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这里聊聊同居这件事,在原来的文章中,我们无数次强调尊重爱护女生,许多人不以为然,现在应该明白为什么了吧。不管你的女朋友之前交往过一个男生,还是N个,你都应该尊重她的意愿。在一段关系中,对彼此过去的接受和尊重非常重要。实际上,在当今社会同居是一件普遍的事情。据调查,40%的男女都曾有过同居经历。
同居是因何而开始?原因多种多样。可能是因为激情,想找个人陪伴,找个人分摊房租.....社会上对于同居,普遍有两种观点:
1. 支持同居,不然怎么完全了解对方呢?
2. 不支持同居,会让女生掉价,从而丧失在婚恋市场的竞争力。
其实,说起婚前同居我们更应该辩证地看待。婚前同居并不能证明一个人的秉性,也不是了解伴侣的必要途径和方式。想要理清这一段关系,我们先从婚前同居的发展史说起。
一、当我们谈论同居时,谈论的是什么?
从古至今,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婚前同居都受到社会各界的抵制。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美国家率先改变对非婚同居的态度。最后,通过规范的立法行为,让同居者也享有相应的合法权利。但仅仅十年之后.....20世纪70年代,西方大多数国家经历了婚姻家庭模式的改变,婚前同居人口和离婚率在不断地攀升。有专家学者认为,婚前同居正在影响婚姻的稳定性。
同居会改变同居者的某些特征,使得有同居经历的人更容易离婚。这一观点冲击了当时的主流学说:婚姻搜寻及匹配理论。当时认为婚前同居承担的是“试婚”的功能。在试婚中,我们能够更加了解彼此的生活习惯,性格作风等等。那么,在日后的婚姻生活中,便会减少摩擦,从而提高婚姻的稳定性。
乍一看这一观点没有毛病,但偏偏有一群学者不信邪。他们抛出了一个规律叫做:自选择效应理论。此理论认为:具有某些特定特征的伴侣,会更倾向选择同居,而此种特征,又恰恰会影响婚姻的稳定性。比如:低教育水平,不稳定的家庭背景,低恪守婚姻承诺,对离婚更容忍的态度。更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假如你学历不高且是单亲家庭,那么你同居后结婚,肯定得离婚。因为具有以上两个标签的人,都不靠谱!
这一观点直接把离婚率的锅,甩给了具有特定标签的群体。事实上,当时间来到了21世纪。基于最新的统计数据,随着同居越来越普遍,婚前同居对婚姻的影响大幅下降。研究表示:当同居成为大多数人通向婚姻的标准过程时,婚前同居和婚姻的稳定性不再具有相关性。而且,随着同居基数的增大,同居的自选择性也不复存在。
简单来说,你选择的伴侣,不一定和你性格特征相似,甚至,你们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却因为爱情而走到一起。
二、同居的模式
关于同居的模式,我们可以简单地分为三种:
1. 接近于夫妻关系
2. 恋爱发展的一个阶段
3. 和单身没有区别
· 接近夫妻关系
随着生活成本增大,工作竞争变得更加激励。当代男女对于婚姻,更加倾向于晚婚。此种模式下的同居,可以被称为“试婚”,也可以简单地说成,以结婚为目的的同居。两人在日常生活中,以夫妻的模式共处,以便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 恋爱发展的一个阶段
此种模式下的同居,更像是感情到了一定的浓度而自然发生的事件。同居的男女并不在意未来是否在一起,他们更在乎此时此刻。如果在同居中发生矛盾,那么两人就会说再见。如果两人感情继续升华,那么结婚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件。但就在同居开始时,没人会特地定下条约,要求对方未来与自己结婚。
· 和单身没有区别
这种模式下的同居者,感情一般,根本没有结婚的计划。甚至,他们可以随时说再见,也不需要什么理由,也不会关心对方是否还有其他人,其他感情存在。他们更像是室友,短期关系践行者,而并非长期关系中的情侣。在学术界,大家普遍认为:这样的关系和单身没有区别。总之,不同模式下的同居关系,在感情投入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别,进而会对恋爱关系的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我想说的是:同居并不是生活的冒险经历,也不是无聊下的刺激游戏。我们应该以负责、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同居,它不应该被妖魔化,也不应该被随意对待。可以肯定的是,同居在年轻群体的婚姻中越来越具有积极的意义。如果我们能赋予同居者更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让同居的“试婚”作用得到有效的显现。那么,不仅不会冲击当前传统婚姻家庭体系,更是有利于当代青年的婚姻健康。