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意识形态事关一个政治组织的政治合法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热门课题。本文通过阐释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反思我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面临的困境,并试图运用各种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手段,探讨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合理路径。
对于执政党来说,意识形态的建构不言自明,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关系到人心向背,因此,建构具有强大吸引力的意识形态对于执政党获得和维护政权具有重要意义。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建立政权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继承发展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此,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然而当下,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主流意识形态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各种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增强意识形态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的内涵与联系
关于“政治技术”一词的内涵,学术界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界定。周平教授对于政治技术的界定较为权威,“政治技术,是运用政治权力解决政治问题,尤其是政治难题的设置、经验、方式和技能。”而对于“政治艺术”一词的界定,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观点,高民政教授认为政治艺术更多的是一种谋略和技巧,另一些学者认为,政治艺术是一种政治审美活动。由此看来,就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二者的关系来讲,政治技术是政治艺术的前提,没有政治技术也就无从谈政治艺术,政治艺术本质上是优化了的政治技术,两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那些能够使政治实践活动产生良好社会影响和社会效能的政治技术其实就是我们所讲的政治艺术,因此,我们不应把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割裂开来,而应理解和把握二者的融合倾向。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现实困境
在当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中,片面强调“灌输”的作用,变成了一种填鸭式的教育,忽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使其产生厌烦情绪和抗拒心理,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的质量和受教育者的学习效果,并且,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看做是一种一味地灌输,也是一种对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误解。当今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其传播普及必须尊重大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群众不仅仅是在单向的、片面的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群众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与社会生活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教育更为贴近群众。
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另外一大难题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有“经院化”、“神圣化”趋势,且宣传教育脱离实际的危险。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思想,产生于基层,产生于群众之中,本质上是一种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思想,并且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巨大的变化不仅证实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然而在这一理论上升为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却日益面临着严峻挑战。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该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利用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运用人民群众的丰富经验来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除此之外,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普及的形式也成为制约其发展创新的一大瓶颈,究其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飞速发展,传播手段更新慢、难以与时俱进。到目前为止,我们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时,主要依靠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的传播形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一改过去信息传播手段单一、效果滞后的局面,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作用日益明显,因此,在我国要想更好的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必须全面提高传播与普及能力,占据信息科技时代下宣传舆论的制高点,让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
任何一个国家的官方意识形态,实质上都承担着为统治阶级的合法性进行辩护的职责,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官方意识形态,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同样肩负着这一重要任务。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我党必须灵活运用各种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时俱进,更好地实现党对国家、社会的新一轮的整合。
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理论的创新也是马克思主义向前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以来,我党针对不同历史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社会矛盾和发展中遇到的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概括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论断,相继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断发展。纵观改革开放三十年,我们意识到没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就没有话语权,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具有感召力、说服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有无理论的发展与创新。由此看来,我党必须通过理论创新,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力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些现实问题的存在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易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产生困惑与质疑。现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集体主义核心价值观受到了冲击,追求个人利益和个性发展已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马克思主义并不反对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并且主张在国家法律、道德许可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好个人利益和价值。但一些社会个体以个人私利为追求目标,势必会削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功能。因此,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今社会,要激发社会成员对某一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的认同和信仰,仅仅依靠宣传教育和灌输的方式,是难以奏效的。因此,要增强社会群体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必须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广大社会群众的精神生活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想融入到优秀文化作品中去,从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之符合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由此,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惠及群众,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如今网络新媒体已成为传播意识形态的重要平台,各种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因此,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要与时俱进,也要借助网络载体增强传播的广泛性和有效性。在信息化时代下,我们必须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媒介,充分利用各种新的政治技术、政治艺术,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亲和力、吸引力,使广大社会群众更易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理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
结语
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各种社会思潮暗流涌动,我国官方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要正确认识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要运用意识形态教育的政治技术与政治艺术,认真总结辨析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内涵,挖掘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潜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与创新,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实现党对国家和社会的新一轮整合。
作者:孟群朱良超 来源:山东青年 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