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论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2016-09-11 10: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农业文明,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国家。农民的状况和行为决定着中国的命运与前途。而中国的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在促进民主成长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农村基层民主发展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根本性意义。从政治学的角度看,农村政治不是简单的权力与制度,而是农民与制度的不断互动所构成的政治生活。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取得显著成绩

 

  1.1 农村管理模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前,“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基本上垄断了农村社会几乎所有的资源,严格的行政控制导致的农村经济社会的封闭使得农村社会失去了应有的自治发展空间。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首先在农村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渐取代“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管理,农村逐渐形成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生产经营模式。随之而来的变动就是农民身份制约的放松和农民流动性的增加,农民逐步突破传统行政网络结构的束缚和传统村庄经济的界限,通过“务工”的形式融入市场经济的大潮,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农村政治生活方式的改变--从传统命令式的政治管理向现代民主治理的转变。

 

  1.2 农民开始作为政治权利的主体

 

  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中,农民的政治行动往往以国家、集体和家庭为单位,没有独立的人格,只能以依附于一定的家庭或者行政体系来履行参与角色,他们既无力把握政治,也无力把握市场。但改革开放以来,村干部与村民那种“命令=服从”的关系逐渐消失,农民政治权利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这也有力的推进了农民政治参与的深度与广度。

 

 论中国农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2 我国农村民主政治有其独特之处

 

  2.1 我国农村政治发展契合了农村社会自身的变革

 

  在农村民主政治进程中,农村社会自身的历史变迁构成的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起点和前提条件。[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逻辑起点的农村改革,使我国农村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推动了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大发展。自中国第一批村民委员会组织诞生起,村民自治就逐步被赋予了农村民主政治实现载体的责任。农民有了人身自由,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相对独立的利益诉求,而人身自由、自主经营、利益分化正是民主得以产生和赖以运作的基本条件。因此,中国农村的民主化进程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生成逻辑,而这种逻辑起点也只有从民众的需求中才能找到,离开了这一点,民主便缺乏强大的生命力。

 

  2.2 农村政治发展离不开农民群众的自我创造

 

  我国农民是农村制度创新的积极行动者,农民自主行为是制度创新的重要动力,对制度的生成、演变及重构有着特定的草根积极意义。村民自治是伴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兴起的,是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一种新形式,村民自治的发明权属于农民自己。

 

  2.3 农村政治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积极回应

 

  与西方国家由市民社会到民主国家的民主化进程不同,中国的民主化进程是权力下放给基层和群众的过程,是还权于民的结果。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主动性角色。[2]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群众要求参与政治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如果不对政治加以制度化,建立民主规则和程序,使大众参与控制在有序的范围内,那中国庞达的人口数量必定会导致较大的政治危机。不仅如此,数以亿计的农民处于分散孤立的状态下,没有政府的引导和组织,民主很难融入农民的实际生活。从现如今中国基层政治的发展来看,政府自上而下的积极回应确实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我国农村政治发展依然存在问题

 

  3.1 农村政治的传统矛盾有所缓解,但新的矛盾和冲突随之而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是农村政治发展的主基调。现阶段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国家政权和村庄社会自治之间的矛盾仍然是主要矛盾。由于农村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乡镇政府成为国家政权在农村基层的权力机关,总体上维护和实现的是国家利益,也就是全社会的共同利益。而村民自治机构,则主要维护的是村民的权益,也就是不分社会成员的权益。从根本上说,国家利益大于社会部分成员的利益,也决定着社会部分成员的利益。现实中国家政权管理与村民自治必然会产生矛盾。只有国家政权与村民自治相互协调统一的发挥作用,才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3]

 

  3.2 新“三农”问题出现

 

  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的解决,但新的“三农”问题随之出现,即农民无地、农民失地、农民外出务工问题,他们在“共建共享”中的权利和利益矛盾比较突出,成为政治发展过程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3.3 农村社会治理和农村社会建设取得成绩,但因基础薄弱欠账太多,反而问题凸显

 

  首先,农村科教文卫事业长期投入不足,无法满足公共需求,需求与供给的矛盾突出。其次,农村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缓慢,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不协调。最后,农村公共基础建设落后,农村政治生活、公共生活环境和条件相对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对农村治理提出严峻挑战。

 

  4 中国农村政治发展的未来

 

  4.1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基础将愈加坚实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来看,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民主政治所能达到的程度和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民主政治发展的空间就越大,反之则越小,这就决定了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依赖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程度。从有关数据来看,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989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2%。全年农民工总量27395万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增长 2.8%,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增长1.3%。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2864元,比上年增长9.8%。再观察过去十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数据,2005年,农村居民纯收入首次达到3000元以上,2007年达到4000元,2009年达到5000元,2014年为9892元,接近万元关口。十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了三倍多。[4]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保障将越加坚实。通过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民解除了物质生活的后顾之忧,激发了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意识,提高了他们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能力,这是推动农村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条件。

 

  4.2 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

 

  毋庸置疑,建立在民主法制基础上的良好的行政环境是乡村多元主体合作共治运行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治国,依宪治国是实现从管制行政向民主行政转变,从人治行政向法治行政转变的有利契机,也是我国目前政府自身建设和发展的整体趋势。应该说,政府自身进行的这些建设和措施为农村社会治理的改善创设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3 高水平人才引进农村的数量日益增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文化建设。通过文化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和合作意识,培养农民的民主和法治观念,激发农民内在的能动性和主体意识性,使其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而这一点离不开国家大力扶持农业高水平人才的政策。例如在高校建设方面,国家开设“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农业硕士涵盖专业日益增多;“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偏远地区支教”等政策也日益完善,给予这些下基层高校生更多的优待,比如入职即转正定职,拿出固定公务员名额以奖励在基层工作过的人员。这些政策也日益得到高校生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人才进入农村,来到基层,他们解决了农村发展的人才库和后备军问题,为农村治理的变革提供了充分的智力依托。

 

  5 基层政府改革方向

 

  5.1 从基层民主方向突破

 

  首先,基层民主的政治效益是克服基层政府领导人既不向人民负责,也不向中央负责的问题,为解决基层政府在运行中既偏离中央指示,又违背民意的问题奠定制度基础和政治文化基础。扩大基层民主,能够拓宽社会政治参与渠道,培养基层官员与农民的公共精神,在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机制。其次,农民组织值得给予特别的重视,发展农民组织,有利于整合农民的利益,让农民有能力与地方政府形成磋商对话机制。如果管理发展妥当,农民组织的发展有可能给农民、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创造一个三赢局面[5]:农民权利得到切实保护,基层政府可以通过农民组织来获得与上级政府讨价还价的能力,中央政府则可以通过农民组织以较低的成本获得真实的基层信息,病通过确立令行禁止重建自己的权威。最后,在重视发展选举民主的同时,也要重视发展协商民主。对中国的基层政府来说,在选举民主享有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协商民主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因为即使在那些还没有实现选举民主的国家,协商民主也把民主价值带入决策过程中。

 

  5.2 从基层自治方向突破

 

  发展基层自治的直接政治效应就是改变政府对于乡村社会的乡政控制,让农村社会的自主性力量在公共服务供给、社会秩序维系、冲突矛盾化解等多种领域充分发挥基础性作用,使基层问题尽可能少地成为上级政府甚至是中央的麻烦。

 

  5.3 从法治建设方向突破

 

  对于农村政府来讲,健全政治功能、完善行政机构、实现基层民主的有序运转,首先应通过法律规范界定权力主体之间的关系,包括基层权力机关、政府组织和党组织等不同组织之间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使之有序运转,良性互动。其次,通过法律规范政府的管理体制,在注重“打大老虎”的情况下,也不能让 “苍蝇”肆无忌惮,建立成熟的、理性的、职能科学、组织结构合理、廉洁高效的政府。最后,要通过法律完善基层民主运行机制,建立成熟的基层民主制度,提高基层参政议政的热情和能力。

 

  6 总结

 

  现如今,影响农村民主政治发展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因素正以积极的力量推动着农村的民主政治发展和社会治理变革。以此同时,参与农村民主政治建构的行动者,上至中央,下至地方,领导人、官员、学者、农民等都被从基层掀起的民主浪潮卷了进来。在这些力量的推动下,中国农村政治将朝着更加民主的方向发展。我们对未来中国农村政治的发展和社会治理,不仅应该充满期待,而且应该充满信心。

 

  作者:刘子靖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 2016年12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