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期刊知识库

首页 学术期刊知识库 问题

关于毕加索大学毕业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毕加索大学毕业论文

一.你可以找一个画家的某一个点来讨论的,题目讨论的范围越小越容易掌握,越大反而越空洞无物。二.或者你可以找现代油画的某一种具体的现象来进行探讨,这也是很有看头的。如果是第一条的话,那么建议你从最熟悉的画家入手,最好是有名气的。如以画家“莫奈”为例,莫奈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我们写莫奈,不一定要像写传记一样的写(何况一篇论文的篇幅根本是写不详细的),而是选择莫奈的一个点来写——你可以写莫奈在“用色”方面的创新,题目可以叫:“画家莫奈在用色上的创新和影响”,或“画家莫奈用色的特点及创新意味”等等。你在第一章简要讨论莫奈的“用色”、“用光”的特点,第二章就详细讨论为什么莫奈会有颜色光影的创新,第三章就谈论他这种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上面提及的这个第一章到第三章的套路,其实可以用在其他画家的身上(风格特点、风格出现的原因、风格所带来的影响)。又可以以安格尔、毕加索、塞尚,我国的徐悲鸿等等的为例如:1.论文中,可以讨论安格尔的油画的特有气氛——典雅气派;2.毕加索抽象画的思维元素;3.塞尚的散点透视的运用;4,我国徐悲鸿的,可以探讨一下徐悲鸿油画中有没有中国的元素在里面。如果是第二点的话,你可以讨论一下现当代的某些有趣的现象。以上是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的,有什么不懂的可以继续问。谢谢……呵呵

众所周知,毕加索是西班牙19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前不久的美术课上,老师将毕加索的生平娓娓道来.他在童年时期就已发出了和别的孩子不同的艺术光芒,很小的时候就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那便是他的“童年时期”.接着他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在那一时期,他采用浓郁的蓝色,表现贫老与孤独的苦难.但当他邂逅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陷入爱河时,他的玫瑰时期也随之而来.毕加索不满于现在的成就,依旧不断努力,创作了《斯坦因画像》,它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当他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时,他又开始了古典主义时期.继而毕加索又开始了那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当战争爆发时,他那不朽的名作《格尔尼卡》应运而生,他的绘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蜕变时期 .当毕加索年迈体弱时,他依旧没有放弃艺术的道路.九十多岁的他依旧不断作画,甚至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幅名画(他死前的自画像)..那画超级传神,似乎是诅咒的意味..以至于这画曾被禁忌一时.但杰作就是杰作,追求艺术的人仍络绎不绝的请求观看.在伟大的毕加索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对艺术的执着,看到了他那跳动的思维,看到了他为了理想不断努力的坚忍.从他身上,我也不难看出,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那股子努力拼搏的劲儿,另外还有不断的创新的思维.在毕加索身上的闪光点太多太多,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所能做的只有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执着,学习他的努力拼搏

毕加索毕业论文

浅议《格尔尼卡》及作者毕加索作者: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5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创作背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画作赏析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向作者致敬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二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十九世纪的行吗

众所周知,毕加索是西班牙19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画家、雕塑家.是现代艺术(立体派)的创始人,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毕加索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前不久的美术课上,老师将毕加索的生平娓娓道来.他在童年时期就已发出了和别的孩子不同的艺术光芒,很小的时候就在马拉加得到金牌奖.那便是他的“童年时期”.接着他开始了他的蓝色时期,在那一时期,他采用浓郁的蓝色,表现贫老与孤独的苦难.但当他邂逅邂逅费尔南德·奥利维叶并陷入爱河时,他的玫瑰时期也随之而来.毕加索不满于现在的成就,依旧不断努力,创作了《斯坦因画像》,它是毕加索从“玫瑰时期”跃入“立体主义”的跳板.当他意大利邂逅舞者欧嘉时,他又开始了古典主义时期.继而毕加索又开始了那超现实主义的画作.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当战争爆发时,他那不朽的名作《格尔尼卡》应运而生,他的绘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蜕变时期 .当毕加索年迈体弱时,他依旧没有放弃艺术的道路.九十多岁的他依旧不断作画,甚至在他的遗物中发现了一幅名画(他死前的自画像)..那画超级传神,似乎是诅咒的意味..以至于这画曾被禁忌一时.但杰作就是杰作,追求艺术的人仍络绎不绝的请求观看.在伟大的毕加索身上,我看到了那种对艺术的执着,看到了他那跳动的思维,看到了他为了理想不断努力的坚忍.从他身上,我也不难看出,天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却是那股子努力拼搏的劲儿,另外还有不断的创新的思维.在毕加索身上的闪光点太多太多,作为一个高中生,我所能做的只有向他学习,学习他的执着,学习他的努力拼搏

毕加索论文

浅议《格尔尼卡》及作者毕加索作者:毕加索(1881~1973)出生在西班牙,是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深远的艺术家,他和他的画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不朽的地位。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厘米,索菲亚皇后博物馆藏。油画《格尔尼卡》,是立体主义的领导人毕加索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是表现战争题材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作品。画中表现的是1935年纳粹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谴责和抗议。毕加索他那潜在的变现主义再次迸发出来,线条扭曲着,膨胀着,激情在奔腾驰骋,这便是《格尔尼卡》。作品以强音奏出了悲怆曲,在西方绘画史上第一次单纯的以造型标注经历过的事件,并使我们感到极端的恐惧。我们看到悲剧与诙谐,挖苦与怜悯,生命的颤动与死亡的静止。作品充分表现了法西斯暴行的残酷和人民受难的痛苦。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画面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示了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到挪威、英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创作背景西班牙杰出画家、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毕加索,1881年出生于西班牙一个图画教师的家庭,1904年定居巴黎。他最初的画比较写实,绘画的主题主要是对乞丐、流浪艺人、演马戏者等人物的深切同情;后来他从形式上求奇异,成了立体派的代表人物。所谓立体派,是把物体分割成各种几何形体,然后再重叠、堆砌在一个平面的画幅上,因此完全改变了物体原有的形态,他创作的油画《格尔尼卡》就是他的代表作。1937年4月26日,那本应该是“人间四月天”,德国法西斯空军恣意轰炸了西班牙历史名城——风光旖旎的小镇格尔尼卡,当时恰逢集市,2000名无辜平民丧生,格尔尼卡被夷为平地。这一事件震撼了全世界,也震撼了毕加索。愤怒的画家毕加索,挥笔创作了大型油画《格尔尼卡》。七十年过去,这幅杰作已经成为警示战争灾难的文化符号之一,也使格尔尼卡的悲剧永远留在了人类伤痕累累的记忆中。画面里没有飞机,没有炸弹,却聚集了残暴、恐怖、痛苦、绝望、死亡和呐喊。被践踏的鲜花、断裂的肢体,号啕大哭的母亲、仰天狂叫的求救,断臂倒地的男子、濒死长嘶的马匹……这是对法西斯暴行的无声控诉,撕裂长空。画家以半抽象的立体主义手法,以超时空的形象组合,打破了空间界限,蕴含了愤懑的抗议,成就了史诗的悲壮;在支离破碎的黑白灰色块中,散发着无尽的阴郁、恐惧,折射出画家对人类苦难的强大悲悯。面对痛彻心扉的人间惨剧,不同的艺术家有不同的反应,格尔尼卡被法西斯空军轰炸,就是给了艺术家们一道无声的考题。有没有慈悲的情怀,就是能不能触动心灵创作的前提。毕加索说:“我是依我所想来画对象,而不是依我所见来画的。”当时侨居巴黎的毕加索,受西班牙政府委托,正准备为参加巴黎国际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绘画作品。德军轰炸格尔尼卡的消息传来,毕加索震怒了,他就以格尔尼卡被轰炸为题材,依他所想来为西班牙馆作画,将法西斯惨无人道的罪行彻底曝光在世人面前。艺术的创作者,是必须悟透艺术真谛的。就像中国漫画家丰子恺所说的: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曾发生了一件小事:一天,一些德国军人来此参观,毕加索发给他们每人一幅《格尔尼卡》的复制品。一名军官问毕加索:“这是您的杰作吗?”毕加索回答:“不,这是你们的杰作!”画作赏析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残暴,代表的是凶残的德国和法西斯,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着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左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右边,一个从楼上跳下来的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在他后面,是熊熊的火焰。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 零乱的肢体从各个角度诉说着当时德国法西斯人性的残忍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乍看起来,这幅画在形象的组织及构图的安排上显得十分随意,我们甚至会觉得它有些杂乱。这似乎与轰炸时居民四散奔逃、惊恐万状的混乱气氛相一致。然而,当我们细察此画,却发现在这长条形的画面空间里,所有形体与图像的安排,都是经过了精细的构思与推敲,而有着严整统一的秩序。虽然诸多形象皆富于动感,可是它们的组构形式却明显流露出某种古典意味。我们看见,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这里,毕加索仍然采用了剪贴画的艺术语言。不过,画中那种剪贴的视觉效果,并不是以真正的剪贴手段来达到的,而是通过手绘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一块叠着另一块的“剪贴”图形,仅限于黑、白、灰三色,从而有效地突出了画面的紧张与恐怖气氛。《格尔尼卡》问世后,曾在一些国家展出,受到爱好和平者的高度评价,毕加索也因此备受世界人民的尊敬。佛朗哥独裁统治时期,《格尔尼卡》无法在画家的祖国展出。直到1981年,《格尔尼卡》才回到西班牙,实现了毕加索的遗愿。这幅画中给人印象深刻的“点灯眼”、和“比目牛”成为日后毕加索的代表形象。向作者致敬毕加索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毕加索是个不断变化艺术手法的探求者,印象派、后期印象派、野兽的艺术手法都被他汲取改选为自己的风格。他的才能在于,他的各种变异风格中,都保持自己粗犷刚劲的个性,而且在各种手法的使用中,都能达到内部的统一与和谐。他有过登峰造极的境界,他的作品不论是陶瓷、版画、雕刻都如童稚般的游戏。在他一生中,从来没有特定的老师,也没有特定的子弟,但凡是在二十世纪活跃的画家,没有一个人能将毕加索打开的前进道路完全迂回而进。他静静地离去,走完了九十二岁的漫长生涯,如愿以偿地度过了一生。

十九世纪的行吗

毕加索在将近67岁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他的美名和权威使其陶瓷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并被摆在他创作的所有艺术品之列。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其中的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 毕加索一生创作风格多变,创作时期可以划分为7个之多。有个简单的划分方法,就是用他令人眼花缭乱的私生活来分。毕加索本人也认可这种分法,他说过:“你猜我为什么把我做的一切都标明日期?因为光认识艺术家的作品还不够,人们必须知道他何时、为什么、在何种条件下创作。”很多传记作家都愿意根据毕加索的情人更替,来梳理他的作品。 毕加索和初恋情人在一起时,他的画风明快,阴郁冷酷的蓝色调让位给了温柔的粉红色,这就是持续了一年的“粉红色时期”。在多拉的陪伴下,他完成了自己的名作《格尔尼卡》。在弗朗索娃的相伴下,他对风景画、静物画产生兴趣。1947年,他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创作领域—陶瓷,并创作了3000多件陶瓷作品,直接影响了现代陶艺的发展。 毕加索的陶瓷作品大部分都得以传世,不过很少来中国展出,中国观众熟知其绘画,却不了解他的陶瓷。近年,毕加索的儿子Claude 先后在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举行了父亲的大型陶瓷展。8月29日至10月31日,毕加索的28件陶瓷作品、10幅蚀刻画和6本插画书,在北京塞万提斯学院展出。这些陶瓷作品均是首次来华,创作年代从1947 年延续至1969年,展现了毕加索从不精陶艺、在平面上作画,到略通技术、在立体的罐子瓶子上作画,直至精通技术、自己烧陶的整个发展过程。 策展人多洛莉丝·杜兰·乌卡尔是毕加索专家,大学专业就是西班牙20世纪艺术。“大学期间,我实地去了法国南部的瓦洛里斯,参观了毕加索的陶器作坊。还去了毕加索的故乡马拉加,去了马略卡岛,拜访欧洲最重要的毕加索陶瓷收藏者佩德罗·A·塞拉先生。” 当毕加索博物馆基金会、马德里艺术圈、维也纳塞万提斯学院和罗马维南佐·罗切蒂博物馆基金会等权威艺术机构要举办毕加索展览时,多洛莉丝是不二的策展人选,可见其在欧洲毕加索研究领域的地位。她撰写的毕加索论文,被帕尔玛现当代美术馆收为永久藏品。 多洛莉丝将此次展览命名为“材质的诗歌”。她说:“毕加索的选材非常贴近大自然。泥土、水、火,到了他的手里都是艺术的表达方式。他对材料的选择是开放的。我希望观众能用诗化的方式理解毕加索”。展览开幕前夕,多洛莉丝在布展现场接受了本报专访。 毕加索的“弗朗索娃时期” 1946年7月26日,毕加索和情人弗朗索娃来到法国南部的小镇瓦洛里斯。瓦洛里斯是个海边小镇,坐落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那年毕加索65岁,弗朗索娃25岁。3年前,毕加索和前女友多拉吃饭时,赫然发现餐厅里有个美得惊心动魄的女人。就像当年在咖啡馆认识多拉一样,毕加索抛下身边的多拉,端了一盘樱桃到弗朗索娃面前,邀请她来自己的画室看看。 经过3年的追逐,1946年弗朗索娃接受了毕加索的追求。在很多国外出版的毕加索大事记中,这一段都被记录在案:3月4日至4月12日,与弗朗索娃在Pour Toi别墅的印刷商保罗·福尔家中小聚。拜访亨利·马蒂斯。回巴黎的路上,弗朗索娃成了毕加索的情人。7月14日至7月26日,毕加索与弗朗索娃在给多拉买的房子里共度时光。 瓦洛里斯就是毕加索和弗朗索娃的度假地,这是个拥有制陶业传统的小镇。弗朗索娃在日后出版的回忆录《我和毕加索的生活》中写道,当时他们在海边晒太阳,有朋友邀请他们去逛附近小村里正在举行的手工艺集市。毕加索在集市上随手用陶瓷捏了几个小玩意。当天,他们认识了乔治和苏珊·哈米耶夫妇,他们在当地主持着一间著名的玛都拉陶瓷工作坊。哈米耶夫妇慷慨地让毕加索使用他们的作坊,还把粘土和搪瓷制作的知识教给毕加索。 次年,毕加索就和哈米耶夫妇一起工作。在将近67岁时,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件陶瓷作品。 “毕加索是个充满好奇心的人。对他来说,生活就是一段探索、冒险的经历。”多洛莉丝说,“当时,他不仅局限在陶瓷上绘画,而且更多地研究陶瓷工艺,为了突破,他开始全方位学习陶艺。”1949年,毕加索在当地一家香水工厂里成立了自己的陶瓷作坊,一直到1954年,那是他在瓦洛里斯创作瓷器最紧凑的阶段,创作了2000多件作品。多洛莉丝和哈米耶夫妇的儿子有过接触,还拜访过毕加索生前好友耶鲁萨加德。“耶鲁萨加德是一个著名的塑陶工匠,当时,他在玛都拉陶瓷工作坊里干活。毕加索经常在凌晨两三点敲门把他喊起来,兴奋地告诉他,他刚想到一种塑陶的形状,请他帮忙,赶紧做出来。” “毕加索不断试验,试验钴蓝色、铜绿色、紫罗兰色和品种繁多的珐琅。还创造了新的雕刻、绘画方式。除了用车床加工罐子,他对切割以及在坯泥上直接塑形产生了兴趣,因为坯泥的自由形状会决定作品的效果。毕加索把在《亚威农少女》的绘画技法用到陶艺上,用新鲜的坯泥进行创作。”依着自己一贯的自由风格,毕加索把一系列细颈酒罐变成迷人的女性形象,在陶盘上绘制各种脸谱,还制作了一系列动物形象的陶模。 由于毕加索的到来,寂静的小镇顿时沸腾起来。“无论是否希望如此,毕加索身处的市场游戏规则,阻碍了让不常接触艺术或不太富裕的公众接触艺术这一设想的实现。”多洛莉丝说,“19世纪后期的‘工艺美术运动’最终使生产价格上涨,由此,使公众接触艺术的这个设想未能在实践中得到巩固。而毕加索,虽然他一开始去拜访哈米耶夫妇时避开了公众的关注,但他的盛名和权威使作品取得了美学成就和名声,他的陶瓷作品被追捧,并且与他创作的其他艺术品同列。此外,众多年轻或成名的艺术家开始效仿他的陶瓷创作。可以说,从40年代中期起,毕加索的陶瓷创作开启了他艺术生涯的一个复兴时期。”1953年,弗朗索娃离开毕加索,毕加索又爱上陶瓷作坊主的侄女。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停止过陶瓷创作。 如今,毕加索的陶瓷作品被世界各大博物馆收藏。其中,欧洲最大的收藏者是西班牙的塞拉先生。他在写给展览的致辞中说起一段旧事:20多年前,加利福尼亚商人劳伊斯·施托姆(Lois Strom)要回洛杉矶,临行前,向塞拉展示了一件毕加索的陶瓷作品。“我得承认自己之前从来没有为毕加索的陶瓷艺术所折服。”施托姆请塞拉买下它,因为他要回洛杉矶,带着陶瓷很麻烦。看在友情的份上,塞拉买下了陶瓷,并从此开始收藏毕加索陶瓷。此次展览的一部分展品,就来自塞拉的150多件私人收藏。创造成功的是大师,而不是专业“毫无疑问,毕加索不是制陶技师,他在陶瓷制作方面并非专业。但他把精湛的艺术创作技巧运用到了对陶瓷的塑造和美化中。”多洛莉丝说,“就像在其他方面一样,毕加索的热情又一次决定了他的风格,带动了他的艺术创作,并且创作出大量成功的、有趣的作品。” 刚开始创作陶器时,毕加索不懂制陶技术,只能在现成的盘子上泼墨。这是他的“平面时期”。但他高超的绘画和雕塑功底,很快显示在他的陶瓷创作上。此次展览的展品中,有一件名为“4条彩色鱼”的盘子,上面画着4条蓝、黄、红色的鱼,这是当时的陶瓷作坊里比较常用的颜色。地中海一带常见的盘子大多是大盘子,边沿宽,盘底深,毕加索就喜欢用这种盘子进行创作。另一件名为《斗牛竞技场》的作品,毕加索把盘中央当作竞技场,盘沿画成竞技场的看台,一个个看台上的脑袋围成一圈。而在《风景》中,他又把盘沿处理成了画框。毕加索初期的陶瓷创作,基本上停留在把盘子当画布的阶段,创作主题和他的画作的主题是相通的,比如农牧之神、女人、斗牛、鸽子等。特别是作为“和平鸽之父”,此次有两件毕加索的“鸽子”陶瓷展出。一件神态安详,另一件则是乱草堆上毛发凌乱的鸽子。 到了陶瓷创作的第二阶段,毕加索开始逐步突破平面,转向立体作品。他在传统瓷器的基础上,尝试对瓷器的瓶颈、把手等做些小小的改动,甚至对罐子本身的形状进行修改,再在上面画画。《罐中罐》属于第二阶段的作品,它的改动很简单,只是毕加索开的一个小玩笑——在罐身上画了一个小罐子。而在《女人脸》和《大胡子之妻》中,毕加索利用罐子原来的形状,把罐子的前面画成女人的脸,罐把则是女人高高梳起的辫子。陶瓷上的女人和毕加索画中的女人一样,都不是写实风格的,而是以立体派的技法,将女人的五官重新安排,同时呈现一张脸的正面、侧面和背面。 多洛莉丝说,从美学角度看,《女人脸》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而从技术层面看,《猫头鹰》是她最喜欢的一件作品。《猫头鹰》是毕加索陶瓷创作第三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阶段,毕加索开始自己烧制陶瓷,进行真正的陶瓷创作。《猫头鹰》被摆在展厅门口最显眼处,凸起的肚子、尖锐的嘴巴、后摆的翅膀,整个器皿都被烧成猫头鹰的形状,看起来就像是一尊猫头鹰的雕塑。“它把毕加索一直以来从事的艺术,包括雕塑、绘画等,与陶瓷融为一体,是全新的作品”。多洛莉丝介绍说,猫头鹰是毕加索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一天晚上,弗朗索娃和毕加索在回家路上,发现一只受伤的猫头鹰,就把它带回家。伤好后,这只猫头鹰一直留在毕加索的家里。”

对于儿子,毕加索的母亲常常有一种非常复杂的感情。特别是当他的儿子带着一个女人回家的时候,就更是如此。 奥尔卡是毕加索的一任妻子,曾经和毕加索同游西班牙,看望婆婆。毕母对奥尔卡说:“可爱的孩子,你得小心,不要把自己引到可怕的遭遇里去,要是我是你的朋友,我会劝你千万不要结婚。没有一个女人跟我的儿子会得到幸福的,他只顾得自己,不会顾得别人。”奥尔卡哪里会把婆婆的话放在心上,她只是一个劲儿地把自己幻想成驯兽师,认为自己一定会让毕加索成为自己温顺的宠物。结果,她为这种天真付出了代价。 毕加索是一个喜怒无常的人。弗朗索亚斯·纪洛,自1965年起,与毕加索共同生活了十年,写了一本回忆录《和毕加索共同生活的年代》,里面透露出不少老毕生活的另一面。毕加索当然不想让别人知道这些,曾经上过法庭,结果输了官司。 毕加索的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呢?首先,是由老婆把他从床上哄起来,情绪十分低落。他开口讲的第一句话大抵就是:“你无法想像我有多么地不快,世界上没有比我更不快活的人了。你看,我有胃病,我怀疑是胃癌。可是每一次那个医生来,都说‘朋友,你的身体不坏啊!’我感觉他并不关心我的身体,他只是关心我的画。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我怎么盼望别人的了解?大多数人都是那么地愚蠢,跟谁说话去?我没有人可以聊得来,生活就是一个可怕的负担。还是画画吧,可画也不行了,越画越不如从前。还有那么多难缠的私事!……我简直绝望了。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爬起来。好了,我也不必起床了。我又画画干什么?我活下去有什么意思?这样的生活,我实在是过不下去了!”纪洛总是哄着他,说生活会好起来的,你的画是一点都没有退步,周围的朋友也都是那样地爱你。毕加索那郁闷的心情变得透亮一些:“是吗,也许你说的是对的,事情并不像我想像的那么坏。不过,你的话真的值得我相信吗?”他终于起床了,假如上午有朋友来看他,他还会继续嘟囔着上面的话。不过,吃完午饭以后,符合现实要求的毕加索又出现了。他的情绪逐渐高涨起来,两点钟左右,开始画画,晚饭吃得很快,然后又继续投入工作,一直干到凌晨两点。可到第二天早上起床的那段时间,怨天尤人的旧戏又开始重演了。 在毕加索的世界里,世界不是黑就是白。他带着敏感的神经游走在黑白之间,感受到的东西太多,心理上所承受的折磨也就自然地超出了常人。偏偏老毕身体又过分地好,雄性激素又偏高,他不想也放弃不了生活。于是,眼前只要露出一线光,他都会把它看成是太阳。女人,他说:“要么是女神,要么是床伴。”纯粹和极端,毕加索要的就是这些东西。因为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他,1米60几的毕加索才会觉得自己是一个巨人。 有几个女人能受得了像毕加索这样的人呢?纪洛说:“他有时觉得我像是一个女神了,就竭力把我贬为床伴。”毕加索很怕自己活在一个概念中,那样的生活很稳定,但不真实。从这一点上看,老毕不能算是一个正经人,但却绝对是一个艺术家。 童焱

关于大学毕业论文

一、毕业论文的选题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论文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新颖性、先进性、开创性、适用性以及写作的难易程度等。下面重点谈谈选题的原则:1.要客观需要,颇有价值。选题要根据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例如“企业联盟问题研究”,就是这样。正如一汽集团李启祥副总经理说,我国汽车与国外的汽车竞争,无论是技术、质量、品牌、功能、成本和规模经济等都比不过人家,只能靠一体化,战略联盟,与“大众”合资进入世界大汽车集团,靠国外发展自己。因此,关于战略联盟的研究,既满足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需要,又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用价值。2.要捕捉灵感,注重创新。论文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的含义非常广泛,是指一种新的观点,创立新说,新的论据(新材料),新的补充,新的方法,新的角度。也有人说创新指研究的内容是新的,方法是新的,内容与方法都是新的。还有人认为创新指独特见解,提出前人未曾提出过的问题,纠正前人的错误观点,对前人成果进一步深化、细化、量化和简化等。由上可见,一篇论文总要有一点创新,否则就算不上真正的论文。创新靠灵感,灵感靠积累。只有在长期的艰苦砥砺中才能偶然产生一点思想的火花,而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就可能变成学术创新的起点。

具体的范文模板链接: 提取码: ne8r

大学毕业论文就是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独立完成的一篇总结性的学术论文。毕业论文是毕业生总结性的独立作业,是学生运用在校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去分析、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过程,也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是整个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毕业倒数的几个月里,毕业论文成为了许多毕业生心中的刺,看着论文题目却不知如何下手,东拼西凑的文字却达不到要求。这时,许多人会想不写毕业论文行不行?当然,不写毕业论文是万万行不通的,因为如果没有毕业论文就没有毕业设计的学分,是没有办法拿到毕业证的,只可以拿到结业证书。

写毕业论文也有非常大的益处对于毕业生来说。论文是让我们对大学四年学习的知识进行整合,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对我们综和素质的考察。毕业论文需要构思 排版,所以可以锻炼我们的逻辑思维,提高核心能力。毕业论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学生的努力中完成的,真正贯彻了教学合一,可以为以后的毕业留下一份念想。

接上面。(二)观点要创新 毕业论文的创新是其价值所在。文章的创新性,一般来说,就是要求不能简单地重复前人的观点,而必须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学术论文之所以要有创新性,这是由科学研究的目的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认识那些尚未被人们认识的领域,学术论文的写作则是研究成果的文字表述。因此,研究和写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术论文如果毫无创造性,就不成其为科学研究,因而也不能称之为学术论文。毕业论文虽然着眼于对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基本训练,但创造性仍是其着力强调的一项基本要求。 当然,对学术论文特别是毕业论文创造性的具体要求应作正确的理解。它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没有探索过的新领域,前人没有做过的新题目上做出了成果;可以表现为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研究,有新的发现或提出了新的看法,形成一家之言3也可以表现为从一个新的角度,把已有的材料或观点重新加以概括和表述。文章能对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作出科学的说明,提出解决的方案,这自然是一种创造性;即使只是提出某种新现象、新问题,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这也不失为一种创造性。国家科委成果局在1983年3月发布的《发明奖励条例》中指出:“在科学技术成就中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才是发明,……至于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成就,则是发现。”条例中对“新”作了明确规定:“新”是指前人所没有的。凡是公知和公用的,都不是“新”。这些规定,可作为我们衡量毕业论文创造性的重要依据。 根据《条例》所规定的原则,结合写作实践,衡量毕业论文的创造性,可以从以下几个具体方面来考虑: (1)所提出的问题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际意义,并通过独立研究,提出了自己一定的认识和看法。 (2)虽是别人已研究过的问题,但作者采取了新的论证角度或新的实验方法,所提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给人以启发。 (3)能够以自已有力而周密的分析,澄清在某一问题上的混乱看法。虽然没有更新的见解,但能够为别人再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一些必要的条件和方法。 (4)用较新的理论、较新的方法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取得一定的效果。或为实际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思路和数据等。 (5)用相关学科的理论较好地提出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本学科中的问题。 (6)用新发现的材料(数据、事实、史实、观察所得等)来证明已证明过的观点。 科学研究中的创造性要求对前人已有的结论不盲从,而要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否定那些陈旧过时的结论,这不仅要有勤奋的学习态度,还必须具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任何创新都不是凭空而来的,总是以前人的成果为基础。因此,我们要认真地学习、研究和吸收前人的成果。但是这种学习不是不加分析地生吞活剥,而是既要继承,又要批判和发展。 三、论据要翔实,论证要严密 (一)论据要翔实 一篇优秀的毕业论文仅有一个好的主题和观点是不够的,它还必须要有充分、翔实的论据材料作为支持。旁征博引、多方佐证,是毕业论文有别于一般性议论文的明显特点。一般性议论文,作者要证明一个观点,有时只需对一两个论据进行分析就可以了,而毕业论文则必须以大量的论据材料作为自己观点形成的基础和确立的支柱。作者每确立一个观点,必须考虑:用什么材料做主证,什么材料做旁证;对自己的观点是否会有不同的意见或反面意见,对他人持有的异议应如何进行阐释或反驳。毕业论文要求作者所提出的观点、见解切切实实是属于自己的,而要使自己的观点能够得到别人的承认,就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有说服力的理由来证实自己观点的正确。 毕业论文的论据要充分,还须运用得当。一篇论文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研究工作所得,古今中外的事实事例、精辟的论述、所有的实践数据、观察结果、调查成果等全部引用进来,而是要取其必要者,舍弃可有可无者。论据为论点服务,材料的简单堆积不仅不能证明论点,强有力地阐述论点,反而给人以一种文章拖咨、杂乱无章、不得要领的感觉。因而在已收集的大量材料中如何选择必要的论据显得十分重要。一般来说,要注意论据的新颖性、典型性、代表性,更重要的是考虑其能否有力地阐述观点。 毕业论文中引用的材料和数据,必须正确可靠,经得起推敲和验证,即论据的正确性。具体要求是,所引用的材料必须经过反复证实。第一手材料要公正,要反复核实,要去掉个人的好恶和想当然的推想,保留其客观的真实。第二手材料要究根问底,查明原始出处,并深领其意,而不得断章取义。引用别人的材料是为自己的论证服务,而不得作为篇章的点缀。在引用他人材料时,需要下一番筛选、鉴别的功夫,做到准确无误。写作毕业论文,应尽量多引用自己的实践数据、调查结果等作为佐证。如果文章论证的内容,是作者自己亲身实践所得出的结果,那么文章的价值就会增加许多倍。当然,对于掌握知识有限、实践机会较少的大学生来讲,在初次进行科学研究中难免重复别人的劳动,在毕业论文中较多地引用别人的实践结果、数据等,在所难免。但如果全篇文章的内容均是间接得来的东西的组合,很少有自己亲自动手得到的东西,那也就完全失去了写作毕业论文的意义。 (二)论证要严密 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法和过程。论证要严密、富有逻辑性,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说服力。从文章全局来说,作者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程序,使人们的逻辑程序和认识程序统一起来,全篇形成一个逻辑整体。从局部来说,对于某一问题的分析,某一现象的解释,要体现出较为完整的概念、判断、推理的过程。 毕业论文是以逻辑思维为主的文章样式,它诉诸理解大量运用科学的语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来反映事物的本质或规律,从已知推测未知,各种毕业论文都是采用这种思维形式。社会科学论文往往是用已知的事实,采取归纳推理的形式,求得对未知的认识。要使论证严密,富有逻辑性,必须做到:(1)概念判断准确,这是逻辑推理的前提;(2)要有层次、有条理的阐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3)要以论为纲,虚实结合,反映出从“实”到“虚”,从“事”到“理”,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过程。 此外,撰写毕业论文还应注意文体式样的明确性、规范性。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读物、可行性报告、宣传提纲等都各有自己的特点,在写作方法上不能互相混同。

现在正值6月,很多大四学生已经将自己的毕业论文传达至导师处,也已经进行了毕业答辩。大学论文在大学这一历程中可以说它是一个句号,它是对自己四年所学知识的一次检验,也是对自己自我创新意识以及学术能力的一次考验。因此,如何将自己的大学论文写好,写出新意,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在考虑的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让自己的毕业论文成为优秀毕业论文,也是每一个毕业生所梦寐以求的事情。以下笔者来讲一讲毕业论文应该怎么写。

有很多大四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并不清楚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以下笔者来讲一下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它分为一、(一)、1、(1)……在段落排版上即按照这种格式来进行书写,这样书写的话可以做到清晰且分层明确。易于导师在对论文进行审核时了解论文的基本大意。同时在写论文时,我们还要注意页脚和页眉,也要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

以笔者所学的新闻传播学为例。社会科学类毕业论文在进行写作时需要进行社会调查,而基本的社会调查它包括田野调查,实地调查等等。而在其中也穿插着许多方法,如控制实验法、定量分析法等等。每个实验所得到的数据都是对毕业论文的一种有力支撑。

而在毕业论文中,笔者认为最好要穿插一些理论论据,因为每一个毕业论文中在设置观点之后,都需要一定的论据来予以证明。而论据一般分为两种,即是理论论据和案例论据。理论论据是增强一篇论文的学理性的一种有效方式。

毕加索论文题目

那要看你对哪类油画感兴趣了啊,还有要跟你的毕业创作联系在一起最好. 题目最好是结合你最感兴趣的流派或大师和你自己或当代生活. 可以有两个标题.比如说<变化的旅程-----浅谈毕加索的艺术> <美丽的幻像----论欧普艺术与当代生活> 这样几个关键词就都可以表达你论文的内容了. 或者最好的是和你自己的创作紧密联系的 比如你的创作是以技法为噱头,那么就论个技法创新什么的.以精神指向为噱头的话就搞个哲一点的名字,或者像散文一样的,都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吧

你可以按照以下思路:1.开门见山.以排比句或举名句开头,语句放得缓慢,悠扬些.如“天空见证着大地的沧桑;海洋见证着生命的勃发;森林见证着陆上的神秘;古往今来,我们成了世界的见证者,而世界也见证着我们的成长和壮大.”2.展开论证.你可以每两三段设一个小论点,可以是每段的头句,围绕主题展开事例和自己的感想.记住,不要用第一人称“我”,太土.3.要恰当运用比喻、借代等修辞手法。4.也可以在第二段阐述见证的意义,见证者的永恒不灭精神等. 5.最后篇末点题,可以舒发理想或对未来的展望等等,与开头呼应

相关百科

热门百科

首页
发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