兴趣的好题目,因为做一个好题目和一个坏题目所花费的时间是没有太大差别的,都要查文献、搜数据、做分析,而好坏题目的意义是完全不同的。在此次论文中,我虽做出了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但所选的方向毕竟有些窄,不太前沿,所以我答辩之前一直信心不足,即使是现在心里也仍有遗憾。所以,选题是至关重要的,选题阶段就应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投入大量的时间,这个时间的付出一定是值得的,事半功倍的。
二.理论是根基
之前我总以为,理论部分是最容易写的,这部分不像绪论那样要自己总结梳理,也不像实证部分那样要自己搜集数据进行验证,理论总是要借鉴别人的,借鉴便少不了复制与粘贴。这种错误的思想使我在论文写作中走了不少弯路,理论部分洋洋洒洒写了不少,但导师总不能满意:一般概念性常识性的东西不能要,因为这会降低论文水平,太深奥的本篇论文没用到的东西不能要,因为和下文无关,同时还应保证这部分内容的篇幅,并对下文的创新点有铺垫。为此,我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找理论,甚至是在文章完成初稿之后我的理论部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常理来讲,理论是支撑,是根基,是首先要明确的,而我却本末倒置了,所以每修改一次理论,整篇论文都要从头到尾修正一遍,花费了不少功夫。幸运的是,最终我寻找到了一个切入点,把论文的理论与实证有机地结合了起来,这本应在开题或论文初期完成的工作,我却在论文中后期才做完。事后我常在想,还好这次写的只是硕士论文,篇幅不算大,内容不算深,还算好对付,若是博士论文,我头两年肯定是白念的了。
此次硕士论文使我深刻地体会到理论部分的书写绝不是复制粘贴那样简单,理论部分在论文中起着支柱性的重要作用:理论错了,所有的实证都将没有意义;理论浅了,整篇论文的档次就下来了。选用哪个理论,着重用这个理论的哪部分,理论和实证如何衔接,这些直接关系到论文的质量。硕士论文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理论和研究内容相对应,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相对应,前后呼应,一环扣一环,理论便是这个链条的第一个环,是整个论文的根基。
理论部分一定要扣题,扣准创新点,对下文有支撑。下文要用到的详写,用得不多的略写,没用到的在不影响整体连贯性的情况下便可不写,以保证文章的紧凑简明清晰。
三.软件仅仅是工具
我是理科生,理科生都有个通病——钻。我总以为自己擅长数学,所以每次做统计题都会很兴奋,也愿意死抠一些统计软件的原理,不弄懂不罢休。对于学习知识来说,这种精神是可贵的,而对于管理学论文写作来说,这就有些过犹不及了。研一学习的统计课程由于是一门重要的考试课,再加上软件中的许多东西对当时的我来说是陌生的,所以投入了很大的时间和热情来研究为什么要这么操作,这样操作反映了怎样的统计原理。这种思维惯性延续到了做论文期间,我的思路总是“跑偏”,花了时间研究软件是怎样运行的,却改变不了任何统计结果,我成为了一堆数据的玩偶,被数据搞得晕头转向。以至于到最后每要开始研究一个问题,我都要逼着自己事先问一下,这个对论文的书写到底有没有用,若没有,便pass掉,因为时间真得是有限的。
此次论文使我明白,在硕士论文写作中,对统计软件的掌握重在应用,而不是弄懂其原理,虽然在课程学习阶段我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在这方面,但它们不决定论文的实质性内容,而只是辅助。尤其是在时间和精力有限的情况下,更应灵活地进行时间分配,分清轻重缓急。软件是一种工具,就像是物理实验中的仪器一样,虽然有误差,但不影响结果分析,至于为什么有这种误差,不是论文重点研究的内容。
硕士论文对统计方法的要求相对简单,而博士论文也许就不这样容易了。博士论文又提高了一个档次,我想对统计知识的要求应该也高一个水平,自己以后还应深入掌握。
四.常与老师沟通
在这一点上,我自己做得还有不足,我不是很经常地去找老师沟通,尤其是在论文初期,老师帮我选好题后我就再也没找过他。我总以为自己的思想还不成熟,不知道与老师谈些什么,而我的导师也不是很善谈、能调动别人情绪的那种(除了喝酒的时候,呵呵)。所以,我每次找导师都是因为大事要来了,比如中期、结题。中期时与导师沟通了一次,导师没有提什么意见,因为那个时候我做出的东西还是四分五裂的。在这篇论文上,与导师有实质性的沟通是我完成初稿之后。我初稿完成的比较快,5月中旬就完成了,这样导师有充分的时间给我修改,因为我们6月底才答辩。导师对我的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了修改,从结构到语言,从理论到实证都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且导师提出的大都是些关键性的问题,这对我的论文有着很大的指导作用。
与自己的导师进行沟通是必须的,与其他老师,尤其是开题、中期、结题时答辩组的老师进行沟通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论文不像是数学题,答案是固定明确的,论文中的观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的老师会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层面的问题,这对论文写作是有很大帮助的。因为,往往作者在论文写作中会产生一些盲点和思维惯性,束缚着新东西的产生,而不同老师的意见可以促进我们不断产生新的想法,使论文不断完善。我在中期和结题之后都会主动地找评阅老师,请老师详细地为我讲讲他们的意见,以保证我在下面的书写中不要走错路子。
值得注意的是,与老师沟通并不意味着完全听从老师的,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老师的意见大都是建议性的,而关键还在于自己,因为是我们在做论文,而不是老师在做。
五.其他
论文写作中还有一些应注意的小问题,不好一一详细整理,就都归纳在其他里吧。比如,参考文献一定要阅读好期刊上的文章,因为做研究是承前启后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论文写作过程中,用日期为每天的论文命名,这样可以看到论文的进展情况,使自己有成就感;适当地用图和表,四五万字的论文让读者一看很容易发怵,而适当地图表可以使读者醒目地看到作者的思路和观点;注重格式,虽说格式不影响论文的实质内容,但它是论文的面子,是作者工作态度的体现,在这种稍微细心一点就能做好的工作上一定不要出现差错;有了想法及时书写,不拖拉,有些想法是转瞬即逝的,所以有了好的点子应马上记下来,等积攒多了,也许就会是个大的创新点,并且写论文是会上瘾的,最初要逼着自己有这种瘾,待上了道之后速战速决,完成书写;正确对待PPT,PPT不是要上台念的,而是要讲出来,并且做PPT的过程也是作者梳理思路的过程;答辩之前做好准备,对自己提问,大胆猜测老师们会问些什么问题,自己应怎么做答,有充足的准备才会有十足的信心。
硕士论文结束了,但这只是我学术生涯的一个开端,我的学术之路还很长很长。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到了科研的最初体验,这个第一次对我来说是珍贵的。也许,多年以后,再看这些文字的时候,我会为自己的幼稚和浅薄感到羞愧,但我不会忘记我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激动与自豪,因为我勇敢地踏出了第一步,即将开始新的征程。
演员邢岷山
顺着西湖景区的山路往上走,是直通灵隐寺的道路。走上石头台阶,逐渐远离人群,穿过一个木头搭的小山门,再走上石板路,旁边是一片桂花小树林。走到树林的尽头,终于看见了不到一人高的原木门扉,推门而入依着山壁的小院子,也见到穿着布艺开襟衫的院子主人。
这是演员邢岷山的家,是他和妻子钮晓晴常年过着神仙伴侣般“隐居”生活的山中院落,是圈中好友来聊天的地方,也是许多梨园名人来唱一唱乐一乐的院子。圈内朋友来做客时打趣,“守着这么个院子,怪不得你不回北京了啊。”
“《八角亭谜雾》的剧本围读就是在这个院子里,吴越和小演员们也是在这里学昆曲的。”邢岷山边端上一杯茶边说。
在邢岷山家的院子里剧本围读
在院子中排戏
1
掀起裤管,邢岷山小腿上有一块肌肉看上去和旁边不同,是《八角亭谜雾》其中一个镜头造成的。
剧中,丁桡烈跟着玄念玫去酒吧,发现朱胜辉调戏念玫,要追着念玫跑出去,丁桡烈一伸腿绊倒了朱胜辉。在拍摄现场,那一绊是邢岷山和翟子路的腿结实地撞在一起,巨大的疼痛让邢岷山心里当即凉了一下,“完了,我觉得腿肯定断了。”
周围人涌上来,邢岷山的腿上已经肿起像拳头那么大的包。他很快冷静,根据小时候练功的经验判断自己的伤势,缓过一点后,他站起来坚持拍完当天戏份。后来整部戏期间邢岷山小腿都处于肿痛状态。
这个镜头在第一集播出,但观众当时并不知道是邢岷山绊了翟子路,因为他演的丁桡烈是这个悬疑剧的包袱底。剧集前十集一直在着力渲染玄家一家人的诡异氛围,早年少女被杀案和19年后小混混被杀案搅动南方小镇,最后两集,真相才浮出水面。
《八角亭谜雾》剧照,邢岷山饰演丁桡烈
邢岷山在前十集中把昆曲团团长丁桡烈演得稳重专业,训练昆曲团、争取演出资金、寻找好苗子……但戏份不多,好像他只是和演他妻子的吴越一起来客串一下。然而临近尾声,他突然成了主角。原来在前期跟踪女主角、杀死小混混的“黑衣女性”,一直都是丁桡烈,他有异装癖,也有精神分裂,在昆曲团后面的防空洞中,丁桡烈有一个秘密天地,在十几年前的那个暴雨天,丁桡烈穿着连衣裙,化了浓妆,戴着假发,唱着《孽海记》,企图囚禁少女玄珍,却失手杀死她。
尽管剧集褒贬不一,有观众认为存在许多bug,但评论一致认可剧里的实力派演员表现出色,尤其最后两集邢岷山和吴越,成为这部剧的高光点。邢岷山演出了角色的复杂性,神经质和悲凉感混合在表演中。有网友发现在“另一人格”出现,丁桡烈被诱捕时,邢岷山长达几分钟都没眨眼,可见其专注度之高。
那场防空洞重头戏也几乎掏空了邢岷山,不论是心理还是生理。一次次背负另一位演员穿过防空洞,拍了不知道几条后,早已年过半百的邢岷山感到腰快断了,“当时腰疼成那样,太痛苦了,但想想做演员,没办法。”好不容易防空洞镜头拍过了,邢岷山还得穿着高跟鞋在小树林里奔跑,“每走一步全身都在疼。”
回头再看这段,他觉得有点遗憾,“如果我不腰疼,演得还要好一些,丁桡烈应该再疯狂一些。”
杀了玄珍以后,丁桡烈给她别了个胸针,情绪起伏极大,关机以后,邢岷山还坐在椅子上哭得停不下来。“他的梦破碎了,你想他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肯定非常悲凉。其实,演员都是在出卖自己的 情感 ,里面的伤害很大。只有我自己这样真挚,观众才会相信。”
其实对某一代观众来说,看到邢岷山穿裙子化浓妆演异装癖还颇有些出戏,因为他认知度最高的角色之一就是2011年《重案六组4》里的刑警佟林,在剧中他果决聪敏,成功延续了六组系列的经典。
《重案六组4》剧照,六组组长佟林(邢岷山 饰)
而对更年长些的观众来讲,对邢岷山更熟悉了,在古装刚盛行的时代,他是《策马啸西风》里的傅红雪,是《白眉大侠》里的白云瑞,多是长发飘逸武功高强的高手,当然,还有经典电视剧《青河绝恋》中侠义心肠身手不凡的李耿明,表演艺术家赵丹……哪怕是演反派,邢岷山演的也是精致的商界人物。
《白眉大侠》剧照,玉面小达摩白云瑞(邢岷山 饰)
电视剧《赵丹》剧照,赵丹(邢岷山 饰)
但在国剧更新换代经历市场变化后,曾经的古装剧和刑侦剧都陷入一阵低迷,邢岷山的出镜率也有所减少。如今突然穿着裙子高跟鞋出现在屏幕上,邢岷山打趣,“我岳父看了这剧之后说,我只看这一遍了啊,冲击力挺大。别说他了,我自己看都第二遍都是难受,没法想象自己是怎么把这个人物演下来的。”
2
接受丁桡烈对邢岷山来说确有一番心理挣扎,首先就是,这个人物最大的特点是异装癖。
异装癖人群在当下 社会 中依然算是特殊群体,是恋物症的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对异性衣着特别喜爱,反复出现穿戴异性服饰的强烈欲望并付诸行动,但除了穿着之外,异装癖人群的内心自我性向认知一般遵从生理性别,也并不希望改变原有性别。作为小众群体,异装癖在华语范围内的影视剧中很少见,但也曾有过,吴镇宇曾在许鞍华导演的短片《我的路》中饰演过异装癖。
《八角亭谜雾》,妻子发现丁桡烈的秘密
邢岷山收到剧本时还只是大纲,对异装癖完全不了解。在上网做了些功课后,邢岷山求助心理医生朋友,“医生跟我说,有很多异装癖不容易被觉察到,有时候女的打扮得像个男孩子,也是异装癖,只不过人可能更容易接受女的穿男的衣服,但是男的要穿高跟鞋,弄个长发,看起来更加奇怪。因此,男性异装癖人群的生存空间更加逼仄、更加不易。我也正好请教对方了包括像人格障碍,抑郁方面的情况到底都是怎么回事。”
和心理医生聊过后,他又把电影《丹麦女孩》翻出来看,“再看一遍时,我似乎从这个戏里边找到了异装癖的‘入口’,其实他们也很难把控自己。作为一个演员,如果要做很好的呈现,演得让观众能够相信接受这个人物,自己就要先接受和理解他们这个群体。”这部电影给了他很大信心,“原来演女性也可以演那么美,我想我也能试试看。这里所说的美不是字面意义的美,而是美学意义上的美。”邢岷山解释。
《八角亭谜雾》剧照
心理上可以接受不代表就能演好。去定妆时邢岷山在换连衣裙戴卷发,让导演王小帅做好心理准备,结果他出来后王小帅直言,“我已经做了思想准备,没想到还是吓到了。”邢岷山分析,“我太魁梧了,看上去瘦弱一点的男演员演起来会更有优势,像埃迪·雷德梅恩(《丹麦女孩》主演)就是,而我这个外形让观众能相信能接受,还不觉得特别恶心,还要同情你理解你,是有难度的,分寸要把握得好。”
后来在防空洞的表演段落中,邢岷山琢磨用细节和小动作来达到角色信服度,“比如拿梳子梳头发的样子,还有卸妆,还得卸睫毛,这需要自己去琢磨去观察,尽量细化,包括涂指甲油的动作。细节掌握得好,观众才更能够共情这个人物。另外,眼神就可以是重点,你看丁桡烈作为团长形象出现时,他有精神气儿,要有戏曲演员的神气,后来女装的时候,要虚着一些眼睛,眼神会更柔美,更女性化。”
《八角亭谜雾》剧照
对邢岷山来说,技术和能力都不是问题,自己心理关能过才是关键。“在绍兴拍戏的时候,其实我心里边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我跟组里的工作人员都说好,像路上跟踪这样的戏,或者是在街上的,公众场合的戏,一定要把我掩护好了,那样扮上可能确实不符合大众审美,作为一个普通人,也确实有些难以接受自己那样子,挺见不得人的一种感觉。”不过后来演多了,剧组看习惯了,邢岷山也就穿着裙子在片场自由穿梭了,还打趣“穿裙子真挺凉快”。
丁桡烈不仅是异装癖,由于常年压抑以致心理扭曲,他甚至忘了自己曾经杀过人。怎样让丁团长的秘密不露痕迹地保留到最后两集?
邢岷山和医生交流过后,让他在异装癖之外,叠加其他心理疾病比较合适,“他心里面住了好多小人,这其实是被压抑之后的结果,并不是说有异装癖的人就会伴随性格分裂,这些病症的并发没有必然,医生告诉我,树叶都没有一样的,病人也一样千差万别。”最终,邢岷山找到人物出口,让丁桡烈同时有异装癖和人格分裂的问题,他的行为才能有依据,说服观众,“人物必须找到这个依托。”
要做大量功课,去了解完全陌生的人群,接受自己女装,琢磨精神疾病患者行为……对演员来说,这个角色的付出之大很容易令人打退堂鼓,但邢岷山最终接受,有更重要的原因。
《八角亭谜雾》中,在真相即将揭露时,丁桡烈穿着杜丽娘的戏服在舞台上悲叹“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吴越饰演的丁团长妻子也曾在屋顶上开腔昆曲《牡丹亭》的段落《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被害少女玄珍和姐姐玄珠也是在这个昆曲团里学艺。
十九年谜雾,《牡丹亭》一曲贯穿始终;而于邢岷山而言,昆曲也贯穿着他的人生。
《八角亭谜雾》剧照,邢岷山戏妆
3
从他家院子开车往下走,没多久会路过杨公堤,再往下走,是浙江昆曲团。邢岷山仰头看出去,示意一个方向,那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 ,发源于14世纪中国的苏州昆山,后经魏良辅等人的改良而走向全国,自明代中叶以来独领中国剧坛近300年,明朝过了以后,清朝是鼎盛时期,一直到清末开始有些衰败。
1978年,“文革”结束不久,全国各大院团纷纷恢复建制,浙江昆剧团便是其中之一。那时邢岷山13岁,年纪小,只是因为父母比较喜欢这行,他跟着家里的姐姐一起考进浙江昆曲团。“浙江昆剧团也是那会儿重新恢复,每一届基本上都是招60个,考的时候可难了,都是千里挑一,万里挑一挑出来的。我看到有观众说剧里昆曲团招人很随便,其实那是90年代的小镇,学个昆曲不像在杭州这么困难,招人是随意些。”
自此邢岷山入了昆曲一行,专工武生和老生,而当年的招生老师里就有他日后的岳父岳母。岳母沈世华唱的是闺门旦,是中国昆曲非遗传人。“昆曲的辈分叫做‘传世盛秀万代昌明’,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传字辈那会儿,发生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事。我岳母是世字辈,我是秀字辈,现在传到了第6代。”邢岷山解释。
邢岷山戏妆
戏曲演员的苦一般人很难吃下去,从进了团开始,他每天晨起练功,开嗓。妻子钮晓晴从小住在昆剧团大院,她记得每天自己还在睡觉,就能听到外面练功的动静。“每天至少拿顶(指倒立)半个小时以上,谁要是中途支撑不住摔下来,全班同学都要陪着他练加时,下来以后,有的同学脸上、胳膊上都会留下充血的血点。”邢岷山感慨,这半个小时是意志力的磨练,他记忆特别深刻,“那些苦是一生的财富,现在拍戏那种辛苦对我来说根本不算什么。”
1983年,邢岷山毕业出科,正准备在舞台上展露才能,却刚好遭遇了昆曲文化低谷期,“正好是港台文化和外来文化冲击咱们的文化市场,最流行的是迪斯科,邓丽君,还有一些港台歌曲。我们学完了以后,硬是没人看了,那时候谁来看昆曲啊。不只是昆曲的低谷期,是整个传统文化的低谷期。”
此时邢岷山18岁,学了5年昆曲,总不能没有出路。当看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他想着都是表演,要不去试试看。“我们戏曲里讲究锣鼓点,有精气神,对节奏的把握很准确。”凭借戏曲的艺术功底,他顺利考进北电,和张嘉益、刘奕君等人成为同学。
说到底,终归都是表演艺术, “其实表演是互通的,我的毕业论文就是《论镜头前的表演》,镜头表演的模式和舞台表演模式二者是相通的。”进北电第三年,邢岷山就被选为《武生泰斗》男主角,“我会武生啊,到学校选谁都没我合适。”这也是他第一部演员作品,在这之后也顺理成章走红,一路做主角,大多是武打古装剧,“我那时候同时跨过4部戏,那会儿没有经纪人的,事无巨细都要自己打理。”
《武生泰斗》,主演徐帆和邢岷山
由于当时香港武打电影盛行,邢岷山拍了不少港台合拍剧,不少人还以为他是香港演员。在武打剧中,他的武生经历占尽优势,比如,片场往往都有武术指导来教套招,现场打几遍,演员要记住动作跟着学,这对邢岷山来说太熟悉了,看两三遍马上能有样学样,速度很快,因此和他演对手戏的演员总是压力很大。他回忆,有一次对手演员以前是演话剧的,武术指导给两人演示两遍动作邢岷山就记住了,但对手演员不行,总是记不住,顶着压力演了一天,第二天就跟导演说自己不来了。
学戏时童子功很重要,往往是刻进骨子里的功力,因此至今邢岷山仍旧很能“打”。他早年在山影因为《白眉大侠》这部戏结识了孔笙导演,几年前筹拍《琅琊榜之风起长林》时,孔笙邀请邢岷山演一个反派高手段桐舟,戏份大多都是在小树林里打架。
邢岷山饰演段桐舟
拍摄时经常出现的一幕是剧组同事和吊威亚的工作人员追着邢岷山大喊,“邢老师慢一点,我们跟不上了!”邢岷山和其他兵丁从树林外打到树林里再打到悬崖边,最后都惊动了在B组拍戏的孔笙来围观,“都来看我打,打得那叫一个过瘾。”后来,邢岷山就在琅琊榜剧组得名“小树林男一号”。
“戏曲演员是真的很苦,付出和得到的是不成正比的。”邢岷山回忆说。在当年受到港台文化冲击的低谷期中,除了邢岷山转型成功,更多同行只能被迫转行,“有当厨师的,有开出租的,什么都有”。即便有人坚持下来了,很长时间内的收入也并不好看,更无法和演员相比。
从考北电开始至今,邢岷山都不认为自己离开过昆曲行当,家里岳父母都是戏曲界元老人物,他也住在杭州,和浙江昆曲团保持紧密联系,只要有重大演出,团里叫他回,他也会主动回,每年都还登台,“其实我离开院团已经30年了,去年院团60周年,我还演了《十五贯》,上海国际艺术节我也演了两场《十五贯》。”
去年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看过邢岷山演的《马前泼水》后,到后台找到他说,没想到演了这么多年戏,他嗓子还没横(横:垮掉的意思)。邢岷山为登台保持着嗓子的状态,有时还会去上海昆曲团找老师请教,去年上海昆剧团的计镇华老师赴杭州为浙江昆剧团刚毕业的第六代传人教授昆曲剧目,邢岷山推掉影视拍摄去听计老说戏。他想再多唱几场,“趁我现在还有嗓子。”
时过境迁,现在假设当年没有转行已没有意义,“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跟原来从事过的昆曲表演行业保持适合的距离,也不错,距离产生美。你不把昆曲表演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话,相反你对它的爱是由衷的,是最发自内心的。唱昆曲真的是很美妙的过程。”邢岷山坦承,做演员带来的收入、资源等等相比普通人确实会更好,因此他有能力“爱得起”昆曲,“把拍戏挣来的钱投到我唱昆曲上面去,农忙的时候拍影视,农闲的时候唱昆曲。”
兜兜转转还是会回到昆曲中。不止是他,邢岷山姐姐邢金沙和他同年进入浙江昆曲团,在昆曲低迷期转行去了香港TVB做配音演员,配过1994版《射雕英雄传》黄蓉(朱茵饰)、《金枝欲孽》侯佳玉莹(黎姿饰)、《鉴证实录》小棠菜等知名影视剧角色,2006年邢金沙也回到昆曲行业,出任香港演艺学院戏曲学院老师。
当下国内昆曲行业相比先前的低迷已经有了很大起色,而梨园行业的人才培养又是长期的,且回报率低,说到此处,邢岷山动容,“有时回剧团,很多前辈看到我都说,‘岷山,可以回来唱戏了。‘”
4
吴越和邢岷山在拍摄现场
剧中丁桡烈唱的是闺门旦,这是很重要的人物背景,但对邢岷山来说,也是个难题。“昆曲不单单是文本很美,唱词念白都是非常优美的,非常具有文学性,尤其是像《牡丹亭》这种名著,我不单单是要去唱身段,关键是闺门旦的劲儿你得拿得好。”虽然过去在影视剧中,他也演过不少梨园角色,但要么是本行武生和老生,要么是简单的旦角戏,“京剧旦角我能完成,因为京剧基本上是以唱为主,身段不是主要的。但昆曲是载歌载舞的,几乎是每一句唱、每一个念白都会有相应的身段在里边,而且是表现力很强的身段,所以都要重新学。”守着岳母沈世华这个非遗传人的旦角“国宝”,邢岷山在开机前三个月就开始跟着岳母学旦角的动作、唱腔。
除了他要学,吴越和演玄念玫的小演员米拉也到这个小院子里跟着学。“吴越是发着烧来的,她特别认真,包括用扇子和身段,她也很完美主义,轻易不敢做,她说要做就把那一两个做好,为此还拒绝朋友探班,用她的话说,这两个多月是‘做人不得了’。”
邢岷山心中全是昆曲。“我其实还是希望通过我们这个剧,让更多观众能够更准确去感受昆曲的氛围。剧里哪怕有一句唱或者是一个身段,我们都会设计和考量内容。”
贯穿丁桡烈人生的《牡丹亭》选曲是邢岷山挑的。他叹息,汤显祖的《牡丹亭》杜丽娘和丁桡烈一样,都是被一种传统的环境裹挟,“丁桡烈和杜丽娘,是一种美学上的关照。《牡丹亭》作为一个伟大的戏剧,它之所以伟大,是它在当时在那么压抑天性的环境中,对天性对自然对人的最至真的东西的肯定和弘扬,这是它一直传下来的内核。这跟丁桡烈是很像的,是美学上的关照,丁桡烈他也是从小也被压抑,他也渴望天性的释放,所以我们就用了这个剧目去对照。对丁桡烈来说,他有很多救赎,比如说亚梅是他童年的救赎,昆曲是他的另一个救赎,他在昆曲在《牡丹亭》里找到了自己,得到了释放。”
《八角亭谜雾》剧照
有些观众认为出身昆曲演员的邢岷山允许丁桡烈作为昆曲演员,男性唱旦角,而且又是异装癖和精神分裂的凶手,会不会让人对昆曲和昆曲演员产生误解,邢岷山并不认同,“一说男旦,都想到程蝶衣,想到《霸王别姬》,程蝶衣给大家的影响太大了。其实男旦是解放前的事情,像梅先生那些戏曲大家,私底下绝对是很正常的,而台上展现出来的又是非常美的旦角的形象,和异装癖无关,人格形成和昆曲没有直接关系。而且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各大院校的昆曲行不会招男旦,男演男,女演女;不过京剧可以,京剧是特例。戏曲演员私下喜欢唱旦角叫私淑,只能作为业余爱好。”
同时,邢岷山觉得剧情也没有导致“误解”一说,“持这种观点的人本身跟丁桡烈的父母有什么区别吗?异装癖是很丑恶的事情吗?我不觉得,所以这根本谈不上让人产生什么误解。”拍完丁桡烈被捕前在台上唱生生死死后,邢岷山坐在服装箱上嚎啕大哭,“现在说说我又想哭了,为杜丽娘,为丁桡烈的人生而哭。”邢岷山说着有些哽咽。
邢岷山饰演丁桡烈
他和钮晓晴还为《八角亭谜雾》设计了一些和折子戏有关的段落,“这剧虽然在悬疑剧场,但是我觉得更需要一些深层的东西”。不熟悉昆曲的观众可能留意不到,但那少数几句昆曲唱词并非无的放矢,而是邢岷山精心将伏笔设计进昆曲唱词里,既有悬念,又暗示身份,还融入了昆曲。“都是有意思的,这些词句不是随便用的。”
比如有一场戏,玄珠在到昆曲团服装间看服装,一回头丁桡烈迷迷瞪瞪喊她玄珍,玄珠很紧张就走了,周亚梅问,你们在聊什么?丁桡烈的回答就是用了一出戏,出自汤显祖的《紫钗记·第二十五出·折柳阳关》中一句:问芳卿为谁断送春归去?
这出戏讲述才子李益高中状元,遇才貌俱佳的霍小玉,两人一见倾心,随后以小玉误挂梅树梢上的紫钗为信物,喜结良缘。后李益因得罪欲招其为婿的卢太尉,被派往玉门关外任参军,霍小玉往灞陵桥相送。两人离别时柔情蜜意,离别之痛难以言说,李益不禁问,问芳卿为谁断送春归去?意味因何将这春天美景、春天美好时光断送?好像春天成了恩断义绝一样的伤心离别的时节。
《八角亭谜雾》剧照
剧中昆曲团里的小演员也并非普通群演,都是邢岷山找到浙江昆曲团“借”的人,“我把浙江昆剧团第6代的昆曲演员都拉到绍兴去了,往那一杵就是那个样。”这些小演员在其中只展示了《牡丹亭·游园惊梦》的堆花段落,短短几个镜头,举手投足唱腔间,邢岷山觉得已经展现了昆曲之美。堆花的段落也不是随意挑的,是邢岷山从小的昆曲启蒙,“我希望把我小时候的记忆放到里边去。”
邢岷山和钮晓晴不仅负责剧中昆曲唱的部分,一切和昆曲有关的事都由他们操心,大到衣服,小到几个一闪而过的昆曲团通告,及至后期制作中和戏曲相关的字幕,邢岷山夫妇都严格按照专业规范把关。
“我们剧情年代的跨度是1990年代到2011年,那么90年代和现在的练功房分别应该是什么样子?细节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我们团长带着小孩去拍戏的时候,看到通告就问这谁写的?一看就是专业的。确实是美工按照我给的内容写的。孩子们的穿戴服装也是我们去沟通,90年代的练功服身上有一个板儿带,很有标志性,我跟服装老师说你就去买这个,有这块板带就对了。包括90年代时候穿的蓝白练功裤,有杠的还是没杠的,白球鞋什么样。”
《八角亭谜雾》剧照
5
临近傍晚,院子里寒意涌上来,邢岷山拎出烧水的小炉子放在桌边取暖,边倒茶边说,“我们那天出发去北京盯后期,走的时候把院子一锁,可开心了,觉得又是去度假了。”钮晓晴笑出声“抱怨”,现在和邢岷山出去工作反倒是休息,因为在家里,家务琐事实在太多了。
这个在灵隐寺边的院子虽然不大,但事情也不少,照顾院子里花花草草,要剪枝,要扫落叶,还有后面住的房子里的家务都得做,邢岷山和妻子从没请过家政人员,都是自己早起,俩人在院子里忙忙叨叨,忙完了邢岷山就在院里的桌子上写写字,看看书喝喝茶。
院中一角
一年中工作一段时间,剩下的时间都交给昆曲和这个小院子,这种生活邢岷山过了不少年。实际上按照邢岷山早年的名气和演技能力,现在或许该有更忙碌的生活,但他的作品列表里,从《重案六组4》2011年播出后,显然演戏频率降低了。“因为我要陪儿子。”邢岷山很自然地说出原因。
“很多事情可以慢慢再做,但是孩子的成长错过就没有了。要知道幸福家庭可以治愈一生。”邢岷山对此深有体会,他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姐姐都给了他很多爱,因此他觉得自己性格才能如此平和淡然。
从儿子邢邑青两三岁开始,邢岷山出去拍戏都要带着妻子和孩子。等儿子去美国读书时,邢岷山夫妇便开始轮流陪读。通常在美国陪读都是妈妈居多,但邢岷山并不觉得自己可以一直在国内工作拍戏,让妻子独自承担这个责任,“所以工作频率就降低一些吧。”
现在儿子上大学了,邢岷山分给自己的时间多了一些,重新开始多接一些戏。从艺几十年,行业在不断改变,他也有他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影视基地里大几十集的剧本,规定好的时间,很快凑齐的人马,都和以前演员还有机会潜心创作的时代不同了,“现在就是快餐式的文化,对演员的要求也不像我们学院刚毕业那会,拿到一个本子,特别认真,会有案头,也有生活,我要演个剧团的,我就到剧团去,我演个部队的,我就去部队,有系统的创作过程。现在都是恨不得喊开始就上来演,连对手演员都不认识。我碰到好多戏相互没有默契,还不熟,开拍就是重头戏,会打很大的折扣。”
平和淡然的性格在家庭中是正向反馈,但在变化迅速的 娱乐 圈,降低工作频率可能意味着人气变低,演得越少,找来得工作越少,工作越少,也就代表市场性越低,这是个并不正面的循环。邢岷山对此很看得开。一方面,从梨园到影视,他演了几十年,很清楚有些事并非努力就可以,尤其他当年的同班同学不少人的境遇就差别很大,“演员这个职业有很大的被动在里边,肯定有高峰或者瓶颈期,有年轻的演员一出来是急先锋,也有我同学张嘉益那种大器晚成,这两年刘奕君也很不错,大家总得分着点。”
另一方面,他觉得是性格使然。小时候在剧团学昆曲,他就很会自得其乐,“出去演出的话,我会自己去菜市场买一只鸡,回来炖一个鸡汤和我姐一块喝,把生活打理安排得很好。”现在如果不拍戏,他就在家看书写字听戏,打扫院子,这都是他爱做的事情,“生活就是这样,在家享受生活是一种很美好的事情。要是完全为了去挣钱,我就觉得太浪费生命了。”他想得明白,才不会为了名利牺牲生活,只要在演自己认可的角色,就可以,至于演男几号,是不是一番,他都不那么在意。
“人生就跟流水一样,你去顺着它走就可以了。那些现在人会在意的事对于我来说真的没有那么重要,我不会因为一段时间没工作就有失落感,男主角也罢,男二号也罢,男三号也罢,这不是主要的,主要是你在做一件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如果说这个职业你很看重,想一直做的话,你要是不演,就等于是放弃掉了。只要一直做的话,没准哪天你就可能遇到更好的机会,你还可以展示自己。”
校对:张艳
张心甜的下山比他们都好
昆曲是戏曲,中国特有的。是中国文化的体现。其巅峰时期是明代,是一种士大夫文化的代表,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极端的典雅的境地。
幽兰雅韵话昆曲
说什么好呢,题目太大,分数太少....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