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政治论文

论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转型

2016-08-27 14:3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苏联解体后,确立并实现西方宪政民主制度成为吉尔吉斯斯坦政治转型的目标诉求。然而,近20年的政治运作实践表明,吉至今非但没有建立稳固有效的民主制度,反而陷入了“民主—专制”的怪圈之中。本文认为,导致吉民主化政治转型产生上述问题的深层根源内部在于部族主义这一传统政治文化,外部在于俄美对吉尔吉斯斯坦的影响。


  0前言

 

  吉尔吉斯共和国是中亚的一个突厥语系内陆国。1991年从原苏联独立。首都为比什凯克市。属政教分离的世俗国家,政治上推行民主改革并实行多党制。在吉尔吉斯独立伊始政治上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作为参照系的。在谈及独立后内政发展的方向问题上,当时的吉总统阿卡耶夫在苏联解体前夕访美时就曾表示:“吉将坚定不移的奉行民主社会模式的方针”。但是西方政治制度在吉尔吉斯斯坦并未开花结果,吉尔吉斯斯坦在2005年3月发生的政变表明吉独立以来所选择的西方式民主政治遭到了失败。同样,借鉴俄罗斯的威权主义政治模式在吉也没有得到成功,2010年4月吉再次发生的政变证明了这一点。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其根本原因是这些政治转型与本国政治文化和政治传统严重脱节。

 

  一、政治转型的制度变迁分析和政治文化分析

 

  1、 制度变迁分析

 

  制度变迁也就是制度的更替、转换及交易的过程。一般来说,制度包含三部分,即正式制度(formal institution)、非正式制度(informal institution)及制度的实施机制。在美国新制度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道格拉斯·C·诺斯看来,“制度是为人类设计的、构造着政治、经济和社会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制度由非正式约束(道德约束力、禁忌、习惯、传统和行为准则)和正式约束(宪法、法令、产权)所组成。”制度的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被称之为制度结构。就国家层面的制度变迁而言,尽管制度的更替、转换与交易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但只有当制度结构出现严重的失衡时,制度变迁的主体———国家才会主动、积极地推进这一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制度变迁被称之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之所以难以取得成功,关键就在于制度惯性的存在。而制度惯性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各组成部分变化速度的非同步性。国家可以采取激烈措施使正式规则一夜之间发生变化,然而,植根于具体国家特定发展历程、历史传统、民族特性、地理环境等背景下的非正式规则的演变却极其缓慢。正式规则与非正式规则这种演变的非同步性,往往使得新的正式规则不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力,从而延缓了制度变迁的过程;当非正式规则与新的正式规则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结构性冲突时,制度变迁过程中就有可能出现激烈的斗争,严重时甚至会给整个国家建设与发展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2、政治文化分析

 

  所谓政治文化,根据美国学者阿尔蒙德等人的解释,是指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感情。根据对不同国家的公民对身处其中的政治系统的态度,阿尔蒙德等人总结出三种类型的政治文化:参与者型、臣民型、村民型。参与者型政治文化塑造的是具有强烈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对国家与政府认同度高的体制热爱型公民;而臣民型与村民型政治文化下的公民,则属于体制疏远型,他们对政治生活持一种相对冷漠的态度、对参与政治能否改善自身处境抱有疑惑、对国家的认同度不是很高。村民型政治文化下的公民比臣民性政治文化环境下的公民更不具备政治参与的动机,他们对国家只有低强度的认同,对国家权威往往采取漠不关心乃至逆来顺受的态度。就中亚各国而言,中亚各国的政治文化尚处于向参与者政治文化发展的初期阶段,臣民性与村民性构成了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或者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村民—参与者政治文化。

论中亚五国的政治体制转型

  二、 部族政治对吉尔吉斯坦政治转型的影响

 

  1、 部族文化产生的背景

 

  基于生存和利益维护的需要,在漫长的游牧生活过程中,吉尔吉斯人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只认同并忠于自己所属部族,而强烈排斥外族的保守的思维定势和民族心理。时至今日,对于所有吉尔吉斯人来说,无论是在个人还是在社会生活中,部族常常是每个人身份认同的一个重要标识。对于任何一个政治精英而言,其所属哪个部族是其政治生命的关键所在。

 

  2、部族政治的危害

 

  狭隘的部族政治忠诚与认同不仅对吉国家统一产生巨大危害,而且严重影响了其民族国家的建构进程。民族国家建构是吉政治转型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为如何建构民族国家这一吉政治转型所必须依托的基本政治单位,是关系到其政治转型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条件之一。在过去没有形成国家的情况下,部族主义所表现的仅认同其所属部族的观念对于维护该部族的统一完整无疑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但在形成民族国家之后,如果依然抱着狭隘的部族政治忠诚与认同观念不放,则会催生地区主义,甚或是民族分离主义,不仅不利于国家的完整与统一,而且对于安定团结的稳定政治局面也是十分有害的。

 

  三、外部因素对吉尔吉斯坦政治转型的影响

 

  1、 吉尔吉斯坦政治转型中的美国因素

 

  在吉独立初期,第一任总统阿卡耶夫模仿、照搬西方民主制度,在缺乏相应知识、人才和经验准备的前提下,按照西方机构开出的“药方”对原苏联体制进行解构,实行纸面宪法、多党制、议会,三权分立、普选制以及市场经济等等西方式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安排。一时间,吉尔吉斯斯坦被西方称为“中亚民主之岛”。 当2005年爆发“郁金香革命”时,几乎很少有人怀疑“美国之手”在幕后的推动。美国驻吉大使斯蒂文·杨也明确表示,“作为美国大使,他的使命就是支持和帮助吉尔吉斯斯坦人民和政府推行民主。”除了政治关注,美国还以经济援助、媒体宣传等手段做引路石,深入吉尔吉斯斯坦内部问题。

 

  2、吉尔吉斯坦政治转型中的俄罗斯因素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的法定继承国,吉尔吉斯坦独立,虽然说原有的政治关系被割裂了,但历史惯性的力量使得吉在一定程度上不得不视俄罗斯为主要依靠和追随的对象。长期以来吉一直是俄倡导的如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等的国际或地区组织的积极追随者和参与者。在一定程度上讲,吉政治转型的模式可谓是俄罗斯的翻版。新一届吉政府对“亲近俄罗斯”更是毫不隐晦。2011年10月27日,吉第一副总理巴巴诺夫接受俄塔社记者采访时直言不讳对外表示:“俄罗斯是中亚地区安全的保障,吉97%的民众都认为应当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无论哪个总统候选人当选总统,都将发展和加强与俄罗斯的伙伴关系,否则就是‘政治自杀’。”

 

  结语:

 

  政局的不稳或将是未来吉尔吉斯斯坦政局的一种常态。从内部讲,它的政治传统和文化体制可能成为不同政治派别牟利的工具,从外部来看,俄美势力在这一地区此消彼长,与吉尔吉斯斯坦不断变换着政治组合,是今后吉尔吉斯斯坦政治取向的一个基本特征。未来吉尔吉斯的政治转型如何发展,“可控的民主”模式或许值得我们借鉴,它的实质是中亚国家在民主转型中摸索出来的一条适合本国、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状况的民主化途径。它适应中亚国家的多民族、多信仰、多宗教及关键地缘政治位置的一系列独特之处。

 

  作者:王婷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 2013年31期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