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问题分析

2016-09-29 16: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当前我国中职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中职教育在改革前期取得一些比较重要的教学成果,但是存在着不少教学问题,特别是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中存在着教师需要不断反省的教学问题。在这门课程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存在死角,学生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教材内容繁杂难懂和教师教学改革力度不够等教学状况,这样反而影响了试教效果,阻碍了德育教学目标的实施。为此,要求教师能够走出改革的误区,建立高效科学的课堂。

 

  随着中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中职教育有了更高的要求。《经济政治与社会》作为中职教育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是非观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予以足够的重视。这门课程是围绕马克思主义思想介绍我国改革30年以来所取得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成就,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培养学生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一、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之教学现状

 

  《经济政治与社会》从经济、政治、社会这三方面展开,主要记录了我国改革开放之来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面貌以及过程,从内容上看对经济发展的记述比较多。但是由于中职院校的主要教学目标是教会学生实用的技能,对于道德教育方面的投入不是很多,也不是很重视。这种不正确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形成了有效的延伸和发展,因而当代学生也普遍不重视对《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这样造成了中职教育教学效用的低下。

 

  ()对《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不够

 

  我国中职教育一直是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的重点,中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因而对于学生技能方面的培养更为重视,而道德方面的教育则被日益淡化,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道德教育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道德教育的淡化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由于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教师多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比较传统枯燥,教学氛围也比较呆板、沉闷,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满堂灌式的教学仍将学生置于学习的被动地位,再加上枯燥的理论教条和难以理解的课堂内容,以及学生现实需求与教学内容的差距,抑制了学生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而对于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也使得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强,从而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的效率低下。

 

  ()教学内容不切合中职学生的实际需求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应与社会政治环境相联系,通过结合社会政治环境与课程理论,使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更为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保证教学目的的高效率实现。而事实上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进行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时往往脱离了社会政治环境,使得学生难以对课本中叙述的一些观念进行深入地理解。中职学生虽然大多是未成年,但是对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因而对社会政治环境等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如果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教学中脱离实际,难免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看到的和课本上的内容出现矛盾,而学生看到的有可能是不良的社会现象,如果不能够及时的进行解读,很容易让学生受到现在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也就难以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不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也极为不利。

 

  ()缺乏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多样的教学活动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堂应当作为职业高中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阵地,充分发挥德育教育和思想教育的作用,使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爱家、关爱社会的品质,为他们迈入社会,为社会建设献力打好基础。但是,在教学实际当中,教师却没有将此教育作用进行有效发挥,大多只是照本宣科,进行理论知识的阐述和讲解,教学方法单一枯燥,缺乏有效的方法和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去积极的教育、引导学生。而且在进行知识讲解时忽略了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没有让学生去充分思考和探索,从而形成了只重讲解,不重引导和思考的教学现状,而这些抽象理论的学习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与作用的发挥。

 

 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问题分析


  二、推进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措施

 

  为了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效率,有必要熟练运用参与式教学的方法,改善课堂上原有的沉闷的学习氛围,在课堂上营造轻松的氛围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这样学生才不会觉得课程很枯燥。再者在教学中也可以结合时事新闻来探讨《经济政治与社会》中的教学重点,从而根据时事新闻来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体会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实内涵,从而培养学生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有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水平,帮助学生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才能够让学生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断努力。

 

  ()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模式

 

  当下,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教育需要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实施,以学生为本,以培训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思想感情。课程改革之后教学的目的中增添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这一要求,而实践教学法则能够很好地完成这一目的,帮助学生将在课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不断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目的。例如可以结合后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之有关的新闻、实事等,让学生们更加深刻地领会其思想。再如,在学习商品交换与消费知识时,教师可以交易拓展和进行提炼,指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以理论结合实际去切实解决一些实践问题。与此同时,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教学活动,通过建立活泼、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强化学生兴趣,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与沟通,以便更好地听取学生们的意见,推进教学成效。

 

  ()积极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开展教学,强化教学成效当然还应基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程基本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时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兴趣,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其教学效果也较为理想。所谓的结合案例进行教学是指通过给学生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案例来达到让学生进行思考的目的,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的内容。以一些贴近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的事例来进行讲解、说明。同时,还可以结合与本学科有关的事件和知识来给学生进行讲解,丰富课堂内容,形象理念知识,让同学们不再感觉本科学科是枯燥乏味的。例如,讲解商品价格时,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用品来进行竞猜价格的小游戏,以及价格调查活动,使他们更加乐学、好学,增长知识,培养更新端正的价值观念。

 

  ()教学过程中灵活结合多样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课堂教育不仅要依赖教师的深入讲解和活跃的课堂氛围,还有赖于良好灵活的教学方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结合课堂内容灵活的运用一些适宜学生理解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等等。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强化学生的理解,深化学生的认识和感悟,从而达到推进教学,提高成效的目的。

 

  未来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相结合的社会,中职学生更需要有团队合作精神,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经济政治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这门课程的开展对中职学生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的形成都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想提高中职《经济政治与社会》的课堂教学的效率,首先应该创新《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教学模式,积极拓展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这样才能降低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抵触心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是非观。

 

  作者:陈笛佳 来源:现代交际 2015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